一、分布式软件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丁治国[1](2020)在《基于内存计算的海洋地震拖缆水上记录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洋地震勘探拖缆水上记录系统是海洋地震勘探装备中的重要设备。当海洋拖缆的个数与采集通道数均较少时,数据记录问题较为简单,水上记录系统的软硬件无需扩展,系统采用固定结构即可。然而,随着海洋地震勘探装备规模的扩大,拖缆个数与采集通道数量成倍增长,水上记录系统对于软硬件可扩展性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传统上,水上记录系统仅负责海洋拖缆的数据记录工作,采用固定的软硬件组织结构,很少考虑系统内软硬件整体的扩展便利性,系统内各组件的接口各异,组件间连接关系复杂,软件系统基于单机开发,难以实现灵活的系统扩展与裁剪。在日常勘探作业过程中,上述缺陷不仅会增加整个勘探装备的维护成本,而且会降低作业人员工作效率。为此,本文基于内存计算和实验室过去在海洋地震勘探系统领域的研发经验,以易于扩展的水上记录系统为设计目标,分析了记录系统软硬件扩展能力的具体内涵,提出了一种数据接口与处理相分离的水上记录系统构架。在分析归纳了新构架下记录系统的技术难点后,本文通过关键技术研究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完成了通用型数据处理节点设计技术、节点间高速数据传输技术、基于内存的数字逻辑硬件处理技术,以及基于内存的分布式流处理软件技术,这四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在通用性数据处理节点设计方面,本文首先借鉴虚拟仪器的设计思想,从结构化数据处理、数据处理图像化两个方面对通用型数据处理节点的设计理论展开论述。提出了“通道时间谱”这一通用的数据视角,对海洋地震勘探系统展开分析。对于实际板卡设计,本文则采用了现有产业界应用广泛的芯片级和电路板级的通用接口方案,对该节点展开具体的芯片选型、电路设计等工作。在节点间高速数据传输方面,本文则利用SerDes传输技术和GTX高速串行收发器,搭配Aurora 64B/66B IP核,以及FMC和SFP模块、PCIe数据传输链路研究了系统内各物理节点间的高速串行传输链路。在基于内存的数字逻辑硬件处理方面,本文基于DDR内存的小读写系统,结合内存接口模块、AXI总线互联器、DMA数据传输引擎以及MicroBlaze软核等组件,研究了虚拟FIFO、拖缆数据流合并,以及节点间内存共享技术。在分布式流处理软件方面,本文则基于Hadoop软件生态,利用现有基于内存计算的流处理软件技术框架和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技术,构建出了一套易于扩展的水上记录系统的软件系统,并结合具体拖缆数据处理任务,讨论了多种海洋拖缆数据处理方案。通过上述关键技术研究,本文所述的水上记录系统,不仅在通用性方面可以实现系统内主要物理节点的通用部署,而且提供了一套基于内存的拖缆数据处理软硬件模块。本文所提出的软硬件可扩展的系统构想,以及接口与处理组件相互分离的系统设计方案,在简化系统结构的同时,引入了大数据领域先进的技术方案,拓宽了海洋地震勘探装备研发领域的技术选择范围。
肖亚楠[2](2018)在《面向协议栈软件的自动化单元测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在信息化大潮之下,软件行业发展迅速,软件的测试也越来越受人们重视,虽然各种测试手段频出,但是单元测试一直不温不火,归根结底原因在于单元测试不仅需要研发人员参与,并且单元测试用例的编写过于耗时。数字通信设备因其承载业务99.999%可靠性的要求,对自身搭载的协议栈软件代码开发质量要求尤为苛刻,因此软件单元测试的需求极为迫切。通过行业调查发现,目前主流单元测试框架均需耗费大量时间进行测试用例编写,并对输出结果进行人工校验。针对协议栈软件行业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一种自动化单元测试框架,以期简化单元测试步骤,节省测试时间。选取目前较主流的N-BASE协议栈软件开发平台进行单元测试框架构建,为解决单元测试耗时这一通病,从三个方面对框架进行改进:(1)消息输入方面,设计通过解析日志文件中的消息流,实现自动化生成模块的消息输入序列,以替代传统手工编写代码模拟模块消息输入;(2)系统调度方面,通过对消息调度的可控性改进及定时器处理消息化,实现系统调度去随机性改造;(3)结果输出方面,设计实现自动校验输出结果流程,可替代人工肉眼逐字段校验输出消息正确性。最终设计完成的整个单元测试框架高度自动化,仅需在模拟环境下进行业务仿真,提取其消息日志作为单元测试框架的输入,无需其它繁琐操作即可获得单元测试结果,其傻瓜式操作极大地减少了研发人员投入单元测试的时间。为验证框架可用性,以RSVP模块单元测试框架为例,从其模块基本功能测试入手验证单元测试框架的可用性。后又从业务场景仿真入手,模拟所有业务场景下RSVP模块运作流程,论证了该框架的通用性。自动化单元测试技术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单元测试效率,减少研发人员投入,更有利于提高软件代码质量,减少软件BUG。
乔焱[3](2018)在《CAN总线飞控计算机状态监测与余度管理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无人机领域的高速发展,大型高端无人机的设计目标逐渐成为飞行高度高、航时长,由此带来“工作环境恶劣,连续工作时间长”等问题,这对无人机可靠性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飞控计算机作为无人机的核心部件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在CAN总线飞控计算机的基础之上,以“高可靠性、高可扩展性、高可维护性”为目标,本文基于CAN总线飞控计算机的硬件基础上进行了状态监测和余度管理技术研究。为了提高对飞控计算机的状态监测功能,采用对飞控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进行状态监测。软件状态监测方案采用μC/OS实时操作系统在MPC555上的移植、优化和封装,实现了对任务堆栈、任务运行时间、任务CPU负荷、系统CPU负荷、内存大小和CAN总线状态的监测。硬件状态监测分为板卡接口层硬件状态监测和系统功能层硬件状态监测,接口层硬件状态监测通过增加额外的监测链路实现对模拟量资源和数字量资源的监测,系统功能层硬件状态监测分为传感器的链路监测和传感器有效字监测。采用频率法对传感器链路的状态进行监测,用取位对比法对传感器有效字进行监测。余度策略方案采用自闭环余度策略,通过“协同法”作为容错策略,并设计了控制单元等级制度、故障诊断、系统重构以及故障恢复等技术,最终实现了仅依靠自身板卡便可独立构成余度管理功能,针对开发完成的自闭环余度技术,利用实时仿真系统,通过故障注入,全面地测试了计算机容错功能。结果表明,软硬件状态监测达到了设计要求,自闭环余度技术是完备可靠的。
常雪枫[4](2017)在《群体机器人系统软件开发框架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器人技术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迅速的发展,被应用于工业制造、医疗服务、国防军事等各个方面。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单体机器人在一些场景中无法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群体机器人系统与单机器人相比,具有更好的鲁棒性、适应性和可扩展性,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但是,目前针对群体机器人系统的编程开发比较困难,主要有两点原因:缺乏专用的软件开发工具;没有好的软件生态。开源机器人操作系统ROS是目前单机器人和多机器人系统软件开发的事实标准,拥有良好的软件生态。因此,研究群体一致的数据共享、群体编程模型、群体智能算法等关键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一个面向群体机器人系统的、能够兼容ROS生态的软件开发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本文根据群体机器人系统通信的特点,结合对ROS通信架构的研究分析,设计提出了基于两层计算图的群体机器人系统分布式软件架构。具体的,在每个机器人个体上,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ROS计算图;机器人个体之间通过邻域通信连接成一个更大规模的、拓扑结构动态变化的群体计算图。两层计算图架构不仅能够兼容ROS,而且是一种去中心化的结构,具有更好的鲁棒性和可扩展性。本文对群体机器人系统共识机制展开研究,设计提出了一种高效的群体共识机制SCDS(Swarm Consistent Data Sharing)。具体的,通过对虚拟信息素读写操作的分析,分别提出了重复写判别算法和冷热数据区分算法;针对周期性写,则结合gossip协议提出了降冗余方法。最终设计实现了一种高效的、具有一致性保证的分布式元组空间。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群体机器人系统的分布式粒子群算法SCDS-based PSO,并且提出了自顶向下的群体智能优化原语。具体的,将SCDS共识机制和经典的PSO算法结合起来,并提出“值优先”更新策略,解决全局最优值的更新问题。然后基于该算法实现了群体智能优化编程原语,给开发者提供自顶向下的编程接口。本文基于上述分布式架构、群体共识机制、群体编程模型等研究内容,设计实现了开源的群体机器人系统软件开发框架GSDF(Generic Software Development Framework)。并且基于GSDF框架进行了实验测试与性能对比分析:在Stage和Gazebo模拟器中设计实现了队形形成、队形分割、自组织群集三种经典的群体行为;基于Beebot群体无人机实验系统设计实现了微型四旋翼无人机的自组织群集行为。实验与分析表明,GSDF是一种兼容ROS生态的、高效可扩展的、可用于实际系统的群体机器人软件开发框架。
赵伟[5](2017)在《软件定义存储模型的研究及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及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信息数据量出现了爆发性增长的态势,传统架构下的存储系统已经难以满足不同行业的信息系统在兼容性、统一管理、扩展性、安全性、差异化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在云计算应用场景下,海量的数据被集中存储在一起,随着数据量的飞速递增以及存储规模的不断扩大,数据读写性能瓶颈变得十分严重,因此对存储系统的I/O性能、总体容量、可扩展性和可管理性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存储厂商在各自存储设备的实现方式上长期存在技术差异和严重的技术壁垒,传统架构存储系统大多是单一、封闭、集成的系统,只支持特定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存储系统缺乏灵活性,无法充分利用不断涌现的新硬件产品的能力和新平台,并且只能进行有限度的扩展,无法满足用户快速增长的数据存储的需要。同时,不同存储系统之间只能实现非常有限的统一监控,而无法形成完整统一、有效调度、全局管理的存储资源池。当今许多企业的数据中心都在经历从传统数据中心到云架构的转型,在转型过程中,存储架构成了关键的环节。软件定义存储从提出以来,就被广泛认为是下一代存储技术发展方向,软件定义存储是将硬件驱动从存储技术中剥离出来,通过软件定义反向驱动硬件,将与存储相关的控制工作都放置在相对于物理存储硬件的外部软件中,可以提供包括存储虚拟化,存储资源动态管理等功能。用户可以利用软件定义技术,来打破厂商之间的限制壁垒,消除专用平台限制,建设可灵活扩展低成本的面向云计算的存储系统。本文软件定义存储的模型研究旨在利用新的软件定义存储技术设计一套适用于电力系统的软件定义存储模型,通过软件定义的方式实现存储系统软硬件的解耦,使其具备灵活的配置策略、多元化的存储供给能力以及存储资源的高效管理。
冯绮雯[6](2016)在《苳岭公司伺服器生产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苳岭公司工业机电伺服器的生产管理软件的设计与实现为主题。该系统面向该企业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的运作管理需求,以内部生产计划信息和物资分配信息的处理为主线,支持管理者实现定量的生产制造作业管理及数据处理。论文围绕该系统的开发目标,应用软件工程的理论和技术论述了以下主要工作。首先是该软件的功能需求及其用例模型,其核心功能包含基础信息管理功能、生产作业管理、产品物料管理和产品质检测试管理功能。其次是相应的软件设计方案。苳岭公司伺服器生产管理软件的总体架构为客户/服务器结构,客户端程序以窗口为单元实现交互式信息管理和显示,应用服务器端以业务流程管理程序为基础,配置生产作业模块、产品物料模块、质检测试信息分析处理模块和基础信息管理模块。本文论述了对该系统应用面向对象方法的设计和编程模型,建立了模块的主要算法流程、内部对象组成及数据库的设计方案。苳岭公司工业机电伺服器的生产管理软件编程采用C++语言和.NET运行环境,客户端及服务器端平台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数据库服务器软件采用Oracle。通过试运行实践,该系统的开发达到了预期效果,显着提高了企业产品生产制造活动的集成化管理能力,提升了对企业生产资源的利用率,同时有效降低了企业生产资源的运行成本和闲置成本。该系统的开发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和管理能力的提升,特别是为企业向更高水平的精细化管理的提升建立了重要的基础。
季加嘉[7](2016)在《浦东供电公司电费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上海浦东供电公司电费管理系统的开发,是基于提升供电营销管理能力的需要,为达到精细化服务及市场化运营而构建的业务支持工具。论文运用软件工程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围绕开发目标着重论述了以下工作。从公司全面的电费业务管理在现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出发,分析确定了本系统的主要功能方面,然后从业务人员和电费营销经理用户的角度,对每类功能需包含的具体任务和数据处理要求做了分析,建立了用例模型,由此完成了需求分析方面的主要工作。从切合本供电公司的信息平台构建原则和具体的功能需求出发,建立了该电费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架构。以此为框架,针对其中业务费处理、电费账务处理等主要模块,软件对象和数据库等论述了其详细设计的主要内容,并给出了数据库表和典型任务的计算流程描述。从编程和测试的角度阐述了浦东供电公司电费管理系统的程序实现,描述了各模块代表性的程序实例和输出信息实例,以及简要概述该软件的测试方法。该软件采用Java/J2EE实现,数据库为Oracle。现阶段应用表明,该系统显着提高了电费事务处理的准确性及完整性,在各项功能指标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张琛,段振华,田聪,鱼滨[8](2015)在《分布式软件系统交互行为建模、验证与测试》文中提出为了确保分析与设计阶段分布式软件系统中模块之间交互行为的正确性,提出了一种分布式软件系统模块交互的抽象方法,分别通过系统状态机图和对象状态机图对各模块状态变迁进行建模,使用UML2.0序列图对模块之间交互行为进行描述.采用基于命题投影时序逻辑的模型检测技术,将对象状态机图转换为Promela模型,系统交互性质转换为命题投影时序逻辑公式,通过模型检测器验证交互模型是否满足于系统的性质,若不满足于该性质,则能够获得反例执行的路径.给出了一个分布式软件系统测试框架,在验证后的序列图模型基础上,使用基于模型的测试用例自动生成方法得到测试用例集合,该集合能够实现对交互行为的有效测试.实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提高分布式软件系统中模块交互行为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芦佶[9](2014)在《基于STAF的分布式软件安装与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软件的功能不断变强,软件的复杂度也不断增加,软件的版本更新也不断加快,尤其是软件的内部版本的发布速度更是令人吃惊。IBM公司的某大型软件平均每两天就会发布一个新的版本。并且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工作时间相差12小时。每当一个新的版本在加拿大发布的时候,中国的测试人员都只能第二天上班后下载新的开发版本,并对该版本进行安装与一系列常规测试。这就给测试人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下载与安装耗费大量时间且容易出错。另一方面常规的测试任务也是一些重复性的工作。这些重复且耗时的工作浪费了测试人员的大量精力。本文从实际出发,采用STAF(Software TestingAutomation Framework)作为分布式跨平台测试框架,并结合当今主流的企业级软件开发技术Java EE技术实现了一个可对目标软件进行自动化安装与自动化测试的Web系统。测试人员可以在该系统中制定软件安装任务计划。系统会自动从开发部门的计算机中下载最新的安装包和补丁包,并将该软件包安装在测试人员指定的计算机中。安装的过程中测试人员可以查看安装进度,当安装发生错误时系统会自动生成日志和截屏帮助测试人员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此外,测试人员还可以制定测试任务计划并指定本次测试的测试用例集。系统会按测试人员设定的计划测试目标计算机已安装的软件。测试任务发起后测试人员可以通过系统查看测试进度。当测试完成后测试人员还可查看系统生成的测试结果。这样测试人员就可以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使测试人员更加关注于测试工作本身。
房友园,齐璇,战茅[10](2012)在《面向通信协议故障的分布式软件可靠性测试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分析了分布式软件系统中的典型通信协议故障,研究了基于API Hook的分布式软件可靠性测试方法,提出了基于通信协议故障注入的应用软件可靠性测试方法,并设计、实现了工具原型,为基于故障注入的分布式软件可靠性测试提供了技术手段。
二、分布式软件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布式软件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内存计算的海洋地震拖缆水上记录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课题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路线 |
1.5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 |
1.5.1 国外海洋地震勘探 |
1.5.2 国内海洋地震勘探 |
1.5.3 面向未来的地震勘探装备 |
1.6 文章结构 |
第2章 海洋地震勘探 |
2.1 地震勘探原理 |
2.1.1 反射波勘探法 |
2.1.2 陆地地震勘探原理 |
2.1.3 海洋地震勘探原理 |
2.2 海洋地震勘探数据 |
2.2.1 地震数据文件格式 |
2.2.2 真实的海洋地震数据 |
2.3 海洋地震勘探分辨率 |
2.3.1 横向分辨率 |
2.3.2 纵向分辨率 |
2.4 传统海洋地震勘探装备 |
2.4.1 水下拖缆系统 |
2.4.2 水上记录系统 |
2.4.3 数据传输协议 |
第3章 易于扩展的水上记录系统 |
3.1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 |
3.2 系统设计目标 |
3.2.1 软件可扩展 |
3.2.2 硬件可扩展 |
3.2.3 软硬件可扩展意义 |
3.3 系统构架分析 |
3.3.1 内存计算技术 |
3.3.2 数据传输协议 |
3.3.3 地震数据处理 |
3.4 易扩展型水上记录系统构架 |
3.4.1 数据接口中心 |
3.4.2 工作站 |
3.5 关键技术分析 |
第4章 通用型数据处理节点设计技术 |
4.1 通用型节点设计理论 |
4.1.1 虚拟仪器 |
4.1.2 数据处理模式 |
4.2 通用数据视角“通道时间谱” |
4.2.1 “通道时间谱”定义 |
4.2.2 “通道时间谱”应用示例 |
4.3 通用型数据接口 |
4.3.1 芯片级数据总线接口 |
4.3.2 电路板级硬件接口 |
4.4 通用型节点硬件设计 |
4.4.1 FPGA选型 |
4.4.2 MIFC接口电路 |
4.4.3 MIFC电源电路 |
4.4.4 MIFC时钟电路 |
4.4.5 辅助功能电路 |
第5章 节点间高速数据传输技术 |
5.1 SerDes传输链路 |
5.1.1 GTX收发器 |
5.1.2 收发器控制逻辑 |
5.2 PCIe传输链路 |
5.2.1 PCIe总线简介 |
5.2.2 PCIe协议结构 |
5.2.3 PCIe设备配置 |
5.2.4 PCIe中断机制 |
5.2.5 PCIe传输模式 |
5.2.6 DMA/Bridge SubsystemforPCIeIP核 |
5.3 FMC模块 |
5.3.1 FM-S14模块 |
5.3.2 FM-S18模块 |
5.3.3 EES-281模块 |
5.4 SFP模块 |
5.4.1 光纤选型 |
第6章 基于内存的数字逻辑硬件处理技术 |
6.1 内存读写小系统 |
6.1.1 内存接口模块 |
6.1.2 AXI互联器 |
6.1.3 DMA数据传输引擎 |
6.1.4 MicroBlaze软核 |
6.2 基于内存的虚拟FIFO |
6.2.1 虚拟FIFO控制器 |
6.2.2 示例应用 |
6.3 拖缆数据流合并 |
6.3.1 有序合并 |
6.3.2 无序合并 |
6.4 节点间内存共享 |
6.4.1 Chip2ChipIP核 |
6.4.2 内存共享 |
第7章 基于内存的分布式流处理软件技术 |
7.1 流处理软件 |
7.2 Hadoop分布式软件生态 |
7.2.1 Hadoop应用 |
7.3 流处理软件系统 |
7.3.1 软件框架选型 |
7.3.2 Spark Structured Streaming |
7.4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
7.4.1 行存储VS列存储 |
7.4.2 HBASE数据库系统 |
7.5 工作站软件系统 |
7.5.1 软件系统构架 |
7.5.2 数据结构 |
7.5.3 拖缆数据流处理 |
第8章 系统测试与讨论 |
8.1 测试平台 |
8.1.1 MIFC板 |
8.2 系统性能测试 |
8.2.1 数据接口中心性能 |
8.2.2 工作站性能 |
8.3 硬件扩展测试 |
8.3.1 图像显示 |
8.3.2 数据采集 |
8.4 软件系统测试 |
8.4.1 过滤 |
8.4.2 统计 |
8.4.3 排序 |
8.5 测试工作小结 |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
9.1 工作总结 |
9.2 工作创新点 |
9.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补充材料 |
A.1 A型MIFC板 |
A.2 B型MIFC板 |
A.3 C型MIFC板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2)面向协议栈软件的自动化单元测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2 协议栈软件概述 |
2.1 协议栈软件简介 |
2.2 协议栈软件的发展 |
2.2.1 分布式软件系统定义 |
2.2.2 分布式协议栈软件的产生 |
2.2.3 分布式协议栈软件系统特性 |
2.2.4 分布式协议栈软件的优势 |
2.3 协议栈软件开发平台 |
2.3.1 N-BASE平台简介 |
2.3.2 N-BASE系统架构 |
2.3.3 N-BASE调测手段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N-BASE平台的单元测试框架设计与实现 |
3.1 单元测试框架设计初衷 |
3.2 单元测试框架搭建 |
3.3 测试环境模拟及测试流程设计 |
3.3.1 单元测试用例环境初始化 |
3.3.2 模块的创建激活流程 |
3.3.3 模块产品及进程销毁流程 |
3.4 模拟消息交互流程的测试用例编写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N-BASE平台单元测试框架的自动化改造 |
4.1 单元测试框架自动化的重要性 |
4.2 基于N-BASE第三方工具sigtrace的研究 |
4.3 输入端自动化改造 |
4.3.1 消息日志的解析 |
4.3.2 消息的排序与内容修改 |
4.3.3 输入消息的过滤 |
4.4 消息调度算法改造与适配 |
4.4.1 消息调度的可控性改造 |
4.4.2 定时器处理消息化 |
4.5 输出结果校验及其自动化 |
4.6 本章小结 |
5 自动化单元测试框架的应用及分析 |
5.1 数通设备协议栈软件RSVP-TE模块单元测试实装 |
5.1.1 MPLS和 RSVP-TE简介 |
5.1.2 RSVP模块单元测试框架 |
5.2 RSVP模块功能测试 |
5.2.1 RSVP建路测试 |
5.2.2 RSVP刷新消息测试 |
5.3 业务场景仿真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主要英文缩写对照表 |
(3)CAN总线飞控计算机状态监测与余度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的结构 |
1.3 课题研究背景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实验室研究现状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CAN总线飞行控制软件 |
2.1 引言 |
2.2 软件环境 |
2.2.1 μC/OS操作系统 |
2.2.2 CAN总线通讯 |
2.3 飞行控制软件架构 |
2.3.1 传统集中式软件架构 |
2.3.2 CAN总线分布式软件架构 |
2.4 接口单元软件 |
2.4.1 软件复用策略 |
2.4.2 软件工程结构 |
2.5 控制单元软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软件状态监测 |
3.1 引言 |
3.2 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III |
3.3 μC/OS操作系统的升级 |
3.3.1 μC/OS内核结构 |
3.3.2 核心模块的移植 |
3.3.3 辅助模块的移植 |
3.4 μC/OS-III操作系统的优化 |
3.4.1 无延时启动 |
3.4.2 优化统计任务 |
3.5 μC/OS-III操作系统的封装 |
3.5.1 创立库工程 |
3.5.2 封装实现 |
3.6 软件状态监测设计 |
3.6.1 任务级状态监测设计 |
3.6.2 系统级状态监测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硬件状态监测 |
4.1 引言 |
4.2 硬件接口资源 |
4.3 板卡接口层硬件状态监测 |
4.3.1 模拟量状态监测 |
4.3.2 数字量状态监测 |
4.4 系统功能层硬件状态监测 |
4.4.1 传感器链路状态监测 |
4.4.2 传感器有效字状态监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闭环余度策略 |
5.1 引言 |
5.2 原余度策略特性分析 |
5.3 控制单元等级设计 |
5.3.1 控制单元等级分配 |
5.3.2 控制单元初始化等级设计 |
5.4 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 |
5.4.1 心跳检测模型 |
5.4.2 故障诊断技术 |
5.5 重构策略技术 |
5.5.1 主控制单元故障重构 |
5.5.2 从控制单元故障重构 |
5.5.3 备份控制单元故障重构 |
5.5.4 重构技术完备性分析 |
5.6 故障恢复技术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集成测试与仿真 |
6.1 引言 |
6.2 自闭环余度策略验证方案 |
6.2.1 半物理实时仿真系统 |
6.2.2 故障注入模块 |
6.2.3 实验方案设计 |
6.3 实验测试结果分析 |
6.3.1 上电夺主测试结果分析 |
6.3.2 静态逻辑测试结果分析 |
6.3.3 故障恢复结果分析 |
6.3.4 全过程仿真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7.2 后续进一步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群体机器人系统软件开发框架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工作 |
1.2.1 机器人软件开发工具 |
1.2.2 分布式一致性 |
1.2.3 群体行为设计方法 |
1.2.4 群体智能算法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1.3.1 主要工作 |
1.3.2 创新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群体机器人系统的分布式软件架构设计 |
2.1 邻域通信方法设计 |
2.2 ROS计算图概述 |
2.3 两层计算图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群体机器人系统的共识机制研究 |
3.1 虚拟信息素机制概述 |
3.1.1 写操作 |
3.1.2 读操作 |
3.1.3 冲突管理 |
3.2 群体共识机制SCDS设计 |
3.2.1 重复写判别策略 |
3.2.2 冷热数据区分算法 |
3.2.3 周期性写降冗余方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群体机器人系统编程模型研究与开发接口设计 |
4.1 群体编程模型研究与设计 |
4.1.1 群体编程原语 |
4.1.2 基于插件的应用开发方法 |
4.2 群体机器人通用算法库 |
4.2.1 SARRT算法 |
4.2.2 Olfati-Saber算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GSDF框架设计实现与实验验证 |
5.1 框架设计 |
5.2 框架实现 |
5.2.1 分布式运行时 |
5.2.2 抽象通信层 |
5.2.3 基于插件的应用开发 |
5.3 实验验证 |
5.3.1群体行为仿真实验 |
5.3.2 实物验证 |
5.3.3 性能测试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工作总结和研究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1.1 群体机器人系统分布式软件架构研究与设计 |
6.1.2 群体机器人系统共识机制研究 |
6.1.3 群体编程模型研究 |
6.1.4 群体机器人系统软件开发框架设计与实现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5)软件定义存储模型的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的分析 |
1.2.1 国外研究开发现状分析 |
1.2.2 国内研究开发现状分析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论文相关内容 |
第2章 软件定义存储主要理论概述与技术研究 |
2.1 软件定义存储的概念 |
2.2 软件定义存储的原理 |
2.3 软件定义存储的优势 |
2.4 软件定义存储提供的服务接口类型 |
2.5 软件定义存储的构建 |
2.6 软件定义存储常见技术 |
2.6.1 EMC Scale IO技术架构 |
2.6.2 v SAN技术架构 |
2.6.3 Ceph技术架构 |
2.6.4 Fusion Storage技术架构 |
2.6.5 X-SKY技术架构 |
2.6.6 分布式软件定义存储技术对比 |
2.7 软件定义存储的技术特点 |
2.7.1 可靠性 |
2.7.2 安全性 |
2.7.3 性能优化 |
2.7.4 系统监控与管理 |
2.7.5 容灾备份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软件定义存储的总体模型设计 |
3.1 基于CEPH系统的软件定义存储技术模型 |
3.2 模型设计策略 |
3.3 软件定义存储实现模型设计 |
3.3.1 业务架构模型 |
3.3.2 应用架构模型 |
3.3.3 数据架构模型 |
3.3.4 技术架构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软件定义存储的业务能力和功能视图设计 |
4.1 业务能力视图模型设计 |
4.1.1 业务目标 |
4.1.2 业务岗位 |
4.1.3 业务流程 |
4.2 功能视图模型设计 |
4.2.1 存储模型功能图 |
4.2.2 存储模型功能清单描述 |
4.2.3 存储系统用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软件定义存储的数据及组件视图设计 |
5.1 数据视图模型设计 |
5.1.1 概念数据模型 |
5.1.2 逻辑数据模型 |
5.1.3 数据分类 |
5.1.4 数据流转 |
5.1.5 数据存储与分布 |
5.2 系统组件视图模型设计 |
5.2.1 系统逻辑分层 |
5.2.2 组件关联设计 |
5.2.3 组件时序设计 |
5.2.4 功能组件设计 |
5.2.5 接口组件设计 |
5.2.6 公共组件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软件定义存储的适用性分析 |
6.1 存储使用的需求 |
6.2 常见的存储应用场景 |
6.2.1 业务类型与模型优化 |
6.2.2 存储类型 |
6.3 电力系统软件定义存储适用性分析 |
6.4 软件定义存储实现上的优化提升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软件定义存储关键技术点测试验证 |
7.1 测试验证用例 |
7.2 测试结果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苳岭公司伺服器生产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面向工业生产过程管理的软件系统简介 |
1.2 机电伺服器简介 |
1.3 系统开发背景简介 |
1.4 章节内容简介 |
2 需求分析 |
2.1 产品及工艺基础数据管理功能 |
2.2 生产作业管理功能 |
2.2.1 作业计划管理功能 |
2.2.2 作业进度管理功能 |
2.3 生产物料管理功能 |
2.4 质检测试管理功能 |
3 系统设计 |
3.1 软件总体设计 |
3.2 基础数据管理模块设计 |
3.3 生产作业管理模块设计 |
3.3.1 作业计划子模块 |
3.3.2 生产进度管理子模块 |
3.4 生产物料管理模块设计 |
3.5 质检测试管理模块设计 |
3.6 数据库设计 |
3.6.1 总体方案 |
3.6.2 数据库表设计实例 |
4 系统实现 |
4.1 基础数据管理模块实现 |
4.2 生产作业管理模块实现 |
4.3 生产物料管理模块实现 |
4.4 质检测试管理模块实现 |
4.5 软件测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浦东供电公司电费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系统开发技术基础 |
1.1.1 面向供电运营的信息系统开发基础 |
1.1.2 软件技术基础 |
1.2 系统开发背景 |
1.3 论文章节安排 |
2 需求分析 |
2.1 客户缴费信息处理 |
2.2 业务费缴费信息处理 |
2.3 票据信息管理 |
2.4 电费账务信息处理 |
2.5 电费欠费处理 |
2.6 小结 |
3 系统设计 |
3.1 软件架构 |
3.2 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
3.2.1 客户缴费信息处理模块 |
3.2.2 业务费处理模块 |
3.2.3 票据信息处理模块 |
3.2.4 电费账务信息处理模块 |
3.2.5 电费欠费处理模块 |
3.3 业务导航模块设计 |
3.4 数据库设计 |
3.4.1 数据库/ER图 |
3.4.2 数据库表 |
3.5 小结 |
4 系统实现和测试 |
4.1 客户缴费信息处理模块实现 |
4.2 业务费处理模块实现 |
4.3 票据信息处理模块实现 |
4.4 电费账务信息处理模块实现 |
4.5 电费欠费处理模块实现 |
4.6 系统测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分布式软件系统交互行为建模、验证与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工作 |
2 分布式软件系统交互行为的建模 |
2.1 分布式软件系统中模块的建模 |
2.2 基于序列图的交互行为建模 |
3 分布式软件系统交互行为的验证与测试 |
3.1 OSMD到Promela模型的转换 |
3.2 基于PPTL的交互行为验证 |
3.3 分布式软件系统测试框架 |
3.4 测试用例的产生 |
4 实例分析 |
5 结论 |
(9)基于STAF的分布式软件安装与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软件测试概述 |
1.3 软件测试的发展 |
1.4 本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研究 |
2.1 STAF 技术研究与分析 |
2.1.1 STAF 概述 |
2.1.2 STAF 的核心组件 |
2.1.3 STAF 常用内部服务 |
2.2 Java EE 技术研究 |
2.3 Struts2 技术研究 |
2.4 JSP 技术研究 |
2.5 MySQL 技术研究 |
2.6 jQuery 技术研究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动化软件安装与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1 需求分析 |
3.1.1 系统概述 |
3.1.2 系统目标 |
3.1.3 系统的用例分析 |
3.2 系统架构 |
3.3 服务器模块设计与实现 |
3.3.1 服务器模块结构 |
3.3.2 信息配置功能实现 |
3.3.3 软件安装功能实现 |
3.3.4 软件测试功能实现 |
3.3.5 数据库设计 |
3.4 软件安装模块设计与实现 |
3.4.1 软件安装模块业务流程 |
3.4.2 软件安装模块实现 |
3.5 开发端监听模块设计与实现 |
3.5.1 开发端监听模块业务流程 |
3.5.2 开发端监听模块实现 |
3.6 自动化环境安装脚本设计与实现 |
3.6.1 自动化环境安装脚本业务流程 |
3.6.2 自动化环境安装脚本实现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运行效果与质量管理 |
4.1 系统功能展示 |
4.1.1 环境需求 |
4.1.2 环境配置功能展示 |
4.1.3 软件安装功能展示 |
4.1.4 软件测试功能展示 |
4.2 系统质量管理 |
4.2.1 使用 Subversion 管理项目 |
4.2.2 使用 Junit 单元测试 |
4.2.3 兼容性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面向通信协议故障的分布式软件可靠性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通信协议故障 |
3 基于API Hook的分布式软件可靠性测试方法 |
4 设计与实现 |
4.1 体系结构设计 |
4.2 管理配置模块设计 |
4.3 故障注入模块设计 |
4.4 XML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4.5 数据收集与分析模块设计 |
结束语 |
四、分布式软件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内存计算的海洋地震拖缆水上记录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丁治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
- [2]面向协议栈软件的自动化单元测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肖亚楠.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18(05)
- [3]CAN总线飞控计算机状态监测与余度管理技术研究[D]. 乔焱.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 [4]群体机器人系统软件开发框架研究与实现[D]. 常雪枫.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5]软件定义存储模型的研究及实现[D]. 赵伟.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3)
- [6]苳岭公司伺服器生产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冯绮雯.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7)
- [7]浦东供电公司电费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季加嘉.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7)
- [8]分布式软件系统交互行为建模、验证与测试[J]. 张琛,段振华,田聪,鱼滨.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5(07)
- [9]基于STAF的分布式软件安装与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芦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11)
- [10]面向通信协议故障的分布式软件可靠性测试技术研究[J]. 房友园,齐璇,战茅. 计算机科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