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为帝师——论辛弃疾散文

书为帝师——论辛弃疾散文

一、一篇书是帝王师——辛弃疾散文试论(论文文献综述)

陈慧慧[1](2019)在《刘体仁研究》文中指出刘体仁(1617—1676),字公勇,号蒲庵,河南颍川卫(今安徽阜阳)人。着有文集《七颂堂集》。与王士禛、汪琬、施闰章等并称为“十才子”1,官至吏部郎中。爱好交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所交对象皆为俊秀。本文以刘体仁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家族渊源、交游情况、诗、词、文创作。论文分五章:第一章论述刘体仁家族背景和生平经历。探究其家族背景和生平经历。刘体仁出生于颍川太邱刘氏家族,其家族有两大特点:一是军功起家,二是诗书传家。一世至六世注重武略,第七世由武转文,参与科举,文学成就显着。刘体仁生活在明末清初,从小读书应试,39岁中进士,步入仕途。54岁辞官漫游,60岁去世。其良好的家族教育背景、重视教育的传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基础。第二章考察刘体仁交游。根据交游对象的不同,梳理刘体仁交游情况,探究交游刘体仁的影响。刘体仁交游对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前朝遗民,如龚鼎孳、孙逢奇、傅山等。另一类是同年好友,如王士禛、汪琬、计东等。交游对刘体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学方面,集会结社促进文学诗艺的进步,提高在文坛影响力;二是其思想方面,排解易代的苦闷;三是爱好方面,交游拓展了兴趣爱好,广泛的兴趣爱好又拓展了交游广度。不断拓展的交游也增加了自身生活阅历,从而拓宽了创作广度和深度。第三章分析刘体仁的诗,主要从主题内容和诗歌特点角度阐述。《七颂堂诗集》中,保存诗歌408首。主题内容上,主要涉及山水田园诗、送别诗、悼亡诗、唱和赠答诗等。艺术风格上善于借景抒情、用典巧妙、善写组诗。第四章研究刘体仁的词,从主题内容和艺术特色角度阐述。《诗余》一卷中,保留词作11首。主题内容包括题赠词、祝寿词、感怀词。《七颂堂词绎》提出词论33条,其中不乏新见,如诗词分疆、词贵婉约等,对后世词学理论的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同时,刘体仁的词创作,也遵循了词论的要求,用字典雅、意境巧妙、风格婉约。第五章解读刘体仁的文。《七颂堂文集》中保存散文106篇,主题内容涉及古文、汝颍集诗叙、七颂堂尺牍。艺术上以赋为文,骈散合;常用排喻,注重文采;巧用对话,生动形象。

杨帆[2](2017)在《辛弃疾政论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学界已经注意到辛弃疾散文,尤其是其政论文的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然而研究成果却多是单篇论文的概说或者就某一方面、某一篇散文的单独叙论,均未对其政论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等进行详细、全面的探究。笔者认为,辛弃疾政论文最可称道的便是文章中对于宋金战争和国内社会问题的讨论,所展现出的思想性和慷慨笔力等。因此,本文试图从辛弃疾政论文的思想内容、精神特质和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一次较为深入、全面的文本细读和系统性的基础研究。本文首先对政论文的概念和辛弃疾的政论文进行了讨论,将政论文分为“政论”和“文”来进行阐释。简而言之,是指在中国古代大文学环境下,关于古今社会各方面,尤其是针对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论述的散文文体。辛弃疾政论文的思想内容是本文的重点章节,所用篇幅也最多。本章主要采用了文本解读与客观史实互为观照、互为补充的研究方法,力求给出自己真切、系统的感受和见解,以避免流于表面研究。通过对其内容的归类解读,本文主要从言兵与论政两个方面,探讨了辛弃疾对外在宋金和战政策上的主要思想,及对内在国家和地方上的治理措施,并依据其内在逻辑梳理其脉络可循的思想系统。其次,从辛弃疾政论文的精神特质方面来说,本文试图抓住其典型的精神特质进行具体阐述。经过研究发现,辛弃疾政论文中以爱国精神和任侠精神最具有代表性。一方面辛弃疾的爱国精神已是普遍话题,但学者的议论多是从辛弃疾对宋金战事的强烈诉求生发的,易于形成议论空泛和概念化的现象。本文认为他对国家的关心并非仅限于收复中原,还有更丰富的爱国精神内涵。在经过文本提炼后,发现其爱国精神主要表现为忧患意识和用世精神。另一方面,辛弃疾虽是文人,但他的现实行为和文学创作都有一种任侠的精神,“任”即担当精神,“侠”则是尚武精神,文中对两者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在艺术特征方面,本文主要从立意、结构、感情、修辞等四个角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力求做到有理有据,清晰明了。

陈瑶[3](2016)在《辛弃疾散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辛弃疾现存散文为研究对象,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文史结合法和文本分析法。绪论部分指出,就辛弃疾散文的研究现状而言,现有的研究多围绕其散文的思想(基本限于军事与政治思想)展开。而有关辛弃疾散文艺术方面的成就研究,虽也有学者涉猎,但多集中于辛弃疾散文的名篇。故本文的意义在于,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对辛弃疾散文的思想与艺术成就做更进一步的探讨。第一章论述的是辛弃疾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其个人生平,以便了解,辛弃疾散文的独有特色。首先,辛弃疾散文的内容,以谈兵论政为主,这是当时社会的客观需要。南宋王朝以割地、赔款、称臣的屈辱代价,换得宋金之间的短暂和平。辛弃疾成长于一个以儒家正统传家的仕宦家庭,祖父的耳提面命,在他心中种下了“忠君爱国、驱除夷狄”的种子。在这种社会与家庭的双重影响下,辛弃疾散文应运而生。其次,南宋政坛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以及建言献策蔚然成风的社会风气,为辛弃疾散文提供了生存土壤。第三,辛弃疾仕历多年,丰富的治理与改革社会基层的经验,使得他得以深入了解南宋社会。这成为其散文内容的重要来源。第二章探讨的是辛弃疾散文的理论与风格渊源,旨在厘清辛弃疾散文与前代散文之间的关系。辛弃疾散文的文学渊源分为三大类:其一为秦汉政论散文。在先秦散文中,儒家诸子倡导的“积极用世”的思想对辛弃疾影响至深;以《孟子》、《过秦论》为代表的先秦两汉散文的务实风格及其议论之术,是辛弃疾散文的主要师法对象。其二为先秦散文中的兵家之书——《孙子兵法》,它是辛弃疾军事理论的重要来源。孙子的“形势”、“用间”等思想都在辛弃疾散文中有所体现。其三为北宋苏洵等人的政论文。辛弃疾与苏淘等人的散文,在内容上,都好谈兵;而在创作风格上,又都体现出了“为文言文”的特色。第三章围绕辛弃疾散文的思想展开研究。本章将辛弃疾散文的思想内涵分为“尊王攘夷”、“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欲取必予”的经济思想和“缓兵之战”的军事思想。在“尊王攘夷”思想的影响下,辛弃疾关心军政,执着地在文中呼吁抗战。而他一系列的军事与经济理念的提出,也是以这种思想为前提。辛弃疾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自然产生了“以民为本”、“实施仁政”的思想。因此,他才会在文中流露出关心百姓疾苦的感情。在经济上,辛弃疾在文中提出了改革赋税制度、货币制度的方案,既出于民生的立场,又保障了军政。在军事上,辛弃疾提出了“持久战”的建议。此外,他还提出了建造军事防御和建立官兵激励机制的主张。第四章主要论述了辛弃疾散文的艺术特色。在文体上,辛弃疾散文表现出了骈散间用的特色,在整个行文过程中,既含有骈文的艺术因子,又不失散文的独有特质。在语言上,也是骈语、散语相结合,具有措词雅健的特色,无论是杂文还是奏议的语言,都表现出了刚健遒劲的特点。在结构上,辛弃疾散文有纲有目、条析详明。在立意上,辛弃疾散文恢弘远略,具有远见卓识。第五章探讨了辛弃疾散文的价值。辛弃疾散文的价值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文学价值。辛弃疾的文章继承了古文运动的优良传统,在立论、论据以及议论技巧上都“不泥古”。其二,社会价值。辛弃疾散文剀切赅备,关注现实。其散文以改造社会的精神,最为后世之人所称道。

冯霞[4](2010)在《辛弃疾诗歌研究》文中指出辛弃疾是南宋时期主张抗金的英雄人物,也是词史上才华卓绝、处于领袖地位的一代大家。然而辛弃疾不仅致力于词的创作,还写下了以《美芹十论》和《九议》为代表的十七篇文,并有一百四十余首诗留存于世。其中诗的创作尤其被人忽视,但是也自有一番风貌。在现存的辛弃疾诗中,主要涉及闲适诗、唱和诗、亲情诗、山水诗等题材,而以闲适诗和唱和诗为主,这与其诗大部分创作于40岁之后的退居时期有关。他的诗歌在用典、意象和想象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并形成了多样的艺术风格。论及渊源,辛弃疾的诗既沾溉于楚辞,又取径南朝之鲍照和南宋之邵雍,并绝不相蹈袭,而在宋诗群体中呈现出自己的特色。辛弃疾的诗与词的创作,虽然在地位和影响上不可同日而语,但二者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等方面有同有异,存在互补之处。至于诗和词同出于一人之手,诗名却为词名所掩盖,已是文学史上的定局。究其原因,则与诗人天性偏嗜于词、宋代诗词文化微妙转变和避谤戒诗等有关。辛诗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确不如辛词,但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介入辛弃疾诗的研究,无论是对辛诗本身的研究,还是对辛词及辛弃疾本人的研究,都不无裨益。

王琦珍[5](2004)在《一篇书是帝王师——辛弃疾散文试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爱国词人辛弃疾同时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散文作家 ,他的《美芹十论》和《九议》充满浓烈的爱国热情 ,智略辐凑 ,是一个完整的恢复中原的计划。在风格上笔势浩荡 ,英伟磊落 ,显示出南渡之后功利派作家散文的特点。

王琦珍[6](2003)在《一篇书是帝王师——辛弃疾散文试论》文中研究指明作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辛弃疾的文学成就影响最大的,无疑地是他的词作。但究其实,他的诗文成就也不低,只不过由于大多散佚,后人难以作出较为确切的评价罢了。元人抄本《诗渊》所辑录的辛诗,均注明取自《稼轩集》;刘克庄亦曾为《辛稼轩集》作序。可见,在南宋时,辛弃疾的作品即已结辑成集,其中便有诗文。此外,《宋史·艺文志》也载

李建国[7](2000)在《人生追求与艺术胜境——苏、辛豪放词之比较》文中研究说明

王琦珍[8](1988)在《南宋散文评论中的几个问题》文中研究表明 纵观我们的古典文学研究,我们不能不承认,对南宋散文的评议实在太薄弱。以其如此,存在的问题也特别多,本文拟就几个主要方面,谈自己一点肤浅的看法。一、对南宋散文的总体估计南宋散文长期受到冷遇,原因是多方面的。

梁超然[9](1987)在《略论辛弃疾在词史上的地位》文中认为 如果以繁星满天的星空来比喻词史的话,那么,辛弃疾的词就是一颗放射着熠熠异彩的巨星;如果以百花竞放的花园夹比喻词史的话,那么,辛弃疾的词就是一株色香殊特的奇葩。辛弃疾是屹立在词史上的一块丰碑,他的贡献只有从词的发展这个视角才能够看得清楚,作出恰当的评价;也只有这样才能对辛弃疾有综合的、全面的认识。这里试着从词史发展的角度,对辛弃疾在词史上的地位略作论述,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二、一篇书是帝王师——辛弃疾散文试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篇书是帝王师——辛弃疾散文试论(论文提纲范文)

(1)刘体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刘体仁生平考
    1.1 家世背景
    1.2 生平
        1.2.1 读书应试阶段
        1.2.2 入仕为官阶段
        1.2.3 辞官漫游阶段
第2章 刘体仁交游考
    2.1 前朝遗民
        2.1.1 入清为官的明遗民
        2.1.2 入清归隐的明遗民
        2.1.2.1 孙奇逢
        2.1.2.2 傅山
        2.1.2.3 冒襄
    2.2 同年好友
        2.2.1 王士禛、汪琬
        2.2.2 计东
    2.3 交游对刘体仁的影响
第3章 刘体仁的诗
    3.1 山水田园诗
        3.1.1 山水诗
        3.1.2 田园诗
        3.1.3 山水田园诗特点
    3.2 送别诗
        3.2.1 送人仕宦
        3.2.2 游人远游
        3.2.3 送别诗体现的闲适追求
    3.3 悼亡诗
        3.3.1 对妻子的缅怀
        3.3.2 对姬妾的缅怀
        3.3.3 对妻子和姬妾悼亡方式的区别
    3.4 唱和赠答诗
    3.5 诗歌特点
        3.5.1 善于借景抒情
        3.5.2 用典巧妙
        3.5.3 富有生活趣味
        3.5.4 善写组诗
第4章 刘体仁的词
    4.1 主题内容
        4.1.1 题赠词
        4.1.2 祝寿词
        4.1.3 感怀词
    4.2 艺术特色
        4.2.1 用字典雅
        4.2.2 营造妙境
        4.2.3 风格婉约
第5章 刘体仁的文
    5.1 古文
        5.1.1 重教劝学文
        5.1.2 悼亡文
    5.2 汝颍集诗叙
        5.2.1 写给友人的诗叙
        5.2.2 写给亲人的诗叙
    5.3 七颂堂尺牍
        5.3.1 谈诗论艺
        5.3.2 寄托情感
        5.3.3 提倡读书
    5.4 艺术特色
        5.4.1 以赋为文,骈散结合
        5.4.2 常用排喻,注重文采
        5.4.3 巧用对话,生动形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辛弃疾政论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辛弃疾政论文的思想内容
    一、言兵
        (一)论和与战
        (二)论知己知彼
        (三)论防御
    二、论政
        (一)论社会治安
        (二)论经济民生
第二章 辛弃疾政论文的精神特质
    一、爱国精神
    二、任侠精神
第三章 辛弃疾政论文的艺术特征
    一、立意新颖,不落窠臼
    二、议论以理,客观坚定
    三、构思精巧,逻辑缜密
    四、感情真切,格调激烈
    五、锤炼语言,善用修辞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3)辛弃疾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辛弃疾散文背景论
    第一节 辛弃疾生活的时代
    第二节 辛弃疾其人其事
第二章 辛弃疾散文渊源论
    第一节 先秦两汉散文的传承
    第二节 苏洵等人政论文的影响
第三章 辛弃疾散文思想论
    第一节 尊王攘夷
    第二节 以民为本
    第三节 欲取先予
    第四节 缓兵之战
第四章 辛弃疾散文艺术论
    第一节 立意:持论卓特
    第二节 结构:纲目兼备
    第三节 语言:措词雅健
    第四节 文体:骈散间用
第五章 辛弃疾散文价值论
    第一节 文学价值
    第二节 社会价值
结语
征引文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辛弃疾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辛弃疾诗歌的题材内容
    1.1 闲适诗
    1.2 赠和诗
    1.3 亲情诗
    1.4 咏物诗
    1.5 山水诗
    1.6 其它
第2章 辛弃疾诗歌的艺术特色
    2.1 用典之特色
    2.2 意象之特色
    2.3 想象之特色
    2.4 多样的艺术风格
第3章 辛弃疾诗歌的艺术渊源及其在宋诗群体中的特色
    3.1 辛弃疾诗歌的艺术渊源
        3.1.1 祖祧楚辞
        3.1.2 师法鲍照
        3.1.3 师法邵雍
    3.2 宋诗群体中的辛弃疾诗歌
第4章 辛弃疾诗、词创作的异同及“诗为词余”的现象和原因
    4.1 辛弃疾诗、词创作的异同
        4.1.1 辛弃疾诗与词创作的共同点
        4.1.2 辛弃疾诗与词创作的差异
    4.2 “诗为词余”的现象和原因
        4.2.1“诗为词余”的现象
        4.2.2“诗为词余”的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个人简历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南宋散文评论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南宋散文的总体估计
二、南宋散文的三个发展阶段
三、南宋散文的基本特点

四、一篇书是帝王师——辛弃疾散文试论(论文参考文献)

  • [1]刘体仁研究[D]. 陈慧慧. 阜阳师范学院, 2019(01)
  • [2]辛弃疾政论文研究[D]. 杨帆. 贵州民族大学, 2017(01)
  • [3]辛弃疾散文研究[D]. 陈瑶. 浙江师范大学, 2016(02)
  • [4]辛弃疾诗歌研究[D]. 冯霞. 湘潭大学, 2010(05)
  • [5]一篇书是帝王师——辛弃疾散文试论[J]. 王琦珍.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04(04)
  • [6]一篇书是帝王师——辛弃疾散文试论[A]. 王琦珍. 2003中国上饶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3
  • [7]人生追求与艺术胜境——苏、辛豪放词之比较[J]. 李建国. 贵州社会科学, 2000(06)
  • [8]南宋散文评论中的几个问题[J]. 王琦珍. 文学遗产, 1988(04)
  • [9]略论辛弃疾在词史上的地位[J]. 梁超然.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04)

标签:;  ;  ;  ;  ;  

书为帝师——论辛弃疾散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