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崇军和他的《黑暗传》

胡崇军和他的《黑暗传》

一、胡崇峻和他的《黑暗传》(论文文献综述)

鄢维新,黄超芬[1](2021)在《银汉迢迢问千古——江汉神话长歌概述》文中研究说明江汉神话长歌包含《黑暗传》《神仙宝鉴》《天星记》三部分内容。三者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至今仍然以民间锣鼓师傅口耳传唱和手抄本等形式存活在湖北省鄂西山区和咸宁等地的祀神还愿、丧葬仪式等民俗活动中。即将出版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神话·湖北江汉神话卷》共编辑收录所见到的62个江汉神话长歌版本。该卷序文系统阐述了江汉神话长歌的定义、分布范围以及版本源流。文章是该序文的节选。

高铭[2](2019)在《文化生态理论下《黑暗传》的保护传承研究》文中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载着弥足珍贵的文化记忆。但随着社会发展,非遗的文化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包括其孕育、发生、发展所依托的文化生态环境,都处于不断变迁、萎缩的过程中。作为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黑暗传》,是流传在鄂西北神农架及周边区域的民间丧歌,因而具有极其浓厚的荆楚文化色彩,其讲述了日月星辰的形成和人类历史的更迭,体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力,被誉为“汉民族的创世史诗”,所以,对该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迫在眉睫。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与访谈等方法,对文化生态等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并在此理论下对《黑暗传》的文化生态环境进行了探析,指出其传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保护传承的对策和建议。本文总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包括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二章是理论研究,本章对文化生态的内涵及相关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界定,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章为现状分析,本章在对《黑暗传》进行简介的基础上对其所生成的文化生态环境进行了阐述,还对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文化寓意进行了分析,本章着重突出了《黑暗传》的价值,强调对其传承保护的迫切性。第四章为问题分析,分析了《黑暗传》的流传现状,并从文化生态变迁的角度思考了《黑暗传》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其中,以政府层面、民众层面和自身的传承空间和形式上来寻找问题所在。第五章是对策建议,针对《黑暗传》保护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传承对策,以打造《黑暗传》传承发展的新生态环境,进而使其能够不断传续,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能唯当代所用。第六章是结语,本章在对全文总结的基础上,反思了研究的不足,制定未来研究方向,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该非遗的保护传承中,以使其能够登上更加广阔的舞台,为更多人知晓。总之,《黑暗传》的文化生态是一个多元交叉的时空生态系统,在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时,不仅要追本溯源,保护《黑暗传》原生态文化,而且要与时俱进,打造《黑暗传》新生态文化。

杨帆[3](2019)在《神农架长篇唱书《黑暗传》的文本与仪式音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暗传》是出自湖北神农架地区的一部汉民族创世史诗,它是用于丧葬仪式演唱的长篇叙事诗。本文在原胡崇峻、吴承清发掘整理出版的九种手抄本基础上,新增三种和口唱音响高度吻合的手抄版本,对神话母题进行文本探源,并着重对其仪式音乐进行研究,尝试从文本渊源和音乐本体的角度研究神农架《黑暗传》,以期填补其文本定性和仪式音乐研究的不足。通过文本溯源和版本比较,笔者认为《黑暗传》创世神话与出土文献《楚帛书·甲篇》,传世文献《老子》、《易经》、《天问》等相关内容如出一辙,但其定性应是明清民间通俗历史类“大纲鉴”之史前史部分的长篇叙事唱本,也就是说,神农架《黑暗传》相当于一本汉族民间演绎上古神话传说的百衲版史前史。本文整理记录了陈切松等神农架《黑暗传》传承人在丧葬仪式演唱的24首乐谱,为学界提供了部分《黑暗传》音乐研究的资料。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神农架《黑暗传》的搜集整理情况,回顾36年来神农架《黑暗传》的学术成果,概述选题缘起、意义以及本文研究的资料来源。第一章对神农架《黑暗传》的九种原始手抄本、三位神农架《黑暗传》非遗传承人口传文本,共12种原始资料进行版本比对,以探索神农架《黑暗传》的版本异同。第二章重点关注神农架《黑暗传》的文本、神话故事情节与存世文献的互文性,以此探究《黑暗传》手抄文本与文学典籍文本的异同,厘清其文本来源与变异;并对神农架《黑暗传》蕴藏的神话母题进行梳理归类。第三章将神农架《黑暗传》置于其原生环境,即丧葬仪式中,通过田野工作对神农架《黑暗传》仪式过程进行纪实,并对其仪式功能进行探索。第四章将笔者采风和搜集的四份音频材料中的24首神农架《黑暗传》音乐整理成乐谱。探析神农架《黑暗传》的唱词特征和音乐本体,如调式、旋律类型等,以发掘《黑暗传》唱书的形态特征以及其书写与口唱的双重传播属性。

高爱华[4](2018)在《《黑暗传》神话叙述研究》文中认为《黑暗传》,这颗深藏于鄂西北深山的文学遗珠,虽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由于成书年代模糊、民间歌谣唱本的形式以及传播地域狭窄等诸多原因,目前学界对《黑暗传》的研究还只是集中在文献、文化、民俗等外围研究上。从神话学角度研究《黑暗传》,并立足文本,深入探讨其神话叙述生发的背景、神话材料的来源、典型神话母题叙述以及神话故事体现的思想文化与艺术特色,进而为其寻求更为准确的神话学定位,则是将《黑暗传》的外围研究与文本内部研究相结合的首次有意义的尝试。依据中西方对神话的界定,《黑暗传》符合中外神话定义的多重属性,属于广义的神话学范畴。这是本文开展学术研究的逻辑起点。《黑暗传》作为汉民族神话长诗,其中的神话叙述是在鄂西北葬礼这一特殊语境下传播的。它承担了作为丧葬仪典一部分的娱神功能和教化功能。在将《黑暗传》和历代相关文本的比较中可以发现,《黑暗传》神话叙述素材来源颇为复杂。其中,作为原始仪典中对上古历史的追述部分,如“黑暗之世”与盘古神话;“三皇”、氏族的称名及其功绩;神农及后世帝王传说等,是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吸收民间传说、稗官野史、宗教典故中的部分素材交汇、融合而成的。另外,《黑暗传》神话叙述在结构体式、故事内容、讲述细节、叙述顺序以及情节安排等方面,与先秦《楚辞》之《天问》,唐代敦煌写本《天地开辟以来帝王纪》以及明代部分历史演义小说和神魔小说也存在着诸多的关联。因此,《黑暗传》叙述中的神话素材来源于其产生之前的数代文化积累,尤其是民间俗文化积累成果。在众多原始版本的《黑暗传》神话叙述中,某些典型的神话母题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衍绎形态。例如洪水—兄妹婚神话中的葫芦藏身、金龟为媒、三重考验等情节就是将南方苗蛮神话和中原神话进行了结合;“垂死化身”神话不但衍绎形态丰富,包括浪荡子、玄黄、五龙、昊天老母、盘古、涂山氏等的“垂死化身”;而且是针对葬礼语境的专门呈现。既展示着对死者的崇高敬意,又有着对生者的教化、告慰作用。在思想文化内涵上,儒家的入世精神、伦理要求,佛教的因果轮回、历劫成佛观念,道教的丹药修行、隐逸山林的精神追求等,都在《黑暗传》神话叙述的具体内容里有所展现。另外,一些民间宗教信仰在其中也留下了非常明显的痕迹。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黑暗传》驳杂的思想文化内涵既体现出贵族文化的某些面相,如文段中不时冒出的古诗词,演唱中乐队的规制等,都表露出作为流放地的鄂西北受宫廷贵族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高雅精神追求;同时,又彰显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如演唱者身份的不受限制性使得它成为了深山中一项全民性活动,透露出当地人对自然野性的心灵追求。在艺术表现特征上,《黑暗传》神话叙述主要以历史发展顺序为线索,时间上具有历史的承续性,但在具体的情节发展中,故事发生的地点又出现从南向北的空间地域转移。在神话叙述语体上,则具有典型的口头文学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套语的使用、语法的重复、叙事的模式化三个方面。在神话叙述形态上,《黑暗传》对于经典的文学形态也进行了模仿,最为典型的就是对《天问》的问答体和拟史诗的文学形态的借鉴。总之,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运用母题学、文艺学、神话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方法对《黑暗传》神话叙述予以了详细地考察,力求尽可能地探求《黑暗传》文本的最初来源、神话叙述奥赜及它在楚汉神话体系中的价值与地位,为扩大《黑暗传》在新世纪读者中的影响力提供有价值的见解。

王众志,税晓洁,大志[5](2017)在《迷失神农架》文中指出神农架茫茫大山的深处,冒出一条公路和一个度假村的雏形,密林中能听到远方传来的汽笛声,公路正在穿过丛林,切断丛林。每年,471万人次的游客向神农架挺进,却只有十万分之一的人渴望去了解公路两侧5公里以外的地方:关于野人,关于史诗,关于神农架本身——这里不只有森林。

刘守华[6](2013)在《炎帝神农传说在湖北的口头传承》文中提出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的炎帝神农的神话传说,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湖北随州为炎帝故里之一,神农架又是传说中炎帝神农采药济民的神奇山林,因而湖北地区盛传有关炎帝神农的多种神话传说,成为荆楚文化宝库中的亮丽花朵,并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依据多年搜求的丰富口传文学资料,对这份珍奇的文化瑰宝,作切实中肯的评述。

刘守华[7](2012)在《再论《黑暗传》——《黑暗传》与敦煌写本《天地开辟已来帝王纪》》文中研究表明鄂西民间长诗《黑暗传》于上世纪80年代初被发现后,曾因它是否为汉民族神话史诗激起争议,受到海内外学界热烈关注。本文作者从发表对《黑暗传》的初评开始,对此进行了20余年的追踪研究。在本诗近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际,本文就《黑暗传》的原生态特征及其文化价值特别是就它和敦煌写本《天地开辟已来帝王纪》的关联给予评说,并指出在中国文化研究中应重视中国历史文化的特色。

张思[8](2012)在《刘守华与他的几位门外弟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刘守华教授,作为民间文艺学界的资深学者,其声名远播海内外。他从1952年10月在《湖北日报》发表《洪湖渔民的歌声》起步,跨入民间口头文学领域;其后,于1956年在《民间文学》杂志刊出学术论文,1957年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兢兢业业,艰苦耕耘,迄今共发表大小文章近400篇,出版学术论着10余种,先后担任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副主席达20年,以及中国故事学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主编等职。

刘守华[9](2012)在《再论《黑暗传》——《黑暗传》与敦煌写本《天地开辟已来帝王纪》》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介绍了《黑暗传》在民间的流传情况,探讨了它与敦煌写本《天地开辟已来帝王纪》的文化联系。认为《黑暗传》以口头与书面传抄两种方式在民间世代相传,作为"孝歌"、"丧鼓歌"由众多歌师演唱,深受民众喜爱。其内容以盘古开天辟地结束混沌黑暗,诸多文化英雄在原始洪荒时代艰难创世等一系列神话传说为叙说中心,时空背景广阔,叙事结构宏大,内容古朴神奇,有力地激发人们对中华历史文化认同感,是一部难得的民间文学作品。

刘守华[10](2011)在《再说《黑暗传》——《黑暗传》与敦煌写本《天地开辟已来帝王纪》》文中提出鄂西民间长诗《黑暗传》于20世纪80年代初被发现后,曾以它是否为汉民族神话史诗引起争议,受到海内外学界热烈关注。本文作者从发表对《黑暗传》的初评开始,对此进行了20余年的追踪研究。在该诗即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际,本文就《黑暗传》的原生态特征及其文化价值特别是它和敦煌写本《天地开辟已来帝王纪》的关联给予别开生面的评说,并就在中国文化研究中应坚持中国历史文化特色问题作了有益反思。

二、胡崇峻和他的《黑暗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胡崇峻和他的《黑暗传》(论文提纲范文)

(2)文化生态理论下《黑暗传》的保护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文化生态研究现状及述评
        1.2.2 非遗研究现状及述评
    1.3 研究方法、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创新点
2 文化生态及相关理论
    2.1 文化及其生态
    2.2 文化生态的内涵及特点
        2.2.1 文化生态的内涵
        2.2.2 文化生态特点
    2.3 文化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3 《黑暗传》价值及其文化生态分析
    3.1 《黑暗传》的价值
        3.1.1 文学史诗价值
        3.1.2 文化精神价值
        3.1.3 民族认同价值
        3.1.4 情感寄托价值
    3.2 《黑暗传》所生成的文化生态环境分析
        3.2.1 《黑暗传》所生成的自然生态环境
        3.2.2 《黑暗传》所生成的社会生态环境
    3.3 《黑暗传》文化生态现状
        3.3.1 《黑暗传》演述的文化空间
        3.3.2 《黑暗传》的流传现状
4 文化生态视角下《黑暗传》保护传承的问题研究
    4.1 从政府层面看文化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
    4.2 从民众层面看文化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
        4.2.1 文化生态保护与传承的信心不足
        4.2.2 文化生态延续与传承的路径不畅
    4.3 从传承空间及形式看文化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
        4.3.1 传统时空生态位不符合当代文化生态
        4.3.2 传统演绎方式不符合当代文化生态
        4.3.3 狭窄资源生态位不符合当代文化生态
        4.3.4 传统环境生态位不符合当代文化生态
5 文化生态视角下《黑暗传》保护传承的对策研究
    5.1 珍视文化源头,加强《黑暗传》原生态保护
        5.1.1 发挥政府力量,优化环境生态位状况
        5.1.2 保护传承人,赢取需求生态位优势
        5.1.3 融合神农文旅,打造区域生态旅游品牌
        5.1.4 立足原生文化,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与博物馆
    5.2 顺应时代变迁,营造《黑暗传》新生态环境
        5.2.1 更新文化生存空间,适应于当代丧礼
        5.2.2 借助新生态媒介,发挥媒体传播优势
        5.2.3 扩宽时空生态位,走进当代大众生活
        5.2.4 构建虚拟文化生态,加强数字化保护
        5.2.5 契合需求生态位,创新演绎与展示方式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神农架长篇唱书《黑暗传》的文本与仪式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神农架《黑暗传》的发掘及出版
    二、神农架《黑暗传》的学术研究
    三、神农架《黑暗传》研究缘起
    四、本文研究神农架《黑暗传》的资料来源
第1章 神农架《黑暗传》的版本比对
    第一节 神农架《黑暗传》的九种原始手抄本
    第二节 神农架《黑暗传》三位非遗传承人的口传文本
    第三节 神农架《黑暗传》十二种原始资料版本异同
    本章小结
第2章 神农架《黑暗传》的文本溯源
    第一节 神农架《黑暗传》与文学典籍的互文性
    第二节 神农架《黑暗传》的神话母题分析
    本章小结
第3章 神农架《黑暗传》的丧葬仪式形式
    第一节 神农架《黑暗传》仪式纪实
    第二节 神农架《黑暗传》的仪式功能
    本章小结
第4章 神农架《黑暗传》的音乐本体
    第一节 神农架《黑暗传》的唱词分析
    第二节 神龙架《黑暗传》的音乐分析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陈切松、王本才两种神农架《黑暗传》原始手抄本影印件
附录 B:陈切松、王本才、刘国财演唱神农架《黑暗传》乐谱
附录 C:神农架《黑暗传》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切松口述资料

(4)《黑暗传》神话叙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黑暗传》搜集整理及版本流传情况
        (一) 《黑暗传》搜集整理现状
        (二) 《黑暗传》版本流传状况
    二、《黑暗传》研究现状回顾与评述
        (一) 《黑暗传》体裁定性探讨
        (二) 《黑暗传》神话故事研究
        (三) 《黑暗传》与其他文本的比较
        (四) 《黑暗传》价值、传承探究
    三、《黑暗传》文体属性与神话研究意义
        (一) 中西方神话定义
        (二) 《黑暗传》文体属性与神话研究意义
第一章 《黑暗传》神话叙述与丧葬仪典
    第一节 古代神话与仪典之关系
        一、西方的神话与仪典关系众说
        二、中国的神话与仪典关系考察
    第二节 《黑暗传》神话叙述与鄂西北丧葬仪式
        一、鄂西北的自然与人文状况
        二、鄂西北的丧歌仪程步骤
        三、鄂西北丧歌中的《黑暗传》
        四、《黑暗传》神话叙述的仪式功能
第二章 《黑暗传》神话叙述的故事来源
    第一节 《黑暗传》部分神话因子来源考察
        一、“黑暗之世”与盘古神话的文献来源
        二、“三皇”说法、氏族称名及其功绩的由来
        三、神农及后世帝王传说的典籍印证
    第二节 《黑暗传》与《天问》之关联
        一、《黑暗传》与《天问》叙事结构的关联
        二、《黑暗传》与《天问》神话内容的关联
    第三节 《黑暗传》与唐代敦煌写本《天地开辟以来帝王纪》之关联
        一、《天地开辟以来帝王纪》与《黑暗传》在文本上的相似性
        二、《天地开辟以来帝王纪》与《黑暗传》的渊源关系
    第四节 《黑暗传》与明代历史演义小说之关联
        一、《黑暗传》与明代历史演义小说的情节关联
        二、《黑暗传》与明代历史演义小说的背景关联
    第五节 《黑暗传》与明代神魔小说之关联
        一、《西游记》、《封神演义》的神话情节模式
        二、《黑暗传》借鉴神魔小说模式的痕迹及反思
第三章 《黑暗传》中重要神话母题叙述
    第一节 洪水兄妹婚神话母题叙述
        一、兄妹成婚的最初叙述:伏羲女娲神话
        二、洪水—兄妹婚神话与伏羲女娲神话的结合
        三、《黑暗传》中洪水—兄妹婚神话诸要素
    第二节 “垂死化身”神话母题叙述
        一、《黑暗传》中“垂死化身”神话的衍绎形态
        二、《黑暗传》中“垂死化身”神话产生缘由
第四章 《黑暗传》神话叙述的思想文化内蕴
    第一节 《黑暗传》神话叙述中的传统思想与地方文化
        一、《黑暗传》神话叙述中的儒家思想
        二、《黑暗传》神话叙述中的佛教思想因素
        三、《黑暗传》神话叙述中的道教文化
        四、《黑暗传》神话叙述中的民间信仰因素
    第二节 《黑暗传》思想文化驳杂之原因分析
        一、流放文化影响下的信仰追求
        二、流民文化渗透下的人际关系
        三、流传方式决定下的众说纷纭
第五章 《黑暗传》神话叙述的艺术表现特征
    第一节 叙事的时空性
        一、叙事时间的承续性
        二、叙事空间的迁移性
    第二节 表达的程式化
        一、套语的使用
        二、语法的重复
        三、情节的模式化
    第三节 体式的拟态化
        一、互动形态拟效问答体
        二、文体形态拟效“拟史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黑暗传》与《帝王世纪》神话叙述对比
附:本人在读硕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6)炎帝神农传说在湖北的口头传承(论文提纲范文)

(8)刘守华与他的几位门外弟子(论文提纲范文)

李征康
王作栋
胡崇峻
郑伯成

(9)再论《黑暗传》——《黑暗传》与敦煌写本《天地开辟已来帝王纪》(论文提纲范文)

一、《黑暗传》的原生态
二、《黑暗传》文本之源
三、《黑暗传》的文化价值

四、胡崇峻和他的《黑暗传》(论文参考文献)

  • [1]银汉迢迢问千古——江汉神话长歌概述[J]. 鄢维新,黄超芬.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21(01)
  • [2]文化生态理论下《黑暗传》的保护传承研究[D]. 高铭.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7)
  • [3]神农架长篇唱书《黑暗传》的文本与仪式音乐研究[D]. 杨帆. 武汉音乐学院, 2019(12)
  • [4]《黑暗传》神话叙述研究[D]. 高爱华. 湖北大学, 2018(02)
  • [5]迷失神农架[J]. 王众志,税晓洁,大志. 中国国家旅游, 2017(02)
  • [6]炎帝神农传说在湖北的口头传承[J]. 刘守华.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04)
  • [7]再论《黑暗传》——《黑暗传》与敦煌写本《天地开辟已来帝王纪》[J]. 刘守华. 民俗研究, 2012(04)
  • [8]刘守华与他的几位门外弟子[J]. 张思. 文学教育(上), 2012(04)
  • [9]再论《黑暗传》——《黑暗传》与敦煌写本《天地开辟已来帝王纪》[J]. 刘守华.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2012(01)
  • [10]再说《黑暗传》——《黑暗传》与敦煌写本《天地开辟已来帝王纪》[J]. 刘守华. 华中学术, 2011(02)

标签:;  ;  ;  ;  ;  

胡崇军和他的《黑暗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