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准箱的基本结构及应用

校准箱的基本结构及应用

一、校准箱的基本结构和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耿凯[1](2018)在《激光多普勒测速信号处理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具有非接触、动态响应快、精度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设备、工业测量等领域。但是国内相关产品相对较少,而国外已有多种相关产品问世。多普勒频移的提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多普勒测速的精度,为此本文对多普勒测速信号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采用了激光多普勒双光束-双散射光路,完成了光学元件的选型,完成了多普勒测速仪的结构设计,并将光路、电路进行封装。设计了一套以FFT为核心的数字信号处理算法。使用自适应滤波带算法滤除了多普勒信号中的基底信号;提出了一种自适应采样频率算法,实现了采样频率的自适应转换,提高了系统测速范围;将FFT与频谱细化算法以及频谱校正算法相结合,实现了多普勒频移的准确提取。完成了以FPGA为核心的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设计了放大、滤波电路,实现了对多普勒信号的放大滤波处理;设计了AD转换电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设计了UDP通信电路及上位机软件,实现了FPGA与PC机之间的通信,在PC机上实现了物体运动速度和长度信息的实时显示。在实验室条件下,完成了系统的参数标定。通过精度验证实验,验证了本文设计的多普勒信号处理算法的可行性,验证了整个系统的测量精度。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能够实时测量速度和长度信息,长度测量精度优于0.1%。

李堃,申江,王晓乐[2](2018)在《CO2冷风机性能理论计算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分析了校准箱温度、迎面风速及循环倍率对CO2冷风机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当校准箱温度从-30℃升至-10℃时,传热系数增大5.8%,相应的制冷量增大5.9%;在计算所用工况下,最佳迎面风速(3.2 m/s)使冷风机性能最佳;冷风机传热系数随着循环倍率的增长先呈急剧增长趋势之后趋于平缓,循环倍率约为3时最佳。对比CO2冷风机各项实验值和理论计算值,结果显示理论计算值高于实验值,误差为14.8%25%,但理论计算值和实验值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验证了数学模型的合理性。

倪晨曦,陈小华,王铁军,罗雪梅,王信荣[3](2018)在《冷库用整体式制冷机的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本项目研发了适用于小型冷库的整体式制冷机,在原型机的基础上优化了制冷机冷凝器和蒸发器的结构和流程,开发了适用于冷库制冷机的热气除霜及其自适应除霜控制技术。基于"校准箱量热计法"进行了制冷机的性能测试,实验表明制冷量和能效比分别提高2.7%、3.78%,中温工况连续运行48小时能耗对比降低6.8%。在不同工况下,自适应除霜控制技术操作准确、可靠,对制冷机连续运行有明显的节能效果,提高了产品的环境适应性。

倪晨曦[4](2018)在《冷库用整体式制冷机的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冷链物流业快速发展和食品安全、健康、保鲜的强劲需求,推动了冷冻冷藏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并对产品类型和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产学研合作单位安徽省美乐柯制冷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创新和产品优化需求,开发了用于小型冷库的整体式制冷机系列,包括高温型、中温型和低温型。主要工作和创新成果如下:1)优化了整体式制冷机的结构和制冷系统流程,进行了节能和智能除霜控制技术的研究;2)重点对中温型制冷机LYJ200MY进行设计研究,包括冷凝器的设计和仿真以及蒸发器的结构和流程的优化,有效减小了制冷剂流动损失和换热器风阻损失;3)研发了适用于冷库用制冷机的热气除霜及其模糊自适应除霜控制技术,解决了制冷机过度除霜的问题;4)基于“校准箱量热计法”原理设计了整体式制冷机的试验,进行了LYJ200MY型制冷机优化前后的性能试验。对比性能测试数据显示:优化前的制冷量和能效比分别为3.125kW、1.27W/W,优化后的制冷量和能效比分别为3.212 kW、1.32 W/W,制冷量和能效比分别提高2.7%、3.78%;中温工况连续运行48小时的能效对比实验显示:优化后制冷机的平均能效比比优化前制冷机的平均能效比提高了9.3%。

申江,李堃,王晓乐[5](2017)在《CO2冷风机性能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冷风机是冷库中的核心设备,而CO2作为制冷剂优点良多。以CO2冷风机为研究对象,设计了静压箱宽度可变的冷风机,实验研究了静压箱宽度、迎风面风速以及蒸发温度对CO2冷风机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静压箱宽度增大时,迎风面风速均匀性越来越好。在一定范围内,传热系数与静压箱宽度呈正比关系。有最佳迎风面风速(3.2—3.6m/s)使冷风机性能最好。冷风机的传热系数和制冷量都与蒸发温度成正比。

申江,边煜竣,黄冰[6](2017)在《CO2冷风机换热性能仿真及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利用稳态分布参数法对冷风机建立仿真模型,并利用冷风机性能实验台对冷风机样机进行实验研究,利用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冷风机换热性能进行分析研究。在校准箱内温度为-250℃范围内,循环倍率在25范围内变化时,冷风机总换热系数随着校准箱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制冷工质为CO2时冷风机的制冷量明显高于制冷工质为NH3时,在校准箱内温度为0℃时高42%,-20℃时高26%;管内侧压降随着循环倍率的增大而增大;换热系数随着循环倍率的增大先增大后逐渐减小,在循环倍率为3左右时,换热系数达到最大。仿真结果与测试结果趋势相同,但存在一定误差。模拟计算得出NH3换热系数值与测试结果的误差约为16%,CO2换热系数值与测试结果的误差约为8%。

孙志利,臧润清,姬卫川[7](2017)在《气相分离式分流器对冷风机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将两种不同型式的气相分离式分流器分别安装在冷风机上,在0℃、-4℃、-8℃、-12℃、-16℃、-20℃六种不同工况下,依据制冷用空气冷却器国家标准,采用空气侧热平衡法对冷风机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安装冲击式气相分离式分流器和反击式气相分离式分流器能有效提高冷风机的传热系数,与安装文丘里式分流器的冷风机相比,传热系数提高5%10%。总体来看,冲击式气相分离式分流器对于改善冷风机传热系能的效果更佳。安装冲击式气相分离式分流器和反击式气相分离式分流器的压降明显降低,文丘里式分离器的压降最高。实验结果为改善冷风机传热性能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王晓乐[8](2017)在《CO2冷风机性能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所面临的臭氧层空洞和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制冷行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从《蒙特利尔议定书》到现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的提出,都在不断推动环保高效制冷剂的使用,CO2作为最早期的天然制冷剂,在被弃用近百年后再次进入制冷行业。虽然CO2作为制冷剂依然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但是其优越的环保性能,热力性能及低廉的价格使得它在现代制冷行业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冷风机是冷库及其他制冷系统中最常用也最关键的组成部分,改善冷风机的性能对制冷系统的优化及节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分析了CO2冷风机的几何参数、空气侧参数及制冷剂侧参数对冷风机性能的影响规律。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所示:1.根据CO2冷风机的几何结构和尺寸,参考相关文献中的经验公式,建立稳态分区集中参数模型,数学模型建立前,忽略一些对计算结果影响不大的因素,使计算模型更加简洁方便。2.通过前期建立的数学计算模型,对CO2冷风机在不同的几何参数、不同的空气侧参数和不同的制冷剂侧参数条件下的换热系数及制冷量进行了理论计算。冷风机几何参数对其换热系数和制冷量的影响为:传热系数与翅片间距成正比,与管间距成反比;相反的,制冷量与翅片间距成反比,与管间距成正比。空气侧参数对冷风机的影响为:传热系数和制冷量都与校准箱温度成正比变化;存在最佳迎风面风速(3.2-3.6m/s)使冷风机换热效果最好。制冷剂侧参数对冷风机的影响:冷风机传热系数与循环倍率成正比关系,3倍左右循环倍率最佳。实际应用中,应综合考量这几方面的因素,使冷风机效果达到最优。3.设计并生产了静压箱宽度可变的冷风机,实验研究了冷风机静压箱宽度对迎风面风速均匀性的影响规律,以及静压箱宽度对冷风机传热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静压箱宽度从320mm变化到520mm时,迎风面风速均匀性越来越高,达到520mm时,迎风面九个测点中,最大风速与最小风速差值仅为0.11m/s。传热系数与静压箱宽度也是正比关系,在静压箱宽度为520mm,校准箱温度为-20℃时,传热系数为15.8W/m2·K。4.实验研究了Ⅰ号冷风机在不同空气侧参数和制冷剂侧参数下性能的变化规律。与理论计算值趋势相同,实验数据显示,冷风机的传热系数和制冷量与校准箱温度成正比,校准箱温度的变化范围为-40--20℃的时候,相应的传热系数的变化范围是14.9-16.5W/m2·K,制冷量的变化范围是30.4-32.6kW,增幅分别为10.7%和7.2%。改变循环倍率,循环倍率达到3的时候,传热系数的值趋于平稳。5.对比了Ⅰ号冷风机的实验值和理论计算值,验证数学模型的合理性。对比结果显示,实验值和理论计算值的趋势基本保持一致,理论计算值要高于实验值。在各项对比中,理论计算值和实验值的最大误差为25%左右,最小误差为14.8%。

申江,王晓乐,杨萌[9](2017)在《CO2冷风机性能测试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搭建了测试CO2冷风机性能的实验台,在直接膨胀供液系统和泵供液系统下,通过改变传热温差、库温、循环倍率、迎面风速等参数来研究CO2冷风机的性能。结果表明:在直接膨胀供液系统中,随着蒸发温度的降低,传热系数和制冷量均呈减小的趋势,蒸发温度从-22℃降低到-47℃时,传热系数从20.2 W/(m2·K)降低到16.6 W/(m2·K),制冷量从7.5 k W降低到6 k W;在泵供液系统中,随着循环倍率的增加,传热系数呈现先增大,达到最大值后缓慢减小的趋势,当循环倍率为3时,传热系数达到最大值,以库温为-20℃时为例,当循环倍率从1增大到3,传热系数增大约13.2%,循环倍率继续增大时,传热系数开始下降,增大到5时,换热系数下降至2%左右。当迎面风速从2.2 m/s变化至2.5 m/s时,传热系数仅增加了2.12%;但迎面风速从2.5m/s变化至3.2 m/s时,增幅为11.4%;当迎面风速从3.2 m/s变化至3.5 m/s时,传热系数增长幅度又变缓,仅增加了0.88%。

张志[10](2017)在《空气冷却器的结霜特性研究与结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空气冷却器的结霜现象会严重影响到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乃至整个制冷系统的性能,为了研究空气冷却器的结霜特性,从分析霜层生长的经验公式入手找出影响结霜的主要因素,如空气的温度、相对湿度、盘管表面温度、蒸发温度等。因此我们把空气相对湿度、盘管表面温度、驱动温度(空气温度与蒸发温度之差)作为影响空气冷却器盘管结霜特性的控制因素。本论文完成了如下研究工作:实验研究了盘管空气侧的压力降、制冷量在结霜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考察了空气进出口侧的结霜情况、盘管管排的结霜量。实验结果显示,降低空气的相对湿度,增大盘管表面温度,减小驱动温度都可抑制霜层的生长,为以后的结霜特性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和实验经验。基于对新型空气冷却器的开发需求,我们设计出一种在常规的空气冷却器进风侧加装预化霜的平板式翅片管换热器的“无霜”空气冷却器。尽管受到测试条件的影响,效果与理论有一定差距,但得到了有针对性的优化措施以改进设计。基于静力学和模态分析对空气冷却器钣金面板的不同厚度对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把风扇面板从1.2mm减薄至1.0mm,并在风扇面板顶面和前面分别增加一个铆钉的设计可以达到原来的强度要求,同时降低了设备材料成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得到了试验和产品的验证,对空气冷却器的优化设计具有明确的实际指导意义。

二、校准箱的基本结构和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校准箱的基本结构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激光多普勒测速信号处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激光多普勒信号处理技术综述
        1.3.1 频谱分析法
        1.3.2 频率跟踪法
        1.3.3 计数法
        1.3.4 数字相关法
        1.3.5 快速傅里叶变换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多普勒测速仪系统设计
    2.1 激光多普勒测速原理
    2.2 光学系统结构的选择
        2.2.1 参考光模型
        2.2.2 单光束-双散射模型
        2.2.3 双光束-双散射模型
    2.3 多普勒频移检测原理
    2.4 多普勒测速系统结构
    2.5 器件选型
        2.5.1 激光器及其相关组件
        2.5.2 光学元件
    2.6 系统封装结构设计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号处理算法设计
    3.1 快速傅里叶变换(FFT)
        3.1.1 FFT原理
        3.1.2 FFT在 FPGA中的实现
    3.2 自适应滤波带
        3.2.1 基底信号
        3.2.2 自适应滤波带算法
        3.2.3 FIR滤波器设计
    3.3 自适应采样频率
    3.4 频谱细化
        3.4.1 ZFFT频谱细化算法
        3.4.2 CZT频谱细化算法
        3.4.3 FFT-FS频谱细化
        3.4.4 三种频谱细化方法的比较
    3.5 频谱校正
        3.5.1 比值校正
        3.5.2 能量重心校正
        3.5.3 相位差校正
        3.5.4 三种频谱校正算法的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信号处理电路
    4.1 信号处理电路的总体方案
    4.2 模拟信号处理电路
        4.2.1 电流/电压转换模块
        4.2.2 放大电路
        4.2.3 滤波电路
        4.2.4 A/D转换电路
    4.3 FPGA及其外围电路
        4.3.1 FPGA
        4.3.2 程序存储电路
        4.3.3 千兆以太网通信
        4.3.4 晶振电路
    4.4 电源
        4.4.1 模拟电源
        4.4.2 FPGA及其外围电路供电电源
    4.5 电路板实物图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及结果分析
    5.1 实验平台
        5.1.1 实验装置
        5.1.2 上位机软件
    5.2 标定实验
    5.3 自适应采样频率算法验证实验
    5.4 FFT-FS频谱细化和比值校正验证实验
    5.5 系统测量实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CO2冷风机性能理论计算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计算模型及实验装置
    1.1 理论计算模型
    1.2 实验装置
        1) 测试库体
        2) 工作机组
        3) 被测冷风机
        4) 数据测量采集和电气控制部分
2 理论计算结果及分析
    2.1 校准箱温度对传热系数及制冷量的影响
    2.2 迎面风速对传热系数的影响
    2.3 循环倍率对传热系数的影响
3 实验结果及验证
    3.1 校准箱温度影响规律的理论值与实验值对比
    3.2 迎面风速影响规律的理论值与实验值对比
    3.3 循环倍率影响规律的理论值与实验值对比
4 结论

(3)冷库用整体式制冷机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总体方案
3 设计研究
    3.1 整体式制冷机设计
    3.2 换热器设计与优化
    3.3 除霜控制
4 实验与分析
    4.1 实验内容与目的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分析
5 结论

(4)冷库用整体式制冷机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食品冷链的发展
        1.1.2 冷库技术的发展历史
        1.1.3 现代冷库用制冷系统的发展
    1.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冷库用整体式制冷机系统设计
    2.1 整体式制冷机原理设计
        2.1.1 整体式制冷系统设计介绍
        2.1.2 制冷循环原理
        2.1.3 除霜循环原理
    2.2 制冷系统的热力过程分析
    2.3 选型计算
        2.3.1 压缩机选型匹配
        2.3.2 换热器的选型设计
        2.3.3 贮液器选型
        2.3.4 其他辅助设备选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换热器的设计与优化
    3.1 冷凝器设计
        3.1.1 冷凝器设计计算
        3.1.2 冷凝器仿真模型建立
        3.1.3 冷凝器仿真分析
    3.2 蒸发器设计
        3.2.1 蒸发器设计计算
        3.2.2 蒸发器管路流程优化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除霜控制设计
    4.1 换热器结霜特性
    4.2 “时间-温度差”除霜策略原理
    4.3 模糊自适应控制除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整体式制冷机性能试验
    5.1 制冷性能试验设计
        5.1.1 校准箱量热计法试验原理
        5.1.2 环控装置设备
    5.2 试验结果和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5)CO2冷风机性能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实验装置简介
    2.1 实验台简介
        (1) 测试库体
        (2) 工作机组
        (3) 被测CO2冷风机
        (4) 数据测量采集和电气控制部分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工况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冷风机静压箱宽度对迎风面风速均匀性的影响
    3.2 冷风机静压箱宽度对传热系数的影响
    3.3 迎风面平均风速对传热系数的影响
    3.4 蒸发温度对传热系数及制冷量的影响
4 结论

(6)CO2冷风机换热性能仿真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仿真模型及实验装置
2 实验结果分析及与仿真结果对比
3 结论

(7)气相分离式分流器对冷风机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冷风机用分流器的分类及研究对象
2 实验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2.1 实验测试装置
    2.2 测试方法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 结论

(8)CO2冷风机性能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CO_2作为制冷剂的研究现状
        1.2.2 冷风机的研究现状
        1.2.3 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冷风机仿真模型的建立
    2.1 物理模型的建立
    2.2 仿真模型的假设
    2.3 模型控制单元的划分
    2.4 冷风机换热计算
        2.4.1 管外空气换热计算
        2.4.2 管内制冷剂换热计算
        2.4.3 冷风机总传热系数的计算
    2.5 冷风机流动阻力计算
        2.5.1 空气侧流动阻力计算
        2.5.2 制冷剂侧流动阻力计算
    2.6 计算流程图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O_2冷风机实验台介绍
    3.1 实验台搭建的意义
    3.2 实验台介绍
    3.3 冷风机制冷量的测试方法
        3.3.1 空气侧热平衡法
        3.3.2 制冷剂侧焓差法
    3.4 实验测试工况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4.1 空气侧参数对冷风机换热系数的影响
        4.1.1 校准箱温度对传热系数及制冷量的影响
        4.1.2 迎风面风速对传热系数及制冷量的影响
    4.2 冷风机几何参数对冷风机换热系数的影响
        4.2.1 翅片间距对换热系数的影响
        4.2.2 管间距对换热系数的影响
    4.3 循环倍率对冷风机换热系数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结果分析
    5.1 Ⅰ号冷风机静压箱宽度对冷风机性能的影响
        5.1.1 Ⅰ号冷风机静压箱宽度对迎风面风速均匀性的影响
        5.1.2 Ⅰ号冷风机静压箱宽度对冷风机换热系数的影响
    5.2 Ⅰ号冷风机空气侧及制冷剂侧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
        5.2.1 空气侧参数对冷风机性能影响
        5.2.2 制冷剂侧参数对冷风机传热系数的影响
    5.3 三台冷风机的对比
        5.3.1 Ⅰ号冷风机和Ⅱ号冷风机的对比
        5.3.2 Ⅰ号冷风机和Ⅲ号冷风机的对比
    5.4 Ⅰ号冷风机实验值与计算值的对比
        5.4.1 迎风面风速影响规律理论值与实验值的对比
        5.4.2 循环倍率影响规律理论计算值和实验值的对比
        5.4.3 校准箱温度影响规律理论值与实验值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CO2冷风机性能测试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装置及方法
    1.1 实验装置
    1.2 被测冷风机结构
    1.3 实验方法
    1.4 测试工况
2 实验数据处理
    2.1 空气侧热平衡法制冷量计算公式
    2.2 制冷剂气体流量计法制冷量计算
    2.3 泵供液制冷剂侧焓差法制冷量计算公式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直接膨胀供液的实验结果分析
    3.2 泵供液的实验结果分析
    3.3 不同迎面风速对传热系数的影响
    3.4 传热温差对传热系数的影响
4 结论

(10)空气冷却器的结霜特性研究与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1.1.1 课题的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结霜特性的研究
        1.2.2 蒸发器化霜抑霜研究
        1.2.3 结构有限元分析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空气冷却器盘管结霜特性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
    2.1 空气冷却器盘管结霜特性的理论研究
        2.1.1 结霜对空气侧压降的影响因素分析
        2.1.2 结霜对结霜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2.1.3 结霜对换热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2.2 空气冷却器盘管结霜机理的实验研究
        2.2.1 实验装置
        2.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霜”空气冷却器的结构设计及实验研究
    3.1 实验装置
    3.2 实验原理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使用标准测试机组
        3.3.2 使用压缩冷凝机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气冷却器风扇面板的应力分析
    4.1 软件简介
        4.1.1 Solid Edge软件介绍
        4.1.2 ANSYS软件介绍
    4.2 物理模型及理论基础
        4.2.1 空气冷却器物理模型
        4.2.2 理论基础
    4.3 ANSYS软件模拟
        4.3.1 划分网格、设置属性、定义载荷
        4.3.2 模拟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校准箱的基本结构和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激光多普勒测速信号处理方法研究[D]. 耿凯. 天津大学, 2018(06)
  • [2]CO2冷风机性能理论计算及实验研究[J]. 李堃,申江,王晓乐. 制冷学报, 2018(03)
  • [3]冷库用整体式制冷机的设计研究[J]. 倪晨曦,陈小华,王铁军,罗雪梅,王信荣. 低温与超导, 2018(04)
  • [4]冷库用整体式制冷机的设计研究[D]. 倪晨曦. 合肥工业大学, 2018(01)
  • [5]CO2冷风机性能实验研究[J]. 申江,李堃,王晓乐. 低温与超导, 2017(11)
  • [6]CO2冷风机换热性能仿真及实验研究[J]. 申江,边煜竣,黄冰. 制冷学报, 2017(05)
  • [7]气相分离式分流器对冷风机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 孙志利,臧润清,姬卫川. 冷藏技术, 2017(03)
  • [8]CO2冷风机性能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D]. 王晓乐. 天津商业大学, 2017(02)
  • [9]CO2冷风机性能测试实验研究[J]. 申江,王晓乐,杨萌. 制冷学报, 2017(03)
  • [10]空气冷却器的结霜特性研究与结构分析[D]. 张志.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校准箱的基本结构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