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液压阀与电磁阀结构及工作原理(论文文献综述)
于怀智[1](2021)在《电控液压离合器执行机构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液压执行机构是实现汽车驱动、制动、转向的关键部分,其结构与性能与整车的性能直接相关。随着汽车在智能、电动、集成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传统液压执行机构的缺点也日益凸显。在结构上,由于其采用电子阀实现压力控制,需要质量与体积较大的阀体;在性能上,介质通过电子阀时会产生较大的能量损失。同时高速电磁阀的成本也较高。因此需要一种新式的执行机构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结构与性能上的需求。本文针对自动变速器中的多片离合器,提出了一种电控液压执行机构的构型与设计方案,其显着优势在于结构简单,质量与体积小,并且效率更高。同时以该种泵控执行机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有非线性控制方法的研究与对比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的非线性三步法控制器来控制执行机构内部压力,进而实现多片离合器的接合与分离。本文通过结构设计、建模仿真、台架搭建与快速原型验证分析验证了该种非线性控制方法相比于PID控制器的优势。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了一种多片离合器液压执行机构新构型。该液压执行机构采用泵控的方式,主要组成部件包含电动直驱有刷电机、定容式外啮合齿轮泵、高度集成的阀体、液压分离轴承以及多片离合器等。首先通过对比与选型,选择参数合适的部件,其次对阀体结构、内部油路、以及执行机构其他的连接部件进行设计,最后选择量程合适且精确度足够高的液压传感器与位移传感器。2.针对执行机构的组成部件进行建模,并通过数学推导,得到执行机构的数学模型,之后对模型中的每一项的物理意义进行了分析,并通过量纲分析法定性的验证了所建立的模型的合理性。利用AMESim搭建系统的物理模型。通过物理模型研究分析了模型中不同参数对于系统压力的影响,进而通过合理的假设,将数学模型简化。3.在分析对比现有的非线性控制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模型的非线性三步法控制器。通过理论分析证明了该种控制算法具有一定的鲁棒性。并在Matlab/Simulink中对控制器进行了建模仿真。通过典型试验信号输入,将非线性三步法控制器与PID控制器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模型的非线性三步法控制器的控制精度更高,并且响应速度比PID控制器更快。4.搭建执行机构试验台,基于Xpc Target进行开环与闭环实验。在不同的压力信号输入下,对比执行机构在非线性三步法控制器与PID控制器下的控制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模型的非线性三步法控制器不仅继承了PID控制器设计简单的优势,同时减少了系统标定的工作量,并且可以很好的反映系统的动态特性,响应速度更快,振荡以及稳态误差更小。
罗轩[2](2021)在《湿式双离合器液压控制系统特性仿真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汽车消费市场迅速扩大,消费者对汽车的舒适性、经济性都提出了愈发严格的要求。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Dual Clutch Transmisson,DCT)因其良好的动力输出特性、较高的机械效率等优势,逐渐成为自动变速器领域的焦点。液压控制系统是湿式DCT的核心模块之一,具有非线性强和系统输出时变等特点。其系统性能对DCT的起步和换挡控制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依托某校企合作项目,完成对湿式双离合器液压控制系统的研究,对液压系统进行分析建模和试验验证,分析系统参数对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整车模型完成其对起步过程的影响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介绍了湿式双离合器液压控制系统的组成结构,分析了主油路压力控制系统和离合器压力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通过对各子系统的电磁、液压和机械部分的分析,并考虑了蓄能器、活塞腔等液压元件的影响,建立了液压系统各子系统元件的数学模型。为实现液压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打下理论基础。(2)基于对双离合器液压控制系统的理论分析,利用AMESim仿真软件,搭建了湿式离合器液压控制系统各子系统和液压元件的仿真模型;依托液压阀体检测试验台项目,对液压系统模型进行了试验验证,验证了搭建模型的准确性。在仿真模型的基础上,对液压系统设计参数和结构参数进行参数化分析,研究其对系统压力的阶跃响应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3)为探明液压控制系统对起步过程的影响,首先搭建了包括发动机、湿式离合器、变速箱、行驶阻力模型在内的整车模型;其中湿式离合器作为液压控制系统与整车模型联系的关键节点,对其转矩传递特性和结合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建立了湿式离合器转矩传递模型。将离合器液压控制系统和整车模型耦合成DCT整车起步模型,为后续分析提供仿真平台。(4)建立了起步过程车辆的动力学模型,并对起步品质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湿式DCT起步过程离合器控制策略进行分析,分析了起步过程离合器接合压力的控制策略,以及发动机目标转速控制策略;基于DCT起步模型,对车辆起步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考虑离合器压力控制系统响应特性,分析了液压系统关键参数对起步过程冲击度和滑摩功的影响规律。
张银涛[3](2020)在《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液压控制系统仿真研究与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自动变速器逐渐取代传统的手动变速器。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Dual Clutch Transmission,简称DCT)凭借无动力中断换挡和传动效率高的换挡性能受到市场的欢迎,其所占的变速器市场份额也逐渐提高。液压换挡系统是湿式DCT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式DCT换挡功能的实现主要依靠液压控制系统进行,因此需要对湿式DCT液压控制系统的设计展开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所设计的湿式DCT的结构原理和控制框图。结合湿式DCT液压控制系统的原理图,具体分析了液压系统各个模块的工作状况,着重对液压控制系统中液压滑阀、电磁阀、换挡油缸、离合器和传感器等部件进行了结构及工作原理的介绍。同时,建立了电磁阀、液压滑阀、换挡油缸、离合器的数学模型,为湿式DCT液压控制系统的建模仿真提供了指导。电磁阀是湿式DCT液压控制系统的核心元件之一,以离合器压力控制的比例电磁阀VFS为例作为电磁阀的研究对象,通过Ansys/Maxwell软件对比例电磁铁的磁场部分进行仿真分析,并分析电磁场的动静态特性曲线,利用软件AMESim仿真得到电磁阀的电流-油压特性曲线。基于湿式DCT液压控制系统的原理分析,对系统离合器压力控制模块、液压换挡执行机构模块、冷却与润滑模块和主油道压力控制模块进行了仿真分析,主要包括液压滑阀、电磁阀等。利用液压仿真软件AMESim对液压系统各个模块的进行了建模仿真,分析所得到的数据结果,得到了液压系统仿真的结论。为验证所设计液压控制系统的功能性,根据所设计的液压模块的相关参数,利用三维绘图软件绘制液压模块的三维结构,并加工得到湿式DCT液压模块的实物。将加工的液压模块实体搭载在试验台架上进行试验测试,得到了系统各个模块的测试数据,试验的结果验证了仿真的正确性。搭建变速器的试验总成台架,利用变速器的总成试验台架得到了3挡与4挡的升降挡数据。试验结果验证了所研发的液压模块可以保证换挡功能的实现,同时证明了湿式DCT液压模块与变速器整体集成后的良好功能。
杨宇坤[4](2020)在《湿式离合器电液控制系统特性仿真与试验》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类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大众对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舒适性都有着更高的要求,而且我国的自动变速器相关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对自动变速器的研究十分有必要。电液控制系统是AT、AMT、CVT、DCT等自动变速器的核心部分,对自动变速器换挡性能有着尤为关键的影响。本文根据国内众多企业与高校的研究重点,以湿式离合器电液控制系统和重要的液压元件作为研究对象,针对离合器换挡时,电液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及AMESim仿真模型,依托自主研发的液压阀体性能试验台对模型进行了试验验证,并研究分析了各重要参数及颤振效应对湿式离合器换挡性能的影响。(1)本文对湿式DCT与湿式DCT电液控制系统原理做了简单介绍,并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本文的研究重点。分析了湿式DCT机械部分、控制系统、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基于湿式离合器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将湿式离合器的液压系统分为了主油路系统,离合器润滑系统,离合器控制子系统三个部分,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2)针对湿式离合器工作过程,根据前文对湿式离合器电液控制系统的原理及建立的数学模型,运用AMESim软件,建立湿式离合器电液控制系统模型,并利用仿真模型进行仿真,得出并分析相关的特性曲线。(3)基于建立湿式离合器电液控制系统仿真模型,深入研究各重要参数对湿式离合器电液控制系统动态特性影响;根据离合器换挡性能评价指标,分析各重要参数对离合器换挡性能的影响;分析寄生颤振和独立颤振原理,并研究叠加独立颤振对离合器接合性能影响。(4)根据对湿式DCT设计开发要求,设计搭建了自动变速器液压阀体性能试验台,并对所建立仿真模型进行试验验证,分别提取了主油路系统压力控制特性、离合器润滑油路流量控制特性、离合器控制子系统压力控制特性的仿真数据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可知,所搭建的模型较为准确。
樊祥文[5](2020)在《新型十速自动变速箱先导电磁阀建模和测控策略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迅速发展,我国已然成为汽车制造和消费大国。国家发改委在2017年发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突破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瓶颈,建立安全可控的产业体系的要求。先导电磁阀作为自动变速箱内油路控制的核心元件,是汽车变速箱系统的关键零部件之一,其动态响应速度、压力控制准确性和重复性精度是决定汽车换挡、制动、润滑等性能的关键因素。高性能和高效率的电磁阀性能测控系统又是电磁阀研究开发及生产的关键装备。本文针对新型十速自动变速箱先导电磁阀,展开了包括电磁阀建模在内的一系列测控研究工作,并与企业联合开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性能全自动电磁阀测控系统。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一、基于先导电磁阀的性能参数及其在自动变速箱内的工作原理,明确了测控系统需求,结合机电液控制技术、计算机辅助测试技术和虚拟仪器技术等先进技术,详细地论述了系统设计方案,最终开发了先导电磁阀性能测控系统。以电磁阀的驱动电流和控制压力为例,利用基于数理统计和图表的MSA测量系统分析方法对测控系统进行了测量能力分析,分析结果中测控系统的重复精度能力系数和准确精度能力系数、数据分级指标、测量数据均值及标准偏差均在允许范围内,证明该系统具有较高的测量准确性、稳定性、重复性和再现性精度。二、针对先导电磁阀内部机械、液压和电磁特性相互耦合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功率键合图的先导电磁阀建模分析方法。依据先导电磁阀内部工作原理,利用该方法绘制出相应的功率键合图,并进一步推导出先导电磁阀的状态方程。在不考虑电磁阀实际工作过程中存在的油液发热和能量耗散等伪功率流现象的情况下,利用20-sim软件对不同输入条件下的电磁阀压力控制特性进行仿真,仿真结果中电磁阀压力与电流及油液温度之间的变化关系和测控系统实验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基于功率键合图的先导电磁阀建模方法的简便性和有效性。三、为了完善先导电磁阀模型,进一步对先导电磁阀的伪功率流部分进行建模,实现对基于功率键合图建立的电磁阀模型的有效补充。由于电磁阀伪功率流模型比较复杂,难以用传统方法对其精确建模,本文基于遗传算法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多层神经网络来实现伪功率流的快速精确辨识。AMESim和MATLAB的联合仿真结果及测控系统的实验结果证明了所提出辨识方法的有效性,同时在2756)(6、12006)(6和21006)(6三种不同输入压力实验下均能够实现先导电磁阀伪功率流的快速辨识,且辨识误差均稳定在56)(6之内,证明了该辨识方法具有较快的辨识速度和较高的辨识精度。四、由于先导电磁阀模型具有复杂的非线性特征,同时测控系统供油回路中存在内部参数不确定性和外部干扰,给电磁阀供油压力的精确和稳定控制带来了很大困难。本文基于等效控制和切换控制原理设计了快速终端滑模控制器,同时为了削弱滑模变结构带来的控制信号颤动,设计了模糊逻辑控制实时调整其切换控制系数,最终构建了模糊型快速终端滑模控制器。利用Matlab/Simulink进行建模仿真,仿真和实验结果均表明该控制器具有较强的鲁棒自适应性,能够在削弱控制信号颤动的同时,实现先导电磁阀供油压力的快速、精确和稳定控制。本文的相关研究不仅为电磁阀建模和测控方法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而且对电磁阀的设计、开发和控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其他自动化测控领域、复杂非线性系统的建模和控制相关技术的理论研究及应用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瞿道海[6](2019)在《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电液比例控制系统模型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民对汽车驾驶舒适性、动力性以及燃油经济性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金属带式大功率密度无级变速器(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CVT)以其使发动机时刻按最佳燃油经济或最佳动力特性曲线工作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受到市场青睐,国内外大型汽车和自动变速器公司都致力于开发出新一代大功率密度CVT。电液比例控制系统是CVT的关键部分,其性能优劣直接决定了搭载CVT的车辆能否实现理想的驾驶舒适性、动力性以及燃油经济性等。此外,在电液比例控制系统开发方面,国内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本文依托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轿车用新一代大功率密度无级变速器联合研发”(2014DFA70170),对CVT电液比例控制系统的模型及性能优化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开展和完成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对变速器控制单元(Transmission Control Unit,TCU)电磁阀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分析了CVT对电液比例控制系统的功能需求,设计了电液比例控制系统液压原理简图。从产业化的角度,建立了TCU电磁阀控制策略。通过离合器结合、液力变矩器锁止以及全球统一轻型车测试工况(Worldwide-harmonized Light vehicles Test Cycle,WLTC)等试验,验证了建立的TCU电磁阀控制策略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建立的TCU电磁阀控制策略可以很好的实现CVT对电液比例控制系统的功能需求。(2)对压力滑阀节流区域模型以及配合间隙对其工作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压力滑阀节流区域稳态液动力数学模型,考虑滑阀与阀体配合间隙,构建了滑阀节流区域流场计算模型,搭建了试验测试平台,验证了考虑配合间隙的滑阀节流区域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考虑配合间隙的滑阀节流区域模型仿真与试验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基于验证的模型,分析了配合间隙对压力滑阀节流区域阀口开度、入口射流角以及稳态液动力的影响。(3)对比例电磁阀模型以及颤振信号对其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比例电磁阀结构和工作原理,在考虑驱动电路的情况下,建立了比例电磁阀电场、磁场、机械场和液压场部分数学模型,联合Ansoft Maxwell和AMESim软件搭建了比例电磁阀模型,通过试验验证了比例电磁阀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建立的比例电磁阀模型仿真与试验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基于验证的模型,分别分析了颤振信号的频率和幅值对比例电磁阀压力滞环和动态响应的影响。(4)对内流式滑阀稳态液动力补偿进行了研究。从理论和试验角度分析了稳态液动力对电液比例溢流阀(Electro-hydraulic Proportional Relief Valve,EPRV)压力控制精度的影响,在滑阀凹槽设计涡轮叶片形状结构补偿稳态液动力,基于响应面方法对涡轮叶片形状参数进行了优化,通过试验验证了优化滑阀对EPRV压力控制精度提升效果。结果表明,优化的滑阀可以明显补偿稳态液动力,并且提升EPRV压力控制精度。(5)对降低CVT油泵功率损失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采用三级油路压力调节油泵有效排量实现变量泵、用Smart模式对主从动压力进行控制的新液压方案,建立了新液压方案功率匹配数学模型,通过Silver虚拟集成平台,使车辆、TCU电磁阀控制策略和液压功率放大模块形成闭环进行软件在环仿真,在全油门起步、急加速以及新欧洲行驶(New European Driving Cycle,NEDC)工况中,对比了单泵、定量泵和新液压方案的功率匹配情况,通过台架试验分别验证了新液压方案的变量泵和Smart模式对CVT的效率提升效果。结果表明,提出的新液压方案可以明显降低油泵功率损失,提升CVT传递效率。
刘玉洁[7](2019)在《重型拖拉机HMCVT集成换段与润滑液压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液压机械无级变速箱(Hydraulic Mechanical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简称HMCVT)主要应用于重型拖拉机,该变速箱能够实现多段位内的无级调速,且具有传动效率高、抗冲击力强的优点。本文设计研发出一种适用于四行星排齿轮机构HMCVT试验样机的液压系统。根据重型拖拉机HMCVT的传动方案,确定出换段与润滑液压系统的设计方案原理图,并利用AMEsim液压平台进行建模仿真研究,验证该液压系统的设计合理性与正确性,同时研究关键参数对液压系统工作质量的影响。本文通过Solidworks三维软件将液压系统设计成集成阀体的样式,并将该阀体安装在变速箱壳体上确保满足安装要求,同时对液压集成阀块内部进行流场数据仿真,为流道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基于FLUENT和Mechanical对液压集成阀块进行流体结构耦合分析,从而校核阀块是否满足强度与变形量设计要求,分析比较不同材料的仿真结果,对阀块材料进行了优化。通过搭建换段液压系统的试验台架,验证了换段液压系统的基本功能,同时通过试验研究了关键因素对换段液压系统工作质量的影响。通过以上设计研究,确定出了液压系统关键参数,结合方案原理图选择出了满足设计要求的液压泵和液压阀等元件。AMEsim仿真结果证明该液压系统能够合理匹配换段离合器的充油压力和充油流量来实现换段,分析出阻尼孔直径、弹簧刚度、阀芯质量选择范围;同时仿真结果优化了润滑油孔直径,使得润滑系统油液得到合理分配,保证变速箱具有可靠的使用寿命。阀块内部流场数据分析显示了管路直角转弯处的涡旋情况,增大了液压系统能量损耗,在设计时应尽量减少直角弯道;液压集成阀块的流体结构耦合分析结果证明本文设计的阀块满足强度与变形要求,且球墨铸铁是几种常见材料中最适用于制造集成阀块的原料,最终选择球墨铸铁为本文设计阀块的加工材料。换段液压系统的台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蓄能器对压力波动影响较大,工作压力和工作流量对阀体的工作质量影响较小。
曹刚[8](2019)在《重型液力自动变速器液压系统的研究及其印刷油路的布局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液力自动变速器具有换挡平顺、连续性换挡和自适应能力强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车辆和工程机械等领域。液力自动变速器是一种复杂的“机-电-液”一体化产品,电液控制技术是其核心技术之一。印刷油路控制块不仅是电液控制技术的核心部件,还是液压技术集成度较高的典型产品之一。然而,国内在液力自动变速器的液压技术研究甚少,尤其在印刷油路控制块的研发方面较为缺乏。因此,为了突破液力自动变速器的液压技术并形成一套自主的理论研究方法,本文围绕重型液力自动变速器的液压系统及印刷油路布局设计进行了如下研究工作:(1)概述了自动变速器的工作原理及发展趋势,并围绕液力自动变速器的液压系统及印刷油路技术概述和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相关成果。通过调研发现并结合目前的研究现状,以Allison 5000系列的重型液力自动变速器为研究对象,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内容。(2)系统性地分析了重型液力自动变速器液压系统的各子系统的工作原理,并阐述了各子系统间存在的联系。在液压系统原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油液选择和油泵选型,并对主调压及换挡控制系统的重要液压元件(包括主调压阀、电磁换挡阀和蓄能器)进行了设计计算,一方面为其他元件设计计算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3)在建立主调压系统的数学模型基础上,从两方面展开了其性能研究:一方面基于AMESim并采用了遗传算法,对主调压系统的主调压阀的主要参数进行了优化,不仅验证了设计计算是否合理,还为下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是在MATLAB/Simulink中基于粒子群(PSO)PID进行主油压调节的动态特性优化研究。同样,也从两个方面对换挡控制系统的性能展开了研究:一方面与主调压阀的优化过程相似,展开了换挡控制系统中电磁换挡阀的优化研究;而另一方面针对自动变速器在换挡时离合器所需油压的稳定性问题,基于AMESim从换挡控制系统中的相关影响因素对离合器油压的变化及稳定性进行了深入研究。(4)结合以上的研究工作,对印刷油路布局设计进行了研究,并设计了印刷油路控制块。然后对印刷油路的工艺流程进行了设计,并形成了一种印刷油路控制块的研制方法。最后以电磁阀体为例介绍了印刷油路的样例试制过程,并进行了装配。这为印刷油路控制块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姬亚男[9](2019)在《商用车混合动力专用自动变速器电液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目前面对环境和能源的压力,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可以使汽车降低排放保护环境。为了更好地体现混合动力汽车的性能,混合动力汽车专用自动变速器(DHT:Dedicated Hybrid Transmission)的研发也极为重要。电液控制模块(简称HCU:Hydraulic Control Unit,)作为混合动力自动变速器的核心零部件之一,其性能不仅直接影响到汽车的经济性、动力性,甚至影响到整车行车安全。我国对于自动变速器电液控制模块的科研及产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核心技术大多被外国企业垄断,因此对其进行投入和研发,对我国自动变速器以及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十分有意义。本文基于某商用车混合动力专用自动变速器的功能需求和设计要求,对其电液控制系统进行设计,为自动变速器电液控制模块的正向开发奠定一定的基础。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概述商用车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及其液压控制模块的发展现状,提出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2)分析商用车混合动力专用自动变速器的传动原理和工作模式及其动力传递路线,确定本文的混合动力传动系统的构型;3)基于混合动力专用自动变速器的功能需求和设计要求,设计电液控制模块的液压原理图,并对电磁阀进行选型,对液压阀芯等元件进行详细设计,应用UG对阀体及电液控制模块总成进行三维建模;4)运用LMS Imagine.Lab AMESim系统动力学软件,建立液压系统动态仿真模型,研究电液控制模块的关键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5)基于ICEM与FLUENT软件对电液控制模块主阀体的典型流道结构进行建模仿真,分析不同结构的压力损失情况;6)对电液控制模块进行样件试制,搭建综合性能试验台,进行动静态响应测试。
马先润[10](2019)在《动力换挡变速器用比例电磁阀设计与性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电磁阀是动力换挡变速器换挡执行机构的核心部件,电磁阀能否按照TCU的指令快速开启或关闭直接决定动力换挡变速器的换挡品质。为提升电磁阀的响应速度,本文提出了一种由高驱动力密度动圈式电-机械转换器和双弹簧结构阀体组成的新型直动式比例电磁阀。通过数学建模、仿真计算和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对直动式比例电磁阀开展研究,为提升换挡执行机构响应速度提供一定思路与理论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一种新型直动式比例电磁阀。在对动力换挡变速器结构特征分析、换挡过程分析及换挡品质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了动力换挡变速器用电磁阀的设计要求。根据动力换挡变速器用电磁阀的设计要求提出了一种由高驱动力密度动圈式电-机械转换器和双弹簧结构阀体组成的直动式比例电磁阀,详细阐述了直动式比例电磁阀的结构特性及工作原理。详细阐述了阀用电-机械转换器的结构特征及工作原理,对电-机械转换器进行数学建模。(2)电-机械转换器特性分析与优化设计。建立了电-机械转换器电磁场分析模型,对其永磁体排列方案及线圈骨架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对电磁线圈和永磁体内外置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对电-机械转换器的输出力峰值和输出力工作行程内波动量进行多目标参数优化,确定其各部件的结构参数,完成了电-机械转换器样机试制。搭建了电-机械转换器静态性能测试台架,完成了电-机械转换器输出力特性测试。结果表明:当电-机械转换器输入电流为10A时,其输出力峰值为159.87N,整个工作行程内输出力波动量为4.63%;当电-机械转换器输入电流为12A时,其输出力峰值为189.93N,整个工作行程内输出力波动量为5.64%。仿真结果试验结果相互印证,电-机械转换器的输出力特性满足电磁阀直接驱动要求。(3)双弹簧结构阀体设计与参数优化。为适应动圈式电-机械转换器结构特性,电磁阀阀体采用双弹簧结构。本文详细阐述了双弹簧结构阀体的结构特征及工作原理,建立了电磁阀输出特性数学模型,搭建了电磁阀输出特性仿真模型,对电磁阀的输出特性进行仿真分析。选取时间乘电磁阀输出油压与预设定目标油压差值积分的ITAE准则为目标函数,应用遗传算法对电磁阀阀体结构的弹簧刚度、弹簧预紧行程、阀芯遮盖量及阀芯直径进行优化,通过优化最终确定电磁阀阀体弹簧刚度为2N/mm,弹簧预紧行程2mm,阀芯遮盖量1mm,阀芯直径15mm。完成高驱动力密度动圈式电-机械转换器和双弹簧结构阀体组成的新型直动式比例电磁阀样机试制。(4)直动式比例电磁阀输出特性仿真与试验对比分析。设计了直动式比例电磁阀试验过程中的控制器结构,并阐述了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分别搭建了直动式比例电磁阀性能试验台架和动力换挡过程试验台架;完成了电磁阀输出特性试验验证,完成了动力换挡过程模拟试验。结果表明:电磁阀开启时间为9ms,电磁阀建压时间需要69ms。动力换挡时间为113ms,电磁阀性能满足动力换挡变速器对电磁阀的要求。
二、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液压阀与电磁阀结构及工作原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液压阀与电磁阀结构及工作原理(论文提纲范文)
(1)电控液压离合器执行机构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离合器执行机构结构研究现状 |
1.2.2 离合器执行机构非线性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离合器执行机构系统设计方案 |
2.1 执行机构类型 |
2.2 执行机构结构设计 |
2.2.1 执行机构结构设计要求 |
2.2.2 执行机构结构设计方案 |
2.3 离合器执行机构控制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液压离合器执行机构系统建模与模型简化 |
3.1 系统选型方案 |
3.1.1 驱动电机选型 |
3.1.2 齿轮泵选型 |
3.1.3 传感器选型 |
3.2 系统建模 |
3.2.1 驱动电机建模 |
3.2.2 齿轮泵建模 |
3.2.3 分离轴承与多片离合器建模 |
3.3 模型简化与推导 |
3.4 模型物理意义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液压离合器执行机构算法设计 |
4.1 控制器设计与结构分析 |
4.1.1 设计目标 |
4.1.2 设计思路与结构 |
4.2 控制器模型搭建与仿真 |
4.2.1 AMESim模型搭建 |
4.2.2 Simulink模型搭建 |
4.2.3 仿真验证 |
4.3 系统鲁棒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液压离合器执行机构台架试验 |
5.1 液压离合器执行机构台架搭建 |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验证 |
5.2.1 多片离合器特性曲线 |
5.2.2 开环测试与台架验证 |
5.2.3 接合过程压力控制 |
5.2.4 分离过程压力控制 |
5.2.5 跟踪正弦形式的理想压力曲线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湿式双离合器液压控制系统特性仿真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概述 |
1.2.1 双离合器变速器发展现状 |
1.2.2 双离合器变速器的分类和工作原理 |
1.3 DCT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DCT液压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3.2 起步控制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2 湿式双离合器液压控制系统理论分析 |
2.1 湿式双离合器液压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
2.1.1 湿式双离合器液压控制系统的组成结构 |
2.1.2 主油路压力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
2.1.3 离合器压力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
2.2 湿式双离合器液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
2.2.1 主油路压力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
2.2.2 离合器压力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3 湿式双离合器液压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3.1 主油路压力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3.1.1 VBS电磁阀模型建立及仿真分析 |
3.1.2 主压滑阀模型建立及仿真分析 |
3.1.3 主油路压力控制系统模型建立及仿真分析 |
3.2 离合器压力控制系统模型建立及仿真分析 |
3.3 湿式双离合器液压系统模型建立及仿真分析 |
3.4 试验验证 |
3.4.1 测试台架基本原理与结构 |
3.4.2 试验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4 湿式双离合器液压控制系统参数影响研究 |
4.1 主油路压力控制系统响应特性影响分析 |
4.1.1 结构参数对系统响应特性影响分析 |
4.1.2 设计参数对系统响应特性影响分析 |
4.2 离合器压力控制系统响应特性影响分析 |
4.2.1 结构参数对动态响应特性的影响分析 |
4.2.2 设计参数对动态响应特性的影响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整车系统建模 |
5.1 发动机模型 |
5.2 湿式离合器模型 |
5.2.1 起步过程离合器动力学分析 |
5.2.2 湿式离合器转矩传递模型 |
5.3 变速箱及传动轴模型 |
5.4 行驶阻力模型 |
5.5 整车系统仿真模型 |
5.6 本章小结 |
6 离合器液压控制系统对起步品质影响研究 |
6.1 起步品质评价指标 |
6.1.1 冲击度 |
6.1.2 滑摩功 |
6.2 湿式DCT起步过程离合器控制 |
6.2.1 起步过程离合器压力控制目标分析 |
6.2.2 发动机目标转速 |
6.3 液压控制系统参数对起步品质的影响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3)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液压控制系统仿真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自动变速器的发展概况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
1.3 DCT的发展历程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DCT液压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
1.5 湿式DCT液压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液压控制系统分析 |
2.1 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结构与原理 |
2.2 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系统控制框图 |
2.3 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液压系统 |
2.3.1 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液压系统 |
2.3.2 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液压工作原理 |
2.3.3 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液压滑阀与电磁阀 |
2.3.4 换挡油缸 |
2.3.5 离合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2.3.6 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传感器 |
2.4 湿式双离合液压系统的相关数学模型 |
2.4.1 电磁阀数学模型 |
2.4.2 液压滑阀数学模型 |
2.4.3 换挡执行机构的数学模型 |
2.4.4 离合器活塞数学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湿式DCT液压控制系统仿真研究 |
3.1 离合器液压控制系统的建模仿真 |
3.1.1 离合器压力控制阀VFS建模仿真 |
3.1.2 电磁阀磁场仿真分析 |
3.1.3 比例电磁铁的磁场特性 |
3.1.4 比例电磁阀VFS的液压模型 |
3.1.5 离合器液压系统的模型仿真 |
3.2 换挡机构液压控制系统HCD仿真分析 |
3.2.1 换挡执行机构液压回路的工作原理 |
3.2.2 换挡执行机构中换挡压力阀的仿真建模 |
3.2.3 液压换挡执行机构的仿真建模 |
3.3 冷却与润滑液压控制系统HCD仿真分析 |
3.3.1 冷却与润滑控制油道分析 |
3.3.2 高低流量滑阀的仿真建模 |
3.4 主油道压力控制系统的HCD仿真分析 |
3.4.1 主压阀的仿真模型建模 |
3.4.2 主压阀相关主要参数的影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试验研究 |
4.1 湿式DCT液压模块的设计与试制 |
4.2 液压模块台架试验 |
4.2.1 试验设备 |
4.2.2 试验的测试与数据分析 |
4.2.3 试验结论 |
4.3 湿式DCT换挡功能的试验 |
4.3.1 试验的设备 |
4.3.2 试验的测试方法与过程 |
4.3.3 换挡功能的特性数据曲线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工作总结 |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湿式离合器电液控制系统特性仿真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自动变速器介绍 |
1.2.1 DCT原理简介 |
1.2.2 DCT离合器电液控制系统简介 |
1.2.3 颤振效应简介 |
1.3 DCT电液控制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湿式DCT工作原理分析 |
2.1 湿式DCT工作原理及控制系统 |
2.1.1 湿式DCT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2 湿式DCT控制系统原理 |
2.1.3 湿式DCT液压系统原理 |
2.2 比例电磁阀原理 |
2.2.1 比例电磁铁原理 |
2.2.2 PWM技术原理 |
2.3 湿式DCT离合器控制阀原理及数学建模 |
2.3.1 主油路系统 |
2.3.2 离合器润滑系统 |
2.3.3 离合器控制子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3 湿式离合器电液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3.1 主油路系统仿真分析 |
3.1.1 主压阀AMESim模型建立及仿真分析 |
3.1.2 主油路VBS阀 AMESim模型建立及仿真分析 |
3.1.3 主油路AMESim模型建立及仿真分析 |
3.2 离合器润滑系统仿真分析 |
3.2.1 离合器润滑滑阀模型建立及仿真分析 |
3.2.2 离合器润滑油路VBS阀模型建立及仿真分析 |
3.3 离合器子系统仿真分析 |
3.3.1 VFS阀 AMESim模型建立及仿真分析 |
3.3.2 离合器控制子系统AMESim模型建立及仿真分析 |
3.4 离合器液压系统模型建立及仿真分析 |
3.4.1 升挡过程响应特性仿真分析 |
3.4.2 降挡过程响应特性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湿式离合器电液控制系统设计与结构参数及颤振影响研究 |
4.1 设计参数对主油路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
4.1.1 主压阀阀口重叠量对主油压影响 |
4.1.2 主压阀弹簧刚度对主油压影响 |
4.1.3 主压阀弹簧预紧力对主油压影响 |
4.1.4 节流孔大小对主油压影响 |
4.2 结构参数对离合器润滑油路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
4.2.1 润滑滑阀阀口重叠量对润滑流量影响 |
4.2.2 润滑滑阀弹簧刚度对润滑流量影响 |
4.2.3 润滑滑阀弹簧预紧力对润滑流量影响 |
4.3 设计参数对离合器控制子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
4.3.1 VFS阀阀口重叠量对活塞腔压力影响 |
4.3.2 VFS阀弹簧刚度对活塞腔压力影响 |
4.3.3 VFS阀弹簧预紧力对活塞腔压力影响 |
4.3.4 蓄能器对活塞腔压力影响 |
4.4 离合器换挡性能评价指标 |
4.4.1 换挡时间 |
4.4.2 冲击度 |
4.4.3 滑磨功 |
4.4.4 冲击度和滑磨功仿真模型 |
4.5 离合器换挡影响因素分析 |
4.5.1 VFS阀入油口重叠量对离合器换挡性能的影响 |
4.5.2 VFS阀弹簧刚度对离合器换挡性能的影响 |
4.5.3 VFS阀弹簧预紧力对离合器换挡性能的影响 |
4.5.4 活塞腔活塞面积对离合器换挡性能的影响 |
4.5.5 摩擦盘有效面积对离合器换挡性能的影响 |
4.6 颤振效应 |
4.6.1 寄生颤振 |
4.6.2 叠加独立颤振 |
4.7 叠加颤振对离合器接合性能的影响 |
4.7.1 叠加颤振对VFS阀输出压力滞环影响 |
4.7.2 叠加颤振对离合器从动盘转速的影响 |
4.8 本章小结 |
5 液压阀体性能试验台开发与试验研究 |
5.1 试验台组成及原理 |
5.1.1 试验台基本原理与结构 |
5.1.2 主液压系统基本原理与结构 |
5.1.3 试验台硬件设备设计及选型 |
5.1.4 试验台软件系统 |
5.2 试验方法 |
5.2.1 主油压特性试验方法 |
5.2.2 离合器润滑特性试验方法 |
5.2.3 离合器压力特性试验方法 |
5.3 试验结果对比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5)新型十速自动变速箱先导电磁阀建模和测控策略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课题研究现状与分析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电磁阀建模和控制方法研究 |
1.4.1 建模方法研究 |
1.4.2 控制方法研究 |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先导电磁阀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2.1 引言 |
2.2 先导电磁阀工作原理和性能参数 |
2.2.1 先导电磁阀的工作原理 |
2.2.2 先导电磁阀的性能参数 |
2.3 测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3.1 总体结构设计及功能分析 |
2.3.2 液压方案设计及功能分析 |
2.3.3 电气方案设计及功能分析 |
2.4 测控系统的实现及测量能力分析 |
2.4.1 MSA测量系统分析方法 |
2.4.2 系统实现及测量能力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功率键合图的先导电磁阀建模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于功率键合图的建模方法概述 |
3.3 先导电磁阀的建模 |
3.3.1 功率键合图绘制一般方法 |
3.3.2 先导电磁阀的功率键合图 |
3.3.3 先导电磁阀状态方程的建立 |
3.4 仿真与实验分析 |
3.4.1 仿真与分析 |
3.4.2 实验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伪功率流辨识的先导电磁阀模型补充 |
4.1 引言 |
4.2 先导电磁阀伪功率流模型的辨识方法选择 |
4.2.1 系统辨识方法概述 |
4.2.2 基于改进多层神经网络的系统辨识方法 |
4.3 基于遗传算法改进多层神经网络的辨识器设计 |
4.3.1 多层神经网络设计 |
4.3.2 基于遗传算法的改进方法 |
4.3.3 辨识器的构建 |
4.4 仿真和实验分析 |
4.4.1 仿真与分析 |
4.4.2 实验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模糊滑模的先导电磁阀供油压力鲁棒自适应控制 |
5.1 引言 |
5.2 模糊滑模控制器概述 |
5.3 模糊型快速终端滑模控制器设计 |
5.3.1 问题描述 |
5.3.2 快速终端滑模控制器设计 |
5.3.3 模糊逻辑控制设计 |
5.4 仿真与实验分析 |
5.4.1 仿真与分析 |
5.4.2 实验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本文的贡献 |
6.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致谢 |
(6)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电液比例控制系统模型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CVT技术发展历程及产业化现状 |
1.2.1 CVT技术发展历程 |
1.2.2 CVT产业化现状 |
1.3 CVT传动结构组成及变速原理 |
1.3.1 CVT传动结构组成 |
1.3.2 CVT变速原理 |
1.4 CVT电液比例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
1.4.1 液压功率放大模块 |
1.4.2 TCU控制策略 |
1.4.3 比例电磁阀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TCU电磁阀控制策略研究 |
2.1 引言 |
2.2 CVT电液比例控制系统功能 |
2.2.1 金属带夹紧力控制 |
2.2.2 速比控制 |
2.2.3 前进挡离合器/倒挡制动器控制 |
2.2.4 液力变矩器解锁/锁止控制 |
2.3 CVT电液比例控制系统液压原理 |
2.4 电磁阀控制策略 |
2.4.1 主、从动电磁阀控制策略 |
2.4.2 离合器电磁阀控制策略 |
2.4.3 液力变矩器电磁阀控制策略 |
2.4.4 系统电磁阀控制策略 |
2.5 试验测试 |
2.5.1 离合器结合 |
2.5.2 液力变矩器锁止 |
2.5.3 WLTC工况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压力滑阀节流区域模型及配合间隙影响研究 |
3.1 引言 |
3.2 稳态液动力数学模型 |
3.3 节流区域流场可视化分析 |
3.3.1 网格划分 |
3.3.2 CFD数值计算 |
3.3.3 网格独立性验证 |
3.3.4 压力场与速度场分析 |
3.4 试验验证 |
3.5 配合间隙对压力滑阀工作特性的影响 |
3.5.1 配合间隙对阀口开度的影响 |
3.5.2 配合间隙对入口射流角的影响 |
3.5.3 配合间隙对稳态液动力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比例电磁阀模型及颤振信号影响研究 |
4.1 引言 |
4.2 比例电磁阀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
4.2.1 基本结构 |
4.2.2 工作原理 |
4.3 比例电磁阀数学模型 |
4.3.1 电场 |
4.3.2 磁场 |
4.3.3 机械场 |
4.3.4 液压场 |
4.4 模型仿真及试验验证 |
4.4.1 模型仿真 |
4.4.2 试验验证 |
4.5 颤振信号对比例电磁阀性能的影响 |
4.5.1 颤振信号对比例电磁阀压力滞环的影响 |
4.5.2 颤振信号对比例电磁阀压力动态响应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滑阀稳态液动力补偿及试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稳态液动力对电液比例溢流阀的影响 |
5.2.1 理论分析 |
5.2.2 试验验证 |
5.3 涡轮叶片结构 |
5.4 优化设计 |
5.4.1 模型建立及参数化 |
5.4.2 网格划分与CFD计算 |
5.4.3 试验设计 |
5.4.4 响应面设计 |
5.4.5 响应面优化 |
5.5 试验验证 |
5.6 本章小节 |
第6章 CVT油泵效率提升仿真与试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新液压方案 |
6.2.1 变量泵供油 |
6.2.2 Smart模式 |
6.3 新液压方案功率匹配 |
6.3.1 变量泵排量 |
6.3.2 压力和流量需求 |
6.3.3 功率和效率 |
6.4 软件在环模型搭建与仿真 |
6.4.1 全油门起步 |
6.4.2 急加速 |
6.4.3 NEDC行驶工况 |
6.5 试验验证 |
6.5.1 油泵扭矩损失对比 |
6.5.2 Smart模式效率提升对比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7)重型拖拉机HMCVT集成换段与润滑液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HMCVT发展和研究现状 |
1.2 HMCVT换段液压系统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发展和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发展和研究现状 |
1.3 液压集成阀块发展和研究现状 |
1.3.1 液压集成阀块国外发展和研究现状 |
1.3.2 液压集成阀块国内发展和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背景与内容 |
1.4.1 研究背景 |
1.4.2 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HMCVT换段与润滑液压系统的设计 |
2.1 换段液压系统工况分析与参数确定 |
2.2 润滑系统分析与计算 |
2.2.1 润滑油路分析 |
2.2.2 润滑油路参数计算 |
2.3 拟定换段与润滑液压系统原理图 |
2.4 液压元件的选择 |
2.4.1 液压阀的选择 |
2.4.2 蓄能器的选择和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AMEsim的HMCVT换段与润滑液压系统仿真分析 |
3.1 HMCVT换段与润滑液压系统AMEsim模型的建立 |
3.1.1 换段液压系统AMEsim模型的建立 |
3.1.2 润滑液压系统AMEsim模型的建立 |
3.2 换段液压系统仿真分析 |
3.3 关键参数对换段液压系统的影响分析 |
3.3.1 阻尼孔直径对换段湿式离合器工作油压的影响 |
3.3.2 弹簧预紧力对换段湿式离合器充油过程的影响 |
3.3.3 阀芯质量对换段湿式离合器控制系统输出油压的影响 |
3.4 润滑液压系统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HMCVT换段与润滑液压系统集成阀块的设计与优化 |
4.1 液压集成阀块的设计 |
4.1.1 Solidworks软件简介 |
4.1.2 液压集成阀块的三维建模 |
4.2 流体动力学分析简介 |
4.3 基于FLUENT液压集成阀块内部流场数据仿真 |
4.3.1 流道油液数学模型 |
4.3.2 仿真与分析 |
4.4 基于FLUENT和Mechanical液压集成阀块流体结构耦合分析 |
4.5 液压集成阀块材料分析优化 |
4.5.1 新材料液压集成阀块流体结构耦合分析 |
4.5.2 不同材料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液压机械无级变速箱换段试验研究 |
5.1 试验台的搭建 |
5.2 传感器选型 |
5.3 HMCVT换段过程的试验 |
5.4 关键因素对换段液压系统工作质量的影响分析 |
5.4.1 蓄能器初始压力对换段液压系统工作质量的影响 |
5.4.2 工作油压对换段液压系统工作质量的影响 |
5.4.3 工作流量对换段液压系统工作质量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撰写发表的论文 |
(8)重型液力自动变速器液压系统的研究及其印刷油路的布局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1.2 自动变速器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发展趋势 |
1.2.1 液力自动变速器 |
1.2.2 机械式自动变速器 |
1.2.3 无级自动变速器 |
1.2.4 双离合自动变速器 |
1.2.5 自动变速器的未来发展趋势 |
1.3 液力自动变速器液压系统印刷油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液压系统和印刷油路技术的发展趋势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重型液力自动变速器液压系统的原理分析 |
2.1 主调压系统的工作原理 |
2.2 换挡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
2.3 闭锁控制及冷却润滑液压系统 |
2.3.1 变矩器闭锁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
2.3.2 冷却润滑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重型液力自动变速器液压系统的元件设计计算 |
3.1 系统的工作要求 |
3.2 油液的选择 |
3.3 油泵的选型 |
3.3.1 液力变矩器闭锁所需的油压和流量 |
3.3.2 换挡离合器所需的油压和流量 |
3.3.3 油泵的选择 |
3.4 主调压阀的设计计算 |
3.4.1 主调压阀的工作要求 |
3.4.2 主调压阀的主要结构尺寸设计计算 |
3.4.3 主调压阀的静态特性计算 |
3.4.4 主调压阀的弹簧的尺寸设计计算 |
3.5 电磁换挡阀的设计计算 |
3.5.1 电磁换挡阀的工作要求 |
3.5.2 换挡阀的设计计算 |
3.5.3 换挡电磁阀的设计计算 |
3.6 蓄能器的设计计算 |
3.6.1 蓄能器的工作要求 |
3.6.2 蓄能器的主要结构尺寸设计 |
3.6.3 蓄能器的主要工作参数计算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重型液力自动变速器主调压及换挡控制系统的性能研究 |
4.1 主调压系统中主调压阀的研究及其优化 |
4.1.1 主调压阀的数学模型 |
4.1.2 建立仿真模型及相关参数分析 |
4.1.3 主调压阀的参数优化研究 |
4.2 主调压系统的主油压调节的动态特性研究 |
4.2.1 主油压调节动态特性响应分析 |
4.2.2 主油压调节动态特性优化 |
4.3 换挡控制系统中电磁换挡阀的研究及其优化 |
4.3.1 电磁换挡阀的数学模型 |
4.3.2 建立仿真模型及相关参数分析 |
4.3.3 电磁换挡阀的参数优化研究 |
4.4 换挡控制系统的换挡控制油压变化及稳定性研究 |
4.4.1 换挡控制回路油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
4.4.2 AMESim建模及其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重型液力自动变速器印刷油路的布局设计及工艺流程设计 |
5.1 印刷油路控制块的设计 |
5.2 印刷油路的布局设计 |
5.2.1 液压元件布局设计 |
5.2.2 印刷油路模块的油路连通设计 |
5.3 印刷油路的工艺流程设计 |
5.3.1 工艺流程设计的步骤 |
5.3.2 工艺技术要求及特点 |
5.3.3 工艺流程的设计 |
5.4 印刷油路的样例试制过程及装配 |
5.4.1 印刷油路控制块的电磁阀体样例试制 |
5.4.2 印刷油路控制块的装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商用车混合动力专用自动变速器电液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商用车混合动力现状及结构原理 |
1.2.1 混合动力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2 混合动力结构原理 |
1.3 自动变速器电液控制模块发展现状及技术分析 |
1.3.2 电液控制模块的结构和关键技术 |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1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4.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混合动力汽车传动系统及其工作模式分析 |
2.1 汽车传动技术的发展 |
2.1.1 传统内燃机汽车的自动变速器 |
2.1.2 电动汽车传动系统 |
2.1.3 混合动力汽车传动系统一般构型 |
2.2 商用车混合动力专用变速器的结构原理 |
2.3 基于DHT的商用车混合动力汽车的工作模式及动力传递路线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液控制系统设计 |
3.1 液压系统理论分析 |
3.1.1 流体动力学基础 |
3.1.2 节流孔流量计算 |
3.1.3 阀芯动力学计算 |
3.2 电液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3.2.1 电液控制系统的开发流程 |
3.2.2 液压原理图设计 |
3.3 液压控制系统的详细设计 |
3.3.1 供油调压和流量控制系统设计 |
3.3.2 冷却润滑回路设计 |
3.3.3 制动器及换挡控制回路设计 |
3.3.4 液压阀及弹簧设计 |
3.4 电液控制系统阀体三维建模 |
3.4.1 设计方法 |
3.4.2 三维模型建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液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4.1 AMESim软件介绍 |
4.2 主压力调节阀建模与仿真分析 |
4.2.1 主压力调节阀与高低压切换阀模型建立 |
4.2.2 主压力调节阀特性分析 |
4.3 冷却润滑油路动态仿真模型 |
4.3.1 润滑滑阀HCD模型搭建与参数选择 |
4.3.2 冷却润滑回路仿真模型搭建 |
4.4 制动与换挡控制回路动态仿真模型 |
4.4.1 制动器滑阀HCD模型搭建与参数选择 |
4.4.2 制动与换挡控制回路仿真模型搭建 |
4.5 电液控制系统仿真分析及优化 |
4.5.1 系统仿真模型的搭建 |
4.5.2 系统主油路压力动态响应 |
4.5.3 冷却润滑回路仿真结果 |
4.5.4 制动与换挡控制回路仿真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液控制模块阀体强度分析及流体分析 |
5.1 电液控制模块阀体强度分析 |
5.2 流体压力损失分析 |
5.2.1 流体运动的两种流态 |
5.2.2 流道流体压力损失分析 |
5.3 电液控制模块阀体典型流道流体仿真 |
5.3.1 CFD仿真流程 |
5.3.2 CFD计算前处理 |
5.3.3 主阀体内部典型流道的仿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电液控制模块总成性能实验分析 |
6.1 电液模块性能试验台系统 |
6.2 电液控制模块性能试验 |
6.2.1 系统高压测试 |
6.2.2 系统低压测试 |
6.2.3 换挡电磁阀的压力测试 |
6.2.4 制动器电磁开关阀压力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动力换挡变速器用比例电磁阀设计与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意义 |
1.2 动力换挡变速器研究现状 |
1.3 变速器用电磁阀研究现状 |
1.4 阀用电-机械转换器研究现状 |
1.4.1 动铁式电-机械转换器 |
1.4.2 动圈式电-机械转换器 |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直动式电磁阀设计与建模 |
2.1 动力换挡变速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 动力换挡变速器换挡分析 |
2.2.1 换挡过程分析 |
2.2.2 换挡品质分析 |
2.3 直动式电磁阀方案设计 |
2.3.1 电磁阀设计要求 |
2.3.2 电磁阀方案设计 |
2.4 电-机械转换器方案设计与建模 |
2.4.1 电-机械转换器总体结构 |
2.4.2 电-机械转换器数学建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机械转换器特性分析与优化设计 |
3.1 电-机械转换器电磁场建模 |
3.1.1 电-机械转换器电磁场有限元分析理论基础 |
3.1.2 电-机械转换器有限元分析 |
3.2 电-机械转换器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3.2.1 永磁体材料选型及排列方式 |
3.2.2 电磁线圈设计 |
3.2.3 永磁体与电磁线圈内外布置方案对比 |
3.3 输出力多目标参数优化 |
3.3.1 优化目标选取与优化参数选择 |
3.3.2 优化过程 |
3.3.3 优化结果分析 |
3.4 电-机械转换器样机试制与试验验证 |
3.4.1 样机试制及输出力测试系统 |
3.4.2 仿真及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阀体结构优化及调压过程分析 |
4.1 双弹簧结构阀体与工作原理 |
4.1.1 双弹簧结构阀体 |
4.1.2 直动式电磁阀工作原理 |
4.2 直动式电磁阀建模与仿真分析 |
4.2.1 直动式电磁阀数学建模 |
4.2.2 直动式电磁阀输出特性仿真分析 |
4.3 阀体结构参数优化 |
4.3.1 优化目标 |
4.3.2 待优化参数及约束条件 |
4.3.3 优化算法设置 |
4.3.4 优化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磁阀输出特性试验验证 |
5.1 电磁阀试验台架设计与试验验证 |
5.1.1 电磁阀样机试制 |
5.1.2 电磁阀输出特性试验 |
5.1.3 动力换挡过程模拟试验 |
5.2 电磁阀控制系统设计 |
5.2.1 电磁阀控制器结构 |
5.2.2 电磁阀控制系统原理 |
5.2.3 湿式多片离合器充油方法分析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5.3.1 电磁阀输出特性试验结果分析 |
5.3.2 动力换挡过程模拟试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创新之处 |
6.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液压阀与电磁阀结构及工作原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电控液压离合器执行机构控制方法研究[D]. 于怀智. 吉林大学, 2021(01)
- [2]湿式双离合器液压控制系统特性仿真与试验研究[D]. 罗轩. 重庆理工大学, 2021
- [3]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液压控制系统仿真研究与分析[D]. 张银涛.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湿式离合器电液控制系统特性仿真与试验[D]. 杨宇坤.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5]新型十速自动变速箱先导电磁阀建模和测控策略的研究与实现[D]. 樊祥文. 上海大学, 2020(02)
- [6]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电液比例控制系统模型及优化研究[D]. 瞿道海. 湖南大学, 2019(01)
- [7]重型拖拉机HMCVT集成换段与润滑液压系统设计[D]. 刘玉洁.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8]重型液力自动变速器液压系统的研究及其印刷油路的布局设计[D]. 曹刚. 贵州大学, 2019(09)
- [9]商用车混合动力专用自动变速器电液控制系统设计[D]. 姬亚男. 湖南大学, 2019(07)
- [10]动力换挡变速器用比例电磁阀设计与性能分析[D]. 马先润. 山东理工大学, 2019
标签:自动变速箱论文; 电磁阀论文; 离合器论文; 双离合自动变速器论文; 系统仿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