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培育和增强电视气象广告业市场竞争力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孙铭壕[1](2020)在《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国际比较》文中研究说明文化服务产业是服务业的一个新兴领域,消费替代弹性小且产业附加值高,是各国服务业增加值的主要来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国产业结构升级,文化服务贸易成为贸易领域的新蓝海。2019年,我国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进出口52.8亿美元,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412亿美元,文化服务贸易进入快速发展期。与美欧等国家发达的文化服务贸易相比,我国文化服务贸易仍存在贸易逆差大、国际竞争力不强、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等众多问题,与文化大国的地位不匹配。在日流、韩流大行其道、好莱坞电影风靡全球的当今世界,中国文化一直偏安一隅,难以形成潮流。因文化带有很强的地域特征,文化价值在与境外贸易过程中会因文化差异而遭受减值,需要政府扶持政策的规范与管理。目前学术界关于文化服务贸易的研究大都放在公共管理理论框架下,研究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又包括指标分析和实证分析。由于国家样本少、有效数据不足和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等问题,定量分析法得出的结论偏差较大。鉴于在文化服务贸易领域应用定量分析方法存在一定缺陷,本文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方法,从可获得性较强、来源准确可靠的文化服务贸易政策的角度,探究各国政策差异对本国文化服务贸易的影响。首先,文章分析了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的传导机制和传导效果。先对各国现有文化服务促进贸易政策进行分类,根据主导力量的不同分为政府主导型、偏政府主导型、中性、偏市场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根据政策手段不同可分为环境型、供给性和需求型三类。然后,本文参照政策手段分类法,分别对环境型、供给性和需求型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的理论传导机制和效用进行了分析:环境型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政府通过制定政策而影响文化服务贸易环境,从而影响贸易发展;供给型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政府从供给侧角度为文化发展提供资源,扩大文化要素供给,从而促进文化服务贸易;需求型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政府从需求侧扩大文化需求,减少市场不确定性,稳定文化服务市场。一般而言,国家综合使用以上三种类型的政策工具,通过主题培育、资源供给、环境优化三条路径培育发展文化服务贸易。随后,以中国为例,从经济效益、产业效益、社会效益和安全效益等四个角度来综合考察分析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的实施效果。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包括文化服务贸易政策带来的贸易增长效应、贸易平衡效应和贸易结构优化效应,我国的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显着提高了我国文化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总额,但存在出口总额远远小于进口总额,文化服务贸易总额占我国贸易总额的比重偏低等问题,说明我国现行贸易政策还未达到预期效果。产业效益选用文化产业增加值和劳动生产率评估政策效果,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一半,固定投资额也逐年增加,文化服务从业人数和生产效率大幅增加,目前来看我国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的产业效益明显。社会效益更关注文化属性和消费者主观感受,选用文化影响程度和文化影响范围两个指标衡量,结果发现,中国文化服务对国外消费者的影响程度很小,但社会影响范围因“一带一路”的实施不断扩大。文化安全是一国制定文化贸易政策的又一个出发点,本文选取国际市场占有率、国际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评判政策对本国文化保护的效果,评估结果发现,我国文化服务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极低、国际竞争力较弱和竞争劣势明显。其次,选取美国、日本、韩国、法国和英国等文化服务贸易大国的代表性行业,归纳分析这些国家在促进本国特色文化服务出口方面的经验。美国在影视、动漫领域的产业扶持政策更侧重于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税收体系,提供宽松的竞争环境来培育行业龙头,带动行业集聚,提升行业规模,并在此基础上出台贸易促进政策实现全球化对外扩张。日本的动漫产业能够在世界市场占据大量份额,则得益于国内从制度到出口全方位的促进政策。法国的艺术品授权贸易的繁荣,离不开法国国内文化艺术制度、文化服务设施的完善、艺术欣赏的普及化以及对外强势的“文化例外”措施。英国艺术品授权贸易的发展则离不开良好的法律环境,包括拍卖行业严格有序的行业自治,以及英国国内法律对消费者的保护催生的“有限责任条款”等。综上得出的经验主要是:文化服务贸易发达的国家,均从贸易环境优化、政策财政支持、培育竞争力量、维护本国文化等几个角度制定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在协助本国文化扩张的同时,保护本国文化不受外来文化侵袭。再次,根据当今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特点,选取了数字文化服务贸易和文化服务贸易统计两个领域进行专题研究。数字文化服务贸易是未来文化服务贸易的新趋势和新增长点,本文在准确阐述数字文化服务贸易概念和自身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美国、欧盟两国(地区)制定数字文化贸易政策的现状和趋势,发现美国作为数字文化强国,奉行自由贸易政策,而更看重文化保护的欧盟,则倾向于通过“数字税”的方式设置文化贸易壁垒。各国数字文化服务贸易政策正走向分化,这加剧了国际文化服务贸易的摩擦,制约了国际数字文化服务贸易的发展。在文化服务贸易统计方面,因各国对文化服务贸易的定义不统一,导致文化服务贸易数据统计有较大分歧。本文聚焦文化服务贸易统计领域的差异性,归纳了主要国际组织和国家对文化服务的分类和数据统计规则,着重分析了中美数据统计的差异和因差异导致的文化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的差距,以进一步评判不同统计方法的优劣。特别地,本文对与文化服务贸易相关的特有现象进行了分析。因文化服务贸易有文化和产品的双重属性,在国际贸易中有其显着特征。本文着重分析了文化服务贸易领域“文化自由”和“文化例外”并存、“文化增值”和“文化折扣”并存的现象及其成因,并详细总结了国际贸易组织在应对文化服务贸易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而采取的特殊措施,为我国文化服务贸易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最后,基于以上研究和讨论,结合我国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对我国文化服务贸易政策提出七点建议。第一,重点出口文化折扣较低的文化服务;第二,借用国外观众熟悉的文化样式传播中国文化,减少“文化折扣”;第三,采取“本土化+国际化”战略,保证出口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让外国人能看懂,能理解,进而刺激文化服务消费;第四,瞄准文化亲缘性市场,寻求语言相近、地理相邻的国家作为主要出口市场;第五,借鉴发达国家文化贸易政策经验,完善国内相关立法,减少贸易摩擦;第六,兼顾国民文化需求与国家文化安全,采用市场引导、教育引导、社会福利引导等多种方式,树立国民的文化安全意识;第七,积极推动WTO中与文化服务贸易有关规则的改进,利用双边或多变文化合作,建立长久的文化战略合作关系。
蒋萌[2](2018)在《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的战略目标。这一时期陕西文化产业增加值以17%的年均增速高速发展,总体达到西部前列、全国中等偏上水平。但发展背后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如何对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进行客观的综合评价,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首先,本文立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背景,从文化产业资源、投入与产出、产业结构以及产业组织四方面入手调研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并运用大量数据分析指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运用元分析完成文化产业影响因素的跨研究评判与识别,结合Dematel方法与ISM模型实现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与结构关系建立。再次,依托对主要因素的深入分析,确立以文化产业结构关联度评价、产业组织评价、发展效率动态评价为支撑的综合评价框架。在文化产业关联度评价方面,改进灰色关联模型分析表明,科研投入对陕西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最为显着,新兴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成效初显,但文化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融合还是不全面的、低水平的;在文化产业组织评价方面,通过行业集中率CR4、H指数与N指数计算发现,龙头文化企业缺乏民营资本注入,近年业绩成长速度不及市场容量扩增速度,大量规模以下企业占据较大市场份额,文化资源利用的规模化与集约化水平有待提高;在文化产业发展效率动态评价方面,运用因子分析得知,陕西的文化产业投入水平中等偏上,产出水平中等偏下。其中,基本要素投入较低,而重要资源投入排名前列;Malquist-DEA模型证实陕西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2.4%,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变动的改善分别贡献15.9%与5.5%,这一贡献作用在2014年之后表现尤为明显。三阶段DEA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陕西综合DEA效率为0.823,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均小于1,较低的规模效率是拉低DEA效率的主要原因,规模报酬处于递增状态,同时重要资源冗余比例高达66.7%;因此,陕西文化产业效率的提高应以技术层面改善为主并辅以资源的优化配置,着重提升文物、科研人才等重要资源的利用层次。最后,综合各项评价结果与实际存在问题,拟定提升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对探讨综合性评价框架的建立,多种评价模型的配合运用,以及在实践层面上客观评价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雯雯[3](2018)在《中国当代公益广告话语变迁研究(1986-2016)》文中研究表明1986年中国第一条“节约用水”电视公益广告在贵阳电视台播出,开启了中国当代公益广告传播的先河,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自此,公益广告不仅成为中国当代广告发展史上的独特景观,也成为广告舆论引领和广告话语呈现的重要载体。中国当代公益广告的发展,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而不断进步。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政治改革不断深入,经济建设成果斐然。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双引擎,引领着社会主流价值观,推动着中国社会快速向前发展。公益广告作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不仅真实记录着中国当代社会价值变迁的轨迹,诠释着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新思想、新道德和新观念,还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讲文明、树新风的时代新风尚,弘扬正气,针砭时弊,呈现出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公益广告实践过程中呈现的话语,往往以潜移默化地方式塑造国家品格、民族精神和时代风尚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广告作为社会发展的“镜像”,受到来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公益广告自然也烙有中国当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时代印记,公益广告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所有话语都与社会语境互为关联。在中国当代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无论是脍炙人口的公益广告语、公益广告创作主题、创意理念的提炼,还是公益广告的学术话语、规制话语以及实践活动话语的呈现,都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意识形态存在的形式相适应。本文试图从话语分析和历史研究双重视角对中国当代公益广告的话语变迁进行全面、深入、系统地考察,在费氏批评性话语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公益广告自身发展特点,分别从社会背景、文本呈现、话语实践以及社会影响四个层面展开研究,将不同发展阶段的公益广告话语呈现及话语变迁的探讨作为研究的主线索,注重探析不同发展阶段公益广告话语呈现的逻辑关系,并通过分析公益广告传播过程中广告与受众、广告与媒体、广告与社会组织互动关系来佐证这种逻辑关系呈现的必然性。中国当代公益广告话语呈现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意识形态建构、媒介技术变革、社会管理规制以及民众审美需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政府、企业、媒体、社会组织及公众参与程度不同,最终呈现的公益广告话语的形式和内容也有很大不同。从注重行为规范和礼仪教化的引领,到注重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的倡导和培育。从公共卫生、公共环境、公共道德相对单一主题的选择,到涉及国计民生丰富多元话语的呈现。从社会责任观念观照下的媒体自主行为,到文明进步思想统领下的全民参与的系统工程建设。公益广告的社会影响不断提升,并逐步进入到良性发展的轨道,与商业广告一起成为推动中国当代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这种改变在广告学术话语中也多有体现,从公益广告作为商业广告的补充的认知,到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都是推动中国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力量的判断,到“公益性商业广告”和“商业性公益广告”学术话语的争论,都表明公益广告发展和公益广告话语呈现逐步成为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显性话题。中国当代公益广告话语变迁历经了媒体倡导的行为规劝、政府管理的“命题作文”、企业参与的形象树立以及全民动员的价值观培育四个阶段。公益广告话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话语表现形式,它不仅通过语言反映着、记录着社会现实,更通过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知识”来传达社会意义,建构社会身份、社会关系、社会观念等文化符号,铸造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肖心玥[4](2017)在《经济新常态下湖南省广告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湖南省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媒体行业的崛起,湖南省广告经营额经历了超过10年的高速增长,完成了“量”的积累。2014年,我国社会开始进入“经济新常态”,广告产业与经济宏观经济联动效应明显,湖南省广告产业如何才能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实现“质”的转变,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本研究通过对广告产业核心竞争力内涵的梳理,从核心资源与核心能力两个纬度对湖南省广告产业现状进行剖析:湖南省广告产业拥有丰富的媒体资源,广电传媒是优势资源;客户资源以食品和房地产企业为主,省内知名企业是核心客户资源;人才结构比较混乱,需求结构低端,但后备人才充沛;长期以来处于低资本型产业发展模式,资本价值意识和融资能力偏低;创新能力比较薄弱;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但处于初级状态,缺乏自主创新的技术及平台;广告公司自身品牌建设有待加强,湖南省广告产业整体品牌没有凸显。恰逢经济新常态的历史机遇,本文在对“经济新常态”的历史背景、内涵和特点的分析后,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三个层面提出湖南省广告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最后提出湖南省广告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路径与具体措施。在湖南省广告产业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培育核心竞争力,路径包括以强势媒体为基础组建大型广告传媒集团和以大型企业为主体衍生专业领域广告公司;立足湖南省广告产业核心能力薄弱环节提出以广告产业园为基础构建新型产业联盟和以新媒体技术为纽带实现广告业务转型的培育路径。具体措施作为培育路径的补充,同样从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出发,主要包括借力省内优势资源、完善广告人才机制、破解广告融资瓶颈、优化创新创意生态、引入高新广告技术、打造产业整体品牌。
阴雅婷[5](2017)在《中国当代品牌文化传播变迁研究 ——基于广告传播的视角(1978-2015)》文中提出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许多知名品牌早已成为国家文化的代名词,如苹果、可口可乐、麦当劳、迪士尼等,不仅在美国本地,而且在全球各地源源不断地以各种品牌传播形式输出美国文化价值观。这些世界级品牌通过青春流行文化和多元文化的铸造表现自我,并通过对外传播品牌精神文化,尝试着在这个多元化而又和谐的世界中构建一种国际性的、友好的资本主义乌托邦视野,其完整、成熟的品牌象征性符码已经等同于文化本身。反观中国本土企业,绝大多数一直以来都缺乏品牌文化意识,未能重视品牌文化传播对消费者的影响,对企业长远发展的价值和作用。从1978年至2015年,中国本土品牌文化的传播过程并非是直线式的、跳跃式的,新的发展阶段也不是完全取代之前的发展阶段,而是在某个过渡时期,前后两个阶段互相交错、重叠,并继续在共存并进中此消彼长,最终表现为今天的品牌资产文化呈现、品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态势。虽然中国品牌的核心理念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由不尽相同的文化价值主导,但在同一个时期,上一时期主导性的品牌文化价值并不会消失,而是与这一时期主导性的品牌文化价值交融化合、共存并进,共同丰富并影响当时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同时,虽然中国当代企业的品牌文化在广告的表现和传播中,于不同时期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但是,即使是同一阶段主导性的品牌文化传播也受到多种广告事件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该时期政治、经济、媒体、文化等多重因素与关系交互作用的结果,凸显出该阶段的品牌文化传播不同于其他阶段的显着特征。本论文从广告的内容表现与传播、广告的消费文化表现、广告的艺术审美表现三个角度,观察1978年~2015年中国品牌文化传播变迁的轨迹与规律,考察品牌文化对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价值取向产生的影响,促使中国企业反思自身的品牌营销策略与品牌国际化道路。经过梳理发现,20世纪80年代,外商品牌的涌入唤醒了中国企业的品牌意识,中国本土品牌文化整体上处于品牌符号文化的传播阶段;20世纪90年代,虽然过度的商业化、功利化追求,使相当多的本土企业一度忽视了品牌理念文化的建设,但是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用下,中国本土企业的品牌文化逐渐进入到品牌附加价值文化的传播阶段,21世纪初至今,在企业并购重组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品牌资产问题,逐步意识到品牌这一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重要地位,于是,中国本土企业的品牌文化进一步迈向品牌资产文化呈现,以及数字化媒体环境下的品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阶段。从整体上看,中国本土企业的品牌文化传播呈现出现代化、多元化和美学化的特征和趋势,企业和消费者的品牌文化意识也在不断发展成熟。
邓玲,朱定真[6](2016)在《构建我国气象服务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和对策》文中指出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研究视角,对中国气象服务产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战略思考。以资源整合能力、运营管理能力、研究开发能力、服务创新能力、核心价值能力作为气象服务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要素,分析了我国气象服务业及其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气象服务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郭习松[7](2015)在《从分化到融合中国涉农媒体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历了革命年代的萌芽与兴起,我国涉农媒体在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组织化大发展,并伴随着改革开放迎来真正的市场化发展。然而,随着国家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涉农媒体集体遭遇“寒冬”,直到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此后又连续11年下发“一号文件”,由此引发一股涉农媒体复兴热。与此同时,在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涉农新媒体大量涌现,涉农媒体分化融合趋势明显。为寻求更好的发展之路,不少涉农媒体开始了艰苦的转型探索。其中,《南方农村报》开始了南农实验和媒体群整合,湖北涉农品牌电视频道——《垄上行》频道探索与涉农资本合作模式,中国农村广播协作网、河北对农宣传协作体等涉农媒体以联盟形式展开探索,分化融合趋势明显。美国、新西兰、韩日等国家发展涉农媒体实践也呈现这一特点。只不过,这其中,既有硬件设施建设的问题,更有如何提升农民媒介素养等软性建设问题;涉农媒体是独立发展,还是借力官媒重新回归,都需要相关利益方作出博弈与让步。以移动互联为特征的智能手机有望成市场新宠的同时,怎样打造一套适合我国涉农媒体发展和涉农传播的有效机制,成为未来涉农媒体发展所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本论文从媒介生态学、发展传播学视角展开研究,选取当前最前沿的媒介探索为样本,从调查当前涉农媒体的传播现状与农村受众的使用状况入手,以农村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节点和重大政策性事件为逻辑起点,重点关注以智能手机为标志的新媒体在农村区域的发展,采用理论阐释、案例分析与业界观察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一手资料揭示新媒体背景下涉农媒介发展的内在动因与转型逻辑,探究农村社会转型与涉农媒体发展的互动与关联,提炼出二者之间的影响因子与机制,进而采用案例分析和策略研究,以媒体融合视角对涉农媒体的发展提出评估与预测,为业内和政府主管部门把握涉农传播新动向新趋势,更有效地把握新时期涉农传播的主要特点,以帮助改进新时期的涉农传播,打造更有效的涉农传播机制和更适合当前中国“三农”发展现状的传播体系提供可行性建议。
刘凯[8](2014)在《文化产业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前,全球文化产业竞争不断加剧,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通过不断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成为主旋律的当代社会,从文化产业创新视角来研究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有其内在演化的逻辑性和时代发展的迫切性。本文将文化产业定义为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加工,规模化地生产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求的文化产品,包括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一系列的相关活动,实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的综合发展。文化产业既具有产业共性特征,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本文基于人工自然过程论、地方性知识理论、世界3理论和文化理论,提出文化产业具有规模性、结构性、转化型、盈利性的产业共性特征,同时具有地方性、循环性、符号性、政治性等特殊性。文化产业创新是指从文化产业的特点出发,运用创新组合,加快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转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列活动。文化产业创新是一个系统概念,由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创新三个子系统组成。文化产业发展就是在文化产业上实现科学发展,具体表现为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加强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第一,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全面性;第二,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协调性;第三,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第四,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本性。本文对文化产业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理论解析和现实考量。文化产业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效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文化产业创新对文化产业普遍性存在的矛盾的解决;第二,文化产业创新对文化产业特殊性存在的矛盾的解决。文化产业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机理分析从三个方面展开:技术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体制机制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内容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论文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找出文化产业创新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与困境,并提出对策建议,完成了对文化产业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的考量。文化产业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对于丰富和深化产业创新哲学研究、促进文化产业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司晴川[9](2014)在《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文化是历史基因,是民族血脉,是精神家园,同时也是政治风景,是经济指征,是社会貌像。随着全球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已成了决定国家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文化产业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为找到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进行管理体制理论上的探究十分必要。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相较于文化体制来说,更符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研究话语体系,也使理论指导实践的方向更加明确。本论文着眼于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形成和发展的轨迹,以政治学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理论为依据,用制度分析的方法,比较研究世界上具有代表性国家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表现形式和内在特征,比较研究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行政区域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运行状态,初步探究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所具备的特点、所存在的问题、所应具备的解决思路。论文首先探求了文化的涵义、特征和作用,辨析了文化事业、文化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异同和联系,整理了文化体制、文化政策和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采用国际通用的话语体系来研究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课题。然后,论文选取了美国、法国、日本等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和韩国、印度等部分新兴经济国家作为研究对象,从这些国家的文化产业形成发展的特点、政府管理机构、民间组织管理、政府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尝试找到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其后,论文落脚于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发源、形成和发展、面临的情势,比较分析了京津沪渝四个直辖市和粤湘陕宁四个省份的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施行文化产业管理职能的运行情况,初步归纳出我国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存在着如何处理好“魂”与“体”、“战略”与“战术”、“机构”与“权责”、“政府”与“市场”、“繁荣”与“规范”等方面关系的问题,提出了从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科学设置政府机构及加强文化立法工作等四个方面解决问题的思路。本文努力在以下三个方面尝试创新:第一,在研究视角上,将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从文化体制中独立出来研究,将政府管理与文化产业紧密结合起来研究,跳出文化来看文化产业,引入比较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来看文化产业,以期比较完整、系统地厘清文化产业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初步摸清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形成要素、特性表征及趋势走向,第二,在研究过程上,将文献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结合起来,将与文化产业密切相关的各门学科融会贯通,以期通过国外看国内,通过历史看未来,找到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源与流。第三,在研究结论上,力图通过比较分析,找到我国在构建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时出现或存在的一些问题,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去借鉴、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来完善,提出我国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一点思路,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不断进步。
张晓明[10](2013)在《黑龙江气象广告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气象广告的发展历史悠久,虽然其在广告业中占有的份额很小,但是它在广告宣传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气象预测和节目制作相比从前而言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气象广告的制作经营从电视台逐渐分离出来,做到了专业化的广告运作模式,为其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平台。黑龙江气象广告有限公司是独家代理我省市气象节目广告资源的公司,在电视资源上拥有绝对的垄断优势。近年来该公司取得了稳步的发展,但是面对着国内广告业激烈的竞争环境,如何在三网联合的冲击下克服自身的弱势和缺陷,充分发挥气象广告的传统性优势,是该公司发展战略应该解决的重点问题。本文在对气象广告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黑龙江气象广告有限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进行了整理,分析了该公司在业务质量、品牌营销、客户关系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较之其他广告类型和经营方式分析了公司所处的优势和劣势,为公司的发展战略制定提供了科学的建议和借鉴。本文认为该公司应在差异化战略的导向下,从广告品质和特色角度出发,不断完善自身,强化员工培训和激励机制。同时,公司应实施品牌差异化战略,加强品牌形象的建设。除此之外,本文还为其在实施差异化的客户关系管理战略,在维系老客户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和客户群方面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为该公司服务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对培育和增强电视气象广告业市场竞争力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培育和增强电视气象广告业市场竞争力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国际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第五节 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内研究现状 |
一、国内文化服务贸易概念辨析 |
二、国内文化服务贸易理论研究 |
三、国内文化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
四、国内文化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研究 |
五、国内文化服务贸易政策分析 |
第二节 国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文化服务贸易概念辨析 |
二、国外文化服务贸易理论研究 |
三、国外文化服务贸易研究内容 |
四、国外文化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研究 |
五、国外文化服务贸易政策分析 |
第三节 文献述评 |
一、国内外关于文化服务贸易概念的辨析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侧重领域的差异 |
三、国内外研究侧重领域差异形成原因分析 |
四、已有研究的不足与本文研究方向 |
第三章 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分析 |
第一节 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内涵 |
一、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定义 |
二、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分类 |
三、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传导机理 |
第二节 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分类 |
一、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定义 |
二、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分类依据 |
三、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分类 |
第三节 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效用分析 |
一、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传导分析 |
二、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效益分析 |
第四节 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与国际规则 |
一、文化服务贸易有关的国际规则概述 |
二、与文化贸易有关的WTO争端 |
三、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与国际规则的互动关系 |
第四章 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国际比较 |
第一节 影视领域 |
一、美国的影视政策 |
二、法国影视政策的主要内容 |
三、韩国的影视政策 |
四、对中国的启示 |
第二节 动漫领域 |
一、美国政策的主要内容 |
二、日本政策的主要内容 |
三、对中国的启示 |
第三节 艺术品授权领域 |
一、法国政策的主要内容 |
二、英国的主要政策 |
三、对中国的启示 |
第五章 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专题研究 |
第一节 数字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专题 |
一、数字文化服务贸易的概念、内涵与特征 |
二、数字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
三、数字文化服务贸易壁垒 |
四、数字文化服务贸易规则之争 |
五、各国数字文化服务贸易政策 |
六、中国数字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的策略选择 |
第二节 文化服务贸易统计政策专题 |
一、国际文化服务贸易统计标准 |
二、我国文化服务贸易统计框架与实践 |
三、中美文化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差异分析 |
第三节 文化服务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组织机构 |
一、各国的文化服务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的组织机构 |
二、中国的文化服务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的障碍及借鉴 |
第六章 文化服务贸易相关的特有现象分析 |
第一节 “文化自由”与“文化例外”共存 |
一、文化例外是保护本国文化的盾牌 |
二、“文化自由”有利于推广本国文化产品与服务 |
三、对中国的启示 |
第二节 “文化折扣”与“文化增值” |
一、文化折扣及成因 |
二、文化增值及成因 |
三、中国文化服务贸易从“文化折扣”转变为“文化增值”的策略 |
第三节 文化服务贸易国际规则中的文化特性考量 |
一、WTO现有文化服务贸易规则 |
二、WTO文化贸易规则与其他国际法规则的博弈和协调 |
三、对文化服务贸易规则发展趋势的分析与展望 |
四、中国应对文化服务贸易规则新发展趋势的对策建议 |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一、我国在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方面存在的差距 |
二、国外先进政策实践带来的启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促进文化服务贸易由“文化折扣”转向“文化增值”的策略选择 |
二、积极参与文化服务贸易相关规则制定 |
第三节 下一步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
(2)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现状 |
1.2.2 产业发展评价研究现状 |
1.2.3 文化产业发展评价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综述 |
2.1 文化产业的含义与分类 |
2.1.1 文化产业的含义 |
2.1.2 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分类 |
2.2 产业结构理论 |
2.2.1 产业结构演变 |
2.2.2 产业结构优化 |
2.3 产业组织理论 |
2.3.1 理论的产生 |
2.3.2 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2.4 产业评价理论 |
2.4.1 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基本要素 |
2.4.2 多指标综合评价步骤与模型 |
3 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
3.1 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
3.1.1 文化产业资源现状 |
3.1.2 文化产业投入与产出现状 |
3.1.3 陕西文化产业结构现状 |
3.1.4 陕西文化产业组织现状 |
3.2 陕西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2.1 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化程度低 |
3.2.2 投入产出效益不高 |
3.2.3 文化制造业短板凸显 |
3.2.4 文化产业区域结构不平衡 |
3.2.5 新兴传媒产业增长乏力 |
3.2.6 市场组织规模小,竞争力不强 |
4 陕西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4.1 基于元分析的陕西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识别 |
4.1.1 文献数据搜集 |
4.1.2 文献编码与资料综合 |
4.1.3 因素筛选与灵敏度分析 |
4.1.4 影响要素确定 |
4.2 基于DEMATEL方法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定 |
4.2.1 因素影响度评定与因素关系矩阵建立 |
4.2.2 综合影响矩阵计算 |
4.2.3 各因素的中心度与原因度计算 |
4.2.4 主要影响因素确定 |
4.3 基于ISM模型的陕西文化产业发展主要影响因素关系结构 |
4.3.1 邻接矩阵建立 |
4.3.2 可达矩阵计算 |
4.3.3 可达矩阵分解 |
4.3.4 影响因素关系结构建立 |
5 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结构关联度评价 |
5.1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的改进 |
5.1.1 灰色关联分析原理 |
5.1.2 基于距离分析的灰色关联分析改进 |
5.2 陕西文化产业的灰色关联评价 |
5.2.1 陕西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评价 |
5.2.2 陕西文化产业与主要行业的关联评价 |
6 陕西文化产业发展产业组织评价 |
6.1 产业市场结构度量标准选择 |
6.1.1 行业集中率 |
6.1.2 H指数与N指数 |
6.2 陕西文化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计算 |
6.2.1 计算结果 |
6.2.2 结果分析 |
7 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效率动态评价 |
7.1 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
7.1.1 指标的选择 |
7.1.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指标处理 |
7.1.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7.1.4 因子得分结果分析 |
7.2 评价模型的选择 |
7.2.1 三阶段DEA模型 |
7.2.2 动态DEA模型 |
7.3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7.3.1 样本数据来源 |
7.3.2 无量纲化处理 |
7.3.3 环境指标的选取与处理 |
7.4 基于动态DEA模型的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效率分析 |
7.4.1 综合效率衡量指数的计算 |
7.4.2 计算结果分析 |
7.5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陕西文化产业差距分析 |
7.5.1 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分析 |
7.5.2 文化产业投入分析 |
7.5.3 文化产业产出分析 |
8 提升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 |
8.1 调整旅游资源开发结构,深化优势资源人文内涵 |
8.2 加快传统制造转型升级,政企合作助力融合发展 |
8.3 强化关中引领作用,优化文化产业区域结构 |
8.4 促进广告、动漫行业转型,大力扶持新兴文化产业 |
8.5 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激活民营企业市场活力 |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在校期间获奖和参与项目情况 |
(3)中国当代公益广告话语变迁研究(1986-2016)(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创新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广告话语:广告研究的新视角 |
(一)有关广告话语概念的阐释 |
(二)广告话语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解析 |
二、公益广告话语:历史研究与话语研究 |
(一)中国当代公益广告发展史研究 |
(二)中国当代公益广告话语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理论依据 |
一、研究方法 |
(一)话语分析法 |
(二)历史文献法 |
(三)个案研究法 |
二、理论依据 |
(一)社会转型理论 |
(二)话语理论 |
第四节 研究框架 |
一、研究基本思路 |
二、主要研究问题 |
第二章 公益广告与公益广告话语 |
第一节 公益广告的内涵与外延解读 |
一、当代公益广告认知衍化的三个层面 |
(一)商业广告的补充 |
(二)先进文化的传播渠道 |
(三)社会治理的新沟通方式 |
二、公益广告的概念解读 |
第二节 公益广告话语的内涵与外延解读 |
一、广告话语的概念界定 |
(一)语言和社会双重视角下的“话语” |
(二)广告话语:语言和语境的合体 |
二、公益广告话语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
(一)超越语言学视域的公益广告话语 |
(二)公益广告话语的基本特征 |
第三章 媒体倡导时期的中国公益广告话语 |
第一节 媒体倡导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社会背景 |
一、时代转折孕育公益广告话语 |
二、精神文明建设建构公益广告话语 |
三、先进广告观念启迪公益广告话语 |
四、传媒与广告业改革催生公益广告话语 |
第二节 媒体倡导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文本呈现 |
一、主题:治理“脏、乱、差”现象 |
(一)社会秩序“乱”与道德规范 |
(二)社会环境“脏”与环境保护 |
(三)安全意识“差”与安全教育 |
二、诉求策略:提醒、规劝、批评 |
(一)提醒呼吁式广告话语 |
(二)规劝警告式广告话语 |
(三)批评恐惧式广告话语 |
三、创意表现:巧用修辞与婉转叙事 |
(一)巧用修辞,贴切达意 |
(二)婉转叙事,分寸适度 |
第三节 媒体倡导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实践 |
一、媒体自发组织形成的理论话语 |
(一)媒体对公益广告的态度和认知 |
(二)《广而告之》的广告话语引领 |
(三)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关系博弈 |
二、专项奖设立对公益广告话语的影响 |
(一)“公共广告奖”的设立 |
(二)专项奖从“公共”到“公益”的更名 |
三、“广而告之”效应及产生的公益广告话语 |
(一)公益广告话语呈现与媒体公信力提升 |
(二)“广而告之”范式与公益广告话语创新 |
(三)公益广告话语引领与公益事业发展 |
第四节 媒体倡导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社会影响 |
一、公益广告指导性话语:“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中的道德建设 |
二、公益广告时代性话语:“致富光荣”观念下的道德规范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政府管理时期的中国公益广告话语 |
第一节 政府管理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社会背景 |
一、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与社会“乱象”滋生 |
二、广告业稳步发展与市场环境净化 |
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开展 |
第二节 政府管理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文本呈现 |
一、主题:社会失衡亟需新风尚引领 |
(一)道德失范与重塑美德 |
(二)下岗潮与“自强创辉煌” |
(三)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 |
二、创意思路:人本意识觉醒的感性诉求 |
(一)回归本真的感性诉求 |
(二)平民视角挖掘日常素材 |
三、表现策略:系列化作品和不对等的图文关系 |
(一)广告作品的系列化现象 |
(二)图像对文字语言的过分依赖 |
第三节 政府管理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实践 |
一、公益广告理论话语的三方碰撞 |
(一)社会作用:“三个有利于” |
(二)传播内容:“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
(三)发展困境:“三不”状态 |
(四)运行模式:初级觉醒 |
(五)公益广告与企业营销之间的“蓝海战略” |
二、政府政策规制:“公益广告月”话语的建构 |
(一)话语主题的限定和不限定 |
(二)话语主体由单一到多元 |
(三)话语运行机制的建立 |
第四节 政府管理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社会影响 |
一、公益广告指导性话语: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
二、公益广告时代性话语:服务全国大局关注社会热点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企业社会责任强化时期的中国公益广告话语 |
第一节 企业社会责任强化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社会背景 |
一、政治、经济改革持续深入 |
二、城市化进程加速与“美好生活”的追求 |
三、双效益并举: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增强 |
四、公民道德建设与“讲树”活动的开展 |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强化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文本呈现 |
一、主题:跟热点、讲荣辱、促和谐 |
(一)社会热点事件的舆论引导 |
(二)建构和谐社会形象 |
二、话语来源:企业参与和受众意识彰显 |
(一)企业参与下的“话题作文”式创作 |
(二)“以小见大”的素材挖掘 |
三、创意表现:内容与形式美的融合 |
(一)借助名人效应 |
(二)平民化的情感演绎路线 |
(三)视听语言丰富优美 |
第三节 企业社会责任强化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实践 |
一、品牌化发展的公益广告实践活动 |
(一)系列化公益广告活动日益增多 |
(二)地方性公益广告活动活跃性增强 |
二、制度化建设的公益广告规制性话语 |
(一)加强公益广告制度建设 |
(二)鼓励企业参与公益广告活动 |
三、学术话语体系的初步形成 |
(一)创意与表现:多元观点交融 |
(二)功能:从伦理道德建设到公共事务发展 |
(三)关系:商业性与公益性博弈 |
(四)运行机制:整合社会各界力量 |
第四节 企业社会责任强化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社会影响 |
一、公益广告指导性话语:社会文明的“一盏灯” |
二、公益广告时代性话语:转变认识与树立形象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民动员时期的中国公益广告话语 |
第一节 全民动员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社会背景 |
一、文化强国战略提升公益广告话语力量 |
二、全民公益理念丰富公益广告话语 |
三、媒介融合推动公益广告传播 |
四、政策话语保障公益广告权力 |
第二节 全民动员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文本呈现 |
一、主题倾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
(一)和谐社会语境下关爱弱势群体 |
(二)中国文化的中国表达 |
(三)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 |
二、传播策略:协同互动与场景体验 |
(一)从“广而告之”到“协同互动” |
(二)从“平面宣传”到“场景体验” |
三、创意表现:讲好中国故事 |
(一)纪实型叙述的文本表意 |
(二)中国元素激发民族记忆 |
第三节 全民动员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实践 |
一、“创新与发展”的公益广告学术话语 |
二、法治化建设的公益广告规制性话语 |
三、立体化管理公益广告评优活动 |
四、全媒体协调传播主题公益广告 |
第四节 全民动员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社会影响 |
一、公益广告指导性话语:整合力量传播文明 |
二、公益广告时代性话语:公益传播创造文化奇观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第一节 中国当代公益广告话语变迁的考察 |
一、中国当代公益广告话语变迁的轨迹 |
(一)媒体倡导的行为规劝 |
(二)政府管理的“命题作文” |
(三)企业参与的形象树立 |
(四)全民动员的价值观培育 |
二、中国当代公益广告话语变迁的影响因素 |
(一)国家意识形态的建构 |
(二)媒介技术的变革 |
(三)社会责任意识的彰显 |
(四)社会管理规制的调整 |
(五)民众审美需求的转变 |
第二节 中国当代公益广告话语变迁的反思 |
一、公益广告发展中的话语权博弈 |
(一)意识形态建构的隐性转化 |
(二)商业行为渗透的合理性权衡 |
二、公益广告话语的社会意义建构 |
(一)公益广告话语对社会身份的建构 |
(二)公益广告话语对社会关系的塑造 |
(三)公益广告话语对社会观念的培育 |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的不足 |
二、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4)经济新常态下湖南省广告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经济新常态 |
1.3.2 广告产业 |
1.3.3 核心竞争力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法 |
1.5.2 访谈法 |
1.5.3 比较分析法 |
第2章 湖南省广告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 |
2.1 湖南省广告产业核心资源现状 |
2.1.1 媒体资源现状 |
2.1.2 客户资源现状 |
2.1.3 人力资源现状 |
2.1.4 资本资源现状 |
2.2 湖南广告产业核心能力现状 |
2.2.1 创新创意能力现状 |
2.2.2 技术应用能力现状 |
2.2.3 品牌建设能力现状 |
第3章 经济新常态下湖南省广告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机遇与挑战 |
3.1 经济增速换挡给湖南省广告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3.1.1 增速放缓的挑战 |
3.1.2 政策倾斜的机遇 |
3.2 经济结构调整给湖南省广告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3.2.1 三次产业结构优化的机遇 |
3.2.2 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机遇 |
3.2.3 城乡经济结构优化的机遇 |
3.3 经济动力转换给湖南省广告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3.3.1 消费驱动的机遇 |
3.3.2 创新驱动的挑战 |
第4章 经济新常态下湖南省广告产业核心资源的培育 |
4.1 经济新常态下湖南省广告产业核心资源的培育路径 |
4.1.1 以强势媒体为基础组建大型广告传媒集团 |
4.1.2 以大型企业为主体衍生专业领域广告公司 |
4.2 经济新常态下湖南省广告产业核心资源的培育措施 |
4.2.1 借力省内优势资源 |
4.2.2 完善广告人才机制 |
4.2.3 破解广告融资瓶颈 |
第5章 经济新常态下湖南省广告产业核心能力的培育 |
5.1 经济新常态下湖南省广告产业核心能力的培育路径 |
5.1.1 以广告产业园为基础构建新型产业联盟 |
5.1.2 以新媒体技术为纽带实现广告业务转型 |
5.2 经济新常态下湖南省广告产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措施 |
5.2.1 优化创新创意生态 |
5.2.2 引入高新广告技术 |
5.2.3 打造产业整体品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广告处处长杨序清先生访谈记录 |
附录C 湖南古湘广告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古湘先生访谈记录 |
致谢 |
(5)中国当代品牌文化传播变迁研究 ——基于广告传播的视角(1978-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理论与相关研究 |
一、相关理论 |
二、相关研究 |
第三节 解决的主要问题 |
一、品牌文化核心概念的界定 |
二、中国当代品牌文化传播变迁的历史分期 |
三、中国当代品牌文化传播变迁的相关问题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论文的基本框架 |
一、采取的研究方法 |
二、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一章 品牌的文化本质 |
第一节 品牌与文化 |
一、品牌的文化内涵 |
二、品牌是商品的文化符号 |
三、品牌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资本 |
四、品牌文化资本对经济资本的还原 |
第二节 品牌文化的"无意识"自然发展 |
一、品牌符号的文化雏形 |
二、品牌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商业广告的恢复 |
三、本土品牌文化的"无意识"生长 |
第二章 商品经济下的品牌符号文化孕育 |
第一节 品牌符号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 |
一、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调整与社会变化 |
二、社会转型期的文化思潮 |
第二节 品牌符号文化的构建与传播 |
一、企业初具品牌符号文化意识 |
二、品牌符号文化保护意识不足 |
三、品牌符号文化的传播 |
四、CI——系统化的品牌形象文化战略 |
五、品牌文化传播方式的跨越式发展 |
第三节 品牌审美消费文化的萌发 |
一、品牌符号文化的传统艺术性 |
二、广告视觉文化符号揭起品牌之路 |
三、品牌文化表现形式的艺术化 |
第四节 感性诉求:品牌文化的情感构建 |
一、品牌文化物质层面的情感构筑 |
二、品牌理念文化的感性诉求 |
第三章 名牌战略下的品牌理念文化匮乏 |
第一节 新时期的名牌战略 |
一、名牌战略兴起的社会背景 |
二、政府推动下的"名牌工程" |
第二节 名牌战略下品牌文化的空心化传播 |
一、品牌文化的核心——理念文化的缺失 |
二、企业的品牌理念意识淡薄 |
三、品牌文化的规范化传播 |
第三节 本土品牌广告中初现的理念文化 |
一、传承民族文化——食品饮料类广告 |
二、传播现代品牌理念——美容与个人护理用品类广告 |
三、以情感文化定位——家用电器类广告 |
四、突出品牌物质文化——交通品类广告 |
五、以理性文化诉求实现差异化——药品及保健品类广告 |
六、传导新型企业文化理念——企业形象类广告 |
第四章 市场经济下的品牌附加价值文化凸显 |
第一节 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品牌文化传播 |
一、消费者品牌文化意识增强 |
二、品牌附加价值文化的"攻心战" |
第二节 品牌附加值文化中的消费主义色彩 |
一、消费主义文化的品牌传播 |
二、品牌中的消费主义文化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
第三节 品牌文化定位实现品牌差异化 |
一、从"心"出发的品牌文化定位 |
二、品牌文化定位的价值诉求 |
第四节 品牌文化传播的窄化与扭曲 |
一、广告文化表现的"双重扭曲" |
二、品牌文化传播的民族精神与平民意识 |
三、广告生产的身体文化符号 |
第五章 经济全球化下的品牌资产文化呈现 |
第一节 品牌资产文化的建构 |
一、顾客资产驱动品牌资产 |
二、由浅入深的品牌资产文化建构 |
第二节 品牌资产文化的传播 |
一、品牌资产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
二、品牌资产文化的复合式呈现 |
第三节 广告文化价值观体现品牌资产文化 |
一、广告价值诉求体现品牌理念 |
二、西方现代文化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
三、外商与本土品牌广告中所呈现的文化价值观比较 |
四、中国本土品牌资产文化日趋多元化 |
第六章 数字化时代下的品牌文化多元化发展 |
第一节 数字媒体环境下品牌文化多元化传播 |
一、品牌事件导入品牌认知 |
二、品牌体验构建品牌文化 |
三、病毒式营销传播品牌文化 |
四、整合品牌传播提升品牌价值 |
五、品牌忠诚:品牌资产文化的核心与体现 |
第二节 品牌审美文化的数字化协同共建 |
一、广告审美提升品牌传播效果 |
二、企业与消费者协同共建审美理想 |
三、消费者积极的品牌态度驱动品牌忠诚 |
第三节 品牌文化传播场域中的多元权力关系 |
一、经济力量对"品牌文化传播"的构筑 |
二、大众媒体对"品牌文化"的广泛传播 |
三、政策法规对"品牌文化传播"的规范 |
四、西方消费文化对"品牌文化传播"的推动 |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发现 |
一、中国当代品牌文化传播变迁的轨迹与规律 |
二、中国当代品牌文化传播变迁的影响因素与特征 |
三、品牌文化传播的价值实现 |
四、品牌文化传播的战略启示 |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的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6)构建我国气象服务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气象服务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
1.1 气象服务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内涵 |
1.2 气象服务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
2 我国气象服务业及其核心竞争力分析 |
2.1 发展现状 |
2.2 核心竞争力分析 |
2.2.1 资源整合能力 |
2.2.2 运营管理能力 |
2.2.3 R&D能力 |
2.2.4 服务创新能力 |
2.2.5 核心价值能力 |
3 我国气象服务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策略 |
3.1 SWOT分析 |
3.1.1 内部优势 |
3.1.2 内部弱势 |
3.1.3 外部机会 |
3.1.4 外部威胁 |
3.2 构建策略和建议 |
1)有效整合资源,培养核心产业和提升市场竞争力。 |
2)构建现代企业管理机制,提高管理绩效和组织竞争力。 |
3)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培养核心员工和提升人才竞争力。 |
4)强化科技创新,重视客户关系和提升服务竞争力。 |
5)塑造核心价值观,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公信力和文化竞争力。 |
4 结束语 |
(7)从分化到融合中国涉农媒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
1.1.1 研究的学术价值 |
1.1.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目标和基本内容 |
1.3.1 主要研究目标 |
1.3.2 基本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理论基点及相关理论支撑 |
2 我国涉农媒体的基本发展历程及角色演进 |
2.1 我国涉农媒体的基本发展历程 |
2.1.1 萌芽与兴起 |
2.1.2 建国后组织化大发展 |
2.1.3 改革开放后兴衰三步走 |
2.1.4 近十年分化融合明显 |
2.2 涉农媒体的角色演进与内容走向 |
2.2.1 涉农媒体的角色演进 |
2.2.2 涉农媒体报道内容的主要走向 |
2.3 涉农媒体传播对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影响 |
2.3.1 涉农媒体的功能体现 |
2.3.2 涉农媒体传播对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特殊影响 |
3 我国涉农媒体的使用现状与发展困境 |
3.1 我国涉农媒体的接触与使用现状 |
3.1.1 农村受众媒介接触与使用现状调查——以中部三县市为例 |
3.1.2 农民工群体媒介接触与使用现状调查 |
3.2 当前涉农媒体的传播特点与发展困境 |
3.2.1 涉农媒体的传播特点与局限性 |
3.2.2 涉农媒体发展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
4 我国涉农媒体破解困境的发展探索 |
4.1 涉农报媒的探索 |
4.1.1 新闻回归与分众传播 |
4.1.2 经营管理上,走出政策襁褓 |
4.2 涉农广播电视的探索 |
4.2.1 广播探索协作体运作 |
4.2.2 涉农电视的探索 |
4.3 涉农网络媒体的探索 |
4.3.1 传统涉农媒体网站与新兴电子商务网站共融发展 |
4.3.2 手机报(APP)为涉农移媒体动传播探路 |
5 媒体融合趋势下,我国涉农媒体未来走向 |
5.1 媒体融合与全媒体传播 |
5.1.1 媒体融合与全媒体相关理论 |
5.1.2 媒体融合与全媒体传播的特点分析 |
5.2 涉农媒体融合及全媒体传播实践 |
5.2.1 国外涉农媒体传播全媒体特点明显 |
5.2.2 国外涉农媒体发展带来的启示 |
5.2.3 我国涉农媒体全媒体传播现状与探索 |
结语 |
附表1 全国主要涉农报媒一览 |
附表2 涉农期刊 |
附表3 全国主要涉农电视台节目(频道)一览 |
附表4 中国农业网站ALEXA综合排名(数据更新时间:2015-3-22 09:41) |
附表5 改革开放以来“一号文件”内容一览 |
附表6 新西兰农业新闻集团有限公司(Rural Press Limited)的9大农业报刊杂志 |
附表7 默多克在新西兰开办的主要涉农报刊 |
附表8 中部农民媒介接触现状问卷调查 |
附表9 武汉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媒介接触现状问卷调查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8)文化产业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内文化产业研究现状 |
1.3.2 国外关于文化产业的论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
1.5.1 本文的创新点 |
1.5.2 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文化产业内涵 |
2.1.2 文化产业创新内涵 |
2.1.3 文化产业发展内涵 |
2.2 基础理论 |
2.2.1 人工自然过程论 |
2.2.2 地方性知识理论 |
2.2.3 世界3理论 |
2.2.4 文化理论 |
第3章 文化产业本质 |
3.1 文化产业的普遍性探析 |
3.1.1 文化产业的规模性 |
3.1.2 文化产业的结构性 |
3.1.3 文化产业的转化性 |
3.1.4 文化产业的盈利性 |
3.2 文化产业的特殊性探析 |
3.2.1 文化产业的地方性 |
3.2.2 文化产业的循环性 |
3.2.3 文化产业的符号性 |
3.2.4 文化产业的政治性 |
第4章 文化产业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解析 |
4.1 文化产业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本质 |
4.1.1 文化产业创新的构成要素 |
4.1.2 文化产业发展的表现形态 |
4.1.3 文化产业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本质显现 |
4.2 文化产业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机理分析 |
4.2.1 技术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
4.2.2 体制机制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 |
4.2.3 内容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 |
第5章 我国文化产业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考量 |
5.1 我国文化产业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困境的表现 |
5.1.1 技术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乏力 |
5.1.2 体制机制创新滞后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 |
5.1.3 内容创新落后于文化产业发展需求 |
5.2 我国文化产业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困境的根源 |
5.2.1 核心技术的缺失是技术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乏力的根源 |
5.2.2 文化产业内部的体制机制改革不彻底 |
5.2.3 创意的匮乏是内容创新促进文化发展不足的根源 |
5.2.4 宏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存在不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 |
5.3 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
5.3.1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
5.3.2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和现状 |
5.4 我国文化产业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
5.4.1 通过信息数字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及创造文化产业新业态 |
5.4.2 加强并购扩大文化企业规模 |
5.4.3 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且加强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 |
5.4.4 完善文化产业链 |
5.4.5 加强企业精益化生产同时打造人才专业化 |
第6章 结论 |
6.1 文化产业二重性 |
6.2 文化产业创新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
(9)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问题的提出 |
0.2 国内外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研究现状 |
0.2.1 国外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研究现状 |
0.2.2 国内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研究现状 |
0.3 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
0.3.1 研究的现实意义 |
0.3.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0.4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 |
0.4.1 本文研究思路 |
0.4.2 本文研究方法 |
0.4.3 本文的创新点 |
1 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相关理论 |
1.1 文化的涵义、特征和作用 |
1.1.1 文化的涵义 |
1.1.2 文化涵义的特征 |
1.1.3 文化的作用 |
1.2 文化事业、文化经济、文化产业的概念辨析 |
1.2.1 文化事业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 |
1.2.2 文化经济的概念 |
1.2.3 文化产业的定义 |
1.3 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基本界定 |
1.3.1 制度、体制和机制的概念及其关系 |
1.3.2 文化体制、文化政策与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关系 |
1.3.3 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概念及其主体和客体 |
1.3.4 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理论基础 |
2 西方国家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
2.1 美国文化产业管理体制 |
2.1.1 美国文化产业形成发展的特点 |
2.1.2 美国文化产业的准政府管理机构 |
2.1.3 美国文化产业的民间管理组织 |
2.1.4 美国文化产业的政府管理机制 |
2.2 法国文化产业管理体制 |
2.2.1 法国文化产业形成发展的特点 |
2.2.2 法国文化产业的政府管理机构 |
2.2.3 法国文化产业的民间管理组织 |
2.2.4 法国文化产业的政府管理机制 |
2.3 日本文化产业管理体制 |
2.3.1 日本文化产业形成发展的特点 |
2.3.2 日本文化产业政府管理机构 |
2.3.3 日本文化产业的民间管理组织 |
2.3.4 日本文化产业的政府管理机制 |
2.4 西方国家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启示 |
2.4.1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2.4.2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
2.4.3 坚持创新为本,科技为先 |
2.4.4 强化文化产业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升级 |
3 新兴国家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
3.1 韩国文化产业管理体制 |
3.1.1 韩国文化产业形成发展的特点 |
3.1.2 韩国文化产业政府管理机构 |
3.1.3 韩国文化产业的民间管理组织 |
3.1.4 韩国文化产业政府管理机制 |
3.2 印度文化产业管理体制 |
3.2.1 印度文化产业产生和发展的特点 |
3.2.2 印度文化产业的政府管理机构 |
3.2.3 印度文化产业的民间管理组织 |
3.2.4 印度文化产业的政府管理机制 |
3.3 新兴国家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启示 |
3.3.1 政府主导 |
3.3.2 精英决策 |
3.3.3 创新为先 |
3.3.4 产业促进 |
4 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发展与完善 |
4.1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简历 |
4.2 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
4.2.1 新中国文化管理体制的初创、探索和改革 |
4.2.2 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发展轨迹 |
4.2.3 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现状 |
4.3 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在地方的运行情况比较:以2013年为例 |
4.3.1 京津沪渝四个直辖市2013年文化产业管理工作简况 |
4.3.2 粤湘陕宁2013年文化产业管理工作简况 |
4.4 地方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如何作用于文化产业:以湖北为例 |
4.4.1 湖北省2012年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
4.4.2 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4.4.3 加快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
4.5 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
4.5.1 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4.5.2 解决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思路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10)黑龙江气象广告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战略管理研究的发展演变 |
1.3.2 公司战略的生命周期理论 |
1.3.3 公司发展前景研究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经营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策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1.3 文化环境 |
2.1.4 技术环境 |
2.2 行业环境分析 |
2.2.1 市场环境 |
2.2.2 竞争环境 |
2.2.3 受众环境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经营内部环境分析 |
3.1 公司基本情况 |
3.2 公司组织结构与人力资源状况 |
3.2.1 公司组织结构 |
3.2.2 人力资源总体状况 |
3.3 公司经营状况 |
3.4 公司经营存在的问题 |
3.4.1 广告制作效果不显着 |
3.4.2 品牌宣传力度不够 |
3.4.3 广告资源宣传不足 |
3.4.4 新客户开发机制不完善 |
3.4.5 老客户保留机制不完善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战略目标制定与战略选择 |
4.1 SWOT分析 |
4.2 总体战略目标的确定 |
4.2.1 战略目标的制定原则 |
4.2.2 公司发展的战略目标 |
4.3 竞争战略的选择 |
4.3.1 竞争战略分析 |
4.3.2 黑龙江气象广告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公司的发展战略实施措施 |
5.1 产品差异化战略的实施 |
5.1.1 实现气象广告资源的价值差异化 |
5.1.2 实现气象广告制作的品质差异化 |
5.2 品牌差异化战略的实施 |
5.3 客户关系管理差异化战略的实施 |
5.3.1 差异化导向下的客户开发措施 |
5.3.2 维系现有客户的差异化战略 |
5.4 差异化战略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
5.4.1 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
5.4.2 完善员工激励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历 |
四、对培育和增强电视气象广告业市场竞争力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国际比较[D]. 孙铭壕.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2]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 蒋萌. 西安理工大学, 2018(12)
- [3]中国当代公益广告话语变迁研究(1986-2016)[D]. 张雯雯.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2)
- [4]经济新常态下湖南省广告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D]. 肖心玥. 湖南大学, 2017(07)
- [5]中国当代品牌文化传播变迁研究 ——基于广告传播的视角(1978-2015)[D]. 阴雅婷.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 [6]构建我国气象服务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和对策[J]. 邓玲,朱定真.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6(04)
- [7]从分化到融合中国涉农媒体发展研究[D]. 郭习松. 武汉大学, 2015(07)
- [8]文化产业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刘凯. 东北大学, 2014(03)
- [9]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比较研究[D]. 司晴川. 武汉大学, 2014(06)
- [10]黑龙江气象广告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张晓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