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中生人性观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丽婷[1](2021)在《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潘新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兼任中国写作协会副会长、福建省教育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专家组成员,在写作研究、语文教育研究和语文课程改革方面具有重大贡献。他把自己的写作研究成果和对语文教育的思考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写作本位思想。潘新和的写作本位思想是对阅读本位教育理念的扬弃、升华和发展,不仅为语文教育研究创造了新的思维范式,而且开创了语文教学的新途径。它的创新性和前瞻性为语文界打开了新的一扇门,对语文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本文由前言、主体、结语三部分组成。前言部分陈述以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为研究对象的缘起,分析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的研究现状,并指出其思想在当下的研究意义以及本文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主体部分由三个章节组成:第一章首先明确写作本位的内涵,其次概述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的基本内容,从核心理念、教学目标、课程架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五大方面来进行分析总结。第二章概括推动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形成的背景因素,包括对语文学科发展状况的反思、中西方相关理论的启发以及个人因素的作用。第三章指出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分别从写作教学、阅读教学、口语教学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结语部分对本次研究的内容和意义进行小结,通过研究潘新和的写作本位思想,以期能够为当下语文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献上绵薄之力。
李敏[2](2021)在《儒家义利观对高中生义利观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儒家义利观有着很多丰富的内涵,在儒家的各种义利观中,最重要的内涵是,强调公利与私利的联系与不同。以现在的角度看,儒家的公利与私利,也就是现在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的联系与区别。儒家思想中强调重义轻利,主要还是为了维护统治者阶级对国家和人民的统治。封建统治者把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与统治阶级利益等同,从而来维护自身阶级的利益。高中生义利思想的形成,来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占了一大部分,现在我们国家提倡学习优秀的儒家文化,尤其是谈到儒家义利观中的治国理政,重义轻利,见利思义,对高中生义利思想的形成产生重大的作用。整篇论文在广泛地查阅相关书籍以及着作,还有期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重点阅读儒家义利观,社会主义义利观以及中学义利观教育的相关着作以及文献,并结合一些论文的研究方法,比如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对儒家义利观对高中生义利观影响研究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是写儒家义利观及相关义利观研究概述,本部分主要写了儒家义利观的内涵,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内涵,高中义利观的主要内涵,表述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写儒家义利观对高中生义利观影响研究的当代价值。第三部分写高中生义利观的现状及原因分析。第四部分写儒家义利观对高中生义利观的影响及具体途径分析。本部分写了儒家义利观对高中生义利观影响的具体方面,以及影响的具体途径。探索和研究儒家义利思想,能够为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实践与理论意义;与此同时,这些也能够为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的有效实施提供价值借鉴和方法指导,也是我们国家传统伦理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高中生的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是我们学校德育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我们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国家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主要部分,爱国主义精神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广大的高中学生,未来能否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的接班人,当然这也关系到是否能够实现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任务,所以我们将从高中生义利观教育的现状以及原因进行分析,对于如何更好地开展高中生义利观教育进行研究。儒家义利观和高中生义利观由社会主义义利观作为一个纽带进行连接。义利观的教育会对维护社会稳定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正确认识和借鉴先秦儒家义利观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形成义利相统一,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统一的价值观点,能够促使高中生精神文明素质的提升。
娜布其[3](2021)在《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研究 ——以湘教版“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为例》文中认为《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对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因此,本文研究设计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旨在为如何编写基于学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的地理教学案例以及对如何结合教材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提供参考和借鉴,并丰富高中地理教学案例,提供课程资源。本文以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以湘教版“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为载体,在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运用文献分析法、教材专题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课堂观察法以及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分析课标及教材,结合学生学习情况,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得到的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探究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主题,研究分析“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的知识结构,依据课程标准对人地协调观的维度进行划分,即地对人、人对地、人地协调等三方面,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通过对教材章节的微观分析,得出每一章节中关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教学内容,并进行整合。结合教学案例分析得到的启示与教学案例设计策略,设计出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教学设计,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第二,探究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策略。通过研究关于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典型案例,得到相关案例设计启示,并结合高中地理教学中关于人地协调观的教学现状,设计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教学设计。提炼出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教学设计三大策略:一,目标指向内化观念,培养能力;二,教学内容生活化,挖掘教材与生活的联系;三,联系国家安全,体现育人价值。并依据上述案例分析启示与教学设计策略,设计出《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等四节教学设计。
傅红[4](2021)在《高中生科学本质观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学本质是国际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成分之一,因此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非常重要。高中生的科学本质观水平到底如何?科学本质观受到何种因素影响?要提高学生的科学本质观可以采取什么对策?笔者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了本次研究,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本研究的背景,提出研究问题,确定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是概念的界定和研究现状。通过文献学习,界定科学、科学本质、科学本质观等核心概念;梳理国内外关于科学本质内涵、科学本质观、科学本质观测评工具、科学本质实证研究的研究现状,确定本研究的科学本质内涵和测评工具。第三部分是研究设计。确定研究目的和选取研究对象后,编制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第四部分是研究的实施及数据分析。进行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分析问卷数据和访谈实录,了解高中生科学本质观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第五部分是提升高中生科学本质观的对策研究。基于问卷调查、学生访谈和文献学习的收获得到的提升高中生科学本质观的对策。第六部分是结论及展望。归纳整理本研究获得的结论,并反思研究过程中的不足和未来这个研究方向的展望。本研究中问卷调查借助了问卷星,使用spss软件和excel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再结合学生访谈,得到的结论如下:(1)高中生科学本质观水平平均得分3.93分,属于对科学本质理解不够的层次,距离高的水平近,有上升空间。(2)性别对高中能生科学本质观水平有显着影响,女同学的平均得分4.06分高于男同学3.77分。(3)所选科目对高中生总体科学本质观水平没有显着影响,但对科学知识的本质有显着影响,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平均得分3.94分高于物理化学地理组合的平均得分3.74分。(4)所在班级类型对高中生科学本质观水平没有显着影响。(巴蜀班、平行班)(5)父亲受教育程度对高中生科学本质观水平没有显着影响。(6)母亲受教育程度对高中生科学本质观水平没有显着影响。(7)学生的科学本质观水平在三个维度上发展不均衡。(8)喜欢阅读人物传记或科学史故事和喜欢做家庭小实验对发展学生的科学本质观有帮助。为了提高高中生科学本质观水平并使之全面发展,本文提出的策略有:(1)开展以“科学本质”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学习;(2)提高教师的科学本质观;(3)融入科学史故事的教学;(4)培养学生阅读人物传记或科学故事的兴趣;(5)采用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机制。
闫肖垚[5](2021)在《班级环境对高中生校园欺凌旁观者干预的影响 ——道德推脱和道德认同的链式中介作用》文中研究指明校园欺凌会给被欺凌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生理与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会造成长期的人格问题与精神疾病。调查研究发现,我国有81.4%的中学生曾见证过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研究表明,旁观者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干预能在很大的程度上阻止校园欺凌事件的进一步发展,但实际生活中,在面临校园欺凌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对欺凌行为进行干预的旁观者少之又少。前人对旁观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旁观者角色的分类与探究造成旁观者冷漠的心理机制,对现实环境变量的影响探究较少,且国内缺乏对旁观者干预本土化的实证研究。根据生态系统理论中的微系统理论:个体受直接接触并参与其中的微观环境影响最大,而高中学生直接接触到的微观环境主要为家庭与学校,因此,学校班级环境可能是影响高中生校园欺凌旁观者干预的因素之一。根据旁观者五步干预理论模型,个体做出积极的旁观者干预行为需要对欺凌事件做出系统的评估与判断,而评估与判断又受到社会认知理论中的道德推脱与道德认同的影响,因此,道德推脱与道德认同可能是班级环境影响高中生校园欺凌旁观者干预的中介变量。本研究使用我的班级问卷、校园欺凌旁观者干预量表、青少年道德推脱问卷和道德认同量表,对石家庄市某高级中学高一、高二年级以及邯郸市某县中的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学生的班级环境以及校园欺凌旁观者干预情况等进行调查研究,使用SPSS24.0和Amos26.0进行数据分析,考察班级环境对高中生校园欺凌旁观者干预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研究结论如下:(1)高中生班级环境、校园欺凌旁观者干预、道德推脱和道德认同在生源地上均存在显着差异;高中生道德推脱与道德认同水平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班级环境在是否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中存在显着差异。(2)高中生班级环境与道德推脱水平呈显着负相关;班级环境与道德认同呈显着正相关;班级环境与旁观者干预呈显着正相关;道德推脱与道德认同呈显着负相关;道德推脱与旁观者干预呈显着负相关;道德认同与旁观者干预呈显着正相关。(3)高中生班级环境显着正向预测高中生旁观者干预水平。(4)道德推脱和道德认同分别在班级环境与校园欺凌旁观者干预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5)道德推脱和道德认同在班级环境与高中生旁观者干预的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田安金[6](2020)在《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研究》文中提出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课程《生活与哲学》可以说是高中生初步接触哲学教育的开始,通过对《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的教学研究,对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它正确分析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坚信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唯心史观有着本质区别。唯物史观的不同之处在于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性认识。唯物史观贯穿整个《生活与哲学》始终,通过对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的教学研究,能帮助高中生更好地识记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理解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科学性,进一步让学生认同国家的指导思想,加强对国家政策方针和文化制度的理解。也有利于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培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理论指导下,借鉴教育学、思想政治教学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新课程标准等学科知识,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相关政策为依据,以普通高中《生活与哲学》课程教学为出发点,对唯物史观的教学作研究分析。具体如下:第一部分主要阐明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的研究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基本思路以及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和重难点。第二部分是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概述。首先是唯物史观的相关概念界定,唯物史观、高中《生活与哲学》、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其次是明确唯物史观教学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发展规律、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再次是唯物史观教学目标,夯实高中生唯物史观理论基础、树立高中生正确历史观、引导高中生正确对待和评价历史。最后是唯物史观教学的意义,落实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促进高中生全面协调发展。第三部分是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现状。本部分主要是利用问卷调查法,分析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目前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成就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日益清晰、教师教学内容把握准确、高中生唯物史观内容掌握程度提高几个方面。在取得成绩的同时,目前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知识灌输,轻价值引领、重单向独白,轻双向互动、重原理阐发,轻生活体验、重考试量化,轻知行转化。问题背后的原因本文主要从教师、学生、内容本身和学校四个角度概括为部分思政教师教学理念相对滞后,能力不足、内容抽象,转化不易、学生认识不足,兴趣不高、学校重视不够,保障不力。第四部分是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对策。针对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原因,本文主要从教师、学生、教学、学校四个维度去探寻有效对策,更新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唯物史观教学观念、不断学习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增强学生主动性、能动性、增强唯物史观教学内容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夯实学校条件保障,从而提升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效果。
袁瑊琳[7](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金钱观教育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物质资料愈加丰富,个人财富拥有量也在不断提升,人们对于金钱的关注更为热切。与此同时,社会中也出现了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着人们对金钱的正确认知,这些不良现象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尤为突出。由于大学生的自身特点造成了对这些不良现象认识不足,对金钱认知、运用、支配等方面存在缺陷,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出现偏差,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因而加强对大学生金钱观教育研究,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为他们步入社会发展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对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文献梳理、问卷调查等方法,揭示了当前大学生金钱观教育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出现问题原因,进而探究从社会、高校、家庭、大学生自身四个维度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金钱观的有效路径。本文一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论述;第二部分,对金钱、金钱观、金钱观教育等概念进行界定,并梳理金钱观教育理论依据和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第三部分,结合调查问卷的具体情况对当前大学生金钱观教育出现的问题作以总结;第四部分,对大学生金钱观教育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从社会、高校、家庭及个人四个角度作以分析和归因;第五部分,从社会、高校、家庭、大学生自身四个维度开展大学生金钱观教育的路径。
吕颖涛[8](2020)在《归有光写作思想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归有光是明朝着名的文学大家,其文章一直被称为“明文第一”。尽管前人已经对归有光其人、其文进行过研究,但研究还不够全面、不够系统,尤其是将归有光的写作理论应用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研究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实际上,归有光的写作思想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教学思想,这从归有光的身世背景就可以看出,他“八上春官不第”的坎坷人生,造就了他独特的身份角色,归有光既是一名考生,也是一名从教十余载的老师。丰富的教学及文章写作经验,使归有光的写作思想充满了教学研究价值。例如他的“事关天属”类散文,提倡“至情”概念,使归有光的写作主题和风格既融化了传统,又具有其独创性,为当时的文学界带来了新的风气。笔者希望发掘归有光写作思想的价值,运用于高中作文教学中,本文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简述归有光的生平及深入研究他的散文思想和古文文论思想。例如通过他的事关天属类散文,总结出这类文章的文学价值和写作思想。其次,挖掘出归有光《文章指南》中与中学生作文指导有关,且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古文文论思想。例如“文道统一”“文以致用”等。并概括为:归有光道论;归有光情论;归有光文法论;归有光衡文论。第二部分,分析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研究归有光写作思想的可行性。笔者通过向学生提问或者与师生交流等方式,研究教师教学和学生写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思考归有光写作理论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积极价值,以及归有光写作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适用性和可行性。第三部分,归有光写作思想的迁移。对归有光散文写作思想及举业文章写作方式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进行迁移与运用。分两部分进行,分别是:散文写作方式的迁移和古文文法的迁移。第四部分,把归有光的写作思想落实到教学实践当中。笔者尝试运用归有光的散文写作思想,指导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环境描的写作方式及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完成写作训练。并展示了优秀学生论文评点,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冉宇昕[9](2020)在《心理学视角下交往音乐课堂的理论与实贱研究》文中认为交往音乐课堂是朱玉江将交往哲学理论与音乐教育相交叉提出的音乐课堂模式,又称对话式音乐课堂。交往音乐课堂以平等性、尊重性、合作性和共享性为基本条件,以言语有效性、反思性和现实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互构为教学策略。笔者将其应用于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中,深感其对打破传统师生地位、改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音乐感受力的显着作用。但根据笔者在本科阶段时的心理学学习经验,发现师生的某些心理惯性难以突破,这成为了交往音乐课堂实现的阻力,而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心理状态是能否实现交往音乐课堂的关键。交往音乐课堂有着哲学的思维指导,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心理学不断为其支撑,才能保证交往音乐课堂的顺利进行,达成甚至超越创设交往音乐课堂的目的。纵观心理学的发展,在众多心理学派中,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其派生出的积极心理学与交往音乐教育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思想内涵,都是以发掘潜能、实现自身价值、建立友善的人际关系和增加生活的积极体验等为目的,以主体间性、有效对话和积极成长等为思想内涵。将人本及积极心理学融入交往音乐课堂,可以使交往音乐课堂更加丰富,更易实现。本文从四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作为全文的引入,论述交往音乐课堂与人本及积极心理学在思想内涵上的共性与互助。第二章论述与交往哲学理论有着共通思想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其派生出的积极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论、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观、关联整合与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心理流畅体验、积极情绪、积极自我与积极动机对交往音乐课堂的实践启示。第三章从教师心理建设和教学态度两方面阐述了心理学视角下交往音乐课堂的音乐教师特性及作用。第四章论述了人本及积极心理学中的思想、心理规律和体验对交往哲学理论指导下的交往音乐课堂模式的丰富,分为课堂教学目标制定建议、教学方法建议、师生评价和教学片段设计四小节,旨在使师生轻松愉悦地交往,清醒创造地生活。
林艳梅[10](2020)在《《经济生活》教学中高中生正确消费观培养研究》文中认为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在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消费观是制约并指导消费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中生逐渐成为一个既庞大又特殊的消费群体,不但数量多,而且大部分都是家庭独生子女,身心正处于发展过程中,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还不够丰富,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消费风气的影响。再加上现在还没有完备的消费观培养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体系,使得很多高中生都存在盲目消费、攀比消费等不当消费行为,消费观念有失偏颇,这不但不利于高中生当前的健康发展,对家庭、学校以及高中生未来步入社会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帮助高中生纠正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培养正确的消费观迫在眉睫。由于高中生每天在学校中的时间最长,所以通过学校教育对高中生进行正确的消费观培养最为直接。高中目前已经开设的课程中知识性课程较多,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唯有高中政治课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最为紧密,并注重对学生能力及情感态度的培养,消费观又与日常的经济息息相关,所以笔者选择了《经济生活》这本教材,试图将《经济生活》的教学与学生正确消费观培养结合起来。本文主要分为引言和正文两个部分。在引言部分介绍了对高中生进行消费观培养的背景、进行本研究的意义、当前关于高中生消费观培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撰写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对高中生进行消费观培养既符合当前的国内背景,又符合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不但有利于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改善当今社会消费风尚,还有利于相关消费观理论的充实。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比较分析法,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对呼和浩特市地区的高中生进行消费观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找到培养高中生正确消费观的培养途径。正文部分主要分为消费观概述、高中生消费观调查和分析、《经济生活》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消费观研究三个方面。第一部分是消费观概述,主要介绍了消费、消费观和消费观教育三个方面的概念以及培养高中生正确消费观所产生的实际意义。第二部分是关于高中生消费观调查的结果与分析,主要介绍了此次消费观调查所涉及的调查内容以及调查对象等基本情况,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了高中生消费方面普遍存在缺少计划性、攀比消费和注重人情消费等问题,结合社会现实以及现有文献深究其原因,之所以会产生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受到了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个方面的影响。第三部分是《经济生活》教学中培养高中生正确消费观研究,由于学生消费行为出现偏颇是受家庭、社会、学校三个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一部分也分为两个角度,一个角度是从学校教育角度来看,如何在政治课上通过《经济生活》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消费观,另一个角度就是从《经济生活》课堂教学之外,也就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方面入手,怎样对高中生进行正确的消费观培养。从课堂教学角度来看,在《经济生活》的教学中可以采取生活化教学、个性化教育、专题化教育以及体验教学和情感教学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学习教材知识的同时还能锻炼能力,在实际参与和感悟中达到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目的。从课堂教学之外的角度来看,对学生消费观培养需要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配合,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起到引导性作用,不断锻炼学生的理财能力;而社会上也应该加大正确的消费观宣传,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高中生人性观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中生人性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1.关于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的理论研究 |
2.关于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的实践研究 |
3.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比较分析法 |
一、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概述 |
(一)写作本位思想的核心理念 |
1.言语生命动力学 |
2.表现-存在论 |
(二)指向言语人生的教育目的 |
(三)基于写作本位的课程架构 |
(四)灵性与智性并存的教学方法 |
1.听、说、读、写一体化 |
2.教师导悟与学生自悟相结合 |
3.言语‘习得’情境的创造 |
(五)注重隐性与柔性的教学评价 |
1.以养护学生的言语表现欲为评价原则 |
2.重视形成性评价 |
3.师生共同参与评价 |
二、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的形成 |
(一)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形成的学科背景 |
1.语文教育学理研究滞后 |
2.“实用吸收”型教育范式在语文教育中占主导性地位 |
3.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推行 |
(二)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
1.黎锦熙、胡适读写观的启发 |
2.西方相关理论的影响 |
(三)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形成的个人因素 |
1.丰硕的写作研究成果 |
2.优秀的学术品质 |
三、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
(一)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
1.激发学生写作的“存在性”动机 |
2.强调作文命题的开放性 |
3.重视作文评改 |
(二)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
1.明确读以致写的阅读教学原则 |
2.培育学生“怎么写”的阅读思维 |
3.鼓励学生亲近“误读” |
(三)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启示 |
1.树立说写结合的教学观念 |
2.创设多维互动语境,培养学生的现场感 |
3.开展不同语体的教学活动,促进说写互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儒家义利观对高中生义利观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一、重点及难点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儒家义利观及相关义利观研究概述 |
第一节 儒家义利观的主要内涵 |
一、孔子的义利观:重义轻利,义然后取 |
二、孟子的义利观:舍生取义,去利怀义 |
三、荀子的义利观:先义后利,义利并举 |
第二节 儒家义利观的现代意义 |
一、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促进高中生义利观的培养 |
二、注重公利的价值取向,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
三、继承和弘扬"重义轻利"思想,促进人际和谐与利益协调 |
第三节 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内涵 |
一、一种新型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
二、一种科学的义利统一观 |
第四节 高中生义利观的主要内涵及理论基础 |
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蕴含的义利观 |
二、马克思主义思想中蕴含的义利观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义利观 |
第二章 儒家义利观对高中生义利观影响研究的当代价值 |
第一节 坚持古为今用,坚定文化自信 |
第二节 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充分地融合 |
第三节 营造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活动氛围 |
第三章 高中生义利观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高中生对儒家义利观认知的积极表现 |
一、对儒家义利观的基本内涵认知到位 |
二、认同主流儒家义利观的积极成分 |
三、对待社会问题能够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来解释 |
四、学校认识到高中生义利观教育的重要性 |
第二节 高中生义利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奉献与索取的观念的冲突 |
二、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冲突 |
三、义利观念与义利行为的脱节 |
第四章 儒家义利观对高中生义利观的影响及具体途径分析 |
第一节 儒家义利观对高中生义利观影响的具体方面 |
一、学习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高中生的精神力量 |
二、以史为鉴激发高中生的爱国热情 |
三、结合思想政治学科对高中生进行义利观教育 |
第二节 儒家义利观对高中生义利观影响的具体途径 |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
二、网络环境的影响 |
三、学校教育的影响 |
四、家庭环境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儒家义利观对高中生义利观影响的调查 |
致谢 |
(3)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研究 ——以湘教版“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国内外研究背景 |
1.人地协调观国际研究背景 |
2.人地协调观国内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人地协调观研究 |
2.国内人地协调观研究 |
3.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研究方法 |
2.技术路线 |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人地协调观 |
2.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
(二)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人地协调论 |
3.可持续发展理论 |
4.系统科学理论 |
二、高中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 人地协调观内容分析 |
(一)课程标准与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 对应分析 |
1.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分析 |
2.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分析 |
3.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分析 |
4.教学提示与学业要求分析 |
(二)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 教材内容结构分析 |
(三)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 教材逐章内容分析 |
1.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 |
2.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
3.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
三、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
(一)案例分析说明 |
1.案例筛选 |
2.案例分析目的 |
3.案例分析视角 |
4.案例分析方法 |
(二)案例分析呈现 |
(三)案例分析启示 |
1.目标突出人地协调观,兼顾其他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
2.选择最优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内化人地协调观 |
3.教学设计组成要完整,表达要准确 |
4.依据课标设计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发展水平 |
5.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过程动态化 |
四、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
(一)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教学案例组成 |
1.课标分析 |
2.教材分析 |
3.学情分析 |
4.教学目标 |
5.教学方法与策略 |
6.教学过程 |
7.教学反思 |
(二)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教学案例设计呈示 |
1.教学案例选择依据 |
2.《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
3.《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教学设计 |
(三)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教学案例设计策略 |
1.目标指向内化观念,培养能力 |
2.教学内容生活化,挖掘教材与生活的联系 |
3.联系国家安全,体现育人价值 |
五、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实施 |
(一)教学案例实施记录 |
1.准备阶段 |
2.实施阶段 |
3.总结阶段 |
(二)教学案列实施反思与启示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汇总表 |
附录2 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表 |
附录3 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4)高中生科学本质观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科学本质是国际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 |
1.1.2 理解科学本质是科学素养的核心之一 |
1.1.3 现有的科学本质观研究引人思考 |
1.2 研究的问题 |
1.3 研究的意义 |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3.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2 概念的界定和研究现状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科学的界定 |
2.1.2 科学本质的界定 |
2.1.3 科学本质观的界定 |
2.2 研究的现状 |
2.2.1 科学本质内涵的研究现状 |
2.2.2 科学本质观的研究现状 |
2.2.3 科学本质观测评工具的研究现状 |
2.2.4 科学本质实证研究的研究现状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的目的 |
3.2 研究的对象 |
3.3 研究的方法 |
3.4 研究的思路 |
3.5 问卷调查的工具设计及优化 |
3.5.1 问卷的设计 |
3.5.2 问卷的前测及信效度检验 |
3.5.3 正式问卷 |
3.6 访谈提纲 |
4 研究的实施及数据分析 |
4.1 问卷 |
4.1.1 问卷的发放、收集与基本信息整理 |
4.1.2 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3 人口背景学因素分析 |
4.1.4 问卷调查的结果 |
4.2 访谈 |
4.2.1 访谈的目的 |
4.2.2 访谈的对象 |
4.2.3 访谈的过程 |
4.2.4 访谈实录题目分析 |
4.2.5 访谈小结 |
4.2.6 访谈的结果 |
5 提升高中生科学本质观的对策研究 |
5.1 开展以“科学本质”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学习 |
5.2 提高教师的科学本质观 |
5.3 融入科学史故事的教学 |
5.4 培养学生阅读人物传记或科学故事的兴趣 |
5.5 采用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机制 |
6 结论及展望 |
6.1 本研究的结论 |
6.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的不足 |
6.2.2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实录 |
致谢 |
(5)班级环境对高中生校园欺凌旁观者干预的影响 ——道德推脱和道德认同的链式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理论基础 |
1.1.1 生态系统理论 |
1.1.2 “旁观者效应”与“旁观者五步干预模型” |
1.1.3 道德推脱理论基础模型 |
1.1.4 道德认同理论模型 |
1.2 校园欺凌旁观者干预研究综述 |
1.2.1 校园欺凌旁观者干预的概念界定 |
1.2.2 校园欺凌旁观者干预的测量 |
1.2.3 校园欺凌旁观者干预影响因素 |
1.3 班级环境研究综述 |
1.3.1 班级环境的概念界定 |
1.3.2 班级环境的测量 |
1.3.3 班级环境相关研究 |
1.4 道德推脱研究综述 |
1.4.1 道德推脱的概念界定 |
1.4.2 道德推脱的测量 |
1.4.3 道德推脱的相关研究 |
1.5 道德认同研究综述 |
1.5.1 道德认同的概念界定 |
1.5.2 道德认同的测量 |
1.5.3 道德认同的影响因素 |
1.6 班级环境、道德推脱、道德认同和旁观者干预的关系 |
1.6.1 班级环境与旁观者干预的关系 |
1.6.2 班级环境与道德推脱、道德认同的关系 |
1.6.3 道德推脱、道德认同与旁观者干预关系 |
1.6.4 道德推脱与道德认同的关系 |
2 问题提出 |
2.1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的创新点 |
2.2 研究假设及模型构建 |
2.3 研究思路 |
2.4 研究意义 |
2.4.1 理论意义 |
2.4.2 现实意义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测量工具 |
3.2.1 校园欺凌旁观者干预量表 |
3.2.2 班级环境量表 |
3.2.3 道德推脱量表 |
3.2.4 道德认同量表 |
3.3 施测程序 |
3.4 数据处理 |
4 数据分析与结果 |
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4.2 高中生班级环境与旁观者干预特点 |
4.2.1 高中生班级环境与旁观者干预的总体现状 |
4.2.2 高中生班级环境与旁观者干预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4.3 高中生道德推脱与道德认同的特点 |
4.3.1 高中生道德推脱与道德认同的总体现状 |
4.3.2 高中生道德推脱与道德认同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4.4 班级环境、旁观者干预、道德推脱与道德认同的相关分析 |
4.5 道德推脱与道德认同在班级环境与旁观者干预中的链式中介作用 |
4.6 道德推脱与道德认同的中介效应检验 |
5 讨论 |
5.1 高中生班级环境现状特点 |
5.1.1 描述性结果分析 |
5.1.2 高中生班级环境的性别差异分析 |
5.1.3 高中生班级环境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分析 |
5.1.4 高中生班级环境的生源地差异分析 |
5.2 高中生旁观者干预特点 |
5.2.1 描述性结果分析 |
5.2.2 高中生旁观者干预的性别差异 |
5.2.3 高中生旁观者干预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 |
5.2.4 高中生旁观者干预的生源地差异分析 |
5.3 高中生道德推脱、道德认同特点 |
5.3.1 描述性结果分析 |
5.3.2 高中生道德推脱、道德认同的性别差异分析 |
5.3.3 高中生道德推脱、道德认同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分析 |
5.3.4 高中生道德推脱、道德认同的生源地差异分析 |
5.4 班级环境与旁观者干预之间的关系 |
5.5 道德推脱与道德认同的中介作用 |
6 结论 |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
8 教育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评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重难点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概述 |
一、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概念界定 |
(一)唯物史观 |
(二)高中《生活与哲学》 |
(三)高中《生活与哲学》中的唯物史观教学 |
二、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目标 |
(一)夯实高中生唯物史观理论基础 |
(二)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
(三)培养高中生践行唯物史观能力 |
三、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主要内容 |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二)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
(三)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
四、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意义 |
(一)落实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
(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
(三)促进高中生全面协调发展 |
第二章 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现状分析 |
一、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取得的成绩 |
(一)教学目标日益清晰 |
(二)教师教学内容把握到位 |
(三)高中生唯物史观内容掌握程度提高 |
二、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重知识灌输,轻价值引领 |
(二)重单向独白,轻双向互动 |
(三)重原理阐释,轻生活体验 |
(四)重考试量化,轻知行转化 |
三、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 |
(一)教师教学理念滞后,能力不足 |
(二)高中生认识不足,兴趣不高 |
(三)教学内容抽象,转化不易 |
(四)学校重视不够,保障不力 |
第三章 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对策 |
一、更新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唯物史观教学观念 |
(一)以人为本 |
(二)立德树人 |
(三)课程育人 |
二、提升教师能力 |
(一)加强教学能力培训 |
(二)推动教学研究 |
(三)引领教学方法创新 |
三、增强学生能动性 |
(一)让学生正确认识唯物史观学习 |
(二)引导学生设计个性化学习计划 |
(三)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 |
四、增强教学内容亲和力和针对性 |
(一)推动教学内容生活转化 |
(二)推动教学内容图像转化 |
(三)推动教学内容故事转化 |
五、夯实学校条件保障 |
(一)针对目标落实课程学时 |
(二)统筹规划完善评价政策 |
(三)整合资源改善文化氛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研究调查问卷(教师) |
附录二 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研究调查问卷(学生) |
致谢 |
(7)新时代大学生金钱观教育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金钱观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
1.1.2 金钱观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
1.1.3 金钱观教育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大学生金钱观教育概述 |
2.1 金钱观的概念 |
2.1.1 金钱与金钱观的定义 |
2.1.2 金钱观教育的内涵 |
2.2 金钱观教育的理论依据 |
2.2.1 中华传统的金钱观 |
2.2.2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的金钱观 |
2.2.3 中国社会主义金钱观 |
2.3 金钱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 |
2.3.1 金钱观与人生观的关系 |
2.3.2 金钱观与价值观的关系 |
2.3.3 金钱观与道德观的关系 |
2.3.4 金钱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3 大学生金钱观教育现状研究 |
3.1 大学生金钱观教育调查设计 |
3.1.1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
3.1.2 调查样本统计 |
3.2 调查情况分析和现状总结 |
3.2.1 调查情况分析 |
3.2.2 现状总结 |
3.3 新时代大学生金钱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高校金钱观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不足 |
3.3.2 家庭金钱观教育重消费轻价值观教育 |
3.3.3 大学生金钱观教育自我培育不系统 |
4 大学生金钱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社会环境的影响 |
4.1.1 社会存在重消费的不良现象 |
4.1.2 市场监管对校园贷等不良金融服务惩处不力 |
4.1.3 公众人物行为约束不力,助推“高消费” |
4.2 高校金钱观教育存在不足 |
4.2.1 高校金钱观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
4.2.2 高校金钱观教育教师动力不足 |
4.3 家庭对金钱观教育的忽视 |
4.3.1 传统观念阻碍家庭金钱观教育 |
4.3.2 家庭教育偏重文化课学习 |
4.3.3 家长溺爱孩子 |
4.4 大学生自我教育不足 |
4.4.1 大学生金钱观意识淡薄 |
4.4.2 大学生接受金钱观教育主动性不足 |
5 新时代大学生金钱观教育的主要路径 |
5.1 加强对大学生金钱观教育的顶层设计 |
5.1.1 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政策引领 |
5.1.2 多部门通力合作打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
5.1.3 发挥公众人物表率作用 |
5.2 高校加强大学生金钱观教育的系统实践 |
5.2.1 高校多渠道开展金钱观教育 |
5.2.2 强化校园文化对大学生金钱观的正向作用 |
5.2.3 发挥教师在金钱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
5.3 重视开展大学生家庭金钱观教育 |
5.3.1 转变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
5.3.2 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家庭金钱观教育 |
5.4 强化大学生金钱观自我教育 |
5.4.1 在学习中培养大学生金钱观意识 |
5.4.2 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自觉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归有光写作思想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价值 |
(四)研究方法 |
一、归有光主要文学思想及古文文法 |
(一)归有光道论 |
1.“言适与道称”思想 |
2.“文章关世教”说 |
(二)归有光情论 |
1.“求真质实,情真意切” |
2.“一唱三叹,恻然有隐” |
(三)归有光文法论 |
1.以古文为时文 |
2.小说笔法,余韵无穷 |
(四)归有光衡文论 |
1 “自然质朴”观 |
2.“文以变为工”的修辞论 |
二、高中作文教学现状及应用归有光写作思想之可行性 |
(一)高中作文教学现状 |
1.目的不清晰,写作动力不足 |
2.作文素材匮乏,缺乏阅读积累 |
3.文体选择偏向议论文 |
(二)应用归有光写作思想之可行性 |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的指导意见 |
2.《高考大纲》及高考作文命题形式 |
3.与高中作文学习目标的契合 |
三、归有光写作理论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迁移 |
(一)散文创作理论的迁移 |
1.其情自溢,激发动机 |
2.至琐细处,美的发现 |
3.求真质实,锤炼语言 |
4.对比烘托,幻想想象 |
(二)古文文法的迁移 |
1.立意 |
2.结构 |
3.字句运用和表达 |
四、应用展示 |
(一)《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 |
(二)作文训练展示及评点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心理学视角下交往音乐课堂的理论与实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交往音乐课堂与人本及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关联与互助 |
第一节 实现主体间性对话与理解需要改变心理习惯 |
一、人本及积极心理学推动主体间性的实现 |
二、人本及积极心理学使对话和理解更高效友善 |
第二节 关联、融合和发展的生活世界 |
一、音乐课堂中的生活世界 |
二、融合教育关注生活世界的关联、融合与发展 |
第三节 立足交往,超越交往 |
一、师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
二、师生积极生活体验的增强 |
第二章 人本及积极心理学对交往音乐课堂实践的启示 |
第一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交往音乐课堂实践的启示 |
一、师生的自我实现 |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音乐课堂 |
三、师生及音乐作品的关联、整合与发展 |
第二节 积极心理学对交往音乐课堂实践的启示 |
一、音乐课堂中的心理流畅体验 |
二、音乐课堂中的积极情绪 |
三、师生的积极自我与积极动机 |
第三章 心理学视角下交往音乐课堂的音乐教师特性 |
第一节 积极体验与自我价值——教师心理建设 |
一、正念 |
二、乐观 |
三、利他 |
四、音乐教师的自我实现 |
第二节 积极友善与享受模糊——教学态度 |
一、对恐吓与批评式音乐教学的反思 |
二、友善与享受模糊 |
第三节 音乐教师特性在交往音乐课堂中的作用 |
一、教师情绪的感染力 |
二、提高高中生的心理幸福感 |
三、增强师生的音乐感受力 |
第四章 心理学视角下交往音乐课堂的教学设计 |
第一节 品质、情感与过程——课堂教学目标制定建议 |
一、品质培养 |
二、情感开放 |
三、注重过程 |
第二节 大胆创新与灵活有趣——教学方法建议 |
一、多样的音乐作品 |
二、专注舒适的音乐欣赏形式与氛围 |
三、包容创新的音乐鉴赏课授课形式 |
第三节 建议与鼓励——师生评价 |
一、师生自评 |
二、师生互评 |
第四节 发挥教师独特优势——教学片段设计 |
一、《合唱音乐的魅力》 |
二、《钢琴音乐的奇葩》 |
三、《流行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10)《经济生活》教学中高中生正确消费观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相关研究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消费观概述 |
(一)概念界定 |
1.消费 |
2.消费观 |
3.消费观教育 |
(二)培养高中生正确消费观的意义 |
1.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 |
2.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
二、高中生消费观调查和分析 |
(一)高中生消费观调查基本状况 |
1.调查对象 |
2.调查内容 |
(二)高中生消费存在的问题 |
1.消费独立自主性强,缺少计划性 |
2.追求潮流与时尚,攀比现象严重 |
3.注重人情消费,符号消费现象明显 |
(三)高中生消费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
1.社会环境的影响 |
2.家庭教育的影响 |
3.学校教育的影响 |
三、《经济生活》教学中培养高中生正确消费观对策 |
(一)《经济生活》教材内容分析 |
1.《经济生活》第一单元与培养学生消费观内容分析 |
2.《经济生活》第二单元与培养学生消费观内容分析 |
3.《经济生活》第三单元与培养学生消费观内容分析 |
4.《经济生活》第四单元与培养学生消费观内容分析 |
(二)《经济生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对策 |
1.生活化教学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消费选择 |
2.个性化教育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消费行为 |
3.专题化教育针对解决学生存在的消费问题 |
4.体验法教学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有所感悟 |
5.情感法教学让学生在情感交融中有所思考 |
(三)《经济生活》课外教学外培养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对策 |
1.家庭教育与学生消费观培养的有力配合 |
2.社会方面与学生消费观培养有效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高中生人性观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研究[D]. 刘丽婷.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儒家义利观对高中生义利观影响研究[D]. 李敏. 喀什大学, 2021(07)
- [3]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研究 ——以湘教版“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为例[D]. 娜布其.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4]高中生科学本质观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傅红.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5]班级环境对高中生校园欺凌旁观者干预的影响 ——道德推脱和道德认同的链式中介作用[D]. 闫肖垚.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2)
- [6]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研究[D]. 田安金. 西南大学, 2020(05)
- [7]新时代大学生金钱观教育路径研究[D]. 袁瑊琳.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8]归有光写作思想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吕颖涛.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9]心理学视角下交往音乐课堂的理论与实贱研究[D]. 冉宇昕.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10]《经济生活》教学中高中生正确消费观培养研究[D]. 林艳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