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再谈理论思维的形象性(论文文献综述)
盛昭瀚,于景元[1](2021)在《复杂系统管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新领域》文中研究说明"复杂系统管理"是基于复杂系统思维与范式,通过复杂系统与管理科学融合而形成的管理学新领域;在实践上,它主要是在解决重大现实复杂问题的需求导向下,对复杂社会经济重大工程系统中一类复杂整体性问题的管理活动和过程;体现了研究问题的物理复杂性、系统复杂性与管理复杂性的完整性与融通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复杂系统管理又是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重大科学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引领性、前沿性、交叉性与厚重感。钱学森的复杂系统学术思想、科学建树与实践贡献已成为我国复杂系统管理学术体系的内核与底蕴。当今,我国正"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复杂。"因此,可以认为,复杂系统管理将成为我国发展新阶段、新格局下的越来越重要的一类新的管理思维范式、实践范式与研究范式;进一步深化钱学森复杂系统管理学术思想研究是我国管理学发展道路重大转折对当今管理学理论时代化与本土化优秀品格的呼唤,是在新的历史阶段和历史高度创立我国自主性管理学术的新标志。任重道远,需要我国学者淡泊习静、行稳致远,做出时代性贡献。
单烁[2](2021)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情境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重新修订,语文教材的改版,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视,都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也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五、六年级即为小学高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方式转型的关键期,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型着,与此相适应,这一阶段的语文知识的难度相较于小学低中段来说也有明显地提升,而情境教学却可以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和目标相关的丰富的情境,调动小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打破学生的理解障碍,化难为易,使小学生高效地理解与掌握新知识,培养语文核心素养,让教师在快乐的情绪中教,让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学。所以,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是十分必要且有效的。笔者结合自身一线的工作经历,选择了“小学高年级语文情境教学策略”进行调查及研究,通过了解实际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实施现状,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文章分为五部分:引言、情境教学的内涵及特征、小学高年级引入情境教学的依据、小学高年级语文情境教学现状调查及问题归因、情境教学的实施策略。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缘起、意义及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文献综述,以使本文有研究价值、理论基础与可行性方法的指导。接着,阐释情境教学的内涵及特征,归纳情境教学法的四方面理论依据,便于进行策略研究。其次,在调查与分析部分,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了解大连市沙河口区X小学、S小学与Z小学高年级语文情境教学的实施现状,根据调查问卷和访谈的结果进行分析,找到情境教学在实施中存在的三个问题。最后,基于情境教学的实施现状及问题,从教师自身、情境教学呈现方式、学生中心三个角度提出相对应的实施策略。一是从教师自身出发,从加强理论学习、钻研备课、优化师生关系与提高自身入情入境能力四个方面有效发挥教师在情境教学课堂上的主导地位;二是通过创设丰富的情境、建立有效联系这两方面优化教学情境呈现方式;三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知识结构及顺应学生的发展。此三方面策略强调了教师在实施情境教学上的关键性作用。教师必须对情境教学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够优化情境教学的呈现方式,另外良好的师生关系也会让情境教学的课堂有良好的氛围、有许多精彩的生成。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有效,那么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快乐的体验、有知识的收获、有素养的养成。
谭鹏军[3](2020)在《高中语文实用文的语言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中语文实用文的语言教学研究》主要由三章组成,包括高中语文实用文的语言教学特点和意义、高中语文实用文语言运用特点的分析与概括、高中语文实用文的语言教学设计。本课题以“实用文的语言教学”为导向,它的写作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反思”的逻辑路线。其具体写作安排如下:第一章是高中语文实用文的语言教学特点和意义。从实用文的概念、特征、功能、分类的角度去认识实用文的内在实质,而实用文的外在语言形式一定程度上体现这些内在实质。无论是文学文本还是实用文本,它们都是题旨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实用文的阅读教学是从形式到内容的教学,而实用文的语言教学是从内容到形式的教学,且与文学文本的语言教学比较,文学文本的语言教学侧重于修辞教学,而实用文的语言教学是侧重文章的逻辑、语法和修辞的教学。本文在高中语文语言教学的背景下去对实用文语言教学作研究综述,提出论文的研究意义、立足点、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高中语文实用文语言运用特点的分析与概括。因为实用文语言教学是侧重于逻辑、语法和修辞的语言教学,本章选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新闻、演讲文、自然科学小论文、科普文四种实用文体,分别从文章逻辑、语法和修辞三个方面对它们的语言运用特点进行分析与概括,其最大的目的是为第三章实用文语言教学设计打基础。第三章是高中语文实用文的语言教学设计。如果说实用文的概念、特征、功能和类别是其“骨骼或身体”,那么实用文的语言就是“骨骼或身体”的“服饰或装扮”,实用文语言运用特点就是其“服饰或装扮”体现的个性特征,而实用文的语言教学就是根据其“服饰或装扮”个性特征的内容进行“量体裁衣”的具体操作。具体来说,把实用文在文章语法、逻辑和修辞上体现的语言运用特点作为语言教学的内容,进行高中语文实用文语言教学的案例教学设计,结合相应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最后是结语与问题反思,梳理和总结课题的研究成果,并反思课题研究还存在的问题。
王思特[4](2020)在《文化人类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医音乐治疗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最早可追溯到巫术丛林时代,但是其思想观念和实践经验却散落在各类浩瀚的文献中,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上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音乐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传入我国,90年代开始来自中医学界和音乐学界的学者带着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探索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音乐治疗体系。但由于中西方医学理论体系的不同,西方音乐治疗建立在形式逻辑和系统实验方法基础上,中医音乐治疗以象数模型和辨证思维为基础,其理论语言具有抽象性和不可证伪性,在当代世界音乐治疗体系中鲜有话语权。如何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建立既有本土化特色又能比肩现代西方医学的中医音乐治疗体系,不仅是一个医学技术和方法论问题,更是一个需要反思的文化问题。将中医音乐治疗的研究放入到文化人类学的语境下,以“多元”视角构建中医音乐治疗研究的三维立体空间,即历史语境空间、跨学科语境空间、跨文化语境空间,通过回望传统、关照当下、放眼世界、谋求中医音乐治疗未来发展的格局,通过对中医音乐医疗与西方音乐治疗的比较,揭示中医音乐医疗的本土化特征和独特的时代价值。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历史文献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美学分析与文化分析方法。首先,追溯巫术文化语境下音乐治疗的发展与变迁,揭示巫术音乐治疗与中医音乐治疗的关系及其当代回归。巫术音乐治疗,在其观念表达上不仅显示出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分而未离”,也与现代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会”不谋而合,巫术音乐治疗的当代回归,不仅是民间自发的养生文化现象,也折射出对当代医学困境的反思;其次,挖掘传统文化语境下中医音乐治疗的文化基因,梳理儒道文化中的音乐治疗思想、观念和实践。“阴阳”“五行”的音乐治疗观往上可追溯到上古农耕时代的自然观和殷商时期的五方观念,向后则影响了儒道两家音乐治疗的观念、理论和实践,传统文化的基因决定了中医音乐治疗区别于现代西方音乐治疗的本土文化特征,也决定了中医音乐治疗的理论体系、思维方法、价值理念和临床运用;再次,分别展开美学向度和医学向度的理论研究,通过对音乐与医学关系的分析,建立一个不同学科之间平等对话的语境。运用普遍与个案结合的方法讨论音乐“美”的治疗价值,从美学现象分析中,归纳出音乐“美”具有“共振刺激”“平衡补泄”“反映移情”的治疗功能,以及表现为“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治疗机制。从中医方法论出发,总结中医音乐治疗的思维方式、现代医学价值及其文化内涵,中医文化、传统文化与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具有多层次同构关系,在微观层次上表现出乐理与医理的同构,在中观层次上是文化基因的同构,在宏观层次上由人类学视角体现出“本民族”、“本土化”的健康理念和生命意识;最后,将西方音乐治疗与中医音乐治疗进行跨文化比较,在跨文化语境中审视中医音乐治疗“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及意义,正是中西方文化既有差异又有共振的现象,才使中医音乐治疗的“本土化”走向“国际化”成为可能。
唐青瑾[5](2020)在《李娟旅游文学创作研究 ——以《羊道》系列作品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李娟以独特的创作内容和贴近自然的创作风格受到文坛关注,她的作品不论从内容构成还是结构安排上都具有旅游文学特点。但从她1999年崭露头角到现在,学界对其研究多停留在生态批评、非虚构写作等几个角度,从旅游文学角度的研究目前还处于空白状态。论文以《羊道》三部曲和《冬牧场》为研究对象,从旅游文学的角度切入,运用写作学、叙事学等理论,对李娟旅游文学创作进行理论分析。《羊道》系列作品具有旅游文学特性。《羊道》以阿勒泰牧场的真实生活为题材来塑造典型文学形象,通过形象的建立抒发真实情感。在结构上表现出生活片段的碎片化,并通过空间的变换来将片段连缀成篇,游踪痕迹明显。另外,作品介绍了大量有关阿勒泰地区的地理文化知识,起到了传播知识的作用;同时也对阿勒泰地区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总体呈现出真实性、地域性、形象性、抒情性、片段性、游踪性、知识性、宣传性的特征。《羊道》系列作品体现了旅游者视野中的两个不同的世界:作为旅游审美客体的世界和旅游主体的心灵世界,即阿勒泰牧场的生活和李娟的内心感悟。在阿勒泰牧场这一严酷的生活环境当中,牧民们总结出一套独有的生活方式,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个体生命的顽强与坚韧。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侵入,延续几百年的游牧文化正面临严重挑战。面对日渐消亡的游牧文明,李娟唯一能做的就是如实记录。而作为一名牧场的外来人,特殊的文化身份,使李娟与牧场有着或远或近的疏离感,作品中笼罩着一种孤独漂泊的惆怅。李娟的创作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在叙事方式上,“在场”的写作方式和不加评判的叙事态度使她的作品呈现出非虚构的特色。在作品语言上,日常语言与方言的掺杂,呈现出陌生化的审美效果;色彩的应用也使作品具有很强的画面感。整体风格上,李娟的作品有一种贴近自然的清新感,而细腻敏感的性格也使作品有着明显的女性化色彩。李娟的文学创作对旅游文学写作具有良好的带头作用,通过对李娟旅游文学创作的研究,总结旅游文学写作的方法,结合当下旅游文学创作弊端,从创作者的角度对旅游文学创作提出相应的建议。
江慧[6](2020)在《《中国3分钟》的跨文化传播经验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中国对外传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传播理念、传播方式、话语表达、技术支持等方面与国际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比较而言,中国网的短视频栏目《中国三分钟》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深受国外受众喜欢,探索其成功经验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对《中国3分钟》短视频节目进行视觉修辞分析,从视觉转向、视觉表征、视觉修辞、视觉说服等方面切入,分析《中国3分钟》节目的制作背景、叙事手法以及成功经验等,以探索其文本生产过程中运用视觉符号与视觉叙事等相关策略,最终在海内外受众接收以及互动交流中建构国家形象、营造跨文化情感以及降低“文化折扣”等方面的优势,探索短视频参与对外文化传播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中国3分钟》在对外传播中不仅是视觉符号的简单呈现,更是借助于视觉语法、视觉叙事与视觉修辞等塑造中国国家形象,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并且此相关经验对其他短视频参与对外传播具有启发意义。
赵艳华[7](2020)在《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中生的认知发展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其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益发丰富,对阅读的深度和质量也有了一定的追求,这就促进了高中生对于深度阅读的渴求。高中古诗文用字简练、精要、优雅,多讲究韵律,其包含的内容、哲理、文化、情感往往比现代文更多、更广、更深。但是,长久以来,高中古诗文的阅读教学存在着教学模式僵化、封闭且文本解读不够深入的现象,学生又沉浸于碎片化阅读之中难以自拔,如此种种,直接导致了高中生的古诗文阅读趋向浅表化。基于以上现状,笔者在已有研究理论及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的研究。本学位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部分就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内容、方法与过程、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进行了阐述,回顾了与本研究相关的已有研究成果,并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之处。第一章首先界定了深度阅读的概念,接着从阅读的环境、方法和层次以及表现和特征各个角度,对“深度阅读”的内涵进行了阐述。然后以学生习得为出发点,从情感和思维、阅读与写作的角度阐述了“深度阅读”的功能。第二章从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人格塑造和生命内涵的丰富以及国学经典的复兴几方面探讨了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的意义,同时阐述了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的影响因素和基本要求。第三章主要围绕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的制定展开。策略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教学的序列性和层级性,提出了关注学生阅读过程、注重学生阅读层级、强化学生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从而逐渐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同时,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选取了若干一线教学名师的高中古诗文教学案例进行了分析,论证了本研究中所提出的教学策略的合理性及可操作性。第四章针对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应把握的关系”、“构建古诗文‘深度阅读’文化”以及“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三个方面制定了保障机制,以促进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
何艳梅[8](2020)在《中学现代散文之言语形式教学研究》文中提出“言语形式”研究以李维鼎、王尚文、李海林和余应源等人为代表,聚焦于言语作品中的形式研究,主要包括语音、语形等方面的研究,其研究的理论基础关联了索绪尔语言学相关理论。而本次研究是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之上力求为言语形式教学研究更进一步。其中,笔者表明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不可分割的前提,但各自又有其个体性的存在,以此为切入点和立足点,并且语文教育并非以言语形式教学为唯一教学内容,在此类观念的澄清之下,立足于言语形式,观照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以中学现代散文文本中的言语形式为依托,通过分析现代散文之言语形式意义,进而达到对言语形式意义的理解,由此开展对现代散文言语形式的解读和教学研究。本论文主要有绪论、中学现代散文之言语形式意义类型、中学现代散文言语形式的解读方法和教学方法探究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从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即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意义,以及关于此主题已有的研究文献的综述,重点是与“言语形式”概念内涵等相关的核心问题的整理与梳理,本部分是研究的基石,而后的探讨都建立在此概念内涵之上。陈述了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并阐述了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主要是从语文学科本位、散文文体特点以及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角度来谈。第二部分:中学现代散文之言语形式意义类型,主要分析论述了审美意义、形象意义、情感意义和文化意义四个方面,意义之下还呈现了相关的言语形式示例。此部分是言语形式教学的理解基础。第三部分:中学现代散文之言语形式教学解读探究,主要包括“诵读”、“比较”和“想象”三种方法,此部分是对言语形式解蔽的过程。第四部分:中学现代散文之言语形式教学方法研究,针对言语形式教学的有效开展,进行了教学方法的设想和论证,以建构性、体验性和注重思维训练为原则来开展。以上就是本文的四个方面的内容概况。
赖霜[9](2021)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项目式学习研究 ——以统编教材为例》文中提出2017年高中语文新课标的颁布与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的发行,给高中语文课堂带来的是一次颠覆性的改变,它刷新了人们对语文课程的认识,也更新了对语文教材的理解。以学习任务群组织课程单元,改变了传统语文教材按照主题或文体组织单元的形式。不以语文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为目的,也不以人文主题理解为目标,而以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完成为目标的编写教材,给一线教师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课标与教材编写理念的更新,必然导致学习方式的改革。如何适应这样的变化?项目式学习(PBL)是一种以“做项目”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将知识点、问题与活动等元素融入项目任务中,最后以作品的形式呈现项目成果。其独特的方式符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有利于统编教材学习任务群的完成。因此,本文尝试在以统编教材为基础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引进项目式学习,以探索完成学习任务群目标的有效途径。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展开:第一章绪论。提出本研究意义、内容和方法,进行文献综述,明确研究思路;第二章项目式学习与高中语文教学。对项目式学习的定义特征、设计元素与建构流程进行介绍,阐释项目式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第三章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项目式学习设计规划。通过梳理统编必修高中语文教材,对其进行项目式学习的整体规划与设计;第四章高中语文项目式学习设计原则与策略。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为基础,根据设计的六大要素,提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项目式学习设计策略;第五章高中语文项目式学习设计案例。根据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设计具体的项目,并作出案例分析与反思。
徐远健[10](2019)在《影视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时代在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更多的学校可以享受到科技发展的便利。其中最典型的是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影视教学法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影视教学法不仅符合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而且符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正确形成历史思维,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教师而言,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提高教学成效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课题通过对新乡市一中和范县辛庄镇中学部分学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以获得详细的数据,从而更好地为教师的影视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策略。本课题共分为五部分,绪论不仅对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了介绍,还分别分析了影视教学法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在影视教学法的相关概述这部分,不仅对影视教学法进行了说明,还阐述了影视教学法的应用在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第三部分对影视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客观分析,分别从教师、学生的角度寻找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通过教学案例的方法对影视教学法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如何更好的在教学中发挥影视教学法的作用。第五部分对于影视教学法的使用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运用提出建议。
二、再谈理论思维的形象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再谈理论思维的形象性(论文提纲范文)
(1)复杂系统管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新领域(论文提纲范文)
一、管理:从系统性到复杂性 |
(一)管理的系统属性 |
(二)复杂的管理 |
(三)复杂性管理问题 |
二、复杂系统管理概论 |
(一)复杂系统概述 |
(二)复杂系统管理的学理逻辑 |
(三)复杂系统管理思维原则 |
(四)复杂系统管理实践思维 |
(五)复杂系统管理基本范式 |
(六)复杂系统管理学术内涵 |
(七)复杂系统管理方法论 |
(八)复杂系统管理方法体系 |
三、复杂系统管理的中国特色 |
(一)我国传统文化的滋润 |
(二)钱学森系统思想的内核 |
(三)我国航天工程的积淀 |
(四)我国丰富的重大现实需求 |
四、复杂系统管理:管理学的一个新领域 |
(一)复杂系统管理是管理学的新领域 |
(二)复杂系统管理新领域的发展要旨 |
(三)复杂系统管理发展正在路上 |
五、深化钱学森复杂系统管理学术思想的基本思考 |
六、结语 |
(2)小学高年级语文情境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缘起 |
(三)研究意义 |
1.实用价值 |
2.理论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调查研究法 |
3.案例分析法 |
(五)文献综述 |
1.国外文献研究 |
2.国内文献研究 |
一、情境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
(一)情境教学的内涵 |
1.情境的内涵 |
2.情境教学的历史渊源 |
3.情境教学的内涵 |
4.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 |
(二)情境教学的特征 |
1.趣味性 |
2.生活性 |
3.形象性 |
4.情感性 |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引入情境教学的依据 |
(一)符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思维特点 |
1.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
2.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 |
(二)符合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
(三)情境教学自身的优越性 |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
2.能够优化师生关系 |
3.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
三、小学高年级语文情境教学现状调查及问题归因 |
(一)小学语文高年级情境教学现状的调查 |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情境教学现状问题归因 |
1.对情境教学接受度高,但教师认识不足 |
2.情境教学呈现方式单一,不能恰当有效地贯穿教学环节 |
3.情境教学脱离学生实际,且师生关系不融洽 |
四、小学高年级语文情境教学策略 |
(一)切实完善自身,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
1.提高要求,明确对情境教学的认识 |
2.备教学情境呈现方式,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
3.根据高年级学生特点,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
4.教师自身要提高入情入境的能力 |
(二)仔细研读文本,优化教学情境呈现方式 |
1.创设丰富的情境,让情境教学贯穿教学环节 |
2.构建有效联系,让学生参与互动 |
(三)以学生为中心,创设具体的情境 |
1.贴近学生生活,与高年级学生经验有关 |
2.符合高年级学生知识结构,与新知识产生联系 |
3.顺应高年级学生发展,与教学目标相适应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 B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3)高中语文实用文的语言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高中语文实用文的语言教学特点和意义 |
第一节 实用文概念、特征及其功能 |
一、实用文的概念 |
二、实用文的特征和功能 |
第二节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实用文的类别 |
一、实用文的分类 |
二、《高中语文实用文的语言教学研究》中的实用文 |
第三节 高中语文实用文语言教学的认识 |
一、实用文的语言教学侧重于文章逻辑、语法和修辞 |
二、实用文的语言教学中逻辑、语法和修辞之间的关系 |
第四节 高中语文实用文语言教学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
一、高中语文实用文语言教学现状 |
二、高中语文实用文语言教学的意义 |
三、课题的立足点、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高中语文实用文语言运用特点的分析与概括 |
第一节 新闻语言运用特点的分析与概括 |
一、新闻在逻辑方面的语言运用特点 |
二、新闻在语法方面的语言运用特点 |
三、新闻在修辞方面的语言运用特点 |
第二节 演讲文语言运用特点的分析与概括 |
一、演讲文在逻辑方面的语言运用特点 |
二、演讲文在语法方面的语言运用特点 |
三、演讲文在修辞方面的语言运用特点 |
第三节 自然科学小论文语言运用特点的分析与概括 |
一、自然科学小论文在逻辑方面的语言运用特点 |
二、自然科学小论文在语法方面的语言运用特点 |
三、自然科学小论文在修辞方面的语言运用特点 |
第四节 科普文语言运用特点的分析与概括 |
一、科普文在逻辑方面的语言运用特点 |
二、科普文在语法方面的语言运用特点 |
三、科普文在修辞方面的语言运用特点 |
第三章 高中语文实用文语言教学设计 |
第一节 实施实用文语言教学必备的认识 |
一、语言教学用例取实用文本的言语 |
二、实用文的语言运用特点是重要的教学内容 |
三、文章逻辑、语法和修辞在教学中各有侧重 |
第二节 自然科学小论文类文章逻辑教学设计 |
一、文章逻辑教学内容的确定 |
二、文章逻辑教学设计案例 |
第三节 新闻类文章语法教学设计 |
一、文章语法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
二、文章语法教学设计案例 |
第四节 科普文类文章修辞教学设计 |
一、文章修辞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
二、文章修辞教学设计案例 |
第五节 演讲文类文章语言综合要素教学设计 |
一、语言教学要落实的语用要求 |
二、文章语言综合要素教学设计案例 |
第六节 实用文语言教学总结 |
一、实用文语言运用特点的总结 |
二、实用文语言教学设计的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高中语文实用文语言教学状况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4)文化人类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1 研究的缘起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 “中医音乐治疗”在中医学学科体系内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
2.2 “中医音乐治疗”在音乐学学科体系内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
2.3 “中医音乐治疗”之中医学与音乐学的关系 |
2.4 “文化人类学”相关概念 |
3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3.1 中医学界的研究 |
3.2 音乐学界的研究 |
3.3 其它领域的研究 |
3.4 问题与展望 |
4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4.1 研究目标 |
4.2 主要研究内容 |
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一部分 起源与变迁:巫术文化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
1 舞、医、巫同源 |
2 巫术音乐治疗的文化功能 |
2.1 反抗厌胜型的巫术音乐治疗 |
2.2 宗教祭祀型的巫术音乐治疗 |
2.3 养生娱乐型的巫术音乐治疗 |
3 巫术音乐治疗的观念表达 |
3.1 自然观:从调和自然到调和身心的交感音乐巫术 |
3.2 社会观:从群体认同到跳神通灵的踏歌狂舞 |
3.3 生命观:从生育繁衍到祈求长生的歌唱巫术 |
4 巫术音乐治疗的变迁与当代回归 |
4.1 巫术音乐治疗与中医文化 |
4.2 巫术音乐治疗的当代回归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因与传承:传统文化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观 |
1 “阴阳”“五行”音乐治疗观 |
1.1 象数思维的音乐理论 |
1.1.1 音乐起源思想 |
1.1.2 音乐实践活动 |
1.1.3 音乐律制 |
1.1.4 音乐与健康 |
1.2 沟通天人的古琴音律 |
1.2.1 器物层面的天人合一 |
1.2.2 演奏状态的天人合一 |
1.2.3 从古琴律学到五行音乐疗法 |
1.3 五行音乐疗法的多层思维 |
1.4 “阴阳”“五行”音乐治疗观评述 |
2 儒家文化语境下的音乐治疗观 |
2.1 礼乐养生观 |
2.2 美善相“和” |
2.3 仁义道德观 |
3 道家文化语境下的音乐治疗观 |
3.1 “有声之乐”的动态养生 |
3.1.1 游戏与自娱 |
3.1.2 长啸放情 |
3.2 “无声之乐”的静观养生 |
3.2.1 “大音希声”的养生内涵 |
3.2.2 养生之乐的“音”“心”关系 |
3.2.3 “平和”“淡和”之乐养生 |
3.3 “非礼”“求真”与超越生死的生命观 |
3.3.1 从“非礼”到“求真” |
3.3.2 超越生死的生命观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审美与健康:美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
1 中医音乐治疗与音乐美学 |
1.1 音乐美学的相关概念 |
1.2 美学语境研究的必要性 |
1.3 音乐美学在中医音乐治疗中的运用 |
2 音乐“美”的治疗价值论 |
2.1 音乐“美”的治疗价值 |
2.2 具有治疗价值的音乐“美” |
2.2.1 音乐“美”的探讨 |
2.2.2 具有治疗价值的音乐“美”的内容 |
2.3 治疗音乐的价值构成与价值评价 |
2.3.1 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 |
2.3.2 价值评价与价值取向 |
3 音乐“美”的治疗功能与治疗机制——以阮籍的《乐论》与《酒狂》为例 |
3.1 阮籍的《乐论》 |
3.1.1 《乐论》的成书时间 |
3.1.2 调和儒道的理性主义 |
3.2 阮籍的《酒狂》 |
3.2.1 音乐结构的规整 |
3.2.2 乐思材料的统一 |
3.2.3 调式的统一 |
3.2.4 “偏离—回归”的生命现象 |
3.2.5 理性主义的生命哲学 |
3.3 音乐“美”的治疗功能和治疗机制 |
3.3.1 “共振刺激”治疗功能 |
3.3.2 “平衡补泄”治疗功能 |
3.3.3 “反映移情”治疗功能 |
3.3.4 三个层面的治疗机制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方法与哲学:哲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
1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中医与传统音乐的关系 |
1.1 同根同源的文化滥觞 |
1.2 传统基因的文化共振 |
1.2.1 阴阳——消长起伏的生命现象 |
1.2.2 五行五音五脏——天人合—的整体观 |
1.2.3 中正平和——治未病思想 |
1.3 殊途同归的终极关怀 |
2 中医文化视域下的音乐养生思想 |
2.1 以乐养气 |
2.2 以乐养德 |
2.3 以乐养形 |
2.4 以乐养神 |
2.5 古代音乐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 |
3 中医音乐治疗的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 |
3.1 乐能乱阴阳,亦能调阴阳——负反馈控制法 |
3.2 乐者乐也——意象与联觉 |
3.3 中医方法论与艺术思维相互交融 |
3.4 与现代科学方法论不谋而合 |
4 中医音乐治疗的现代医学价值与文化内涵 |
4.1 古代中医音乐治疗的现代医学价值 |
4.1.1 声波治疗 |
4.1.2 诱发“α波” |
4.1.3 音乐引导想象 |
4.1.4 对现代医学的借鉴意义 |
4.2 古代中医音乐治疗的文化内涵 |
4.2.1 微观层次——乐理与医理的同构 |
4.2.2 中观层次——文化基因的同构 |
4.2.3 宏观层次——本土化的生命意识 |
5 小结 |
第五部分 冲突与发展:文化比较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
1 西方音乐治疗的历史和观念 |
1.1 起源与神话 |
1.2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 |
1.3 中世纪时期(3-14世纪) |
1.4 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14-17世纪) |
1.5 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时期(17-19世纪) |
2 中医音乐治疗的历史和观念 |
2.1 起源与神话 |
2.2 春秋至秦汉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 |
2.3 魏晋隋唐时期(3-10世纪) |
2.4 宋元明清时期(10-19世纪) |
3 中西音乐治疗的历史和观念比较 |
3.1 起源观念的比较 |
3.2 古希腊与春秋秦汉时期的比较(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 |
3.2.1 音乐和谐观 |
3.2.2 调式与健康 |
3.3 3-19世纪的比较 |
3.3.1 人的觉醒 |
3.3.2 类同相召 |
3.4 19世纪以后的比较 |
4 中医音乐治疗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
4.1 “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内涵 |
4.2 中西音乐医疗文化中的通约性问题 |
4.2.1 可通约性 |
4.2.2 难以通约性 |
4.3 “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
4.3.1 可通约性是“国际化”的基础 |
4.3.2 难以通约性体现“本土化”的特色 |
4.3.3 信息论美学对“本土化”和“国际化”的意义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李娟旅游文学创作研究 ——以《羊道》系列作品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动态 |
1.3 研究方法 |
1.4 旅游文学概念界定及发展现状 |
1.4.1 旅游文学概念界定 |
1.4.2 旅游文学发展状况 |
1.5 李娟旅游文学作品辨析 |
2 《羊道》系列作品的旅游文学属性 |
2.1 真实性与地域性 |
2.2 形象性与抒情性 |
2.3 片段性与游踪性 |
2.4 知识性与宣传性 |
3 《羊道》系列作品中旅游者的两个世界 |
3.1 作为旅游审美客体的世界 |
3.1.1 艰苦充实的牧场生活 |
3.1.2 淳朴自然的风俗人情 |
3.1.3 迤逦独特的自然风光 |
3.2 旅游者主体的审美体验 |
3.2.1 关于个体生命的思考 |
3.2.2 关于游牧文化的认知 |
3.2.3 关于孤独情感的抒发 |
4 《羊道》系列作品的书写策略 |
4.1 “在场”的写作方式 |
4.2 不加评判的叙事态度 |
4.3 原生态的语言特色 |
4.3.1 孩童似的发音 |
4.3.2 鲜艳明亮的色彩 |
4.3.3 口语化的语言 |
4.4 自然质朴的创作风格 |
4.4.1 “野生”的清新 |
4.4.2 明朗的忧郁 |
4.4.3 女性的细腻 |
5 李娟对旅游文学创作的启示 |
5.1 遵守旅游文学创作规范 |
5.2 保持创作者的创作个性 |
5.3 避免创作误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中国3分钟》的跨文化传播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研究背景 |
2、研究对象 |
3、研究意义 |
4、研究目的 |
5、研究综述 |
(1) 短视频的研究现状 |
(2) 视觉传播的研究现状 |
(3) 我国对外传播的研究现状 |
6、相关概念阐释 |
(1) 跨文化传播 |
(2) 视觉传播 |
① 视觉符号 |
② 视觉叙事 |
③ 视觉修辞 |
7、研究方法 |
8、创新之处 |
第1章 视觉转向:短视频参与对外传播的动因与优势 |
1.1 视觉媒介的技术特征 |
1.1.1 技术带动媒介发展 |
1.1.2 视觉媒介的发展 |
1.1.3 视觉与感官的延伸 |
1.2 视觉文化的现代特征 |
1.2.1 视觉文化的转向 |
1.2.2 视觉文化融入跨文化传播 |
1.3 影像受众的广泛特征 |
第2章 视觉表征:《中国3分钟》视觉传播中的内容分析 |
2.1 样本与类目构建 |
2.2 类目统计与分析 |
2.2.1 视觉内容分布特征 |
2.2.2 视觉主体分布特征 |
2.2.3 视觉元素构成特征 |
2.3 《中国3分钟》的视觉特征 |
第3章 视觉修辞:短视频参与对外传播的符号表意 |
3.1 灵活多元的视觉符号 |
3.1.1 《中国3分钟》中的指示符号 |
3.1.2 《中国3分钟》中的像似符号 |
3.1.3 《中国3分钟》中的规约符号 |
3.2 表意实践的视觉建构 |
3.2.1 修辞情境中的语义建构 |
3.2.2 象征行动中的“辞屏”选择 |
3.2.3 身份建构中的“文体”表意 |
3.3 以小见大的视觉叙事 |
3.3.1 叙事方式:小切口的微观叙事 |
3.3.2 叙事内容:结合中国国情讲故事 |
第4章 视觉说服:短视频参与对外传播的价值实现 |
4.1 载体与呈现:形象的立体化建构 |
4.1.1 认知性 |
4.1.2 标记性 |
4.2 认同与互构:情感的通约与共鸣 |
4.2.1 休戚相关性 |
4.2.2 “知点”与“刺点”的结合 |
4.3 编码与解码:“文化折扣”的降低 |
4.3.1 符号化过程分析 |
4.3.2 文化折扣的降低 |
第5章 期待视野:短视频参与对外传播的展望与建议 |
5.1 拓展多元化传播渠道:增加视觉场域互动感 |
5.2 创新多模态中国概念:丰富视觉“在场”感 |
5.3 借鉴网络纪录片创作:促进内容精品化制作 |
第6章 结语与思考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高中语文课程性质和新课改的要求 |
(二)高中古诗文教学现状的需要 |
(三)高中古诗文选文本身具有“深度” |
(四)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让人深感忧虑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深度阅读教学的研究 |
(二)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的研究 |
(三)已有研究的启示和不足 |
四、研究内容、方法与过程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过程 |
五、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深度阅读的界定、内涵及功能 |
第一节 深度阅读的界定 |
第二节 深度阅读的内涵 |
一、深度阅读的多维度阐释 |
二、深度阅读的表现 |
三、深度阅读的特征 |
第三节 深度阅读的功能 |
一、增强情感和思维的深度发展 |
二、促进读写能力的强力提升 |
第二章 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的意义、影响因素及基本要求 |
第一节 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的意义 |
一、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实质性提升 |
二、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和生命内涵的丰富 |
三、有利于推动国学经典的复兴 |
第二节 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的影响因素 |
一、效果因素 |
二、控制因素 |
第三节 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
一、教学目标要求 |
二、教学方法要求 |
第三章 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
第一节 关注学生阅读过程,走进深度阅读 |
一、推荐恰当的阅读方法,引领学生深度阅读 |
二、找准鉴赏的思维路径,引领学生深度鉴赏 |
第二节 把握学生阅读程度,体验深度阅读 |
一、深度导读,激发阅读兴趣 |
二、深度对话,建构多元解读 |
三、深度拓展,提升阅读质量 |
四、深度挖掘,探寻教育价值 |
第三节 强化学生思维训练,感悟深度阅读 |
一、巧用留白,训练学生形象性思维 |
二、揭示矛盾,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 |
三、加工信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 |
第四节 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内化深度阅读 |
一、古诗文之“言”的应用训练 |
二、古诗文之“文”的应用训练 |
第四章 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的保障机制 |
第一节 应把握的关系和应注意的问题 |
一、应把握的关系 |
二、应注意的问题 |
第二节 构建古诗文“深度阅读”文化 |
一、有效利用各种资源 |
二、开展有关古诗文的阅读活动 |
第三节 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 |
一、评价内容具体化 |
二、评价方式多样化 |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学现代散文之言语形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2.1 散文概况 |
1.2.2 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 |
1.2.3 言语形式的相关概念概述 |
1.2.4 言语形式教学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资料研究法 |
1.3.2 文本分析法 |
1.3.3 案例分析法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1 散文言语形式意义的把握 |
1.4.2 散文言语形式意义的解读 |
1.4.3 散文言语形式教学方法探究 |
1.5 中学现代散文之言语形式教学意义 |
2 中学现代散文言语形式意义类型 |
2.1 中学现代散文言语形式的审美意义 |
2.1.1 双声叠音与复踏之回环美 |
2.1.2 排比与对偶对称句之均齐美 |
2.1.3 平仄与句式变换之错落美 |
2.2 中学现代散文言语形式之情感意义 |
2.2.1 传浓烈充沛之情——排比、整句 |
2.2.2 表绵密细致之情——长句 |
2.2.3 达直接明快之情——短、散句 |
2.2.4 抒复杂多样之情——标点符号 |
2.3 中学现代散文言语形式的形象意义 |
2.3.1 重叠词——由声生境 |
2.3.2 标点符号——以形补形 |
2.4 中学现代散文言语形式的文化意义 |
2.4.1 崇尚“和”的审美意识 |
2.4.2 民族传统的形象思维 |
2.4.3 汉民族认知心理之散点透视 |
3 中学现代散文之言语形式的解读方法 |
3.1 诵读,品语音形式之美 |
3.1.1 由声解义 |
3.1.2 以声传情 |
3.1.3 以声求气 |
3.2 比较,感言语形式之真情 |
3.2.1 删减变换比较 |
3.2.2 寻异察情——标点符号的理解 |
3.3 想象,析言语形式之形象感 |
3.3.1 借想象感知景物形象 |
3.3.2 因想象生人物形象 |
3.3.3 由想象品画面美 |
4 中学现代散文言语形式之教学原则与方法 |
4.1 中学现代散文言语形式之教学原则 |
4.1.1 建构性原则 |
4.1.2 体验性原则 |
4.1.3 注重思维训练的原则 |
4.2 中学现代散文言语形式教学方法 |
4.2.1 以情境促体验法 |
4.2.2 由读致写促有效理解与表达 |
4.2.3 借整合拓展延伸的教学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项目式学习研究 ——以统编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目标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2 项目式学习与高中语文教学 |
2.1 项目式学习概述 |
2.1.1 核心概念界定 |
2.1.2 项目式学习的学理依据 |
2.1.3 项目式学习的基本特征 |
2.1.4 项目式学习的设计要素 |
2.1.5 项目式学习的建构流程 |
2.1.6 “项目式学习”与相似概念辨析 |
2.2 项目式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
2.2.1 项目式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目标定位 |
2.2.2 项目式学习能带给高中语文教学的转变 |
2.2.3 项目式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
3 高中语文项目式学习的整体规划 |
3.1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分析 |
3.1.1 编写理念 |
3.1.2 结构体例 |
3.1.3 内容分析 |
3.2 高中语文项目式学习规划思路 |
3.2.1 统编高中语文“阅读写作单元”项目式学习设计规划 |
3.2.2 统编高中语文“专题活动单元”项目式学习设计规划 |
3.2.3 统编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单元”项目式学习设计规划 |
4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项目式学习设计原则与策略 |
4.1 高中语文项目式学习设计原则 |
4.1.1 遵循语言学习规律 |
4.1.2 重视思维发展提升 |
4.1.3 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
4.2 高中语文项目式学习设计策略 |
4.2.1 选题策略:解读文本寻找支点 |
4.2.2 情境策略:聚焦生活创设氛围 |
4.2.3 问题策略:关注热点精炼问题 |
4.2.4 活动策略:源于教材拆分重组 |
4.2.5 评价策略:制定量规多元评价 |
5 高中语文项目式学习设计案例 |
5.1 “阅读写作单元”项目设计案例 |
5.1.1 项目设计 |
5.1.2 案例分析 |
5.2 “专题活动单元”项目设计案例 |
5.2.1 项目设计 |
5.2.2 案例分析 |
5.3 “整本书阅读单元”项目设计案例 |
5.3.1 项目设计 |
5.3.2 案例分析 |
5.4 项目式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困境与挑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影视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影视教学法的相关概述 |
1.1 影视教学法的相关核心概念 |
1.1.1 影视资料 |
1.1.2 影视教学法 |
1.2 影视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
1.2.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
1.2.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
1.2.3 有利于升华学生的历史情感 |
1.2.4 有利于变革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 |
1.2.5 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
第二章 初中历史教学中影视教学法的运用现状 |
2.1 调查对象、目的 |
2.1.1 调查目的 |
2.1.2 调查对象 |
2.1.3 调查方式 |
2.2 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
2.2.1 教师对影视教学法的重视程度 |
2.2.2 教师运用影视教学法的频率及时间长度 |
2.2.3 教师运用影视资料的类型及来源 |
2.2.4 教师运用影视教学法的原则及方法 |
2.2.5 教师运用影视教学法的环节与效果 |
2.2.6 教师对运用影视教学法的建议 |
2.3 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
2.3.1 学生对影视资料的喜爱程度及类型 |
2.3.2 学生对影视教学法作用的认知 |
2.3.3 学生对教师运用影视教学法的认知与评价 |
2.3.4 学生对影视教学法的建议 |
2.4 影视教学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
2.4.1 教师对影视教学法的重视不足 |
2.4.2 教师在影视资料的选取方面技术不够成熟 |
2.4.3 教师课堂播放影视资料的时间不合理 |
2.4.4 学生对影视教学材料的鉴别能力不足 |
第三章 影视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
3.1 影视教学法的运用原则 |
3.1.1 针对性原则 |
3.1.2 适量性原则 |
3.1.3 准确性原则 |
3.1.4 探究性原则 |
3.1.5 引导性原则 |
3.2 影视教学法在教学环节的具体运用 |
3.2.1 导入新课环节的运用 |
3.2.2 正课讲授环节的运用 |
3.2.3 总结升华环节的运用 |
3.3 影视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具体案例 |
3.3.1 课标内容 |
3.3.2 学情分析 |
3.3.3 教学目标 |
3.3.4 教学方法 |
3.3.5 教学重难点 |
3.3.6 教学过程 |
第四章 影视教学法的运用建议 |
4.1 提升教师运用影视教学法的技术 |
4.2 明确影视教学法的运用标准 |
4.3 建立影视资源库 |
4.4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
4.5 完善多媒体应用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影视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B 影视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再谈理论思维的形象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杂系统管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新领域[J]. 盛昭瀚,于景元. 管理世界, 2021(06)
- [2]小学高年级语文情境教学策略研究[D]. 单烁.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高中语文实用文的语言教学研究[D]. 谭鹏军.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4]文化人类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研究[D]. 王思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李娟旅游文学创作研究 ——以《羊道》系列作品为中心[D]. 唐青瑾.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中国3分钟》的跨文化传播经验研究[D]. 江慧. 南昌大学, 2020(06)
- [7]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研究[D]. 赵艳华.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8]中学现代散文之言语形式教学研究[D]. 何艳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9]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项目式学习研究 ——以统编教材为例[D]. 赖霜.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10]影视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 徐远健.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