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柴石滩水电站非电量监测单元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黄一晟[1](2019)在《龙滩水电机组故障诊断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水力资源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利用水力发电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我国不可再生能源的快速消耗,还能实现地区电网的调峰功能。目前水力发电已经是我国发电的重要组成形式。但是水电机组在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故障,导致系统停机运行,严重影响地区电网的供电可靠性。而根据数据统计可知,在水电机组故障中,发生较为频繁的主要为温度异常故障和机组振动故障,为此需要设计相应的监测预警系统,来实时监测这两种故障情况,在故障发生前及时预警,避免机组出现停机运行现象。为了设计符合龙滩水电站实际需求的监测预警系统,本文首先分析了龙滩水电站常见的故障原因,明确了目前发生故障类型较多的是温度异常故障;其次,深入分析和研究了水电机组故障诊断方法,通过对比分析灰色度预测理论和BP神经网络预测理论的原理,明确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并采用实际仿真来对比分析这两种方法的预测结果,通过分析对比可知,灰色度预测理论在预测过程中的精度更高,为此选择这种算法来实现机组温度故障的预测;接着,设计了故障分析及预警系统,通过对技术架构和应用架构的设计,为整体奠定了基础,并设计了系统的采集板硬件模块以及数据库部分,在数据库设计的过程中,为了避免误差数据的影响,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操作,进而提高系统的精度;最后,设计实现了预警系统的软件内容,根据龙滩水电站的实际情况,设计实现了灰色度预警算法和相应的逻辑,实现系统预警的基础,并对系统的服务器端、客户端以及系统功能模块进行了设计实现,并利用所设计的系统来实现温度异常故障和振动故障实验,通过实验结果验证本文所设计的系统能够有效完成水电机组运行故障预警功能。
范道芝[2](2019)在《龙开口电站水轮机顶盖振动分析及结构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混流式水轮机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水轮机型式,随着水轮发电机组单机容量的增大,对电网稳定运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水轮发电机组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水力、机械、电磁因素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振动,严重时可能危及电站安全运行和电网稳定。本文针对龙开口电站水轮机顶盖振动偏大实际情况,机组在试验水头下0-210MW负荷段顶盖存在强烈振动,水平、垂直振动幅值达400μm以上,如机组长时间在低负荷段运行,存在较大安全风险,可能导致顶盖等设备损坏,从而引发事故;为了研究解决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论文首先分析研究了龙开口电站水轮机顶盖振动偏大原因,通过对水轮发电机组进行稳定性试验,测试并分析顶盖振动、尾水压力脉动等数据,分析研究得出顶盖刚度不够是影响顶盖振动值偏大的主要原因,另外水力振动与顶盖振动偏大也有一定关联性。其次,为解决龙开口电站水轮机顶盖振动偏大问题,运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顶盖刚度、强度及固有频率进行分析研究,对顶盖结构进行改造设计,增加顶盖刚强度,同时还开展对影响顶盖的其他辅助措施进行研究。通过对机组原型试验观测及改进研究,制订出了一整套的消减顶盖振动综合治理优化方案,包括新顶盖结构改进、顶盖加固结构改进、补气管改进及顶盖螺栓预紧力矩复核调整等等。为进一步验证采取实物改造后效果,再次对水轮发电机组进行了稳定性试验,通过测试及分析,机组采取新顶盖结构改进及顶盖加固结构改进等措施后效果较好,有效消减了顶盖水平、垂直振动值,为水轮发电机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对类似水轮机顶盖的结构设计及振动偏大制定消减措施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赵良成[3](2018)在《李家峡水电站水轮发电机组及监控系统改造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水轮发电机设计方法、制造工艺、材料性能的不断提升,对老一代水轮发电机进行增容设计改造,有效解决发电机设计缺陷及存在的隐患,同时结合增容提升其效率是节能增效的途径。同时,现今时代不断要求水电站电站提高自身自动化水平程度,以实现新电网模式下发电机开停机迅速,满足电力系统远程集中控制不断智能化、现代化,并具有良好的安全稳定性、高可靠性、以及较高的经济效益,达到现代社会电能质量高的要求。为了实现电力系统及发电站更加经济的自动运行以及更加稳定的安全监控,只有不断提升和完善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现代化水平,提升各项性能,才能满足“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要求。本文在李家峡水电站机组运行实际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对水轮发电机增容改造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从理论上论证机组增容的可行性,探讨了机组增容改造的相关技术,在解决转轮裂纹问题的同时对机组进行改造增容,总结了机组增容后各项综合性能提升效果及提高的经济效益,为水力发电厂的发电机增容改造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同时,本文将国内外各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结构综合分析,提出了李家峡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结构配置、控制模式。厂站级采取100Mbps以太网,现地控制单元(Local Control Unit,简称LCU)级采用自动控制系统分散式I/O的设备模式,并针对LCU控制单元在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中的核心作用,对LCU开停机流程图及人机界面进行了设计。系统在软硬件配置及性能上均达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要求。
黄威[4](2017)在《多河流流域水电集控中心综合自动化系统平台设计与实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力发电行业,在全球能源短缺,电力产业结构升级,智能大电网急需建设的背景下,建设多河流流域水电集控中心,对多河流流域内众多水电站资源整合,进行整体标准化改造,构建大数据智能电力生产平台,实现效能效益最优化,提高电力安全整体防护水平,成为了新时期水电集控研究的新方向。论文通过研究覆盖红水河流域、郁江流域和桂江流域的多河流流域集控中心综合自动化系统平台建设,提出了多河流流域水电集控中心综合自动化系统平台的设计思路与实现方法。着重论述了综合自动化平台系统以及以一体化管控平台为基础,整合流域远程集控监控系统、流域水调自动化系统、流域经济运行系统等业务系统进行水电集控的设计实现。论文通过对系统的软硬件结构设计,业务对象模型创建,数据库建设,数据采集实现,网络通信接口建设,安全防护措施设置以及联动智能决策等重要内容的阐述,建立起以IMC一体化管控平台为基础,联合多流域远程集控、水调自动化、流域经济运行等其他业务系统的多河流流域集控中心综合自动化系统平台,以解决跨区域河流,各类型异构水电站的自动化整合问题以及日常生产业务的处理方法。同时,论文也提出了一些目前我国设计跨地区多电站综合集控课题的一些新思路,为行业今后相关或类似课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并对今后水电集控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武桦[5](2017)在《水力发电机组局部放电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力发电机组是水电站的核心设备,在水电站及整个电力系统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主绝缘性能的好坏会极大地影响机组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决定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局部放电(partial discharge,PD)作为主绝缘体老化的前兆信息和主要诱因,可以有效地表征水力发电机组的主绝缘健康状况,因此研究水力发电机组局部放电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对掌握机组设备的绝缘劣化程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某水力发电机组为例,对机组主绝缘系统的老化机理、局部放电故障诊断与故障评估进行了研究。水电机组局部放电信号中通常含有大量的噪声信号,传统的小波变换方法信号检测方法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抑制噪声的干扰,但存在的误判及漏判的问题,为此本文引入相关空域法理论,并将分位数的概念运用到小波变换的各分解层上多尺度阈值的设定,提出了一种基于相关概率小波变换的信号检测方法,从而地有效抑制信号中存在的噪声干扰。由于局部放电信号具有较强的非线性和时变性,而且在检测时会受到多个干扰信号的叠加,本文将流形学习理论引入局部放电信号的处理中,提出了基于时频流形的局部放电信号特征提取方法,有效地去除背景噪声,解决了局放信号频带分散、去噪困难等问题。将发电机组的局部放电现象划分为三大典型的绝缘缺陷,并以局部放电信号的时/频特征参数为输入向量,构建了基于SVM-KNN算法的发电机组局放故障诊断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水电厂的发电机局部放电故障诊断中,提高了故障诊断精度。根据水力发电机组的实际运行情况和放电能量,将发电机局部放电故障等级划分为:正常、异常、预警等3个状态等级。选取正、负半周放电脉冲数N+和N-,正负最大脉冲幅度umax+和umax-及等值累计放电量Qc等5个参数来描述局放故障程度,建立了发电机组局放故障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实现对机组局放故障严重程度的模糊评估,为大型发电机组的状态检修提供技术指导。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本文在水力发电机局部放电特征提取、故障模式识别以及故障严重程度评估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葛凯[6](2015)在《瓦屋山电站机组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大型工业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虽然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同时也增加了设备的保养维修费用,一旦设备发生故障,由此造成的损失也是比较严重的,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重视和研究设备的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伴随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等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工业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设备的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逐渐在工业现代化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进入到21世纪,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水电站单机容量不断增大,而水电站机组的运行稳定性好坏直接关乎电站安全和电网的供电质量,为减少机组突发性事故和延长机组的使用寿命,就得对水电站机组这一关键设备实施在线状态监测,同时利用故障诊断技术对水电站机组的故障进行预测判断和决策处理。本文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外水电站机组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的研究概况,阐述了水电站机组状态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故障诊断方法,结合瓦屋山电站NC2000计算机监控系统在机组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中的实际应用效果,针对该系统在瓦屋山电站机组振动故障诊断功能应用的缺陷,经比选采用了灰色系统理论故障诊断法,为该电站提出了一种故障诊断方案。同时利用1#机组稳定性试验数据作为故障样本提取参数,选取1#机组的尾水管进口压力脉动值、上导摆度、上机架振动值、下机架振动值、蜗壳进口压力以及顶盖下压力脉动值为系统因素进行分析计算,经诊断分析得出:瓦屋山电站1#机组尾水管进口压力脉动对上导摆度影响最为敏感,而这与已有的水电站机组振动故障样本不一致,根据灰色理论的最大关联度原则,可反推确定1#机组上导摆度偏大的故障类型和轴线运行状态;同时该故障诊断方案的推论与1#机组实际检修处理结果一致,事实证明,该故障诊断方案实际应用效果良好。因此,瓦屋山电站在后续机组振动故障诊断工作中可采用此次故障特征样本。由于实际中遇到的水电站机组振动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机组振动的干扰力源有时叠加有时抵消,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完美的振动分析理论,因此,水电站计算机在线监测系统在机组日常运行中的状态监测就显得十分必要,通过对水电站机组各部位实施在线监测,可有效掌握其运行状态。本研究将瓦屋山电站1#机组检修前后的运行监测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对瓦屋山电站机组实施在线监测可保障机组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将故障诊断技术应用于瓦屋山电站1#机组的检修,提高了机组的检修效率。
刘胜芬[7](2013)在《金龙水电站现地控制单元LCU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是实现水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基础,也是实现水电站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前提条件。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成熟,性能先进、运行稳定可靠的电站监控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而监控系统中,现地控制单元是其基础和核心,尤其机组LCU装置是重要组成部分,该部分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工作状况。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水电站监控系统及现地控制单元LCU装置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综述,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括性的叙述了金龙水电站监控系统的整体设计,结合金龙水电站LCU装置的要求,确立了用可编程控制器和触摸屏的控制方案。然后结合LCU装置硬件和软件的功能要求和设计原则,进行了设计。包括装置各功能器件的选型、装置结构设计等。系统采用触摸屏作为现地控制单元的人机界面,并根据要实现的功能,其软件部分的程序设计来实现机组的开停机控制功能。最后设计出整个机组LCU屏的电气图纸。设计完成后,经现场调试运行后已成功投运,运行结果表明均满足现场实际应用要求,达到了预期目标。该系统性能优越,给电站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为金龙水电站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值班、少人值守”打下了坚实基础。
李镇江,张单聃[8](2012)在《龙滩水电站测温系统特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提高龙滩水电站测温系统整体可靠性,文章介绍了龙滩水电站测温系统主要构成及特点,肯定了原设计满足运行要求。简要说明了运行中所发现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通过运行实践证明系统可靠性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邓辉[9](2012)在《特高压直流输电换流变压器保护及充电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发电资源分布和用电需求极不平衡,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现有的超高压电网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发展特高压输电技术,特别是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不仅是解决超远距离、超大规模、低损耗送电和跨区互联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验证特高压输电技术和考核特高压设备的重要途径,必将推动电力布局从就地平衡向全国乃至更大范围统筹平衡转变,从根本转变我国电力发展方式。本文结合作者参加的国家重点工程——向家坝-上海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围绕换流变电站的构成与功能、换流变压器的结构特点及其继电保护技术和换流变压器的充电试验技术等方面展开研究,对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一些实际工程应用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探索。论文系统地综述了特高压直流输电的发展历史及在我国的应用现状,阐述了特高压直流输电的主要特点及其技术经济优势。系统地介绍了换流变电站的结构型式和功能,并从套管、有载分接开关、OLTC油流保护继电器、气体继电器、压力释放阀五个方面重点分析了换流变压器的基本结构。作为换流站的重要一次设备,换流变压器在安装、试验、运行条件等很多方面与常规电力变压器有很大不同。本文从绝缘结构、短路阻抗、谐波特性、有载调压和试验项目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换流变压器不同于常规电力变压器的结构特点和运行特性,总结了现场试验中必须注意的关键问题。换流变压器的投资在换流站中占很大比例,其可靠安全运行是直流输电系统可靠安全运行的基础。因此给换流变压器提供完善的保护功能对直流输电系统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显得尤为重要。论文通过与普通变压器保护的系统比较,分析了换流变压器保护范围及配置原则,简要介绍了换流变压器的保护要求和保护配置方案,分析阐述了换流变压器电量保护的工作原理;重点分析了换流变压器主保护和后备保护的工作原理及调试方法。论文还介绍了换流变压器非电量保护的配置方案及现场调试方法,总结了现场调试中发现的问题,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方案;对换流站整个直流区域保护控制系统的构成特点及直流保护配置进行了说明。论文从换流变电站充电试验的重要性出发,简述了充电试验的目的及其规程要求。结合作者参加的实际工程建设项目,介绍了换流变压器充电试验的原则方法和基本步骤;结合复龙换流站实际工程的系统调试工作,系统地总结和分析了充电试验中发现的实际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建议措施;同时本文还系统地阐述了充电试验空载投入另一极换流变压器时所产生的励磁涌流的特性及其对直流输电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本文以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和高电压试验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开展应用研究,其对换流变压器保护调试和充电试验中所出现的相关问题之理论分析、解决方案和建议措施,均经受了现场应用检验,对相关实际工程的同类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何其伟,潘仁秋,戴建民,陈俊[10](2010)在《特大型水电机组保护配置方案的探讨》文中认为总结了国内已投入运行的700 MW水电机组保护运行经验及其配置方案,就特大型水电机组保护典型配置方案提出了较为完善的解决方案,并对保护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为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和实施提供参考。
二、柴石滩水电站非电量监测单元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柴石滩水电站非电量监测单元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龙滩水电机组故障诊断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水电站机组故障类型与监控预警理论分析 |
2.1 水电机组故障类型 |
2.1.1 水电机组振动 |
2.1.2 水电机组轴承温度异常 |
2.2 水电机组动态监测基本原理 |
2.3 水电站机组故障诊断理论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电机组温度异常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
3.1 基于灰色理论的诊断方法 |
3.1.1 灰色预测模型基本概念 |
3.1.2 GM(1,1)模型 |
3.1.3 GM(1,1)模型建立的条件 |
3.1.4 GM(1,1)模型建立及其应用 |
3.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诊断办法 |
3.2.1 BP神经网络法原理 |
3.2.2 BP神经网络预测方式 |
3.2.3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建立及其应用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故障分析及预警系统的设计 |
4.1 系统的总体设计 |
4.1.1 设计原则 |
4.1.2 技术架构设计 |
4.1.3 应用架构设计 |
4.2 数据采集硬件系统设计 |
4.2.1 控制器模块设计 |
4.2.2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4.2.3 功率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存储设计 |
4.3.2 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预警及诊断系统的实现 |
5.1 灰色度预警算法及逻辑设计 |
5.1.1 灰色度预警算法设计 |
5.1.2 预警算法逻辑设计 |
5.2 系统服务器端及客户端的实现 |
5.2.1 系统服务器端的实现 |
5.2.2 客户端设计实现 |
5.3 系统功能设计 |
5.3.1 模拟量阈值配置 |
5.3.2 参数趋势预测 |
5.3.3 系统预警模块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2)龙开口电站水轮机顶盖振动分析及结构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水电站及水轮发电机组概述 |
1.1.1 水电站概述 |
1.1.2 水轮机发电机组概述 |
1.2 龙开口电站水轮发电机组设计情况 |
1.2.1 水轮机设计情况 |
1.2.2 发电机设计情况 |
1.3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1 课题研究背景 |
1.3.2 课题研究意义 |
1.4 水轮发电机组振动研究动态及现状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水轮机顶盖简介及水轮发电机组振动理论概述 |
2.1 水轮机顶盖简介 |
2.2 水轮发电机组振动理论概述 |
2.2.1 机械振动 |
2.2.2 电磁振动 |
2.2.3 水力振动 |
2.3 机组振动故障识别与诊断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轮机顶盖振动消减思路及试验研究 |
3.1 机组投产前水轮机顶盖振动情况分析 |
3.2 水轮机顶盖振动消减思路 |
3.2.1 水轮机顶盖振动消减思路概述 |
3.2.2 顶盖结构改进及优化补气措施简述 |
3.3 水轮机顶盖结构改进前振动测试与分析 |
3.3.1 水力机组稳定性测试仪器与测量方法 |
3.3.2 测试设备的现场布置 |
3.3.3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3.4 顶盖振动偏大原因及消减措施效果预测 |
3.4.1 顶盖振动偏大原因分析 |
3.4.2 顶盖振动消减措施效果预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轮机顶盖振动消减方案研究 |
4.1 顶盖结构改进方案 |
4.1.1 顶盖结构改进设计 |
4.1.2 顶盖结构改进方案刚强度及固有频率研究 |
4.2 补气方式优化设计 |
4.3 顶盖螺栓预紧力矩复核调整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轮机顶盖振动消减效果实测与分析 |
5.1 新顶盖结构试验数据测定与分析 |
5.2 顶盖加固结构及补气管改进后试验数据测定与分析 |
5.3 顶盖振动消减效果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李家峡水电站水轮发电机组及监控系统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国内外水轮发电机组改造的现状 |
1.1.1 国内外水轮发电机组增容改造的现状 |
1.1.2 国内外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 |
1.2 李家峡电厂基本情况 |
1.3 李家峡水电站机组现代化改造的意义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发电机增容改造技术分析 |
2.1 李家峡电厂发电机组运行基本情况 |
2.2 水轮机增容改造分析 |
2.2.1 李家峡水电站水轮机工作概况 |
2.2.2 水轮机组增容改造方案 |
2.2.3 转轮裂纹问题的解决方案研究 |
2.3 发电机组增容分析 |
2.3.1 李家峡发电机组的基本情况 |
2.3.2 水轮发电机增容改造方案研究 |
2.3.3 主变压器增容方案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李家峡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 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功能要求分析 |
3.2 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 |
3.2.1 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结构设计 |
3.2.2 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软件选择 |
3.3 本章小结 |
4 LCU的硬件和程序设计 |
4.1 机组LCU的功能 |
4.2 李家峡水电站对机组及公用LCU的功能要求 |
4.2.1 数据采集与处理功能 |
4.2.2 安全运行监视 |
4.2.3 控制与调节功能 |
4.2.4 事故停机处理 |
4.2.5 在线诊断 |
4.3 李家峡水电站机组及公用LCU的硬件设计 |
4.3.1 主控制器PLC的选择 |
4.3.2 监控点数的确定 |
4.3.3 其它设备的选择 |
4.4 机组顺控工艺流程的设计 |
4.4.1 机组停机态到空转态 |
4.4.2 机组空转态到空载态 |
4.4.3 机组空载到发电态 |
4.4.4 机组发电态到空载态 |
4.4.5 机组事故停机功能 |
4.5 LCU应用程序的设计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5 李家峡水电站机组及监控系统改造效果分析 |
5.1 机组增容后运行情况 |
5.1.1 增容后主要电气设备参数复核 |
5.1.2 主要电气设备参数复核 |
5.2 李家峡水电站主接线监控界面 |
5.3 经济效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李家峡水电站现代化增容改造的意义 |
6.2 水电站自动化技术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多河流流域水电集控中心综合自动化系统平台设计与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课题研究意义介绍 |
1.1.1 保障电网生产运行安全稳定 |
1.1.2 确保系统整体经济效益最优化 |
1.1.3 提高防洪度汛的综合安全性 |
1.1.4 降低运营成本,改善员工生活质量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介绍 |
第二章 系统结构分析与设计 |
2.1 功能需求 |
2.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2.2.1 一体化管控平台设计 |
2.2.2 流域远程集中监控系统设计 |
2.2.3 流域水调自动化系统设计 |
2.2.4 流域远程集中监控系统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一体化管控平台 |
3.1 系统架构 |
3.2 数据中心 |
3.2.1 数据采集与处理 |
3.2.2 信息对象建模 |
3.2.3 模型管理 |
3.2.4 标准通信总线 |
3.2.5 数据库实现 |
3.2.6 数据管理 |
3.3 基础服务 |
3.3.1 数据采集与处理 |
3.3.2 服务总线 |
3.3.3 图元库设计 |
3.3.4 统一权限管理与认证 |
3.3.5 系统日志服务与管理 |
3.3.6 工作流管理 |
3.3.7 系统进程管理 |
3.4 基础应用 |
3.4.1 公共人机界面框架 |
3.4.2 图形编辑及运行监控 |
3.4.3 报表编辑及动态生成 |
3.4.4 多业务综合报警 |
3.4.5 资源监视与管理 |
3.4.6 计划任务管理 |
3.4.7 备份/恢复管理 |
3.4.8 程序版本管理 |
3.4.9 二维GIS展示 |
3.4.10 综合信息展示与分析 |
3.5 性能指标 |
3.6 与子系统的数据交换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一体化平台与主要业务系统的联合 |
4.1 流域远程集中监控系统 |
4.1.1 控制权及控制方式设计及实现 |
4.1.2 负荷给定方式 |
4.1.3 系统设备与接口实现 |
4.1.4 技术指标分析 |
4.1.5 节点配置实现 |
4.2 流域水调自动化系统 |
4.2.1 数据处理 |
4.2.2 主要功能实现 |
4.2.3 数据接口接入实现 |
4.2.4 技术指标分析 |
4.3 流域经济运行系统 |
4.3.1 洪水预报 |
4.3.2 日径流预报 |
4.3.3 中长期水文预报 |
4.3.4 梯级联合洪水(防洪)调度 |
4.3.5 梯级联合发电调度及发电计划制作 |
4.3.6 流域经济调度控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水力发电机组局部放电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发电机局部放电监测方法 |
1.2.2 局部放电特征提取方法 |
1.2.3 局部放电故障诊断方法 |
1.2.4 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 |
1.3 电气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领域未来发展趋势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2 水力发电机绕组绝缘结构及其绝缘老化机理分析 |
2.1 绕组绝缘结构 |
2.2 绕组绝缘老化机理分析 |
2.3 局部放电的产生机理 |
2.4 局部放电的危害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相关概率小波变换的局部放电信号检测方法 |
3.1 引言 |
3.2 相关概率小波变换基本理论 |
3.2.1 空域相关法 |
3.2.2 多尺度阈值 |
3.3 相关概率小波变换方法 |
3.4 仿真信号分析 |
3.4.1 仿真信号 |
3.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5 实测信号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典型绝缘缺陷的局部放电信号的特征参数提取 |
4.1 引言 |
4.2 基于时频流形的局放信号时频特征提取方法 |
4.2.1 流形学习理论 |
4.2.2 时频流形构造 |
4.2.3 相空间重构 |
4.2.4 时频流形 |
4.3 实例分析 |
4.4 基于PRPD模式分析的局放信号统计特征提取 |
4.5 实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水力发电机组局部放电故障诊断模型 |
5.1 引言 |
5.2 支持向量机算法 |
5.2.1 基本原理 |
5.2.2 数据描述及核函数 |
5.3 SVM-KNN算法 |
5.4 基于SVM-KNN的发电机局部放电故障诊断 |
5.5 发电机局放故障诊断结果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水力发电机组局放故障严重程度评估 |
6.1 引言 |
6.2 局部放电故障等级划分 |
6.3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6.3.1 模糊综合评价原理 |
6.3.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6.3.3 模糊综合评价的步骤 |
6.4 水力发电机组局放故障严重程度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6.5 发电机局放故障严重程度评判流程 |
6.6 实例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状况发表科研论文 |
(6)瓦屋山电站机组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水电站机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理论分析及方法 |
2.1 水电站机组状态监测的理论分析 |
2.1.1 状态监测原理 |
2.1.2 状态监测内容 |
2.1.3 状态监测方法 |
2.2 水电站机组故障诊断的理论分析 |
2.2.1 机组故障诊断的现场试验 |
2.2.2 机组主要故障类型分析 |
2.2.3 机组振动稳定性分析 |
2.3 水电站机组振动诊断的数学方法 |
2.3.1 灰色理论诊断法 |
2.3.2 模糊诊断法 |
2.3.3 人工神经网络诊断法 |
第3章 NC2000计算机监控系统在瓦屋山电站机组状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
3.1 瓦屋山电站概况 |
3.2 瓦屋山电站NC2000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硬件布置 |
3.2.1 NC2000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总体结构 |
3.2.2 状态监测实现的实例分析 |
3.3 瓦屋山电站NC2000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软件组态 |
3.3.1 数据库组态 |
3.3.2 图形组态与应用实例 |
3.3.3 报表组态 |
3.3.4 顺控组态与应用实例 |
3.4 瓦屋山电站机组状态监测内容及应用效果评价 |
3.4.1 监测内容 |
3.4.2 应用效果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故障诊断方法在瓦屋山电站机组中的应用研究 |
4.1 故障诊断数学方法的比选 |
4.2 故障诊断方案设计 |
4.3 瓦屋山电站 1#机组稳定性试验与结果分析 |
4.3.1 转速试验与结果分析 |
4.3.2 励磁试验与结果分析 |
4.3.3 负荷试验与结果分析 |
4.4 故障诊断方案在瓦屋山电站 1#机组中的应用实例与效果分析 |
4.4.1 尾水管进口压力脉动为特征序列下的灰色关联分析 |
4.4.2 顶盖下压力脉动为特征序列下的灰色关联分析 |
4.4.3 蜗壳进口压力为特征序列下的灰色关联分析 |
4.5 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在瓦屋山电站机组中的联合应用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7)金龙水电站现地控制单元LCU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主要任务 |
1.2 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意义 |
1.3 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1 国内外小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发展与现状 |
1.3.2 水电站现地控制单元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金龙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总体设计概况 |
2.1 本电站工程概况 |
2.1.1 水电站概述 |
2.1.2 水电站水轮机及发电机结构性能 |
2.2 金龙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结构设计 |
2.2.1 系统设计原则 |
2.2.2 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
2.2.3 系统组屏设计 |
2.3 金龙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的技术指标 |
2.3.1 引用标准和设计规范 |
2.3.2 系统技术要求 |
2.3.3 监控系统技术指标 |
第3章 机组现地控制单元 |
3.1 现地控制单元概述 |
3.1.1 机组现地控制单元的作用 |
3.1.2 LCU的设置原则 |
3.2 现地控制单元的结构与特点 |
3.3 可编程控制器 |
3.3.1 PLC的特点 |
3.3.2 PLC的应用分类 |
3.3.3 PLC的组成 |
3.3.4 PLC的工作原理 |
3.4 PLC较其他控制系统的优点 |
3.5 控制方案确定 |
第4章 机组LCU硬件及软件设计 |
4.1 对LCU硬件要求 |
4.2 硬件设计原则 |
4.3 硬件配置 |
4.3.1 机组LCU单元中PLC模块配置 |
4.3.2 各模块控制信号定义 |
4.3.3 机组LCU屏其他器件的选择 |
4.4 机组LCU软件功能要求 |
4.4.1 对数据采集与处理子系统的要求 |
4.4.2 对控制子系统的要求 |
4.5 LCU软件设计原则 |
4.6 机组LCU程序设计 |
4.6.1 开机控制 |
4.6.2 停机控制 |
4.6.3 电气事故停机 |
第5章 机组LCU屏屏面布置及其端子图接线 |
5.1 屏柜布置的要求 |
5.2 端子图及屏内接线图 |
5.2.1 端子图设计原则 |
总结与进一步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8)龙滩水电站测温系统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机组现地测温控制单元 |
2.1 机组测温系统保护功能 |
2.2 机组测温PLC程序完善 |
3 机组测温元件 |
3.1 水导电阻安装改进 |
3.2 滑环测温改造 |
4 封母和变压器测温系统 |
5 500 k V高压电缆测温系统 |
6 结语 |
(9)特高压直流输电换流变压器保护及充电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发展特高压直流输电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
1.2 特高压直流输电的基本特点 |
1.3 特高压直流输电的发展历史和我国发展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换流变电站的基本构成 |
2.1 直流特高压输电的基本原理 |
2.2 换流变压器的结构型式 |
2.3 复龙换流站换流变压器的基本结构 |
2.3.1 套管 |
2.3.2 有载分接开关 |
2.3.3 OLTC油流保护继电器 |
2.3.4 气体继电器 |
2.3.5 压力释放阀 |
2.4 换流变压器的基本特点 |
2.4.1 绝缘 |
2.4.2 短路阻抗 |
2.4.3 谐波特性 |
2.4.4 有载调压 |
2.4.5 试验项目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换流变压器的保护原理及现场调试方法18 |
3.1 换流变压器保护的特点与配置原则 |
3.1.1 换流变压器保护的特点 |
3.1.2 换流变压器保护的要求与配置原则 |
3.2 换流变压器保护的配置方案 |
3.2.1 差动保护 |
3.2.2 后备保护 |
3.3 复龙换流站换流变压器保护装置 |
3.3.1 换流变压器电量保护配置 |
3.3.2 换流变压器非电量保护 |
3.4 直流特高压工程中的直流保护控制系统 |
3.4.1 复龙换流站换流变压器保护与直流保护控制系统的联系 |
3.4.2 复龙换流站直流保护控制系统的配置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换流变压器充电试验 |
4.1 充电试验的重要性 |
4.1.1 充电试验的目的 |
4.1.2 充电试验的要求 |
4.2 复龙换流站换流变压器充电试验 |
4.2.1 试验项目 |
4.2.2 试验步骤及现场试验中发现的问题 |
4.3 换流变压器充电时对直流输电系统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
(10)特大型水电机组保护配置方案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特大型水电机组保护配置方案 |
2 典型工程的保护组屏方案 |
3 特大型水电机组保护设计原则 |
4 特大型水电机组几个保护配置问题的探讨 |
4.1 定子接地保护 |
4.2 转子接地保护 |
4.3 失磁保护转子电压引入方式 |
4.4 保护信号传输通道 |
5 结束语 |
四、柴石滩水电站非电量监测单元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龙滩水电机组故障诊断方法研究与应用[D]. 黄一晟. 广西大学, 2019(06)
- [2]龙开口电站水轮机顶盖振动分析及结构改进研究[D]. 范道芝.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3]李家峡水电站水轮发电机组及监控系统改造研究[D]. 赵良成. 西安理工大学, 2018(12)
- [4]多河流流域水电集控中心综合自动化系统平台设计与实现研究[D]. 黄威. 广西大学, 2017(07)
- [5]水力发电机组局部放电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研究[D]. 武桦. 西安理工大学, 2017(01)
- [6]瓦屋山电站机组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研究[D]. 葛凯. 西华大学, 2015(05)
- [7]金龙水电站现地控制单元LCU的设计[D]. 刘胜芬. 河北工程大学, 2013(08)
- [8]龙滩水电站测温系统特点[J]. 李镇江,张单聃. 红水河, 2012(06)
- [9]特高压直流输电换流变压器保护及充电试验研究[D]. 邓辉. 湖南大学, 2012(02)
- [10]特大型水电机组保护配置方案的探讨[J]. 何其伟,潘仁秋,戴建民,陈俊. 江苏电机工程,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