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资银行竞争六大热点

中外资银行竞争六大热点

一、中外资银行角逐六大热点(论文文献综述)

吴丹[1](2019)在《D外资银行大连分行消费信贷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中国经济正面临进出口挑战、投资疲软和经济下行的压力,同时,在利率市场化深入改革和互联网金融的双重影响下,中国金融市场竞争也在进一步升级,商业银行为了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不断地推进经营方式的转型与创新。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作为银行零售板块的重要业务之一,能够为银行带来丰厚的中间业务收入和巨大利润,因此,研究D外资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营销策略,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分析选题背景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提出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二章,研究相关理论基础;第三章,阐述D银行大连分行及其消费信贷业务的现状和问题。因缺乏系统化营销策略、互联网思维及物理资源导致银行消费信贷产品同质化严重、营销渠道单一及客户体验不佳。第四章,从宏观政策、同业竞争、内部资源和能力三个角度分析D银行大连分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的内外部环境,试图把握银行开展特色的消费信贷业务具有的机遇和优势,扬长避短。第五章,提出D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具体策略。分别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服务和客户关系六个策略进行详细设计。第六章,实施保障策略。论文重点围绕D外资银行大连分行消费信贷业务营销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提出具体的营销策略设计。论文结合D银行大连分行在融资能力、风控能力、产品要素、企业文化和员工服务经验以及相关零售特色业务等优势和市场细分,提出重点发展“优质企业员工贷”核心产品,力争打造成银行的整体特色产品品牌,并对营销策略提出相应改进措施,有助于D外资银行大连分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营销优势的塑造与巩固。

徐云松[2](2015)在《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非均衡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区域发展非均衡是我国国情的基本特征。1988年邓小平立足于国民经济全局,明确提出“两个大局”的伟大战略构想,即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加快对外开放,内地要支持东部率先发展,服从这个大局;当东部发展到一定阶段,再支援内地发展,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两个大局”的区域发展战略,就是一种区域非均衡发展模式。应该承认,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总量的快速增加和经济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国家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且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也确立了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四大经济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形成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地区四大板块的空间发展格局。然而,我国区域发展的矛盾愈发显着,暴露出诸多深层次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区域发展差距问题。尽管国家提出了要实现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国家“十二五”规划还特别强调了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区域之间的差距仍然在不断拉大,区域增速格局的扭转也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事实上,我国区域发展仍然处于非均衡的状态,并且区域发展过度非均衡的趋势还引致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而我国区域非均衡发展中又以西部地区最为典型,作为土地面积68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71.5%的最大经济区域,西部内陆的普遍贫穷落后与东部沿海的发达富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今西部的贫困落后与历史上西部曾成为世界中心地带的辉煌形成了鲜明对比。东部地区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引擎,而广袤的欠发达西部地区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实现整体飞跃的掣肘。中国最广大的经济区域仍然是欠发达地域,并且地理面积广阔、涵盖省份最多的西部地区自身也存在着发展差距。伴随着区域差距的扩大,贫富差距、收入差距的两极分化现象也日益明显,这显然有悖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可以说,只有实现面积最广、省份最多、最贫穷落后的西部地区“后发赶超”,促进西部区域协调发展,解决现实中区域非均衡发展的突出矛盾与问题,才能为整体国民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与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驱动力,在现代经济增长因素中有详实的理论支撑,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历程中也得到了实践的验证。区域金融作为金融发展的空间层次,着重于探讨一国内的地区中观层面金融结构与运行的分布状态与互动关系。经济发展决定金融发展,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也具有显着的非均衡性,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水平与速度明显滞后于发达的东部地区,并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十二五”时期进入第二个西部大开发十年以后,特别是“一带一路”中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实施,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在发生变化,金融业开放程度会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但是,如果区域过度非均衡发展的现象和态势不加以改变,协调机制不加以顶层设计和系统完善,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就难以实现质的提升,就难以实现和谐性与效率性统一的金融发展,不能以此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问题的研究,基于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基本哲学观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以及均衡与非均衡辩证统一的思想。在方法论上本文坚持系统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法,运用发展与联系的思维方式剖析问题;树立全局与局部考察相结合,整体与部分分析相结合的观念。全文对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研究,立足于两个空间层面的分析视角,即主要矛盾——西部与东部之间的非均衡问题,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西部各省份之间的非均衡问题;通过回顾、总结与分析区域经济理论,金融发展理论,系统梳理了各理论的发展脉络与前沿。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以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四个研究视角为切入点:一是金融发展非均衡的总量观,运用各项指标探究与测度西部区域金融总量非均衡的问题表现与发展态势;二是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结构观,从金融行业结构、融资结构、金融市场结构、金融资产结构和金融开放结构五个方面探究与测度西部区域金融结构非均衡的问题表现与发展态势;三是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功能观,从金融实现其功能的效率探究与测度西部区域金融功能非均衡的问题表现与发展态势;四是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系统观,将金融子系统放置到整体系统环境中,运用逻辑推理、统计描述、计量模型等分析方法,探究影响与导致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系统因素。从定性的角度分析由于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而造成的对经济、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从定量的角度,构建动态的数理模型研究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系统观的分析要求涵盖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体现多学科交叉,涉及经济学科外的社会学、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宗教学、民族学、历史学、地理学、法学等理论与知识,使本文的论述与研究达到一定的历史厚度、思想高度、专业深度和学科广度。基于全文系统的逻辑论述体系,以及多维度研究思路、多样化分析方法得出的观点与结论,从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客观实情与现状出发,针对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加快推动西部区域金融从非均衡发展向实现均衡与非均衡内在统一的协调发展转变的第一个层面;以及促进金融系统实现和谐性与效率性协调统一,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文化复兴等外部系统协调发展的第二个层面,本文提出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构想、对策与建议。全文逻辑体系下的中心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导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背景和目的,提出研究问题,论述本文意义;对概念进行界定与辨析,对研究范畴进行阐述。对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技术路线与逻辑框架、主要的创新点、不足之处和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等内容进行概述。其次是理论文献的回顾与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进程与研究现状;按照金融发展理论萌芽——金融发展理论的形成——金融发展理论的新进展——金融发展理论研究视角的拓展的顺序进行了综述,并深入到金融发展理论的空间层面进行了回顾。基于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研究的两个空间层面和四个金融发展非均衡维度与视角的结合,对其进行了文献综述,并阐述了该理论与本文研究问题的联系。第三是分析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历史演进,研究其问题表现。从历史角度对1949-1978区域经济发展均衡阶段进行详述,对同时期区域金融发展的均衡状况进行了研究。对1978年改革开放后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现状进行描述,基于两个层面(西部区域内与东西部区域间)金融发展非均衡角度,采用统计实证分析法、图表分析法、规范分析法等方法,从金融总量、金融结构、金融功能角度衡量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表现,阐明非均衡的时空特征与变动趋势。第四是基于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基本哲学观点,从金融系统研究的系统观角度,对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原因进行剖析。运用定性分析法、统计描述法、对比分析法,实证检验法,从制度因素、经济条件因素、客观环境因素、非正式制度因素和不确定性冲击影响因素这五个方面探究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形成机理,分析了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第五是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负面影响分析。该部分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阐述了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和对文化的负面影响。第六是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首先简要回顾了区域金融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进行简要评述。其次从定量的角度运用面板数据的变系数模型,测度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效率差异;在阐述了面板数据动态与静态模型、计量检验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面板数据(Panel-Data)的单位根检验,面板数据(Panel-Data)协整检验,面板数据的误差修正模型(ECM)对东西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长期、短期动态效应进行了量化测度。该部分同时研究了金融发展理论的前沿,探讨了法律制度、法治效率与金融发展、经济增长的实证关系,从区域层面对“中国之谜”命题(低水平法治与高速经济增长并存)进行部分解释;分析了区域社会资本、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关系,对法治(正式制度)与社会资本(非正式制度)在区域层面表现出的替代机理与耦合关系进行了阐释,指出制度(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建设,即健全法律制度环境、提升法治效率(正式制度),复兴西部内陆优秀文化(非正式制度)的重大意义。第七是总结与建议。根据全文逻辑体系,该部分对各章研究结论进行统一的归纳梳理,结合研究的主要观点与结论,提出西部区域金融由非均衡发展转变为协调发展必须注重顶层机制设计。在此基础上,以系统观的思维为指导,提出两个层面的针对性建议。一是西部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构建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优化西部银行业结构;建设西部资本市场,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培育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发挥金融集聚与扩散功能;推动多层次区域金融合作;大力发展移动金融引领西部金融创新,提升金融效率;实施差异化与统一性相协调的区域金融调控政策。二是西部区域金融系统与外部系统协调发展的对策选择,包括:健全西部地区法律体系,提升法治效率;弘扬西部地区优秀社会资本,推动西部优秀传统文化复兴,重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现代金融发展的伦理体系。

魏震[3](2011)在《我国商业银行营销战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营销是商业银行重要的日常业务,也是关系到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性活动,相应的商业银行营销战略选择因此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决策内容。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务发生了巨大变化,即银行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大量开展,衍生出“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策略。西方学术界对商业银行营销战略选择的研究也较为深入和丰富。随着我国金融开放和金融全球化的深入,有着雄厚资金、技术和丰富市场运作与管理经验的外资银行全面进入国内金融市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我国商业银行多由国有银行转型而来,且正在转型过程中,故还残留国有银行的特点和弊病。在营销方面并未形成真正的营销理念,营销管理系统也不健全,“速度情结”与“规模冲动”普遍存在,各家商业银行发展普遍采取的是一种迅速扩张的战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策略也必然发生改变。如何利用自身优势进行营销策略的创新,让更多客户认同银行的产品、服务、品牌,使我国商业银行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掌握先机,成为了我国商业银行研究的重要内容,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正是在这样的现实及理论背景下,通过描述分析国外商业银行营销理念及现状,同时对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发展环境和新的业务发展动向分析,进而对比中外商业银行在营销策略上的不同,得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营销战略的缺陷;并对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环境的优势及劣势进行分析,同时通过描述招商银行20年的营销创新活动带动发展的经验,得到营销在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提出在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营销战略选择方面的可借鉴经验,最终形成相应的建议。在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开放、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状况下,对我国商业银行营销战略进行讨论和分析,是关系我国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张骏[4](2008)在《东亚银行西安分行营销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系统地研究了东亚银行西安分行的营销战略问题。本文首先从供应商、用户、竞争者、政治法律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产业因素等方面对该企业营销活动面临的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找出了企业营销活动的机会和威胁,然后利用EFE矩阵进行分析;随之,从企业内部资源、能力及核心竞争力着手对营销活动内部条件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利用IFE矩阵进行分析,对关键的内外部因素中的机会、威胁、优势、弱点进行匹配、评价提出该企业可采用的三个战略备选方案。最后,利用OSPM方法确定了该企业营销活动采用成本领先与差异化混合的营销战略方案。论文并从改进内部管理的几个因素提出了几点建议,完善了东亚银行西安分行实现营销战略所具备的充分条件。本文属于应用研究,主要是应用有关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分析具体问题。其特点在于:1、全面系统地直用战略理论来分析研究一个具体企业的营销活动,从一个新的角度分析研究东亚银行西安分行的营销谋划;2、对东亚银行西安分行营销活动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优势和弱点,以及东亚银行西安分行营销活动对外部环境适应程度等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3、将波特教授提出的三种制胜的竞争战略与企业在市场中扮演的角色置于矩阵中,确定营销战略的基本类型。

符江萍[5](2007)在《全面开放中外资银行竞争力比较分析》文中指出2006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的过渡期结束,中国金融业迎来了全面开放的新契机。如何正确、客观的分析和研究中外资银行竞争力,对积极推动中国的金融业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的经营模式,建立资本约束和风险约束机制,改善不良贷款比率,实现金融业的稳健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全面开放会提升中资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力水平,促进中、外资银行的发展并带来双赢的效果。本文分为七章:第一章:研究背景与框架。第二章:竞争位势理论及竞争力研究方法。简述了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竞争位势理论及五种竞争力量分析;同时简单介绍了国内外银行业竞争力的主要研究方法;实证分析:2006年度世界1000家最大银行。第三章:中国金融业的外部环境分析。简述了宏观经济环境、金融政策环境、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与开放进程、中资银行股份制改革综述、外资银行现状分析。第四章:中外资银行的竞争力差异。从分析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的竞争力特点入手,总结出中外资银行的竞争力差异。第五章:全面开放后中外资银行竞争热点及趋势分析。第六章:某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竞争力分析。第七章:提升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的建议。总体而言,中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对中外资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全面开放的巨大挑战和经营管理中所面临的压力,中外资银行需从理念、创新、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等方面比较其竞争力优势,进而提升各自的竞争力水平。

任宏[6](2006)在《解析中国商业银行网点的核心竞争力》文中研究指明2001年12月11日,历经15年的艰辛谈判之后,中国正式加入WTO。在长达数百页的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金融服务贸易被浓墨重彩。从此,中国的金融开放被外在地规定了加速度和时间表,中国金融业全方位开放的时代正式开始。根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对金融开放时间和进度的承诺,到2006年底,我国将全面放开外资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限制,取消对外资金融机构的政策限制。因此,2006年金融改革的任务很重。不仅要完成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上市和优质大型国企股的海归,更关键的是,2006年12月底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国内金融市场将全面对外资开放。届时,中外资在金融领域的竞争角逐将是相当激烈的。因此,构筑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介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整体格局着手,介绍了我国各商业银行的现状:国有商业银行“大而不强”,股份制商业银行“强而不大”,城市商业银行“小而不强”。进而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进行了竞争分析,对中外资商业银行的优势劣势进行了分析对比,指出要从发展战略、信息科技、组织和流程再造、人力资源、公司治理、产品和服务等六个方面构筑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而构筑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打造商业银行网点的核心竞争力。论文阐述了商业银行网点的作用,以及商业银行网点的核心竞争力是构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从客户经理制度、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三个方面来构筑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而网络银行是未来商业银行网点的发展趋势,要大力发展网络银行。最后,作者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陈进忠[7](2005)在《金融创新与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文中研究说明金融创新是受到媒体、学术界和金融从业者广泛关注的问题,从一般意义上讲金融创新既包括了产品的创新,也包括了参与金融产品交易的方式、各种中介组织、市场制度和监管制度的方面的创新。创新不仅带来新的逐利机会,也带来新的风险,任何一种创新都意味着游戏规则的重新制定,从而会在不同程度上引发利益格局的重新变化。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在金融创新的动态过程中,既进行能动的推动,也要对环境的变化进行被动的适应性反应,这也就构成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展的历程。金融创新作为一个历史的范畴,自从现代银行业出现以来,无论是银行传统的三大业务、银行的支付和清算体系、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还是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乃至整个金融体系、国际货币制度都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的动因来自多个方面,其表现形式也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从金融创新层面看,金融创新主要涵盖三个方面:金融制度创新、金融市场创新和金融业务创新。本文以系统论的观点为切入点,对金融创新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金融创新的基本框架体系进行了阐述和总结,并把金融创新界定为主导型金融创新和引致型金融创新。其目的在于研究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发展的内在联系。本文认为: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微观金融机构所进行的业务创新决定着金融创新的发展方向,并在整个金融创新体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而金融市场创新和金融制度创新滞后于金融业务的创新,换句话说,正是由于业务创新才引致市场创新和制度创新。 为了研究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本论文利用系统论的观点,把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归结为两类因素:一是银行发展过程中所依存的外部环境因素(即外部约束,如金融监管制度、市场约束);二是银行内部因素(即内部约束)。在此假设下,把银行视为一个开放系统,对于内部因素重点研究的是银行内部进行业务、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对其自身发展的影响。 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发展、金融体系和货币信用经济演进的主要内容。中国已经加入了WTO,外资银行正在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商业银行正面对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客观的讲,中国商业银行整体上的发展水平还落后于有着长

黄若尔[8](2006)在《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 ——兼论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启示》文中认为从世界经济发展来看,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对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国际竞争和金融安全至关重要。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大大提升,在此背景下,在中国大陆建立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呼声日益高涨。由于上海在20世纪30年代曾是当时远东乃至亚太地区声名显赫的国际金融中心,加之90年代以来上海经济金融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讨论中,人们自然把目光投向了上海,上海肩负起重建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重任。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以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为实证研究的标的,通过对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总结二者的发展经验教训及其对上海的启示,并结合我国和上海的实际,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出思路建议。 本文首先对国际金融中心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述评,总结了国际金融中心的两大形成因素——总体环境因素和金融因素。其次对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回顾,比较分析了两大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本质区别,并总结了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从而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供借鉴。然后在分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现状及其发展潜力的基础上,以国际金融中心的两大形成因素为指引,对沪港新三地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发现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存在的约束条件。 最后,作为研究的深化,本文进一步总结了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启示,结合我国以及上海目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思路,并针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存在的约束条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陆晓宁[9](2005)在《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竞争力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金融市场将按承诺逐步开放,这意味着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从银行经营的外部环境、经营安全性、资产数量和质量以及业务开展等方面着手,对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进行比较分析,针对中资银行在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张连怀[10](2005)在《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已经于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以下简称“WTO”)。根据入世协议,入世后5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对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允许外资银行设立同城营业网点,审批条件与中资银行相同。按照这个时间表,我国金融服务业最迟将在2006年底前全面对外开放。但是年初的一份全称为《北京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调研报告》引起银行界较大的震动,在这份报告列出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中,排在前12位的全是外资银行的北京分行,中资银行则包揽了后面的第13-37位,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更是位列倒数后四位。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中资银行能否经得起外资银行挑战的担忧。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积蓄和具备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金融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截至2004年底,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已达4.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2.2%;11家股份制银行总资产约占人民银行监管的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4.9%,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个百分点。这些成绩的背后,创新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相比,股份制商业银行有相对健全的管理体制、灵活的运行机制;与外资银行相比,股份制商业银行有本土化优势,对本土经营环境更加熟悉,营业网点已基本覆盖全国,并与客户建立了一定程度的信任关系,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由于这些原因,股份制商业银行能够较快地适应市场、激发创新潜能,在某些方面走在中国银行业的前列。尤其在最近一两年,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产品、服务和业务领域的创新可谓层出不穷,在内控和管理等方面也在大胆革新。这些举措极大地丰富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服务内涵,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形象,提高了银行的整体竞争力,得到了市场的充分肯定。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没有真正获得与其他银行相抗衡的持久竞争力。具体表现为:在战略上,还

二、中外资银行角逐六大热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外资银行角逐六大热点(论文提纲范文)

(1)D外资银行大连分行消费信贷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D外资银行大连分行概况
        1.1.2 D外资银行大连分行消费信贷业务现状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论文的研究思路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营销相关理论
        2.1.1 市场营销的内涵
        2.1.2 STP理论
        2.1.3 服务营销的7P理论
    2.2 消费信贷相关理论
        2.2.1 个人消费信贷的概念
        2.2.2 消费信贷的作用
        2.2.3 风险管理理论
3 D外资银行大连分行消费信贷营销问题及原因
    3.1 D外资银行大连分行消费信贷营销存在的问题
        3.1.1 消费信贷产品同质化严重
        3.1.2 营销渠道传统单一
        3.1.3 客户体验不佳
    3.2 D外资银行大连分行消费信贷营销问题成因
        3.2.1 缺乏有效的市场细分和定位
        3.2.2 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滞后
        3.2.3 物理网点、人员及费用不足
4 D外资银行大连分行消费信贷的营销环境分析
    4.1 消费信贷业务的外部环境
        4.1.1 消费金融政策的推进
        4.1.2 大连市地方经济的发展
        4.1.3 大连市城市居民收入概况与消费信贷需求分析
        4.1.4 金融科技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4.2 同业竞争环境
        4.2.1 消费金融公司和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竞争
        4.2.2 商业银行同业间的竞争分析
    4.3 D外资银行大连分行消费信贷业务内部环境分析
        4.3.1 营销资源分析
        4.3.2 营销能力分析
5 D外资银行大连分行消费信贷营销策略设计
    5.1 目标市场的细分和定位
        5.1.1 三类市场细分与重点目标市场选择
        5.1.2 市场定位
    5.2 产品策略
        5.2.1 核心产品的发展与创新
        5.2.2 产品服务内涵的延伸
    5.3 价格策略
        5.3.1 核心产品定价利率的下调空间
        5.3.2 基于大数据征信数据完善消费贷款定价
    5.4 销售渠道与促销策略
        5.4.1 搭建大额消费商户合作平台
        5.4.2 存量客户的定位与分类推广策略
        5.4.3 与其他零售产品的交叉营销
        5.4.4 全员营销的推广策略
    5.5 客户关系维护和服务策略
        5.5.1 提高线上应用系统的体验度
        5.5.2 提升线下服务品质
        5.5.3 利用新媒体渠道进行客户互动
6 D外资银行大连分行消费信贷营销的实施保障策略
    6.1 组织制度和技术保障
        6.1.1 调整市场营销管理部门组织架构
        6.1.2 提升数据分析与运用功能
    6.2 人力资源保障
        6.2.1 完善从业人员培训体系与内容
        6.2.2 健全绩效考核体系和福利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D银行“优质企业员工贷”业务对于部分消费场景凭证建议
附录B D银行“优质企业员工贷”业务贷款申请提交资料
致谢

(2)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非均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1 选题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畴
        1.3.1 区域金融的概念与研究范畴简述
        1.3.2 金融发展的概念简述
        1.3.3 非均衡概念简述
        1.3.4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研究范畴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全文逻辑框架
    1.6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6.1 主要创新点
        1.6.2 不足之处和展望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2.1 区域经济的理论分析
        2.1.1 区位理论
        2.1.2 传统区域发展理论
        2.1.3 近代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1.4 区域发展理论的新进展
        2.1.5 理论总结与研究述评
    2.2 金融发展的理论分析
        2.2.1 金融发展理论的萌芽
        2.2.2 金融发展理论的形成
        2.2.3 金融发展理论的新进展(20世纪90年代后)
        2.2.4 金融发展理论研究视角的拓展
        2.2.5 金融发展理论的空间视野——区域金融理论
        2.2.6 理论总结与研究述评
    2.3 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理论分析
        2.3.1 金融发展非均衡的总量观
        2.3.2 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结构观
        2.3.3 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功能观
        2.3.4 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系统观
        2.3.5 理论总结与研究述评
第3章 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历史演进与问题表现分析
    3.1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均衡阶段的历程与表现
        3.1.1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均衡阶段的背景
        3.1.2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的内涵与表现
    3.2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均衡阶段的历程与表现
        3.2.1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均衡阶段的背景
        3.2.2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均衡格局与表现
    3.3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的现状与表现
        3.3.1 西部区域经济总量与结构的非均衡现状
        3.3.2 西部区域居民收入水平与与劳动力价格非均衡
        3.3.3 西部区域固定资产投资的非均衡现状
        3.3.4 西部区域财政收支的非均衡表现
        3.3.5 西部区域对外贸易水平的非均衡
    3.4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情况与表现
        3.4.1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从均衡向非均衡阶段的历史转变
        3.4.2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统计比较方法
        3.4.3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总量指标与非均衡表现
        3.4.4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结构指标与非均衡表现
        3.4.5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功能指标与非均衡表现
        3.4.6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特征与变动趋势
第4章 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原因分析
    4.1 制度因素
        4.1.1 金融制度及政策影响
        4.1.2 对外开放程度与试验点政策
        4.1.3 财税体制改革
        4.1.4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行为
        4.1.5 法律环境差异
    4.2 经济条件因素
        4.2.1 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差异
        4.2.2 工业化、城镇化与信息化水平
        4.2.3 外商直接投资的差异
        4.2.4 技术创新与开发能力
    4.3 客观环境因素
        4.3.1 区位因素
        4.3.2 资源禀赋
    4.4 非正式制度因素
        4.4.1 多元化的宗教信仰
        4.4.2 多样化的民族传统
        4.4.3 社会资本
    4.5 不确定性冲击因素
    4.6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
第5章 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负面影响分析
    5.1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5.1.1 资本的区域流动效应
        5.1.2 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人为市场分割
        5.1.3 区域二元经济结构的差异性影响
        5.1.4 宏观调控的弱化效应
    5.2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5.2.1 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负面效应
        5.2.2 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恶化
    5.3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文化的负面影响
第6章 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区域金融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
        6.1.1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6.1.2 区域金融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6.2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与动态经济增长
        6.2.1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6.2.2 样本数据的来源
        6.2.3 实证研究的数理方法
        6.2.4 西部数据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6.2.5 东部数据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6.2.6 基于东西部两个地理层级的实证结果分析
    6.3 西部区域法律环境、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6.3.1 引言
        6.3.2 计量模型的构建与数据说明
        6.3.3 样本数据的来源
        6.3.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 西部区域社会资本、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6.4.1 引言
        6.4.2 计量模型的构建与数据说明
        6.4.3 样本数据的来源
        6.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7章 总结与建议
    7.1 总结
        7.1.1 全文逻辑体系的归纳总结
        7.1.2 全文研究观点与结论归纳
    7.2 建议
        7.2.1 顶层设计的协调机制
        7.2.2 措施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后记

(3)我国商业银行营销战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概念阐述
        1.2.1 商业银行营销的概念
        1.2.2 商业银行营销战略的内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主要创新点
    1.5 本文的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1.1 市场营销一般理论的研究
        2.1.2 关于金融业营销的研究
    2.2 国内研究综述
第3章 我国商业银行营销发展现状
    3.1 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现状及特征
        3.1.1 我国商业银行营销运行现状
        3.1.2 我国商业银行营销运行特征
    3.2 我国商业银行营销存在的问题
        3.2.1 营销的理念不够成熟
        3.2.2 营销组织体系不健全
        3.2.3 营销的运作不够规范
        3.2.4 营销效率和效益低下
    3.3 我国商业银行营销问题产生的根源
        3.3.1 经济金融体制改革滞后
        3.3.2 我国商业银行营销资源匮乏
        3.3.3 银行经营机制不合理
        3.3.4 银行营销的外部监控不力
第4章 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环境分析
    4.1 我国商业银行营销机会分析
        4.1.1 宏观经济环境
        4.1.2 中小企业的发展
        4.1.3 新兴产业及优势产业市场
        4.1.4 居民消费市场
        4.1.5 国际业务市场
    4.2 我国商业银行营销挑战分析
        4.2.1 外资商业银行挑战
        4.2.2 经营体制的限制
        4.2.3 经营空间和利差空间收缩
    4.3 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的优势分析
        4.3.1 拥有广泛的营业网点
        4.3.2 有较完善的支付结算系统
        4.3.3 有相对稳定的客户群体
    4.4 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的劣势分析
        4.4.1 人才缺乏、创新能力弱
        4.4.2 资本补充压力大、抗风险能力弱
第5章 招商银行营销策略案例分析
    5.1 招商银行发展状况
    5.2 招商银行的经营战略
        5.2.1 一卡通等产品的问世
        5.2.2 领跑国内网络银行
        5.2.3 招商银行的服务营销策略
    5.3 招商银行的营销策略分析
        5.3.1 STP理论及战略定位
        5.3.2 内尔松·瓦尔韦德模型战略分析
第6章 我国商业银行营销战略选择
    6.1 我国商业银行营销战略选择
        6.1.1 机会识别战略研究
        6.1.2 市场定位战略研究
        6.1.3 市场竞争战略研究
        6.1.4 组织联盟战略研究
        6.1.5 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6.2 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策略组合选择
        6.2.1 产品策略研究
        6.2.2 定价策略研究
        6.2.3 分销策略研究
        6.2.4 促销策略研究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东亚银行西安分行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框架
2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理论综述及发展特点
    2.1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理论综述
    2.2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发展特点
3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发展过程与现状
    3.1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发展过程
    3.2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存在问题
4 东亚银行西安分行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东亚银行西安分行营销现状
    4.2 东亚银行西安分行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5 东亚银行西安分行内外部环境分析及营销战略的选择
    5.1 东亚银行西安分行宏观环境分析
    5.2 东亚银行西安分行内部环境分析
    5.3 东亚银行西安分行市场营销战略的评价与选择
6 东亚银行西安分行营销战略实施的具体策略与措施
    6.1 东亚银行西安分行的市场细分与定位
    6.2 东亚银行西安分行营销战略的具体措施
    6.3 实施市场营销战略的保障
7 结论及不足
    7.1 主要结论
    7.2 进一步需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5)全面开放中外资银行竞争力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框架
    第一节 研究背景、意义
    第二节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竞争位势理论及研究方法
    第一节 竞争位势理论
    第二节 银行业竞争力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节 2006年度世界1000家最大银行
第三章 中国金融业的外部环境分析
    第一节 宏观经济形式分析
    第二节 金融政策环境分析
    第三节 中国金融业现状分析
第四章 中外资银行的竞争力差异
    第一节 中资银行的竞争力特点
    第二节 外资银行的竞争力特点
    第三节 中外资银行的竞争力差异
第五章 全面开放后中外资银行竞争热点及趋势分析
    第一节 竞争热点分析
    第二节 全面开放后中外资银行竞争趋势分析
第六章 某外资银行—S银行在中国的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 S银行在中国简述
    第二节 S银行在中国的发展战略
    第三节 S银行在中国的竞争力分析
第七章 提升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的建议
    一、追求真实利润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二、推进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三、完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四、强化竞争力的支持保障体系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6)解析中国商业银行网点的核心竞争力(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背景
    第二节 本文研究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
第二章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概况
    第一节 我国银行业整体格局
    第二节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竞争分析
    第三节 中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章 构建商业银行网点的核心竞争力是构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第一节 商业银行网点的作用
    第二节 商业银行网点的核心竞争力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第四章 如何构建商业银行网点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节 推行客户经理制度
    第二节 拓展商业银行零售业务
    第三节 进一步发展中间业务
第五章 商业银行网点未来的发展趋势-网络银行
    第一节 背景分析
    第二节 网络银行的运行特点及其竞争优势
    第三节 银行网络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第四节 银行网络化创新的对策建议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中文详细摘要

(7)金融创新与中国商业银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选题背景
    二、对于本文选题内涵的说明
    三、主要内容和机构安排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五、本文的研究特点
第一章 金融创新的基本理论及框架性分析
    第一节 金融创新的内涵分析
    第二节 金融创新的历史和影响因素分析
        一、金融创新的外部因素分析
        二、金融创新的内部因素分析
    第三节 各经济流派对金融创新的解释和论述
        一、“规避型”和“压抑诱导型”创新理论
        二、“压抑诱导型”创新理论
        三、制度创新理论
        四、交易成本创新理论
        五、技术推进的创新理论
        六、控制金融风险的金融创新
        七、“货币促成”理论的观点
        八、“财富和经济增长”的创新需求理论
    第四节 金融创新基本框架体系
        一、产品创新
        二、制度创新
        三、市场创新
    小结
第二章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分析
    第一节 金融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一、金融监管存在的意义
        二、金融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三、金融监管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博弈模型分析
    第三节 金融创新风险及其监管
        一、金融创新风险的构成
        二、金融创新风险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第四节 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的影响
        一、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一般影响
        二、金融监管对消极金融创新的影响
        三、金融监管对积极金融创新的影响
    第五节 金融创新与监管创新的互动发展
    小结
第三章 制度创新与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
    第一节 制度创新的概述
    第二节 制度创新与混业经营
        一、混业经营的概念界定
        二、混业经营发生的背景分析
        三、世界各国从分业到混业经营的发展历程
        四、推动混业经营转变的动因
    第三节 制度创新与银行并购
        一、西方金融业的现状
        二、西方金融业并购的基本态势
        三、国际金融业并购的原因
        四、国际金融业并购的影响
    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创新
        一、内部组织架构改造的扁平化和集约化
        二、强化商业银行组织的活力
    第五节 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其治理结构创新
        一、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其治理结构创新的研究成果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其公司治理的内涵
        三、股份制商业银行治理的特点
        四、利益相关理论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
    小结
第四章 市场创新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影响
    第一节 市场创新概述
        一、欧洲货币市场
        二、国际债券市场
        三、金融衍生市场
    第二节 衍生市场工具与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
        一、利率期货
        二、利率期权
        三、远期利率协议
        四、掉利
        五、利率上限、下限、上下限
    第三节 资产市场与商业银行的投资决策
        一、金融市场理论
        二、资产组合理论模型
        三、资本市场理论
        四、证券市场线(SML)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五、套利定价理论(APT)
        六、多因素套利定价理论
    小结
第五章 业务创新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管理
    第一节 资产负债表结构及管理战略
        一、资产负债表的结构
        二、资产负债管理战略
        三、最佳的资产组合
    第二节 产品创新及可能的影响
        一、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看产品创新
        二、从创新的目的看产品创新
    第三节 衍生产品与资产负债的管理
        一、利率的决定
        二、利率的度量
        三、资产负债的管理技术之一——缺口管理
        四、资产负债的管理技术之二——持续期管理
        五、资产负债的管理技术之三——金融衍生工具
    小结
第六章 科技创新与银行再造
    第一节 科技创新的概述
        一、科技创新的特征
        二、信息技术与商业银行的再造
    第二节 银行再造的内涵与外延
        一、银行再造概念的界定
        二、银行再造的内涵
        三、银行再造的外延
        四、银行再造的发展阶段与主流再造逻辑架构概述
        五、银行再造的发展类型
    第三节 商业银行再造基本体系
    小结
第七章 商业银行的管理创新
    第一节 成本管理系统
        一、银行传统的成本管理缺陷
        二、银行成本管理变革
        三、科学的成本管理系统
    第二节 定价管理系统
        一、银行传统定价结构的缺陷
        二、银行定价的变革
        三、定价模式
        四、需求导向定价中的重新定价机会
        五、对银行传统定价策略的修正
    第三节 顾客关系管理系统(CRM)
        一、信息资源的重新规划
        二、顾客关系维系平台与数据仓库的整合
    第四节 风险管理系统
        一、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三、商业银行骆驼评级制度CAMELS
    第五节 商业银行的信息管理系统
        一、外部资源的利用
        二、银行信息化
    第六节 银行组织结构管理系统
        一、银行组织重构(reorganizing)风潮
        二、银行组织结构的转变
    第七节 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二、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三、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
        四、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的设计
        五、商业银行薪资管理
        六、商业银行的教育培训系统
    小结
第八章 商业银行分配机制创新与利润贡献模型
    第一节 贡献系数的定义及决定因素
        一、贡献系数概念的界定
        二、贡献系数的决定因素
    第二节 决定利润贡献的相关参数及确定
        一、城市金融总量参数的确定
        二、银行同业经营参数的确定
        三、系统内经营参数的确立
        四、所在城市金融风险度参数确立
        五、权重的确定
    第三节 利润贡献系数模型
        一、单个分行贡献值的确立
        二、利润贡献系数模型
        三、实证分析
    小结
第九章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实践
    第一节 中国银行监管法规体系建设的变化
        一、按照入世承诺的要求完善相关法律框架
        二、参照《新巴塞尔协议》等文件精神确立以风险监管为核心的法律框架
        三、配合银监会的设立制定、调整银行监管法规体系
        四、为鼓励、规范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而制定、调整相关监管法规体系
    第二节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总体概况
        一、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
        二、银行主导的全面金融创新
        三、业务创新
    第三节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积极变化
        一、出于市场开放和竞争加剧的形势,银行自主创新逐渐成为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主体
        二、银行自主创新还得益于政府监管部门的积极引导和推动
        三、银行创新呈现出全面创新的局面
        四、银行创新具有内部专业化和外部融合的二重特点
        五、业务创新突出强调了银行的综合服务功能
        六、网络和信息科技与银行创新紧密结合
    第四节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现行法规的不足
        一、当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监管法规体系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利于银行创新的因素
        三、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微观局限性分析
    第五节 促进中国金融创新和商业银行发展的一般思路
        一、产权制度创新
        二、经营体制创新
        三、组织体系创新
        四、金融监管创新
        五、中国商业银行加强金融创新的思路分析
第十章 推动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相关策略
    第一节 改进中国金融监管水平的策略
        一、更新监管理念,体现鼓励创新的监管导向
        二、完善监管法规体系,促进金融创新
        三、监管体制的创新
        四、监管内容、监管手段的创新
        五、监管法制创新
    第二节 推动制度建设保障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发展
        一、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内外部环境的要求
        二、金融创新的制度环境建设
    第三节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发展战略
        一、中国加入WTO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二、业务创新:中国商业银行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中国开展金融创新的主客观条件
        四、中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思路
        五、中国商业银行的混业化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后记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8)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 ——兼论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创新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创新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2 国际金融中心相关理论探讨
    2.1 国际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2.1.1 规模经济学
        2.1.2 区位经济学
        2.1.3 需求反应和供给引导理论
    2.2 国际金融中心的产生模式及其特点比较
        2.2.1 自然形成模式
        2.2.2 政府主导模式
        2.2.3 两种产生模式的特点比较
    2.3 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及其效益成本分析
        2.3.1 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
        2.3.2 国际金融中心的效益成本分析
    2.4 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
        2.4.1 总体环境因素
        2.4.2 金融因素
3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
    3.1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及发展
        3.1.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及发展
        3.1.2 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及发展
    3.2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
        3.2.1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模式比较
        3.2.2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类型比较
        3.2.3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监管机制比较
    3.3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经验教训
        3.3.1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成功的经验
        3.3.2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的教训
4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现状及沪港新的比较分析
    4.1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现状
        4.1.1 全国的经济中心
        4.1.2 全国的金融中心
    4.2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前景
        4.2.1 国内经济金融快速发展的支撑
        4.2.2 上海自身的优势条件
        4.2.3 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
        4.2.4 中央政府的支持
    4.3 上海与香港、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分析
        4.3.1 总体环境因素的比较分析
        4.3.2 金融因素的比较分析
    4.4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约束条件分析
        4.4.1 经济总量的支持力度不足
        4.4.2 现行政策与体制上的制约
        4.4.3 城市微观环境建设有待改善
        4.4.4 金融因素方面存在不足
5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思路建议
    5.1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启示
        5.1.1 发展经济是构筑国际金融中心的坚实基础
        5.1.2 政府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政府在发挥作用的同时要注意自身的定位
        5.1.3 法治环境下的自由市场经济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重要条件
        5.1.4 要及时抓住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机遇
    5.2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思路
        5.2.1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模式定位
        5.2.2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建设路径
        5.2.3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模式选择
    5.3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对策建议
        5.3.1 建设大上海经济区域,继续做大做强经济实力
        5.3.2 在现有宏观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下推进制度创新
        5.3.3 通过政府推动与市场推动相结合,改善城市微观环境
        5.3.4 提高上海金融业的对内对外开放度,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和金融文化
    5.4 沪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定位与分工
        5.4.1 沪港合作的基础
        5.4.2 上海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定位与分工
参考文献
后记

(9)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竞争力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比较
    (一) 中外资银行经营的外部法律和监管环境对比
    (二) 中外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比较
    (三) 中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比较
    (四) 中外资银行的资产份额、资产增长速度比较
        1.资产份额比较:
        2.资产增长速度比较:
    (五) 中外资银行的业务发展比较
二、提高中资银行竞争力的对策
    (一) 加强资本充足率的管理, 提高银行经营稳健性
    (二) 注重资产的风险管理, 降低不良资产率
    (三) 进行业务创新, 提高业务营销能力

(10)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 容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的意义
    1.2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的基本状况
    1.3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的逻辑结构与方法
第二章 商业银行竞争力:一般研究
    2.1 企业竞争力:概念与定义
    2.2 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概念与定义
    2.3 世界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趋势与竞争力变化
第三章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特殊群体的特殊性
    3.1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成长历程
    3.2 制度竞争力: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中国商业银行体系中的特殊命题
    3.3 制度竞争力:由制度差异所带来的市场竞争力的差异——法人治理结构差异
    3.4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源泉:制度优势所带来的竞争力优势
第四章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发展中的比较与实证分析..
    4.1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4.2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内其它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4.3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际上大的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比较分析
    4.4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竞争力比较分析
第五章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升途径
    5.1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现状与问题
    5.2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提升途径:由单一的制度优势向综合的市场优势转变
    5.3 提升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若干对策研究
第六章 股份制改造: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的必然选择
    6.1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竞争力弱化应引起重视
    6.2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目标和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中外资银行角逐六大热点(论文参考文献)

  • [1]D外资银行大连分行消费信贷营销策略研究[D]. 吴丹.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2]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非均衡问题研究[D]. 徐云松. 中央财经大学, 2015(12)
  • [3]我国商业银行营销战略分析[D]. 魏震. 山东大学, 2011(06)
  • [4]东亚银行西安分行营销战略研究[D]. 张骏. 西北大学, 2008(07)
  • [5]全面开放中外资银行竞争力比较分析[D]. 符江萍. 厦门大学, 2007(08)
  • [6]解析中国商业银行网点的核心竞争力[D]. 任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08)
  • [7]金融创新与中国商业银行发展[D]. 陈进忠. 东北财经大学, 2005(02)
  • [8]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 ——兼论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启示[D]. 黄若尔. 浙江大学, 2006(06)
  • [9]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竞争力的对比研究[J]. 陆晓宁. 商业研究, 2005(20)
  • [10]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D]. 张连怀. 西南财经大学, 2005(11)

标签:;  ;  ;  ;  ;  

中外资银行竞争六大热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