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P电话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白玥[1](2020)在《基于软交换的鄂尔多斯电网语音交换系统的改造设计》文中认为电力通信的主要业务类型分为关键运行业务和事务管理业务两类,其中关键运行业务信息量不大,但对通信的实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有着很高的要求;事务管理性业务则具有业务种类多、变化快、通信流量大的特点。近年来公司各单位的行政语音系统发展迅猛,现有的电力程控交换机技术水平落后,核心设备运行至今已有十多年,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发展的要求。基于这种条件,在保留传统语音业务的基础上引入语音通信网的新技术和新业务,实现现有系统的增容和新业务的接入,对公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软交换技术的发展、系统中的各项协议、SIP特点与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将软交换技术和传统程控交换cc08进行了比较,引出电力行业升级语音交换系统的可行性结论。以鄂尔多斯电网行政交换网升级改造需求为主要研究目标,包括组网设计、网络与承载方案、互联互通、终端接入等方面的问题,重点研究了鄂尔多斯行政交换网的组网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方案,以语音交换系统的改造工程为依托,完成了鄂尔多斯电网语音交换系统的升级改造,通过实际大话务量测试的各项性能指标,验证了软交换网改造后的性能提高了鄂尔多斯电力通信的稳定性,为内蒙古电力公司电网的稳定运行以及业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彭景惠[2](2020)在《基于熵随机的网络流媒体动态隐密通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信息化成为时代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与个人、企业和政府的需求密切相关。随着Internet的兴起和数字语音编码技术的提高,网络语音电话(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简称VoIP)等流媒体技术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公共网络中广泛应用。随之而来的数据安全问题亟待解决,因此需要设计切实可行的安全协议,探索流媒体数据安全通信方法,以促进网络应用的不断发展。本文从理论和技术出发,系统研究了基于网络流媒体的安全动态隐密通信(Covert communication)技术,涉及信息理论建模、安全性分析、隐写(Steganography)算法设计、编码、隐密通信测试以及性能和鲁棒性测量等。本研究以面向对象的C++编程为基础,开发了一套可扩展的VoIP隐密通信系统,为此项工作提供实验平台。针对网络流媒体数据安全通信的复杂性,本文在信息隐藏和密码学技术的融合方面开展了前瞻性的研究,提出了基于计算机处理器硬件的真随机数和单向密码累积器(One-way cryptographical accumulator)的隐密通信新方法。结合高级加密标准、动态密钥分配和单向密码累积认证,该方法能显着提高隐密通信系统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鲁棒性。作为网络通信的安全信道,VoIP隐密通信可以有效保护数据免受网络攻击,甚至来自量子对手的攻击。本文对基于VoIP网络流媒体的隐密通信研究做出了如下几点贡献:(1)针对VoIP流媒体通信过程中的“时变”和“丢包”特征,构建了一个新的流媒体安全隐密通信理论模型,以描述在被动攻击情形下流媒体隐密通信的安全场景,从理论上解决其分组隐藏容量的不确定性和机密信息的不完整性等关键性问题。鉴于使用流媒体隐写术实现VoIP隐密通信,该模型用随机过程对VoIP隐密通信的信息源进行建模,通过假设检验理论(Theory of hypothesis testing)对敌手的检测性能进行分析评估,建立一种高精度的离散预测模型,模拟流媒体隐密通信中有效载荷的时变特征。(2)针对加密密钥的安全问题,详细探讨了流媒体隐写术与隐密通信领域中基于硬件熵源的真随机密钥生成。研究了在流媒体隐密通信中,利用硬件熵源产生的真随机数作为AES-128加密算法的密钥,以保证其保护的数据绝对安全。安全性分析和Mann-Whitney-Wilcoxon测试表明,由真随机数发生器产生的密钥,以CPU的读取时间戳计数器(the Read Time Stamp Counter)为熵源,可有效抵御恶意攻击。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数据嵌入间隔选择算法,使用从逻辑混沌图(Logistic Chaotic Map)生成的随机序列随机选择VoIP流中的数据嵌入位置,提高流媒体隐密通信中数据嵌入过程的复杂度和机密性。(3)针对VoIP隐密通信过程中的密钥分配问题及流媒体“丢包”特征,设计了一个高效、用于安全通信认证的单向密码累加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动态密钥更新和传输的流媒体隐写算法,该算法将单向密码累加器集成到动态密钥交换中,以提供动态、安全、实时的密钥交换,用于VoIP流媒体隐密通信,解决了其通信过程中机密信息不完整性问题。此动态密钥分配算法可以保护数据通信免受网络攻击,包括威胁到大多已知隐写算法的中间人攻击。依据数学离散对数问题和t-test检验的隐写分析结果,该算法的优势在于其在公共信道上的密钥分配具有高度可靠性。通过安全性分析、隐写分析、非参数统计测试、性能和鲁棒性评估,检验了基于硬件熵源真随机数和动态密钥更新和传输的流媒体隐密通信算法的有效性。以可扩展的VoIP隐密通信系统为实验平台,针对不同的数据嵌入位置、嵌入信息长度和流媒体隐藏容量和速率,进行了一系列VoIP流媒体隐密通信研究。结果表明,该隐密通信算法在语音质量、信号失真和不可感知性等方面对实时VoIP通信几乎没有影响。在VoIP流媒体中使用该隐密通信算法嵌入机密信息后,其语音通信质量指数PESQ的平均值为4.21,接近原始VoIP语音质量,其平均信噪比SNR值为44.87,符合VoIP通信国际标准。与其他相关算法相比,本文提出的隐密通信算法平均隐藏容量高达796比特/秒,与其它隐写算法相当,但在解决VoIP隐密通信相关的安全问题方面更有效。
梁程[3](2020)在《矿用无线语音通信及视频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目前,语音广播通信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在煤矿应用中一般为两个独立的系统,使得监控人员操作不方便、作业人员安全保障降低。因此有必要将两个系统有机融合在一起,针对煤矿应用构建一套语音广播通信及视频监控系统。论文依托企业委托项目“综采工作面综合语音传输系统研发”,将语音通信和视频监控两个系统融合,采用工业以太网总线结构,结合Socket网络编程、多线程技术、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通信协议、自定义的硬件通信协议和MySQL数据库,通过控制底层无线监测设备、无线语音通讯设备和无线摄像仪等实现了视频实时监控、全双工语音通话、广播通信及预警、数据监测、设备控制。实测表明,系统运行稳定、性能可靠、通信时延小、实时性良好、视频图像清晰流畅、语音通话质量稳定无杂音,满足了煤矿的实际需求。具体完成的工作有如下几方面:(1)设计了 硬件通信协议。通过对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协议的分析,将本系统网络通信的体系结构分层,并对每层使用的协议做出了详细介绍;通过对以太网数据封装过程和多种协议数据报格式的分析,设计了控制协议的封装过程和自定义控制报文的通用格式,实现了设备远程控制和数据监测。(2)设计了软件应用程序。通过对系统的需求分析,实现了应用程序的模块化设计,将应用程序分为视频监控、语音通信和监测控制三大主要功能模块和其他辅助功能模块;通过对Socket网络编程、多线程技术、通信协议以及多种设计模式的分析,完成了各个模块的设计开发,实现了语音、视频与数据的融合。(3)完成了数据库的设计。通过对数据库的概念模型和逻辑结构的分析设计,完成了数据表的创建,实现了数据存储和管理;通过对JDBC连接方式的分析,完成了数据库的连接,实现了数据的实时更新。(4)设计了测试用例对系统进行功能测试,验证系统的可用性;使用Wireshark分析抓包结果,验证系统的响应时间和通信可靠性;使用ping命令测试时延和丢包率,验证系统的稳定性等。
吴飞[4](2020)在《软件定义网络中网络服务质量感知路由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网络应用和服务应运而生。这些不同类型的应用产生的数据流在互联网传输的过程中通常具有不同的网络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需求。而传统的Internet网络提供的尽最大努力交付服务模式难以满足这种差异化服务需求。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SDN)作为一种新型网络架构,其核心思想是将控制与转发分离,形成一个控制平面和一个数据平面。SDN架构本身以及其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之间的交互协议,即OpenFlow协议,都对QoS保障提供了细粒度的技术支持。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SDN环境中面向不同类型网络应用的QoS感知路由策略,并提出了以下方案:(1)面向可伸缩视频流服务的多播路由方案。可伸缩视频流应用是一种具备可分级特性的流媒体服务,本文设计了一个面向该服务的多播路由方案。本方案首先给出基于SDN网络的通信系统架构设计,然后提出一个时间高效的组播树构建算法来进行可伸缩视频流多播路由,并进一步设计了一个基于视频失真模型的动态层转换策略来解决网络动态环境引起的视频失真问题。最后本方案实现了一个原型系统,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在满足可伸缩视频流服务的QoS需求的基础上,有效地保障用户的网络服务质量体验并提升多播会话的可扩展性。(2)面向IP电话服务的单播路由方案。IP电话服务是一种主流的、基于IP网络的端到端语音通话技术,本文提出一个面向该服务的单播路由方案。本方案首先利用SDN逻辑集中控制的特性收集数据平面的历史流量信息构成数据集,然后训练本方案设计的一个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模型,即DeepRouting,来学习网络流量调度特征,进而使用训练后的模型来进行针对IP电话服务请求的线上路由规划。实验结果表明DeepRouting模型能够以时间高效的方式进行线上服务路由,并且取得合理的QoS性能,从而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张文[5](2020)在《VoIP语音库的体系与生成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上的流量迅速增加。然而随着安全性的需求和网络流量加密传输的广泛使用,对网络流量进行加密已经成为了一种标准。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围绕网络流量展开研究,研究网络流量的分类与识别。然而网络电话也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通讯技术,网络中的VoIP流量越来越多。但是目前用于研究的数据集还是以IDS(入侵检测)和网络流量应用分类为主,可用于加密语音流量识别的VoIP数据集比较缺乏。当前,在借助VoIP软件生成数据的方式下,想要获取准确、多样化标签的流量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此研究具有准确标签的VoIP流量数据集生成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能够获得标签种类多样化、准确的VoIP流量数据集,本论文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本论文首先研究VoIP中的相关协议,如H.323、SIP、SDP协议,确定了基于SIP协议的VoIP流量生成路线。SIP协议中使用的网络安全机制也是研究对象之一。SIP协议中的安全机制偏向于保证SIP中的信令流安全,媒体流的安全是通过SRTP协议实现的。为了了解SRTP的工作流程,本文研究了 RFC3711。研究发现SRTP中需要一个主密钥,而主密钥的协商需要使用MIKEY、SDES等密钥协商管理协议。SRTP协议中采用了基于AES128的数据加密方式。2)研究目前用于语音识别的数据库的特性,提出了用于VoIP语音识别的语音库体系构成,从发音文本设计、录音人的选择等角度讨论语音库的设计标准。3)在前三点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对VoIP流量的生成有了完整的系统性认识,结合目前VoIP流量产生的缺陷和实际需求,提出了一种使用WAV文件作为语音源的VoIP流量生成方法。研究网络层次中各协议的报文头格式,通过网络协议报文头的封装,达到流量生成的目的。实现了 AES128的计数器工作方式。4)为了能够提高VoIP流量的标签标注工作的自动化程度,提出了一种基于DNN的说话者性别识别方法和基于CNN的语种识别方法。5)通过系统的测试,生成的流量报文能正确被Wireshark软件识别,表明数据封装的正确性。基于DNN的说话者性别识别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提升MFCC的维度或者语音数据的时间长度,都能提高识别的准确率。而基于CNN的语种识别也有90%以上的准确率。
蒋超[6](2020)在《数字经济下网络通讯企业发展战略优化研究 ——以F企业为例》文中提出数字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数字技术的融合提升作用和数字资源的应用价值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开启了对数字经济的新探讨。传统经济如何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下把握住机遇取得高速发展?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F企业是一家中小型民营网络通讯设备生产企业,主要提供网络通讯设备。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和积累,F企业目前正步入快速成长期,但作为通信制造企业如何在数字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结合当下的发展环境,如何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保持当下稳定高速的增长比率?是当下F企业管理层面临的重要任务。除此以外,F企业的生产经营制度正在制定和完善过程中;同时,面对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相对于大型公司,F企业缺乏更有效的发展战略及保障实施措施。因此,本文选用F企业作为分析对象。本文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法对中小网络通讯企业在数字经济下的发展战略展开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收集了F企业的档案资料、人事资料、财务资料及管理制度等证据资料,然后对证据资料进行模式匹配分析,重点对F企业的发展现状行分析,找出数字经济下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在保持传统通信业务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寻求更多的跨界融合发展机会,增加在基于SIP网络通信技术上的跨行业融合发展的研发投入,确保高收入、高毛利、高增长率的“三高”战略目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中小企业应顺应数字经济发展的大潮流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第二、数字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生产、销售模式,中小企业需要顺应时代发展,重构“动态的未来”并重视大数据的作用。第三、随着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跨界与融合发展成为F企业的新战略方向,调整战略发展方向定能保持高利润点和高增长率,取得更长远的发展。
王羔则[7](2020)在《基于电力通讯系统的VOIP语音终端设计及优化》文中研究说明VOIP(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VOIP)技术在电力通信的应用使得电力通信带宽资源有效利用,并且与电力通信内部网络复用,但在低信噪比的情况下语音通信质量不佳是该技术的弱点,进一步开展在电力系统中VOIP设计及优化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本文基于语音增强算法研究了变电站语音通信的噪声问题,通过谱减法结合语音端点检测,实现了低信噪比下的语音增强,并定制化设计了VOIP系统、IP语音终端和WEB页面,应用本文提出的算法实现了一种VOIP语音终端。本文完成的研究内容主要如下:(1)针对低信噪比条件下基本谱减法降噪性能差的问题,提出了结合能量自适应滤波方法,对低信噪比语音信号可有效滤波检测,研究发现在0db,1db,2db,3db四种信噪比条件下,语音信号的能量被提高。本文通过引入能量阈值,在谱减法降噪后检测能量并与纯净语音能量对比,若大于阈值则继续执行谱减滤波,实现了信噪比的提高。(2)针对低信噪比下语音端点检测不准确问题,提出用基本谱减法结合EMD(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Teager能量计算语音能量的方法,通过对带噪语音初步滤波,然后对滤波后的语音信号执行EMD分解得到固有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根据Teager能量算子对调幅调频信号敏感的特性,用Teager能量算子计算IMF(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的能量,然后把各个IMF的能量相加,用得到的能量值代替短时能量去检测带噪语音的端点,实现了比短时能量更准确的端点检测。(3)针对某变电站的通信调度方式,定制化搭建了VOIP系统,在客户端设计了基于IP的网络电话的硬件软件部分,验证了所提算法的可行性。并在服务器端设计了WEB网页,实现了区域终端的集中化管理。
郭际[8](2019)在《基于M-CTD(移网隐私号)的平台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文中提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个人隐私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广泛的重视,而因为个人隐私泄露所导致的不泄密事件也越发增多。如何在互联网信息化、大数据化的浪潮中保护好个人隐私同时能够让使用者更加有效和安全的使用互联网服务已经成为了制约互联网继续向深入发展的重要关键问题。移网隐私号(M-CTD)平台是在互联网和运营商通信网络之间构建的一个具有多种交互能力的云计算CaaS平台,通过所搭载的集成接口为用户提供快速便捷的全面互联网通讯服务。使用移动网号码作为虚拟中间号,实现双向显示虚拟号码,建立个人信息的保护屏障。其特点有:1)通过号码解析技术,屏蔽隐藏使用者号码信息,使得使用者在使用服务的同时,从最根本的信息数据的最底层保护个人隐私的不外泄。相较于一些已有的保护系统和机制来说有着根本性的革新,从而大大增加了机制的安全性,有效性。2)相对于已有的一些通信隐私保护机制,其在一些情况下,固网号码容易被标记获取,接通率较为低,操作运行较为繁琐,而在M-CTD平台运营的过程中,移网号码更加灵活,可信度更高,可以提较高的接通率。3)M-CTD平台还可以在语音业务中融合短信功能,使用者可以通过使用隐私号码进行移网隐私号之间的短信互发,在语音通信间实现保护隐私的基础上,实现了短信通信间的隐私保护。本文根据市场需求及用户需求,结合相关的M-CTD实践案例,采取文献研究法与案例研究法,通过分析和研究已有的海内外企业界和学术界关于互联网时代下用户隐私保护问题,结合通信运营商最新产品方向,分析基于M-CTD的平台有效性及安全性。首先,介绍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综合阐述了互联网发展下的网络隐私保护现状,网络隐私被侵犯的严重后果及现行相关法律法规。从根源上说明M-CTD平台出现的市场需求及用户需求,探讨了M-CTD平台的发展背景。其次,介绍M-CTD平台的总体构架和其所能实现的功能功用,通过介绍M-CTD平台的组网构架,信令流程(语音,文字)等所使用的技术,阐述其如何通过虚拟号码实现隐私保护和实现用户呼叫的全流程实现。然后,以钉钉办公平台为例介绍M-CTD产品的应用;基于安全可靠的需求,比较M-CTD平台的隐私号码绑定模式;以江苏联通所搭建的M-CTD平台为实例,介绍M-CTD平台的安全性特点及有效性保障。最后,阐述M-CTD平台现如今的发展趋势,方向和演进的侧重点,通过对未来技术及制度上的合理构想,探讨如何进一步发展M-CTD平台的功能,使之安全性,可靠性进一步提高。通过本文基于M-CTD的平台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表明该产品在隐私保护领域起到了积极影响。在此研究基础上,为企业未来技术及制度上具体实施策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陈乾[9](2019)在《基于以太网的带式输送机监控系统下位机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带式输送机是一种现代化生产中连续运输设备,具有运距远、运费低、运量大、装卸方便、能耗小、适合于散料运输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煤炭、矿山、港口、电力、冶金、化工等领域,与汽车、火车一起成为三大主力工业运输工具。由于带式输送机安装调整不当、落料点落料不正、长期在恶劣环境下使用等原因,产生带式输送机故障,一旦发生故障将造成安全事故,运输物料的损耗,设备的损坏,人员伤亡,严重影响安全生产。为保证带式输送机安全、可靠的运行,需要一种带式输送机监控系统。目前带式输送机综合保护系统只能对堆煤、温度、带速、跑偏、烟雾、急停、撕裂等进行检测和保护,不具有视频监控功能,存在监测和控制功能不全、可靠性差等问题;采用CAN或RS485总线结构,存在布线复杂,不易扩展,通信距离近,传输可靠性差等问题,不能满足《智慧矿山信息系统通用技术规范》(2018)中对带式输送机监控系统的要求。本文针对基于以太网的带式输送机监控系统下位机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研究,在基于以太网的带式输送机监控系统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以太网的带式输送机监控系统的下位机(网络电话、急停开关和监控终端)的设计方案,具有软件修改和升级方便、成本低、易于扩展、维修方便等优点。采用STM32F405VGT6 ARM处理器芯片设计了网络电话和急停开关的硬件电路,采用C语言设计了网络电话和急停开关的软件;采用S5P4418和STM32F405VGT6ARM处理器芯片设计了监控终端的硬件电路,移植了Linux操作系统,采用C++和C语言设计了监控终端的软件;制定了下位机与上位机通信协议,并编写了其通信软件;搭建了基于以太网的带式输送机监控系统,并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研制的基于以太网的带式输送机监控系统的下位机,增加了监控终端的电话通信功能,采用模块化设计,具有软件修改和升级方便、成本低、通用性好、易于扩展等优点。本文所研制的下位机可用于基于以太网的带式输送机监控系统,能够实现对带式输送机带速、跑偏、纵撕、温度、堆煤、急停等运行状态信息的监测,以及设备控制、电话通信和视频监控等功能,具有传输可靠性高、布线方便、软件修改和升级方便、成本低、易于扩展、通信距离远、维修方便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煤炭、矿山、港口、电力、冶金、化工等领域。
高建骁[10](2019)在《基于民航VoIP-VHF系统的设计在话音质量增强方面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空域广阔、机场众多,机场与航空器的数量急剧增长,目前空中运输在新现代交通运输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大型机场旅客的每年吞吐量都在千万人次。由于空域是有限的,所以空中交通管制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大幅度缩小航空器的间隔,使得空中交通管制方式也由原来的程序管制方式逐步转变为雷达指引管制,这就实现了航空器飞行间隔的缩短,同时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对更多航空器的管制,与此同时对VHF地空通信系统的安全保障性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也形成了空中交通管制部门对地空通信系统的极度依赖,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安全保障压力。一旦发生事故或事故征候,会对航空器的飞行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危及航空器中人员的生命安全。更具有安全与服务优势的新型的基于VoIP技术支持的民航通信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但大规模使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为实现基于VoIP技术的民航VHF通信系统能满足对地空通信的要求,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实现对系统话音质量的评估与改善,本文首先研究了VoIP技术中的关键技术和协议,研究构建VoIP网络系统所需要的关键要素,在这基础上设计出基于VoIP-VHF系统结构,对系统所需以及实现方法进行分析。随后,对传统VHF通信系统与VoIP-VHF通信系统的信号类型,流程以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将VoIP-VHF电台接入E&M传输模式的语音通信系统的设想。然后,在测试平台搭建实现的基础上,分析如何对VoIP-VHF通信系统的接收/发射话音参数指标进行测试,如何在最大程度减少人为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对话音进行量化评估。最后,分析如何采用编码技术改善VoIP-VHF通信系统中的丢包情况,解决话音质量问题,减少丢包对系统通信质量的影响。本论文研究结果表明,VoIP-VHF电台与E&M传输模式的语音通信系统的匹配是可以实现的,并成功在其基础上搭建了作为测试的小型的关于民航VoIP-VHF通信系统平台,通过平台完成了对VoIP-VHF通信系统的接收/发射话音参数指标进行测试和对话音质量的量化评估,参数指标与量化指标均符合民航地空通信安全标准。采用综合编码技术确实可以改善VoIP-VHF通信系统中的丢包情况,通过对综合编码仿真程序的编写,在Matlab软件中实现综合编码方法的仿真,验证了本论文所提出的方法能有效的改善VoIP-VHF通信系统的话音质量,减少丢包对系统的影响。本文还只是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想法,做了一些简单的工作,VoIP-VHF通信技术是一个复杂的技术,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很多,本文所做的工作在解决问题上还是相对的理想化与单一化,所以在未来VoIP-VHF设备在民航大规模投入使用的时候,还会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思考与解决,希望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能对日后VoIP-VHF设备在民航大规模投入使用的时候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用价值。
二、IP电话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P电话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软交换的鄂尔多斯电网语音交换系统的改造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现状分析 |
1.2.1 软交换技术发展现状 |
1.2.2 国家电网公司语音软交换系统应用现状概况-以河南省电网为例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软交换技术介绍 |
2.1 传统程控交换与软交换技术分析 |
2.1.1 C&C08呼叫处理系统概述 |
2.1.2 软交换的概念 |
2.2 软交换的协议研究 |
2.2.1 软交换与协议 |
2.2.2 H.323协议 |
2.2.3 SIP协议 |
2.2.4 H.248协议 |
2.2.5 SIP与H.323的对比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鄂尔多斯电网语音交换系统现状及需求分析 |
3.1 鄂尔多斯电网语音交换系统现状 |
3.2 鄂尔多斯电网语音交换系统存在的问题 |
3.3 鄂尔多斯电网软交换系统建设发展目标 |
3.4 需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鄂尔多斯电网软交换系统的组网设计 |
4.1 接入方式设计 |
4.1.1 终端用户接入 |
4.1.2 软交换系统的接入 |
4.1.3 IP电话系统的接入 |
4.2 服务器与存储容量设计 |
4.2.1 服务器设计 |
4.2.2 存储容量设计 |
4.3 网络设计 |
4.3.1 对承载网的要求 |
4.3.2 端到端时延 |
4.3.3 丢包率 |
4.3.4 软交换承重带宽要求 |
4.4 安全防护及可靠性要求 |
4.4.1 数据网的安全性要求 |
4.4.2 信息安全防护 |
4.4.3 通信业务安全 |
4.4.4 环境和可靠性要求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试与验证 |
5.1 呼叫模型 |
5.2 最大注册用户数测试 |
5.3 域内用户呼叫处理能力测试 |
5.4 域内呼叫处理稳定性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熵随机的网络流媒体动态隐密通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信息隐藏技术概述 |
1.2.1 信息隐藏定义及应用 |
1.2.2 信息隐藏技术的分类与研究现状 |
1.3 VoIP流媒体隐密通信研究现状 |
1.3.1 隐藏算法研究 |
1.3.2 随机密钥生成研究 |
1.3.3 隐密通信密钥分配研究 |
1.4 存在问题与难点 |
1.4.1 理论模型问题 |
1.4.2 随机密钥生成问题 |
1.4.3 容量不确定性问题 |
1.4.4 机密信息不完整性问题 |
1.5 本文组织结构 |
1.5.1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5.2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VoIP流媒体数据通信技术与安全 |
2.1 VoIP基本原理及主要特点 |
2.2 VoIP系统组成 |
2.2.1 终端用户设备 |
2.2.2 网络组件 |
2.2.3 呼叫处理器 |
2.2.4 网关 |
2.2.5 协议 |
2.3 VoIP通信原理及关键技术 |
2.3.1 VoIP通信原理 |
2.3.2 尽力而为服务的局限性 |
2.3.3 VoIP关键技术 |
2.4 VoIP安全性分析 |
2.4.1 VoIP组件的安全性分析 |
2.4.2 VoIP通信的安全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隐写术与VoIP隐密通信 |
3.1 隐写术系统构成 |
3.1.1 原始载体 |
3.1.2 秘密信息 |
3.1.3 嵌入过程 |
3.1.4 含隐载体 |
3.1.5 隐写密钥 |
3.1.6 提取过程 |
3.2 隐写术的分类 |
3.2.1 根据载体类型分类 |
3.2.2 根据嵌入域分类 |
3.2.3 基于提取/检测条件分类 |
3.2.4 其他分类 |
3.3 基于隐写术的VoIP隐密通信 |
3.4 VoIP隐密通信系统性能评估 |
3.4.1 不可检测性 |
3.4.2 不可感知性 |
3.4.3 安全性 |
3.4.4 隐写容量 |
3.4.5 鲁棒性 |
3.5 VoIP隐密通信面临的攻击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VoIP隐密通信理论建模及安全分析 |
4.1 VoIP隐密通信的信息理论模型 |
4.1.1 Cachin隐写信息理论模型及其安全性定义 |
4.1.2 VoIP隐密通信理论建模及安全性证明 |
4.2 VoIP隐密通信算法设计 |
4.2.1 加密算法 |
4.2.2 数据嵌入算法 |
4.2.3 数据提取算法 |
4.3 VoIP隐密通信系统构建 |
4.3.1 VoIP通信模块 |
4.3.2 密钥生成及分配模块 |
4.3.3 数据嵌入及提取模块 |
4.4 VoIP隐密通信实验平台搭建 |
4.4.1 性能测试 |
4.4.2 评估指标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熵随机和混沌映射随机的VoIP隐密通信 |
5.1 基于硬件熵源和混沌映射的实时VoIP隐密通信设计 |
5.1.1 VoIP通信 |
5.1.2 基于硬件熵源的真随机密钥生成 |
5.1.3 基于混沌映射的VoIP隐密通信嵌入位置选择 |
5.1.4 秘密信息的嵌入与提取 |
5.2 实验设置 |
5.2.1 实验测量性能指标 |
5.2.2 实验平台搭建 |
5.2.3 信号质量测量 |
5.2.4 语音质量测量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实验测量结果 |
5.3.2 不可检测性分析 |
5.3.3 算法性能比较 |
5.3.4 安全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单向累积密钥分配的动态VoIP隐密通信 |
6.1 基于动态密钥分配的VoIP隐密通信系统 |
6.1.1 VoIP隐密通信的密钥分配问题 |
6.1.2 基于动态密钥分配的VoIP隐密通信模型 |
6.2 基于单向累积密钥分配的动态VoIP隐密通信设计 |
6.2.1 基于单向累积的密钥分配 |
6.2.2 秘密信息的嵌入 |
6.2.3 秘密信息的提取 |
6.3 安全性分析 |
6.3.1 通信方认证 |
6.3.2 中间人攻击 |
6.3.3 敌手攻击 |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4.1 不可感知性及鲁棒性分析 |
6.4.2 嵌入间隔影响分析 |
6.4.3 隐藏信息大小影响分析 |
6.4.4 统计不可检测性分析 |
6.4.5 算法性能比较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成果与创新 |
7.2 研究局限性 |
7.3 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矿用无线语音通信及视频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语音通信系统研究现状 |
1.2.2 视频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系统开发相关技术 |
2.1 系统开发平台和工具 |
2.1.1 Java开发环境 |
2.1.2 Swing框架 |
2.1.3 MySQL数据库 |
2.2 设计模式 |
2.2.1 工厂模式 |
2.2.2 单例模式 |
2.2.3 命令模式 |
2.2.4 适配器模式 |
2.3 通信协议 |
2.3.1 TCP/IP协议分层 |
2.3.2 链路层 |
2.3.3 网络层 |
2.3.4 传输层 |
2.3.5 应用层 |
2.4 Socket网络编程 |
2.5 多线程技术 |
2.5.1 线程的实现 |
2.5.2 线程的同步 |
2.5.3 线程死锁 |
2.6 本章小结 |
3 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1.1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1.2 性能需求分析 |
3.2 系统总体设计 |
3.2.1 系统硬件通信协议设计 |
3.2.2 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
3.3 数据库设计 |
3.3.1 概念模型设计 |
3.3.2 逻辑结构设计 |
3.4 系统各模块功能及通信协议详细设计 |
3.4.1 用户登录模块设计 |
3.4.2 设备管理模块设计 |
3.4.3 视频监控模块设计 |
3.4.4 语音通话模块设计 |
3.4.5 广播通信模块设计 |
3.4.6 监测控制模块设计 |
3.4.7 权限管理模块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系统实现 |
4.1 数据库连接实现 |
4.2 系统各模块功能及通信协议实现 |
4.2.1 用户登录模块实现 |
4.2.2 设备管理模块实现 |
4.2.3 视频监控模块实现 |
4.2.4 语音通话模块实现 |
4.2.5 广播通信模块实现 |
4.2.6 监测控制模块实现 |
4.2.7 权限管理模块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 |
5.1 测试环境 |
5.2 系统功能测试 |
5.2.1 用户登录模块测试 |
5.2.2 设备管理模块测试 |
5.2.3 视频监控模块测试 |
5.2.4 语音通话模块测试 |
5.2.5 广播通信模块测试 |
5.2.6 监测控制模块测试 |
5.2.7 权限管理模块测试 |
5.3 系统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4)软件定义网络中网络服务质量感知路由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SDN研究与应用进展 |
1.2.2 SDN中 QoS路由策略研究概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技术 |
2.1 SDN基础架构 |
2.2 OpenFlow协议及其对QoS的支持 |
2.2.1 OpenFlow协议流表处理机制 |
2.2.2 OpenFlow协议消息类型 |
2.2.3 OpenFlow协议对QoS的支持 |
2.3 神经网络模型相关介绍 |
2.3.1 前馈神经网络 |
2.3.2 循环神经网络 |
第3章 面向可伸缩视频流服务的多播路由方案 |
3.1 引言 |
3.2 符号定义及问题模型 |
3.3 方案设计 |
3.3.1 系统架构设计 |
3.3.2 方案具体描述 |
3.3.3 时间复杂度分析 |
3.4 实验设计与性能分析 |
3.4.1 系统原型与实验部署 |
3.4.2 实验结果展示和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面向IP电话服务的单播路由方案 |
4.1 引言 |
4.2 问题模型 |
4.3 方案设计 |
4.4 实验与结果分析 |
4.4.1 实验环境部署 |
4.4.2 模型训练和评估 |
4.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VoIP语音库的体系与生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及理论介绍 |
2.1 VoIP相关协议介绍 |
2.1.1 VoIP概述介绍 |
2.1.2 H.323协议 |
2.1.3 SIP协议 |
2.1.4 两种协议比较 |
2.1.5 SDP协议 |
2.2 语音编码技术 |
2.3 RTP协议 |
2.4 SRTP协议 |
2.5 加密算法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SIP的通信过程和数据加密研究 |
3.1 通信过程研究 |
3.1.1 SIP协议用户注册 |
3.1.2 请求发起过程 |
3.1.3 会话关闭过程 |
3.2 VoIP加密方式研究 |
3.2.1 HTTP摘要认证 |
3.2.2 S/MIME |
3.2.3 IPSec协议 |
3.2.4 SSL/TLS协议 |
3.2.5 SRTP协议加密研究 |
3.2.6 MIKEY协议 |
3.2.7 SDES密钥管理协议 |
3.3 AES加密算法研究 |
3.3.1 数据填充方式 |
3.3.2 数据加密过程 |
3.3.3 工作模式 |
3.4 SIP安全机制总结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VoIP语音库的体系研究 |
4.1 VoIP语音库的建设目的 |
4.2 VoIP语音库设计关键因素 |
4.2.1 发音文本 |
4.2.2 发音人 |
4.2.3 数据存储与标注 |
4.3 VoIP语音库的体系构成 |
4.3.1 VoIP性别库 |
4.3.2 VoIP语种库 |
4.3.3 VoIP场景库 |
4.3.4 VoIP方言库 |
4.3.5 VoIP情感库 |
4.3.6 语音库之间的关联 |
4.4 VoIP语音库的特有属性 |
4.4.1 语音编解码器 |
4.4.2 数据的加密方式 |
4.5 语音库的构建标准 |
4.5.1 语音库的大小 |
4.5.2 构建方法 |
4.5.3 数据的均衡性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需求分析 |
5.2 设计目标 |
5.3 技术可行性分析 |
5.4 总体架构设计 |
5.5 预处理模块 |
5.5.1 端点检测 |
5.5.2 基于双门限的端点检测 |
5.5.3 语音文件的重采样 |
5.6 输入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
5.6.1 输入模块的设计 |
5.6.2 输入模块的实现 |
5.7 文件处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5.7.1 文件处理模块的设计 |
5.7.2 文件处理模块的实现 |
5.8 语音编码模块 |
5.8.1 语音编码模块设计 |
5.8.2 语音编码模块的实现 |
5.9 数据包封装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5.9.1 数据包封装模块的设计 |
5.9.2 数据包封装模块的实现 |
5.10 输出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5.10.1 输出模块的设计 |
5.10.2 输出模块的实现 |
5.11 数据加密模块 |
5.11.1 数据加密模块的设计 |
5.11.2 加密模块的实现 |
5.12 语音标签的自动获取 |
5.12.1 特征选取 |
5.12.2 MFCC |
5.12.3 基于DNN的识别 |
5.12.4 基于CNN的识别 |
5.1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VoIP生成方法的系统测试 |
6.1 系统基础环境 |
6.2 文件的处理 |
6.3 加密算法验证 |
6.4 数据包的封装验证 |
6.5 基于DNN的说话者性别识别实验 |
6.5.1 数据集 |
6.5.2 MFCC维度的影响 |
6.5.3 语音数据时长的影响 |
6.6 基于CNN的语种识别 |
6.6.1 数据集介绍 |
6.6.2 网络结构 |
6.6.3 实验结果 |
6.7 工具总结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6)数字经济下网络通讯企业发展战略优化研究 ——以F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二、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五、本文的创新或前瞻性研究 |
第一章 数字经济及网络通讯行业发展 |
第一节 数字经济及其特征 |
一、数字经济的基本概念 |
二、数字经济的本质属性 |
三、数字经济的特征 |
第二节 数字经济的发展历程 |
一、国外数字经济的发展 |
二、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历史及现状 |
第三节 网络通讯行业发展分析 |
一、网络环境分析 |
二、网络通讯行业发展分析 |
第四节 网络通讯行业发展前景及瓶颈 |
一、网络通讯行业发展前景 |
二、网络通讯行业发展瓶颈 |
第二章 F企业现行战略及绩效分析 |
第一节 F企业基本情况概述 |
一、F企业发展概述 |
二、F企业的经营战略现状 |
三、F企业生产经营模式 |
第二节 F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
一、运营模式分析 |
二、市场构成分析 |
第三节 F企业经营绩效分析 |
一、经营绩效分析 |
二、收入结构分析 |
第三章 数字经济下F企业发展的SWOT分析 |
第一节 F企业发展的SWOT分析 |
一、F企业的发展优势(S) |
二、F企业的发展劣势(W) |
三、F企业的发展机会(O) |
四、F企业发展的威胁(T) |
第二节 数字经济下F企业现行战略的局限性 |
一、总体层的战略局限 |
二、业务单位层的战略局限 |
三、职能层的战略局限 |
第四章 F企业战略优化设计 |
第一节 F企业发展战略的新定位 |
一、总体战略定位于“跨界融合发展” |
二、企业愿景 |
三、市场定位 |
四、人才定位 |
五、发展战略总体目标 |
第二节 数字经济下F企业的战略设计 |
一、F企业发展的具体目标设计 |
二、职能层发展战略优化设计 |
第五章 数字经济下F企业战略实施措施 |
第一节 F企业战略实施分析 |
一、树立“安全高效”的品牌形象 |
二、网络通讯终端设备与跨界融合解决方案协同发展 |
三、优化全球销售渠道 |
第二节 F企业战略保障分析 |
一、重建企业价值观并提升领导者认知水平 |
二、整合公司内外部资源 |
三、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
四、量化考核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
五、实施企业运营管理变革 |
六、继续推进全面国际化进程 |
结论 |
一、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启示 |
二、研究成果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电力通讯系统的VOIP语音终端设计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2.1 变电站VOIP国内外现状 |
1.2.2 语音增强算法国内外现状 |
1.2.3 IP电话国内外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以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VOIP系统架构设计 |
2.1 VOIP系统分析 |
2.1.1 VOIP技术原理 |
2.1.2 VOIP结构成员 |
2.1.3 VOIP电话通信形式 |
2.2 系统设计目标 |
2.3 系统网络拓扑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语音增强算法与端点检测 |
3.1 谱减法滤波原理 |
3.2 语音端点检测原理 |
3.2.1 短时能量 |
3.2.2 短时平均过零率 |
3.2.3 双门限端点检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PU-EMD-TEAGER的语音增强算法 |
4.1 实验方法 |
4.1.1 算法的选择 |
4.1.2 实验方法 |
4.2 基本谱减法的改进 |
4.2.1 基本谱减法改进原理 |
4.2.2 基本谱减法仿真 |
4.2.3 改进谱减法仿真 |
4.3 短时能量的改进 |
4.3.1 Teager能量算子 |
4.3.2 EMD分解原理 |
4.3.3 短时能量改进原理及实验仿真 |
4.4 短时平均过零率的改进 |
4.4.1 滑动算数平均滤波 |
4.4.2 过零率改进原理及实验仿真 |
4.5 PU-EMD-TEAGER算法步骤及仿真 |
4.5.1 改进后算法的步骤 |
4.5.2 改进后算法仿真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VOIP语音终端设计及实现 |
5.1 IP电话系统需求分析 |
5.2 IP电话硬件设计 |
5.2.1 IP电话硬件平台方案 |
5.2.2 主控芯片硬件电路设计 |
5.2.3 交互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5.2.4 存储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5.2.5 通讯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5.3 IP电话软件设计 |
5.3.1 系统总体软件设计 |
5.3.2 存储模块软件设计 |
5.3.3 交互模块软件设计 |
5.3.4 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
5.4 IP电话软件实现 |
5.4.1 存储模块软件实现 |
5.4.2 交互模块软件实现 |
5.4.3 通信模块及语音增强算法的软件实现 |
5.5 WEB网页设计 |
5.5.1 WEB和IP电话通讯原理 |
5.5.2 WEB和IP电话通讯实现 |
5.5.3 开发过程的问题解决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基于M-CTD(移网隐私号)的平台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M-CTD的发展背景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3.1 本文的研究方向 |
1.3.2 论文内容安排 |
1.3.3 全文工作的意义 |
第二章 M-CTD平台的工作架构 |
2.1 M-CTD平台总体构架 |
2.1.1 M-CTD平台所实现的功能及方法 |
2.1.2 M-CTD平台的大体结构 |
2.2 M-CTD平台通信网络组网架构 |
2.3 移动网局内语音呼叫流程 |
2.4 移动网局间文字消息呼叫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CTD产品应用的安全性分析 |
3.1 通过虚拟号码实现隐私号码保护的技术方案及解决思路 |
3.2 信令全流程中的位置更新与鉴权 |
3.3 SIP在移网隐私号中的应用 |
3.3.1 SIP的总体运用 |
3.3.2 SIP实现的功能 |
3.3.3 运用SIP协议的应用优势 |
3.4 M-CTD平台相较于其他隐私保护呼叫机制的优势 |
3.4.1 IP电话 |
3.4.2 电话专号 |
3.4.3 通过软件实现号码变换、虚拟号码 |
3.5 M-CTD平台的安全优势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CTD产品应用的有效性分析 |
4.1 M-CTD产品的应用 |
4.1.1 M-CTD产品的使用机制 |
4.1.2 以钉钉办公平台为例的应用过程 |
4.2 M-CTD平台的号码绑定模式 |
4.2.1 平台绑定模式 |
4.2.2 长期绑定模式 |
4.2.3 即时绑定模式 |
4.3 M-CTD各种绑定的应用特点 |
4.4 基于M-CTD平台的系统应用的有效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M-CTD(移网隐私号)平台的演进及未来发展方向 |
5.1 M-CTD平台的现有演进方向 |
5.1.1 现有状况下M-CTD平台的一些发展中的问题 |
5.1.2 如何继续提升M-CTD平台的可靠性,安全性 |
5.2 关于对未来M-CTD平台的发展的展望 |
5.2.1 结合AI智能功能发展 |
5.2.2 延伸大数据方向的发展 |
5.2.3 通过云计算实现发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以太网的带式输送机监控系统下位机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现状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以太网的带式输送机监控系统及下位机设计方案 |
2.1 基于以太网的带式输送机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 |
2.2 下位机设计方案 |
2.2.1 网络电话和急停开关设计方案 |
2.2.2 监控终端设计方案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网络电话和急停开关的设计 |
3.1 网络电话的硬件设计 |
3.1.1 语音采集和编解码硬件设计 |
3.1.2 处理器硬件设计 |
3.1.3 以太网接口电路设计 |
3.1.4 功率放大电路设计 |
3.1.5 检测和控制电路设计 |
3.2 网络电话的软件设计 |
3.2.1 开发语言及工具选择 |
3.2.2 软件功能设计 |
3.2.3 语音编码算法 |
3.3 急停开关的硬件设计 |
3.4 急停开关的软件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监控终端的设计 |
4.1 监控终端的硬件设计 |
4.1.1 主处理器电路设计 |
4.1.2 以太网接口电路设计 |
4.1.3 显示电路硬件设计 |
4.2 监控终端的软件设计 |
4.2.1 监控终端软件平台搭建 |
4.2.2 基于linux系统的监控终端软件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下位机与上位机通信软件设计 |
5.1 TCP/IP协议 |
5.1.1 TCP/IP协议介绍 |
5.1.2 TCP/IP结构模型 |
5.2 下位机与上位机通信协议 |
5.3 下位机与上位机通信软件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验及结果分析 |
6.1 实验环境介绍 |
6.2 基于以太网的带式输送机监控系统下位机的测试实验 |
6.2.1 网络电话实验及结果分析 |
6.2.2 监控终端实验及结果分析 |
6.2.3 带式输送机监控系统实验及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10)基于民航VoIP-VHF系统的设计在话音质量增强方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VoIP技术特点分析 |
2.1 VoIP技术及通信过程 |
2.2 VoIP相关协议及特点分析 |
2.2.1 H.323 通信协议 |
2.2.2 初始会话协议(SIP) |
2.2.3 H.323与SIP的综合评价 |
第三章 基于VoIP的VHF地空通信系统系统方案设计 |
3.1 传统VHF通信系统 |
3.2 基于VoIP的 VHF地空通信系统 |
3.3 基于VoIP的VHF通信系统需求分析 |
3.4 基于VoIP的VHF通信系统总体设计 |
3.5 系统需求的实现分析 |
第四章 基于VoIP的VHF通信系统的实现 |
4.1 VoIP-VHF电台与传统语音通信系统间的适配 |
4.2 系统网络传输的实现 |
第五章 系统的测试与仿真 |
5.1 系统话音质量的评测 |
5.1.1 搭建数字遥控盒与VoIP-VHF电台的测试平台 |
5.1.2 搭建语音通信系统与VoIP-VHF电台的测试平台 |
5.1.3 系统话音的测试 |
5.2 综合编码技术仿真 |
5.2.1 仿真流程 |
5.2.2 仿真过程与结果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IP电话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软交换的鄂尔多斯电网语音交换系统的改造设计[D]. 白玥. 内蒙古大学, 2020(04)
- [2]基于熵随机的网络流媒体动态隐密通信研究[D]. 彭景惠.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3]矿用无线语音通信及视频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 梁程.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4]软件定义网络中网络服务质量感知路由策略研究[D]. 吴飞. 安徽大学, 2020(07)
- [5]VoIP语音库的体系与生成方法研究[D]. 张文.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6]数字经济下网络通讯企业发展战略优化研究 ——以F企业为例[D]. 蒋超.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7]基于电力通讯系统的VOIP语音终端设计及优化[D]. 王羔则.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8]基于M-CTD(移网隐私号)的平台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D]. 郭际.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9]基于以太网的带式输送机监控系统下位机的设计与实现[D]. 陈乾.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2)
- [10]基于民航VoIP-VHF系统的设计在话音质量增强方面的研究[D]. 高建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