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高校图书馆与创新人才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李林[1](2021)在《高校图书馆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社会的发展加强了对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然而仅仅在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的帮助下还难以实现,需要在高校图书馆等学校各个部门的帮助下完成。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精神所在地,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能够发挥巨大作用,并且占据明显的优势。在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还需要充分发挥管理服务措施优化的作用,加快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进程,使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更加顺利,不断为创新人才培养作出更大贡献。
刘士轩[2](2021)在《用户需求驱动下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国家政策支持、教育理念转型、学界研究导向背景下,创新理念熠熠生辉,全球范围内各行各业掀起创新之风,图书馆事业亦不甘落后并积极探索新型服务模式,创新类学习空间服务就是其中之一。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是一种具备共享研讨、创新体验等功能的物理或虚拟场所,其致力于培育用户创新思维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创新素养。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构建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大学生创新素养与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空间服务品质。本研究从用户需求的视角出发构建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探讨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的方法与策略。本研究遵循分析现状、调研需求、构建模式、服务实践的思路开展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整理和分析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研究现状;运用网络调查法对42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官网进行访问,对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内容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服务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分析高校大学生群体关于创新学习空间的服务需求,并对访谈资料进行三级编码处理分析,归纳出最主要的4类核心服务需求;在网络调研结果及需求访谈分析结果总结的“四大问题,四大需求”基础上,确定了创新学习空间虚实形态、创新学习空间用户群体、创新学习空间服务团队、创新学习空间支撑平台、创新学习空间泛在资源在内的5个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构建要素;以用户需求驱动理论为主导,借鉴已有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项目构建流程,构建了用户需求驱动下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总体框架,并在分别论述了侧重于创新资源服务需求、创新培训服务需求、创新管理服务需求、创新评价服务需求4个核心方面的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具体服务运行过程与策略基础上,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实施保障路径。选取Q大学学生为服务对象进行服务实践应用研究,验证本文理论研究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并反思了服务亮点与不足之处。最终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对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剖析,并对未来研究做出展望,以期为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建设的后续研究和实际工作提供参考。
刘静,韩瑞平,张媛,崔兰花[3](2020)在《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图书馆协同教学服务模式及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意义]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图书馆协同教学服务模式及评价体系研究,对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竞争力和推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过程]从协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教学组织模式4个方面对高校图书馆协同教学服务模式进行了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一套高校图书馆协同教学服务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评价。[结果/结论]高校图书馆协同教学服务模式为信息素养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无缝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高校图书馆协同教学服务满意度评价体系为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提供了决策支持。
徐哪[4](2020)在《MOOC在我国图书馆学教育中的课程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5年10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由国务院颁布,其中重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大力推进个性化培养,由此可见培养创新人才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之后教育部办公厅在2019年度颁布的相关文件《2019年度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名单》的通知中,将“智慧教育”作为发展目标,通过能力素质培育力量的挖掘,升级人才培养模式,为现代信息社会创新人才培育提供空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标。2020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发表的政府报告中提到,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中西部高校发展。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规模,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2020年初,线下教育因为一场来势凶猛的新冠肺炎疫情遭遇“寒冬”,为了响应国家“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线上教育一路高歌猛进。MOOC作为在线教育的重要形式,在高校专业教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我国人才培养具有很大的影响。MOOC又称在线开放课程,《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由教育部颁布后,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成果,这是实现我国在线开放课程MOOC大规模建设的重要纲领。可实现MOOC在图书馆学教学中更好更快更优的发展。因此,“MOOC在我国图书馆学教育中的课程建设研究”是一个十分有必要性的研究选题。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网络调查法、课堂观察法等科学研究方法,首先阐述MOOC起源、发展、概念内涵、基本特点以及构成要素;以及高校图书馆学教育情况,了解我国高校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让MOOC课程更好更优地适应图书馆学教学,借助MOOC来促进我国高校图书馆学在人才培养中取得良好成效;其次,对MOOC在高校图书馆学教学中的开课情况与运行模式进行总结,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学MOOC发展现状调查,并对MOOC在高校图书馆学教学中的应用状况及取得的成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随后,从“慕课”在图书馆学教学中的应用来分析高校图书馆学MOOC课程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最后,对未来MOOC在高校图书馆学教学中得以更好的应用,并针对高校图书馆学MOOC课程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有效策略。
孙洁[5](2019)在《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服务现状与创新对策研究 ——以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图书馆为例》文中提出阅读是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在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动力驱动下,二十一世纪初期我国全面推广了全民阅读活动。图书馆作为阅读资源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提供者,是全民阅读活动的主要阵地。高校图书馆既是大学校园的重要部门,又是图书馆界的重要一分子,其拥有着丰富的阅读资源、良好的阅读环境和优质的阅读服务。在助力高校教学科研的同时,对于开展校园全民阅读活动,吸引师生读者到图书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对建设书香校园、引领教风学风、丰富校园文化、传播学科知识、创新教学科研等方面都具有推动作用。本文运用公共管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和思维,从全民阅读、阅读服务创新的相关概念入手,以人本理论和公共物品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将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图书馆提供的诸多方面的阅读服务,如大力开展阅读活动、打造情景阅读空间、拉近读者与图书馆的距离、搭建对外交流平台等。继而结合对读者进行的阅读服务满意度调查并分析,发现高校图书馆在服务方面存在资源利用率偏低、阅读环境缺少亮点、服务水平层次低、馆员服务意识弱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资源配置机制不健全、经费投入有限、阅读服务社会化程度低、创新馆员队伍建设落后。为此,本文借鉴国内外先进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服务创新的相关经验,并结合南邮通达学院图书馆和大多数高馆的实际情况,从四个方面提出了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创新的对策:一是服务理念创新,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特色理念、共享理念和个性化服务理念;二是服务内容创新,强调建立特色馆藏、开展学科服务、提供社会化服务和建立图书馆区域联盟;三是服务环境设施创新,强调服务空间再造和完善智能服务配备;四是大力培养服务创新人才,强调提高馆员队伍素质、加强馆员的继续教育、建立科学的馆员激励机制。由于本文是基于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图书馆阅读服务现状的研究提出的创新策略,相信对同类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创新发展、更好地服务于读者的多元化需求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魏会洋[6](2019)在《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建设框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和创新创业的发展,要求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图书馆服务转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创业精神。创客空间为用户提供材料、设备和空间,帮助用户将想法变为现实,与高校图书馆有着相通的社会价值,是用户可以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实践及思想交流的场所。高校图书馆设立创客空间,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推进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转型,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创新创业。本文以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建设为研究内容,厘清创新、创业、创客空间及框架的概念,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以及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建设情况调研的基础上,明确高校图书馆建设创客空间需要制定建设框架;结合用户需求理论和创业教育理论讨论高校图书馆建设创客空间的需求性,并对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用户进行基本信息、认知、需求以及需求意愿等4个方面的需求调查;随后通过实地调研、文献调研、网络调研等方法选取国内外10所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作为案例,对其进行设备配置、资源服务、人员配备、空间布局、建设模式及宣传方式等6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归纳总结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建设经验及我国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建设框架及建设原则和策略,且以东南大学李文正图书馆建设创客空间为例验证这一框架的可行性,以期对高校图书馆更好地建设创客空间提供借鉴。
高旸[7](2016)在《中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基于“钱学森之问”的思考》文中指出任何一种文化和科技的进步,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的功劳,创新是每个民族的灵魂,是每个国家前进的动力。创新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它直接决定了国家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它是使国家繁荣富强,经济社会现代化与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内在动因。这种创新实力需要有大批的创新型人才予以支撑,而高校正是对培养这类创新人才肩负着无可替代的主要责任。本文从“钱学森之问”出发,研究分析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通过比较中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异同,以求找到能予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借鉴的有利因素。本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是对“钱学森之问”的提出及其命题表述的由来进行阐述,分析“钱学森之问”的内涵和实质,进而引起对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第二章主要从人才学原理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原理两个方面,来探究创新型的人才的本质,应具有的素养,环境因素对人才培养的影响,以及高等教育的内涵及其人才培养目标。第三、四章是对美国与中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研究。主要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系统的导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文化环境方面来分析两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第五章是中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肯定了我国人才培养模式中传统文化是存在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因素的,也关注到了随着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日益重视,在高校课程体系,人才评价体系,制度体系,图书馆实验室等基础设施,以及人才文化环境的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我国创新人才成果的产生也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但与美国相比,仍有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的传统观念方面,美国强调“个人主义”、“平等自由”、“开放共享”的思想观念,而我国则更加强调“集体主义”与“尊师重道”。两国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别整体体现在,美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是站在“人”的角度,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给予学生平等交流的机会与权力,并且营造出自由诚信的学术文化氛围,因此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更加偏向于模式化、标准化、封闭化的培养,缺乏对不同类型学生价值的尊重与认同,因此造成了培养模式中功利化因素的产生,从而更加限制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机会和成长空间。第六章是针对中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结果,进而对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提出的具体建议,主要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夯实个性化的教育基石;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学科间的交流,加大学生科研实践的力度,更新学生评价体系;加快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软环境、内涵方面的建设;营造尊重、鼓励、宽容、爱护人才的社会环境,以及自由、民主、诚信的校园学术环境。
温建英[8](2015)在《高校图书馆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图书馆建设是一项接受挑战的工作。挑战来自各方面环境的改变。在这种环境下,加强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非常必要。图书馆建设对如何提高信息服务质量水平、管理模式、运作方式、人才队伍建设及整体素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发生改变。图书馆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图书馆要重视和加强创新人才队伍的培养及建设能力,图书馆建设应及时转变工作观念,不断加深、探索研究创新方法,进
余凌[9](2014)在《高校图书馆与创新人才培养》文中研究指明论述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以及高校图书馆在培养创新人才中拥有的优势,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培养创新人才应采取的对策与建议。
王浩[10](2014)在《传承与突破: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近30年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学术论着数量增长很快,研究水平有所提高,应用创新等增多,但从总体上看,图书馆学研究质量的提高与论着数量的快速增长并不同步。面对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图书馆学研究质量的提高和学术创新更为迫切和必要。为了解决图书馆学学术创新,尤其是重大创新较少的问题,必须夯实学科基础,明晰学术规范。然而,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研究和践行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原因何在?应采取哪些对策?这些问题还没有被系统研究过。有鉴于此,本文特对这些问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学术规范是学术共同体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参与制定的有关各方共同遵守的有利于学术积累和创新的各种准则和要求,是整个学术共同体在长期学术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和概括。学术规范是与学术研究活动相伴而生、相随而行的,图书馆学在其长期的发展中存在着自身的学术规范,它是图书馆学学术秩序得以健康维持的基本法则。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作为图书馆学界的基本理念和共同认同,蕴涵于图书馆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是图书馆学研究的基石。目前学界对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研究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分别从不同的研究视角论证图书馆学学术规范。总体而言,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研究内容大体包括学术道德层面、学术运作层面、学术法规层面,体现在科研的价值取向、内容和技术标准、法律界限等焦点问题上,涵盖学术研究活动的各主要环节,包括研究基本规范、研究程序规范、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成果撰写规范、引文规范、署名规范、学术评价规范与学术批评规范等内容。本文的研究按照逻辑次序展开,通过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文献调查法等来研究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相关命题,主要立足解决以下关键难点问题:着重在理论上探讨了图书馆学学术规范和学术创新的基本概念、核心要素和相关命题,论述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理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来综合分析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理论框架。在实践上为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实施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具体来说,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绪言。从总体上依次论述了本文研究的问题、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并对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对比,指出当前研究的空白和薄弱之处,同时提出了本文采用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本章主要分析了图书馆学学术规范和学术创新的基本概念,并阐述了图书馆学学术规范涉及到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图书馆学学术创新和学术规范的关系。第三章,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现状问卷与访谈调查分析。本章结合前面的理论论述内容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开展了实地调查和专家访谈,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图书馆学期刊论文撰写规范文本调查分析。本章抽样调查了国内外部分图书馆学学术期刊登载的研究型论文的撰写规范情况,主要查看论文的文摘、关键词、文献综述的撰写和文后参考文献的着录是否规范,并对国内外期刊论文的规范情况做了对比分析。第五章,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成就、失范表现及其原因分析。本章在上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所取得的进展、失范的主要表现形式,并深入分析了其原因。第六章,图书馆学学术规范内容阐释。本章重点阐述了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研究规范、研究程序规范、写作规范、引文规范、成果发表规范、学术批评规范、学术评价规范、研究方法规范等。第七章,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实施对策与建议。本章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图书馆学学术规范和学术创新建设的原则,总结出图书馆学学术规范和学术创新实现的具体途径和具体对策,以期为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践行和学术创新提供借鉴。第八章,结论和展望。本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得出主要研究结论,归纳了本文的主要学术创新之处,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的内容。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研究有助于营造公平合理的学术环境、提升研究水平和效率、完善学科知识体系建设、培养学术新人的规范意识、扩大国际学术同行交流。图书馆学学术规范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有机体,涉及到研究主体的基本价值观、研究形式的技术规范、研究内容的实质规范,具体说来,包括了学科基本概念和术语规范、学术原理命题规范、学科方法规范、职业伦理规范等。本文的研究是对这些规范内容的提炼总结,通过分析这些规范的理论研究视域和建设策略,来达到对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深入认识。图书馆学学术规范深远地影响着学术交流、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学术交流应当言之有物,论证有据,令学术同行共享各自的研究经验,启迪新的学术思想火花,所有这些均取决于遵守学术规范的程度。学术积累对一门学科的健康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学术规范要求这种学术积累必须来自于各种大大小小的创新,避免无意义的重复研究。学术规范并不是限制学术研究中的创新,恰好相反,而是合理调整学术创新的途径,明确研究中的创新宗旨,促进真正的学术创新。图书馆学学术规范只是一个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图书馆学研究的创新,规范与创新,两者相得益彰。提倡学术规范,并不是扼杀创新,而是为创新树立一个公认的行为准则,避免创新走弯路。进行创新的同时,也是对现有学术规范的一种检验,如果实践证明现有的学术规范会阻碍创新,那么就应当修正那些不合理的学术规范。总之,学术规范和创新两者不可偏废,两者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作用,推动着彼此的良性发展。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发展过程呈现出问题——创新——确立规范——新问题——再创新——再规范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此循环反复,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相关研究才能从低级走向高级,逐步完善。调查发现,目前相当多的研究人员对图书馆学的研究步骤、写作要领、引文选择、学术批评和评价规范、学术道德、学术法规等认知有限,有的甚至一无所知,迫切需要高度重视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知识的研究与传播。国外有关学术规范和学科方法论的研究水平高于国内,尤其是在各种规范文本的研制与编写方面,也有必要广泛涉猎和借鉴国外有关成果,以期不断改进国内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本研究发现,图书馆学学术规范至少包括8大规范。这些规范既有与其他学科共有的通用性规范,亦有其个性化规范。不论是通用还是个性规范都对图书馆学的学术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图书馆学学术共同体必须从外部与内部两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研究与传播,加强对研究人员,尤其是青年学者、研究生等的学术训练和研究伦理教育,回归学术研究的本质,不搞无意义的重复研究和平庸研究,更不能搞虚假研究,确实促进图书馆学知识增量,不断提高图书馆学学科成熟度。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较系统地研究了图书馆学学术规范和学术创新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规范与创新的关系;较完整地提出了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基本内容;较详细地摸清了图书馆学研究遵守学术规范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确立与完善,学术创新的实现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将不可避免的受到其所处外界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反映出一定地域、时间和空间里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对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多样性的研究,有助于学术的发展与繁荣,从而有助于在图书馆学学术规范和学术创新的认知上更加接近其真理。
二、浅谈高校图书馆与创新人才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高校图书馆与创新人才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2)用户需求驱动下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服务研究现状 |
1.2.2 国内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服务研究现状 |
1.2.3 小结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 |
2.1.2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 |
2.2 理论基础分析 |
2.2.1 需求驱动理论 |
2.2.2 创新学习理论 |
2.2.3 创新理论 |
2.2.4 创新扩散理论 |
第3章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现状与用户需求分析 |
3.1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现状网络调查分析 |
3.1.1 调查对象与方法 |
3.1.2 资料收集与整理 |
3.1.3 服务现状与分析 |
3.2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用户需求调查分析 |
3.2.1 研究方法与步骤 |
3.2.2 资料收集与整理 |
3.2.3 数据编码与分析 |
3.2.4 用户对创新学习空间服务的需求分析 |
第4章 用户需求驱动下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构建 |
4.1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构建原则及目标 |
4.1.1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构建原则 |
4.1.2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目标 |
4.2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构建要素 |
4.2.1 创新学习空间的虚实形态 |
4.2.2 创新学习空间的用户群体 |
4.2.3 创新学习空间的服务团队 |
4.2.4 创新学习空间的支撑平台 |
4.2.5 创新学习空间的泛在资源 |
4.3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总体框架设计 |
4.4 基于用户分类需求的创新学习空间服务过程与策略 |
4.4.1 侧重创新资源需求的服务过程与策略 |
4.4.2 侧重创新培训需求的服务过程与策略 |
4.4.3 侧重创新管理需求的服务过程与策略 |
4.4.4 侧重创新评价需求的服务过程与策略 |
4.5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实施保障路径 |
4.5.1 盘点本馆实际条件,明确高校用户需求 |
4.5.2 规划创新学习空间,优化资源设施建设 |
4.5.3 完善创新服务团队,增强创新服务质量 |
4.5.4 健全创新服务机制,激活服务管理力量 |
第5章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实践应用分析 |
5.1 服务对象选择与用户需求分析 |
5.2 服务方案设计 |
5.2.1 确定创新服务目标 |
5.2.2 搭建创新学习空间 |
5.2.3 组建创新培训团队 |
5.2.4 制定创新培训内容 |
5.2.5 联合支撑服务平台 |
5.3 创新培训服务实施与反思 |
5.3.1 创新培训服务实施过程 |
5.3.2 服务反思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3)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图书馆协同教学服务模式及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
2 文献综述 |
3 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图书馆协同教学服务模式 |
3.1 设计“双目标”驱动的协同教学内容 |
3.2 提出满足“任务需求”的复合式教学方法 |
3.3 创立“双测一辩”式立体考核方式 |
3.4 实施基于翻转课堂的协同教学组织模式 |
4 高校图书馆协同教学服务满意度评价体系研究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2)构造判断矩阵 |
(3)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各指标权重 |
(4)一致性检验 |
4.2 高校图书馆协同教学服务满意度评价 |
(1)评价指标矩阵的建立和规范化 |
(2)关联度系数矩阵的确定 |
(3)计算灰色加权关联度 |
4.3结果分析 |
5 结语 |
(4)MOOC在我国图书馆学教育中的课程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简评 |
1.3 MOOC的理论基础 |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的方法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慕课”基本概述及高校图书馆学本科教育情况 |
2.1 “慕课”基本概述 |
2.1.1 “慕课”的起源与发展 |
2.1.2 “慕课”的概念内涵 |
2.1.3 “慕课”的基本特点 |
2.1.4 “慕课”的构成要素 |
2.2 高校图书馆学本科教育情况 |
2.2.1 我国图书馆学本科教育地区分布 |
2.2.2 我国图书馆学本科各院系主要课程与培养目标 |
2.2.3 我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
第3章 “慕课”在高校图书馆学教学中的应用状况及取得的成效分析 |
3.1 “慕课”在高校图书馆学教学中的应用状况 |
3.1.1 “慕课”在高校图书馆学教学中的开设情况 |
3.2 MOOC的相关课程平台及运行模式 |
3.2.1 国内外知名课程平台 |
3.2.2 中国大学MOOC的运作模式 |
3.3 “慕课”在高校图书馆学教学中取得的成效分析 |
3.3.1 有助于图书馆学专业教学方式的改进 |
3.3.2 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 |
3.3.3 有助于提高图书馆学理论课的吸引力 |
3.3.4 有助于图书馆学专业教学效率的提高 |
3.3.5 打破了学校围墙和时空界限 |
第4章 高校图书馆学MOOC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应用策略 |
4.1 我国图书馆学MOOC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4.1.1 图书馆学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缺失 |
4.1.2 教学质量不能得到全面保证 |
4.1.3 课程种类单一,教学内容较基础 |
4.1.4 MOOC课程缺乏宣传与推广 |
4.1.5 学校建设“慕课平台”的成本较高 |
4.2 “慕课”在图书馆学专业中的应用策略 |
4.2.1 线上理论教学与线下实践教学融合发展,推动图书馆学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
4.2.2 完善MOOC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
4.2.3 加强与社会机构的合作,走联盟式发展的道路 |
4.2.4 加大MOOC的宣传与推广力度 |
4.2.5 加强社会层面的资金协助力度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1 |
个人简介、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科研项目 |
(5)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服务现状与创新对策研究 ——以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服务及创新研究综述 |
1.2.2 国内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服务及创新研究综述 |
1.2.3 简要述评 |
1.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1.6 创新与不足 |
1.6.1 创新之点 |
1.6.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全民阅读 |
2.1.2 阅读服务创新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物品理论 |
2.2.2 人本理论 |
3 南邮通达学院图书馆的阅读服务现状分析 |
3.1 南邮通达学院图书馆的发展概况 |
3.1.1 阅读环境 |
3.1.2 馆藏资源 |
3.1.3 馆员队伍 |
3.2 南邮通达学院图书馆的阅读服务举措 |
3.2.1 大力开展主题阅读活动 |
3.2.2 打造情景阅读空间 |
3.2.3 拉近读者与图书馆的距离 |
3.2.4 搭建对外交流平台 |
3.3 南邮通达学院图书馆阅读服务的满意度调查 |
3.3.1 调查问卷 |
3.3.2 统计结果 |
4 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4.1 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存在的问题 |
4.1.1 馆资源利用率较低 |
4.1.2 阅读环境缺少亮点 |
4.1.3 服务水平层次低 |
4.1.4 馆员服务意识弱 |
4.2 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资源配置机制不健全 |
4.2.2 经费投入有限 |
4.2.3 阅读服务社会化程度低 |
4.2.4 创新馆员队伍建设落后 |
5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的创新经验借鉴 |
5.1 国外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的创新经验 |
5.1.1 内华达大学图书馆阅读服务的创新经验 |
5.1.2 约克大学图书馆阅读服务的创新经验 |
5.2 国内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的创新经验 |
5.2.1 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阅读服务的创新经验 |
5.2.2 四川大学图书馆阅读服务的创新经验 |
5.3 启示 |
6 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的创新对策 |
6.1 服务理念创新 |
6.1.1 以人为本的理念 |
6.1.2 特色理念 |
6.1.3 共享理念 |
6.1.4 个性化服务理念 |
6.2 服务内容创新 |
6.2.1 建立特色馆藏 |
6.2.2 开展学科服务 |
6.2.3 提供社会阅读服务 |
6.2.4 建立图书馆区域联盟 |
6.3 服务环境设施创新 |
6.3.1 服务空间再造 |
6.3.2 完善智能配备 |
6.4 大力培养服务创新人才 |
6.4.1 提高馆员队伍素质 |
6.4.2 加强馆员的专业培训 |
6.4.3 建立科学的馆员激励机制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图书馆阅读服务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建设框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1.4 相关概念厘定 |
1.4.1 创新创业概念厘定 |
1.4.2 创客空间相关概念厘定 |
1.4.3 框架概念厘定 |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图书馆创客空间研究现状 |
2.1.1 国外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研究现状 |
2.1.2 国内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研究现状 |
2.1.3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研究述评 |
2.2 用户需求理论 |
2.3 创业教育理论 |
第3章 高校图书馆建设创客空间的需求分析 |
3.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 |
3.2 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需要 |
3.3 高校图书馆建设创客空间的优势 |
3.3.1 物理空间 |
3.3.2 文献信息中心 |
3.3.3 专业人才队伍 |
3.3.4 硬件设施 |
3.4 高校图书馆建设创客空间的意义 |
3.4.1 促进跨学科交流,服务教育教学改革 |
3.4.2 营造创新氛围,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
3.4.3 拓展服务内容,促进高校图书馆转型 |
3.5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用户需求调查 |
3.5.1 问卷调查的内容 |
3.5.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5.3 综合分析 |
第4章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建设情况调查 |
4.1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建设现状调查 |
4.1.1 调研对象及调研方法 |
4.1.2 调研内容 |
4.1.3 国内高校建设情况 |
4.1.4 国外高校建设情况 |
4.2 案例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
4.2.1 设施配备 |
4.2.2 资源服务 |
4.2.3 人员配备 |
4.2.4 空间布局 |
4.2.5 建设模式 |
4.2.6 宣传方式 |
4.3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建设经验 |
4.3.1 完善的设备及设备服务 |
4.3.2 丰富的资源及服务 |
4.3.3 合理的人员配置 |
4.3.4 适宜的空间布局 |
4.3.5 合适的建设模式 |
4.3.6 线上线下结合的宣传方式 |
第5章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建设框架研究 |
5.1 我国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建设存在问题 |
5.1.1 高校图书馆认识不足 |
5.1.2 创客空间设备单一,管理不够规范 |
5.1.3 创客空间的资源和服务不够完善 |
5.1.4 馆员参与度不高,且缺乏相关知识 |
5.1.5 创客空间的宣传工作单一且不足 |
5.2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建设框架 |
5.3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建设原则 |
5.3.1 整体性原则 |
5.3.2 以用户为中心原则 |
5.3.3 因地制宜原则 |
5.3.4 动静分区原则 |
5.3.5 多元合作原则 |
5.3.6 艺术性原则 |
5.4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建设策略 |
5.4.1 引进多样化技术设备,规范设备管理 |
5.4.2 完善资源服务,提升服务质量 |
5.4.3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5.4.4 合理规划空间布局 |
5.4.5 科学选择建设模式 |
5.4.6 丰富宣传途径,提升影响力 |
5.5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建设框架的应用——以东南大学李文正图书馆为例 |
5.5.1 东南大学李文正图书馆建设创客空间的外部条件 |
5.5.2 东南大学李文正图书馆建设创客空间的内部基础支撑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中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基于“钱学森之问”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钱学森之问”及其思考 |
1.1 “钱学森之问”来源及表述 |
1.1.1 “钱学森之问”的提出 |
1.1.2 “钱学森之问”命题表述 |
1.1.3 “钱学森之问”的求解途径 |
1.2 “钱学森之问”引起的对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 |
1.2.1 国家的建设发展需要杰出人才 |
1.2.2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产生杰出人才的前提条件 |
1.2.3 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最重要的责任主体 |
第2章 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创新人才学人才培养原理 |
2.1.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1.2 创新人才素质培养理论 |
2.1.3 人才培养环境理论 |
2.2 高等教育学创新人才培养原理 |
2.2.1 高等教育的内涵及目的 |
2.2.2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
第3章 美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3.1 教育理念 |
3.1.1 追求自由独立的教育理念 |
3.1.2 肯定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
3.1.3 在研讨中培养自信 |
3.2 教育体系 |
3.2.1 课程体系 |
3.2.2 学生评价体系 |
3.2.3 制度体系 |
3.3 人才培养系统导向 |
3.3.1 高校录取标准引导学生多元化发展 |
3.3.2 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发展空间 |
3.4 基础设施 |
3.4.1 图书馆软、硬件设施配备精良 |
3.4.2 实验室设备先进管理范式灵活自主 |
3.5 文化环境 |
3.5.1 富有创新精神的美国文化 |
3.5.2 校园文化环境 |
第4章 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4.1 教育理念 |
4.1.1 传统的教育观念 |
4.1.2 传统的教育模式 |
4.2 教育体系 |
4.2.1 课程体系 |
4.2.2 学生评价体系 |
4.2.3 制度体系 |
4.3 人才培养系统导向 |
4.3.1 高校录取标准导致人才单一化标准化发展 |
4.3.2 实用性教育限制了人才成长的发展方向 |
4.4 基础设施 |
4.4.1 图书馆信息资源丰富但服务质量不高 |
4.4.2 实验室设施一流但管理封闭 |
4.5 文化环境 |
4.5.1 传统的文化环境 |
4.5.2 校园文化环境 |
第5章 中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
5.1 教育理念比较 |
5.2 教育体系比较 |
5.2.1 课程体系比较 |
5.2.2 学生评价体系比较 |
5.2.3 制度体系比较 |
5.3 人才培养系统导向比较 |
5.4 基础设施比较 |
5.4.1 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比较 |
5.4.2 实验室的建设与服务比较 |
5.5 文化环境比较 |
第6章 建构中国特色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6.1 更新观念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
6.1.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
6.1.2 夯实个性化教育的基石 |
6.2 构建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育体系 |
6.2.1 优化课程体系促学科间交叉融合 |
6.2.2 以制度创新保障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 |
6.2.3 摸索动态化多样化的人才评价体系 |
6.3 优化基础设施运行以助力高校创新人才的长成 |
6.3.1 建设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现代化图书馆 |
6.3.2 发挥实验室作为创新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作用 |
6.4 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 |
6.4.1 营造尊重、鼓励、宽容、爱护人才社会氛围 |
6.4.2 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民主自由的学术环境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高校图书馆与创新人才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图书馆创新理念研究 |
二、图书馆创新人才目标培养 |
三、高校图书馆在创新理念教育中起到的作用 |
四、图书馆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
( 一) 管理制度 |
( 二) 人文环境 |
(9)高校图书馆与创新人才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 创新人才一般特征 |
1.1 创新思维 |
1.2 创新能力 |
1.3 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
1.4 创新人格 |
2 高校图书馆在培养创新人才拥有的优势 |
2.1 高校图书馆拥有的信息资源优势 |
2.2 高校图书馆拥有人力资源优势 |
2.3 高校图书馆拥有硬件环境优势 |
2.4 高校图书馆拥有设备、设施优势 |
3 高校图书馆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应采取的对策与建议 |
3.1 转换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 |
3.2 加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
3.3 加强高校图书馆员自身素质教育 |
3.4 加强高校图书馆设备和技术建设 |
3.5 营造良好的高校图书馆文化环境 |
3.6 提高为科研服务水平 |
(10)传承与突破: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研究问题、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问题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
2.1 基本概念分析 |
2.2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界定 |
2.3 图书馆学学术创新的界定 |
2.4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的关系 |
2.5 主要理论概述 |
第三章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现状问卷与访谈调查分析 |
3.1 问卷调查 |
3.1.1 调查过程 |
3.1.2 调查分析 |
3.2 专家访谈 |
3.2.1 访谈过程 |
3.2.2 访谈分析 |
第四章 图书馆学期刊论文撰写规范文本调查分析 |
4.1 调查过程 |
4.2 调查分析 |
第五章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成就、失范表现及原因分析 |
5.1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建设的成就 |
5.2 图书馆学学术失范表现 |
5.3 图书馆学学术失范原因分析 |
5.3.1 外部原因 |
5.3.2 内部原因 |
第六章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内容阐释 |
6.1 图书馆学基本规范 |
6.2 图书馆学研究程序规范 |
6.3 图书馆学写作规范 |
6.4 图书馆学引文规范 |
6.5 图书馆学成果发表规范 |
6.6 图书馆学学术批评规范 |
6.7 图书馆学学术评价规范 |
6.8 图书馆学研究方法规范 |
第七章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实施对策与建议 |
7.1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的保障原则 |
7.2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建设的主要途径 |
7.2.1 培养学术道德修养 |
7.2.2 改革学术管理体制 |
7.2.3 借助社会公众力量 |
7.3 图书馆学学术创新的主要途径 |
7.3.1 塑造合理的创新思维 |
7.3.2 提炼科学的创新技法 |
7.3.3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
7.3.4 培养合格的创新人才 |
7.3.5 把握社会的确切需求 |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本文创新之处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四、浅谈高校图书馆与创新人才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图书馆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A]. 李林. 2021年创新人才培养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中文), 2021
- [2]用户需求驱动下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研究[D]. 刘士轩.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图书馆协同教学服务模式及评价体系研究[J]. 刘静,韩瑞平,张媛,崔兰花. 情报探索, 2020(12)
- [4]MOOC在我国图书馆学教育中的课程建设研究[D]. 徐哪. 湘潭大学, 2020(02)
- [5]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服务现状与创新对策研究 ——以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图书馆为例[D]. 孙洁. 扬州大学, 2019(02)
- [6]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建设框架研究[D]. 魏会洋. 东南大学, 2019(06)
- [7]中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基于“钱学森之问”的思考[D]. 高旸. 武汉理工大学, 2016(05)
- [8]高校图书馆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 温建英. 现代职业教育, 2015(18)
- [9]高校图书馆与创新人才培养[J]. 余凌.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4(09)
- [10]传承与突破: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研究[D]. 王浩. 南京大学,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