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藏线格拉段机车乘务制度采用随乘制设计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丁子全[1](2017)在《拉萨机车车辆整备基地设计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为提高青藏铁路机车车辆整备作业技术水平,实现少布点、免维护或少维修的目标,在阐述新建拉萨机车车辆整备基地工程概况的基础上,针对机务、车辆设备分布,高原新型机车车辆维修保养整备作业,高原新型机车修程修制,高原设备选型等机务、车辆设备工程设计难点,提出创新机务车辆部门运营管理模式、实现机车车辆维修保养一体化作业、制定高原新型机车修程修制、提高装备技术水平等机车车辆整备基地整体设计对策。
安志龙[2](2016)在《考虑扰动时间的铁路货运机车周转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车周转图是机务部门组织铁路运输生产计划的基础,主要是确定机车运用数量、机车交路方式、乘务制度、乘务方式等,以运用最少机车资源为目的。由于铁路系统设备故障、外部环境、机车运行等不确定性,常常影响运输生产计划,致使机车实际周转方案与图定周转方案发生很大的偏离。目前,机务部门为了保证列车的正常运行,在确定机车周转方案后,随意地预留一台或多台机车作为备用机车,造成了机车资源的浪费,增加铁路运输成本。在大力发展铁路货运的前景下,合理优化与配置机车资源,增加机车周转方案抗干扰性,提高机车周转图的鲁棒性,对铁路运输生产经济效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机车周转过程中多种随机干扰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基于机车周转扰动时间方案的机车周转接续方案问题。其主要内容如下:1.对机车周转图做了相关的概述,分析了机车周转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从机车运用指标、机车周转交路、机车运转制以及乘务制度等方面进行了阐述。2.从理论角度提出了机车周转图鲁棒性的概念,分析了机车运用扰动时间的影响因素以及机车周转冗余时间与机车周转接续方案之间的关系。并对机车牵引区段内运行区间扰动时间服从的左β分布、机车站段扰动时间服从的双负指数分布进行了参数拟合。3.基于机车周转扰动时间方案,分别对单肩回运转下的单机成对、单机不成对、以及部分双机不成对机车周转方案进行过了建模分析,并设计了求解算法。模型的求解算法采用改进的遗传算法,利用多参数自然数编码,同时针对机车周转的实际问题对算法中的选择、交叉、变异操作进行了改进。4.设计了AB、OD、MN区段算例,首先运用设计的优化算法对算例进行了计算,确定了机车周转接续方案;其次以机车周转接续方案为基础,铺画了机车周转图;最后运用Matlab随机数模拟机车运用随机干扰,对算例中机车周转冗余时间设定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如果随机干扰情景小于设定机车周转冗余时间的概率在90%以上,则表明基于机车周转扰动方案制定地机车周转方案合理。
李耀南[3](2012)在《高铁动车组司机工作制度的研究》文中认为中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不仅对技术装备现代化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发展过程中的高素质司机队伍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铁路大提速的前提下,动车组司机无论在机车操作、运行速度、运输指挥调度,还是在作业环境、作业时间、劳动组织管理模式上都与普通机车有极大的不同,这就要求动车组司机除了具备良好的技能、知识、生理素质和职业心理素质之外,更应该在科学、合理、规范的作业组织制度下工作。本文作者设计问卷,对动车司机进行调查,听取对乘务交路安排的意见和建议。对乘务制度、出退乘时段、单次工作时间、各因素权重等进行详细调研,得到了具有一般普适性的调研结论。即:大多数的司机更愿意选择立折的乘务方式,最受司机欢迎的退乘时间是15:00-18:00、出乘时间是9:00-12:00,大多数司机能够接受总乘务时长为3-4h的乘务交路,乘务员基本认同10-14h的调休总时间,司机认为乘务时长是最重要的因素。在分析司机感知、判断、操作特性的基础上,采用实验心理学测试方法采集驾驶员的各项指标,根据试验测试数据,通过贝叶斯统计学的方法确定合理的动车司机乘务作业时长,为:3.85h。建立乘务作业时长与各项测试指标之间的关系模型。通过算例验证,证明了结论合理性。根据司机关于乘务交路偏好型的调研结果及合理作业时长,在“四纵四横”和三个城际客运专线网络骨架的基础上,给出了乘务基地的设置方案,并通过分析列车开行方式,对动车组列车的乘务组织模式提出了设想方案。
田志强[4](2011)在《高速铁路乘务计划编制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乘务员运用计划的编制是交通运输领域中各种运输方式都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在给定运行时刻表及运输工具的接续关系后,制定各类乘务人员的工作计划。在航空运输及城市交通运输领域,乘务员的运用费用在直接生产费用中仅次于燃料费用。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和发展,乘务员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其运用费用在生产运营总费用中的比重逐渐加大,乘务计划在运营管理中的作用也越趋明显,计划的编制水平将成为影响高速铁路乘务员运用效率的关键因素。乘务计划的编制过程通常划分为乘务交路计划编制和乘务排班计划编制两个子问题。乘务交路计划主要根据列车运行计划和动车组交路计划来确定值乘区段的接续关系,并确定所需要的最少乘务员数。乘务排班计划则是在综合考虑乘务员休息、培训等的基础上,确定乘务员在一定周期内每天工作的具体安排,并保证乘务员(组)之间工作量的均衡,其编制工作一般是在乘务交路计划的基础上进行。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我国高速铁路乘务计划编制问题,建立了相关问题的优化模型,结合现代优化计算方法,设计了各问题的有效求解算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分析了高速铁路乘务制度选择、乘务计划分类、计划编制影响因素、编制流程及常用建模方法等相关基础理论,为乘务计划编制问题优化模型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对智能优化算法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模拟退火算法和蚁群算法的基本原理、应用流程、参数设计、主要特点及常用改进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为乘务计划编制问题相关模型求解算法的设计奠定了基础。2.分析了乘务交路计划编制问题的特点,将其划分为值乘区段集合覆盖和乘务交路段匹配两个子问题。考虑到乘务计划中便乘的存在及不同模型的求解难度,选用集合覆盖模型对问题进行表述,并对该形式下可行乘务交路段的费用计算方法进行讨论,建立了以最小化乘务交路段总费用为目标的集合覆盖模型,设计了求解模型的改进蚁群算法。根据成对列车运行计划中以乘务员换乘站到发的乘务交路段数相等的特点,建立了乘务交路段匹配的指派问题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其与TSP问题的共性,设计了求解的蚁群算法。3.研究了两种不同形式的高速铁路乘务排班计划编制问题,即单一循环乘务排班计划和给定周期乘务排班计划。对单一循环乘务排班计划,建立了以乘务交路接续总时间最短和乘务交路接续冗余时间分布最均衡为目标的优化模型。分析得出问题的实质是一个带有里程约束的TSP问题,进而根据问题的特点,设计了基于动态启发式信息的蚁群优化算法;对于给定周期乘务排班计划,将其编制过程划分为乘务交路段集合分解和非极大排班方案调整两个阶段,分别建立了优化模型并设计了求解算法。4.在分析高速铁路乘务计划原有编制流程优、缺点的基础上,以系统整体最优为目标,从优化模型的建立及求解和编制流程的改进两个方面对乘务计划的综合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综合考虑乘务计划编制过程中各阶段的优化目标及约束条件,建立了乘务计划综合优化模型,并设计了蚁群算法;针对乘务交路计划编制问题模型迭代式求解的特点,设计了多种交互控制策略对乘务计划编制流程进行改进。5.通过分析蚁群算法的特点及乘务计划编制过程中各子问题的结构,对蚁群算法进行改进,设计了基于双重信息素和启发式信息的蚁群优化算法,以及基于动态启发式信息的蚁群优化算法,应用于求解乘务计划编制过程中相关问题的求解。上述研究不仅对于提高高速铁路乘务计划的编制水平、实现乘务计划编制的智能化具有实际意义,同时对我国高速铁路乘务计划编制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设计也具有参考价值。
徐俊国[5](2007)在《青藏线机车选型的初步分析》文中指出2006年7月1日青藏线正式开通,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对机车牵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青藏线格拉段机车选型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出选型方案。
刘文,郑克洪,陈新焕[6](2006)在《青藏铁路高原多年冻土区工程设计暂行规定(下册)的编制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主要介绍青藏铁路高原多年冻土区工程设计暂行规定(下册)的编制依据,编制原则,适用范围,主要内容及特点,科研、试验成果纳规情况。
孙永福,杨浩[7](2005)在《青藏铁路环境-健康-安全-运输一体化管理系统探索》文中研究表明论文基于科学发展观理念,在分析青藏铁路建设和运营环境的特殊性以及生产力布局的特殊性的基础上,论述了在青藏铁路建立环境-健康-安全-运输一体化管理系统的必要性、基本设想和总体思路,并阐述了一体化管理系统实现的路径,即研究环境因素与灾害规律,制定青藏铁路行车安全标准和规范;研究沿线地区人文社会环境及运输需求特点;保护沿线的生态环境;建设环境监测与灾害预警系统;加强铁路职工劳动保护与职业病防治,发挥铁路的公益性等。通过一体化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实践,达到建设和管理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目标。
李顺平[8](2005)在《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运营管理模式建议方案》文中提出本文从青藏线格拉段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给建成后的运营管理和运输组织工作提出特殊要求的角度,提出运营管理方案建议。
赵楠[9](2004)在《青藏铁路运输组织及灾害事故监测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青藏铁路由青海省省会西宁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青藏线格拉段建成后将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也将是世界上最长的高原铁路。 由于青藏铁路不仅穿越高寒缺氧的高原,而且沿线自然环境极其艰苦,地质构造极端复杂,气候条件十分恶劣,交通不便。针对青藏线格拉段早期运量不大,灾害事故隐患较多,并且线路、桥梁等工程及设备存在着较多的未知因素和特殊情况,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具体的青藏铁路运输组织方面的内容以及对沿线灾害事故的动态实时监测。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1.研究青藏线格拉段可能出现的灾害事故对正常运输组织的干扰和影响,进而研究各种灾害事故条件下的运输组织模式及相应措施; 2.根据青藏铁路运输需求的特点,考虑季节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探索适应运输市场需求、计划柔性、调度灵活、安全畅通的单线非平行的新的行车组织模式; 3.研究适应青藏铁路要求的车流组织和货物列车编组计划、列车运行图、列车运行组织、机车运用组织、车站工作组织的新模式,研究以日常运输计划和调度指挥为主导的组织管理模式; 4.根据青藏铁路的特点及对铁路运输设备维修与施工组织的要求,研究适应青藏铁路的设备维修与施工组织的新模式; 5.根据实际的灾害事故情况的监测和分析,研究建立合理的、切实可行的灾害事故监测系统,从而,为进一步顺利的进行安全运输工作提供保障。
丁子全[10](2003)在《青藏铁路格拉段机车乘务制度采用随乘制探讨》文中指出针对青藏线格拉段的特殊性,提出机车乘务制度采用随乘制。对随乘方式、随乘制机车乘务员定员、随乘制机车与宿营车整备作业方式进行研究探讨,在技术、经济上对随乘制和轮乘制进行比较分析,阐述了能够适应于青藏铁路特长交路及高原、冻土特点的乘务制度,它能够保护高原环境,尽量减少高原作业、停留对人体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突出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二、青藏线格拉段机车乘务制度采用随乘制设计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藏线格拉段机车乘务制度采用随乘制设计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拉萨机车车辆整备基地设计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机务、车辆设备工程设计概述 |
2 机车车辆整备基地总体设计对策 |
2.1 创新机务车辆部门运营管理模式 |
2.2 实现机车车辆维修保养一体化作业 |
2.3 制定高原新型机车修程修制 |
2.4 提高装备技术水平 |
3 结束语 |
(2)考虑扰动时间的铁路货运机车周转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水平 |
1.2.2 国外研究现状、水平 |
1.3 研究现状分析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机车周转方案相关因素的分析 |
2.1 机车周转方案概述 |
2.2 机车运用质量指标分析 |
2.3 机车交路与运转制分析 |
2.3.1 机车牵引交路分析 |
2.3.2 机车运转制分析 |
2.4 乘务制度与乘务方式分析 |
2.4.1 乘务制度分析 |
2.4.2 乘务方式分析 |
2.5 机车整备与检修 |
2.6 本章小结 |
3 机车运用扰动时间的机理分析 |
3.1 机车周转图鲁棒性的概述 |
3.2 机车运用扰动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
3.3 机车周转冗余时间与机车周转方案之间的关系 |
3.3.1 机车周转冗余时间与机车运用台数关系 |
3.3.2 机车周转冗余时间与机车运用均衡性关系 |
3.4 机车周转干扰定量分析 |
3.4.1 机车运行区间扰动时间 |
3.4.2 机车站段整备扰动时间 |
3.5 算例分析 |
3.5.1 区间预数据处理 |
3.5.2 站段预数据处理 |
3.5.3 机车扰动方案的生成 |
3.6 本章总结 |
4 基于冗余时间机车周转方案模型的建立 |
4.1 单机成对机车周转方案模型的建立 |
4.1.1 模型建立 |
4.1.2 算法设计 |
4.2 单机不成对机车周转方案模型的建立 |
4.2.1 模型建立 |
4.2.2 算法设计 |
4.3 部分双机不成对机车周转方案模型的建立 |
4.3.1 模型建立 |
4.3.2 算法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算例分析 |
5.1 单机成对机车周转方案模型 |
5.1.1 算例数据 |
5.1.2 机车周转扰动时间分析 |
5.1.3 计算求解 |
5.2 单机不成对机车周转方案模型 |
5.2.1 算例数据 |
5.2.2 机车周转扰动时间分析 |
5.2.3 计算求解 |
5.3 部分双机不成对机车周转方案模型 |
5.3.1 算例数据 |
5.3.2 机车周转扰动时间分析 |
5.3.3 计算求解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AB区段机车运用随机干扰 |
附录B OD区段机车运用随机干扰 |
附录C MN区段机车运用随机干扰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高铁动车组司机工作制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1.3.2 本文技术路线 |
第2章 我国乘务工作制度概述 |
2.1 乘务工作组织模式 |
2.1.1 机车司机值乘制度 |
2.1.2 机车乘务员换班方式 |
2.1.3 机车乘务员的劳动条件及劳动时间标准 |
2.2 机车运用制度 |
2.2.1 机车交路 |
2.2.2 机车运转制 |
2.3 动车组运用制度 |
2.4 动车组司机乘务制度及劳动时间 |
第3章 动车组司机对乘务交路偏好性调研 |
3.1 动车组司机总体情况分析 |
3.2 对乘务制度的调查 |
3.2.1 立折交路的优势和弊端 |
3.2.2 外段调休交路的优势和弊端 |
3.2.3 调查结果 |
3.3 出退乘时段 |
3.3.1 出乘时段 |
3.3.2 对出乘时段的调研 |
3.3.3 退乘时段 |
3.3.4 对退乘时段的调研 |
3.3.5 对出退乘时段调研结论分析 |
3.4 立折交路的总乘务时长 |
3.4.1 对立折交路的总乘务时长的调查结果 |
3.4.2 结论分析 |
3.5 折返段调休交路的调休时长 |
3.5.1 折返段调休交路的调休时长 |
3.5.2 对折返段调休交路调休时长的调查结果 |
3.6 各因素权重 |
3.6.1 对各因素权重的调研 |
3.6.2 对各因素权重的进一步访谈性调研 |
第4章 动车组司机连续作业时长的确定 |
4.1 动车乘务工作特点及乘务员疲劳成因分析 |
4.1.1 动车乘务工作的作业特点 |
4.1.2 动车组司机疲劳成因分析 |
4.2 确定合格动车组司机素质标准 |
4.2.1 人体主要生理特性 |
4.2.2 驾驶环境对动车组乘务员生理特性的要求 |
4.2.3 动车组司机作业所需的生理和心理素质 |
4.3 动车组司机连续作业时长的确定 |
4.3.1 贝叶斯统计原理简介 |
4.3.2 驾驶特性分析 |
4.3.3 单因素连续驾驶时长确定 |
4.3.4 多因子连续驾驶时长的合成确定 |
4.3.5 算例 |
4.4 结论可行性评价 |
4.4.1 模型的建立 |
4.4.2 模型评价 |
第5章 动车组司机乘务组织模式及交路设置方案 |
5.1 现有客运乘务模式特点 |
5.2 客运专线乘务基地的设置 |
5.3 乘务组织模式的构想 |
5.3.1 客专城际系统乘务组织模式 |
5.3.2 客专干线列车开行方式 |
5.3.3 客专干线乘务组织 |
5.4 乘务区域划分及交路方案 |
5.5 可行性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高速铁路乘务计划编制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2.3 既有研究工作分析 |
1.3 论文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论文研究目标 |
1.3.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
1.4.1 论文研究方法 |
1.4.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高速铁路乘务计划相关理论基础 |
2.1 高速铁路运输计划概述 |
2.1.1 高速铁路运输计划的分类 |
2.1.2 高速铁路运输计划编制系统 |
2.1.3 高速铁路运输计划编制流程 |
2.2 高速铁路乘务计划相关基础理论 |
2.2.1 高速铁路乘务计划相关概念 |
2.2.2 高速铁路乘务制度选择 |
2.2.3 高速铁路乘务计划分类 |
2.2.4 高速铁路乘务计划编制影响因素 |
2.2.5 高速铁路乘务计划编制基本流程 |
2.2.6 高速铁路乘务计划编制常用建模方法 |
本章小节 |
第3章 算法基础理论 |
3.1 模拟退火算法 |
3.1.1 模拟退火算法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
3.1.2 模拟退火算法关键参数与操作的设计 |
3.1.3 模拟退火算法的特点 |
3.1.4 模拟退火算法的改进 |
3.2 蚁群算法 |
3.2.1 蚁群算法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
3.2.2 蚁群算法关键参数与操作的设计 |
3.2.3 蚁群优化算法的特点 |
3.2.4 蚁群优化算法的改进 |
本章小结 |
第4章 乘务交路计划编制模型及算法研究 |
4.1 乘务交路计划编制问题分析 |
4.2 值乘区段集合覆盖问题 |
4.2.1 值乘区段及乘务交路段的表示 |
4.2.2 乘务交路段相关费用分析 |
4.2.3 乘务交路段费用计算方法 |
4.2.4 问题的优化目标及约束条件 |
4.2.5 基于最小费用的值乘区段集合覆盖模型 |
4.2.6 模型求解方法探讨 |
4.2.7 改进的蚁群优化算法设计 |
4.3 乘务交路段匹配问题 |
4.3.1 乘务交路段匹配问题分析 |
4.3.2 乘务交路段匹配的指派模型 |
4.3.3 乘务交路段指派模型求解算法 |
4.4 算例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5章 单一循环乘务排班计划编制模型及算法研究 |
5.1 单一循环乘务排班计划编制问题分析 |
5.1.1 问题的优化目标 |
5.1.2 问题的约束条件 |
5.2 优化模型的建立 |
5.3 模型分析及求解方法探讨 |
5.3.1 模型特点分析 |
5.3.2 求解算法选取 |
5.4 基于动态启发式信息的蚁群优化算法 |
5.4.1 动态启发式信息的引入 |
5.4.2 动态启发式信息的计算方法 |
5.4.3 基于动态启发式信息的蚁群算法设计 |
5.5 算例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给定周期乘务排班计划编制模型及算法研究 |
6.1 给定周期乘务排班计划编制问题分析 |
6.2 乘务交路段集合分解问题 |
6.2.1 问题分析 |
6.2.2 乘务交路段集合分解模型 |
6.2.3 模型求解思路 |
6.2.4 蚁群算法设计 |
6.3 非极大排班方案优化调整问题 |
6.3.1 问题分析 |
6.3.2 非极大排班方案优化调整模型 |
6.3.3 模型求解思路 |
6.3.4 基于贪婪搜索的两阶段求解算法 |
6.3.5 基于集合覆盖的两阶段求解算法 |
6.4 算例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7章 高速铁路乘务计划综合优化问题研究 |
7.1 高速铁路乘务计划综合优化问题的提出 |
7.2 乘务计划综合优化模型及算法 |
7.2.1 乘务计划综合优化问题分析 |
7.2.2 乘务计划综合优化模型 |
7.2.3 模型求解方法设计 |
7.3 乘务计划编制流程改进及交互策略设计 |
7.3.1 乘务计划编制流程改进 |
7.3.2 编制流程交互控制策略 |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乘务交路计划相关数据 |
附录2 乘务排班计划相关数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5)青藏线机车选型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牵引种类比较分析 |
1.1 内燃牵引 |
1.2 电力牵引 |
(1) 全线电化方案 |
(2) 格尔木至望昆电气化方案 |
(3) 格尔木至沱沱河电气化方案 |
1.3 燃气轮机车牵引 |
2. 牵引种类的选择 |
(9)青藏铁路运输组织及灾害事故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青藏线格拉段沿线自然特征 |
1.1.1 地形地貌 |
1.1.2 地质特征 |
1.1.3 其它特征 |
1.2 青藏铁路灾害事故分析 |
1.2.1 路基冻害 |
1.2.2 砂害 |
1.2.3 湿地及暴风雪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冻土区铁路研究 |
1.3.2 监测系统研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青藏铁路运输组织 |
2.1 青藏铁路行车组织的基本要求 |
2.2 青藏铁路行车组织的基本模式 |
2.2.1 青藏铁路技术设备 |
2.2.2 青藏线格拉段行车组织基本方式 |
2.3 青藏铁路车站工作组织研究 |
2.3.1 主要车站分布概况 |
2.3.2 主要客货作业车站 |
2.3.3 车站各项技术作业说明 |
2.3.4 车站主要作业 |
2.4 青藏铁路车流组织和货物列车编组计划 |
2.4.1 客货列车对数 |
2.4.2 车流组织 |
2.4.3 主要车站装卸、调车作业车数 |
2.4.4 调机台数 |
2.4.5 货物列车编组计划 |
2.4.6 列车运行时分和技术作业时分 |
2.4.7 通过能力及输送能力 |
2.5 青藏铁路列车运行图基本模式分析 |
2.5.1 列车运行图基本模式 |
2.5.2 青藏铁路日常运输调度指挥 |
2.6 青藏铁路机车运用组织 |
第3章 青藏铁路灾害事故条件下的运输组织 |
3.1 灾害事故对运输组织的影响和基本要求 |
3.1.1 灾害事敌对运输组织的影响 |
3.1.2 灾害事故对运输组织的基本要求 |
3.2 灾害事故条件下的运输组织 |
3.2.1 一般灾害事故 |
3.2.2 重大灾害事故 |
3.2.3 特大灾害事故 |
第4章 设备维修工作与施工组织 |
4.1 青藏铁路对设备维修与施工组织的基本要求 |
4.2 青藏铁路设备维修基本管理模式 |
4.2.1 青藏铁路设备维修基本管理模式 |
4.2.2 青藏线格拉段综合维修管理中心设置原则 |
4.2.3 青藏线格拉段设备维修管理 |
4.3 综合维修“天窗”设置方案及对通过能力的影响 |
4.3.1 综合维修“天窗”的设置 |
4.3.2 综合维修“天窗”设置对通过能力的影响 |
第5章 青藏铁路灾害事故监测系统研究 |
5.1 建立青藏铁路灾害事故监测系统的必要性 |
5.1.1 青藏铁路环境特殊性需要建立灾害事故监测系统 |
5.1.2 青藏铁路运输组织特殊性需要建立灾害事故监测系统 |
5.2 建立青藏铁路灾害事故监测系统的技术可行性 |
5.3 青藏铁路灾害事故监测系统规划设计主要原则 |
5.4 青藏铁路灾害事故监测系统目标分析 |
5.5 青藏铁路灾害事故监测系统功能特征分析 |
5.6 青藏铁路灾害事故监测系统框架结构分析 |
5.6.1 青藏铁路灾害事故监测系统的结构特点分析 |
5.6.2 青藏铁路灾害事故监测系统组成 |
5.6.3 青藏铁路灾害事故监测系统模块分析 |
5.7 青藏铁路灾害事故监测系统安全信息研究 |
5.7.1 青藏铁路灾害事故监测系统安全信息数据流 |
5.7.2 青藏铁路灾害事故监测系统安全信息处理模式 |
5.7.3 青藏铁路灾害事故监测系统共用信息平台设计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青藏铁路格拉段机车乘务制度采用随乘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随乘制问题的提出 |
1.1 乘务制度现状 |
1.2 青藏铁路格拉段机车交路及乘务制度 |
2 随乘制研究 |
2.Ⅱ随乘制的随乘方式 |
2.2 随乘制机车乘务员定员 |
2.3 随乘制机车与宿营车整备作业方式 |
3 青藏铁路格拉段机车长交路采用随乘制和轮乘制比较分析 |
4 结论 |
四、青藏线格拉段机车乘务制度采用随乘制设计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拉萨机车车辆整备基地设计的思考[J]. 丁子全.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17(10)
- [2]考虑扰动时间的铁路货运机车周转方案研究[D]. 安志龙. 兰州交通大学, 2016(04)
- [3]高铁动车组司机工作制度的研究[D]. 李耀南.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4]高速铁路乘务计划编制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D]. 田志强. 西南交通大学, 2011(10)
- [5]青藏线机车选型的初步分析[J]. 徐俊国.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7(03)
- [6]青藏铁路高原多年冻土区工程设计暂行规定(下册)的编制与研究[J]. 刘文,郑克洪,陈新焕. 铁道标准设计, 2006(03)
- [7]青藏铁路环境-健康-安全-运输一体化管理系统探索[J]. 孙永福,杨浩. 中国管理科学, 2005(03)
- [8]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运营管理模式建议方案[A]. 李顺平. 青藏铁路运营管理及相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5
- [9]青藏铁路运输组织及灾害事故监测系统研究[D]. 赵楠. 西南交通大学, 2004(04)
- [10]青藏铁路格拉段机车乘务制度采用随乘制探讨[J]. 丁子全. 冰川冻土, 200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