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枕三角肌综合征的手法治疗

后枕三角肌综合征的手法治疗

一、手法治疗枕后三角肌综合征(论文文献综述)

闫晨光[1](2021)在《核心肌群推拿法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评价及表面肌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核心肌群推拿法对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以及生物肌电效应机制。方法将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推拿科门诊的60例肩周炎恢复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例。在功能锻炼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法,试验组采用常规推拿法结合核心肌群推拿法。记录两组治疗前及一个疗程治疗后三角肌、冈下肌、腹直肌的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和中位频率(Median frequency,MF),VAS评分以及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Murley)。进行组间及治疗前后比较,数据使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三角肌中束、冈下肌RMS值、MF值较治疗前均上升(P<0.05),试验组RMS值、MF值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以改善肌肉效能,缓解肌肉疲劳。试验组治疗后腹直肌RMS值、MF值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试验组RMS值、MF值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核心肌群推拿法可以改善腹直肌效能、缓解肌肉疲劳。2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以缓解疼痛,核心肌群推拿法结合常规推拿法优于常规推拿法。3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肩关节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肩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以改善肩关节功能,核心肌群推拿法结合常规推拿优于常规推拿法。结论常规推拿及核心肌群推拿结合常规推拿均可以改善三角肌、冈下肌的肌力,缓解肌肉疲劳,减轻肩部疼痛,增强肩关节功能,但核心肌群推拿结合常规推拿在以上各方面优于常规推拿。核心肌群推拿法可增强腹直肌肌力并缓解肌肉疲劳。

王骁汉[2](2021)在《小柴胡汤加味联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研究,对小柴胡汤加味联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短期临床疗效进行初步评价,并探求其理论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指导,并为之后中远期临床疗效的研究打下基础。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筋伤科的颈性眩晕患者作为本研究的观察对象,共计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各39例。对照组男性13人,女性26人,年龄范围37-58岁,平均年龄54.21±4.18,采用单纯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男性11人,女性28人,年龄范围35-59岁,平均年龄55.76±6.85,采用小柴胡汤加味联合推拿手法治疗。两组均治疗一个疗程(2周),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一个疗程后记录患者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积分。应用SPSS26.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颈性眩晕量表总评分及其中各项评分,并对疗效做出评价。结果:1.一般资料: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具有可比性。2.总有效率: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49%,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1%,两组总体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1,说明治疗组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3.ESCV评分:组内比较:两组ESCV总评分在治疗一个疗程后均明显提高,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在治疗一个疗程后的ESCV总评分为44.76±1.46,对照组在治疗一个疗程后的ESCV总评分为39.35±3.16。且在治疗一个疗程后,两组ESCV量表中各项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存在显着差异(P<0.01),说明两组在治疗颈性眩晕方面均具有较好疗效;组间比较:在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ESCV总评分分别为21.21±3.64和20.62±4.13,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两组在治疗一个疗程后进行比较,治疗组ESCV总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且两组在“眩晕程度”、“眩晕频度”、“眩晕持续时间”、“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各项评分组间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眩晕程度方面,治疗组治疗一个疗程后评分为7.95±0.32,对照组评分为7.18±1.27,差异显着,P<0.01;眩晕频度方面,治疗组治疗一个疗程后评分为3.97±0.16,对照组评分为3.56±0.68,差异显着,P<0.01;眩晕持续时间方面,治疗组治疗一个疗程后评分为3.97±0.16,对照组评分为3.56±0.72,差异显着,P<0.01;日常生活及工作方面,治疗组治疗一个疗程后评分为3.95±0.15,对照组评分为3.51 ±0.59,差异显着,P<0.01;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治疗组治疗一个疗程后评分为19.26±1.09,对照组评分为16.26±2.07,差异显着,P<0.01。而在“颈肩痛”及“头痛”方面,治疗一个疗程后两组评分无显着差异:颈肩痛方面,治疗组治疗一个疗程后评分为3.77±0.48,对照组评分为3.56±0.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痛方面,治疗组治疗一个疗程后评分为1.88±0.24,对照组评分为1.73±0.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对照组,且在缓解颈性眩晕症状及恢复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显着优势。结论:(1)小柴胡汤加味联合推拿手法以及单纯推拿手法,这两种治疗方法针对颈性眩晕均具有良好的疗效,均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小柴胡汤加味联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优于单纯推拿治疗,且在缓解眩晕症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工作能力及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显着优势,在临床上治疗颈性眩晕时宜广泛应用。

吴晨熙[3](2021)在《葛氏伤科手法联合塑形纸夹板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比较葛氏伤科手法联合塑形纸夹板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影像学及临床疗效,探讨葛氏伤科手法联合塑形纸夹板固定的临床治疗效果,为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提供一种新的保守治疗思路。方法:本研究根据标准纳入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门急诊及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小儿骨科治疗的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参照患儿及家属意愿,选择保守或手术治疗。依据纳入标准共纳入48名患儿,其中,试验组24例于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门急诊进行保守治疗,对照组24例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小儿骨科选择手术治疗。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Baumann角及提携角、肘关节活动度、肘关节功能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应用统计软件比较数据,评估疗效。结果:本研究因各种原因脱落3例,最终纳入45例患者,其中试验组24例,对照组21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结果如下:(1)VAS评分:试验组与对照组经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改善;在治疗后这个时间点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周、治疗后1月、治疗后3月两组间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Baumann角及提携角的测量:试验组与对照组经治疗后患侧上臂Baumann角度均明显改善,治疗后3月的Baumann角及提携角度恢复对照组优于试验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3)患侧肘关节活动度:治疗3个月后的患侧肘关节屈曲、伸直、活动度对照组优于试验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4)患侧肘关节功能: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疼痛指数、日常生活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运动功能、稳定性指数及Mayo评分总分方面对照组优于试验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肘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间治疗后并发症的产生情况及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氏伤科手法联合塑形纸夹板固定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这两种治疗方式在患侧上臂疼痛、Baumann角度及肘关节功能均有改善作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在恢复肘关节活动度及稳定性、患侧上臂Baumann角及提携角度方面有着明显优势,但是在肘关节功能改善方面,两种治疗方式无明显差异。因此葛氏伤科手法复位联合塑形纸夹板固定作为一种非手术疗法,为闭合性、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提供了一种简单操作、少痛苦、低费用的治疗思路。

孙素鹏[4](2021)在《脊柱微调正骨手法治疗寰枢椎半脱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脊柱微调正骨手法和传统推拿手法治疗寰枢椎半脱位的疗效差异,探究脊柱微调正骨手法治疗寰枢椎半脱位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变化。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寰枢椎半脱位受试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治疗组(35例)。两组受试者运用松解手法后予以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予以旋转扳法为主的传统推拿手法,治疗组予以脊柱微调正骨手法,所有受试者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所有受试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以及寰齿前间距(atlanto dental interval,ADI)、寰齿侧间隙差值(variance of bilateral lateral ailanto dental space,VBLADS)、枢椎棘突偏移度和颈椎曲度等影像学数据的测量,治疗结束后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分析、评价治疗前后各组数据的差异。结果:1.疗程结束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6%,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两组治疗后组内、组间比较,VBLADS、枢椎棘突偏移度、VAS评分和颈椎治疗成绩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曲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DI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脊柱微调正骨手法治疗寰枢椎半脱位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推拿手法。2.脊柱微调正骨手法可以调整寰枢椎半脱位患者的ADI、VBLADS和枢椎棘突偏移度,且对于VBLADS和枢椎棘突偏移度的调整作用优于传统推拿手法。3.脊柱微调正骨手法与传统推拿手法对于寰枢椎半脱位患者颈椎曲度可能没有调整作用。

游伟[5](2020)在《火针联合毫针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从头痛显着改善率、头痛发作频率、头痛严重程度、情绪、生活质量等方面,评价火针联合毫针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综合疗效,并运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观察颅周痉挛肌肉紧张程度的变化趋势,探索该针刺方案可能发挥疗效的作用途径。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根据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纳入受试者。本研究为北京市医管局“扬帆计划”临床技术创新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为多中心临床试验,本研究承担分中心共62例紧张型头痛患者的临床观察。采用中央随机分组方法,将62例频发性紧张型头痛或慢性紧张型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1例)与对照组(31例)。干预措施:试验组采用火针联合毫针治疗方案,对受试者颈枕部区域进行触诊以探寻压痛点,使用贺氏火针,在火焰上将针身烧至通红后,对压痛点进行快速点刺,不留针。火针针刺结束后使用毫针刺法,选取百会、四神聪、神庭、风池、太阳、头维,并根据不同的头痛部位选择相应经脉的远端配穴,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疗程: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4周,共针刺12次。对照组采用单纯毫针针刺治疗,取穴、针刺手法、疗程均与试验组相同。疗效评价:主要疗效指标为头痛显着改善率;次要疗效指标为头痛发作频率(4周内头痛发作天数)、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化McGill疼痛问卷表(SF-MPQ)、头痛影响测试问卷(HIT-6),运用剪切波弹性成像观察颅周肌肉紧张程度的变化趋势。安全性评价:在研究过程中随时记录针刺相关不良反应。结果:1.主要疗效指标:经治疗4周后,试验组的头痛显着改善率为88.9%,较对照组的42.3%更高(P<0.01)。2.次要疗效指标:(1)头痛发作频率:经治疗4周后,试验组4周内头痛发作天数减少(12.56±8.03)天,对照组4周头痛发作天数减少(6.96±8.48)天,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均P<0.01);试验组的头痛发作频率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2)头痛严重程度:经治疗2周后,两组的VAS、感觉PRI分及PPI评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试验组的VAS、感觉PRI分及PPI评分均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均P<0.01);经治疗4周后,两组的VAS、感觉PRI分及PP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均P<0.01),其中试验组的VAS、PPI评分同样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均P<0.01),而感觉PRI分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3)情绪:经治疗2周后,两组的情感PRI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试验组的情感PRI分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4周后,两组的情感PRI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均P<0.01),且试验组的情感PRI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4)生活质量:经治疗4周后,试验组的HIT-6评分较基线减少(17.22±7.64)分,对照组的HIT-6评分较基线减少(8.73±6.05)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均P<0.01);试验组的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1)。(5)颅周肌肉紧张程度:通过对受试者的颅周肌肉进行徒手触诊,发现肌肉条索状痉挛及敏感压痛点分布于颅周的不同区域,分布比例前三位为上斜方肌、枕下肌、胸锁乳突肌,说明颅周肌肉的紧张与压痛主要分布于颈枕部区域。通过SWE对比观察,发现紧张型头痛患者的双侧上斜方肌杨氏模量值均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共选取20例双侧上斜方肌均有明显压痛的受试者(试验组11例、对照组9例),经治疗4周后,两组的双侧上斜方肌杨氏模量值较基线均有下降趋势,试验组上斜方肌硬度的下降趋势较对照组更为明显,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双侧上斜方肌紧张程度的缓解,与临床疗效指标的改善无显着相关性(P>0.05)。3.安全性指标:试验组1例患者在上斜方肌压痛处点刺火针后,针眼局部发红,伴痒感,次日针眼处略凸起,无出血及渗出,未再针刺该处,休息两日后症状自行消失,该例患者完成了后续全部试验。对照组未出现针刺不良反应。结论:1.两种针刺方案治疗紧张型头痛均有疗效,主要体现在改善患者头痛发作频率及严重程度、改善患者情绪状况、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且在短期内(治疗2周后)即可显现出针刺治疗效应,起效较快。2.通过对治疗前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头痛显着改善率、头痛发作天数、VAS、SF-MPQ、HIT-6评分进行分析,证实火针联合毫针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毫针针刺,且安全性好,无严重不良反应。3.通过剪切波弹性成像观察发现,紧张型头痛患者的上斜方肌硬度明显高于健康人,两种针刺方案均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痉挛肌肉的紧张程度,其中火针点刺后肌肉硬度的下降趋势更明显,但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尚不明确。

邹俊峰[6](2020)在《韦氏整脊手法结合平衡针灸治疗胸椎小关节错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跟踪韦氏整脊手法结合平衡针灸治疗后对胸椎小关节错位的临床疗效达到研究。分别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程度情况等。方法:设计合理客观的分类对照试验:分设治疗组(韦氏整脊手法结合平衡针灸治疗)30例和对照组(平衡针灸治疗)30例进行对胸椎小关节错位的治疗。观察对比在临床治疗中韦氏整脊手法结合平衡针灸治疗方案与平衡针灸治疗方案对胸椎小关节错位的治疗效果。两组治疗前后均进行VAS评分、PPI评估评分统计治疗前后的数据变化作疗效分析评价。采用Epi Data软件建立相应的录入程序,并设定录入时的逻辑审查限定条件,统计学专业人员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所有统计计算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韦氏整脊手法结合平衡针灸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平衡针灸治疗)总有效率为70.00%;两组治疗后的VAS疼痛评分、PPI评估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着降低(P<0.05),而治疗组较对照组对于VAS及PPI评分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韦氏整脊手法结合平衡针灸治疗及平衡针灸治疗对胸椎小关节错位均有显着疗效,而韦氏整脊手法结合平衡针灸治疗疗效优于平衡针灸治疗。

印明玉[7](2020)在《基于筋骨辨证理论的推拿整复配合针刺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筋骨辨证理论为指导思想,观察推拿配合针刺的受试者治疗前后的眩晕视觉模拟评分(VAS值)、眩晕的疗效评价标准以及颈部动脉血流速度(TCD参数)的变化,来证明筋骨辨证理论指导下的推拿整复配合针刺对颈源性眩晕的作用效果,为临床上治疗颈源性眩晕提供新思路。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期间就诊于沈阳市沈北新区中心医院中医科门诊及住院部符合颈源性眩晕诊断的患者60例,根据受试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合颈源性眩晕的患者中包含了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和混合型颈椎病,所以把这些患者分成椎动脉型颈椎病组、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组和混合型颈椎病组,按照患者就诊的时间顺序编号。通过筋骨辨证法分析再通过问诊、触诊,明确患者的病因病机确定推拿手法及针刺穴位处方,疗程结束后重新评估患者的眩晕视觉模拟评分(VAS值)、眩晕的疗效评价标准以及颈部动脉血流速度(TCD参数)。结果:1.椎动脉型颈椎病组治疗前后在VAS测试数据对比、中医证候积分对比以及颈部动脉血流速度(TCD参数)对比,结果p值均小于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组治疗前后在VAS测试数据对比、中医证候积分对比以及颈部动脉血流速度(TCD参数)对比,结果p值均小于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混合型颈椎病组治疗前后在VAS测试数据对比、中医证候积分对比以及颈部动脉血流速度(TCD参数)对比,结果p值均小于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推拿整复配合针刺能显着改善颈部动脉血流速度。2.推拿整复配合针刺能显着改善颈源性眩晕患者的症状。3.筋骨辨证体系下的推拿整复配合针刺治疗颈源性眩晕效果显着,值得临床推广。

钱春梅[8](2020)在《“平腕立指”针刺手法结合皮肤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应用“平腕立指”针刺手法结合皮肤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建立试验对照研究,比较“平腕立指”针刺手法针刺腧穴结合皮肤针扣刺头部、颈项部的督脉及双侧足太阳膀胱经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两种治疗方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差异,为颈性眩晕的临床诊治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新疗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颈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n=36)与对照组(n=36)。治疗组应用“平腕立指”针刺手法针刺腧穴结合皮肤针扣刺头部及颈项部督脉与双侧膀胱经。以调整阴阳,活血通络,舒筋利气,定眩止晕为治则。选取百会、四神聪、风池双、颈夹脊、天柱双、颈愉双、悬钟双、内关双、合谷双、太冲双进行针刺治疗,隔日一次,30天为一疗程;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1粒(5mg)/次,每日睡前服一次,30天为一疗程;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量表》(Cervical vertigo symptoms and functions evaluation scale,ESCV)积分、《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orthwick Park Neck Pain Questionnaire,NPQ)积分及(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测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及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平均血流速度指标进行观察和记录(由同一位记录者在同一位置记录)。对收集的数据运用IBM 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和采用GraphPad Prism 8.01软件制图,并完成临床疗效评定。结果:1.纳入的7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中,脱落5例,实际完成67例,治疗组34例、对照组33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组间的性别、年龄、病程、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积分总和、颈痛量表积分、以及经TCD检测的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平均血流速度值,显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积分》(ESCV)结果:治疗前后,对两组ESCV总积分与各项单项指标(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评分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显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改善患者的ESCV各单项指标评分及总积分上两组均有较好疗效;两组治疗后ESCV各指标评分、在总积分的组间比较中,在改善眩晕症状(频率、持续时间、频度)、颈肩痛、头痛及总积分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两组疗效相当,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颈痛量表》(NPQ)积分结果:两组治疗前后NPQ评分比较,P<0.01,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组间评分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均能改善病人NPQ评分,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结果: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基底动脉、椎动脉TCD值组内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后TCD值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疗效评价:疗程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治愈8例,显效20例,有效4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23.53%,显效率为58.82%,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6例,治愈率为9.09%,显效率为45.46%,总有效率为81.82%。组间值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一、“平腕立指”针刺手法针刺腧穴结合皮肤针治疗颈性眩晕,能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眩晕的程度,提高患者日常工作及生活质量,提高ESCV评分。二、“平腕立指”针刺手法针刺腧穴结合皮肤针治疗本病能缓解颈肩痛及头痛不适症状,提高患者日常工作及生活质量,降低NPQ评分。三、“平腕立指”针刺手法针刺腧穴结合皮肤针治疗颈性眩晕能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使TCD检测结果趋于正常。四、“平腕立指”针刺手法针刺腧穴结合皮肤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肯定,安全可靠,临床可推广应用。

麻东阳[9](2019)在《辨构论治指导下的定向仰正法治疗枕大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验证定向仰正法治疗枕大神经痛的有效性、安全性;探讨定向仰正法治疗枕大神经痛的作用机制;规范定向仰正法对枕大神经痛的操作方法,便于临床应用与推广。方法:选取60例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的临床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随后对治疗病例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治疗组以定向仰正法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为针刺治疗,针刺方法与治疗组针刺方法相同。首先记录治疗前一周内平均疼痛程度,相关症状,计算VAS疼痛评分及NDI评分,随后进行临床治疗。治疗组隔日治疗1次,5次一个疗程,9天后进行疗效观察;对照组每日治疗1次,9次为一个疗程,9天后进行疗效观察。最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VAS减分率及NDI评分进行统计计算及比较分析,从而对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通过临床疗效分析,治疗组疗效:临床治愈3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临床治愈1例,显效5例,有效1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67%,经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经不同治疗后,两组总体都有所改善,通过对疗效进行数据分析后可知,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定向仰正法配合针刺治疗与常规针刺疗法对枕大神经痛均具有治疗效果,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定向仰正法治疗枕大神经痛疗效显着,安全性强,能够改善患者病情症状,同时,课题规范了定向仰正法的操作方法,证明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张文娣[10](2019)在《理筋正骨手法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女性患者慢性颈痛的临床观察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理筋正骨手法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女性患者慢性颈痛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纳入的60例女性慢性颈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理筋正骨手法结合运动疗法,对照组采用调制中频电疗法结合运动疗法。手法治疗隔日1次,每周3次,治疗5周;调制中频电疗法每日1次,每周6次,治疗5周;运动疗法每日1次,每周6次,训练5周。治疗前后运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压痛仪、胸锁乳突肌和颈后伸肌的表面肌电中位频率值MF、均方根值RMS、颈部肌群肌耐力维持时间以及NPQ颈痛量表对患者颈部功能进行评定,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并在治疗1月后对患者VAS评分和NPQ量表评分进行随访,评估和统计过程采用盲法。结果:最终57例患者完成治疗,治疗组29例,对照组28例。与本组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VAS评分下降,压痛值增大,颈部肌群表面异常张力降低,MF值和R MS值增大,颈肌耐力维持时间增长,NPQ颈痛量表评分下降(P均<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1%,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2.1%(P<0.05)。57例患者均完成随访,治疗组VAS和NPQ评分在1个月后仍低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对照组VAS和NPQ评分在1个月后仅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理筋正骨手法结合运动疗法可有效减轻女性慢性颈痛患者颈部疼痛,降低颈椎功能障碍程度,其疗效优于调制中频电疗法结合运动疗法,并有利于疗效的维持。这与患者痛阈提高,颈部肌肉耐力和募集增加,疲劳度减轻等机制有关。

二、手法治疗枕后三角肌综合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手法治疗枕后三角肌综合征(论文提纲范文)

(1)核心肌群推拿法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评价及表面肌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资料及研究方法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标准
        1.6 终止标准
        1.7 安全评价
    2 研究方案
        2.1 样本量估算
        2.2 试验设计
        2.3 随机分组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资料
        3.2 两组治疗前后表面肌电图检测结果
        3.3 两组VAS评分结果
        3.4 两组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4 试验完成情况
    5 安全性评价结果
讨论
    1 核心肌群推拿法治疗肩周炎的中医学理论基础
    2 核心肌群推拿法治疗肩周炎的现代医学理论基础
    3 本研究中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依据
        3.1 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的选择及分析
        3.2 表面肌电图评价指标的选择
        3.3 表面肌电检测的目标肌肉及运动模式的选择与分析
    4.疗效分析
        4.1 两组的表面肌电结果分析
        4.2 两组的VAS评分结果分析
        4.3 两组的CMS评分结果分析
    5.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推拿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小柴胡汤加味联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一 颈性眩晕的西医研究进展
        1 概述
        2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
        2.1 颈本体感受器学说
        2.2 交感神经刺激学说
        2.3 椎动脉压迫学说
        2.4 偏头痛相关性学说
        2.5 神经体液因子学说
        3 颈性眩晕的西医治疗进展
        3.1 手术治疗
        3.2 药物治疗
        3.3 牵引治疗
        4 小结
    综述二 颈性眩晕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名
        2 中医病机
        2.1 脏腑失调
        2.2 筋骨失衡
        3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进展
        3.1 中药治疗
        3.2 手法治疗
        3.3 针灸治疗
        3.4 针刀治疗
        3.5 综合疗法
        4 小结
    综述三 小柴胡汤相关研究进展
        1 小柴胡相关理论研究
        1.1 小柴胡汤的组成及煎服法
        1.2 小柴胡汤的适应症及应用
        2 小柴胡汤的临床研究
        2.1 小柴胡汤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
        2.2 小柴胡汤治疗其他疾病的临床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方案
        1.1 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治疗方案
        1.4 样本量估算
        1.5 观察指标
        1.6 评价方法
        1.7 总体疗效评估
        1.8 质量控制
        1.9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
        2.2 评价指标对比
        2.3 总体疗效对比
第三部分 讨论
    1 小柴胡汤治疗颈性眩晕的机制探讨
        1.1 从“少阳为枢”认识颈性眩晕的病机
        1.2 基于小柴胡汤方药组成的机制分析
    2 基于中医理论探讨小柴胡汤联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优越性
        2.1 基于中医整体观理论
        2.2 基于经脉与经筋的辩证关系
    3 试验结果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ESCV量表
知情同意书
致谢
作者简历

(3)葛氏伤科手法联合塑形纸夹板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
        1.1 肱骨髁上骨折的中医手法及外固定治疗
        1.2 肱骨髁上骨折的中医药治疗
    2. 西医学对肱骨髁上骨折的认识
        2.1 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诊断
        2.2 骨折分型
        2.3 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试验组(葛氏伤科正骨手法联合塑形纸夹板治疗)
        2.2 对照组(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
    3. 疗效评价
        3.1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简称VAS)
        3.2 Baumann角及提携角的测量
        3.3 患者双侧活动度的测量
        3.4 肘关节功能
        3.5 并发症对比
        3.6 统计学方法
        3.7 流程图(图1-3)
        3.8 质量控制
        3.9 伦理审查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1.1 患者的纳入和随访情况
        1.2 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
    2. 疼痛情况比较
    3 Baumann角及提携角的测量
    4 两组患者双侧活动度的比较
    5. 两组患侧肘关节功能比较
    6. 两组并发症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1.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
    2. 并发症的处理
        2.1 神经血管损伤
        2.2 肘内翻畸形
        2.3 骨筋膜室综合征
    3. 对本研究治疗方案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3.1 对影像学指标的分析和总结
        3.2 对临床症状指标的分析和总结
    4. 关于本研究的分析
        4.1 葛氏伤科手法对疗效的影响
        4.2 固定材料的选择
        4.2.1 石膏
        4.2.2 小夹板
第五部分 总结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第六部分 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一
    病例二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2:肘关节活动度测量表
    附录3:Mayo评分表
    附录4:葛氏伤科手法联合塑形纸夹板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研究 病例观察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脊柱微调正骨手法治疗寰枢椎半脱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研究内容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伦理学审批
        2.3 随机化分组
        2.4 治疗方法
        2.5 质量控制
        2.6 安全性控制
        2.7 观察指标
        2.8 统计学处理
    3.研究结果
        3.1 病例入选及试验完成情况
        3.2 基线资料比较
        3.3 治疗前观察指标比较
        3.4 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
        3.5 治疗后观察指标比较
        3.6 总疗效比较
        3.7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寰枢椎半脱位的认识
        1.1 寰枢椎半脱位的病因病机
        1.2 寰枢椎半脱位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寰枢椎半脱位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寰枢椎半脱位的命名与定义
        2.3 寰枢椎半脱位的发病机制
        2.4 寰枢椎半脱位的治疗
    3 寰枢关节的运动与解剖结构
        3.1 骨性稳定结构
        3.2 关节连接
        3.3 神经、血管
        3.4 运动与关节
    4 脊柱微调正骨手法的理论基础
        4.1 脊柱推拿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4.2 脊柱整体理论
        4.3 脊柱枢纽理论
        4.4 脊柱半脱位理论
        4.5 脊柱“微调”理论
    5 结果分析
        5.1 基线资料
        5.2 总有效率
        5.3 影像学指标
        5.4 量表评分
        5.5 本研究与其他有关研究的比较
        5.6 脊柱微调正骨手法的作用机制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附录3 影像学数据记录表
    附录4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
    附录5 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表
文献综述 寰枢关节的解剖与功能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火针联合毫针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紧张型头痛的认识与研究进展
        1 紧张型头痛的病因与症状
        2 紧张型头痛的分类
        3 紧张型头痛的诊断
        4 紧张型头痛的发病机制
        5 紧张型头痛的治疗
        6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针灸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研究现状
        1 近十年国内针灸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研究文献现状
        2 国外针灸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研究现状与进展
        3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剪切波弹性成像在肌骨系统中的应用及中医领域的研究进展
        1 剪切波弹性成像在肌骨系统中的应用现状
        2 中医领域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的研究进展
        3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临床研究
    前言
    第一节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案
        1 研究类型
        2 样本量确定依据
        3 随机方法
        4 盲法
        5 干预措施
        6 评价方法
        7 访视周期
        8 不良事件的观察及处理
        9 受试者脱落的处理原则
        10 数据采集与质量管理
        11 技术路线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 试验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分析
        3 疗效分析
        4 安全性评价
    第四节 讨论
        1 研究结果分析
        2 本研究的特色
结语
    1 结论
    2 本论文的创新点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患者头痛日记
    附录2: 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
    附录3: HIT-6评分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韦氏整脊手法结合平衡针灸治疗胸椎小关节错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胸椎小关节错位的认识
        1.1 认识
        1.2 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胸椎小关节错位的认识
        2.1 胸椎小关节错位的定义
        2.2 病因与发病机制
        2.3 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质量控制措施
        2.6 随访
        2.7 脱落病例处理
        2.8 异常反应观察及处理
        2.9 资料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两组基本数据比较
        3.2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3.3 总疗效比较分析
第三章 讨论
    1 脊柱相关的生物力学
        1.1 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
        1.2 脊柱生物力学
        1.3 脊柱运动学
    2 胸椎生物力学
        2.1 胸椎的解剖结构
        2.2 胸椎的生物力学特性
        2.3 胸椎生理曲度及意义
    3 与胸椎相关的肌肉
        3.1 斜方肌
        3.2 背阔肌
        3.3 菱形肌
        3.4 竖脊肌
        3.5 夹肌
    4 对“骨错缝,筋出槽”的认识
        4.1 相关的文献研究
        4.2 “骨错缝,筋出槽”与临床诊断治疗
    5 对针刺“得气”的认识
        5.1 “气”的概念及文献研究
        5.2 “得气”的概念及文献研究
        5.3 “得气”与临床针刺疗效
    6 韦氏整脊手法的研究
        6.1 韦氏整脊手法的整体观
        6.2 韦氏整脊手法的治则治法
        6.3 韦氏整脊手法的优势
    7 平衡针灸的研究
        7.1 平衡针灸的概念
        7.2 平衡针灸的理论研究
        7.3 平衡针灸的特点
        7.4 平衡针灸的优势
    8 研究结果分析
    9 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10 总结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胸椎小关节错位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基于筋骨辨证理论的推拿整复配合针刺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试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颈源性眩晕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平腕立指”针刺手法结合皮肤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病例资料
    二、诊断标准
        (一)西医诊断标准
        (二)中医诊断分型标准
        (三)鉴别诊断
    三、病例选择标准
        (一)纳入标准
        (二)排除标准
        (三)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四)终止试验标准
    四、研究方法
        (一)随机分组
        (二)治疗方法
    五、疗效评价标准
        (一)安全性指标
        (二)疗效观察指标
        (三)疗效评定标准
    六、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一、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一)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比较
        (二)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情况比较
        (三)两组患者病程分布情况比较
    二、治疗前两组患者疗效指标可比性分析
        (一)治疗前两组ESCV各成分评分及总分比较
        (二)治疗前两组NPQ总分评分比较
        (三)治疗前两组VA、BA平均血流速度比较
    三、疗效观察指标分析
        (一)治疗前后两组ESCV各成分评分及总分比较
        (二)治疗前后两组NPQ总分的比较
        (三)治疗前后两组VA、BA平均血流速度的比较
    四、疗效评价
    五、治疗前后安全性评价
讨论
    一、中医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二、现代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三、针刺治疗本病的现代研究
    四、手法操作依据
    五、选穴依据
    六、选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作为对照试验的依据
    七、研究结果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针刺配合皮肤针扣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表
    附录3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
    附录4 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
致谢

(9)辨构论治指导下的定向仰正法治疗枕大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流行病学特点
    2 西医学对该病的研究
    3 中医学对该病的研究
    4 小结
临床研究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10)理筋正骨手法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女性患者慢性颈痛的临床观察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与分组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依据和辨证分型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6 治疗方法
        1.6.1 治疗组
        1.6.2 对照组
    1.7 观察指标及评定方法
        1.7.1 VAS评分
        1.7.2 压痛仪评定
        1.7.3 表面肌电评定
        1.7.4 NPQ颈痛量表评定
    1.8 疗效评价
    1.9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病例完成情况
    2.2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3 两组VAS评分比较
    2.4 两组压痛值比较
    2.5 两组表面肌电MF值、RMS值、肌耐力比较
    2.6 两组NPQ颈痛量表评分比较
    2.7 两组疗效比较
3 讨论
    3.1 中医学对慢性颈痛的认识
    3.2 西医学对慢性颈痛的认识
        3.2.1 头颈肩背部姿势与慢性颈痛的关系
        3.2.2 颈肌疲劳度、肌耐力与慢性颈痛的关系
        3.2.3 颈肌形态变化、肌少症与慢性颈痛的关系
        3.2.4 颈椎曲度与慢性颈痛的关系
        3.2.5 颈部本体感觉与慢性颈痛的关系
        3.2.6 深筋膜病变与慢性颈痛的关系
    3.3 理筋正骨手法结合运动疗法治疗慢性颈痛的机制研究
        3.3.1 理筋正骨手法的作用
        3.3.2 运动疗法的作用
        3.3.3 本疗法的作用机制
    3.4 两种治疗方法的比较
    3.5 本试验不足之处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四、手法治疗枕后三角肌综合征(论文参考文献)

  • [1]核心肌群推拿法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评价及表面肌电研究[D]. 闫晨光.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小柴胡汤加味联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研究[D]. 王骁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葛氏伤科手法联合塑形纸夹板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研究[D]. 吴晨熙.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脊柱微调正骨手法治疗寰枢椎半脱位的临床研究[D]. 孙素鹏.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火针联合毫针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游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韦氏整脊手法结合平衡针灸治疗胸椎小关节错位的临床疗效观察[D]. 邹俊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基于筋骨辨证理论的推拿整复配合针刺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观察[D]. 印明玉.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平腕立指”针刺手法结合皮肤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D]. 钱春梅.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辨构论治指导下的定向仰正法治疗枕大神经痛的临床研究[D]. 麻东阳.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理筋正骨手法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女性患者慢性颈痛的临床观察及机制研究[D]. 张文娣.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后枕三角肌综合征的手法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