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PSS软件用于废纸脱墨浆漂白试验的数据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云娜[1](2014)在《废纸脱墨浆镁基碱源过氧化氢漂白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造纸工业原生纤维原料短缺,废纸浆消耗量占造纸原料总消耗量的比例高达64%。废纸浆造纸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具有循环经济优势,理应得到充分研究,以便更为有效地利用。针对目前废纸脱墨浆传统的氢氧化钠基碱源过氧化氢漂白存在污染较大、过氧化氢无效分解、漂白浆易返黄、管道设备容易结垢等问题,本论文以废纸脱墨浆镁基碱源过氧化氢漂白技术及其机理为研究课题,对废纸脱墨浆氢氧化镁基过氧化氢漂白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对硫酸和EDTA螯合预处理影响废纸脱墨浆氢氧化镁基过氧化氢漂白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脱墨废纸氢氧化镁基碱源过氧化氢漂白浆的表面性能及其返黄机理和漂白过程中草酸根生成的规律,为进一步降低脱墨废纸过氧化氢漂白浆的返黄值,提升其白度稳定性,有效控制漂白废液中结垢因子草酸根的产生等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首先,研究了氢氧化镁逐步替代氢氧化钠作为废纸脱墨浆过氧化氢漂白碱源的纸浆性能和漂白废液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10%浆浓和3%H2O2用量的条件下,当氢氧化镁替代率为50%时,漂浆白度增值和抗张指数增加最高,分别为约13%ISO和5N·m/g。当氢氧化镁替代率从50%增加到100%时,过氧化氢消耗减少12%-58%。当氢氧化镁的替代率在50%-100%之间时,漂白废液的COD负荷比氢氧化钠基过氧化氢漂白废液降低24%-39%。其次,对比了硫酸(A)和EDTA螯合(Q)预处理影响脱墨废纸浆氢氧化镁基碱源过氧化氢漂白(P)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经过酸或螯合预处理,未漂浆中金属离子含量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Q处理比A处理除去更多的Mn、Fe、Cu等过渡金属离子,保留更多的Mg离子。在同样氢氧化镁替代率的条件下,QP比AP漂白消耗更少的过氧化氢,产生更少的COD负荷;QP浆比AP浆具有更高的强度,而AP浆比QP浆具有更高的松厚度和较高的白度。ATR-FTIR分析表明,预处理和过氧化氢漂白对木素羰基类发色基团有较好的去除作用,AP浆中木素受到的破坏比QP浆大;碳水化合物在预处理和过氧化氢漂白过程中受到一定的降解,QP浆中碳水化合物受到的降解低于AP浆。再次,采用丙酮抽提、酶(漆酶/介体或脂肪酶)处理和XPS、SEM-EDS等表面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探索脱墨废纸氢氧化镁基碱源过氧化氢漂白浆的表面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脱墨废纸浆样品表面除了主要的元素C和O外,还存在Ca、Si、Al等微量元素;PMg(OH)2漂白浆表面木素和抽出物总覆盖物含量比PNaOH漂白浆少;丙酮抽提有助于提高纸浆的白度和抗张指数,但对纤维表面残余油墨粒子的去除作用不大。酶处理浆表面被生物酶脱除的木素和抽出物等覆盖,这些覆盖物容易在后续过氧化氢漂白过程中去除;酶处理有助于改善漂白浆的白度和抗张指数,并有效地除去纤维表面的残余油墨粒子;脂肪酶处理漂白浆比漆酶/介体处理漂白浆效果更好。然后,采用紫外光诱导返黄和ATR-FTIR光谱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纸张返黄性能,建立废纸脱墨浆光诱导返黄的数学模型,揭示其返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白度损失、P.C.值和色差与b*成线性关系;在给定的光诱导条件下,随光辐射时间的增加,纸浆白度损失、P.C.值和色差均不断增加,且是一个先快速后慢速的返黄过程;PMg(OH)2漂白浆比PNaOH漂白浆的白度稳定性高。废纸脱墨浆的白度损失、P.C.值和色差与时间呈分段线性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废纸脱墨浆光诱导返黄数学模型。在紫外光辐射360min后,脱墨废纸浆及其漂白浆的ATR-FTIR光谱中1729cm-1特征峰强度明显增加,并产生新的特征谱带1674cm-1,说明对醌的生成是引起纸浆返黄的重要原因;PMg(OH)2漂白浆比PNaOH漂白浆的1674cm-1谱带特征峰强度小,说明前者产生的对醌发色基团少,是PMg(OH)2漂白浆比PNaOH漂白浆白度稳定性高的原因。最后,研究了废纸脱墨浆过氧化氢漂白过程中结垢因子草酸根的生成规律和影响因素,并建立了废纸脱墨浆氢氧化镁基过氧化氢漂白草酸根生成量的多元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在同样过氧化氢用量的条件下,草酸根的生成随着用碱量的增加而成线性增加,PMg(OH)2漂白产生的草酸根远低于PNaOH漂白,且PMg(OH)2漂白产生草酸根的速率比PNaOH漂白明显较慢。漂至相同的白度值,PMg(OH)2漂白比PNaOH漂白产生更少的草酸根。建立了废纸脱墨浆氢氧化镁基过氧化氢漂白草酸根生成量的多元回归方程:Y=-47.772+10.174X1+4.674X2+0.820X3+13.664X4;氢氧化镁用量(X1)、过氧化氢用量(X2)、温度(X3)和时间的自然对数(X4)与草酸根生成量(Y)均正相关。
陈港[2](2013)在《纸浆、纸张热性能及其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纸张作为可书写、印刷、包装的材料,具有原料来源丰富、可生物降解、可回收再利用、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后加工性能,成本较低、容易卷曲等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用途越来越广泛。在纸张应用过程中,其性能会因环境条件的变化发生变化,其中温度的影响是最常见因素之一。纸张在热作用下性能的变化严重影响了纸张的使用。本论文针对纸浆、纸张的热性能及其评价方法进行系统研究,旨在弄清影响纸张热性能的各种因素,纸张在热作用下热降解、热老化、光热返黄等内在规律,建立科学评价纸浆纸张热性能的方法,为提高纸张在热环境下的使用效率和研究开发具有良好热性能的新型纸张提供理论支持。TG分析表明,浆料热降解主要经历吸附水解吸,开始脱水热降解,主要热降解阶段和残余热解阶段四个阶段。 TG分析的关键温度Tw、T0.5、TMax可作为浆料热稳定性评价的参数。纸浆热降解机理可用模型方程G() ln(1)来描述,动力学方程为:其中活化能E可用于纸浆热稳定性评价,纸浆的活化能越高,热稳定性越好。漂白针叶木纸浆热稳定性大于漂白阔叶木纸浆;非木材类纸浆中,以棉浆、麻浆的热稳定性为最佳;脱墨浆劣于原生漂白化学浆;未漂浆的热稳定性较漂白浆差。BCTMP热稳定性较差。在给定的光诱导条件下,随光照时间的延长,BCTMP白度呈下降趋势,PC值则不断增大,杉木BCTMP白度稳定性最差,返黄最为严重;BCTMP的R、PC值与lgt呈分段线性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得到的R、PC值随光照时间的变化模型利用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相结合分析揭示光诱导条件下BCTMP浆料中官能团结构的变化和光诱导返黄机理,光诱导过程中羰基和碳-碳双键基团的产生是引起BCTMP返黄的重要原因。研究了纸张老化过程纸张强度、白度、聚合度、结晶度、活化能的变化。纸页强度和白度随老化程度的加剧总体呈下降趋势。老化前后纸张的SEM观察表明,纸样随老化程度的增加,纸张纤维表面出现裂纹、裂痕增多甚至龟裂和空洞的现象愈加严重,导致纤维之间的结合力的降低;老化前后XRD分析结果表明,在150℃以下老化纤维素晶体类型和结晶度并没有发生变化。纸张的热解主要经历纸张失水失重、纸张纤维热分解失重和残余失重三个阶段。填料等其他物质的加入导致残余阶段热解与纯纸浆的有差异。浆内加填对纸张的热稳定性有利,使用机械浆和回收浆对纸张稳定性有负面影响。纸张DMA分析表明,纸张损耗模量和损耗因子随温度增加而逐步提高,但没有出现拐点。纸张储能模量因纸张浆料配比和定量的不同有所变化。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纸张的聚合度总体呈下降趋势,而活化能随着老化程度的加剧,纸张的活化能先增大后减小。纸张聚合度相对值(DP/DP0)与Δθ0.5存在指数量化关系,Δθ0.5可作为衡量纸张老化程度的一个参量;根据得到的指数模型方程可对应计算出聚合度相对值,所得的评价模型与实验数据吻合很好,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以常见的纸杯为研究对象,定义某一温度区间内冷热面温度曲线偏离标准线的积分面积为温度因子ω,ω与温度t之间的关系可用方程:进行描述。某温度区间的温度因子ω可用于纸张材料整体隔热性能的定量评价,以此首次提出了纸张材料整体隔热性能评价的新方法。
张丽[3](2013)在《铜离子诱导白腐菌高产漆酶及其用于降解染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漆酶(E.C.1.10.3.2)是一种含铜的氧化还原酶,它能催化氧化多种芳香族化合物,还能在小分子介体的存在下进一步扩大底物范围,因此漆酶在生物、医药、化工、环境等多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对贝壳状革耳菌Panus conchatus漆酶的液体发酵进行了研究,并利用Panus conchatus漆酶对37种染料进行初步降解脱色,考察该漆酶对染料降解的广谱性,接着对造纸用染料酸性艳绿GS、实验室常用染料甲基橙和孔雀绿降解脱色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为后续贝壳状革耳菌Panus conchatus漆酶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首先研究了贝壳状革耳菌Panus conchatus漆酶的液体发酵。研究表明金属铜离子对Panus conchatus漆酶具有明显的诱导作用。其最适诱导浓度为3mmol/L。在此浓度诱导下,漆酶的活性最高可达196084U/L,与不含铜离子的漆酶的最高活性相比,前者提高了11倍。然后研究了Panus conchatus漆酶在降解染料方面的效果。用Panus conchatus漆酶处理20种实验室常用染料和17种造纸工业中常用的染料,结果显示Panusconchatus漆酶不仅能够降解大部分染料,还可以在小分子介体的存在下降解更多性能稳定的染料,表现出了Panus conchatus漆酶在降解染料方面的广谱性。Panus conchatus粗酶液对造纸用染料酸性艳绿GS具有降解脱色作用,为此我们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19软件设计染料脱色正交试验,优化实验条件。设计所用的5个因素分别为反应体系pH(A)、反应温度(B)、漆酶用量(C)、染料浓度(D)和介体用量(E),每个因素选定3个水平,共18组试验。对试验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漆酶降解酸性艳绿GS的最佳脱色条件是反应体系pH=4.0、反应温度T=50℃、漆酶用量(Lac)=2.5U/mL、染料浓度(Dye Concentration, DC)=100mg/L、介体用量(HOBT)=0.015%(w/v);按照SPSS分析所得的酸性艳绿GS的最佳脱色条件进行反应,结果表明染料在反应20min后脱色率达到100%。这与SPSS计算的结果和分析的结论完全相同,说明使用SPSS分析正交试验数据准确可靠。最后研究了铜离子诱导的Panus conchatus粗酶液对偶氮类染料甲基橙和三苯甲烷类染料孔雀绿的降解脱色效果。结果表明:漆酶降解甲基橙和孔雀绿的最适宜pH分别为3.0和5.5,最佳酶用量为0.8U/mL和5U/mL,最佳染料浓度为20mg/L和10mg/L,脱色率分别可达92.15%和100%。反应结束后,体系中甲基橙的残余量为1.57mg/L,而孔雀绿则基本完全被降解脱色,反应体系中的染料残余量均低于国家规定的污水排放标准[1]。此漆酶为粗酶液,免去了繁杂的纯化步骤的同时,降低漆酶的应用成本,并能达到可观的降解脱色效果,增大了漆酶在工业中规模化应用的实际性。
孙钰如[4](2013)在《造纸和纸制品行业水污染控制费用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造纸和纸制品业作为重点减排行业之一,废水排放总量约40亿吨,是主要工业废水排放源,存在着主要污染物(COD、氨氮)减排指标高、减排任务繁重等问题,实现水污染控制目标困难重重。为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国家及地方的相关政策,更需要合理的技术经济决策支持。作为技术经济决策的核心,研究、建立合理的造纸和纸制品行业水污染控制投资和运行费用模型,对于该行业水污染控制和规划的制定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本论文系统分析了国内外现有水污染控制费用模型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造纸和纸制品行业水污染控制费用模型研究现状,确定本研究定位于整体造纸和纸制品行业,建立以不同处理规模、不同处理效率为对象,适用于宏观研究的造纸和纸制品行业水污染控制费用模型。以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为基础,通过整理和筛选,得到6072个造纸和纸制品业废水处理设施(5537家企业)样本数据。采用方差分析法和相关性分析法,进一步对已识别的影响造纸和纸制品行业水污染控制投资和运行费用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废水处理规模、COD去除率与投资和运行费用的相关性最为显着,作为解释变量进入模型。此外,处理工艺、企业性质、子行业类别、企业所在地区等对费用的影响也较为明显,作为修正变量进入模型。通过对国内外各类水污染控制费用模型的变量选择和运用情况分析,结合本研究定位,选择以费用-规模(处理量)、污染物去除率(污染物进出口浓度比)、企业特性等修正因子为变量的幂函数模型为基础,采用逐步回归最小二乘法建立造纸和纸制品行业水污染控制投资和运行费用模型。运用SPSS软件对参数进行估值,并且对模型进行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检验。结果表明,纸浆制造子行业的废水控制投资和运行费用高于其他子行业,采用物理工艺的投资和运行费用最低,私营企业的废水治理投资和运行费用明显低于其他性质的企业,外资企业最高,东部地区的企业废水治理的投资和运行费用高于中、西部地区。根据得到的造纸和纸制品行业水污染控制投资和运行费用模型,进一步计算出废水治理单位投资和运行成本,以及单位废水和COD削减边际治理费用。结果表明,单位废水治理投资和运行成本、边际成本存在显着的规模递减效益;污染物边际治理成本随着出口浓度的降低而迅速增加,污染物出口浓度的限值对于污染物治理费用影响显着。本论文从宏观角度出发,定量研究了不同处理规模、不同处理程度下的造纸和纸制品业废水治理的投资和运行费用,并识别出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论为该行业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为研究、制定造纸和纸制品行业水污染控制技术经济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持。
张琳[5](2013)在《纸张印刷适性与印刷品质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全球造纸工业的大宗消费领域是印刷行业,纸张成本占到印刷总成本的60%~70%,纸张印刷适性是决定其印刷过程和质量的重要因素。揭示纸张性能与印刷品质量之间的作用机理是造纸和印刷行业尤为突出的问题。然而,由于“纸张性能–印刷”之间复杂的多元关系以及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该技术难题尚未能较好突破。本课题以不同印刷适性纸张为分析对象,评判纸张相关性能对其响应印效指标的影响程度,量化两体系之间的多元非线性作用规律;从纸张相关性能有效组合角度出发,研究纸张印刷适性的综合质量评价模型;推导纸张性能综合和印刷品质量综合的数学表达式,探索两者的关联,构建纸张印刷适性的预测方程;基于光谱传输特性,实现测试纸张与参考纸张之间的印刷适性匹配和评估,并推导待印刷纸张的光谱表征模型;创建自定义的纸张特性文件,揭示不同印刷适性纸张与目标印品阶调、色彩传输的作用机理,并开发其应用模块;针对色域边界、色域映射、再现意图三个色彩复制关键技术,分别提出新的算法,并研究根据不同印刷适性纸张的复制特征,自动选择适合应用策略机制,且编制软件程序。本课题量化了纸张在印刷中的行为和作用规律,旨在为纸张匹配适宜印刷条件提供科学依据,形成纸张应用与印刷实践控制的系统理论指导,推动我国造纸与印刷技术的高质量生产和针对性应用。利用灰关联分析,研究纸张相关性能对印刷品质量的影响程度,将各性能进行综合排序。结果表明,铜版纸性能影响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平滑度、匀度指数、光泽度、白度、吸墨性、表面强度、不透明度;胶版纸依次为:吸墨性、匀度指数、光泽度、白度、不透明度、表面强度、平滑度;轻涂纸依次为:平滑度、吸墨性、白度、匀度指数、光泽度、不透明度、表面强度。继而选择影响程度最大的前三个纸张性能作为自变量,以响应的印品质量指标为因变量,建立两者之间作用规律的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以此可以寻求最佳纸张性能组合,获得预期印刷效果。将纸张相关性能指标有效组合可以对纸张质量进行更准确的判断。选取6个纸张性能作为输入层,纸张综合评价级别值作为输出值,构建纸张RBF神经网络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符合实践应用,且精度比BP神经网络更高,但纸张评价值范围仅为1、2、3。为了进行更细致的比较,提出基于人工鱼群–投影寻踪算法的纸张质量综合分析模型,建立纸张评价等级与投影值之间的关系式,计算出的纸张评价值范围可为任意实数,可比性更高,尤其适合于同等级纸张的比较。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得到纸张性能综合和印刷品质量综合的计算表达式,然后以具体纸张性能综合值为自变量,以印品质量综合值为因变量,拟合两体系之间的关系曲线,最终得出纸张印刷适性的预测方程,其自变量通过纸张性能综合表达式被转换成纸张相关性能。该方案将纸张和印刷结合起来,获取信息更全面,应用方便,结果客观具体。基于光谱传输特性,提出四种方案实现测试纸张与参考纸张之间的印刷适性评估,包括朗伯-比尔光谱定律、Kubelka-Munk光谱模型、纽介堡光谱方程、主成分分析法。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法光谱评估效果最好,但计算量最复杂;纽介堡光谱方程评估效果和计算量均次之;朗伯-比尔光谱定律和Kubelka-Munk光谱模型评估效果最差,但计算量最小。进一步将高品质的纸张视为朗伯六界面体,分解为三个部分再进行组合,推导出纸张的全反射率-全透射率新模型,使得在各种测量几何条件下,表征纸张的光谱特性更简单、直接。提出并建立自定义的纸张特性文件,使印刷所用的纸张和油墨能更好地相适应和匹配。纸张特性文件的核心建立步骤是:印刷设备的基本线性化;最适合油墨色彩数量的判定;判断最大油墨厚度并给出油墨量建议。利用VC++软件进行上述步骤编程使其能够在色彩管理系统中进行调用,应用于实际印刷系统中。利用曲面细分技术计算色域球体边界的三角形近似值,将凸壳算法非空区域最大值点的γ=0.2,提出基于分区最大边界法和凸壳算法的组合方案色域边界新算法。结果表明,组合算法精度和计算量均介于分区最大边界法和凸壳算法之间。基于遗传算法,提出色域映射的新方法,将图像超色域颜色的CIELAB色彩空间坐标定义为基因,适应度函数定义为原始图像和映射图像的S-CIELAB色差的倒数,实行单点交叉或多点交叉。结果表明,遗传算法色域映射方案比传统裁切算法的色差要小。针对四种再现意图,对其各自特点及适用范围进行实验和规律总结。最后,分析纸张各性能与再现意图、色域边界算法及色域映射方法的关系,研究得出根据纸张相关性能,自动选择各种色彩具体算法的规律和方案流程,并利用VC++软件实现自动选择功能。
李凯[6](2012)在《烟道气CO2改良亚硫酸法甘蔗制糖澄清工艺的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我国是世界上第三产糖大国,但制糖业却大而不强不优,以甘蔗制糖为主,生产方法主要有碳酸法和亚硫酸法,其中亚硫酸法占90%以上。碳酸法存在生产成本高、滤泥污染严重等问题,亚硫酸法存在白砂糖色值高,二氧化硫含量高,在酸性条件形成絮凝物及在贮存过程易返色等问题,减弱我国食糖国际竞争力。因此不断探索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白砂糖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是我国糖业迅速发展首要解决的热点难题。本论文研究利用烟道气中的CO2改良传统亚硫酸法甘蔗制糖澄清工艺,结合碳酸法和亚硫酸法澄清的优点,提高澄清过程非糖份的去除率,在保持亚硫酸法滤泥综合利用特性前提下,提高澄清效果和白砂糖品质,同时减少制糖生产CO2排放,发展和完善了制糖工艺澄清理论体系,为绿色制糖工业的发展提供依据,对提高白砂糖国际市场竞争力,促进我国制糖清洁生产具有积极意义。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烟道气CO2饱充改良亚硫酸法甘蔗制糖澄清工艺机理研究,研究CaCO3、Ca3(PO4)2及CaSO3等沉淀对胶体吸附、共沉淀作用以及甲基橙色素的吸附特性,探讨烟道气CO2改良传统亚硫酸法蔗汁胶体、色素等非糖份除去机理。研究发现果胶、甲基橙在磷酸钙、碳酸钙、亚硫酸钙上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对果胶、甲基橙的吸附符合假一级动力学反应,磷酸钙对果胶的吸附能力最强,qm值达到了902.37 mg/g;碳酸钙对甲基橙的吸附能力最强,qm值达到了43.23 mg/g。磷酸钙、碳酸钙、亚硫酸钙对果胶的吸附速率顺序是亚硫酸钙>磷酸钙>碳酸钙,吸附方程分别为:ln(685.12-qt)=4.176-0.0633t;ln(548.67-qt)=6.307-0.0539t;ln(343.06-qt)=5.838-0.0716t。对甲基橙吸附速率顺序是碳酸钙>磷酸钙>亚硫酸钙,吸附方程分别为:ln(11.99-qt)=2.484-0.0408t;ln(44.65-qt)=3.799-0.0535t;ln(14.20-qt)=2.653-0.0314t。2.磷酸钙、碳酸钙、亚硫酸钙对果胶和甲基橙的吸附主要表现为吸热的物理吸附过程。碳酸钙和亚硫酸钙在生成过程中不仅吸附蔗汁中胶体,还破坏了胶体的稳定性,使得胶体与钙盐共同沉淀,形成了共沉淀物,从而提高了蔗汁胶体的去除率。3.通过比较先碳后硫与先硫后碳两种方法的澄清效果及对后序工艺的影响,确定先碳后硫为烟道气CO2改良亚硫酸法甘蔗制糖澄清最佳工艺方法。4.磷酸经化学改性后,可增强Ca3(PO4)2对蔗汁中胶体、色素吸附、共沉淀作用,澄清效率提高:清净效率提高0.5%,清混汁纯度差提高0.40 AP,清汁色值下降15.4%。在预灰和一清汁分两次加入磷酸,能更好发挥所形成Ca3(PO4)2的除杂脱色作用,清净效率提高0.2个百分点,清混汁纯度差提高0.24AP,清汁色值下降10%。5.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来研究烟道气CO2改良亚硫酸法甘蔗制糖工艺条件,考察饱充温度、饱充pH值、饱充时间、烟道气CO2浓度、一次磷酸用量、二次磷酸用量、硫熏中和pH值、硫熏强度对澄清效果的影响,优化烟道气CO2改良亚硫酸法甘蔗制糖澄清新工艺的工艺条件。最优工艺条件为:饱充温度50℃,饱充pH 11.0,饱充时间8 min,CO2浓度22%,中和pH值7.0,一次加磷量50 mg/kg,二次加磷量150 mg/kg,硫熏强度1.2 g/L。6.对烟道气CO2改良亚硫酸法制糖澄清新工艺进行实际工业应用,自主研发硫熏中和强化反应器,并采用FLU软件进行优化,设计了高效的表面散气及深层散气相结合的散气箱,并进行生产应用,强化澄清效率。结果表明,清混汁纯度差从0.66AP提高到2.02AP,脱色率提高了 18.06%,产糖率提高0.1%,白砂糖色值下降16%,白砂糖一级品率提高22.78%,一级A、B品率提高了46.95%,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明显的环境效益。7.为改善工业应用的稳定性及适应性,进行了改进烟道气CO2吸收工艺的研究,通过使用石灰乳完成烟道气CO2吸收,然后对其进行活化处理,并将活化液用于蔗汁澄清,通过试验室正交试验和工厂生产试验,研究活化液应用蔗汁澄清的最佳工艺条件及实际应用效果。最佳工艺条件是:活化液用量0.4%(CaO%C,),二次加灰pH 8.5,硫熏强度1.4 g/L;工业应用结果为:一级A、B品率达到100%,其中一级A品率为92.94%,表明该改进C02吸收技术可很好解决吸收率低及不稳定的问题,生产效果优于直接饱充方式。8.新工艺滤泥综合利用特性研究发现,新工艺滤泥有机质含量48%,pH 7.7,总养分(N+P+K)3.8%,CaO含量10.6%,含量均符合我国有机肥料的技术指标要求,可直接作肥料或生态有机肥原料,没有滤泥污染问题。
李秀莹[7](2008)在《摩擦阻尼对飞机导管减振效应的研究》文中认为从目前我国某些型号飞机的外场反馈情况来看,导管振动过激的现象相当普遍,有时甚至造成导管支撑结构的损坏。因此,降低导管的过激振动就显得非常重要。受飞机结构和工作条件的影响,飞机液压导管的减振在实际应用中受到很多限制。本文以飞机液压导管为研究对象,利用摩擦阻尼原理对导管的减振进行了研究。导管两端固定,在导管中间施加激振力。实验在随机载荷下完成,通过在导管上缠绕不同种类和不同尺寸的阻尼材料(铅丝、铝丝、铜丝)观察导管的振动情况。研究表明,导管的减振效果与阻尼材料的直径、缠绕匝数有关。缠绕阻尼材料后导管的振动有效值都小于裸管时振动有效值,三种阻尼材料对导管减振效果没有明显差别。在缠绕相同匝数时,振动有效值都随着材料直径的增大而减小。阻尼材料直径为1.0mm和1.5mm时,缠绕匝数的增加对导管减振没有明显效果,而阻尼材料直径为2.5mm和3.0mm时,随着缠绕匝数的增加导管振动有效值有明显降低。缠绕阻尼材料对支撑处振动没有减振效果,并且随缠绕阻尼材料的增加振动略有增加。根据实验数据利用SPSS软件建立了导管及支撑振动能量有效值与阻尼材料参数的数学模型。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到,导管的振动主要与阻尼材料质量相关。存在一个临界质量,当阻尼材料质量小于临界质量时,振动降低,而当阻尼材料质量超过临界质量时,振动反而增加。这可能是质量过大改变了结构的固有频率,从而改变了振动特性。支撑振动不仅与质量有关,而且与材料的直径和阻尼系数有关。
吴学栋,蒋丽杰,李湘红[8](2002)在《SPSS软件用于废纸脱墨浆漂白试验的数据处理》文中指出SPSS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面对在旧新闻纸脱墨浆FAS(甲脒亚磺酸 )漂白试验中所获得的大量数据 ,作者将该软件包用于数据的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二、SPSS软件用于废纸脱墨浆漂白试验的数据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PSS软件用于废纸脱墨浆漂白试验的数据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废纸脱墨浆镁基碱源过氧化氢漂白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纸浆漂白技术分析 |
1.2.1 纸浆过氧化氢漂白技术的发展 |
1.2.2 过氧化氢漂白碱源的研究 |
1.3 国内外镁基碱源的研究 |
1.3.1 镁基碱源在过氧化氢漂白中的应用 |
1.3.2 镁基碱源研究方面的局限性 |
1.4 国内外废纸浆的漂白与利用 |
1.4.1 国际废纸浆的利用趋势 |
1.4.2 国内废纸浆的利用情况 |
1.5 废纸脱墨浆过氧化氢漂白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1 废纸脱墨浆过氧化氢漂白 |
1.5.2 废纸脱墨浆过氧化氢漂白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3 废纸脱墨浆过氧化氢漂白研究评述 |
1.6 氢氧化镁碱源应用于废纸脱墨浆过氧化氢漂白分析 |
1.6.1 氢氧化镁的来源和性质 |
1.6.2 氢氧化镁在过氧化氢漂白中的作用机理 |
1.7 废纸脱墨浆氢氧化镁基碱源过氧化氢漂白研究技术手段 |
1.7.1 废纸脱墨浆漂白研究中的几个概念 |
1.7.2 废纸脱墨浆氢氧化镁基碱源过氧化氢漂白机理的主要研究手段 |
1.8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9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废纸脱墨浆镁基碱源过氧化氢漂白纸浆性能和废液性能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 |
2.2.1 实验原料 |
2.2.2 过氧化氢漂白 |
2.2.3 抄片 |
2.2.4 分析测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漂白浆的性能 |
2.3.2 漂白废液的性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处理对废纸脱墨浆镁基碱源过氧化氢漂白影响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 |
3.2.1 实验原料 |
3.2.2 酸预处理(A)或螯合预处理(Q) |
3.2.3 过氧化氢漂白(P) |
3.2.4 抄片 |
3.2.5 分析测定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不同预处理浆中灰分含量和金属离子的分布 |
3.3.2 预处理浆的漂白废液性能 |
3.3.3 预处理漂白浆的物理性能 |
3.3.4 两种预处理漂白浆的 ATR-FTIR 光谱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废纸脱墨浆镁基碱源过氧化氢漂白纸浆表面性能的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 |
4.2.1 实验原料 |
4.2.2 丙酮抽提 |
4.2.3 酶处理(X) |
4.2.4 过氧化氢漂白(P) |
4.2.5 抄片 |
4.2.6 分析测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丙酮抽提前后纸浆的表面性能 |
4.3.2 丙酮抽提前后漂白纸浆的物理性能 |
4.3.3 酶处理对漂白纸浆表面性能的影响 |
4.3.4 酶处理对漂白纸浆物理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废纸脱墨浆镁基碱源过氧化氢漂白纸浆返黄性能的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 |
5.2.1 实验原料 |
5.2.2 过氧化氢漂白 |
5.2.3 抄片 |
5.2.4 光诱导返黄试验 |
5.2.5 分析测定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废纸脱墨浆光诱导返黄性能评价指标 |
5.3.2 紫外光辐射时间对白度、返黄值和色差的影响 |
5.3.3 废纸脱墨浆光诱导返黄数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5.3.4 ATR-FTIR 光谱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废纸脱墨浆镁基碱源过氧化氢漂白过程中草酸根生成规律的研究 |
6.1 前言 |
6.2 实验 |
6.2.1 实验原料 |
6.2.2 过氧化氢漂白 |
6.2.3 抄片 |
6.2.4 分析测定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废纸脱墨浆过氧化氢漂白工艺条件对草酸根生成的影响 |
6.3.2 废纸脱墨浆氢氧化镁基过氧化氢漂白草酸根生成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主要结论 |
二、论文创新之处 |
三、论文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纸浆、纸张热性能及其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纸张材料的结构特点及力学特性 |
1.1.1 纸张材料的成分要素 |
1.1.2 纸张材料的结构特点 |
1.1.3 纸张材料的力学特性 |
1.1.4 纸张的光学性质 |
1.2 材料热变形性能及其评价方法 |
1.2.1 材料热变形 |
1.2.2 评价材料热变形的方法 |
1.2.3 材料热膨胀系数 |
1.2.4 热变形应力-应变曲线 |
1.2.5 材料热变形温度 |
1.3 纸张的热性能研究进展 |
1.3.1 纤维热性质 |
1.3.2 纸张老化性能 |
1.3.3 纸张的耐久性和耐热性 |
1.3.4 评价纸张老化性能的方法 |
1.3.5 采用动态热机械法(DMA)分析纸张的热机械性能 |
1.3.6 纸张老化机理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纸张主要组分纸浆热性能研究 |
2.1 实验原料与方法 |
2.1.1 实验原料 |
2.1.2 热重分析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纸浆 TG 分析的升温速率的确定 |
2.2.2 基于 TG 分析的不同种类浆料热降解规律 |
2.2.3 不同浆料 TG 分析的关键温度及热稳定性比较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纸浆热解过程动力学研究及热性能评价 |
3.1 基于 TG 的纸浆热解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3.1.1 热解反应区间的设定 |
3.1.2 纸浆热解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3.2 动力学模型机理函数 G(α)的确定 |
3.3 热解动力学参数活化能 E 和指前因子 A 的求解 |
3.4 基于动力学活化能的浆料热稳定性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漂白化学热磨机械浆返黄特性及返黄机理的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仪器 |
4.1.3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PC 值与 b*线性关系评价 |
4.2.2 光照时间对白度及 PC 值的影响 |
4.2.3 BCTMP 光诱导返黄回归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4.2.4 BCTMP 浆料老化前后 FT-IR 光谱分析 |
4.2.5 BCTMP 浆料老化前后 FT-Raman 光谱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纸张热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
5.1 实验部分 |
5.1.1 实验原料 |
5.1.2 纸张抄片 |
5.1.3 商品纸样参数 |
5.1.4 TG 分析 |
5.1.5 动态热机械分析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升温速率对纸张热失重特性的影响 |
5.2.2 浆内加填对纸张热失重特性的影响 |
5.2.3 浆内施胶对纸张热失重特性的影响 |
5.2.4 纸页定量对纸张热失重特性的影响 |
5.2.5 纸页紧度对纸张热失重特性的影响 |
5.2.6 不同打浆度对纸张热失重特性的影响 |
5.2.7 常见几种商品纸张的热失重特性 |
5.2.8 不同纸张的动态热力学特性 |
5.2.9 纸张浆料种类和配比对纸张动态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
5.2.10 纸页定量对纸张动态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纸张热老化特性及其机理研究 |
6.1 实验原料与方法 |
6.1.1 实验原料 |
6.1.2 实验方法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不同老化温度下老化时间对纸页机械性能和光学性能的影响 |
6.2.2 纸张老化前后的 SEM 观察 |
6.2.3 老化时间对纸张纤维素聚集态结构的影响 |
6.2.4 纸张聚合度老化前后的变化 |
6.2.5 纸张热老化特性分析及其评价模型的建立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纸张材料隔热性能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
7.1 实验原料与方法 |
7.1.1 实验原料 |
7.1.2 实验仪器及方法 |
7.2 纸张材料隔热性能评价模型的建立 |
7.2.1 隔热性能表征方法分析和制定 |
7.2.2 测量原理及数理模型的建立 |
7.3 纸杯冷热面温度偏离曲线及整体隔热性能评价 |
7.3.1 温度因子ω的求解及整体隔热性能评价 |
7.3.2 不同结构类型纸杯整体隔热性能评价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铜离子诱导白腐菌高产漆酶及其用于降解染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漆酶的分布 |
1.2.1 植物漆酶 |
1.2.2 真菌漆酶 |
1.2.3 细菌漆酶 |
1.2.4 动物漆酶 |
1.3 真菌漆酶的分子结构及催化机理 |
1.3.1 漆酶的分子结构与活性中心 |
1.3.2 漆酶的催化机理 |
1.3.3 漆酶介体系统 |
1.4 真菌产漆酶的研究进展 |
1.4.1 漆酶液体发酵的研究 |
1.4.2 诱导剂提高漆酶活性的研究 |
1.5 真菌漆酶的性质 |
1.5.1 pH 值 |
1.5.2 温度 |
1.5.3 金属离子 |
1.5.4 同工酶 |
1.6 漆酶的应用 |
1.6.1 食品行业 |
1.6.2 制浆造纸行业 |
1.6.3 漆酶与废水处理 |
1.6.4 漆酶与有机合成 |
1.6.5 漆酶与生物能源 |
1.7 真菌漆酶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 |
1.7.1 染料的分类与性质 |
1.7.2 印染废水的特点 |
1.7.3 真菌漆酶对蒽醌染料的降解 |
1.7.4 真菌漆酶对偶氮染料的降解 |
1.7.5 真菌漆酶对三苯甲烷类染料的降解 |
1.8 本研究的意义、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铜离子诱导白腐菌高产漆酶的研究与应用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和器材 |
2.2.1 菌种 |
2.2.2 培养基 |
2.2.3 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 |
2.2.4 染料溶液 |
2.2.5 1-羟基苯并三唑(HOBT)溶液 |
2.2.6 主要设备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铜离子对菌体的毒性实验研究 |
2.3.2 菌株的液体发酵 |
2.3.3 粗酶液的制备 |
2.3.4 真菌漆酶用于降解染料的研究 |
2.4 分析方法 |
2.4.1 漆酶活力的测定 |
2.4.2 生物量的测定 |
2.4.3 蛋白含量测定 |
2.4.4 染料脱色率的测定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Cu~(2+)对 Panus conchatus 菌体的毒性研究 |
2.5.2 Cu~(2+)对 Panus conchatus 产漆酶的影响 |
2.5.3 Cu~(2+)对 Panus conchatus 生物量和蛋白含量的影响 |
2.5.4 漆酶用于降解染料的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PSS 正交优化白腐菌漆酶对造纸用染料的降解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和器材 |
3.2.1 菌种 |
3.2.2 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 |
3.2.3 弱酸艳绿 GS 染液 |
3.2.4 1-羟基苯并三唑(HOBT)溶液 |
3.2.5 主要设备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粗酶液的制备 |
3.3.2 染料标准曲线的制作 |
3.3.3 染料性质参数的测定 |
3.3.4 酸性艳绿 GS 的脱色降解 |
3.3.5 真菌漆酶降解酸性艳绿 GS 正交试验设计 |
3.4 分析方法 |
3.4.1 染料脱色率的测定 |
3.4.2 IBM SPSS Statistics 19 正交设计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酸性艳绿 GS 吸收光谱的测定 |
3.5.2 酸性艳绿 GS 染料标准曲线的制作 |
3.5.3 酸性艳绿 GS 的质量吸光系数 |
3.5.4 反应时间对漆酶降解酸性艳绿 GS 的影响 |
3.5.5 SPSS 正交设计优化酸性艳绿 GS 脱色条件 |
3.5.5.1 IBM SPSS Statistics 19 生成正交试验设计表 |
3.5.5.2 IBM SPSS Statistics 19 正交试验数据分析 |
3.5.5.3 正交试验数据分析结果的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白腐菌漆酶对其他染料的降解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和器材 |
4.2.1 菌种 |
4.2.2 Britton-Robinson 缓冲溶液 |
4.2.3 甲基橙溶液 |
4.2.4 孔雀绿溶液 |
4.2.5 主要设备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粗漆酶的制备 |
4.3.2 染料标准曲线的制作 |
4.3.3 甲基橙的脱色降解 |
4.3.4 孔雀绿的脱色降解 |
4.4 分析方法 |
4.4.1 染料脱色率的测定 |
4.5 结果与讨论 |
4.5.1 甲基橙吸收光谱的测定 |
4.5.2 孔雀绿吸收光谱的测定 |
4.5.3 甲基橙染料标准曲线的制作 |
4.5.4 孔雀绿染料标准曲线的制作 |
4.5.5 反应时间对甲基橙和孔雀绿降解脱色的影响 |
4.5.6 反应体系 pH 对甲基橙和孔雀绿降解的影响 |
4.5.7 反应温度对甲基橙和孔雀绿降解的影响 |
4.5.8 漆酶用量对甲基橙和孔雀绿降解的影响 |
4.5.9 染料浓度对甲基橙降解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5.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5.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5.3 对未来工作的浅见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判断意见 |
(4)造纸和纸制品行业水污染控制费用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我国造纸和纸制品行业废水治理研究 |
1.2.1 造纸废水的来源和特征 |
1.2.2 造纸废水处理方法 |
1.2.3 造纸废水治理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水污染控制费用模型研究进展 |
2.1 水污染控制费用模型相关概念 |
2.1.1 水污染控制费用模型概述 |
2.1.2 投资和运行费用模型概念 |
2.2 水污染控制费用模型研究进展 |
2.2.1 国外研究进展 |
2.2.2 国内研究进展 |
2.3 主要水污染控制费用模型分析 |
2.3.1 主要费用模型分类和应用 |
2.3.2 主要费用模型对比分析 |
2.3.3 我国水污染控制费用模型研究中存在问题 |
2.4 我国造纸和纸制品行业水污染控制费用模型研究 |
第三章 造纸和纸制品行业水污染控制费用模型参数确定 |
3.1 变量选择的原则和方法 |
3.2 造纸和纸制品行业水污染控制费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3.3 费用模型基础数据分析 |
3.3.1 基础数据来源 |
3.3.2 数据处理与筛选 |
3.3.3 数据分析 |
3.4 费用模型参数确定 |
第四章 造纸和纸制品行业水污染控制费用模型构建 |
4.1 理论模型选择 |
4.2 费用模型构建 |
4.2.1 建立投资费用模型 |
4.2.2 建立运行费用模型 |
4.3 费用模型检验 |
4.4 造纸和纸制品行业水污染控制费用分析 |
4.4.1 单位投资和运行成本分析 |
4.4.2 边际费用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纸张印刷适性与印刷品质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纸张印刷适性相关理论 |
1.2.1 纸张印刷适性的定义 |
1.2.2 纸张的作业(运行)适性 |
1.2.3 纸张的印刷品品质适性 |
1.2.4 常用纸张的印刷适性 |
1.3 与纸张印刷相关的色彩管理知识 |
1.3.1 ICC 色彩管理技术 |
1.3.2 WCS 颜色管理系统 |
1.3.3 纸张特性文件 |
1.3.4 光谱颜色复制技术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5 论文研究意义和内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意义 |
2 纸张性能与印刷品质量影响关系的研究 |
2.1 总体研究方案 |
2.2 纸张主要性能的影响程度排序 |
2.2.1 灰色系统关联分析法 |
2.2.2 纸张性能灰关联数值的计算 |
2.2.3 灰关联度的比较及性能排序 |
2.2.4 纸张性能的灰关联分析 |
2.3 基于多元非线性回归的纸张性能研究 |
2.3.1 研究思路 |
2.3.2 多元非线性回归建模思路 |
2.3.3 纸张-印品多元模型的结构及算法 |
2.3.4 模型的可行性验证 |
2.3.5 纸张性能与印品效果多元分析 |
2.4 两种研究结果的比较 |
2.5 本章小结 |
3 纸张印刷适性综合评价模型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基于 TOLLENAAR–ERNST 方程的纸张印刷适性分析 |
3.2.1 Tollenaar–Ernst 密度方程 |
3.2.2 纸张性能与 m 因子的关系研究 |
3.3 纸张印刷适性的 RBF 神经网络综合评价模型 |
3.3.1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 |
3.3.2 实验样本集数据的准备 |
3.3.3 模型的结构与设计 |
3.3.4 实例训练及检验仿真 |
3.4 基于人工鱼群–投影寻踪模型的纸张印刷适性综合评估 |
3.4.1 人工鱼群–投影寻踪回归模型 |
3.4.2 评价因子的选择 |
3.4.3 等级模型的建立 |
3.4.4 检验样本实例分析 |
3.5 两个综合评价模型的比较 |
3.6 本章小结 |
4 纸张印刷适性的预测研究 |
4.1 前言 |
4.2 主成分分析法 |
4.3 纸张性能综合指标和印品质量综合指标的提出 |
4.4 综合指标的主成分分析与拟合 |
4.4.1 纸张性能指标的综合 |
4.4.2 印刷品质量指标的综合 |
4.5 回归预测模型的构建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光谱特性的纸张印刷适性研究 |
5.1 基于朗伯-比尔定律的纸张-印品光谱研究 |
5.2 基于 KUBELKA-MUNK 模型的纸张-印品光谱研究 |
5.3 基于纽介堡方程的纸张-印品光谱研究 |
5.4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纸张-印品光谱研究 |
5.4.1 研究方案 |
5.4.2 实验方法 |
5.4.3 数据标准化和主成分维数 r 的确定 |
5.4.4 计算参考纸张与测试纸张之间的转换矩阵 |
5.4.5 预测测试纸张的印品光谱反射率 |
5.5 四种方法对比 |
5.6 基于光谱特性的纸张表征模型研究 |
5.6.1 纸张的全反射率和全透射率新模型 |
5.6.2 纸张上部界面和下部界面的拆分 |
5.6.3 纸张内部参数的推导 |
5.6.4 实验结果 |
5.7 本章小结 |
6 自定义纸张特性文件的建立 |
6.1 纸张特性文件的提出 |
6.2 自定义纸张特性文件的建立 |
6.2.1 印刷设备的基本线性化 |
6.2.2 最适合油墨色彩数量的判定 |
6.2.3 判断最大油墨厚度并给出油墨量建议 |
6.2.4 建立的源程序及最终界面 |
6.2.5 纸张特性文件在 WCS 系统中调用 |
6.3 本章小结 |
7 纸张印刷适性与色彩复制算法的研究 |
7.1 色域边界新算法的研究 |
7.1.1 色域边界的描述 |
7.1.2 确定色域边界的常用算法 |
7.1.3 基于组合特征的新算法的提出 |
7.1.4 曲面细分技术的引入 |
7.1.5 平面方程(Plane Equation) |
7.1.6 组合新算法计算过程 |
7.1.7 三种算法的比较 |
7.2 基于遗传算法的色域压缩映射研究 |
7.2.1 色域压缩映射 |
7.2.2 遗传算法 |
7.2.3 S-CIELAB 色差模型 |
7.2.4 色域匹配的遗传算法步骤 |
7.2.5 结果与讨论 |
7.3 再现意图的实验研究 |
7.3.1 再现意图简述 |
7.3.2 再现意图的实验研究 |
7.3.3 四种再现意图特点及适用范围的总结 |
7.4 基于纸张性能的色彩方案自动选择 |
7.4.1 纸张性能–再现意图自动选择的实现 |
7.4.2 纸张性能–色域边界算法的自动选择 |
7.4.3 纸张性能–色域映射算法的自动选择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烟道气CO2改良亚硫酸法甘蔗制糖澄清工艺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世界糖业现状 |
1.2 中国糖业觋状 |
1.2.1 制糖业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 |
1.2.2 我国CO_2排放现状与国家减排政策 |
1.2.3 我国甘蔗制糖传统澄清方法的不足 |
1.2.4 甘蔗制糖生产烟道气CO_2排放污染问题 |
1.2.5 中国糖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1.3 国内外研究现忧 |
1.3.1 碳酸法滤泥污染 |
1.3.2 亚硫酸法白砂糖质量问题 |
1.3.3 锅炉烟道气CO_2排放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烟道气CO_2改良亚硫酸法甘蔗制糖澄清工艺机理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剂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碳酸钙、亚硫酸钙、磷酸钙表征 |
2.2.2 果胶、甲基橙的吸附平衡 |
2.2.3 吸附等温线 |
2.2.4 吸附动力学 |
2.2.5 吸附机理 |
2.2.6 蔗汁澄清共沉淀的探讨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烟道气CO_2改良亚硫酸法甘蔗制糖澄清工艺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原料与试剂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3.1.3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烟道气CO_2改良亚硫酸法甘蔗制糖澄清工艺流程的设计 |
3.2.2 磷酸改性及其使用方式对澄清效果影响的研究 |
3.2.3 单因素试验的研究 |
3.2.4 饱充工艺的优化研究 |
3.2.5 烟道气CO_2改良亚硫酸法甘蔗制糖澄清工艺的优化研究 |
3.2.6 优化试验结果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烟道气CO_2改良亚硫酸法甘蔗制糖工艺工业应用研究 |
4.1 生产技术路线 |
4.1.1 生产流程图 |
4.1.2 生产流程说明 |
4.2 关键技术设备与工艺指标 |
4.2.1 混合汁CO_2饱充及分离系统 |
4.2.2 原有澄清系统设备强化及完善 |
4.2.3 生产工艺指标 |
4.3 应用效果 |
4.3.1 新工艺的澄清效果 |
4.3.2 新工艺对产糖率的影响 |
4.3.3 新工艺对白砂糖理化指标的影响 |
4.4 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
4.4.1 经济效益 |
4.4.2 环境效益 |
4.5 本章小结 |
4.6 尚存在主要技术问题 |
第五章 改进烟道气CO_2吸收工艺的研究及应用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原料与试剂 |
5.1.2 主要仪器设备 |
5.1.3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改进CO_2吸收法与直接饱充生成的CaCO_3在蔗汁澄清的对比效果 |
5.2.2 改进CO_2吸收方式的蔗汁澄清单因素试验结果 |
5.2.3 改进CO_2吸收方式的蔗汁澄清工艺优化研究结果 |
5.2.4 改进CO_2吸收方式的工厂生产试验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烟道气CO_2改良亚硫酸法新工艺滤泥综合利用特性的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原料与试剂 |
6.1.2 主要仪器设备 |
6.1.3 测定方法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有机质含量 |
6.2.2 pH值 |
6.2.3 Ca含量 |
6.2.4 N、P及K等微量元素的含量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硫熏中和强化反应器参数设计 |
附录2 烟道气CO_2直接饱充方式改良亚硫酸法甘蔗制糖澄清工艺的工业应用效果 |
附录3 烟道气CO_2改进吸收方式改良亚硫酸法甘蔗制糖澄清工艺的工业应用效果 |
附件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主要科研成果 |
(7)摩擦阻尼对飞机导管减振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预期达到的效果 |
1.4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章 摩擦阻尼的描述 |
2.1 摩擦定义 |
2.1.1 摩擦定义的由来 |
2.1.2 摩擦及干摩擦定义 |
2.2 摩擦接触模型 |
2.2.1 宏滑移模型 |
2.2.2 微滑动模型 |
2.3 摩擦阻尼理论 |
2.4 减振器概述 |
2.4.1 被动控制 |
2.4.2 半主动控制、主动控制、复合控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振动测量 |
3.1 振动测量的意义 |
3.2 机械振动测试系统 |
3.3 激振方式 |
3.4 振动测试及分析的试验设备 |
3.4.1 振动系统概述 |
3.4.2 压电式传感器的基础理论 |
3.4.3 电荷放大器 |
3.5 系统方框图 |
第4章 试验方案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设备及试验原理 |
4.3 试件及夹具 |
4.4 振动试验 |
4.5 试验步骤 |
第5章 数学模型概述 |
5.1 数学模型的基本概念 |
5.1.1 数学模型的定义 |
5.1.2 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和应用 |
5.2 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
5.2.1 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
5.2.2 数学建模的一般步骤 |
5.3 统计回归分析 |
5.3.1 统计回归分析概念 |
5.3.2 统计回归分析建立实际回归模型的过程 |
5.3.3 统计回归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
5.4 SPSS 软件简介 |
第6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1 实验数据分析 |
6.2 固有频率分析 |
6.3 能量谱图分析(自谱分析) |
6.4 应用SPSS 软件建立回归模型 |
6.4.1 建立导管振动有效值与阻尼材料的数学模型 |
6.4.2 建立支撑振动有效值与阻尼材料的数学模型 |
结论 |
附录Ⅰ振动试验具体操作过程 |
附录Ⅱ应用 SPSS 软件建立回归模型的过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8)SPSS软件用于废纸脱墨浆漂白试验的数据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SPSS软件简介[3] |
2 相关分析 |
2.1 创建散点图 |
2.2 计算相关性的大小 |
3 偏相关分析 |
4 回归分析 |
5 结 论 |
四、SPSS软件用于废纸脱墨浆漂白试验的数据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废纸脱墨浆镁基碱源过氧化氢漂白及其机理研究[D]. 云娜. 华南理工大学, 2014(11)
- [2]纸浆、纸张热性能及其评价方法研究[D]. 陈港.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 [3]铜离子诱导白腐菌高产漆酶及其用于降解染料的研究[D]. 张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1)
- [4]造纸和纸制品行业水污染控制费用模型研究[D]. 孙钰如. 中央民族大学, 2013(05)
- [5]纸张印刷适性与印刷品质相关性研究[D]. 张琳. 陕西科技大学, 2013(10)
- [6]烟道气CO2改良亚硫酸法甘蔗制糖澄清工艺的研究及应用[D]. 李凯. 广西大学, 2012(05)
- [7]摩擦阻尼对飞机导管减振效应的研究[D]. 李秀莹.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2008(S2)
- [8]SPSS软件用于废纸脱墨浆漂白试验的数据处理[J]. 吴学栋,蒋丽杰,李湘红. 造纸科学与技术, 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