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个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论一个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一、论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淦思明[1](2021)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马新勇[2](2021)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民族精神及其建构研究》文中提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探索民族精神建构的路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论文通过对民族精神这一观念的历史分析,从各个不同历史阶段世界各国思想家对民族精神理解演变的过程,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方法说明民族精神是与时代、与各民族主体走向世界历史的进程之间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特性,进而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中形成对民族精神理解和把握。民族精神源起于启蒙思想家对民族独立性的自主意识。但是,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出发往往把民族精神与民族的物质社会生活过程相分离而形成抽象的理解,论文叙述了孟德斯鸠、赫尔德、黑格尔对民族精神理解的历史线索,说明民族精神的理解是与近代以来民族国家的兴起有着内在的联系。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出发,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过程出发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各民族的物质生产方式和交往过程揭示出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的客观进程。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通过对观念同自己的物质存在条件联系所揭示的民族精神的深刻本质。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出发,观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实际历程,可以看到民族精神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但贯穿于其中的就是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历史主线。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党的领导人将民族精神不断中国化,形成了各具时代特点的民族精神。今天我们正处于百年未遇的世界大变局,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的思想与我们民族精神时代建构的要求在时空结构中交织和统一在一起,这对于我们在民族精神建构中的时代性、历史性和世界性提出了现实要求,论文通过对“民族虚无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这两种错误倾向的辨析和批判,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从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时空维度中,探索构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的现实路径和内容。

李小龙[3](2021)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把握民族工作的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关于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为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下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创新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多民族组成的国家,边疆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加强边疆地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维护我国边疆地区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是培养优秀少数民族干部的摇篮,边疆地区高等学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推进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加深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有更大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党顺利开展民族工作的基石。加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从而深化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增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阐释所研究边疆地区区域和该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界定范围入手,明确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及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依据,最后阐述了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通过问卷调查数据论证分析,主要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两个维度分别进行阐述。第三部分为加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策略。策略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完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改进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方法,扩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健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机制,优化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环境。

陈雨知[4](2021)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探索与基本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实现,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亿万同胞为之奋斗的目标,而持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铸牢共同体意识则是团结和凝聚中华民族为之而共同奋斗的伟大实践。抗日战争是中国迈入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的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意识空前觉醒,中国共产党在这个历史时期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变奏中取得丰富成果。面对世纪之变,研究和回答这一时期理论和实践探索究竟取得什么样的突破,积累了哪些经验,对于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如何进一步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紧紧围绕研究的问题,本文聚焦抗日战争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以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探索为研究对象,以期总结中国共产党此方面的历史贡献和基本经验,并为今天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现实探索提供历史启迪和经验借鉴。本文的框架结构主要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概述了选题背景,学界研究现状,研究重难点创新点等。第二部分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基础和理论基础,追根溯源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演变中的,“自在”、“自觉”的历史沉淀,打下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基础。再通过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化解民族问题的相关论述,为后文中国共产党结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打下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在前文基础上,结合历史实际,从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两方面出发,梳理分析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具体探索。第四部分分析党此举取得的历史成就,结合前文总结归纳党在这一历史时期取得的经验,为新时代下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历史借鉴。第五部分梳理总结全文,明确待完善之处并对未来进行展望。

程之玉[5](2021)在《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对乌克兰的“本土化”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20年代初,为消除帝俄末期大俄罗斯化政策造成的恶劣影响,争取少数民族的支持,维护苏维埃政权的统治,以列宁和斯大林为核心的苏联领导层决定对非俄罗斯人采取一种以维护少数民族权利,发展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政策,被称为“本土化”政策。乌克兰人是苏联人数最多的少数族裔,苏维埃乌克兰是苏联最早的加盟共和国和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区,在苏联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本文将以乌克兰为案例,对苏联“本土化”政策地形成、实施、调整和结果进行描述,结合帝俄末期的大俄罗斯化政策、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斯大林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对“本土化”政策形成和收缩的原因及其与大俄罗斯化政策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分析。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对乌克兰实施的“本土化”政策不仅使乌克兰语言和文化得到保存,而且对20世纪90年代乌克兰的独立造成一定影响。通过对苏联“本土化”政策在乌克兰的实施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使人们更了解苏联当时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对于解释当今的乌克兰问题和俄乌关系也有一定帮助。

达那尔·毛肯[6](2021)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以白哈巴村、喀纳斯村和禾木村哈萨克族与图瓦人为例》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说道:“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历史角度去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各个区域内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正在变化着;本文以白哈巴村、喀纳斯村和禾木村的哈萨克族与图瓦人民族关系现状为出发点及研究背景,研究哈萨克族与图瓦人之间生活方式、经济、教育交往交流交融演变过程,为各民族群众的共同繁荣有深远意义。相同环境和生产下哈萨克族与图瓦人不一样的文化特征。通过认识和探索相关学者在民族关系的方面成果,认识相关文献领悟和研究根本上再去了解哈萨克族与图瓦人民族之间的历史和发展。随着图瓦人与哈萨克族时间的推移,他们之间的居住格局、生产关系、婚姻、教育、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中不断碰撞出“新鲜血液”,以此交往交流交融程度在不断深化,从交往交流交融中产生更美好的环境。在新疆现阶段大多学者以维汉或哈汉的民族关系作为主要的研究,笔者主要以民族学角度去研究探索哈萨克族与图瓦人之间的民族关系,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战略、民族政策及偏远地区现代化,更好的做到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思想理念有着深远的意义。以便更加坚定国家认同,坚持中国产党的领导;有利于新疆各民族在全球经济化势态中相互认知、认同、包容;有利于偏远地区、边界地区现代化的繁荣发展;有利于边界边疆建设和保护,更有利于传承和发扬民族优良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张锦花[7](2021)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这是我们党对民族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原创性贡献,是我们党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巨大飞跃。国内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联系、情感上相互亲近,各少数民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不是国内各民族简单的组合,而是一个共同体。共同体是中华民族的本质特点,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共同体,其中起着“黏合剂”作用的是历史上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共同居住的广袤国土,是团结一致、驱逐外辱、寻求解放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记忆和历史使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民族成员对共有身份——“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聚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历史传统,源起于传统“华夷一统”思想,在古代无论是“华”,还是“夷”,尽管文化形式各异,居住在不同的区域,但都是炎黄子孙。中原王朝对边疆民族地区无论采取武力征服、羁縻、和亲等政策,都在维护国家统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列强入侵、生灵涂炭,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在共同反抗外敌入侵的过程中,中华民族意识不断觉醒,不断衍生和发展,经过抗日战争时期全社会对“中华民族”概念广泛的讨论,社会各界对“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念逐渐接受,中华民族意识进一步强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国内各民族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极大强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提出,是对中华民族与各个少数民族的关系的认识的一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形势,立足我国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传统,立足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得以基本形成。2014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科学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这一论断的形成,同样经历了逐渐发展形成的过程,经历了从“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确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几个阶段,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民族工作规律的认识的深化和飞跃,对中华民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有了更加清晰的掌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为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在福建、浙江工作期间,就非常关注西藏。党的十八大以来,亲自主持召开第六次和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机遇西藏特殊关怀,在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十个必须”的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定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核心内容之一,这是新时代在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要求和根本引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我们党领导人民治藏稳藏兴藏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纲领性原则,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西藏工作实际,深刻揭示了西藏工作的内在规律。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藏面临“五期叠加”新的阶段性特征。西藏作为我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民族成分众多,宗教因素突出,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必须将民族宗教因素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来考虑。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实行改革开放,彻底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历史性摆脱了贫困。但是,十四世达赖和达赖集团的分裂活动一刻没有停止,境内外企图分裂祖国,破坏安定和平大好局面的反动势力仍然存在,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当“管肚子”的问题解决以后,“管脑子”的问题仍然任务艰巨,如何让西藏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必须按照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要求必须通过加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不仅是新时代西藏工作“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的要求,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坚持西藏工作的着眼点着力点,淡化宗教消极影响,提升西藏各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做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凝聚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力量。本文的研究主要从理论、政策、实践及反思四个维度出发,进行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梳理、价值意义阐释、实证分析调查、剖析问题实质、路径选择探析。其中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国内外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趋势及学术观点,并从宏观层面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一章主要从多学科视角对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与界定,以期从历史的视角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起、雏形、形成、发展与确立的不同历史形态进行梳理总结,从而夯实研究根基。第二章主要追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首先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共同体思想,其次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再次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寻找关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依据,最后对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论述总结归纳并概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论述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与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提出新时代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遵循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还要立足于西藏特殊的民族宗教实际,正确处理好“一”和“多”、“同”和“异”、“恒”和“变”的关系。第四章从历史与现实的层面分析了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依据与现实机遇,从古代西藏各族人民群众与内地其他民族之间的互动,近代以来西藏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形成中的巨大历史贡献,以及当代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遇等方面进行了论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关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与系统工程战略性工程,关键是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现实命题的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既是理论研究也是现实问题研究,为了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采取对西藏高校大学生、西藏农牧区、西藏城市社区进行定量调查,以问卷调查与访谈方法与形式,分析他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并以此为依据形成了第五章内容,本章主要以社会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为主,以西藏7所高校中的部分在校大学生与教师、西藏农牧区的部分农牧民与驻村干部、城市社区中的部分市民与流动人口为调查对象,累计发放问卷3000余份,访谈人数300余人,并通过SPSS数据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为论文的研究增加数据支撑与可靠依据。第六章立足实证分析,剖析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挑战,为第七章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构建提供了路径构建依据。着眼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是多样的,其中政治建设是根本保障,经济发展是重要基础,文化认同是精神纽带,社会认知是关键,教育宣传是手段,只有这几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努力化解各种不利因素,才能使西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的更加坚固。

王婷[8](2021)在《贵州紫云县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形成、变迁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粑棒簸箕舞”是流行于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集歌、舞、鼓乐为一体的布依族民族传统体育舞蹈,布依语称之为“唉欸喜”,俗称“打粑舞”。紫云粑棒簸箕舞起源于唐代年间,它是紫云县布依族地区历代布依族先民的智慧结晶与文化创造,是具有浓厚的布依族民族文化特征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中,该项目曾经销声匿迹、濒临失传。随后,因1998年应邀赴北京民族进行展演被世人知晓,在2014年贵州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荣获二等奖,此后发展迅速。如今,粑棒簸箕舞从布依族生产劳作时开展的民间习俗性舞蹈,逐步发展成享誉贵州的一种民族传统体育与歌舞艺术融合发展的项目,并成为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代表性的特殊文化符号。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以及逻辑分析等方法,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等多学科角度。深入研究贵州紫云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形成源流、动作形态、文化特征及其变迁与发展历程,探索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功能,分析布依族粑棒簸箕舞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未来可持续发展。经研究发现,贵州紫云县布依族粑棒簸箕舞在变迁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村民文化传承意识薄弱、传承方式与渠道单一、现代体育的冲击影响、传承主体逐渐缺失、政府支持政策不足、学校体育传承体系不完善。因此,针对布依族粑棒簸箕舞变迁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1、强化村民文化传承保护意识;2、拓展粑棒簸箕舞的传承渠道;3、促进现代体育与民族体育协调发展;4、引入市场机制,促进粑棒簸箕舞的传承与推广;5、加强政府支持力度,推进粑棒簸箕舞繁荣发展;6、构建完善的学校体育传承体系。

李倩[9](2021)在《民族文化交融视域下白族民间信仰研究 ——以大理市湾桥镇向阳溪村为例》文中认为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中国在漫长发展历程中生活在这个家园中的“中国各民族”融合汇聚而成的,是各民族间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中华文化就是在中国各民族交往、文化交流过程中以中原传统文化为基础,不断吸收、融合周边各少数民族文化,所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多元”文化。白族民间信仰是大理地区白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对白族人民的影响远远超过任何一种制度化宗教,民间信仰不仅反映了整个社会环境和发展水平,也和整个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白族民间信仰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大量中原汉族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元素,形成的一种民族民间文化。这种民族民间文化能具体反映出中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体现白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本论文以大理市湾桥镇向阳溪村为例,通过文献查阅和田野调查,在梳理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理论基础上,分别从向阳溪村的家庭生活中民间信仰、村落生活中民间信仰、地域生活中的民间信仰来分析各民族间文化交融的情况,最后总结了白族民间信仰中的文化交融可以体现出各民族间、白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的交融能促进民族团结,增强白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进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基础。本文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运用了宗教学、民俗学和民族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对这些材料进行研究,尤其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对这些材料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白族民间信仰体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白族民间信仰体现边疆文化与中原文化、白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等多元文化交融的关系;从白族民间信仰中分析白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通过对文化交融的分析,使白族人民增强了对中华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张杰轩[10](2021)在《内地藏族班(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和教育引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族认同是由民族成员情感归属、共同地域、神话宗教以及经济活动等多种因素所产生,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认同对一个国家繁荣稳定、发展富强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认同也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的认同。藏族大多数居住我国边疆、高原等地区,大部分地区与邻国边境接壤,不断受到境外思想影响,对藏族青少年的中华民族认同造成不良冲击。所以要加强下一代藏族中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在1984年党中央做出设立内地西藏班的重大决定,就是要解决好藏族学生的教育问题,通过教育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的程度对边疆稳定、中华民族团结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阐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并发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蕴含的民族认同思想,结合阐述社会心理学、文化学、政治学、历史学学科的民族认同,总结出马克思民族理论的民族认同思想,从中华民族认同认知、情感、行为维度设计问卷,形成“藏区、内地藏族班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调查问卷”,采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文献研读和借鉴多学科研究的方法,通过统计数据对比分析内地藏族班、藏区中学生在中华民族认同中的异同并得出结论,对内地藏族班中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引导提出对策。此次选取阿坝、西藏部分藏区接受教育的初中学生和绵阳紫荆中学内地藏族班初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藏区中学生(阿坝、西藏藏区接收教育的中学生,后文都采取此称谓)共发放310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14份,共回收有效问卷296份。内地藏族班(绵阳紫荆中学初中部,后文都采取此称谓)共发放260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13份,共回收有效问卷247份,内地班、藏区共计回收有效问卷543份。通过对内地藏族班和藏区中学生在中华民族认同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内地藏族班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感较高于藏区中学生,差异较显着;内地以汉为主包括多民族的多元文化对内地藏族班中学生的影响大、影响速度快;其次原生家庭、父母对内地藏族班中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也有较大的影响;再有是母亲的文化程度对藏族学生的影响高于父亲;根据上述结果,针对内地藏族班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的教育引导提出以下对策:夯实原生族体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加强学校对藏族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的培育作用;齐抓共管,完善中华民族认同的配套设施建设。

二、论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2)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民族精神及其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现实依据:选题是基于对国内外时代背景的思考
        (二)历史依据:选题是基于我国近代以来关于民族精神争议的关注
        (三)理论依据:选题是基于对国内外关于民族精神的相关论述的理解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难点以及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民族精神概念史的考察:起源、凝聚和提升
    第一节 西方民族精神的起源
    第二节 民族精神的凝聚
        一、黑格尔民族精神的理论内容
        二、关于黑格尔民族精神的评价
    第三节 民族精神的提升
        一、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二、民族精神具有反抗压迫的民族意识
        三、民族精神具有世界性的内容
第二章 民族精神的中国化转化
    第一节 民族精神在中国的起源
    第二节 站起来:毛泽东民族精神理论
    第三节 富起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民族精神理论
        一、邓小平的民族精神理论
        二、江泽民的民族精神理论
        三、胡锦涛的民族精神理论
    第四节 强起来:习近平的民族精神理论
第三章 民族精神建构相关的三个问题辨析
    第一节 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民族主义的分析
        二、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第二节 人类共同价值与民族精神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解
        二、人类共同价值并非是“普世价值”
        三、人类共同价值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第三节 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时代的理解
        二、时代精神的含义及其特征
        三、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第四章 民族精神建构的理论思考
    第一节 民族精神建构的基本构想
        一、根本标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价值指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 民族精神建构的基本原则
        一、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相结合的建构原则
        二、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建构原则
        三、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建构原则
    第三节 民族精神建构的具体路径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民族精神建构的指导地位
        二、人民群众是民族精神建构的主体力量
        三、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民族精神建构的宝贵资源
结束语
参考文献

(3)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的难点
        二、创新点
第一章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相关概述
    第一节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及特点
        一、边疆地区及该区域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界定
        二、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
    第二节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团结的论述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论述
    第三节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的认同
        二、有利于促进边疆地区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有利于边疆地区创造稳定的社会生活局面
        四、有利于边疆地区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机遇及挑战
    第一节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机遇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思想基石
        二、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社会条件
        三、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法治环境
    第二节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差异性
        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事业不平衡
        三、境外敌对势力对思想文化渗透
        四、民族团结教育资源精细化不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加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策略
    第一节 完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
        二、坚持“多元一体”的民族观
        三、深化“五个认同”主题教育
        四、强化法治理念、思维的教育
    第二节 改进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方法
        一、丰富疏导教育形式
        二、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注重榜样示范的引领
        四、加强渗透方法的使用
    第三节 扩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建设
        二、创新民族团结主题的校园文化圈
        三、开拓民族团结专题教育活动领域
        四、强化民族团结网络媒体平台建设
    第四节 健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机制
        一、健全少数民族大学生组织建设机制
        二、健全少数民族大学生物质保障机制
        三、健全少数民族大学生考核评价机制
        四、健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疏导机制
    第五节 优化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环境
        一、建造各民族交往交融的社会环境
        二、创造各民族和谐融洽的校园环境
        三、营造团结家风建设的家庭环境
        四、打造各民族团结互助的网络环境
    本章小结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调查问卷(学生版1)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调查问卷(学生版2)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访谈提纲
    数据分析部分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探索与基本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重难点
        二、创新点
第二章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基础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基础
        一、对“中国”的认同意识
        二、各民族“自在”与“自觉”意识的产生
        三、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促进多民族共同体形成
        四、近代关于“中华民族”概念的争论
    第二节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理论
        二、列宁的民族理论
第三章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探索
    第一节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探索
        一、“阶级分析”与“民族自决”
        二、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形成
        三、从“民族自决”到“民族自治”的转变
    第二节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践探索
        一、团结全国一切力量
        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三、局部探索民族区域自治
        四、建设抗日根据地
第四章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成就与经验
    第一节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成就
        一、彰显“中流砥柱”作用,奠定抗日胜利基础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意识空前觉醒
    第二节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经验
        一、明确党的领导责任,加强党的内部团结
        二、创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建立民主政权
        三、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主体身份
    第三节 新时代推进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启示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继续推进民主制度建设
        三、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四、积极构建民族主体身份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对乌克兰的“本土化”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1.4 创新点和不足
第2章 苏联“本土化”政策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
    2.1 俄罗斯帝国末期的大俄罗斯化政策及其失败
        2.1.1 俄罗斯帝国末期的大俄罗斯化政策
        2.1.2 大俄罗斯化政策的失败
    2.2 苏联“本土化”政策形成的社会环境
        2.2.1 1917—1921 年的乌克兰民族运动
        2.2.2 苏联“本土化”政策形成的外交因素
    2.3 列宁和斯大林的民族思想
第3章 1923—1932 年苏联“本土化”政策在乌克兰的实施
    3.1 乌克兰化政策的形成
    3.2 1923—1932 年乌克兰化政策的实施
        3.2.1 1923 年 4 月—1925 年 4 月的乌克兰化运动
        3.2.2 1925 年 4 月—1926 年 6 月的乌克兰化运动
        3.2.3 1926—1932 年的乌克兰化运动
    3.3 1923—1932 年乌克兰化运动取得的成绩
        3.3.1 促进了乌克兰民族精英的建立
        3.3.2 促进了乌克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发展
第4章 1933—1938 年苏联“本土化”政策在乌克兰的收缩
    4.1 乌克兰化政策的调整
        4.1.1 “舒姆斯基事件”与西乌克兰共产党的分裂
        4.1.2 对“乌克兰解放联盟”的审判
        4.1.3 1932 年的粮食征购危机与乌克兰化政策的调整
    4.2 1933-1938 年的乌克兰化运动
        4.2.1 “斯克雷普尼克事件”与乌克兰化政策的收缩
        4.2.2 “斯克雷普尼克事件”后的乌克兰化运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以白哈巴村、喀纳斯村和禾木村哈萨克族与图瓦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领域研究
        (二)国内相关领域研究
        (三)关于哈萨克族及其图瓦人相关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田野调查:参与观察法
        (二)田野调查:深度访谈法
        (三)田野调查:问卷调查法
        (四)文献法
    四、交往交流交融的相关理论
        (一)交往交流交融涵义及背景
        (二)交往交流交融之间的关系及发展
        (三)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研究
        (四)交往交流交融关键性
第一章 田野点概况
    第一节 历史沿革与自然环境
        一、西北第一村:白哈巴村
        二、人间净土:喀纳斯
        三、最美乡村:禾木村
    第二节 人文环境与经济概况
        一、人口及民族
        二、教育基础设施
        三、经济概况
第二章 交往交流交融的关系
    第一节 居住格局及生产关系
        一、居住格局
        二、生产关系
    第二节 婚姻
        一、婚姻对象
        二、婚礼
        三、子女的民族选择
    第三节 语言文字
        一、语言跨族际交往
        二、语言态度
第三章 加强交往交流交融的途径
    第一节 风俗习惯:交往交流交融
        一、服饰
        二、饮食
        三、节日互动
        四、宗教信仰
    第二节 思想观念
        一、思想层面
        二、经济层面
    第三节 加强三村中干部队伍建设
        一、少数民族干部队伍重要性
        二、少数民族干部起带头作用的表现
    第四节 发展教育与经济
        一、发展教育事业
        二、发展经济
    第五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调查问卷
附录二:访问提纲
附录三:田野点照片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科研及获奖情况
致谢

(7)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与现状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阐释
        一、治藏方略
        二、民族与中华民族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形成过程
        一、源起:传统“华夷一统”思想
        二、雏形: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三、形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观念的基本形成
        四、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
        五、确立: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共同体思想
        一、中国史前文明中的共同体思想
        二、古代各民族互动中的共同体思想
        三、大一统国家观中的共同体思想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理论
        一、马克思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
        二、恩格斯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
        三、列宁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一、毛泽东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二、邓小平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三、江泽民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四、胡锦涛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第四节 新时代习近平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
        一、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三章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节 党的治藏方略的形成发展历程
        一、党治藏方略的初步形成阶段(1949—1978)
        二、党的治藏方略的发展完备阶段(1978—2012)
        三、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确立阶段(2012—至今)
    第二节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主要内容及目标任务
        一、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主要内容
        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重要意义
        三、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目标任务
    第三节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与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联系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题中之意
        三、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中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握三大关系
第四章 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与现实机遇
    第一节 古代西藏各民族与其他民族互动的典型代表
        一、民族互市与王朝朝贡
        二、民族会盟与民族和亲
        三、民族战争与民族贡献
    第二节 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贡献
        一、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
        二、共同抵御外辱扞卫统一
        三、共同丰富发展祖国经济
        四、共同发展繁荣中华文化
    第三节 当代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机遇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机遇
        二、党对民族工作高度重视的战略机遇
        三、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引领机遇
第五章 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证分析
    第一节 西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
        二、主位研究:学生调查问卷与访谈统计分析
        三、总结与启示
    第二节 西藏农牧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
        二、主位研究:农牧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分析
        三、客位研究:以驻村干部为视角分析农牧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现状
        四、总结与启示
    第三节 西藏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
        二、调查点社区的选取情况
        三、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调查分析
        四、总结与启示
第六章 新时代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挑战
    第一节 多元文化冲击的复杂性挑战
        一、境内外分裂敌对势力威胁西藏安全稳定
        二、多元文化主义冲击西藏主流文化
        三、藏传佛教的消极影响
    第二节 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客观性挑战
        一、西藏经济总体发展相对滞后的客观性
        二、西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性
        三、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阻碍性
    第三节 社会领域的复杂性面临多样性挑战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社会认知不足
        二、对自媒体的无序发展的管控不足
        三、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动力不足
    第四节 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直接性挑战
        一、文化程度偏低与环境影响
        二、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师资教师队伍素质需要提高带来的挑战
        三、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缺乏良性互动
    第五节 培育实践内生动力不足的制约性挑战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主体的困惑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客体面临的困惑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过程面临的困惑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方式的困惑
第七章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路径探析
    第一节 政治维度:构建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三、依法管理西藏宗教事务、提高藏传佛教中国化水平
        四、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第二节 文化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根基
        二、以推动西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契机,丰富培育内涵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
        四、以文化互鉴为导向,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第三节 经济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保障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三、建立经济互助机制,形成民族互惠共同体
        四、加大边境扶持力度,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第四节 社会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保障
        一、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良好社会生态
        二、统筹网上网下两个阵地,不断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现实载体
        三、助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作用
        四、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第五节 教育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动力
        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融入各级各类教育
        二、深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营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浓厚氛围
        三、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的联动作用,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合力
        四、遵循认知情感规律,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成效
    第六节 认知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
        一、确立培育原则,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指明方向
        二、完善培育内容,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丰富内容
        三、优化培育方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拓宽路径
        四、形成长效机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提供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8)贵州紫云县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形成、变迁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依据
        1.2.1 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需要
        1.2.2 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进校园传承发展的需要
        1.2.3 推进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协调发展的需要
        1.2.4 促进乡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1.3 研究意义
        1.3.1 全面了解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形成与变迁状况
        1.3.2 有效探寻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文化特征与演进规律
        1.3.3 促进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传承与保护提出建议
        1.3.4 推进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国内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现状
        1.4.3 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民间舞蹈的关系研究
        1.4.4 布依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现状
        1.4.5 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研究现状
        1.4.6 国外对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研究状况
第2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实地调查法
        2.2.4 逻辑分析法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紫云县布依族的社会历史概况
        3.1.1 布依族族源的来历
        3.1.2 布依族的自然环境与生产方式
        3.1.3 布依族的社会习俗
        3.1.4 布依族民间流传的体育活动
    3.2 布依族粑棒簸箕舞形成的历史源流
        3.2.1 生产劳作行为的模仿
        3.2.2 宗教祭祀的部族行为
        3.2.3 民族习俗的延伸再现
        3.2.4 族人娱乐的文化动因
        3.2.5 族群集会的社会平台
    3.3 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动作形态和服饰道具
        3.3.1 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动作形态
        3.3.2 服饰与道具器材
    3.4 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文化特征
        3.4.1 鲜明的自然地域特点
        3.4.2 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
        3.4.3 独特的民族身份标识
        3.4.4 质朴原始的生态特性
        3.4.5 欢愉生命的民间活动
    3.5 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变迁与发展现状
        3.5.1 由生产劳作方式转变为民间娱乐活动
        3.5.2 由宗教祭典行为转变为现代娱人活动
        3.5.3 由族人自娱活动转变为全民健身活动
        3.5.4 由民间习俗活动转变为乡村旅游产品
        3.5.5 由民间舞蹈活动转变为民运会表演竞赛项目
        3.5.6 由民间游艺活动转变为学校体育内容
    3.6 布依族粑棒簸箕舞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6.1 村民文化传承意识薄弱
        3.6.2 传承方式与渠道单一
        3.6.3 现代体育的冲击影响
        3.6.4 传承主体逐渐缺失
        3.6.5 政府支持政策不足
        3.6.6 学校体育传承体系不完善
    3.7 对贵州紫云县布依族粑棒簸箕舞发展的对策建议
        3.7.1 强化村民文化传承保护意识
        3.7.2 拓展粑棒簸箕舞的传承渠道
        3.7.3 促进现代体育与民族体育协调发展
        3.7.4 引入市场机制,促进粑棒簸箕舞的传承与推广
        3.7.5 加强政府支持力度,推进粑棒簸箕舞繁荣发展
        3.7.6 构建完善的学校体育传承体系
第4章 结论
    4.1 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形成缘由
    4.2 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动作形态与文化特征
    4.3 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变迁与发展现状
    4.4 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5 布依族粑棒簸箕舞发展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民族文化交融视域下白族民间信仰研究 ——以大理市湾桥镇向阳溪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六、田野点简介
    七、研究综述
        (一)关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
        (二)关于文化交融的相关研究
        (三)大理白族民间信仰的研究状况
        (四)关于向阳溪村的研究
第一章 家庭层面民间信仰中的文化交融
    一、祖先崇拜中的文化交融
        (一)祖先崇拜来源的多元性
        (二)白族祖先崇拜中的文化交融
    二、人生礼仪中的文化交融
        (一)出生礼
        (二)婚礼
        (三)丧葬礼
    三、其他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交融
第二章 村落层面民间信仰中的文化交融
    一、本主崇拜中的文化交融
        (一)白族本主崇拜中对象的多元性
        (二)向阳溪村本主信仰中的文化交融
    二、孔子崇拜中的文化交融
    三、杨黼仙人崇拜中的文化交融
        (一)杨黼家世及生平研究综述
        (二)杨黼“孝文化”对白族文化的影响
第三章 地域层面民间信仰中的文化交融
    一、“绕三灵”仪式中的文化交融
    二、“花子会”中的文化交融
    三、“城隍仪式”中的文化交融
    四、“财神会”中的文化交融
第四章 白族民间信仰的文化交融功能及其时代意义
    一、白族民间信仰的交融历史
        (一)白族文化交融历史悠久
        (二)文化交融中的白族民间信仰
    二、白族民间信仰文化交融的时代意义
        (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离不开各民族文化交融
        (二)加强中华文化认同离不开各民族文化交融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各民族文化交融
结语
参考文献
    1.着作
    2.期刊文章
    3.学位论文
    4.网络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10)内地藏族班(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和教育引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创新之处
        (一)基本思路
        (二)基本内容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二)理论文献研究与现实观照
        (三)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与综合
第一章 民族认同的理论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形成背景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科学体系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特征
    二、民族认同的相关理论界定
        (一)民族认同概述
        (二)不同领域的民族认同概念界定
        (三)民族认同发生源流
        (四)民族认同发生途径
        (五)民族认同发生与民族形成的关系
        (六)马克思主义“民族认同”理念
第二章 中华民族认同现状调研设计
    一、研究对象
        (一)家乡民族比例
        (二)父母的民族
        (三)父母的学历水平
        (四)藏族朋友数量和其他民族朋友数量
        (五)学习普通话的时间
        (六)普通话水平
        (七)普通话流利程度
    二、研究工具
    三、研究过程
    四、数据处理
第三章 内地藏族班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现状分析
    一、内地藏族班中学生与藏区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调查现状
        (一)年级与中华民族认同认知、情感、行为维度差异
        (二)家乡民族比例与中华民族认同认知、情感、行为维度差异
        (三)父亲、母亲学历水平与中华民族认同认知、情感、行为维度差异
        (四)学习普通话时间与中华民族认同认知、情感、行为维度差异
        (五)普通话口语水平与中华民族认同认同认知、情感、行为维度差异
    二、内地藏族班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的特点分析
        (一)内地藏族班中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感较高
        (二)家乡民族构成对内地藏族班中学生的积极影响高于藏区中学生
        (三)母亲的学历水平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情况有重要影响
        (四)汉族文化对内地藏族班中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影响大
        (五)内地班和藏区学生的各项认同情况存在显着差异
第四章 内地藏族班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一、人口学变量对内地藏族班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的影响
        (一)父母文化程度
        (二)家乡民族构成
        (三)普通话水平
    二、学校对内地藏族班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的影响
        (一)办学条件
        (二)教师队伍建设
    三、社会对内地藏族班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的影响
        (一)社会环境
        (二)社会媒体
第五章 提升内地藏族班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的教育对策
    一、夯实原生族体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一)以家庭为根基,提升家庭教育在中华民族认同中的作用
        (二)以民族族群为纽带,夯实中华民族认同情感基础
        (三)以学生群体为切入点,增强中华民族认同的自觉性
    二、加强学校对藏族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的培育作用
        (一)因势利导,投入更多感情和人文关怀
        (二)有的放矢,优化中华民族认同的教育理念
        (三)多措并举,拓宽中华民族认同的教育途径
        (四)因地制宜,加强中华民认同的各项管理
    三、齐抓共管,完善中华民族认同的配套设施建设
        (一)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引导
        (二)完善民族教育的规章制度
        (三)多角度考察内地藏族班的开办条件
        (四)大力发展藏区经济,为藏族学生提升中华民族认同提供保障
        (五)充分发挥媒体在中华民族认同中的宣传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华民族认同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论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长研究[D]. 淦思明.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民族精神及其建构研究[D]. 马新勇. 浙江大学, 2021(01)
  • [3]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问题研究[D]. 李小龙.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4]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探索与基本经验研究[D]. 陈雨知.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5]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对乌克兰的“本土化”政策研究[D]. 程之玉. 吉林大学, 2021(01)
  • [6]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以白哈巴村、喀纳斯村和禾木村哈萨克族与图瓦人为例[D]. 达那尔·毛肯.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7]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D]. 张锦花. 西藏大学, 2021(11)
  • [8]贵州紫云县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形成、变迁与发展研究[D]. 王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9]民族文化交融视域下白族民间信仰研究 ——以大理市湾桥镇向阳溪村为例[D]. 李倩. 大理大学, 2021(10)
  • [10]内地藏族班(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和教育引导[D]. 张杰轩.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论一个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