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防止春花椰菜“早花”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张德军,张洁,蔡霞,孟平红[1](2021)在《春季花椰菜露地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椰菜性喜冷凉,是冬春栽培的重要蔬菜之一。花椰菜的配套栽培技术是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关键。为贵州春花椰菜的生产实践提供参考,从外界环境的要求、品种选择和栽培管理等方面总结花椰菜高效春季栽培技术。
叶海凤[2](2020)在《早春花椰菜异常现象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早春花椰菜在屏南种植面积逐年增大,全县达2 666.67 hm2。早春花椰菜的发展,促进了我县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早春花椰菜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气候条件异常、品种及栽种管理不当等,使农民蒙受经济损失。针对这一情况,结合屏南高山气候实际,根据种植现状分析提出预防措施。
朱世杨[3](2019)在《不同来源CMS应用于花椰菜杂种优势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花椰菜年栽培面积和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近年来单位面积产量呈现下降趋势。花椰菜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利用CMS是一条重要途径。但是,花椰菜没有自身的CMS,同时面临着杂交亲本遗传背景狭窄、杂交配组盲目性大等瓶颈问题。本研究运用表型性状和SSR分子标记分析了165份花椰菜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按照NCⅡ设计,研究了6个不同来源的花椰菜CMS对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的细胞质效应、杂种优势及配合力等,以期为花椰菜杂种优势育种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指导育种实践。主要结果如下:1.165份自交系基于30个表型性状中10个数量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CV)为23.0%,变幅13.7%42.6%;20个质量性状的平均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为0.97,变幅0.211.57;UPMGA聚类可分为6大类,不同类群在花球熟期、株幅、叶色、叶面蜡粉和花球重等性状上遗传差异较大。基于43对SSR分子标记,共检测到111个等位基因(Na),平均2.581个,多态性位点26个;有效等位基因(Ne)变幅1.0193.200个,平均1.599个;Shannon多态性信息指数(I)变幅0.0541.215,平均0.517;PIC值变幅0.0190.687,平均0.316;Nei’s遗传距离变幅0.000.67,平均0.30;NJ聚类和STRUCTURE群体结构分析均可分为4大类,不同类群在品种的来源地和花球熟期方面复杂多样。表型性状欧氏距离矩阵与SSR标记Nei’s距离矩阵间的相关系数很小(r=0.0406)。表明165份自交系具有较为丰富的表型遗传多样性,但分子水平遗传多样性较低,杂交育种中应尽可能选择不同类群亲缘关系较远、性状差异较大的优良自交系作为配组的亲本。2.利用来自油菜、甘蓝等的6个不同来源CMS的不育系及其同型保持系与5个父本杂交配制了30个成对F1杂种,研究表明,不育细胞质对花椰菜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同时存在正、负效应,并表现出明显的组合特异性。来自油菜的CMS对生育期和叶片数总体呈显着正效应,但对花球重呈负效应;来自甘蓝的CMS对花球重和维生素C含量呈显着正效应,但对叶绿素含量呈显着负效应;来自花椰菜的CMS对生育期和维生素C含量总体呈显着正效应,但对花球重呈负效应。表明,6个不同来源的CMS中没有一种细胞质在所有性状上的效应都是理想的,但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杂交父本核来减轻或克服不育细胞质对相应性状的不良效应。3.利用上述6个不同来源CMS系与8个父本杂交配制了48个F1杂种,分析表明,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有正有负。其中,中亲优势花球重平均12.63%,变幅-43.46%83.09%,24个组合达到显着;维生素C含量平均16.77%,变幅-48.50%153.93%,25个组合达到显着。超亲优势花球重变幅-46.01%60.60%,10个组合达到显着;维生素C含量变幅-61.56%134.24%,16个组合达到显着。表明不同CMS应用于杂种优势对产量及品质性状具有明显的组合间差异性。在产量性状上,一般配合力好的不育系是SH120A、XG108A和YDSL60A,父本是SH120、Shanghai80、R4和R132;在品质性状上,一般配合力好的不育系是TDXG100A、NB65A和XG108A,父本是SM80和SH120。综合产量及品质性状,SH120A/Shanghai80、XG108A/SH120和YDSL60A/R132是较优的组合。4.通过配合力与F1观测值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花球重、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不育系GCA、父本GCA、(不育系+父本)GCA效应值极显着正相关;花球横径、花球纵径和维生素C含量与不育系GCA、(不育系+父本)GCA效应值显着正相关;各性状与组合SCA效应值均极显着正相关;且花球重及维生素C含量等5个性状与不育系GCA的相关系数大于与父本GCA的。通过配合力与F1杂种优势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花球重的中亲优势或超亲优势与不育系GCA或(不育系+父本)GCA效应值显着正相关,维生素C含量的中亲优势与父本GCA显着正相关;各性状中亲及超亲优势均与组合SCA极显着正相关。表明,花椰菜杂种F1产量及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与双亲GCA或组合SCA密切相关,尤其是母本不育系的GCA。5.分析亲本间遗传距离与中亲优势、超亲优势间的相关性发现,结合亲本的表型及SSR标记的遗传距离可以对F1的花球横径、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杂种优势进行预测,但不能对花球重、花球纵径、维生素C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杂种优势进行预测。6.CMS对花球产量品质相关性状的细胞质效应与不育系GCA、父本GCA、(不育系+父本)GCA间相关不显着,而对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细胞质效应与组合SCA间极显着正相关。表明CMS细胞质效应与亲本GCA之间相对独立,但与组合品质性状的SCA关系密切,印证了父本核对杂交后代的作用,也为不同来源CMS的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可能。综上,利用油菜、甘蓝等胞质不育材料核置换育成的不同花椰菜CMS对多个农艺及品质性状表现出负效应,但可以通过杂交父本核来改善细胞质的不良效应。且不同CMS配组F1的杂种优势与双亲GCA或组合SCA密切相关,优势组合中至少要包含一个较高的GCA或SCA,尤其是母本不育系的GCA。
郑惠冰[4](2019)在《花椰菜的栽培管理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论述花椰菜在栽培管理上的品种选择、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上的一些要点,综合阐述了花椰菜的栽培管理技术。
高慧[5](2015)在《崇明地区花椰菜周年生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开展花椰菜栽培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不同生育期花椰菜品种秋季和春季发育表现比较、播种期对花椰菜发育影响、微生物制品对花椰菜连作土壤的调节效应等研究,总结出温度是影响花椰菜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早熟品种在较高的温度下即可通过花芽分化,从现蕾到采收时间间隔短,产量低,花球品质一般,晚熟品种需要在较低的温度才能进行花芽分化,从现蕾到采收间隔时间长,产量高,花球品质好。同时还总结出早熟品种的花椰菜,早播的增产效果不显着,但晚播则有显着减产;中熟品种的花椰菜,提早播种定植,易导致异常花球发生比例偏高,严重影响到花椰菜的产量和产品质量;使用微生物制剂可以有效减轻花椰菜连夺障碍,起到增产的效果。
许小龙[6](2014)在《黄山地区花菜高产栽培技术》文中指出该文总结了黄山地区花菜高产栽培管理技术,主要包括:品种选择、育苗,大田栽培及管理等。
陈琰臻[7](2013)在《福建省花椰菜产业若干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福建省花椰菜生产、种质资源与育种研究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总结,采用实地调查、文献资料、理论分析、比较分析并结合SWOT等方法,对福建省花椰菜生产、种质资源及育种进行深入探讨,阐明了福建省花椰菜生产、种质资源及育种研究的现状,分析了资源利用与育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展思路。获得研究结果如下:1、提出福建省发展花椰菜的重要性。2011年福建省花椰菜种植面积43万亩,占总栽培面积4.3%,是我国主要的花椰菜生产基地。通过分析2011—2012年全国花椰菜价格变化,发现福建省花椰菜的消费量和消费价格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福建省花椰菜生产对农村经济和市场供应十分重要。2、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检索,分析了我国和福建省花椰菜种质资源的数量、类型、分布,花椰菜品种选育的现状,明确了福建省是我国花椰菜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区域;分析了我国和福建省花椰菜的生产、种质资源和育种的现状,明确了当前花椰菜种质资源和品种选育动态、问题和瓶颈。3、通过文献检索,总结了花椰菜育种技术研究进展。利用自交系、自交不亲和系和雄性不育系进行杂种优势利用是花椰菜育种的主要手段,同时小孢子培养、远缘杂交、组织培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转基因等技术手段在花椰菜育种研究中也大量开展,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4、进行福建省花椰菜育种的SWOT分析。利用SWOT技术,分析了福建省花椰菜育种研究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5、提出了提升福建省花椰菜育种的对策。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种业体系,制定切合福建省花椰菜育种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加强种质资源的征集、保护、创新与利用研究,加强育种攻关,建立联合育种,树立种子的品牌意识。考虑福建省特殊区位条件,要发挥闽台技术交流合作,增加研发经费投入,发挥科研工作者和企业的创造力,育种目标要把花椰菜品种类型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争取培育高产、多抗、优质、综合性状优越,适宜不同地区、不同季节栽培的多元化花椰菜品种。通过本研究以期为福建省花椰菜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意见,并且能够促进福建省花椰菜生产、育种及种业的发展,为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的发展贡献力量。
王秀梅,贾瑞,韩振亚,张洪永[8](2012)在《徐州地区花椰菜花球发育异常原因与预防》文中提出简要介绍了徐州地区花椰菜在生长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结球不良(先期现球、不结球或结球晚、花球小或花球松散、腋花球)、毛花球、夹叶花球和瞎花芽"等花球发育异常现象,从"环境温度、品种选用、播种(定植)时间、肥水管理"4个方面分析了异常花球形成的原因,从"选择优良品种、适期播种(定植)、合理密植、科学供水、平衡施肥、及时遮盖花球、适时收获"等方面提出了预防花椰菜花球发育异常的7项技术措施,对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王秀梅,贾瑞,韩振亚[9](2012)在《徐州地区花椰菜花球发育异常原因与预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椰菜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较严格,生产上常因温度异常、品种选用不当、播种或定植期不当、肥水管理不到位等出现结球不良、毛花球、夹叶花球、瞎花芽等现象。徐州地区菜农应根据栽培季节选择不同生态型的花椰菜品种,按品种特性及当地气候特点适期播种及定植、合理密植、科学供水、平衡施肥、及时遮盖花球、适时采收等预防花球发育异常,提高花椰菜的产量和品质,获得良好收益。
朱伯华,龙钲,廖建华[10](2011)在《长江流域春花椰菜设施早熟栽培技术》文中提出春花椰菜的上市期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此时正值蔬菜供应淡季,上市蔬菜品种单一,数量少。春花椰菜上市不仅能增加蔬菜花色品种,而且其价格较高,深受消费者欢迎,可实现农民增收。近年来长江流域春花椰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花椰菜属绿体春化型植物,对温度要求较为严格,对不良环境条件反应极为敏感,非常容易发生早
二、如何防止春花椰菜“早花”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防止春花椰菜“早花”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1)春季花椰菜露地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外界环境要求 |
1.1 温度 |
1.2 水分 |
1.3 光照 |
2 品种选择 |
3 播种育苗 |
3.1 播期 |
3.2 培育壮苗 |
3.2.1 苗床整理与苗土配制 |
3.2.2 播种 |
3.2.3 苗期管理 |
4 定植 |
4.1 整地施肥 |
4.2 移栽 |
5 田间管理 |
5.1 浇水 |
5.2 施肥 |
5.3 遮光护球 |
6 病虫害防治 |
6.1 病害 |
6.1.1 软腐病 |
6.1.2黑腐病 |
6.1.3 霜霉病 |
6.2 虫害 |
7 适时采收 |
(2)早春花椰菜异常现象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 |
1.1 异常的气候 |
1.2 品种选用不当 |
1.3 播种期选择不当 |
1.4 栽培管理不当 |
1)花椰菜苗期管理不当。 |
2)花椰菜田间管理不当。 |
1.5 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不足,硼锰元素施用量过多 |
2 预防措施 |
2.1 品种选择 |
2.2 适时播种 |
2.3 培育壮苗 |
2.4 加强大田管理 |
2.5 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 |
3 适时釆收 |
(3)不同来源CMS应用于花椰菜杂种优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花椰菜起源、分布与种质资源概况 |
1.1.1 花椰菜的起源 |
1.1.2 花椰菜种植与分布 |
1.1.3 我国花椰菜种质资源概况 |
1.2 花椰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2.1 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概念与意义 |
1.2.2 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方法 |
1.2.3 国内外花椰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3 花椰菜CMS细胞质效应研究进展 |
1.3.1 细胞质效应研究的意义 |
1.3.2 细胞质效应研究的方法 |
1.3.3 十字花科作物CMS来源及细胞质效应研究进展 |
1.3.4 花椰菜CMS来源及细胞质效应研究进展 |
1.4 花椰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
1.4.1 杂种优势的概念 |
1.4.2 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
1.4.3 杂种优势预测的方法 |
1.4.4 国内外花椰菜杂种优势研究进展 |
第二章 花椰菜自交系表型变异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性状调查 |
2.1.3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花椰菜自交系10 个数量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
2.2.2 花椰菜自交系20 个质量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
2.2.3 基于表型数据的主成分分析 |
2.2.4 基于表型数据的自交系聚类分析 |
2.2.5 基于表型性状的不同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 |
2.3 讨论 |
2.3.1 花椰菜自交系的表型性状变异与遗传多样性 |
2.3.2 花椰菜自交系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及评价利用 |
2.3.3 花椰菜自交系表型性状聚类分析及评价利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花椰菜自交系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DNA提取 |
3.1.3 SSR引物 |
3.1.4 PCR扩增 |
3.1.5 电泳检测 |
3.1.6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SSR标记的多态性分析 |
3.2.2 基于SSR标记的自交系间遗传距离分析 |
3.2.3 基于SSR标记的自交系聚类分析 |
3.2.4 基于SSR标记的自交系主成分分析 |
3.2.5 基于SSR标记的自交系群体结构分析 |
3.2.6 基于SSR标记的不同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 |
3.2.7 表型性状与SSR分子标记两种分析结果的比较 |
3.3 讨论 |
3.3.1 花椰菜自交系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 |
3.3.2 花椰菜自交系SSR标记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群体结构分析 |
3.3.3 表型与分子两种方法分析结果的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来源CMS的花椰菜不育系细胞质效应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性状测定 |
4.1.4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育细胞质对杂种F115 个性状的一般效应 |
4.2.2 核背景对不育细胞质遗传效应的影响 |
4.2.3 不同来源CMS的不育系细胞质效应的比较 |
4.2.4 两个同质异核花椰菜CMS细胞质效应的比较 |
4.3 讨论 |
4.3.1 花椰菜CMS对多个性状的细胞质效应为负 |
4.3.2 花椰菜CMS负效应可通过杂交父本核背景改善 |
4.3.3 不同来源CMS的花椰菜不育系细胞质效应的综合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花椰菜杂种优势及其亲本配合力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设计 |
5.1.3 性状测定 |
5.1.4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父母本及杂种F1的性状表现 |
5.2.2 联合方差分析 |
5.2.3 配合力分析 |
5.2.4 杂种优势分析 |
5.2.5 杂种优势的预测 |
5.3 讨论 |
5.3.1 花椰菜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 |
5.3.2 花椰菜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配合力的特点 |
5.3.3 配合力、遗传距离和不育胞质效应与杂种优势的预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下一步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花椰菜的栽培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选择 |
2 田间管理 |
2.1 肥水管理 |
2.2 中耕除草 |
2.3 保护花球 |
3 病虫害与生理病害 |
3.1 生理病害及其防治 |
3.1.1 花球散花 |
3.1.2 花球毛花 |
3.1.3 青花 |
3.1.4 不结花球 |
3.1.5 紫花 |
3.1.6 结小花球或先期现球 |
3.2 病虫害及其防治 |
4 采收 |
5 经济效应 |
6 结束语 |
(5)崇明地区花椰菜周年生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背景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全球及我国花椰菜生产的区域格局与水平 |
1.3.2 我国花椰菜栽培的主要品种 |
1.3.3 花椰菜新品种选育与制种技术 |
1.3.3.1 育种目标 |
1.3.3.2 花椰菜品种的类型 |
1.3.3.3 育种技术 |
1.3.4 栽培技术 |
1.3.4.1 育苗 |
1.3.4.2 定植 |
1.3.4.3 定植后的管理 |
1.3.4.4 折叶盖球 |
1.3.4.5 田间管理 |
1.3.5 采收和采后处理运销 |
1.3.5.1 采前管理 |
1.3.5.2 花椰菜采收 |
1.3.6 废弃物堆肥处理 |
1.3.6.1 场地选择 |
1.3.6.2 原辅料配比技术 |
1.3.6.3 堆肥发酵生产流程 |
1.3.6.4 堆肥发酵生产质量指标 |
1.3.6.5 物料干燥及入库操作规程 |
1.3.7 栽培生理 |
1.3.7.1 温度与花椰菜的发育 |
1.3.7.2 花椰菜栽培的生理障碍 |
1.3.7.3 先期现蕾及其原因 |
1.3.7.4 异常花球及其发生原因 |
2 秋季花椰菜品种的发育表现比较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时间 |
2.2.2 试验地点 |
2.2.3 试验材料 |
2.2.4 试验方案 |
2.2.5 调查项目与方法 |
2.2.6 数据处理 |
2.3 结果分析 |
2.3.1 不同品种的花芽分化物候期结果 |
2.3.2 不同品种的现蕾始期和已展开叶片数结果 |
2.3.3 不同品种花芽分化始期、发育速度与栽培期温度的关系 |
2.4 结论 |
3 春季花椰菜品种的发育表现比较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时间 |
3.2.2 试验地点 |
3.2.3 试验材料 |
3.2.4 试验方案 |
3.2.5 调查项目与方法 |
3.2.6 数据处理 |
3.3 结果分析 |
3.3.1 不同品种的花芽分化物候期结果 |
3.3.2 不同品种的现蕾始期和已展开叶片数结果 |
3.3.3 不同品种花芽分化始期、发育速度与栽培期温度的关系 |
3.4 结论 |
4 播种期对花椰菜发育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时间 |
4.2.2 试验地点 |
4.2.3 试验材料 |
4.2.4 试验方案 |
4.2.5 调查项目与方法 |
4.3 结果分析 |
4.3.1 不同播种期花椰菜的物候期变化 |
4.3.2 覆盖处理对不同播种期花椰菜的物候期的调节效应 |
4.4 结论 |
5 微生物制品对花椰菜连作土壤的调节效应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场地 |
5.2.2 试验材料 |
5.2.3 试验设计 |
5.2.4 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
5.2.5 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微生物制剂对花椰菜出苗率的影响 |
5.3.2 不同微生物制剂对花椰菜幼苗叶片色素含量的影响 |
5.3.3 不同微生物制剂对花椰菜幼苗株高及地上部干重的影响 |
5.3.4 不同微生物制剂对花椰菜根系活力的影响 |
5.3.5 不同微生物制剂对花椰菜产量的影响 |
5.4 结论 |
6 综合讨论 |
6.1 改变茬口比例,实现周年生产 |
6.2 持续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克服连作障碍 |
6.2.1 土壤营养状况改良 |
6.2.2 科学合理的茬口配置 |
6.2.3 增施有机肥 |
6.2.4 土壤深翻 |
6.3 提高品质,减少异常花球发生率技术对策 |
7 研究结论 |
8 参考文献 |
9 致谢 |
附件 |
(6)黄山地区花菜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生长发育特性 |
2 品种选择 |
2.1 早熟品种 |
2.2 中熟品种 |
2.3 晚熟品种 |
3 育苗与假植 |
3.1 育苗 |
3.2 假植 |
4 大田栽培管理 |
4.1 施足基肥 |
4.2 整地作畦 |
4.3 定植 |
4.4 肥水管理 |
4.5 中耕除草 |
4.6 束叶 |
4.7 病虫害防治 |
4.7.1 防治原则 |
4.7.2 农业防治 |
4.7.3 药剂防治 |
4.7.4 药害 |
5 采收 |
(7)福建省花椰菜产业若干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背景 |
1.1 花椰菜的生产 |
1.1.1 花椰菜栽培历史 |
1.1.2 生产现状 |
1.1.3 营养成分与食用价值 |
1.2 花椰菜种质资源 |
1.2.1 资源分布与情况 |
1.2.2 种质资源类型 |
1.2.3 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
1.3 花椰菜育种简史 |
1.3.1 常规品种选育 |
1.3.2 杂种优势利用 |
1.3.3 新技术在育种上应用 |
1.3.4 育种成就 |
1.3.5 花椰菜育种的难点 |
2 福建省花椰菜产业状况 |
2.1 花椰菜生产状况 |
2.2 花椰菜育种状况 |
2.3 主要问题 |
3 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福建省花椰菜生产现状调查 |
1 福建花椰菜的发展情况调查 |
1.1 实地调查法 |
1.2 文献检索与理论分析法 |
1.3 比较分析与归纳总结法 |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2.1 福建省花椰菜的生产发展 |
2.1.1 花椰菜栽培的品种特点 |
2.1.2 福建各地花椰菜生产情况 |
2.1.3 福建省花椰菜栽培的茬口安排 |
2.2 花椰菜的价格变化 |
3 花椰菜生产存在的问题 |
3.1 品种 |
3.2 栽培技术 |
3.3 价格波动 |
第三章 福建省花椰菜种质资源及新品种选育调查 |
1 调查设计 |
1.1 调查方法的设计 |
1.2 比较分析与归纳总结法 |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2.1 花椰菜种质资源品种现状 |
2.1.1 我国花椰菜种质资源的基本情况 |
2.1.2 我国花椰菜品种选育情况 |
2.1.3 我国花椰菜品种分类 |
2.2 我国花椰菜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
2.2.1 种质资源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2.2.2 品质生物学基础研究 |
2.2.3 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
2.3 福建省花椰菜花椰菜种质资源地方品种、类型及分布 |
2.3.1 地方品种 |
2.3.2 种类及分布 |
2.4 种质资源存在问题 |
2.5 福建省花椰菜种质资源研究现状及 2000 年后育成的品种 |
2.5.1 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
2.5.2 育成的品种 |
第四章 花椰菜育种技术研究现状调查 |
1 花椰菜育种技术研究现状调查 |
1.1 调查方法的设计 |
1.2 比较分析与归纳总结法 |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2.1 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 |
2.1.1 丰产性与稳定性 |
2.1.2 抗病、抗逆性 |
2.1.3 品质 |
2.1.4 生育期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杂交育种研究现状 |
2.2.2 自交系与自交不亲和系 |
2.2.3 雄性不育系 |
2.2.4 远缘杂交育种研究 |
2.2.5 抗病研究 |
2.2.6 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 |
2.3 福建省研究概况 |
2.3.1 杂交育种 |
2.3.2 耐热研究 |
2.3.3 生物技术应用研究 |
第五章 福建省花椰菜育种研究的 SWOT 分析 |
1 优势(Strengths) |
1.1 地理气候优势 |
1.2 花椰菜种质资源优势 |
1.3 福建蔬菜产业优势 |
1.4 对台优势 |
2 劣势(Weakness) |
2.1 种质资源 |
2.1.1 种质资源研究同育种需求不适应 |
2.1.2 种质资源研究不够系统深入 |
2.1.3 种质资源保护不力 |
2.3 人力物力投入不足 |
3 机会(Opportunity) |
3.1 福建具有悠久的花椰菜育种历史 |
3.2 国家种业政策有利于福建花椰菜育种的发展 |
3.3 新的经济生长点 |
4 威胁(Threats) |
4.1 种子行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 |
4.2 国内外蔬菜种子企业的竞争 |
4.3 品种推广制度不健全 |
第六章 提升福建省花椰菜育种研究的对策建议 |
1 构建现代化的花椰菜种业体系 |
1.1 国外先进种业体系的特点 |
1.2 国外先进种业体系的借鉴 |
2 制定切合福建特色的育种政策 |
2.1 建立联合育种 |
2.2 种子产品品牌化 |
3 加强花椰菜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创新与利用研究 |
3.1 种质资源收集、评价 |
3.2 种质资源保护 |
3.3 种质资源创新 |
3.4 种质资源利用 |
4 制定切合福建特色的育种目标 |
4.1 育种目标性状要有针对性 |
4.2 注重品种选育的多样性 |
5 制定花椰菜育种及种业工程的发展规划 |
6 福建省花椰菜品种的推广应用策略 |
6.1 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任务 |
6.2 加大新品种宣传,提高良种入户率 |
6.3 创新品种推广机制,加快新品种推广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徐州地区花椰菜花球发育异常原因与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 花球常见的异常形态 |
1.1 结球不良 |
1.2 毛花球 |
1.3 夹叶花球 |
1.4 瞎花芽 |
2 花球异常的形成原因 |
2.1 温度异常 |
2.2 品种选用不当 |
2.3 播种(定植)期不当 |
2.4 肥水管理不到位 |
3 花球发育异常的预防措施 |
3.1 选择适宜优良品种 |
3.2 适期播种(定植) |
3.3 合理密植 |
3.4 科学供水 |
3.5 平衡施肥 |
3.6 及时遮盖花球 |
3.7 适时收获 |
(10)长江流域春花椰菜设施早熟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选择品种 |
2 适时播种育苗 |
2.1 苗土配制 |
2.2 播种 |
3 培育壮苗 |
3.1 温度管理 |
3.2 间苗补苗 |
3.3 肥水管理 |
4 整地施肥 |
5 适时定植 |
6 田间管理 |
6.1 温度管理 |
6.2 肥水管理 |
6.3 病虫害防治 |
7 折叶盖球 |
8 适时采收 |
四、如何防止春花椰菜“早花”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 [1]春季花椰菜露地栽培技术[J]. 张德军,张洁,蔡霞,孟平红. 农技服务, 2021(08)
- [2]早春花椰菜异常现象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 叶海凤.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0(04)
- [3]不同来源CMS应用于花椰菜杂种优势的研究[D]. 朱世杨.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4)
- [4]花椰菜的栽培管理技术[J]. 郑惠冰. 农家参谋, 2019(02)
- [5]崇明地区花椰菜周年生产技术研究[D]. 高慧.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6]黄山地区花菜高产栽培技术[J]. 许小龙. 安徽农学通报, 2014(18)
- [7]福建省花椰菜产业若干问题的研究[D]. 陈琰臻. 福建农林大学, 2013(S2)
- [8]徐州地区花椰菜花球发育异常原因与预防[J]. 王秀梅,贾瑞,韩振亚,张洪永. 蔬菜, 2012(07)
- [9]徐州地区花椰菜花球发育异常原因与预防[J]. 王秀梅,贾瑞,韩振亚. 长江蔬菜, 2012(13)
- [10]长江流域春花椰菜设施早熟栽培技术[J]. 朱伯华,龙钲,廖建华. 长江蔬菜, 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