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英语专业内容将升级(论文文献综述)
刘敏[1](2021)在《新文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专业教育教学的意义,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专业教育教学的现状,提出新文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专业教育教学的策略:在新文科理念引领下,推进高校英语教材创新改革,增强高校外语教师的育人使命感,优化高校外语教学情境,构建丰富多元的教学模式。
杨洋[2](2021)在《新文科视域下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特色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文中提出"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提出的概念,旨在通过学科融合、重组、跨界与交叉,利用新技术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跨领域学习。新文科视域下,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如何转型发展、凸显特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厘清了新文科视域下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特色发展的内涵,奠定理论框架,明确新文科建设对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特色发展的要求,然后分析了英语专业面临的学科危机、时代挑战、供需失衡、专业壁垒等发展困境,最后从跨学科融合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四方面,提出了英语专业特色发展的对策。
冯丽娟[3](2021)在《COMET职业视阈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肯定了职业技术教育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方案》明确指出,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消费方式的变革使企业有了新的生产方式和管理理念,很多传统职业的内涵正在改变。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怎样面对机遇和挑战,怎么样在职业教育扩大建设时同时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过程评价,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在当前和之后的关注重点。中职专业建设要持续发展,必须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改革提高中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值得研究的课题。COMET(competence development and assessment in TVET,简称COMET)是对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与评估的职业能力模型,采用的角度是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认同情况以及职业认同感情况进行评价,也从职业的视角来检测职业教学的情况。在这种背景下,笔者将COMET模型理念融入中职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构建了基于COMET模型理念指导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丰富和发展了COMET模型理念在中职教育领域应用的理论和方法,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形成COMET模型理念应用于中职教育领域的典型案例,可以为中职学校利用COMET模型理念进行教学改革提供方法指导。本文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研究背景、职业能力培养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并界定关键概念,分析理论基础。然后结合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分析了解了COMET职业能力模型的各个维度。然后通过调查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以JZ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对毕业生、在校师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现状。结合调查结果,针对当前的培养模式存在着职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模式传统僵化和评价方式与评价主体单一的问题,导致与实际市场需求的能力要求之间存在差距,无法实现与用人单位的匹配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构建教学模式,通过行动研究法对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并评价。本文的框架是:第一部分:绪论。陈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第二部分:界定研究中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通过对当前JZ学院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情况现状进行调查,对中等职业学校COMET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通过对40份企业招聘用人需求、87份毕业生问卷调查和213份在校生的问卷调查,以及教师访谈等,分析了中职教学职业能力培养现状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基于COMET职业模型的维度和教学模式要素,结合中职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构建了基于COMET模型下的新的教学模式。COMET模型理念下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包括新职业教育理论、情境学习理论、职业成长规律理论和行动导向学习理论。本文COMET模型理念下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教学过程五个要素为指向,以学生的掌握学习和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针对学生能力要求维度、行动维度和能力内容维度进行设计构建。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程序、辅助条件和评价方式的教学要素,其中学习程序的部分又分为创设情境、发现问题、确定问题、方案制定、深化实施、优化改进、展示讨论和评价反思八个步骤,可以归纳为情境引入、项目探究、项目实践和评价展示四个大部分。以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有效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第五部分:对新模式实施和研究,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四个环节。通过两轮的行动实施研究,一边教学一边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观察,并对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两轮行动研究,采用基于COMET模型下的教学模式的试验班无论从学习态度的变化还是职业能力的培养都有明显的提高,对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维度和行动维度一定有效的培养作用,同时为教学模式的优化提供积极的反馈和评价作用。第六部分:研究结论,总结本研究的结论和不足之处。虽然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新模式在中职学校实施受到教学条件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约束,并且新模式未经多人推敲,还需要更多的实践验证,在后续的研究中需要不断地完善和修改。本研究的创新和成果主要有:本研究有助于中等职业教育思想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移,由“技能培养”向“职业能力培养”转换。紧贴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通过在COMET模型理念指导下构建的新型教育模式以及实施,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成果有:1、分析了JZ学院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现状,分析市场需求的职业能力的需求及变化。2、以JZ学院中职学生为研究对象,认真反思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基于COMET模型下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通过将新模式应用于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两轮行动研究,总结出新模式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和切实可行性,是解决目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有益尝试,促进了专业的持续发展,希望对中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提供参考。
袁琳[4](2020)在《创新创业理念下高等职业院校韩语教育模式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应用韩语专业学生就业不乐观,未充分就业现象严重。此种形势下,教育主管部门及高等院校积极尝试各类举措增加毕业生就业活力。教育转型升级,开拓创新创业教育(简称“双创”教育)成为主流。落实到高职韩语教学中,如何推动创新创业理念下的高职韩语教育模式创新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理论研究层面,自2010年以来有关双创教育的议题层出不穷,学者们从不同学科、不同的研究视角论述双创教育教学体系构建模式,在此期间也涵盖了诸多社会环境因素催生双创教育的研究示例。然而,有关应用韩语专业衔接双创教育的文章较少,文献述评相关研究议题较为匮乏。本文开始界定了双创教育、高职韩语教学的内涵,比较了同类英语学科的研究历史。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调查了目前高职韩语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育人理念、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实践资源四个方面就教师与学生两类不同的教学主体分别发放调查问卷。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有双创教育理念缺乏,双创教育与应用韩语学科没有深入融合,具备实战经验的师资力量有待完善,创新创业理念下的韩语实践教学资源匮乏等。本论文以创新创业作为理念引领,通过构建TLAA育人机制、多维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校企合作的师资保障以及“学-做-创”的实践教学资源,搭建了双创教育与高职韩语教学有机融合的教育模式研究方案。开拓了高职韩语教学的新方向,融通了教学与就业、创业之间的实践路径。为探索应用韩语学科的持续发展,缓解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的未充分就业情况提供了一定的解决思路。
秦明利,冯光武,文军,张文忠,司显柱,罗卫华,李正栓[5](2020)在《我国外语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若干问题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在新文科的大背景下,外语类本科教育教学进入到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显性特征的全新发展阶段,目前外语学科与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医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合作日益密切。跨学科研究不仅拓宽了外语学科研究的外延,丰富了外语学科研究的内涵,而且契合我国高校内涵式发展、分类卓越的需求。面对外语类人才的国际化、多元化、个性化和跨学科需求,外语类专业需要做到与新时代同行同向,构建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从内涵拓展的深层次、多维度视角来正视并持续提升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和教学评价等专业核心要素,走出一条理念先进、建设规范、评价有效、持续改进的一流本科专业教育改革和建设之路。一流本科教育的根基在于一流专业。本刊邀请国内知名学者,曾经担任或正在担任教育部英语专业、翻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部分委员,国务院学位办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就我国外语类一流本科专业的办学定位、特色化原则、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阐述观点,以飨读者,并期待以此推动外语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更多探索与实践。
安正强[6](2020)在《高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阅读理解内容效度研究 ——以2016-2019年度新疆英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是衡量学生必修阶段英语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保障高中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考试制度。阅读理解作为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考查是否有效、合理影响整套试卷的效度。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属于标准参照考试,故新疆高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阅读理解考查内容是否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相关要求一致,是否能有效地促进英语阅读教学尚待进一步验证。基于上述观点,研究者拟开展对新疆高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阅读理解内容效度的研究,探讨其考查内容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一致性,试图完善新疆高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和促进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本文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语言测试理论、Bachman&Palmer任务特征框架等理论为依据,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高中英语学业质量水平一为准绳,以2016-2019年新疆高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阅读理解部分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以下问题进行研究:第一,2016-2019年新疆高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阅读理解主题语镜考查与课程标准一致性如何?第二,2016-2019年新疆高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阅读理解语篇类型考查与课程标准一致性如何?第三,2016-2019年新疆高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阅读理解语篇难度考查与课程标准一致性如何?第四,2016-2019年新疆高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阅读理解阅读技能考查与课程标准一致性如何?研究发现,近四年新疆高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阅读理解内容效度总体较高,具体表现为:(一)主题语境考查完全囊括《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所规定的三大主题语境,且主题群考查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一致性较高(90%);(二)语篇类型考查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所要求的一致性较高(80%),主要突出对三大语篇类型的考查,对新媒体语篇等类型的命题在进一步完善中;(三)语篇难度考查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学内容难度一致性较高(94%),重点突出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四)阅读技能考查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一致性较高(80%),仅缺少对作者意图、观点和态度技能的考查。此外,在近四年新疆高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阅读理解众多语篇中,有两则语篇易读度衡量描述为“较难”,这很好地响应了新时代赋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一项新功能,即选拔功能。与浙江、上海等地高考改革方案均赋予学业水平考试选拔功能相比,新疆亦正在探索和完善自己的考试评价改革方案。本研究就新疆高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阅读理解命题提出如下启示:一,命题应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高中英语学业质量水平一为依据;二、主题语境、语篇类型、阅读技能的考查,应尽量扩大覆盖面,语篇难度应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三、注重阅读理解全面性和深刻性的考查;四、坚持“以评促教、以评助学、教评整合”目标要求,促进教学评一体化发展。除此之外,研究者就必修阶段英语阅读教学提出三点建议:第一、阅读教学应更加关注语篇主题意义和语篇类型的解读;第二、阅读教学应注重选材的真实性和人文性,形成有效的阅读教学;第三、阅读教学应关注学生一级语言能力培养。
向慧[7](2020)在《“三型”劳动者培养目标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因此,“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以下简称“三型”)是当前党和国家对劳动者素质的精准研判,也是职业教育应对社会发展的具体回应。综合来看,劳动者素质发展从经验到技能、再到经验与技能相结合、技能与知识结合,最终集知识、技能、创新为一体,同时教育内容上也经历了“应会”、“应知应会”并重到三型合一的发展过程,从而职业教育政策、理论也形成了自身的发展逻辑。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是当前我国对外经贸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亟需按照“三型”劳动者素质要求进行培养,按照“三型”的能力要求优化课程体系,是落实新时期职业教育理念的必然选择。首先,按照目的性抽样原则并结合区域分布和培养方案结构,确定11份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方案作为研究样本,对发布时间、整体结构以及具体的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课程结构与学时安排、专业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培养方案更新调整具有滞后性、较少院校认识到商务实践的重要性,且存在培养目标偏向趋同化,“三型”特征不明显,课程结构欠合理,商务、英语“两张皮”,重理论轻实践和缺乏创新类课程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专业教学标准缺失而课程导向偏离,“三型”劳动者培养要求新而课程适应滞后,专业建设历史短而无课程模板借鉴。然后,通过网络爬虫技术抓取17494条有效数据,按照大数据分析理念,企业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诉求体现为对相关英语等级证书、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要求较高,且需要具有扎实的外贸业务运作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基于此,当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不够精准,学生能力体系与社会需求不契合,人才供需脱节,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对企业的需求调研不充分、课程设置中企业角色不到位。因此,优化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尤为迫切。基于能力本位理论,按照职业性、系统性、针对性、发展性原则,以企业需求、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个性发展需求和终身学习的自觉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优化。提出以“三型”培养要求为基本架构优化课程目标,对标企业岗位所需的基础知识、职业技能、创新能力和三者有机统一;以岗位职业能力对接“三型”培养要求,促进课程设置从学科体系中心向岗位任务中心转化,根据岗位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优化课程内容,包括增设与企业需求对接的创新类课程、商务实际操作技能课程、补充中西方商务文化等。围绕“三型”劳动者培养目标,以“岗位任务”为主线,以典型岗位任务架构主题模块,呈现“串行-相连”的知识结构,形成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对接的“米”字型课程样态。与此同时,为保证这一课程设置顺利实现“三型”目标,还需要健全专业课评估措施,形成专兼职教师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实训基地管理以及夯实校企合作等一系列质量保证机制。
李温馨[8](2020)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新时代中国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需求急剧上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育高质量型英语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从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来看,英语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并不乐观。因此,探究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更好的培养出适应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从理论与实证两个角度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评价进行考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本文根据理论分析指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评价需要形成一个持续改进的动态演进体系,即贯穿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教学实施前、教学实施中、教学实施后。同时,以国家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为培养导向、以学校英语专业定位和教学质量为目标出发点,凸显教学实施前、教学实施中和教学实施后的连续型、开放型和系统型,从学生、教师、教学实体空间、软件基础设施(制度、管理和服务)等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的内容体系。第二,本文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现状虽然有一定的绩效,但是更多的是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英语专业学生兴趣与所在院校和专业不匹配、英语专业教师理论性与应用性衔接性不足、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专业性和应用性不够、学校教学实体空间质量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学校软件基础设施服务未能体现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等五个方面。第三,本文由实证分析发现,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存在上述五个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学生自我认知有限导致学生选择不理性、教师对理论性与应用性关系认知不足和自我提升激励不足、教学课程设置和教材选取与应用型教学匹配度低、学校软件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和缺乏灵活多变的应变机制。最后,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提出了如下几条优化建议,以有助于提升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具体建议为:首先,提高学生兴趣和学校、专业匹配程度。其次,调整师资结构,增强教师的英语专业理论与专业应用技能。再次,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基础设施供给能力,满足英语专业的应用性要求。
刘微[9](2020)在《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研究(1862-1937)》文中研究说明近代中国英语教育的兴起是中国被迫融入世界一体化进程中的产物。从改变政治外交的被动局面到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主动诉求,英语凭借其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藉以近代新学制被正式确立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学科。本文以近代中国早期英语的传播为背景,从香港地区的英语教育着手,对近代中国本土英语学科的建立及教育发展进行全景式勾勒与历时性考察,研究内容既有对英语学科教育每个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也有对相应时期英语教育政策的梳理;既有对全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整体描述,也有对个别地区、个别教学机构英语教育的深层剖析;既有以英语教育活动为对象的本体研究,也有对英语教育与财政经济互动关系的探讨;既有对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范式的归纳,也有对其社会功能、存在的问题以及经验启示的总结。论文主要内容分述如下:文章导论部分主要阐明了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对研究的相关概念与范围进行界定,通过对本选题相关的学术史进行回顾,总结了之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本文的研究思路,最后交待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介绍了英语在中国早期的传播情况。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与西方列强对外扩张之间的矛盾催生了近代英语通事与中国洋泾浜英语。本章通过对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梳理,论述了两者在扫除语言障碍、沟通中西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与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后急需开展正规英语教育的诉求。第二章分析了近代中国香港早期的英语教育。笔者对英华书院、马礼逊学堂等几所具有代表性的教会学校进行考察,揭示其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形及特点。此外,还分析了香港地区英语教育政策的变化以及该地区对近代中国英语教育产生的影响。第三章探讨了处于起步阶段的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笔者除了对洋务运动时期外语学堂与军事技术学堂的英语教育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还对京沪粤三地的同文馆作了较为全面的比较分析。通过回顾这一时期教会学校关于“英语教学”问题争论的整个过程,阐述了这次争论对本土英语教育产生的重要意义。第四章论述了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制度化的过程。笔者讨论了从清末到民国几次重要学制变革以及不同学制下初等、中等、高等三个不同阶段英语学科教育的情况;分别以南开中学与北京大学为个案,从历史沿革、教学师资、教材、教学管理等方面对这两所学校的英语学科教育进行微观层面分析及历史评价,揭示了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水准与运行实态;最后,从经费的筹措与使用探究了英语教育与财政经济的关系。第五章分晚清时期与民国初中期两个时间段对近代中国的英语教育政策进行了历时梳理,展现其演变进程、基本特点及发展趋势;从教育目标、教材使用、教育研究与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总结了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基本范式。第六章从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入手,揭示了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由改制传统书院再到创设新式学堂的发展路径,通过学制的更迭分析不同时期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的发展变化,并结合全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格局归纳出近代武汉地区外语学科教育的特点。结语部分是对近代英语学科教育的历史评价,包括英语教育的社会功能与历史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启示。本文通过研究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历程,藉以重新审视当下英语学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以历史关照现实。笔者期望在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语境中,科学认识英语学科的地位,挖掘英语学科教育的内涵,通过深化英语学科教育改革,全面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在与世界交往的过程中,以英语为通用语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文化。
杨月霞,张福宝[10](2020)在《网络信息时代下高校英语教育改革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其符合时代发展需求,也具备较高的自我发展价值。网络时代下,高校英语教学进行改革,需要基于解决现有教学问题的思路,采取对应的改进措施,以求获得创新性发展。
二、高校英语专业内容将升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英语专业内容将升级(论文提纲范文)
(1)新文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文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专业教育教学的意义 |
(一)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
(二)促进文化交流 |
(三)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
(四)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专业教育教学的现状 |
(一)高校英语教材中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现状 |
(二)高校英语教师教学中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现状 |
(三)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认知现状 |
三、高校英语教育教学中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原因 |
(一)高校英语现有教材“重英美文化、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二)高校英语教师思想上不够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三)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明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失语现象 |
(四)高校英语教学方式缺乏多样性 |
四、新文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专业教育教学的策略 |
(一)推进高校英语教材创新改革 |
(二)增强高校外语教师的育人使命感 |
(三)优化高校外语教学情境 |
(四)构建丰富多元的教学模式 |
(2)新文科视域下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特色发展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新文科视域下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特色发展的内涵 |
二、新文科对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特色发展的要求 |
1. 新文科“战略性”的内在要求。 |
2. 新文科“融合性”的本质要求。 |
3. 新文科“创新性”的客观要求。 |
三、新文科视域下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特色发展的瓶颈 |
1. 学科危机。 |
2. 时代挑战。 |
3. 供需失衡。 |
4. 专业壁垒。 |
四、新文科视域下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特色发展的对策 |
1. 明确跨学科融合的理念。 |
2. 打造人才培养的共同体。 |
3. 组建多层次的交叉课程群。 |
4. 完善复合型师资队伍。 |
结语 |
(3)COMET职业视阈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选题背景 |
(一)国家政策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
(二)市场及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根本需要 |
(三)中职院校推进专业建设能力的关键所在 |
(四)创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的现实需要 |
(五)COMET理论对研究的启示 |
二 概念阐述 |
(一)教学模式 |
(二)COMET职业能力模型 |
(三)职业能力 |
(四)中等职业教育 |
三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框架 |
(四)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相关研究 |
(一)职业能力的概念 |
(二)国外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
(三)职业能力模型 |
(四)职业能力评价制度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一)职业能力的概念 |
(二)国内职业能力培养及教学模式研究 |
(三)COMET模型应用研究 |
(四)我国的职业教育能力测评模式 |
三 文献小结 |
第三章 中等职业学校COMET开展的必要性 |
一 中职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的设计和实施 |
(二)调查的信度和效度 |
二 中职职业能力培养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一)企业招聘过程中对学生的职业能力需求 |
(二)中职商务英语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
(三)中职商务英语学生的学习现状 |
(四)中职商务英语教学现状 |
三 中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
(一)职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不清晰 |
(二)教学模式传统僵化 |
(三)评价方式与评价主体单一 |
四 中等职业学校COMET开展的可行性 |
(一)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
(二)教学评价的过程化 |
(三)教学模式的优化性 |
第四章 COMET理念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的构建 |
一 教学模式构成要素分析 |
(一)理论基础 |
(二)教学目标 |
(三)教学程序 |
(四)辅助条件 |
(五)评价标准 |
二 COMET理念下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
(一)理论基础 |
(二)教学目标 |
(三)教学程序 |
(四)评价标准 |
三 中等职业学校COMET模型理念下教学模式的构建 |
(一)模式设计 |
(二)模式分析 |
(三)模式评价 |
(四)模式辅助条件 |
第五章 中等职业学校COMET模型理念下教学模式的实施 |
一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步骤 |
(二)样本选取 |
(三)教学目标 |
(四)教学内容 |
(五)测评设计 |
二 第一轮行动研究 |
(一)教学设计 |
(二)实施行动 |
(三)观察 |
(四)反思 |
(五)研究与修改 |
三 第二轮行动研究 |
(一)教学设计 |
(二)实施行动 |
(三)观察 |
(四)反思 |
(五)行动总结研究 |
四 小结 |
第六章 研究总结 |
一 研究结论 |
二 研究的不足 |
三 研究的展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商务英语综合职业能力调查问卷(在校生卷) |
附录二 商务英语综合职业能力调查问卷(毕业生卷) |
附录三 企业访谈大纲 |
附录四 教师访谈大纲 |
附录五 学习能力及职业能力评价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创新创业理念下高等职业院校韩语教育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研究史 |
第2章 创新创业教育与韩语教育 |
2.1 创新创业教育 |
2.2 高职韩语教学 |
第3章 创新创业理念下高等职业院校韩语专业教育现状 |
3.1 问卷调查设计 |
3.2 创新创业理念下高等职业院校韩语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
第4章 创新创业理念下高等职业院校韩语教育模式的构建 |
4.1 育人理念 |
4.2 课程教学 |
4.3 师资保障 |
4.4 实践教学 |
第5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闼及答辩情况表 |
(5)我国外语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若干问题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学科人文精神培育 |
办学定位与“一流英语专业”建设 |
翻译专业一流本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
一、完备的课程体系 |
二、特色课程的拓展 |
三、翻译技术的课程设置与融通 |
四、师资队伍的发展 |
英语专业建设的特色化原则 |
一、专业建设的内涵 |
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任务 |
三、专业建设特色化原则 |
关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笔谈 |
“双万计划”背景下的一流英语专业建设思考 |
一、加强思政素养 |
二、深化内涵发展 |
1.课程体系优化 |
2.教学质量升级 |
3.课程成效长远 |
4.聚焦特色发展 |
三、深化融合发展 |
四、锐意创新发展 |
1.创新教育理念 |
2.创新教学方式 |
论外语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
(6)高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阅读理解内容效度研究 ——以2016-2019年度新疆英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框架 |
六、研究重难点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学业水平考试发展述评 |
二、高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研究述评 |
三、阅读理解内容效度研究述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核心概念界定 |
一、理论基础 |
二、核心概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工具 |
五、研究过程 |
第四章 研究结果及分析 |
一、主题语境考查一致性分析 |
二、语篇类型考查一致性分析 |
三、语篇难度考查一致性分析 |
四、阅读技能考查一致性分析 |
第五章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启示 |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主题语境考查 |
附录2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语篇类型考查 |
附录3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阅读技能考查 |
附录4 高中英语学业质量水平一 |
附录5 2016年1月新疆高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阅读理解试题 |
附录6 2016年6月新疆高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阅读理解试题 |
附录7 2017年1月新疆高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阅读理解试题 |
附录8 2017年6月新疆高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阅读理解试题 |
附录9 2018年1月新疆高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阅读理解试题 |
附录10 2018年6月新疆高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阅读理解试题 |
附录11 2019年1月新疆高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阅读理解试题 |
附录12 2019年6月新疆高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阅读理解试题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7)“三型”劳动者培养目标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国家意志之导向:高职“三型”劳动者培养的政策要求 |
2.现实困境之诉求: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实际需要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内文献综述 |
2.国外文献综述 |
3.文献述评与启示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1.“三型”劳动者 |
2.高职商务英语专业 |
3.课程设置 |
(五)研究内容与框架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框架 |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3.研究方法 |
(七)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研究重点 |
2.研究难点 |
3.创新点 |
一、“三型”劳动者培养目标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理论分析 |
(一)专业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 |
1.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
2.需求分析理论 |
(二)培养“三型”劳动者的逻辑分析 |
1.培养“三型”劳动者是历史的必然 |
2.培养“三型”劳动者是逻辑的必然 |
(三)“三型”劳动者培养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 |
1.“三型”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知识要求 |
2.“三型”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技能要求 |
3.“三型”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创新要求 |
4.“三型”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综合要求 |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基于专业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 |
(一)样本提取 |
1.样本总体 |
2.研究样本 |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
1.培养目标定位 |
2.专业课程结构与学时安排的现状分析 |
3.专业课程内容的现状分析 |
(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问题透视 |
1.培养目标趋同化,“三型”特征不明显 |
2.课程结构欠合理,商务、英语“两张皮” |
3.技能培训不充分,理论、实践“脱钩” |
4.职业发展难支撑,创新课程匮乏 |
(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
1.专业教学标准缺位,课程导向偏离 |
2.“三型”目标新,课程适应滞后 |
3.专业建设历史短,无课程模板借鉴 |
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需求:基于企业招聘数据的分析 |
(一)数据采集 |
1.数据信息源及工具 |
2.数据采集目的 |
3.数据采集分析过程 |
(二)数据分析 |
1.数据编码 |
2.企业需求现状分析 |
(三)结果讨论 |
1.结论:企业岗位要求与“三型”劳动者素质要求吻合 |
2.问题:既定培养目标与企业“三型”需求对接不精准 |
3.原因:课程设置中的企业角色不到位 |
四、“三型”劳动者培养目标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设计 |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原则和依据 |
1.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原则 |
2.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依据 |
(二)优化课程目标:以“三型”培养要求为基本架构 |
1.基础知识目标 |
2.职业技能目标 |
3.创新能力目标 |
4.“三型”目标的有机统一 |
(三)优化课程内容:以岗位职业能力对接“三型”培养要求 |
1.从学科体系中心到岗位任务中心 |
2.根据岗位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
3.根据典型工作任务优化课程内容 |
(四)优化课程结构:以“三型”目标牵引岗位任务主题模块 |
1.建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结构的基本要求 |
2.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结构样态 |
五、“三型”劳动者培养目标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实施的质量保证 |
(一)健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评估措施 |
(二)形成专兼职教师协同发展机制 |
(三)加强实训基地管理体系建设 |
(四)夯实校企合作基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8)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线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与区分 |
2.1.1 “应用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 |
2.1.2 “英语专业”与“专业英语” |
2.1.3 “教学质量评价”与“评价教学质量” |
2.2 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的理论基础 |
2.2.1 行为目标导向模式 |
2.2.2 CIPP评价模式 |
2.2.3 多元智能理论 |
2.3 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的理论分析框架 |
2.3.1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依据 |
2.3.2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架构 |
2.3.3 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体系 |
2.4 本章小结 |
3 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的调查分析 |
3.1 问卷调查 |
3.1.1 调查问卷设计 |
3.1.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整理 |
3.1.3 调查问卷题目汇总 |
3.2 访谈调查 |
3.3 五所院校的调查分析 |
3.3.1 五所院校的问卷调查分析 |
3.3.2 五所院校的访谈调查分析 |
3.4 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3.4.1 英语专业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 |
3.4.2 英语专业教学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以A院校为例 |
4.1 A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概况 |
4.1.1 A院校英语专业基本概况 |
4.1.2 A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评价内容 |
4.2 A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
4.2.1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
4.2.2 期末考试质量评价 |
4.2.3 毕业论文质量评价 |
4.2.4 用人单位质量评价 |
4.3 A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效果 |
4.4 本章小结 |
5 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的优化建议 |
5.1 提高学生兴趣与院校、专业的匹配程度 |
5.2 调整师资结构,增强英语教师专业技能 |
5.3 优化院校课程设置、教材选取的匹配度 |
5.4 增强教学内容的专业化、应用型程度 |
5.5 优化教学实体空间,加大对教学实体空间的支持 |
5.6 改善软件基础设施,提高软件基础设施供给能力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研究结论 |
6.1.2 研究创新点 |
6.2 未来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研究(1862-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一)20世纪上半叶的相关研究 |
(二)20世纪下半叶的相关研究 |
(三)近二十年的相关研究 |
三、相关界定 |
(一)选题研究的语言 |
(二)研究的时间跨度 |
(三)英语学科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英语在华早期传播的回溯 |
一、通事:早期英语的主要操持者 |
(一)明清两朝政府机构中的通事 |
(二)不同贸易体制下的通事:从澳门通事到广东通事 |
(三)从通事到买办:条约时期核心“中介”角色的转移 |
二、洋泾浜英语的发展:从“广州英语”到“上海洋泾浜英语” |
(一)中国别式英语:别琴(皮钦)英语、广州英语、上海洋泾浜英语 |
(二)洋泾浜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
三、洋泾浜英语的传播 |
(一)洋泾浜英语的传播途径 |
(二)洋泾浜英语的学习读物 |
四、正规英语教育的诉求 |
(一)清政府政治外交的被动局势 |
(二)西学东渐、救国图存的外语需求 |
第二章 中国英语教育的先声:香港早期的英语教育 |
一、以教会学校为中心的英语教育 |
(一)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 |
(二)香港政府对教会学校英语教育的政策 |
二、香港英语教育世俗化的转向 |
(一)政府对中文学校英语教育的资助 |
(二)理雅各计划:突出英语教育 |
三、香港早期英语教育的作用与影响 |
(一)为内地英语教学提供借鉴 |
(二)向内地输送外语人才 |
第三章 英语学科教育的正式起步 |
一、近代中国英语教育之滥觞——京师同文馆 |
(一)创办的社会背景 |
(二)招生、办学及历史沿革 |
(三)课程、师资与教学 |
(四)办学成效及影响 |
二、京沪粤同文三馆之比较 |
(一)招生范围与条件 |
(二)学年制度 |
(三)课程设置 |
(四)英语教学 |
(五)实践教学 |
三、“西艺”学堂的英语教学:以福州船政学堂为例 |
(一)教习与学员 |
(二)课程体系 |
(三)教学特色 |
四、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发展:传教士关于英语教学的争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争论的全面爆发 |
(三)结果及其影响:“英语”地位的确立 |
第四章 英语学科教育的制度化发展 |
一、清末英语学科教育的制度化 |
(一)壬寅·癸卯学制的颁布 |
(二)各类学校英语教学概览 |
二、民国时期英语学科教育的调整与个案分析 |
(一)壬子·癸丑学制下的英语学科教育 |
(二)壬戌学制及之后的英语学科教育 |
(三)中学英语学科教学个案分析——南开中学 |
(四)高校英语学科教学个案分析——北京大学 |
三、英语学科教育经费 |
(一)教育经费的筹措与来源 |
(二)教育经费的使用与开支 |
第五章 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政策与范式 |
一、英语学科教育政策的演变 |
(一)晚清时期英语教育政策的分析 |
(二)民国初中期英语教育政策的分析 |
二、英语学科教育的基本范式 |
(一)教育目标 |
(二)教材使用 |
(三)教育研究 |
(四)教学评价 |
第六章 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的考察 |
一、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与武汉地区英语学习的萌发 |
(一)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 |
(二)传统书院改制以及英语学习的萌发 |
二、新式学堂的创设及其英语学科教育 |
(一)外语学堂——从湖北自强学堂到方言学堂 |
(二)非外语类学堂 |
三、学制的更迭与英语学科教育:从本土学校到教会学校 |
(一)不同学制下本土学校英语学科教育的发展 |
(二)教会学校英语学科教育的历史演变 |
四、近代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的特点 |
(一)地方决策者的引领作用突出 |
(二)教会教育与官办教育相互渗透、各具优势 |
(三)凸显本地“自强”文化特色 |
结语: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历史评价 |
一、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 |
二、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10)网络信息时代下高校英语教育改革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网络信息时代下高校英语教育改革的意义 |
(一)必要性 |
(二)重要性 |
三、高校传统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理念传统,教学模式单一 |
(二)教学环境欠佳,教学方法单一 |
(三)师资力量不足,专业能力不高 |
(四)反馈机制不全,运行保障不足 |
四、网络信息时代下推进高校英语教育改革的策略与路径 |
(一)学习先进教育理念,转变英语教学模式 |
(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英语教学方法 |
(三)加强专业系统培训,武装英语教师队伍 |
(四)健全反馈评价制度,完善英语教学保障 |
五、结语 |
四、高校英语专业内容将升级(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文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研究[J]. 刘敏. 广西教育, 2021(31)
- [2]新文科视域下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特色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 杨洋. 校园英语, 2021(28)
- [3]COMET职业视阈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D]. 冯丽娟.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4]创新创业理念下高等职业院校韩语教育模式研究[D]. 袁琳. 山东大学, 2020(05)
- [5]我国外语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若干问题与思考[J]. 秦明利,冯光武,文军,张文忠,司显柱,罗卫华,李正栓. 外语教育研究, 2020(04)
- [6]高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阅读理解内容效度研究 ——以2016-2019年度新疆英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为例[D]. 安正强.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7]“三型”劳动者培养目标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 向慧. 西南大学, 2020(01)
- [8]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研究[D]. 李温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研究(1862-1937)[D]. 刘微. 武汉大学, 2020(07)
- [10]网络信息时代下高校英语教育改革策略研究[J]. 杨月霞,张福宝. 现代英语,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