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部湾涠洲岛地貌的基本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梁文,周浩郎,王欣,黄荣永,余克服[1](2021)在《涠洲岛西南部海域造礁石珊瑚的群落结构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采用2019年5月14-22日开展的断面法调查数据,分析了涠洲岛西南部海域的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涠洲岛西南部海域造礁石珊瑚共有9科38种,优势种为滨珊瑚(Porites sp.)、秘密角蜂巢珊瑚(Favites abdita)、斯氏角孔珊瑚(Goniopora stutchburyi)等团块状珊瑚。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为5.20%~31.20%,平均值为16.66%,远离海岸或靠近海岸但水较深的站位覆盖率较高。石珊瑚补充量较低、病害少、死亡率较低。造礁石珊瑚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互相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靠近岩壁的站位,水较深且船舶通行和游客潜水等影响较少,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和多样性程度均较高。受侵蚀海岸悬浮泥沙和潜水旅游影响较大的砂质岸段站位,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最低、优势种的优势度最高、多样性程度相对较低。人为活动、西南季风、风暴潮、海岸侵蚀悬沙、极端气候是影响涠洲岛西南部海域造礁石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
潘莹,白芮,施瑛[2](2021)在《地形因子影响下的涠洲岛传统聚落景观特征研究》文中认为地形地貌条件是决定人类对地表景观开发的关键因素,以土地开发时序为主要脉络是探究聚落形成机制的关键。基于涠洲岛地形地貌,通过多次田野调查、文献查阅、历史卫星地图收集等研究方法,以土地开发为时间轴线,总结归纳出受涠洲岛地形地貌影响下的聚落景观特征:1)土地开发历程围绕该岛各个地貌单元展开,聚落选址与各地貌单元关系紧密;2)南、北聚落分布高程与坡度值的不同,导致人口承载力存在差异,在移民人口增加的情况下,呈现聚落斑块北大南小、聚落密度北低南高的景观差异;3)具有抵御风灾的多层级防灾景观特征;4)海岛资源限制下,利用特有的石材建造民居景观。通过涠洲岛这一小型热带海岛聚落景观的研究,试图挖掘小型海岛的开发历史,在中国建设以岛屿为"海洋第二经济带"的时代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
刘远[3](2021)在《海岛民居的民宿改造设计策略研究 ——以涠洲岛民宿改造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家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旅游业的发展在其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海岛坐拥内陆地区稀缺的自然景观资源,成为国内旅游开发的新热潮。民宿产业作为旅游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快速崛起,在海岛旅游产业中,海岛民宿拥有更好的环境条件及地域特色,而在众多民宿的营建方式中,由海岛民居改造为民宿的方式逐渐兴起,成长为一种产业。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海岛传统民居的民宿改造设计策略,为海岛文化的继承保护提供了新的可能。由海岛民居改造成民宿,是要解决由居住功能到旅游度假功能的转换问题。本文通过对前人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梳理,对海岛民居的建筑价值以及特征进行分析对比,同时对涠洲岛的民居和民宿进行实地调研,总结出该地区民居改造民宿的各项特征,在此基础上针对涠洲岛民居提出相应的改造策略,最后对本文提出的策略进行实践应用。本文的第一、二章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民宿的理论研究、民居改造的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建筑师、建筑事务所对于民宿的研究,总结出理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关于民宿改造的重点要素。第三章对国内大海岛民居建筑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其特点,并对进行民宿改造的民居进行综合评估。第四章首先对涠洲岛整体的建筑特点进行分析,本文选取了两个典型村落,总结出涠洲岛民居建筑的特点,同时对涠洲岛上的民宿现状进行分析,并选取典型的民宿案例进行实地调查与研究。第五章结合前文的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提出涠洲岛民居改造民宿的指导原则和相应策略,包括规划设计策略、建筑空间设计策略、情感需求设计策略、材料以技术应用策略以及运营管理策略。第六章为实践应用,依据第五章提出的改造策略对涠洲岛一处民居进行民宿改造设计,以实践对本文提出的策略进行论证。最后在第七章进行总结与展望,总结本文的创新点,以及所提出的改造策略解决的现实问题,为今后对于海岛地区民居改造民宿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王丹,彭冰钰,韦龙明,赵阳,施翌[4](2021)在《广西涠洲岛海滩珊瑚碎片颜色特征及其研究意义》文中提出野外调查发现,涠洲岛海滩珊瑚碎片五颜六色,总体上,粗大珊瑚枝条或块体呈浅灰色,部分呈杂色,而大量磨圆度好的珊瑚沙砾则呈均匀粉红色;部分附着有藻类的珊瑚碎片呈次生绿色。结合模拟实验证明,不同沉积-成岩环境及风化氧化时间影响着珊瑚碎片颜色的次生变化进程:大多数未有藻类附着的珊瑚碎片呈浅灰白色;少数有藻类附着者呈绿色;藻类不完全覆盖或后期部分暴露者则呈杂色,绿色藻体被还原成有机质而呈深灰色;海滩暴露的各色珊瑚碎片在长期磨蚀-氧化的作用下,珊瑚碎片颜色逐渐变浅,碎枝或碎块不断磨蚀变小,最终以磨圆度好的粉红色或褐红色珊瑚砾石的形式存在。电子探针、激光微区原位主微量元素分析研究显示,不同颜色的珊瑚成分略有不同,火山岩的广泛分布及其铁锰质等致色元素含量普遍较高,为珊瑚碎片最终氧化为粉红色奠定了物质基础。通过探讨涠洲岛海滩珊瑚艳丽颜色的呈现条件,可以帮助旅游者认识珊瑚的价值;磨圆度好的粉红色珊瑚砾石可作为工艺品原材料,为提高涠洲岛旅游经济效益均具有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周浩郎,王欣,梁文[5](2020)在《涠洲岛珊瑚礁特点、演变及保护与修复对策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涠洲岛珊瑚礁最早形成于约7 000年前的末次海侵,是中国大陆沿海成礁珊瑚分布最北缘的典型边缘珊瑚礁(Marginal Coral Reefs),与区域内其他珊瑚礁缺少生态关联,其特征不同于热带珊瑚礁,即块状珊瑚占优势。20多年来,涠洲岛珊瑚礁持续退化,枝状珊瑚大量死亡,石珊瑚盖度急剧降低,反映珊瑚礁良好状况的指标生物如鹦嘴鱼、蝴蝶鱼等的数量大幅减少。近10年来,珊瑚虽未出现异常死亡现象,但珊瑚自然修复不明显,表明珊瑚补充不足。功能性植食性鱼类的缺乏,显示珊瑚礁恢复力不足。涠洲岛珊瑚礁国家级海洋公园的建立,体现了保护涠洲岛珊瑚礁的政治意愿。只有恢复鹦嘴鱼等功能性植食性鱼类的数量,才能恢复和增强珊瑚礁固有恢复力,进而促进涠洲岛珊瑚礁的自然恢复。人为修复可采取移植珊瑚断枝的方式,并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增益为目标,构建能应对人为干预且能持续演化的珊瑚礁。
杨文健,于红梅,赵波,陈正全,白翔[6](2020)在《广西涠洲岛晚新生代玄武岩地幔源区及岩浆成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涠洲岛作为我国最年轻的第四纪火山岩岛,其火山活动表现出多期、多旋回和多喷发中心的特征,但其地幔源区特征和岩浆成因依然存在争议。本文对涠洲岛玄武岩开展了详细的矿物学和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r-Nd-Pb同位素研究,以揭示其地幔源区特征和岩浆成因。涠洲岛玄武岩主要为碱性玄武岩,在岩浆上升过程,几乎未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经历了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的分离结晶作用。轻稀土(LREE)富集、重稀土(HREE)亏损,轻、重稀土强烈分馏((La/Yb)N=14.42~28.64),Nb、Ta明显正异常,显示出与洋岛玄武岩(OIB)相似的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特征。Sr-Nd-Pb同位素比值变化较均一,且呈现出亏损地幔端元(DM)与富集地幔端元(EM2)的二元混合趋势。其中,EM2端元可能源于海南地幔柱。Sr/Sr*(1.21~2.36)和Eu/Eu*(1.01~1.11)正异常,指示源区存在再循环辉长岩洋壳组分。结合已有的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和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得出南海及周缘地区的晚新生代玄武岩的形成受控于海南地幔柱。伴随着海南地幔柱的上升,再循环的辉长岩洋壳经部分熔融与地幔橄榄岩反应生成石榴石辉石岩(贫硅辉石岩),石榴石辉石岩和未反应的地幔橄榄岩混合部分熔融形成涠洲岛玄武岩。
郑昊,温淑女,庞崇进,Bryan Krapez,何平[7](2020)在《北部湾涠洲岛海滩砂物源特征:对从源到汇分析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次研究运用岩相学和碎屑锆石U-Pb年龄物源分析方法获得北海涠洲岛海滩砂的物源特征,从而揭示北部湾大陆边缘"源-汇"系统及其沉积搬运过程。涠洲岛海滩砂以棱角状-次圆状石英为主(70%~75%),生物碎屑次之(20%~25%),含少量玄武岩岩屑和橄榄石碎屑颗粒(约5%),反映碎屑沉积物经历了较短距离的搬运且沉积时间较短。涠洲岛海滩砂碎屑锆石U-Pb年龄集中在288~210 Ma (峰值为236 Ma)和435~380 Ma,表明涠洲岛海滩砂主要来源于桂东南地区印支期花岗岩体以及加里东期和燕山期岩体。花岗岩来源的陆源碎屑经南流江、九洲江等河流快速地搬运至合浦-北海三角洲,在风暴作用下再扩散至北部湾中部海域。这一过程很好地记录了大陆边缘从陆到洋区域性"源-汇"系统。同时,涠洲岛是第四纪火山岛,是北部湾中部海域的隆起剥蚀区之一,其为海滩沉积物提供近源的基性岩碎屑组分,即存在盆地局部"源-汇"系统。因此,涠洲岛海滩砂沉积是大陆边缘区域性"源-汇"系统与盆地局部"源-汇"系统相互叠加的产物。本研究为理解大陆边缘从陆到洋"源-汇"系统与盆地局部"源-汇"系统的相互作用提供范例。
林子歆[8](2021)在《体验设计视角下的北部湾海岛民宿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海岛旅游业的兴旺,海岛民宿作为中国休闲度假的体验内容越来越受到中国休闲旅游度假者的青睐。由于北部湾海岛是中国海岛旅游业发展的后起之秀,北部湾海岛民宿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成为旅游关注的重点,在此背景下北部湾海岛民宿设计成为中国当代设计研究的重要对象。同时随着当代中国旅游模式向注重体验的休闲度假游转型,体验者更加注重海岛民宿的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乡土文化以及现代舒适的休闲文化的综合性体验。北部湾海岛民宿的发展必然也关注着上述的度假体验需求。但是当代北部湾海岛民宿设计在面对上述发展目标时出现了缺乏对地区的针对性和对体验设计的应用性的困惑。因此,本文针对北部湾海岛民宿提出体验设计理论研究体系,探寻更为合理、科学的设计策略及思路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运用了体验设计的“共情、分离和唤起”的方法针对北部湾海岛民宿设计出现的问题从设计形式语言方面进行国内外知名海岛民宿体验设计唤起特征解析和涠洲岛乡土文化及自然特色提取的研究,期以得到海岛民宿设计目标、设计原则以及设计方法和策略的理论对北部湾涠洲岛民宿的体验设计的实践指导。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了文献查阅法,对学术界内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成果进行总结提炼,作为本文理论研究的基础,为后续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其次运用了田野调查法,对北部湾海岛民宿进行了实地调研,收集相关资料,为后期设计工作奠定基础。再者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法,选取国内外知名海岛民宿的案例进行分析,为具体的设计实践提供指导借鉴的方法。最后运用设计研究法,对涠洲岛乡土文化和自然特色进行提炼,剖析体验设计视角下的海岛民宿设计的新思路与新方法,并运用到具体的涠洲岛民宿设计实践中,使研究成果更具实际应用价值。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期基础研究,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并阐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第二部分,界定了本文研究范围,着重阐明了海岛民宿及体验设计的概念并创新地提出共情、分离和唤起等体验设计研究方法,为论文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分析北部湾海岛民宿产业的发展现状,结合北部湾海岛民宿的实例调研,总结北部湾海岛民宿存在的共情定位不准确、对客户设计形式偏好认识的缺失和唤起形式语言表达不清晰的现状。第四部分梳理了当代海岛民宿的发展历程,选取了国内外知名海岛民宿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总结出其在海岛自然环境、乡土文化和休闲文化的体验设计唤起形式表达上的共性,为后文设计目标的提出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撑。第五部分,对涠洲岛的乡土文化和自然特色的进行分析,挖掘涠洲岛民宿体验设计的形式语言,探讨基于共情的涠洲岛未来目标客户群定位以及基于分离的客户群形式语言偏好分析和基于唤起的涠洲岛民宿的设计目标、原则、策略及方法,并通过设计实践应用反证其可行性。
刘文会[9](2020)在《涠洲岛海滩岩沉积特征及其海平面指示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滩岩是古海平面高程的重要标志。海滩岩在北部湾涠洲岛广泛发育,总长度达5 km,宽约15-20 m,但迄今大部分海滩岩或被植被覆盖,或被当地居民开采。本论文选择其中保存相对较好的北港、公山背和横岭三处海滩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现场观察海滩岩的沉积和物质组成特征,GPS测量海滩岩的地理位置及其相对高程,并采集样品;室内将采集的样品制成了薄片,通过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探针分析了海滩岩胶结物成分及特征,通过激光微区分析(LA-ICP-MS)测试了胶结物的微量元素含量和矿物成分;从海滩岩样品中挑选了15个保存相对较好的珊瑚枝,利用高精度铀系测年技术进行了铀系年代测定。在对上述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涠洲岛北港、公山背和横岭海滩岩均平行现代海岸分布,层状沉积序列清楚,低角度(倾斜角度4-10°)向海倾斜。海滩岩的物质组成包括陆源碎屑和生物碎屑,其中北港海滩岩的陆源碎屑以石英砂为主,而公山背和横岭海滩岩的陆源碎屑中除了石英砂外,还有火山弹等。生物碎屑以珊瑚枝为主,珊瑚枝轴径0.8-1.2 cm,长1-10 cm。(2)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和电子探针元素含量分析得出,海滩岩的胶结为低镁方解石,形态为等轴粒状和叶片状,反映其成岩环境为大气淡水环境。北港海滩岩胶结物表现为表面明亮干净,呈连晶片状充填孔隙中,确定为亮晶低镁方解石,指示成岩环境为大气淡水潜流环境;公山背和横岭海滩岩的胶结物大多数呈粒状镶嵌结构,表面较脏,确定为微晶低镁方解石,指示成岩环境为大气淡水渗流环境。但相对高含量的锶元素组成表明其成岩过程中经历了海水的冲刷作用。(3)LA-ICP-MS分析表明,微晶方解石和亮晶方解石均显示为Ce的负异常,指示了海滩岩在胶结成岩时环境为氧化环境,即涠洲岛北港、公山背和横岭海滩岩是大气淡水作用下胶结成岩的产物。(4)珊瑚枝的铀系测年结果表明,北港海滩岩的年代为距今(2017A.D.)1780-836年,公山背海滩岩年代为距今1834-1337年,横岭海滩岩年代为距今1561-672年。总体来说,涠洲岛北港、公山背及横岭的海滩岩是晚全新世时期的产物,年代介于距今1834-672年。(5)根据海滩岩中珊瑚枝的铀系年代、海滩岩的高程,沉积特征,得出距今1834-672年的海平面高于现今海平面约0.82-1.24 m。其中,北港海滩岩指示距今1780-836年的海平面高于现今约0.91-1.16 m,公山背海滩岩指示距今1834-1337年的海平面高于现今约0.95-1.24 m,横岭海滩岩指示距今1561-672年的海平面高于现今约0.82-1.17 m。(6)涠洲岛海滩岩指示的海平面变化过程与同期南海北部古温度变化趋势具有相似性,由此推测晚全新世气候对海平面具有调控作用。
刘文会,余克服,王瑞,颜廷礼[10](2020)在《涠洲岛北港海滩岩的铀系年代及其海平面指示意义》文中提出海滩岩是古海平面高程的重要标志。本文利用高精度铀系测年技术对北部湾涠洲岛北港海滩岩中保存完好的珊瑚枝进行了测年,得出珊瑚枝的年龄分布范围介于距今(2017 A.D.) 1780~836年,表明涠洲岛北港海滩岩是晚全新世时期的产物。电子探针元素含量分析得出该海滩岩的胶结物是低镁方解石,其成岩环境为大气淡水环境,但相对高含量的锶则指示其成岩过程中经历了海水的冲刷作用。综合铀系年代、海滩岩的高程及邻近区域的古海平面数据,涠洲岛北港晚全新世时期的海滩岩指示出距今1780~836年海平面高于现今海平面约为0.91~1.16 m,为晚全新世时期高海平面提供了新的信息。
二、北部湾涠洲岛地貌的基本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部湾涠洲岛地貌的基本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涠洲岛西南部海域造礁石珊瑚的群落结构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数据和方法 |
2.1 调查区域与调查站点 |
2.2 研究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造礁石珊瑚种类及其群落结构特征 |
3.2 造礁石珊瑚形态类群组成特征 |
3.3 造礁石珊瑚覆盖率、病害率、死亡率、补充量 |
3.4 造礁石珊瑚物种多样性 |
3.5 造礁石珊瑚群落演变及其因素分析 |
4 结论 |
(2)地形因子影响下的涠洲岛传统聚落景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涠洲岛聚落形成的地貌气候因子 |
2 顺应涠洲岛地形的土地开发时序 |
2.1 顺应港湾和泻湖开发的采珠业 |
2.2 顺应古泻湖和丘陵开发的农渔业 |
2.3 依托海岸线开发的渔农兼业 |
3 基于南北不同地貌的聚落景观差异 |
3.1 南北村落选址和斑块大小、密度的差异 |
3.2 岛北顺应古泻湖-丘陵-古沙坝-沙滩形成的聚落景观格局 |
3.3 岛南顺应丘陵-火山海岸线形成的聚落景观格局 |
4 应对风灾的多尺度适应性景观体系 |
4.1 区域层面 |
4.2 聚居地层面 |
5 利用海岛特有石材的民居景观 |
5.1“火山石”民居 |
5.2“珊瑚石”民居 |
6 结语 |
(3)海岛民居的民宿改造设计策略研究 ——以涠洲岛民宿改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海岛旅游业的发展 |
1.1.2 民宿行业的发展 |
1.1.3 民居改造“新”与“旧”之间的矛盾突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辨析 |
1.3.1 民宿 |
1.3.2 海岛民居 |
1.3.3 民居改造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民宿改造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 |
2.1 民宿的相关理论研究 |
2.1.1 民宿的相关定义 |
2.1.2 民宿的起源 |
2.1.3 民宿的发展历程 |
2.1.4 国外民宿理论研究 |
2.1.5 国内民宿理论研究 |
2.2 民宿建筑师的研究 |
2.2.1 王澍“富阳文村” |
2.2.2 张雷的研究 |
2.2.3 元象建筑的研究 |
2.3 民居改造的相关理论研究 |
2.3.1 历史文脉主义 |
2.3.2 新旧共生理论 |
2.3.3 有机更新理论 |
2.4 民宿改造经典案例分析 |
2.4.1 云庐精品度假酒店 |
2.4.2 武义县梁家山村·清啸山居民宿 |
2.4.3 “鹿饮溪”主题民宿 |
2.4.4 莫干山“伴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海岛民居特征与价值分析 |
3.1 海岛村落民居概述 |
3.1.1 海岛村落的特征 |
3.1.2 海岛村落的文化内涵 |
3.1.3 海岛村落的价值体现 |
3.2 海岛民居特征分析 |
3.2.1 辽南海岛民居 |
3.2.2 胶东半岛海草房建筑 |
3.2.3 舟山海岛民居 |
3.2.4 海岛民居特征小结 |
3.3 海岛民居进行民宿改造的价值评估 |
3.3.1 海岛村落综合评估 |
3.3.2 海岛民居周边环境评估 |
3.3.3 海岛民居价值评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涠洲岛民居价值及民宿发展现状 |
4.1 涠洲岛民居概述 |
4.1.1 涠洲岛民居生成背景 |
4.1.2 地理与气候 |
4.1.3 涠洲岛历史概述 |
4.2 涠洲岛盛塘村民居价值评估 |
4.2.1 村落整体价值评估 |
4.2.2 旅游与开发价值评估 |
4.2.3 民居建筑价值评估 |
4.3 涠洲岛公山村民居价值评估 |
4.3.1 村落整体价值评估 |
4.3.2 旅游与开发价值评估 |
4.3.3 民居建筑价值评估 |
4.4 涠洲岛民居特征分析 |
4.4.1 平面特征 |
4.4.2 材料特征 |
4.4.3 结构与空间特征 |
4.4.4 环境特征 |
4.5 涠洲岛民居发展困境 |
4.5.1 现代生活需求带来的困境 |
4.5.2 现代经济发展带来的困境 |
4.5.3 传统建筑出现危机 |
4.6 涠洲民宿发展现状 |
4.6.1 涠洲岛民宿使用者的基本特征 |
4.6.2 涠洲岛民宿的基本类型 |
4.6.3 涠洲岛民宿发展的常见问题 |
4.7 涠洲民宿典型案例分析 |
4.7.1 方岛艺术酒店 |
4.7.2 野里宅院 |
4.7.3 渡舍精品民宿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涠洲岛民居的民宿改造策略 |
5.1 要素归纳与改造策略提取 |
5.2 涠洲岛民居改造民宿的指导原则 |
5.2.1 协调海岛特色原则 |
5.2.2 有机更新原则 |
5.3 规划设计策略 |
5.3.1 价值评估 |
5.3.2 尺度肌理相协调 |
5.3.3 契合区位环境条件 |
5.4 建筑空间设计策略 |
5.4.1 空间拆分 |
5.4.2 空间扩充 |
5.4.3 空间整合 |
5.4.4 空间置入 |
5.5 情感需求设计策略 |
5.5.1 海岛渔村氛围营造 |
5.5.2 邻里关系重塑 |
5.5.3 主题陈设 |
5.5.4 亲子空间营造 |
5.6 材料与技术应用策略 |
5.6.1 建造技术有机 |
5.6.2 地域性建造材料 |
5.7 运营管理策略 |
5.7.1 产业活化带动 |
5.7.2 运营模式 |
第六章 设计应用分析 |
6.1 项目基本情况 |
6.2 设计策略的应用分析 |
6.2.1 规划设计 |
6.2.2 建筑空间设计 |
6.2.3 情感需求设计 |
6.2.4 材料与技术应用 |
6.3 其他设计实践 |
6.3.1 屿见山居 |
6.3.2 南海鲚筑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7.3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广西涠洲岛海滩珊瑚碎片颜色特征及其研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沉积环境与珊瑚碎片空间分布规律 |
1.1 地质地貌背景与珊瑚碎片分布特征 |
1.2 沉积环境作用与珊瑚碎片分布特征 |
1.3 掩埋暴露条件与珊瑚碎片分布特征 |
2 珊瑚碎片颜色变化模拟实验 |
2.1 珊瑚碎片氧化实验 |
2.2 珊瑚碎片弱还原实验 |
2.3 珊瑚碎片还原模拟实验 |
2.4 珊瑚碎片磨蚀模拟实验 |
3 不同颜色的珊瑚碎片成分测试 |
4 讨论与结语 |
4.1 珊瑚呈色机制 |
4.2 几点结论 |
(5)涠洲岛珊瑚礁特点、演变及保护与修复对策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涠洲岛珊瑚礁的特点 |
1.1 涠洲岛珊瑚礁是边缘珊瑚礁 |
1.2 涠洲岛珊瑚礁为孤立分布区 |
1.3 涠洲岛珊瑚礁曾经繁茂 |
2 涠洲岛珊瑚礁的变化 |
2.1 涠洲岛珊瑚礁退化明显 |
2.2 涠洲岛珊瑚礁生物多样性退化严重 |
2.3 涠洲岛珊瑚礁复苏困难重重 |
3 涠洲岛珊瑚礁的保护与修复 |
3.1 涠洲岛珊瑚礁保护刻不容缓 |
3.2 珊瑚种源和珊瑚礁结构复杂性是涠洲岛珊瑚礁自然修复的必要条件 |
3.3 功能性植食性珊瑚礁鱼类的存在是涠洲岛珊瑚礁修复的关键 |
3.4 涠洲岛珊瑚礁恢复应遵循的社会?生态模式 |
(6)广西涠洲岛晚新生代玄武岩地幔源区及岩浆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2 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岩相学和矿物学特征 |
3.2 全岩主、微量元素特征 |
3.3 全岩同位素特征 |
4 讨论 |
4.1 岩浆演化过程 |
4.1.1 地壳混染情况 |
4.1.2 岩浆结晶分异 |
4.2 地幔源区特征 |
4.2.1 源区岩石学特征 |
4.2.2 地幔端元组成 |
4.3 岩浆成因模型 |
5 结论 |
(7)北部湾涠洲岛海滩砂物源特征:对从源到汇分析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分析方法 |
2.1 粒度分析 |
2.2 碎屑锆石U-Pb定年分析 |
3 分析结果 |
3.1 海滩砂物质组成 |
3.2 粒度特征 |
3.3 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特征 |
4 讨论 |
4.1 海滩砂粒度分析 |
4.2 物源特征:来自碎屑锆石U-Pb年龄的制约 |
4.3 物源特征:来自碎屑物质组成的制约 |
4.4 矛盾的物源:对沉积系统从源到汇分析的启示 |
5 结论 |
(8)体验设计视角下的北部湾海岛民宿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体验设计研究现状 |
2.民宿研究现状 |
(四)主要研究内容 |
(五)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 |
1.研究路径 |
2.研究方法 |
(六)创新点 |
1.理论创新 |
2.实践创新 |
二、相关领域的概念和理念 |
(一)北部湾海岛文化 |
1.北部湾海岛区位界定 |
2.北部湾海岛文化概述 |
(二)乡土民宿 |
1.乡土文化 |
2.民宿的概念 |
3.乡土民宿的基本特征 |
(三)体验设计 |
1.体验设计提出的文化背景 |
2.体验设计的概念 |
3.体验设计的相关理论 |
4.体验设计的方法 |
5.体验设计与乡土民宿的联系 |
三、当代海岛民宿的体验性研究 |
(一)当代海岛民宿发展历程 |
1.海岛民宿发展溯源 |
2.当代热门地区海岛民宿发展历程 |
(二)世界范围内知名海岛民宿体验设计分析 |
1.巴厘岛Suarga Padang Padang民宿体验设计分析 |
2.希腊圣托里尼岛Istoria民宿体验设计分析 |
3.海南鹿饮溪民宿体验设计分析 |
(三)国内外知名海岛民宿体验设计唤起特征解析 |
1.海岛自然环境唤起形式表达 |
2.海岛乡土文化唤起形式表达 |
3.海岛休闲内容唤起形式表达 |
四、北部湾海岛民宿设计的体验性研究 |
(一)北部湾海岛民宿现状展示 |
1.北部湾涠洲岛民宿历史变迁 |
2.北部湾涠洲岛民宿发展特点 |
3.北部湾涠洲岛民宿发展未来趋势 |
(二)北部湾民宿的实例调研 |
1.方岛民宿 |
2.别岛海滩美宿 |
(三)体验设计视角下的北部湾海岛民宿发展现状分析 |
1.共情定位不准确 |
2.对客户设计形式偏好认识的缺失 |
3.唤起形式语言表达不清晰 |
五、涠洲岛民宿体验设计研究 |
(一)北部湾涠洲岛乡土文化及自然特色 |
1.自然特色 |
2.历史发展 |
3.渔猎文化 |
4.民居特色 |
(二)基于共情的涠洲岛民宿目标客户群定位 |
1.民宿现有客户群调研 |
2.目标客户群定位 |
(三)基于分离的目标客户群形式语言偏好 |
(四)基于唤起的体验设计目标 |
1.体验海岛目标研究 |
2.体验文化目标研究 |
3.体验度假目标研究 |
(五)体验设计原则 |
1.体验的整体性原则 |
2.体验的独特性原则 |
3.体验的参与性原则 |
(六)涠洲岛民宿体验设计的策略及方法 |
1.整体表达策略 |
2.独特性策略 |
3.设计体验活动策略 |
六、体验设计视角下的涠洲岛民宿设计实践应用 |
(一)项目背景 |
1.项目区位 |
2.项目概况 |
3.基地分析 |
(二)设计规划 |
1.设计目标 |
2.设计原则 |
3.设计构思 |
4.设计意向图 |
(三)方案表达 |
1.项目方案设计 |
2.局部效果展示 |
七、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涠洲岛海滩岩沉积特征及其海平面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全球海滩岩分布 |
1.2 海滩岩研究进展 |
1.2.1 全球海滩岩研究进展 |
1.2.2 涠洲岛海滩岩研究进展 |
1.3 海滩岩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介绍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2 涠洲岛珊瑚礁概况 |
第三章 涠洲岛海滩岩沉积学特征 |
3.1 海滩岩的现场考察 |
3.2 北港海滩岩 |
3.2.1 北港海滩岩沉积学特征 |
3.2.2 海滩岩的岩石学镜下特征 |
3.2.3 粒度特征 |
3.3 公山背海滩岩 |
3.3.1 公山背海滩岩沉积学特征 |
3.3.2 海滩岩的岩石学镜下特征 |
3.3.3 粒度特征 |
3.4 横岭海滩岩 |
3.4.1 横岭点1海滩岩 |
3.4.2 横岭点2海滩岩 |
3.4.3 横岭点3海滩岩 |
第四章 涠洲岛海滩岩胶结物的地球化学特征 |
4.1 电子探针获得海滩岩胶结物主要元素含量信息 |
4.2 激光微区分析(LA-ICP-MS)获得胶结物矿物成分及微量元素含量 |
第五章 涠洲岛海滩岩的铀系年龄 |
5.1 测年样品的处理及铀系年代信息 |
5.1.1 测年样品的处理 |
5.1.2 海滩岩铀系年代信息 |
5.2 对海滩岩形成时间的指示意义 |
5.2.1 铀系测年方法和14C测年方法简介 |
5.2.2 铀系年代数据与原有海滩岩14C年代数据对比分析 |
5.2.3 铀系年代数据对海滩岩形成时间的指示意义 |
第六章 涠洲岛海滩岩成岩环境与成岩作用特征 |
6.1 涠洲岛海滩岩的沉积环境和成岩环境 |
6.2 海滩岩成岩作用分析 |
第七章 涠洲岛海滩岩记录的晚全新世高海平面 |
7.1 涠洲岛滩岩沉积序列指示晚全新世高海平面 |
7.1.1 涠洲岛北港海滩岩记录的海平面信息 |
7.1.2 涠洲岛公山背海滩岩记录的海平面信息 |
7.1.3 涠洲岛横岭海滩岩记录的海平面信息 |
7.2 涠洲岛滩岩记录的晚全新世高海平面特征 |
7.3 涠洲岛海滩岩反映的中晚全新世海平面信息 |
7.4 晚全新世海平面信息与古气候之间的关系简析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北部湾涠洲岛地貌的基本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涠洲岛西南部海域造礁石珊瑚的群落结构特征分析[J]. 梁文,周浩郎,王欣,黄荣永,余克服. 海洋学报, 2021
- [2]地形因子影响下的涠洲岛传统聚落景观特征研究[J]. 潘莹,白芮,施瑛. 中国园林, 2021
- [3]海岛民居的民宿改造设计策略研究 ——以涠洲岛民宿改造为例[D]. 刘远. 广西大学, 2021(12)
- [4]广西涠洲岛海滩珊瑚碎片颜色特征及其研究意义[J]. 王丹,彭冰钰,韦龙明,赵阳,施翌. 矿产与地质, 2021(02)
- [5]涠洲岛珊瑚礁特点、演变及保护与修复对策的思考[J]. 周浩郎,王欣,梁文.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20(03)
- [6]广西涠洲岛晚新生代玄武岩地幔源区及岩浆成因[J]. 杨文健,于红梅,赵波,陈正全,白翔. 岩石学报, 2020(07)
- [7]北部湾涠洲岛海滩砂物源特征:对从源到汇分析的启示[J]. 郑昊,温淑女,庞崇进,Bryan Krapez,何平. 地球化学, 2020(05)
- [8]体验设计视角下的北部湾海岛民宿设计研究[D]. 林子歆.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9]涠洲岛海滩岩沉积特征及其海平面指示意义[D]. 刘文会. 广西大学, 2020
- [10]涠洲岛北港海滩岩的铀系年代及其海平面指示意义[J]. 刘文会,余克服,王瑞,颜廷礼. 第四纪研究,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