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主要人才市场行情月递(论文文献综述)
赵生龙[1](2007)在《人才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才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是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两个重大问题。2003年底我国政府召开了建国以来首次人才工作大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宏观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迫切需要。本文将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框架之下,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综合经济理论与人才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成果,对人才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创新,致力于构建从概念、基本理论到技术方法的研究体系。主要工作如下:(1)阐述了我国现阶段人才资源开发所处的国内外背景,从我国当前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现象提出待解“问题”,从文献综述找到理论研究的“肩膀”,进而阐述了全文研究的突破方向和基本思路。以协调发展理论、经济学理论、管理理论和复杂性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分析了人才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复杂性、交互作用机理等基本关系。(2)构建了一种人才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系统分析框架。对人才资源系统、经济系统和“人才资源—经济”复合系统所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体系;阐释了人才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内涵、特征、原则和条件等基本理论问题;指出了人才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系统分析的基本脉络,即由协调机制、协调性评价、发展预测和过程控制有机构成的分析内容。建立了由概念体系、基本理论和关键问题组成的人才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系统分析框架。(3)提出了基于市场自组织的人才资源与经济发展协调管理的概念及模型。指出协调机制是认识和调控人才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关键环节。从协同学角度,分析了子系统之间和要素之间的竞争与协同是人才资源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内部动力;从耗散结构理论角度,分析了人才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借助于复合系统之外的“负熵流入”作为外在约束条件。协调发展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即正确处理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的关系。(4)提出了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PCA)与回归分析(RA)相结合的人才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方法。首先,建立了基于多维的人才资源与经济系统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反映人才资源系统和经济系统发展水平的综合发展指数模型;再次,通过回归分析方法拟合两个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建立了反映人才资源与经济发展的静态协调性评价模型和动态协调性评价模型。(5)提出了一种人才资源供给与需求相结合的预测方法。首先,提出了基于主成分分析(PCA)与人工神经网络(BP)相结合的人才资源需求预测模型,即以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目标为依据,预测未来经济发展对人才资源的需求;其次,按照人才资源的历史发展规律预测人才资源在未来的可能供给状态;最后,估计未来特定时期人才资源需求与供给的差距,作为人才资源宏观调控的基本依据。(6)建立了一种人才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控制模式。指出对人才资源系统从现在状态到未来状态的转移过程必须通过两个途径的控制来实现:一是建立人才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技术保障平台—动态监测预报系统;二是构建人才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保障平台—政策保障系统。(7)选择西安作为我国内陆典型的人才资源密集型经济欠发达地区,运用本文建立的系统分析理论与方法,对该市1990~2003年间人才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评估;对2004~2010年人才需求与供给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了“十一五”期间人才资源的供求差距,提出了相应的协调管理的有效性对策体系。总之,本文所建立的人才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系统理论与方法框架,对于认识人才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实证研究结果证明,该框架所提出的方法体系具有可靠性与可行性,对于区域人才资源宏观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昝欣,宗鹏,吴祈宗[2](2007)在《基于马尔可夫链的西部城市人才市场行情预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运用马尔可夫链模型的原理与方法,在某西部城市人才市场行情为实例,研究人才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动情况,对该市场的行情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并在分析问题的过程当中阐述了运用这种方法的思想与步骤。该论文为研究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变化情况以及预测人才市场的行情走势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其结果表示:利用马尔可夫链模型预测人才市场行情是可行而有效的。
朱志敏[3](2004)在《全国主要人才市场行情月递》文中指出
相关人才市场[4](2004)在《全国主要人才市场行情月递》文中认为
常青青[5](2004)在《全国主要人才市场行情月递》文中认为
张文春[6](2004)在《全国主要人才市场行情月递》文中认为
陈力[7](2005)在《总体供求状况基本稳定 少数地区调整变化明显》文中研究表明
刘华[8](2004)在《山东省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对中小企业尤为重要。山东省作为人口和经济大省,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人力资源管理状况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本文从中小企业的作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等方面入手;从总体上论述了山东省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和员工状况;指出山东省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以及在规划、培训、考核、薪酬、激励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宏观因素、企业内部、员工个人三方面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以及从供求、竞争、价格、社会保障等方面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市场配置机制;借鉴海尔集团、美国、日本等国内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模式;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刘晖[9](2005)在《加强我国人才生态环境建设》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我国面临着人才严重流失的现象。本文对我国人才流失的现状、原因、后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加强我国人才生态环境建设,促进我国人才资源发展的具体措施。
汪蕾[10](2006)在《浙江民营企业技术进步途径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的数量和资产总量在持续增加,民营企业依靠自身力量与机遇,实现了惊人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新生力量。 在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更是令人瞩目,但是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大多数浙江民营企业存在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下等问题。为此,浙江民营企业采取了大量购买了国外先进设备的策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技术购买是浙江民营企业实现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式。 尽管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但从整体上看,浙江民营企业还是存在技术创新能力弱,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等问题。因此,如何依靠技术进步,提升企业技术能力,提高产品质量以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是浙江民营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 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专门研究了浙江民营企业技术进步途径和轨迹、技术信息的获取特征、技术来源的结构和技术进步障碍因素等,分析了影响民营企业技术来源决策的因素。同时,以民营企业技术进步为对象,研究技术管理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如技术来源的成熟度,技术来源的成熟度与企业技术来源的关系,等一系列同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问题,从理论与操作层面上解决我国民营企业技术进步所面临的障碍,给出其技术进步的规律和一般策略。这些研究成果将对我国民营企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本文的主要研究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研究了浙江民营企业技术进步的途径选择。在当前民营企业技术进步途径选择上,一种流行的观点是认为民营企业应致力于自主研发(即实施以自主研发为主的技术战略),而在现实中,一些民营企业主观上也有自主开发意识和愿望。 (1) 本文从现实出发,通过对浙江民企技术力量现状的调查分析和数据处理,得出了“笼统地讲‘当前浙江民营企业应当致力于自主研发(应当实施以自主研发为主的技术战略)’是脱离实际的”结论;并提出了民营企业技术进步途径选择的动态性和阶段性的观点,即对于具有特质资源的浙江民营企业,应依据其发展的不同阶段,选择并实施符合企业当前自身能力的技术进步途径。当企业处于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阶段时,应采用以购买为主的外部途径的技术进步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合作途径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进而当企业技术力量不断强大后,实施以自主研发为主的内部途径的技术进步。 (2) 对样本企业有关变量数据的分析表明,民营企业的技术力量与其技术
二、全国主要人才市场行情月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主要人才市场行情月递(论文提纲范文)
(1)人才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背景 |
1.1.2 国内背景 |
1.1.3 理论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2.1 现象分析 |
1.2.2 假设提出 |
1.2.3 研究对象及基本概念界定 |
1.2.4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
1.3 人才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相关研究综述 |
1.3.1 纵向:人才资源与经济发展研究 |
1.3.2 横向:协调发展理论与方法研究 |
1.3.3 应用:区域人才资源管理策略研究 |
1.3.4 评述:现有研究成果的特点与不足 |
1.4 本文研究的总体思路和安排 |
1.4.1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2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2章 人才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
2.1 协调发展理论 |
2.1.1 古代人类的协调发展观 |
2.1.2 当代协调发展理论的核心 |
2.2 经济学理论 |
2.2.1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 |
2.2.2 经济空间场与技术创新理论 |
2.2.3 演化经济学与创生理论 |
2.3 管理学理论 |
2.3.1 管理系统工程理论 |
2.3.2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2.4 复杂性科学理论 |
2.4.1 复杂性理论 |
2.4.2 复杂系统理论 |
2.4.3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
第3章 人才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系统分析框架 |
3.1 人才资源与经济系统分析 |
3.1.1 人才资源系统分析 |
3.1.2 经济系统分析 |
3.1.3 “人才资源—经济”复合系统分析 |
3.1.4 人才资源与经济相关性及评价方法 |
3.2 人才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内涵解析 |
3.2.1 人才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 |
3.2.2 人才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 |
3.2.3 人才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
3.3 人才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系统分析框架 |
3.3.1 人才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问题 |
3.3.2 人才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系统分析框架 |
第4章 人才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分析 |
4.1 人才资源与经济发展协调机制概述 |
4.1.1 人才资源与经济发展协调机制的概念 |
4.1.2 人才资源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状态描述 |
4.1.3 “人才资源—经济”系统状态转移条件 |
4.2 人才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分析 |
4.2.1 协同效应:复合系统协调的内部动因 |
4.2.2 负熵流入:复合系统协调的外在约束 |
4.3 协调管理:一种基于市场自组织的过程控制 |
4.3.1 协调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4.3.2 基于市场自组织的协调管理概念及模型 |
第5章 人才资源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方法 |
5.1 人才资源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的相关概念 |
5.1.1 人才资源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概念 |
5.1.2 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概念 |
5.1.3 复合系统发展协调指数的概念 |
5.2 人才资源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5.2.1 指标选取原则 |
5.2.2 单项指标选取 |
5.2.3 指标体系构架 |
5.3 人才资源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方法 |
5.3.1 多指标综合评价的主成分分析方法选择 |
5.3.2 人才资源与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测定方法 |
5.3.3 人才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评价方法 |
第6章 面向协调管理的人才资源预测方法 |
6.1 人才资源预测的基本思路 |
6.1.1 人才资源预测的一般方法 |
6.1.2 人才资源需求与供给预测的基本思路 |
6.2 基于时间序列的人才资源供给预测方法 |
6.2.1 人才资源供给预测方法选择 |
6.2.2 回归分析预测 |
6.2.3 二次平滑指数预测 |
6.2.4 灰色预测 |
6.3 基于经济发展目标的人才资源需求预测方法 |
6.3.1 人才资源需求预测方法选择 |
6.3.2 基于PCA的BP网络人才资源需求预测模型 |
6.3.3 人才资源供给与需求差距分析 |
第7章 人才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过程控制体系 |
7.1 技术平台:人才资源动态监测预报系统 |
7.1.1 人才资源动态监测预报的意义 |
7.1.2 人才资源动态监测预报系统的功能 |
7.1.3 人才资源动态监测预报系统流程设计 |
7.2 制度平台:人才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系统 |
7.2.1 人才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制度系统概念 |
7.2.2 人才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制度系统结构 |
7.2.3 制度对协调人才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作用 |
7.3 人才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体系构架 |
7.3.1 基于功能的人才资源政策有效性分析 |
7.3.2 基于功能的人才资源政策有效性策略 |
7.3.3 人才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体系构架 |
第8章 西安市人才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
8.1 西安实证研究的典型意义 |
8.1.1 “陕西现象”及启示 |
8.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8.2 人才资源与经济系统分析 |
8.2.1 经济发展分析 |
8.2.2 人才资源分析 |
8.2.3 人才资源与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 |
8.3 人才资源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 |
8.3.1 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指数测定 |
8.3.2 人才资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测定 |
8.3.3 人才资源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 |
8.4 “十一五”期间人才资源供求预测及调控对策 |
8.4.1 人才资源供给与需求预测预报 |
8.4.2 基于协调发展的人才资源系统诊断 |
8.4.3 人才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对策体系 |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
9.1 本文主要创新点 |
9.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活动 |
致谢 |
(7)总体供求状况基本稳定 少数地区调整变化明显(论文提纲范文)
供求不平衡好于去年同期, 总体供求状况基本稳定 |
各地市场调整幅度不同,少数地区调整变化明显 |
一些行业人才供给过热,少数行业人才供不应求 |
(8)山东省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前言 |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本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3 研究对象(中小企业)的界定 |
2 山东省中小企业的现状 |
2.1 中小企业数量大,发展迅速 |
2.2 中小企业有力地推动了山东经济的增长 |
2.3 中小企业行业分布广,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地区发展不平衡 |
2.4 中小企业效益欠佳 |
3 山东省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及管理中的问题 |
3.1 山东省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现状 |
3.2 山东省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 |
4 山东省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约因素分析 |
4.1 宏观因素 |
4.2 企业内部原因 |
4.3 员工个人因素 |
5 人力资源管理市场配置机制分析 |
5.1 供求机制 |
5.2 竞争机制 |
5.3 价格机制 |
5.4 社会保障机制 |
6 中外先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
6.1 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
6.2 日本企业的员工激励方式 |
6.3 海尔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 |
7 山东省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
7.1 做好招聘工作,科学进行人力资源规划 |
7.2 积极利用企业外部人才,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
7.3 改变传统的绩效考核制度,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机制 |
7.4 重视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充分挖掘员工的潜力 |
7.5 采用合理多样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
7.6 有步骤地建设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
主要结论 |
附表 |
主要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Abstract) |
致谢 |
(10)浙江民营企业技术进步途径及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1.2 本文的研究对象 |
1.2.1 民营经济 |
1.2.2 民营企业 |
1.2.3 我国民营企业现状 |
1.2.4 浙江民营企业现状 |
1.2.5 浙江民营企业技术进步的地位和意义 |
1.3 本文研究方法综述 |
1.3.1 理论研究方法 |
1.3.2 案例研究方法 |
1.3.3 探索性研究和现场访谈 |
1.3.4 问卷调查方法 |
1.3.5 统计分析方法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 |
1.4.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1.4.2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2 民营企业技术进步文献综述 |
2.1 有关技术进步的概念和定义 |
2.2 有关企业规模与创新的关系研究 |
2.3 有关企业创新环境的研究 |
2.4 有关技术扩散的研究 |
2.5 有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
2.6 有关企业技术能力的研究 |
2.7 有关民营企业的研究 |
2.8 有关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研究 |
2.9 本章小结 |
3 民营企业技术进步的途径分析 |
3.1 民营企业技术进步的途径类别 |
3.1.1 内部途径 |
3.1.2 外部途径 |
3.1.3 合作途径 |
3.2 浙江民营企业技术进步途径的案例研究 |
3.2.1 公司背景介绍 |
3.2.2 案例研究过程 |
3.2.3 案例研究结论 |
3.3 浙江民营企业技术进步途径选择的实证研究 |
3.3.1 研究方法 |
3.3.2 研究假设 |
3.3.3 数据分析结果 |
3.3.4 结论 |
3.4 本章小结 |
4 民营企业技术来源的相关问题研究 |
4.1 民营企业技术来源回顾 |
4.1.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民营企业技术来源情况回顾 |
4.1.2 80年代中期至90中期民营企业技术来源情况回顾 |
4.1.3 90年代中期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对比研究 |
4.1.4 浙江省民营科技企业技术进步以及技术来源现状 |
4.2 浙江省民营企业技术信息来源的实证分析 |
4.2.1 民营企业技术信息来源的基本情况 |
4.2.2 实证研究 |
4.2.3 改善浙江民营企业技术信息获得渠道的建议 |
4.3 浙江省民营企业技术来源的特征分析 |
4.3.1 研究方法和研究假设 |
4.3.2 研究结果分析 |
4.4 浙江民营企业购买技术成功率的决定因素 |
4.4.1 分析与计划采用的研究方法 |
4.4.2 方差分析 |
4.4.3 相关分析 |
4.4.4 逻辑回归 |
4.4.5 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5 技术成熟度及其与浙江民营企业技术来源选择的关系研究 |
5.1 技术来源的成熟度研究 |
5.1.1 科技成果成熟度度量的已有研究 |
5.1.2 要素替代问题与科技成果成熟度度量的唯一性 |
5.1.3 资源投入量的始点与终点的确定 |
5.1.4 合理计算一项科研成果所投入的经费 |
5.1.5 人力资源的标准化问题 |
5.1.6 “人.时”量纲所反映的等比例替代问题 |
5.1.7 等成熟度曲面的有限范围问题 |
5.2 技术来源成熟度与技术来源选择的实证研究 |
5.2.1 研究假设 |
5.2.2 研究方法 |
5.2.3 浙江民营企业技术来源购买的决定因素 |
5.2.4 浙江民营企业技术来源自开发的决定因素 |
5.3 本章小结 |
6 浙江民营企业技术进步障碍因素分析 |
6.1 民营企业技术进步的作用 |
6.2 民营企业技术进步障碍因素的理论分析 |
6.2.1 技术能力较低制约民营企业技术进步 |
6.2.2 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影响民营企业技术进步 |
6.2.3 外部宏观环境制约民营企业技术进步 |
6.2.4 科技人才结构性矛盾制约着民营企业技术进步 |
6.2.5 资金缺乏影响民营企业技术进步 |
6.2.6 产权结构影响民营企业技术进步 |
6.3 浙江民营企业技术进步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6.3.1 研究目的与构想 |
6.3.2 研究方法 |
6.3.3 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
6.4 促进浙江民营企业技术进步的对策和建议 |
6.4.1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引导,为企业技术进步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
6.4.2 增加对科技教育的投资,实行“科教兴省”的战略方针 |
6.4.3 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发展资本市场,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 |
6.4.4 民营企业应依据自身条件,选择恰当的技术进步途径,并逐步提高技术实力 |
6.4.5 加强民营企业的科学管理 |
6.5 本章小结 |
7 民营企业技术进步中的科技人才管理研究 |
7.1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
7.2 浙江省人力资源特点 |
7.2.1 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基本状况 |
7.2.2 民营企业对科技人员在技术进步中作用的认识 |
7.3 浙江民营企业技术进步中的人才制约分析 |
7.3.1 科技人才总量短缺 |
7.3.2 科技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失衡 |
7.3.3 科技人才市场化程度缓慢 |
7.3.4 科技人才争夺战竞争激烈 |
7.4 浙江民营企业科技人才的实证分析 |
7.4.1 样本企业的基本情况 |
7.4.2 民营企业科技人员特征分析 |
7.5 促进浙江民营企业科技人员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
7.5.1 提高浙江民营企业科技人才的满意度 |
7.5.2 浙江民营企业各类人才工作重点 |
7.6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本文主要观点和结论 |
8.1.1 有关浙江民营企业技术进步的途径 |
8.1.2 有关浙江民营企业技术信息来源 |
8.1.3 浙江民营企业技术来源特征 |
8.1.4 浙江民营企业购买技术成功率的决定因素 |
8.1.5 技术来源成熟度概念、度量和计算公式 |
8.1.6 技术成熟度在企业实际技术来源选择时的作用 |
8.1.7 浙江民营企业技术进步的障碍因素 |
8.1.8 浙江民营企业技术进步中的人才问题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浙江省民营企业技术进步研究调查表(一) |
附录二 浙江省民营企业技术进步研究调查表(二) |
附录三 浙江省民营企业技术进步研究调查表(三) |
附录四 浙江省民营企业科技人员贡献调查表 |
附录五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相关课题和发表的成果 |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
发表的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全国主要人才市场行情月递(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才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系统研究[D]. 赵生龙. 西北工业大学, 2007(03)
- [2]基于马尔可夫链的西部城市人才市场行情预测分析[J]. 昝欣,宗鹏,吴祈宗.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07(01)
- [3]全国主要人才市场行情月递[J]. 朱志敏. 中国人才, 2004(11)
- [4]全国主要人才市场行情月递[J]. 相关人才市场. 中国人才, 2004(10)
- [5]全国主要人才市场行情月递[J]. 常青青. 中国人才, 2004(07)
- [6]全国主要人才市场行情月递[J]. 张文春. 中国人才, 2004(01)
- [7]总体供求状况基本稳定 少数地区调整变化明显[J]. 陈力. 中国人才, 2005(21)
- [8]山东省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 刘华. 四川农业大学, 2004(01)
- [9]加强我国人才生态环境建设[J]. 刘晖. 工业技术经济, 2005(06)
- [10]浙江民营企业技术进步途径及相关因素研究[D]. 汪蕾. 浙江大学,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