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VDSL的发展机会(论文文献综述)
郭培青[1](2020)在《煤矿事故地面应急救援井远程监测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地面应急救援井作为矿井救援一种技术,具有救援及时性强、针对性高等优点。但在救援过程中,由于其工作环境为半封闭的深井,存在传输距离远、传输条件苛刻等问题,现有监测系统难以满足要求。为能给救援提供更多可靠的井下信息,保障救援准确进行,本文对地面应急救援井远程监测系统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对地面应急救援井的救援工况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地面应急救援井远程监测系统的需求。通过对比分析现有远程监测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了基于VDSL2技术的远程监测系统整体方案,之后,对远程监测系统中的信号采集子系统、信号传输子系统与远程监测上位机子系统进行系统开发,最后,基于地面应急救援试验平台进行了功能测试,结果表明,所开发的煤矿事故地面应急救援井远程监测系统能够在救援实施过程中实现信号的远距离传输和监测工作,满足功能要求。
刘永刚[2](2017)在《用户最后一公里数据接入DSL终端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宽带接入技术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欧洲及美洲地区发达国家和亚洲发展中国家的推进速度异常迅猛。不同国家根据各自人口密度、居住条件的不同分别采用了不同发展策略。FTTH虽然是最优秀的接入技术,但是对于欧美等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FTTH的成本却相对较高,FTTN或者FTTP等部署方式对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却是相对适宜的技术。采用FTTP或者FTTN之后的最后一公里接入通常采用铜线接入。业界认为VDSL技术下行速率达到100 Mbps,能够满足未来几年业务发展的需要,同时具有较好的向下兼容性,能够兼容ADSL/ADSL2/ADSL2+等终端技术。可以说FTTN+VDSL的部署方式能够满足欧美地区甚至东南亚地区需求。本文的研究主要是设计和实现一种VDSL终端,实现最后一公里数据接入。该终端设备采用VDSL技术实现数据的高速接入,满足运营商和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本文的研究主要完成以下内容:1、研究ADSL和VDSL技术和实现方法,采用相关专用芯片实现VDSL并兼容ADSL的数据接入,达到下行100bps和上行60Mbps的速率。2、研究WIFI技术和实现方法,采用相关专用芯片和设计硬件电路实现对于无线接入的需求,该电路能够满足IEEE802.11b、IEEE802.11g和IEEE802.11n的要求,实现高速无线接入。3、对产品进行测试,采用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结合的策略,确保产品功能和指标达到运营商需求,规避产品问题导致的运营风险。
刘东亮[3](2013)在《宽带接入网光进铜退网络规划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宽带新业务的不断涌现以及人们对网络需求的膨胀(语音、图片、视频、高清、数据存储等需求越来越激烈),网络带宽将是接入网“最后一公里”的瓶颈。已占据大量市场的铜线技术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用户高带宽的需求,慢慢开始隐退二线,FTTH(光纤到户)则正在兴起,光纤接入到户将是未来发展的最终形式,特别是无源光网络技术的发展,其实现简单、成本低、网络拓扑结构安全可靠被业界普遍认为是实现FTTH的最终解决方案。EPON/GPON这两大PON技术也日趋成熟起来,将引领接入网进入光纤时代。不过对于复杂的接入环境特别是旧城区的网络升级改造,已有的铜线资源相对于新施工铺设大量光缆来说,成本上占有巨大的优势,因此运营商对已有的铜线资源还寄予一线希望,xDSL技术的生命力将继续发展,为用户在已有的双绞线上提供更宽带宽,更高的稳定性高速接入,做好光纤接入的有力补充,光铜并存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普遍现象。本文首先介绍宽带接入网的发展史及其工作原理和应用,并根据国内外目前主流的FTTX技术在实际应用的情况及面临的问题(XDSL在铜线领域的发展及未来的定位,PON技术的发展、标准、现状,简要对比描述EPON、GPON实现的原理、关键技术、技术优势以及目前所遇到的问题,工程实现及维护问题)针对性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措施;最后针对不同的地区的应用场景需求,根据不同的网络现状及今后宽带定位、优化成本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出合理可靠的接入网络规划方案。
张文倩,董巍[4](2013)在《宽带接入VDSL2设备特性分析及其测试应用》文中认为中国电信在规模布署FTTH的同时,面临着光纤无法入户、ODN网络建设进度慢、质量要求高、宽带提速遇到瓶颈等问题。而基于VDSL2的Vectoring技术能够提供基于双绞线300米内100M的高带宽的接入,因此VDSL2接入是现有铜缆持续实现宽带提速,满足电信长期带宽需求的重要手段,能够最快捷地提升用户接入带宽,大大节省总投资和业务发放时间。
成哲[5](2013)在《虚拟计算环境中分布式软件的日志管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系统在关键行业的广泛部署与云计算应用的不断拓展,以及云计算对高可靠性和可用性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一个高可用性的灾备云平台系统要求在任何情况下服务不会被中断并且能够提供正确的服务,因此,灾备云平台系统的软件容错问题是目前分布式系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而软件日志的记录与审计是软件容错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日志文件系统最大缺陷是在系统出现问题时,现有系统所存在的日志文件缺乏足够的信息为安全审计和故障恢复提供支持。同时,在分布式系统中,各结点的故障会互相影响,对系统恢复造成难以估量的难度。虚拟化技术的出现为容错提供了广阔前景。利用系统虚拟化技术封装业务的整个执行环境,提供面向灾备云平台中业务应用和操作系统的高效、透明的容错服务。为了实现针对虚拟机中业务软件的容错备份以及研发基于虚拟架构的服务软件故障检测及恢复技术,应该实现对系统中业务软件日志的管理,其中包括分布式软件的日志记录机制、分布式软件的检测的同步策略、分布式软件的日志回放机制、动态二进制翻译平台、软件错误虚拟化技术、营救点管理机制、软件故障恢复机制等。新环境下研发的软件日志管理系统VDSL克服了传统日志管理系统隔离性差,资源利用率低的缺点,在分布式系统中利用动态二进制翻译技术记录各虚拟结点的日志,将这些日志发往故障服务器,在故障服务器利用聚合技术将这些日志进行同步,形成具有协同一致性的软件日志,为日志审计与故障恢复提供支持。实验表明,VDSL系统可以很好的完成虚拟化环境下分布式软件日志的记录功能,同时可以将分布式系统中各虚拟结点的软件日志同步聚合,实现软件日志的安全审计与故障恢复,达到了软件日志功能的有效性,可靠性与容错性,也为系统用户提供了有效的管理方法。
何晓娟[6](2013)在《基于VDSL2的远端串音系数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际电信联盟于2006年2月发布G.993.2VDSL2协议标准,标准已相对成熟。VDSL2通过扩展频谱至30MHz,在与用户距离1千米接入VDSL2技术,能实现下行100Mbit/s以上的高速数据传送,满足用户在视频业务、语音业务以及互联网业务的带宽需求,因此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但在实际应用中,VDSL2的实际上/下行可达速率远远低于标准的最高速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VDSL2的商用规模。由于在VDSL2系统中,在小于500米环路和在500KHz与5MHz低频带范围内,远端自串音干扰是系统的主要串扰,会引起线路的信噪比大幅度降低,从而导致线路速率大幅度下降,是影响VDSL2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研究基于VDSL2通信系统的远端自串音干扰消除技术的串音系数算法。该算法是自串音干扰消除技术的关键。该算法主要通过插入承载在同步符号上的导频序列对串扰信道进行完全的估计,并通过“半动态”分配机制把导频序列分配给线路来缩短信道估计时间。通过一阶逼近算法来计算N阶(N为线路数)频域上的串音信道逆矩阵,通过下行预编译的方式和上行预补偿的方式进行远端串音系数抵消。首先,本文就串音系数算法实现的前提条件——系统时钟同步,提出了系统时钟同步的设计方案以及展示了具体实现过程,并总结了在软件实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其次,本文在实现系数算法的应用过程中,不仅仅研究了在系统的初始化过程中应用了该系数算法,而且还在Tracking特性中着重研究了该系数算法的软件实现过程与性能提升,以及实现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解决方案。最后,本文利用Matlat软件对VDSL2系统的线路进行频域串扰信道估计,计算VDSL2Vectored系统与非Vectored系统的线路速率与信噪比,通过两者之间的对比,从而可以看到使用远端串音干扰消除技术的VDSL2系统的线路的信噪比和上下行速率明显提升的效果。
仇玉凤[7](2013)在《VDSL2系统在线重配置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接入网技术的发展,宽带上网的用户量不断增加,用户对上网业务的质量和种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6年,ITU推出了VDSL2技术,该技术充分利用现有铜缆资源实现高速接入,是目前接入网中的首选技术。本课题是校企合作项目VDSL2系统协议开发中的一部分。理论上,VDSL2技术可以提供高达100M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但是由于受线路串扰和脉冲噪声等的影响,VDSL2实际运行速率往往达不到标准中规定的最高速率,而且业务稳定性指标也未达到商用标准,要使得VDSL2系统尽快得到大规模的使用,还需要加强对VDSL2相关技术的研究和设计。本文所研究的在线重配置技术,是VDSL2系统主要技术特点之一,主要用于增强系统适应线路变化的能力,从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一般情况下,系统初始化时间比较短(VDSL2系统大概需要3s的时间),系统对信道的估算比较粗糙,在线重配置技术可以用在短暂初始化之后,用于优化系统的参数。而且,当系统进入showtime阶段后,由于信道的时变特性以及线路可能遇到一些干扰,原来的配置可能已经不能适应该信道,在线重配置技术可以根据当前信道的特性自适应的调节线路参数,同时整个过程不会中断链路连接。本文主要分析、设计和实现了当前最主要的三种在线重配置方式:比特交换、无缝速率自适应、无缝速率切换。本文针对这三种在线重配置实现方式,首先进行了详细的应用场景分析和理论研究;其次针对每一种方式,提出了适合该系统的最优算法,并进行了优化和Matlab环境下的仿真;最后编码实现了这三种算法,合理设计了整个系统的调度机制,测试并验证了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在线重配置技术在系统中的应用,验证结果表明该设计满足G.993.2标准的要求。
周磊[8](2013)在《Vectoring DSL的串扰抵消算法研究及抵消值并行运算的ASIC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在传统的DSL技术中,由于技术与频谱范围的限制,串扰通常被作为背景噪声来看待。但随着DSL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在VDSL2出现以后,频谱可用范围已经达到30MHz。但通信的承载介质还是传统的铜线电缆,其在高频频段的低隔离度的特性使线路间产生了更加严重的串扰。过高的串扰会降低接收端SNR、限制用户速率、导致高误码率、产生高掉线率等问题。为了克服以上问题,先后出现了静态频谱管理技术与动态频谱管理技术。静态频谱管理技术由于使用了整个系统最低的发送功率,严重影响了其他一些线路的传输性能,限制了相关传输速率。动态频谱管理技术虽然通过调整发送的频谱,获得了更高的速率与稳定性,但在某些串扰较强的场景中,动态频谱管理的性能并不理想。为了彻底抵消串音干扰的影响,一种叫做Vectoring DSL的技术随后被引入。国际通信联盟也通过了一项标准协议G.993.5来定义此项技术。而Vectoring DSL技术应用的两个重要难题是:1.串扰抵消系数的计算2.在串扰抵消系数得到的情况下,求解串音干扰抵消值时的巨大的复数矩阵乘法运算。本文首先对G.993.5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根据G.993.5和相关应用的特性,针对串扰系数矩阵的计算,提出了选用一阶近似法来进行串扰抵消系数的运算,其具有运算量较小,性能较高的特点,满足了工程中的实际需求。由于ASIC技术拥有众多优点,本文选用了ASIC技术来完成串音干扰抵消值的运算。但是在实现中,还是碰到了运算量过大,占用传输带宽过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工程优化方案,包括MME数据压缩,部分串扰抵消,多子信道复用系数等技术。最后,详细设计了整个抵消值计算的ASIC实现,包括整体方案设计,子模块划分,模块内部的详细设计等。同时也进行了相应的功能仿真来验证设计的正确性。设计完成后,将其应用于Vectoring DSL系统,结果线路速率有明显的提升,并达到了预期的下行速率为100Mbps以上的性能目标。
于芳春[9](2012)在《VDSL2串音抵消处理引擎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2006年ITU推出的新一代数字用户线路(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技术VDSL2,频率范围增加到30MHz,理论上能够提供高达100Mbps的上下行对称速率。但是,由于VDSL2技术的频带宽,铜轴双绞线之间的串音干扰极为严重,这是影响VDSL2传输速率和质量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如何抑制串音干扰,提高VDSL2系统的传输质量是目前接入网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传统串音干扰抵消算法中的一阶算法和迫零算法,并比较了这两种算法的原理和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了VCE(Vectored Control Entity)芯片中的串音抵消处理引擎(XPE-Crosstalk Process Engine)。该引擎能够兼顾芯片面积要求和运算延时要求,能够实现系统级全串音抵消和部分串音抵消功能,可在局端支持多达384个用户线路。引擎采用并行运算和串行运算相结合的方法,对384x384x4096的矩阵进行拆分处理,能够完成最小矩阵(32x16x4)单元的乘法运算,运行时钟频率可达到468MHz。最后,使用VerilogHDL对串音处理引擎进行了编码设计,并在VCS(VerilogCompile Simulator)平台下对该引擎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串音干扰抵消处理引擎能够在控制器的控制下正确地进行串音抵消,信号处理结果与C模型的运算结果完全一致。VCE芯片中实现的串音抵消处理引擎,可以很好完成VDSL2高速通信系统的串音干扰抵消功能,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唐煌[10](2012)在《多用户宽带接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最后一公里”接入带宽需求的急剧上升,xDSL“距离和带宽”的矛盾日渐显现;同时IPTV、移动承载等新兴业务对xDSL的稳定性、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xDSL技术通过扩展频谱、改善功率谱密度、缩短环路距离、减少串音干扰等措施来提升xDSL接入网络的性能。然而随着DSL频谱带宽的扩展,中等距离内双绞线之间的串音干扰尤为严重,比普通噪声强10-15dB左右,已经成为影响xDSL速率、稳定性、可靠性和服务质量的最大因素。目前,国际电信联盟提出了多种应对串音干扰的方案,主要有虚拟噪声、功率回退和动态频谱管理方案。本文主要研究xDSL宽带接入技术中的离散多音调制问题、动态频谱管理问题和一种新型的宽带接入系统方案。本文主要工作如下:介绍了当前主流的三种宽带接入技术,其中着重介绍了xDSL铜线接入技术,结合RLCG模型和双网口ABCD模型建立铜线双绞线的信道模型,并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建立了多用户接入网DSL系统中的MIMO信道模型,并对系统中的串音进行估计。介绍了频谱管理的发展历程和当前的频谱管理标准,详细分析动态频谱管理和相关算法,并对部分算法进行了仿真。提出一种新的DMT调制解调系统模型,通过奇偶分解重新构造新序列,将原来需要2N点的IFFT/FFT变换降为N点IFFT/FFT,对减少芯片功耗、降低硬件芯片面积有很大提高。最后提出一种新型的线分双工宽带接入系统方案,将上下行信号分别放在不同电缆束内的双绞线对传输,通过系统仿真和串音消除,该方案在300米距离内,可实现对称传输300Mbps以上。
二、VDSL的发展机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DSL的发展机会(论文提纲范文)
(1)煤矿事故地面应急救援井远程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煤矿应急救援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煤矿通信系统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地面应急救援井远程监测系统整体方案制定 |
2.1 远程监测系统需求分析 |
2.1.1 地面应急救援井救援工况分析 |
2.1.2 系统需求分析 |
2.2 远程监测系统技术分析 |
2.2.1 基于现场总线的远程监测系统 |
2.2.2 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远程监测系统 |
2.2.3 基于DSL技术的远程监测系统 |
2.3 远程监测系统整体方案开发 |
2.3.1 传输方案选定 |
2.3.2 整体方案开发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前端信号采集子系统开发 |
3.1 信号采集子系统硬件选型 |
3.1.1 信号采集终端硬件选型 |
3.1.2 信号采集硬件选型 |
3.3 信号采集子系统软件开发 |
3.4 隔爆外壳型防爆研究 |
3.4.1 隔爆外壳特性分析 |
3.4.2 隔爆外壳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Lab VIEW的上位机软件系统开发 |
4.1 视频监测子系统开发 |
4.1.1 视频监测界面程序开发 |
4.1.2 软件驱动接口设置 |
4.2 模拟量监测子系统开发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面应急救援井远程监测系统试验研究 |
5.1 试验平台 |
5.2 信号传输子系统功能测试 |
5.2.1 通信连接测试 |
5.2.2 网络带宽测试 |
5.3 监测系统功能测试 |
5.3.1 视频远程监测效果测试 |
5.3.2 模拟量监测效果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用户最后一公里数据接入DSL终端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DSL技术的发展 |
1.2 本文主要工作 |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DSL及相关技术的分析 |
2.1 ADSL技术分析 |
2.2 ADSL2/ADSL2+技术分析 |
2.2.1 ADSL2改进及优势 |
2.2.2 ADSL2+改进及优势 |
2.3 VDSL2技术分析 |
2.3.1 VDSL2技术特点 |
2.3.2 VDSL2采用的关键技术 |
2.4 WIFI相关技术介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DSL终端的设计与实现 |
3.1 产品需求及分析 |
3.1.1 接入速率要求 |
3.1.2 终端对网络接入数量要求 |
3.1.3 无线接入要求 |
3.1.4 USB存储接入要求 |
3.1.5 雷击防护能力要求 |
3.2 硬件方案和平台介绍 |
3.2.1 主芯片BCM63381硬件功能介绍 |
3.2.2 WIFI芯片BCM43217硬件功能介绍 |
3.3 原理图设计 |
3.3.1 系统设计 |
3.3.2 电源模块原理及设计 |
3.3.3 FLASH及DDR模块原理及设计 |
3.3.4 EPHY模块原理及设计 |
3.3.5 XDSL_AFE模块原理与设计 |
3.3.6 2.4G_WIFI模块设计 |
3.3.7 LED_BUT模块设计 |
3.4 印制板设计 |
3.4.1 器件库设计和网表导入 |
3.4.2 接口和器件布局设计 |
3.4.3 布线设计 |
3.4.4 规则检查 |
3.4.5 生产加工文件导出 |
3.5 样机调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DSL终端功能和性能测试验证 |
4.1 白盒测试 |
4.1.1 电源完整性测试 |
4.1.2 信号完整性测试 |
4.1.3 电解电容寿命测试 |
4.1.4 温升测试 |
4.2 黑盒测试 |
4.2.1 DSL连接性能测试 |
4.2.2 DSL链路吞吐量测试 |
4.2.3 无线静态测试 |
4.2.4 无线性能测试 |
4.2.5 语音质量测试 |
4.2.6 功耗测试 |
4.2.7 可靠性测试 |
4.2.8 EMC测试 |
4.2.9 雷击浪涌测试 |
4.2.10 四角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本文的主要贡献 |
5.2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宽带接入网光进铜退网络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项目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案及工作基础 |
1.3.1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3 研究工作基础 |
第二章 XDSL 接入知识分析介绍 |
2.1 接入网基础知识介绍 |
2.2 XDSL 基础知识介绍 |
2.2.1 xDSL 概述 |
2.2.2 DSL 调制技术 |
2.3 ADSL 技术介绍 |
2.3.1 概述 |
2.3.2 标准介绍 |
2.3.3 实现原理 |
2.3.4 ADSL 的发展 |
2.4 VDSL 简介 |
2.4.1 概述 |
2.4.2 VDSL 接入的原理 |
2.4.3 VDSL 技术的特点 |
第三章 XPON 接入技术的分析介绍 |
3.1 宽带光接入网概述 |
3.1.1 宽带光接入网概念 |
3.1.2 光接入网的应用场景类型介绍 |
3.1.3 光接入网络未来的发展趋势 |
3.2 PON 基本概念 |
3.2.1 PON 网络产生背景 |
3.2.2 PON 网络系统简介 |
3.2.3 PON 的组成 |
3.3 PON 原理及关键技术 |
3.3.1 PON 原理-数据传输过程 |
3.3.2 PON 测距技术 |
3.3.3 DBA 技术 |
3.3.4 PON 网络系统保护机制 |
第四章 铜线接入技术的应用、发展分析 |
4.1 接入网铜线发展现状 |
4.2 VECTERING 技术介绍 |
4.2.1 Vectering 产生背景 |
4.2.2 Vectering 技术原理介绍 |
4.3 VECTERING 产品及实现 |
4.4 VDSL2 VECTERING 在铜线的应用发展 |
第五章 EPON/GPON 在接入网的应用研究 |
5.1 PON 网络在接入网应用发展 |
5.2 EPON 网络介绍 |
5.2.1 EPON 概述 |
5.2.2 EPON 的特点及优势 |
5.3 GPON 网络的介绍 |
5.3.1 GPON 概述 |
5.3.2 GPON 特点及优势 |
5.4 E/GPON 光网络现网中应用及解决方案 |
5.5 PON 网络接入部署原则建议 |
5.6 PON 网络的维护及管理 |
5.6.1 大、中规格 OLT 设备运行工作的可靠性、稳定性、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分析.51 |
5.6.2 小规格 MxU 设备的可靠性、稳定性、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分析 |
第六章 接入网光进铜退的发展总结 |
6.1 VDSL 技术与 PON 技术接入网应用对比分析 |
6.1.1 VDSL 铜线接入技术和 PON 光纤接入技术性能对比分析 |
6.1.2 VDSL 铜线接入技术和 PON 光纤接入技术成本对比分析 |
6.2 接入网光进铜退格局展望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宽带接入VDSL2设备特性分析及其测试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VDSL2技术简介 |
2 VDSL2的测试应用及与ADSL2+的性能比较 |
2.1 VDSL2的三种应用场景 |
2.2 武汉电信的VDSL2测试情况 |
2.2.1 用户铜线的基本要求 |
2.2.2 FTTB+VDSL2的场景测试 |
2.2.3 VDSL2与ADSL2+性能比较 |
3 结语 |
(5)虚拟计算环境中分布式软件的日志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文章组织结构 |
2. 基于虚拟化的容错备份技术研究 |
2.1 背景与设计思路 |
2.2 故障检测 |
2.3 容错功能模块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虚拟化的软件日志记录平台 |
3.1 动态二进制翻译平台总体架构 |
3.2 软件日志记录功能模块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虚拟化的分布式软件日志管理系统 VDSL |
4.1 软件日志管理系统 VDSL 总体架构 |
4.2 日志管理模式 |
4.3 日志文件传输 |
4.4 日志格式设计 |
4.5 VDSL 日志时钟同步 |
4.6 本章小结 |
5. 系统性能测试与分析 |
5.1 测试环境 |
5.2 功能测试 |
5.3 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基于VDSL2的远端串音系数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来源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 |
1.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2 串音消除技术面临的挑战 |
1.3 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2章 远端自串音消除技术分析 |
2.1 引言 |
2.2 物理媒质相关层基本结构 |
2.3 矢量化系统模型 |
2.4 VDSL2 初始化过程 |
2.5 截取采样误差信息的格式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VDSL2 矢量化系统时钟同步 |
3.1 引言 |
3.2 导频序列 |
3.2.1 导频序列的生成 |
3.2.2 导频序列的分配 |
3.3 同步信号的同步 |
3.3.1 系统时钟同步 |
3.3.2 同步信号的同步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VDSL2 串音系数算法 |
4.1 引言 |
4.2 VDSL2 串音系数抵消计算 |
4.2.1 VDSL2 矢量化的频带规划 |
4.2.2 下行预编码抵消系数计算 |
4.2.3 上行预补偿抵消系数计算 |
4.2.4 矢量化 DSL 与传统 DSL 的区别 |
4.3 VDSL2 串音系数算法的应用 |
4.3.1 Tracking 特性的意义 |
4.3.2 Tracking 流程处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串音系数算法的性能估计 |
5.1 引言 |
5.2 双绞线信道模型 |
5.3 串音系数算法的性能估计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VDSL2系统在线重配置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OLR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
1.2.1 BS算法的研究现状 |
1.2.2 SRA及SOS的发展历程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VDSL2 系统的OLR技术 |
2.1 VDSL2 系统及OLR技术 |
2.1.1 VDSL2 系统介绍 |
2.1.2 OLR技术介绍 |
2.1.3 基本概念 |
2.2 OLR的工作原理 |
2.2.1 系统框图 |
2.2.2 工作过程 |
2.3 OLR的三种类型 |
2.3.1 BS技术 |
2.3.2 SRA技术 |
2.3.3 SOS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BS设计与仿真 |
3.1 xDSL BS算法介绍 |
3.1.1 Hughes-Hartogs算法 |
3.1.2 Chow算法 |
3.1.3 改进的Chow算法 |
3.2 选Tone算法及改进 |
3.2.1 选Tone算法 |
3.2.2 算法改进 |
3.3 算法优化及仿真 |
3.3.1 算法优化 |
3.3.2 算法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SRA和SOS设计与仿真 |
4.1 SRA 算法与仿真 |
4.1.1 现存SRA算法 |
4.1.2 新的SRA算法 |
4.1.3 SRA仿真 |
4.2 SOS算法与仿真 |
4.2.1 SOS算法 |
4.2.2 SOS仿真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OLR系统实现 |
5.1 OLR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1 调度设计及流程 |
5.1.2 系统实现及流程 |
5.2 功能验证 |
5.2.1 BS验证 |
5.2.2 SRA验证 |
5.2.3 SOS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Vectoring DSL的串扰抵消算法研究及抵消值并行运算的ASIC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DSL 技术介绍 |
1.3 VDSL2 技术概述 |
1.3.1 VDSL2 技术特点 |
1.3.2 VDSL2 的调制方式 |
1.4 DSL 技术的信号传输损伤 |
1.4.1 串音干扰 |
1.4.2 信号传输衰减 |
1.4.3 其他损伤 |
1.4.4 小结 |
1.5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G.993.5 的相关分析 |
2.1 DSL 系统模型 |
2.2 误差样本反馈机制 |
2.3 导频序列 |
2.4 同步方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抵消系数算法研究 |
3.1 信道估计 |
3.2 抵消原理 |
3.2.1 求逆法 |
3.2.2 一阶近似法 |
3.2.3 线性收敛法 |
3.2.4 算法仿真结果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硬件实现的工程优化 |
4.1 部分强串扰线路抵消 |
4.2 部分强增益子信道线路串扰抵消 |
4.3 系数多子信道复用 |
4.4 数据压缩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抵消值运算的 ASIC 实现及其仿真 |
5.1 ASIC 技术简介 |
5.2 硬件开发流程 |
5.3 设计目标及性能要求 |
5.3.1 ASIC 实现的相关性能指标 |
5.3.2 设计目标及性能指标 |
5.4 并行处理技术 |
5.5 硬件实现总体设计及子模块划分 |
5.5.1 复数乘法计算单元资源估算 |
5.5.2 对外接口 |
5.5.3 顶层设计 |
5.5.4 子模块划分 |
5.5.5 DCN 模块功能设计 |
5.5.6 VCN 模块功能设计 |
5.5.7 S2P buffer 及 MUX 模块功能设计 |
5.5.8 X_ALU_W 模块功能设计 |
5.5.9 COEF memory 模块功能设计 |
5.5.10 P2S buffer_W 模块功能设计 |
5.5.11 Decoder 模块功能设计 |
5.5.12 状态机 FSM 模块功能设计 |
5.5.13 XPE Slice 流水线结构 |
5.6 速率提升结果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VDSL2串音抵消处理引擎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接入网技术介绍 |
1.2 xDSL 技术发展 |
1.3 xDSL 系统串音问题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课题来源及意义 |
1.6 论文完成的工作 |
1.7 论文的组织 |
第二章 VDSL2 概述与系统模型 |
2.1 VDSL2 概述 |
2.1.1 VDSL2 功能模型 |
2.1.2 频带规划 |
2.1.3 传输配置 |
2.2 Vector 技术概述 |
2.2.1 VCE 介绍 |
2.2.2 串音消除技术原理 |
2.2.3 联合收发处理模型 |
2.2.4 部分串音抵消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传统串音抵消算法 |
3.1 引言 |
3.2 下行传输串音抵消技术 |
3.2.1 迫零(Zero-forcing:ZF)算法 |
3.2.2 一阶(First-order:FO)算法 |
3.3 上行传输串音抵消技术 |
3.3.1 迫零算法 |
3.3.2 一阶算法 |
3.4 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串音抵消处理引擎的硬件实现 |
4.1 概述 |
4.2 串音抵消功能实现 |
4.3 数据格式介绍 |
4.4 抵消器模块结构设计 |
4.4.1 芯片框图介绍 |
4.4.2 串音抵消处理引擎框图简介 |
4.5 XPE Slice 模块及各子模块设计实现 |
4.5.1 XPE Slice 模块设计 |
4.5.2 节点(node)模块设计 |
4.5.3 D_MUX 模块设计 |
4.5.4 X_PRO 模块设计 |
4.5.5 XPE_CTRL 模块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串音抵消处理引擎验证 |
5.1 验证环境简介 |
5.2 VMM 验证环境的构建 |
5.3 X_PRO 模块仿真结果分析 |
5.4 实时性与硬件资源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多用户宽带接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1 铜双绞线xDSL接入技术 |
1.1.2 线缆调制解调器接入技术 |
1.1.3 光纤接入技术 |
1.2 频谱管理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频谱管理算法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DSL系统模型 |
2.1 双绞线信道模型 |
2.1.1 RLCG模型 |
2.1.2 双口网络ABCD模型 |
2.2 系统噪声 |
2.2.1 背景噪声 |
2.2.2 射频噪声 |
2.2.3 脉冲噪声 |
2.2.4 串音干扰 |
2.3 多用户DSL系统信道模型 |
2.3.1 离散多音调制 |
2.3.2 MIMO-DSL信道模型 |
2.3.3 串音信道估计 |
第三章 动态频谱管理 |
3.1 频谱管理标准 |
3.2 动态频谱管理 |
3.2.1 Level0-静态频谱管理 |
3.2.2 Level1-分布式频谱管理 |
3.2.3 Level2-集中式频谱管理 |
3.2.4 Level3-串音消除技术 |
3.3 频谱管理分类 |
3.4 频谱管理算法 |
3.4.1 迭代注水算法 |
3.4.2 理想频谱平衡算法 |
3.4.3 算法仿真 |
第四章 一种新的DMT调制方法 |
4.1 一种新的DMT调制解调系统模型 |
4.2 DFT/IDFT基本原理 |
4.3 用N点DFT/IDFT计算N点复数的新方法 |
4.3.1 重新构造N点频域复序列 |
4.3.2 调制构造2N点时域实序列 |
4.3.3 解调时域采样序列 |
4.3.4 还原频域信号序列 |
4.4 算法比较和分析 |
第五章 一种线分双工的宽带接入系统 |
5.1 一种线分双工的宽带接入系统 |
5.1.1 系统优点分析 |
5.2 多用户的宽带接入系统模型 |
5.2.1 多用户系统串扰分析 |
5.2.2 多用户系统动态频谱管理分析 |
5.2.3 系统仿真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VDSL的发展机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矿事故地面应急救援井远程监测系统研究[D]. 郭培青. 长安大学, 2020(06)
- [2]用户最后一公里数据接入DSL终端的设计与实现[D]. 刘永刚.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7)
- [3]宽带接入网光进铜退网络规划研究[D]. 刘东亮.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 [4]宽带接入VDSL2设备特性分析及其测试应用[J]. 张文倩,董巍. 信息通信, 2013(03)
- [5]虚拟计算环境中分布式软件的日志管理机制研究[D]. 成哲.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6)
- [6]基于VDSL2的远端串音系数算法研究[D]. 何晓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1)
- [7]VDSL2系统在线重配置的设计与实现[D]. 仇玉凤.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1)
- [8]Vectoring DSL的串扰抵消算法研究及抵消值并行运算的ASIC实现[D]. 周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1)
- [9]VDSL2串音抵消处理引擎的研究与实现[D]. 于芳春.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
- [10]多用户宽带接入技术研究[D]. 唐煌. 南京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