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凝析油及油型气的成因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曾花森,霍秋立,范庆华,张晓畅,孙晶,司万霞[1](2021)在《松辽盆地双城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文中认为综合应用有机碳丰度、岩石热解、碳同位素、生物标志物和有机显微组分等多项指标,对松辽盆地双城凹陷下白垩统营四段烃源岩进行了分析,以揭示该套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环境,并探讨该凹陷内原油的可能来源。结果显示,营四段烃源岩有机碳(TOC)含量平均为2.97%,有机质类型为Ⅱ型,有机质来源主要为高等植物,其次为层状藻等水生生物,镜质组反射率(Ro)为0.83%~1.10%,处于生油窗内。烃源岩甾烷分布以C27、C29重排甾烷为主,规则甾烷以C29占优势,具有高丰度重排藿烷,伴有早洗脱重排藿烷(C30D/C30H比值平均为0.68,C30E/C30H比值平均为0.32),反映沉积环境为弱氧化-弱还原的淡水半深湖-浅湖。双城凹陷原油为高蜡低硫轻质油,碳同位素平均为-29.69‰,来源于营四段烃源岩,其中登三段原油重排藿烷相对丰度较低,为烃源岩成熟度较低时生成的原油运移成藏;营四段原油重排藿烷相对丰度较高,且其与深度的变化规律与烃源岩基本一致,反映为近源成藏。
陈建平,王绪龙,陈践发,倪云燕,向宝力,廖凤蓉,何文军,姚立邈,李二庭[2](2021)在《甲烷碳同位素判识天然气及其源岩成熟度新公式》文中研究指明天然气成因与来源判识始终是天然气勘探与研究的难点与热点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提出了多个应用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判识气源岩成熟度的经验公式.但是,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提高,以往经验公式在判识新发现天然气源岩成熟度时常出现明显偏差,需要对这些经验公式进行必要的修正.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湖相烃源岩有机质生成的天然气属于典型油型气,准噶尔盆地南缘和吐哈盆地侏罗系煤系有机质生成的天然气属于典型煤成气.本文按照经典的有机质热演化生烃模式,在准噶尔盆地和吐哈盆地典型油型气与煤成气区域烃源岩热演化生烃地质条件的限定下,根据大量天然气实测碳同位素组成资料,构建了油型气和煤成气甲烷碳同位素组成与烃源岩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之间的关系公式,其中,油型气δ13C1=25lgRo-42.5、煤成气δ13C1=25lgRo-37.5.这些新公式适用于绝大多数以连续埋藏热演化生烃为主的含油气盆地有机热成因天然气源岩成熟度判识,对天然气勘探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对完善和发展天然气地质理论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魏强[3](2019)在《库车坳陷深层致密砂岩气成藏特征及成藏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库车坳陷深层致密砂岩气勘探中的成藏地球化学问题,在样品采集基础上,采用烃源岩岩石学、烃源岩热解及热模拟等分析技术,研究了库车坳陷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倾气性能。基于组分及碳同位素特征的分析,深化了深层致密砂岩气的成因和来源研究。通过储层物性及成岩演化序列的分析,定量揭示了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孔隙演化过程。基于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及颗粒荧光定量分析,系统阐述了深层致密砂岩储层油气充注时间。依据储层致密化与天然气充注先后顺序并结合典型气藏解剖,对深层致密砂岩气藏类型进行划分,明确了不同类型气藏成藏主控因素,揭示了不同类型气藏成藏模式。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库车坳陷发育侏罗—三叠系烃源岩,在拜城和阳霞凹陷中心厚度超过400m,生气强度超过70×108m3/km2。两套烃源岩在拜城凹陷中心成熟度超过3%,显示出较高的成熟度。烃源岩中干酪根主要为Ⅲ型,具有明显的倾气性能。烃源岩热模拟实验显示,2℃/h升温速率温度增加至550~600℃时,侏罗系煤系烃源岩甲烷产率超过158mL/g·TOC,湖相烃源岩最大为84mL/g·TOC。总体来看,烃源岩供气条件较为优越,为深层致密砂岩气成藏提供充注的气源。(2)库车坳陷深层致密砂岩气组分以甲烷为主,为82.11%~98.50%;重烃气(C2+)含量主要介于0%~8.9%,干湿气并存。δ13C1为-36.9‰~-27.6‰,δ13C2为-27.6‰~-16.3‰,δ13C3为-25.87‰~-15.7‰。烷烃气碳同位素偏重,主要呈正碳同位素序列,存在部分倒转。深层致密砂岩气成熟度为0.66%~3.03%,较大数值差异暗示其来源于不同成熟度的烃源岩。综合分析认为,库车坳陷深层致密砂岩气属于成熟、高-过成熟的煤成气,主要来自于侏罗系煤系烃源岩,次为三叠系烃源岩。(3)库车坳陷深层主要含气层段为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多为低孔低渗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主频分布介于2%~8%和0.01~0.1× 10-3μm2,低于同地区浅层孔隙度和渗透率。深部储层经历了同生—表生和早成岩阶段,正处于中成岩阶段早期。依据成岩演化序列和孔隙演化模型,认为侏罗系和白垩系储层致密化时间较早,约发生在康村组沉积中晚期。而古近系储层致密化较晚,约发生在库车组沉积晚期。压实作用对于储层致密化的贡献最大并贯穿着致密化过程的始终。(4)库车坳陷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发育盐水包裹体、液态烃包裹体和气态烃包裹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范围较宽介于81.5~176.4℃,盐度为1.39%~26.3%。颗粒荧光定量分析表明,深部储层中早期原油在后期气侵作用下遭到破坏甚至消失。在储层流体历史特征分析基础上,认为库车坳陷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存在两期油气充注,原油充注主要发生在吉迪克组沉积晚期至康村组沉积早中期,天然气充注主要发生在库车组沉积期。(5)库车坳陷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具有两种类型。先致密后成藏型气藏天然气充注时储层已致密,毛细管力和气体膨胀力为运移动力,分布在沉积盆地边缘或深凹及背斜带上,成藏过程为:储层致密化→烃源岩生、排烃→天然气充注成藏→构造调整。先成藏后致密型气藏天然气充注时储层尚未致密,天然气运移动力为浮力和水动力,分布受等高线控制且具有统一的气水界面。成藏过程为:烃源岩生、排烃→天然气充注成藏→储层致密化→构造调整。(6)先致密后成藏型气藏主控因素为较好的烃源岩条件、大范围展布的“稳定带”、较好的“断盖”组合,成藏模式为“康村组沉积中晚期的原油充注及储层致密化,库车组沉积期气侵并经构造改造后形成的气藏”。先成藏后致密型主控因素为较好的烃源岩条件、有利的储层、较为完整的区域性盖层、具有构造高点及优势运移通道,成藏模式为“康村组沉积中期的原油充注,库车组沉积期成熟天然气充注及其晚期的储层致密化,后经构造改造形成的气藏”。
王政军,左虎,马乾,刘经纬,刁帆,杨燕[4](2018)在《南堡凹陷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勘探方向》文中研究说明南堡凹陷在渤海湾盆地富油凹陷中相对富气,已在多个构造上发现了高产天然气和凝析油气,这些天然气以烃类气体为主,非烃含量大多较低,天然气大多为湿气,干燥系数主要分布在0.74~0.95之间。天然气中甲烷碳同位素主要分布在-34‰~-45‰,乙烷碳同位素主要分布在-30‰~-24‰。运用天然气δ13C1-C1/(C2+C3)和δ13CCH4-δDCH4图版、δ13C1-3-Ro方程、伴生油或凝析油姥植比等多种参数,认为南堡天然气为成熟—高成熟阶段生成的油型气。通过对天然气和凝析油的成因与来源分析,结合单体烃碳同位素,认为南堡凹陷天然气油气同源,主要来源于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三段烃源岩,其次为沙一段烃源岩。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来自不同源岩天然气识别标志,其中,来自沙三段烃源岩天然气主要相当于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Ro)在1.3%以上阶段形成的凝析气,这类天然气碳同位素较重,乙烷碳同位素大多大于-26‰,伴生凝析油单体烃碳同位素分布平直,为一段式;来自沙一段烃源岩的天然气主要相当于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Ro)在1.0%以下阶段形成的原油伴生气,这类天然气碳同位素较轻,乙烷碳同位素大多小于-28‰,伴生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有明显拐点,为三段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南堡凹陷天然气的勘探潜力和领域。南堡凹陷天然气成因的研究为复杂地区天然气研究提供了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
胡涛[5](2019)在《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成因机制与发育模式》文中研究表明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是含油气盆地中同一目的层或不同目的层内的不同构造部位广泛含有油气的一类油气聚集,具有“高点低点聚油气共存、高孔低孔含油气共存、高产低产含油气层共存、高压低压含油气层共存”等基本特征,资源潜力巨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连续型砂岩油气藏的成因机制和分布规律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针对我国陆相盆地多来源、多阶段、多动力形成的复杂油气成藏特点,还存在三大难题尚未解决,具体表现在:(1)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中不同构造位置的油气来源差异大;(2)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中不同构造位置的油气成藏时期差异大;(3)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中不同构造位置的油气成藏动力和成藏过程差异大。搞清连续型砂岩油气藏的成因机制和分布规律对于提高勘探成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针对上述三个难题,本文选择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为研究目标,展开油气地质特征与成藏条件分析。针对不同构造位置的原油、泥页岩和砂岩储层开展取样测试,通过剖析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中不同构造位置的油气充注时期差异、原油成熟度差异、烃源岩热演化史差异、原油和泥页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差异以及砂岩储层致密演化史差异,厘定油气来源、搞清成藏期次、明确运移动力、恢复成藏过程,最终建立连续型砂岩油气藏的分布发育模式。结果表明:(1)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是不同来源、不同阶段、不同动力和不同类别油气藏叠加复合的结果;(2)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中构造高部位的油气具有聚集时间最早、油气来源埋深最大、油气运移距离最长的特征,它们主要是在浮力作用下形成的圈闭类油气藏;(3)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中近洼位置的油气具有聚集时间较晚、油气来源埋深较大、油气运移距离最短的特征,它们主要是在生烃膨胀力作用下形成的深盆油气藏;(4)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中斜坡位置的油气既具有聚集时间最晚、油气来源埋深较大、油气运移距离较短的特征,还具有聚集时间较早、油气来源埋藏最大、油气运移距离较长的特征,它们主要是在浮力和生烃膨胀力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类别油气藏的叠加复合。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建立了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的分布发育模式。这对于阐明含油气盆地中连续型砂岩油气藏的分布发育特征和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戴金星,倪云燕,秦胜飞,黄士鹏,彭威龙,韩文学[6](2018)在《四川盆地超深层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文中提出对四川盆地38口井超深层(埋深大于6 000 m)天然气组分及其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以判明超深层天然气成因。四川盆地超深层天然气组分具如下特征:甲烷占绝对优势,含量最高达99.56%,平均86.67%;乙烷含量低,平均为0.13%;几乎没有丙、丁烷,为干气,属过成熟度气。硫化氢含量最高为25.21%,平均为5.45%;烷烃气碳同位素组成为:δ13C1值从-33.6‰变化至-26.7‰,δ13C2值从-32.9‰变化至-22.1‰,绝大部分没有倒转而主要为正碳同位素组成系列。烷烃气氢同位素组成为:δD1值从-156‰变化至-113‰,少量井δD2值从-103‰变化至-89‰。二氧化碳碳同位素组成为:δ13CCO2值从-17.2‰变化至1.9‰,绝大部分在0±3‰范围。根据δ13C1-δ13C2-δ13C3鉴别图版,盆地超深层烷烃气除个别井外绝大部分为煤成气。根据二氧化碳成因鉴别图和δ13CCO2值,判定除个别井外,超深层二氧化碳绝大部分为碳酸盐岩变质成因。龙岗气田和元坝气田超深层硫化氢为非生物还原型(热化学硫酸盐还原成因),双探号井的超深层硫化氢可能为裂解型(硫酸盐热裂解成因)。
王阳洋[7](2018)在《塔中地区下古生界不同相态烃类组分对比与成藏特征研究》文中指出在海相盆地深部碳酸盐岩地层中寻找油气是中国未来油气勘探的趋势之一。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深层碳酸盐岩广泛发育,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其中塔中地区是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目前的勘探实践表明该区下古生界油气资源丰富,油气相态分布复杂,不同相态烃类成因来源、相态控制因素不明,成藏过程存在争议、成藏模式有待总结。本论文基于塔中地区最新勘探成果和资料,综合利用地质剖析、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方法,以不同相态烃类组分对比及成藏特征分析为主线,探讨了塔中地区下古生界不同相态烃类的分布特征、控制因素、成因来源、成藏过程并建立成藏模式,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1)塔中地区下古生界烃类具有多相态分布的特征,主要可划分为凝析气、挥发性油和正常油三种。平面上,不同相态烃类呈现出自南向北“断裂带富气、平台区富油”、自东向西“东部富气、西部富油”的分布特征;纵向上,不同相态烃类表现为不同层系“深部富气,浅部富油”、同一层系“高部位富气,低部位富油”的分布特征。(2)相较塔中西部,塔中东部奥陶系天然气干燥系数高、甲烷碳同位素重;相较于北部平台区,塔中10号断裂带和塔中Ⅰ号断裂带奥陶系天然气干燥系数高、甲烷碳同位素偏重。烃类气体地化特征的差异分布与混源成因有关:塔中10号断裂带和塔中Ⅰ号断裂带东部主要以成熟度较高的寒武系-下奥陶统成因原油裂解气为主,混有少量相对低成熟度的中上奥陶统成因原油伴生气;塔中Ⅰ号断裂带西部及北部平台区,相对低成熟度的中上奥陶统成因原油伴生气和高成熟度的寒武系-下奥陶统成因原油裂解气均有分布。研究区下古生界CO2的含量普遍较低且主要为无机成因;N2含量较高且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类烃源岩热演化作用;H2S主要为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初期的产物,其中塔中西部地层水活性硫酸盐结构浓度高于塔中东部,更易于促进TSR作用,生成高含量H2S。(3)相较于北部平台区,塔中10号断裂带、塔中Ⅰ号断裂带原油密度小、原油含蜡量高、原油碳同位素重;相较于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下奥陶统鹰山组原油密度小、原油碳同位素偏重、成熟度高。原油性质的差异分布与混源成因有关:整体上,塔中地区下古生界油气藏主要为中上奥陶统与寒武系-下奥陶统成因原油的混合成藏,其中中上奥陶统成因原油的贡献量相对较大。具体的,下奥陶统鹰山组较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来源于寒武系-下奥陶统成因的原油含量相对偏高,且随着埋深增加,寒武系-下奥陶统成因原油贡献量不断增大。(4)塔中地区下古生界烃类多相态的控制因素多样:构造相对稳定区油气相态主要受烃源岩类型及热演化程度、多期充注作用控制,具体表现为北部平台区经历烃源岩多期生排烃,主要为加里东期和晚海西期原油混合充注形成挥发性油藏、正常油藏;构造相对活跃区油气相态主要受晚期气侵作用控制,具体表现为塔中Ⅰ号、塔中10号断裂带加里东期、晚海西期形成的油藏被喜山期高成熟度天然气强烈气侵改造,形成大面积凝析气藏;深部油气相态主要受高温热裂解作用控制,具体表现为寒武系古油藏原油裂解,生成大量原油裂解气,其中TSR作用使原油的热稳定性和裂解气生成的门限温度降低、进一步促进烃类裂解生成天然气。(5)塔中地区下古生界来源于寒武系-下奥陶统、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的混源油气,在加里东期、晚海西期通过断裂垂向运移进入目的层后,经不整合面、渗透性输导层、断裂的侧向输导分配,于构造高点圈闭的优质储层中优先汇聚,进而在盖层的遮挡下多层位富集成藏,喜山期生成的大量天然气对前期油藏发生大规模气侵作用,最终形成烃类多相态分布,成藏模式可划分为气侵改造型凝析气藏与充注混合型油藏两种,前者主要分布于构造相对活跃的断裂带,后者主要分布于构造相对稳定的平台区。气侵改造型凝析气藏按气态组分特征可进一步分为高含硫化氢型凝析气藏与低含硫化氢型凝析气藏。
吉海涛[8](2018)在《松辽盆地德惠断陷深层烃源岩特征与气源对比》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试图对德惠断陷烃源岩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天然气类型及来源进行综合分析,为下一步研究该断陷的成藏模式、选择有利勘探目标和扩大勘探成果奠定基础。此次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德惠断陷三套深层烃源岩的分布、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评价。研究表明德惠断陷烃源岩分布广泛,有机质丰度高,生烃潜力中等,类型多为Ⅱ型和Ⅲ型,成熟度为成熟至高成熟。三套烃源岩均以生气为主,其中火石岭组烃源岩最优,沙河子组烃源岩次之。根据对德惠断陷天然气组分特征、碳同位素特征以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的分析研究表明,断陷中各地层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均主要为煤成气,仅有少量油型气和混合气。登娄库组和营城组天然气来源于三套烃源岩混源;沙河子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沙河子组烃源岩,有少量火石岭组烃源的混合;火石岭组天然气为火石岭组烃源岩自生自储。
尹倩倩[9](2018)在《松辽盆地孤店断陷深层天然气成因研究及气源对比》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深层烃源岩沉积环境、有机质来源、定性评价(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明确了孤店断陷深层烃源岩主要是暗色泥岩,火石岭组深层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于沙河子组和营城组;有机质类型多以II2型和III型为主,其次为II1型,不存在Ⅰ型;火石岭组有机质成熟度为高成熟—过成熟,沙河子组有机质成熟度为成熟—高成熟;总的来说,深层烃源岩具有很好的生气潜力,火石岭组深层烃源岩级别最好,沙河子组次之,营城组最差。通过对深层天然气组分特征、碳同位素特征以及轻烃特征的研究,明确孤店断陷深层天然气烃类含量最多,整体为湿气;深层天然气主要为有机成因气,也存在无机成因气和混合成因气;火石岭组、沙河子组深层天然气主要为煤型气。天然气成熟度计算结果以及轻烃指纹对比结果表明孤店断陷沙河子组深层天然气主要来源于相邻的沙河子组深层烃源岩,火石岭组深层天然气主要来自火石岭组与沙河子组深层烃源岩的混源,具有近源成藏的特征。
朱建辉[10](2015)在《长岭断陷烃源岩评价与天然气动态成藏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从烃源岩地球化学入手,结合钻井、地震及野外调查等资料,在层序地层学及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对长岭断陷层烃源岩品质及展布规律进行预测分析。通过烃源岩和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从组分、碳同位素等特征方面分析天然气成因,从饱和烃、芳烃以及轻烃等地化特征开展气源对比、天然气运聚示踪分析等研究。依据TSM盆地模拟技术,揭示断陷层烃源岩热生烃史动态演化过程,模拟天然气在断陷层构造演化格架下的不同时期运聚趋势,结合储层发育特征和天然气成藏期次,综合分析长岭断陷层天然气成藏条件与成藏规律,评价天然气资源前景。论文取得的主要结论及创新性成果如下:1)长岭断陷层烃源岩主要发育于火石岭、沙河子及营城组。沙河子组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最高,其次为火石岭组和营城组。丰度较高的烃源岩均分布于各次凹的深洼部位。有机碳含量、氯仿沥青“A”、热解生烃潜力、总烃等资料表明,火石岭组、沙河子组以及营城组分别发育有机质丰度为中等-较好、较好-中等以及中等的烃源岩。各构造带不同层位源岩差异明显,查干花次凹沙河子组、营城组有机质丰度较高,横向变化各向异性较大;东岭构造带上火石岭组烃源岩和部分营城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依据周边钻井推测,长岭牧场次凹深洼部位存在有机质丰度较高的烃源岩。2)有机质类型总体以Ⅱ-Ⅲ为主,少量Ⅰ型,东岭地区火石岭组、营城组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稍好。综合全岩显微组分鉴定、C-H-O元素分析、热解资料以及干酪根碳同位素测试等,烃源岩有机质类型表现出多样性特征。总体以Ⅱ1-Ⅱ2型、Ⅲ型为主,少量Ⅰ型。东岭构造带火石岭组、营城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较好,以Ⅱ1-Ⅱ2型为主;查干花次凹沙河子组、营城组烃源岩类型相对较差,为Ⅲ型主。3)烃源岩成熟度整体为高-过成熟阶段,北部地区的要高于南部地区,南部东岭构造带火石岭组、营城组烃源岩为成熟-高成熟阶段。整体而言,东岭周边地区Ro分布在0.52.5%左右,老英台-腰英台-查干花地区Ro分布在0.73.5%左右。同层系烃源岩成熟度对比看,查干花次凹北部火石岭组Ro最高可达>2.5-3.5%,而南部地区Ro最高在1.5-1.8%左右;营城组北部地区最高可达3%左右,南部最高在2.0%左右;而沙河子组烃源岩南北地区的热成熟度差异不大,Ro最高在2.5%左右。4)长岭断陷天然气成因为高-过成熟煤型气和油型气的混合成因。依据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的测试分析结果,腰英台构造、达尔罕构造带营城组天然气主要为过成熟的煤型气,东岭构造带天然气则主要是高成熟干酪根裂解气、腐泥-腐殖型原油伴生气混合,查干花次凹主体为煤型气为主,北部的东斜坡分布有油型气。5)气源的生标化合物、轻烃指纹等指标对比表明,长岭断陷层天然气主要来自沙河子组、营城组的煤系烃源岩,其次是断陷层原油裂解气和伴生气,该气源主要来自火石岭组、营城组母质类型较好的烃源岩。各次凹烃源岩发育和演化差异导致不同构造带天然气成因的差异。腰英台构造带天然气主要来源于查干花次凹的沙河子组、营城组烃源岩,推测有前神子次凹烃源岩贡献;东岭构造带的天然气除自身构造带上火石岭组、营城组烃源岩生成的原油伴生气外,轻烃指纹表明可能还有来源于查干花次凹沙河子组、营城组煤系烃源岩的天然气充注。6)TSM盆地模拟表明,断陷层烃源岩从营城组末到青山口组末持续生烃,不同时期主力烃源岩层系不同。总体上以沙河子组煤系烃源岩为天然气主要源岩,火石岭组、营城组源岩类型较好的地区在成熟度适中的条件下以生油为主。动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断陷层各烃源岩分别在沙河子组沉积末期、营城组沉积末期、泉头组沉积末期进入生油门限,现今在各次凹内烃源岩均处于高-过成熟阶段,青山口沉积末期之后均以生气为主;生气强度中心位于长岭牧场、查干花以及前神子次凹的深洼部位。断陷层烃源岩累计生烃量为19.04×1012m3,沙河子组烃源岩生烃量最大,长岭牧场次凹中沙河子组生气强度达到120-140×108m3/km2。东岭构造带高部位烃源岩由于断陷后期一直处于抬升状态,青山口沉积末期进入生油窗,直到现今一直处于主生油阶段。7)油气运聚模拟表明,多期构造演化导致油气运聚方向不同,长期油气运移、聚集指向区是有利勘探区带,如腰英台、达尔罕、东岭以及前七号等。晚期天然气运聚指向与勘探成果吻合,说明晚期成藏是关键因素之一。查干花、前神子以及长岭牧场等次凹的天然气主要运聚指向为腰英台、前神子、达尔罕、北正镇以及东岭等构造带。断陷期的油气聚集是以围绕次凹深部的“凹中隆”运聚成藏,坳陷期则进一步向断陷层构造高部位运移聚集。以沙河子组为主要气源岩的天然气纵向上主要聚集层位为营城组、登娄库组,如腰英台构造带营城组天然气资源丰度为0.7296×108m3/km2;其次为沙河子组、火石岭组。8)长岭断陷油气成藏具有“多期生烃、多凹供烃、近灶聚集、晚期为主”规律。断陷层烃源岩生烃演化与储层包裹体揭示的成藏期次相匹配,断陷晚期和早白垩世末期是断陷层成烃的两个主要时期,多个次凹中厚层烃源岩分别为其周缘有利圈闭供气,天然气近源运移聚集,长期运移指向区是有利的成藏区域。早白垩世后期(泉头组沉积时期)是深层构造格局定型期,同时也是深层有利生储盖形成时期,因而,晚白垩世早期是深层天然气成藏的关键时刻。围绕长岭牧场、查干花、前神子等三个主力次凹的构造高部位,在控凹断裂、致密储层(火山岩、碎屑岩)以及不整合面等控制下,形成天然气聚集的有利区带。
二、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凝析油及油型气的成因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凝析油及油型气的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松辽盆地双城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概况 |
2 样品与实验 |
3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
3.1 有机质丰度及成熟度 |
3.2 有机质类型 |
3.3 生物标志物特征 |
3.3.1 类异戊二烯烷烃 |
3.3.2 甾、萜烷 |
3.4 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 |
4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分析 |
5 结论 |
(2)甲烷碳同位素判识天然气及其源岩成熟度新公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天然气成熟度判识概述 |
3 典型区域烃源岩与天然气地球化学 |
3.1 典型区域烃源岩及其成熟度 |
3.1.1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 |
3.1.2 准噶尔盆地南缘 |
3.1.3 吐哈盆地吐鲁番坳陷 |
3.2 典型区域天然气类型与气源 |
3.2.1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天然气 |
3.2.2 准噶尔盆地南缘天然气 |
3.2.3 吐鲁番坳陷天然气 |
4 成熟度新公式构建 |
4.1 成熟度判识公式构建思路 |
4.2 甲烷碳同位素组成与源岩成熟度对应关系 |
4.3 成熟度判识公式构建 |
5 天然气源岩成熟度判识实例 |
5.1 煤成气实例 |
5.2 油型气实例 |
5.3 原油裂解气与页岩气实例 |
5.4 公式适用性 |
6 结论 |
(3)库车坳陷深层致密砂岩气成藏特征及成藏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库车坳陷深层致密砂岩气藏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5 创新点 |
2 地质概况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构造特征及演化史 |
2.2.1 构造特征 |
2.2.2 构造演化史 |
2.3 地层划分与沉积特征 |
2.4 气藏分布特征 |
2.5 生储盖组合特征 |
2.6 本章小结 |
3 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与倾气性分析 |
3.1 烃源岩分布 |
3.2 烃源岩评价 |
3.2.1 有机质丰度和类型 |
3.2.2 有机质成熟度 |
3.2.3 烃源岩生气强度 |
3.3 烃源岩显微组分组成 |
3.4 黄金管封闭体系下的烃源岩生气热模拟 |
3.5 本章小结 |
4 深层致密砂岩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
4.1 致密砂岩气组分特征 |
4.1.1 组分及干燥系数 |
4.1.2 组分及干燥系数分布 |
4.2 烷烃气组分碳同位素特征 |
4.2.1 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
4.2.2 碳同位素分布特征 |
4.3 致密砂岩气成熟度 |
4.4 致密砂岩气成因类型及来源 |
4.4.1 烷烃气成因类型 |
4.4.2 烷烃气组分碳同位素倒转原因 |
4.4.3 致密砂岩气来源 |
4.5 本章小结 |
5 深层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致密化过程 |
5.1 深层致密砂岩储层物性特征 |
5.1.1 岩石学特征 |
5.1.2 孔裂隙类型 |
5.1.3 孔渗发育特征 |
5.2 成岩作用及成岩演化序列 |
5.3 孔隙定量演化模型与方法选取 |
5.4 深层致密砂岩储层致密化过程 |
5.4.1 侏罗系储层致密化过程 |
5.4.2 白垩系储层致密化过程 |
5.4.3 古近系储层致密化过程 |
5.4.4 成岩作用对致密化的贡献 |
5.5 本章小结 |
6 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古流体特征与油气充注时间 |
6.1 包裹体岩石学特征 |
6.2 包裹体显微测温 |
6.2.1 包裹体均一温度 |
6.2.2 包裹体盐度 |
6.2.3 含烃包裹体丰度 |
6.3 颗粒荧光定量(QGF)与萃取液颗粒荧光定量(QGF-E)分析 |
6.3.1 QGF和QGF-E波谱特征 |
6.3.2 QGF指数、QGF-E强度与深度关系 |
6.3.3 QGF指数与QGF-E强度关系 |
6.4 油气充注期次及时间分析 |
6.4.1 自生伊利石K-Ar定年 |
6.4.2 包裹体盐度与均一温度关系 |
6.4.3 油气充注时间综合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典型深层致密砂岩气藏成藏特征解剖及类型划分 |
7.1 中部区块气藏成藏特征 |
7.1.1 大北1气藏 |
7.1.2 克深2气藏 |
7.2 东部区块气藏成藏特征 |
7.2.1 迪那2气藏 |
7.2.2 迪北气藏 |
7.3 西部区块气藏成藏特征 |
7.4 深层致密砂岩气藏类型划分 |
7.5 不同类型气藏成藏机理及成藏特征比较 |
7.5.1 不同类型气藏成因机理分析 |
7.5.2 不同类型气藏成藏特征比较 |
7.6 本章小结 |
8 深层致密砂岩气藏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
8.1 深层致密砂岩气藏成藏因素分析 |
8.2 不同类型气藏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
8.3 不同类型致密砂岩气藏成藏模式 |
8.4 深层致密砂岩气富集规律及勘探方向 |
8.5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主要获奖 |
(4)南堡凹陷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勘探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地质概况与天然气分布特征 |
2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
2.1 天然气组分特征 |
2.2 天然气碳、氢同位素组成特征 |
2.3 天然气成因 |
3 天然气来源分析 |
4 勘探方向 |
4.1 深层沙三段 |
4.2 深层古生界潜山 |
5 结论 |
(5)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成因机制与发育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3.1 东濮凹陷沙河街组油气藏成因机制研究现状 |
1.3.2 连续型砂岩油气藏研究现状 |
1.3.3 存在的科学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 论文工作量与主要成果 |
1.5.1 资料收集与整理 |
1.5.2 样品观察与实验 |
1.5.3 图件编制与文章发表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与连续型砂岩油气藏分布特征 |
2.1 地理位置与勘探现状 |
2.2 构造沉积特征及其演化 |
2.3 地层发育特征 |
2.4 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地质特征 |
2.4.1 油气藏分布特征 |
2.4.2 油气藏类型 |
2.4.3 油气分布规律 |
第3章 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油气来源 |
3.1 烃源岩基本特征 |
3.1.1 岩性 |
3.1.2 有机质丰度 |
3.1.3 有机质类型 |
3.1.4 有机质热演化成熟度 |
3.2 不同岩性泥页岩生排烃潜力对比 |
3.3 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油气来源 |
3.3.1 沙河街组有效烃源岩判识 |
3.3.2 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中不同构造位置与不同层位油气来源 |
第4章 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油气充注时期 |
4.1 流体包裹体特征 |
4.1.1 取样原则 |
4.1.2 烃类流体包裹体岩相特征 |
4.1.3 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确定烃类充注时间 |
4.2 烃源岩生排烃史 |
第5章 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成因机制与发育模式 |
5.1 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成藏动力与过程 |
5.1.1 砂岩储层基本特征及孔隙度演化史 |
5.1.2 不同时期油气充注动力 |
5.2 成藏过程与发育模式 |
5.2.1 成藏过程 |
5.2.2 分布发育模式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四川盆地超深层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四川盆地天然气地质概况 |
2 天然气的组分特征 |
3 碳氢同位素组成 |
3.1 烷烃气碳同位素组成 |
3.2 烷烃气氢同位素组成 |
3.3 二氧化碳碳同位素组成 |
4 天然气的成因 |
4.1 烷烃气的成因 |
4.2 二氧化碳的成因 |
4.3 硫化氢的成因 |
4.3.1 生物还原型 (微生物硫酸盐还原——BSR) |
4.3.2 非生物还原型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TSR) |
4.3.3 裂解型 (硫酸盐热裂解——TDS) |
5 结论 |
(7)塔中地区下古生界不同相态烃类组分对比与成藏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 |
第1章 绪论 |
1.1 题目来源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3.1 油气多相态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现状 |
1.3.2 不同相态油气源精细对比研究现状 |
1.3.3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过程研究现状 |
1.3.4 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6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以及主要结论与认识 |
1.6.1 资料收集与整理 |
1.6.2 取样与实验 |
1.6.3 图件编制与文章发表 |
1.6.4 取得的主要结论与认识 |
第2章 塔中地区区域地质概况与地质背景 |
2.1 区域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构造演化 |
2.1.3 沉积地层分布 |
2.2 石油地质特征 |
2.2.1 烃源岩特征 |
2.2.2 储-盖特征 |
2.2.3 油气勘探现状 |
第3章 塔中地区下古生界不同相态烃类划分及其分布 |
3.1 烃类相态类型划分标准 |
3.2 不同相态烃类分布特征 |
3.2.1 平面分布特征 |
3.2.2 纵向分布特征 |
3.3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
3.3.1 烃类气体组分特征 |
3.3.2 非烃气体组分特征 |
3.3.3 烃类组分碳同位素特征 |
3.3.4 天然气成熟度特征 |
3.4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
3.4.1 原油物性特征与族组分特征 |
3.4.2 原油碳同位素特征 |
3.4.3 原油气相色谱特征 |
3.4.4 原油色谱-质谱特征 |
第4章 塔中地区下古生界不同相态烃类成因与来源 |
4.1 天然气烃类组分成因与来源 |
4.1.1 成因类型判别 |
4.1.2 成因来源分析 |
4.2 天然气非烃气体成因来源 |
4.2.1 H_2S成因及来源 |
4.2.2 CO_2 成因及来源 |
4.2.3 N_2 成因及来源 |
4.3 原油的成因与来源 |
4.3.1 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 |
4.3.2 全油碳同位素对比 |
4.3.3 单体烃碳同位素对比 |
4.3.4 地质条件分析 |
第5章 塔中地区下古生界烃类多相态的控制因素及形成机制 |
5.1 烃源岩母质类型与成熟度 |
5.2 生物降解作用 |
5.3 原油热裂解和TSR作用 |
5.4 油气多期充注 |
5.5 气侵作用 |
5.5.1 气侵作用的地质条件 |
5.5.2 气侵作用识别与证据 |
第6章 塔中地区下古生界不同相态烃类成藏特征 |
6.1 油气垂向运移控制因素 |
6.1.1 断裂控制油气的长距离运移 |
6.1.2 源储接触关系控制油气的短距离运移 |
6.1.3 盖层控制油气垂向运移的层位 |
6.1.4 油气垂向运移的综合控制作用 |
6.2 油气侧向运移控制因素 |
6.2.1 构造背景控制油气的侧向运移方向 |
6.2.2 不整合面、渗透性输导层与断裂构成油气侧向运移通道 |
6.2.3 油气侧向运移的综合控制作用 |
6.3 油气分布控制因素 |
6.3.1 海平面升降旋回控制油气的垂向聚集层位 |
6.3.2 优质储层展布控制油气的平面分布 |
6.4 油气藏调整改造 |
6.5 塔中地区下古生界不同相态烃类成藏模式 |
6.5.1 凝析气藏 |
6.5.2 油藏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松辽盆地德惠断陷深层烃源岩特征与气源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题目来源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烃源岩研究现状 |
1.3.2 天然气成因类型与气源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
2.2 区域地层特征 |
2.3 研究区石油地质特征 |
2.3.1 烃源岩特征 |
2.3.2 储层特征 |
2.3.3 盖层与圈闭特征 |
第3章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
3.1 烃源岩平面展布特征 |
3.2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特征 |
3.2.1 有机碳含量特征 |
3.2.2 可溶有机质特征 |
3.2.3 生烃潜力特征 |
3.3 烃源岩有机质类型特征 |
3.3.1 有机显微组分特征 |
3.3.2 干酪根元素组成特征 |
3.3.3 岩石热解特征 |
3.3.4 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
3.4 烃源岩有机质演化特征 |
3.4.1 镜质体反射率(Ro)的演化特征 |
3.4.2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
第4章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
4.1 天然气组分特征 |
4.1.1 烃类组分特征 |
4.1.2 非烃类组分特征 |
4.2 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 |
4.3 天然气轻烃特征 |
第5章 天然气成因类型鉴别及气源对比 |
5.1 天然气成因类型鉴别 |
5.1.1 有机成因组分和无机成因组分的鉴别 |
5.1.2 利用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鉴别天然气类型 |
5.1.3 利用轻烃特征鉴别天然气类型 |
5.2 天然气气源对比 |
5.2.1 成熟度判定气源 |
5.2.2 轻烃特征对比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松辽盆地孤店断陷深层天然气成因研究及气源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0 选题来源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深层天然气成因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气源对比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与构造特征 |
2.2 研究区构造演化过程 |
2.3 地层特征 |
2.3.1 岩性特征 |
2.3.2 沉积相特征 |
2.4 储盖特征 |
第3章 深层烃源岩评价 |
3.1 深层烃源岩的分布发育特征 |
3.2 有机质丰度评价 |
3.3 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评价 |
3.3.1 干酪根显微组分判定 |
3.3.2 镜质体反射率R_o和T_(max)判定 |
3.3.3 元素范氏图判定 |
3.3.4 氯仿沥青“A”的族组分判定 |
3.3.5 饱和烃特征判定 |
第4章 深层天然气成因类型分析 |
4.1 深层天然气组分与成因 |
4.2 深层天然气碳同位素与成因 |
4.3 深层天然气轻烃与成因 |
4.4 深层天然气成因分析总结 |
第5章 深层天然气气源对比研究 |
5.1 深层天然气组分与气源对比 |
5.2 深层天然气母质成熟度与气源对比 |
5.3 深层天然气轻烃与气源对比 |
5.4 深层天然气气源对比研究总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长岭断陷烃源岩评价与天然气动态成藏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断陷湖盆烃源岩研究现状 |
1.2.2 天然气成藏理论研究现状 |
1.2.3 论文相关研究领域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5 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 |
第2章 构造背景与沉积特征 |
2.1 松辽盆地区域成盆背景 |
2.1.1 基底特征和深部结构 |
2.1.2 东北地区中新生代断-坳原型盆地演化的力源机制 |
2.1.3 东北地区区域深大断裂展布与断陷盆地的关系 |
2.1.4 松辽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
2.2 长岭断陷层地层层序特征 |
2.2.1 火石岭组 |
2.2.2 沙河子组 |
2.2.3 营城组 |
2.2.4 登娄库组 |
2.3 长岭断陷结构特征与构造演化 |
2.3.1 断陷结构特征 |
2.3.2 断陷结构演化 |
2.4 断陷层沉积特征及演化 |
第3章 烃源岩演化与评价 |
3.1 烃源岩基本特征 |
3.1.1 有机质丰度 |
3.1.2 有机质类型 |
3.1.3 有机质成熟度 |
3.2 烃源岩综合评价 |
3.2.1 优质烃源岩发育环境 |
3.2.2 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 |
3.3 主力烃源岩分布预测 |
3.3.1 主力烃源岩发育层位 |
3.3.2 烃源岩分布特征 |
3.4 烃源岩生烃史和生烃演化模拟分析 |
3.4.1 长岭断陷层烃源岩演化地质模型 |
3.4.2 断陷层烃源岩生烃演化分析 |
第4章 天然气成因类型与气源对比 |
4.1 天然气地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
4.1.1 天然气组分特征 |
4.1.2 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特征 |
4.1.3 天然气浓缩轻烃地化特征 |
4.2 天然气气源对比 |
4.2.1 天然气与源岩成熟度对比 |
4.2.2 天然气与源岩轻烃指纹对比 |
4.3 天然气成藏期次分析 |
4.3.1 腰英台地区 |
4.3.2 查干花东斜坡地区 |
4.3.3 东岭地区 |
第5章 油气成藏模式 |
5.1 典型油气藏特征 |
5.1.1 松南气田 |
5.1.2 东岭油气田 |
5.2 断陷层生储盖组合评价 |
5.2.1 下生上储上盖组合类型 |
5.2.2 自生自储自盖组合类型 |
5.2.3 侧生侧储上盖组合 |
5.3 油气成藏模式 |
5.3.1 构造成藏模式 |
5.3.2 构造-岩性复合成藏模式 |
5.3.3 基岩成藏模式 |
5.3.4 碎屑岩成藏模式 |
第6章 长岭断陷油气成藏规律 |
6.1 天然气成藏综合地质条件分析 |
6.1.1 烃源条件 |
6.1.2 储集条件 |
6.1.3 盖层条件 |
6.1.4 结构演化与生烃演化 |
6.1.5 运聚条件 |
6.2 天然气动态运聚模拟分析 |
6.2.1 油气运聚的原理和模拟过程 |
6.2.2 主要断陷层系运移指向特征 |
6.2.3 重要构造带断陷层油气运移聚集特征分析 |
6.3 天然气成藏规律 |
6.3.1 断陷层成藏地质条件综合分析 |
6.3.2 天然气成藏规律 |
6.4 有利勘探区带 |
6.4.1 Ⅰ类有利区带 |
6.4.2 Ⅱ类有利区带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四、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凝析油及油型气的成因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松辽盆地双城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J]. 曾花森,霍秋立,范庆华,张晓畅,孙晶,司万霞. 地球化学, 2021(02)
- [2]甲烷碳同位素判识天然气及其源岩成熟度新公式[J]. 陈建平,王绪龙,陈践发,倪云燕,向宝力,廖凤蓉,何文军,姚立邈,李二庭.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21(04)
- [3]库车坳陷深层致密砂岩气成藏特征及成藏模式研究[D]. 魏强.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10)
- [4]南堡凹陷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勘探方向[A]. 王政军,左虎,马乾,刘经纬,刁帆,杨燕. 2018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01地质勘探), 2018
- [5]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成因机制与发育模式[D]. 胡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1)
- [6]四川盆地超深层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J]. 戴金星,倪云燕,秦胜飞,黄士鹏,彭威龙,韩文学.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8(04)
- [7]塔中地区下古生界不同相态烃类组分对比与成藏特征研究[D]. 王阳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
- [8]松辽盆地德惠断陷深层烃源岩特征与气源对比[D]. 吉海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9]松辽盆地孤店断陷深层天然气成因研究及气源对比[D]. 尹倩倩.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10]长岭断陷烃源岩评价与天然气动态成藏规律研究[D]. 朱建辉.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