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性能船舶的特点及发展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贺妍[1](2021)在《基于CFD的穿浪双体船水动力性能分析》文中指出本文研究主要预测了穿浪双体船模型船静水拖曳阻力,以及穿浪双体船在规则波中迎浪航行时的纵摇、垂荡、波浪中受到的阻力,并根据一定的换算关系,预测出实船数据,与已有的实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针对模型船进行优化分析,对模型船添加不同尺寸(1mm、3mm、5mm)的尾插板。并从中选取阻力性能和耐波性都比较良好的最佳尺寸。本文通过Rhino软件建立船舶三维模型,并且利用STAR-CCM+软件对穿浪双体船模型船的静水拖曳阻力进行预测,所得数据摇通过一定的换算得到实船数据,之后与现有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对比,误差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便为船舶阻力优化设计提供比较可信的参考。在预测船舶耐波性时,同样也需要一定的换算得到实船数据,再与现有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不规则波预测方面主要采用谱分析法,预测穿浪双体船模型船航速为3.72m/s,即实船航速为28节时,在不规则波下中的运动性能,本文主要预测了3级、4级、5级浪级下船舶的运动。在优化方面,主要针对模型船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阻力方面,1mm、3mm尾插板优化效果较好,5mm尾插板在个别速度下,会产生低头力矩,阻碍船舶前进。在耐波性方面,本文仅研究了模型船速度3.72m/s的运动状态,尾插板对船舶垂荡影响更加明显,优化效果较好的是1mm、3mm尾插板。同时,综合考虑同样速度下的船舶阻力,3mm尾插板无论在静水拖曳阻力方面,还是迎浪航行船舶产生的纵摇、垂荡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
王骏[2](2020)在《高性能船舶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回顾高性能船舶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各类高性能船舶的研究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并综合市场需求、政策以及国防建设等多方面因素讨论高性能船舶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分析表明近年来高性能船舶快速发展,在军民两用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未来高性能船舶在继续向高速性、适航性、耐波性发展的同时也会更加注重向复合型、多功能型、智能型、经济型等类型发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张威[3](2020)在《基于新兴信息技术的S企业船舶流体性能试验服务流程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辉[4](2020)在《基于并行计算的船舶局部加权学习辨识建模》文中研究说明船舶操纵运动数学模型是航海模拟器的核心技术,局部加权学习算法(Locally Weighted Learning,LWL)是一种新的船舶操纵运动建模方法,作为非参数辨识建模方法,输入数据样本数量决定了模型的精度,样本数量与LWL辨识算法求解时间成正比,增加了工程实现难度,本文以并行计算技术对局部加权学习算法进行并行化研究从而提升算法整体性能。1.针对局部加权学习算法实际工程需求,跨平台C语言实现LWL算法,依次对LWL算法的训练与预测过程进行C程序设计。分析了高性能计算中两种并行结构OpenMP和CUDA的相关并行执行方式,以及并行计算在多个领域中的实现及应用。分别在CPU和GPU两种并行平台上对局部加权算法展开研究。2.针对局部加权学习算法预测与训练耗时问题,根据OpenMP并行算法开发的特点和LWL算法数据分布的特性,对LWL算法的加权函数、距离函数、最小二乘求解进行了 OpenMP并行化设计。以Mariner轮整体型数学模型为研究对象进行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并行算法与串行精度一致,并行的加速效果与处理算法紧密相关,即便在并发线程不超过计算机核心数的情况下,也并非并发线程越多越好。当采用静态调度方式并选取线程数量为8时,并行LWL算法平均训练时间的加速比达到1.6倍,预测时间缩短了 33.0%,OpenMP并行算法具有较好的并行效率。3.针对LWL算法距离测度训练时间过长问题,提出两种基于CUDA的GILWL算法和GOLWL算法。在并行实现GOLWL算法时,将加权函数、距离函数、最小二乘求解等过程与GPU并行算法结合。各函数之间数据传输在GPU内部,降低了 GILWL算法计算过程中CPU与GPU频繁的通信开销。GOLWL算法对并行实现采用任务并行与数据并行相结合的方式,利用GPU线程块与线程分别映射船舶操纵运动样本点的预测值,在CPU端计算目标函数并选取最小目标函数所对应的距离测度。以Mariner轮整体型数学模型为仿真研究对象,GILWL算法并行效果不符合预期设定,GILWL算法运行时间是标准LWL算法的4.38倍,GOLWL算法与LWL算法相比训练时间缩短了 63.8%。仿真结果表明GOLWL算法在与串行LWL算法求解精度一致的前提下,能有效学习船舶操纵运动特性。
程占元[5](2020)在《一种兼顾水面航态的水下无人艇综合优化设计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海洋蕴含着大量丰富的资源,近年来人类对海洋尤其是对水下资源的监测、探索和开发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要战略目标。但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污染日趋严重,因此研究发展智能监测无人艇势在必行。而传统的UUV或USV都很难全面的完成对水域部分环境的监测和资源的探测,因此对UUV和USV进一步的结合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通过模糊评优方式优选出一型水下无人艇型,并作进一步提升设计,构建数学模型,完成综合优化计算,并根据所得到的结果,进行中间试验艇模型的制作,最后对无人艇模型进行了相关性能和功能的试验。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的分析研究,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评优方法,建立模糊评优数学模型,进行多种类型的无人艇选型分析,优选出一种可兼顾水面的水下无人艇型,对其进行艇型的改进提升设计;2、建立适用于该艇型的快速性、操纵性和功能性的综合优化数学模型,包括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和设计变量三个要素,改写完成了一套适用于该型无人艇的优化计算程序,运用遗传算法、混沌算法和粒子群算法进行优化计算对比分析,得到了该艇型的主尺度以及其他主要参数;3、基于优化计算结果,确定了合理的缩尺比,得到了中间试验艇的主要参数,对中间试验艇模型进行了初步设计,并完成了对推进系统、操纵系统、外部感知系统、升降系统及智能航行系统的相关设计,通过智能航行系统中的监测界面,能够直观有效的展示无人艇自身的信息和水域环境的情况;4、在对系统详细设计后,成功完成了中间试验艇模型的制作,对密封舱进行了水密试验,并完成了对主要系统设备的安装,进行了必要的设备调试。5、最后对调试后的中间试验艇分别进行了相关航行性能的试验,包括快速性试验、操纵性试验、升沉试验等,体现了无人艇性能的优良性;完成了智能航行、水域监测等功能试验,有效验证了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监测客户端的可靠性。
黎峰,胡红斌,李邦华,蒋曙晖[6](2020)在《高性能舵的发展及技术现状》文中研究表明舵的性能与船舶性能密切相关,高性能舵的应用对提升船舶操纵性和快速性有着重要意义。从效能、效率及空泡性能这3个方面对高性能舵的发展和技术现状进行综述,分析4种高效能技术、3种高效率技术、3种效能与效率综合优化技术以及3种抗空化技术的作用机理及其性能优缺点,提出针对不同船型特点的高性能舵设计方案。通过综述揭示:舵的效能和效率是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对舵的效能和效率进行综合优化,已逐渐成为舵设计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高航速船舶应关注压力分布、端部分离和间隙流动对舵空泡性能的影响。基于研究现状提出了高性能舵未来发展的技术趋势。对高性能舵技术的分析和展望可为未来高性能舵的开发设计提供思路和参考。
黄立为[7](2020)在《小型三体船连接桥结构特性及优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高性能船舶是海洋开发的重要支撑力量,是各国争相发展的新船型。三体船是高性能船中的重要成员,因其良好的快速性和耐波性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连接桥是三体船结构的重要部分,小型三体船对结构重量的变化敏感,而目前广泛采用的箱型连接桥结构存在尺寸偏大、重量偏高的问题。因此,研究小型三体船连接桥的结构特性并探索其减重优化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小型三体船的连接桥结构问题,开展了小型三体船连接桥结构特性及优化分析研究,具体如下:首先,以上海交通大学开发的小型三体无人穿梭艇“追梦方舟号”为研究对象,并基于有限元手段,分析了连接桥结构强度和疲劳寿命,评估了连接桥结构的薄弱环节,为优化分析奠定了基础。其次,针对原结构材料利用率低的问题,采用拓扑优化手段,对结构形式进行了优化。根据拓扑优化的结果,获得了新的结构形式,该结构较原结构的重量有大幅降低,材料利用率有明显提高。最后,针对原结构局部应力集中的问题,采用多模型对比分析的方式,对连接桥结构局部转角形状和板厚尺寸进行了优化,改善了应力集中情况。对优化方案进行了强度和疲劳校核。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最终结果符合强度和疲劳要求。通过对小型三体船连接桥结构的一系列分析和优化研究,得到了一种新型连接桥减重结构,研究成果可为小型三体船的连接桥结构设计提供参考,具有较高的工程实用价值。
朱信尧,陈淑玲,杨松林,高俊亮[8](2019)在《《高性能船性能与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文中认为《高性能船性能与设计》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传统的课程教学方法难以适应现代船舶与海洋科技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文章从课程建设方法、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对《高性能船性能与设计》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提升《高性能船性能与设计》的教学效果。
伍赛特[9](2019)在《高性能船舶动力装置发展前景》文中认为为使高性能船舶选择适合的动力装置,介绍高性能船舶的特点及其总体发展趋势,阐述其动力装置的相关应用及技术特点,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认为:中小型高性能船舶动力装置宜采用柴油机,而大型高性能船舶则更适于采用燃气轮机或柴-燃联合动力装置,高性能船舶以其卓越的性能在相关领域依然会长期保有其独特的技术优势。
晏亮[10](2020)在《滑行槽道对M型艇静水消波性能影响及耐波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M型艇是一种在航行阶段利用静浮力、水动升力和空气静升力的新型高性能滑行艇。与其它复合船型不同在于M型艇拥有独特形状的滑行槽道,在滑行航行阶段(Fr▽>3),除了利用水动升力外,还利用首兴波的能量产生空气静升力抬升船体,从而大大减少了兴波阻力。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首兴波能量的消耗可以减小M型艇在航行过程中对两岸河道及过往船只的兴波冲击作用,帮助M型艇突破航道对航速的限制。滑行槽道还会对槽道内的水和空气进行压缩混合,润湿滑行槽道表面,从而减小介质的粘性系数,达到减阻的效果。对于M型艇的研究,目前主要还是依靠模型试验的方法。为了分析M型艇滑行槽道的工作机理,需要采用数值方法对M型艇进行水动力性能分析。利用重叠网格方法可以准确模拟出M型艇在航速高达Fr▽=5时的阻力性能,讨论改变槽道参数对M型艇的阻力性能影响,也可以捕捉分析M型艇在波浪中的耐波性能。本文采用CFD商业软件Star-ccm+上对M型艇的阻力性能和耐波性进行数值模拟。文章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系列网格方案对M型艇进行阻力性能数值模拟,经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考虑到计算效率,得到M型艇阻力性能数值模拟的最佳网格方案;(2)采用已验证的网格方案,改变M型母型艇槽道参数,讨论槽道高度、槽道宽度、刚性围壁宽度以及滑行槽道纵向尺度对M型艇水动力性能的影响,得到增大槽道高度、槽道宽度和滑行槽道平直段长度对提高M型艇水动力性能有利的结论;(3)基于数值模拟方法分析M型艇在航行过程中出现首兴波飞溅和甲板上浪现象,提出修改主船体船艏瘦削程度和刚性围壁下伸长度等建议,并运用数值模拟方法验证改进建议可靠性。通过对M型母型艇型线改变,验证改进建议的普适性;(4)建立并验证数值波浪水池,研究M型艇在不同航速迎浪、零速横浪及首斜浪下的耐波性,对M型艇在静水及波浪中的水动力性能进行较为完整的研究。本文的研究能为M型艇艇型设计及静水和波浪下的水动力性能分析提供参考意见。
二、高性能船舶的特点及发展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性能船舶的特点及发展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FD的穿浪双体船水动力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穿浪双体船的发展 |
1.3 研究意义及现状 |
1.3.1 阻力研究意义及现状 |
1.3.2 耐波性研究意义及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CFD数值模拟基本理论 |
2.1 控制方程 |
2.2 湍流模型 |
2.3 壁面函数 |
2.4 VOF法捕捉自由液面 |
2.5 重叠网格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3 船舶静水阻力数值模拟 |
3.1 模型的建立 |
3.2 网格划分和初始条件设置 |
3.2.1 流域网格划分 |
3.2.2 初始条件设置 |
3.3 阻力预测值与实验值对比分析 |
3.4 模型船阻力的优化 |
3.4.1 1mm尾插板阻力预测 |
3.4.2 3mm尾插板阻力预测 |
3.4.3 5mm尾插板阻力预测 |
3.4.4 阻力优化总结 |
3.5 本章小结 |
4 船舶在规则波中耐波性数值模拟 |
4.1 网格划分和初始条件设置 |
4.1.1 流域网格划分 |
4.1.2 初始条件设置 |
4.2 数值造波与消波 |
4.3 耐波性数值预测 |
4.3.1 纵摇运动响应曲线对比 |
4.3.2 垂荡运动响应曲线对比 |
4.3.3 无因次阻力增加系数响应曲线对比 |
4.3.4 耐波性误差分析 |
4.4 模型船耐波性优化 |
4.4.1 静水阻力对比分析 |
4.4.2 1mm尾插板耐波性预测 |
4.4.3 3mm尾插板耐波性预测 |
4.4.4 5mm尾插板耐波性预测 |
4.4.5 耐波性优化总结 |
4.5 本章小结 |
5 船舶在不规则波中耐波性估算 |
5.1 不规则波的研究 |
5.1.1 海浪谱的选择 |
5.1.2 运动谱的计算 |
5.1.3 遭遇频率的计算 |
5.1.4 摇荡预报过程 |
5.2 不规则波中船舶运动性能预测 |
5.2.1 3级浪级下耐波性预测 |
5.2.2 4级浪级下耐波性预测 |
5.2.3 5级浪级下耐波性预测 |
5.2.4 不规则波耐波性总结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高性能船舶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高性能船舶的研究现状 |
1.1 国内学者研究现状 |
1.2 国外学者研究现状 |
2 高性能船舶的应用现状 |
2.1 军用方面 |
2.2 民用方面 |
3 高性能船舶的发展趋势 |
3.1 复合型 |
3.2 多功能型 |
3.3 智能型 |
3.4 经济型 |
4 结语 |
(4)基于并行计算的船舶局部加权学习辨识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单机并行计算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2 GPU并行计算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3 局部加权算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1.5 小结 |
2 LWL算法原理及并行编程模型 |
2.1 LWL算法的理论研究 |
2.2 LWL算法实现 |
2.2.1 LWL算法训练过程 |
2.2.2 LWL算法预测过程 |
2.3 船舶操纵运动数学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OpenMP的船舶操纵运动局部加权学习辨识建模 |
3.1 并行计算技术 |
3.2 CPU并行编程模型 |
3.2.1 OpenMP共享内存模型 |
3.2.2 OpenMP多线程编程技术 |
3.2.3 OpenMP并行策略 |
3.3 LWL算法并行程序实现 |
3.3.1 LWL算法关键函数并行策略 |
3.3.2 并行调度方式的选择 |
3.3.3 预测与训练并行结构 |
3.4 数据实现与分析 |
3.4.1 实验环境配置 |
3.4.2 实验结果及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CUDA的船舶操纵运动局部加权学习辨识建模 |
4.1 GPU并行编程与CUDA模型 |
4.2 GILWL算法并行化设计 |
4.2.1 GILWL算法的并行优化 |
4.3 GOLWL算法并行化设计 |
4.4 实验评价 |
4.4.1 实验环境配置 |
4.4.2 实验结果分析 |
4.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主要符号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5)一种兼顾水面航态的水下无人艇综合优化设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UUV研究现状与发展 |
1.2.2 USV研究现状与发展 |
1.2.3 无人艇的综合优化研究现状 |
1.2.4 海洋环境监测发展现状 |
1.2.5 无人艇智能控制发展现状 |
1.3 本论文研究工作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水下无人艇综合优化设计数学模型 |
2.1 引言 |
2.2 高性能无人艇艇型论证及分析 |
2.3 艇型设计 |
2.4 快速性优化数学模型 |
2.4.1 设计变量 |
2.4.2 目标函数 |
2.4.3 约束条件 |
2.5 操纵性优化数学模型 |
2.5.1 设计变量 |
2.5.2 目标函数 |
2.5.3 约束条件 |
2.6 功能性优化数学模型 |
2.6.1 设计变量 |
2.6.2 目标函数 |
2.6.3 约束条件 |
2.7 综合优化数学模型 |
2.7.1 设计变量 |
2.7.2 综合优化目标函数 |
2.7.3 约束条件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优化算法及综合优化计算分析 |
3.1 引言 |
3.2 优化算法 |
3.2.1 遗传算法 |
3.2.2 混沌算法 |
3.2.3 粒子群算法 |
3.3 优化计算及分析 |
3.3.1 遗传算法优化计算 |
3.3.2 混沌算法优化计算 |
3.3.3 粒子群算法优化计算 |
3.4 优化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UUV中间试验艇模型及主要系统设计 |
4.1 引言 |
4.2 中试艇模型初步设计 |
4.2.1 模型主尺度确定 |
4.2.2 外观设计 |
4.2.3 总布置设计 |
4.2.4 重量重心及浮心估算 |
4.2.5 密封舱设计 |
4.3 推进系统及操纵系统设计 |
4.3.1 主机选型 |
4.3.2 推进轴系设计 |
4.3.3 舵面积计算 |
4.4 外部感知系统设计 |
4.4.1 摄像装置 |
4.4.2 探照灯 |
4.4.3 水温、PH模块 |
4.4.4 液压传感器 |
4.5 升降系统设计 |
4.6 智能航行系统设计 |
4.6.1 主要核心——控制器 |
4.6.2 姿态感知——九轴传感器 |
4.6.3 定位导航——GPS |
4.6.4 避碰测距——超声波模块 |
4.6.5 电机驱动——电子调速器 |
4.6.6 尾部操纵——舵机模块 |
4.6.7 数据传输——无线模块 |
4.6.8 监测界面客户端 |
4.6.9 智能航行模糊控制算法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UUV主要系统制作及安装 |
5.1 引言 |
5.2 无人艇模型制作 |
5.3 水密试验 |
5.4 主要系统设备的安装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间试验艇性能和功能试验 |
6.1 引言 |
6.2 船体试验及数据分析 |
6.2.1 快速性试验 |
6.2.2 操纵性试验 |
6.2.3 升沉试验 |
6.3 智能航行试验及数据监测 |
6.4 总体技术框架 |
6.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工作总结 |
2.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论文摘要 |
(6)高性能舵的发展及技术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高效能技术 |
1.1 高升力翼型 |
1.2 鱼尾舵 |
1.3 制流板 |
1.4 襟翼舵 |
2 高效率技术 |
2.1 导边扭曲舵 |
2.2 舵球 |
2.3 舵附推力鳍 |
3 效能与效率综合优化技术 |
3.1 直尾舵 |
3.2 随边扭曲舵 |
3.3 新型组合舵 |
3.4 舵设计方案的选择 |
4 抗空化技术 |
4.1 抗空化翼型 |
4.2 抗空化扭曲舵 |
4.3 抗空化装置 |
5 结论 |
(7)小型三体船连接桥结构特性及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三体船发展现状 |
1.3 三体船结构研究进展 |
1.3.1 结构强度研究进展 |
1.3.2 疲劳强度研究进展 |
1.3.3 结构优化设计研究进展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三体船结构分析理论和方法 |
2.1 外载荷计算方法 |
2.2 结构分析的有限元法 |
2.2.1 有限元方法概述 |
2.2.2 有限元法的分析过程 |
2.3 结构强度评估方法 |
2.4 疲劳分析理论与方法 |
2.4.1 线性累积损伤理论 |
2.4.2 疲劳评估的简化计算法 |
2.4.3 热点应力范围的获取 |
2.5 结构优化设计理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小型三体船连接桥结构特性分析 |
3.1 “追梦方舟号”三体船结构介绍及模型构建 |
3.1.1 “追梦方舟号”三体船结构介绍 |
3.1.2 全船模型的构建 |
3.2 连接桥结构特性分析 |
3.2.1 外载荷及工况 |
3.2.2 加载方式和边界条件 |
3.2.3 强度分析 |
3.2.4 载荷响应分析 |
3.2.5 疲劳寿命分析 |
3.3 连接桥设计的不足 |
3.4 小结 |
第四章 连接桥结构优化及分析 |
4.1 结构形式优化 |
4.1.1 连接桥面板的拓扑优化 |
4.1.2 形式优化方案 |
4.2 优化结构的强度和疲劳分析 |
4.2.1 强度分析 |
4.2.2 载荷响应分析 |
4.2.3 疲劳寿命分析 |
4.3 形状对比优化设计 |
4.3.1 圆弧系列形状 |
4.3.2 椭圆弧系列形状 |
4.4 结构尺寸优化 |
4.4.1 优化变量选取及参数设置 |
4.4.2 优化结果及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8)《高性能船性能与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程建设方法 |
1. 精编课程教材,保证内容的合理性。 |
2. 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保持内容的前沿性。 |
二、教学方法 |
1. 采用视频、PPT及软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
2. 基于“培养船舶与海洋工程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教辅平台”的高性能船舶设计演示。 |
3. 高性能船物理模型制作及试验展示。 |
4. 学生讲解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
5.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将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教学。 |
三、考核方式 |
四、结语 |
(9)高性能船舶动力装置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高性能船舶动力装置 |
1.1 船用动力装置类型 |
1.2 船用动力装置机组特性 |
2 高性能船舶柴油机 |
2.1 性能特点 |
2.2 船用柴油机的功率标定 |
3 高性能船舶燃气轮机 |
3.1 性能特点 |
3.1.1 适应高性能船舶航行环境 |
3.1.2 满足高性能船舶航行工况需求 |
3.2 技术要求 |
3.2.1 采取合理措施,提高安全可靠性 |
3.2.2 正确安装动力机组 |
4 柴油机和燃气轮机联合动力装置 |
5 前景展望 |
6 发展趋势 |
7 结语 |
(10)滑行槽道对M型艇静水消波性能影响及耐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常规滑行艇水动力性能研究方法 |
1.3 M型艇研究综述 |
1.3.1 复合船型研究综述 |
1.3.2 槽道滑行艇研究综述 |
1.4 论文主要工作 |
1.4.1 论文章节内容 |
1.4.2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CFD数值计算基本理论 |
2.1 两相流的概念 |
2.2 数值计算方法 |
2.2.1 两相流研究的理论模型 |
2.2.2 控制方程 |
2.2.3 标准k-ε模型 |
2.2.4 Realizable k-ε模型 |
2.2.5 边界层网格高度确定 |
2.2.6 SIMPLE算法 |
2.2.7 VOF自由液面模拟 |
2.2.8 六自由度运动模拟 |
2.2.9 重叠网格 |
第3章 CFD计算方案确认与验证 |
3.1 数值计算设置 |
3.1.1 计算域及边界条件 |
3.1.2 不同网格方案划分 |
3.1.3 相关参数设置 |
3.2 数值计算结果 |
3.3 CFD不确定度分析 |
3.3.1 不确定度分析方法 |
3.3.2 网格收敛性验证流程 |
3.3.3 数值计算结果不确定度分析 |
3.3.4 网格方案的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槽道参数对M型艇阻力性能影响 |
4.1 滑行槽道工作机理分析 |
4.2 滑行槽道高度影响研究 |
4.2.1 不同槽道高度模型及计算结果分析 |
4.2.2 不同槽道高度模型阻力性能分析 |
4.2.3 槽道高度影响小结 |
4.3 滑行槽道宽度影响研究 |
4.3.1 不同槽道宽度模型及计算结果分析 |
4.3.2 不同槽道宽度模型阻力性能分析 |
4.3.3 槽道宽度影响小结 |
4.4 刚性围壁宽度影响研究 |
4.4.1 不同刚性围壁宽度模型及计算结果分析 |
4.4.2 不同围壁宽度模型阻力性能分析 |
4.4.3 刚性围壁宽度影响小结 |
4.5 滑行槽道纵向尺度影响研究 |
4.5.1 不同纵向尺度模型及计算结果分析 |
4.5.2 不同纵向尺度模型阻力性能分析 |
4.5.3 滑行槽道纵向尺度影响小结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M型艇艇型改进及阻力性能预报 |
5.1 M型母型艇数值分析 |
5.2 M型母型艇改进方案对比 |
5.2.1 M型母型艇改型方案分析 |
5.2.2 系列改进方案数值模拟对比 |
5.2.3 母型艇与改进方案1 阻力性能对比 |
5.3 改进建议普适性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M型艇耐波性能数值预报 |
6.1 M型艇迎浪中耐波性数值预报 |
6.1.1 数值造波理论 |
6.1.2 数值波浪水池建立 |
6.1.3 波浪衰减验证 |
6.1.4 波形验证 |
6.1.5 网格不确定度分析 |
6.1.6 M型艇迎浪规则波数值模拟 |
6.2 M型艇零速横浪中耐波性数值预报 |
6.2.1 横浪规则波数值水池以及计算模型构建 |
6.2.2 M型艇零速横浪规则波数值模拟 |
6.3 双M型艇首斜浪中耐波性数值预报 |
6.3.1 首斜浪规则波数值波浪水池的建立 |
6.3.2 首斜浪数值波浪水池验证 |
6.3.3 M型艇首斜浪规则波数值模拟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研究总结 |
7.2 论文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高性能船舶的特点及发展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FD的穿浪双体船水动力性能分析[D]. 贺妍.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高性能船舶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王骏. 船舶物资与市场, 2020(08)
- [3]基于新兴信息技术的S企业船舶流体性能试验服务流程优化研究[D]. 张威. 江苏科技大学, 2020
- [4]基于并行计算的船舶局部加权学习辨识建模[D]. 王辉.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5]一种兼顾水面航态的水下无人艇综合优化设计分析[D]. 程占元. 江苏科技大学, 2020
- [6]高性能舵的发展及技术现状[J]. 黎峰,胡红斌,李邦华,蒋曙晖. 中国舰船研究, 2020(03)
- [7]小型三体船连接桥结构特性及优化分析[D]. 黄立为.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9)
- [8]《高性能船性能与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 朱信尧,陈淑玲,杨松林,高俊亮. 教育教学论坛, 2019(52)
- [9]高性能船舶动力装置发展前景[J]. 伍赛特. 水运管理, 2019(06)
- [10]滑行槽道对M型艇静水消波性能影响及耐波性研究[D]. 晏亮.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