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育苗条件下大黄鱼幼鱼的摄食和生长

人工育苗条件下大黄鱼幼鱼的摄食和生长

一、人工育苗条件下大黄鱼仔、稚鱼的摄食与生长(论文文献综述)

陈佳,柯巧珍,余训凯,张文兵,黄匡南,翁华松,包欣源,刘兴彪,刘家富[1](2021)在《电解多维对大黄鱼仔稚鱼尾部骨骼发育的致畸性初探》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电解多维对仔稚鱼期大黄鱼尾部骨骼发育的致畸性,在水温(25±0.5)℃条件下,以3 d大黄鱼初孵仔稚鱼为实验对象,设置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2个重复。实验组1泼洒电解多维起止时间为孵化后3~10 d,实验组2泼洒电解多维起止时间为孵化后20~27 d,以实验水体体积和每日换水量计算电解多维的投入量,维持养殖水体的浓度为5.0 mg·L-1;实验组3在大黄鱼孵化后20~27 d拌料投喂电解多维(每天摄入量占仔稚鱼体质量的比重为30 mg·kg-1),对照组不泼洒不投喂电解多维。结果显示:实验组1中100%的仔稚鱼尾部外形分化受到抑制,尾柄形状因子减小、面积减小,其外形表现为尾部骨骼畸形,臀鳍、尾鳍无法发育,尾部外形趋向于圆形;10 d后实验组1停止泼洒电解多维,但畸变不可逆。实验组2、实验组3和对照组仔稚鱼均未发现畸形。说明电解多维对大黄鱼仔稚鱼期尾部骨骼发育有强致畸性,而在孵化后20 d使用电解多维对大黄鱼尾部骨骼发育无显着性影响,因此,不建议大黄鱼育苗生产时的仔稚鱼阶段使用电解多维。

王亚利[2](2021)在《四川华鳊早期发育及温度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四川华鳊(Sinibrama taeniatus),一种仅分布在长江上游的小型鱼类,兼具保护价值和经济价值。而近年来,因三峡大坝的修建和梯级电站的开发,四川华鳊的产卵场、栖息地遭到破坏,加之人类的过度捕捞,其野生资源量急剧下降。因此,四川华鳊被四川省列为重点增殖放流对象,希望通过人工手段来实现其资源恢复。水温是影响鱼类产卵活动和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建坝导致水库水温分层并出现滞冷效应,使四川华鳊的繁殖和早期发育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四川华鳊于2017年5月在岷江水域采集,在实验室驯养1年后,挑选健康、性腺发育良好的成熟亲鱼进行人工催产,采用干法授精的方法获取受精卵,作为研究胚胎发育的实验材料,待胚胎孵化出膜后挑选正常的初孵仔鱼作为研究仔、稚鱼生长发育的实验材料。本文主要从形态学的角度研究四川华鳊早期发育特征及环境影响因子温度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方法及结果如下:1.四川华鳊胚胎发育的特点及最佳孵化温度为了解四川华鳊胚胎发育特点,观察并记录25℃条件下胚胎发育各个阶段的形态特征。根据其胚胎发育特点,将发育过程分为受精卵、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分化和出膜等8个连续发育阶段,孵化总历时44.83 h。为探究四川华鳊胚胎的最佳孵化温度,设置了16℃、19℃、22℃、25℃、28℃和31℃共6个温度观察胚胎发育情况。在温度为16℃时,胚胎发育至原肠胚晚期全部死亡;19℃时孵化率为30.00%,其中畸形致死占87.19%,显着高于其余4个温度组(P<0.05);温度由19℃升至31℃时,胚胎发育所需时间变短,各温度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器官分化阶段均用时最长,占整个胚胎孵化历时的72.53%~77.07%;胚胎畸形率随着温度升高而上升,31℃时胚胎畸形率约为28℃时的2倍;在22~28℃温度条件下,胚胎的受精率、孵化率和成活率更高,畸形率更低。研究结果表明,水温在(19±1)℃,卵径(x)与胚胎孵化时间(y)的关系为y=49.56-44.36x+47.92x2(R2=0.996);综合受精率、畸形率、成活率及发育速率,水温22~28℃为适宜孵化温度,最佳水温约为25℃;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2.69℃,有效积温为522.35~595.11℃·h。2.四川华鳊仔、稚鱼生长与形态发育特点及其适宜生长温度为积累四川华鳊的发育生物学资料和完善其苗种培育技术,使用显微数码拍摄系统对四川华鳊仔稚鱼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特征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5.0℃条件下,四川华鳊初孵仔鱼全长为(4.54±0.04)mm,卵黄囊前部呈椭圆,后部呈棒状,体积为(0.26±0.01)mm3。卵黄囊期仔鱼从初孵到卵黄吸收完全为止,历时8 d,全长特定生长率(SGRL)为5.99%。仔鱼出膜后3 d开始摄食,混合营养期为5 d,卵黄囊体积(V)与日龄(D)的关系:V=–0.0049D3+0.0369D2–0.1333D+0.2583(R2=0.9947)。晚期仔鱼从卵黄囊消失到鳞片出现,历时25 d,全长特定生长率为2.16%。稚鱼期从鳞片开始出现到鳞片完整,历时53 d,全长特定生长率为0.90%。为掌握仔、稚鱼发育阶段的最适生长温度,以刚出膜且发育正常的四川华鳊仔鱼为研究对象,共设置16℃、19℃、22℃、25℃、28℃和31℃6个温度梯度,并定期观察仔、稚鱼的生长发育进程。整个发育过程分为开口摄食、卵黄囊消失、鳞片出现和鳞被完整4个阶段,统计各个阶段的发育天数并测定全长、体长、体重等生长参数,统计死亡数量。结果显示,温度对仔、稚鱼生长发育影响较大。随着温度的升高,仔、稚鱼的发育进程加快,28℃和31℃组鳞被完整的时间均早于其他温度组,但与25℃组的时间差距不大。从全长和体重来看,28℃组均最大,25℃与31℃次之。随着温度的升高,四川华鳊仔、稚鱼存活率先上升后下降,22~28℃存活率均较高,其中,25℃组存活率最高。综合四川华鳊仔、稚鱼的发育进程、生长指标及存活率可知,25~28℃为四川华鳊仔、稚鱼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

祝文亮[3](2021)在《饲料磷脂水平对黄姑鱼稚鱼和早期幼鱼生长、肠道结构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黄姑鱼(Nibea albiflora)作为我国新兴的海水养殖品种,其养殖规模逐年扩大。黄姑鱼仔、稚鱼的营养生理学研究较少,尚无适宜的专用微颗粒饲料,导致其稚鱼转饵阶段成活率低。本研究以黄姑鱼稚鱼为研究对象,通过营养学、组织学和转录组分析等方法,比较生物饵料与不同磷脂水平的微颗粒饲料对黄姑鱼稚鱼及早期幼鱼生长、肠道结构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选用25日龄(体重为0.005 g,全长为0.53 cm)的黄姑鱼稚鱼进行实验,实验分为5组,以磷脂强化12小时的卤虫作为对照组(生物饵料组,Live prey组),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大豆磷脂为阴性对照组(磷脂实测值3.84%,PL0组),以大豆磷脂添加4%(磷脂实测值6.71%,PL4组)、8%(磷脂实测值9.38%,PL8组)和12%(磷脂实测值12.21%,PL12组)为实验组,养殖周期为28天,期间在39、53 dph时进行取样,实验结果如下:1.饲料磷脂水平对黄姑鱼稚鱼和早期幼鱼生长性能、全鱼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的影响首先比较生物饵料和微颗粒饲料中的脂肪酸组成发现,随着饲料磷脂含量的增加,饲料中MUFA和n-6 PUFA占总脂肪酸比例逐渐下降,而SFA、n-3 PUFA和n-3 LC-PUFA占总脂肪酸比例逐渐上升。随着卤虫强化时间增加,其SFA和n-6 PUFA占总脂肪酸比例呈上升趋势,MUFA、n-3 PUFA以及DHA+EPA占总脂肪酸比例呈下降的趋势。饲料中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卤虫和黄姑鱼鱼卵,其中在总氨基酸指标上,饲料>鱼卵>卤虫;饲料与卤虫牛磺酸含量相近,均都高于鱼卵。在39 dph时,饲料磷脂添加显着提高了黄姑鱼稚鱼全长和体重,其中PL8组稚鱼全长显着高于生物饵料组(P<0.05),但与PL12组无显着差异(P>0.05);PL8组鱼体重显着高于PL4组,但与其它组无显着差异(P>0.05)。实验结束时(53 dph)对存活率统计发现,生物饵料组和PL12组的存活率最高,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实验期间,黄姑鱼的特定生长率(SGR)随着饲料磷脂含量增加而显着升高,但PL0、PL4组的SGR显着低于生物饵料组(P<0.05),而PL8、PL12组SGR与生物饵料组无显着差异(P>0.05)。就全长、体长和体重指标而言,PL8组与生物饵料组相当(P>0.05);PL12组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且该组的肠道长度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随着磷脂含量的增加,PL12组全鱼SFA占总脂肪酸比例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饲料组全鱼的n-6 PUFA、n-3 PUFA和n-3 LC-PUFA占总脂肪酸比例显着高于生物饵料组(P<0.05);生物饵料组全鱼DHA占总脂肪酸比例显着低于饲料组各组(P<0.05),生物饵料组的DHA占比仅为饲料组的10%左右,而生物饵料组的EPA占总脂肪酸比例显着高于饲料组(P<0.05)。随着饲料磷脂含量升高,饲料组黄姑鱼早期幼鱼全鱼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但饲料组与生物饵料组无显着差异(P>0.05)。值得注意的是,饲料组牛磺酸含量显着低于生物饵料组(P<0.05)。2.饲料磷脂水平对黄姑鱼稚鱼和早期幼鱼肠道结构的影响对39 dph和53 dph时各组的肠道组织切片分析发现,生物饵料组与PL8和PL12组的肠道结构相对完整,而PL0组和PL4组的肠道上皮细胞的数量较少,结构受损明显,呈萎缩的异常状态,出现明显的浆膜层脱落现象。分析53 dph各组的肠道结构发现,PL12组的肠道皱襞高度、肠道肌层厚度以及肠道绒毛周长比显着高于其它组(P<0.05);生物饵料组的肠道皱襞高度与PL12组相当(P>0.05),而其肠道肌层厚度低于PL12组,与PL8组相当(P>0.05)。进一步通过AB-PAS染色、透射电镜以及扫描电镜分析各组的肠道组织结构。结果发现PL0组和PL4组染色偏紫色,表明这两组肠道内分泌的主要是中性粘蛋白或糖原;PL4组和PL8组的肠道内容物含有的大量的酸性蛋白,但其上皮细胞内几乎没有此类蛋白;PL12组和生物饵料组的固有层及整体染色较深,表明这两组的肠道组织和细胞内酸性蛋白分泌较多。通过透射电镜分析发现,PL8和PL12组的微绒毛密度与生物饵料组无显着差异(P>0.05),而PL12组肠道微绒毛高度显着高于PL4和生物饵料组(P<0.05);通过扫描电镜发现,PL12组和生物饵料组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界限清晰,排列规则且紧密,且PL12组微绒毛表面具有大量的颗粒分泌物,分布一定的分泌孔,而生物饵料组则较少。3.饲料磷脂水平对黄姑鱼早期幼鱼肠道转录组表达影响的分析使用Illumina测序平台对9个样品构建肠道c DNA文库,并进行转录组检测。比较了PL4组、PL12组及生物饵料组的肠道差异表达基因。PL12 VS.Live prey和PL12 VS.PL4两组分别挑选显着性前20的代谢通路制作气泡图,发现PL12组与生物饵料组相比,差异最显着的代谢通路为牛磺酸和亚硫磺酸代谢通路,在该代谢通路中,PL12组半胱氨酸双加氧酶、半胱氨酸亚磺酸脱羧酶、γ-谷氨酰转肽酶/谷胱甘肽水解酶显着上调,推测可能是由于PL12组相比生物饵料组牛磺酸合成和分解代谢增强。而PL12与PL4组相比,差异最显着的代谢通路是甘油磷脂代谢通路,PL12组被上调的有磷脂酸磷酸酶、乙醇胺磷酸转移酶和二酰甘油胆碱磷酸转移酶,推测其可能的原因是饲料中高水平磷脂添加增强了磷脂的周转代谢;另外,脂肪酸氧化供能关键基因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1表达量上升,表明饲料中高水平磷脂添加增加了肠道对脂肪酸的利用,这可能是高水平磷脂改善肠道结构的原因之一。

钟全福,樊海平,薛凌展,陈斌,林煜[4](2020)在《大刺鳅仔、稚鱼的生长及摄食节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大刺鳅(Mastacembelue armatu)仔、稚鱼的生长特性及摄食节律。【方法】采用生长测量和摄食节律评估方法,在水温25.5~31.0℃条件下,研究人工培育大刺鳅仔、稚鱼的生长及摄食节律。【结果】0~42日龄大刺鳅仔、稚鱼平均全长和体质量的特定增长率分别为6.23%和10.08%;全长(Lt/mm)与日龄(t/d)的回归方程为Lt=0.022 t2+0.510 t+5.113(R2=0.991,P<0.01);体质量(mt/g)与日龄(t/d)的回归方程为Mt=4.464×10-4t2-0.007 t+0.027(R2=0.993,P<0.01);体质量(mt/g)与全长(Lt/mm)的幂函数回归方程为Mt=3.993×10-5Lt2.294(R2=1.000,P<0.01),幂指数b<3。在实验条件下,大刺鳅仔、稚鱼摄食强度有较明显的昼夜节律,摄食强度高峰期分别为8:00-20:00和8:00-18:00,最高峰均出现在16:00;对卤虫无节幼体和枝角类消化时间分别为12.0~12.5 h和14.0 h。【结论】大刺鳅仔稚鱼的生长属于非均匀生长类型,有较明显的白昼摄食习性。

黄俊,朱挺兵,杨德国,吴兴兵,柴毅[5](2019)在《短须裂腹鱼仔稚鱼发育及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掌握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的基础生物学资料,遏制其自然资源迅速下降态势,维护长江鱼类的生物多样性,在水温10.0~20.4℃的条件下,对人工催产孵化的短须裂腹鱼仔稚鱼形态发育特征进行了连续观察,并逐日记录其生长情况,分析其生长特性。结果显示,刚出膜短须裂腹鱼仔鱼全长(9.83±0.88) mm,呈现透明淡黄色,卵黄囊较大,胸鳍较小,仔鱼多侧卧静栖水底,人为刺激下可以向前移动;23日龄仔鱼全长(15.18±0.52) mm,卵黄全部消失,鳔室呈长圆柱形,肠道内充满食物,进入稚鱼期;35日龄稚鱼全长(16.75±0.75)mm,出现二鳔室、腹鳍呈现月牙状,腹鳍褶皱宽大;65日龄稚鱼全长(23.64±0.82) mm,腹鳍褶皱几乎消失,除未见臀鳞外,各鳍均已出现,其生活习性已与成鱼相似。短须裂腹鱼仔稚鱼的生长呈现先急速增加、而后平缓、再快速增加、而后变慢的过程,特定生长率呈现先迅速增加然后指数型下降的趋势。运用Matlab对短须裂腹鱼体长(LP)与日龄(t)的多项式关系函数(LP=9.7296+0.55051t-0.0239t2+5.1283×10-4t3-3.4419×10-6t4(R=0.9666,SD=0.6824,P<0.001)进行分析,求得22.14日龄和52.35日龄是短须裂腹鱼仔稚鱼生长变化的关键日龄,与个体发育阶段的卵黄消失(23日龄)和52日龄左右(20 mm左右)稚鱼高死亡率接近。

陈生熬[6](2019)在《叶尔羌高原鳅早期发育及盐碱适应生理机制》文中提出叶尔羌高原鳅Triplophysa(Hedinichthys)yarkandensis(Day),地方名:狗头鱼(Dog-head)。属鲤形目(Cyprinidformes)、鳅科(Cobitidae)、条鳅亚科(Nemachilinae)、高原鳅属(Triplophysa)、鼓鳔鳅亚属(Hedinichthys);曾广泛分布于塔里木河水系,是优势特有鱼类,是塔里木河水系中生长较快、个体较大的一种鳅科鱼类,最大个体长达33.0 cm、体重425 g。2015年,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编制《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中叶尔羌高原鳅被定为“易危(VU)”。《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2018,修订),列为Ⅱ级重点保护水生动物。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塔里木河水系采集叶尔羌高原鳅528尾、其他高原鳅鱼类199尾、外来鱼类2037尾,共计采集鱼类2764尾,以及通过塔里木大学水产试验站养殖样本2000尾。通过对样本进行测定、分析和处理,对叶尔羌高原鳅早期发育和盐碱耐受生理机制进行了研究。获得主要结论如下:1.塔里木河水系渔业调查中发现,阿拉尔点水温较高,台特玛湖最低约为14℃,与其他采样点差异显着(p<0.05);溶解氧、温度和pH值基本相差无几;盐碱浓度,阿拉尔、台特玛湖、盖孜河三者差异不显着(p>0.05);和田河盐度最高8.86±2.9093,台特玛湖碱度浓度最高6.90±0.2409 g/L,盐度浓度最低为阿克苏河0.43±0.3056,碱度浓度0.65±0.0714 g/L。塔里木河水系2764尾鱼类,隶属于6目10科19属25种。鲤形目鱼类最多,其次是鲈形目20.48%,土着鱼类占26.30%,外来鱼类占73.70%。其中,多数土着鱼类属于华西区(中亚高山区)中的塔里木亚区;5种土着高原鳅属鱼类的体长与体重中显示,隆额高原鳅基本符合匀速生长,叶尔羌高原鳅与其他3种鱼类其余均为异速生长。其中,盐度S在13左右高原鳅的数量较多,从数量上来观察阿克苏河中小鳔高原鳅大于盖孜河中巨头高原鳅大于尼雅河隆额高原鳅。叶尔羌高原鳅种群数量,在一定盐碱浓度范围内,与盐度浓度(S)成正相关,与碱度浓度(A)负相关。2.叶尔羌高原鳅,卵微黏性,略有沉性,受精卵呈卵圆形,卵径为0.060±0.052mm,在水温(20±1.0)℃下,历时65h34min完成整个7个阶段的胚胎发过程;根据卵黄囊、体色、鼓鳔和须发育特征将胚后发育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初孵卵黄囊仔鱼平均全长2.0±0.65 mm,出膜后7 d,卵黄囊吸收完毕,完全消失;初孵仔鱼继续培育至16 d龄,仔鱼鳃盖后缘鼓鳔明显长出,须清晰可辨,体色加深,心脏红色素明显,体色与成体相似,标志后期仔鱼发育完全进入稚鱼期,此时鱼苗平均全长8.0±0.45 mm;培育至30 d龄,仔鱼鼓鳔完全,鳃盖张合明显,身体透明特征消失,稚鱼阶段完成发育进入幼鱼期,此时平均全长达13.0±0.55 mm,其外部形态和生态习性均与成鱼相似。试验中,卵黄囊长度(LY)和出膜天数(D)的关系式:LY=0.0286D2-0.0636D+3.1196(R2=0.9050);用直线方程拟合卵黄囊长度(LY)和卵黄囊仔鱼全长(LT)的关系式:LY=-1.315LT+5.368(R2=0.8199);拟合卵黄囊仔鱼全长(LT)和出膜后仔稚鱼天数(D)的关系式:LT=-0.0263D2+0.5113D+1.6169(R2=0.9890)。3.叶尔羌高原鳅仔鱼3日龄即开口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仔鱼卵黄囊于67 d龄消耗完毕,混合营养期维持仅为34 d。初次摄食点出现在3 d龄时,摄食率仅为16.7%,初次摄食率最高达在7 d龄,摄食率可达90%,PNR出现在仔鱼孵出后的89 d龄。3日龄后饥饿对仔鱼卵黄吸收速度影响显着(p<0.05);摄食仔鱼生长呈线性增加,饥饿仔鱼生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叶尔羌高原鳅仔鱼的最佳投喂时间应在仔鱼开口后4 d之内。叶尔羌高原鳅仔鱼个体较小,对于初次摄食饵料的的选择范围较小,食谱范围窄,初孵仔鱼死亡率高,对于高原鳅属仔鱼开口饵料有待进一步开发。叶尔羌高原鳅生长中,投喂6次是体重增势明显;绝对生长率中,相对生长率(RGR)和瞬时生长率(SGR)中其他投喂次数与投喂6次差异极为显着(p<0.01)。每天投喂微粒子(WL)与其他饲料差异显着(p<0.05)。绝对生长率(AGR)和相对生产率(RGR)及瞬时生长率(SGR)在不同光照下差异极为显着(p<0.01),自然光下生长最为旺盛。4.叶尔羌高原鳅受精卵孵化率、存活率及仔鱼活力系数,当盐度浓度26和碱度浓度0.51.5 g/L时表现最高;随着盐碱浓度的升高,超过阈值后孵化率和成活率日趋降低;SAI和孵化率之间存在直线相关,关系式Y=0.0075X+0.7035(R2=0.9371),SAI和畸形率却表现出二项式的关系式,Y=-0.0053X2+0.3027X-3.3947(R2=0.9999)。不同盐碱浓度下,叶尔羌高原鳅仔稚鱼行为表现出先行出现狂躁和急游,力竭而死,体表黏液增多,头和腹微显红点。仔稚鱼盐度浓度下在24h、48h、72h、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7.7334、6.4007、5.6797和5.3928,SC为2.6893;仔稚鱼耐受性碱度浓度下在24h、48h、72h、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9194 g/L、2.7417 g/L、1.7618 g/L和1.0281 g/L,SC为0.5754 g/L。成鱼不同盐度浓度下在24 h、48 h、72 h、96 h时试验鱼盐度耐受性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是13.9790、12.9200、12.1170、10.7700;SC为5.8852;碱度浓度下在24 h、48 h、72 h、96 h时试验鱼碱度耐受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5.1645 g/L、4.0047 g/L、3.6017 g/L、2.9524 g/L;SC为0.9316 g/L。叶尔羌高原鳅仔稚鱼在盐度浓度S4和碱度浓度A0.5g/L下全长、体重、绝对生长率和瞬时生长率生长优势最明显。幼鱼在盐度浓度S2和碱度浓度A0.5g/L时有所不同。成鱼阶段,盐度浓度S4和碱度浓度A0.5 g/L差异显着(p<0.05),生长趋势最明显。5.不同盐碱浓度下,叶尔羌高原鳅血液中Na+和Cl-明显较高。24h、48h、72h、96h时,血液总蛋白(TP)、球蛋白(GLP)、白蛋白(ALB)、总胆固醇(CHO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乳酸脱氢酶(LDH)等各个生化指标均有所不同;多数指标的变化主要集中在48h和72h之间;NKA在72h时差异不显着(p>0.05),高盐碱浓度和低盐碱浓度中,均表现出较低活力。在组织学上,叶尔羌高原鳅,鳃小片(GL),缩短弯曲,随着盐度浓度的变大,泌氯细胞(CC)增加但不明显,胞体增大。盐碱浓度随时间增加过程中肾小球萎缩(G),肾小囊膨大(BC),肾小管萎缩,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变性,远曲小管和近曲小管(PI和PⅡ)萎缩,集合小管(CS)和颈部(NE)萎缩现象较前者较甚。肠绒毛上的单层柱状上皮细胞(SCE)有增厚迹象,内中内含的杯状细胞(GC)数也明显减少,杯状细胞大小差异也较为明显,纹状缘损坏严重。从叶尔羌高原鳅21个样本中共检测到raw reads 118.22 Mb,经初步筛选过滤后clear reads为112.34 Mb。不同盐碱度下叶尔羌高原鳅组装unigenes的平均长度为1703 bp(29.76%)。GO功能富集细胞成分分类(Cellular Component,CC)中,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分类中,细胞过程主要占19.76%;分子功能范围(Molecular Function,MF)内,连接占45.63%。KEEP富集中,主要是信号转导途径和一般功能基因预测。与对照组相比,在盐度实验组中有1794个上调表达DEGs(fold-change ratio实验组/对照组>2,FDR p-value<0.05)和1180个下调表达基因(fold-change<0.5,FDR p-value<0.05);在碱度浓度实验组中共鉴定出2495个上调表达基因和2463个下调表达基因。盐碱浓度会对结合样受体信号通路、癌症通路、Ras信号、病毒致癌等通路及其下游调控机制产生显着影响。与其他盐碱浓度组相比,盐度浓度S4和碱度浓度A0.5时fubp3、glud、galphai2、gbas和slco2b1的表达中显着升高,而prkci、zfyve16和abcc13的表达变化趋势与之相反。

林建斌[7](2017)在《海水鱼仔稚鱼营养和饲料的研究进展(一)》文中提出文章分析了生物饵料存在的问题,综述了海水鱼仔稚鱼摄食习性、消化系统发育特征和消化酶变化规律,阐述了海水鱼仔稚鱼营养生理及对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磷脂和维生素营养需求的研究现状,同时探讨了微粒饲料的类型、加工工艺与特性,展望了其发展前景,可为海水鱼仔稚鱼营养研究和微粒饲料的研发提供参考。

于欢欢,李炎璐,陈超,孔祥迪,张廷廷,刘莉,徐万土,庞尊方,李文升[8](2015)在《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F1仔、稚、幼鱼的摄食与生长特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生态学方法,观察分析了人工育苗条件下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杂交F1仔、稚、幼鱼的摄食习性和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在水温2930℃,盐度为2930时,其杂交F1仔鱼3天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ss型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随后饵料系列为L型褶皱臂尾轮虫、卤虫无节幼体(Artemia salina)、卤虫(Artemia)和配合饵料;6日龄仔鱼的摄食率为92.31%,79日龄以后仔鱼的饱食率大都达到90%100%;随着仔稚幼鱼的生长发育,其饱食时间逐渐缩短,消化时间逐渐增加。杂交F1仔稚鱼的摄食高峰都出现在白天,仔稚鱼夜间几乎不摄食,属白天摄食型。此外,仔、稚、幼鱼纯体重(W)与摄食量(Y)的关系为Y=0.2078W–3.3738,全长(L)与日龄(X)的关系为L=2.3159e0.0595X,纯体重(W)与日龄(X)的关系为W=0.0748e0.2021X,全长(L)与纯体重(W)的关系为W=0.0045L3.3775,口裂宽(Y)与日龄(X)的关系为Y=1.9687e0.0605X。由此可知杂交F1仔、稚、幼鱼的生长属于均匀生长型。

魏友海,张明[9](2013)在《鱼类营养与调控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2012年水产养殖产量4200多万吨,占全国总产量5900多万吨的72%,占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70%,淡水鱼类养殖产量世界第一。为了加快淡水鱼类营养与饲料的研究进展、促进产业技术交流,产业体系于2013年4月13-14日在浙江杭州召开了第三届全国大宗淡水鱼营养与饲料学术研讨会,农业部渔业局李书民副局长、体系首席科学家戈贤平研究员出席会议并作了指导。我们精选了部分报告内容摘要,以供广大业者学习、参考。

谢奉军[10](2011)在《大黄鱼仔稚鱼氨基酸及脂肪酸营养生理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Richardson)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养殖系统中(实验桶规格:80cm×60cm×60cm,288L)进行为期30d的摄食生长实验,每实验桶3000尾稚鱼,每天投喂8次,饱食投喂。实验期间,水温23-25℃,盐度24-28‰,pH 7.8-8.2,溶氧量在6 mg L-1以上,换水量为150-300% d-1,光强控制在500-1000 lux。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00%、0.30%、0.60%、0.90%、1.20%和1.50% L-赖氨酸盐酸盐(赖氨酸实测值为2.48、2.78、3.06、3.35、3.72和4.10%饲料干重),以谷氨酸和甘氨酸调节配方,以NaOH调节饲料pH至中性,制备6种等氮等能实验饲料,以探讨大黄鱼稚鱼(初始体重2.75±0.11mg)对赖氨酸的最适需求量。其中,氨基酸混合物(除赖氨酸外的其它氨基酸组成模式参照大黄鱼稚鱼鱼体氨基酸组成)和补充的赖氨酸用棕榈酸甘油酯包被。结果表明,大黄鱼稚鱼特定生长率(SGR)和存活率均随着赖氨酸添加水平的提高呈现先升高(从2.48%到3.35%,P<0.05)后降低(从3.72%到4.10%,P<0.05)的趋势。其中,3.06%赖氨酸处理组稚鱼的SGR和存活率最高。鱼体粗蛋白含量(51.31-53.82%,鱼体干重)的变化趋势与SGR相似,3.35%赖氨酸处理组稚鱼粗蛋白含量最高。鱼体粗脂肪含量(13.75-15.71%,鱼体干重)随着赖氨酸水平的提高呈现与鱼体粗蛋白含量相反的趋势。鱼体水分含量(87.77-90.81%)在各处理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消化酶分析结果说明,适宜的赖氨酸含量(3.35%)促进了胰腺外分泌功能和肠道刷状缘消化酶功能的发育。以SGR和存活率为评价指标,经二次曲线模型分析得出大黄鱼稚鱼对赖氨酸的最适需要量分别为3.37%饲料(6.45%饲料蛋白)和3.30%饲料(6.41%饲料蛋白)。由赖氨酸最适需要量和A/E比计算而得的其它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将为大黄鱼稚鱼微颗粒饲料的开发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2.以棕榈酸甘油酯包被晶体氨基酸混合物梯度替代0%、25%、50%、75%和100%鱼粉蛋白(FM、25%CAA、50%CAA、75%CAA和100%CAA),其中25%替代水平下设计包被晶体氨基酸混合物和不包被晶体氨基酸混合物(N-25%CAA)两个对比处理组,以α-淀粉调节配方,NaOH调节饲料pH至中性,研究饲料中晶体氨基酸替代鱼粉蛋白对大黄鱼稚鱼(初始体重2.75±0.11mg)生长、存活、消化酶及代谢酶活力的影响,并对包膜和不包膜晶体氨基酸的添加效果进行比较,为微颗粒饲料中蛋白源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中,随着晶体氨基酸替代水平的提高,稚鱼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SGR)呈现先升高(从0%到25%)后降低(从25%到100%)的趋势(P<0.05),25%CAA处理组稚鱼存活率和SGR均显着高于其它替代水平处理组(P<0.05),N-25%CAA处理组稚鱼存活率和SGR与FM和25%CAA处理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其大小顺序为25%CAA>N-25%CAA>FM。25%CAA处理组稚鱼鱼体粗蛋白含量最高(54.38%,鱼体干重),显着高于50%CAA、75%CAA和100%CAA处理组(P<0.05),与FM处理组差异不显着(P>0.05);N-25%CAA处理组稚鱼粗蛋白含量与FM和25%CAA处理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其大小顺序为25%CAA>N-25%CAA>FM。50%CAA、75%CAA和100%CAA处理组稚鱼粗脂肪含量(15.47-15.63%,鱼体干重)显着高于FM和25%CAA处理组(P<0.05)。消化酶分析结果表明,适宜的晶体氨基酸替代水平(25%)促进了大黄鱼稚鱼消化系统的发育。氨基酸代谢酶分析结果表明,晶体氨基酸的添加提高了稚鱼体内氨基酸代谢水平,其中25%CAA处理组谷草转氨酶与谷丙转氨酶的比值(AST/ALT)显着高于其它替代水平处理组(P<0.05)。本实验结果说明,在大黄鱼稚鱼微颗粒饲料中添加棕榈酸甘油酯包被的晶体氨基酸是可行的,且大黄鱼稚鱼可以有效地利用此形式的晶体氨基酸,晶体氨基酸替代鱼粉蛋白的比例应小于25%,最适的替代比例有待进一步研究。3.以全鱼粉(FM)处理组为对照组,分别以棕榈酸甘油酯包被晶体氨基酸(CAA)、鱼肉水解蛋白(HFM)和棕榈酸甘油酯包被晶体氨基酸与鱼肉水解蛋白混合物(CAA&HFM)替代25%鱼粉蛋白,α-淀粉调节配方,配制实验饲料,对大黄鱼稚鱼(初始体重2.75±0.11mg)利用不同蛋白源进行比较研究,为微颗粒饲料中蛋白源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FM处理组特定生长率(SGR)、存活率均显着低于其它处理组(P<0.05)。CAA、HFM和CAA&HFM处理组鱼体粗蛋白含量显着高于FM处理组(P<0.05)。FM和HFM处理组鱼体粗脂肪含量显着低于CAA处理组(P<0.05),与CAA&HFM处理组差异不显着(P>0.05)。肠段胰蛋白酶与胰段胰蛋白酶活力的比值(Trypsin(I)/Trypsin(P))在FM处理组最低,显着低于CAA和CAA&HFM处理组(P<0.05),与HFM处理组无显着性差异。CAA、HFM和CAA&HFM处理组刷状缘亮氨酸氨肽酶(LA)和碱性磷酸酶(AP)活力显着高于FM处理组(P<0.05);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力的比值(AST/ALT)在FM处理组最低,显着低于CAA处理组(P<0.05),与HFM、CAA&HFM处理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本实验条件下,在微颗粒饲料中添加晶体氨基酸或/和多肽类物质有利于改善大黄鱼稚鱼的生长和存活,但具体适宜的添加水平有待进一步研究。4.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0.15%、0.30%、0.60%、1.20%和2.40%花生四烯酸(ARA)(ARA实测值为0.15%、0.30%、0.50%、0.79%、1.58%和2.59%),以大豆油调节配方,制作成六种等氮等能实验微颗粒饲料,研究饲料中不同花生四烯酸含量对大黄鱼稚鱼(初始体重4.08±0.1mg)生长、存活、体组成及抗胁迫能力的影响,以探求其对花生四烯酸的最适需求量。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ARA含量的提高,特定生长率、存活率及抗胁迫能力均存在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适宜的ARA含量(0.79%)改善了稚鱼的生长、存活及抗胁迫能力,相反ARA含量过高(2.59%)或者过低(0.15%和0.30%)处理组稚鱼的生长、存活及抗胁迫能力均较低。饲料适宜的ARA含量提高了碱性磷酸酶(AP)、亮氨酸氨肽酶(LA)的活力和肠段胰蛋白酶与胰段胰蛋白酶活力的比值(Trypsin(I)/ Trypsin(P))。鱼体脂肪酸组成受到饲料脂肪酸组成的显着影响,鱼体ARA含量与饲料ARA含量显着正相关(y = 5.1641x+2.1348,R2=0.973,P<0.001),而鱼体EPA含量与饲料ARA含量显着负相关(y=-0.7298x+5.2963,R2= 0.9714,P<0.001)。在本实验条件下,以SGR和存活率为评价指标,ARA最适需求量分别为0.93%和0.87%(饲料干重)。5.分别以鱼油(FO)、大豆油(SO)、亚麻油(LO)和三种油混合物(MO,FO:SO:LO=1:1:1)为主要脂肪源制作成4种等氮等能实验微颗粒饲料,研究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对大黄鱼稚鱼(初始体重4.08±0.1mg)生长、存活、体组成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为大黄鱼微颗粒饲料中脂肪源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FO、MO处理组稚鱼均获得较好的SGR和存活率,SO对大黄鱼稚鱼SGR和存活率有显着地抑制作用。FO处理组粗蛋白含量(56.94%,鱼体干重)最高,显着高于SO处理组(53.97%,鱼体干重,P<0.05),但与LO(56.21%,鱼体干重)、MO处理组(56.38%,鱼体干重)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SO处理组鱼体粗脂肪含量(17.88%,鱼体干重)显着高于其它处理组(P>0.05)。大黄鱼稚鱼鱼体脂肪酸和实验饲料脂肪酸组成存在高度的一致性,鱼体C18:2n-6、C18:3n-3、EPA、DHA、∑n-3PUFA、∑n-6PUFA与饲料C18:2n-6、C18:3n-3、EPA、DHA、∑n-3PUFA、∑n-6PUFA之间存在显着地正相关关系(R2分别为0.986、0.9911、0.8877、0.9878、0.7723和0.9894)。消化酶分析结果显示,LO、SO抑制了大黄鱼稚鱼胰腺外分泌能力和肠道刷状缘消化酶的活力的发育。在本实验条件下,以SGR和存活率为评价指标,亚麻油在大黄鱼稚鱼生长性能方面的效果要好于大豆油,用亚麻油和大豆油混合油可以替代2/3鱼油,但最适替代水平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人工育苗条件下大黄鱼仔、稚鱼的摄食与生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育苗条件下大黄鱼仔、稚鱼的摄食与生长(论文提纲范文)

(1)电解多维对大黄鱼仔稚鱼尾部骨骼发育的致畸性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条件与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数据处理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3.1 电解多维对大黄鱼仔稚鱼的致畸性原理分析
    3.2 预防电解多维对大黄鱼仔稚鱼致畸的措施

(2)四川华鳊早期发育及温度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四川华鳊简介
        1.1.1 生物学特性
        1.1.2 研究进展
    1.2 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的人工繁殖
    1.3 鱼类早期发育研究
        1.3.1 鱼类早期生活史
        1.3.2 鱼类胚胎发育的研究进展
        1.3.3 仔、稚鱼相关的研究进展
    1.4 温度对鱼类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1.4.1 温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1.4.2 温度对仔、稚鱼生长发育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温度对四川华鳊胚胎发育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亲鱼来源
        2.1.2 人工催产及胚胎孵化
        2.1.3 胚胎观察
        2.1.4 不同温度胚胎发育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胚胎发育过程(25℃条件下)
        2.2.2 不同温度对四川华鳊胚胎发育影响
    2.3 讨论
        2.3.1 四川华鳊胚胎发育特征
        2.3.2 温度、卵径大小与胚胎孵化历时的关系
        2.3.3 温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四川华鳊仔稚鱼生长与形态发育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受精卵来源
        3.1.2 受精卵孵化和仔稚鱼管理
        3.1.3 实验方法
        3.1.4 仔稚鱼阶段划分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
        3.2.1 仔稚鱼的生长与发育
        3.2.2 仔稚鱼的生长模型
        3.2.3 卵黄囊的吸收
    3.3 讨论
        3.3.1 四川华鳊仔稚鱼发育特点
        3.3.2 卵黄囊体积与开口摄食时间的关系
        3.3.3 混合营养期
        3.3.4 四川华鳊仔稚鱼的生长速率
    3.4 小结
第4章 温度对四川华鳊仔、稚鱼生长发育及存活率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温度设置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温度对四川华鳊仔、稚鱼生长发育的影响
        4.2.2 温度对四川华鳊仔稚鱼发育进程的影响
        4.2.3 四川华鳊仔稚鱼全长与日龄的关系
        4.2.4 温度对四川华鳊仔稚鱼存活率的影响
    4.3 讨论
        4.3.1 温度与仔、稚鱼生长发育进程
        4.3.2 温度与仔、稚鱼存活率
    4.4 小结
第5章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实践情况

(3)饲料磷脂水平对黄姑鱼稚鱼和早期幼鱼生长、肠道结构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磷脂在水产养殖动物中的研究进展
    1.1 引言
    1.2 磷脂的生物学特征
        1.2.1 磷脂的结构与组成
        1.2.2 磷脂的理化性质
        1.2.3 磷脂的来源
        1.2.4 磷脂的功能
    1.3 磷脂代谢
        1.3.1 磷脂合成
        1.3.2 磷脂的分解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饲料磷脂水平对黄姑鱼稚鱼及早期幼鱼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饲料配方
        2.2.2 实验用鱼和养殖管理
        2.2.3 测量和取样
        2.2.4 营养成分分析
        2.2.5 饲料及黄姑鱼稚鱼全鱼脂肪酸测定
        2.2.6 饲料及黄姑鱼稚鱼全鱼氨基酸测定
        2.2.7 磷脂的测定
        2.2.8 计算公式
        2.2.9 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饲料、黄姑鱼鱼卵和强化卤虫的脂肪酸组成
        2.3.2 饲料磷脂的添加对黄姑鱼稚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2.3.3 饲料磷脂添加对黄姑鱼早期幼鱼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2.3.4 饲料、卤虫和黄姑鱼鱼卵氨基酸组成
        2.3.5 饲料大豆卵磷脂含量对黄姑鱼早期幼鱼鱼体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2.3.6 相关性和PCA分析
    2.4 讨论
        2.4.1 饲料、黄姑鱼鱼卵和强化卤虫脂肪酸的组成
        2.4.2 饲料磷脂的添加对黄姑鱼稚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2.4.3 饲料磷脂添加对黄姑鱼早期幼鱼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2.4.4 饲料大豆卵磷脂含量对黄姑鱼早期幼鱼鱼体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2.4.5 相关性和PCA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生物饵料和饲料磷脂水平对黄姑鱼稚鱼和早期幼鱼消化道结构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饲料配方
        3.2.2 实验用鱼和养殖管理
        3.2.3 样品采集
        3.2.4 肠道常规组织切片
        3.2.5 肠道电镜透射切片
        3.2.6 肠道扫描电镜切片
        3.2.7 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染色(AB-PAS)染色
        3.2.8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黄姑鱼仔、稚鱼消化道发育观察
        3.3.2 生物饵料和饲料磷脂水平对黄姑鱼稚鱼和早期幼鱼肠道结构的影响
        3.3.3 黄姑鱼早期幼鱼肠道透视电镜及扫描电镜观察
    3.4 讨论
        3.4.1 黄姑鱼仔、稚鱼消化道形态发育观察
        3.4.2 饲料磷脂的添加对黄姑鱼稚鱼和早期幼鱼肠道结构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黄姑鱼早期幼鱼肠道的转录组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饲料配方
        4.2.2 实验用鱼和养殖管理
        4.2.3 样品采集
        4.2.4 RNA提取与检测
        4.2.5 测序和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测序数据评估与注释
        4.3.2 差异基因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结果

(4)大刺鳅仔、稚鱼的生长及摄食节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池塘条件和饲养管理
    1.2 大刺鳅仔、稚鱼的生长测量
    1.3 大刺鳅仔、稚摄食节律评估和和消化时间测定
    1.4 各指标计算方法及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大刺鳅仔、稚鱼的生长
    2.2 大刺鳅仔、稚鱼的摄食节律
    2.3 大刺鳅仔、稚鱼对枝角类、卤虫无节幼体的消化时间
3 讨论
    3.1 大刺鳅仔、稚鱼的生长特性
    3.2 大刺鳅仔、稚鱼的摄食节律特征

(5)短须裂腹鱼仔稚鱼发育及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鱼来源和培育条件
    1.2 仔稚鱼生长发育观察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短须裂腹鱼仔稚鱼发育特征
        2.1.1 仔鱼阶段
        2.1.2 稚鱼阶段
    2.2 短须裂腹鱼仔稚鱼的生长特性
3 讨论
    3.1 短须裂腹鱼仔稚鱼的发育特点
    3.2 短须裂腹鱼仔稚鱼的生长特点

(6)叶尔羌高原鳅早期发育及盐碱适应生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目的及意义
    1.1 鱼类早期生活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1.1 鱼类早期发育
        1.1.1.1 鱼类胚胎发育
        1.1.1.2 饥饿和“不可逆点”
        1.1.2 鱼类摄食与生长
        1.1.2.1 鱼类的摄食
        1.1.2.2 鱼类的生长
    1.2 盐碱环境对鱼类生长发育的影响
    1.3 转录组学在鱼类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1.4 塔里木河渔业概况
    1.5 叶尔羌高原鳅相关研究进展
        1.5.1 高原鳅属鱼类研究
        1.5.2 叶尔羌高原鳅介绍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塔里木河水系叶尔羌高原鳅栖息环境调查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采集地点
        2.2.2 采样方法
        2.2.3 渔获物统计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水质调查分析
        2.3.2 渔获物分类鉴定
        2.3.3 几种高原鳅鱼类生长比较
        2.3.4 盐碱度与叶尔羌高原鳅种群数量关系
        2.3.5 几种高原鳅和栖息水域环境关系
        2.3.6 环境因子与叶尔羌高原鳅种群数量关系
    2.4 讨论
第三章 叶尔羌高原鳅胚胎发育及胚后发育观察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受精卵采集和孵化
        3.2.2 仔、稚幼鱼的培育
        3.2.3 取样和观察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胚胎发育
        3.3.1.1 卵裂期
        3.3.1.2 囊胚期
        3.3.1.3 原肠期
        3.3.1.4 神经胚期
        3.3.1.5 器官形成期
        3.3.2 胚后发育
        3.3.2.1 卵黄囊仔鱼
        3.3.2.2 稚鱼阶段
        3.3.2.3 卵黄囊吸收与仔稚鱼的生长
    3.4 讨论
第四章 叶尔羌高原鳅摄食与生长的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样本采集
        4.2.2 试验方法
        4.2.3 仔鱼初次摄食率
        4.2.4 仔鱼形态测量和成活率测定
        4.2.5 生长率的测定
        4.2.6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卵黄囊仔鱼生长对比
        4.3.2 饥饿对仔鱼形态和行为影响
        4.3.3 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及PNR
        4.3.4 延迟投喂对仔鱼成活率的影响
        4.3.5 延迟投喂对仔鱼生长的影响
        4.3.6 不同饲料对其生长的影响
        4.3.7 不同投喂频率对其生长的影响
        4.3.8 不同光照对其生长的影响
    4.4 讨论
第五章 叶尔羌高原鳅对盐碱的耐受与生长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样本采集
        5.2.2 试验用水和设施
        5.2.3 盐碱耐受性试验
        5.2.4 取样观察和测定
        5.2.5 盐碱胁迫下生长测定
        5.2.6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盐碱浓度下叶尔羌高原鳅受精卵孵化
        5.3.2 不同盐碱浓度下叶尔羌高原鳅仔鱼存活系数
        5.3.3 不同盐碱浓度下叶尔羌高原鳅仔稚鱼耐受性
        5.3.4 不同盐碱浓度下叶尔羌高原鳅成鱼耐受性
        5.3.5 不同盐碱浓度下叶尔羌高原鳅仔稚鱼的生长
        5.3.6 不同盐碱浓度下叶尔羌高原鳅幼鱼的生长
        5.3.7 不同盐碱浓度下叶尔羌高原鳅成鱼的生长
    5.4 讨论
        5.4.1 不同盐碱浓度下叶尔羌高原鳅耐受性
        5.4.2 不同盐碱浓度下叶尔羌高原鳅生长比较
第六章 叶尔羌高原鳅对盐碱适应机制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样本采集
        6.2.2 试验方法
        6.2.2.1 血液学及组织学
        6.2.2.2 基于转录组分析
    6.3 数据处理
    6.4 结果与分析
        6.4.1 不同盐碱浓度下血液各个离子浓度的变化
        6.4.2 不同盐碱浓度下各个生化指标的变化
        6.4.3 不同盐碱浓度下Na~+-K~+-ATP酶变化
        6.4.4 不同盐碱浓度下叶尔羌高原鳅鳃组织变化
        6.4.5 不同盐碱浓度下叶尔羌高原鳅肾组织变化
        6.4.6 不同盐碱浓度下叶尔羌高原鳅肠组织变化
        6.4.7 RNA测序的组装和拼接
        6.4.8 基因功能注释和分类
        6.4.9 DEGs分析
        6.4.10 qRT-PCR验证
    6.5 讨论
        6.5.1 不同盐碱浓度下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6.5.2 不同盐碱浓度下鱼类组织结构变化
        6.5.3 不同盐碱浓度下鱼类分子机制的变化
主要研究结论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海水鱼仔稚鱼营养和饲料的研究进展(一)(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饵料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1 营养不够全面
    1.2 供给不稳定
    1.3 可能携带病原菌
    1.4 生产成本高
2 海水鱼仔稚鱼摄食习性和消化系统发育特征
    2.1 海水鱼仔稚鱼摄食习性和生长特征
    2.2 海水仔稚鱼消化系统发育特征
    2.3 海水仔稚鱼消化酶的变化规律
3 海水鱼仔稚鱼的营养需求
    3.1 蛋白质和氨基酸

(8)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F1仔、稚、幼鱼的摄食与生长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受精卵的来源和鱼苗培育
    1.2取样、观察及测量
    1.3各指标计算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摄食率和消化道饱满度
    2.2摄食量和消化道饱满系数
    2.3饱食时间、消化时间和平均饱食量
    2.4摄食节律和摄食行为
    2.5生长特性
3讨论
    3.1饵料系列的选择和适用性
    3.2珍珠龙胆石斑鱼仔、稚、幼鱼的摄食能力
    3.3珍珠龙胆石斑鱼摄食节律特点
    3.4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全长生长和体重增长的特性
    3.5残食现象和苗种成活率的问题

(10)大黄鱼仔稚鱼氨基酸及脂肪酸营养生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综述:海水仔稚鱼氨基酸及脂肪酸营养生理研究进展
    1 引言
    2 海水仔稚鱼氨基酸营养研究进展
        2.1 仔稚鱼消化系统的发育
        2.2 仔稚鱼对氨基酸的需求
        2.3 仔稚鱼的必需氨基酸
        2.4 必需氨基酸的生理作用
        2.5 仔稚鱼对不同氨基酸源的利用
        2.6 氨基酸在颗粒饲料中的应用
    3 海水仔稚鱼脂肪酸营养研究进展
        3.1 脂肪酸的分类
        3.2 海水鱼类的必需脂肪酸
        3.3 海水仔稚鱼必需脂肪酸的需求
        3.4 海水鱼类脂肪酸合成能力
        3.5 必需脂肪酸之间的竞争
        3.6 必需脂肪酸的生理作用
        3.7 脂肪酸在生产中的应用
    4 总结与展望
第二章 大黄鱼稚鱼赖氨酸最适需求量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鱼苗与养殖系统
        2.2 实验设计与实验饲料
        2.3 取样与分析
        2.4 计算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存活和生长
        3.2 体组成
        3.3 消化酶活力
        3.4 赖氨酸及其它EAA 最适需求量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晶体氨基酸替代鱼粉蛋白对大黄鱼稚鱼生长、存活及氨基酸代谢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鱼苗与养殖系统
        2.2 实验设计与实验饲料
        2.3 取样与分析
        2.4 计算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存活和生长
        3.2 体组成
        3.3 消化酶与代谢酶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章 大黄鱼稚鱼对鱼粉蛋白、多肽和晶体氨基酸利用的比较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鱼苗与养殖系统
        2.2 实验设计与实验饲料
        2.3 取样与分析
        2.4 计算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存活和生长
        3.2 体组成
        3.3 消化酶与代谢酶
    4 讨论
    5 结论
第五章 微颗粒饲料中花生四烯酸对大黄鱼稚鱼生长、存活、体组成及抗胁迫能力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鱼苗与养殖系统
        2.2 实验设计与实验饲料
        2.3 取样与分析
        2.4 计算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存活和生长
        3.2 体成分
        3.3 消化酶
        3.4 大黄鱼稚鱼对ARA 的最适需求量
        3.5 抗胁迫能力
    4 讨论
    5 结论
第六章 微颗粒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对大黄鱼稚鱼生长、存活、体组成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鱼苗与养殖系统
        2.2 实验设计与实验饲料
        2.3 取样与分析
        2.4 计算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微颗粒饲料化学成分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3.2 存活和生长
        3.3 体成分
        3.4 消化酶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人工育苗条件下大黄鱼仔、稚鱼的摄食与生长(论文参考文献)

  • [1]电解多维对大黄鱼仔稚鱼尾部骨骼发育的致畸性初探[J]. 陈佳,柯巧珍,余训凯,张文兵,黄匡南,翁华松,包欣源,刘兴彪,刘家富.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1(03)
  • [2]四川华鳊早期发育及温度影响研究[D]. 王亚利. 西南大学, 2021(01)
  • [3]饲料磷脂水平对黄姑鱼稚鱼和早期幼鱼生长、肠道结构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 祝文亮. 浙江海洋大学, 2021(02)
  • [4]大刺鳅仔、稚鱼的生长及摄食节律[J]. 钟全福,樊海平,薛凌展,陈斌,林煜.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20(02)
  • [5]短须裂腹鱼仔稚鱼发育及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J]. 黄俊,朱挺兵,杨德国,吴兴兵,柴毅. 水生态学杂志, 2019(06)
  • [6]叶尔羌高原鳅早期发育及盐碱适应生理机制[D]. 陈生熬.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7]海水鱼仔稚鱼营养和饲料的研究进展(一)[J]. 林建斌. 饲料与畜牧, 2017(02)
  • [8]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F1仔、稚、幼鱼的摄食与生长特性分析[J]. 于欢欢,李炎璐,陈超,孔祥迪,张廷廷,刘莉,徐万土,庞尊方,李文升. 中国水产科学, 2015(05)
  • [9]鱼类营养与调控技术[J]. 魏友海,张明. 科学养鱼, 2013(07)
  • [10]大黄鱼仔稚鱼氨基酸及脂肪酸营养生理的研究[D]. 谢奉军.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2)

标签:;  ;  ;  ;  ;  

人工育苗条件下大黄鱼幼鱼的摄食和生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