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歌中的欢乐与悲伤——欣赏济慈的秋天颂

秋歌中的欢乐与悲伤——欣赏济慈的秋天颂

一、欢乐掩盖着忧伤的秋之歌——济慈《秋颂》赏析(论文文献综述)

崔丹[1](2019)在《焦虑与超越:济慈诗歌中的身份认同书写研究》文中认为作为英国第二代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济慈虽生平遭际困顿、但却以独特的审美追求、深邃的诗评思想、别具一格的诗歌书写跻身于伟大诗人行列,在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自省式诗人,济慈穷其一生,以诗铭志,但心中焦虑挥之不去。诗人对死亡、宗教、诗人身份、两性、阶级、与政治等皆充满焦虑之情,而这些焦虑归根结底反映出诗人对身份认同问题的深刻思考,即其对自我身份认同、个体身份认同、集体身份认同中的性属身份认同和民族与种族身份认同持有深刻的焦虑之情。究其实质,济慈的身份认同焦虑产生在主体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中,从而体现出一体多面性、多层次性与交错性特点。诗歌书写成为济慈表达、展现与超越焦虑的方式。诗人不仅在与亲朋好友的鸿雁传书中表达身份认同焦虑,并且更以诗歌书写作为展现与超越身份认同焦虑的场域与实践,而对其深入地探讨是深刻理解济慈其人、其思与其诗的关键。相关文学批评理论与视角为此问题的剖析提供具体而坚实理论阐释与策略选择。笛卡尔有关主体意识,海德格尔有关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拉康、齐泽克等对“焦虑”等阐释可用于厘清身份认同焦虑问题;文艺复兴运动与浪漫主义思潮中有关死亡、生命、时空、宗教信仰等阐释可分析诗人的自我身份认同焦虑;布鲁姆的“影响的焦虑”阐释和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身份论可探讨诗人的个体身份认同焦虑;拉康、齐泽克、福柯、格林布拉特等有关“凝视”理论、黑格尔的主仆关系阐释、吉尔伯特、古芭等女性主义话语与福柯有关性属、疯癫、规训等权力话语体系可探索诗人的性属身份认同焦虑问题;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视角、琳达·考利与安德森有关民族主义与国家身份建构等理论可分别分析诗人集体身份认同焦虑中的民族身份认同焦虑与种族身份认同焦虑问题。诗人通过诗歌书写探讨自我身份认同焦虑,具体表现为对死亡的迫近与难以企及的宗教救赎持有焦虑之情。家门罹难、久病之躯、先辈与同仁的英年早逝等系列不幸令济慈感慨阳寿渐殁,诗名难酬,而其对生之渴望、死之恐惧凸显焦虑,死亡氛围、肺痨症状等遂成为诗歌书写中心,诗人通过书写向死而生、化死为生、以生蕴死、物我相生、物我两生来实现其对死亡焦虑超越的书写。济慈宗教态度的形成与时代背景、社会文化思潮、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生长环境、文人挚友影响密不可分,诗人在诗歌中以“复魅”与“祛魅”的方式对宗教进行书写,期间尽透诗人的焦虑之情。但诗人并非园囿其中,而是在保存宗教积极元素基础上,融合希腊神学、凯尔特泛神论等凸显世俗人文主义精神元素来超越宗教身份认同焦虑,以此实现超越自我身份认同焦虑的夙愿。济慈虽集百家众长,但却致力于克服“影响的焦虑”,从而体现出个体身份认同焦虑。诗人在诗歌形式、风格、技巧、人物、情节等方面继承前驱与同侪诗人的诗歌精华基础上,剑走偏锋,形成独特的济慈式诗歌风格,实现克服前驱与同侪诗人“影响的焦虑”。具体表现在:诗人摒弃斯宾塞的王权至上主义,坚持人文主义精神;摒弃莎士比亚的“宿命论”,凸显人文主义精神的“主体选择”;深化诗画越界、彰显基督教与泛神论博弈、升华人道主义精神等方面超越弥尔顿;弥补彭斯“史诗自然”的缺席,再现济慈式“崇高自然”;通过济慈式“想象自然”实现华兹华斯的“不朽自然”;摒弃柯勒律治理性哥特式想象,实现济慈式瑰丽幻想;摒弃拜伦的“现实书写”,实现济慈式“想象书写”;以“人道主义”精神升华雪莱的“英雄主义”思想。在性属关系书写中,济慈对男女两性皆充满浓郁的性属身份认同焦虑。就诗歌对异性身份认同焦虑书写而言,济慈通过塑造代表摄政晚期父权制文化认同下的男性“凝视”中的“家中的天使”来表达自我对集体身份认同。但同时,诗人用通过刻画“淑女”充满性欲诱惑般的“反凝视”来展现女性对代表社会“大他者”的男性反抗,彰显诗人对传统社会意识形态中异性性属的不认同,也间接展现诗人的异性性属身份焦虑。同样,诗人刻画出“邪恶”女性的“反凝视”来展现对社会规约的反抗,其中又不乏刻画社会主导体制对其进行的规训与惩罚,由此,再次彰显诗人的性属身份认同焦虑。最终诗人将“美好”与“邪恶”同时赋予理想女性形象,以此实现其对异性性属身份认同焦虑的超越。就同性身份认同焦虑而言,诗人一方面书写男性个体与个体以及个体与集体的对峙,以此展现济慈个体在社会集体身份认同中存有的焦虑之情。同时,诗人从个体、年龄与群体性方面展现出男性之间的亲密协同关系,深刻地展现出诗人在男性话语与国家权力背景下超越同性身份认同焦虑的书写实践。在超越民族与种族身份认同焦虑书写中,济慈内心充满浓郁的焦虑之情。家庭熏陶、志友论政、同侪影响、前辈指引、政治时论皆对其影响深刻。反观诗歌,诗人不仅书写其对英格兰、苏格兰与爱尔兰的民族身份认同焦虑,而且展现出其致力于与英格兰民族为核心的不列颠国家身份相认同。诗人对诸如美洲、非洲与印度等大英帝国殖民地持有深刻焦虑之情,因受东方主义思想浸润,诗人一方面不自觉地将殖民地视为“他者”,但另一方面,作为知识分子的诗人以其秉承的人道主义思想渴望与殖民地相认同,以争取全人类的解放来实现对种族身份认同焦虑的超越。

康佳佳,杨臻[2](2019)在《秋之礼赞——论济慈《秋颂》之美》文中认为《秋颂》是济慈颂歌之代表,诗中描绘了秋景图、秋人图和秋声图等三幅秋韵图,将人和物、静与动、声与色巧妙地构成整体,在形式、内容及写作技巧上极具美感,体现了诗人对美的极致追求,堪称精雕细琢的艺术品。

康佳佳[3](2018)在《两首秋之赞歌——《秋颂》和《西江月》之比较》文中提出外国诗歌与中国诗词中以秋天为主题的数不胜数,但以颂秋为主题的却是少之又少。《秋颂》与《西江月》恰巧都是以歌颂秋天为主题,虽然这两首作品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作者在不同的背景下创作的,但通过对比这两首作品的结构发现,两位作者均为我们描绘了三幅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秋景图、秋人图和秋声图,并且在意象描写上都从视觉、嗅觉和听觉三个方面表达了对秋的喜爱之情,同时又饱含了对秋之将末的无限留恋之情。

谢超[4](2018)在《英国诗歌中的气候书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的事实下,气候变化已成为自然科学领域和人文社科领域共同关心的议题。“人类世”概念的提出使得人们对人为原因造成的气候变化有了深刻的认识。文学对认识和解决目前的气候变化危机究竟有何作用正成为文学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文学对气候的呈现由来已久,并在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来愈加明显,针对文学中气候书写的研究也呈兴起之势。本文以英国诗歌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批评的视角,重点考察18世纪至当代英国诗歌对气候现象的呈现。传统的文学批评在解读这些诗歌中的气候书写时往往将重心放在诗歌文本所呈现的气候的象征意义上,而忽略了气候的物质属性。本文参考英国环境史材料,结合英国各时期的文学文化思潮,以时间为线索,从单个诗人及其重点作品入手,对英国诗歌中的气候书写展开深入分析。18世纪英国诗歌凸显了气候的物质属性,气候不再是单纯的象征性背景,诗人们在作品中重点呈现了天气对城市造成的影响、气候中的规律、以及气候对农业和身体产生的直接作用。19世纪时,科学取得长足进步,工业革命纵深发展,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诗歌中的气候书写渗透着科学成分。同时,空气污染以及与此相关的对英国社会的批判、城市与自然的关系、身份问题也成为诗人们重点表现的主题。20世纪时,诗歌中的气候书写主要集中在现代主义作品中,该阶段的气候书写有意拆解了自然与文化、物质与精神的边界。诗人们在彰显气候物质属性的同时,还表达了对西方现代文明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当代诗歌中的气候书写流露出人们对气候变化的焦虑及反思,诗人们探讨了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末世主题,思考地方与全球的关系,并提出构建气候伦理的设想。基于对英国诗歌中气候书写的历史回顾和分析,本文提出,诗歌中气候的物质属性与文化属性不可分割,这种不可分割性显示出人与自然、自然与文化相互交融的关系,而意识到这一层关系,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有助于我们应对目前所面临的气候危机,从而寻找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出路。

魏媛媛[5](2015)在《济慈长诗中的希腊神话和英国元素》文中认为济慈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关注并阅读古希腊神话方面的书籍,这种热爱一直贯穿他的青年时代。《恩狄弥翁》、《许佩里翁:片段》、《拉米亚》三首长诗既是济慈理解和运用希腊神话进行创作的典范,也是济慈长诗中的精品。济慈生前展望自己死后将跻身英国伟大诗人之列,并把成名的希望寄托到长诗的创作上,所以对长诗的研究和挖掘是全面解读济慈的必须。《恩狄弥翁》是济慈诗作中最长的一首,诗人以《古典词典》中狄安娜与恩狄弥翁的爱情故事为引子,创作了恩狄弥翁追求并获得圆满爱情的罗曼司。济慈模仿《奥德赛》的双线结构为《恩狄弥翁》设置了双主题,即作者济慈的理想和恩狄弥翁的爱情;情节安排上,恩狄弥翁在历险中遇到的三段爱情故事在古希腊神话中原本与恩狄弥翁没有交集,诗中三对情侣的故事促成了恩狄弥翁思想的升华;形象塑造上,济慈为月神设计了三个名字四张面孔,对恩狄弥翁的形象和性格进行了补充和创新。济慈将《恩狄弥翁》的整个故事背景放在了英格兰的氛围之下,诗中的自然环境、花鸟虫鱼都具有典型的英格兰特色,诗人还在爱情主题之外加入了自己的诗歌理想和对祖国前景的展望。《许佩里翁:片段》是济慈创作史诗体裁的首次尝试。济慈以赫西俄德《神谱》中奥林波斯神战胜并囚禁提坦神为故事原型订立了自己的新“神谱”和朝代更迭规则,并把阿波罗作为约夫的继任者。诗中济慈有把自己和阿波罗混同的迹象,此外,萨图恩和许佩里翁都可以找到现实和文学原型,济慈还在诗中加入了一些古希腊神话中原本没有的人物并赋予其独特含义。《拉米亚》是一首爱情诗,这首诗是济慈作品中既叫好又叫座的一部。除了借鉴《忧郁的剖析》中拉米亚与里修斯的爱情悲剧,济慈还以奥维德《变形记》中的故事为原型加入了拉米亚与赫尔墨斯的交易、赫尔墨斯和林中仙女的爱情。在神话演绎之外,济慈为诗歌加入了树林中神灵的更替、使天使折翼的哲学这样表达作者个人理想和思想的观点和论述。三首诗除了都是希腊神话背景,还具有一个共同点:诗中济慈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诗歌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方面,济慈想成为阿波罗的追随者,或更直接,成为诗神和预言之神阿波罗本人;国家方面,济慈认为英国诗歌将超越古希腊文学占据世界文林,英国也将作为海上强国而崛起。天假以年,济慈不但可能日趋保守,他或将成为一个帝国事业的支持和歌颂者。

吕正惠[6](2013)在《四十年代的现代诗人穆旦》文中指出八十年代以后,大陆对新文学的评价逐渐趋于多元化。在这之前,一般都以现实主义的标准来衡量作品,许多作家因此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现在,有不少学者喜欢"发掘"过去被埋没的作家,让他们重见天日。在这一次"再发现"的过程中,不可讳言的,某些流派和作家又反过来得到过高的评价,承受了许多不应有的称许。不过,一般而言,八十年代所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确要比以往更富于变化。在重写过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里面,最有意义的可能是:对四十年代现代主义诗人的再发现与再评价。—九八

黄红春[7](2013)在《新月派文学观念研究》文中认为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思想分化的时候,它没有跟随主流文学转向为革命服务,而是继续坚持五四启蒙思想,追求思想独立和艺术本位,成为自由主义思潮裹挟下重要的文学社团。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新月派曾遭到歧视,被误读或被遮蔽。今日重新审视新月派,选取文学观念作为切入口,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构成文学流派的诸要素中,文学观念是最核心的,它决定了一个文学流派的艺术风格和组织活动,更决定了对它的定性定位。但研究新月派文学观念的现实困境是显然的,因为新月派不是一个组织严密、活动紧凑、主张一致的流派,其文学观念既体现在繁杂异样的理论主张与文学批评中,也隐含在风格多变的创作实践乃至文学翻译中。如果只抓住其中某一层面来定位其文学观念,很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这也是目前学界对其文学观念定性仍存争议的根本原因。因此,只有综合观照新月派的文学理论与实践,才可能合理定义其文学观念。新月派在理论与批评上,一方面以梁实秋为代表,主张文学表现人性,服从于规范和均衡的尺度,有明显的新古典主义倾向;另一方面以徐志摩为代表,主张文学表现灵感,书写生命和自然的美,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色彩。新月派在创作和翻译中,更有着“为艺术”和“为人生”的多种色调,从浪漫的自我写真到古典的形式美追求,再到现代的心理探幽,不同的诗学形态恰恰彰显了新月派“自由”的思想内核。在继承中外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新月派追求古今同梦、中西融合。所以,尽管它与左翼文学曾经发生交锋,但同样推动了新文学的现代化进程,有益于现代文学从他律走向自律。同时,透过新月派的文学观,我们还可以看到现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有文化守成的民族意识,也有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怀。他们身上虽然有着理想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纠结,但又不乏责任担当与包容稳健的人文精神,这对当下抵制物质主义和科技主义价值观,有不可忽视的启示作用。本论文主要站在跨文化的视角,综合运用文学、社会学和翻译学等多学科知识,分文体从不同的话语层面综合研究新月派的文学观念。具体内容为:第一章研究新月派生成的历史语境。新月派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与文化艺术综合发展的结果。首先,晚清至五四的思想启蒙为它奠定了民主平等、民族爱国的思想基础。其次,自由主义思潮为它提供了个性自由、思想独立的精神范式。再次是新人文主义为新月派古典主义文学主张提供了理论资源。最后是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为新月派将人生与艺术、启蒙与审美并举的文学追求夯实基础。本章主要表明:现代化诉求是新月派生成的内在动力,新月派文学是知识分子现代性焦虑的产物。第二章研究新月派文艺观念的发展脉络。新月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文学主张与实践,体现出比较复杂的思想内涵。第一阶段是新月派身为清华学子的新月派成员,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与民族主义思想,追求自由独立的、民族国家的文艺。第二阶段是创办《诗镌》和《剧刊》的时期,新月派主张接续古今、融合中西的文艺,尤其重视古典主义的诗学追求。第三阶段是创办新月书店和《新月》月刊时期,他们提倡“健康”与“尊严”的文艺,与左翼文学笔战,为人权和法治呐喊。第四阶段是创办《诗刊》和《学文》时期,他们要求回归艺术本体、思想醇正、风格多样,甚至转向现代主义。本章重在厘清新月派文学观念的变化历程,并对其起始阶段作了新的界定。第三章研究新月派基本文学观念。新月派没有贯穿始终、完全统一的文学主张,但不乏颇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文学观,它们包括:文学表现“普遍固定之人性”,理性是“最高的节制机关”,美是“美的灵魂”附丽于“美的形体”,“诗人总得有天才”,“人生与艺术相连”等。这些观点容纳了新月派对文学最基本的看法,即便有矛盾之处,也从另一层面体现了新月派兼容并包、稳健理性的文学观。第四章研究新月诗歌规范与自由的消长。新月诗派的出现成为中国新诗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了纠正早期白话新诗过于散漫、诗味不足的弊病,新月诗派在借鉴西洋律体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基础上,提出了诗歌格律化主张和“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为白话诗歌建立了新的范式。但格律诗主张并非新月派诗学理念的全部。从早期对浪漫主义诗歌情有独钟到后期溢出格律的规范回归自由体,乃至其创作与理论出现偏差,无不证明新月诗学一直存在规范与自由的吊诡,此消彼长,互相更迭。只有让新诗成为“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才是他们共同的、永恒不变的目标。本章主要探讨新月派中西诗艺融合观,新格律诗理论和疏离规范的审美超越。第五章研究新月散文的“性灵”追求与“自由”言说。新月派散文一方面以徐志摩、朱湘、储安平等为代表,重视性灵书写,歌咏生命和自然;另一方面以梁实秋、胡适、罗隆基等为代表,标举“人性”和“自由”、吁求法治和民主。其中,抒情散文具有晚明性灵文学和英美随笔的余韵,体现了中国传统名士文化和西方绅士文化的交融。论辩散文则继承了先秦诸子散文长于说理、纵横捭阖的传统,彰显了儒家文化滋养下的士大夫责任意识,和西方文化影响下公共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尤其是“为人权”的政论散文和反对“阶级性”的文艺散文凸显了他们强烈的自由理念,为现代散文增添了“力与思”的另一种色调。本章先后论述信仰生命与自然的叙事抒情散文、任意而谈与笔战鲁迅的文艺散文、呼吁人权与法治的“论政风”。第六章研究新月戏剧与小说对古典主义的执守与超越。戏剧是新月派聚合的契机。本着复兴中华文化的初衷,新月派发动了国剧运动,逆潮流提出整理和发扬中国传统戏剧艺术,并在适当参考西洋剧的基础上,建构了现代戏剧的“写意说”、“程式说”和“综合艺术说”。新月派尤其推崇写意的艺术和纯粹的艺术,倡导新剧以艺术和趣味为旨归,戏剧家要让理智和情感、艺术良心和道德良心平衡发展,显示了古典主义美学追求。余上沅的理论、丁西林的创作均堪称典范。但新月戏剧也内存异调,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唯美剧、陈楚淮的象征剧均显示了多元的美学追求。新月派小说在理论上没有系统的阐述,但有着不容忽视的创作实绩。沈从文、凌叔华等的独特贡献曾被遮蔽,或被误认为只属于京派。其实,他们首先是新月派,然后才是京派。新月小说重视人文关怀、追求温柔敦厚、和谐优美的审美与价值取向,也显示了古典而浪漫的美学品性,并直接影响京派小说。第七章研究唯美与实用并举的新月翻译。作为以英美留学生为主体的文学流派,新月派在翻译方面显示了特别的优势,翻译也成为其文学活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新月派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在相当程度上也体现了他们的文学观念。他们一方面强调翻译选材的艺术性和经典性,另一方面又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他们重新诠释“信达雅”翻译标准,并补充了“人性”作为文学翻译的标杆;他们明确主张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反对“硬译”和曲译,并因为翻译理论再次与鲁迅短兵相接。新月派翻译不但为新文学提供了异质文本,而且促进了中外文学的互动,反映了一种“世界”的文学观。本章主要研究翻译诗学视域下新月派的理论与批评、新月派翻译实践中的文学观、新月派翻译与异质文化互动。结语主要重估新月派及其影响下的自由主义文学。显然,自由主义文学以人性为基石,以艺术为本位,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现代性;同时,积极参与现代社会制度的建设,敢于质疑和反抗威权政治,显示了历史的进步性。但它以上层精英知识分子的“理”与“趣”为标尺,脱离底层民众的现实生活,忽略社会革命的现实诉求,并且始终处在浪漫精神追求与理性思想原则的矛盾纠葛中,也凸显了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反思新月派的现代性和人文精神,如果说,现代性是一个未完成的启蒙规划,那么研究新月派的意义就在于为当下的现代性建设提供理论启示。新月派尊重生命和张扬人性,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的人文思想,对民族的、世界的文化持建构性认同的思想,依然具有普适性。总之,新月派文学在为人生与为艺术之间,以自由主义为精魂,集古典、浪漫与现代于一体,构成现代文学的独特景观。

殷优优[8](2013)在《城市的蚀刻画 ——以杭州伦敦为例谈诗歌对城市的刻画》文中研究指明诗人波德莱尔在《恶之花》这本诗集以高度的艺术技巧表现了病城巴黎的面貌和灵魂,他评价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对于巴黎的描写时,以“蚀刻”一词表明他对于巴尔扎克的描写技巧的赞赏。他赞扬巴尔扎克,对于城市的描写像一幅蚀刻画般立体,经得起岁月的腐蚀,具有深刻感人的艺术表现力和美感。本论文以对杭州和伦敦两座城市的诗歌文本为分析的对象,从诗歌艺术的角度论证,城市诗歌应该综合运用诗歌艺术的审美因素蚀刻出一个城市的灵魂;另一方面,又通过对两地诗歌的分析,总结出杭州与伦敦两座在中西方历史上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都市的城市人文内涵。本文分四部分进行探讨。第一部分:诗歌刻画的城市---城市蚀刻画本章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城市诗歌蚀刻画的概念;(2)蚀刻画概念的由来及蚀刻画式的城市诗歌的几个特点;(3)城市诗歌蚀刻画概念的提出对于城市诗歌的意义;(4)杭州伦敦城市诗歌的蚀刻画特征及研究价值。第二部分:城市诗歌蚀刻画的要素之景观和形式本章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本章虽是城市诗歌最先涉及,和最主要的内容。即诗歌对于城市景观的蚀刻。蚀刻画中的城市景观包括建筑,街道,空间,雨水,季节,河流。而蚀刻画必须动用艺术中的许多形式因素使得这些景观具备审美的色彩。因而本章还分析了这些形式因素的作用:即色彩,光影,造型,线条,节奏与声音。第三部分:蚀刻的技巧——象征、意象与想象本章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本章认为,蚀刻画式的城市诗歌,要求诗歌以高度的艺术技巧超越城市中庸常的事物,达到审美的艺术效果。因此,本章首先阐明修辞的必要性-----城市之“恶”;其次分三个小节分别阐述本文作者认为重要的修辞手法:意象、象征和想象。第四部分:蚀刻画的灵魂—蚀刻的激情—城市的忧郁本章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本章认为,忧郁的激情是城市诗歌创作的核心动力,并总结出杭州、伦敦城市诗歌体现的忧郁的激情的几个方面的内容,包括:(一)孤寂的游历意识(二伦敦爱情(三)人情伦敦(四)南方意象—南方的孤独具体分析这些弥漫在城市中的创作激情,本文作者根据诗歌对城市的态度又从三个角度来具体的阐明这些激情的来源及价值:它们包括:(一)诗歌对城市生活的逃避;(二)乡村崇拜与城市批判;(三)诗歌对城市生活的赞叹,沉溺。

周银凤[9](2011)在《细节出神韵——品味济慈的《秋颂》》文中研究说明约翰·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生平只有25岁,但其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他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事物外貌,表现景物的色彩感和立体感,重视写作技巧,语言追求华美,对后世抒情诗的创作影响极大。《秋颂》写于1819年9月,是济慈为后人留下的最后一首颂诗。当时,时值暮秋,天气一天天地冷了起来,可夕阳余辉下的田野,却显得暖融融的,这使身患肺痨而特别怕冷的济慈感到格外舒适。在他眼里,成熟的秋季比葱翠的春天更为宜人,眼前的金秋晚景就宛如一幅暖色的风景画。此情此景使他欣然提笔,用诗句描绘了这么一幅秋色的写生画。

熊丽泓[10](2011)在《大地的歌者 不朽的夜莺 ——济慈诗歌宗教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纵观济慈研究200多年的历史,历经社会历史批评、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文化批评、女性主义等批评理论,济慈诗歌和诗论的各个侧面几乎都得到了关注,但从宗教方面所做系统研究还非常少。本论文试图以宗教为切入点探索济慈的诗歌及散见于书信中的诗论,分析宗教对济慈诗歌创作和诗论的影响,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济慈,寻找济慈诗歌受到历代学者和读者热爱的原因。本论文分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简要梳理了济慈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观点。济慈深受基督教思想的熏陶,而少年时代的教育和当时的社会风尚使他倾心于异教精神。但基督教思想仍是他宗教思想的内核,正是这一原因使得济慈在创作高峰期对莎士比亚倍加推崇,并通过莎士比亚找到了自己的表达方式,最终登上了诗歌王国的高峰。本论文正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追溯了济慈的生平及创作经历,分析其成长经历和创作生涯中受到的宗教影响,以及他的多元化宗教思想形成的背景和过程。论证济慈不是雪莱笔下脆弱的阿朵尼,他是具有莎士比亚式的胸怀和思想的伟大诗人。第二部分结合济慈的书信追溯他的思想发展轨迹,理清他的宗教思想和人生信仰的发展脉络。着重探讨基督教救赎思想和希腊异教思想的互渗与并存。第四部分着重讨论了济慈诗论“两个房间”、“消极能力”、“诗人无个性”的演进轨迹,并从宗教的角度探讨了他们产生的思想基础和思想内蕴。希腊泛神主义和基督教救赎精神共同构筑了济慈后期的人生信仰,使得“消极能力”与“诗人无个性”得以相继提出。济慈多元化的宗教思想是以基督教救赎精神为内核,同时又饱含了异教精神。济慈的诗学思想最终直指向东方道家思想,他的诗论暗合了中国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多元化的宗教思想构建了济慈诗歌深厚的人文关怀,并赋予他的诗歌丰富的色调和深沉的思想内蕴,使他的诗歌历史浪潮中拥有难以磨灭的魅力。

二、欢乐掩盖着忧伤的秋之歌——济慈《秋颂》赏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欢乐掩盖着忧伤的秋之歌——济慈《秋颂》赏析(论文提纲范文)

(1)焦虑与超越:济慈诗歌中的身份认同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节 理论基础
    第三节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肉体与灵魂——自我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超越
    第一节 自我身份认同焦虑形成背景、动因与界定
        一、自我身份认同中死亡焦虑的形成与超越
        二、自我身份认同中宗教焦虑的形成与超越
    第二节 死亡焦虑的书写与超越
        一、死亡焦虑的书写
        二、死亡焦虑的超越
    第三节 济慈诗歌对宗教焦虑与超越的书写
        一、宗教思想“复魅”与焦虑书写
        二、宗教思想“祛魅”与焦虑书写
    第四节 宗教多融共生书写与焦虑的超越
        一、希腊神学
        二、凯尔特泛神论思想
第二章 生前身后名——个体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超越
    第一节 个体身份认同焦虑产生的背景、动因与界定
    第二节 前辈诗人影响性焦虑的书写与超越
        一、斯宾塞的王权至上主义与济慈的人文主义精神
        二、莎士比亚的“宿命论”与济慈的“主体选择”
        三、弥尔顿的“人文主义”与济慈的“人道主义”
    第三节 浪漫主义先驱诗人影响性焦虑的书写与超越
        一、彭斯“史诗自然”的缺席与济慈式“崇高自然”的再现
        二、华兹华斯的“不朽自然”与济慈式“想象自然”
        三、柯勒律治的哥特式“想象”与济慈式瑰丽“幻想”
    第四节 浪漫主义同侪诗人影响性焦虑的书写与超越
        一、拜伦的“现实书写”与济慈式“想象书写”
        二、雪莱式“英雄主义”与济慈式“人道主义”
第三章 凝视与反凝视——性属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超越
    第一节 性属身份认同焦虑形成背景、动因与界定
        一、女性性属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超越
        二、男性性属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超越
    第二节 异性性属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超越
        一、理想女性性属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超越
        二、邪恶女性的“他者”性属焦虑与超越
    第三节 同性性属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超越
        一、男性对峙书写与性属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超越
        二、男性协同书写与性属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超越
第四章 政治的“逃逸”——族性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超越
    第一节 族性身份认同焦虑形成的背景、动因与界定
        一、族性身份认同焦虑形成的背景
        二、族性身份认同焦虑的概念界定、内涵与超越
    第二节 英伦三岛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超越
        一、英格兰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
        二、苏格兰与爱尔兰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
        三、英国性建构与苏爱民族身份认同焦虑的超越
    第三节 殖民地种族身份认同焦虑的书写与超越
        一、美洲殖民者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超越
        二、东方殖民地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超越
结论
文献目录
附录 《致济慈》献诗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秋之礼赞——论济慈《秋颂》之美(论文提纲范文)

一、成熟丰硕的秋景图
二、丰收喜悦的秋人图
三、美妙动听的秋声图
四、结语

(3)两首秋之赞歌——《秋颂》和《西江月》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结构之美
    (一) 秋景图
    (二) 秋人图
    (三) 秋声图
二、意象之美
三、残缺之美
四、结语

(4)英国诗歌中的气候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文学中气候书写研究的两大类型
    第二节 英语文学中气候书写的研究状况
    第三节 英国诗歌中气候书写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章 物质气候与城乡秩序:18 世纪诗歌中的气候书写
    第一节 城市中的气候:《城市大雨纪实》和《特里维亚》
    第二节 气候中的秩序:《四季》
    第三节 农事诗里的反田园:《打谷者的劳作》与《女人的劳作》
第二章 科学话语与空气污染:19 世纪诗歌中的气候书写
    第一节 浪漫主义的乌托邦:《麦布女王》
    第二节 科学与浪漫的交织:《北极探险》
    第三节 空气污染与城市自然:《唐璜》与《威斯敏斯特桥上》
    第四节 空气污染与身份焦虑:《异教徒之地》
第三章 现代性思索与自我身份:20 世纪诗歌中的气候书写
    第一节 生态破坏与现代文明的衰败:《荒原》
    第二节 自我身份的探寻:《勃力格低地》
第四章 焦虑与反思:21 世纪诗歌中的气候书写
    第一节 末日启示录:《-273.15》
    第二节 地方与全球:阿格贝比、莫辛和希尼诗歌中的气候书写
    第三节 构建气候伦理:《地球上的生命》
余论诗歌触碰现实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济慈长诗中的希腊神话和英国元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来源
        (一)《恩狄弥翁》、《许佩里翁:片段》、《拉米亚》在济慈作品中的重要地位
        (二)国内济慈作品研究偏向明显
        (三)济慈在神话使用上的独特风格
        (四)济慈教育背景的弱点对三首长诗的负面影响
        (五)济慈迥异于其他浪漫主义诗人的话语背景、个性表达和对神话的扬弃
    二、选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济慈与三首长诗
    第一节 济慈生平概要
        一、济慈简评和济慈的创作与出版
        二、济慈生平
    第二节 三首长诗的创作与评价
        一、济慈与《恩狄弥翁》
        二、济慈与《许佩里翁:片断》
        三、济慈与《拉米亚》
第二章 恩狄弥翁的心路历程
    第一节《恩狄弥翁》内容概要
        一、情节简介
        二、济慈的罗曼司
    第二节 全诗的统领——恩狄弥翁与狄安娜的爱情
        一、恩狄弥翁与狄安娜的爱情故事
        二、月神
        三、恩狄弥翁
    第三节 恩狄弥翁邂逅的三对情侣
        一、维纳斯与阿多尼斯
        二、阿瑞托莎与阿尔甫斯
        三、格劳科斯与斯库拉、客耳刻
    第四节 戏仿古典
        一、戏仿与“反英雄”
        二、戏仿《奥德赛》
        三、戏仿《变形记》——唯有诗歌和爱情永存
    第五节 英国氛围与异域风情
        一、英国氛围
        二、异域风情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济慈的“神谱”
    第一节《许佩里翁:片段》内容概要
    第二节 前奥林波斯时代的众神
        一、济慈的大地女神
        二、萨图恩
        三、许佩里翁夫妇
        四、俄刻阿诺斯
        五、参战的提坦
    第三节 阿波罗
        一、阿波罗的原型
        二、阿波罗的加冕之路
        三、阿波罗是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来如春梦,去似朝云
    第一节《拉米亚》内容概要
    第二节《拉米亚》的神话背景和济慈的改编
        一、林中神灵的更替
        二、伯顿的蛇女故事
        三、故事地点的变换
        四、赫尔墨斯其人其事
    第三节 济慈的“蛇女”神话
        一、拉米亚
        二、里修斯的步步惊心
        三、棒打鸳鸯
        四、没有坏人的惨剧
        五、与《恩》诗的相似之处
    第四节 三首长诗中的女性
        一、关于爱情
        二、母亲形象
    第五节 其他问题
        一、规律的贯彻与“使天使折翼”的哲学
        二、《恩狄弥翁》和《拉米亚》中的“群氓”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书目
    英文专着
    英文论文
    中文专着
    中文论文
    学位论文
    报纸文章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7)新月派文学观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新月派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五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新月派生成的历史语境
    第一节 晚清至五四的思想启蒙
    第二节 近现代的自由主义思潮
    第三节 新人文主义传入中国
    第四节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第二章 新月派文艺观念的发展脉络
    第一节 清华学子追求自由独立、民族国家的文艺
    第二节 新月社主张接续古今、融合中西的文艺
    第三节 《新月》提倡“健康”与“尊严”的文艺
    第四节 《诗刊》《学文》淡化功利、回归艺术本体
第三章 新月派基本文学观
    第一节 文学表现“普遍固定之人性”
    第二节 理性是“最高的节制机关”
    第三节 美是“美的灵魂”附丽于“美的形体”
    第四节 “诗人总得有天才”
    第五节 “人生与艺术相连”
第四章 新月诗歌:规范与自由的消长
    第一节 中西诗艺融合观
    第二节 新格律诗理论
    第三节 疏离规范的审美超越
第五章 新月散文:“性灵”追求与“自由”言说
    第一节 信仰生命与自然
    第二节 任意而谈与笔战鲁迅
    第三节 呼吁人权与法治的“论政风”
第六章 新月戏剧与小说:对古典主义的守执与超越
    第一节 国剧运动对新民族戏剧的构想
    第二节 剧本创作中的多元美学思想
    第三节 守望古朴与纯真的新月小说
第七章 唯美与实用并举的新月翻译
    第一节 翻译诗学视域下的理论与批评
    第二节 新月派翻译实践中的文学观
    第三节 新月派翻译与异质文化的互动
结论
    一、重估新月派及其影响下的自由主义文学
    二、对新月派现代性和人文精神的反思
    三、文化认同与“民族的”、“世界的”文学观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8)城市的蚀刻画 ——以杭州伦敦为例谈诗歌对城市的刻画(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资料占有情况
第一章 诗歌刻画的城市---城市蚀刻画
    第一节 城市诗歌蚀刻画概念的由来
    第二节 蚀刻画式的城市诗歌的几个特点
第二章 城市诗歌蚀刻画的要素之景观与形式
    第一节 蚀刻画中的城市景观之 建筑 街道 空间
    第二节 雨水 季节 河流
    第三节 节奏与声音
    第四节 色彩 光影 造型 线条
第三章 蚀刻的技巧 象征、意象与想象
    第一节 修辞的必要性——城市之“恶”
    第二节 象征为城市蒙上诗性的精神外衣
    第三节 意象
    第四节 想象
第四章 蚀刻画的灵魂蚀刻的激情城市的忧郁
    第一节 忧郁的激情
        一 孤寂的游历意识
        三 城市爱情
        四 杭州的文化性格南方意象——南方的孤独
    第二节 城市忧郁的激情之一:诗歌对城市生活的逃避
    第三节 诗歌对城市生活的批判
    第四节 城市忧郁的激情之三:诗歌对城市生活的赞叹,沉溺
第五章 伦敦诗歌发展对于杭州诗歌发展的借鉴及启迪
    第一节 当代英国诗歌发展概况
    第二节 当代英国诗歌发展的传播方式
    第三节 杭州诗歌发展概况
    第四节 伦敦诗歌发展对杭州的启迪及借鉴意义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大地的歌者 不朽的夜莺 ——济慈诗歌宗教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是阿多尼,还是莎士比亚?
    1 济慈的悲情人生与多元宗教思想的形成
    2 深受异教精神浸染的学习时代和创作生涯
第二章 济慈书信与济慈的精神之旅
    1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宗教思想
    2 济慈的精神之旅
第三章 济慈的诗与宗教
    1 希腊自由之光——花神的世界
    2 神性之光——基督教救赎之路
第四章 济慈诗论中的宗教思想
    1 济慈诗论的发展轨迹
    2 济慈诗论中的基督教救赎思想
    3 "消极能力"与道家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后记

四、欢乐掩盖着忧伤的秋之歌——济慈《秋颂》赏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焦虑与超越:济慈诗歌中的身份认同书写研究[D]. 崔丹.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2]秋之礼赞——论济慈《秋颂》之美[J]. 康佳佳,杨臻.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9(03)
  • [3]两首秋之赞歌——《秋颂》和《西江月》之比较[J]. 康佳佳. 新乡学院学报, 2018(08)
  • [4]英国诗歌中的气候书写研究[D]. 谢超.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5]济慈长诗中的希腊神话和英国元素[D]. 魏媛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5(12)
  • [6]四十年代的现代诗人穆旦[J]. 吕正惠. 诗书画, 2013(04)
  • [7]新月派文学观念研究[D]. 黄红春. 江西师范大学, 2013(03)
  • [8]城市的蚀刻画 ——以杭州伦敦为例谈诗歌对城市的刻画[D]. 殷优优. 杭州师范大学, 2013(08)
  • [9]细节出神韵——品味济慈的《秋颂》[J]. 周银凤. 飞天, 2011(14)
  • [10]大地的歌者 不朽的夜莺 ——济慈诗歌宗教思想研究[D]. 熊丽泓. 兰州大学, 2011(11)

标签:;  ;  ;  ;  ;  

秋歌中的欢乐与悲伤——欣赏济慈的秋天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