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Browser/Server开发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孙世林[1](2021)在《基于ERP的离散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日益成熟,产品的生产制造流程已经非常完善,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脱颖而出,必须要在其他环节上进行改进,其中缩短生产制造周期,节约生产制造成本是其关键因素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特别是传统中小型离散制造企业,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生产流程管控技术改善,来降低企业生产管理成本,同时还可使企业对市场需求的了快速变化做出反应。本文基于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平台根据产品结构建立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系统涵盖从客户订单到产品交付的整个过程,具体模块包括:数据检索、库存及在制数据分析、成套数据分析、物流状态分析、生产管理及CAD管理,该系统实现了企业产品生产过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本文所开发的产品生产管理系统是基于产品结构进行需求分析和模块功能设计。根据产品结构,利用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架构,以ERP系统数据库为搭建依据,ASP.net为开发工具,运用Java、C#为开发语言、ERP客制化技术、扫码枪以及SQL Server关系型数据库实现了系统的全部功能。采用B/S模式使系统布局、实施、维护和升级更加的简洁。根据产品结构进行网页开发可以大幅度缩短算法的建模过程,优化算法性能,提高网页反应速度。客制化及动态Web(Word Wide Web,万维网)的网页开发技术实现了业务功能的快速定制及各页面之间的数据关联,满足了企业对系统的相关需求。首先,针对当前ERP系统,采用大数据分析对数据库相关信息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从企业积累的大量数据中发现隐藏的有价值的信息或知识。根据挖掘出的相关信息,开发相关的数学模型,包括:库存在制分析模型、成套预测分析模型、物流分析模型等,然后根据模型进行数据重组,实现了产品生产过程各阶段数据可视化,以及相关产品信息的未来预测。其次,根据产品结构及相关零部件的产品加工工艺流程,开发相关的车间加工物料状态管控模型。利用二维码相关技术,通过与外接设备扫码枪、显示屏等设备的有效集成,实现物料的精准控制。根据后台数据库数据,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实现物料状态自动锁定、加工数据透明化、工时计算快速化等相关附加功能。并且,针对产品图纸类型多样化,基于.net平台开发多功能CAD应用,能够同时打开NX的.prt,Soliworks的.SLDPRT、.SLDASM以及SLDDRW类型的图纸,CREO的.prt和.asm类型的图纸,Catia的CATPart和CATProduct类型的图纸,Auto Cad的.DXF以及.DWG类型的图纸,以及通用图纸类型的.step、.stl、.iges以及.jt格式的图纸。通过多类型CAD预览模型,可以在无需图纸类型转换下快速查看图纸,降低了图纸管理难度,利用多功能CAD编辑实现对CAD文件的快速处理、线上审批等操作,取代企业原有的线下审批流程,优化管理结构,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最后,本文在系统设计与开发过程中,采用了相关模块化开发的思路,充分考虑了算法的性能、用户界面的友好性、以及后台代码的注解和数据透明化,有效缩减了系统的开发周期,以及降低了企业熟练使用该系统的难度,使得ERP数据库中的信息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分析处理,产品各阶段管控高效执行。本论文在ERP的基础上,搭建了高效的、高价值的、创新性、全流程的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它的成功实施对企业产品数据管理能力的提升以及相关成本的降低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朱金秀[2](2021)在《基于GIS技术的“多规合一”信息系统研究 ——以杭州市临安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空间规划类型众多,体系复杂,不同规划间重叠冲突、相互掣肘的现象一直存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探索“多规合一”,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大部署,要求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多规合一”;期间,各级政府也努力探索建立并实施“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国家的政策引导与地方的实践,为实现“多规合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是“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为了辅助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建设与完善,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开展,基于GIS技术的“多规合一”信息系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杭州市临安区“多规合一”试点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本文探索了Web GIS技术与Mobile GIS技术在“多规合一”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综合考虑信息安全、易用性、性价比等因素,采用QGIS为地理空间数据处理软件,Postgre SQL为数据库管理系统,Geo Server、Tomcat为服务器,Open Layers、UCMap分别作为PC浏览器客户端与移动客户端开发框架,实现了“多规合一”信息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包括:(1)“多规”数据集成与共享技术。根据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的数据库标准,进行数据质量检验与规范化处理,将处理后数据通过Post GIS导入Postgre SQL,建立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实现数据集成;通过Geo Server将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中的数据发布为WMS(Web Map Service,网络地图服务)与WFS(Web Feature Service,网络要素服务),在客户端通过调用服务进行地理空间数据展示与分析,达到数据共享的目的。(2)椭球面积计算技术。依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中的《图幅理论面积与图斑椭球面积计算公式及要求》,设计了图斑椭球面积计算模块,通过该模块可计算出图斑对应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的椭球面积,通过比较1:2000、1:5000和1:10000三种比例尺下的标准分幅面积和理论面积,证明了其可行性。(3)查询、分析与统计技术。基于Geo Server发布的WMS与WFS服务,结合j Query库,实现属性识别、属性查询、位置查询、以及属性与位置的组合查询功能;通过JSTS、JTS空间分析库,实现了矢量数据Geometry类的叠加分析、合并分析、缓冲区分析等功能,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了矢量数据间更复杂的空间分析功能;通过Echarts实现统计结果的多元可视化。(4)移动端关键技术。基于天地图API服务,实现了在线地图、路径分析、兴趣点查询、多媒体数据位置信息标注的功能;应用GDAL库(Geospatial Data Abstraction Library,地理空间数据抽象库)实现了矢量数据读取、创建、坐标系转换等功能。(5)系统集成与实现。按照功能模块设计,结合关键技术,实现了“多规合一”信息系统。系统提供了包括浏览、查询、叠加、统计等基于空间规划数据库的常用功能,以满足相关部门一般的应用需求;此外,在PC浏览器端还实现了“三线”冲突分析、“合规性”分析、项目选址分析的专门功能模块,可快速进行专项分析并便捷地得到分析结果;在移动端除常用的功能外,也包括了外业勘测、数据采集等发挥移动终端优势的专项功能,便于野外作业。
李方东[3](2021)在《茶树转录组组装评估与多组学生物信息平台开发》文中认为茶树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经济作物,其叶制成的茶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仅次于水的第一大非酒精饮品,具有巨大的经济、健康和文化价值。近年来,随着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力推进了茶树生物学基础研究进程。然而目前大部分组装软件及其分析流程均依据于模式植物的转录组数据设计的,其在非模式植物如茶上的应用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急需开发适宜茶树转录组组装和分析的方法与策略。同时,随着茶树基因组和代谢组数据的增加,亟待构建能够整合大量不同类型组学信息与分析方法的综合数据分析平台。为此,本研究基于茶树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等数据资源,借助通用计算机系统、开放的数据库平台架构、高效的数据库存储系统,并结合智能的搜索引擎、友好多样的数据展示方式和简便易用的生物信息分析工具,优化茶树转录组数据组装策略,构建茶树基因组数据库分析平台,以促进茶树生物学大数据的共享和各类组学的挖掘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的茶树八个代表性组织的高深度二代转录组测序数据,通过随机抽取数据法进行全组织混合组装模拟,抽取的测序数据量为32 Gb,然后使用五种主流的转录组从头组装软件(SOAPdenovo、Trans-ABy SS、Trinity、Bridger和Bin Packer)分别进行茶树转录本重构组装,利用植物直系同源单拷贝基因库比对、公共数据库注释和转录本表达模式的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评价。结果发现在使用32 Gb模拟测序数据量进行转录组组装时,Bin Packer组装软件和Bridger组装软件的各项评估指标均优于其他三个软件。进一步比较得出,Bridger软件在转录本N50长度、平均序列长度和序列完整性指标上略优于Bin Packer软件,同时组装的完整性也和茶树三代转录组测序相当,说明这两个软件尤其是Bridger可能更加适合茶树转录本的从头组装。(2)通过随机抽取序列进行不同数据量全组织混合和单组织组装,模拟茶树4-84 Gb测序量下使用上一步已评价较适合的Bridger组装软件分别进行组装,然后评估数据量对茶树转录组组装的影响。通过对组装结果基本指标进行统计和BUSCO评价分析得出,当茶树全组织混合组装的数据量为48 Gb时各项指标均较优,说明48Gb是茶树全(多)组织组装的优先选择的测序量。进一步进行单组织和多个组织不同数据量的组转评估得出:1)随着单组织测序数据量的增加,组装出转录本的数量也在增加,同时BUSCO评估的缺失率也在降低。当数据量达到6 Gb时,8个组织中6个组织的组装BUSCO缺失低于20%;继续增加至数据量至9 Gb时,8个组织组装的BUSCO缺失均低于20%,甚至嫩叶样本的完整性超过90%。2)对多个组织进行不同数据量组装时,其变化规律和单组织组装相似;同时两个以上组织的混合组装得到的转录本数量和完整性也优于单个组织的组装。这些结果说明,单组织组装数据量在6至9 Gb时可以获得较好的结果,性价比较高,但继续增加单组织组装的数据量或者进行多个组织混合组装均可提高转录本的数量和组装完整性。(3)本研究通过广泛收集和自主测序,整理并获得了茶树基因组图谱、24种山茶属植物共计97个转录组、代谢组、甲基化组、种质资源及大量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基因表达谱数据,利用基因表达和代谢物分布模式的相关性等建立起各数据之间的联系;通过Mysql数据库存储、网页服务器工具和基于JAVA语言等各类计算扩展包,构建了以茶树基因图谱为框架的茶树基因组数据库平台。平台通过前端HTML5网页设计数据库整体界面,集成高性能的搜索引擎和友好的可视化工具,为用户提供基本的检索和结果的展示,以及批量下载各类丰富的数据信息。通过集成各类生物信息分析工具(如BLAST,GO和KEGG功能聚类,相关性分析,同源基因搜索,ORF搜寻,多态性SSR位点鉴定和引物设计等),有助于研究者快速检索以及深度挖掘数据库中丰富的组学数据并实现批量数据获取和可视化。以TPIA收集的不同种茶组植物的转录组和基因组数据为应用实例,本研究初步构建了代表性茶组植物的系统发育框架,结果表明,这些茶组植物物种可分为三组,其中栽培茶树聚集在一起并和C.makuanica、C.tachangensis等构成姐妹组,大理茶是该系统进化关系的基部类群。我们进一步检索了茶组植物叶片中儿茶素和咖啡因的代谢积累数据,然后根据物种分类关系将其映射到构建的系统发育关系上。结果表明,茶叶品质相关代谢物(如儿茶素)的含量随着物种进化轨迹而增加,最近分化的茶树积累的儿茶素和咖啡因比古老分支的物种多。这些数据全面揭示了茶组植物茶叶品质相关特征代谢产物的动态演化,为未来茶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育种提供新的见解和重要线索。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茶树转录组装策略的研究和优化,探索了适宜茶树二代转录组组装的软件和测序量;同时对基因组学等相关组学数据进行广泛收集和分析,构建了茶树目前最全面的基因组数据库平台,为茶树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理论基础,将有助于推动茶树功能基因组学、进化生物学和群体遗传学等研究以充分发掘利用茶树优质基因资源,进而指导茶树遗传育种和品种改良,进而促进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何任[4](2021)在《基于知识图谱的Android恶意家族多分类工具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安卓恶意应用的不断演化,恶意应用从单一的攻击手段演化升级为复杂的多功能多用途攻击方式,对用户隐私安全以及设备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安卓恶意软件检测以及恶意家族一直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虽然学术界已有很多种恶意家族分类工具,但是缺乏一个全面的安卓恶意应用家族知识图谱来理解恶意家族的特征,同时这些分类工具大多只是识别单个标签,无法准确地识别出具备多个家族特征的恶意应用的全部家族标签。本文的主要工作是设计并实现一款基于知识图谱的安卓恶意家族多分类工具,本文完成的主要内容如下:(1)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半自动化的安卓恶意样本集构建方法,从安全报告中提取出恶意应用家族名称和样本标识符,再根据标识符收集恶意样本APK文件,构建了一个包含116个恶意家族4,247个样本的最新样本集。(2)开发了一个自动化的安卓应用特征提取工具,能够快速从样本APK文件中提取出应用的静态特征,提取出了安卓应用中四个层次十三个不同维度的特征。(3)在收集的最新恶意样本集的基础上,构建出了一个包含22个恶意家族,3,524个恶意应用样本,308,904个节点,1,110,898条边的恶意家族知识图谱。(4)设计并实现了基于知识图谱安卓恶意家族多分类工具,利用机器学习相关算法实现了两类不同的多标签分类工具,在具备两个家族特征的5,000个样本测试集上的进行测试,采用ML-KNN算法的基于特征语义的分类器的准确率超过90%。实验结果表明,本文实现的基于知识图谱的恶意家族多分类工具能够用于对具备多家族特征的安卓恶意应用进行识别和分类。
陈璐铭[5](2021)在《基于点云和BIM技术的云南少数民族建筑数字化保护研究》文中指出云南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除汉族以外,有25个少数民族。云南少数民族建筑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文化特征,既反映了云南各族人民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还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类型、宗教信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是一份厚重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在快速城镇化和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以及受到自然环境、人为因素和旅游资源的大力开发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许多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建筑因为年久失修而损坏、坍塌或被千篇一律的现代化建筑所代替,云南传统少数民族建筑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何有效保护云南现存的少数民族建筑,让这些民族建筑的瑰宝在经历历史长河冲刷后的今天,仍然能焕发出绚丽的光彩,是当前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和课题。由于云南少数民族建筑不可再生性,利用数字建造技术凝固建筑数据信息和文化属性资料形成数字化档案,可对建筑在损毁甚至破坏后,进行修缮和复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以云南少数民族建筑为研究对象,选取佤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和傣族为代表,通过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BIM技术,对构建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点云三维模型及BIM模型建模方法进行了研究,开发和建立云南少数民族建筑数字化资源库,将前期采集和归纳整理的云南不同少数民族的建筑模型数据、图文影像以及文化属性资料放入数字化资源库中进行展示和浏览,为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数字化保护和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体开展了如下工作:1、云南少数民族建筑三维点云模型构建。以云南典型少数民族建筑—傈僳族建筑为示例沿着“点云数据采集—点云数据处理”的路线进行研究,利用地面式三维激光扫描仪Topcon GLS-1500作为设备获取点云数据,并且以此为基础对点云数据进行配准、去噪和抽稀处理,并为研究基于点云的云南少数民族建筑信息模型(BIM)构建奠定基础。2、基于点云的云南少数民族建筑信息模型(BIM)构建。研究利用点云数据建立三维BIM模型,在建立三维几何模型的基础上赋予建筑颜色、强度、材质等相关属性信息,以模型为载体实现各相关数据的高度整合。此外,BIM除了能提供三维模型信息外,还能导出建筑的二维平面图纸,为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保护、修缮、重建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技术支撑。3、开发和建立云南少数民族建筑数字化资源库。本文通过数据库平台选择、数据库架构、数据库设计、功能设计构建云南少数民族建筑数字化资源库,对云南不同少数民族的建筑模型数据、图文影像以及文化属性资料进行储存、管理和应用,形成全面而系统的数字化档案,支持不同民族建筑资源的数据管理和检索查询功能,并可以进行添加、读取、修改和完善,实现了数字建造技术与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的高度融合。无论是对于今后指导修缮复原工作,还是为后续研究积累基础材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筑是文化的结晶。站在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数字化保护,注重传承与创新,激发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自身的生命力,有利于提高云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的传播和展示覆盖面,让云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在数字经济时代绽放智慧的光芒,不断传承,历久弥新。
王智宇[6](2021)在《结直肠癌辅助决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医疗行业发展迅速,行业体量不断增大。人们对高质量、高水平的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国家也在积极号召要加强人工智能在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深度应用。目前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虽然已经初见成效,但仍存在医疗工具缺乏维护、用法繁琐、缺乏智能化等问题。本论文以结直肠癌为例,在XGBoost方法的基础上使用SEER数据集进行结直肠癌症患者采用特定治疗方案存活性预测模型的研究,并将该模型应用于结直肠癌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案效果评价,进而实现治疗方案的推荐。现阶段对于肿瘤患者存活性预测主要依赖患者的健康信息和肿瘤分期等信息,在此方面已经有许多相关研究,但大多忽略了患者采取何种治疗方式对存活性的影响。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将SEER数据集中治疗相关的属性引入实验,通过数据变换、空值填充、独热编码、归一化等方法完成数据预处理,通过对XGBoost方法的改进构建得出结直肠癌患者的存活性预测模型,在验证集中准确性为88%、AUC为75%,能够在辅助决策系统中集成使用。系统从医务人员的工作实际出发,实际工作流程和具体业务场景的梳理和分析,选取患者治疗、患者复查和患者数据管理三个临床应用场景,分析、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功能齐全、简单易用的结直肠癌辅助决策系统,能够辅助医生完成治疗方案制定的决策和复查时患者状态评估的决策并完成一些日常诊疗任务,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曹婷婷[7](2021)在《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1)国际背景:中药产业正处在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国际大背景之下,“智能制造内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演进变化;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智能制造技术与制造业地深度融合与广泛应用推动了智能制造发展;国内外纷纷制定了一系列战略计划,积极推动“智能制造”发展;无论从社会发展角度,技术发展角度,还是从国家战略角度,“智能制造”已然成为各行各业占领未来市场的必由之路。(2)中药产业发展“智能制造”现状:中药产业发展“智能制造”已势不可挡;中药智能制造范畴也将由简单的中药生产过程智能化发展,延伸至中药产品生产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转型升级;但目前对中药智能制造理论尚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致使中药企业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在盲目追求中药智能制造发展中,出现了“中药智能制造相关概念混淆”、“智能化发展方向偏差”、“发展路线模糊”等问题,以至于中药企业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收效甚微。研究目的:本文通过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的构建,以期为中药企业发展智能制造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从而帮助企业正确理解中药智能制造相关概念以及准确把握中药智能制造发展方向。通过对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指导智能系统构建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为中药煎药机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一个完整的“中药智能煎药系统设计方案”,能够为中药产业链信息化集成、智能化控制、远程管控的实现,提供一个基础系统即“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另一方面,旨在通过上述应用研究,充分探索在中药智能制造发展中,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指导智能系统构建的指导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可以为中药智能系统的构建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理论指导,降低智能系统构建的复杂度,从而可以切实推动中药智能制造的发展。研究方法:理论模型是联系科学理论与客观事物的桥梁,是使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具有可靠性的理论依据。因此,针对由于缺乏中药智能制造理论研究而导致中药企业发展智能制造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本文提出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指导智能系统构建的实践中:(1)在“结构化、标准化、演进化”的构建准则下,基于实体语法系统,以物质传递为规则,明确中药智能制造相关概念,通过柔性化生产和智能化设备“两化理念”结合,构建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2)基于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指导智能系统构建的两个应用研究,即“中药智能煎药系统方案设计”和“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构建”,探讨在中药智能制造发展中,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在智能系统方案设计以及智能系统构建中的指导性以及应用价值。研究结果:(1)本文成功构建了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在该理论模型构建过程中,定义了中药智能制造相关概念,并将之与易混淆概念进行了辨析;在实体语法系统理论框架的前提下,以物质传递为规则,“两化”概念相结合,构建了一个具有“柔性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网络化传输”等智能化特征的智能制造范式,可通过一个四元组Q=(V,F,P,S)进行表示,并进一步给出了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指导智能系统构建的应用流程和技术选择原则;(2)基于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的指导,成功设计了具有“远程监管、个性化煎煮、柔性化调度”等智能化特征的智能煎药系统;给出了中药智能煎药系统整体设计方案,主要包括中药智能煎药系统的整体结构图、技术实现路线图和工作流程图;(3)基于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的指导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成功构建了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以服务用户为本设计了拥有“用户管理”、“传感器管理”、“数据处理”和“应用设备控制”等功能的智能服务系统;在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指导下,构建了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数据流逻辑框架;基于此,设计了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的构建方案,即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的整体结构图和技术实现路线图;并进一步通过技术选择原则和技术的应用,设计了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中的硬件设备板和软件系统,实现了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的构建和应用功能检测。研究结论:本文通过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的成功构建与应用,为中药智能制造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一方面,在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构建过程中。通过对中药智能制造相关概念的定义和与易混淆概念的辨析,为中药企业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中药智能制造发展提供了参考和依据。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柔性化、网络化、个性化”的智能化理念,为该理论模型指导智能系统的构建提供了先进的设计思想。进一步地,通过对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指导智能系统构建的应用流程和技术选择原则研究,为该理论模型指导智能系统的构建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在探讨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指导智能系统构建的应用中,基于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设计了完整的中药智能煎药系统方案,为中药煎药机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可能,并证实了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在指导智能系统方案设计中的实践性。通过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的指导和科学技术的应用构建了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为中药产业智能化、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基础开发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信息集成、资源统筹规划、综合管理。进一步证实了,在中药智能制造发展中,该理论模型指导智能系统构建的可行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可以切实有效地推动中药智能制造的发展。
吴北平[8](2021)在《多插图技术文本汉译实践报告 ——以Head First Go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文IT类书籍涌入中国市场。这在为翻译市场增加题材的同时,也对译者形成了更大的挑战。本文的翻译材料选自一本计算机编程语言(Go)学习用书,是较为代表性的技术文本,笔者希望,通过翻译此书的部分内容,去探究该类文本的特点,并结合翻译经验来总结相关的翻译方法与策略。本报告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随后交代了本次翻译实践所选材料的相关信息以及选择缘由,并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分析文本,把握文本整体语言风格,预测翻译难点;翻译过程包含译前准备、译中把控和译后校审;在案例分析部分,笔者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进行总结,并结合具体的案例分别从字符、语言和插图三个层面展开探讨。字符层面,主要讨论了译文中的语码混用现象以及中英文标点的使用;语言层面,从词汇和句子两个角度入手,探讨技术文本中的词汇难点和句型特征,重点关注了文中频繁出现的并列句和条件句的翻译;插图方面,针对不同类型的插图在文本中的不同功能,探索相应的翻译策略,最后结合案例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和思路。本文旨在通过对翻译中遇到的难点进行总结与分析,在为技术文本的翻译提供借鉴参考的同时,也能引起人们对技术翻译的关注,促进其发展。
王腊红,陈家赢,汪善勤,王天巍,谭黄元[9](2020)在《基于本体的土壤系统分类逻辑表达与检索》文中指出中国土壤系统分类(Chinese Soil Taxonomy,CST)是建立在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基础上的定量化土壤分类体系,它的不断成熟为实现土壤类型自动化检索提供了理论基础。野外土壤描述与采样规范的形成为土壤分类的语义规范提供了依据。目前,我国已出现一系列基于CST的土壤类型检索系统,但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现有的土壤类型检索系统仅注重分类规则的表达,忽略了诊断对象、土壤类型与检索框架(推理过程)的耦合性对系统更新的影响。其次,土壤信息的载体并不是单一的,从空间结构上可分为土壤层次(Horizon)、剖面(Profile)、单个土体(Pedon)和聚合土体(h),但现有的检索系统并未将上述结构区分开来,不利于土壤信息的管理。最后,现有的检索系统均是通过传统计算机语言表达土壤特征的范围以及土壤特征之间复杂的逻辑关系,表达方式繁琐且冗余。因此,本文引入本体概念,以土壤地理学和CST规则为理论基础,分析土壤实体的空间结构及其与土壤类型、诊断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关于土壤实体、土壤特征和CST对象(土壤类型与诊断对象)的本体模型,并定义了相应的谓词逻辑来表达三类本体模型的逻辑、隶属关系。本文采用Python语言实现了本体模型和谓词逻辑模型,研发了CST中土纲到亚类的检索系统,并采用湖北省土系调查数据完成系统测试。
付玮玮[10](2020)在《反刍动物基因组数据库的构建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阐明基因组上各种序列的具体功能是后基因组学时代的主要目标。在动物遗传育种领域,鉴定导致表型变异的因果基因和致因变异,对动物遗传机制解析和基因编辑育种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之前动物QTL和GWAS研究只能定位到比较宽泛的区间范围,如果能够综合利用各种信息,如比较基因组信息、受选择信息、基因表达信息、调控信息及最全面的野生和家养动物基因组变异信息等,采用多组学结合的方法进行筛选,将非常有助于把候选变异缩小到一个非常小的区域,甚至是几个候选变异位点上。反刍动物因其形态特征、生态多样性和育种价值而受到人们关注。最近,反刍动物基因组计划组装了47个反刍动物的基因组,并且在测序技术的驱动下,积累了大量的重测序、转录组和表观组的数据,为我们鉴定反刍动物种间和种内表型差异的潜在功能位点提供了新的契机。本研究利用已经公开发表的反刍动物基因组和牛羊丰富的多组学数据,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群体遗传学和泛基因组等方法将这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分析并可视化,基于LAMP(Linux+Apache+My SQL+PHP)环境开发了反刍动物基因组数据库分析平台,为研究反刍动物进化、鉴定功能保守位点、研究性状相关候选基因、以及寻找牛羊育种相关靶标提供了有效的资源。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构建了首个综合的反刍动物基因组数据库(RGD,http://animal.nwsuaf.edu.cn/RGD),包括55个反刍动物及其12个外群的共线性比对、每个物种的直系同源基因、GO和KEGG通路、5个进化尺度的保守元件、1232份转录组的基因表达、反刍动物和人映射的调控信号,以及QTL。RGD还引入了UCSC Genome Browser提供的基因组浏览器、BLAT和Lift Over工具,NCBI提供的BLAST工具,开发了全套的基因表达、调控、共线性和QTL的检索模块、下载模块和数据可视化界面。2.构建了反刍动物中代表性的家畜--牛的变异和选择信号数据库(BGVD,http://animal.nwsuaf.edu.cn/Bos Var)。BGVD包括~60.44 M SNPs、~6.86 M indels、76634CNVR,以及8个群体(印度瘤牛、中国瘤牛、东亚普通牛、欧亚普通牛、欧洲普通牛、非洲普通牛,以及普通牛和瘤牛)选择信号的结果(Pi,Hp,i HS,FST,XP-EHH,和XP-CLR)。数据库提供了每个变异在世界牛种和核心群中的频率分布,支持三个基因组版本(ARS-UCD1.2、UMD3.1.1和Btau 5.0.1)的变异检索;选择信号以曼哈顿图等方式展示,支持查看受选区域。数据库通过一系列实例,如体高相关的PLAG1基因(rs109815800)、卷毛相关的KRT27基因(rs384881761)、毛色相关的KIT基因、以及与疟疾和溶血性贫血相关的STOM基因,展示了SNPs,indels,CNV和选择信号在鉴定功能位点中的应用。3.构建了小型反刍动物的代表性家畜--山羊的泛基因组及其数据库(GOATPAN,http://animal.nwsuaf.edu.cn/pan Goat)。利用山羊的近缘物种--羊族的9个基因组与山羊参考基因组比较获得了候选新序列,进而通过山羊重测序验证得到38.3 Mb山羊参考基因组丢失的序列,包含1206个基因的部分编码序列。其中,LOC101114579(毛透明蛋白样)等基因在山羊参考基因组中有部分缺失;PRL(催乳素)和LOC443319(胎盘泌乳素)等基因由于参考基因组错误组装导致分散在两条染色体上。山羊泛基因组相对于参考基因组可以有效提高重测序和转录组的比对率和比对质量,并可以有效校正spurious SNP。野羊群体与家羊群体进行比较,发现拷贝数差异明显的区域在免疫相关的通路上富集,pan-sequences包含抗炎症反应的ICAM1基因和抗肠道寄生虫的MUC6基因,在家羊和野羊群体中呈现明显的频率差异,可能参与了山羊的驯化。GOATPAN的构建可以帮助进一步推广山羊泛基因组的应用。4.为了方便用户有效检索山羊数据资源,本研究进一步扩大群体,构建了山羊变异和选择信号数据库(GGVD,http://animal.nwsuaf.edu.cn/Goat Var),共鉴定到~41.44 M SNPs和~5.14 M indels,并提供了山羊驯化和近期选育的选择信号。GGVD采用交互式的表格,变异频率映射地图等方式,以及优化的选择信号筛选模块(曼哈顿图和折线图)展示了变异和选择信号在鉴定山羊候选位点中的应用。本研究鉴定到与藏山羊适应性相关的8个基因,C10H15orf41,FGF5,ATP12A,UBE2N,LOC102173935(NEK4),RAP2B,P2RY1和NADK受到强烈选择,可服务于山羊的选种育种工作。本研究开发的反刍动物基因组数据库分析平台可以帮助加强反刍动物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构建物种所有变异的集合并结合多组学的方法筛选潜在的功能位点,可以为牛羊育种工作提供有用的靶标。
二、基于Browser/Server开发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Browser/Server开发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ERP的离散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ERP与生产管理系统 |
1.2.1 ERP简介 |
1.2.2 生产管理系统简介 |
1.3 国内外ERP及生产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离散制造企业背景、生产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4.1 离散制造企业背景 |
1.4.2 公司生产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5 课题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1.5.1 课题研究意义 |
1.5.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ASP.NET的生产管理系统需求及技术研究 |
2.1 生产管理系统实现目标 |
2.1.1 生产数据可视化目标 |
2.1.2 企业生产管理目标 |
2.1.3 多功能CAD应用目标 |
2.2 生产管理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2.1 数据检索模块需求分析 |
2.2.2 库存及在制数据分析模块需求分析 |
2.2.3 成套数据分析模块需求分析 |
2.2.4 物流状态模块需求分析 |
2.2.5 外协件入库模块需求分析 |
2.2.6 主机核心件生产过程管控模块需求分析 |
2.2.7 多功能CAD应用模块需求分析 |
2.3 生产管理系统开发所用相关技术研究 |
2.3.1 编码技术 |
2.3.2 面向对象思想 |
2.3.3 关系型数据库 |
2.3.4 ASP.NET开发技术 |
2.3.5 数据挖掘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VS与 ADO.NET的生产数据可视化 |
3.1 生产数据可视化流程和整体功能框架设计 |
3.1.1 生产数据可视化开发流程 |
3.1.2 生产数据可视化功能框架设计 |
3.2 生产数据可视化功能实现 |
3.2.1 生产数据可视化主页的功能实现 |
3.2.2 数据检索的功能实现 |
3.2.3 库存及在制数据分析的功能实现 |
3.2.4 成套数据分析的功能实现 |
3.2.5 物流状态分析的功能实现 |
3.3 生产数据可视化权限设置 |
3.3.1 生产数据可视化权限划分 |
3.3.2 生产数据可视化权限配置功能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VS与SQL的企业生产管理设计与实现 |
4.1 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开发流程和整体功能框架设计 |
4.1.1 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开发流程 |
4.1.2 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功能框架设计 |
4.2 企业生产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 |
4.2.1 SQL数据库设计原则 |
4.2.2 企业生产管理系统数据表单设计 |
4.3 企业生产管理的功能实现 |
4.3.1 员工二维码的功能实现 |
4.3.2 外协件二维码的功能实现 |
4.3.3 车间加工物流二维码的功能实现 |
4.3.4 外协件入库管理的功能实现 |
4.3.5 主机核心件加工管控的功能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VS的多功能CAD应用设计与实现 |
5.1 多功能CAD应用整体功能框架设计 |
5.1.1 多功能CAD应用开发流程 |
5.1.2 多功能CAD应用框架设计 |
5.2 多功能CAD应用的功能实现 |
5.2.1 多功能CAD应用交互界面设计 |
5.2.2 多类型CAD预览 |
5.2.3 多功能CAD编辑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生产管理系统的实施 |
6.1 系统实施所需要求 |
6.1.1 硬件要求 |
6.1.2 软件要求 |
6.2 生产数据可视化运行 |
6.2.1 数据检索模块运行 |
6.2.2 库存及在制模块运行 |
6.2.3 成套分析模块模块运行 |
6.2.4 物流状态分析模块运行 |
6.3 生产管理运行 |
6.3.1 二维码生成模块运行 |
6.3.2 外协件入库模块运行 |
6.3.3 主机核心件加工管控模块运行 |
6.4 多功能CAD应用运行 |
6.4.1 多类型CAD预览运行 |
6.4.2 多功能CAD编辑运行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思考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基于GIS技术的“多规合一”信息系统研究 ——以杭州市临安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组织结构 |
2 相关概念与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相关概念 |
2.2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
2.2.1 国外研究进展 |
2.2.2 国内研究进展 |
2.2.3 国内外研究进展小结 |
2.3 基于GIS技术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
2.3.1 国外研究进展 |
2.3.2 国内研究进展 |
2.3.3 国内外研究进展小结 |
3 研究区概况与基础数据 |
3.1 研究区概况 |
3.2 基础数据 |
4 系统构建关键技术 |
4.1 GIS技术 |
4.1.1 WebGIS技术 |
4.1.2 MobileGIS技术 |
4.1.3 WebGIS与 MobileGIS协同 |
4.2 系统组成关键技术 |
4.2.1 服务器端 |
4.2.2 数据库 |
4.2.3 客户端 |
4.2.4 工具集 |
5 系统需求与设计 |
5.1 需求分析 |
5.1.1 业务需求 |
5.1.2 功能需求 |
5.1.3 性能需求 |
5.2 系统框架设计 |
5.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5.3.1 PC浏览器端 |
5.3.2 移动客户端 |
5.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5.4.1 数据库组成 |
5.4.2 数据标准 |
6 系统实现关键技术 |
6.1 基于OGC标准的数据服务 |
6.1.1 OGC服务发布 |
6.1.2 OGC服务操作与调用 |
6.2 椭球面积计算 |
6.2.1 椭球面积计算原理及方法 |
6.2.2 椭球面积计算模型精度分析 |
6.3 组合查询 |
6.3.1 属性识别 |
6.3.2 组合查询 |
6.4 空间分析 |
6.5 数据动态图表统计 |
6.6 基于天地图的服务 |
6.6.1 天地图API服务 |
6.6.2 兴趣点查询 |
7 系统实现与应用 |
7.1 系统开发及运行环境 |
7.1.1 系统开发环境 |
7.1.2 系统运行环境 |
7.2 PC浏览器端功能实现 |
7.2.1 基础功能 |
7.2.2 “三线”冲突分析 |
7.2.3 “合规性”分析 |
7.2.4 项目选址分析 |
7.3 移动客户端功能实现 |
7.3.1 基础功能 |
7.3.2 基于位置服务功能 |
7.3.3 基于天地图API功能 |
7.3.4 空间分析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3)茶树转录组组装评估与多组学生物信息平台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茶树概述 |
1.2 转录组测序 |
1.2.1 转录组测序技术 |
1.2.2 转录组组装研究进展 |
1.3 茶树转录组的研究进展 |
1.4 植物基因组数据库研究现状 |
1.4.1 植物基因组数据库 |
1.4.2 茶树数据库建设现状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茶树转录组组装 |
引言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数据的获取 |
2.1.2 茶树转录组组装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2.2.1 茶树转录组组装最优化工具研究 |
2.2.2 茶树转录组组装最优化数据量研究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茶树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平台的构建与应用 |
引言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数据材料 |
3.1.2 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3.2.1 茶树基因组注释优化 |
3.2.2 茶树基因组数据库的构建 |
3.2.3 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集成与应用 |
3.2.4 利用TPIA数据研究茶组植物的化学进化模式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附图 |
附录B 附表 |
作者简介 |
(4)基于知识图谱的Android恶意家族多分类工具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构建安卓恶意应用样本集 |
1.2.2 安卓恶意应用检测方法 |
1.2.3 安卓恶意家族分类方法 |
1.2.4 利用知识图谱进行安卓应用分析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背景知识及相关技术 |
2.1 安卓系统概述 |
2.1.1 安卓系统架构 |
2.1.2 安卓系统安全机制 |
2.2 安卓逆向工程 |
2.2.1 APK反编译 |
2.2.2 Apktool工具 |
2.2.3 Androguard工具 |
2.3 安卓恶意应用家族 |
2.3.1 安卓恶意家族概念 |
2.3.2 AVClass家族分类工具 |
2.4 知识图谱相关知识 |
2.4.1 知识图谱基础概念 |
2.4.2 Neo4j图形数据库 |
第三章 基于知识图谱的安卓恶意应用家族多分类工具设计 |
3.1 总体结构设计 |
3.2 各子模块结构设计 |
3.2.1 样本集构建模块 |
3.2.2 特征提取模块 |
3.2.3 知识图谱构建模块 |
3.2.4 家族分类模块 |
第四章 分类工具实现以及实验结果 |
4.1 样本集构建模块的实现 |
4.1.1 收集安全报告 |
4.1.2 过滤无关报告 |
4.1.3 识别哈希值和家族名 |
4.1.4 收集APK文件 |
4.1.5 Malscope数据集概况 |
4.2 特征提取模块的实现 |
4.2.1 AndroidManifest特征提取 |
4.2.2 代码层次特征提取 |
4.2.3 文件层次特征提取 |
4.2.4 网络通信特征提取 |
4.3 知识图谱构建模块的实现 |
4.3.1 知识图谱构建方法 |
4.3.2 Neo4j知识图谱可视化 |
4.4 家族分类模块的实现 |
4.4.1 基于特征语义的恶意家族多分类工具 |
4.4.2 基于图关系路径的恶意家族多分类工具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1 生成具备多家族特征的验证集 |
4.5.2 实验结果 |
4.5.3 结果分析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工作的总结 |
5.2 本文的不足与局限性 |
5.3 未来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基于点云和BIM技术的云南少数民族建筑数字化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研究现状 |
1.2.2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建筑数字化保护的研究现状 |
1.2.3 BIM技术在建筑数字化保护的研究现状 |
1.2.4 云南民族建筑数字化保护研究 |
1.2.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其技术 |
2.1 数字建造与数字化保护 |
2.1.1 数字建造 |
2.1.2 数字化保护 |
2.2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
2.2.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定义 |
2.2.2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特点 |
2.2.3 三维激光扫描的分类及工作原理 |
2.2.4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建筑测绘中的优势 |
2.3 BIM技术 |
2.3.1 BIM的定义 |
2.3.2 BIM技术的特点 |
2.3.3 BIM技术的主要价值 |
2.3.4 BIM技术应用于建筑数字化保护的优势 |
2.4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 |
2.4.1 佤族 |
2.4.2 彝族 |
2.4.3 白族 |
2.4.4 哈尼族 |
2.4.5 傈僳族 |
2.4.6 傣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三维点云模型构建 |
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3.2 点云数据获取 |
3.2.1 现场踏勘 |
3.2.2 测站的布设 |
3.2.3 标靶的布设 |
3.2.4 建筑物的扫描 |
3.2.5 纹理数据的采集 |
3.3 点云数据处理过程 |
3.3.1 点云配准 |
3.3.2 点云去噪 |
3.3.3 点云抽稀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点云的云南少数民族建筑信息模型(BIM)构建 |
4.1 基于点云的云南少数民族建筑BIM模型构建 |
4.1.1 点云数据的导入 |
4.1.2 参数化设计建立“族”构件 |
4.1.3 标高和轴网的建立 |
4.1.4 构建完整BIM模型 |
4.1.5 非几何属性的添加 |
4.2 BIM生成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平、立、剖面图 |
4.3 建立云南少数民族建筑构件“族”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数字化资源库的开发和建立 |
5.1 系统环境和开发工具 |
5.2 数据库的设计原则 |
5.3 数据库平台及B/S架构 |
5.3.1 数据库平台 |
5.3.2 B/S架构 |
5.4 数据库的需求分析 |
5.4.1 数据需求分析 |
5.4.2 功能需求分析 |
5.5 数据库的设计 |
5.5.1 概念模型设计 |
5.5.2 结构体系设计 |
5.5.3 逻辑结构设计 |
5.6 系统主要功能的具体实现 |
5.6.1 注册和登录功能实现 |
5.6.2 民族名称添加功能实现 |
5.6.3 上传下载功能实现 |
5.6.4 查询检索功能实现 |
5.6.5 统计分析功能实现 |
5.6.6 权限密码管理功能实现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6)结直肠癌辅助决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人承担工作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统一建模技术 |
2.2 REST |
2.3 网页开发技术 |
2.3.1 Vue.js技术栈 |
2.3.2 Spring Boot框架 |
2.3.3 MySQL和Redis |
2.4 数据预处理方法 |
2.4.1 数据清洗 |
2.4.2 数据变换 |
2.5 存活性预测的相关方法 |
2.5.1 基线算法 |
2.5.2 集成学习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结直肠癌辅助决策模型的研究 |
3.1 数据集 |
3.2 数据预处理 |
3.3 模型构建 |
3.4 实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直肠癌辅助决策系统的需求分析 |
4.1 业务分析 |
4.1.1 业务特点 |
4.1.2 存在问题 |
4.1.3 业务参与者 |
4.2 总体需求分析 |
4.3 功能需求分析 |
4.3.1 医务人员角色用例分析 |
4.3.2 管理员角色用例分析 |
4.4 非功能需求 |
4.4.1 性能需求 |
4.4.2 安全性需求 |
4.4.3 兼容性需求 |
4.4.4 异常处理需求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直肠癌辅助决策系统的概要设计 |
5.1 架构设计 |
5.2 接口设计 |
5.3 数据设计 |
5.3.1 数据概念模型设计 |
5.3.2 数据库设计 |
5.4 界面设计 |
5.4.1 导航页面界面设计 |
5.4.2 列表页面界面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直肠癌辅助决策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6.1 治疗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6.1.1 诊疗记录状态机制 |
6.1.2 诊疗患者列表获取 |
6.1.3 患者信息采集 |
6.1.4 治疗方案辅助决策 |
6.1.5 治疗方案创建 |
6.1.6 治疗实施情况记录 |
6.2 复查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6.2.1 复查记录状态机制 |
6.2.2 复查患者列表获取 |
6.2.3 复查计划管理 |
6.2.4 患者复查 |
6.3 患者数据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6.4 系统安全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6.4.1 密码保护机制 |
6.4.2 登录授权机制 |
6.4.3 权限控制机制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直肠癌辅助决策系统的测试 |
7.1 测试计划 |
7.2 单元测试 |
7.3 功能测试 |
7.3.1 治疗管理模块功能测试 |
7.3.2 复查管理模块功能测试 |
7.3.3 患者数据管理模块功能测试 |
7.3.4 用户及角色管理模块功能测试 |
7.3.5 系统安全模块功能测试 |
7.4 非功能测试 |
7.4.1 性能测试 |
7.4.2 兼容性测试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束语 |
8.1 论文工作总结 |
8.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智能制造国际大背景 |
1.1.1 工业革命发展历程研究 |
1.1.2 智能制造内涵演进 |
1.1.3 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的应用 |
1.1.4 国内外智能制造发展战略 |
1.2 中药智能制造发展研究 |
1.2.1 中药产业“智能制造”发展的必然性 |
1.2.2 中药“智能制造”范畴 |
1.2.3 中药“智能制造”意义 |
1.2.4 中药“智能制造”发展现状 |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意义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基于实体语法系统构建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 |
2.1 引言 |
2.2 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构建准则和组成内容研究 |
2.2.1 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构建准则设计 |
2.2.2 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组成内容确定 |
2.3 理论基础—实体语法系统 |
2.4 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基本概念和概念辨析的研究 |
2.4.1 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相关概念定义 |
2.4.2 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相关概念辨析 |
2.5 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的构建 |
2.6 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指导智能系统构建核心思想研究 |
2.7 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应用流程研究 |
2.8 关键技术选择原则 |
2.9 总结与讨论 |
2.9.1 讨论 |
2.9.2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指导中药智能煎药系统方案设计 |
3.1 引言 |
3.2 影响中药汤剂质量关键因素研究 |
3.3 用户需求分析与智能煎药系统性能设计 |
3.3.1 用户需求分析 |
3.3.2 中药智能煎药系统性能设计 |
3.4 中药智能煎药系统构建方案设计 |
3.4.1 中药智能煎药系统理论框架设计 |
3.4.2 中药智能煎药系统整体结构图设计 |
3.4.3 中药智能煎药系统技术路线图设计 |
3.4.4 中药智能煎药系统工作流程图研究 |
3.5 总结与讨论 |
3.5.1 讨论 |
3.5.2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方案设计 |
4.1 引言 |
4.2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需求分析与解决方案提出 |
4.2.1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构建背景 |
4.2.2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需求分析 |
4.2.3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解决方案的提出 |
4.3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构建可行性分析 |
4.4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整体概念的研究 |
4.5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前期准备工作的研究 |
4.5.1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服务人群 |
4.5.2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构建目标确定 |
4.5.3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构建原则设计 |
4.5.4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服务端平台功能设计 |
4.6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构建方案设计 |
4.6.1 基于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设计数据流逻辑框架 |
4.6.2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整体结构图设计 |
4.6.3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技术路线图设计 |
4.7 小结 |
第五章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设计方案实现 |
5.1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硬件设备原理图设计 |
5.1.1 嵌入式系统硬件设备原理图设计 |
5.1.2 传感器板开发 |
5.1.3 应用设备板开发 |
5.2 服务端平台搭建与系统配置 |
5.2.1 中药基础智能服务系统数据库设计 |
5.2.2 平台页面搭建 |
5.3 服务端平台运行 |
5.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多插图技术文本汉译实践报告 ——以Head First Go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
第二章 翻译任务概述 |
2.1 翻译材料简介 |
2.2 选择缘由 |
2.3 文本分析 |
2.4 翻译难点 |
第三章 翻译过程 |
3.1 译前准备阶段 |
3.1.1 文本阅读 |
3.1.2 平行文本收集 |
3.1.3 术语表制作 |
3.2 翻译表达阶段 |
3.2.1 完成初稿 |
3.2.2 精炼译稿 |
3.3 译稿审校阶段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4.1 字符层面 |
4.1.1 Go语言命名规范介绍 |
4.1.2 语码混用现象的处理 |
4.1.3 标点符号的翻译 |
4.2 语言层面 |
4.2.1 词汇的翻译 |
4.2.1.1 专业词汇 |
4.2.1.2 难解词汇 |
4.2.2 典型句式的翻译及所采取的翻译方法 |
4.2.2.1 简单句中的增与减 |
4.2.2.2 并列句中的拆与变 |
4.2.2.3 条件句中的显与隐 |
4.3 插图层面 |
4.3.1 插图效应及插图分类 |
4.3.2 不同类型插图的翻译 |
4.3.2.1 装饰型插图 |
4.3.2.2 表征型插图 |
4.3.2.3 组织型插图 |
4.3.2.4 解释型插图 |
4.3.2.5 转换型插图 |
第五章 结语 |
5.1 收获与启示 |
5.2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原文译文对照 |
附录 Ⅱ 术语表 |
致谢 |
(9)基于本体的土壤系统分类逻辑表达与检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土壤本体模型 |
1.1 土壤本体模型结构 |
1.2 土壤本体的谓词逻辑 |
1.3 土壤特征模型及其谓词逻辑 |
2 CST本体模型 |
2.1 CST本体模型结构 |
2.2 特征边界的约束规则 |
2.3 土壤类型的谓词逻辑 |
2.4 土壤实体和CST类型的谓词逻辑 |
3 基于本体逻辑的土壤类型检索 |
3.1 土壤类型检索的过程与结果表达 |
3.2 土壤类型检索的系统实现与测试 |
4 结论与展望 |
(10)反刍动物基因组数据库的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问题的由来 |
1.2 生物数据库的分类 |
1.2.1 综合类数据库 |
1.2.2 基因组数据库 |
1.2.3 变异数据库 |
1.2.4 表达调控数据库 |
1.2.5 比较基因组数据库 |
1.3 构建数据库的常用工具 |
1.3.1 基因组浏览器 |
1.3.2 基因组比对工具 |
1.3.3 基因组坐标转换工具 |
1.4 基因组大数据分析的常用方法和研究进展 |
1.4.1 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
1.4.2 群体遗传学研究进展 |
1.4.3 泛基因组研究进展 |
1.5 动物研究现存的弊端 |
1.5.1 构建完善的变异集合 |
1.5.2 多组学数据的有机结合 |
1.5.3 数据库建设工作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反刍动物基因组数据库的构建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数据来源 |
2.1.2 基因组共线性分析 |
2.1.3 直系同源基因的鉴定 |
2.1.4 保守元件的计算 |
2.1.5 ChIP-seq和 ATAC-seq分析 |
2.1.6 坐标转换 |
2.1.7 RNA-seq分析 |
2.1.8 反刍动物基因组数据库的设计与开发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RGD概览 |
2.2.2 多物种共线性和序列保守性展示 |
2.2.3 直系同源基因注释 |
2.2.4 转录组数据展示 |
2.2.5 调控组数据展示 |
2.2.6 QTL检索 |
2.2.7 工具 |
2.2.8 说明文档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牛基因组变异和选择信号数据库的构建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数据来源 |
3.1.2 基因组比对、变异位点获取和注释 |
3.1.3 拷贝数变异检测和注释 |
3.1.4 群体结构分析 |
3.1.5 变异位点频率的计算 |
3.1.6 全基因组选择清除分析 |
3.1.7 牛基因组变异数据库的搭建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样本数据概述 |
3.2.2 牛的群体结构和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
3.2.3 数据库的功能 |
3.2.4 数据库的应用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山羊泛基因组研究和数据库的构建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数据来源 |
4.1.2 羊族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4.1.3 羊族内部序列分歧的评估 |
4.1.4 鉴定山羊参考基因组丢失的序列 |
4.1.5 校正泛基因组的分歧位点为山羊位点 |
4.1.6 泛序列的基因注释 |
4.1.7 重测序和转录组数据比对到泛基因组 |
4.1.8 评估泛序列的大小 |
4.1.9 SNP CALLING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羊族各物种基因组分歧程度 |
4.2.2 山羊泛基因组的构建 |
4.2.3 山羊pan-sequences的鉴定 |
4.2.4 泛基因组可以提高重测序和转录组的比对效率 |
4.2.5 山羊泛基因组数据库的构建和应用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山羊基因组变异和选择信号数据库的构建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数据来源 |
5.1.2 基因组比对、变异位点获取和注释 |
5.1.3 系统发育分析 |
5.1.4 变异位点频率计算和注释 |
5.1.5 山羊选择清除分析 |
5.1.6 山羊基因组变异和选择信号数据库的搭建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山羊样本数据概述和系统发育关系 |
5.2.2 数据库的功能 |
5.2.3 数据库的应用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创新点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基于Browser/Server开发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ERP的离散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D]. 孙世林. 江南大学, 2021(01)
- [2]基于GIS技术的“多规合一”信息系统研究 ——以杭州市临安区为例[D]. 朱金秀. 浙江大学, 2021(09)
- [3]茶树转录组组装评估与多组学生物信息平台开发[D]. 李方东.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1)
- [4]基于知识图谱的Android恶意家族多分类工具的设计与实现[D]. 何任.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5]基于点云和BIM技术的云南少数民族建筑数字化保护研究[D]. 陈璐铭.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6]结直肠癌辅助决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智宇.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7]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应用[D]. 曹婷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多插图技术文本汉译实践报告 ——以Head First Go为例[D]. 吴北平.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9]基于本体的土壤系统分类逻辑表达与检索[J]. 王腊红,陈家赢,汪善勤,王天巍,谭黄元. 土壤学报, 2020(06)
- [10]反刍动物基因组数据库的构建及应用[D]. 付玮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