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铁屑微电解法深度处理油田钻井污水(论文文献综述)
王维[1](2021)在《微电解氧化还原破络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工业废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而废水的处理一直以来都是环境保护的重点。微电解技术的成本低廉、工艺简单、适用范围广泛,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应用的污水处理工艺中,微电解氧化还原破络技术的应用,可以显着降低污水的COD和色度,大大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在结合其他的生化工艺能够使得废水达到排放标准。这里介绍了微电解的反应机理,以及微电解技术在污水处理工艺中的应用,发现微电解工艺对各种废水的处理效果都比较理想,因此微电解技术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杜昭[2](2020)在《含PVA印染退浆废水处理工艺研究》文中认为聚乙烯醇(PVA)是一种水溶性高分子有机聚合物,通常很难被微生物降解。由于近年来该化合物在工业生产中的使用越来越多,部分PVA废水排入水体,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如何对含PVA的废水进行有效处理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PVA是典型的难降解有机物,生物降解性差,传统的生化处理工艺难以取得满意的处理效果,一般的物理化学处理工艺对COD的去除率也很低。为了有效降解PVA,提高其生物降解性,采用铁碳-Fenton耦合氧化法对PVA进行处理,对影响PVA降解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对PVA的降解机理进行了初步讨论。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优化试验,确定了铁碳-Fenton耦合氧化降解含高浓度PVA退浆废水的最佳条件,即p H值为2,Fe/C投加量为8g/L,Fe/C质量比为2:1,H2O2投加量为8 m L/L,耦合时间节点为30 min,耦合反应时长为90min。在此条件下,COD去除率达到74.1%,BOD5/COD值从0.075上升到0.32,废水的可生化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为后续的生物处理创造了条件。(2)通过对正交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结论,各因素对PVA氧化降解的影响大小顺序是:p H>Fe/C投加量>H2O2投加量>Fe/C质量比,即在所选定的影响因素中,p H是影响COD去除率最主要的因素,且p H对实验具有显着性影响。保证适宜的p H有利于铁碳微电解过程中亚铁离子的产生,为Fenton阶段催化H2O2提供催化剂,使整个过程得到较好的COD去除率,是确保工艺过程良好的关键条件。(3)运用活性污泥法对含高浓度PVA废水,稀释过的原废水和经Fe/C和芬顿耦合氧化的废水进行活性污泥氧化处理。结果表明,废水经铁碳和芬顿耦合氧化之后,废水中PVA被降解成易被微生物利用的物质,废水可生物降解性升高,降低了该废水后续生物处理的难度和负荷。(4)运用凝胶渗透色谱、紫外光谱和GC-MS技术初步研究了PVA的降解机理,推导出PVA被耦合反应氧化降解假设途径。铁碳微电解过程中产生还原性[H]有助于PVA解体,把大分子PVA降解为短链节的低分子量的多元醇;耦合反应开始时Fe2+与H2O2形成Fenton试剂,产生羟基自由基·OH,多元醇在活性[H]和·OH的共同作用下生成甲基丙烯酸正辛酯。
谭彩玲[3](2018)在《富湾油库污水COD去除技术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的重要物质。石油库作为油品储运的仓库单元,在生产、储运过程中对水的大量运用,随之产生大量含油污水,对环境、水体造成了污染。中石化广东石油分公司富湾油库库容4.8万立方米,属于二级油库。油库在生产中产生的含油污水,涵盖了清洗油罐废水、油罐底水、设备清洗及常见的自然降雨积水和油库区域生活用水等。这些污水有COD含量较高、成分复杂、水量时常骤变、处理难度较大、排放不连续以及变化规律性较差等诸多特点。针对油库的污水特点和管理现状,如何有效去除污水中COD含量,作为未来油库发展、乃至石油产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重点难题。在本次的研究中,主要针对富湾油库的污水处理装置的存在问题,探索最为有效的COD去除方法,提出油库污水处理工艺的改进构想,解决油库现时污水COD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是油库污水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次课题针对富湾油库污水COD去除技术开展实验研究。首先介绍本次研究的理论背景、意义,分析油库的污水处理现状,有针对性的研究当前污水COD的处理方法及研究内容。深入分析常见污水COD去除技术的处理方式,包含物理吸附法、化学混凝沉降法、化学转化法等。开展超滤分离和电解法两项实验,并对两项实验去除油库污水中COD的效果进行对比。提出混凝-超滤组合工艺这种新型的去除COD方式,在对过滤膜、混凝剂开展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油库的污水管理现状,对混凝-超滤组合工艺这一新型COD去除方法的实验进行深入的分析。对本次针对富湾油库污水COD去除方法开展实验研究、总结,对各种方法的可行性作总结,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前瞻性的展望,以供油库在生产经营过程当中加以参考、借鉴,进一步提升油库污水中COD去除的效率、提升污水净化水平,最大化去除水中的COD,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基础上,推动我国石油产业“绿色”、“环保”生产发展进一步深化的步伐。
关正昊,刘嘉康,马锐,关涛[4](2017)在《探究铁碳微电解法处理油田钻井废水》文中指出近年来,铁碳微电解法在废水处理领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基于这种认识,本文以油田钻井废水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利用铁碳微电解法处理油田钻井废水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铁碳比例为1:1、溶液pH值为3.2、铁碳投加量为0.8kg/L和150min的反应时间下,使用铁碳微电解法进行700mL油田钻井废水处理,能够使废水COD浓度由586.42mg/L降低至174.46mg/L,从而使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得到有效去除。
蒲博[5](2016)在《铁碳微电解法处理油田钻井废水》文中认为以四川某油田经预处理后的钻井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铁碳微电解方法处理废水,并对其COD去除效果进行研究。介绍了所用试剂、材料及采用的实验方法,考察了铁碳投加量、铁碳质量比、pH值、反应时间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铁碳投加量为0.8 kg/L、铁碳质量比为1:1、pH值3.2、反应时间为150 min的条件下,铁碳微电解方法对钻井废水COD的去除率达到70.25%,可有效降低后续深度处理的负荷,满足实验要求。
谈金强[6](2017)在《新型规整化铁炭微电解联合Fenton氧化深度处理制浆废水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铁粉、活性炭和粘土为主要组分,添加少量高温易分解的物质作为添加剂,通过对制备过程中各条件的优化,制备出规整化铁炭球型微电解填料;然后将此填料单独应用于制浆生产废水,对应用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到最佳的处理条件和效果;最后利用微电解过程中产生的大量Fe2+可以与H2O2组成Fenton试剂,发生Fenton氧化的特点,将Fenton氧化与微电解工艺联合深度处理制浆生产废水,实现废水高效低成本达标排放。对规整化铁炭球型填料制备条件的优化研究,结果显示,在铁炭比为1:1,粘土质量分数为25%,氯化铵添加量为0.5%的条件下,于400℃马弗炉中焙烧2h,可制得规整化铁炭球型填料。规整化后的铁炭填料仍然可以利用Fe与C的电位差组成微小原电池,发挥电解作用,对制浆废水和对氯苯酚模拟废水均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并且处理过程中未出现传统固定铁炭床微电解过程中的沟流、板结和活性组分流失的现象。规整化铁炭填料微电解单独处理制浆废水的研究表明,通过单因素轮换实验确定的最优处理工艺为:在pH为2.5,铁炭填料添加量为90g/L,曝气流量为0.3m3/h,于室温条件下反应90min,对废水CODCr和TOC的去除率分别可达69.88%和70.75%。以CODCr和TOC的去除率为响应值,以反应初始pH、填料添加量和反应时间为可变因素,利用Design-Expert分析软件进行响应面实验设计和分析,模型优化后的最佳处理条件为:反应初始pH为2.37,填料添加量为32.67g/L,反应时间为92.49min时,在曝气流量为0.3m3/h及室温条件下处理制浆废水,CODCr去除率可达69.23%,经试验验证,相对误差仅为0.83%,模型预测值准确可靠。确定微电解与Fenton氧化联用工艺的研究结果显示,将H2O2在微电解反应开始时加入,组成微电解-Fenton氧化耦合处理工艺,添加30%的H2O2 0.8 ml/L,反应75min后,废水的总CODCr和TOC去除率可达85.98%和89.61%,比单独微电解处理分别提高了16.10%和18.86%。而且与微电解-Fenton氧化联合处理工艺相比,节省了专门的Fenton氧化反应器和大大缩短了深度处理的时间,实现了高效低成本达标排放。规整化铁炭填料添加氯化铵及反应前后填料和废水的表征分析显示,填料添加氯化铵后可以通过分解产生的气体疏通填料内部孔隙,反应后铁粉部分溶出,但填料基本骨架保持不变;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在反应后种类和相对含量均大幅度降低,微电解和Fenton氧化协同作用,对废水中的共轭双键、羰基均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对芳香族类有机物具有良好的去除或者转化能力,大大改善废水出水水质。
孙聪俐[7](2014)在《铁炭微电解预处理印染废水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印染废水是我国工业废水的排放大户,印染废水具有排放量大、有机物浓度高、成分复杂难降解、色度高、可生化性差等特点。在实际处理过程中,印染厂通常采用“物化+生化”的组合工艺进行处理。但在整个处理过程中采用的处理单元繁多,运行费用较高,处理效果不太理想,出水水质很难达到排放标准。因此,研究新型的印染废水的处理方法,并确定其最佳处理条件,使其发挥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是现在研究必须着重考虑的问题。论文采用铁炭微电解技术处理印染废水,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得出,铁炭微电解处理印染废水的最佳反应条件为:pH值为4,铁炭质量比为1:1,铁屑投加量为12g/L,反应时间为60分钟。在此反应条件下废水中COD的去除率达到76.3%,色度的去除率达到99.6%。(2)通过正交试验分析得出,在铁炭微电解处理印染废水的试验研究中,影响COD去除率的各因素的重要性顺序为:初始pH值、铁屑投加量、铁炭质量比和反应时间。(3)通过设计的对比试验,验证了微电解的作用机理主要有:絮凝沉淀、氧化还原、吸附等其他作用的协同作用。(4)通过微电解处理预印染废水的可生化性由0.12提高至0.47。
杨林[8](2012)在《微电解-Fenton-SBR法处理靛蓝牛仔布印染废水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靛蓝牛仔布印染废水组分复杂,色度大、含盐量大,是印染废水中较难处理的废水;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就直接排放,将严重地污染地表或地下水资源;微电解-Fenton-SBR工艺处理这类工业废水,有处理效果好、占地少、操作简单、处理费用较低、并有以废治废等优点。本课题以铁炭微电解-Fenton预处理、SBR法深度处理靛蓝牛仔布印染废水,以COD为目标污染物来研究铁炭微电解-Fenton试剂反应体系的水处理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其目的是将铁炭微电解技术与Fenton试剂反应进行有效结合,发挥微电解反应产生Fe2+的作用,在较低的成本下促进·OH的产生,克服Fenton反应处理成本高、氧化剂浪费严重等缺点,然后采用SBR法深度处理靛蓝牛仔布印染废水,使其达到《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GB4287-1992)中的一级标准,为微电解-Fenton-SBR法处理靛蓝牛仔布印染废水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正交试验和单因素分析试验的方法分析得出微电解处理印染废水的最佳处理工艺条件为:pH值3、铁炭质量比2:1、反应时间90min;对试验数据进行多项式拟合,得到微电解降解印染废水CODcr的方程为:1/ct-1/c0=4×10-6t+4×10-4(c0、ct分别为废水初始COD、t min时废水COD,t为反应时间),相关系数R2=0.9663,微电解处理靛蓝牛仔布印染废水COD的降解反应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规律。(2)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确定了微电解-Fenton反应的最佳操作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微电解出水在pH为5、H2O2投加量为3‰条件下反应60min后,COD去除率可达84.1%,色度去除率达90%,BOD5/COD比值上升至0.525;铁炭微电解-Fenton组合工艺COD的总去除率为87.26%。(3)用SBR法对靛蓝牛仔布印染废水微电解-Fenton出水进行深度处理研究,考察了曝气时间、运行方式及初始pH值对SBR反应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BR法深度处理微电解-Fenton靛蓝牛仔布印染废水出水的最佳曝气时间为10h;最佳运行方式为三段A/O式,COD去除率为96%,色度去除率为98%;最佳pH值为7,出水COD为51.2mg/L,去除率达到96%,出水色度为40倍,去除率达到98%;能够稳定达到《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GB4287-1992)中的一级标准。
杨瑞洪,刘亚凯[9](2011)在《微电解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工业废水的处理一直是水处理领域的重点,微电解技术以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应用范围广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青睐。文章简述了微电解技术的原理,综述了该技术以及该技术与其他技术耦合联用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最后分析了微电解技术应用及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并展望了该技术的发展趋势。
赵美霞[10](2011)在《铁炭微电解工艺预处理精制棉废水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以西安某公司精制棉生产废水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探讨了铁炭微电解处理工艺的影响因素及主要的工艺参数,并通过现场调试进一步分析了铁炭微电解组合工艺在精制棉废水处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及相关的解决方法,系统研究了该组合工艺对精制棉废水中CODCr、色度、SS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本工艺可以有效去除精制棉废水中的CODCr和色度,并提高其生化性。根据该公司精制棉废水处理实验室条件和中试工程的实验结果及参照同类工程的成功经验,依据有关环保政策法规及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基础资料,在综合考虑处理效果、运行管理、运行成本等因素的基础上,制定了精制棉废水的处理设计方案。针对废水处理工艺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酸水投加系统、气浮沉淀系统、厌氧池、好氧池等进行了完善,对配药间的布置提出了优化建议。实验室条件下探讨了精制棉废水初始pH值、废水与铁屑的体积比、铁炭体积比、反应时间与铁炭微电解次数、曝气等影响铁炭微电解法处理精制棉废水的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当进水pH值控制在3左右,废水与铁屑的体积比为3:1,铁炭体积比为1:1,进行曝气,铁炭微电解次数为2次,每次反应时间为30 min的条件下,废水中的CODCr浓度由处理前的6000 mg/L降低至1700~2400 mg/L,去除率可以达到70%左右,有利于后续的生化处理,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对铁炭微电解组合处理工艺出水水质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PAC的投加量达到1000 mg/L时,最终出水的水质色度明显下降,出水CODCr为135 mg/L;或采用漂水投加和使用PAC相结合的方法时,当PAC的投加量达到250 mg/L,漂水投加量为500 ppm和接触1 h的条件下,CODCr的去除率可以达到52%,出水CODCr均可以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的要求。而当采用铁盐和过氧化氢等强氧化剂对生化出水进行处理时,出水效果可以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的要求。微电解工艺对CODCr和色度的去除率均分别可以达到60%和75%以上。铁炭微电解组合处理工艺的处理成本约为2.49元/吨废水,对CODCr和色度的去除效率分别可以达到87.52~97.78%和88.2~98.08%,出水的CODCr在132mg/L以下,色度为80倍以下,pH值在7.1~8.0之间,SS在15~65mg/L之间,可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标准。
二、铁屑微电解法深度处理油田钻井污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屑微电解法深度处理油田钻井污水(论文提纲范文)
(1)微电解氧化还原破络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微电解技术 |
1.1 微电解技术原理 |
1.1.1 电场作用 |
1.1.2 电极反应 |
1.1.3 氧化还原反应 |
1.1.4 铁的混凝作用 |
1.1.5 物理吸附 |
1.1.6 电子传递作用 |
1.2 影响微电解的因素 |
2 微电解氧化还原破络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
3 结语 |
(2)含PVA印染退浆废水处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印染退浆废水现状 |
1.2.1 印染生产工艺 |
1.2.2 印染废水的来源及主要污染成分 |
1.2.3 印染废水的主要特点 |
1.2.4 印染废水的主要危害 |
1.3 聚乙烯醇概述 |
1.3.1 聚乙烯醇的性质简介 |
1.3.2 聚乙烯醇的物理性质 |
1.3.3 聚乙烯醇的化学性质 |
1.3.4 聚乙烯醇的命名方法 |
1.3.5 聚乙烯醇的溶解方法 |
1.3.6 聚乙烯醇的适用领域 |
1.4 退浆废水简介 |
1.4.1 退浆废水的产生与特点 |
1.4.2 退浆废水的影响 |
1.4.3 退浆废水的处理现状 |
1.4.3.1 生物法 |
1.4.3.2 物理化学法 |
1.4.3.3 高级氧化法 |
1.5 铁碳微电解法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现状 |
1.5.1 铁碳微电解法概述 |
1.5.2 铁碳微电解法反应基本原理 |
1.5.3 铁碳微电解工艺的研究现状 |
1.5.3.1 铁碳微电解法的研究进展 |
1.5.3.2 铁碳微电解法工艺的性质 |
1.5.3.3 铁碳微电解法的优缺点 |
1.6 Fenton法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现状 |
1.6.1 Fenton试剂与类Fenton试剂法 |
1.6.2 Fenton反应处理废水中的作用 |
1.6.3 Fenton高级氧化技术表现的特性 |
1.6.4 Fenton氧化法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 |
1.6.5 Fenton反应与其它方法结合用于染料降解的研究进展 |
1.6.5.1 Fenton氧化法与混凝法结合进行染料降解 |
1.6.5.2 引入其它物质促进Fenton氧化反应处理染料废水 |
1.6.6 Fenton反应处理染料废水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
1.7 铁碳微电解-Fenton组合工艺的技术研究 |
1.7.1 铁碳微电解-Fenton联合工艺的技术研究 |
1.7.2 微电解-Fenton耦合工艺的技术研究 |
1.8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与意义 |
1.8.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
1.8.2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与创新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印染退浆废水来源与性质 |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2.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
2.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实验前的准备 |
2.3.2 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 |
2.4 实验结果的测试方法 |
2.4.1 PVA的测定 |
2.4.2 COD的测定 |
2.4.3 BOD的测定 |
2.4.4 TOC的测定 |
2.4.5 气质联用(GC-MS) |
2.5 本章小结 |
3 铁碳微电解-Fenton耦合工艺实验研究 |
3.1 铁碳微电解-Fenton耦合工艺正交实验研究 |
3.1.1 正交实验考查的影响因素 |
3.1.2 正交实验的因素与水平 |
3.1.3 正交实验的结果 |
3.1.4 正交实验结果的分析 |
3.1.4.1 试验结果与极差分析 |
3.1.4.2 正交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 |
3.2 铁碳微电解-Fenton耦合工艺单因素优化实验研究 |
3.2.1 体系p H值对COD和 PVA去除率的影响 |
3.2.2 铁碳填料投加量对COD和 PVA去除率的影响 |
3.2.3 双氧水投加量对COD和 PVA去除率的影响 |
3.2.4 铁碳比对CODCr和PVA去除率的影响 |
3.2.5 耦合时间节点的影响 |
3.2.6 耦合反应时间的影响 |
3.3 活性污泥法验证废水可生化性的提高 |
3.3.1 印染废水可生化性的评价 |
3.3.2 活性污泥法 |
3.3.3 活性污泥法实验方法 |
3.4 优化条件下的去除效果 |
3.5 工艺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4 PVA的耦合氧化机理研究 |
4.1 PVA溶液的配制及性质 |
4.2 根据表观参数的变化推断耦合反应过程中PVA的变化途径 |
4.3 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
4.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4.5 中间产物的GC-MS分析 |
4.6 假设PVA的耦合氧化途径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3)富湾油库污水COD去除技术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和目的 |
1.1.1 富湾油库生产管理概况 |
1.1.2 富湾油库污水处理现状分析 |
1.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1.3 污水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处理方法的研究 |
1.3.2 国内研究方法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方法及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常用的污水COD处理方法研究 |
2.1 物理吸附法的研究 |
2.1.1 活性炭吸附 |
2.1.2 沸石吸附 |
2.1.3 活性氧化铝 |
2.1.4 粉煤灰吸附法 |
2.2 化学混凝沉降的研究 |
2.3 化学转化法的研究 |
2.3.1 超临界水氧化法 |
2.3.2 催化氧化 |
2.3.3 臭氧氧化法 |
2.4 生物法的研究 |
2.5 电化学法的研究 |
2.5.1 电解法 |
2.5.2 微电解法 |
2.6 超滤膜分离法的研究 |
2.7 油库COD去除方法的应用现状 |
2.7.1 COD去除方式缺点概述 |
2.7.2 关于超滤膜分离法与电解法的问题研究 |
2.8 本章研究结论分析 |
第三章 油库污水COD去除的对比实验 |
3.1 超滤分离法实验研究 |
3.1.1 超滤分离法原理 |
3.1.2 超滤膜分离法性能参数 |
3.1.3 超滤分离过程中的现象 |
3.1.4 油库污水水质分析 |
3.1.5 实验装置及内容 |
3.1.6 超滤分离法实验结论分析 |
3.2 电解法去除COD实验研究 |
3.2.1 电解法去除COD影响因素分析 |
3.2.2 实验装置 |
3.2.3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
3.2.4 正交实验 |
3.2.5 试验结论分析 |
3.3 实验对比分析 |
3.4 本章研究结论 |
第四章 混凝—超滤组合工艺污水COD去除的研究 |
4.1 富湾油库污水处理工艺分析 |
4.2 本课题的改进工艺构想 |
4.3 混凝—超滤组合工艺的污水COD去除实验研究 |
4.3.1 试验用超滤膜性能研究 |
4.3.2 试验用混凝剂性能研究 |
4.3.3 实验研究 |
4.4 混凝—超滤组合工艺经济分析与评价 |
4.4.1 经济分析理论 |
4.4.2 油库污水COD处理成本分析 |
4.4.3 国内外设备经济技术比较 |
4.4.4 经济性研究结论 |
4.5 本章研究结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探究铁碳微电解法处理油田钻井废水(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铁碳微电解法的原理分析 |
2. 利用铁碳微电解法处理油田钻井废水 |
(1)油田钻井废水特性 |
(2)实验材料 |
(3)实验方法 |
(4)实验结果 |
(1)铁碳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2)溶液酸碱性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3)反应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3. 结论 |
(5)铁碳微电解法处理油田钻井废水(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实验 |
1.1 油田钻井废水污染特征 |
1.2 实验试剂及材抖 |
1.3 实验步骤 |
1.1水质分析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1 铁碳投加量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
2.2 铁碳质量比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
2.3 溶液pH值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
2.4 反应时间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
3 结论 |
(6)新型规整化铁炭微电解联合Fenton氧化深度处理制浆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制浆造纸工业废水概况 |
1.1.1 制浆造纸行业废水污染近况 |
1.1.2 制浆造纸废水的来源和特性 |
1.1.3 制浆造纸废水的深度处理研究概况 |
1.2 微电解处理工艺研究现状 |
1.2.1 微电解处理原理 |
1.2.2 铁炭微电解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1.2.3 铁炭微电解工艺存在的不足 |
1.2.4 铁炭微电解处理工艺的发展方向 |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主要目的 |
1.3.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 |
1.3.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新型规整化铁炭球型填料的制备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2.1.2 仪器设备 |
2.1.3 实验内容 |
2.1.4 对氯苯酚标准曲线 |
2.1.5 分析表征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铁炭比对除去对氯苯酚的效果影响 |
2.2.2 填料粒径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
2.2.3 粘土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
2.2.4 填料中粘土比例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
2.2.5 填料中添加剂种类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
2.2.6 填料添加剂含量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
2.2.7 填料焙烧温度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
2.2.8 填料焙烧时间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
2.3 最佳制备条件下填料对制浆废水的处理效果 |
2.4 新型规整化铁炭填料结构表征 |
2.4.1 填料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 |
2.4.2 填料的SEM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型规整化铁炭填料微电解深度处理制浆废水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3.1.2 仪器设备 |
3.1.3 填料处理效果评价 |
3.1.4 分析表征方法 |
3.2 规整化铁炭填料处理制浆废水条件的优化 |
3.2.1 不同初始pH值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3.2.2 不同填料用量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3.2.3 不同反应时间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3.2.4 不同曝气流量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3.3 响应面实验结果分析 |
3.3.1 响应面实验结果 |
3.3.2 建立模型及显着性分析 |
3.3.3 各因素间的交互影响 |
3.3.4 响应面最佳条件预测与实验验证 |
3.4 最优条件处理废水后填料结构表征 |
3.4.1 最优条件处理后填料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 |
3.4.2 最优条件处理后填料的SEM分析 |
3.5 最优条件处理后废水水质分析 |
3.5.1 最优条件处理后废水UV分析 |
3.5.2 最优条件处理后废水FTIR分析 |
3.5.3 最优条件处理后废水GC-MS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规整化铁炭微电解联合Fenton氧化处理制浆废水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4.1.2 仪器设备 |
4.1.3 实验方法 |
4.1.4 分析表征方法 |
4.2 规整化铁炭填料微电解+Fenton氧化试剂联用处理废水 |
4.2.1 H2O2用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4.2.2 不同反应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4.3 规整化铁炭填料微电解-Fenton氧化试剂耦合处理废水 |
4.3.1 H2O2用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4.3.2 不同反应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4.4 微电解-Fenton氧化试剂联用与耦合处理效果的比较 |
4.5 规整化铁炭微电解-Fenton氧化试剂联用后废水水质分析 |
4.5.1 规整化铁炭微电解-Fenton氧化试剂联用后废水UV分析 |
4.5.2 规整化铁炭微电解-Fenton氧化试剂联用后废水FTIR分析 |
4.5.3 规整化铁炭微电解-Fenton氧化试剂联用后废水GC-MS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本论文创新之处 |
对下步研究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铁炭微电解预处理印染废水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信息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印染废水的来源及特点 |
1.2.1 印染废水的来源 |
1.2.2 印染废水的特点 |
1.3 国内外印染废水研究 |
1.3.1 物理法 |
1.3.2 化学法 |
1.3.3 生物法 |
1.4 印染废水处理中面临的问题 |
1.4.1 印染废水处理难度增加 |
1.4.2 排放标准日益严格 |
1.5 课题的提出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创新点 |
1.5.3 研究内容 |
2 铁炭微电解技术 |
2.1 铁炭微电解法 |
2.2 铁炭微电解工艺的原理 |
2.2.1 原电池反应 |
2.2.2 氧化还原反应 |
2.2.3 吸附作用 |
2.2.4 絮凝作用 |
2.3 铁炭微电解工艺的影响因素 |
2.3.1 进水浓度的影响 |
2.3.2 停留时间的影响 |
2.3.3 铁屑粒径的影响 |
2.3.4 铁炭体积比的影响 |
2.3.5 初始 pH 值的影响 |
2.3.6 其他因素的影响 |
2.4 铁炭微电解在高浓度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2.4.1 微电解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2.4.2 微电解在制药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2.4.3 微电解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2.4.4 微电解在焦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2.4.5 微电解在含重金属离子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2.4.6 微电解在其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2.5 微电解工艺在处理工业废水中存在的问题 |
3 微电解处理印染废水试验设计 |
3.1 试验材料 |
3.1.1 水样来源及性质 |
3.1.2 试验材料预处理 |
3.2 试验仪器及药品 |
3.2.1 主要试验仪器 |
3.2.2 主要试验药品 |
3.2.3 分析测定项目及方法 |
3.3 试验方法 |
3.3.1 单因素试验法 |
3.3.2 正交试验法 |
3.3.3 机理试验法 |
4 微电解处理印染废水的试验 |
4.1 单因素试验 |
4.1.1 反应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4.1.2 铁屑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4.1.3 铁炭质量比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4.1.4 初始 pH 值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4.1.5 单因素试验结论 |
4.2 正交试验 |
4.2.1 试验过程 |
4.2.2 试验结果 |
4.2.3 正交试验结论 |
4.3 机理试验 |
4.3.1 试验过程 |
4.3.2 实验结果 |
4.3.3 试验结果分析 |
4.3.4 机理实验结论 |
4.4 微电解技术对废水可生化性的影响实验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微电解-Fenton-SBR法处理靛蓝牛仔布印染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印染废水的来源及性质特点 |
1.2.1 印染废水的来源 |
1.2.2 印染废水的组成 |
1.2.3 印染废水的特征 |
1.2.4 印染废水的危害 |
1.3 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物理处理法 |
1.3.2 化学处理法 |
1.3.3 生物处理法 |
1.3.4 印染废水处理方法的联用技术 |
1.3.5 小结 |
1.4 微电解-Fenton 工艺研究进展 |
1.4.1 填料的发展 |
1.4.2 与 Fenton 结合 |
1.4.3 工艺原理研究 |
1.5 选题依据 |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7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废水的水质特征 |
2.2 试验内容 |
2.2.1 微电解法处理靛蓝牛仔布印染废水 |
2.2.2 投加 H_2O_2强化处理靛蓝牛仔布印染废水 |
2.2.3 SBR 法深度处理靛蓝牛仔布印染废水 |
2.3 测定分析方法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2.5 主要仪器和药品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微电解处理靛蓝牛仔布印染废水的研究 |
3.1.1 正交试验 |
3.1.2 pH 对微电解处理效果影响的单因素实验 |
3.1.3 铁炭质量比因素影响分析 |
3.1.4 反应时间对去除率的影响 |
3.1.5 微电解处理牛仔布印染废水的反应动力学 |
3.1.6 结论 |
3.2 Fenton 试剂法处理靛蓝牛仔布印染废水的研究 |
3.2.1 正交试验 |
3.2.2 pH 对 Fenton 试剂法处理效果影响的单因素实验 |
3.2.3 H_2O_2投加量对 Fenton 试剂法处理效果影响的单因素实验 |
3.2.4 HRT 对 Fenton 试剂法处理效果影响的单因素实验 |
3.2.5 可生化性试验 |
3.2.6 小结 |
3.3 SBR 法深度处理靛蓝牛仔布印染废水的研究 |
3.3.1 曝气时间的影响 |
3.3.2 运行方式的影响 |
3.3.3 pH 值的影响 |
3.3.4 小结 |
3.4 废水处理后达标情况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微电解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微电解技术原理 |
2 微电解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1)处理染料废水 |
(2)处理化工废水 |
(3)处理电镀废水 |
(4)用于含油废水处理 |
3 微电解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10)铁炭微电解工艺预处理精制棉废水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铁炭微电解反应装置 |
2.3 研究与分析方法 |
2.4 精制棉废水处理工艺流程 |
第3章 铁炭微电解工艺实验条件的确定 |
3.1 初始pH值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 |
3.2 废水与铁屑的体积比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 |
3.3 铁炭体积比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 |
3.4 铁炭微电解反应时间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 |
3.5 铁炭微电解次数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 |
3.6 铁炭微电解处理前后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变化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铁炭微电解组合工艺调试及其运行结果分析 |
4.1 调试目的及调试前的准备工作 |
4.2 调试过程及结果分析 |
4.3 运行成本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四、铁屑微电解法深度处理油田钻井污水(论文参考文献)
- [1]微电解氧化还原破络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 王维. 粘接, 2021(01)
- [2]含PVA印染退浆废水处理工艺研究[D]. 杜昭. 郑州大学, 2020(03)
- [3]富湾油库污水COD去除技术可行性研究[D]. 谭彩玲.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9)
- [4]探究铁碳微电解法处理油田钻井废水[J]. 关正昊,刘嘉康,马锐,关涛. 当代化工研究, 2017(02)
- [5]铁碳微电解法处理油田钻井废水[J]. 蒲博. 油气田环境保护, 2016(02)
- [6]新型规整化铁炭微电解联合Fenton氧化深度处理制浆废水的研究[D]. 谈金强.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7]铁炭微电解预处理印染废水的试验研究[D]. 孙聪俐. 西北师范大学, 2014(08)
- [8]微电解-Fenton-SBR法处理靛蓝牛仔布印染废水的研究[D]. 杨林.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2)
- [9]微电解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 杨瑞洪,刘亚凯. 辽宁化工, 2011(10)
- [10]铁炭微电解工艺预处理精制棉废水的应用研究[D]. 赵美霞.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