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伪雕刻识别系统通过专家评审(论文文献综述)
吴雨键[1](2021)在《稀土掺杂多模发光材料设计及其在防伪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造假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对新型防伪材料的需求与日俱增。发光防伪材料隐蔽性好、发光颜色丰富可调且防伪效果直观,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但传统单模发光防伪材料只能在单一激发方式下产生一种颜色的发光,易于被复制。而多模发光防伪材料的设计和开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利用其在不同激发模式下的不同颜色发光可以实现直观、高效的防伪。其中,稀土掺杂发光材料具有稳定性好,可同时被紫外光和红外光激发,色纯度高,波长覆盖可见光波段等优点,是实现高效多模发光防伪的理想选择,在发光防伪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以开发新型多模发光防伪材料、实现不同模式下差异明显的发光颜色为目的设计合成了三种稀土掺杂发光材料,并对其结构、发光性能及过程和在防伪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三个部分:(1)通过水热法合成了GdF3:Yb3+,Tm3+,Eu3+双模发光防伪材料,利用其在365nm和980 nm激发下的橘红色和蓝紫色发光实现了防伪应用,并通过荧光光谱和荧光寿命谱对离子间存在的能量传递过程进行了探究,给出了可能的上下转换发光过程。通过丝网印刷技术制作防伪图样,实现双模发光防伪应用。(2)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了SrBi4Ti4O15:Er3+双模发光防伪材料,利用其在980 nm和1550 nm激发下的绿色和红色发光实现防伪应用,并对其中Er3+不同的上转换多光子过程进行了探究。利用1550 nm激发下掺杂浓度为0.5%和3.0%的样品发光颜色分别为橙色和红色这一特性实现了对重要信息的隐藏,并对导致这一发光颜色变化的发光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对目前研究较少的1550 nm激发发光防伪过程进行探究,为开发新型多模发光防伪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3)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了Ba2GdTaO6:Mn4+,Er3+三模发光防伪材料,利用该材料在365 nm、980 nm和1550 nm光源激发下的深红色、黄绿色和黄色发光实现了防伪应用。通过荧光光谱和荧光寿命谱对其在红外和紫外激发下的Er3+、Mn4+掺杂浓度变化所引起的发光颜色改变以及离子间的能量传递过程进行了探究,给出了可能的上下转换发光过程。通过丝网印刷技术制作防伪图样,在前两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安全系数更高的三模发光防伪。
罗贞[2](2021)在《H公司技术研发人员绩效考核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国内移动支付技术的快速应用和数字货币技术的逐步成熟推进了无现金交易方式的发展,中国现金印制行业的主营业务需求下降。H公司是一家印制人民币的国有企业,承担有价证券、社会高级防伪印制、现金综合服务、货币文化产业服务等业务。H公司的利润主要来源于人民币印制,产品结构单一,面对非现金支付工具因其特殊的便捷性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强劲态势,人民币现金需求下降将严重影响公司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增加新的利润来源,H公司重视拓展国际现金印制业务和国内货币文化周边产品业务。公司具有国际一流的印钞专用设备、高端印制防伪技术和强劲的市场影响力,要转化为市场竞争力,需要激发技术研发人员积极性,提升综合开发能力,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为企业创造价值。公司技术研发人员在其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技能、丰厚的经验等资源,承担新产品开发、设备升级改造、工艺优化实现多品种快速转产等重要任务。本文基于H公司技术研发人员绩效考核现状,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绩效评价存在靠资历和人情获得绩效业绩,绩效评价内容未体现项目进度、成本和质量等关键性指标,绩效评价过程缺乏有效的监控和激励,以及绩效结果应用单一等问题。从战略视角,结合绩效管理和激励理论,按绩效考核四步流程,从5项关键决策包括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周期、评价方法及结果应用方面,优化技术研发人员绩效考核。主要有6方面的改进,包括构建职能和项目“双向”评价机制;设置项目进度、成本和质量指标作为绩效评价内容;以同专业背景工程师、项目团队成员以及项目使用部门成员为评价主体;设计多样化薪酬激励;设计4个职业晋升通道;并建立基于员工个性化需求的培训体系。本文认为构建职能和项目“双向”评价机制便于聚焦公司战略发展目标、适合的评价主体设置有助于团队建设和提升激励效果、重视绩效过程的有效反馈和控制能提升绩效水平,并且多方面应用结果利于激发技术研发人员积极性。
宋哲琦[3](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表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陈馨[4](2020)在《货币作为国家形象媒介的美学运用 ——叙以“新时代2019年第五套人民币”为例的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写作、研究以“国家形象媒介”“货币”“美学”为关键词,分别对国家形象、媒介、货币文化、纸币美学研究为结构逻辑,运用联系实际、举例论证和具体分析的方法展开论述与阐释,并以新版2019年第五套人民币优化设计为案例研究;辅助借鉴国外优秀货币经验,探讨未来国家形象媒介的货币塑造可能性含未来纸质货币文化的可能性方向。人民币和国家的建设、改革、发展相伴而行,至今已走过70年的光辉历程。人民币作为我国的法定流通货币,以其最生动、最直接、最直观的方式准确记载了从1948年至今,我国近现代的社会历史发展、人文历史底蕴、民族文化精髓,是我国近代国家形象浓缩的集合体。五套人民币艺术设计的“匠心之作”承载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人民币作为国家形象的传播媒介,同时具有多种实用艺术特性、艺术文化内涵以及体现国家意志的符号化作用:第一套人民币设计主要以农作、田间推车、万寿山、天坛等多样性主题内容为元素的自然写实主义;第二套人民币设计开始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用象征写实的手法逐渐开始体现国家政权;第三套人民币设计以炼钢工人以及象征革命气节的松柏、映山红等自然植物,通过理性写实主义手法诠释出了等级的显现;第四套人民币则开始设计使用大画幅人物头像(包括伟人头像)的历史写实手法生动诠释了我国各行业人民精神焕发、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而第五套人民币用浪漫主义和写实手法透过对祖国历史发展、民族团结、锦绣山河的描绘,生动诠释出多种不同风格美学要义的创作表达;用人民币文化的世界性、民族性、艺术性塑造了国家形象的特殊介质意义。
赵世栋[5](2020)在《一种信息嵌入图像型防伪码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制造活动增加以及诸如食品、制药、医疗保健等行业需求驱动,防伪市场规模日趋扩大。快速响应(QR)码作为二维码的一种,凭借高存储、多功能性等优势成为运输、制造、零售业广泛使用的溯源、识别技术,也成为防伪溯源领域主流发展趋势。防伪码在防伪包装上往往占据不可忽略的显示区域,而标准QR码表现形式为黑白模块的随机排列,样式单调、区分度低,对用户缺乏吸引力,粘贴于产品包装表面极易破坏设计美感,降低产品价值。随着艺术品及文化市场的繁荣,社会对生成具有视觉吸引力防伪码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标准QR码识别算法使用门槛低,各解码设备都可轻松获取码类蕴含信息,信息保密性差。本文从防伪码视觉优化及加强保密性出发,研究提出一种信息嵌入图像型新型防伪码。本文主要工作可概括为:(1)设计一种信息嵌入图像型防伪码。区别于传统QR码格式固定、样式单一,新型防伪码设计新的结构,根据输入模板及单位模块大小确定数据填充区域,保留模板外观前提下将防伪信息嵌入图案模板中,实现防伪码外观优化。(2)设计新型防伪码生成算法。通过规范图案模板处理过程,制定数据序列生成方式,添加不同类型纠错码完成新型防伪码生成。新型防伪码编码容量不受版本格式约束,在模板图案足够大情形下,编码容量远超QR码,且新型防伪码根据不同纠错等级选择RS纠错算法,最高纠错率可达30%,保留传统QR码防伪性能。(3)设计新型防伪码识别算法,通过防伪码图像边缘提取及模板选择,匹配模板图案完成信息提取,译码解码实现防伪码识别。新型防伪码只能被专用解码器解码不被传统二维码扫描器识别,且解码过程需识别图案模板,有效提高嵌入信息保密性。该算法允许识别彩色防伪码,通过测试,已证明算法识别有效性。(4)结合信息嵌入图像型防伪码算法,借助区块链技术提出艺术品防伪模型,为未来防伪领域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王晓宾[6](2020)在《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研究》文中指出印章印文鉴定作为一项传统的司法鉴定项目,一直在打击违法犯罪,维护广大人民利益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伪造印章印文的技术越来越多,加之人们之间的社会活动和经济往来日益频繁,涉及印章印文鉴定的案件发案量飞速上升。在司法实践中,鉴定人员对可疑印文(检材印文)进行检验,分析其形成方式,判断其与样本印文的一致性,进而为法庭诉讼提供证据,为证明案件事实提供依据。印章印文鉴定作为文件检验鉴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司法鉴定人员关注的重点。长期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及鉴定人员针对印章印文鉴定的技术方法展开了系统、详细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就司法实践而言,印章印文鉴定的正确率并不理想,领域内对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缺乏系统研究,质量监控体系尚未建立。随着诉讼中对证据审查严格化、采信标准规范化的进一步推进,高质量的印章印文鉴定结果备受关注,因此,系统的开展对印章印文鉴定的质量监控研究就显得刻不容缓和尤为必要。本文在深入了解印章印文鉴定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印章印文质量监控的理论特点及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与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对影响印章印文鉴定质量主要因素的深入剖析、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主要内容、并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体系,并进行模拟应用。研究内容包括导论共六章,分别为:导论;印章印文鉴定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理论特点及价值取向;影响印章印文鉴定质量因素的解析及评估;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主要内容;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系统的构建与应用。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目的与意义,包括导论;第二部分为研究现状,包括第一章;第三部分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第二章;第四部分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三个:(1)系统的对影响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解析。从鉴定主体、鉴定客体、鉴定程序和方法三个方面出发,对各类影响因素进行了准确的界定和详细的解释,并通过评估分析的方法,将影响因素分别划分为显微层、基本层和关键层,构建出影响因素的分级结构,为后续开展鉴定质量监控工作打下基础。(2)详尽的对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内容进行了阐述。分别从印章印文鉴定主体监控;印章印文鉴定材料监控;印章印文鉴定实施过程监控;印章印文鉴定判断标准监控;印章印文鉴定文书监控;鉴定人出庭作证质量监控六个部分入手细化监控点,为开展质量监控监控工作明确着力点。(3)完整的对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进行了构建。通过设计构建印章印文鉴定材料管理系统、印章印文鉴定过程管理系统、印章印文鉴定数据统计与分析系统、印章印文鉴定质量评价与反馈系统四大子系统,为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实施搭建平台。导论部分论述了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研究背景和研究价值,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涉及印章印文鉴定的案件数量众多,一直是文件检验鉴定领域的热点问题,但是由于研究人员多关注技术方法,加之影响鉴定质量的因素繁杂,因此印章印文鉴定质量一直亟待提升,质量监控研究有待加强。通过利用文献梳理法、实证调查法、实验探究法、比较借鉴法等研究方法,借助法律、技术、管理等专业知识,对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进行研究,可实现丰富其理论基础;提升印章印文鉴定解决专门性问题的能力;保证印章印文鉴定意见证据价值;助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的目标。第一章对印章印文鉴定的发展历程及当下印章印文鉴定所遇到的困难进行了梳理,为开展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提供了资料。本章首先从印章的发展起源入手,简述了印章在国内外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发展和使用情况,并介绍了不同时期印章名称的变化。接着叙述了雕刻法、成型热压法和光敏技术三种主要制作工艺制作印章的原理和特点,并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印章进行了分类。然后以古代和现代两个时间维度,分别从典型案例、鉴定理论、主要鉴定方法三个方面叙述了印章印文鉴定的发展历程。最后在总结印章印文鉴定在伪造技术、科学属性、新技术方法、标准化建设等方面面临的困境基础上,提出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依托高新技术、与信息安全技术融合、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标准化体系等发展方向。第二章着重对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并明确了监控工作的价值取向,为有效开展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研究提供依据。主要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对司法鉴定质量的含义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依据鉴定过程、鉴定对象、监控措施、监控方式对司法鉴定质量监控进行了分类,并综述了国内外司法鉴定质量监控研究现状成果,了解当前的前沿和热点。第二节重点归纳了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三大特点为具有动态性、监控对象具有易变性、监控具有持久性;提出了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机制和措施所发挥的功能主要分为预警功能、排查功能、监督功能、反馈功能和指导功能五个方面的功能。同时对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价值进行了阐述,明晰准确和高效是初级价值取向,公平和正义是高级价值取向。第三节在探讨司法鉴定质量与司法鉴定公信力关系的基础上,概括了司法鉴定困境的表现形式为当事人对司法鉴定公信力的质疑、法官对司法鉴定公信力的质疑和社会对司法鉴定公信力的质疑,总结了司法鉴定公信力困境产生的根源分别是缺乏统一的鉴定标准和技术规范;民众对鉴定意见的认知存在偏差;鉴定人准入、退出机制不健全;社会负面舆论的误导影响;社会负面舆论的误导影响。并根据司法鉴定公信力困境对社会稳定秩序、法律权威、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司法鉴定学科发展造成的危害,提出了适时出台《司法鉴定法》、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强化司法鉴定标准化建设、做好司法鉴定人的准入、退出和培训教育工作、构建司法鉴定追责制度、做好司法鉴定舆论宣传工作、发挥“智能辅助鉴定人”的作用等缓解措施。第三章解析了影响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的鉴定主体因素、鉴定程序和方法因素、鉴定客体因素,并对各类影响因素进行评估,为开展印章印文鉴定质量打下了基础,明确了鉴定质量监控的重点。本章在探讨印章印文鉴定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质的基础上,对影响印章印文鉴定质量因素的原理进行阐述,并根据因素的类型、因素的来源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类。之后共完成了四部分的工作:第一部分解析了印章印文鉴定主体的影响因素,分为鉴定机构的影响因素和鉴定人的影响因素。其中鉴定机构的影响因素包括鉴定机构性质、经费来源、等级和规模;鉴定人的影响因素包括认知能力、心理预期、主观经验、道德水平、知识背景。第二部分解析了印章印文鉴定程序和方法的影响因素,分为鉴定材料的影响、鉴定技术和方法的影响、鉴定程序的影响、鉴定文书的影响,其中鉴定材料的影响包括检材、样本、鉴定材料收集与保管过程;鉴定技术和方法的影响包括鉴定技术、鉴定方法;鉴定程序的影响包括分析阶段、比对阶段、综合评断、核实阶段;鉴定文书的影响包括鉴定文书的形式、鉴定文书的内容。第三部分解析了印章印文鉴定客体的影响因素,分为印文色料、外界环境、盖印压力、承印物的影响。第四部分对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估。通过定向调查问卷的方式,采用专家评价法,对23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调查结果,以影响力的大小将影响因素分为显微层、基本层和关键层,为分层次对影响因素进行监控提供了依据。第四章重点阐述了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内容,为构建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系统提供了内容。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是一个复杂的机制,监控任务艰巨,监控内容众多,这是由其复杂性、开放循环性、动态性、持续完善性所决定的。本章节为更清楚的厘清监控的主要内容,方便监控实施方更准确的把控监控要点,梳理出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主要内容包括六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是印章印文鉴定主体监控的主要内容,包括印章印文鉴定机构的监控和印章印文鉴定鉴定人的监控;第二部分是印章印文鉴定材料监控的主要内容,包括材料的合法性、可靠性、充分性、可比性等四个方面;第三部分是印章印文鉴定实施过程监控的主要内容,包括印章印文鉴定人的组成形式、印章印文鉴定方法和印章印文鉴定检验记录的监控;第四部分是印章印文鉴定判断标准监控的主要内容,包括印章印文鉴定判断标准的可靠性、印章印文鉴定判断标准的稳定性、印章印文鉴定综合评断的准确性;第五部分是印章印文鉴定文书监控的主要内容,有印章印文鉴定文书的形式、印章印文鉴定文书内容的监控和印章印文鉴定文书的审核;第六部分是鉴定人出庭作证质量监控。第五章基于前面章节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体系,并尝试进行应用,以达到对理论知识成果的检验,综合考察监控系统的可用性和适用性。本章首先对国内外关于印章印文的法规及技术规范进行梳理和比较。法律法规方面,我国目前对印章的使用和管理除刑法明确规定的相关犯罪行为外,还有多款与印章相关的治安管理办法草案。技术规范方面,国内主要介绍了国家标准(GB)、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和权威技术组织分别颁布的有关印章印文鉴定技术规范,并对其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国外主要介绍了SWGDOC技术标准和ASTM技术指南。在对国内外进行比较时,可发现二者在制订单位、内容、修订规则、鉴定人员规定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然后结合印章印文鉴定的内容和特点,总结出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原则为以公平正义为目标原则;全员参与原则;持续改进原则和以事实为决策基础原则。接着构建了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该系统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设计了印章印文鉴定材料管理系统、印章印文鉴定过程管理系统、印章印文鉴定数据统计与分析系统、印章印文鉴定质量评价与反馈系统,并且各个子系统中包含有若干模块,以实现对印章印文鉴定质量进行全面的监控和客观的评价。同时提出为确保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实施,应进行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技术保障和其他保障。最后以G司法鉴定中心为例,采用典型案例测试的方式,实施了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检验了监控与评价系统,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姚静[7](2019)在《东兴市家家鸿红木家具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东兴市家家鸿红木家具公司经过十多年发展,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及自身内部情况都在变化,行业的蓬勃发展,使得公司面对的竞争也逐渐增大。为此,公司需要制定相应的战略,以确保能够在市场中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本文基于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对当前如何做大做强东兴市家家鸿红木家具公司进行了一些思考。主要分析东兴市家家鸿红木家具公司的竞争战略,逐步对家家鸿红木家具公司的优劣势进行分析,结合数据对比得出其发展机遇、主要威胁等方面的情况,从家家鸿红木家具公司的具体情况出发,认为家家鸿红木家具公司更适合采用差异化竞争战略。并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入手阐述了所采用的竞争战略的相关内容及采用的措施,还对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制定了对应的保障措施。以期帮助东兴市家家鸿红木家具公司实现较大突破,同时也是对企业竞争战略管理思想在实际经营情况下及不同行业中的应用实践的一种探索。
杨静[8](2019)在《基于3D打印失真的实体防伪认证与来源取证》文中指出随着3D打印技术的普及,3D打印所带来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与安全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因此,研究3D打印的防伪认证技术与来源取证方法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首先介绍了3D打印实体认证与溯源技术的研究背景及意义,阐述了3D打印实体防伪认证与来源取证技术研究现状,分析并说明了已有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工作。接着描述了本文所需的相关理论知识,其中包括防伪认证与来源取证技术、基于椭圆曲线的数字签名算法以及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学习算法。随后从3D打印的过程出发,对3D打印与产品观察过程中引入的噪声信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3D打印的失真模型,然后构造了通用的打印标记,并详细描述了失真特征的提取。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提出了一个基于随机失真与数字签名的3D打印实体认证算法。该方法由注册与验证两个过程组成,其中注册过程实现防伪标记特征的提取和保存,验证过程则是将从3D打印实体中重新提取的标记特征与注册过程存储的防伪标记特征进行比对,以实现3D打印实体的防伪鉴别。实验与分析表明,该方法能以较高的精度实现3D打印实体的防伪认证,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与鲁棒性。(2)提出了一种基于打印设备失真的3D打印来源认证方法。该方法通过提取失真标记的特征并使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对特征分类,从而对待取证的打印产品进行来源鉴定。在实验结果中,本文方法的最高识别率达到了91.1%,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可应用于3D打印产品的防伪及溯源追踪,为3D打印的安全保护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
汪锡平[9](2019)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假币图像识别》文中研究说明基于手机图像的人民币真伪鉴别是实现手机拍照鉴别人民币真伪的关键技术,是实现人民币真伪鉴别手机终端化的重要环节。本文以人民币手机图像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基于丰富纹理的图像去噪、图像校正、基于传统纹理特征的真伪鉴别和基于深度卷积特征的真伪鉴别等工作。具体内容如下:(1)建立了一个真伪人民币数据集。其中真币样本1000张,假币样本137张。在多方协助下,采集了假币原始样本137张,其中全假币50张,左真右假变造币41张,左假右真变造币45张,左真右真变造币1张。(2)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人民币纹理分析的组合中值滤波。针对人民币纹理细节丰富的特点,将人民币图像划分为小块,对每块进行纹理分析,设计了一个量化纹理的纹理复杂因子,当图像块中纹理复杂因子较小时采用大尺寸方形中值滤波,反之则采用小尺寸线性中值滤波。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单一的传统中值滤波不仅具有较好的视觉效果,而且在PSNR和SSIM标准下也具有更优的表现。设计了基于理想直线的误差惩罚加权函数,改进了加权最小二乘直线拟合法,对比试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降低异常点对边缘直线拟合结果的影响。(3)设计并实现了在D-S证据理论框架下融合GLCM纹理特征和Gabor纹理特征的人民币真伪鉴别法。经对比研究选定了人民币图像的防伪区域,利用基于GLCM纹理特征提取法和基于Gabor纹理特征提取法分别对选定区域进行特征提取,然后利用LIBSVM中带RBF核的SVM进行分类,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单特征的真伪识别效果欠佳。利用D-S证据理论融合这两种特征,对人民币进行真伪鉴别,对比实验表明,基于D-S多特征融合鉴别法可以有效提升基于单特征鉴别法的识别率,降低其误识率和拒识率。(4)设计并实现了基于VGG-19卷积神经网络的人民币真伪鉴别。使用VGG-19卷积神经网络对人民币特征区域进行特征提取,设计了两个1 X 1卷积层取代全连接层对提取的特征进行融合降维,最后使用LIBSVM中带RBF核的SVM进行分类,实现人民币真伪鉴别。实验对比基于传统特征的真伪鉴别方法,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真伪识别方法不仅具有更高的准确率,而且对于特征区域发生平移等具有更好的容错能力,具有更佳的泛化能力。
沈菲[10](2018)在《瑞士纸币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过多年的设计探索,瑞士纸币设计的发展日趋成熟,并成为当今世界纸币设计的翘楚与典范。本文以自1907年至今的瑞士纸币设计为主要研究内容,瑞士纸币设计迄今经历了一百多年发展,九个系列纸币的更迭,梳理分析了瑞士纸币整个历史演变与发展脉络,并将其归纳划分为六个发展阶段,分别是“统一”、“开端与探索”、“过渡”、“转折与蜕变”、“成熟”、“创新”。对不同时期的瑞士纸币设计从瑞士历史、图像学、符号学、艺术史与设计史等多角度,分析和研究每个发展阶段瑞士纸币设计中的主题、图像、符号、象征与意义、设计形式与表现等多方面,挖掘和梳理瑞士纸币设计形成轨迹、演变过程和发展脉络,探究瑞士纸币设计如何实现其独立自主的纸币发展道路,构建出独具特色的现代纸币设计。通过从艺术设计角度对瑞士纸币的图像设计、版面编排设计、印刷与防伪技术等多方面进行细致地剖析,研究探讨瑞士纸币的设计风格与发展过程、设计理念、视觉原理及设计法则、设计手法与表现形式、整合与统筹设计的方法等。通过对瑞士纸币设计的研究得以洞悉不同时期的瑞士国情、时代背景、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科学技术、艺术与设计等综合因素,对瑞士纸币的设计、变迁产生了多维度的影响。设计为纸币带来了改变与更多的可能性,瑞士纸币通过对瑞士现代平面设计的吸收与融合,令纸币设计出现了重要的转折与变化,呈现出全新的纸币面貌。同时,在瑞士纸币设计创新发展的演变过程中,设计师也发挥着重要的设计革新作用,使瑞士纸币的设计得到稳定延续与推进。瑞士纸币的设计理念与方法、设计语言与表现形式等多方面都呈现出可循之迹,全方面地探究瑞士纸币设计,不论是当下及未来纸币设计发展,亦或是对中国平面设计发展都提供了多维度、多方面的思考与启示。
二、防伪雕刻识别系统通过专家评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伪雕刻识别系统通过专家评审(论文提纲范文)
(1)稀土掺杂多模发光材料设计及其在防伪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防伪技术简介 |
1.2 发光防伪材料介绍 |
1.3 稀土掺杂发光防伪材料概述 |
1.3.1 稀土离子发光原理 |
1.3.2 稀土掺杂发光防伪材料研究现状 |
1.4 防伪图样的实现方式 |
1.5 选题思路与研究内容 |
1.5.1 选题思路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紫外-红外激发GdF_3:Yb~(3+),Tm~(3+),Eu~(3+)双模防伪材料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
2.2.2 GdF_3:Yb~(3+),Tm~(3+),Eu~(3+)材料合成 |
2.2.3 防伪图样制作 |
2.2.4 材料表征方法 |
2.3 GdF_3:Yb~(3+),Tm~(3+),Eu~(3+)结构及发光特性分析 |
2.3.1 晶体结构及形貌分析 |
2.3.2 GdF_3:Yb~(3+),Tm~(3+),Eu~(3+)荧光光谱及CIE色坐标分析 |
2.3.3 能量传递过程分析 |
2.4 双模发光防伪应用 |
2.5 小结 |
第三章 双红外激发SrBi_4Ti_4O_(15):Er~(3+)双模防伪材料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
3.2.2 SrBi_4Ti_4O_(15):Er~(3+)材料合成 |
3.2.3 材料表征方法 |
3.3 SrBi_4Ti_4O_(15):Er~(3+)结构及发光特性分析 |
3.3.1 晶体结构分析 |
3.3.2 SrBi_4Ti_4O_(15):Er~(3+)荧光光谱及CIE色坐标分析 |
3.3.3 发光过程分析 |
3.4 双模发光防伪应用 |
3.5 小结 |
第四章 紫外-红外激发Ba_2GdTaO_6:Mn~(4+),Er~(3+)三模防伪材料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
4.2.2 Ba_2GdTaO_6:Mn~(4+),Er~(3+)材料合成 |
4.2.3 材料表征方法 |
4.3 Ba_2GdTaO_6:Mn~(4+),Er~(3+)结构及发光特性分析 |
4.3.1 晶体结构分析 |
4.3.2 Ba_2GdTaO_6:Mn~(4+),Er~(3+)荧光光谱及CIE色坐标分析 |
4.3.3 能量传递分析 |
4.4 三模发光防伪应用 |
4.5 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H公司技术研发人员绩效考核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本文创新点及研究思路 |
1.3.1 创新点 |
1.3.2 研究思路 |
2.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绩效 |
2.1.2 绩效考核 |
2.1.3 激励 |
2.1.4 技术研发人员 |
2.2 相关理论 |
2.2.1 绩效考核的“三四五模型” |
2.2.2 绩效考核工具 |
2.2.3 激励理论 |
3.H公司技研人员绩效考核现状及分析 |
3.1 H公司简介 |
3.1.1 公司概况 |
3.1.2 公司战略 |
3.2 H公司技研人员现状简介 |
3.2.1 技研人员组织结构 |
3.2.2 技研人员的特征分析 |
3.3 公司技研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
3.3.1 绩效考核基本情况 |
3.3.2 访谈情况 |
3.3.3 问卷调查情况 |
3.4 H公司技研人员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3.4.1 存在的问题 |
3.4.2 问题成因分析 |
4.H公司技研人员绩效考核优化 |
4.1 H公司技研人员绩效考核优化原则与思路 |
4.1.1 H公司技研人员绩效考核优化原则 |
4.1.2 H公司技研人员绩效考核优化思路 |
4.2 制定绩效计划 |
4.3 绩效实施与辅导 |
4.4 绩效评价 |
4.5 反馈和应用评价结果 |
4.6 持续改进 |
5.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问卷调查 |
附录3 任职资格要求表 |
附录4 绩效指标评价表 |
附录5 管理水平评分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4)货币作为国家形象媒介的美学运用 ——叙以“新时代2019年第五套人民币”为例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本文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本文主要写作结构 |
第二章 国家形象媒介 |
第一节 国家、形象和国家形象 |
第二节 新时代国家形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背景 |
第三节 国家形象的媒介意义和深刻内涵 |
第三章 货币媒介 |
第一节 货币作为国家意志的符号 |
第二节 货币作为文化艺术的传播媒介 |
第三节 国家法定货币的符号化媒介影响 |
第四章 纸质货币的美学设计 |
第一节 纸质货币的美学内容 |
第二节 人民币设计的历程与美学 |
第三节 新时代第五套人民币2019年优化设计案例研究 |
第五章 未来国家形象媒介的货币塑造 |
第一节 纸质货币的未来与国家形象逻辑 |
第二节 国外优秀货币的经验借鉴 |
第三节 未来纸币文化的可能方向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
(5)一种信息嵌入图像型防伪码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防伪技术现状 |
1.2.1 传统产品防伪技术现状 |
1.2.2 现代电子防伪技术 |
1.3 研究内容和组织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组织 |
2 二维码防伪技术 |
2.1 二维码 |
2.2 二维码防伪技术现状 |
2.3 典型二维码 |
2.3.1 QR码 |
2.3.2 视觉二维码 |
2.4 本章小结 |
3 信息嵌入图像型防伪码技术 |
3.1 信息嵌入图像型防伪码构成 |
3.2 信息嵌入图像型防伪信息系统模型 |
3.3 本章小结 |
4 信息嵌入图像型防伪码生成技术 |
4.1 模板处理 |
4.2 防伪码生成 |
4.2.1 信息编码表 |
4.2.2 数据编码 |
4.2.3 纠错编码 |
4.2.4 码字交织 |
4.2.5 版本选择 |
4.2.6 放置数据位 |
4.2.7 数据项掩码 |
4.2.8 添加格式和版本信息 |
4.3 彩色防伪码 |
4.4 本章小结 |
5 信息嵌入图像型防伪码识别技术 |
5.1 防伪码定位 |
5.2 图像校准 |
5.2.1 版本确定 |
5.2.2 图像校正 |
5.3 模板识别 |
5.4 信息提取 |
5.4.1 防伪码二值化 |
5.4.2 信息读取 |
5.5 信息纠错译码 |
5.6本章小结 |
6 防伪系统设计与实现 |
6.1 防伪系统设计 |
6.1.1 需求分析 |
6.1.2 概要设计 |
6.1.3 详细设计 |
6.2 防伪系统实现 |
6.2.1 系统文件结构 |
6.2.2 系统实现 |
6.3 实验结果及性能分析 |
6.3.1 实验结果 |
6.3.2 性能分析 |
6.4 新型防伪码应用前景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价值 |
三、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一章 印章印文鉴定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印章起源与发展 |
一、我国印章的起源与发展 |
二、国外印章的起源与发展 |
三、印章名称的发展 |
第二节 印章制作工艺和种类 |
一、印章的制作工艺 |
二、印章的种类 |
第三节 印章印文鉴定的发展 |
一、古代印章印文鉴定发展 |
二、现代印章印文鉴定发展 |
第四节 我国印章印文鉴定的发展现状与困境 |
一、我国印章印文鉴定发展的困境 |
二、我国印章印文鉴定发展的方向 |
第二章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 |
第一节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理论基础 |
一、司法鉴定质量监控的含义 |
二、司法鉴定质量监控的类型 |
三、国内外司法鉴定质量监控现状 |
四、印章印文鉴定与司法活动的关系 |
第二节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特点和价值取向 |
一、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特点 |
二、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功能 |
三、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价值取向 |
第三节 司法鉴定质量与司法鉴定公信力 |
一、司法鉴定质量与司法鉴定公信力的关系 |
二、司法鉴定公信力困境的表现形式 |
三、司法鉴定公信力困境产生的根源 |
四、司法鉴定公信力困境造成的危害 |
五、司法鉴定公信力困境的缓解路径 |
第三章 影响印章印文鉴定质量因素的解析及评估 |
第一节 影响印章印文鉴定质量因素概述 |
一、影响印章印文鉴定质量因素的原理阐述 |
二、影响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的因素分类 |
第二节 印章印文鉴定主体的影响因素解析 |
一、鉴定机构的影响因素解析 |
二、鉴定人的影响因素解析 |
第三节 印章印文鉴定程序和方法影响因素解析 |
一、鉴定材料的影响因素解析 |
二、鉴定技术和方法的影响因素解析 |
三、鉴定程序的影响因素解析 |
四、鉴定文书的影响因素解析 |
第四节 印章印文鉴定客体的影响因素解析 |
一、印章印文鉴定客体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
二、印文色料的影响 |
三、外界环境的影响 |
四、盖印压力的影响 |
五、承印物的影响 |
第五节 影响印章印文鉴质量影响因素评估 |
一、调查评估的设计 |
二、评估结果及分析 |
第四章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内容 |
第一节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复杂性 |
一、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
二、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是一个开放循环的系统 |
三、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是一个动态过程 |
四、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是一个需要持续完善的过程 |
第二节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内容的概述 |
一、印章印文鉴定意见的审核要点 |
二、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主要内容 |
第三节 印章印文鉴定主体的监控 |
一、印章印文鉴定机构的监控 |
二、印章印文鉴定鉴定人的监控 |
第四节 印章印文鉴定材料的监控 |
一、印章印文鉴定材料的合法性 |
二、印章印文鉴定材料的真实性 |
三、印章印文鉴定材料的充分性 |
四、印章印文鉴定材料的可比性 |
第五节 印章印文鉴定实施过程的监控 |
一、印章印文鉴定人的组成形式 |
二、印章印文鉴定方法的监控内容 |
三、印章印文鉴定检验记录的监控内容 |
第六节 印章印文鉴定判断标准的监控 |
一、印章印文鉴定判断标准的可靠性 |
二、印章印文鉴定判断标准的稳定性 |
三、印章印文鉴定综合评断的准确性 |
第七节 印章印文鉴定文书的监控 |
一、印章印文鉴定文书的形式 |
二、印章印文鉴定文书内容的监控 |
三、印章印文鉴定文书的审核 |
第八节 鉴定人出庭作证质量监控的内容 |
一、鉴定人出庭作证的依据和情况 |
二、鉴定人出庭作证质量监控的主要内容 |
第五章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
第一节 国内外关于印章印文的法规及技术规范 |
一、我国关于印章管理的法规 |
二、我国现行印章印文鉴定技术规范 |
三、国外印章印文鉴定技术规范 |
四、国内外印章印文鉴定技术规范比较 |
五、我国印章印文鉴定技术规范的未来制订方向 |
第二节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原则 |
一、以公平正义为目标原则 |
二、全员参与原则 |
三、持续改进原则 |
四、以事实为决策基础原则 |
第三节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的构建 |
一、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概述 |
二、印章印文鉴定材料管理系统 |
三、印章印文鉴定过程管理系统 |
四、印章印文鉴定数据统计与分析系统 |
五、印章印文鉴定质量评价与反馈系统 |
第四节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实施保障 |
一、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组织保障 |
二、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制度保障 |
三、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技术保障 |
四、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其他保障 |
第五节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实例——以G司法鉴定中心为例 |
一、G司法鉴定中心概况及印章印文鉴定案例简介 |
二、印章印文鉴定案例鉴定质量监控实施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影响因素评价调查问卷 |
附录B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7)东兴市家家鸿红木家具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红木家具行业研究 |
1.2.2 竞争战略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的写作框架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东兴市家家鸿红木家具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PEST分析 |
2.1.1 政治法律环境 |
2.1.2 市场经济环境 |
2.1.3 社会与文化环境 |
2.1.4 技术环境 |
2.2 产业环境分析 |
2.2.1 红木家具行业现状及趋势分析 |
2.2.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第三章 东兴市家家鸿红木家具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1 东兴市家家鸿红木家具公司介绍 |
3.1.1 发展历程 |
3.1.2 主营业务 |
3.2 资源分析 |
3.2.1 有形资产 |
3.2.2 无形资产 |
3.2.3 人力资源 |
3.3 能力分析 |
3.3.1 生产能力 |
3.3.2 营销能力 |
3.3.3 管理组织能力 |
3.3.4 品牌建设能力 |
3.3.5 创新研发能力 |
第四章 东兴市家家鸿红木家具公司竞争战略的识别与选择 |
4.1 SWOT矩阵分析 |
4.1.1 内部优势分析 |
4.1.2 内部劣势分析 |
4.1.3 外部机遇分析 |
4.1.4 外部威胁分析 |
4.2 竞争战略的选择 |
第五章 东兴市家家鸿红木家具公司竞争战略的实施与保障 |
5.1 竞争战略的实施 |
5.1.1 产品差异化 |
5.1.2 服务差异化 |
5.1.3 其他方面的差异化措施 |
5.2 战略实施的保障 |
5.2.1 调整组织机构 |
5.2.2 完善人力管理 |
5.2.3 争取资金支持 |
5.2.4 健全企业文化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3D打印失真的实体防伪认证与来源取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3D打印实体认证与来源取证研究现状 |
1.2.1 3D打印实体防伪认证现状 |
1.2.2 3D打印实体来源取证现状 |
1.2.3 当前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
1.3.1 主要工作 |
1.3.2 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技术简介 |
2.1 防伪认证和来源取证技术概述 |
2.1.1 实体防伪认证技术 |
2.1.2 实体来源取证技术 |
2.2 数字签名技术 |
2.2.1 数字签名技术简介 |
2.2.2 椭圆曲线数字签名算法 |
2.3 SVM简介 |
2.4 小结 |
第3章 3D打印实体失真及特征提取 |
3.1 引言 |
3.2 3D打印原理简介 |
3.3 3D打印过程失真分析 |
3.3.1 打印结果观测 |
3.3.2 失真原因分析 |
3.3.3 失真模型 |
3.4 失真特征提取具体描述 |
3.4.1 打印噪声的特征表示 |
3.4.2 标记图案的选择 |
3.4.3 标记特征提取 |
3.5 小结 |
第4章 基于打印噪声与数字签名的3D打印实体认证方法 |
4.1 引言 |
4.2 防伪认证思路与框架 |
4.3 3D打印实体的认证过程 |
4.3.1 打印失真的提取 |
4.3.2 3D打印实体的注册 |
4.3.3 3D打印实体的验证 |
4.4 实验结果与性能分析 |
4.4.1 实验材料与装置 |
4.4.2 实验结果 |
4.4.3 安全性与鲁棒性分析 |
4.5 讨论 |
4.5.1 参数选择 |
4.5.2 认证性能分析 |
4.6 小结 |
第5章 基于打印机设备固有失真的3D打印实体溯源方法 |
5.1 引言 |
5.2 威胁模型 |
5.3 3D打印实体来源取证方法 |
5.3.1 固有失真的提取 |
5.3.2 实体的溯源 |
5.4 实验结果与性能分析 |
5.4.1 实验结果 |
5.4.2 性能分析 |
5.5 讨论 |
5.5.1 图像数量的选择 |
5.5.2 采样间隔参数的选择 |
5.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研究项目 |
致谢 |
(9)基于深度学习的假币图像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结构 |
2 人民币手机图像预处理 |
2.1 人民币手机图像去噪 |
2.1.1 图像噪声模型 |
2.1.2 常见图像噪声 |
2.1.3 常用的去噪算法 |
2.1.4 基于人民币纹理的组合中值滤波 |
2.1.5 实验对比分析 |
2.2 人民币手机图像增强 |
2.2.1 线性变换和非线性变换 |
2.2.2 直方图均衡化 |
2.3 人民币手机图像校正 |
2.3.1 人民币手机图像边缘检测 |
2.3.2 人民币手机图像畸变校正 |
2.4 本章小结 |
3 GLCM纹理特征和Gabor纹理特征 |
3.1 引言 |
3.2 纹理特征简介 |
3.3 纹理特征提取方法 |
3.3.1 基于统计的提取方法 |
3.3.2 基于模型的提取方法 |
3.3.3 基于结构的提取方法 |
3.3.4 基于信号的提取方法 |
3.4 基于GLCM的人民币手机图像特征提取 |
3.4.1 GLCM理论基础 |
3.4.2 基于GLCM纹理特征参数的选择 |
3.4.3 基于GLCM的人民币纹理特征提取 |
3.5 基于Gabor滤波器的人民币手机图像特征提取 |
3.5.1 二维Gabor滤波器 |
3.5.2 基于Gabor滤波器的人民币特征提取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SVM和D-S理论的人民币手机图像鉴伪 |
4.1 引言 |
4.2 SVM理论基础 |
4.2.1 线性可分SVM |
4.2.2 线性不可分SVM |
4.3 D-S证据理论基础 |
4.3.1 假设空间 |
4.3.2 基本概率分配函数 |
4.3.3 信任函数和似然函数 |
4.3.4 信任区间 |
4.3.5 D-S证据合成规则 |
4.4 D-S证据融合分类方法 |
4.4.1 分类方法结构 |
4.4.2 基本信任分配函数 |
4.4.3 分类决策规则 |
4.5 基于手机图像的人民币鉴伪实验 |
4.5.1 基于手机图像的人民币数据集 |
4.5.2 基于手机图像的人民币鉴伪实验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深度学习的人民币手机图像鉴伪 |
5.1 引言 |
5.2 深度学习理论基础 |
5.2.1 人工神经网络 |
5.2.2 前馈神经网络 |
5.2.3 反向传播算法 |
5.2.4 卷积神经网络 |
5.2.5 卷积神经网络结构 |
5.2.6 常用的卷积神经网络介绍 |
5.3 基于VGG-19的人民币手机图像特征提取 |
5.3.1 数据集 |
5.3.2 VGG-19特征可视化 |
5.3.3 基于VGG-19特征选择 |
5.4 实验分析 |
5.4.1 与基于纹理特征的人民币手机图像鉴伪比较 |
5.4.2 影响识别率原因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瑞士纸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瑞士纸币的统一(1907) |
第一节 地方纸币向国家纸币的演变 |
第二节 第一系列临时纸币 |
一、统一的图像符号与象征 |
二、阿尔伯特·沃尔什的新古典主义风格 |
三、约瑟夫·冯·斯托克与奥地利纸币的影响 |
第二章 瑞士纸币设计的开端与探索(1908—1942) |
第一节 第二系列纸币 |
一、费迪南德·霍德勒的纸币设计 |
二、尤金·伯南德的纸币设计 |
三、封闭式的版式构图 |
四、装饰图式的延续 |
第二节 战争时期的单张纸币 |
一、战争时期纸币中的主题与图像 |
二、纸币设计的延续与探索 |
三、1921年纸币设计竞赛的插曲 |
第三章 瑞士纸币设计的过渡(1938—1957) |
第一节 第四系列储备纸币 |
第二节 第五系列纸币 |
一、赫尔曼·埃顿本茨的纸币设计 |
二、皮埃尔·高查特的纸币设计 |
第三节 过渡阶段的改变与缺憾 |
一、向系列纸币的过渡 |
二、创作主体的过渡 |
三、向现代纸币设计的过渡 |
第四章 瑞士纸币设计的转折与蜕变(1970—1985) |
第一节 第六系列纸币 |
一、纸币生产环节的整合 |
二、纸币设计竞赛的改革与完善 |
三、主题与图像——瑞士学者 |
四、图像设计理念的革命与创新 |
五、版面的功能性分区设计 |
六、纵向版式的复兴与创新 |
第二节 第七系列储备纸币 |
一、罗杰·普丰德与纸币设计 |
二、“艺术与技术”的纸币设计理念 |
三、主题纸币设计 |
四、突破边框的图像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瑞士纸币设计的成熟(1989—1998) |
第一节 第八系列纸币设计竞赛 |
一、纸币设计规则的设定 |
二、平面设计师成为竞赛主角 |
三、纸币竞赛设计方案 |
第二节 主题与图像——瑞士艺术 |
一、主题与图像的选择 |
二、主题与图像的演绎 |
第三节 抽象化的图像语言 |
一、点 |
二、线 |
三、几何图形 |
第四节 版式分区与视觉融合 |
一、整体版式的统一 |
二、分区与融合 |
第五节 安全元素与视觉信息传达设计 |
一、“易”——视觉的提示与引导 |
二、“多”——由繁至简的信息处理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瑞士纸币设计的创新(2005—) |
第一节 第九系列纸币设计竞赛 |
一、新纸币系列作为一种预防措施 |
二、纸币设计规则的创新与延续 |
三、创新与多元的设计方案 |
四、曼努埃拉·普凡德团队与纸币设计 |
第二节 主题与图像——瑞士的多样性 |
一、主题概念与构成的创新 |
二、图像元素的构成 |
三、图像的叙事性与连贯性 |
第三节 设计与技术的创新与融合 |
一、新技术与设计的结合 |
二、安全防伪与图像的设计融合 |
三、视觉引导设计的延续 |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A:布鲁诺·蒙古齐访谈 |
附录 B:萝丝唛丽·惕思访谈 |
附录 C:莎宾·奥伯霍尔泽访谈 |
附录 D:阿德里安·赫伯格访谈 |
附录 E:曼努埃拉·普凡德访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防伪雕刻识别系统通过专家评审(论文参考文献)
- [1]稀土掺杂多模发光材料设计及其在防伪中的应用[D]. 吴雨键. 西北大学, 2021(12)
- [2]H公司技术研发人员绩效考核优化研究[D]. 罗贞.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4]货币作为国家形象媒介的美学运用 ——叙以“新时代2019年第五套人民币”为例的设计研究[D]. 陈馨. 中央美术学院, 2020(01)
- [5]一种信息嵌入图像型防伪码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赵世栋.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1)
- [6]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研究[D]. 王晓宾.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2)
- [7]东兴市家家鸿红木家具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姚静. 广西大学, 2019(01)
- [8]基于3D打印失真的实体防伪认证与来源取证[D]. 杨静. 湖南大学, 2019(07)
- [9]基于深度学习的假币图像识别[D]. 汪锡平.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7)
- [10]瑞士纸币设计研究[D]. 沈菲. 中国美术学院,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