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线隧道全断面光面爆破(论文文献综述)
郭永忠[1](2021)在《特长小断面隧道快速施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特长隧道的快速施工是工程界隧道同行们特别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结合浩吉铁路崤山隧道快速掘进施工实例,通过对特长单线隧道的开挖、支护、机械化配套等进行优化,实现隧道快速施工,并总结出一套特长单线铁路隧道快速施工技术,为同类隧道快速施工提供借鉴。
张智斌[2](2020)在《单线铁路隧道光面爆破施工技术》文中提出以二青山隧道施工为例,结合光面爆破特点、地质因素、爆破断面因素及其他因素进行详细研究,并对单线铁路隧道光面爆破施工技术应用做出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的施工工艺,确保爆破施工的有效性,达到光面爆破预期效果,为今后单线铁路隧道光面爆破施工提供科学的依据。
冯进军[3](2020)在《简述铁路单线隧道硬岩施工光面爆破技术及风险控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结合铁路单线隧道硬岩(Ⅲ级围岩)施工在中老铁路磨丁至万象线森村二号隧道中的应用事例,简要论述了硬岩钻爆法施工光面爆破控制技术以及硬岩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控制。
张旭[4](2020)在《隧道光面爆破施工超欠挖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目前我国隧道的施工建设中,光面爆破施工是最主要的方法,使用光面爆破技术开挖时,超欠挖现象不可避免,超欠挖会显着增加隧道建设的成本并严重影响施工安全,所以对超欠挖控制措施的研究十分必要。引起隧道超欠挖的原因是复杂的,这些因素包括围岩地质条件的影响、钻孔设备及火工产品的影响、光爆理论及施工技术的限制、爆破设计方案不合理等,这些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光面爆破的成型效果。本文依托新建京张铁路八达岭隧道/长城站爆破工程,并参照诸多学者对影响超欠挖因素的现场试验研究,结合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得到了如下结论:(1)依托新建京张铁路八达岭隧道/长城站爆破工程中的爆破设计方案,对完整岩体的光面爆破进行数值模拟,结合众多实际工程中实测超欠挖数据可以得出:在实际施工中,周边孔的开孔轮廓线应当向设计轮廓线内偏离适当距离,这样可以使爆破后的隧道轮廓线与设计轮廓线更吻合。(2)通过对存在节理的围岩进行光面爆破的数值模拟,结合理论分析和一些学者的现场试验得出:当两炮孔之间存在节理时,节理与炮孔连线的夹角、节理的强度和宽度都会对爆破后的超欠挖现象造成影响。(3)风动凿岩机和凿岩台车由于自身结构的不同,适用的范围也有差异。凿岩台车施工机械化程度高,掘进速度快,极大地释放了劳动力,已经在很多场合逐渐取代人工手风钻;但是由于台车体积大,所需的操作空间远大于风钻钻孔,在一些场合应用会造成超欠挖现象,此时使用风钻钻孔的优势更大。(4)通过理论分析,结合一些学者的现场试验,针对周边孔间距、布置空孔、装药轴向不耦合系数对超欠挖的影响进行数值模拟得出:在爆破设计中选择合适周边孔间距、在适当位置布置空孔、选择合理的轴向不耦合装药系数都会很好的改善爆破效果,减少爆破后的超欠挖现象。
秦晓星[5](2020)在《大断面裂隙岩体高铁隧道光面爆破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隧道建设逐步迈向高效精细化,以解决“大断面”、“大埋深”裂隙岩体隧道开挖中存在的超欠挖、塌陷等问题。为更好地在裂隙岩体隧道爆破中使用光面护壁爆破技术,开展裂隙岩体隧道光面护壁爆破裂纹开裂机制和规律、爆破参数优化和效果评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为裂隙岩体隧道爆破开挖提供一种新的选择。本文采用数值仿真和现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裂隙岩体隧道光面爆破参数优化,并进行了工程案例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完整岩体下,采用单孔光面护壁爆破的方式研究了爆炸动荷载下岩石的力学行为以及衍生的裂纹扩展动态与爆破技术、装药结构、不耦合系数的关系。研究表明:(1)光面爆破保留岩体侧和爆破抛掷侧主裂纹扩展长度和质点应力峰值相差不大;光面护壁爆破保留岩体侧质点应力小且主裂纹长度较短、爆破抛掷侧则相反,说明光面护壁爆破对保留岩体侧岩体有保护作用、对爆破抛掷侧岩体有较强的破碎作用;(2)空气间隔装药与集中装药岩体爆生主裂纹条数一致,但前者裂纹扩展长度小于后者,主要原因为空气间隔装药爆破时,由于炸药沿着炮孔长度更加分散,导致爆破能量峰值降低了;(3)随着不耦合系数的增长,保留岩体侧、爆破抛掷侧孔壁质点压力/位移逐渐衰减,但是两侧主裂纹扩展长度并没有表现出线性递减关系,不耦合系数约为1.56时,有利于减少保留岩体侧岩体破坏范围。2)着重探讨了裂隙岩体下炮孔密集系数与主裂纹扩展长度的关联性,研究表明:主裂纹长度与炮孔密集系数之间不是线性函数关系,利于保护保留岩体侧岩体的炮孔密集系数为0.82。3)预留保护层光面爆破技术下,空孔间距越大,空孔间径向裂纹贯通效果越弱,2.5倍炮孔直径最优;裂隙岩体条件下采用预留保护层光面爆破技术的方法是可行的,保护层厚度以炮孔直径的3.75倍为益,既确保保护层能有效破碎又减少对保护层上方的岩体破坏程度;当裂隙倾角θ约为70度时,爆生裂纹对开裂面上方岩体的影响最小。4)针对丁王隧道裂隙岩体特性,并结合数值模拟结果提出一种改善隧道光面爆破效果的工艺;该工艺投入工程应用后,各项数据均取得满意效果;相比光面爆破孔痕率保持在80%以上、平均超挖由22.46cm控制在5.67cm、平均超挖体积由9.55m3降低至2.41m3,改善了当前隧道超、欠挖严重的问题;每1km隧道节省成本约151万元。
张胜利[6](2019)在《浅埋隧道下穿城镇爆破技术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高速的发展,下穿城镇的浅埋隧道工程、城市地铁工程作为交通运输工程重要的基础设施,已逐渐成为工程建设的重要部分。钻爆法作为地下空间开挖的主要施工方法,其爆破过程产生的地震波震动效应,是影响工程效率、危害地表构筑物的主要因素。如何有效控制爆破产生的震害,正确地处理减小爆破震动与提高施工效率之间的平衡,是隧道爆破安全、快速施工的关键问题。本文以格库铁路的库尔勒隧道下穿库尔勒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段为工程背景,针对开发区民房结构复杂、房屋抗震等级低,爆破控制标准严格等工程要求,通过下穿段之前进行数码雷管和普通雷管现场爆破测试,形成合理的减震爆破方案,并在下穿开发区段采用以保证工程安全、快速通过库尔勒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前期爆破试验和开发区段爆破工程的基础上,研究爆破减震技术和数码雷管的适用性。经过对现场爆破震动实测数据数据的统计和回归分析,利用应用最小二乘法得到了库尔勒隧道垂向、水平向、径向的震速随质点距振源距离、炸药量等的关系式,可大致反映在爆破时地震波对地面建筑物的影响。对爆破震动波形进行频谱分析发现爆破震动的能量随最大段炸药量的增加而增大,震动频带逐渐向低频方向发展,峰值能量变大。爆破地震波在传播时候,振动强度随距离衰减、频带变宽、中低频信号占比增大。数码雷管爆破开挖施工在良好爆破效果的基础上,有效提高了工程的施工效率,确保了地表构筑物的质点振动速度,避免了由于爆破产生的大规模搬迁等大成本的支出,并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环境污染的风险,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范廉明[7](2019)在《单线铁路隧道Ⅳ级围岩段全断面工法施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常规施工及规范推荐设计中,Ⅳ级围岩下隧道多采用台阶法开挖。但许多情况下台阶法施工无法发挥现场设备的最大功效,存在较大的资源浪费。全断面法在较好的岩土体条件下是首选开挖工法,若能研究扩大法的使用范围,可大幅提高不良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施工效率实现快速施工。本文中老尖山隧道工程Ⅳ级围岩段,在完善的超前地质预报指导下采用全断面法开挖,对施工流程各步进行准确控制,监控数据显示在保证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实现了软弱围岩下的全断面法快速施工。
杨长春[8](2019)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大型地下储备洞群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以海南某地下工程为例》文中指出目前,国内外石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中国面临的石油危机也将越来越严重。据统计,中国仅占世界人均石油资源的18.3%,而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占世界的7%,仅次于美国。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十三五”期间,中国对外国石油的依赖度已超过60%。此外,作为战略资源,石油资源必须大量储存,因此,为了加强国内石油安全和应对突发事件,中国于2003年正式启动建立地下石油储备系统。面对当前国家石油储备的紧迫性,仅依靠类似国内项目的经验和技术实力是不够的。虽然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成熟经验,但由于对外国技术保护的限制,不能直接使用国外经验技术。因此,在我国大规模建设地下石油储备洞库之际,紧密结合我国南方某地下石油储备库工程,开展“复杂地质条件下大型地下储备洞群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工程类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手段,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大跨扁平穹顶施工技术储备洞室穹顶为球面大跨扁平结构,施工过程中开挖断面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状态,线型控制难度大,为了保证穹顶围岩稳定和外观效果,首次提出并应用了挑顶环形施工方法。施工实践表明,该方法利于控制围岩变形和洞室开挖断面轮廓,施工效率高,降低了施工成本,达到了设计预期效果。(2)罐体竖井施工技术竖井作为施工出渣、洞室通风的主要通道,其快速贯通成型对于加快施工进度、改善施工作业环境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首次提出并应用了“倒喇叭口”型与“正喇叭口”型相结合的竖井施工方案。工程实践表明,该方法工序简单、施工效率较高、安全隐患小,便于现场组织,达到了预期效果。(3)罐体扩大开挖技术罐体扩挖部分工程量大,爆破出渣方量约为7000m3,是影响储备洞室施工工期的关键部位。为加快施工进度,首次提出“螺旋形”扩挖施工方法。工程实践表明,该方法可组织开挖、支护平行作业,机械化施工程度高,施工效率高,效益明显,达到了预期目的。(4)断面检测技术储备洞室是球冠状穹顶与圆柱体罐体的组合体,轮廓断面动态变化,给爆破施工断面成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对施工断面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首次提出并应用了基于“全站仪法”的断面检测技术,即利用立体几何知识获取穹顶球面半径和罐体横截面圆半径,通过全站仪测量获得开挖轮廓坐标,进行数据处理得到施工半径,两者对比快速评价施工效果。工程实践表明,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价超欠挖,对于控制断面形状、提高断面成型效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5)洞室二次衬砌施工技术洞室二次衬砌采用整体贴壁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穹顶二次衬砌为变截面结构,要求一次浇筑成型。二次衬砌混凝土施工用模板采用3012型标准钢模版和5cm厚等腰梯形木板组合拼装模板,Ⅰ14工字钢径向拱架、φ48钢管(壁厚3.5mm)环向拱架以及碗扣式脚手架搭建的满堂脚手架作为模板体系的支撑系统;采用先罐体后穹顶的施工顺序,自下而上共分为五模进行浇筑施工作业,即罐体3模,环梁1模,穹顶1模。工程实践表明,该方法支撑系统稳定,混凝土强度和外观质量均满足设计要求,经济效益明显,达到了设计预期效果。
李晓林[9](2019)在《高瓦斯长大铁路隧道控制爆破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速铁路成为带动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大动脉,给隧道工程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新建铁路沪昆客运专线长沙至昆明段贵州段大茶山隧道,正洞穿越二叠系上统龙潭组煤系地层,含有大量的煤层,瓦斯突出风险极高,对大茶山隧道的施工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我国《铁路瓦斯隧道技术规范》(TB10120-2002)中对高瓦斯隧道施工进行了严格的要求,尤其对常规隧道爆破设计进尺进行严格的规定,严重影响的隧道施工工期。鉴于此,研究新的隧道爆破施工方法势在必行。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开展的主演研究以及所取得的成果如下:(1)根据国内外对瓦斯隧道的研究和瓦斯隧道施工经验,按照常规爆破设计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在《铁路瓦斯隧道技术规范》(TB10120-2002)中规定的安全条件下对炮孔深度装药量进行合理设计,大大的提高了施工效率。(2)结合国内外水压爆破研究的经验以及借鉴高瓦斯隧道常规爆破施工的经验,在大茶山隧道进行了水压爆破试验,取得了很好的爆破效果,为今后高瓦斯隧道施工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3)通过不断的试验中总结和优化隧道施工设计的参数,通过水压爆破进行隧道光面爆破试验取得良好的效果。(4)通过现场的常规隧道爆破施工效果和隧道水压爆破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高瓦斯隧道常规爆破施工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隧道水压爆破相对于常规隧道爆破施工的优势,为今后高瓦斯隧道施工提供经验借鉴。
蔡晓明[10](2018)在《燕尾式隧道单线转双线大跨施工技术》文中研究说明以新建杭黄铁路毛蓬岗隧道为例,详细的介绍了隧道燕尾段单线转双线大跨的施工技术,包括隧道小间距段爆破控制、中间岩柱加固、爆破监测及监控量测的重点。实践证明这些施工技术能很好的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在确保施工安全、施工质量、施工工期的前提下能够创造良好的施工效益。
二、单线隧道全断面光面爆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线隧道全断面光面爆破(论文提纲范文)
(1)特长小断面隧道快速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快速化施工必要性及难点分析 |
3 单线隧道快速开挖技术研究 |
3.1 硬岩隧道快速开挖技术研究 |
3.1.1 全断面连带仰拱同步开挖法技术研究 |
3.1.2 聚能水压爆破技术方案设计 |
3.2 软岩隧道微台阶法施工技术研究 |
4 快速掘进机械化配套技术研究 |
4.1 开挖作业线施工 |
4.2 出碴作业线机械化配套 |
4.3 二衬作业线机械化配套 |
5 结语 |
(2)单线铁路隧道光面爆破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施工方案选择 |
2.1 隧道围岩情况 |
2.2 参数选用 |
3 隧道光面爆破与影响爆破效果的因素 |
3.1 光面爆破介绍 |
3.2 光面爆破的优点 |
3.3 影响爆破效果的主要因素 |
3.4 光面爆破技术应用方式 |
3.4.1 非电毫秒雷管微差 |
3.4.2 动态调整参数 |
4 光面爆破施工技术要点 |
4.1 放样布眼 |
4.2 定位开眼 |
4.3 钻眼 |
4.4 清孔 |
4.5 装药 |
4.6 联结起爆网络及方式 |
4.7 瞎炮的处理 |
4.8 光面爆破后效果分析评价 |
5 结束语 |
(3)简述铁路单线隧道硬岩施工光面爆破技术及风险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
1.1 隧道概况 |
1.2 水文地质条件 |
2 硬岩光面爆破技术控制 |
2.1 开挖工法选择 |
2.2 爆破设计 |
2.2.1 设计原则 |
2.2.2 钻爆参数的选择 |
2.3 测量放样 |
2.4 布孔钻孔 |
2.4.1 定位 |
2.4.2 开口 |
2.4.3 钻进 |
2.4.4 拨钎 |
2.5 爆破装药 |
2.6 连线、起爆网络及爆破 |
2.7 检查爆破效果,一炮一总结及进行效果的考核 |
2.7.1 现场检查项目 |
2.7.2 一炮一总结及爆破设计优化 |
2.7.3 超欠挖控制标准 |
3 硬岩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控制 |
3.1 硬岩隧道风险源 |
3.2 超前地质预报 |
3.2.1 超前钻探 |
3.2.2 地震波反射法(TSP) |
4 结束语 |
(4)隧道光面爆破施工超欠挖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对光面爆破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对超欠挖现象的研究现状 |
1.2.3 已有研究的不足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
1.3.1 研究内容及目标 |
1.3.2 研究技术路线图及创新点 |
2.光面爆破作用机理及超欠挖控制标准 |
2.1 光面爆破简介 |
2.2 光面爆破作用机理 |
2.2.1 应力波叠加破坏理论 |
2.2.2 爆生气体压碎破坏理论 |
2.2.3 应力波与爆生气体综合作用理论 |
2.3 光面爆破设计参数 |
2.3.1 周边炮孔设计参数 |
2.3.2 炸药品种的选择 |
2.3.3 装药结构 |
2.3.4 炮孔堵塞 |
2.4 隧道光面爆破开挖控制标准 |
2.4.1 超欠挖控制标准 |
2.4.2 光面爆破参数控制标准 |
3.围岩节理对光面爆破超欠挖的影响研究及数值模拟 |
3.1 有限元基本理论概述及ANSYS/LS-DYNA简介 |
3.1.1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理论及爆破数值模拟的必要性 |
3.1.2 ANSYS/LS-DYNA简介 |
3.1.3 模型边界设定及材料模型的选取 |
3.1.4 模拟算法的选取 |
3.2 无节理岩体隧道光面爆破模拟 |
3.2.1 依托工程介绍 |
3.2.2 隧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3 无节理岩体隧道光面爆破过程模拟 |
3.2.4 无节理岩体隧道光面爆破模拟结果分析 |
3.3 围岩节理产状对隧道光面爆破超欠挖的影响研究 |
3.3.1 节理产状对隧道超欠挖形成的机理研究 |
3.3.2 节理产状对爆破效果影响的现场试验研究 |
3.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3.4 不同节理产状岩体爆破过程模拟 |
3.3.5 模拟结果分析及结论 |
3.4 围岩节理强度和宽度对隧道光面爆破超欠挖的影响研究 |
3.4.1 节理强度和宽度对隧道超欠挖形成的机理研究 |
3.4.2 节理强度和宽度对爆破效果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 |
3.4.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4.4 不同节理强度和宽度对爆破效果的影响模拟 |
3.4.5 模拟结果分析及结论 |
3.5 本章小结 |
4.风动凿岩机及凿岩台车对光面爆破超欠挖的影响研究 |
4.1 我国隧道凿岩设备的发展 |
4.2 风动凿岩机简介及钻孔优缺点 |
4.2.1 风动凿岩机的构造及动作原理 |
4.2.2 风动凿岩机钻孔的优缺点及对超欠挖的影响 |
4.3 凿岩台车简介及钻孔优缺点 |
4.3.1 三臂凿岩台车的构造以及工作原理 |
4.3.2 凿岩台车钻孔的优缺点及对超欠挖的影响 |
4.4 凿岩台车和风动凿岩机经济性对比 |
4.5 严格控制钻孔精度以减少隧道超欠挖 |
4.5.1 钢拱架限制下提高钻孔精度的措施 |
4.5.2 操作空间限制下提高钻孔精度的措施 |
4.6 本章小结 |
5.引起光面爆破超欠挖的其他重要原因及控制措施 |
5.1 引言 |
5.2 周边孔间距对超欠挖的影响研究及数值模拟 |
5.2.1 周边孔间距的确定方法 |
5.2.2 周边孔间距对爆破效果影响的试验研究 |
5.2.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2.4 不同周边孔间距爆破过程模拟及分析 |
5.3 布置空孔对隧道超欠挖的影响研究及数值模拟 |
5.3.1 光面爆破中空孔的作用机理及布设方法 |
5.3.2 布置空孔对爆破效果影响的试验研究 |
5.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3.4 空孔对光面爆破成型的数值模拟及分析 |
5.4 装药不耦合系数对超欠挖的影响研究及数值模拟 |
5.4.1 装药不耦合系数的确定方法 |
5.4.2 装药不耦合系数对爆破效果影响的试验研究 |
5.4.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4.4 不同轴向不耦合系数爆破过程模拟及分析 |
5.5 测量放线对超欠挖的影响及控制措施 |
5.6 施工组织管理对超欠挖的影响及控制措施 |
5.7 本章小结 |
6.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以及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大断面裂隙岩体高铁隧道光面爆破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裂隙岩体爆破机理研究 |
1.2.2 裂隙岩体隧道超欠挖控制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丁王隧道概况及地质特征 |
2.1 隧道区域位置 |
2.2 工程地质概况 |
2.2.1 地层岩性 |
2.2.2 水文地质特征 |
2.2.3 区域地质特征 |
2.2.4 不良地质情况 |
2.3 起讫里程及围岩分布情况 |
2.4 隧道掘进现场调查 |
2.4.1 爆破器材及钻孔设备 |
2.4.2 光面爆破施工工艺 |
2.4.3 炮孔布置及装药量 |
2.4.4 爆破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完整岩体光面护壁爆破机理研究 |
3.1 光面护壁爆破机理 |
3.1.1 光面护壁爆破过程分析 |
3.1.2 护壁管力学作用分析 |
3.2 爆破荷载作用下岩体孔间成缝机理 |
3.2.1 爆后孔壁的压力 |
3.2.2 岩石裂纹起始方位 |
3.2.3 岩体开裂条件 |
3.2.4 岩体裂缝扩展条件 |
3.3 ANSYS/LS-DYNA建模 |
3.3.1 单位制 |
3.3.2 计算算法的选择 |
3.3.3 多物质流固耦合 |
3.3.4 模型材料属性 |
3.3.5 单元属性及网格划分 |
3.3.6 实现裂纹扩展的方法 |
3.4 不同爆破技术对爆破效果的影响分析 |
3.4.1 计算模型 |
3.4.2 爆炸冲击波的传播特性 |
3.4.3 爆炸冲击波的运动特性 |
3.4.4 不同爆破技术岩体裂纹分布特征 |
3.5 装药结构对护壁效果的影响分析 |
3.5.1 模型建立 |
3.5.2 结果分析 |
3.6 不耦合系数对护壁效果的影响分析 |
3.6.1 不耦合系数与孔壁压力/位移关系 |
3.6.2 不耦合系数对裂纹扩展范围的影响规律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裂隙岩体光面护壁爆破技术 |
4.1 爆破荷载作用下裂隙岩体裂纹扩展动态分析 |
4.1.1 裂隙岩体爆后裂纹扩展动态分析 |
4.1.2 裂隙对爆生裂纹的影响范围分析 |
4.2 炮孔密集系数对爆破效果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裂隙岩体隧道预留保护层光面爆破技术 |
5.1 空孔间距对裂隙岩体孔间成缝效果影响 |
5.1.1 实验方案 |
5.1.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5.2 预留保护层厚度对裂隙岩体孔间成缝效果影响 |
5.2.1 方案设计 |
5.2.2 应力波传播与裂纹扩展特征分析 |
5.2.3 单元应力变化特征分析 |
5.2.4 裂纹扩展效果分析 |
5.3 裂隙倾角对裂隙岩体孔间成缝效果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裂隙岩体隧道光面护壁爆破现场试验及应用 |
6.1 周边孔爆破参数优化与施工工艺 |
6.1.1 周边孔爆破参数 |
6.1.2 周边孔施工工艺研究 |
6.2 光面护壁爆破应用及实验效果分析 |
6.2.1光面护壁爆破现场预实验 |
6.2.2光面护壁爆破隧道现场全断面实验 |
6.2.3 丁王隧道光面护壁爆破经济效益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6)浅埋隧道下穿城镇爆破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背景 |
1.1.2 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减震施工技术研究 |
1.2.2 电子雷管减震技术 |
1.2.3 爆破震动控制标准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目标 |
1.3.1 主要内容 |
1.3.2 方法与目标 |
第2章 下穿段房屋风险评估和控制标准 |
2.1 工程背景概述 |
2.2 下穿段房屋风险评估 |
2.3 爆破震动安全控制标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控制爆破施工技术和方案确定 |
3.1 浅埋隧道爆破减震方法 |
3.2 控制爆破开挖方案 |
3.2.1 方案初步拟定 |
3.2.2 控制爆破方案对比 |
3.3 库尔勒隧道下穿城镇段爆破方案的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码雷管爆破原理及现场试验 |
4.1 数码电子雷管微差减震爆破 |
4.1.1 电子雷管及其起爆系统 |
4.1.2 减震机理 |
4.1.3 工作原理 |
4.1.4 减震技术的应用效果 |
4.2 数码雷管全断面爆破试验 |
4.2.1 试验内容 |
4.2.2 试验地质及条件 |
4.2.3 试验方案 |
4.2.4 试验流程 |
4.2.5 自动化监测内容及流程 |
4.3 减震爆破试验及数据监测 |
4.3.1 2017 年6月30 日爆破试验 |
4.3.2 2017 年7月11 日爆破试验 |
4.3.3 2017 年7月15 日爆破试验 |
4.3.4 2017 年7月19 日爆破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码雷管减震爆破的应用效果分析 |
5.1 下穿开发区段爆破减震技术应用 |
5.1.1 爆破设计方案 |
5.1.2 监测震动波形图和数据 |
5.2 爆破监测数据分析 |
5.2.1 数据的回归分析 |
5.2.2 爆破试验效果分析 |
5.3 减震技术效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单线铁路隧道Ⅳ级围岩段全断面工法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2 IV级围岩段全断面工法施工技术 |
2.1 工法优点 |
2.2 施工工艺流程 |
2.2.1 超前地质预报 |
2.2.2 光面爆破设计 |
2.2.3 支护及仰拱施工 |
2.3 监控量测及结果分析 |
3 工法效益分析 |
(8)复杂地质条件下大型地下储备洞群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以海南某地下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洞群近接施工技术研究现状 |
1.2.2 立式洞室施工实例 |
1.2.3 二次衬砌施工技术研究现状 |
1.2.4 总结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洞群设计和施工技术研究 |
2.1 概述 |
2.2 课题依托工程概况 |
2.2.1 工程概况 |
2.2.2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
2.3 工程特点和难点 |
2.3.1 工程特点 |
2.3.2 工程难点 |
2.4 洞室合理间距的确定 |
2.4.1 工程类比法 |
2.4.2 数值分析优化方法 |
2.4.3 爆破振动对洞室间距的影响 |
2.4.4 洞室中心间距的确定 |
2.5 洞群总体施工顺序与开挖方式 |
2.5.1 洞群总体施工顺序 |
2.5.2 洞室开挖方式选择 |
2.6 洞群施工出渣方式选择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储备洞室施工关键技术 |
3.1 洞室位置确定技术 |
3.1.1 洞室位置选择原则 |
3.1.2 洞室位置选择的技术路线 |
3.1.3 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
3.2 洞室总体施工方案说明 |
3.3 大跨穹顶施工方案优化 |
3.3.1 设计施工方案 |
3.3.2 施工方案优化 |
3.3.3 优化总结 |
3.4 竖井施工方案优化 |
3.4.1 设计施工方案 |
3.4.2 施工方案优化 |
3.4.3 优化总结 |
3.5 罐体施工方案优化 |
3.5.1 设计施工方案 |
3.5.2 施工方案优化 |
3.5.3 优化总结 |
3.6 罐底施工方案 |
3.7 穹顶支护结构形式及参数优化 |
3.7.1 穹顶支护结构形式及参数 |
3.7.2 锚杆杆体轴向拉力设计值 |
3.7.3 支护参数优化 |
3.8 洞室形状控制技术 |
3.8.1 控制爆破技术 |
3.8.2 洞室形状检测技术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二次衬砌施工关键技术 |
4.1 概述 |
4.2 二次衬砌施工顺序和分段方法 |
4.3 模板系统设计 |
4.3.1 模板设计原则 |
4.3.2 模板组配设计 |
4.3.3 模板设计计算 |
4.4 罐体二次衬砌施工技术 |
4.4.1 二次衬砌施工流程 |
4.4.2 二次衬砌施工作业线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施工监控量测及其分析 |
5.1 监测的目的及意义 |
5.2 监测方案设计原则 |
5.3 监测方案设计 |
5.3.1 监测项目 |
5.3.2 测点布置 |
5.3.3 监测频率 |
5.4 监测数据分析 |
5.4.1 围岩内部位移监测数据分析 |
5.4.2 围岩压力监测数据分析 |
5.4.3 锚杆轴力监测数据分析 |
5.4.4 渗水压力监测数据分析 |
5.4.5 爆破振动监测数据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高瓦斯长大铁路隧道控制爆破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压爆破研究现状 |
1.2.2 隧道水压爆破技术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大茶山隧道瓦斯赋存条件及实测结果分析 |
2.1 隧道工程概况 |
2.2 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
2.2.1 气象、水文 |
2.2.2 地质构造 |
2.2.3 水文特征 |
2.2.4 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
2.3 瓦斯的基本属性分析 |
2.3.1 瓦斯的定义 |
2.3.2 瓦斯的存在形式 |
2.4 大茶山隧道瓦斯超前地质预方法 |
2.4.1 超前地质预报总体方案 |
2.4.2 超前地质预报方法的选择 |
2.5 大茶山隧道瓦斯现场实测与结果分析 |
2.6 大茶山瓦斯隧道施工总体方案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传统理论的大茶山瓦斯隧道爆破方法 |
3.1 大茶山隧道总体开挖方案 |
3.1.1 斜井开挖方案 |
3.1.2 正洞开挖方案 |
3.2 瓦斯爆破器材选择 |
3.3 瓦斯隧道爆破参数设计 |
3.4 大茶山瓦斯隧道爆破炮孔布置与起爆网路设计 |
3.4.1 斜井全断面爆破炮孔布置与起爆网路设计 |
3.4.2 斜井台阶法爆破炮孔布置与起爆网路设计 |
3.4.3 正洞台阶法爆破炮孔布置与起爆网路设计 |
3.4.4 瓦斯隧道爆破网路设计及检算 |
3.5 基于瓦斯特性的爆破振动安全允许距离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茶山隧道节能环保水压爆破技术 |
4.1 “节能环保水压爆破”新理念及其作用 |
4.1.1 何谓“节能环保水压爆破” |
4.1.2 “节能环保水压爆破”的作用 |
4.1.3 “节能环保水压爆破”关键参数及其确定方法 |
4.2 隧道水压控制爆破工艺分析 |
4.2.1 炮眼注水工艺及水袋制作方法 |
4.2.2 炮泥制作工艺 |
4.2.3 环保水压爆破施工程序 |
4.3 隧道掘进水压爆破施工工艺 |
4.3.1 有导爆索的光面水压爆破 |
4.3.2 无导爆索的光面水压爆破 |
4.3.3 施工工艺的技术要求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茶山隧道节能环保水压爆破现场试验分析 |
5.1 大茶山隧道进口水压爆破试验与效果分析 |
5.2 大茶山隧道水压爆破光爆质量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工作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工作与发表论文 |
(10)燕尾式隧道单线转双线大跨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简介 |
1.1 工程概况 |
1.2 地质条件 |
2 施工特点和难点 |
3 总体施工方案 |
4 左线单线和双线大跨贯通施工 |
4.1 双线大跨段施工 |
4.2 中隔墙端头加固 |
4.3 左线单线小间距施工 |
4.3.1 光面爆破优化 |
4.3.2 中间岩柱及左线单线加固 |
4.4 左线单线和双线大跨贯通施工 |
5 后行右线单线小间距段施工 |
5.1 主要施工方法 |
5.2 关键施工工艺控制 |
5.2.1 钻爆开挖 |
5.2.2 爆破监测 |
6 右线单线和双线大跨贯通施工 |
7 中隔墙端头封堵施工 |
8 监控量测 |
9 结语 |
四、单线隧道全断面光面爆破(论文参考文献)
- [1]特长小断面隧道快速施工技术研究[J]. 郭永忠. 建筑机械化, 2021(05)
- [2]单线铁路隧道光面爆破施工技术[J]. 张智斌. 建筑技术开发, 2020(22)
- [3]简述铁路单线隧道硬岩施工光面爆破技术及风险控制[J]. 冯进军. 价值工程, 2020(19)
- [4]隧道光面爆破施工超欠挖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D]. 张旭.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大断面裂隙岩体高铁隧道光面爆破技术研究[D]. 秦晓星.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6]浅埋隧道下穿城镇爆破技术应用研究[D]. 张胜利.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3)
- [7]单线铁路隧道Ⅳ级围岩段全断面工法施工技术研究[J]. 范廉明. 施工技术, 2019(S1)
- [8]复杂地质条件下大型地下储备洞群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以海南某地下工程为例[D]. 杨长春.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3)
- [9]高瓦斯长大铁路隧道控制爆破技术研究[D]. 李晓林.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10]燕尾式隧道单线转双线大跨施工技术[J]. 蔡晓明. 价值工程, 20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