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小企业速成秘诀:创新经营(论文文献综述)
沈益钩[1](2019)在《中小企业品牌策略研究 ——以A公司为例》文中认为2017年,我国中小企业数目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企业品牌逐渐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国内和国外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面临停业或者倒闭的局面,很多都是忽视了品牌策略管理的作用。本文以安徽省餐饮连锁龙头企业A公司为例,来分析中小企业的品牌发展策略。研究基于国内、国外多个知名品牌打造成功的案例,以A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基础,比如品牌的知名度没有打响、加盟店的质量没有达到要求、品牌核心价值得不到体现等,去挖掘有效的品牌发展战略。此次研究主要以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为主。根据A公司的发展历程为前提,将影响A公司品牌战略的指标体系分为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个维度。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每一个影响品牌发展的因素的权重后,依据组合策略理论,得出A公司应该优先采用优势-机会策略的结论,即在关注品牌发展机会的前提下,优先考虑继续加强品牌的优势因素。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果,考虑企业的基础现状,A公司在今后品牌发展中应考虑从加大公司在生态农业和养殖业上的投入、加强线上线下融合、加强品牌文化内涵这三个方面寻求改进突破。
苏雪[2](2013)在《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迅速的发展,目前我国经济保持着又好又快的发展,这其中中小企业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国企业99%的都是中小企业,它即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又是增加就业的蓄水池,是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中最具创新活力的“经济细胞”。但是,据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是2.5年,造成中小企业短寿的原因有很多种,企业文化建设不到位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看不见摸不着的企业文化就像是企业的凝聚剂,使企业产生非常强大的无形力量。本文首先界定了中小企业、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等相关概念,在对相关概念深入理解后,分析了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并指出了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分析出了中小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原因包括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但主要是内部原因,最终提出了解决中小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同时为建设优秀的中小企业文化寻找了出路。本文认为,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应从物质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精神文化建设四方面着手,在这个过程中,并注意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借鉴国外成功企业的优秀文化品质,做到兼收并蓄,最终建设优秀科学的中小企业文化。
汤继强[3](2008)在《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研究 ——基于政府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型中小企业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建设所需资金少,建成周期短,决策机制灵活,管理成本低廉,能够适应市场多样性的需求等特点,特别是在创新机制和创新效率方面具有其它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科技型中小企业既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也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近年来的发展表明,科技型中小企业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发展新的重要的增长点。可以说,科技型中小企业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重要而光荣的国家使命。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融资难。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上的特征决定了它的发展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但又很难从传统融资渠道获得资金。因此,在市场还没有完全接受科技型中小企业之前,政府的强势介入、扶持推动,往往是其发展的关键力量。纵观全世界,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文章、着作汗牛充栋,但是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作为单独选项的相对较少,特别是从政府这个视角来研究它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本文以政府为视角,着重研究以下三个问题: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和困境;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形成原因和理论解释;解决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特别是政府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本文以政府管制经济学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的理论基础,结合信贷配给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及Allen和Gale(1999)的新兴产业融资模型等理论知识,从转型时期政府职能的角度出发,讨论政府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的作用。全文共分为六章,共四个部分,具体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提出基于政府视角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的理论基础:政府管制经济学。政府管制经济学(Economics of Regulation)是研究政府职能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本章首先分析了政府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在对政府管制经济学的理论进行较详细的综述后,分析了政府管制经济学中对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职能的理解。西方学者提出的政府管制经济学理论大多针对的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而对转型时期国家与一般市场经济国际政府职能的差异的研究很少。我们应用政府管制经济学关于政府职能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际,总结了转型期国家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职能的差异。尝试地概括了转型时期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能,并指出转型时期国家政府不仅要弥补市场失灵,更要承担起初创期市场培育的历史任务。值得注意的是,以转型时期实际总结出的政府职能,并不意味着我国政府可以不遵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相反,我国政府在市场发育不成熟的领域,起到培育市场的作用,当市场相对成熟后,要按照政府退出机制,将主导权让位于市场。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信贷配给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及Allen和Gale(1999)的新兴产业融资模型等理论知识,较详细地分析了政府在培育金融市场方面发挥的作用。指明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总体框架。第二章是本文问题的提出部分,利用实证方法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曾联合成都高新区融资及担保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了较详细的“成都市科技型企业融资情况调查问卷”活动。利用此次问卷调查取得的第一手数据资料,本文第二章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一般特征、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特征、融资困境现状及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现状进行了比较可靠的实证研究。第三章和第四章是分析问题部分,通过理论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研究。第三章分别采用信贷配给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及Allen和Gale(1999)的新兴产业融资模型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提供了理论解释。第四章通过对国内外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成功模式的案例研究,及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比较,总结出各国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要政策措施,指出我国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中的不足之处。第五章和第六章是对策研究部分。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命周期与融资战略的分析基础上,本文第五章创新性地提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梯形融资模式,并通过构建促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支持体系,分析政府在梯形融资模式中的作用。最后,在上述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第六章明确地提出了解决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政府策略。包括制定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引导资本流动,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及改善政府隐性补贴,创新土地融资模式等方面的内容。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本文对融资问题的研究视角具有创新性。在国内已有的研究文献中,对政府管制经济学的研究仍局限于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职能的分析,对我国转型时期的实际情况考察不足。本文以政府为研究视角,以政府管制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以转型时期国家政府的职能为切入点,分析转型时期政府在培育金融市场方面的特殊作用。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现状及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的国际比较等方面的实证分析,提出了政府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中的策略选择。第二,选择成都高新区作为研究的案例,与高新区政府进行合作,采用座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成都高新区科技型企业的基本特征、融资需求特征、供给体系及融资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得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不同阶段的基本特征及融资规律,创新性地提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梯形融资模式”。第三,将我国政府的强势地位与科技型产业集群作为我们的研究背景,引入金融缺口概念,综合运用新型产业融资模型、信贷配给模型及集群理论对我国科技型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构建了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合理融资谱系,重点研究了资本流动、产业集聚与科技型企业融资之家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而挖掘出政府、企业、金融中介在科技型企业融资谱系中的作用。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由于企业对自身经营及业务数据的保密性,许多敏感的财务数据的无法直接获得,导致本文无法运用严格的计量经济模型对企业的融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只能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调研资料。第二,本文没有能够解决好市场和政府在企业融资问题中的职能边界问题。是市场主导还是政府主导?是政府先主导然后让位给市场主导?还是共同混合进行?本文始终未能提出一个全新的政府主导下的融资新模式,这也是作者最希望本文能作出的贡献。
柳宏志[4](2007)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企业家经营能力与思维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活力之源,是整个高科技产业的基础,是实现技术跨越的主要力量,也是知识经济的重要支撑之一。在国家“十一·五”以及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出台以后,举国上下无不对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而实现这一战略举措的核心关键,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力军的作用。然而,改革开放28年以来,我们十分尴尬地看到:世界上没有一个较大的产业其主导技术、主导设计、主导品牌和主导服务是率先由我们中国企业所提出和发明的。为何中国也有不少的企业在努力争取做大做强,但几乎鲜见成功的?改革开放28年间,我们目睹了不少企业曾经风声鹊起,轰动一时,但几乎绝大多数却最终倒在了成长的路上。这到底是我们的体制之祸、能力之缺,还是思维之弊、文化之殇?本人认为,对于不同制度环境、政策环境背景下的企业,解释其经营绩效的巨大差异,可以将研究视角多放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政策制度与文化环境上,而对于在类似的制度与政策环境背景下的企业,解释不同企业其战略成败与经营绩效的明显差异,更应该深入到企业内部去研究。当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着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障碍的双重约束,而目前绝大部分学者将关注的焦点更多地放在了外部环境上,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政策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内在的经营理念、企业能力、经营策略、创新意愿等重要问题关注的相对较少。究竟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绩效因何而定、受何影响,其内在作用机理如何,已有的相关文献基础与实证研究非常匮乏,多数还处于定性分析与对策研究上。因此,本论文致力于从内外环境综合分析的双重视角,深入研究制约与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创新与管理,以及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问题。正是由于上述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本研究基于企业家能力理论、创新管理理论和中小企业成长理论,通过对32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7家大型科技企业、115家非科技型企业、167位科技型中小企业家,以及272位中层管理者与基层人员的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和长期追踪,最终形成了本文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成果。本文力图对我国当前现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三大命题展开深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这就是:1.什么是阻碍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与发展的最大障碍?2.为什么会形成这一障碍,它对企业绩效影响如何?3.如何来解决阻碍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三大命题的深入研究,深入地揭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与创业成败的战略根源,即企业家的思维幽闭是制约企业生存与发展、创新与管理的最大障碍,而思维创新则是成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成功的终极奥秘。具体来说,本研究的主要工作与结论如下:1.本研究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与经济产出相关性分析中发现: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与经济产出之间并没有相关性,即在统计意义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如果想靠提高科技投入比例来增加经济绩效,并未获本研究实证所支持。2.本研究在对小型与中型科技企业成长性的差异分析中发现:我国小型科技企业近三年经济产出性指标、人员投入性指标和比率性指标略微高于中型科技企业,但两者并没有明显差异,只是在新产品产值率方面小型科技企业与中型科技企业具有显着性差异。3.本研究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障碍分析中发现:科技体制与融资瓶颈,并非是影响和困扰企业成长与发展的最大障碍,企业创新与管理所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来自于企业家的思维幽闭与经营理念短视。企业家的思维创新能力、决策能力和领导能力是影响企业发展的最大因素。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科技型中小企业之所以无法真正取得长远发展,根源就在于企业家思维的短见和管理的缺陷。4.本研究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能力与经营绩效的关系机理研究中,通过SPSS统计分析和结构方程两种方法构建了反映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与管理行为的能效模型(能力与绩效),形成了企业能力、经营策略与创新意愿三位一体影响企业绩效的模型体系。该模型具有良好的解释性,它深刻地揭示了企业家素质、经营能力(包括企业家能力与组织能力)、经营绩效、创新意愿与经营策略之间的作用机理与内在联系。本文通过探索性研究与验证性实证研究表明,组织能力是影响企业绩效的最大能力,但企业家能力与组织能力对企业绩效的贡献差距比较接近。在组织能力中,业务能力与创新能力是最为关键的能力,而在企业家能力中,思维创新能力和战略管理能力则是最关键的能力。即科技型中小企业最大的竞争力是来自业务能力、创新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战略管理能力,而不是日常管理能力或社会交往能力,更不是管理体制和企业文化。因此,企业家日常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高低并不是影响企业绩效的的最关键变量。企业家可以通过招聘或者选拔胜任的人才来解决这些能力不足的问题,但企业家的思维创新能力和战略管理能力不可替代,思维创新能力和战略管理能力差的企业家,其企业绩效注定会差。5.本研究发现,企业家的创新意愿深受创新认知的影响,创新认知由创新创业环境、政府科技创新功能定位和科技服务效能所决定,而企业家的创新意愿和企业经营策略对企业经营绩效具有明显的交互效应。总体而言,企业家素质决定了企业家能力,而企业家能力与企业组织能力决定经营绩效,但企业经营绩效不完全由经营能力所决定,还同时受到企业家创新意愿和企业经营策略的影响。企业家创新意愿具有调节效应,影响着企业经营能力与经营绩效之间的方向和大小。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低创新意愿组而言,创新能力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效应最大,业务能力其次,管理体制和企业文化的影响不显着;对高创新意愿组而言,业务能力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效应最大,创新能力其次,企业文化最小,而管理体制的影响不显着。6.本研究在对企业家第一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发现:企业家思维创新能力与其教育学历、工作年限、在企时间、影响经验来源、风险偏好、学习倾向、是否是创业者,以及企业规模、成立年限、技术水平、是否是家族企业无关,但却与其直觉思维强度显着负相关,与事业态度和社会网络显着正相关。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并非学历越高思维创新能力越强,也并非工作年限越长,在企业时间越长,企业规模越大,其思维创新能力越强,也并非越是企业创立者其思维创新能力就越强,或者如果是家族企业其思维创新能力就越差。这一研究结果揭示了为何许多具有高学历背景、拥有高智商、从事高新技术研发与管理的企业家,甚至是海外归国创业人员,也常常会陷入思维幽闭陷阱的原因。这些统计结论也为后发企业之所以常常会打败先发企业,之所以中小企业一样可以打败大型企业提供了有力佐证。因为,如果企业规模越大、成立年限越长,企业家思维创新能力越强,从而企业经营绩效越佳的话,那么必然会产生“先发恒大、后发恒小;大者恒强、小者恒弱”的怪圈,事实上,这一现象并不存在。7.本文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企业家思维幽闭研究中,对企业家经营理念、用人思维、时间精力分布、培训理念、自主创新思维、创牌思维等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全面揭示了企业家思维幽闭之痛及其危害,并对其根源成因和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如果企业家沉迷于以往的成功经验、发展模式或经营策略,执着于原有的处事方式、做事原则,而与时代和社会发展不同步,看不清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缺乏技术预见能力,尤其是一贯搞一言堂和靠直觉经验决策,那么,企业家就是陷入了思维幽闭的陷阱,带领的企业也不可避免地将面临巨大的创新风险和运营风险,成为汪洋大海中的诺亚方舟。如果企业家不能够开放心胸,深入思考企业未来发展等重大问题,不能够积极拓展社会网络,交流创新与管理经验,那么,企业的发展很可能由于缺乏前瞻性的判断和不符合行业的趋势,而陷入风险之林。一个不能向世界奉献创新成就和管理思想的企业,是永远无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优秀企业的,更谈不上从优秀走向卓越了。同样,一个缺乏思维远见,局限于思维幽闭的企业家,也是永远无法把企业从中小企业一步步带向优秀乃至卓越企业的。在以往的研究中,都假设企业家是具有创新精神的,或者只要创新环境向好,企业家就是乐于创新的,但反观我国的许多科技型企业家,却常常陷入了思维幽闭的陷阱,既缺乏创新的动力,也缺乏创新的意愿,从事的是21世纪的高新技术产品与服务研发,而思维与管理理念却常常停留在19世纪的经验管理时代,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如何尽快增强企业家的思维创新能力,这是未来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综上所述,本文在关于发现什么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所面临最大问题的研究中,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并在如下方面实现了主要创新:1.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强度与经济产出不相关。经济产出只与科技投入总量正相关,而与科技投入比例结构无关。企业如果想靠提高科技投入比例来增加经济产出,未获本研究实证支持。企业绩效提升的主要途径并非是靠加大科技投入比例能够得以实现,而是依赖于其它更为复杂的内在因素。实证表明,小型与中型科技企业只在规模性指标上具有显着性差异,而在比例结构性指标上无差异。2.本文所建立的能效模型,深刻的揭示了企业绩效大不同的内因。能效模型否定了资金匮乏、体制弊端、创新创业环境不佳是影响企业创新与管理成败的最大障碍,这些只是外在影响企业家创新认知的因素,更多地是通过影响创新意愿,进而对企业绩效间接发挥作用。模型也否定了单凭肯吃苦、胆子大、善闯荡就能成为优秀的企业家的常规理解,而是提出企业的经营能力与组织能力,尤其是企业的业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企业家的思维创新能力,才是对企业创新与管理成败产生本质性影响的解释变量。因此,企业战略兴衰、创新成败的根源主要来自于企业家的素质与经营能力。3.提出了思维创新能力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企业家第一能力的论断。思维,是撼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更是基业长青的终极力量。企业家战略管理、日常管理和社会交往能力的不足可以通过选拔胜任下属来弥补,但思维创新能力无可替代。思维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家能成功地把企业从创业型结构向发展型结构转换,而陷入思维幽闭的企业家则常常把企业带向了风险与失败的境地,成为了汪洋大海中的诺亚方舟。科技型企业常常并非是由于资金短缺或技术无法突破而难以发展的,主要还是缘自于企业家经营能力不足。企业家的经营短视与思维幽闭,甚至还弄虚作假、欺骗客户,以及压榨员工,扭曲了客户价值网络与员工价值体系,才是导致企业难以做大更难以做强的原因。4.本文提出,切实加大企业家自主创新动力机制,保障其创新收益,降低其创新风险与创新成本,是政府推动科技创新、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政府扶持科技创新的基本点不在于单纯提供税收优惠和资金扶持,而最关键在于要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群体的力量,为企业家提供知识援助(商业知识与商业伦理),切实增强企业家的思维创新能力与决策水平。
杨映忠[5](2006)在《中小企业客户信用评估及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在市场经济已经进入买方经济的今天,中小企业普遍采用授信方式促销,其客户希望能够以赊购的方式交易获得融资。但由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未完全建立、信用管理未规范、信用法制未健全,因而出现了中小企业的客户恶意拖欠款项、大量的应收账款不能如期收回等信用缺失。为此,必须强化企业信用意识和整顿信用秩序,培育中小企业客户信用体系,引导中小企业加强信用管理,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 本文以建立中小企业客户信用评估及管理体系为目标,从中小企业营销的角度出发,为中小企业提供一套客户信用评估及管理的理论和可操作的方法,使中小企业能够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加强客户信用管理,尽量减少因其客户信用缺失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小企业客户信用评估和管理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 1、尝试建立了中小企业客户信用评估指标体系。主要使用的方法是静态评估法与动态评估法相结合的方法。客户静态信用等级评估法既可以作为选择客户的标准,又可以作为企业对客户采用不同的信用管理的依据;客户动态信用等级评估法可以作为企业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跟踪、监控和进行动态管理的手段。 2、设置了中小企业客户信用管理程序。在客户信用管理方面,实施“全程信用管理模式”,对信用管理过程实行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 3、建立客户信用恶化预警系统,提醒中小企业及时采取相应对策,防患于未然。 基于上述考虑。全文共分为四个章节,其具体内容有: 第1章为引言,主要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方法、研究内容和思路。 第2章为中小企业客户信用概述,主要对中小企业的内涵和特征、中小企业发展优势以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中小企业客户信用的现状及原因分析、客户
舒云岳[6](2006)在《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小企业”成为我国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提供了我国75%以上的就业岗位,65%的专利和75%以上的技术创新,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6%。另一方面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短寿”,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目前,我国68%的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都不超过5年。造成中小企业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但企业文化的相对滞后无疑是个重要的原因。企业家调查系统最新调查数据表明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尚处在初级阶段,企业文化更多的出于一种自发状态。很多企业经营者没有企业文化意识,或者有意识而不重视。因而从文化建设入手探寻发展之路,无疑成为中小企业突破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本文从企业文化的路径依赖特征分析着手,运用lewin变革模型,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侧重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通过企业文化的测量、诊断、评估和咨询,加强企业文化的应用、实证和追踪研究,寻求中小企业发展之道。
张焰[7](2021)在《LT小型智能化安装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刘思源[8](2019)在《技术革命推动的劳动关系演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信息和智能技术革命对劳动关系的影响越发受到学界关注。作为世界工业体系最完整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应深入探究技术革命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只有弄清技术革命影响劳动关系的机理,才能在推动科技进步的同时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进而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彻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之中。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事物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必然要建立在对理论、历史和现实的深入研究之上。但是,目前对新技术如何影响劳动关系的研究大多没能将理论逻辑同历史脉络结合起来。在可资借鉴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中,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强调价格机制的作用,忽视劳动关系演化的社会历史因素;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关注制度因素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对科技创新的分析不足;佩蕾丝等演化经济学家提出了分析技术、金融、制度协同演化的“技术-经济范式”(Techno-Economic Paradigms,TEP)理论,虽然技术-经济范式涵盖了部分劳动关系内涵,但技术-经济范式理论并未专门探讨技术革命推动的劳动关系演化问题。鉴于上述不足,本文构建了一种技术革命(工业革命、电气革命和信息革命)推动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框架,进而分析了劳动关系的演化趋势,并探讨了劳动关系的政府规制措施。本文可视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的具体化研究:技术革命即是对生产力的具体化,劳动关系则是对生产关系的具体化。在理论研究层面,本文采用历史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对劳动关系进行了长期的结构化研究,并分析了技术革命推动劳动关系演化的动力机制和一般规律。首先,本文借鉴佩蕾丝的“技术-经济范式”理论,提出了“劳动关系范式”(Labor Relations Paradigms,LRP)的概念。劳动关系范式是在较长时期内劳资双方普遍认同并共同遵守的共识性的行为模式,它具有促进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的作用。劳动关系范式的内涵包括能够体现劳资双方雇佣关系、分配关系、管理关系的一系列范畴,如就业的稳定性、劳动收入、劳动条件、管理方式、教育和技能培训、社会福利等。每次技术革命都会催生一种劳动关系范式,并推动新、旧劳动关系范式的更迭。随着技术革命的演化,劳动关系范式会经历“探索-巩固-衰退”的生命周期,这会推动劳动关系“紧张-缓和-紧张”的演化过程。本文结合英、美等国的历史资料,归纳了工业革命的劳动关系范式和电气革命的劳动关系范式,并结合信息和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信息革命的劳动关系范式作出了展望。其次,本文探究了技术革命推动劳动关系(范式)演化的动力机制和一般规律。技术革命主要通过“机器-劳工替代”机制、“劳工-雇主博弈”机制和“国内-国外投资”机制推动劳动关系(范式)的演化。“机器-劳工替代”机制是随着技术条件的改变及其导致的经济环境变化,生产关系以及劳动和机器两种要素的相对价格相应地发生变化,进而造成劳工替代机器或者机器替代劳工,从而影响劳动关系(范式)的机制。“劳工-雇主博弈”机制是随着技术条件的改变及其导致的经济环境变化,劳动者和雇主之间的谈判能力会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进而造成雇主或工会在集体谈判中相对占据优势、改变劳资双方的利益分配关系,从而影响劳动关系(范式)的机制。“国内-国外投资”机制是跨国公司依据技术条件以及东道国的经济环境灵活调整其产业布局,进而使东道国成为资本净流入国或资本净流出国,从而影响东道国劳动关系(范式)的机制。在技术革命演化的不同阶段,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上述动力机制,进而推动劳动关系范式“探索-巩固-衰退”的演化过程和劳动关系“紧张-缓和-紧张”的演化过程。政府要促进劳资和谐、为长期的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创造条件,就要以上述三条机制为抓手制定相关政策。在应用研究层面,本文结合上述理论框架,采用历史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国技术追赶进程中的劳动关系(范式)演化历程、动力机制及政府规制效果,并结合智能技术对劳动关系(范式)演化机制的影响和挑战,提出了智能时代政府劳动关系调节政策的转型建议。首先,中国劳动关系(范式)的演化带有明显的政府主导特征,这使得中国得以在技术追赶进程中维持相对和谐的劳动关系。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机器-劳工替代”机制、“劳工-雇主博弈”机制和“国内-国外投资”机制都总体上促进了中国劳动关系(范式)的平稳发展,这得益于中国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政府扶持工会发展、国内投资和引进外资的快速增加等。再次,中国政府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协调发展、以财政支出带动就业、扩大公共部门就业、在劳动立法和司法中保护劳工等,这些都促进了中国劳动关系(范式)的平稳发展。最后,智能技术将可能替代更多劳工、加强雇主对生产活动的控制、削弱工会力量、促进全球产业转移等,给劳动关系(范式)的转型升级带来挑战。政府应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支持工会发展、健全劳动法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进而规制劳动关系(范式)、促进劳资和谐,为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创造条件。
黎黄瑛[9](2019)在《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研究 ——以TM汉语培训中心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汉语教育和培训的国际化、市场化格局已基本形成。目前,越南已经有500多家汉语培训机构,包括公立、私立以及民办教育机构。汉语一直以来都是各所外语大学的热门专业,无数家庭也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汉语学习。大大小小的汉语培训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这些汉语培训中心为学习者提供非常多样化的教学服务。河内总共有50多家开设汉语教学的培训机构。河内汉语培训市场渐渐处于一种高速增长之中。因此抢占汉语培训市场的竞争日渐激烈,汉语培训开始步入微利时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通过降低成本、保证教学服务质量、不断开发新的教学内容与模式,从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才是赢得市场的唯一出路。在一定意义上说,形成办学品牌是汉语培训中心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培训中心如果失去了质量和品牌信誉,最后终将会失去市场。尽管河内的汉语培训中心已近50家,而且其中不少汉语培训中心已经办了很长时间,但是面对当下越来越激烈的汉语培训市场竞争,不少汉语培训中心对经营品牌之路仍然感到非常困惑,部分汉语培训中心在市场营销中无法保持自己原本的特质,不停地做各种促销以吸引消费者,这种盲目的市场定位不但浪费金钱而且也非常浪费人员的精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典型的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TM汉语培训中心为例,对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进行系统研究。因为在河内知名汉语培训中心品牌中,TM汉语中心品牌已经处于成熟阶段,其成功的品牌管理经验对其他小中心的发展是有一定的借鉴性的。本文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个案研究法对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进行研究,既注重国家政策和企业层面的宏观关怀,也注重学校机构层面的中观和个体层面的微观研究,其具体的论文框架如下:绪论,主要确定研究的问题,对问题的提出进行简要介绍,阐明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并结合研究的需要,对品牌管理、教育品牌管理以及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进而拟定出具体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第一章,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背景与理论依据。本章首先对涉及的研究对象,例如品牌、品牌管理、培训、中心、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等概念进行界定,同时,从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国家企业背景、学校机构背景和个体背景出发,探讨市场化竞争激烈背景下的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二章,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现状分析。本章首先根据品牌的生命周期理论对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生命周期进行划分,并分析其特殊性及差异性所在。从汉语培训中心的基本概况概述了 TM汉语培训中心的现状,并对TM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现状和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第三章,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本章通过TM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现状的调查结果对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主要是品牌管理意识相当薄弱、品牌差异化定位不突出、品牌传播途径较为狭窄三个方面,并分析了影响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第四章,越南IMAP教育培训品牌管理的经验借鉴。主要介绍越南IMAP教育培训品牌,深入分析越南IMAP教育培训品牌在其初创时期的成功品牌管理经验,从越南IMAP教育培训的品牌差异化定位,其独恃的品牌传播策略以及成功的品牌延伸等方面论述。第五章,加强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对策建议。本章从如何从差异化的品牌定位、明确品牌规划、强化品牌核心价值、加强品牌传播渠道和重视品牌延伸等方面具体阐述了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品牌管理策略。笔者认为,品牌管理研究对于促进汉语培训中心的发展十分有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因为实施中心品牌管理还能帮助中心优化品牌战略,并拓展中心品牌的推广渠道,从而提升学习者对中心品牌的认可度以及忠诚度,有助于汉语培训中心建立独特的中心文化,使汉语培训中心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和更为有利的发展空间。希望这些建议能促进TM汉语培训中心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并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从而为自身品牌在汉语培训市场竞争中赢得卓越的竞争力,同时也期望能给其他行业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心品牌的创建与管理带来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郭燕青[10](2014)在《天使投资基金对创业企业融资扶持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存在资本错位配置的矛盾,一边是创业企业融资难,生存异常艰难,一边是大量的民间资本闲置,无法增值保值,引导民间资本加入天使投资行列,不仅拓展民间资本投资渠道,同时也是解决种子期和初创期企业融资难的好途径,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布局和经济发展。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借鉴经验、提出解决办法的逻辑框架,通过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理论分析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四个案例以关键环节为角度分析我国天使投资基金扶持创业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典型经验得到启示,项目筛选是天使投资基金对创业企业融资扶持的关键环节,投资后管理是天使投资人控制风险和获得高额回报的重要措施。改善天使投资基金运行环境,需要从规范基金的定位,完善基金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创造天使投资文化氛围;完善天使投资退出机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五个方面着手,以促进天使投资实现投资-退出-再投资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创业企业融资难题。
二、中小企业速成秘诀:创新经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小企业速成秘诀:创新经营(论文提纲范文)
(1)中小企业品牌策略研究 ——以A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中小企业品牌 |
2.1.1 中小企业及中小企业品牌的概念 |
2.1.2 中小企业品牌的重要作用 |
2.1.3 中小企业品牌的发展趋势 |
2.2 品牌战略的相关理论 |
2.2.1 品牌定位的基础理论 |
2.2.2 品牌创建的基础理论 |
2.2.3 品牌文化的基础理论 |
2.2.4 品牌感知的基础理论 |
2.3 本文研究分析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A公司品牌发展策略的外部环境分析 |
3.1 A公司简介 |
3.2 中式连锁快餐的发展现状 |
3.3 A品牌发展分析 |
3.3.1 A公司品牌的形成历程 |
3.3.2 A公司品牌发展的经验 |
3.3.3 A公司目前在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基于层次分析法的A品牌发展分析 |
4.1 评价指标的筛选 |
4.1.1 优势因素指标筛选 |
4.1.2 劣势因素指标筛选 |
4.1.3 机会因素指标的筛除与选择 |
4.1.4 威胁因素指标筛选 |
4.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4.3 计算评价结果 |
4.3.1 调查问卷结果整理 |
4.3.2 构造判断矩阵 |
4.3.3 一级指标的一致性检验 |
4.3.4 二级指标的一致性检验 |
4.3.5 计算各指标权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A品牌发展策略的改进建议 |
5.1 A品牌发展中应坚持的原则 |
5.2 A公司品牌策略的可持续性优势 |
5.3 A品牌策略的改进建议 |
5.3.1 加大公司在生态农业和养殖业上的投入比重 |
5.3.2 加强线上线下融合质量,增强客户体验 |
5.3.3 加大品牌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增强品牌文化附加值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2)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研究现状 |
1.2.1 国外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研究现状 |
1.2.2 国内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方法以及创新点和不足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与不足 |
2 企业文化的理论综述 |
2.1 企业文化的基本概念 |
2.2 企业文化的层次 |
2.2.1 企业的物质文化 |
2.2.2 企业的行为文化 |
2.2.3 企业的制度文化 |
2.2.4 企业的精神文化 |
2.3 企业文化建设 |
3 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现状描述 |
3.1 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成绩 |
3.2 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 |
3.2.1 物质文化层建设存在的问题 |
3.2.2 行为文化层建设存在的问题 |
3.2.3 制度文化层建设存在的问题 |
3.2.4 精神文化层建设存在的问题 |
3.2.5 中小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贯穿始终的问题 |
4 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成因分析 |
4.1 内部原因 |
4.1.1 企业家行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
4.1.2 员工行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
4.2 外部原因 |
4.2.1 社会文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
4.2.2. 经济制度对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
4.2.3 现行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不健全对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
4.2.4 社会信用危机对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
5 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
5.1 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5.1.1 人本管理思想 |
5.1.2 诚信为本、以义取利的经商宗旨 |
5.1.3 “点滴为始”的思想 |
5.1.4 “辩证治事”的思想 |
5.2 借鉴国外成功的企业文化的经验 |
5.2.1 秉承顾客至上的经营宗旨 |
5.2.2 勇于创新的精神 |
5.2.3 团队精神 |
5.3 兼收并蓄,建设优秀科学的中小企业文化 |
5.3.1 物质文化建设 |
5.3.2 行为文化建设 |
5.3.3 制度文化建设 |
5.3.4 精神文化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研究 ——基于政府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导论 |
0.1 选题意义 |
0.2 相关概念 |
0.2.1 中小企业概念界定 |
0.2.2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 |
0.2.3 对融资困境的界定 |
0.3 研究的视角、方法与框架 |
0.3.1 研究视角与方法 |
0.3.2 本文的逻辑框架 |
0.4 论文的创新与局限 |
1. 基于政府视角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理论基础:政府管制经济学 |
1.1 政府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必要性 |
1.1.1 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性 |
1.1.2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经营上的局限需要政府扶持 |
1.2 政府管制经济学理论综述 |
1.2.1 政府管制经济学的经济学基础 |
1.2.2 政府管制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
1.2.3 我国对政府管制经济学的研究 |
1.3 政府管制经济学对政府职能的界定 |
1.3.1 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能 |
1.3.2 转型时期国家与一般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职能的差异 |
1.3.3 转型时期政府在培育金融市场中的作用 |
2. 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征及其融资困境——基于成都市高新区的实证分析 |
2.1 科技型中小企业一般特征分析 |
2.1.1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规模特征 |
2.1.2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行业分布 |
2.1.3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所有制特征 |
2.1.4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 |
2.2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特征 |
2.2.1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状况 |
2.2.2 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期限结构 |
2.3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现状 |
2.3.1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综合体现:金融缺口(Financial Gap)分析 |
2.3.2 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缺口 |
2.4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现状分析 |
2.4.1 政策性金融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 |
2.4.2 风险投资发展缓慢 |
2.4.3 以银行信贷为主体的间接融资明显不足 |
2.4.4 权益融资体系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 |
小结 |
3.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理论解释 |
3.1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制度根源:新兴产业融资模型 |
3.1.1 新兴产业融资模型简介 |
3.1.2 Allen 和Gale 的新兴产业融资模型 |
3.1.3 不同融资方式在科技型企业融资中的作用 |
3.1.4 新兴产业融资模型对我国科技型企业融资困境的解释 |
3.2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理论解释:信贷配给理论 |
3.2.1 信贷配给理论研究概述 |
3.2.2 S-W 模型分析 |
3.2.3 信贷配给模型对融资困境的理论解释 |
3.3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理论解释:集群理论 |
3.3.1 产业集群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基础 |
3.3.2 基于集群理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解释 |
小结 |
4.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的国际比较 |
4.1 国内外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案例研究 |
4.1.1 国外主要科技园区基本情况简介 |
4.1.2 各主要科技园区比较 |
4.2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比较 |
4.2.1 政策性融资模式 |
4.2.2 市场化融资模式 |
4.2.3 自助式融资模式 |
4.3 各国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要政策措施 |
4.3.1 政府影响企业的主要政策工具 |
4.3.2 各国政府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要政策措施 |
4.3.3 我国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要政策措施及不足 |
小结 |
5. 科技型中小企业梯形融资模式 |
5.1 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命周期与融资战略 |
5.1.1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规律的理论综述 |
5.1.2 不同发展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特征 |
5.2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梯形融资模式构想 |
5.2.1 初创期:内源融资+政府扶持资金 |
5.2.2 成长期:吸引风险投资 |
5.2.3 扩张期:债权融资比重上升 |
5.2.4 成熟期:股权融资+改制上市 |
5.3 政府在梯形融资模式中的作用——构建促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支持体系 |
5.3.1 创新间接融资体系 |
5.3.2 构造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
5.3.3 完善我国的信用担保体系 |
小结 |
6. 解决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政府策略 |
6.1 制定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
6.1.1 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重复课税现象及影响 |
6.1.2 制定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
6.1.3 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 |
6.2 引导资本流动,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产业集聚 |
6.2.1 整合科技园区,打造品牌优势 |
6.2.2 整合国家资源,创新国家资源的使用方式 |
6.2.3 转变国家的优惠政策 |
6.3 改善政府隐性补贴,创新土地融资模式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成都科技型企业融资情况调查问卷 |
后记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4)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企业家经营能力与思维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与目的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1.1.3 论文研究目的 |
1.2 论文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
1.3 本文的创新点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1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定义、特点与创新 |
2.1.1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定义 |
2.1.2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 |
2.1.3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 |
2.2 企业绩效来源理论文献综述 |
2.2.1 企业绩效及其度量 |
2.2.2 企业绩效产生来源 |
2.3 企业家与企业家能力理论文献综述 |
2.3.1 企业家的定义与特征 |
2.3.2 企业家与资本家和经营者的差异 |
2.3.3 企业家素质理论 |
2.3.4 企业家能力理论 |
2.3.5 企业家精神 |
2.3.6 企业家领导理论 |
3 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
3.1 问卷设计 |
3.1.1 问卷基本内容 |
3.1.2 问卷设计过程 |
3.1.3 问卷设计的可靠性 |
3.2 问卷调查 |
3.3 分析方法 |
3.4 研究工具 |
3.4.1 SPSS13.0统计分析方法简介 |
3.4.2 结构方程模型(SEM)介绍 |
3.5 本章小结 |
4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问题障碍研究 |
4.1 变量设计与测量 |
4.2 统计分析 |
4.2.1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研究 |
4.2.2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状况研究 |
4.2.3 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性研究 |
4.2.4 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地位认同度研究 |
4.2.5 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与管理的障碍因素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5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企业家经营能力与经营绩效关系研究 |
5.1 理论模型基础 |
5.2 理论模型框架 |
5.3 研究假设 |
5.4 本文待证模型 |
5.5 变量测量 |
5.5.1 企业家素质 |
5.5.2 企业家能力 |
5.5.3 组织能力 |
5.5.4 创新意愿 |
5.5.5 经营策略 |
5.5.6 企业绩效 |
5.5.7 控制变量 |
5.5.8 其它变量 |
5.6 实证结果 |
5.6.1 数据特征 |
5.6.2 信度分析 |
5.6.3 效度分析 |
5.6.4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5.6.5 企业家思维创新能力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
5.6.6 企业家能力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
5.6.7 组织能力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
5.6.8 创新意愿对绩效的影响 |
5.6.9 影响经营绩效的多重效应 |
5.6.10 假设检验结果 |
5.7 模型机理的验证性研究 |
5.7.1 研究模型构建 |
5.7.2 研究假设提出 |
5.7.3 结构模型假设验证 |
5.7.4 企业家能力、组织能力与经营绩效的进一步探讨 |
5.7.5 创新意愿对企业家能力和经营绩效的调节效应检验 |
5.7.6 创新意愿对组织能力和经营绩效的调节效应检验 |
5.7.7 假设检验结果总结 |
5.8 本章小结 |
6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企业家思维幽闭与思维创新研究 |
6.1 思维、思维方式与思维方法 |
6.1.1 思维的定义、特征与类型 |
6.1.2 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思维方法 |
6.2 企业家思维研究框架及其商业伦理的特征诠释 |
6.3 企业家的思维幽闭与商人思维短见 |
6.4 企业家的思维创新与思维创新能力 |
6.5 企业家的思维方式与行为特征评价 |
6.5.1 变量设计 |
6.5.2 统计分析 |
6.6 企业家思维创新与思维幽闭案例研究 |
6.6.1 案例研究:四位科技企业家思维分析 |
6.6.2 R&V非竞争性战略联盟思想的创新典范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成果和主要结论 |
7.2 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
7.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7.3.1 研究范围 |
7.3.2 研究样本 |
7.3.3 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 |
附录 2 企业登记注册类型与代码 |
附录 3 技术领域划分 |
附录 4 企业调研名单 |
附录 5 政府、协会、社团、专家调研名单 |
附录 6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 7 企业家经营理念、经营能力与经营绩效调查问卷 |
附录 8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问题障碍统计分析结果 |
附录 8.1 科技型中小企业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
附录 8.2 科技型中小企业差异统计分析结果 |
附录9 科技型中小企业能效模型统计分析结果 |
附录 9.1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企业家能力统计分析结果 |
附录 9.2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组织能力统计分析结果 |
附录 9.3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营绩效统计分析结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5)中小企业客户信用评估及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方法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路线 |
第2章 中小企业客户信用概述 |
2.1 中小企业概述 |
2.1.1 中小企业界定的标准 |
2.1.2 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特征 |
2.1.3 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
2.1.4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优势以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
2.2 中小企业客户信用缺失的成因及危害 |
2.2.1 客户信用概述 |
2.2.2 中小企业客户信用现状 |
2.2.3 中小企业客户信用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
2.2.4 中小企业客户信用缺失的危害及对策 |
第3章 中小企业客户信用评估理论及方法 |
3.1 信用评估理论及方法 |
3.1.1 信用评估的概念 |
3.1.2 信用评估的经济含义 |
3.1.3 美国的企业信用评估体系 |
3.1.4 台湾省企业信用评估体系 |
3.1.5 中国银行对企业信用评估体系 |
3.2 我国中小企业客户信用评估指标体系 |
3.2.1 中小企业客户信用评估指标体系设置原则 |
3.2.2 我国中小企业客户信用评估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
3.3 中小企业客户静态信用等级的评估方法 |
3.4 中小企业客户动态信用等级评估方法 |
第4章 中小企业客户信用管理 |
4.1 中小企业客户信用管理程序的建立 |
4.1.1 客户信用调查 |
4.1.2 编写客户信用调查报告 |
4.1.3 客户信用等级评估 |
4.1.4 选择客户 |
4.1.5 对客户实施“全程信用管理模式” |
4.2 中小企业客户信用恶化预警理论及方法 |
4.2.1 背景 |
4.2.2 客户信用恶化预警方法 |
4.3 客户信用管理政策 |
4.3.1 制定客户授信管理政策 |
4.3.2 建立客户授信决策程序 |
4.3.3 实行客户授信监控 |
4.3.4 制定客户信用恶化预警应对措施 |
4.4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
(6)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引言 |
(一) 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关范畴 |
(二) 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意义 |
二、我国中小企业文化现状及其文化建设的优势 |
(一) 我国中小企业文化的现状 |
(二) 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优势 |
三、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及其路径依赖特征分析 |
(一) 麦肯锡7S理论模型 |
(二) 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三) 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影响因素的路径依赖特征分析 |
四、lewin变革模型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
(一) 解冻—超越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依赖 |
(二) 变革—建设良性的企业文化 |
(三) 冻结—强化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依赖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后记 |
(8)技术革命推动的劳动关系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核心概念解释 |
1.2.1 技术革命与技术-经济范式 |
1.2.2 劳动关系与劳动关系范式 |
1.2.3 演化与演进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篇章结构与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主要劳动关系演化理论评述 |
2.1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 |
2.1.1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框架 |
2.1.2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评述 |
2.2 马克思主义的劳资关系演化理论 |
2.2.1 马克思对劳资矛盾变化趋势的辩证分析 |
2.2.2 马克思主义的劳资关系演化理论框架 |
2.2.3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评述 |
2.3 西方非正统经济学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 |
2.3.1 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 |
2.3.2 新熊彼特学派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技术革命演进中的劳动关系变迁 |
3.1 技术革命、劳动关系与劳动关系范式 |
3.1.1 三次技术革命浪潮 |
3.1.2 劳动关系及其衡量方式评述 |
3.1.3 劳动关系范式及其特征 |
3.2 从工业革命爆发至今的劳动关系变迁 |
3.2.1 劳动关系变迁概述 |
3.2.2 工业革命的劳动关系概述 |
3.2.3 电气革命的劳动关系概述 |
3.2.4 信息革命爆发以来的劳动关系演化 |
3.3 技术革命演进中的劳动关系变迁特征 |
3.3.1 劳动关系随着技术革命的演进而跨越式进步 |
3.3.2 劳动关系的发展在特定时期可能停滞或倒退 |
3.3.3 政府干预劳动关系发展愈发重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技术革命推动劳动关系演化的动力机制 |
4.1 技术革命的演化阶段与演化规律 |
4.1.1 康德拉季耶夫长波与技术-经济范式理论 |
4.1.2 对技术革命浪潮的阶段划分 |
4.2 技术革命推动劳动关系演化的动力机制及制约因素 |
4.2.1 技术革命推动劳动关系演化的动力机制 |
4.2.2 动力机制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制约因素 |
4.3 技术革命推动劳动关系演化的一般规律 |
4.3.1 技术革命爆发阶段的劳动关系演化规律 |
4.3.2 技术革命成长阶段的劳动关系演化规律 |
4.3.3 技术革命扩张阶段的劳动关系演化规律 |
4.3.4 技术革命成熟阶段的劳动关系演化规律 |
4.3.5 劳动关系演化规律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技术革命推动劳动关系演化的历史证据 |
5.1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劳动关系演化 |
5.1.1 工业革命爆发前夕英国的劳动关系概述 |
5.1.2 工业革命爆发阶段英国的劳动关系演化 |
5.1.3 工业革命成长阶段英国的劳动关系演化 |
5.1.4 工业革命扩张阶段英国的劳动关系演化 |
5.1.5 工业革命成熟阶段英国的劳动关系演化 |
5.2 电气革命时期美国的劳动关系演化 |
5.2.1 电气革命爆发前夕美国的劳动关系概述 |
5.2.2 电气革命爆发阶段美国的劳动关系演化 |
5.2.3 电气革命成长阶段美国的劳动关系演化 |
5.2.4 电气革命扩张阶段美国的劳动关系演化 |
5.2.5 电气革命成熟阶段美国的劳动关系演化 |
5.3 信息革命中劳动关系不平衡发展的原因 |
5.3.1 “机器-劳工替代”机制方面的原因 |
5.3.2 “劳工-雇主博弈”机制方面的原因 |
5.3.3 “国内-国外投资”机制方面的原因 |
5.3.4 意识形态和政府调控方面的原因 |
5.3.5 劳动关系不平衡发展原因的小结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劳动关系演化机制的实证检验 |
6.1 基于主成分模型的劳动关系量化研究 |
6.1.1 量化劳动关系的方法选择 |
6.1.2 主成分模型原理概述 |
6.1.3 指标选取、描述性统计与模型检验 |
6.1.4 主成分模型的结果 |
6.2 劳动关系同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检验 |
6.2.1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
6.2.2 变量描述、平稳性与协整关系检验 |
6.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2.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6.3 技术革命推动的劳动关系演化机制检验 |
6.3.1 理论框架回顾与实证研究假设 |
6.3.2 变量说明与实证模型设计 |
6.3.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平稳性检验 |
6.3.4 回归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国技术追赶进程中的劳动关系演化研究 |
7.1 中国的技术-经济范式追赶历程及其阶段 |
7.1.1 技术-经济范式与技术-经济范式追赶 |
7.1.2 中国对电气革命的技术-经济范式追赶:1949-2001年 |
7.1.3 中国对信息革命的技术-经济范式追赶:2002年至今 |
7.2 中国技术追赶进程中的劳动关系变迁 |
7.2.1 追赶电气革命进程中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 |
7.2.2 追赶信息革命进程中我国劳动关系的分化 |
7.2.3 中西方劳动关系演化的比较 |
7.3 中国劳动关系演化的动力机制及政府调节 |
7.3.1 中国的“机器-劳工替代”机制及其政府调节 |
7.3.2 中国的“劳工-雇主博弈”机制及其政府调节 |
7.3.3 中国的“国内-国外投资”机制及其政府调节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中国劳动关系演化机制的实证检验 |
8.1 基于主成分模型的中国劳动关系量化研究 |
8.1.1 变量选取、描述性统计与模型检验 |
8.1.2 主成分分析过程与结果 |
8.2 研究假设、实证模型设计与变量说明 |
8.2.1 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 |
8.2.2 实证模型设计 |
8.2.3 变量说明 |
8.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平稳性与协整关系检验 |
8.3.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8.3.2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
8.3.3 变量的协整关系检验 |
8.4 调节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
8.5 中国政府劳动关系干预政策的效果检验 |
8.6 本章小结 |
第9章 智能时代劳动关系的演化方向及转型政策 |
9.1 智能时代的劳动关系演化趋势展望 |
9.1.1 灵活就业、线上工作、多份兼职和自主创业逐渐普及 |
9.1.2 劳动者收入多元化,普遍由工资收入和资产收益组成 |
9.1.3 劳动条件进一步改善,更加人性化并且更加富有弹性 |
9.1.4 管理方式将向扁平化、虚拟化、民主化、弹性化转变 |
9.1.5 教育更加个性化、差异化,线上教育将得到广泛认可 |
9.1.6 在政府推动下,社会福利制度更完善、福利水平提高 |
9.1.7 智能时代的劳动关系稳定性分析 |
9.2 智能技术对劳动关系演化机制的影响及挑战 |
9.2.1 智能技术对“机器-劳工替代”机制的影响及挑战 |
9.2.2 智能技术对“劳工-雇主博弈”机制的影响及挑战 |
9.2.3 智能技术对“国内-国外投资”机制的影响及挑战 |
9.3 智能时代政府促进劳动关系平稳转型的政策建议 |
9.3.1 政府调节“机器-劳工替代”机制的政策建议 |
9.3.2 政府调节“劳工-雇主博弈”机制的政策建议 |
9.3.3 政府调节“国内-国外投资”机制的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9)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研究 ——以TM汉语培训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关于品牌管理的文献综述 |
(二) 关于教育品牌管理的文献综述 |
(三) 关于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文献综述 |
(四)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结构安排 |
第一章 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背景与理论依据 |
一、概念界定 |
(一) 品牌 |
(二) 品牌管理 |
(三) 培训中心品牌管理 |
二、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背景 |
(一) 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
(二) 行业背景 |
(三) 个人背景 |
三、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理论依据 |
(一) 品牌定位理论 |
(二) 品牌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
(三) 品牌资产五星模型 |
第二章 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现状分析 |
一、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发展历程 |
(一) 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演变过程 |
(二) 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特殊性及差异性 |
(三) 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生命周期划分 |
(四) 汉语培训中心现状 |
二、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现状 |
(一) TM汉语培训中心现状调查 |
(二) TM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现状 |
(三) 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调研与结果 |
第三章 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存在的问题 |
(一) 品牌管理意识相当薄弱 |
(二) 品牌差异化定位不突出 |
(三) 品牌传播途径较为狭窄 |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 缺乏品牌管理意识引导 |
(二) 缺乏品牌定位差异化战略 |
三、缺乏品牌传播多元化 |
第四章 越南IMAP教育培训品牌管理的经验借鉴 |
一、越南IMAP教育培训公司简介 |
二、IMAP教育培训公司品牌管理经验 |
第五章 加强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对策 |
一、实施差异化的品牌定位 |
(一) 树立“为学员提供领先大学的教学质量,一切以学员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
(二) 加强中心品牌产品与教学服务差异化的定位 |
二、注重中心品牌规划 |
(一) 确立中心品牌愿景和目标 |
(二) 准确规划中心品牌符号识别工作 |
三、强化中心品牌的核心价值 |
(一) 强化“为学员提供大学教学的质量,一切以学员为中心”为品牌核心价值 |
(二) 提升中心优质的办学质量及教学服务 |
四、加强中心品牌内外部传播渠道建设 |
(一) 提升中心课程质量及教学服务打造口碑传播 |
(二) 建立高效的公关传播策略 |
(三) 整合营销传播渠道 |
五、重视中心品牌管理延伸 |
六、打造优秀中心品牌管理团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天使投资基金对创业企业融资扶持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第四节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天使投资基金对创业企业融资扶持理论与关键环节 |
第一节 创业企业的概念与融资状况 |
第二节 天使投资基金对创业企业融资扶持相关理论 |
第三节 天使投资及天使投资基金的概念 |
第四节 天使投资基金对创业企业融资扶持的关键环节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天使投资基金对创业企业融资扶持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天使投资基金对创业企业融资扶持的现状 |
第二节 案例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外天使投资基金对创业企业融资扶持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
第一节 国外天使投资基金对创业企业融资扶持的典型经验 |
第二节 案例分析 |
第三节 对我国天使投资基金的启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促进天使投资基金对创业企业融资扶持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明确基金的定位,完善基金管理机制 |
第二节 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 |
第三节 创造天使投资文化氛围 |
第四节 完善天使投资退出机制 |
第五节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中小企业速成秘诀:创新经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企业品牌策略研究 ——以A公司为例[D]. 沈益钩.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2]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 苏雪. 山西财经大学, 2013(10)
- [3]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研究 ——基于政府的视角[D]. 汤继强. 西南财经大学, 2008(11)
- [4]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企业家经营能力与思维创新研究[D]. 柳宏志. 浙江大学, 2007(05)
- [5]中小企业客户信用评估及管理研究[D]. 杨映忠. 西南大学, 2006(10)
- [6]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D]. 舒云岳. 兰州大学, 2006(09)
- [7]LT小型智能化安装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 张焰.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8]技术革命推动的劳动关系演化研究[D]. 刘思源.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6)
- [9]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研究 ——以TM汉语培训中心为例[D]. 黎黄瑛.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天使投资基金对创业企业融资扶持问题与对策研究[D]. 郭燕青.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