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色蚀变及其找矿意义(1976)(论文文献综述)
陈懋弘,马克忠,陈港,王昱,乐兴文,李忠阳,陈忠斌[1](2021)在《桂西孤立台地寒武系白云岩中的卡林型金矿床——以隆林德峨金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德峨金矿位于桂西隆林孤立碳酸盐岩台地内部,赋矿地层为寒武系含砂泥质白云岩,近东西向断层或节理密集带是主要的控矿构造。矿化体包括断控型和层控型2种。热液矿物组合以黄铁矿-毒砂-辉锑矿-石英-方解石为主,蚀变以硅化、白云石化、绢云母化为特征。载金黄铁矿具显微环带结构,核部低As高S、Fe,环带反之,推测Au主要以离子形式赋存于黄铁矿环带和毒砂中。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182~296℃)、低盐度w(NaCleq)(0.53%~8.81%)的特点,石英包裹体中水的DV-SMOW值在-71.2‰~-62.9‰之间,石英矿物δ18OV-SMOW值在22.3‰~23.5‰之间,计算出与石英平衡的流体δ18OH2O为12.13‰~14.72‰,暗示成矿流体为多种流体混合。方解石δ13CV-PDB为-7.5‰~0.6‰,δ18OH2O为19.2‰~20.6‰,表明成矿热液中碳主要来源于海相碳酸盐岩的溶解。沉积成因黄铁矿δ34S为-21.81‰~14.15‰,离散度很大,具有沉积来源的特点;热液黄铁矿环带为-7.52‰~1.23‰,与毒砂类似(平均值为-3.83‰),且由核部向外环带逐渐向零值附近靠拢,结合金主要赋存在黄铁矿环带和毒砂的事实,暗示成矿热液可能以岩浆热液为主,环带的震荡变化可能跟岩浆硫上升过程中与大气降水、盆地建造水的不同程度混合有关。上述特征表明,德峨金矿具有卡林型金矿的一般特点,独特之处是其构造部位上处于孤立台地内部,赋矿地层为寒武系不纯白云岩。据此文章提出桂西孤立碳酸盐岩台地内部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寒武系不纯白云岩是新的找矿层位和岩性,断裂构造和岩性是最主要的控矿因素。此认识对桂西地区卡林型金矿找矿工作向孤立台地内部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张学义,孙文燕,樊晋鹏,李先军,王平户[2](2021)在《广西贺州平桂区水井山矿区大理石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文中提出"贺州白"是我国白色大理石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品种之一,贺州平桂区水井山矿区的大理石矿石材品种即属"贺州白"系列。本文通过野外调查与样品测试分析等手段,基本查明了水井山矿区大理石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因。研究发现,矿体主体以层状产出,赋存于上泥盆统融县组地层,成因类型为热接触变质型。矿石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根据矿石类型,将石材品种分为"云团白"(岩性为白色、灰白色含暗色团块中粒大理岩)、"红线白"(岩性为白色、灰白色含铁质红色色线中粒大理岩)和"雪花白"(岩性为白色中细粒大理岩)三种。矿石作为石材其影响装饰性能的金属矿物含量不高、物理性能优良、放射水平极低、完整性较好、荒料率较高,是优质的饰面石材矿。
赵宇霆[3](2021)在《诸广南长江地区花岗岩型铀矿成矿流体作用研究》文中提出花岗岩型铀矿铀矿我国铀矿床主要的工业类型,诸广山铀矿田则是我国华南花岗岩型矿床的重要矿田之一。长江地区作为诸广山矿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大量研究只针对于单个矿床,对区域中各个矿床的研究和对比存在不足。成矿流体研究一直是热液型矿床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对诸广南长江地区热液型铀矿床开展系统性的成矿流体作用研究,可以完善和补充该地区铀矿床的成矿机制问题。长江地区的主要铀矿床分布在主断裂棉花坑断裂、里周断裂、黄溪水断裂、油洞断裂挟持位置的近南北向构造中,矿体产状相对稳定铀矿石类型多样,矿化延伸性好,在长江1号深钻的深部发现的厚大工业矿体,这证明区域上深部有较大的找矿空间。长江地区铀矿化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伴生金属矿物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萤石、伊利石、方解石等。根据各个铀矿床的实际矿化情况,铀矿化可以划分为三期三阶段,即成矿前期、成矿期和成矿后期,其中成矿期可分为三个阶段:成矿早阶段、主成矿阶段和成矿晚阶段。其中成矿早阶段以红色微晶石英为特征,主成矿阶段主要为白色微晶石英或无色石英脉和紫色萤石,而成矿晚阶段则伴随浅色萤石、方解石和梳状石英的发育。成矿流体的组成和性质方面,棉花坑矿床的成矿流体由主成矿阶段的低盐度(6.15wt%Na Cleqv)、中高温(308℃)的Na Cl-KCl-Ca SO4-H2O体系逐渐演化为成矿后期低盐度(3.00wt%Na Cleqv)低温(147℃)的简单Na Cl-Ca SO4-H2O体系。长排地区铀矿床(长江1号矿体)成矿流体在成矿早阶段为低盐度(10.77wt%Na Cleqv)、中高密度、中高温(291℃)的高硫的Na Cl(F)-KCl(F)-Ca SO4-H2O的体系,而在成矿后期转化为低温(152℃)、低盐度(3.9wt%Na Cleqv)、高密度的低硫的Na Cl(F)-KCl(F)-Ca SO4-H2O体系。成矿流体为相对富含Ca2+的流体,且在成矿期萤石中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为氢气,表明流体具还原性。书楼丘矿床的成矿流体由成矿期低盐度(5.4wt%Na Cleqv)、中高温(284℃)、中密度的流体转化为后期低温(189℃)、低盐度(4.9wt%Na Cleqv)、高密度的流体。水石矿床成矿后期的流体具有低盐度(3.87wt%Na Cleqv)、中高密度、低温(157℃)的特征。蚀变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铀成矿流体为富碱土元素(Ca),大离子的过渡元素(Co、Cr、Mo)且成矿流体富集重稀土、富含成矿元素(U)以及F等挥发分,且成矿流体属还原性流体。成矿流体来源方面,成矿流体具有岩浆热液和深源地幔流体的特征,是岩浆热液作用于深部循环的地下水沿构造上涌与产铀岩体作用萃取成矿物质,并在运移和成矿过程中混入了大气降水,在成矿晚阶段和成矿后期大气降水的比例逐渐增大,并在后期作用于岩体形成较为广泛的伊利石蚀变。成矿流体的演化方面,从成矿前期到成矿期再到成矿后期,成矿流体由含幔源组分的碱性、还原性高温高压高硫流体逐渐经历降温减压和流体混合作用,演化成为具大气降水特征的氧化性、酸性流体。长江地区铀成矿是中生代大陆热点作用下,来自深部地壳和地幔的流体沿着区域深大断裂不断与富铀岩体作用富集了U元素并在浅部与大气降水混合后逐渐将铀矿卸载。长江1号的深部铀矿化表明了该地区向深部具有较好的成矿潜力。
肖振华,李春华,杨忠鼎,杜国升[4](2021)在《诸广山中部鹿井铀矿田围岩蚀变特征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诸广山中部的鹿井铀矿田是华南重要产铀地区之一。为了揭示不同类型铀矿床的产出规律以及为找矿预测提供依据,以鹿井铀矿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详细观测和显微结构分析方法,对围岩蚀变特征、蚀变作用以及与铀成矿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碱交代、绿泥石化、水云母化、萤石化、黄铁矿化、赤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电气石化是鹿井地区与铀矿化有关的主要围岩蚀变。蚀变作用改变了岩石中铀的存在形式,促使围岩中部分铀活化转移,为铀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球化学环境和容矿空间条件。同时初步建立了区内以围岩蚀变为主的找矿标志。
方维萱,郭玉乾,贾润幸,童祥,马振飞[5](2021)在《论云南个旧锡铜钨三稀金属矿集区叠加成矿系统与垂向构造岩相学结构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采用构造岩相学分带和变形筛分、宏观与微观构造岩相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南个旧矿集区构造和叠加成矿系统进行研究,深入揭示了该矿集区内锡铜钨钴铯铷多金属战略矿产富集机制、叠加成矿作用与构造岩相学结构样式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认为,该区发育前岩浆侵入期三叠纪弧后裂谷盆地、同岩浆侵入期岩浆侵入构造系统和构造样式、后岩浆侵入期岩溶构造样式,它们在不同时间域内发生了异时同位叠加成相成矿与同时异相分异作用,对个旧叠加成矿系统和锡铜钨钴铯铷多金属成矿作用具有显着不同的控制作用。锡铜钨铯铷多金属叠加成矿系统具有9个垂向构造岩相分带结构样式,从深到浅依次为:浅色花岗岩相(VTZ8)和岩浆气成热液结晶核相(VTZ9)为黑云母花岗岩(γK2a-b-c)同岩浆侵入期构造岩相带,分布在花岗岩侵入体顶部和边部;岩浆接触交代构造岩相带矽卡岩化相-矽卡岩相带(VTZ7),是同岩浆侵入期地层-岩浆系统耦合反应的构造岩相带;富含残余岩浆的高温气液体系发生了岩浆-气液隐爆角砾岩化,形成进入个旧组内岩浆热流柱构造和电气石热液隐爆角砾岩相带(VTZ6);同岩浆侵入期在个旧组内构造-流体耦合作用,形成了上覆断褶式碳酸盐岩层(VTZ4)和碎裂岩化大理岩化相-电气石碎裂岩化大理岩相带(VTZ5)、远端的似层状碎裂岩化相含锡白云岩(VTZ3);三叠纪弧后裂谷盆地内碱性苦橄岩-碱性火山岩相带和火山喷发机构为前岩浆侵入期构造;云贵高原侵蚀面(VTZ1)和表生岩溶构造系统(VTZ2)为后岩浆侵入构造系统,它们叠加在同岩浆侵入构造系统(VTZ3、VTZ4、VTZ5、VTZ6、VTZ7、VTZ8、VTZ9)之中。这些新成果为该矿集区深部探测和隐伏构造岩相的预测建模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杨岳清,王登红,孙艳,赵芝,刘善宝,王成辉,郭维明[6](2021)在《矿产资源研究所“三稀”矿产研究与找矿实践70年历程——回顾与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稀有、稀土和稀散元素(三稀)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矿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作为中国矿床地质工作者大家庭中的成员,一直致力于三稀资源的研究和探索。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其中,对世界闻名的新疆可可托海3号脉和内蒙古白云鄂博稀有稀土矿床较早就投入了工作,他们为此付出了毕生精力;在湖南香花岭含铍条纹岩中发现了中国第一个新矿物——香花石;1970年后,在内蒙古巴尔哲、福建南平和四川大水沟稀土、稀有和分散元素等矿床发现后,也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在中国首次发现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后,对稀土元素赋存状态的确定和分布规律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入21世纪,三稀资源被确定为关键矿产后,矿产资源研究所进一步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不但取得了理论上的创新,而且发现了一批新的三稀矿产地,尤其是在川西甲基卡和可尔因等地投入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钻探等工作,其中钻探工作量就达11818.96 m,为把川西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集区建设成为国家大型锂矿基地作出了新贡献。对于卤水型锂及其他稀有金属矿产资源的调查研究和开发利用也一直是矿产资源研究所的重点,几十年来从未间断,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四川盆地东北部及江汉盆地等地近年来不断取得新进展。
陈杨[7](2021)在《安徽蚌埠隆起金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胶东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郯庐断裂带东侧,金探明储量已超过5000t,是我国最大的金成矿区,前人对胶东地区金的成矿作用已开展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区内矿产勘探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蚌埠隆起处于安徽省北部,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的交接部位,郯庐断裂带西侧。前人已有研究表明,蚌埠隆起和胶东地区现今位置是由郯庐断裂带大规模左行平移引起,两区具有相似的成矿背景,因此蚌埠隆起区内一直将胶东式金矿床作为主要勘查目标,但新中国成立至2010年,区内矿产勘查工作一直没有取得突破,仅发现一些小型石英脉型金矿床和金矿点。江山金矿床是2012年在蚌埠隆起区内发现的一个大型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也是该区目前唯一发现的大型金矿床,该矿床的发现是蚌埠隆起内重要的找矿突破,显示区内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对蚌埠隆起江山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和石英脉型金矿床的研究,与胶东地区同类型金矿床进行对比,将显着提高蚌埠隆起成岩成矿作用研究水平,并推动区内金矿床找矿勘查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矿产勘查意义。本次工作对江山金矿床开展了系统的地质特征、成矿年龄、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成矿流体性质的研究,精细厘定了江山金矿床的成矿过程。同时结合该区石英脉型金矿床(中家山矿床、大巩山矿床、河口矿床、方庵矿床和荣渡矿床)的地质特征、矿床地球化学的研究,分析对比该区破碎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金矿床成矿作用的差异和共性,建立蚌埠隆起金矿床成矿模式。通过蚌埠隆起与胶东地区的金成矿背景和金成矿作用的对比,分析两地区金矿床金成矿作用的异同,初步探讨蚌埠隆起的下一步找矿方向。江山金矿床赋存于新太古代五河群变质岩中,通过赋矿地层浅粒岩和斜长角闪岩的锆石年代学、Hf同位素测试,确定浅粒岩的形成年龄和变质年龄分别为2496±19Ma和2452±47Ma,斜长角闪岩变质年龄为1824±11Ma,浅粒岩锆石的εHf(t)在1.81~8.30之间,t DM2=2545~2849Ma,为新生地壳重熔,对比区域地层岩性和时代,确定该矿床赋矿围岩属于五河群西堌堆组,而不是前人认为的庄子里组。江山金矿床矿体受NNE向临淮关-亮岗断裂控制,断裂是重要的控矿因素,断裂倾角约为40°,矿体均产于断裂带下盘。江山金矿床的矿石类型主要为网脉状矿石,少量的浸染状矿石和脉状矿石。根据不同类型矿石的穿切关系和矿物组合特征,可将该矿床成矿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即石英-黄铁矿-绢云母阶段(StageI)、石英-黄铁矿脉阶段(StageII)和石英-黄铁矿网脉阶段(StageIII),其中石英-黄铁矿网脉阶段是金的主要成矿阶段。通过对江山金矿床3个阶段代表性矿石的TIMA分析、黄铁矿微量元素测试和黄铁矿面扫工作,确定该矿床可见金主要以自然金和银金矿的形式赋存,不可见金主要以晶格金的状态、极少量以纳米粒子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内。矿床中成矿前和成矿后脉岩的锆石年龄分别为128.3±1.7Ma和121.2±1.4Ma,εHf(t)=-13.4~-24.02之间,t DM2=2.2~2.8Ga,确定其源区为古老地壳的部分熔融;结合成矿阶段黄铁矿的Rb-Sr等时线年龄(117.6±5.7Ma),本次工作较准确的厘定了江山金矿床的成矿年龄约为120Ma。本次工作通过对不同热液阶段的流体包裹体测试、氧同位素温度计和石英Ti温压计的测试分析,限定该矿床的成矿流体属于富CO2的H2O-NaCl、低盐度、低密度的流体体系,三个热液阶段的流体平均温度分别为390℃、300℃、280℃,流体平均压力分别为104Mpa、79Mpa和9Mpa,结合不同阶段流体性质的变化和岩相学观察,本次工作提出构造活动导致的压力骤降引起的流体相分离作用是矿床中金的沉淀机制。通过对不同阶段的黄铁矿、石英和铁白云石开展原位硫同位素、氧同位素和碳-氧同位素的测试,三个成矿阶段的黄铁矿硫同位素(δ34S=5~9‰)和流体氧同位素(δ18O=5~9‰)范围大致相同,三个成矿阶段的碳同位素分别为-10~-5‰、-4~-1‰和-3~0‰之间,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本文认为该矿床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Au、S)主要来源于地幔物质的脱挥发分作用,StageII和StageIII的成矿流体遭受围岩含碳物质的混染,围岩物质未提供金和硫。石英脉型金矿床均分布于蚌埠隆起东侧,受控于郯庐断裂带的次级-次次级断裂,该类矿床的成矿形式主要为石英脉状矿石充填于断裂带内,断裂倾角一般大于60°。通过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该区石英脉型金矿床的成矿年龄为120±10Ma,成矿流体属于H2O-Na Cl-CO2±CH4、中低温、中低盐度的流体体系。本次工作对该区不同石英脉型金矿床开展的原位地球化学测试工作中,结果显示中家山、大巩山、荣渡矿床的硫同位素在6~9‰之间,河口和荣渡矿床的硫同位素在3~5‰之间,地层黄铁矿硫同位素为0~5‰之间;不同石英脉型金矿床流体氧同位素集中于5~9‰,方庵矿床和河口矿床部分流体氧同位素数据小于2‰;中家山矿床的碳同位素为-8~-4‰,方庵矿床和河口矿床的碳同位素在-7~0‰之间,大巩山矿床和方庵矿床的碳同位素在-2~2‰之间。从不同石英脉型金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地质特征,确定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Au、S)主要来源于幔源物质的脱挥发分作用,不同矿床遭受了不同程度围岩含碳物质的混染,其中,方庵矿床和河口矿床的成矿过程中,围岩黄铁矿提供了部分硫。根据黄铁矿和石英地球化学特征,确定该区石英脉型金矿床的金沉淀机制主要为断层阀控制或流体混合引起的流体相分离作用。由此可见,该区不同石英脉型金矿床具有一致的深部过程,仅在浅部成矿过程中围岩混染的程度不同,部分金矿床有围岩硫的加入。蚌埠隆起破碎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金矿床的成矿时代大致相近,均在120±10Ma之间;金成矿流体属于中低温、中低盐度、含CO2的H2O-Na Cl±CH4的流体体系。两类金矿床基本赋存于脆-韧性剪切带中,高角度断裂(>60°)控制着石英脉型金矿床的发育,低角度断裂(<40°)控制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的发育;两类金矿床的黄铁矿硫同位素(δ34S=3~10‰)、碳酸盐碳同位素(δ13C=-10~2‰)大致相同,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的流体氧同位素在4~9‰之间,石英脉型金矿床的流体氧同位素主要集中于4~10‰之间,综上所述,本文认为蚌埠隆起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和石英脉型金矿床是近同时形成的,具有相似的成矿流体和物质来源,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Au、S)均来源于地幔物质的脱挥发分作用,遭受围岩含碳物质的混染。根据蚌埠隆起金矿床的地质、成矿流体性质、金沉淀机制、成矿流体和物质来源的特征,认为蚌埠隆起金矿床属于幔源流体成因模式的造山型金矿床。通过胶东地区和蚌埠隆起区域地质特征的对比,两地区的基底、构造、燕山期岩浆岩的来源和演化较为相似,但蚌埠隆起岩浆岩规模远小于胶东地区;同时,两地区金矿床金成矿类型、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时代、成矿流体和物质来源均较为相同,两地区发现金矿床的主要区别在于赋矿围岩的差距,因此本文认为蚌埠隆起和胶东地区金矿床属于近同时发生的、有相似金成矿作用的金成矿事件。胶东地区金矿床主要赋存于该区数条主断裂控制的不同岩性接触带之间的脆-韧性剪切带内。蚌埠隆起江山金矿床受控于该区的临淮关-亮岗断裂,该断裂控制着地层中浅粒岩和片麻岩接触部位发育的脆-韧性剪切带,江山金矿床即赋存于该脆-韧性剪切带,与胶东金矿床控矿因素较为类似。本次工作认为在临淮关-亮岗断裂控制的脆-韧性剪切带处有寻找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的潜力。
高吉鹏[8](2021)在《西准庙尔沟岩体白钨矿成矿规律初探》文中认为
崔长远,张振强[9](2021)在《干沟拗陷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条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干沟拗陷处于我国着名的青龙-兴城铀成矿带上,已发现有岭头中型(433)和干沟(434)大型铀矿床。前人多注重对矿床解剖研究,缺少对整个拗陷的成矿条件综合分析。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室内样品分析测试基础上,对整个拗陷成矿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拗陷基底和盖层铀源丰富、目的层海房沟组铀背景高,岩相、古地理、古气候有利,断裂构造夹持带、围岩蚀变发育,发育一条氧化还原过渡带和酸碱过渡带,发现有明显的铀矿化富集,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和找矿前景。
李治华,李碧乐,王斌,陈苏龙,李鹏,廖宇斌,于润涛[10](2021)在《柴北缘苦水泉金矿英云闪长岩和细粒闪长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及地质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苦水泉金矿床位于柴北缘构造带中段,是近年来新发现的金矿床。该矿床具有造山型金矿的特征,矿体沿断裂构造分布在英云闪长岩中,空间上与细粒闪长岩脉密切相关。本文对苦水泉金矿中的英云闪长岩和细粒闪长岩进行了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研究。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英云闪长岩具有富钠贫钾(Na2O/K2O=6.24~13.09)、高Sr低Y(Sr/Y=205~335)的埃达克岩的特征,与锡铁山榴辉岩中的埃达克质浅色脉体十分相似;细粒闪长岩富铝、钙、铁,贫镁,富集轻稀土(LREEs)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贫高场强元素(HFSEs),Ni、Co含量低,为典型的大陆下地壳来源的岩石。锆石U-Pb定年显示,英云闪长岩和细粒闪长岩分别形成于429.9±2.5Ma和428.0 ± 1.9Ma,Hf同位素分析显示英云闪长岩锆石εHf(t)值为+9.8~+11.9,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613~747Ma,细粒闪长岩锆石εHf(t)值为-31.4~-9.9,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722~2803Ma。综合分析表明柴北缘在早志留世正处于大陆地壳俯冲、折返阶段,苦水泉英云闪长岩为俯冲洋壳变质的榴辉岩在陆壳折返阶段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细粒闪长岩起源于古老的玄武质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分布在细粒闪长岩上下盘的矿体品位通常远高于平均品位,说明细粒闪长岩为金矿化提供了热动力和热液,也可能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使得矿体的品位局部变富,由此近似的将细粒闪长岩的年龄作为苦水泉金矿的成矿时代(~428Ma)。苦水泉金矿成矿时代和构造背景的确定,指示柴北缘在早志留世陆壳折返阶段存在一期金矿化。
二、浅色蚀变及其找矿意义(1976)(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色蚀变及其找矿意义(1976)(论文提纲范文)
(1)桂西孤立台地寒武系白云岩中的卡林型金矿床——以隆林德峨金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地质背景 |
2矿床地质特征 |
2.1地质特征 |
2.2矿化体特征 |
2.2.1层状矿化体 |
2.2.2脉状矿化体 |
3载金矿物特点 |
3.1载金矿物类型 |
3.2元素含量特征 |
3.3金的赋存状态 |
4地球化学特征 |
4.1成矿流体特征 |
4.2碳、氢、氧同位素特征 |
4.3硫同位素特征 |
4.3.1分析结果 |
4.3.2硫同位素示踪 |
5讨论 |
5.1德峨金矿的矿床类型 |
5.2矿床模型 |
5.2.1主要控矿因素 |
5.2.2矿床模型 |
5.3地质意义 |
6结论 |
(2)广西贺州平桂区水井山矿区大理石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概况 |
2 矿区地质背景 |
2.1 地层 |
2.1.1 中泥盆统信都组(D2x) |
2.1.2 中泥盆统巴漆组(D2-3b) |
2.1.3 上泥盆统融县组(D3r) |
2.1.4 第四系(Q) |
2.2 构造 |
2.3 岩浆岩 |
2.4 变质岩 |
3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体特征 |
3.1.1 Ⅰ号矿体 |
3.1.2 Ⅱ号矿体 |
3.1.3 Ⅲ号矿体 |
3.1.4 Ⅳ号矿体 |
3.2 矿石的矿物成分及结构 |
3.3 矿石类型 |
3.4 矿体(层)围岩和夹石 |
3.4.1 矿体围岩 |
3.4.2 夹石 |
3.5 节理裂隙特征 |
3.5.1 平台节理裂隙统计 |
3.5.2 矿区节理裂隙统计 |
4 分析与讨论 |
4.1 矿石性能分析 |
4.1.1 矿石化学成分 |
4.1.2 物理性能 |
4.1.3 矿石的放射性水平 |
4.1.4 矿石质量评价 |
4.2 石材品种 |
4.2.1“云团白” |
4.2.2“红线白” |
4.2.3“雪花白” |
4.3 荒料率统计 |
4.4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
5 结论 |
(3)诸广南长江地区花岗岩型铀矿成矿流体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选题目的 |
1.1.3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国内外铀矿床流体作用研究现状 |
1.2.2 长江地区铀矿床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
1.5 论文主要创新成果 |
2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岩浆岩 |
2.3 区域构造 |
2.3.1 区域构造发展史 |
2.3.2 长江地区构造特征 |
3 典型矿床地质 |
3.1 棉花坑矿床 |
3.1.1 矿区地质特征 |
3.1.2 矿体特征和矿石组构 |
3.1.3 围岩蚀变 |
3.2 书楼丘矿床 |
3.2.1 矿区地质特征 |
3.2.2 矿体特征和矿石组构 |
3.2.3 围岩蚀变 |
3.3 油洞地区铀矿床矿床地质 |
3.3.1 油洞铀矿床矿区地质特征 |
3.3.2 油洞矿床矿体特征和矿石组构 |
3.3.3 长排地区铀矿床矿床地质特征 |
3.3.4 长排地区矿体特征和矿石组构 |
3.3.5 长排地区的围岩蚀变特征 |
3.4 水石矿床 |
3.4.1 矿区地质特征 |
3.4.2 矿体特征和矿石组构 |
3.4.3 蚀变特征 |
3.5 “长江1 号”钻探成果和论文采样情况 |
3.5.1 “长江1 号”钻探成果 |
3.5.2 论文采样情况 |
4 成矿流体组成与性质 |
4.1 蚀变分带和成矿阶段 |
4.1.1 蚀变分带 |
4.1.2 成矿期次和成矿阶段 |
4.2 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 |
4.2.1 样品特征及试验方法 |
4.2.2 棉花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
4.2.3 书楼丘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
4.2.4 长排地区铀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
4.2.5 水石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
4.3 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成矿流体 |
4.3.1 成矿流体的温度盐度和压力 |
4.3.2 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成矿流体的演化 |
4.4 蚀变岩石和矿石的化学成分与成矿流体作用 |
4.4.1 样品特征和测试方法 |
4.4.2 元素质量平衡的计算 |
4.4.3 铀矿化蚀变岩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4.4 元素地球化学活动性规律和意义 |
4.5 小结 |
5 成矿流体的来源 |
5.1 H-O同位素特征 |
5.1.1 分析样品及分析方法 |
5.1.2 H-O同位素特征 |
5.1.3 H-O同位素演化特征 |
5.2 C-O同位素特征 |
5.2.1 分析样品及分析方法 |
5.2.2 C-O同位素特征 |
5.2.3 C-O同位素演化特征 |
5.3 其他同位素特征 |
5.3.1 脉石矿物的Rb、Sr同位素特征 |
5.3.2 稀有气体同位素研究 |
5.4 热液蚀变伊利石的H-O同位素特征 |
5.4.1 样品特征和分析方法 |
5.4.2 伊利石X射线粉晶衍射特征和H-O同位素特征 |
5.4.3 伊利石H-O同位素分析 |
5.5 成矿流体演化与成矿作用 |
5.5.1 成矿流体演化 |
5.5.2 成矿流体演化与成矿作用 |
5.6 小结 |
6 铀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 |
6.1 成矿流体演化特征和铀成矿关系 |
6.2 铀成矿模式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诸广山中部鹿井铀矿田围岩蚀变特征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蚀变种类及特征 |
2.1 碱交代蚀变 |
2.2 绿泥石化 |
2.3 水云母化 |
2.4 萤石化 |
2.5 黄铁矿化 |
2.6 赤铁矿化(红化) |
2.7 硅化 |
2.8 碳酸盐化 |
2.9 电气石化 |
3 蚀变作用与铀成矿的关系 |
3.1 蚀变围岩物理性质变化 |
3.2 蚀变作用促使围岩中部分铀活化转移 |
3.3 蚀变围岩的矿物组分对铀的富集作用 |
3.4 成矿构造蚀变分带性 |
4 结论 |
(1)岩体内带型铀矿床围岩蚀变找矿标志。 |
(2)岩体外带型铀矿床围岩蚀变找矿标志。 |
(3)岩体内外接触带型铀矿床围岩蚀变找矿标志。 |
(5)论云南个旧锡铜钨三稀金属矿集区叠加成矿系统与垂向构造岩相学结构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个旧-建水三叠纪弧后裂谷盆地系统 |
1.1 个旧-建水三叠纪弧后裂谷盆地系统与构造演化 |
1.2 个旧三叠纪弧后裂谷盆地内火山喷流沉积-叠加改造成矿系统 |
1.3 滇东南印支期山弧盆耦合转换格局与区域成矿 |
2 燕山期岩浆侵入序列与垂向构造岩相学分带 |
2.1 个旧东区岩浆侵入构造系统的垂向分带 |
2.2 似层状碎裂岩化相含锡石白云岩(VTZ3)与似层状白云岩型锡矿床 |
2.3 个旧组内断褶式碳酸盐岩层(VTZ4)与脉带状锡银多金属矿床 |
2.4 碎裂岩化电气石热液岩溶大理岩相带(VTZ5)与电气石细网脉带型锡矿床 |
2.5 热液角砾岩相带和电气石热液隐爆角砾岩相带(VTZ6)与三稀金属矿 |
2.6 矽卡岩化相-矽卡岩相带(VTZ7)与矽卡岩型锡铜多金属矿床 |
2.7 浅色花岗岩相(VTZ8)和岩浆热液成矿系统根部相(VTZ8)与蚀变花岗岩型锡矿床 |
3 表生岩溶构造系统与表生成矿 |
3.1 高原侵蚀面(VTZ1) |
3.2 高原侵蚀面与锡铅锌-锰表生成矿系列 |
3.3 浅部新生代隐伏岩溶构造系统(VTZ2) |
3.4 锡铅层间氧化矿的储矿构造样式与成因归属 |
4 结论 |
(6)矿产资源研究所“三稀”矿产研究与找矿实践70年历程——回顾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三稀”研究起步阶段 |
1.1 典型矿床 |
(1)新疆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床 |
(2)内蒙古白云鄂博铌-铁-稀土矿床 |
1.2 香花石和含铍条纹岩的发现 |
1.3 其他地区的稀有、稀土和稀散元素工作 |
(1)广东首次发现花岗岩型稀有元素矿床 |
(2)江西发现多种稀有金属矿化花岗岩 |
2“三稀”研究全面发展阶段 |
2.1 稀有金属矿产领域的重大进展 |
2.1.1 对新疆3号脉及阿勒泰稀有金属成矿带有了全新的认识 |
2.1.2 对福建南平富钽矿床的深入研究,显着提升了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成矿理论水平 |
2.1.3 对香花岭含铍条纹岩的成岩成矿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发现了特殊的431脉 |
2.1.4 青藏高原盐湖中锂,铯等稀有金属的探寻获得重大进展 |
2.2 稀土矿产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
2.2.1 对白云鄂博矿床的成因,首次提出与碳酸岩有成因联系的观点 |
2.2.2 对内蒙古巴尔哲碱性花岗岩型Y-Be-Nb-Zr矿 |
2.2.3 确定了川西牦牛坪等稀土矿床和在成因上有联系的碱性岩-碳酸岩是喜马拉雅期产物 |
2.2.4 江西足洞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发现及其成矿机理的揭示,使稀土资源得到广泛应用,极大的提高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
2.3 首次发现具工业意义的独立稀散元素矿床 |
2.4 从矿床成矿系列角度深化“三稀”成矿规律认识 |
3 21世纪新阶段 |
3.1 地质找矿成果显着 |
3.2 重点矿床的研究水平又上新台阶 |
3.2.1 对川西甲基卡、可尔因伟晶岩矿田成矿作用有新认识 |
3.2.2 在幕阜山伟晶岩矿田,稀有金属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成矿作用认识也上一新台阶 |
3.2.3 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成矿理论研究更上一层楼 |
3.3 发现了新类型矿床 |
3.4 深化总结了中国稀有、稀土矿床的成矿特征和成矿规律 |
3.4.1 稀有金属矿床 |
(1)锂矿 |
(2)铍矿 |
(3)铷铯资源 |
(4)铌钽矿 |
(5)锆(铪)矿 |
3.4.2 稀土金属矿床 |
3.4.3 稀散金属矿床 |
4结语 |
(1)稀土矿产 |
(2)稀有矿产 |
(3)稀散矿产 |
(7)安徽蚌埠隆起金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造山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
1.2.2 胶东金矿床研究现状 |
1.2.3 蚌埠隆起金矿床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方法 |
1.5 完成工作量 |
1.6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地层 |
2.2.1 上太古宇 |
2.2.2 元古宇 |
2.2.3 中生界白垩系 |
2.2.4 第三系 |
2.2.5 第四系 |
2.3 构造 |
2.3.1 东西向构造 |
2.3.2 北北东向构造 |
2.4 岩浆岩 |
2.4.1 古元古代岩浆岩 |
2.4.2 侏罗纪岩浆岩 |
2.4.3 白垩纪岩浆岩 |
2.5 区域矿产资源 |
第三章 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 |
3.1 矿床地质特征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1.4 矿体特征 |
3.1.5 矿石特征 |
3.1.6 可见金赋存状态 |
3.1.7 围岩蚀变 |
3.1.8 成矿期次划分 |
3.2 成岩成矿时代 |
3.2.1 赋矿地层年代学 |
3.2.2 岩浆岩成岩时代 |
3.2.3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
3.2.4 黄铁矿Rb-Sr年龄 |
3.2.5 讨论 |
3.3 矿床地球化学 |
3.3.1 流体包裹体研究 |
3.3.2 氧同位素温度计 |
3.3.3 石英Ti温压计 |
3.3.4 黄铁矿地球化学特征 |
3.3.5 金成矿作用 |
第四章 石英脉型金矿床 |
4.1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4.1.1 矿床及矿体地质 |
4.1.2 围岩蚀变 |
4.1.3 矿石特征 |
4.1.4 成矿阶段和成矿期次 |
4.2 矿床地球化学 |
4.2.1 黄铁矿地球化学 |
4.2.2 石英地球化学特征 |
4.2.3 碳酸盐碳-氧同位素 |
4.2.4 金成矿作用 |
第五章 蚌埠隆起金成矿模式 |
5.1 区域年代学 |
5.2 成矿流体性质 |
5.3 成矿流体和物质来源 |
5.4 金沉淀机制 |
5.5 成矿模式 |
第六章 与胶东地区对比研究 |
6.1 区域地质特征对比 |
6.1.1 地层 |
6.1.2 岩浆岩 |
6.1.3 构造 |
6.2 矿床地质特征对比 |
6.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
6.3.1 成矿时代对比 |
6.3.2 成矿流体性质对比 |
6.3.3 成矿流体和物质来源对比 |
6.4 蚌埠隆起金矿床动力学模式及找矿方向 |
6.4.1 蚌埠隆起金矿床动力学模式 |
6.4.2 蚌埠隆起找矿方向 |
第七章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9)干沟拗陷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概况 |
2 干沟拗陷基本地质特征 |
3 铀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
3.1 铀源条件 |
3.1.1 基底、蚀源区含铀性 |
3.1.2 盖层和小侵入体含铀性 |
3.2 岩相古地理古气候条件 |
3.3 断裂构造条件 |
3.4 围岩蚀变条件 |
3.4.1 蚀变类型 |
3.4.2 蚀变的分带性 |
3.5 铀矿化富集条件 |
4 结论 |
(10)柴北缘苦水泉金矿英云闪长岩和细粒闪长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矿区地质特征及样品描述 |
2.1 矿区地质特征 |
2.2 样品描述 |
3 分析方法 |
4 分析结果 |
4.1 全岩地球化学 |
4.2 锆石U-Pb年代学 |
4.3 锆石Hf同位素 |
5 讨论 |
5.1 岩石成因 |
5.1.1 英云闪长岩 |
5.1.2 细粒闪长岩 |
5.2 构造背景 |
5.3 成岩成矿时代及岩体(脉)的成矿意义 |
6 结论 |
四、浅色蚀变及其找矿意义(1976)(论文参考文献)
- [1]桂西孤立台地寒武系白云岩中的卡林型金矿床——以隆林德峨金矿为例[J]. 陈懋弘,马克忠,陈港,王昱,乐兴文,李忠阳,陈忠斌. 矿床地质, 2021(05)
- [2]广西贺州平桂区水井山矿区大理石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J]. 张学义,孙文燕,樊晋鹏,李先军,王平户. 地质与勘探, 2021(05)
- [3]诸广南长江地区花岗岩型铀矿成矿流体作用研究[D]. 赵宇霆.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21
- [4]诸广山中部鹿井铀矿田围岩蚀变特征及意义[J]. 肖振华,李春华,杨忠鼎,杜国升.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4)
- [5]论云南个旧锡铜钨三稀金属矿集区叠加成矿系统与垂向构造岩相学结构的关系[J]. 方维萱,郭玉乾,贾润幸,童祥,马振飞. 地质力学学报, 2021
- [6]矿产资源研究所“三稀”矿产研究与找矿实践70年历程——回顾与启示[J]. 杨岳清,王登红,孙艳,赵芝,刘善宝,王成辉,郭维明. 矿床地质, 2021(04)
- [7]安徽蚌埠隆起金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研究[D]. 陈杨.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8]西准庙尔沟岩体白钨矿成矿规律初探[D]. 高吉鹏. 长安大学, 2021
- [9]干沟拗陷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条件研究[J]. 崔长远,张振强. 矿产勘查, 2021(06)
- [10]柴北缘苦水泉金矿英云闪长岩和细粒闪长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及地质意义[J]. 李治华,李碧乐,王斌,陈苏龙,李鹏,廖宇斌,于润涛. 岩石学报, 2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