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园林树种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龙光红[1](2021)在《重庆市中心城区街道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与优化》文中提出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承载了一座城市的门户形象作用,其整体质量的高低对市容市貌、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着长足的影响。然而现有景观的营造中,缺乏相关理论指导,存在诸如树种选择单一、常绿落叶比例不合理、植物景观大同小异、缺乏养护管理等问题,且目前关于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的研究较少。本文选取重庆市中心城区47条道路,共计54个调查样段为研究对象,分现状调查和景观评价两部分内容展开。首先,实地调研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的树种组成结构、生长情况及特性、景观配置、管护情况、种植规范性及植物景观满意度,并进行归纳总结。其次,在前半部分调研认知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大量道路植物景观评价相关文献内容分析与专家意见咨询,构建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体系,并对54个调查对象进行评价分级。最后,基于调查与评价结果对不同类型道路的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提出优化策略,旨在为日后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的建设与优化提供一些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调查统计,样段内应用的植物共有84种,隶属于50科73属,其中乔木、灌木、草本分别有31种、32种、21种;虽然总体植物种类较为丰富,但是就单条道路而言,约有35.19%的样段其应用植物不超过3种,个别样段甚至仅有1种植物,且有62.96%的样段使用了黄葛树、小叶榕,植物种类丰富度较低、物种选择过于集中,草本地被植物较少。木本植物的常绿落叶比约为2.71:1,常绿植物占比过多,不利于冬季采光,季相变化不够丰富。乡土与外来植物之比为4.25:1,乡土树种应用充分,地带性特征较明显。观花和观叶植物种类较丰富,观果和其它类型较为匮乏,冬季景观萧条。(2)植物景观的竖向层次不够丰富且缺乏层次间的过渡与衔接,单、双层结构达到55.17%;平面种植形式则以树池式为主,约占46.30%。在生长情况上,行道树倾斜、根系露土、有枯落物、枝下高不达标的现象较为严重。分不同道路等级来看,乔灌草多层结构及树带式、组合式的应用频率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生长不佳现象表现为支路>次干路>主干路。(3)植物景观的管护质量以及种植规范性有待提升,在管理养护方面,除树干刷白、树池覆盖、修枝截干应用程度较高外,其它措施应用不足,且维护成本中人工费占比大;在种植规范性方面,存在株距偏小、种植池宽度不达标的问题,并且随道路等级降低而越发严重。市民普遍认为目前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的效果一般,存在常绿树过多、景观配置单调且疏于管理等问题。(4)从景观性、生态性、经济适用性三个方面出发,下设11个评价指标,包含6个定量指标和5个定性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了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体系模型。指标层中权重排名前4位的因子依次为观赏特征多样性、植物的生长势、环境协调性、景观安全性,它们是提升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综合质量的关键因素。对54个调查样段的植物景观进行评价后,等级属于“优秀”的有6个,“良好”的有17个,“一般”的有18个,“较差”的有11个,“极差”的有2个。整体上为中等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分不同道路等级来看,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质量效果表现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5)综合调研和评价结果对植物景观提出优化策略如下:优化常绿落叶比,各生活型统筹兼顾;丰富植物种类,挖掘优秀乡土植物资源;注重观赏特征与季相景观的营造;丰富竖向层次,选择适宜的搭配形式;增加草本地被植物的应用,融入花境、草境;重视管理养护,设立长效维护机制;建立并完善重庆当地的行道树植物景观建设规范;重视原有景观较差道路的绿化提质工作;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营造特色优质景观街道。
楼璐[2](2021)在《宁波主要乔木枝条纤维特征、力学特性及抗风能力研究》文中认为宁波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地区,影响宁波的台风平均每年2.6个。台风灾害过后,宁波大量树木存在折枝、折干的情况,树木倾斜乃至倒伏也随处可见。本文调查了宁波市主要乔木风害后情况,统计台风对其影响,通过对选择样本树种的枝条纤维特性与力学特性的分析,筛选出对乔木抗风能力产生影响的因子,探讨宁波市主要乔木抗风能力,为未来宁波市园林树种的抗风减灾措施参考依据与建议。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探讨园林植物自身与外部条件对抗风能力的影响。对样本枝条纤维长度、纤维宽度、腔径、双倍壁厚、长宽比、壁腔比、压缩弹性模量、压缩屈服强度、弯曲弹性模量、弯曲屈服强度、拉伸弹性模量这11个因子进行实验并得到数据、进行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得到纤维长宽比(0.843)与弯曲弹性模量(0.779)存在正相关。(2)结合实验结果与相关文献筛选6个影响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宁波市主要乔木抗风能力指标权重大小依次为:弯曲弹性模量(W=0.33)>枝条纤维长宽比(W=0.26)>根系情况(W=0.15)>树木类型(W=0.12)>冠形(W=0.08)>叶片疏密度(W=0.06)。(3)使用综合评价法对以上指标进行分析得到主要乔木的抗风能力综合评分从高到低分别为柚(Citrus maxima)(2.53)、木犀(Osmanthus fragrans)(2.48)、樟(Cinnamomum camphora)(2.46)、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2.44)、黄山栾树(Koelreuteria bipinnata)(2.42)、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 L)(2.33)、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2.14)、意杨(Populus euramevicana cv.‘I-214’)(1.44)。(4)通过以上研究得到乔木抗风能力与纤维长宽比、弯曲弹性模量关系紧密,综合实地情况提出增强乔木抗风能力的对策:1、树种选择应合理且多样,选用纤维长宽比比值大、弯曲弹性模量大根系深、根冠比合理、圆球形与伞形、景观效果较好、适应环境且易于管理的树种;2、创造良好的立地条件,保证行道树种植带面积、深度、土壤质量;3、选择良好的种植方式与位置,选用石块垫穴法、石块压根法、抗风树种植法、分层搭配种植以提升树木抗风能力;4、加强乔木养护与管理措施,做到定期修剪整形、及时加固。对于病虫害情况做到预防为主,对症下药;5、风害前及时加固、补加支护,做好预防工作。风害后及时清理、扶正,做好补救措施;6、加大增强树种相关性状研究,探究如何增强影响树种抗风能力的相关因子性状。并根据宁波地理环境提出可大范围应用的抗风树种建议。
朱奕婕[3](2020)在《基于层次分析法规划昆明市的园林树种》文中研究指明树种规划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科学合理的树种规划可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有效起到指导城市绿地建设、提高城市绿化效益的作用。本文在对昆明市概况研究、昆明市园林树种应用现状研究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科学合理地规划昆明市的园林树种。将层次分析法运用于树种规划领域,引入定量分析方法可有效改观以往选择树种时定性分析的主观性,实现客观、科学与合理,研究可为其他城市的树种规划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确定了昆明市树种规划原则和昆明市所处时植物地理位置,规划了六项技术经济指标。(2)构建了昆明市树种规划的递阶层次结构,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层次结构中各个元素的权重。规划因素中,生长适应权重为0.361,观赏效果为0.238,生态功能为0.202,社会效益为0.113,经济因素为0.086;评价指标中权重值最大的前三项是耐寒性、耐干旱和地域特色。(3)在对50个规划树种应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制定的26项评价指标十分制评分标准与昆明市树种规划综合评分函数,对每个园林树种进行综合评分。从而根据50个园林树种综合得分的高低,选择排名前4的滇润楠、滇朴、云南樟和冬樱花作为昆明市基调树种,选择排名前24的黄连木、山玉兰、云南拟单性木兰、清香木、球花石楠、复羽叶栾树、头状四照花、枫香树、云南樱花、滇合欢、白花泡桐、梧桐、红花木莲、银杏、华山松、肋果茶、垂丝海棠、桂花、川滇三角枫、滇楸共20个树种作为昆明市骨干树种。同时从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到获得园林树种综合得分的全过程中,建立的Excel计算模板方便实用。(4)规划276种一般树种,完成昆明市树种规划园林植物名录。推荐滇润楠和冬樱花为昆明市的市树。(5)对昆明市城市绿地进行分类树种规划,分别规划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附属绿地、区域绿地相应的基调树种、骨干树种与一般树种。最后对昆明市树种规划提出建议。
闫蓬勃[4](2019)在《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与城市居民的健康福祉息息相关。而城市树种多样性是维持城市森林稳定性、便于其持续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城市树种多样性的提高虽然可以通过增加绿化中使用的树种数量实现,但实践证明,不当的树种选择不但难以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还可导致经济损失和资源的浪费。因而充分了解中国城市树种的多样性现状和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树种规划方案,合理增加树种多样性,对城市森林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基于文献和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257个城市的树种多样性格局,依据提出的树种规划原则,以中国城市中己有树种为对象,规划了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潜在可用的树种,并以北京市为例,展示了该规划在单个城市尺度上的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包括:1.在257个城市中,树木(含灌木和木质藤本)的平均种类丰富度为128±118,树木种类总数为2640,其中近1/5的树种为外来种。在种类组成上,最常见的树种为垂柳(Salix babylonica L.)、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L.)、紫叶李等(Prunus cerasifera f.atropurpurea(Jacq.)Rehd.)。各城市间的树种组成相似度具有纬度变化梯度特征,同一纬度上的城市间树种组成不相似性低。此外,城市树种也存在一定同质化现象,一些树种广泛分布在不同城市中。在城市内部,公园绿地是树种丰富度最高的区域,空闲地的种类丰富度最低。2.根据气候适宜性、城市环境适宜性和种类多样性原则对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建成区适宜树种进行规划,结果为:中国城市中潜在可用的树种数量平均为705±323种;其中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城市潜在可用树种最多,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930±245种,而中温带干旱地区潜在可用的树种最少,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187±105种。3.根据前述规划结果,北京潜在可用的树种为565种,调查发现其中的278种已被使用,进而根据树种属性和土地用途的匹配性原则,对调查中未发现的287个树种进行规划。在最严格规划情境下,排除有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48种和花粉致敏性不确定的197个树种,剩余的无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树种39种加上可用雌株的3种有花粉致敏的树种用于规划。其中可在公园和空闲地中使用42种,商业区中使用14种,居民区中使用13种,单位绿地中使用3种,道路绿地中使用1种。4.总体而言,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与全球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相比差别不大,但与中国自然分布的树木种类多样性相比,仍具较大提升潜力。本研究的树种规划结果显示各城市均具有一批潜在可用的树种,可在经过试种后用于提高各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
赫嵩[5](2019)在《沈阳市铁西区绿色廊道景观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以沈阳市铁西区绿色廊道为研究对象,以植物群落生态学、景观学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相关理论为依据,采用样地调查方法和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等,研究了铁西区内绿色廊道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结构特征、绿色廊道景观结构和格局。在此基础上,以完善城市生态功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出了铁西区绿色廊道生态规划方案的改建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铁西区绿色廊道调查结果显示,铁西区内道路断面形式变化多样,一板两带式和三板四带式道路断面形式出现的频率最高,为25.81%(8)和51.61%(16)。最宽的街道为南京南街32 m,最窄的街道为富工一街为6.5 m。调查区段内每条街道的曲度不同,最小曲度为1.0,最大曲度为1.64,且所有街道均表现出500 m左右出现一个断点。8条街道的线点率差异较大,最低为文水街,线点率为0.52,重工南街线点率最高,为2.65;75%的街道环通度大于0.35,γ指数均在0.66上下浮动。河流绿色廊道以乔+草的复合式形式存在,乔木主要为垂柳和金叶榆,草本主要为三叶草、早熟禾,植被的盖度均在75%以上。绿带廊道调查记录到70种人工植物分属36科54属。一环路和二环路绿地树种多为乡土树种和园林绿化常用树种,梓树、银杏、国槐和白杨等乔木应用比例最高,依次为56%、43%、42%和36%。铁西区绿色廊道植物配置调查结果显示,32条街道中共发现乔灌草应用种类85种,其中乔木种类36种,灌木种类25种,草本植物22种,藤本植物2种,常绿落叶比为1﹕5,乔、灌、草三者的比例为1.00:0.69:0.61,所占百分率分别为43.37%、30.12%和26.51%。季相植物的配置以变色树种银杏、色木槭等乔木为主,其次为花灌木榆叶梅、丁香、连翘等。绿色廊道内的植物配置方式兼具规则式配置和自然式配置。规则式配置方式如保工南街火炬树的列植和胜利南街毛白杨的对植等。自然式配置方式如东湖街的丛植等。铁西区绿色廊道养护管理现状调查结果显示,铁西区在水肥、修剪、防冻害和病虫害等方面管理水平较高。最为常见的防冻害管理办法如入冬前灌“冻水”、树干涂白或者缠绕草帘、搭设防风障等。路侧杂草的清除主要是人工拔除。突出性问题为植物配置形式单一、绿色道路廊道连接性缺乏、养护管理水平低。建议以乡土树种为主,合理科学的进行绿色廊道内植物的配置,与此同时,加强绿色廊道的建设与指导工作,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标准。针对本课题的调查结果,以建设大路和兴华北街为例,提出改建建议。基于绿色廊道的结构需求,网络交点处建议补加山杏、桃叶卫矛等乔木种类,补加灌木种类如风箱果和金叶榆,形成乔+灌的复合式植物配置结构。再者,基于铁西区绿带廊道的建设,以建设大路和兴华北街为例,针对长距离、无断点的路段进行绿带廊道的改建工作。建议补加灌木和地被植物,形成稳定的乔+灌+草或乔+灌复合式带状结构。植物的选择建议使用树种如法桐、臭椿、枫杨、合欢等,灌木树种建议选用鸡树条荚蒾、蓝叶忍冬和多季玫瑰,草本及地被植物建议选择早熟禾、酢浆草、白三叶草、萱草、玉簪等生长势强、抗性强的植物种类。
刘冰洁[6](2019)在《城市园林绿地中果树的运用及其评价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文中提出我国果树种质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不同果树生物学特性不同,在不同城市绿地中的景观价值、生态效益等各不相同。近年来,果树作为一种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特殊绿化树种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相较于其他常见园林绿化植物具有更多样化的特征和优越性。目前,对于果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果树的栽培育种、养护管理等方面,对果树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评价研究较少,且更多地是从决策者主观层面出发的,鲜有基于公众角度进行的评价和研究。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有关果树在城市绿化中应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行了分析总结。然后以合肥市城区绿化中的果树类树种为研究对象,运用样方调查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4类共30个样地,在实地考察获得原始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层次分析法构建果树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统计分析受访者对当前合肥市城市绿化中果树类绿化树种的评价。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获得的重点成果包括如下:(1)通过对合肥市不同绿地果树树种应用的实地调查,在样地内共统计果树类绿化植物34种,涉及17科30属。其中,落叶树种28种,常绿树种6种,乔木类25种,灌木类7种,木质藤本类仅2种,落叶乔木类果树应用最多。(2)基于对样地的实地考察,运用层次分析法科学构建了以“观赏价值、应用特性、生态效益、社会人文效应”为4个准则层以及树形、抗逆性、安全性等15项因子为指标层的合肥市果树类绿化树种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专家咨询确定了各指标权重,准则层权重值排序为应用特性>观赏价值>生态效益>社会人文效应。(3)确立果树分级评价系统,并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4个等级。选取合肥常见的十种果树让受访者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专业人士中综合评价等级为Ⅰ级的是银杏(Ginkgobiloba)、批杷(Eriobotryajaponica)、石榴(Punica granatum),Ⅱ级的是海棠(Malusspectabilis)、桃(Amygdaluspersica)、李(Praunus salicin),Ⅲ级的是杏(Armeniaca vulgaris)、梅(Armeniaca mume),Ⅳ级的是柿(Diospyroskaki)、葡萄(Vitis vinifera);而非专业人士中评价等级为Ⅰ级的是银杏、海棠,Ⅱ级的是石榴、枇杷、桃,Ⅲ级的是杏、李、梅,Ⅳ级的是柿、葡萄。评价等级最高的是银杏,最低的是葡萄。(4)对受访者的基本信息特征与评价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受访者中不同年龄、学历背景人群在对“观赏价值”维度上的评价均呈显着性差异,其他维度上各年龄段和学历背景的人群不具有显着性差异。且男女性别不同评价结果差异性也不显着。(5)受访者都较为重视果树的自然外观和生长特性,但又存在显着的群体差异。非专业人士更重视果树的观赏价值,而专业人士则更强调果树的抗性和低维护性。因此,在城市中发展果树类绿化树种时,要多选择观赏部位丰富、观赏期长、季相变化多样、生长适应性强、管理粗放的综合利用价值高的树种或品种。(6)经调查发现,受访者对果树在各类常见城市绿地中的应用具有广泛接受度。其中,对各类公园、小游园和广场等公共活动场地的认可度最高,其次是居住区;出于安全考虑,普遍认为果树不太适宜作城市道路绿化树种。在果树种植形式上,受访者表示更偏好果树在广场周边、居住区等地成群栽植,青睐于果树独立成景或与其他园林要素相衬托形成复层自然式群落景观。(7)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受访者偏好的果树树种、应用区域和种植方式与合肥市城市绿化中的所应用的种类、区域和方式之间呈现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在此情况下,公众对果树类绿化树种的偏好是果树运用的关键问题。规划者和决策者可以借助这些信息来考虑基于特定城市的自然和规划情况,应如何更合理地运用果树类植物。(8)从问卷和访谈中获悉,受访者对于在城市绿化中果树类绿化树种运用的态度和意愿是积极肯定的。然而综观目前的城市园林绿化,果树应用还不充分,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今后政府相关部门、规划设计者、苗木供应方等应加大力度适当发掘潜在果树类绿化树种,有意识地多引导在城市绿化中运用当地适生果树。(9)人们渴望有机会能在城市绿化建设的不同进程中发声表态和深度参与,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一直缺乏契机。今后城市管理部门和绿化景观设计者应积极倡导城市绿色空间的公众多元参与,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参与途径和平台。在为广大公众谋取福利的同时,也为果树类树种的绿化应用推广提供新思路、新技术、新景象。本文希望通过对合肥市果树类绿化树种的运用及其评价的研究,探索基于公众视角的需求,为日后营造更多样、更高品质的并被人们所接受和喜爱的果树类城市绿化提供依据和参考。
罗雨薇[7](2019)在《南京两所高校四季观花树种群落调查与最佳观赏期研究》文中指出观花树种是城市绿地建设中重要的植物材料之一,其花期具有较高观赏价值,但目前对于观花树种最佳观赏期的研究与运用多集中于春季景观,对于观花树种在夏、秋、冬三季研究与应用的重视程度较低。为提高园林绿地的服务质量,延长群落观赏期,对观花树种最佳观赏期及其配置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故本研究对高校绿地中观花树种资源及花期物候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地调研,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南京林业大学(新庄校区)中,使用无样地取样法中的中点四分法共选取以观花树种为主的样点群落107处。通过分析与整理两所南京高校绿地观花树种群落特征与最观赏期分布时段,总结高校观花树种群落的配置模式,可为南京绿地建设中观花树种的全季应用,及观花树种规划中树种的选择与搭配提供一定指导意见。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所调研的植物群落中,共有66种观花树种,共有乔木37种,灌木28种,攀援植物1种,分布于22科42属,种类较为丰富,主要集中于蔷薇科(10属22种)、木犀科(5属6种)、豆科(4属6种)、木兰科(3属7种)、忍冬科(3属7种)中,呈现大集中-小分散、科集中-属分散的特点。观花树种中乡土树种约占整体的55%,共有36种。花色以白色系(39%)、粉色系(26%)为主,花相以密满花相(39%)、团簇花相(18%)、覆被花相(17%)为主,花感强烈,具有较高观赏价值。(2)对两所高校所调研样点内乔木层、灌木层重要值进行排序,木犀(14.3)、蜡梅(13.2)、白花重瓣溲疏(8.8)、紫荆(8.5)、石榴(8.3)为观花灌木中的优势种,在灌木层重要值排序靠前;乔木层排序靠前的以体量巨大的行道树、庭荫树为主,观花乔木普遍排序靠后,其中荷花玉兰(7.6)、紫叶李(6.4)、白玉兰(6)为观花乔木中的优势种。乔木层与灌木层中重要值分布较为均匀,说明这两所高校绿地观花树种群落景观丰富度较高,中、下层景观空间花景观尤为突出,但观花树种对群落整体外貌与结构影响有限。对比两所各功能分区重要值排序发现,两所高校各具植物配置风格,南林大校园无统一风格,景观丰富度高;南师大校园具有较为统一的风格,不同功能分区亦具有其特色景观。(3)观花树种最佳观赏期时长多集中于11-20天及21-30天,最佳观赏期大于50天的观花树种有木槿(101)、郁香忍冬(98)、蜡梅(67)、伞房决明(62)、紫薇(60)。依据季节分类,春花树种最多,共54种(83%),花相以团簇、密满花相为主,花色以白色、粉色系为主;夏花树种9种,花相以覆被、团簇、密满花相为主,花色以粉色、黄色系为主;秋花树种仅有木犀一种,为黄色系花、星散花相;冬花树种3种,花相以星散、线条为主,花色以白色、黄色为主。两所高校具有不同四季花景,其中南林大形成了以樱花、紫叶李、白玉兰、二乔玉兰等为主的特色春花景观,南师大形成了以山茶、蜡梅、梅、郁香忍冬等为主的特色冬花景观。但从整体而言,两所高校绿地花景观在春夏冬三季营造较为成功,秋季花景观存在多处断层或薄弱时期,较为忽视观花树种在秋季中的运用。(4)两所高校绿地中应用数量最多的观花树种为木犀(35)、蜡梅(23)、紫叶李(20)、荷花玉兰(19)、白玉兰(16)、垂丝海棠(15)、紫薇(14)、二乔玉兰(12),各具常用伴生种,其中木犀与其余主要观花树种皆有良好伴生关系。将观花树种多度与重要值结合分析,可知两所高校绿地中形成了以荷花玉兰+木犀+蜡梅、紫叶李+木犀、白玉兰+木犀为主的观花树种配置组合。本研究以此为依据,结合观花树种最佳观赏期分布表,针对高校中生活区、教学区、休闲绿地区的不同特点,提出了三种以观花树种为主的配置模式,并对高校绿地植物配置提出了建议。
邸聪[8](2019)在《南京市两所综合公园观花树种群落调查及时序景观研究》文中提出园林花木花开花落,四季循环,不仅是我国古典园林中重视的季相景观的一部分,也成为爱花、寻花的南京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对于加快南京生态园林城市的构建,打造具有南京特色的城市风貌,进行观花树种的特色规划、观花景观的时序性营造也起到较为关键的作用。本文借鉴生态学的群落调查方法,采用改良型中心点四分法对南京市具有代表性的两所综合公园情侣园与古林公园进行了取样调查,共选取样点104处。在分析两所综合公园常用观花树种资源与群落特征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其观花树种最佳观赏期的分布特点及景观配植的时序性,分析其不足之处并相应提出配置建议,旨在通过时序性的植物配置手法延长南京市综合公园观花群落景观的观赏期,为园林观花植物配置与树种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南京市两所综合公园样点中观花树种共计23科46属72种,其中蔷薇科(12属25种)、木犀科(6属11种)、木兰科(3属7种)、忍冬科(3属5种)较占优势。花色以红色系(36.1%)与白色系(29.2%)为主,花相以密满花相(33.3%)、团簇花相(19.5%)和星散花相(18.1%)为主。在高度层次上以中层(38.9%)和上层(36.1%)为主。72种观花树种中有香花树种36种,乡土树种39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2)对两所综合公园样点内各树种的重要值进行统计分析。乔木层的重要值分布均匀度大于灌木层,较多树种共同构成乔木层景观,丰富度较高,而灌木层排序靠前树种具有显着优势,其余零星点缀。重要值排序较高的树种主要有雪松(14.60)、广玉兰(14.05)、梅(9.51)、香樟(9.16)、桂花(8.63)等乔木和琼花(32.20)、蜡梅(21.05)等灌木,对群落景观结构和外貌有较大影响。两所公园各分区重要值排序及分布情况都有所不同,依据地理或功能分区形成了不同的景观特色。情侣园在树种多样性及景观效果(3)借鉴物候学的花期观测方法,对样地内观花树种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观测,重点记录其开花、盛花、落花的时间及当日气温情况。分析得出,气温变化对春季观花树种的始花期影响较为显着,降温会导致部分温度敏感性高的树种始花期推迟。两所综合公园观花景观以春季为主,春季观花树种占比约为78%,最佳观赏期主要分布于3月中旬至5月上旬,代表种有深山含笑、白玉兰、二乔玉兰、紫叶李、东京樱花、皱皮木瓜等;夏季观花树种相对较少,各物种最佳观赏期普遍在一个月以上,代表种有广玉兰、白花夹竹桃、木槿、紫薇等;秋冬季观花树种仅有桂花、蜡梅、山茶、梅等,最佳观赏期主要分布于初秋10月与冬季的1、2月。研究还对各观花树种最佳观赏期长度进行了统计与排序,作为综合公园观花树种时序性配置研究的基础资料。(4)以两所公园内典型群落组团为例,总结出综合公园观花时序景观的两种配置手法,花期叠置法主要应用于公园内主要景点在重要节假日的展示,花期更替法则更广泛的应用于公园各处,在平日为游人提供连续的观赏效果。通过对综合公园常用观花树种进行伴生树种的分析,得出各树种常用的配置组合,如梅+蜡梅、桂花+日本晚樱、广玉兰+刺槐、紫薇+红花檵木、琼花+锦绣杜鹃等,皆为综合公园植物配置常见单元。文章总结了综合公园常用的观花树种配置类型与模式,发现两所综合公园观花树种配置情况整体较佳,问题主要在于时序性不强与创新性较弱。基于此提出了综合公园观花树种的配置建议,并进行了树种与配置模式推荐,以延长其观赏期,增强其时序感。
王子邦[9](2019)在《西安市环城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植物作为园林中的五大要素之一,在城市公园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环绕古城墙而建设的城市公园,即环城公园,具有地域性和独特性,因此分析研究环城公园的植物景观营造,具有重要的意义。西安、南京、荆州等城市先后改造建设环城公园,本文主要针对西安市环城公园的植物景观营造展开分析研究。西安是世界着名的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古城墙就是这座千年古城最富象征意义的标志,追溯西安环城公园的历史,在1982年7月,陕西省政府倡议建设西安环城公园,几十万西安人民参加义务劳动,建设成了环绕古城墙一周的环型公园。而今,经过不断地修缮维护和改造,一个满足绿化、生态、美化、游憩等功能的环城公园作为西安市的“城市绿肺”散发着光彩。笔者就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环城公园的植物景观营造进行研究:首先,实地调研了南京和荆州两座城市的环城公园植物景观,从植物配置、植物景观空间、植物景观营造特点等方面分析优缺点,并加以借鉴;然后,选取西安市的环城公园进行实地调研拍照,包括运用了航拍手段来完成总平面图和鸟瞰图的采集,同时对园内游人进行调研问卷,并分析收集到的数据;其次,以环城公园环城西苑段为具体案例,结合植物的生态环保性、植物美学观赏性、植物文化内涵、植物景观空间营造等理论基础,再以公园中植物配置、植物种植方式、植物与园路的关系、植物景观营造空间等方面,着手将环城西苑段的植物景观营造现状进行研究。同时探索在环城西苑中植物景观营造还需要提升和改造的地方,总结提出改进建议:1.月亮桥景观节点的优化,改进后确保了月亮桥节点的游览连贯性;添加城墙文化元素,提升了环城公园文化主题性;2.环城西苑跑步道的优化,改造后突出环城西苑运动示范公园的主题,确保完善园内运动项目,解决公园内缺少系统跑步道的需求问题;3.对环城西苑内天品西岸出入口广场进行改造提升,合理运用花池连接广场上下层空间,美化了由大面积硬质铺装构成的广场空间。本文对提高环城公园植物景观营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在实践中,通过对环城公园中植物种类、植物种植方式、园路植物、植物空间营造等方面的分析和总结,为今后环城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陈铂垚[10](2019)在《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长沙高新区绿地树种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乔木是城市工业开发区绿地污染防治与生态功能的主要承担者,科学、有效的树种选择是提升绿地质量的关键。本文基于绿地尺度分析绿地实际需求,并根据其需求进行树种选择的方法对工业开发区污染防治与生态安全与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长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统计学与污染评价的方法,结合GIS技术探究研究区土壤中As、Cd、Cr、Co、Cu、Ni、Pb、Zn八种重金属元素的概况、空间分布、污染特征以及污染评价,并对其来源进行解析;同时,运用图像分割技术对研究区内绿地进行分类,获取的各类绿地空间信息,共同构建绿地需求评价指标。通过文献法收集2006~2018年间树种各项能力的研究数据,选择38种常用树种作为树种选择的材料。采用灰色系统关联度法,计算研究区内各绿地的树种选择方案,其中标准与比较数列分别由绿地需求各项指标与树种能力各项指标构成。随后,对选择结果进行分析,推测适合工业开发区的树种的生理和形态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内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其中Cd元素尤为突出;污染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源解析的结果显示交通污染源为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其贡献略高于工业污染源。此外,工业与非工业用地之间重金属含量存在显着差异,不同工业之间也存在这种差异。GEMI工业除Pb外,另七种元素的含量与其他用地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其污染物特征也最为复杂。2.通过Matlab对研究区的高清卫星地图进行基于聚类与颜色阈值的图像分割,分割出的绿地经Arcgis处理后,共获得面积分布在0.0792~80.578ha的绿地277块,其中9块为农业用地。占比最多的是居住区绿地高达62块,高于五类工业绿地数量的总和。随后,根据空间信息与基于绿地边界计算后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建立绿地需求指标,用于构建灰色关联度法的标准数列。3.通过灰色关联度法进行计算后,选出共计268个树种选择方案分别对应研究区内各个绿地。总体上,刺槐、榆树、合欢、杨梅、枫杨、臭椿、槐树七种树种出现频率最高、关联度最高。对选择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阔叶、中大型乔木、叶面积指数高、重金属富集能力强的树种其关联度普遍较高。推测适宜城市高新区的树种可能具有蒸腾速率高、重金属元素富集能力强、落叶等特点,且豆科植物可能由于根瘤的根际效应等原因增强了其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吸收的能力。4.绘制各绿地树种选择索引图、表。在绿地的尺度上提出长沙市高新区树种选择方案,为城市管理者就绿地树种选择提供依据,以达到改善研究区内各块绿地的景观效果、提高绿地改善生态环境的能力并满足对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防治的迫切性需求的目的。
二、浅谈园林树种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园林树种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庆市中心城区街道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重庆城市品质提升的需要 |
1.1.2 行道树绿化的重要性 |
1.1.3 重庆市推进行道树绿化建设的实践情况 |
1.1.4 重庆市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面临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行道树绿化树种选择的研究 |
1.3.2 行道树绿化配置的研究 |
1.3.3 行道树绿化价值功能的研究 |
1.3.4 行道树绿化评价的研究 |
1.4 研究范畴界定 |
1.4.1 街道 |
1.4.2 行道树绿化带 |
1.4.3 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 |
1.4.4 植物景观评价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主要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森林生态学与园林植物学 |
2.2 园林植物造景与植物景观美学 |
2.3 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设计 |
2.4 植物景观评价 |
2.5 层次分析法 |
第3章 重庆市中心城区街道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现状调查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3.1.1 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 |
3.1.2 植被资源及绿化建设 |
3.1.3 行道树绿化概况 |
3.2 调查对象 |
3.2.1 选取原则 |
3.2.2 调查对象的确定 |
3.3 调查内容及方法 |
3.3.1 调查内容 |
3.3.2 调查方法 |
3.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4.1 植物组成结构分析 |
3.4.2 植物生长情况及特性分析 |
3.4.3 植物景观配置分析 |
3.4.4 植物景观管护分析 |
3.4.5 植物景观种植规范性分析 |
3.4.6 植物景观满意度调查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 |
4.1 评价方法 |
4.2 评价体系构建 |
4.2.1 指标确定 |
4.2.2 指标含义及计算方法 |
4.2.3 指标赋权 |
4.2.4 指标量化与综合计算 |
4.3 评价结果与分析 |
4.3.1 总体评价结果分析 |
4.3.2 不同等级道路的评价结果分析 |
4.3.3 不同层次结构的评价结果分析 |
4.3.4 新旧道路的评价结果分析 |
第5章 现存问题及优化策略 |
5.1 存在问题分析 |
5.2 优化策略 |
5.2.1 总体优化策略 |
5.2.2 不同等级道路的优化策略 |
5.2.3 不同层次结构的优化策略 |
5.2.4 新旧道路的优化策略 |
5.2.5 设计思路与植物推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道路基本信息补充表 |
附录2 植物名录统计表 |
附录3 景观效果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4 道路植物景观评价指标使用频次统计表 |
附录5 评价指标筛选专家调查问卷 |
附录6 评价指标赋权专家调查问卷 |
附录7 定性评价指标打分问卷 |
附录8 各样段评价结果 |
致谢 |
(2)宁波主要乔木枝条纤维特征、力学特性及抗风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1.1 我国台风情况 |
1.1.1.2 宁波台风情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内研究进展 |
1.2.1.1 林木受损情况研究 |
1.2.1.2 抗风树种选择的研究 |
1.2.1.3 营林措施研究 |
1.2.1.4 其他 |
1.2.2 国外研究进展 |
1.2.2.1 林木受损情况研究 |
1.2.2.2 抗风树种选择的研究 |
1.2.2.3 营林措施研究 |
1.2.2.4 其他 |
2 宁波市台风概况 |
2.1 自然条件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 |
2.2 台风灾害的原因分析 |
2.2.1 风力大 |
2.2.2 降雨量大 |
2.2.3 风暴潮 |
2.3 台风灾害的影响 |
3 宁波市主要乔木抗风能力研究 |
3.1 研究内容 |
3.1.1 影响抗风能力内因 |
3.1.1.1 树冠形状 |
3.1.1.2 根系类型 |
3.1.1.3 根冠比 |
3.1.1.4 树干韧性 |
3.1.1.5 病虫害情况 |
3.1.2 影响抗风能力外因 |
3.1.2.1 苗木种植情况、时长与质量 |
3.1.2.2 土壤环境 |
3.1.2.3 种植方式 |
3.1.2.4 种植位置 |
3.1.2.5 养护管理 |
3.1.3 研究对象选择 |
3.2 研究方法 |
3.2.1 纤维特性实验 |
3.2.2 力学性质实验 |
3.2.2.1 压缩试验 |
3.2.2.2 弯曲试验 |
3.2.2.3 拉伸试验 |
3.2.3 聚类分析法 |
3.2.4 层次分析法 |
3.2.5 综合评价法 |
3.2.6 减轻台风对乔木影响应用研究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枝条纤维特征 |
4.1.1 纤维长度 |
4.1.2 纤维宽度 |
4.1.3 纤维双壁厚 |
4.1.4 纤维长宽比 |
4.1.5 纤维壁腔比 |
4.1.6 纤维腔径比 |
4.2 枝条力学性质 |
4.3 风害受损情况综合评价 |
4.3.1 评价指标体系选择与建立 |
4.3.2 抗风能力强弱分析 |
4.3.2.1 抗风效果比较 |
4.3.2.2 枝条木材性质与抗风值的相关性分析 |
4.4 抗风能力综合评价 |
4.4.1 层次分析法 |
4.4.2 综合评价法 |
5 减轻台风对乔木影响的对策 |
5.1 树种选择合理多样化 |
5.2 创造良好立地条件 |
5.3 选择良好的种植方式与位置 |
5.4 完善养护与管理措施 |
5.5 做好风害前后补救措施 |
5.6 加大增强树种相关性状研究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宁波市常用抗风树种(建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3)基于层次分析法规划昆明市的园林树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内研究概况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昆明市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自然环境 |
2.2.1 地形地貌 |
2.2.2 气候 |
2.2.3 土壤 |
2.3 自然植被状况 |
2.4 城市绿地状况 |
2.5 小结 |
第三章 昆明市园林树种应用现状研究 |
3.1 植物种类分析 |
3.2 应用比例分析 |
3.3 古树名木资源分析 |
3.4 园林树种应用现状调查 |
3.4.1 调查树种 |
3.4.2 调查范围 |
3.4.3 调查内容 |
3.5 园林树种应用现状问题分析 |
3.5.1 园林树种种类偏少,植物多样性不足 |
3.5.2 乡土树种应用不足,地域特色不明显 |
3.5.3 对园林树种生长适应性的重视有待加强 |
3.5.4 垂直绿化运用少,绿视率低 |
3.5.5 花卉应用较少,“花都”城市形象不突出 |
3.6 小结 |
第四章 昆明市园林树种规划 |
4.1 规划思路 |
4.1.1 规划依据 |
4.1.2 指导思想 |
4.1.3 规划目标 |
4.1.4 规划原则 |
4.2 昆明市所处时植物地理位置 |
4.2.1 植被气候区域与地带 |
4.2.2 地带性植被类型 |
4.2.3 建群种 |
4.2.4 地带性土壤与非地带性土壤类型 |
4.3 技术经济指标 |
4.3.1 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 |
4.3.2 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 |
4.3.3 乔木与灌木 |
4.3.4 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 |
4.3.5 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 |
4.3.6 速生与中生和慢生树种 |
4.4 基于层次分析法规划昆明市的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 |
4.4.1 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 |
4.4.2 调查问卷的设置 |
4.4.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4.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5 园林树种的综合得分 |
4.4.6 昆明市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的规划 |
4.5 昆明市一般树种的规划 |
4.6 昆明市市树与市花的建议 |
4.6.1 市树 |
4.7 小结 |
第五章 昆明市城市绿地分类树种规划 |
5.1 公园绿地树种规划 |
5.1.1 基调树种 |
5.1.2 骨干树种 |
5.1.3 一般树种 |
5.2 防护绿地树种规划 |
5.2.1 基调树种 |
5.2.2 骨干树种 |
5.2.3 一般树种 |
5.3 广场用地树种规划 |
5.3.1 基调树种 |
5.3.2 骨干树种 |
5.3.3 一般树种 |
5.4 附属绿地树种规划 |
5.4.1 基调树种 |
5.4.2 骨干树种 |
5.4.3 一般树种 |
5.4.4 行道树树种规划 |
5.5 区域绿地树种规划 |
5.5.1 基调树种 |
5.5.2 骨干树种 |
5.5.3 一般树种 |
5.6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6.2.1 对昆明市树种规划的建议 |
6.2.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 B:图片索引 |
附录 C:附表 |
附表1 昆明市园林绿地植物调查表 |
附表2 昆明市树种规划园林植物名录 |
附录 D:附图 |
附图1 昆明市绿化应用植物种类调查卡片 |
附图2 问卷调查样例 |
附图3 园林树种综合得分的Excel计算 |
附图4 基调树种 |
附图5 部分骨干树种 |
(4)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城市森林的功能 |
1.2 城市树种多样性的重要性 |
1.3 城市森林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
1.4 城市绿化中树种规划方法研究现状 |
1.5 现有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
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技术路线 |
3 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 |
3.1 研究区域与方法 |
3.1.1 研究区域 |
3.1.2 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中国城市树种种类丰富度 |
3.2.2 城市不同土地利用上的树种丰富度 |
3.2.3 中国城市树种组成的合理性分析 |
3.2.4 与自然分布的树种多样性对比 |
3.2.5 城市间树木种类组成相似度及影响因素 |
3.3 小结 |
4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研究 |
4.1 研究区域与方法 |
4.1.1 研究区域 |
4.1.2 树种规划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自然干扰对树种的影响结果 |
4.2.2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结果 |
4.3 小结 |
5 城市树种规划——以北京为例 |
5.1 研究区域与方法 |
5.1.1 研究区域 |
5.1.2 研究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北京城市树种现状 |
5.2.2 北京城市潜在可用树种 |
5.3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中国城市绿化树种调查文献目录 |
附录B 北京城市树种多样性调查表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5)沈阳市铁西区绿色廊道景观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绿色廊道的概念及分类 |
1.1.1 绿色廊道的概念 |
1.1.2 绿色廊道的分类 |
1.2 城市绿色廊道的功能 |
1.2.1 生态功能 |
1.2.2 景观休闲功能 |
1.3 国内外绿色廊道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城市绿色廊道研究 |
1.3.2 国内城市绿色廊道研究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沈阳市铁西区绿色廊道景观规划调查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铁西区交通概况 |
2.1.2 位置与研究范围 |
2.2 调查方法 |
2.2.1 绿色廊道结构调查 |
2.2.2 绿色廊道植物群落组成调查 |
2.2.3 绿色廊道养护管理模式调查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沈阳市铁西区绿色廊道结构调查分析 |
3.1.1 铁西区道路绿色廊道的断面形式及结构特征 |
3.1.2 铁西区河流绿色廊道的分布与功能 |
3.1.3 铁西区绿带廊道内植物的基本组成 |
3.2 沈阳市铁西区绿色廊道植物配置调查分析 |
3.2.1 铁西区绿色廊道乔灌木种类及配置比例 |
3.2.2 铁西区绿色廊道地被植物种类及草坪调查 |
3.2.3 铁西区绿色廊道季相植物选择及植物配置方式调查 |
3.3 沈阳市铁西区绿色廊道养护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3.1 铁西区绿色廊道的养护管理现状 |
3.3.2 铁西区绿色廊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3.4 沈阳市铁西区绿色廊道的改建设计 |
3.4.1 铁西区绿色廊道的改建设计 |
3.4.2 铁西区绿带廊道的改建设计 |
4 讨论 |
4.1 沈阳市铁西区绿色廊道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
4.2 沈阳市铁西区绿色廊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城市园林绿地中果树的运用及其评价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果树概述 |
1.1.1 果树的概念 |
1.1.2 果树的分类 |
1.1.3 果树相较于其他绿化树种的优势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进展 |
1.2.1 国外果树城市绿化应用的发展概况 |
1.2.2 国内果树城市绿化应用的发展概况 |
1.2.3 国外城市树种应用评价的研究概况 |
1.2.4 国内城市树种应用评价的研究概况 |
2 引言 |
2.1 研究背景 |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3 研究内容 |
2.4 技术路线 |
3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合肥市概况 |
3.1.2 合肥市果树种类现状 |
3.1.3 研究区域的划定 |
3.2 研究方法 |
3.2.1 研究对象与评价主体 |
3.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3.2.4 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与评价等级的划分 |
3.2.5 问卷调查 |
3.2.6 数据收集与处理 |
4 调查与分析 |
4.1 合肥城市绿化中果树的应用现状调查 |
4.1.1 合肥城市绿化中的常见果树种类 |
4.1.2 合肥不同城市绿地中果树的应用形式 |
4.1.3 应用频率分析 |
4.2 评价指标权重值分析 |
4.3 合肥市适生果树类城市绿化树种的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4.4 受访者基本信息特征分析 |
4.4.1 性别分析 |
4.4.2 年龄分析 |
4.4.3 学历分析 |
4.4.4 受访者的性别、年龄、学历对于评价结果的影响 |
4.5 问卷结果分析 |
4.5.1 信效度检验 |
4.5.2 均值与标准方差的计算 |
4.5.3 受访者对果树类植物的认知 |
4.5.4 受访者对合肥市的果树类绿化的满意程度 |
4.5.5 受访者对果树应用区域和种植形式的看法 |
4.5.6 受访者偏好与实地调查结果的关系 |
4.5.7 公众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的参与 |
4.5.8 受访者对果树的主要期望点 |
5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2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果树类绿化树种的评价指标筛选调查问卷 |
附录B 果树类绿化树种的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C 果树类绿化树种评价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 |
(7)南京两所高校四季观花树种群落调查与最佳观赏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为生态文明建设助力 |
1.1.2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绿色生态校园 |
1.2 相关概念 |
1.2.1 观花树种 |
1.2.2 观赏特性 |
1.2.3 植物物候与最佳观赏期 |
1.2.4 植物季相与时序景观 |
1.2.5 植物群落 |
1.2.6 树种规划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观花树种资源调查及园林应用 |
1.3.2 植物群落与调查方法研究 |
1.3.3 校园绿地景观设计及植物配置模式研究 |
1.3.4 植物物候期研究与应用 |
1.3.5 观花树种规划研究及应用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南京市自然地理概况 |
2.1.2 研究区域简介 |
2.1.3 调查树种名录 |
2.2 研究方法 |
2.2.1 取样方法 |
2.2.2 群落数量特征分析方法 |
2.3 研究内容 |
2.3.1 观花树种资源调查 |
2.3.2 观花树种群落特征分析 |
2.3.3 观花树种最佳观赏期调查 |
2.3.4 观花树种配置方案研究 |
2.4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观花树种资源统计与分析 |
3.1 观花树种科属分布分析 |
3.2 观花树种乡土性分析 |
3.3 观花树种资源特色分析 |
3.3.1 观花树种景观空间层次特征 |
3.3.2 观花树种观赏特性 |
第四章 观花树种群落数量特征分析 |
4.1 南林大群落数量特征分析 |
4.1.1 生活区 |
4.1.2 教学区 |
4.1.3 休闲绿地区 |
4.1.4 南林大群落景观特点小结 |
4.2 南师大群落数量特征分析 |
4.2.1 生活区 |
4.2.2 教学区 |
4.2.3 休闲绿地区 |
4.2.4 南师大群落景观特点小结 |
4.3 南京高校绿地观花群落景观特征 |
第五章 观花树种最佳观赏期分析 |
5.1 基本定义 |
5.1.1 南京季节划分标准 |
5.1.2 最佳观赏期划分标准 |
5.2 观赏周期与观赏特性 |
5.2.1 南林大 |
5.2.2 南师大 |
5.3 小结 |
5.3.1 全年群落观赏性分析 |
5.3.2 不同环境对观花树种最佳观赏期的影响 |
5.3.3 各观花树种的观赏周期 |
5.3.4 全年最佳观赏时段分布 |
第六章 观花树种配置评价与建议 |
6.1 校园绿地常用观花树种配置评价 |
6.1.1 木犀 |
6.1.2 蜡梅 |
6.1.3 紫叶李 |
6.1.4 荷花玉兰 |
6.1.5 白玉兰 |
6.1.6 垂丝海棠 |
6.1.7 紫薇 |
6.1.8 二乔玉兰 |
6.1.9 常用观花树种配置模式小结 |
6.2 校园绿地植物配置建议 |
6.2.1 适地适树,乡土优先 |
6.2.2 合理搭配,延长群落观赏期 |
6.2.3 不同功能区域应差异化设计 |
6.2.4 以植物配置凸显高校文化 |
6.2.5 加强科普教育与养护管理 |
第七章 总结与评价 |
7.1 总结 |
7.2 创新之处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8)南京市两所综合公园观花树种群落调查及时序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观花树种资源及其园林应用 |
1.2.2 植物群落学与群落调查方法 |
1.2.3 植物物候及其园林应用 |
1.2.4 时序景观营造与最佳观赏期研究 |
1.2.5 城市园林树种规划及观花树种专项规划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综合公园花木配置与时序景观营造方面 |
1.3.2 园林树种规划的细化和提升方面 |
1.3.3 城市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地概况 |
2.1.1 南京市自然地理概况 |
2.1.2 南京市园林绿地建设概况 |
2.1.3 调查区域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取样方法 |
2.2.2 花期物候观测与分析 |
2.2.3 群落数量特征分析 |
2.3 研究内容 |
2.3.1 观花树种资源统计与群落特征分析 |
2.3.2 观花树种开花时序及观赏期研究 |
2.4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南京市综合公园观花树种资源分析 |
3.1 观花树种物种组成分析 |
3.2 观花树种观赏特性分析 |
3.2.1 观花树种花色分析 |
3.2.2 观花树种花相分析 |
3.2.3 观花树种层次分析 |
3.2.4 观花树种花香分析 |
3.3 观花树种应用多度分析 |
3.4 观花乡土树种应用情况分析 |
3.5 综合公园观花树种资源应用情况总结 |
第四章 南京市综合公园观花树种群落特征分析 |
4.1 情侣园观花树种群落数量特征分析 |
4.1.1 情侣园南区 |
4.1.2 情侣园中区 |
4.1.3 情侣园北区 |
4.1.4 情侣园总结 |
4.2 古林公园观花树种群落数量特征分析 |
4.2.1 古林公园东区 |
4.2.2 古林公园中区 |
4.2.3 古林公园西区 |
4.2.4 古林公园总结 |
4.3 综合公园观花树种群落数量特征总结 |
第五章 南京市综合公园观花树种最佳观赏期研究 |
5.1 开花时序研究 |
5.1.1 情侣园开花时序 |
5.1.2 古林公园开花时序 |
5.1.3 综合公园观花树种开花时序总结 |
5.2 情侣园观花树种最佳观赏周期分析 |
5.2.1 春季观花树种 |
5.2.2 夏季观花树种 |
5.2.3 秋冬季观花树种 |
5.2.4 情侣园总结 |
5.3 古林公园观花树种最佳观赏周期分析 |
5.3.1 春季观花树种 |
5.3.2 夏季观花树种 |
5.3.3 秋冬季观花树种 |
5.3.4 古林公园总结 |
5.4 综合公园观花树种最佳观赏期特征总结 |
第六章 南京市综合公园观花树种配置方式评价 |
6.1 观花时序景观的配置手法 |
6.1.1 花期叠置法 |
6.1.2 花期更替法 |
6.2 综合公园常用观花树种的伴生树种 |
6.2.1 梅的伴生树种 |
6.2.2 桂花的伴生树种 |
6.2.3 广玉兰的伴生树种 |
6.2.4 蜡梅的伴生树种 |
6.2.5 紫薇的伴生树种 |
6.2.6 琼花的伴生树种 |
6.2.7 日本晚樱的伴生树种 |
6.2.8 锦绣杜鹃的伴生树种 |
6.3 综合公园观花树种配置情况总结 |
第七章 总结与评价 |
6.1 结论 |
6.2 创新之处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9)西安市环城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小结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对象界定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环城公园植物景观相关理论研究 |
2.1 相关概念阐述 |
2.1.1 环城公园 |
2.1.2 植物景观 |
2.1.3 植物景观营造 |
2.2 植物的生态环保性 |
2.2.1 植物对净化大气的作用 |
2.2.2 植物的防风通风作用 |
2.2.3 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 |
2.2.4 植物的生态修复作用 |
2.3 植物美学的观赏性 |
2.3.1 植物造景 |
2.3.2 植物的色彩和季相 |
2.3.3 植物的统一和联系 |
2.3.4 植物的标示及强化 |
2.3.5 植物的柔化 |
2.4 中国园林中植物的文化内涵 |
2.4.1 植物寓意 |
2.4.2 传统植物配置 |
2.5 中国园林的植物景观营造特点 |
2.5.1 自然 |
2.5.2 含蓄 |
2.5.3 精巧 |
2.6 植物造景理念的提出与发展 |
2.6.1 量化指标的确定与管理 |
2.6.2 生态体系的建立与研究 |
2.6.3 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
2.7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环城公园植物景观营造案例分析与实地调研 |
3.1 国内外环城公园案例分析 |
3.1.1 北京皇城根遗址公园 |
3.1.2 合肥市环城公园 |
3.1.3 意大利卢卡环城公园 |
3.1.4 英国约克环城公园 |
3.2 实地调研案例的选择 |
3.3 国内环城公园植物景观营造实地调查分析 |
3.3.1 南京市明城墙公园植物景观营造 |
3.3.2 荆州市环城公园植物景观营造调查分析 |
3.4 西安市环城公园植物景观营造调查分析 |
3.4.1 环城西苑段植物景观营造调查分析 |
3.4.2 永宁门段植物景观营造调查分析 |
3.5 西安市环城公园问卷调研与分析 |
3.5.1 问卷内容 |
3.5.2 问卷发放情况 |
3.5.3 问卷统计结果 |
3.5.4 问卷调研分析 |
3.6 环城公园植物景观营造案例所存在的问题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环城公园植物景观营造原则与设计方法研究 |
4.1 环城公园植物景观营造原则 |
4.1.1 因地制宜适地种树原则 |
4.1.2 形式美原则 |
4.1.3 意境美原则 |
4.1.4 生态学原则 |
4.1.5 经济节约原则 |
4.2 环城公园植物景观营造方法研究 |
4.2.1 植物配置的方法 |
4.2.2 植物种类的选择 |
4.2.3 植物布局的形式 |
4.2.4 植物栽植的密度 |
4.2.5 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 |
4.2.6 植物景观营造要点 |
4.3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设计实践——西安市环城公园环城西苑段植物景观营造研究 |
5.1 西安市环城公园相关概述 |
5.1.1 西安市区位概况 |
5.1.2 西安市园林植物景观概况 |
5.1.3 西安市环城公园概况 |
5.2 环城西苑植物景观营造研究 |
5.2.1 环城西苑概况 |
5.2.2 环城西苑植物配置研究 |
5.2.3 环城西苑植物种植方式研究 |
5.2.4 环城西苑植物与园路关系的研究 |
5.2.5 环城西苑植物景观空间类型分析 |
5.2.6 环城西苑植物景观空间序列分析 |
5.2.7 公园植物景观夜景的研究 |
5.3 环城公园环城西苑段植物景观营造所存在的问题 |
5.3.1 月亮桥两端景观所存在的问题 |
5.3.2 全民健身主题下的环城西苑所存在的问题 |
5.3.3 天品西岸出入口广场景观所存在的问题 |
5.4 环城公园环城西苑段植物景观营造优化策略 |
5.4.1 月亮桥两端景观优化 |
5.4.2 环城西苑跑步道优化 |
5.4.3 天品西岸出入口优化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长沙高新区绿地树种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清单 |
附表清单 |
英文缩写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核心概念 |
1.3.1 树种选择 |
1.3.2 城市污染评价 |
1.3.3 植物修复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4.3 灰色系统理论与城市绿地树种选择研究的回顾与发展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2 研究区概况 |
2.1 研究区范围与区位 |
2.2 气候概况 |
2.3 土壤概况 |
2.4 植被概况 |
2.5 用地概况与分类 |
2.6 本章小结 |
3 长沙高新区污染物调查与评价 |
3.1 研究区污染物概况与分析 |
3.1.1 研究区污染物传播的主要介质的概况与分析 |
3.1.2 研究区的土壤污染物概况与分析 |
3.2 实验方法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采样原则与样品采集 |
3.2.3 样品处理与分析 |
3.2.4 分析精度控制 |
3.2.5 污染分布分析方法 |
3.2.6 污染评价方法 |
3.2.7 污染源解析 |
3.2.8 数据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污染物的一般性特征 |
3.3.2 污染物分布 |
3.3.3 污染评价 |
3.3.4 工业、非工业区土壤重金属的关系 |
3.3.5 主成分分析与源解析 |
3.3.6 区域尺度下工业结构与土壤重金属间的关系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图像分割的绿地分类与绿地基本属性划分 |
4.1 绿地分类与绿地需求在树种选择中的意义 |
4.2 绿地分类的方法 |
4.1.1 绿地分类的研究材料 |
4.1.2 绿地的分类方法 |
4.1.3 绿地空间信息的获取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基于绿地需求的树种选择研究 |
5.1 树种评价的研究方法 |
5.1.1 研究材料 |
5.1.2 建立树种评价指标 |
5.1.3 树种指标评价方法 |
5.2 绿地需求的研究方法 |
5.2.1 研究材料 |
5.2.2 绿地需求指标的建立 |
5.2.3 研究区内各类绿地需求解析 |
5.2.4 绿地需求的计算方法 |
5.3 基于灰色关联度法的树种选择研究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树种选择结果 |
5.4.2 树种特征与选择结果的关系 |
5.4.3 绿地属性与选择结果的关系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6.2.1 污染物调查结果的讨论 |
6.2.2 图像分割与绿地分类方法的讨论 |
6.2.3 探讨高关联度树种的特征与成因 |
6.3 展望与不足 |
6.4 本文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清单 |
附录A: 树种数据及来源表 |
附录B: 附图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浅谈园林树种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市中心城区街道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与优化[D]. 龙光红. 西南大学, 2021(01)
- [2]宁波主要乔木枝条纤维特征、力学特性及抗风能力研究[D]. 楼璐.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2)
- [3]基于层次分析法规划昆明市的园林树种[D]. 朱奕婕.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D]. 闫蓬勃.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5]沈阳市铁西区绿色廊道景观调查分析[D]. 赫嵩.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6]城市园林绿地中果树的运用及其评价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D]. 刘冰洁.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7]南京两所高校四季观花树种群落调查与最佳观赏期研究[D]. 罗雨薇.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8]南京市两所综合公园观花树种群落调查及时序景观研究[D]. 邸聪.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9]西安市环城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研究[D]. 王子邦. 长安大学, 2019(01)
- [10]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长沙高新区绿地树种选择研究[D]. 陈铂垚.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