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投资政策分析

第三代投资政策分析

一、第三代引资政策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玉武[1](2021)在《厦门碳化硅(Sic)产业链调查研究报告》文中认为碳化硅被业内专家称为是"黄金赛道",更有甚者称"得碳化硅者得天下"。作为第三代半导体的代表性材料之一,性能优势突出,具有"七高"(高电压、高频率、高电流、高温、高效率、高散热、高可靠性)的显着特点,也称为宽禁带半导体。在电动汽车、5G通信、轨道交通、光伏太阳能等领域具有很高的产业价值。

吴圣[2](2021)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协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现代科技创新。2001年,为了追赶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指导下,由科技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等六部门启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建以来,就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央一号文件先后9次对园区工作做出部署。经过近20年的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取得巨大成就,然而也存在着要素集聚不足、创新水平不高、示范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园区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相互协作,共同构建配套的政策支撑体系,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各类型园区研究中,现有文献对政府协作问题缺乏关注,虽然众多学者已经肯定了政府在园区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但对政府部门的内部机理研究存在不足。一方面,大多数学者都将政府视作为一个主体或基本单元,抽象掉了政府内部的互动关系,没有关注到政府内部协作关系对园区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政府协作研究很少涉及园区领域,理论界关于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内部运行缺乏关注,对存在的协作问题也未能给出有效的解决对策。结合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需要,论文探索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政府部门运行的内在机理,以更好地发挥园区建设中的政府作用,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园区提质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首先,论文根据园区建设中的政府组织结构,将政府协作组织系统分为宏微观两个层面,其中宏观层面为中央、省级和地方政府协作,微观层面为地方政府的内部协作。其次,论文分别从两个层面分析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协作,重点包括协作动因、协作机制,以及协作存在的问题。再次,根据园区建设中的政府职能,分析政府协作问题对园区发展的影响。最后,结合国家高新区和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经验,提出政府协作优化提升的路径及对策建议。论文研究发现:第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初步形成了各级政府以及各部门的分工协作体系。在宏观层面,中央、省级和地方政府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分工协作机制;在微观层面,地方政府普遍构建了县市协作机制和跨部门协作机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形成了一个协作组织系统,这个协作体系的运行情况,决定了政府在园区建设中的作用发挥,从影响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效果。第二,政府协作对促进园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协作还存在许多不足。首先,中央、省级和地方存在协作制度不完善、协作能力缺乏、协作行动不足,使得园区建设缺乏配套的政策体系,未能有效发挥政府作用;其次,县市协作过多依赖于双方对园区建设的重视和积极性,如果双方缺乏共识,县市协作将受到阻碍;再次,地方跨部门协作存在议事协调机构虚设、地方官员协调和支持不足、管理体制不完善、协作资源匮乏等问题。第三,激励失灵是地方政府园区建设行动不足的重要原因,而激励缺失的根源来自于多个方面。由于园区经济效益较低、城乡发展和工农收益差距较大,加上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激励和监管不足,园区建设未能对地方政府形成了足够的激励。地方政府在园区建设中的动力不足,对园区建设的重视和支持较少,不利于县市协作和跨部门协作推动园区建设。第四,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协作存在权威依赖,地方党政领导在地方跨部门部协作中起关键作用。根据地方党政领导在协作中的作用,可以将单一政府建设园区的跨部门协作分为强治理模式和弱治理模式。根据县市党政领导在协作中的作用,可以将在县市共建园区的跨部门协作分为块块带着条条做、县级带着市局做、市级推着县级做、条条求着块块做四种模式。第五,政府协作不足会影响政府职能作用发挥,从而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由于园区的自身特征、政府职能分散化的体制设置、园区所处的特殊环境,园区建设需要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相互协作共同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政府协作不足是政府效率不高和职能作用不明显的一种表现,影响园区建设中的政府作用发挥,从而影响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本文得出以下启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作用,政府内部的相互协作决定了园区建设中政府整体作用的发挥。园区的建设需要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相互协作予以推动,为园区提供配套的、完整的、系统的政策支持。针对当前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政府协作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强园区宏观管理创新,对地方政府进行适当的激励和约束,构建“央省地”协调互补的政策体系;明晰县市在园区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引导地方完善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形成了各部门协同推动园区建设的良好局面。

刘大鹏[3](2020)在《科技型产业园区发展模式转型研究 ——以B集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科技园区的开发主体也呈现多元化趋势。行业发展模式不断迭代,本文研究对象B集团于2009年底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先后在全国多个省市启动和运营了20多个科技创新园区项目,累计规模近800万平方米。2018年之前,B集团主要营业收入来源于房地产和产业园区载体销售。近两年公司积极向科技服务方向转型,但目前,公司转型的战略如何落地,科技服务能力从哪些方面提升尚未有明确工作思路。对此,本文重点探讨了“B集团所处的行业环境是否发生了变化”、“原有战略框架下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围绕科技园区业务转型策略如何落地”三个问题。首先,论文从宏观背景出发,分析了内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同时根据行业发展规律以及当前行业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得出“产业园区开发运营当前存在的共性问题”,同时利用财务基础理论知识,根据近几年B集团的财务表现,采用标杆比对法分析得出“集团当前战略转型成效尚未凸显、需进一步明确科技服务战略落地路径。”随后,文章结合B集团内部资源及现状,根据迈克尔·波特价值链理论,将产业园区开发运营整体业务链条中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进行分解。根据分解结果,运用“核心竞争力理论”得出“抓住价值链中的关键要素或通过系统性方案提升价值链中关键要素将成为整个体系设计是否成功的关键”的结论。针对价值链中的关键要素属性,同时结合研究企业存在问题,依据平台理论,本文认为当前阶段需要打造“产业资源聚集平台”、“产业服务平台”、“产业运营平台”实现关键要素资源的聚集,承载打通产业园区开发运营的主营业务脉络。同时,结合研究企业现状,明确提出未来的客群定位及收益获取方式。最后,依据“资源视角下的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本文认为基于产业园区开发运营过程中的关键价值链,可以形成围绕主营业务的产业生态体系实现产业园区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薛浩[4](2020)在《自由与秩序:民间武术意义的建构 ——基于沛县武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文中研究表明民间武术是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缩影,是地方社会的文化标识,是窥视地方社会运行的微观窗口。它源于生产、扎根民间、相伴生活,并穿梭于中国历史长河中。但民间武术在时空维度的结构性变动中,也必然巧妙地编织成一个关系网络和意义结构。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民间武术长期嵌套于地方社会管理和运行中,在推进地方社会的公共事务、净化社会道德秩序、维持地方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学术界、武术界对民间武术关注颇多,但主要基于本体论视角下考察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或在体育学框架下说武议武,或对其叙事性研究,都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但却未曾充分把握研究对象的社会文化前提下进行研究,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拟从“民间习武所为何来?”为支点对民间武术结构与功能意义的历史人类学考察,运用“四因说”解构不同历史时期的沛县武术,以窥探民间武术是如何将个人、社会及国家勾连起来,由此进行结构生产和功能转换。这或许是对武术史学研究范式的一种新的尝试,并以此学术自觉为基础,有可能对武术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或可对民间武术历史勾画出一幅新的图景。在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与体育学等学科理论指导下,以四因说、自然秩序理论、社会控制理论和国家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研究、田野考察、历史分析、案例研究、口述史等方法,遵循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研究理路,全面考察沛县武术的历史演进、结构与功能变迁,来呈现不同时空坐标下沛县武术“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并以此来探讨民间武术在自由与秩序框架下是如何参与身体秩序和社会秩序建构的,进而对民间武术进行现代文化图景的意义建构。其得出主要结论:(1)在传统时期,民间武术扮演着村落自治与管理的非官方组织。不仅具有传承武术拳种、发扬武术精神的作用,还兼具促进社会认同、参与社会治理、调试社会秩序等功能。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其功能选择由国家、社会与个人需求来判定,并在一个整体框架内适时调整。(2)民间习武作为世人追求自由的惯常手段,既有历史必然性,也有其自身主动选择性。习武是一种价值指向性的积极自由行为,并以此来满足自身价值预设。但价值达成之余,因人之欲的驱使而不断扩张,以掠获更大的资源与权力空间等,但必然受到武林制衡、社会控制与国家治理,从而使之走向秩序。(3)民间武术既是社会控制的目标,又是社会控制的手段。在地方社会秩序的建构中起着一种精神性的情感纽带作用,其能够很好地实现一种彼此接近的互通或一种高度自觉的共同,从而产生自我与他人的无形制约。从社会控制的价值取向上来看,民间武术相较于行政干预或强权政治,则能更加根本地、更加有效地触及人们的精神、情感世界,从而实现基于价值达成概念下的社会控制。(4)民间武术在不同时期被国家征用是一个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过程。其根据国家主题的转换、政府性质的变迁与人民生活的需求来采择其结构功能,而使之为国所用、为社会服务以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与此同时,民间武术自身依照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需适时调整自身角色和定位。(5)民间武术的演进与变迁是地方社会秩序建构与变动过程的缩影,也是国家意志行为向地方性社会延伸、管辖、治理的具体应现,具有鲜明的国家在场、社会治理与精英行动互为共治的特点,并由此体现出民间武术从自由到秩序的意义建构过程。(6)民间武术意义的现代建构是其依据自身的调适与更新机制,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变化的自然生态与社会文化环境所作出的积极回应,是一种由文化主体依靠自身能动性所进行的文化创新和发展,是文化变迁的一种积极形式。

廖莉[5](2020)在《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税收措施适用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国际投资协定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四个发展过程:1950-1964年初始阶段、1965-1989年分化阶段、1990-2007年扩张阶段、2008年至今重新定位阶段。现阶段处于国际投资规则重构之际,“国际税收和投资政策协调一致”是世界国际投资协定改革的重要议题。1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国际投资政策与国际税收的协同需要处理两个问题:一是国际投资协定中的东道国税收措施监管功能如何实现平衡;二是国际投资协定与国际税收协定存在税收互动性,国际投资协定的实体义务和争端解决机制如何与国际税收协定的实体义务和争端解决机制相协调。国际投资协定中保留税收措施的监管功能产生了东道国、投资者对东道国税收措施承担国际投资条约义务的矛盾对立:一方面,东道国税收措施监管功能需要保留东道国税收措施在国际直接投资活动中的适用空间。而国际投资协定恰恰是规制东道国国家行为(包含税收措施)的国际条约,它要求东道国税收措施必须符合国际投资协定的相关投资待遇标准。东道国希望保留税收措施监管功能也就意味着东道国希望国际投资协定项下的条约义务尽量为东道国税收措施的实施留足灵活的政策空间,秉承着条约义务对税收措施的适用采取有限度排除或者完全排除的态度;另一方面,国际直接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关注东道国税收的稳定性、税负高低、税收待遇等问题,要求东道国在税收措施适用上承担高标准的投资保护义务。国际投资协定的实体义务和争端解决机制如何与国际税收协定的实体义务和争端解决机制相协调需要厘清国际投资协定与国际税收协定中有关税收种类、税收待遇和争端解决机制的区别,有助于避免条约冲突和实现条约间的最大协同效应。为此,本文针对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税收措施适用问题展开研究,以期待寻找到国际投资协定对税收措施进行法律适用的合理空间,为我国国际投资协定税收措施的适用提供完善建议。全文除导论外共分为四章:引言部分是对本文问题的提出、研究价值及意义、文献综述、主要研究方法、论文的结构及创新问题进行的说明,作为全文的背景介绍,开启对全文的分析。第一章题为“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税收内涵和种类”。国际投资协定条文中一般不存在对税收的明确定义。虽然世界各国对于税收内涵已经达成了某些共识,但各国国内税收概念差异依然存在,一国国内对税收概念的理解也有不同视角。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税收措施作为一种国家措施,其核心要素和载体是“税收”。国际投资协定中税收措施认定实质是对税收措施中的“税收”认定。第一节研究税收措施中的税收内涵,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税收内涵包含四个要件:第一、向国家支付一定的货币;第二、由法律规定;第三、对特定主体规定了强制义务;第四、为了公共目的。国际投资协定仲裁实践对税收的认定采用了一般法律的税收概念,而并非宪法意义上的税收概念;二是国际仲裁庭对税收合法性审查采用形式标准,国际仲裁庭对税收合法性的审查仅运用一般法律标准。也就是说国际仲裁庭对税收内涵中的第二要素即税收合法性并未进行实质审查。第二节研究税收措施的税收范围,通过比较研究DTA中的税种范围、WTO规则的税种范围以及NAFTA、ECT投资章节中的税种范围,得出如下结论: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税收种类应摒弃国际投资实践中的限制性解释方法,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税收种类应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第二章题为“国际投资协定中税收措施适用的模式”。理论上,东道国税收措施与东道国管理外资的一般措施相同,均存在于国际直接投资活动中并成为国际投资协定的调整对象,国际投资协定对税收措施完全适用。然而,税收措施较国际直接投资活动中的其他国家措施而言,具有特殊性。特殊性在于东道国税收措施的监管功能体现了税收主权。通过本章的归纳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实践中,基于国家税收主权考虑,主权国家在国际投资协定中对税收措施的适用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模式:全部适用,这种模式是指税收措施全部涵盖在国际投资协定中进行适用;普遍排除,这种模式毫无保留地排除税收措施在国际投资协定中的适用,国际投资协定中的任何条款不得适用于东道国税收措施;有限适用,这种模式是指国际投资协定的投资待遇、投资保护和争议解决条款部分适用于税收措施,而并非全部适用于税收措施。有限适用模式中,各国际投资协定通过采用附属型或者专款型条款限定实体待遇义务和争端解决机制对税收措施的具体适用。本章研究国际投资协定适用税收措施的总体模式为中国BIT适用税收措施的模式提供了研究基础。第三章题为“国际投资协定中税收措施适用的法律分析”。本章分四节对税收措施适用进行法律分析,分别围绕实体待遇和保护、争端解决机制两大内容对税收措施的适用展开法律分析。本章的法律分析是主权国家对国际投资协定税收措施适用模式选择的基础和出发点。第一节研究公平公正待遇对税收措施的法律适用,得出如下结论:国际投资协定中的公平公正待遇应尽量排除税收措施的适用。原因在于公平公正待遇内容的抽象性以及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独有国家义务使得公平公正待遇存在较大的可诉性。结合国际仲裁实践看出,税收措施对公平公正待遇的违反主要包括违反稳定性原则、正当程序原则和透明度原则;第二节研究无差别待遇对税收措施的法律适用,主要对税收措施所引起的国民待遇义务与国际税收协定中的非歧视待遇义务相区别,得出税收措施可能产生BIT国民待遇义务和DTA非歧视待遇义务的冲突,BIT国民待遇义务应排除税收措施的适用;第三节研究间接征收对税收措施的法律适用。结合国际投资仲裁实践,总结了税收措施构成间接征收的主客观标准。得出如下结论:国际投资仲裁庭对税收措施构成间接征收持谨慎态度。税收措施构成间接征收的风险小于税收措施违反公平公正待遇义务的风险;第四节研究争端解决机制对税收措施的法律适用。通过将投资者-东道国国际仲裁对税收措施的适用与DTA中的税收争议争端解决机制进行比较研究,分析投资者-东道国国际仲裁对税收措施的适用将对国家税收主权产生重要影响,并可能异化为投资者寻求涉税争议解决路径的新通道。第四章题为“中国BIT适用税收措施的完善建议”。第一节和第二节以中国现行BIT实体待遇和保护、投资者-东道国争议解决范围对税收措施的法律适用为研究起点,得出如下结论:较之于无差别待遇、征收条款,中国BIT公平公正待遇对税收措施的适用存在较多法律问题,诸如:公平公正待遇排除税收措施适用的数量较少、公平公正待遇条款表述过于简单、条约序言中存在税收法律的稳定性承诺等等,这需要对中国BIT公平公正待遇条款进行适当修正以适应税收措施的法律适用;中国第二代BIT国际投资仲裁争端解决机制不利于我国海外投资者就东道国税收措施提起国际仲裁,需要引入相关机制进行调整;中国第三代BIT中的国际投资仲裁争端解决机制就涉税争议管辖权而言,需要排除税收措施的适用或者建立相应的国际仲裁庭管辖权约束机制。第三节针对我国现行BIT适用现状,提出了完善中国BIT税收措施法律适用的基本思路。中国BIT税收措施法律适用的完善需要中国立足BIT升级发展的国际现状,坚持国家税收主权基本原则,通过建立税收措施例外专门条款、完善实体待遇和保护条款内容等路径完善中国BIT税收措施的法律适用。

许文彬[6](2020)在《“飞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横向府际合作研究 ——以盐城市大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沿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探索前进,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过程,地方经济蓬勃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了出来,城市间发展差距有越拉越大的趋势。“飞地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承接产业转移、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受地方政府关注和欢迎。而通常作为“飞地经济”载体的跨区域合作共建园区,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涌现。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府际合作、建设共建园区的过程中,一部分园区获得了成功,府际合作取得了可观的收益;而也有相当一部分园区惨淡经营,最终以失败告终。如何利用共建园区这一载体加强府际合作,通过“飞地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多赢,已经成为政治学、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的学者研究区域一体化、府际合作的重点方向。本文借助于府际关系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等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对飞地经济、共建园区、府际合作进行了概念界定,对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行政区划内的跨区域合作共建园区——常州高新区大丰工业园、苏州盐城沿海合作开发园区、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的现状进行梳理,以此作为论文的基础,展开“飞地经济”发展过程中横向府际合作相关问题的研究。通过对大丰区合作共建园区进行逐一分析和比较,找出不同的共建园区发展建设过程中政府角色、合作动机、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困境,并着重分析其原因。大丰区这三个共建园区均诞生于相应的政治背景之下,虽然运营模式不甚相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但都面临着不少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于顶层设计缺失、管理体制不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园区管理机构自主性不足等诸多方面。同时,参考苏州工业园区、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合作园、深汕特别合作区等成功案例的建设管理经验,为大丰区共建园区的发展和府际合作提供借鉴。针对大丰区合作共建园区府际合作中面临的问题,提出包括强化管理机制、完善激励制度、争取政策支持和优化营商环境等解决对策,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推动“飞地经济”的发展,实现多赢;由此延伸到中国“飞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府际合作,从树立合作共赢的科学理念、构建长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和创建科学的开发运营模式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优化提升的对策建议。

李欣鞠[7](2020)在《建构与传承:山西黎侯虎文化记忆研究 ——基于黎城县北桂花村的田野调查》文中提出文化记忆是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区域特质和文化符号的集合体。文化记忆的存在对凝聚文化情感、构建身份认同和传播地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山西黎侯虎是中国民间布艺虎的佼佼者,深厚悠久的历史意蕴与家藏户有的崇虎习俗使其逐渐演化为黎城县的历史文化名片,并最终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盛誉,成为山西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记忆符号之一。基于此,本文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对山西黎侯虎文化记忆展开研究。论文以黎侯虎文化传承较为突出的北桂花村作为田野点,对黎侯虎文化记忆的历史建构与时代传承进行实地考察。论文以黎城县北桂花村三代黎侯虎传承人、制作者以及当地的文化学者作为访谈对象,结合文化记忆理论及传播学相关知识,探究黎侯虎文化记忆建构的传播路径和内容构成,分析黎侯虎文化记忆传承的形式及特点,总结黎侯虎文化记忆的当代价值与现实弊端,以期在理论和现实层面对黎侯虎文化记忆的建构与传承有所裨益。本文主要以黎侯虎文化记忆的历史建构、媒介呈现与代际表达及其当代价值为主要框架。研究发现,黎侯虎的文化记忆是由“建构”与“传承”两个方面共同构成的。黎侯虎文化主要通过符号化的物质载体、场景化的记忆空间以及历史意蕴来建构记忆;黎侯虎文化记忆的传承主要表现在横向的媒介呈现和纵向的代际表达。同时,黎侯虎文化记忆的媒介呈现以人、组织、技术、空间为依托,因时代进步而更加丰富多样,但新媒介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媒介的消亡,黎侯虎文化记忆由此体现出新旧媒体同步化的表征。此外,文化记忆的传承具有鲜明的“代际差异”特征,不同代际的传承者在媒介使用、价值认知、角色定位和传承观念等方面有诸多差异,但都认同黎侯虎文化的精神内核,共同致力于黎侯虎文化记忆的传承。需要强调的是,第三代传承者仍然处于萌芽之中,尚未真正成熟。由于文化传承权力的下放,第三代传承者出现了特殊的“文化反哺”现象,主要表现在技术反哺和观念反哺两个方面。黎侯虎文化有其自身生存的时代土壤,它能够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建构地域身份认同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但黎侯虎文化记忆的传承还存在一些现实弊端,如传承可持续力不强、静态单向式展陈等。因此,对比研究之后,本文认为,文化记忆的历史建构与时代传承需要关注文化记忆的历时性发展,利用媒介特性激活文化记忆;彰显区域文化特色,实现文化记忆传承与创新。促进中国民俗文化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使其成为中国民族文化记忆的中坚而得以良性传播,这是一个切近的文化命题。而如何使之得到广泛的世界认同,进而成为人类文化记忆的有效组成部分,亦将是一个必须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议题。

刘妍卿[8](2020)在《网络乡村的“新三农”图景 ——对条山农场新经济生产方式的民族志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本篇论文选择甘肃省景泰县条山农场作为调查地点,运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网络乡村、农场新经济以及经济生产方式进行调查分析。时代的变迁造就不同时期的农场经济形势。在我孩童时期农场的土地属于个人包产到户的模式,村民们会去实体店购买东西,去菜市场购买食物等实体经济模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农场人们对于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以及购买时的需求、购买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打破了以往的实体购买的固定化。研究发现,现如今随着互联网的运用和发展,条山农场新经济生产方式发生彻底的改变,尤其是“网生代”(90-00后)互联网思维的运用促使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的改变。网络的运用让条山农场经济增长呈上升趋势,农场为了促进农产品的外销,发展旅游业,设置旅游景点条山农庄,农庄内以农业旅游为主,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住宿和独具风格的四合院,还有不定期的篝火晚会和生态放养等旅游项目。在旅游观光的过程中充分的感受条山农场的种植基地、生产基地等等。不管是“网生代(90-00后)”还是移动网络用户运用时下火热的朋友圈或者小视频软件比如快手,抖音等将活动内容传递给观众,吸引受众。农场除了运用旅游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农场经济发展之外,还有线上销售平台,根据条山农场农产品的种类,将产品加工生产出售。他们在淘宝天猫、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销售,电商销售取名为条山农场食品旗舰店,主要经营条场农产品。微信公众号可以准确定位用户,以产品链接的方式销售。农产品销售以前全部是线下的消费模式,他们会邀请外地的收购采购人员来当地勘察,收购时将农产品按照等级划分,以原材料的方式销售。现在农场的销售者根据网络运用和生产方式的改变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线下会根据原材料加工技术生产食品,线上销售这些加工食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旅游与新媒体相融合的宣传方式,促进农场新经济的发展。

张俊[9](2019)在《创新导向下高科技园区的规划管控研究 ——以广州科学城与新加坡纬壹科技城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知识经济背景下,国际上广泛地把高科技园区作为集聚创新资源、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平台与空间载体。在科技园区自身的迭代演进的过程中,不断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地理现象,这种新的发展趋势对传统高科技园区的空间布局与规划管控产生了明显的冲击,同时传统的规划管控方式也越来越难以适应高科技园区创新发展的需求。本文在理论研究层面对相关概念进行解析,并梳理国内外高科技产业园区有关于规划管控的研究进展,形成文章的理论研究背景;在实践案例研究层面,通过对广州科学城与新加坡纬壹科技城两个案例进行深度剖析与比较分析,总结创新导向下广州科学城规划管控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纬壹科技城的规划管控经验,并对我国创新导向下科技园区的规划管控提出相应的策略与建议,以期能够丰富和深化高科技园区创新发展与规划管控的既有研究,并对我国的高科技园区的转型升级有所借鉴。本文通过文献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相对系统而全面地剖析广州科学城目前转型升级在规划管控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对我国创新导向下科技园区规划管控提出相应的建议。全文共七章:第一章绪论,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对象选择以及研究方法与框架等进行阐述;第二章为相关概念解析及研究综述,对创新、科技园区与规划管控概念进行解析并对国内外高科技园区规划管控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形成文章的理论研究背景;第三章广州科学城规划管控实证研究,在梳理广州科学城发展历程与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广州科学城在知识创新背景下转型升级所面临的问题;第四章创新导向下新加坡纬壹科技城规划管控案例研究,在梳理纬壹科技城发展历程与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其在建设实践中在园区开发运营、总体规划以及精细化配套服务等规划管控方面的经验;第五章纬壹科技城与广州科学城的比较研究,从园区的开发建设与管理、总体规划理念与土地管理以及创新空间营造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的比较论证;第六章创新导向下高科技园区规划管控的策略与建议,从突破传统的开发模式创新科技园区运营管理实践、以总体规划与土地管理为核心的园区空间供给侧改革以及园区用地与功能空间的精细化管控三个方面对广州科学城转型升级提出相关的建议;第七章为研究结论与展望,进一步提炼文中的主要结论,根据论文中的主要不足之处提出后续研究展望。

李东杨[10](2019)在《习近平分配正义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也需要以实践作为客观基础。习近平分配正义观正是顺应时代发展、为满足实践需要而产生的科学理论。在新时代,随着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逐渐凸显出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改革依然存在的分配不正义问题亟需解决。中国传统分配正义思想、西方分配正义思想由于其自身理论缺陷、时代背景限制没有解决好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中的分配不正义问题。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分配正义思想基础上正在努力解决此问题,并呈现出其科学性。目前,有的学者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中国传统分配正义思想和西方分配正义思想进行研究,并取得一些积极成果。但是,学术界缺乏对习近平分配正义观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提炼和研究。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文本资料对习近平分配正义观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提炼和研究。习近平分配正义观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正在形成的新的分配正义理论,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概括和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之后,亟需深入研究的—项重要课题。以“习近平分配正义观”为论文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具体论证过程中,本论文在回顾相关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遵循“实践基础——主要内容——现实运用——理论地位——现实意义”的研究思路,进而研究理论基础、实践基础、主要内容、现实运用、理论地位、现实意义等基本问题。从基本理论上看,习近平分配正义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分配正义思想和中共历代主要领导人分配正义思想为理论基础,同时又充分汲取中国传统分配正义思想的精华和借鉴吸收西方分配正义思想中的有益成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实际,进行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从实践基础上看,中共历代主要领导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对分配正义的探索实践成果,以及习近平在知青时期、从政时期对分配正义的探索实践成果,为习近平分配正义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从主要内容上看,习近平分配正义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立场”、“基本原则”和“主要表现”等。本论文在对“基本立场”的阐释中,分别从国际和国内角度深入阐释“以人民为中心”基本立场下分配正义的含义。在对“基本原则”的分析中,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基本立场下的贡献原则、平等原则和补偿原则的统一。“三个原则”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在对“主要表现”的论述中,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宏观框架,将习近平分配正义观概括为经济领域分配正义观、政治领域分配正义观、文化领域分配正义观、社会领域分配正义观和生态领域分配正义观,以及各个领域分配正义观应用的具体政策。在论述习近平分配正义观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以精准扶贫政策为例展示习近平分配正义观的现实运用。精准扶贫政策体系是以习近平分配正义观为理论基础,它是随着习近平分配正义观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精准扶贫政策是对习近平分配正义观“基本立场”的现实遵循;精准扶贫政策是对习近平分配正义观“基本原则”的现实坚持;精准扶贫政策是对习近平分配正义观“主要表现”的现实运用。从理论地位上看,习近平分配正义观来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中共历代主要领导人分配正义思想、中国传统分配正义思想和西方分配正义思想。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中共历代主要领导人分配正义思想和中国传统分配正义思想的继承,是对西方分配正义思想的借鉴。同时,习近平分配正义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分配正义思想的发展,是对中共历代主要领导人分配正义思想的丰富,是对中国传统分配正义思想的弘扬,是对西方分配正义思想的批判。从现实意义上看,习近平分配正义观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中的现实分配不正义问题,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及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成新时代使命等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它对解决全球发展失衡问题,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共商、共建、共享,以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也具有指导作用。经过较为全面系统研究习近平分配正义观之后,本论文得出了三个创新性的观点。第一,习近平分配正义观的基本原则是“以人民为中心”基本立场下的贡献原则、平等原则和补偿原则的统一。第二,习近平分配正义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发展的新阶段。第三,精准扶贫政策是对习近平分配正义观的创造性运用。

二、第三代引资政策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三代引资政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厦门碳化硅(Sic)产业链调查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绪论
    1)业内企业(实地调研):
    2)专家团队(电话访谈):
    3)政府人员(深度面谈):
二、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概述
    (一)第三代半导体发展概述
三、产业链的概念及碳化硅产业政策
    (一)产业链的概念
    (二)碳化硅产业政策
四、厦门碳化硅产业链现状分析
    (一)厦门碳化硅投资项目汇总
    (二)厦门碳化硅产业链分布及优劣势分析
    (三)厦门碳化硅企业简介及发展情况
        1.瀚天天成-----碳化硅外延片
        2.芯光润泽----碳化硅器件、模块
        3.华天恒芯---碳化硅芯片
        4.紫硅半导体----碳化硅处延片生产设备
        5.碳化硅应用端企业介绍
    (四)厦门碳化硅产业合作情况
五、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建议
    (一)厦门碳化硅产业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研发技术人员缺乏、研发投入不够
        2.闭环产业链并没有完成打通
        3.缺乏有能力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的龙头企业
        4.技术、良率、工艺水平需提高
    (二)厦门碳化硅产业链发展建议
        1.打通闭环产业链
        2.全产业链设计、一体化实施
        3.关键技术突破,工艺改良,提高竞争力
六、结语

(2)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协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农业科技园区研究现状
        1.3.2 政府协作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目标、思路及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1.7 数据来源
    1.8 创新点
    1.9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本研究的基本概念
        2.1.1 政府协作相关概念
        2.1.2 农业科技园区相关概念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政府行为理论
        2.2.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2.3 协作公共管理理论
        2.2.4 创新系统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情况
    3.1 世界各国的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情况
    3.2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
        3.2.1 地方自主探索阶段(80 年代末—2000年)
        3.2.2 中央引导下的规范建设阶段(2001—2009年)
        3.2.3 全面创新探索阶段(2010—2016年)
        3.2.4 提质升级发展阶段(2017 年—至今)
    3.3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现状
        3.3.1 园区数量和空间分布
        3.3.2 园区的产业分布情况
    3.4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目标、功能及管理制度
        3.4.1 园区的建设目标和主要功能
        3.4.2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制度
    3.5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政府部门
        3.5.1 园区建设的政府组织架构
        3.5.2 宏微观视角下的园区建设政府协作框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央、省级和地方政府协作
    4.1 央省地协作动因和责任分工
        4.1.1 央省地协作的动力机制
        4.1.2 政府纵向协作的责任分工
    4.2 协作治理框架下园区建设央省地协作机制
        4.2.1 理论与方法
        4.2.2 央省地协作分析
        4.2.3 协作存在的问题
    4.3 地方政府的协作行为分析
        4.3.1 园区建设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4.3.2 地方政府协作行动不足的原因分析
        4.3.3 实证案例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地方政府的内部协作
    5.1 园区建设的县市政府协作
        5.1.1 县市协作及其动因
        5.1.2 县市协作机制及协作结果
        5.1.3 县市协作问题及其产生机理
        5.1.4 案例分析
    5.2 园区建设的跨部门协作机制
        5.2.1 跨部门协作及其动因
        5.2.2 跨部门协作的协调组织
        5.2.3 单一政府建设园区的跨部门协作机制
        5.2.4 县市政府共建园区的跨部门协作机制
    5.3 园区建设的跨部门协作困境
        5.3.1 研究方法
        5.3.2 地方政府的跨部门协作困境
        5.3.3 讨论:地方领导和协作规则对跨部门协作的作用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政府协作对园区发展的影响机理
    6.1 政府协作与园区建设的政府职能
        6.1.1 园区建设中的政府职能
        6.1.2 政府协作与政府职能作用
    6.2 政府协作在园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6.2.1 集聚和整合政府资源促园区发展
        6.2.2 提高园区建设的政府职能效率
        6.2.3 促进园区体制机制的变革与创新
    6.3 政府协作问题对园区发展的影响
        6.3.1 园区建设政府协作问题的一般性
        6.3.2 政府协作问题对园区发展的影响分析
    6.4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园区建设中政府协作的提升与优化
    7.1 园区建设的宏观管理模式创新
        7.1.1 其他类型园区的建设经验
        7.1.2 园区建设宏观监管与激励
    7.2 中央、省级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协作
        7.2.1 国家高新区政策协作经验
        7.2.2 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启示
    7.3 地方政府内部协作的宏观引导
        7.3.1 政府协作引导的政策工具
        7.3.2 地方政府内部协作的引导策略
    7.4 地方层面的园区管理体制建设
        7.4.1 构建以执行为导向的协调机构
        7.4.2 明确县市之间的责任关系
        7.4.3 完善园区管理服务机构建设
    7.5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结论、启示和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讨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科技型产业园区发展模式转型研究 ——以B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标与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方法
    1.3 本文特色与研究意义
        1.3.1 本文特色
        1.3.2 研究意义
2 相关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产业价值链理论
        2.1.2 服务主导逻辑理论
        2.1.3 协同进化理论
        2.1.4 分工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产业园区发展基础理论的研究
        2.2.2 我国产业园区运营模式转型动力研究
        2.2.3 产业园区运营模式转型方式与路径研究
        2.2.4 文献述评
3 科技型产业园区发展模式转型关键要素分析
    3.1 从发展经验角度产业园区发展关键要素
        3.1.1 国外产业园区发展经验
        3.1.2 我国产业园区发展经验
        3.1.3 小结
    3.2 园区升级路径角度下的关键发展要素
        3.2.1 国外产业园区升级路径
        3.2.2 我国产业园区模式发展路径
        3.2.3 小结
    3.3 产业园区发展关键要素小结
4 B集团经营环境及现状分析
    4.1 B集团经营环境分析
        4.1.1 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4.1.2 行业内部发展环境分析
        4.1.3 行业共性问题分析
        4.1.4 小结
    4.2 公司概况及经营状况
        4.2.1 股权结构
        4.2.2 业务板块
        4.2.3 B集团科技园区业务现状分析
        4.2.4 小结
    4.3 B集团发展优劣势分析
        4.3.1 现有竞争优势分析
        4.3.2 现有发展劣势分析
        4.3.3 小结
5 B集团产业园区发展模式落地方案设计
    5.1 园区发展模式落地方案设计整体构想
        5.1.1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5.1.2 基于当前环境下市场需求分析
        5.1.3 满足价值链关键要素构建专业支撑平台
    5.2 产业支撑体系关键要素如何聚集
        5.2.1 解决产业资源聚集
        5.2.2 锁定核心客户需求,明晰盈利方式
    5.3 产业支撑体系落地整体策略
        5.3.1 以三大平台为支撑构建产业生态
        5.3.2 打造示范园区,快速形成产业聚集主体及政府吸附
        5.3.3 升级产业金融投资体系,引领打造产业金字塔结构
    5.4 B集团发展模式转变结果预估
        5.4.1 企业发展对标
        5.4.2 未来收益预测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自由与秩序:民间武术意义的建构 ——基于沛县武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中国武术研究述评
        1.3.1.1 武术的起源和概念研究
        1.3.1.2 武术的价值和定位研究
        1.3.1.3 武术的保护和发展研究
        1.3.2 地域武术研究述评
        1.3.3 武术人类学研究述评
        1.3.4 民间武术研究述评
    1.4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4.1 概念界定
        1.4.1.1 民间武术
        1.4.1.2 自由
        1.4.1.3 秩序
        1.4.1.4 自由与秩序的辩证
        1.4.2 理论基础
        1.4.2.1 四因说
        1.4.2.2 自然秩序理论
        1.4.2.3 社会控制理论
        1.4.2.4 国家治理理论
    1.5 研究问题与创新
        1.5.1 研究问题
        1.5.2 研究创新
        1.5.2.1 研究视角的创新
        1.5.2.2 研究思路的创新
        1.5.2.3 学术观点的创新
    1.6 研究对象与方法
        1.6.1 研究对象
        1.6.2 研究方法
        1.6.2.1 文献研究法
        1.6.2.2 田野调查法
        1.6.2.3 历史分析法
        1.6.2.4 案例研究法
        1.6.2.5 口述史方法
    1.7 研究思路与内容
        1.7.1 研究思路
        1.7.2 研究内容
    1.8 研究重点与难点
        1.8.1 研究重点
        1.8.2 研究难点
2 历史与田野:江苏沛县的历史文化与区域图景
    2.1 历史情景中的田野
    2.2 地理场景中的田野
    2.3 现实图景中的田野
    2.4 沛县域景中的武术
3 演进与变迁:江苏沛县武术的历史考察
    3.1 古代沛县武术(秦汉—1840年)
        3.1.1 古代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3.1.2 古代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3.1.2.1 兵操演练
        3.1.2.2 隐匿民间
        3.1.2.3 寓于舞中
        3.1.3 古代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3.1.3.1 战事之需
        3.1.3.2 武举制度
        3.1.3.3 任侠尚武
        3.1.4 古代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3.1.4.1 统一天下
        3.1.4.2 治国理政
        3.1.4.3 竞逐自由
    3.2 近代沛县武术(1840年—1949年)
        3.2.1 近代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3.2.2 近代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3.2.2.1 流转授拳
        3.2.2.2 民间结社
        3.2.2.3 湖团组织
        3.2.3 近代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3.2.3.1 自然环境
        3.2.3.2 政权迭变
        3.2.3.3 社会变迁
        3.2.4 近代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3.2.4.1 驱除鞑虏
        3.2.4.2 强国强种
        3.2.4.3 自由放任
    3.3 现代沛县武术(1949年—2000年)
        3.3.1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
        3.3.1.1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3.3.1.2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3.3.1.3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3.3.1.4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3.3.2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
        3.3.2.1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3.3.2.2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3.3.2.3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3.3.2.4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3.4 当代沛县武术(21世纪—至今)
        3.4.1 当代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3.4.2 当代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3.4.2.1 竞技武术
        3.4.2.2 群众武术
        3.4.2.3 学校武术
        3.4.3 当代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3.4.3.1 国家战略
        3.4.3.2 政策利好
        3.4.3.3 续写传统
        3.4.4 当代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3.4.4.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4.4.2 搞活沛县武术产业
        3.4.4.3 提升全民健身健康
        3.4.4.4 助力地域品牌建设
        3.4.4.5 参与现代社会治理
4 记忆与表达:江苏沛县武术的门派纷呈
    4.1 沛县武术门派的历史形成
    4.2 沛县武术门派的纷呈图景
        4.2.1 纷呈图景
        4.2.2 地理分布
        4.2.3 传承谱系
    4.3 沛县武术门派的拳械套路
        4.3.1 沛县武术内容存量丰厚
        4.3.2 沛县武术器械五花八门
    4.4 沛县武术门派的拳种特点
    4.5 民间武术门派的纷呈根源
        4.5.1 家国同构的政治思维是武术门派纷呈的重要因素
        4.5.2 血缘宗法的传承脉络是武术门派纷呈的制度根源
        4.5.3 宋明理学的文化内核是武术门派纷呈的思想源泉
        4.5.4 门户空间的社会建构是武术门派纷呈的动力机制
        4.5.5 偏于一偶的武学追求是武术门派纷呈的直接动因
5 追问与悬搁:民间习武所为何来?
    5.1 始末缘起:自由的嵌入
    5.2 反本溯源:自由的追问
    5.3 实证考察:自由的达成
6 扩张与制约:民间武术的社会控制
    6.1 民间武术中的自由扩张
        6.1.1 自利则生
        6.1.2 以正求反
        6.1.3 自由扩张
    6.2 社会控制中的民间武术
        6.2.1 利他方能利己
        6.2.2 制衡利益格局
        6.2.3 正义穿插其中
7 平衡与秩序:民间武术的国家征用
    7.1 国家强权与军事征用
    7.2 国家形象与政治征用
    7.3 立德树人与育人征用
    7.4 全民健康与身体征用
8 从自由到秩序:民间武术意义的建构机制
    8.1 精英行动
        8.1.1 武术精英在社会秩序构建中的行动策略
        8.1.1.1 日常生活交往积累了良好的乡性
        8.1.1.2 原发性人力资本增加了社会威望
        8.1.1.3 介入村落公私事务树立公共威望
        8.1.2 武术精英在基层协商民主中的行动策略
        8.1.3 武术精英在村落纠纷调解中的行动策略
    8.2 地方社会
        8.2.1 湖田之争与地方社会
        8.2.1.1 建国前湖田之争
        8.2.1.2 建国后湖田之争
        8.2.1.3 事件之何以形成
        8.2.2 门派林立与地方社会
        8.2.2.1 门派林立彰显社会伦理规训
        8.2.2.2 武术门派参与村落社会治理
        8.2.2.3 武术门派协同调试社会秩序
    8.3 国家在场
        8.3.1 国家权力机构与民间武术
        8.3.2 国家权力代理人与民间武术
        8.3.3 国家权力符号与民间武术
    8.4 相互在场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访谈提纲Ⅰ
附录2 :访谈提纲Ⅱ
附录3 :访谈提纲Ⅲ
附录4 :碑文选录Ⅰ
附录5 :碑文选录Ⅱ
附录6 :碑文选录Ⅲ
附录7 :碑文选录Ⅳ
附录8 :文件Ⅰ
附录9 :文件Ⅱ
附录10 :民事纠纷案例Ⅰ
附录11 :民事纠纷案例Ⅱ
附录12 :口述访谈选录
学习简历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税收措施适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索引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税收内涵和种类
    第一节 税收措施中的税收内涵
        一、税收的学理概念
        二、国际投资仲裁实践的税收内涵
    第二节 税收措施中的税收范围
        一、DTA与 WTO规则调整的税种范围
        二、NAFTA和 ECT投资章节调整的税种范围
        三、确立税种范围的国际仲裁实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际投资协定中税收措施适用的模式
    第一节 国际投资协定对税收措施的完全适用
        一、税收对国际直接投资主体的作用
        二、条约义务对税收主权的规制
    第二节 国际投资协定对税收措施的排除适用
        一、附属型排除和专款型排除
        二、实体义务排除和争端解决机制排除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际投资协定中税收措施适用的法律分析
    第一节 公平公正待遇对税收措施的法律适用
        一、公平公正待遇对税收措施适用的法律风险
        二、认定税收措施违反公平公正待遇的实践
        三、公平公正待遇适用于税收措施的独立性
    第二节 无差别待遇对税收措施的法律适用
        一、税收措施与国际投资协定中的国民待遇
        二、税收措施与国际投资协定中的最惠国待遇
    第三节 间接征收对税收措施的法律适用
        一、税收措施的征收性特征
        二、税收措施构成间接征收的理论标准
        三、认定税收措施构成间接征收的实践
    第四节 争端解决机制对东道国税收措施的适用影响
        一、BIT和 DTA国际仲裁对税收主权的影响
        二、BIT提供了投资者涉税争议的条约选择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BIT适用税收措施的完善建议
    第一节 中国BIT实体待遇和保护适用税收措施的现状与问题
        一、公平公正待遇适用税收措施的现状与问题
        二、无差别待遇适用税收措施的现状与问题
    第二节 中国BIT争端解决机制适用税收措施的现状与问题
        一、完全排除税收措施适用的现状与问题
        二、有限适用税收措施的现状与问题
        三、全面适用税收措施的现状与问题
    第三节 完善中国BIT税收措施法律适用的基本思路
        一、立足中国BIT升级发展的国际现状
        二、坚持税收主权优先基本原则
        三、我国BIT税收措施法律适用的路径选择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一 33起涉税争议一览表
附表二 中国缔结BIT和 DTA对照表
附表三 中国BIT争议解决范围统计表
附表四 中国BIT待遇条款排除税收措施统计表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后记

(6)“飞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横向府际合作研究 ——以盐城市大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本文的创新点及其不足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飞地经济
        二、共建园区
        三、府际合作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府际关系理论
        二、协同治理理论
第二章 大丰区共建园区横向府际合作现状及成效
    第一节 盐城市大丰区共建园区概貌
    第二节 常州高新区大丰工业园横向府际合作现状及成效
    第三节 苏州盐城沿海合作开发园区横向府际合作现状及成效
    第四节 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横向府际合作现状及成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丰区共建园区横向府际合作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大丰区共建园区横向府际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三个共建园区面临的共同问题
        二、共建园区各自面临的不同问题
    第二节 大丰区共建园区横向府际合作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顶层设计缺失
        二、管理体制不完善
        三、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
        四、园区管理机构自主性不足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先进园区横向府际合作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家合作治理中的主体变换:苏州工业园区
    第二节 飞入地主导型的区域合作: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合作园
    第三节 飞入地与飞出地共治型的区域合作:深汕特别合作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飞地经济”发展过程中提升横向府际合作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强化横向府际合作的体系构建
        一、树立合作共赢的科学理念
        二、构建长效的组织管理体系
    第二节 优化横向府际合作的制度设计
        一、建立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
        二、创建科学的管理运营模式
    本章小结
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7)建构与传承:山西黎侯虎文化记忆研究 ——基于黎城县北桂花村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山西黎侯虎历史溯源
    一、历史记忆
        (一)物质载体:黎侯虎
        (二)记忆空间:黎城县及北桂花村
    二、历史传承
        (一)传承特质
        (二)发展现状
第二章 文化记忆的历史建构
    一、黎侯虎:文化记忆的文化意符
        (一)色彩意义
        (二)图像表征
        (三)制作思维
    二、文本:文化记忆的历史阐释
        (一)《左传》:“商纣阅兵”、“晋复立黎”——故土之证
        (二)《尚书》:“西伯戡黎”——屠戮之殇
        (三)《诗经》:《式微》——复国之叹
    三、仪式:文化记忆的固化和再生产
        (一)祭祀大典
        (二)黎氏祠堂
    四、乡愁与礼:文化记忆的意义表达
        (一)“乡愁”:共同情感
        (二)“礼”:共同规范
第三章 文化记忆的媒介呈现和代际表达
    一、媒介呈现:人·组织·技术·空间
        (一)“人”为本:家庭传承
        (二)“组织”为线:政府引导
        (三)“技术”为媒:印刷·电子·数字
        (四)“空间”为形:专业空间与特殊空间
    二、代际表达:价值·角色·范式
        (一)外观演变:“狰狞”到“敦厚”
        (二)价值凸显:“自我”与“群体”
        (三)角色定位:制作·传承·创新
        (四)传承观念:家庭·组织·契约
第四章 文化记忆的当代价值及发展策略
    一、当代价值
        (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二)建构地域身份认同
        (三)发展县域文化产业
    二、发展策略
        (一)布艺虎文化对比分析
        (二)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
第五章 反思与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8)网络乡村的“新三农”图景 ——对条山农场新经济生产方式的民族志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三 关键词解释
    四 研究方法
    五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
    六 田野地点
第一章 条山农场“三代人”
    1.1 条山农场“创建者”
    1.2 条山农场“生产者”
    1.3 条山农场“创新者”
第二章 相约“梨花节”
    2.1 初见梨花节
    2.2 年年梨花盛开时
第三章 衍生农庄活动
    3.1 “浪漫奇袭”
    3.2 “众志成城”
    3.3 “人约黄昏后”
第四章 电商+农产品
    4.1 “条山牌”农产品
    4.2 线上销售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创新导向下高科技园区的规划管控研究 ——以广州科学城与新加坡纬壹科技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范围内全球科技创新呈现新的发展态势
        1.1.2 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1.3 科技园区作为创新发展主体“以升促建”实现园区跨越式发展
        1.1.4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背景下科技园区建设再出发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选择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解析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创新概念解析
        2.1.2 高科技园区概念解析
        2.1.3 规划管控概念解析
    2.2 国内外高科技园区规划管控的相关研究
        2.2.1 高科技园区空间需求转向研究
        2.2.2 国内外高科技园区规划管控的相关研究
        2.2.3 国内外关于高科技园区整体性研究综述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广州科学城规划管控实证研究
    3.1 广州科学城发展历程及其现状
        3.1.1 广州科学城区位概况
        3.1.2 广州科学城的发展历程
        3.1.3 广州科学城发展现状
    3.2 广州科学城调查概况及现状问题
        3.2.1 广州科学城实证调查概况
        3.2.2 广州科学城受调查者需求特征分析
        3.2.3 广州科学城空间邻近度及其满意度评价
        3.2.4 广州科学城与企业供需矛盾小结
    3.3 广州科学城规划管控的问题剖析
        3.3.1 传统路径依赖下园区惰性的开发政策与管理体制
        3.3.2 既有规划理念与技术方法滞后于企业创新的需求
        3.3.3 精细化规管缺失下园区粗放的土地出让与空间供应
    本章小结
第4章 创新导向下纬壹科技城规划管控案例研究
    4.1 目标导向下纬壹科技城建设缘起与超前规划设计
        4.1.1 纬壹科技城地理区位
        4.1.2 纬壹科技城概念规划
    4.2 纬壹科技城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4.2.1 纬壹科技城建设历程
        4.2.2 纬壹科技城开发现状
        4.2.3 纬壹科技城建设成就
    4.3 纬壹科技城开发与规划管控经验
        4.3.1 面向企业创新的园区开发与运营
        4.3.2 面向企业创新的园区总体规划设计
        4.3.3 面向企业创新的园区土地与配套服务的精细化管控
    本章小结
第5章 纬壹科技城与广州科学城规划管控比较研究
    5.1 科技园区管理与开发建设比较
        5.1.1 科技园区的管理组织架构比较分析
        5.1.2 科技园区的开发建设比较分析
    5.2 科技园区总体规划比较
        5.2.1 科技园区规划设计理念比较分析
        5.2.2 科技园区土地供应管理方式比较分析
        5.2.3 科技园区地块规划指引比较分析
    5.3 科技园区微观创新空间比较
        5.3.1 生物医药组团对比分析
        5.3.2 生态公园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创新导向下我国高科技园区规划管控策略与建议
    6.1 突破传统的开发模式探索科技园区运营管理实践
        6.1.1 科技园区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变革
        6.1.2 灵活多元化的产业园区开发与培育模式
        6.1.3 构建中介机构服务网络促进创新要素流动
    6.2 以园区规划与土地管理为核心的园区空间供给侧改革
        6.2.1 创新转型下第三代科技园区规划思路转变
        6.2.2 创新城市规划土地供应与分类体系
        6.2.3 灵活弹性的土地出让与动态的过程管理
    6.3 科技园区用地与功能空间的精细化管控
        6.3.1 科技园区转型下既有低效用地二次释能
        6.3.2 创新相关功能用途与空间的精细化配套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结论
    研究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广州科学城内就业人员调查问卷
附录2:广州科学城内管委会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3:广州科学城内企业访谈提纲
附录4:广州科学城内就业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5:广州科学城内受访者基本资料与访谈时间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习近平分配正义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提出问题及选题意义
        1.1.1 提出问题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1.2.2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和基本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分配
        2.1.2 公平、公正、正义
        2.1.3 分配正义
        2.1.4 习近平分配正义观
    2.2 相关基本理论
        2.2.1 马克思列宁主义分配正义理论
        2.2.2 中共历代主要领导人分配正义理论
        2.2.3 中国传统分配正义理论
        2.2.4 西方分配正义理论
3 习近平分配正义观的实践基础
    3.1 中共历代主要领导人分配正义实践
        3.1.1 毛泽东分配正义实践
        3.1.2 邓小平分配正义实践
        3.1.3 江泽民分配正义实践
        3.1.4 胡锦涛分配正义实践
    3.2 习近平分配正义实践
        3.2.1 萌芽阶段(1969年-1979年)
        3.2.2 生长阶段(1979年-2012年)
        3.2.3 形成阶段(2012年-至今)
4 习近平分配正义观的主要内容
    4.1 习近平分配正义观的“基本立场”
        4.1.1 分配正义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的重要体现
        4.1.2 “以人民为中心”基本立场下的分配正义概念阐释
    4.2 习近平分配正义观的“基本原则”
        4.2.1 贡献原则
        4.2.2 平等原则
        4.2.3 补偿原则
        4.2.4 三个原则之间的逻辑关系
    4.3 习近平分配正义观的“主要表现”
        4.3.1 经济领域分配正义观
        4.3.2 政治领域分配正义观
        4.3.3 文化领域分配正义观
        4.3.4 社会领域分配正义观
        4.3.5 生态领域分配正义观
5 习近平分配正义观的现实运用——以精准扶贫政策为例
    5.1 精准扶贫政策基本概述
        5.1.1 精准扶贫政策提出过程
        5.1.2 精准扶贫政策主要内容
        5.1.3 国内外扶贫政策之比较
    5.2 精准扶贫政策现实考察
        5.2.1 总体减贫绩效
        5.2.2 地区减贫绩效
        5.2.3 存在问题分析
        5.2.4 未来政策设计
    5.3 精准扶贫政策现实意义
        5.3.1 精准扶贫政策是“基本立场”的现实遵循
        5.3.2 精准扶贫政策是“基本原则”的现实坚持
        5.3.3 精准扶贫政策是“主要表现”的现实运用
6 习近平分配正义观的理论地位和现实意义
    6.1 习近平分配正义观的理论地位
        6.1.1 习近平分配正义观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分配正义思想的继承发展
        6.1.2 习近平分配正义观对中共历代主要领导人分配正义思想的继承丰富
        6.1.3 习近平分配正义观对中国传统分配正义思想的继承弘扬
        6.1.4 习近平分配正义观对西方分配正义思想的借鉴批判
    6.2 习近平分配正义观的现实意义
        6.2.1 “基本立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动力源泉
        6.2.2 “基本原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科学指南
        6.2.3 “主要表现”是全面深化改革伟大实践的行动纲领
7 结语及未来研究展望
    7.1 结语
    7.2 未来研究展望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第三代引资政策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厦门碳化硅(Sic)产业链调查研究报告[J]. 吴玉武. 今日财富, 2021(22)
  • [2]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协作机制研究[D]. 吴圣.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3]科技型产业园区发展模式转型研究 ——以B集团为例[D]. 刘大鹏.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4]自由与秩序:民间武术意义的建构 ——基于沛县武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D]. 薛浩.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5]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税收措施适用问题研究[D]. 廖莉.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6]“飞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横向府际合作研究 ——以盐城市大丰区为例[D]. 许文彬.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7]建构与传承:山西黎侯虎文化记忆研究 ——基于黎城县北桂花村的田野调查[D]. 李欣鞠. 兰州大学, 2020(01)
  • [8]网络乡村的“新三农”图景 ——对条山农场新经济生产方式的民族志考察[D]. 刘妍卿. 兰州大学, 2020(01)
  • [9]创新导向下高科技园区的规划管控研究 ——以广州科学城与新加坡纬壹科技城为例[D]. 张俊.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10]习近平分配正义观研究[D]. 李东杨.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第三代投资政策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