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得主与青年学者畅谈未来

诺贝尔奖得主与青年学者畅谈未来

一、诺奖得主与青年学者共话未来(论文文献综述)

傅小平[1](2021)在《新世纪文学二十年》文中研究说明新世纪文学已走过20年。这20年间,文学从题材到风格,到与读者、市场的关系,到与技术、媒介的关系等等,都经历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远不是几个关键词就能概括,也远不是几个结论就能定义。我作为文学中人,见证了这些变化,却不足以在整体的意义上去梳理和描绘这些变化。也因此,我试着从小说、类型文学、诗歌、戏剧创作、非虚构文学五个方面写下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只当是对正在进行中的新世纪文学做一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探讨。

周莹[2](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郭瀛霞[3](2019)在《大学校庆仪式的文化内涵分析 ——以厦门大学为例》文中认为作为一种校园仪式,大学校庆不仅是隆重的庆典、盛大的节日、成就的展示、人心的凝聚和精神的唤醒,更是一种具有文化特征的记忆;它不仅是大学精神和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伴随着国内“校庆热潮”的掀起,对于校庆仪式的关注和校庆文化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高等教育学和人类学理论为指导,将大学校园看作是重要的仪式场域,将大学校庆看作是大学校园中的重要仪式组成,以厦门大学为个案,展开从宏观到微观的相关分析和理论探讨。宏观方面,回溯厦门大学近百年来的校史长河,校庆仪式经历了“发轫之始、薪火传承、焕然一新、被迫中止、继往开来”的斑驳记忆,零星碎片串联的点点滴滴勾勒出厦大校庆的管理文化、学术文化和育人文化的独特魅力。微观方面,在厦门大学97周年校庆仪式的“田野”中,四大子仪式各具特点,熠熠闪光。校庆大会仪式的场地安排、领导致辞、捐赠仪式、颁奖仪式和国歌校歌合唱流露出了校庆仪式的神圣庄重和情感表达;学术仪式和文体仪式作为校庆中占比最大的仪式构成,通过非刻意流露、非语言交流和符号表征彰显了校庆文化和大学文化的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祭扫仪式无论从过程形式、体化实践,还是时间选择方面,都将厚重的感恩文化和传统文化渗透其中。基于历史梳理和调查结果,校庆仪式作为大学文化和精神的承载者,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分别体现在物质文化内涵、行为文化内涵、制度文化内涵和精神文化内涵四个方面。厦门大学校庆仪式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一砖一瓦,筑牢“一流”根基的物质文化内涵;一举一动,接力“嘉庚”精神的行为文化内涵;一字一句,书写“南强”自信的制度文化内涵,以及一心一意,凝聚“自强”精神的精神文化内涵。同时,校庆和大学文化的关系体现为:校庆文化已经融入到学校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与其他文化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助推着大学文化更加血肉丰满、厚重有力。校庆仪式的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由外至内,由浅入深;从有形到无形,从宏观到细节,累积修葺成为一所大学不朽的精神以及深刻的文化。

符露文[4](2019)在《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科技传播研究》文中指出微信借助自身传播特性与科技传播融合,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搭建出一个开放创新的科技传播平台。《知识分子》是典型的科技类自媒体公众号,其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方式都具有特色。就科技传播内容而言,《知识分子》重点传播各个学科领域的科技信息知识和科技研究成果,重视科技人物事迹,积极讨论科学问题。结合议程设置中媒体显着性理论,通过内容分析法分析得出科学领域、科学主题、推文来源是影响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推文顺序、推文篇幅、情感倾向的主要因素,总结出《知识分子》的科技传播内容具有科学领域丰富多元、科学主题生动实际、推文内容坚持原创、深度内容突出等特点。就科技传播主体而言,《知识分子》传播主体主要由科学家群体、专业媒体人、普通用户构成。科学家群体在科技内容的选题、生产、传播上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专业媒体人媒介业务水平高,他们熟知新媒体发展规律,在科技内容的编辑上具有天然的优势;普通用户在主动为《知识分子》输出观点意见的同时,呈现出用户参与度上升的特点。就科技传播方式而言,《知识分子》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实现科技内容的聚合分发;通过科技群体促进专业交流;通过融合使用多媒体、上线“创作性非虚构写作”等提升科技内容的传播效果;重视推广展开科技主题活动,进而达到提高用户参与度,优化用户体验的效果。根据对《知识分子》科技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方式的分析,总结出现阶段《知识分子》科技传播存在媒介手段使用方式简单、重内容输出轻用户互动、科技信息传播存在少量差错、专业性过强形成知识屏障等问题,并从创新使用媒介传播形式、建立多元有效互动方式、严格把关避免传播失误、拓展选题贴近用户生活四个方面提出改进建议,以期能够为其他相关科技传播类微信公众号的发展提供启示。

陈敏,刘佐菁,陈杰,陈建新[5](2019)在《完善青年科技人才支持政策对策建议——以广东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广东省为例,通过梳理广东省青年科技人才政策存在的问题,总结国外促进青年科技人才的发展经验,提出以"遵循青年人才发展规律,激发原始重大创新能力"为导向、完善新时期青年科技人才支持政策的对策建议。

苗汐璘[6](2014)在《诺奖之后—莫言现象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2年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获颁诺贝尔文学奖。这一结果在国内文学界内马上引发了各色评论;而随着莫言获得诺奖信息的广泛传播,莫言与诺奖不再仅仅是中国文学界的热门话题,而且大步跨越了文学的界限,国家领导人代表官方机构发来了贺信,媒体、大众的加入将莫言获得诺奖事件变成了这一年度中国人文化生活中的一大焦点,也由此跨越了文学的界限形成了一种“莫言现象”。本课题选择了获诺奖之后的莫言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想要针对诺奖与中国作家现象进行多元化的讨论与学术理论思考,从莫言获得诺奖着手正是一个好的时机。本文正是着眼于它不仅仅是一个文学现象,而是当获奖的对象是中国籍作家莫言时,这一事件不断升温、发酵与膨胀,不断逼近且最终跨越了文学领域,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发生发展、原因以及给我们带来的思考。从文艺批评理论意义上来讲。莫言获得诺奖之后,最早形成文字性评论的多半是新闻报道和报纸周刊,渐渐也有不少文艺评论见诸于学术期刊。这些资料有的是从对莫言小说的评价分析莫言获得诺奖这一文学奖项的原因,有一部分人把得奖呼声最高的莫言与村上春树相比,以此推论诺奖颁奖的标准,也有一些人是从市场的角度去探讨博彩公司或者莫言获得诺奖这一热点的运作。然而极少数文章涉及到了对诺奖之后的莫言现象这一事件成为文化现象进行严肃的理论性的学术研究,偶有涉及,却又缺乏细致的梳理与探讨。本文试图梳理诺奖之后的莫言现象,去探究在后现代主义特性下的消费文化中,莫言获得诺奖对于中国文学与作家的影响,乃至于面对中国文化消费市场对莫言的消费,审视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这样的当代社会。从现实意义来讲,莫言获得诺奖从而形成的文化现象超越了文学的狭义界限,这背后展现的是国内不同阶层人们不同的情感诉求,这种诉求展现的是不仅文化观念的变化与发展,也是人们对国家、对民族与对自身的思考与判断。

俞海萍[7](2010)在《与诺奖得主对话,交流“芝大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的真谛不是为了赢取诺贝尔奖,而是发现自然的奥秘,解答未知的问题,因而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有优质的老师。9月14日下午的君悦大酒店沙龙I厅,诺贝尔奖得主群星荟萃,来自芝加哥大学的4位诺奖得主在这里对话中国媒体,以"合作"为主题,共话学术规范、国际交流。

二、诺奖得主与青年学者共话未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诺奖得主与青年学者共话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3)大学校庆仪式的文化内涵分析 ——以厦门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个人兴趣
        二、现实需求
        三、研究便利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史料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大学校庆的研究
        二、关于大学仪式的研究
        三、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校庆仪式
        二、大学文化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历史记忆中的厦门大学校庆仪式
    第一节 发轫之始——私立时期(1921-1937年)
        一、新旧交替、内忧外患
        二、私立时期的校庆仪式
        三、感念先辈,扛起爱国的脊梁
    第二节 薪火传承——国立时期(1937-1949年)
        一、每况愈下、困难重重
        二、国立时期的校庆仪式
        三、迎难而上,重振“自强”之风
    第三节 焕然一新——建国后17年(1949-1966年)
        一、百废待兴、踽踽而行
        二、建国后17年间的校庆仪式
        三、推陈出新,高扬科学的风帆
    第四节 被迫中止——“文革”时期(1966-1976年)
        一、十年动乱、文化浩劫
        二、“文革”时期的校庆仪式
        三、异地传承,延续文化的命脉
    第五节 继往开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1976年至今)
        一、欣欣向荣、日新月异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校庆仪式
        三、如日方升,探寻“至善”之境界
    第六节 厦门大学百年校庆的文化意涵与特征分析
        一、管理文化:历任校长,高瞻远瞩
        二、学术文化:重视科学,面向世界
        三、育人文化:“四种精神”,大爱无疆
第三章 厦门大学校庆仪式的人类学考察
    第一节 厦门大学校庆仪式的人类学考察设计
        一、田野地点的选择
        二、参与观察的实施
        三、访谈法的运用
        四、资料分析与整理
        五、研究者的身份考量
    第二节 场地、致辞、捐赠、颁奖及合唱:校庆大会仪式
        一、场地选择:仪式展演的神圣区域
        二、校长致辞:表述知识、权力与情感的语言
        三、捐赠仪式:爱校护校情谊的表达
        四、颁奖仪式:文化认同的树立和传播
        五、国歌校歌合唱:集体意识的唤醒与重塑
    第三节 课堂讲授、戏剧表演及体育运动:学术仪式和文体仪式
        一、课堂讲授:学术仪式的非刻意流露
        二、戏剧表演:文体仪式的非语言交流
        三、体育运动:纪念T恤与奖牌的符号表征
    第四节 过程形式、体化实践和时间选择:祭扫仪式
        一、祭扫仪式的过程形式
        二、祭扫仪式的体化实践
        三、祭扫仪式的时间选择
    第五节 厦门大学校庆仪式的基本功能
        一、教育功能
        二、文化功能
        三、社会功能
        四、情感功能
第四章 大学校庆仪式文化内涵的阐释
    第一节 校庆仪式文化的四个层面
        一、物质文化内涵:一砖一瓦,筑牢“一流”根基
        二、行为文化内涵:一举一动,接力“嘉庚”精神
        三、制度文化内涵:一字一句,书写“南强”自信
        四、精神文化内涵:一心一意,凝聚“自强”精神
    第二节 校庆仪式和大学文化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4)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科技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科技传播理论与实务研究
        1.2.2 微信公众号平台与科技传播研究
        1.2.3 科技类微信公众号的个案研究
        1.2.4《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相关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知识分子》科技传播的内容
    2.1 研究样本的选取及类目建构
        2.1.1 研究样本选取
        2.1.2 类目建构
    2.2《知识分子》推文内容分析
        2.2.1 科学领域分析
        2.2.2 科学主题分析
        2.2.3 推文来源分析
        2.2.4 情感倾向分析
        2.2.5 推文篇幅分析
    2.3《知识分子》推文内容特点
        2.3.1 包含丰富的科学内容
        2.3.2 科学主题紧密联系社会实际
        2.3.3 推文内容坚持原创
        2.3.4 突出内容深度
    2.4《知识分子》科技传播内容媒体显着性及其影响因素
        2.4.1 科技传播内容媒体显着性
        2.4.2 科技传播内容媒体显着性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章《知识分子》科技传播的主体
    3.1《知识分子》科技传播主体的类型
        3.1.1 科学家群体
        3.1.2 专业媒体人
        3.1.3 普通用户
    3.2 《知识分子》科技传播主体的特点
        3.2.1 内容生产者专业能力强
        3.2.2 媒体编辑者业务水平高
        3.2.3 普通用户参与呈上升趋势
第四章《知识分子》科技传播的方式
    4.1 多种媒体渠道传播
        4.1.1 微信公众号聚合科技内容
        4.1.2 新媒体平台分发科技内容
    4.2 科技群体传播
        4.2.1 组建科学家群体
        4.2.2 组织科技传播者群体
    4.3 多种表现形式传播
        4.3.1 融合使用多媒体
        4.3.2 准确使用参考资料
        4.3.3 上线“创作性非虚构写作”项目
    4.4 科技活动传播
        4.4.1 举办公众号福利活动
        4.4.2 举办线下主题活动
第五章《知识分子》科技传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5.1《知识分子》科技传播存在的问题
        5.1.1 媒介手段使用方式简单
        5.1.2 重内容输出轻用户互动
        5.1.3 科技信息传播存在少量差错
        5.1.4 专业性过强形成知识屏障
    5.2《知识分子》科技传播的改进建议
        5.2.1 创新使用媒介传播形式
        5.2.2 建立多元有效互动方式
        5.2.3 严格把关避免传播失误
        5.2.4 拓展选题贴近用户生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加的学术实践活动目录
致谢

(5)完善青年科技人才支持政策对策建议——以广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近年广东省青年科技人才相关政策
    1.1 广东青年科技人才总量排名全国前列, 但与北京、上海和江苏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1.2 广东拔尖青年人才数量日益增加, 但与北京、上海和江苏相比差距明显
    1.3 近年广东省青年科技人才主要政策
2 广东省青年科技人才政策存在问题
    2.1 青年科技人才政策顶层设计不足, 且支持政策相互衔接不足、缺乏整体布局
    2.2 “重引进、轻培养”问题仍旧突出, 引进人才和本土人才待遇悬殊
    2.3 对企业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不足, 忽视对本科生、硕士生中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
    2.4 部分青年科技人才政策亟待落实和优化, 博士后政策仍需进一步完善
    2.5 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大量青年科技人才被引导到“短平快”项目上, 难出“大成果”
3 国外促进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经验借鉴
    3.1 遵循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的基本规律
    3.2 实施青年科技人才发展项目, 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
    3.3 建立相对科学的评价机制, 促进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3.4 设立青年科技人才相关奖项, 激励青年科技人才创新
4 完善广东省青年科技人才政策对策建议
    4.1 加强青年科技人才政策顶层设计, 完善引育并举、错位支持和全方位资助立体支撑的政策体系
    4.2 加大知名高校和高水平科研机构建设力度, 打造吸引培养集聚青年科技人才的高端创新平台载体
    4.3 加大对本土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力度, 营造引进人才和本土人才“良性竞争、齐头并进”良好环境
    4.4 优化各类青年科技人才项目贯彻实施, 最大化发挥其对青年科技人才发展推动作用
    4.5 设立南粤青年创新奖, 充分激发青年科技人才潜力和创造力
    4.6 实施青年科技人才安居工程, 解决青年科技人才最大的后顾之忧

(6)诺奖之后—莫言现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2 莫言获得诺奖文化现象的出现、发展及特点
    2.1 莫言获诺奖现象的发生
    2.2 从文学事件到文化现象的演变
        2.2.1 文学界内齐话莫言,共享诺奖文学盛宴
        2.2.1.1 文学本体意义是获奖的灵魂
        2.2.1.2 关注中国作家群体与当代文学
        2.2.1.3 诺奖标准发生转折
        2.2.2 官方与大众文化的身份认同
        2.2.3 莫言获诺奖的经济效应
        2.2.4 西方媒体眼中的莫言与诺奖
        2.2.4.1 相对的政治意义,绝对的文学价值
        2.2.4.2 渗透人文情怀,关注受众心理
        2.2.4.3 普适的西方价值,不变的西方中心主义
3 诺奖之后莫言现象称为文化现象的原因
    3.1 莫言获得诺奖的后现代性
        3.1.1 不是你的“魔法”,我有我的“幻觉”
        3.1.2 独特的乡土命运
        3.1.3 后殖民主义下的莫言
    3.2 消费社会下的莫言获诺奖
        3.2.1 为什么说莫言被消费
        3.2.2 媒介文化下的莫言效应
4 诺奖之后莫言现象称为文化现象的思考
    4.1 对莫言获诺奖文化现象的冷静审视
        4.1.1 中国作家的马太效应
        4.1.2 媒介狂欢之后
    4.2 莫言获诺奖现象对于中国文学及社会的启发
        4.2.1 莫言获诺奖并非中国文学的独一无二,要用历史视野看待问题
        4.2.2 对中国文学与文化生存状态的思考,理性看待文化现象
        4.2.3 完善文学市场机制的建立,关注当代社会文化消费者的多元诉求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与诺奖得主对话,交流“芝大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芝大经验”教学相长, 科学的真谛并非赢取诺奖
学术规范网络提供抄袭便利, 竞争和比较发现最好流程
国企激励机制实行政企分离, 加强市场导向

四、诺奖得主与青年学者共话未来(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世纪文学二十年[J]. 傅小平. 四川文学, 2021(02)
  •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3]大学校庆仪式的文化内涵分析 ——以厦门大学为例[D]. 郭瀛霞. 厦门大学, 2019(08)
  • [4]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科技传播研究[D]. 符露文. 湖南大学, 2019(07)
  • [5]完善青年科技人才支持政策对策建议——以广东省为例[J]. 陈敏,刘佐菁,陈杰,陈建新. 科技管理研究, 2019(06)
  • [6]诺奖之后—莫言现象的研究[D]. 苗汐璘. 四川师范大学, 2014(01)
  • [7]与诺奖得主对话,交流“芝大经验”[J]. 俞海萍. 国际人才交流, 2010(11)

标签:;  ;  ;  ;  

诺贝尔奖得主与青年学者畅谈未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