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定市对外经济合作融入国际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许菲[1](2021)在《多层外交理论视角下中韩城市外交研究》文中认为中韩自1992年正式建交,迄今已近30年,而两国地方政府间的交往历史远比这个时间更长,城市外交成为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独特因素。单就中韩城市外交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成果——缔结国际友好城市来说,从1993年7月1日首对中韩国际友好城市——连云港市和木浦市正式缔结友城关系算起,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韩间已缔结友好省市(姊妹城市)关系206对,韩国成为除日美两国外与中国签订友好城市协议最多的国家。最初,中国连云港市和韩国木浦市缔结友城关系,主要是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时至今日,中韩城市外交合作领域不再限于经贸投资领域,其交往发展广泛辐射到地方政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体育运动、妇女儿童权益、环境保护、城市治理等各个领域,交往成果可谓是全面开花。与此同时,中韩地方政府间的交往层次不断深化,由最初的省市一级行政单位发展到区县级行政单位,社会组织、市民团体乃至个人纷纷加入到该行列。可以说,城市外交为中韩地方关系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营造了有利氛围,其在经贸投资、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城市治理、生态保护等诸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成果良多,惠泽民众。经历了初期的接触和探索阶段后,经过磨合与调整,中韩城市外交发展逐渐走向稳定增长阶段,其交往目的和目标由最初的注重获得转向合作共赢发展。在此背景下,中韩国际友好城市的缔结形式不再限于“一对一”关系,开始转向“一对多”方式,而交往模式则由双边为主发展到双边与多边并重,中韩地方政府更深刻地认识到城市国际组织的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交往对象也由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向其他地区辐射。总体来看,中韩城市外交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当然,不能就此回避中韩城市外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友好城市总体发展不平衡、合作形式比较单一、民间主体参与不足、传播力度不够导致民众存在误解、扩大贸易引发双方经贸摩擦。虽然中韩地方政府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但往往是事倍功半。而究其原因则十分复杂,一些属于结构性的因素远非地方政府之力所能解决。如在超国家层面,国际组织越来越多的发挥作用而逐渐改变了既有的交往格局。在国家层面,中央政府的制约、国内政治等因素的影响难以排除。在民间层面,非政府组织、传媒集团等社会组织实体,也谋求在对外交往中表达利益诉求,都成为无法忽视的重要因素。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相交织,地方、国家和国际事务相交融,现阶段中韩城市外交发展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形势和环境,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政策探讨。有鉴于此,本文基于超国家行为体、国家行为体、次国家行为体、社会行为体四个层次,借助白里安·豪京的多层外交理论,并融合加里·马克斯、里斯贝特·胡格提出的多层治理理论,形成理论阐释和具象认识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的总体分析框架。从多层外交理论的视角审视,中韩城市外交发展中的一些现实问题系由多元行为主体的影响交互所造成,远非是地方政府层次一力所能突破解决。同样,在多层面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的,还包括超国家行为体层面的各类国际组织、国家行为体的代表——中央政府,以及社会行为体层面的非政府组织和日益活跃的各类传媒力量。由于公民社会、地方行政、国家政治、国际政治在囯际政治国内化、国内政治国际化的交互作用下日益结合为一个多层化的世界政治舞台,由此中韩城市外交发展所牵涉到各层面因素也越来越多。其中的任何一个行为主体要实现自身的价值目标,必须在社会、地方、国家和国际的多个维度层次上同时采取行动,才能够有望获得最终的成功。显然,中韩城市外交要取得持续健康的长足发展,离不开社会行为体、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国际组织等多元主体层次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基于多层外交理论的视角,当前中韩城市外交发展存在合作形式单一、民间主体参与不足、传播力度不够、民众时有误解等突出问题,其中的一些问题虽然地方政府或能自力解决,但平衡区域发展、解决两国经贸摩擦等绝非地方政府能力之所及。以中韩地方经贸摩擦为例,虽然市民团体抗议、反倾销调查、构筑技术性壁垒等单一化的表象不时呈现,但实质却与国家层面的中韩同为外贸型经济增长模式不无关系。伴随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步伐加快,中韩间产品差距减小、市场争夺趋于激烈,加之两国经贸依存度颇高,尽管中韩地方政府有较大意愿去寻求解决这些问题,但调整外贸、产业结构政策等属于中央政府权限,地方政府奈何不得,在政治、安全、外交等敏感议题上更是如此。不过,上述表象并不是说地方政府无可作为。其实,中韩地方政府可以借助参与国际次区域合作和国际城市组织的契机,为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共同努力在国际平台上寻找更多的合作机会,也可以在联合国框架下、借助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来解决彼此间的争端。总而言之,积极推动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符合两国的核心利益诉求,有利于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行稳致远、健康发展。在此过程中,包括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国际组织在内的多个主体层次上的共同努力、统筹协调缺一不可。这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是中韩友好城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不仅与中韩地方资源禀赋条件以及当地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意愿有关,更与国家层面的宏观发展政策等密切相关。对此,除地方政府自身的积极努力外,还需要国家层次宏观政策上的资源平衡调配,尤其是向中韩发展落后地区予以政策性倾斜,促进其走上外向型合作发展道路,更多、更全面地展现城市外交在新时期中韩伙伴关系发展中的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程鹏[2](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保定市农家乐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明确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方针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农家乐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形式之一,对促进农民增收、振兴乡村有着重要影响。河北省是乡村旅游大省,客源市场非常庞大,受到游客的特别青睐。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升级,农家乐的发展同样也面临着转型升级,如何推进保定市农家乐可持续发展备受关注。本文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等理论指导下,利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等分析方法对保定市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现状作了详细阐述,分析其在可持续发展中存在诸如:产业结构单一、投资成本高、服务体系不规范、品牌意识薄弱等现实问题,借鉴国内外农家乐成功发展案例的经验,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保定市农家乐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分析出其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分析结果表明:资源开发、品牌管理、服务水平、政策扶持对保定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程度较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保定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应坚持:加强政策引导,优化生态环境;注重品质提升,提升服务水平;调整经营思路,创新营销方式等对策建议。对保定市农家乐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对保定市政府相关部门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在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运用层次分析法,从生态、经济、社会和政府四大层面构建了保定市农家乐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依此提出了以村集体为主导,组建农家乐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或成立农家乐股份制有限公司,规范农家乐经营管理,提升农家乐可持续发展和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农民收入的目标。
张卿[3](2020)在《政策工具视角下H省会展产业发展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会展业作为新兴高端服务业态,是实现新时期经济体系现代化和市场体系开放化的重要渠道。由于会展可以与经济发展实现相互作用的持久性,因此借助会展产业促进投资和对外贸易增长已成为国家或地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目前H省会展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加之会展产业自身对于政策的较强依附性,以H省会展产业发展政策为对象开展分析研究,通过数据分析政策基本导向和政策工具分布情况,提出H省会展产业政策的优化建议,可以为提高H省会展产业竞争力、塑造新动能提供启示。本文从政策工具视角,对H省会展产业政策现状进行基础分析后,再采用X维度、Y维度以及XY维度交叉分析,进一步挖掘政策工具使用特点、政策目标差异和存在的不足。研究发现,三种政策工具总体使用分布不均,政策目标呈现“单面倾斜,整体失衡”状态,每种政策工具使用各有侧重且部分政策工具运用不足,政策内容难以形成合力促进会展产业发展。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借鉴德国和上海政策经验后,提出以下H省会展产业政策优化建议:优化供给型政策工具,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增加需求型政策工具数量,实现对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拓展环境型政策工具运用,构筑良好产业发展环境。政策工具的有效运用将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促进H省会展产业发展提质增速。
禇心[4](2020)在《保定市城市外交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际间城市交往日益频繁,以城市为主体的外事活动由早期的国际姐妹城市到多边城市间国际组织,越来越丰富且具有代表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城市外交”、“民间外交”和“公共外交”的概念,强调“为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要推进城市外交,促进中外地方交流,更好地开展国际友好城市工作”。城市外交已然成为我国外交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官方的肯定和重视。保定市作为京津冀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区位优势明显。提升保定市城市外交水平不仅可以推动保定市生产要素在国际市场的流通,还有助于带动环首都经济带发展,推动京津冀区域城市群全方位对外开放,助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现,扩大中国城市的对外影响力。论文在总结城市外交相关理论及实践的基础上,对保定市城市外交现状进行分析,深入观察和归纳保定市城市外交的模式、特点和运行机制及取得的成果,总结保定市城市外交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此外选取上海市和扬州市作为借鉴案例,结合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优化政府部门职能提高工作效率,树立科学的城市外交理念,培养专业外事干部队伍,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积极发展多元城市外交;精准定位城市发展方向,挖掘人文底蕴,打造城市文化名片,立足特色产业,打造城市地域品牌,加大宣传力度;释放民间活力,引导民众广泛参与对外交往实践活动,有效利用华人华侨资源等具体措施充分调动保定市生产要素的积极性,助力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使保定成为华北腹地具有代表意义的国际化城市。
周辰[5](2020)在《近代保定城市经济发展研究(1840-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中国城市格局体系的演变,由不同城市的发展路径所决定。近代中国在西方入侵的背景下,被动卷入世界市场体系,原有的社会秩序亦遭受冲击。经济因素逐步取代政治、军事因素成为推动城市近代转型的根本动力,形成了政治城市衰落、经济城市崛起的格局体系。保定作为直隶省城,是一座地处京畿腹地的内陆城市,近代以前是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近代以来发展相对落后。保定依靠行政力量开启了近代化转型的历程,城市经济的发展并非内在需求的产物,而是政治权力推动的结果,其变革属于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属于行政导向型发展路径,在我国近代城市转型中具有典型意义。近代以前的保定,因军事而兴起、因政治而显赫,成长路径符合我国传统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政治、军事优先发展。政治、军事地位的提升亦强化了城市的经济功能,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农业、手工业、商业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由北宋时期边境的军镇发展为清代直隶首府。保定的经济功能主要为政治、军事功能提供服务,属于权力控制型经济,商品经济成长动力不足,对外贸易能力有限,经济结构畸形。近代保定在官方的强力推动下开启了近代转型的道路,国家的宏观政策以及官员、军阀的个人权威是推动城市变革的主要力量,保定的经济延续着依附军事政治的传统。保定在社会变革中呈现出“绝对发展”与“相对衰落”并存的特点,城市在工业、金融业、交通与通讯、商业等领域具备了早期现代化的时代特征,与新兴经济城市相比,保定经济成长的动力不足,发展相对缓慢。近代保定区域市场在传统政治力量与近代经济因素的合力作用下迅速成长,通过分析商人结构、商品进出口结构以及市场体系网络结构,可以窥见其并未成长为经济类型的城市,仍然是消费功能为主的传统政治军事城市。保定市场在近代呈现出“先扬后抑”的演变过程,商业腹地因天津经济地位的擢升与新式交通工具的建设而空前扩大,亦因交通枢纽的丧失而有所削弱。保定城市地位由政治功能决定,经济功能依附于政治功能,城市区域地位与行政地位紧密相连。近代以来,经济因素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尽管保定市场地位有所提升,经济功能的不足弱化城市的政治功能,其区域中心位置被天津所取代。商会组织是保定近代商业转型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官方与民众需求相结合的产物,以国家行政推动为主要动力。官方与商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国家权威、中央集权程度,其互动机制存在较大差异。在国家权威相对薄弱时期,官方借助商会等民间力量维持统治秩序,双方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契约”关系,商会广泛参与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官方起到了制衡作用;当国家集权程度较高时,官方极力压制社会力量,商会沦为了官方的附庸机构,无所作为。保定商会属于行政高度管控的地方性商业组织,其成长路径与城市功能属性密不可分,商会组织的成立与改组、各类重大社会活动的开展均与官方保持了密切的联系,对官方存在较强的依附性。在保定商会与其他商会的互动中,社会属性多而经济属性较少,彰显城市政治地位崇高、经济能力不足的特点。关于保定的成长路径,需要一分为二的看待“权力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行政权力是推动保定城市转型、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国家通过强制性的改革避免了保定走向没落的命运;但是官方权力过大也会损害民众的合法权力,抑制区域经济成长的活力。
董少明[6](2020)在《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文中提出并购重组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从过去国有企业激发活力,实现扭亏为盈和发展壮大,到当下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并购重组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从历史演进的大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规律,在历史演进的分析中重新认识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意义和作用,以更好的指导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改革实践。基于此,本论文尝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遵循“理论分析——历史演进——实证研究——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对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研究。论文首先梳理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相关文献、理论,从而奠定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之后,着重从历史演进的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发展的起步阶段(1984—1991)、转型阶段(1992-2002)和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剖析各个阶段的背景、特点和成效;其次,论文对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实证检验和绩效评价,总结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成绩,剖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进一步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影响因素;最后,论文借鉴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原则、目标和模式,厘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主体定位和政府作用,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提升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对策建议,尤其要加强“顶层设计”,强调“法治企业”,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和破产清算体系,以及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和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王亦然[7](2020)在《河北省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践研究》文中认为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各地都积极响应国家的这一号召,主动融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河北省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几年不断探索和推进,与国家深入对接,出台了一系列“一带一路”建设相关政策与文件。至今为止,这一倡议已经走过了六年的历程,“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框架也已经架构起来,完成了“大写意”,今后要向“工笔画”的方向迈进,将“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文章开篇对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基础及政策依据进行了阐述。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以马克思主义国际合作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合”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理论指导,统筹国内国际两大背景所提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此外,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还具有坚实的政策依据,包含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思想渊源、提出、内涵及新进展。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河北省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者之一,有着其自身建设的机遇与条件。落实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的筹办、承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任务以及河北省具有的良好区位优势,这些都为河北省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带来了机遇。同时,河北省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助推雄安新区的建设与发展、打造“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有效途径、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及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顺利推进的强大支持。此外,体制机制和基本原则,是河北省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顺利推进的基础和保障。政府、市场、企业和社会,构建起了河北省“一带一路”建设的体制机制,促使“一带一路”建设有效运行。而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突出重点、务实合作等五项基本原则,则成为了河北省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遵循。六年来,河北省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成绩斐然:政策沟通奠定合作基础、设施联通搭建合作桥梁、贸易畅通扩大利益交集、资金融通强化金融支持、民心相通筑牢群众基础。这些都是河北省“一带一路”建设的优秀足迹。但是,在其“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产能优势利用不足、对外经贸投资发展面临挑战、境外投资存在诸多风险、人文交流有待进一步增强、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这些成为了河北省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重阻碍。基于六年的成就与不足,河北省要想促进自身“一带一路”的建设,就要发扬优势,改进不足,实施合理有效的对策。首先,要主动与国家进行沟通和对接,利用好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及“四个平台”的资金扶持。其次,要巧妙运用支点,即通过援疆来加快向西拓展的步伐、活用对外交流平台。再次,要发挥自身优势,自我完善、立足重点、全面对接,同时还要防范外来风险。最后,要利用好保障机制,包括“3+2+2五方合作机制”、法治保障机制及人才培养机制,为河北省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保驾护航。
杨卉青,楚轩[8](2019)在《保定市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大开放新格局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保定市有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雄安新区建设的重要机遇。应借助国际班列的开通,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推动区域优势产品走出国门、走进中亚及欧洲,推动保定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深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大开放新格局。
韩雪[9](2019)在《雄安新区发展功能定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调发展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继深圳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的又一个国家级新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雄安新区最初是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而做出的规划布局,通过反复论证、多方对比,雄安新区功能定位逐渐转变为缓解北京”大城市病“所带来的隐患、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增长极,以及缓解国内南北发展失衡,打造世界级新型城市。《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对雄安新区的定位,雄安新区将打造为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这一功能定位既符合新时代发展理念,也是当地城市、经济和社会创新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空间生产的理论、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以《雄安规划纲要》为基本方针,通过灰度预测定量分析,论证雄安新区功能定位的设定有利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区,有利于平衡京津冀城市群的建设,提升京津冀的整体实力。本文共分为六章:前两章为学理性分析研究,第三、四章通过现实环境的分析与对比提炼出新区建设的经验总结,第五章引用数据和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第六章是《河北雄安规划纲要》贯彻执行所提出的一些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结果如下:第一,系统的介绍了雄安新区设立的理论和实践内涵。详细论述了国内外关于雄安新区、非首都功能区疏解以及城市创新发展的研究情况,为雄安新区在其功能定位下规划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基于国家战略背景、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以及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具有纵观全局的理论意义,和促进我国缓解大城市病,建设全国战略意义新区的实践意义。分析国内外研究雄安新区功能定位的文献,借助非首都功能区疏解研究以及国家新区建设的文献综述,可以了解有关城市创新发展功能定位的研究。第二,借鉴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功能定位经验。一方面,国内研究上海浦东新区和深圳经济特区功能定位发展路径,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不仅作为改革的窗口,其功能定位也渐渐从发展自身经济转移到引领全国经济开放度;另一方面,国外成功经验看雄安新区模式的可能性,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区带来的巨大压力和城市负重,为雄安新区的功能定位下的发展提供现实支撑,趋利避害,以实现雄安新区的发展与优化。第三,详细介绍了雄安新区设立的多元背景。通过四个视角研究了设立雄安新区战略思想决策的时代背景。从世界角度来看,雄安新区处于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立的重要一环,肩负着我国强国战略的使命;从中国发展的角度看,我国经济发展南北失衡的状况亟待解决,需要从我国总体区域战略布局上实现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雄安新区的设立作为一个杠杆,撬开中国改革与转型的大门;从京津冀战略的角度看,雄安新区的设立也是为了弥补京津冀核心城市对周边地区产生的“环京津贫困带”,实现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从北京定位的角度看,雄安新区的设立是为了疏解北京现实的压力,以更好的实现其作为首都的功能开展和城市发展。第四,详细介绍了雄安新区发展的功能定位。根据国家计划要颁布的雄安新区规划纲要,雄安新区要建立一个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雄安新区选择河北雄县、安新县和容城县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区疏解上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产业优势,通过雄安新区设立建设的发展历程,雄安新区具有协调区域发展、构建北京新格局、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构建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意义,选取相关数量数据,分析雄安新区在其功能定位的相关指标,了解雄安新区的现状,为雄安新区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并且根据其功能定位详细解析了《雄安规划纲要》的具体执行措施。最后,为雄安新区发展功能定位提供政策建议。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为雄安新区的规划提出符合其功能定位下的意见建议,从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现代化经济体系、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文化、机制体制建设六个方面,对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提供相对于《规划纲要》细节方面的构思,也对雄安新区的发展实现其功能定位提供一种解析,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逐渐步入正轨的情况下,实现雄安新区绿色生态宜居、创新驱动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的功能定位。
邵红岭[10](2018)在《河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各国农产品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国际市场竞争中,国际农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的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但国内各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极不平衡。河北省农产品贸易历史悠久,具有多种传统优势出口农产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河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有了长足发展,但占全国农产品出口额的比重较低,且与同为农业大省的山东省相比,差距较大。深入分析河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对促进河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相关贸易政策的制定和为农产品出口企业改善贸易行为和转变经营方式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为以下三部分对河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并进行理论分析。基于河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实践和对已有相关文献的梳理,提出研究问题,并进行理论分析。第二部分对所提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在对河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首先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对河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总体分析。其次对各分解因素进行分析,包括采用指数分析法测度和衡量河北省农产品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并基于Cobb-Douglas生产函数分析框架分析农产品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以及运用引力模型分析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和出口市场潜力;采用指数分析法对河北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进行纵向和横向测度和比较,进而借助钻石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再次从企业微观角度分析河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针对上述分析,提出优化农产品出口促进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优化农业产业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加快“走出去”步伐,拓宽农产品出口发展空间等对策建议。研究的主要结论:一是河北省农产品出口效益水平呈波动下降趋势,且省内各市差别较大。农产品出口效益的整体协调度呈波动变化,虽然在研究期内各年度均处于协调状态,但协调等级多样。二是世界目标市场农产品进口规模和进口结构以及河北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分别成为河北省农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而河北省出口农产品结构的变化对河北省农产品出口增长的推动作用有限,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与世界农产品进口需求增长较快的市场之间的匹配度呈增加的趋势,进而推动农产品出口增长。三是河北省出口农产品结构整体趋于优化,与世界进口农产品结构整体匹配性较好;农产品整体出口技术附加值不断提升,并与文化程度较高的熟练劳动力的数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农业利用外资和农林牧渔业基本建设投资呈负相关关系。河北省农产品出口市场仍较集中,但有优化趋势,且与世界农产品进口市场之间整体匹配性较好;河北省农产品出口与河北省农业生产总值、进口国国内生产总值、进口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口国是否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等因素呈正相关关系,与河北省和进口国之间的距离呈负相关关系。四是受河北省农产品成本、价格和质量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河北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整体较弱,且省内11个设区市的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分布较不平衡。五是企业是否设有研发部门、企业融资和技术性贸易壁垒三个因素对企业农产品出口增长起正向影响作用,而原料成本及人工成本上升、国际大环境和人民币汇率变动三个因素起负向影响作用。本文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基于可持续发展角度,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方面构建区域农产品出口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北省农产品出口效益水平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评价和比较分析;二是构建贸易引力模型,对河北省农产品出口流量和流向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已建立的贸易引力模型模拟的理论状态下的潜在出口额和实际出口额的比较,评判和预测河北省农产品出口的市场潜力。三是以往国内对农产品贸易的研究多从宏观和中观层面展开,从微观企业角度展开研究的较少。本文同时使用了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数据资料对河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尤其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运用Logit模型以及选取了不同类型的药材和中成药出口企业的出口案例,在微观层面分析了企业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
二、保定市对外经济合作融入国际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定市对外经济合作融入国际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多层外交理论视角下中韩城市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既有研究述评 |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四、主要创新和不足 |
(一)主要创新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城市外交的界定、沿革和理论基础 |
一、城市外交的界定 |
(一)城市外交的定义 |
(二)城市外交的特征 |
(三)城市外交的形式 |
(四)城市外交的作用 |
二、城市外交的沿革 |
(一)城市外交的发展 |
(二)城市外交的繁荣 |
(三)中国的城市外交 |
三、城市外交地位的确立 |
(一)城市成为城市外交的主体 |
(二)城市外交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 |
(三)城市国际组织提振城市外交地位 |
四、多层外交理论对城市外交的阐释 |
(一)多层外交理论的内核 |
(二)多层外交理论的辨析 |
(三)对城市外交的再阐释 |
小结 |
第二章 中韩城市外交的演变发展与地位作用 |
一、中韩城市外交的发展历程 |
(一)接触探索阶段 |
(二)磨合调整阶段 |
(三)稳定增长阶段 |
二、中韩城市外交的基本情况 |
(一)中韩双边交往情况 |
(二)中韩多边交往情况 |
三、中韩城市外交的进展成效 |
(一)友好城市数量持续增加 |
(二)友好城市合作领域扩大 |
(三)友好城市合作层次加深 |
(四)发展成果惠及两国人民 |
四、中韩城市外交的发展特点 |
(一)交往对象的多层次性 |
(二)同层交往的非唯一性 |
(三)结好偏好经济发达地区 |
(四)从注重获得走向合作共赢 |
五、城市外交在中韩关系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
(一)城市外交在中韩关系发展中的地位 |
(二)城市外交对中韩关系发展的积极作用 |
小结 |
第三章 中韩城市外交主要行为体层次分析 |
一、超国家行为体层次 |
(一)全球性国际组织 |
(二)区域性国际组织 |
二、国家行为体层次 |
(一)居于支配地位的中央政府 |
(二)囿于地域主义的国内政党 |
三、次国家行为体层次 |
(一)具备担当城市外交主体能力和意愿的城市 |
(二)外部环境有利于作为城市外交主体的城市 |
四、社会行为体层次 |
(一)不能被忽视的非政府组织 |
(二)引领舆论的新旧传媒集团 |
五、不同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 |
(一)次国家行为体与国家行为体的相互作用 |
(二)次国家行为体与超国家行为体相互影响 |
(三)社会行为体对次国家行为体的不同影响 |
小结 |
第四章 中韩城市外交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及成因 |
一、各地区总体发展不均衡 |
(一)资源条件导致的友城分布不均 |
(二)政府偏好招致各项发展不平衡 |
二、合作形式单一、影响受限 |
(一)开展城市外交常用的合作方式 |
(二)倚重某一形式的现象普遍存在 |
(三)以浙江为例评估城市外交效果 |
三、民间主体参与程度不高 |
(一)中韩城市外交由官方主导 |
(二)官方合作欠灵活、效果不佳 |
(三)政府参与过多、民间积极性低 |
四、传播不足、民众易受误导 |
(一)塑造城市形象太重视官方交流 |
(二)效果不理想、应重视渠道和方式 |
(三)第三方误导易致民众看法片面 |
五、经济摩擦、贸易保护增多 |
(一)中韩双边经贸总体情况 |
(二)中韩经济摩擦现象增多 |
(三)韩国过度采用保护手段 |
六、多层外交理论下中韩城市外交问题成因分析 |
(一)相关利益集团的干预 |
(二)地方条件能力的差异 |
(三)国家制度体制的制约 |
(四)国际组织调解的盲区 |
小结 |
第五章 推动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的路径抉择 |
一、运用国家力量,统筹地方发展 |
(一)明确中央和地方的权力边界 |
(二)平衡中央和地方的资源调配 |
二、拓宽交往渠道,创新合作形式 |
(一)借鉴其他国家城市外交模式 |
(二)加深合作层次尝试内容创新 |
三、鼓励多方参与,建立互惠机制 |
(一)鼓励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 |
(二)落实惠民机制争取民众支持 |
四、重视媒介作用,强化传播力度 |
(一)注重媒体公关树立良好形象 |
(二)拓宽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 |
(三)加强对自媒体的监控和疏导 |
五、借力国家外交,融入国际组织 |
(一)借助国家外交改善外部环境 |
(二)大力发挥国际组织建设作用 |
六、促进发展战略对接,深化城市外交作用 |
(一)“一带一路”倡议与“新北方”“新南方政策” |
(二)发展战略对接对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的积极影响 |
(三)深化城市外交对中韩发展战略对接的促进作用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保定市农家乐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农家乐概念相关研究 |
1.2.2 农家乐发展内容相关研究 |
1.2.3 农家乐发展制约因素相关研究 |
1.2.4 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 |
1.2.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1.4.2 相关理论基础 |
1.5 创新点 |
2 保定市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及现状 |
2.1 保定市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
2.1.1 地理条件 |
2.1.2 经济条件 |
2.1.3 社会条件 |
2.1.4 政策条件 |
2.2 保定市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
2.2.1 农家乐发展主体数量规模众多 |
2.2.2 从自发性和盲目性兴起向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 |
2.2.3 呈现出以景区型为主要形式的多样化农家乐类型 |
2.2.4 形成以个体经营为主的多种经营模式 |
2.2.5 政策监管和服务水平逐步提升 |
2.2.6 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的成效比较显着 |
3 保定市农家乐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
3.1 投资成本较高,政府支持力度较小 |
3.2 产品特色不鲜明,产业结构较单一 |
3.3 服务体系不规范,基础设施不健全 |
3.4 经营者素质较低,管理意识较薄弱 |
3.5 品牌意识观念淡,文化挖掘不深入 |
3.6 营销规划不合理,价格监管不规范 |
4 国内外农家乐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
4.1 国外农家乐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
4.1.1 美国弗洛斯诺农家乐 |
4.1.2 法国普罗旺斯农家乐 |
4.1.3 经验借鉴 |
4.2 国内农家乐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
4.2.1 广州田心农家乐 |
4.2.2 四川徐家大院农家乐 |
4.2.3 经验借鉴 |
5 保定市农家乐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评价 |
5.1 层次分析法相关介绍 |
5.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5.3 目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5.4 层次分析法分析步骤 |
5.5 评价 |
6 促进农家乐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
6.1 加强政策引导,贯彻环保意识 |
6.2 挖掘产品卖点,提升主体项目 |
6.3 提升服务水平,注重品质提升 |
6.4 规范经营主体,强化集体经营 |
6.5 改变宣传方式,打造文化品牌 |
6.6 调整经营思路,创新营销方式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政策工具视角下H省会展产业发展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会展产业相关研究 |
1.2.2 会展政策相关研究 |
1.2.3 政策工具相关研究 |
1.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会展产业 |
2.1.2 公共政策 |
2.1.3 政策工具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政策工具分类 |
2.2.2 政策工具应用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H省会展产业政策现状概述 |
3.1 H省会展产业政策发展 |
3.1.1 起步探索阶段 |
3.1.2 寻求突破阶段 |
3.1.3 快速发展阶段 |
3.2 H省会展产业政策实践效果 |
3.2.1 整体产业规模较大 |
3.2.2 硬件设施逐步完善 |
3.2.3 品牌展会持续增加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H省会展产业政策工具研究分析 |
4.1 构建政策工具分析理论框架 |
4.1.1 X维度—会展政策工具维度 |
4.1.2 Y维度—会展政策目标维度 |
4.1.3 X维度和Y维度交叉分析 |
4.2 样本选择与分析单元编码 |
4.2.1 样本选择 |
4.2.2 政策文本分析单元编码 |
4.2.3 信度效度检验 |
4.3 H省会展产业发展政策统计分析 |
4.3.1 政策外部属性分析 |
4.3.2 X维度—政策工具分析 |
4.3.3 Y维度—政策价值目标分析 |
4.3.4 X维度和Y维度交叉检验分析 |
4.4 政策工具分析结果综述 |
4.4.1 总体分布不均,内部差异较大 |
4.4.2 政策目标分散,部分政策工具缺位 |
4.4.3 政策工具与目标未成合力,制约会展产业发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内外会展产业政策借鉴与启示 |
5.1 德国会展产业政策借鉴 |
5.1.1 立足实际实现发展差异化,打造会展城市集群 |
5.1.2 政府与市场有效配合,为会展产业发展赋能 |
5.1.3 行业协会作用显着,保障产业有序发展 |
5.1.4 重视会展教育培训,扎实行业发展根基 |
5.2 上海会展产业政策借鉴 |
5.2.1 会展业正式立法,有效规制行业发展,规范市场行为 |
5.2.2 会展政策量身打造,满足产业发展个性化需求 |
5.2.3 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塑造会展产业发展软实力 |
5.3 对H省的启示 |
5.3.1 因地制宜进行差异化规划 |
5.3.2 增强会展专门促进机构作用 |
5.3.3 量身定制会展专项政策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H省会展产业政策优化建议 |
6.1 优化供给型政策工具内容,切合市场需求 |
6.1.1 持续扩大人才资源供给,提升人才质量 |
6.1.2 增加基础设施要素投入,夯实会展产业根基 |
6.1.3 拓展资金扶持范围,鼓励会展活动国际认证 |
6.2 增加需求型政策工具内容,有效拉动会展产业发展 |
6.2.1 优化政府采购流程,提高会展活动产业化水平 |
6.2.2 注重交流合作,着力提升本土会展产业国际化水平 |
6.3 拓展环境型政策工具内容,夯实发展环境 |
6.3.1 与时俱进制定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
6.3.2 多措并举,加大金融、税收资源倾斜,全方位支持会展产业发展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
附录1 H省会展产业政策文件 |
附录2 H省会展产业政策编码明细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保定市城市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城市外交的相关理论 |
2.1 城市外交的定义 |
2.2 城市外交特征介绍 |
2.2.1 主体特征 |
2.2.2 目的特征 |
2.2.3 内容特征 |
2.2.4 形式特征 |
2.3 城市外交的主要模式 |
2.3.1 缔结国际友好城市 |
2.3.2 参与城市间国际组织 |
2.3.3 其他丰富多彩的城市外交模式 |
2.4 城市外交的作用 |
2.4.1 配合和补充国家总体外交 |
2.4.2 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
2.4.3 增进友谊,缓冲矛盾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保定市城市外交的发展现状 |
3.1 保定市城市外交发展历程 |
3.2 保定市城市外交发展现状 |
3.2.1 缔结国际友好城市情况 |
3.2.2 保定市其他模式的城市外交实践 |
3.3 保定市城市外交的效果 |
3.3.1 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市域经济发展 |
3.3.2 促进保定市科技、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蓬勃发展 |
3.3.3 增进了国际友谊,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第四章 保定市城市外交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主要问题 |
4.1.1 国际友好城市布局不协调,友城交往缺乏实质性内容 |
4.1.2 以官方交流为主,民间交往相对较少 |
4.1.3 多边城市外交发展滞后 |
4.1.4 未形成具有特色的品牌形象 |
4.2 保定市城市外交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城市外向度偏低 |
4.2.2 财政支持不足 |
4.2.3 外事管理机构不健全 |
4.2.4 有效的后续跟踪落实机制缺乏 |
第五章 国内其他地区城市外交值得借鉴之处 |
5.1 上海市城市外交实践 |
5.1.1 城市外交的形式 |
5.1.2 城市外交的内容 |
5.1.3 城市外交的特点 |
5.2 扬州市城市外交实践 |
5.2.1 城市外交的形式 |
5.2.2 城市外交的内容 |
5.2.3 城市外交的特点 |
5.3 上海市和扬州市城市外交的借鉴 |
5.3.1 顺应国家开放理念,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
5.3.2 挖掘人文历史底蕴,打造城市专属名片 |
5.3.3 提供优质涉外服务,营造互利发展环境 |
第六章 促进保定市城市外交发展对策 |
6.1 优化政府职能部门,提高工作效率 |
6.1.1 树立科学的城市外交发展理念 |
6.1.2 培养专业外事干部队伍 |
6.1.3 建立健全相关机制 |
6.1.4 积极发展多边城市外交 |
6.2 精准定位城市发展方向 |
6.2.1 挖掘人文底蕴,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
6.2.2 立足特色产业,打造城市地域品牌 |
6.2.3 加大宣传力度,讲好讲开保定故事 |
6.3 释放民间活力 |
6.3.1 引导民众广泛参与对外交往实践活动 |
6.3.2 有效利用华侨华人资源 |
6.3.3 举办高质量民间交往活动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近代保定城市经济发展研究(1840-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学术史回顾 |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五、创新性与不足 |
第一章 保定区位特征与近代以前的经济开发 |
第一节 保定地理环境特征 |
一、保定的地理位置 |
二、保定的自然环境 |
第二节 保定行政区划沿革 |
第三节 近代以前保定的经济开发 |
一、保定城市人口及结构变迁 |
二、近代以前保定农业的开发 |
三、近代以前保定手工业的发展 |
四、近代以前保定商业地位的嬗变 |
五、保定城市布局与经济空间的形成 |
第四节 保定经济地位擢升及其原因 |
一、保定与北京的互动关系 |
二、城市功能的转化 |
三、交通枢纽地位的形成 |
小结 |
第二章 近代保定城市经济的转型 |
第一节 保定城市经济的近代转型 |
一、工业的近代转型 |
二、交通、通讯业的近代转型 |
三、金融业的近代转型 |
四、商业的近代转型 |
第二节 保定城市经济转型的动力及轨迹 |
一、保定城市经济的发展路径 |
二、保定城市经济转型的阶段性 |
三、保定城市经济空间的变化 |
第三节 北洋集团与保定近代转型的关系 |
一、北洋集团政治变迁与保定近代化发展 |
二、北洋集团经营保定的原因 |
三、北洋集团对保定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
四、行政权力对保定近代化的双重影响 |
小结 |
第三章 近代转型中的保定区域市场 |
第一节 保定市场的商人与行业结构 |
一、保定市场的商人籍贯分布 |
二、商人地域与行业分布 |
三、保定市场的商人与商业结构 |
第二节 保定市场网络体系的构建 |
一、保定商品的类型划分 |
二、保定市场的网络体系 |
第三节 保定市场功能定位的演变 |
一、服务于北京市场的京南转运中心(1860年以前) |
二、服务于天津市场的京南转运中心(1860年至20世纪30年代) |
三、转运地位下降的冀中经济中心城市(20世纪30年代左右) |
小结 |
第四章 经济转型中的保定城市地位变迁 |
第一节 施坚雅模型与“核心区”概念的梳理 |
一、施坚雅理论及其缺陷 |
二、“核心区”概念的修正 |
第二节 近代以前保定区域地位的演变 |
一、边缘区的核心区 |
二、河北中部地区的核心区 |
三、直隶地区的核心区 |
第三节 保定与直隶(河北)区域城市体系 |
一、保定与直隶(河北)市场体系的演变 |
二、保定与直隶(河北)城市体系——以核心区为视角 |
三、保定经济及城市地位变迁的动因 |
第四节 近代天津、保定城市地位的转换 |
一、西方势力的冲击是近代天津崛起的根本原因 |
二、清政府官方决策是津、保政治地位转换的推动力 |
三、近代保定的衰落与城市功能嬗变 |
四、保定与天津近代化启动方式的差异 |
小结 |
第五章 商业组织与保定城市经济——以保定商会为中心 |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与行业组织的转型 |
一、会馆、行会的兴衰及功能演变 |
二、制度变迁与保定商会的产生 |
第二节 保定商会的社会经济功能 |
一、调解商业纠纷 |
二、陈述诉求意见 |
三、参与地方市政管理 |
四、参加与组织商品赛事活动 |
五、参与爱国运动 |
第三节 近代保定商会网络体系的构建 |
一、合作与依附: 保定商会与国内商会的互动 |
二、积极维权: 保定商会与上级商会的互动 |
三、间接交易: 保定商会与外国商团的互动 |
第四节 保定商会与政府的联系 |
一、政府是保定商会创立及改组的倡导者 |
二、政府是保定商会的实际控制者 |
小结 |
余论 权力控制与保定城市发展路径 |
一、制度变迁与保定城市发展路径 |
二、新时期保定城市的功能定位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
一、主要创新点 |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一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范畴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基本概述 |
一、研究范畴界定 |
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动因分析 |
三、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类型 |
第二节 企业并购重组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资本流动与资本集中理论 |
二、现代西方企业重组理论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第二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起步阶段(1984-1991) |
第一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
一、现实背景——国有企业普遍亏损 |
二、理论背景——对“两权分离”的认识突破 |
第二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
一、企业兼并的目标转向自觉优化经济结构 |
二、交易的自发性与政府干预并存 |
三、兼并方式以承担债务式和出资购买式为主 |
四、局部产权交易市场开始兴起 |
第三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地方探索 |
一、成都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
二、武汉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
三、保定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
第三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转型阶段(1992-2002) |
第一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
一、中国经济制度环境的变迁 |
二、企业重组受到政府高度重视 |
三、各类市场体系的建立 |
四、国企脱困和国企改革任务 |
第二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
一、产权市场普遍兴起 |
二、企业并购的规模逐步扩大 |
三、政府积极参与引导 |
四、上市公司并购成为热点 |
五、部分中国企业开始参与跨国并购 |
六、外商并购国有企业成为新景观 |
第三节 转型阶段的并购重组成效 |
一、国企成功脱困 |
二、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三、利用国内国外资本市场 |
第四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 |
第一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
一、中国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 |
二、鼓励混合所有制发展 |
三、法律法规逐步健全 |
第二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
一、战略并购成为企业并购的重点 |
二、国企大型跨国企业的出现 |
三、以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为主 |
第三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取得的成效 |
一、国企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迅速 |
二、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
三、国有企业治理规范化 |
第五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制度演进:绩效、问题与成因 |
第一节 国企并购重组取得的辉煌成绩 |
一、优化了产业布局,提升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
二、提高了资产证券化率,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
三、盘活了国有资产,提升了国有企业经营绩效 |
第二节 国企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 |
一、并购重组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
二、并购支付方式和融资渠道单一 |
三、盲目规模扩张与多元化转型并存 |
四、标的公司资产质量差导致并购效率低下 |
五、并购双方缺乏深层次整合 |
六、海外并购重组困难重重 |
第三节 国企并购重组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
一、企业并购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二、政府“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 |
三、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尚不发达 |
四、企业自身条件缺乏 |
第六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国有企业并购下政府与国企高管的行为动机分析 |
二、国企高管行为影响并购绩效的研究假设 |
第二节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
一、变量选择 |
二、数据来源 |
第三节 数据描述性分析 |
一、主要变量统计描述 |
二、变量趋势分析 |
第四节 计量模型设定 |
一、实证基本模型设定 |
二、面板数据模型 |
第五节 实证结果分析 |
一、面板数据模型形式检验 |
二、计量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
第七章 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
一、美国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
第二节 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
一、日本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
第三节 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
一、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及教训 |
一、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教训 |
第八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目标与模式 |
第一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时代特征 |
一、通过调整结构来优化供给侧的重组方式 |
二、在重组中解决亏损企业与多余的产能 |
三、并购重组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步进行 |
第二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 |
一、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发国有企业竞争力 |
二、在国企并购重组中推进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三、在国企并购重组中促进产能的优化配置 |
第三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目标导向 |
一、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
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 |
三、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 |
第四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模式 |
一、横向重组模式 |
二、纵向重组模式 |
三、混合重组模式 |
四、策略联盟重组模式 |
第九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主体定位与政府作用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主体分析 |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不宜作为国企并购重组的主体 |
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凸显优势 |
三、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 |
第二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作用 |
一、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正面效应 |
二、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负面效应 |
第三节 政府在国企并购重组中的角色定位 |
一、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政策引导者 |
二、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宏观调控者 |
三、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信息中介者 |
四、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服务者 |
五、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具体监督者 |
第四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制度创新 |
一、保持国有资产管理权的独立性 |
二、完善法律制度 |
三、营造公平竞争的并购重组环境 |
四、制定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战略规划和指导政策 |
第十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指导思想 |
一、深化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顶层设计 |
二、强化并购重组的理念共识 |
三、明确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 |
第二节 强调“法治企业”,突出国企总法律顾问作用 |
一、全面打造法治企业 |
二、深化国有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 |
第三节 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及破产清算体系 |
一、建立健全产权保护体系 |
二、构建破产清算体系 |
第四节 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 |
一、加快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
二、完善资本市场退市制度 |
三、健全资本市场推动并购重组的作用机制 |
第五节 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
一、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发挥社会托底作用 |
二、加大失业救助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
三、完善再就业服务保障机制,促进再就业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河北省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发展趋势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发展趋势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2 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基础及政策依据 |
2.1 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基础 |
2.1.1 马克思主义国际合作思想 |
2.1.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合”思想 |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
2.1.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
2.2 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依据 |
2.2.1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思想渊源 |
2.2.2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
2.2.3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 |
2.2.4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新进展 |
3 河北省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与条件 |
3.1 河北省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与优势 |
3.1.1 落实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 |
3.1.2 2022 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筹办的机遇 |
3.1.3 承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任务 |
3.1.4 河北省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
3.2 河北省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意义 |
3.2.1 助推雄安新区的建设与发展 |
3.2.2 打造“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有效途径 |
3.2.3 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 |
3.2.4 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顺利推进的强大支持 |
3.3 河北省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体制机制 |
3.3.1 政府主导,多部门协调,无常设管理机构 |
3.3.2 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合理配置资源 |
3.3.3 企业积极参与,发挥主体作用 |
3.3.4 民间资本合理进入并有效运用 |
3.3.5 社会组织汇聚共识,营造良好条件 |
3.3.6 媒体推动文化传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3.4 河北省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原则 |
3.4.1 坚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原则 |
3.4.2 坚持突出重点、务实合作的原则 |
3.4.3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 |
3.4.4 坚持依法规范、法治管理的原则 |
3.4.5 坚持稳步推进、防范风险的原则 |
4 河北省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
4.1 河北省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成就 |
4.1.1 政策沟通奠定合作基础 |
4.1.2 设施联通搭建合作桥梁 |
4.1.3 贸易畅通扩大利益交集 |
4.1.4 资金融通强化金融支持 |
4.1.5 民心相通筑牢群众基础 |
4.2 河北省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存在的问题 |
4.2.1 产能优势利用不足 |
4.2.2 对外经贸投资发展面临挑战 |
4.2.3 境外投资存在诸多风险 |
4.2.4 人文交流有待进一步增强 |
4.2.5 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
5 河北省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实对策 |
5.1 主动沟通对接:用好上层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 |
5.1.1 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 |
5.1.2 “四个平台”的资金支持 |
5.2 巧用支点:善用跳板、活用对外交流平台 |
5.2.1 以援疆为跳板,加快向西拓展 |
5.2.2 活用对外交流平台——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 |
5.3 自身发力:自我完善、利用优势、防范风险、精准对接 |
5.3.1 完善体制机制,设立主管机构 |
5.3.2 利用自身优势,深化产能合作 |
5.3.3 优化出口结构,推进多领域贸易畅通 |
5.3.4 全面深入了解合作国,防范境外投资风险 |
5.3.5 充分挖掘优秀历史文化,增强人文交流 |
5.3.6 平衡经济与生态关系,打造绿色“一带一路” |
5.4 保驾护航:利用各方保障机制 |
5.4.1 “3+2+2 五方合作机制” |
5.4.2 法治保障机制 |
5.4.3 人才培养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8)保定市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大开放新格局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抓住国际班列开通机遇,促进融入开放新格局 |
二、落实政策和资金支持,实现班列开通常态化 |
三、整合本地资源,加快国际物流园区建设 |
四、加强对外联络,开拓海外市场 |
五、加强研究和调研,研究培养人才 |
(9)雄安新区发展功能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雄安新区规划发展研究 |
二、非首都功能区疏解研究综述 |
三、城市创新发展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写作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写作框架 |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 |
第二章 雄安新区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 |
一、马克思的空间生产思想 |
二、恩格斯的空间生产思想 |
三、马恩的城市空间理论 |
第二节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 |
一、空间的含义 |
二、空间的生产 |
第三节 空间经济学空间布局理论 |
一、空间经济学空间理念 |
二、“中心—外围”理论 |
三、增长极 |
四、区域二元论 |
五、梯度转移 |
第四节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
第五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的发展理念 |
一、新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 |
二、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雄安新区发展示范区 |
第三章 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功能定位比较研究 |
第一节 经济特区、国家新区功能定位 |
一、深圳特区发展的功能定位 |
二、上海浦东新区发展的功能 |
第二节 国外城市发展功能定位比较研究 |
一、美国纽约城市发展功能区的疏解 |
二、日本东京首都圈发展功能区的疏解 |
三、韩国行政首都世宗市的功能定位 |
第四章 设立雄安新区的多元空间背景 |
第一节 全球空间视角-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
一、国际经济发展新趋势 |
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新发展 |
三、中国强国战略新要求 |
第二节 中国空间视角-区域发展大战略 |
一、区域发展呈现南北失衡 |
二、中国协调发展新战略 |
第三节 京津冀空间视角-区域协调发展 |
一、京津冀地区各省市基本情况分析 |
二、京津冀地区产业比重分析 |
三、京津冀地区产业区位商分析 |
第四节 北京空间视角-提供新功能定位 |
一、北京新功能定位变化 |
二、打造“一核两翼”新发展格局 |
第五章 雄安新区功能定位的空间分析 |
第一节 雄安新区发展历程 |
一、雄安新区发展定位 |
二、雄安新区设立建设优势 |
三、雄安新区设立和建设大事记 |
四、雄安新区设立的重要意义 |
第二节 环境空间—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 |
一、雄安新区生态环境现状 |
二、打造优美自然生态环境 |
三、打造宜居生活空间 |
四、建设集约高效生产空间 |
第三节 产业空间—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 |
一、雄安新区创新产业现状 |
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
三、明确产业发展重点 |
四、打造全球创新高地 |
第四节 地理空间—协调发展示范区 |
一、雄安新区协调发展现状 |
二、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设施 |
三、建立新城住房保障体系 |
第五节 开放空间—开放发展先行区 |
一、雄安新区开发发展现状 |
二、服务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 |
三、提升京津冀开放型经济水平 |
四、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
第六章 贯彻落实雄安新区发展功能定位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贯彻落实城市空间发展新理念 |
一、“投资+创新“双驱动模式建设雄安新区 |
二、“整体布局+全面推进”建设雄安新区 |
三、“顶层+落地”模式建设雄安新区 |
四、以新一代信息产业为支撑建设雄安新区 |
五、实现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 |
六、 “PPP”模式建设雄安新区 |
第二节 科学规划雄安新区空间布局 |
一、雄安新区空间形态的现状 |
二、在地文化打造雄安新区物质空间形态 |
三、在地文化创新雄安新区非物质空间形态 |
第三节 构建雄安新区空间化现代经济体系 |
一、《雄安规划》打造高端高新产业 |
二、把握高定位格局,发展“俱乐部式”高新技术产业 |
三、以国有企业为龙头,构建“领头羊式”的集群创新模式 |
第四节 雄安新区城乡空间融合发展 |
一、《雄安规划》构建城乡融合发展 |
二、雄安新区农村问题现状 |
三、实现雄安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五节 树立雄安新区特色文化空间 |
一、《雄安规划》有关新区文化保护 |
二、雄安新区的城市文化使命 |
三、雄安新区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
四、雄安新区文化产业发展 |
五、雄安新区城市文化价值观 |
第六节 激发雄安新区市场空间活力 |
一、《雄安规划》有关深化改革的机制创新 |
二、优化决策机制,处理好行政的集中性 |
三、完善激励机制,处理好人才的驱动性 |
四、明确约束机制,处理好风险的可控性 |
五、启动发展机制,处理好文化的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
(10)河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产品 |
2.1.2 农产品出口贸易 |
2.1.3 农产品出口效益 |
2.2 理论基础 |
2.2.1 静态比较优势理论 |
2.2.2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2.2.3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
3 河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现状 |
3.1 农产品出口规模增长缓慢 |
3.2 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 |
3.3 频繁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 |
3.4 农产品出口效益水平评价 |
3.4.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3.4.2 评价方法的说明 |
3.4.3 农产品出口效益评价实证研究 |
3.4.4 农产品出口效益比较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4 河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总体分析 |
4.1 模型设定 |
4.2 基于多产品单一市场CMS模型的分析 |
4.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4.2.2 模型的测算结果及分析 |
4.2.3 主要结论 |
4.3 基于单一产品多市场CMS模型的分析 |
4.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4.3.2 模型的测算结果及分析 |
4.3.3 主要结论 |
4.4 本章小结 |
5 河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分析 |
5.1 河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衡量指标的选取 |
5.1.1 集中度指数(HHI) |
5.1.2 多样性指数(HI) |
5.1.3 劳伦斯指数(LI) |
5.1.4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Rs) |
5.1.5 收益性结构变化指数(BSCI) |
5.2 河北省农产品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
5.2.1 河北省4 类农产品出口变动情况分析 |
5.2.2 河北省农产品出口商品结构的指数分析 |
5.2.3 河北省农产品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 |
5.3 河北省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分析 |
5.3.1 河北省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的指数分析 |
5.3.2 河北省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
5.3.3 河北省农产品出口的市场潜力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河北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 |
6.1 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
6.1.1 农产品出口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
6.1.2 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6.2 河北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变动分析 |
6.2.1 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总体变动分析 |
6.2.2 分类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变动分析 |
6.3 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
6.3.1 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省际比较分析 |
6.3.2 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省内各区域比较分析 |
6.4 河北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6.4.1 直接影响因素分析 |
6.4.2 间接影响因素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河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案例分析 |
7.1 基于出口企业调研的Logit模型分析 |
7.1.1 数据来源 |
7.1.2 模型设定 |
7.1.3 变量描述 |
7.1.4 模型的测算结果及分析 |
7.1.5 主要结论 |
7.2 基于药材和中成药出口企业调研的案例分析 |
7.2.1 所调研药材和中成药出口企业的基本情况 |
7.2.2 药材和中成药企业出口的主要影响因素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及对策建议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河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
8.2.1 优化农产品出口促进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
8.2.2 优化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 |
8.2.3 优化农业产业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
8.2.4 加快“走出去”步伐,拓宽农产品出口发展空间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河北省农产品出口企业调查问卷 |
附录B 所调查走访的河北省农产品出口企业 |
发表论文和承担科研情况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保定市对外经济合作融入国际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层外交理论视角下中韩城市外交研究[D]. 许菲. 吉林大学, 2021(01)
- [2]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保定市农家乐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 程鹏.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3]政策工具视角下H省会展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 张卿.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4]保定市城市外交研究[D]. 禇心. 河北大学, 2020(08)
- [5]近代保定城市经济发展研究(1840-1937)[D]. 周辰. 苏州大学, 2020(06)
- [6]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D]. 董少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7]河北省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践研究[D]. 王亦然.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8]保定市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大开放新格局的对策研究[J]. 杨卉青,楚轩. 河北企业, 2019(11)
- [9]雄安新区发展功能定位研究[D]. 韩雪.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10]河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研究[D]. 邵红岭. 河北农业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