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安联通城域网是如何搭建的(论文文献综述)
胡应非[1](2020)在《基于SDH传输网的运营商带外网络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目前在各大运营商的运维管理系统中,带内(in-band)网管是最为常见的交换机管理方式。交换机之间通过裸光纤进行连接,网管信令和业务数据通过同一条通路经由不同的逻辑VLAN进行传输。如建设期规划不到位或设备数据配置不规范,容易造成设备脱离网管不可控,重则甚至导致广播风暴,设备业务中断。此外,传统的带内网管,对人力的依赖较高,增加了重复劳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基于带外(out-of-band)连接方式,提出了带外网络管理系统的基本架构。系统硬件由设备端、传输端、网管端三个部分组成;系统架构由用户界面层、通信交互层、基础网络层和数据存储层四个逻辑层次组成;系统软件由自动巡检、告警处理、日志和安全管理四个模块组成。(2)针对带外网络管理系统进行了详细设计:设备端使用被管设备的ETH管理接口传送网管信令,利用SDH环网作为传输端将网管信令输送至网管端,最后使用交换机作为网管端的信令收敛设备,将信令统一输出至网管服务器,系统与公网的出口处安装一台防火墙,保证网管系统的安全,并提供远程接入功能。系统使用开源代码,实现了系统架构的四个逻辑层次,基于模块化思想编写完成了四个软件模块。本文在运营商的实验网络环境中对以上设计进行了实现。(3)本文设计的基于SDH传输网的运营商带外网络管理系统,实现了传统运营商的手动管理功能和进一步的自动运维功能。软件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动化运维功能,降低人工重复劳动。带外网络管理系统占用网络资源较少,可在带宽低于10Mbps的网络环境中运行。广播风暴发生时,带外网络管理系统的远程响应时间低于5秒,本地响应时间少于1分钟,能够做到快速响应,缩减排障时间。工程实践测试结果说明了系统各功能能够满足实际需求。目前带外网络管理系统已经成功部署在运营商的网络中,并投入使用,系统运行稳定。
王思雅[2](2019)在《某省联通IMS网络系统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IMS通用体系结构主要应用在IP多媒体业务,可实现分离呼叫与控制、业务与承载,对提供解决终端客户日益多元化业务方案有着理想效果。IMS通用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很好的实现了电信网络与业务之间的融合。IMS通用体系结构与软交换技术不同的是其在控制与承载分离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呼叫控制层和业务控制层的分离,且由于IMS起源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应用而充分考虑了对移动性的支持,最终具备了用户鉴权和保护用户业务触发规则,除此之外,IMS全部采用会话初始协议(SIP)作为呼叫控制和业务控制的信令。因此,IMS通用体系结构的研究和应用更适合解决本文中某省的通信网络改造问题。电信业务和互联网业务正在趋于融合化,彼此之间的竞争关系也越来越明显,对互联网和传统通信的要求也不能与以往相比。在通信服务的能力和质量上有着更严格的需求,传送的速度也有着很大的提升。IP多媒体子系统(简称IMS)被认为是未来的主要通信技术,某地联通将固网用户进行IMS改造列入计划。以某省联通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暴露的固网用户规模增长趋缓、PSTN网络设备老化、端口不足、设备能耗高等弊病,亟待形成通信网络改造的可行性方案,以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本文着重探讨IMS体系架构在某省NGN网络改造升级中的应用设计路径及实施方法。在剖析探讨IMS体系架构的前提下,立足某省联通网络构成现状,对网络部署做详细设计,涉及要点涵盖IMS总体架构、核心网元设置、SBC建设、路由计划等。此外,对涉及IMS承载和接入的相关应用技术作详细分析。IMS网络部署完成后,完全承载了某省联通固有的PSTN、软交换等业务,固网暴露出的种种弊端得以从根本上解决,为网络扩展融合夯实了坚实基础。改造升级后的网络状况趋于稳定,由此表明此项方案符合科学、高效的项目设计要求。该工程在某省联通分阶段施工,最终证明方案是可行的。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利于固定语音网络的未来发展,为IMS统一业务平台的搭建提供了参考。
吴念达[3](2019)在《CMNET城域网IPv6过渡技术及部署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当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用户数量的不断膨胀,IP地址的需求量也在成几何数量的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IPv4技术已经很难满足网络地址快速增长的业务需求了,并且它已经成为了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瓶颈。随着互联网技术需求不断提高,IPv6技术也就很自然的孕育而生了,作为IPv4技术的升级版本,IPv6先天上就有其特有的技术优势,在特定技术选择后,可以与IPv4技术实现平稳的过渡。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在城域网环境下的,运营商如何选择IPv6过渡的技术及部署方案,IPv6技术由于能够提供更大的地址空间、具有更好的扩展性,势必将成为今后网络发展建设的基础方向与核心。但是由于之前网络的大量设备与应用都是基于IPv4技术的,很难短时间内全部替换到IPv6协议,所以IPv4技术到IPv6技术有一个过渡期,过渡期技术选择则是研究问题的关键,选择能够实现的技术不仅可以兼顾两种网络技术的过渡还需要具备可以解决IP地址匮乏问题的能力,达到高标准的网络平衡。本文通过对三种过渡技术的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依照三种协议适用的网络环境,按照某公司城域网现有网络结构特点及项目投资成本,决定本方案采用双栈技术,设定了包括部署方式、用户溯源方式及端口分配等,论文重点研究了部署方案的技术细节,详细探讨了双栈技术部署的步骤原则和配置范本,并进一步研究了相关配套软件与硬件的部署。在网络部署实现和理论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基于IPv6协议技术研究进行了网络性能的实验条件环境下的测试,测试的各项结果都达到了网络侧组网结构要求标准,达到了预期效果,整个城域网IPv4向IPv6过渡部署取得了成功。后期可全面的推动运营IPv6的互联网建设目标。
陆红军[4](2019)在《喀什铁通IP城域网的优化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4G大规模商用和家庭宽带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业务带宽的需求量稳步增加,对传统通信业务的IP化发展与宽带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此,以满足各类业务的发展需求为核心,构建与业务相配套的城域传送网架构体系,将有利于网络体系的快速建设,提高网络先进水平。SDH传送技术组建网络的局限性越来越大。将PTN技术引入常规业务网络服务领域能够为业务的未来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该技术具有业务调整灵活,管理技术先进,操作效率高等特点,是我国各大网络运营商在城域网络建设中常用的技术之一。PTN技术在移动城域网络中,主要被应用于网络数据的采集层与输入层。本文首先对喀什铁通IP城域网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提出了既有网络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了对IP城域网进行网络优化的必要性。介绍了PTN技术的功能与技术特征,并给予网络容量建设规划、网络站点类型设计、网络资源配置、网络拓扑布局、网络管理体系规划、网络波道规划、QoS规划、系统参数设置等方面为喀什铁通IP城域网的网络优化和设计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方案。为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用该设计方案对喀什铁通既有网络结构进行了细致的规划与部署。在设计方案得到落实后,基于既定的设计指标针对系统的各项功能进行了测试与验证,从而得出系统各项功能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具有较强的业务承载能力,数据安全度非常高,在实践应用中能够为喀什铁通IP城域网提供强大的支撑能力,并确保网络质量的稳定性,经验证该方案可行有效。喀什铁通IP城域网的优化方案,主要是针对IP城域网未来业务安全与发展需求而制定的。以优化网络结构为核心,完善网络功能为目标,以全面确保网络质量为指导,实现了网络功能和网络配置的整体设计,PTN技术在优化IP城域网中展现的技术优势,值得参照与推广。
孙启瑞[5](2018)在《基于PTN技术的本地传送网组网策略及测试》文中指出作为市政信息传输的基础,城域网为开展数据业务提供了快速的传输平台和操作机制。目前,国内电信企业在部署和使用城域网时多采用SDH/MSTP模式,这一模式是使用以太网交换机和路由器来完成实现需求有差异的业务,这种差异容易导致在全业务经营环境下的网络之间的兼容性问题和负担不均衡问题,基于这一考虑,近些年出现的分组传送网(PTN)技术就逐步开发、应用和推广开来。本文对浙江联通传统的城域网进行分析,这一网络是建立在MSTP的基础上的,探讨在传统网络基础上发展PTN网络的基本策略,针对企业的资金投入情况、数据管理稳定性等要素,分析MSTP网络与PTN网络之间的关系。之后,分析MSTP占主体背景下如何实现向PTN网络的演进。本文主要以浙江联通公司现有城域网为基础,根据未来业务需求预测,在未来几年内如何基于PTN传送网技术,构建一张高效、安全而且稳定的城域移动传送网。主要包括如下内容:首先,对光传送网络的发展过程进行介绍,并且介绍PTN和传统技术之间的差异,PTN技术具有的突出优势等,展示其优越性。其次,本文对分组传送网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对这一技术的实现原理、需要的关键技术以及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都进行了深入分析。再次,结合浙江联通在推进城域传送网建设方面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包括当前的发展状况以及主要问题等,并且针对网络的不同层次,开展具体的需求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建网策略。借助于直接的调研和实际分析,本文提出了更加科学的建网思路。之后,对浙江联通的组网情况开展实际测试,涉及网络设备的稳定性、实现方式以及业务发展状况,这些测试对于评价移动公司的传送网稳定性提供了必要的借鉴。最后,本文对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且给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本文对于实践活动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即通过对PTN网络设计,借助于中兴光网络设备的部署,完成这一网络的建设,通过在实验室中的模拟,为今后的大规模应用提供参考。浙江联通应用PTN技术是重要的技术选择,能够为其他区域的组网实践提供参考。
敖琦[6](2017)在《中国联通黑龙江省政府电子政务外网改造工程》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一个时期,各个国家地区的政府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加强政务的信息化,电子化工作。如搭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构建电子政府平台。原网通公司于2001年开始按照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要求建设全省电子政务外网,政务外网采用ATM组网方式,投资6000万元用于全省各级节点设备建设,到目前为止已建成覆盖省、13个地市、66个县的完整的MPLS VPN网络。2014年初,省政府提出对政务外网进行改造,采用MSTP形式进行组网,一期涉及省直50个厅局委办和13个地市及省农垦总局。各地市横向及市—县线路升级由各地市自行实施。按照省政府的整体部署,黑龙江省各单位的办公基础网络将逐步整合,不再单独开展专网建设。办公内网将统一依托全省党委办公厅系统业务网(未来叫政务内网,目前是与联通公司合作),外网将统一到全省政务外网。本文首先论述了黑龙江省电子政务外网的现状,了解其对政务外网升级后所希望具备的应用功能有哪些。随后以BGP+Mp LS提供的VPN服务、IP Qo S服务等技术为依据,作出了黑龙江省电子政务网络升级改造工程的改造方案,方案中对设计并实现了MPLS VPN,路由协议和路由策略进等,随后还测试了MPLS VPN环境下OSPF MDS认证等多个技术难点,最后对该论文作了总结。
肖光斌[7](2013)在《MPLS-VPN技术在莱芜联通城域网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得跨国跨地区的远程办公机构急剧增长。与此同时,企业之间的合作及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联系也日趋紧密。客户在不同地域之间进行安全、高速、经济有效数据通信的需求变得日益迫切。这不但带来了网络复杂性的问题,还带来网络的管理和安全性方面的问题。MPLS VPN以其经济性和灵活性,成为扩展以前专网不具备功能和特性的一种可行方案。本文首先介绍了MPLS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基于MPLS的MPLS VPN技术。其次重点对MPLS VPN技术的分析与研究。结合莱芜联通城域网中的MPLS网络的部署现状,在此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建设莱芜联通基站智能门禁系统的需求分析,给出了改造莱芜联通门禁系统VPN网络架构的方案。最后详细介绍了MPLS VPN技术在莱芜联通智能门禁系统的实现过程,以及城域网上的设备配置。此外还介绍了在整个改造过程中所采用的MPLS L3VPN技术,以及采用MPLS VPN技术在此项目的应用中的优越性,从而对建设MPLS VPN网络产生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党鑫[8](2013)在《数据城域网综合性数据网管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目前我国的IT事业正处于迅猛发展的阶段,网络管理软件是网络管理员选择的管理网络的工具。使用网络管理软件不仅可以增强工作效率同时还可以提高网络管理能力;优秀全面的网管软件还可以节约网络资源,依托软件完善的功能,来定制IP网络战略并控制设备投入的数量,保证业务在变化中流畅运作。但是目前运营商所使用的网管软件都存在功能单一,浪费网络资源且兼容性差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首先介绍网管系统的基础平台,即网络管理系统应用的基本协议:SNMP协议,以及Solaris操作系统和所应用到的Sybase数据库;其次,详述了拓扑管理、故障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数据库管理以及安全管理等网络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再次,给出新功能性能统计和CORBA北向接口、SNMP北向接口的功能及实现以及分析说明;然后提出现西安联通IP城域网网管系统的不足及改进方案;最后例举西安联通综合城域网网管在具体工作应用中的典型案例,阐述了城域网网管在实际工作中的地位及重要作用。
白跃军[9](2011)在《长治联通宽带IP城域网优化方案设计》文中指出经过持续多年的宽带IP网扩容工程和网络优化工作,长治联通宽带IP网无论是网络运行质量还是宽带客户感知,都得到了显着改善。但随着网络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宽带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部分早期建设网络设备的老化,特别是宽带用户提速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宽带业务需求和网络流量发生了新的变化,宽带IP网上又显现出一些新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宽带IP网网络效率和效益的发挥,同时也限制了宽带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对长治联通现有宽带IP城域网网络结构及数据规划、业务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网络技术及业务的发展确定总体优化思路及优化原则,按照总体优化思路从工程设计的角度制定出详细的网络优化方案设计。该设计对长治联通宽带IP城域网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提出了具体的优化调整方案,并对IP地址、VLAN、业务路由进行分配和规划,对目前接入层设备的网管模式提出了 MPLS-VPN的优化调整,对存在的数据配置、网络安全问题制定出相应优化措施,并结合业务需求制定出IPTV组播业务调整方案及WLAN建设方案。通过此次优化调整长治联通宽带IP城域网得到扩容升级、中继提速、级联层次减少、网络资源整合、数据配置优化等,宽带网络的业务承载能力和业务管控能力得到提升,长治联通宽带网络的运行效能得到提升。
韩莉莉[10](2011)在《ASON技术在传输网络融合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通信技术的飞跃发展以及各种传输网络的进一步融合,用户的需求逐渐多元化、智能化。对于光纤通信网络,必须由传统的基础承载网向承载网与业务网的角色转变,ASON作为一种新的传输网技术,相对于传统SDH网络,在业务配置、带宽利用率和保护方式上更具优势。本文首先分析了本地区原联通、网通的传输网络融合的特点。结合国内外ASON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实现,并针对本人所在工作区域的传输网络现状,本文给出了传输网融合建设ASON城域网业务加载及各项功能测试的情况,研究成果对本地区传输网络的演进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对ASON的网络结构体系、关键技术及其在国内外应用情况进行了认真地跟踪分析,阐述了光纤通信的演进方向;针对长治联通、网通传输网融合的特点与需求及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设ASON城域网的方案并对其进行了分析、评估,对网络建设过程进行了详细阐述;对建设的华为OSN9560智能光网络进行了业务加载测试,对业务QoS保证性能进行了分析论证。
二、西安联通城域网是如何搭建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安联通城域网是如何搭建的(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DH传输网的运营商带外网络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网络管理系统 |
1.2.2 网络管理功能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基础 |
2.1 现有的带内网络管理技术 |
2.1.1 带内网络管理系统架构 |
2.1.2 带内网管相关技术基础 |
2.2 带外网络管理系统相关技术基础 |
2.3 带外网络管理系统的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需求分析和设计 |
3.1 系统功能性设计需求 |
3.2 系统非功能性设计需求 |
3.3 硬件选择与设计 |
3.3.1 设备端硬件选择与设计 |
3.3.2 传输端硬件选择与使用 |
3.3.3 网管端硬件选择与设计 |
3.4 系统逻辑架构设计 |
3.4.1 用户界面层的设计 |
3.4.2 通信交互层的设计 |
3.4.3 基础网络层的设计 |
3.4.4 数据存储层的设计 |
3.5 交互模块设计 |
3.6 软件功能模块设计 |
3.6.1 自动巡检模块 |
3.6.2 告警处理模块 |
3.6.3 日志模块 |
3.6.4 安全管理模块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带外网络管理系统的实现 |
4.1 系统硬件结构与关键运行数据配置 |
4.1.1 设备端 |
4.1.2 传输端 |
4.1.3 网管端 |
4.2 用户界面的实现 |
4.3 通信交互层的实现 |
4.4 基础网络层的实现 |
4.5 数据存储层的实现 |
4.5.1 数据存储层的硬件实现 |
4.5.2 数据存储层的软件实现 |
4.6 交互模块与功能模块的实现 |
4.6.1 抓取流程 |
4.6.2 发送流程 |
4.6.3 日志流程 |
4.6.4 服务器安全管理流程 |
4.7 日志梳理流程与日志归档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带外网络管理系统的测试 |
5.1 系统测试 |
5.1.1 硬件需求验证 |
5.1.2 基础网络测试 |
5.1.3 自动化运维系统功能测试 |
5.1.4 系统指标测试 |
5.1.5 系统安全性能验证 |
5.2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6.2.1 任务聚合平台思想 |
6.2.2 传输电路进一步优化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某省联通IMS网络系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2章 IMS网络架构及技术 |
2.1 IMS定义及IMS特点 |
2.1.1 IMS定义 |
2.1.2 IMS特点及优势 |
2.2 IMS网络架构 |
2.2.1 IMS接口介绍 |
2.2.2 主要网元介绍 |
2.3 IMS相关技术 |
2.3.1 IMS协议分析 |
2.3.2 IMS呼叫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IMS网络系统应用设计 |
3.1 某省联通网络现状 |
3.1.1 省内PSTN固定语音网现状 |
3.1.2 省内固定软交换语音网现状 |
3.1.3 省内固定智能网现状 |
3.1.4 省内IP承载B网现状 |
3.1.5 省内IP承载A网现状 |
3.1.6 本地IP综合承载网现状 |
3.2 用户预测及部署内容 |
3.3 IMS网络设计及网元配置 |
3.3.1 IMS网络设计 |
3.3.2 网元配置原则及容量配置 |
3.3.3 IMS核心网元容量设置 |
3.3.4 应急备份方式 |
3.4 IMS互联互通和路由设计 |
3.4.1 IMS互联互通设计 |
3.4.2 IMS路由设计 |
3.4.3 会话边界控制器应用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IMS网络系统在某省应用实施 |
4.1 计费功能应用实施 |
4.2 网管平台应用实施 |
4.3 IMS组网及接入实施 |
4.3.1 承载网架设 |
4.3.2 IMS接入承载网 |
4.3.3 IMS网络互连接入 |
4.3.4 用户接入 |
4.4 业务开通 |
4.5 方案应用效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CMNET城域网IPv6过渡技术及部署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文章主要内容 |
第2章 主要理论技术概述 |
2.1 IPv6 协议 |
2.2 IPv4与IPv6 对比 |
2.3 双栈过渡技术简介 |
2.4 隧道过渡技术简介 |
2.5 NAT技术简介 |
2.5.1 NAT技术概述 |
2.5.2 NAT444 策略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城域网的规划与建设分析 |
3.1 某公司现网拓扑情况 |
3.2 现网问题分析 |
3.2.1 设备改造 |
3.2.2 人员能力提升 |
3.2.3 IPv4 网络体验感知 |
3.3 IPv6 过渡需求原则及城域网改造范围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城域网IPv4向IPv6 过渡方案 |
4.1 某公司城域网网络现状 |
4.1.1 网络改造计划 |
4.1.2 存在的短板问题 |
4.2 IPv6 过渡技术选择 |
4.3 城域网IPv6 过渡步骤 |
4.4 某公司地址规划 |
4.4.1 地址核算模型 |
4.4.2 网络及用户地址规划 |
4.5 某公司城域网IPv6 过渡方案设计 |
4.5.1 网络基本情况介绍 |
4.5.2 改造内容 |
4.5.3 现网协议部署情况 |
4.5.4 路由协议部署 |
4.5.5 家庭宽带接入部署 |
4.5.6 网络安全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城域网配置与测试 |
5.1 设备配置总体原则 |
5.2 核心NE5000E设备配置 |
5.2.1 ISIS路由协议配置 |
5.2.2 BGP路由协议配置 |
5.2.3 静态路由配置 |
5.3 华为BRAS(ME60-X16)设备配置 |
5.3.1 全局下开启IPv6 功能 |
5.3.2 BRAS互联接口IPv6 配置 |
5.3.3 路由协议配置 |
5.4 场景测试及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喀什铁通IP城域网的优化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组织架构 |
2 PTN技术原理与铁通IP城域网现状分析 |
2.1 PTN技术原理 |
2.1.1 PTN的分层结构 |
2.1.2 PTN(T-MPLS/ MPLS-TP)的帧结构和标签域 |
2.1.3 PTN的关键技术 |
2.2 PTN技术的优势 |
2.2.1 SDH技术 |
2.2.2 WDM技术 |
2.2.3 PTN技术 |
2.3 喀什铁通IP城域网网络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
2.3.1 喀什铁通IP城域网现状分析 |
2.3.2 城域网建设PTN网络的必要性 |
2.3.3 PTN网络实现的功能及技术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3 IP城域网网络的设计 |
3.1 网络容量与拓扑规划 |
3.2 站点类型的规划 |
3.3 光缆资源确定 |
3.4 网管与保护规划 |
3.5 波道与时钟规划 |
3.6 PTN网络的Qo S规划 |
3.7 系统参数规划 |
3.8 本章小结 |
4 喀什铁通IP城域网的优化设计与实现 |
4.1 喀什铁通IP城域网介绍 |
4.2 喀什铁通 IP 城域网优化设计方案 |
4.2.1 网络容量与拓扑规划 |
4.2.2 站点类型规划 |
4.2.3 光缆资源确定 |
4.2.4 网管与保护规划 |
4.2.5 波道与时钟规划 |
4.2.6 Qo S规划 |
4.2.7 系统主要参数设计 |
4.3 喀什铁通 IP 城域网网络优化设计方案的实施 |
4.3.1 采用设备的情况 |
4.3.2 网管系统 |
4.3.3 施工前资源安排 |
4.3.4 保护措施的改进 |
4.4 喀什铁通IP城域网优化方案实施效果 |
4.4.1 技术指标测试 |
4.4.2 功能的验证 |
4.4.3 应用场景介绍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PTN技术的本地传送网组网策略及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与研究意义 |
1.2 光传送网技术发展概述 |
1.2.1 SDH/SONET和波分复用(WDM)技术 |
1.2.2 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 |
1.2.3 PTN及OTN技术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
1.4 论文贡献和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浙江联通城域传送网的现状分析 |
2.1 PTN技术概念与理论 |
2.1.1 PTN产生背景 |
2.1.2 MSTP与PTN对比分析 |
2.1.3 PTN原理 |
2.1.4 MPLS技术 |
2.1.5 T-MPLS技术 |
2.1.6 Qos技术简介 |
2.2 浙江联通城域传送网基本情况介绍 |
2.2.1 浙江联通城域网现状 |
2.2.2 浙江联通城域传送网存在的问题分析 |
2.2.3 SDH/MSTP网络对分组化IP业务承载能力分析 |
2.2.4 业务需求预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PTN的浙江联通本地传送网组网策略研究 |
3.1 整体建网策略 |
3.2 PTN组网保护方式选择 |
3.2.1 待机保护形式 |
3.2.2 板卡LAG保护方式 |
3.2.3 分担保护机制 |
3.3 核心层组网策略 |
3.3.1 独立组网 |
3.3.2 PTN与MSTP混合组网 |
3.3.3 PTN与OTN联合组网 |
3.4 RNC侧核心层PTN设备节点设置方式 |
3.5 汇聚节点的选择 |
3.6 汇聚层拓扑架构 |
3.7 接入层拓扑架构 |
3.8 分组承载传送网络建设网络结构 |
3.8.1 核心层网络结构 |
3.8.2 汇聚层网络结构 |
3.8.3 边缘接入层网络结构 |
3.8.4 分组承载传送网与业务网CE的关系 |
3.9 业务承载 |
3.9.1 3G基站FE业务承载 |
3.9.2 TDM业务承载 |
3.9.3 LTE业务承载 |
3.10 多厂商环境及互通 |
3.10.1 多厂商环境 |
3.10.2 不同厂商间的互通方案 |
3.11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浙江联通PTN组网测试 |
4.1 PTN设备组网测试环境和配置 |
4.1.1 PTN设备的组网测试配置图 |
4.1.2 测试仪表清单 |
4.2 PTN以太网业务承载测试 |
4.2.1 E-LINE业务测试 |
4.2.2 TDM业务测试(E1 CES测试E1-E1) |
4.2.3 业务拷机测试(24小时误码) |
4.3 PTN网络保护测试 |
4.4 PTN业务互通测试 |
4.4.1 阿朗与中兴PTN设备QINQ功能互通测试 |
4.4.2 SDH传输设备与PTN端到端专线对接测试 |
4.5 PTN网络同步测试 |
4.5.1 同步以太网测试 |
4.5.2 1588时间同步功能测试 |
4.5.3 时钟倒换功能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中国联通黑龙江省政府电子政务外网改造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政务外网现状 |
1.2 网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网络技术 |
2.1 网络架构介绍 |
2.2 自治域介绍 |
2.3 路由介绍 |
2.4 MPLS/VPN介绍 |
2.5 RD/RT介绍 |
2.6 IP地址介绍 |
2.7 QOS介绍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网络分析 |
3.1 功能需求分析 |
3.2 网络搭建分析的思路与方法 |
3.3 政务外网中相关数据的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总体设计 |
4.1 网络搭建总体原则 |
4.1.1 机房环境要求 |
4.1.2 温度湿度要求 |
4.1.3 安全要求 |
4.1.4 电源与接地要求 |
4.1.5 安全生产要求 |
4.2 网络搭建具体设计 |
4.2.1 各级政府网络搭建 |
4.2.2 各地市同级单位网络搭建 |
4.2.3 各级机关单位视频会议网络搭建 |
4.2.4 网络搭建完成后整体概况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网络的搭建与实现 |
5.1 网络主体架构的搭建 |
5.2 网络具体搭建 |
5.2.1 机房位置 |
5.2.2 主要工作量表 |
5.2.3 设备安装 |
5.2.4 设备扩容 |
5.2.5 布线系统设计 |
5.2.6 电源分配 |
5.2.7 电源线的布放 |
5.3 系统实现 |
5.3.1 各厅局委办互联模块 |
5.3.2 政务发布模块 |
5.3.3 各级机关单位办事模块 |
5.3.4 各级政府模块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网络测试 |
6.1 网络测试目的 |
6.2 网络测试范围 |
6.3 网络测试方法 |
6.4 网络测试内容 |
6.4.1 网络架构安全检查 |
6.4.2 边界访问控制 |
6.4.3 网络协议安全 |
6.4.4 网络设备冗余 |
6.4.5 网络设备检查 |
6.4.6 设备及服务配置方面的问题 |
6.4.7 设备IOS版本存在的安全问题 |
6.4.8 ACL配置问题 |
6.4.9 开放端口测试 |
6.4.10 Banner信息测试 |
6.4.11 安全设备安全检查 |
6.4.12 安全防护设备策略缺陷 |
6.5 网络测试过程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MPLS-VPN技术在莱芜联通城域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二章 MPLS 多协议标签交换 |
2.1 MPLS 概述 |
2.1.1 MPLS 标签 |
2.1.2 MPLS 标签交换 |
2.1.3 MPLS LDP |
2.1.4 PWE3 |
2.2 MPLS 网络结构 |
2.3 MPLS 基本配置及应用 |
2.3.1 MPLS 基本配置 |
2.3.2 MPLS LDP 配置 |
2.3.3 MPLS 应用 |
2.4 小结 |
第三章 MPSLVPN 技术 |
3.1 VPN 概述 |
3.1.1 VPN 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
3.1.2 VPN 的基本技术 |
3.2 MPLS VPN 技术 |
3.3 小结 |
第四章 莱芜联通城域网 MPLS VPN 技术应用 |
4.1 MPLS VPN 网络结构 |
4.2 MPLS VPN 工作原理 |
4.2.1 MPLS IP VPN 路由发布 |
4.2.2 MPLS IP VPN 报文转发 |
4.2.3 CE 到 PE 的网络连接方式 |
4.3 VPN 数据包的转发过程 |
4.3.1 数据转发过程 |
4.3.2 路由信息分发过程 |
4.3.3 MPLS IP VPN 实现以及配置 |
4.4 莱芜联通 MPLS 网络的改造 |
4.5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数据城域网综合性数据网管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网管在国内外发展 |
1.3 该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发展趋势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二章 网络管理系统概述 |
2.1 SNMP 协议简介 |
2.1.1 SNMP 协议在 TCP/IP 参考模型中的位置 |
2.1.2 SNMP 协议的内部结构 |
2.1.3 SNMP 协议架构 |
2.1.4 配置 SNMP 参数 |
2.2 Solaris 操作系统 |
2.2.1 unix 结构 |
2.2.2 Solaris 操作系统简介 |
2.3 Sybase 数据库 |
2.3.1 Sybase 数据库简介 |
2.3.2 Sybase 数据库分类 |
2.3.3 Sybase 数据库的特点 |
第三章 网络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
3.1 网络管理系统简介 |
3.2 城域网网管的基本功能 |
3.2.1 拓扑管理功能 |
3.2.2 故障管理功能 |
3.2.3 配置管理 |
3.2.4 性能管理 |
3.2.5 安全管理 |
3.2.6 数据库管理 |
3.2.7 系统监控 |
3.2.8 环境电源监控 |
3.3 IP 城域网网管的网元管理 |
3.3.1 DSLAM 网元管理 |
3.3.2 OLT 网元管理 |
3.3.3 ONU 网元管理 |
3.3.4 宽带接入服务器网元管理 |
3.4 数据城域网综合性网管的业务接入功能 |
3.4.1 宽带接入网 |
3.4.2 综合接入网 |
3.4.3 FTTx 接入网 |
3.5 网络管理系统遵从的协议和标准 |
3.6 性能统计 |
3.6.1 性能统计 |
3.6.2 实时性能查询 |
3.6.3 性能统计的原理 |
3.7 北向接口 |
3.7.1 功能概述 |
3.7.2 CORBA 北向接口和 SNMP 北向接口 |
第四章 网络管理系统的不足与优化 |
4.1 网络结构层面不足与优化 |
4.1.1 对于网元的管理通道只能使用 SNMP 协议,不支持其他高端协议 |
4.1.2 对于线路质量不能上报误码 |
4.2 功能漏洞与优化 |
4.2.1 对于网元的管理不够全面 |
4.2.2 升级困难 |
4.2.3 流量统计功能 |
4.3 安全隐患与优化 |
第五章 城域网网管应用案例与分析 |
5.1 两局向单向尾纤虚链接 |
5.2 某局向汇聚层设备设备上行端口故障 |
5.3 某 PPPOE 小区上行链路中断 |
5.4 某局向 PPPOE 错误 678 |
5.5 由于 dos 攻击导致设备网管丢包 |
5.6 因第三方网管软件错误关闭上行口导致某接入层交换机网管业务中断的故障 |
5.7 网管监控某汇聚层设备 CPU 占用率为 100%,设备日志无任何信息 |
5.8 由于 MAC 地址重复导致网管某网元瞬断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IP 网网络管理性能重要指标 |
附录二 缩略语 |
(9)长治联通宽带IP城域网优化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网络优化设计提出的背景 |
1.2 长治市的网络背景 |
1.3 长治联通宽带IP城域网现状 |
1.3.1 网络结构 |
1.3.2 路由协议 |
1.3.3 网络管理 |
1.3.4 接入业务 |
1.3.5 数据规划 |
1.3.6 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工作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网络优化思路及原则 |
2.1 总体优化思路 |
2.1.1 业务发展对网络需求 |
2.1.2 网络优化的总体目标和思路 |
2.2 网络优化原则 |
2.2.1 网络优化要遵循四大基本原则 |
2.2.2 设备选型要考虑六个方面 |
2.2.3 网络结构优化原则 |
2.2.4 IP地址规划原则 |
2.2.5 路由协议规划原则 |
2.2.6 VLAN规划原则 |
2.3 网络优化宽带需求测算 |
第三章 网络优化方案设计 |
3.1 核心层的优化 |
3.1.1 网络扁平化 |
3.1.2 核心层设备优化替换 |
3.1.3 核心层中继带宽扩容 |
3.1.4 新增设备性能 |
3.2 汇聚层的优化 |
3.2.1 汇聚层设备扩容 |
3.2.2 汇聚层中继带宽扩容 |
3.2.3 新增设备性能 |
3.3 接入层的优化 |
3.3.1 新增接入交换机 |
3.3.2 ATM上行的DSLAM提速改造为GE上行 |
3.3.3 减少接入交换机级联层次 |
3.3.4 减少DSLAM级联层次 |
3.3.5 接入交换机的替换 |
3.3.6 DSLAM的替换 |
3.3.7 整合交换机资源 |
3.4 DNS系统 |
3.5 IP地址分配 |
3.6 VLAN划分 |
3.7 宽带接入设备网络管理优化 |
3.7.1 MPLS-VPN原理 |
3.7.2 宽带接入设备网络管理优化 |
3.8 数据配置的优化 |
3.9 IPTV组播业务调整方案 |
3.10 WLAN建设方案 |
3.10.1 WLAN网络结构 |
3.10.2 WLAN IP地址规划 |
3.10.3 AP设备部署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ASON技术在传输网络融合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动态 |
1.2.1 ASON的标准化进展 |
1.2.2 ASON网络在国内外的实践情况 |
第二章 ASON的网络结构及关键技术 |
2.1 ASON概述 |
2.1.1 ASON的概念 |
2.1.2 ASON的体系架构 |
2.2 传送平面及其技术 |
2.3 控制平面及其关键技术 |
2.3.1 路由技术 |
2.3.2 信令技术 |
2.3.3 自动发现技术 |
2.3.4 链路资源管理 |
2.3.5 接口技术 |
2.4 管理平面及其关键技术 |
2.4.1 管理与控制相分离 |
2.4.2 资源竞争问题 |
2.4.3 从设备管理到面向连接和业务的管理 |
2.4.4 标准化的管理接口互通 |
2.5 数据通信网DCN |
2.6 ASON的生存性技术 |
2.6.1 ASON生存性特点 |
2.6.2 ASON中的多层生存性 |
2.6.3 ASON网络中的备用容量 |
第三章 长治联通ASON城域网建设 |
3.1 长治联通的传输网络现状 |
3.1.1 局间中继传输网现状 |
3.2 城域传输网业务融合方案 |
3.2.1 融合目标 |
3.2.2 融合工程的设备选择 |
3.2.3 业务配置及资源情况 |
3.2.4 控制平面配置 |
3.2.5 工程参数计算 |
3.2.6 传输系统技术指标要求 |
3.2.7 传输网络监控及管理 |
3.2.8 智能光网络网同步设计 |
3.2.9 网络保护设计 |
3.2.10 公务联络系统设计 |
3.2.11 智能网元业务保护实现方案 |
第四章 长治联通ASON网络的QOS保证性能分析 |
4.1 长治联通接入业务类型及对传输网络的要求 |
4.1.1 长治联通承载业务类型分析 |
4.1.2 各种业务对传输网络的要求 |
4.2 基于业务的QoS保障方案的实施 |
4.2.1 ASON中的QoS保障技术及关键指标 |
4.2.2 基于业务的QOS测试 |
4.3 网络传输质量对承载业务的QoS影响 |
4.3.1 ASON所承载的业务及对网络的要求 |
4.3.2 承载业务的网络传输质量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西安联通城域网是如何搭建的(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DH传输网的运营商带外网络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胡应非. 东南大学, 2020(01)
- [2]某省联通IMS网络系统应用研究[D]. 王思雅. 吉林大学, 2019(03)
- [3]CMNET城域网IPv6过渡技术及部署方案研究[D]. 吴念达. 吉林大学, 2019(03)
- [4]喀什铁通IP城域网的优化设计与实现[D]. 陆红军.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7)
- [5]基于PTN技术的本地传送网组网策略及测试[D]. 孙启瑞.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8(02)
- [6]中国联通黑龙江省政府电子政务外网改造工程[D]. 敖琦. 吉林大学, 2017(04)
- [7]MPLS-VPN技术在莱芜联通城域网中的应用[D]. 肖光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02)
- [8]数据城域网综合性数据网管的研究与应用[D]. 党鑫.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02)
- [9]长治联通宽带IP城域网优化方案设计[D]. 白跃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06)
- [10]ASON技术在传输网络融合中的应用研究[D]. 韩莉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