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焊接钢结构件抗拉强度试验和有限元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伟[1](2020)在《大型搪瓷栓接厌氧储罐结构分析与优化》文中指出大型搪瓷栓接厌氧储罐是一种新兴产品,下称大型栓接储罐,它相较于常见类型储罐具有施工周期短、使用寿命长等优势,但大型栓接储罐由于受力复杂、设计不当等原因,工作时仍会发生罐体变形明显、罐顶坍塌、螺栓断裂等现象。常见的大型栓接储罐有两种类型,分别为膜顶栓接储罐与钢顶栓接储罐,本文针对膜顶和钢顶两种典型栓接储罐的常见问题,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结构力学分析与优化,为其分析设计优化监测等提供了系统化的研究思路与理论基础。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建立了大型栓接储罐整体钢板等效数值模型。分析了两种类型储罐的应力与变形分布,研究了罐壁高度与厚度方向的应力与变形分布曲线,对比分析了两种类型的大型栓接储罐。研究表明,膜顶栓接储罐危险点集中于顶层罐壁及其以上的位置,为向心变形,钢顶栓接储罐危险点位于下面几层罐壁,为鼓起变形;膜顶栓接储罐沿顶层罐壁厚度方向,越接近内壁轴向向下变形越明显,应力呈线性增加,而钢顶栓接储罐越接近内壁轴向向上变形越明显,应力呈二次函数形式变化。通过分析,形成了大型栓接储罐的建模分析方法。制造加工出自制螺栓预紧传感器与抗滑移试验件,测定了螺栓拧紧力矩系数与抗滑移系数,并通过系数,分析校核了大型栓接储罐的罐顶螺栓接头及优化了罐壁螺栓接头。研究表明,膜顶栓接储罐罐顶连接部件处的螺栓受剪切力作用,连接螺栓为承压型连接;钢顶栓接储罐罐顶连接部件的螺栓未受剪切力作用,连接螺栓为摩擦型连接;螺栓连接接头处可几乎实现等强要求,等强比例因子在0.45~0.6左右。结合大型栓接储罐中螺栓接头特点与等效分析,形成了罐顶螺栓接头分析方法及罐壁螺栓接头优化方法。基于数值模型分析了结构参数、工况参数对大型栓接储罐罐体应力、变形与罐顶螺栓力的影响,同时对钢顶栓接储罐分析了各参数对主梁压力的影响,设计了正交试验分析了各结构参数对大型栓接储罐的应力与变形的影响程度,确定了最优方案。分析得出,对于膜顶栓接储罐,中心立柱高度对膜顶栓接储罐应力与变形均有较大的影响,对于钢顶栓接储罐,底层罐壁厚度对应力影响较大,环向角钢角度对变形影响较大。对按优化方案加工制造的罐体进行现场安全监测测试,测试结果验证了数值分析与优化的可靠性。本文结合大型栓接储罐的结构特点,解决了大型栓接储罐的建模问题,分析了罐体危险点与螺栓接头强度,为大型栓接储罐设计优化提供了思路与理论支撑。
刘兴龙[2](2020)在《钢-木组合梁柱边节点抗震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钢-木结构是一种新型的组合结构,在一般钢结构中钢板都较薄,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出现局部屈曲或整体失稳,而加入木材形成组合构件后,木材对钢板有侧向支撑的作用,可以防止钢板过早屈曲,从而能提高钢结构的稳定性、充分发挥钢材的强度优势。目前,科研人员已经研究了钢、木之间采用结构胶和螺栓连接的静力性能、各种截面形式的钢-木组合梁的受弯力学性能及H型钢-木组合柱的偏压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通过结构胶、螺栓连接的钢-木组合构件具有良好的整体受力性能,钢-木组合构件都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但是目前钢-木组合结构的研究大多是针对组合梁、组合柱单一构件的受力性能研究,对钢-木组合节点的研究很少,因此进行钢-木组合梁柱节点的连接方式的相关讨论及试验研究很有必要。本文设计制作了三个钢-木组合梁柱边节点,三个节点都采用焊接端板、螺栓连接的方式,且各节点中的钢-木组合梁都相同。三个边节点分别为:由胶合木矩形截面柱构成的梁柱边节点(JT节点)、由H型钢截面柱构成的梁柱边节点(JS节点)、由H型钢-胶合木矩形截面柱构成的梁柱边节点(JSTC节点)。为了研究柱子的横截面形式对钢-木组合梁柱边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以柱子的横截面形式为基本变量,对三个组合梁柱边节点进行了拟静力试验。在拟静力试验过程中,观察不同节点的破坏特征,并采集组合梁端的荷载、位移及节点核心区域的应变数据。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处理,得到了梁柱边节点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及骨架曲线,计算出了各节点的能量耗散系数、延性系数、极限承载力、刚度及节点核心区的剪切变形量等力学性能指标。并对梁柱边节点的开裂荷载、梁柱间连接件产生的相对转角变形进行了理论计算。最后,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其中两个梁柱边节点的拟静力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胶合木柱构成的JT节点中,木柱上螺栓垫片区域木材先被压坏、螺栓被拔出、焊接端板弯曲翘起,然后焊接端板处焊缝开裂导致节点的最终破坏。而JS和JSTC节点主要是由焊接端板处焊缝开裂而导致节点破坏。在整个拟静力试验过程中,三个组合节点中钢-木组合梁、钢-木组合柱本身都未发生明显的受力开裂现象。在三个钢-木组合节点中,JT节点的耗能能力最差,破坏时梁柱间相对转角变形最大,极限承载力、刚度最小;而JS和JSTC节点耗能能力及延性较好,极限承载力、刚度都较高,且其中JS节点的滞回环最饱满,耗能能力最强。通过各节点核心区的剪切变形对比可知,在H型钢柱腹板两侧填入胶合木后能有效减少梁柱节点核心区H型钢柱腹板的剪切变形。JS和JSTC节点的梁柱间相对转角变形量的绝大部分都是由焊接端板处焊缝开裂所导致的。JS和JSTC节点的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李昊[3](2020)在《装配式停车楼双T板楼盖连接性能试验与分析》文中认为装配式停车楼楼盖体系常采用剪刀式结构,楼盖坡道中部为双向行车道,并在坡道的两侧布设停车位,其构成部分主要为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预制装配式双T板楼盖体系作为全干式预制RC楼盖结构体系,具有构造简单、绿色环保、生产效率高、经济指标好等一系列突出优点。但是由于图集中规定的传统双T板翼缘连接方式存在变形能力差、易发生脆性破坏等问题,现行规范中规定的楼盖设计方法不能继续适用,使得双T板楼盖体系不能广泛应用于高烈度抗震设防地区。基于此,本文采用试验研究、有限元分析和理论推导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研究了双T板新型翼缘连接的力学性能及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主要内容如下:本文设计并制作了3种新型双T板翼缘干式连接件,以是否有后铺装层,连接形式及荷载工况作为主要参数,通过试验和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三种新型板面,研究了三种新型双T板连接在静力及低周反复荷载下的受力性能,观察了各连接构件从开裂、屈服直至达到极限位移的全过程,分析了连接构件的荷载‐位移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位移延性、耗能能力、抗剪承载力、预埋件应变发展等,并对比分析了新型连接相较于传统连接件的优势。结果表明:新型连接的变形能力相较于传统连接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耗能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对于某些情况,也可以改善其刚度和位移延性;连接件各组成部分的应力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因此传统的理论计算模型可能高估了连接件的抗剪承载力;预铺装层的存在可以进一步提高连接件的承载力、刚度和变形能力,且可以防止预埋件锚固破坏而导致的脆性破坏;平面外车辆荷载的作用对连接件的承载力、变性能力、刚度等性能没有明显影响。通过有限元模拟的方法分析了三种新型连接构件的受力性能。结果表明,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其中预埋钢板、型钢、锚筋及焊接盖板等都未达到屈服,且混凝土压区应力水平较低,不会先于锚筋破坏,验证了新型连接件的作用机理,即混凝土抗压承载力成为了连接件抗剪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进行了以锚筋直径为变量的扩参数分析。结合试验及模拟结果,分析了三种传统连接及三种新型连接的作用机理,并结合其实际受力模式,对预埋件计算常用的桁架模型及摩擦‐剪切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适用于六种连接件的承载力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实测值及模拟分析值具有较高的吻合度。
刘楚涵[4](2020)在《ALC墙板与钢框架的一种新型连接节点受力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阶段,为达到转变建筑行业生产方式和节能减排的目的,国家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在装配式建筑中,节点作为连接外围护构件与主体结构的重要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目前国内对节点的研究较少,现阶段常用的节点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总是存在不足,因此,本文提出一种新型连接节点,这种新型连接节点结合目前常用节点的优点,以钢管锚节点为基础进行改进,并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16组数值分析研究节点的材料强度、角钢厚度、上节点大圆孔孔径和下节点长圆孔长度对钢框架结构承载力,研究发现,上述四个因子对钢框架结构承载力的影响从大到小顺序为:节点板厚度>材料强度>下节点长圆孔长度>上节点大圆孔孔径。观察记录板材在加载过程中从弹性阶段到破坏的全过程,分析板材破坏的机理和破坏形态,发现节点的破坏主要是由于轻质墙板混凝土的破坏,试件在整个循环加载过程中,节点处混凝土的破坏先于整体框架的破坏,除节点附近的混凝土破坏,墙板整体并未发生破坏。(2)通过分析数值计算结果,得到16组拟静力加载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等,分析结构的耗能能力发现新型连接节点的滞回曲线形状比较饱满,在不同的节点作用下未出现较大变化,比较稳定,滞回曲线的形状呈现梭形,在加载过程中没有明显的捏缩现象,因此可以判断该种新型连接节点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和抗震性能;骨架曲线整体形状在加载过程大致可以分为线弹性段、强化段两个阶段,加载过程中承载力并未出现下降趋势;割线刚度、能量耗散系数和延性系数形状大致相同,节点不同的构造形式对割线刚度、能量耗散系数和延性系数有影响;(3)对节点螺栓施加不同大小的预紧力,研究不同预紧力作用下对墙板破坏形式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一定限值内,预紧力越大,轻质墙板越晚破坏。(4)建立空间钢框架模型,分析空间效应对结构刚度和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加载平面框架相邻的框架,对加载平面框架的刚度和承载力影响都很小,基本可以忽略。当加载平面框架带有墙板时,对空间框架承载力的提高较大,其他平面框架是否布置墙板对框架承载力的影响较小;施加位移荷载时,与加载平面相邻的框架位移云图离最大位移点越远,位移越小,节点角钢的变形量较大,但螺栓和墙板的应力均未达到极限强度。
王立国[5](2020)在《基于超短栓钉的钢-超薄UHPC轻型组合桥面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决正交异性钢桥面所存在的病害问题,课题组研发了钢-UHPC轻型组合桥面结构。在此基础上,为满足对自重敏感的大跨柔性钢桥、开启桥等钢桥面的翻修与加固需求,本文提出了采用超短栓钉作为连接件的钢-超薄UHPC轻型组合桥面结构。该结构的UHPC层厚度仅有35mm,通过超短栓钉与钢板进行连接。为探究该结构的基本性能并验证方案的可行性,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通过9个静力推出试件,研究了栓钉直径、加载方式以及界面处理方式等对超短栓钉抗剪性能的影响,并且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超短栓钉的抗剪性能进行参数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结论:试件破坏模式为栓钉钉杆剪断;超短栓钉的抗剪承载力主要与栓钉直径有关,与界面处理方式以及加载方式等基本无关;荷载-滑移曲线分为三个阶段:弹性阶段、塑性损伤阶段和破坏阶段,并且提出了曲线拟合公式,公式拟合曲线与实测曲线吻合较好。(2)通过11个静力拉拔试件,研究了栓钉高度、栓钉直径以及界面处理方式等对拉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件破坏模式为栓钉完好拔出,UHPC发生锥形破坏,且破坏时的界面分离量在0.6mm左右;增大栓钉直径和高度可以有效地提高栓钉的拉拔承载力,与直径为13mm的栓钉相比,直径16mm栓钉的拉拔承载力提升了22%,且栓钉高度由24mm提高到32mm时,拉拔承载力增加了30%。(3)通过14个钢-超薄UHPC组合板负弯矩试验,研究了主要设计参数对超薄体系横向受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最大裂缝宽度不大于0.15mm时,最大裂缝宽度的增长近似呈线性;当最大裂缝宽度达到0.2mm或钢筋屈服以后,裂缝宽度迅速增大;配筋率和钢筋直径对名义开裂应力的影响较为显着,而钢板厚度影响不大。(4)在试验的基础上,以某特大跨径悬索桥为工程背景,建立了整桥和局部有限元模型,进一步验证基于超短栓钉的超薄体系应用于实际工程的可行性。计算结果表明:采用超薄体系替换常规钢桥面铺装时,主缆和吊索应力变化在2.1%以内,桥塔应力水平、主索鞍抗滑安全系数、加劲梁挠度等均满足规范要求;超薄体系对钢桥面的受力性能改善明显,钢桥面各典型疲劳细节应力降幅为10.1%~52.0%,且降幅后的最大应力幅均小于200万次疲劳强度;实桥中超薄UHPC层应力以及超短栓钉内力均远小于试验值,结构具有十分充足的安全储备,表明超薄体系应用于实际工程是完全可行的。
周春海[6](2020)在《移动式港口起重机臂架疲劳寿命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移动式港口起重机在港口货物运输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圆管焊接桁架式臂架作为移动式港口起重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疲劳寿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移动式港口起重机的使用年限,因而对其进行疲劳寿命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MHC105移动式港口起重机臂架为研究对象,利用现代虚拟样机技术结合疲劳基础理论,对其进行了疲劳寿命预测评估。首先,在ANSYS中建立了臂架的有限元模型并对最大最小幅度两种极限工况进行了有限元分析。通过静应力分析,校核了臂架在极限工况下的强度与刚度并输出了应力结果文件;通过自由模态分析,得到了臂架前六阶非零固有频率与模态振型以及臂架模态中性文件,并对臂架结构的动态特性进行了研究。然后,在ADAMS中对起重机臂架进行了刚柔耦合动力学仿真。利用臂架的模态中性文件在ADAMS中生成了臂架的柔性体,通过刚柔替换建立了起重机刚柔耦合动力学仿真模型,设置变幅、回转、起升驱动,仿真输出了臂架疲劳分析所需的各阶模态对应的载荷时间历程文件。最后,利用n Code Design Life对臂架进行了疲劳寿命评估。依据臂架材料疲劳特性参数,建立了臂架材料的S-N曲线;在n Code中建立了疲劳分析五框图,导入有限元应力结果文件与载荷时间历程文件并建立映射关系,仿真计算得到臂架最小疲劳寿命为17.95年,并根据疲劳寿命分析结果对臂架结构进行了抗疲劳优化,与优化前相比疲劳寿命提高了20%。本文的研究成果为移动式港口起重机臂架结构乃至起重机整机的抗疲劳设计与优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王向阳[7](2019)在《低层装配式墙板结构墙体坐浆水平缝抗剪承载力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低层装配式建筑需求越来越大,而装配式墙体结构中水平缝连接形式对墙体乃至整个建筑结构的受力性能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寻求方便、简单、实用的水平缝连接形式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文针对低层装配式建筑,研究一种墙板与地梁之间采用坐浆连接,墙板端部设置边缘构件的新型水平连接形式下装配式墙体的抗剪性能。此种连接形式施工方便简单,虽然水平缝的抗剪承载力比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套筒连接以及浆锚连接水平缝承载力都要弱,但是由于低层房屋结构水平方向荷载小,所需要的承载力比较小,因此如果此种连接方式能够满足承载力的要求,应用于低层装配式墙板结构中,将具有非常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墙体水平抗剪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穿过水平缝的钢筋强度及面积、墙体的轴压比、砂浆强度等级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根据本文所研究墙体的组成特征,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1)通过不同轴压比下纯坐浆墙板的单调加载试验,来测定水平缝抗剪承载力与轴压力之间的关系,轴压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分别取0、0.05、0.1、0.2、0.3五个等级。结果表明,对于纯坐浆墙体,随着轴压比的增加水平缝抗剪承载力逐渐增大,通过反推现有文献中计算式的相关参数,得出的计算值与试验值基本吻合,表明计算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用于推导带边缘构件墙体承载力计算式。(2)通过不同剪跨比的带边缘构件钢筋混凝土坐浆墙体的低周往复加载试验。测定墙体发生沿水平缝的剪切破坏时的抗剪承载力,并通过推导得出带边缘构件墙体发生沿水平缝剪切滑移破坏时的抗剪承载力公式,该公式将直接应用于低层装配式墙板结构的抗剪设计。结果表明:带边缘构件墙体,随着墙体截面高度及墙体厚度的增加,墙体极限承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推导得出的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表明计算式可用于低层装配式坐浆墙体抗剪承载力的计算。(3)在ANSYS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吻合的基础上,模拟分析了墙体边缘构件竖向钢筋截面面积及轴压比等因素对墙体抗剪承载力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且随着轴压比、边缘构件竖向钢筋直径的增加,带边缘构件钢筋混凝土墙体极限承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
黄娟娟[8](2019)在《铝合金框架全焊接连接梁柱节点受力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铝合金具有重量轻、外形美观、易加工、耐腐蚀性能和可回收性好等优点。不仅可用于玻璃幕墙、门窗等围护结构,还可作为结构主要受力试件直接承受荷载。近五十年来,在土木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节点作为铝合金框架结构的传力枢纽,对整体结构的承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国内外对于铝合金框架全焊接连接梁柱节点在往复荷载作用下力学性能的滞回研究还不多见,这必将制约其的应用。因此,本文选用工程中常见的两种牌号6061-T6合金及6061-T4合金的H形截面铝合金型材,通过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了全焊接连接梁柱节点的滞回性能,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开展了一系列试验研究,包括对4个6061-T6合金H形截面框架梁柱焊接连接节点试件和2个6061-T4合金H形截面框架梁柱焊接连接节点试件的滞回性能进行测试。揭示了铝合金框架全焊接连接梁柱节点的受力机理,并考察了不同轴压比和不同节点类型对两种合金类型框架梁柱焊接连接节点的破坏模态、滞回曲线、刚度退化、延性、耗能、损伤等方面的影响规律。(2)进行了6061-T4合金和6061-T6合金的焊接试件的材性试验,主要包括垂直焊缝轴线方向的对接焊缝拉伸试验和平行焊缝轴线方向的对拉焊缝拉伸试验。由此得到了焊接铝合金试件截面各部分实际的材性数据,分析了焊接热影响对强弱硬化合金强度的影响。基于材性试验结果采用Ramberg-Osgood公式对母材、热影响区、焊缝熔敷金属、对接焊缝试件等部位的材性关系曲线进行了拟合,确定了材料静力本构关系模型。结合框架梁柱焊接连接节点试验结果研究了循环荷载作用下的6061-T4合金及6061-T6合金的材料滞回本构模型,为数值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材性依据。(3)建立了铝合金框架全焊接连接梁柱节点的有限元模型,阐述了模型的网格划分、材料性能、边界条件、载荷施加等建模过程。并将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本文采用的建模方式的合理性。(4)分别设计了6061-T4及6061-T6两种不同的合金类型的H形截面铝合金框架梁柱焊接连接节点的典型算例试件,进行有限元计算。考虑了轴压比、节点域厚度、焊接强度、节点类型等影响因素对铝合金框架梁柱焊接连接节点滞回性能的影响。(5)基于节点试验研究的结果,对构件的受力机理进行了全过程分析,并建议了此类节点的简化滞回曲线模型。
黄贵强[9](2019)在《洗衣机底座动态性能分析及焊缝疲劳寿命评估》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发展,洗衣机使用越来越普遍,人们对洗衣机的使用也不只是注重其功能,更加注重其舒适性。当前滚筒洗衣机整体高度太低,使用不便,因此增加洗衣机底座以提高整体高度,方便使用,且可以收纳物品。底座作为洗衣机辅助部件,在洗衣机运转过程中保证底座的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在洗衣机运转过程中,底座受到交变载荷,因此需分析底座动态性能,包括模态及瞬态动力学,以及评估底座焊缝疲劳寿命。在生产制造中底座支腿焊缝无法做到百分百焊接,导致焊缝缺口处应力集中,将缩短焊缝寿命,因此需确定一个最低焊接程度以保证底座焊缝疲劳寿命能达到指定工作循环要求。本文对底座进行数值仿真、实验验证,所做的工作主要有:(1)根据所构建的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和瞬态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底座各阶模态频率对应的共振转速均远大于洗衣机的最大转速,底座不发生共振;各零件的最大等效应力均小于相应许用应力值,底座各零部件的强度满足要求;通过搭建实验平台,测试底座在交变载荷作用下的应力情况,应力仿真值同实验值相比误差在20%以内,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2)运用准静态叠加法,对底座支腿焊缝疲劳寿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危险焊缝的最低寿命为8351次工作循环,高于所期望的2000个工作循环。(3)结合工程实际,对支腿焊缝不同焊接程度下的底座进行分析,确定焊缝需达到80%焊接才能保证寿命达到2000个工作循环。并对底座进行结构尺寸优化,改进后的模型质量比原模型质量减少了20.29%;对底座进行材料优化,改进后的模型质量比原模型质量减少了34.51%。同时对尺寸优化和材料优化后的模型进行动态性能分析及焊缝疲劳寿命评估,确保了优化后的模型在各方面的可靠性。本论文对洗衣机底座结构设计以及焊缝的设计、制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有较大的工程应用价值。
赵贵南[10](2019)在《碳纤维-钢-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组合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碳纤维-钢-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组合梁是由三种不同材料组合而成的结构,主要利用三种不同材料各自的优势,使得组合结构充分利用材料性能。相对于常规组合梁桥,碳纤维-钢-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组合梁存在两个滑移面,使得组合梁的变形状态和受力状态变得复杂。为了更全面地揭示组合梁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形态、挠度特征和应变特征等静力响应变化规律,设计制作碳纤维板-槽钢-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组合梁,进行室内荷载试验,并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加以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利用常规原材料和普通成型工艺流程进行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抗压强度正交试验,并利用极差分析和层次分析法,得出各因素各水平的影响顺序和优选方案。2.通过对正交试验中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进行微观分析,观察不同强度试件的各相几何特征,并对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宏观性能形成机理进一步分析。3.定量分析推出试验中栓钉连接件的受力状态和荷载-滑移关系及通过弹性模量试验得出应力-应变曲线和弹性模量,同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推出试样的非线性仿真模型,计算得到栓钉连接件的荷载-滑移曲线及混凝土板、栓钉和工字钢的应力分布。4.对组合梁进行室内试验研究,并进行仿真模拟分析。基于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试验梁空间有限元仿真模型,通过试验实测结果与仿真模拟结果对比验证,以确定ANSYS有限元模型分析组合梁静力响应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二、焊接钢结构件抗拉强度试验和有限元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焊接钢结构件抗拉强度试验和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大型搪瓷栓接厌氧储罐结构分析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课题研究背景 |
1.2.1 厌氧储罐的种类 |
1.2.2 大型栓接储罐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1.2.3 大型栓接储罐的优势 |
1.2.4 大型栓接储罐常见的失效形式 |
1.3 课题领域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1.3.1 大型储罐结构的研究 |
1.3.2 螺栓连接接头的研究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大型栓接储罐罐体力学特性数值分析 |
2.1 大型栓接储罐数值分析模型 |
2.1.1 储罐的材料及结构参数 |
2.1.2 载荷分析 |
2.1.3 储罐模型等效分析及方法 |
2.1.4 膜顶栓接储罐数值分析模型 |
2.1.5 钢顶栓接储罐数值分析模型 |
2.2 大型栓接储罐力学特性数值分析结果 |
2.2.1 膜顶栓接储罐 |
2.2.2 钢顶栓接储罐 |
2.2.3 两种类型储罐应力与变形对比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型栓接储罐螺栓连接接头强度分析与等强优化 |
3.1 大型栓接储罐螺栓连接接头强度分析与优化方法 |
3.2 大型栓接储罐的螺栓预紧试验研究 |
3.2.1 试验件 |
3.2.2 试验方法 |
3.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3 大型栓接储罐的抗滑移试验研究 |
3.3.1 试验件 |
3.3.2 试验方法 |
3.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4 试验数据验证 |
3.5 罐顶螺栓接头强度分析 |
3.5.1 膜顶栓接储罐螺栓接头 |
3.5.2 钢顶栓接储罐螺栓接头 |
3.6 罐壁螺栓连接接头等强优化分析 |
3.6.1 罐壁螺栓连接接头等强分析 |
3.6.2 罐壁螺栓连接接头等强优化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型栓接储罐分析优化及安全监测 |
4.1 大型栓接储罐的力学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4.1.1 结构参数 |
4.1.2 工况参数 |
4.2 多因素的罐体结构优化分析与设计 |
4.2.1 优化分析方案 |
4.2.2 膜顶栓接储罐优化分析结果 |
4.2.3 钢顶栓接储罐优化分析结果 |
4.2.4 大型栓接储罐的优化设计方法 |
4.3 大型栓接储罐安全监测 |
4.3.1 安全监测原理及方法 |
4.3.2 监测试验系统 |
4.3.3 监测系统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附件 |
(2)钢-木组合梁柱边节点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钢-木组合结构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钢-竹组合结构的研究现状 |
1.4 钢-混凝土组合梁柱节点的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2 钢-木组合梁柱边节点拟静力试验 |
2.1 引言 |
2.2 试验目的 |
2.3 试件材性试验 |
2.4 试验方案 |
2.4.1 模型设计及加工 |
2.4.2 试验加载装置及测点布置 |
2.4.3 试验加载制度 |
2.5 试验过程及现象 |
2.6 本章小结 |
3 梁柱边节点力学性能分析 |
3.1 引言 |
3.2 梁端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 |
3.3 各节点的骨架曲线和极限承载力 |
3.4 节点耗能能力分析 |
3.5 节点延性性能分析 |
3.6 节点强度及刚度退化分析 |
3.7 节点核心区域剪切变形分析 |
3.8 梁中间钢板上的应变分析 |
3.9 梁柱间相对转角分析 |
3.10 本章小结 |
4 节点开裂荷载及梁柱间转角的理论计算 |
4.1 引言 |
4.2 节点开裂荷载的理论计算 |
4.3 焊缝开裂引起的梁柱间转角理论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5 梁柱节点的有限元分析 |
5.1 ABAQUS有限元软件介绍 |
5.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2.1 材料属性 |
5.2.2 接触及边界条件 |
5.2.3 网格划分及荷载 |
5.3 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6.2.1 本试验方案的不足之处 |
6.2.2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在读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3)装配式停车楼双T板楼盖连接性能试验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 |
1.4 拟开展的研究工作 |
第2章 双T板新型连接构件性能试验 |
2.1 引言 |
2.2 试件设计与制作 |
2.2.1 设计思路 |
2.2.2 试件参数 |
2.2.3 试件制作 |
2.3 材料物理力学性能 |
2.4 试验加载 |
2.4.1 加载装置 |
2.4.2 加载方案 |
2.4.3 测试内容与方法 |
2.5 试验现象 |
2.5.1 槽钢盖板式连接 |
2.5.2 H型钢盖板式 |
2.5.3 弓形连接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型连接构件受力性能分析 |
3.1 荷载-位移曲线 |
3.1.1 静力加载 |
3.1.2 滞回曲线 |
3.2 骨架曲线 |
3.3 刚度 |
3.4 位移延性与变形能力 |
3.5 耗能能力 |
3.6 抗剪承载力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连接构件受力性能试验模拟 |
4.1 引言 |
4.2 材料本构模型及参数 |
4.2.1 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理论 |
4.2.2 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参数确定方法 |
4.2.3 钢筋材料本构模型 |
4.3 ABAQUS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3.1 单元选择及网格划分 |
4.3.2 钢板与混凝土接触关系的设置 |
4.3.3 模型边界条件及荷载的施加 |
4.4 双T板新型连接构件试验有限元模拟 |
4.4.1 槽钢盖板式连接 |
4.4.2 H型钢盖板式连接 |
4.4.3 弓形连接 |
4.4.4 连接构件参数化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连接构件抗剪承载力理论计算方法 |
5.1 引言 |
5.2 盖板式连接(未铺装) |
5.3 槽钢盖板式连接 |
5.4 盖板式连接(预铺装) |
5.5 H型钢盖板式连接 |
5.6 发卡式连接 |
5.7 弓形连接 |
5.8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4)ALC墙板与钢框架的一种新型连接节点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现有常用节点 |
1.2.1 钩头螺栓连接节点 |
1.2.2 滑动螺栓(ADR)节点 |
1.2.3 钢管锚节点 |
1.2.4 插入钢筋法节点 |
1.2.5 U字卡节点 |
1.2.6 管卡节点 |
1.2.7 斜柄连接件节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2 新型连接节点的设计 |
2.1 新型连接节点概念设计 |
2.2 有限元静力模型 |
2.2.1 蒸压加气混凝土板材的本构模型 |
2.2.2 钢材的本构模型 |
2.2.3 模型参数选取 |
2.2.4 计算单元选取 |
2.2.5 分析步、相互作用和约束条件 |
2.2.6 静风荷载与螺栓预紧力计算 |
2.3 静力计算结果 |
2.3.1 静风荷载作用下的模拟结果 |
2.3.2 螺栓预紧力模拟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3 新型连接节点抗震性能数值分析 |
3.1 正交数值计算 |
3.1.1 模型方案 |
3.1.2 正交表 |
3.2 有限元模型 |
3.2.1 计算单元选取 |
3.2.2 分析步 |
3.2.3 相互作用和约束条件 |
3.2.4 边界条件和加载制度 |
3.3 有限元计算结果及分析 |
3.3.1 层间位移角为1/250(小震作用)时的受力分析 |
3.3.2 层间位移角为1/50(大震作用)时的受力分析 |
3.3.3 数值模拟现象 |
3.3.4 滞回曲线 |
3.3.5 骨架曲线 |
3.3.6 割线刚度 |
3.3.7 能量耗散系数 |
3.3.8 延性系数 |
3.4 预紧力对框架结构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新型节点在框架结构模型中的应用分析 |
4.1 单层单跨钢框架模型建立 |
4.2 不同墙板布置形式下静力分析 |
4.3 多层多跨框架结构静力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超短栓钉的钢-超薄UHPC轻型组合桥面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正交异性钢桥面的常见病害 |
1.2.1 钢桥面疲劳开裂 |
1.2.2 铺装层破损 |
1.3 钢-UHPC轻型组合桥面 |
1.3.1 钢-UHPC轻型组合桥面简介 |
1.3.2 钢-超薄UHPC轻型组合桥面简介 |
1.4 钢-UHPC轻型组合桥面研究现状 |
1.4.1 钢-UHPC轻型组合桥面受弯性能研究现状 |
1.4.2 钢-UHPC轻型组合桥面抗剪连接件研究现状 |
1.4.3 本文方案—基于超短栓钉的钢-超薄UHPC轻型组合桥面结构 |
1.5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 |
1.5.1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 |
1.5.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超短栓钉静力抗剪性能研究 |
2.1 本章概述 |
2.2 试件设计及制作 |
2.3 材料参数 |
2.4 试验装置与加载方案 |
2.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5.1 破坏模式和试验现象 |
2.5.2 抗剪承载力及计算公式 |
2.5.3 实测荷载-滑移曲线及拟合公式 |
2.5.4 抗剪刚度计算方法 |
2.6 有限元计算分析 |
2.6.1 ABAQUS材料本构 |
2.6.2 有限元模型 |
2.6.3 有限元计算结果 |
2.6.4 参数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超短栓钉拉拔性能研究 |
3.1 本章概述 |
3.2 试验装置与加载方案 |
3.3 试件设计及制作 |
3.4 材料参数 |
3.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5.1 破坏模式和试验现象 |
3.5.2 拉拔极限承载力及影响因素 |
3.5.3 实测荷载-分离量曲线及拟合公式 |
3.5.4 拉拔刚度计算方法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钢-超薄UHPC组合桥面横向受弯性能研究 |
4.1 本章概述 |
4.2 试件设计及制作 |
4.3 材料参数 |
4.4 试验装置与加载方案 |
4.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5.1 荷载-挠度曲线 |
4.5.2 构件开裂特征及裂缝规律 |
4.5.3 钢板和UHPC界面滑移 |
4.5.4 名义开裂应力计算及对比 |
4.5.5 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公式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钢-超薄UHPC轻型组合桥面可行性验证 |
5.1 本章概述 |
5.2 工程背景介绍 |
5.3 全桥整体有限元分析 |
5.3.1 铺装设计方案 |
5.3.2 整体有限元模型 |
5.3.3 整体计算结果 |
5.3.4 结果对比与分析 |
5.4 钢桥面局部有限元分析 |
5.4.1 疲劳验算细节 |
5.4.2 疲劳验算方法及疲劳强度 |
5.4.3 局部有限元模型 |
5.4.4 计算荷载及工况 |
5.4.5 计算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移动式港口起重机臂架疲劳寿命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的发展现状 |
1.2.1 移动式港口起重机发展现状 |
1.2.2 疲劳问题研究现状 |
1.2.3 起重机臂架疲劳寿命评估现状 |
1.3 课题来源和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框架 |
2 理论基础及本课题技术方法 |
2.1 多体系统动力学基本理论 |
2.1.1 概述 |
2.1.2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 |
2.1.3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理论 |
2.2 疲劳理论 |
2.2.1 疲劳损伤累积理论 |
2.2.2 疲劳寿命分析方法 |
2.2.3 有限元疲劳分析方法 |
2.3 本课题技术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起重机臂架结构有限元分析 |
3.1 臂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1.1 有限元方法概述 |
3.1.2 臂架结构参数 |
3.1.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 臂架静力学分析 |
3.2.1 计算工况 |
3.2.2 边界条件 |
3.2.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3.3 臂架模态分析 |
3.3.1 模态分析概述 |
3.3.2 模态提取方法的选择 |
3.3.3 模态分析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起重机臂架静态应力实验 |
4.1 实验准备 |
4.1.1 实验目的 |
4.1.2 实验对象 |
4.1.3 实验原理 |
4.1.4 实验仪器 |
4.2 实验工况 |
4.3 实验测点 |
4.3.1 测点选取及命名规则 |
4.3.2 测点位置 |
4.4 现场实验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起重机刚柔耦合模型的建立与仿真 |
5.1 柔性体建模理论基础 |
5.1.1 有限元位移法 |
5.1.2 模态综合法 |
5.1.3 CRAIG-BAMPTON修正模态法 |
5.2 臂架模态中性文件求解 |
5.3 绳索传动模型的建立 |
5.3.1 钢丝绳等效建模 |
5.4 整机模型搭建与仿真 |
5.4.1 起重机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5.4.2 臂架刚柔耦合替换 |
5.4.3 刚柔耦合模型仿真及结果输出 |
5.5 本章小结 |
6 起重机臂架的疲劳寿命分析 |
6.1 nCode疲劳分析软件介绍 |
6.2 臂架材料S-N曲线 |
6.3 臂架疲劳寿命分析 |
6.3.1 臂架疲劳仿真模型的建立 |
6.3.2 臂架疲劳仿真结果与分析 |
6.4 臂架抗疲劳优化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低层装配式墙板结构墙体坐浆水平缝抗剪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 |
1.2.2 国外装配式建筑研究现状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3.1 国内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 |
1.3.2 国内装配式建筑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预制装配式纯坐浆墙体试验研究与分析 |
2.1 试验概述 |
2.2 试件设计与制作 |
2.2.1 仪器的标定 |
2.2.2 试件制作 |
2.3 材料力学性能试验 |
2.3.1 混凝土 |
2.3.2 砂浆 |
2.3.3 钢筋 |
2.3.4 接触面粗糙度 |
2.4 加载制度及量测方案 |
2.4.1 无轴压试件加载装置 |
2.4.2 有轴压试件加载装置 |
2.4.3 测点布置与测量内容 |
2.5 试件破坏过程 |
2.5.1 无轴压试件 |
2.5.2 有轴压试件 |
2.6 试验结果 |
2.6.1 荷载-位移曲线 |
2.6.2 荷载-位移曲线归纳总结 |
2.7 纯坐浆墙体试件承载力分析 |
2.7.1 无轴压时墙体水平缝的抗剪强度 |
2.7.2 有轴压时墙体水平缝的抗剪强度 |
2.7.3 水平缝承载力计算 |
2.7.4 轴压比影响分析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带边缘构件预制装配式墙体试验研究与分析 |
3.1 钢筋力学性能的测定 |
3.2 试验过程设计 |
3.2.1 试件构造及数量 |
3.2.2 试件内部钢筋分布 |
3.2.3 钢筋应变片测点布置 |
3.2.4 试件制作及安装过程 |
3.2.5 加载装置及位移计测点布置 |
3.3 试验结果分析 |
3.3.1 3600 -120-1~3 试件试验结果 |
3.3.2 3600 -140-1~3 试件试验结果 |
3.3.3 5400 -120-1~3 试件试验结果 |
3.3.4 5400 -140-1~3 试件试验结果 |
3.4 承载力汇总 |
3.5 理论分析 |
3.5.1 偏心受压承载力计算 |
3.5.2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
3.5.3 水平缝抗剪承载力计算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带边缘构件墙体试件水平低周反复加载试验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单元法与ANSYS简介 |
4.1.1 有限单元法简介 |
4.1.2 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简介 |
4.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4.2.1 ANSYS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
4.2.2 混凝土单元及本构 |
4.2.3 钢筋单元及本构 |
4.2.4 网格划分 |
4.2.5 接触设置 |
4.2.6 求解设置及边界条件 |
4.3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4.3.1 水平低周反复加载破坏模式对比 |
4.3.2 水平低周反复加载荷载-位移滞回曲线对比 |
4.4 有限元计算计算模型参数分配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8)铝合金框架全焊接连接梁柱节点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铝合金结构的应用 |
1.2 框架结构焊接节点受力性能研究现状 |
1.2.1 铝合金焊接连接研究现状 |
1.2.2 铝合金结构连接节点研究现状 |
1.2.3 传统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 |
1.3 铝合金结构的设计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思路和主要工作内容 |
1.5.1 研究思路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焊接铝合金相关理论及材料性能试验研究 |
2.1 铝合金材料的本构关系模型 |
2.1.1 现有的铝合金本构关系模型 |
2.1.2 焊接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 |
2.2 铝合金焊接的基本理论 |
2.2.1 铝合金的焊接工艺 |
2.2.2 焊接热影响区 |
2.2.3 焊丝选用 |
2.3 铝合金焊接材性试验研究 |
2.3.1 试验目的及试板准备 |
2.3.2 垂直焊缝轴线方向的对接焊缝拉伸试验 |
2.3.3 平行焊缝轴线方向的对接焊缝拉伸试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铝合金框架结构全焊接连接梁柱节点试验研究 |
3.1 试件设计依据 |
3.1.1 铝合金焊缝连接静力强度基本理论 |
3.1.2 铝合金角焊缝的静力强度 |
3.1.3 节点域 |
3.1.4 连接的最大承载力 |
3.2 试验概况 |
3.2.1 试验模型的选取 |
3.2.2 试件设计 |
3.2.3 加载装置设计 |
3.2.4 加载制度 |
3.2.5 测量内容 |
3.3 试验结果分析 |
3.3.1 试验过程及破坏形态 |
3.3.2 滞回曲线与骨架曲线 |
3.3.3 节点的延性和耗能性能 |
3.3.4 节点损伤过程描述 |
3.4 应变分布 |
3.4.1 节点域应变 |
3.4.2 节点区柱翼缘 |
3.4.3 节点区梁腹板 |
3.4.4 梁翼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铝合金框架结构全焊接梁柱连接节点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1.1 模型的建立和单元选取 |
4.1.2 网格划分 |
4.1.3 模型边界条件及分析步 |
4.1.4 铝合金本构关系 |
4.1.5 ABAQUS中金属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模型 |
4.1.6 材料属性赋予 |
4.2 铝合金框架结构全焊接连接梁柱节点有限元计算结果 |
4.2.1 梁端荷载-位移滞回曲线比较 |
4.2.2 骨架曲线与极限承载力对比 |
4.2.3 典型的破坏形态对比 |
4.3 节点滞回计算模型研究 |
4.3.1 现行规范对钢结构焊接节点的计算简化 |
4.3.2 节点简化计算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参数分析与机理分析 |
5.1 参数分析 |
5.1.1 典型算例 |
5.1.2 轴压比 |
5.1.3 节点域厚度 |
5.1.4 焊接强度 |
5.2 参数影响分析 |
5.3 荷载-位移滞回特性 |
5.4 节点受力全过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焊接铝合金材料性能及本构关系研究 |
6.1.2 铝合金框架梁柱全焊接连接梁柱节点受力性能 |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洗衣机底座动态性能分析及焊缝疲劳寿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标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模态分析研究现状 |
1.3.2 瞬态动力学分析研究现状 |
1.3.3 疲劳分析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底座有限元模型构建 |
2.1 有限元分析基本理论 |
2.1.1 有限元分析概述 |
2.1.2 有限元分析一般过程 |
2.1.3 Ansys介绍 |
2.2 底座有限元模型构建 |
2.2.1 底座三维模型构建 |
2.2.2 底座中面抽取 |
2.2.3 网格划分 |
2.2.4 接触设置 |
2.2.5 材料参数赋予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底座动态性能分析 |
3.1 底座模态分析 |
3.1.1 模态分析概述 |
3.1.2 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
3.1.3 底座模态计算 |
3.1.4 模态结果讨论 |
3.2 底座瞬态动力学分析 |
3.2.1 瞬态动力学概述 |
3.2.2 瞬态动力学求解方法 |
3.2.3 载荷的测试 |
3.2.4 瞬态动力学分析 |
3.2.5 分析结果评定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验验证有限元模型合理性 |
4.1 实验思路 |
4.2 实验器材的选取及准备 |
4.2.1 测量应变片选取 |
4.2.2 应变片位置的粘贴 |
4.2.3 动态应变仪介绍 |
4.3 实验平台搭建及测试 |
4.4 洗衣机恒定1000r/min时底座工作应力分析 |
4.5 数据验证及误差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底座焊缝疲劳寿命评估 |
5.1 疲劳概述 |
5.1.1 疲劳研究的必要性 |
5.1.2 疲劳过程描述 |
5.2 疲劳理论及方法 |
5.2.1 S-N曲线法 |
5.2.2 雨流计数法 |
5.2.3 疲劳损伤累积准则 |
5.2.4 焊缝疲劳的特殊性 |
5.3 底座焊缝寿命评估 |
5.3.1 疲劳寿命评估思路 |
5.3.2 单位力多载荷步分析 |
5.3.3 Ncode疲劳寿命分析平台 |
5.3.4 焊缝SN曲线的选取 |
5.3.5 疲劳结果讨论 |
5.4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支腿焊缝最低焊接程度的确定及底座轻量化改进 |
6.1 支腿焊缝最低焊接程度的确定 |
6.1.1 焊缝处不同焊接程度探究的必要性 |
6.1.2 不同焊接程度下焊缝疲劳寿命分析 |
6.1.3 80%焊接程度下底座动态性能校核 |
6.2 底座轻量化改进 |
6.2.1 轻量化概述 |
6.2.2 结构尺寸轻量化 |
6.2.3 结构尺寸优化校核 |
6.2.4 材料轻量化 |
6.2.5 材料优化校核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碳纤维-钢-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组合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组合梁和碳纤维的概念和特点 |
1.2.1 组合梁和碳纤维的概念 |
1.2.2 组合梁的特点 |
1.2.3 碳纤维加固组合梁的特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组合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抗压强度的HPCC配合比试验研究 |
2.1 概述 |
2.2 试验概况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设计 |
2.2.3 试件制作及养护 |
2.3 试验现象与结果分析 |
2.3.1 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破坏形态 |
2.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3 最优组合试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微观分析的HPCC机理研究 |
3.1 概述 |
3.2 微观结构参数测试 |
3.3 试验结果 |
3.4 微观结构测试结果分析 |
3.4.1 灰色关联分析 |
3.4.2 孔分形维数对强度的影响 |
3.4.3 颗粒丰度对强度的影响 |
3.4.4 孔隙面积比对强度的影响 |
3.4.5 孔径分布对强度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组合梁栓钉连接件的性能研究 |
4.1 概述 |
4.2 试验概况 |
4.2.1 选用材料 |
4.2.2 试件设计与制作 |
4.2.3 加载装置及测试内容 |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3.1 破坏形态 |
4.3.2 试验结果分析 |
4.4 弹性模量试验 |
4.4.1 试验方案 |
4.4.2 试验过程 |
4.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5 基于ANSYS栓钉推出试验的仿真分析 |
4.5.1 有限元分析模型 |
4.5.2 有限元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组合梁结构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 |
5.1 概述 |
5.2 试验概况 |
5.2.1 材料特性 |
5.2.2 模型设计及制作 |
5.2.3 试验装置及测点布置 |
5.3 试验结果分析与计算 |
5.3.1 破坏形式 |
5.3.2 挠度特征分析 |
5.3.3 应变特征分析 |
5.4 有限元数值模拟 |
5.4.1 有限元分析模型 |
5.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求解过程 |
5.4.3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焊接钢结构件抗拉强度试验和有限元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型搪瓷栓接厌氧储罐结构分析与优化[D]. 刘志伟.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2]钢-木组合梁柱边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 刘兴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1)
- [3]装配式停车楼双T板楼盖连接性能试验与分析[D]. 李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4]ALC墙板与钢框架的一种新型连接节点受力性能研究[D]. 刘楚涵.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5]基于超短栓钉的钢-超薄UHPC轻型组合桥面结构研究[D]. 王立国. 湖南大学, 2020(07)
- [6]移动式港口起重机臂架疲劳寿命评估研究[D]. 周春海.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7]低层装配式墙板结构墙体坐浆水平缝抗剪承载力研究[D]. 王向阳.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8]铝合金框架全焊接连接梁柱节点受力性能研究[D]. 黄娟娟. 福建工程学院, 2019(01)
- [9]洗衣机底座动态性能分析及焊缝疲劳寿命评估[D]. 黄贵强. 东南大学, 2019(06)
- [10]碳纤维-钢-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组合梁研究[D]. 赵贵南. 吉林建筑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