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依靠外部环境改善和内功加强解困脱困企业(论文文献综述)
赵晓慧[1](2021)在《国有企业改革浪潮下的企业舆论与职工感知 ——以1992-2002年的山西机床厂为例》文中认为
苏文帅[2](2021)在《新发展阶段工会服务职工体系建设的创新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送温暖工程开启了中国工会服务职工体系建设30年的发展历程。进入新发展阶段,如何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工会服务职工新格局成为全国工会系统的重大课题。本文运用SWOT战略分析工具,在系统分析工会服务职工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探讨工会服务职工体系创新方向和策略选择,并提出了组织机制协同、数字化转型、服务资源社会化、服务品牌培育和服务阵地系统集成等创新举措。
赵娜[3](202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工会是代表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现阶段会员总数已超3.0亿人,基层工会组织超280.9万个,成为中国最大的群团组织。2015年党中央召开群团工作会议以来,各级工会改革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党的十九大对工会工作提出了新使命和新要求,强调了群团组织和社会团体的职责定位。中国工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维护广大职工利益作为自己的使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广大职工,积极投身到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推动工会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当前正处于“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加速演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这一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我们应深刻体悟“人民”二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基础性和根本性地位。深化工会改革,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增强改革实效,讲好中国工会故事。在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之中,群众性是工会组织的本质属性,因此建设服务型工会是这一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党中央对我国工会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战略定位。习近平在中国工会十五大上代表党中央的致辞中第一次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工会的目标,由此打造服务型工会成为工会工作史上的重要课题;中国工会十六大进一步明确,要着眼于更好地满足职工群众多层次需求,努力构建服务职工工作体系的发展目标;2015年7月,中共中央首次召开群团工作会议,在会上做出了群团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着眼新时代新任务,中国工会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坚持职工需求导向,健全服务职工体系,拓宽服务职工领域,让工会在职工需要时能看得见、找得到、信得过、靠得住。同时将中国工会的基本职责增写竭诚服务职工群众内容,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会职能的第四次调整,即保留了“维护”这项基本职能,传承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工会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果,增加了“服务”这项基本职能,切实提升了职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效化解了长期以来困扰中国工会的群众性不足问题。这一战略性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职工和工会干部的关怀重视,为今后工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成为指导新时代工运事业的重要文件。之后围绕服务型工会建设,提升改进工会建设工作,习近平发表多次重要讲话,强调工会要把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作为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团组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服务型工会既是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工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会组织是党号召团结群众的重要平台,新时期能否发挥好党与群众的纽带作用,直接关系到工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作用的发挥以及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步伐。因此,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有利于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理解和变革群团工作。现有关于服务型工会建设议题研究存在内在逻辑解释的碎片化、核心要素探究的模糊化、对策建议的笼统性等问题,且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基于这一研究背景的考量,本文试图在梳理服务型工会发展逻辑的基础上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的核心要义,从而论证服务型工会建设是新时代彰显工会职能的必经之路,并探求服务职能如何在工会实践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本文以“服务型工会”为研究主题,聚焦于工会的“服务”职能,着眼于服务本身内涵与学理逻辑的梳理,从而将研究重点引向服务本身的深层机理。在具体章节的安排上,文章首先从工会职能与服务型工会等相关概念切入,通过辨析与演绎总结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的内涵与特征,厘定本文的问题域。服务型工会职能的发挥是内在价值的外部表现,也是实践中改革建设可供遵循的机理线索,构成了透视服务内涵与工会服务相关问题的重要基石。因此对相关概念的辨析能够加深对服务型工会相关理论的清晰认知,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其次通过历史与比较分析确定能够为本文提供指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即通过提炼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工会思想,加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工会思想和论述,共同构成了本文研究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之相关的科学论断是工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发挥服务职能的理论基石,也是本文研究的基本依据。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细致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国工会的发展历程及其职能的演变,以时间为序列整合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阐释工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特点及其主要职能,从而在中国工会整体发展的视角下审视服务型工会作为重要职能的时代背景与战略价值,更成为深刻理解“服务”这一职能的必然趋势。中国工会围绕创新机制、完善制度、丰富形式、优化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呈现出纷繁复杂、丰富广泛的实践图景。基于此,本文论述了中国工会服务的三重蕴涵,不同的属性决定不同的工会服务客体,不同的服务客体要求工会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即工会的政治属性决定工会要服务党政中心、工会的社会属性决定工会要服务基层、工会的社团性质决定工会要服务职工。最后,本文在反思服务型工会建设现状与新时代工会建设的内在规律与根本任务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服务型工会建设的相关思考,以期丰富相关理论体系与实践思路,诸如各级工会组织如何发挥服务职能、更好地为会员提供服务、建立服务机制、探索服务方法等问题。服务是维权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服务型工会建设是工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适应社会发展结构与职工队伍调整的应然举措。总体来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例如,工会组织网络体系不断健全、服务阵地规范化;服务项目体系不断完善、服务内容项目化;智慧平台体系不断成熟、服务流程信息化;服务队伍体系不断壮大、服务能力综合化等。与此同时,服务型工会建设在实践中也面临一些困境与瓶颈,唯有深入识别并有效化解,才能进一步提高工会的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步伐,加快形成构建服务型工会的相关制度,为助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工会力量与智慧。
屈蓉[4](2021)在《社会组织参与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影响因素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龚敏[5](2020)在《国有企业财务困境成因及解困对策研究 ——以沈阳机床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阶段,传统产业纷纷陷入低端产能过剩的困局,并由此催生出了一大批财务困境企业,其中也包括不少国有企业。机床作为我国的“工业之母”,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然而,自2012年起我国机床行业整体进入下行通道,机床行业上市公司中的龙头国企沈阳机床开始陷入财务困境。本文在委托代理理论以及权衡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对沈阳机床的财务困境展开研究后发现:沈阳机床在2012-2018年间均处于财务困境之中,表现在偿债能力不足、盈利水平不佳以及现金流状况恶化。在此期间企业采取了四类重组措施进行自救,但最终解困失败。因此,本文在分析沈阳机床财务困境成因时分为内外部因素展开,内部因素又分为两个阶段进行讨论。首先,沈阳机床陷入财务困境的外部原因主要有宏观经济下行、行业需求转型以及企业承担的政策性负担。其次在内部原因方面,2012-2016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原因主要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投资决策失误、经营管理不善以及融资渠道单一;2017-2018年沈阳机床解困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解困对策缺乏市场化,导致沈阳机床前期陷入财务困境原因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使得企业在长达7年的时间内均处于财务困境状态。最后在明确沈阳机床财务困境成因并汲取解困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建议,希望帮助其尽快脱离财务困境。
陈美[6](2020)在《财务困境上市公司跨行业转型解困路径及效果分析 ——以ST建峰为例》文中指出我国上市公司中有一类因为财务困境而被特别处理的公司,特别处理后,为了避免退市,必然通过各种方式实现扭亏摘帽,由于短期内难以改善经营业绩,这类公司往往采用盈余管理的方式。但是盈余管理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企业盈利难的困境,采取这一方式也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而跨行业转型战略能够调整公司的产业定位,为企业带去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这样的战略转型实现企业长期持续发展。作者选取了陷入财务困境中的*ST建峰作为研究对象,简要说明了其财务困境后,再对其跨行业转型的解困路径及效果加以分析,探究*ST建峰跨行业转型解困案例带来的启示。*ST建峰作为陷入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通过跨行业转型战略,成功由化肥行业转型进入医药流通行业,盈利难经营差的财务困境也得以摆脱。文章在介绍了国内外关于企业跨行业转型和财务困境的现状后,给出了理论概述,再对*ST建峰跨行业转型解困的案例进行分析。案例分析部分首先对建峰公司进行了简单介绍,明确了其具体的财务困境表现,归纳了其转型解困的动因,包括:原化肥行业产能过剩、产业内部转型失败、保壳摘帽、自身陷入财务困境;然后对其可能的转型路径进行对比分析,并说明*ST建峰重组路径的确定和实施过程,以及为确保最后的转型解困效果采取了哪些措施;之后从获利能力增强、经营发展能力提升等方面介绍转型解困成效。文章最后总结了财务困境中的*ST建峰运用跨行业转型解困成功的结论,并给出了启示。通过*ST建峰公司的跨行业转型解困的案例研究,一方面为处于财务困境中的上市公司摆脱困境提供新的视觉,另一方面,也为处于财务困境这一特殊背景下的上市公司,在跨行业转型解困的路径及成效上做出参考。
魏彤羽[7](2020)在《坚瑞沃能财务困境问题及解困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财务困境又被称为“财务危机”。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复杂多变,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也在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企业陷入财务困境。财务困境的出现并不是突然的,而是受企业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从财务状况恶化逐步发展为资金链紧张、无法偿还到期债务、连续亏损甚至申请破产的一个渐进的过程。财务困境已经成为我国财务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对于财务困境的研究起步较晚,关于新能源行业财务困境的研究更是较少。近年来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问题得到人们的重视,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全球共识。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以及动力电池行业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坚瑞沃能公司在进军动力电池行业不到两年时间就出现财务困境,甚至面临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风险,因此本文以坚瑞沃能为研究对象,对坚瑞沃能财务困境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从而找出陷入财务困境的原因及解困对策。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分析研究。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基础理论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为分析坚瑞沃能财务困境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其次,通过查阅坚瑞沃能2014-2019年的财务报表以及收集的资料,从现金流、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方面对坚瑞沃能财务困境的具体表现进行描述,并利用Z计分模型对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价;然后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分析坚瑞沃能陷入财务困境的原因,外部原因包括新能源汽车行业补贴政策的退坡、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市场竞争激烈等,内部原因包括公司业务布局不合理、业绩对赌失败、扩张过于激进、过度依赖负债、研发投入不到位等;最后结合公司目前已经进入重整计划执行阶段的现状,提出摆脱财务困境的一系列对策建议,包括依法推动重整计划的实施、引进战略投资者以恢复生产、加强应收账款的催收、优化主营业务结构、加强成本管控及现金流管理、严格执行内部控制等,并提出从案例中得到的启示,希望为同行业公司提供借鉴,提醒同行业企业更加关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财务预警,避免陷入财务困境。
孙旭光[8](2019)在《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R公司财务困境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18年开始,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经济的整体环境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这种影响也逐渐在资本市场上得以体现。2018年,新三板投资行业投资力度缩减,体现出明显收入规模缩减的态势,多家新三板企业迫于企业财务困境主动申请摘牌,甚至还存在被强制摘牌的现象,同时越来越多的新三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归纳财务困境的成因,结合实际案例,学习和研究内部控制理论在财务困境问题中的应用。将新三板挂牌公司——R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搜集资料和数据进行研究,并以内部控制视角对财务困境进行分析。从现实可借鉴的其他财务困境案例出发,查阅和搜集上市公司财务困境解困对策运用的实际案例,归纳实际运用成功的案例经验,优化研究案例的解困思路。通过对内部控制领域专家进行访谈,结合内部控制领域对于财务困境的新研究方向优化研究案例解困对策。通过对R公司的财务进行分析,并结合目前财务困境的定义,判定其已经陷入了财务困境。R公司财务困境的原因主要来自于管理层和股东间的矛盾,笔者运用了内部控制的分析视角剖析其陷入财务困境的深层次原因,并从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机制、内部控制活动存在的问题、对控制活动的监督等几个方面对R公司财务困境成因进行分析,并从以上五个方面提出解困对策。在解困对策上,着重解决R公司目前内部信息传递失效及本身内控存在的问题,对R公司提出应注意股东和管理层权责分离,并且应实时进行风险的测试分析,同时利用风险识别的思维,及时发现企业目前的重大财务风险并进行应对和防范。本课题研究以内部控制为视角,研究新三板企业出现的财务困境,对内部控制与财务困境的相关研究领域进行了补充,对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三板企业摆脱困境的策略有着借鉴意义,进一步丰富了财务困境的解困角度。
谢慧蓉[9](2019)在《“债转股+资产重组”组合模式在公司财务困境中的运用研究 ——以舜天船舶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宏观经济增速的放缓,我国步入了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时期,产能过剩行业的债务规模急剧增加,企业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出现了大规模的债务违约和大数量的企业亏损,部分公司陷入财务困境中亟需寻求一条脱困路径。我国对财务困境的研究起步较晚,开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且集中在基本理论、预警体系及企业管理三个方面,对具体的脱困路径研究较少。企业选取何种脱困路径及如何开展该路径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脱困效果,本文以舜天船舶采用“债转股+资产重组”组合模式创新性地化解财务困境为例,研究了舜天船舶运用组合模式破解财务困境的操作过程,分析该种模式的优势及脱困效果,从中总结出舜天船舶的脱困经验,以期为同类财务困境企业提供借鉴与参考。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导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在对相关文献综述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一章对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债转股、资产重组的定义与种类,并分析了组合模式的必要性和适用特点。第二章概述了舜天船舶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它陷入财务困境的原因,并详细说明了舜天船舶运用“债转股+资产重组”组合模式破解财务困境的操作过程。第三章具体考察了舜天船舶的脱困效果,先从定性角度对舜天船舶组合模式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再从定量角度运用财务指标法比较了组合模式实施前后,舜天船舶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并通过因子分析法对比了舜天船舶和同年脱困企业的脱困效果。最后是本文的结论与启示部分,组合模式具有其独特优势,在该模式下,债转股与资产重组相辅相成、互为前提,不仅更具高效性,还有利于实现损失的最小化。通过该模式,舜天船舶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营运能力均得到了显着的提高,并由此得出三点启示:(1)破解财务困境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企业需要加强风险管理,避免陷入财务困境;(2)政府的推动有助于企业脱困进程的加快;(3)财务困境企业在选取脱困路径时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善用“债转股+资产重组”组合模式。舜天船舶是首例创新性采用“债转股+资产重组”组合模式破解财务困境的企业,在推行组合模式后,舜天船舶恢复了可持续经营的能力,避免了破产清算的命运。理论上,该案例丰富了我国财务困境恢复路径方面的研究,也增加了债转股和资产重组的相关文献资料。实践上,在债务违约和企业亏损日益严重的背景下,该案例为我国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如何选择脱困路径及如何开展该路径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向雪飞[10](2019)在《八一钢铁走出财务困境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的企业面临着更多的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由于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使得企业正处于一个越来越复杂的经营环境中,正是由于这样使得面临财务困境或即将处于财务困境的企业也越来越多,而追其根本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企业自己不能很好的跟随环境发展。所以,当企业在财务困境面前时,很多时候大部分企业无法能够游刃有余的解决,找到自救的路径有很大的困难。这就使得研究对于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采取何种脱困措施走出财务困境及其重要。而钢铁行业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国民经济,它的盛与衰同样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近几年,由于受到经济下行、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供大于求的影响,钢企或多或少都出现了一些不同程度的亏损。一些钢企为了维持生计采取了转型或重组等措施,但还是存在一些钢企陷入了财务困境,步履艰难。正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选择了新疆最大钢铁企业——八一钢铁公司,从陷入到财务困境,2014年和2015年两年的巨亏到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脱困路径成功摆脱了财务困境这一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是通过对八一钢铁及其行业背景、陷入财务困境的表现和成因、在财务困境中尝试的一系列的脱困手段、脱困后的财务情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在采取了一系列脱困措施后,通过对八一钢铁公司进行纵向对比,得到结论:八一钢铁公司的脱困路径实施效果良好,其在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偿债能力等均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升。通过分析八一钢铁公司所实施的脱困路径,归纳总结八一钢铁走出困境的相关经验,对其他陷入财务困境的同行业企业给与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二、依靠外部环境改善和内功加强解困脱困企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依靠外部环境改善和内功加强解困脱困企业(论文提纲范文)
(2)新发展阶段工会服务职工体系建设的创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会服务职工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
二、工会服务职工体系的SWOT分析 |
(一)工会服务职工的内部优势分析 |
(二)工会服务职工的内部劣势分析 |
(三)工会服务职工的外部机遇分析 |
(四)工会服务职工的外部风险分析 |
三、工会服务职工体系的创新方向与目标 |
(一)工会服务职工体系的创新方向 |
(二)工会服务职工体系创新的关键目标:基于职工需求的梯度服务职工体系构建 |
四、工会服务职工体系的资源集成策略 |
(一)深化工会服务职工组织协同 |
(二)推进工会服务职工数字化转型 |
(三)推进工会服务职工资源社会化 |
(四)强化工会服务职工品牌培育 |
(五)服务阵地功能系统集成 |
五、结语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
1.1.1 选题缘起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述评 |
1.2.2 国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本文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之处 |
第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理论基础及理论创新 |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概念界定 |
2.1.1 工会 |
2.1.2 工会服务 |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 |
2.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 |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会建设思想 |
2.2.2 列宁、斯大林的工会建设思想 |
2.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工会建设思想 |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的创新发展 |
2.3.1 党的理论创新为工会理论创新提供根本遵循 |
2.3.2 中国工运时代主题创新发展 |
2.3.3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持续推进 |
2.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深化拓展 |
第3章 中国工会的发展历程及其职能的演变 |
3.1 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工会及其重要职能 |
3.1.1 中国工会诞生背景 |
3.1.2 中华全国总工会的诞生 |
3.1.3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工会的特点及其主要职能 |
3.2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工会及其主要职能 |
3.2.1 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级 |
3.2.2 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工会的特点 |
3.2.3 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工会的职能 |
3.3 新时期的中国工会及其主要职能 |
3.3.1 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中国工会 |
3.3.2 新时期中国工会的特点 |
3.3.3 新时期中国工会的职能 |
3.4 新时代的中国工会及其主要职能 |
3.4.1 党的历史上第一次群团工作会议 |
3.4.2 新时代中国工会的特点 |
3.4.3 新时代中国工会的职能 |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三重蕴涵 |
4.1 服务中心——工会的政治属性决定 |
4.1.1 思想政治引领:夯实党的执政之基 |
4.1.2 文化价值引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4.1.3 先进典型引领:弘扬劳模精神培养大国工匠 |
4.1.4 职工利益引领: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 |
4.1.5 健全机制引领: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 |
4.2 服务基层——工会的社会属性决定 |
4.2.1 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 |
4.2.2 促进企业和谐,注重载体建设 |
4.2.3 促进企业和职工共成长,培育先进企业文化 |
4.3 服务职工——工会的职能属性决定 |
4.3.1 精准服务 |
4.3.2 普惠服务 |
4.3.3 专业化服务 |
4.3.4 特色服务 |
4.3.5 维权服务 |
第5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现状 |
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
5.1.1 工会组织网络体系不断健全、服务阵地规范化 |
5.1.2 工会服务项目体系不断完善、服务内容项目化 |
5.1.3 工会智慧平台体系不断成熟、服务流程信息化 |
5.1.4 工会服务队伍体系不断壮大、服务能力综合化 |
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5.2.1 服务覆盖范围与职工用工形式多样化的矛盾 |
5.2.2 服务项目配置与职工群众需求个性化的矛盾 |
5.2.3 服务载体更新与信息化发展的矛盾 |
5.2.4 服务机制建设与人员队伍素质的矛盾 |
5.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探析 |
5.3.1 观念层面因素:群众意识的淡化 |
5.3.2 体制层面因素:行政化运行的困境 |
5.3.3 机制层面因素:制度供给的不足 |
5.3.4 人员层面因素:结构不合理的局限 |
第6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主要对策与思考 |
6.1 牢记职责使命,着力凝聚服务职工的思想共识 |
6.1.1 坚持人民至上理念 |
6.1.2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 |
6.1.3 坚持以效果为导向 |
6.2 着眼扩面覆盖,推进完善服务职工的组织体系 |
6.2.1 巩固企事业单位已有的工会服务阵地建设 |
6.2.2 扩大工会组织对新产业、新业态、新人群的覆盖面 |
6.3 强化科技引领,打造创新服务职工的载体平台 |
6.3.1 推进工会会员信息平台建设 |
6.3.2 推进工会网上工作平台建设 |
6.3.3 推进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App移动客户端建设 |
6.4 聚焦共享理念,积极构建服务职工的普惠模式 |
6.4.1 找好服务角度,实现服务领域全方位 |
6.4.2 拓宽服务广度,实现服务内容广覆盖 |
6.4.3 强化服务深度,实现服务方式多样性 |
6.4.4 加大服务力度,实现服务受众多元化 |
6.5 展现改革成果,建立高效服务职工的队伍 |
6.5.1 人员结构的专业性、合理性 |
6.5.2 人员培训的常态化、经常化 |
6.5.3 绩效考核的规范性、激励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国有企业财务困境成因及解困对策研究 ——以沈阳机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架构及创新 |
1.3.1 论文架构 |
1.3.2 研究创新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委托代理理论 |
2.1.2 权衡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财务困境的表现 |
2.2.2 财务困境的成因 |
2.2.3 财务困境解困对策 |
2.2.4 文献评述 |
3 案例介绍 |
3.1 我国机床行业发展状况 |
3.2 沈阳机床公司介绍 |
3.2.1 基本信息 |
3.2.2 业务结构 |
3.2.3 主要财务状况 |
3.3 沈阳机床财务困境情况简介 |
4 案例分析 |
4.1 沈阳机床财务困境的表现 |
4.1.1 F分数模型 |
4.1.2 偿债能力不足 |
4.1.3 盈利水平不佳 |
4.1.4 现金流状况恶化 |
4.2 2012-2018年沈阳机床财务困境外部成因 |
4.2.1 宏观经济下行 |
4.2.2 行业需求转型 |
4.2.3 政策性负担 |
4.3 2012-2018年沈阳机床财务困境内部成因 |
4.3.1 2012-2016年沈阳机床陷入财务困境的原因 |
4.3.2 2017-2018年沈阳机床解困失败的原因 |
5 结论及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
5.2.2 加快处置不良资产 |
5.2.3 提升产品盈利能力 |
5.2.4 转变经营理念 |
5.2.5 重点化解短期有息负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财务困境上市公司跨行业转型解困路径及效果分析 ——以ST建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1.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
1.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企业跨行业转型的文献综述 |
1.2.2 财务困境的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
1.4.1 论文的创新点 |
1.4.2 论文的不足 |
第2章 跨行业转型与财务困境的理论概述 |
2.1 企业跨行业转型的相关概念 |
2.1.1 企业跨行业转型基本概念 |
2.1.2 企业发展与跨行业转型 |
2.1.3 企业战略与跨行业转型 |
2.1.4 企业跨行业转型的类型 |
2.1.5 企业跨行业转型的方式 |
2.2 企业跨行业转型的理论基础 |
2.2.1 竞争战略理论 |
2.3 财务困境理论概述 |
2.3.1 财务困境界定 |
2.3.2 生命周期理论 |
第3章 ~*ST建峰跨行业转型解困的动因及路径分析 |
3.1 ~*ST建峰的基本情况 |
3.1.1 ~*ST建峰简介 |
3.2 ~*ST建峰财务困境的表现 |
3.2.1 经营状况差难盈利 |
3.2.2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下降 |
3.2.3 陷入退市风险 |
3.3 ~*ST建峰转型解困的动因分析 |
3.3.1 原化肥行业产能过剩 |
3.3.2 产业内部转型失败 |
3.3.3 保壳“摘帽” |
3.3.4 自身陷入财务困境 |
3.4 ~*ST建峰转型解困路径分析 |
3.4.1 转型解困路径的背景 |
3.4.2 转型解困路径的对比分析 |
3.4.3 转型解困路径的确定--重组转型 |
3.4.4 转型解困路径的实施步骤与措施 |
第4章 ~*ST建峰跨行业转型解困的效果分析 |
4.1 短期成效——摘星脱帽 |
4.2 长期成效——脱困 |
4.2.1 获利能力增强 |
4.2.2 经营发展能力提升 |
4.2.3 大股东控制增强 |
4.2.4 企业自身管理增强 |
4.2.5 获得新行业竞争优势 |
4.2.6 得到潜在持续发展能力 |
第5章 研究结论及案例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1.1 转型动因具有特殊性 |
5.1.2 特定背景对转型路径提出要求 |
5.1.3 提升适应能力确保转型效果 |
5.1.4 控制人未变不触发借壳上市 |
5.1.5 控股股东促成转型的成功 |
5.2 案例启示 |
5.2.1 关注产业环境避免陷入困境 |
5.2.2 结合实际选择可行的脱困战略 |
5.2.3 选择合理路径降低转型风险 |
5.2.4 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
5.2.5 加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培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坚瑞沃能财务困境问题及解困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财务困境相关理论概述 |
2.1 财务困境的概念及特征 |
2.1.1 财务困境的概念 |
2.1.2 困境公司的特征 |
2.2 财务困境的衡量 |
2.3 财务困境的相关理论基础 |
2.3.1 现金流量理论 |
2.3.2 资本结构理论 |
2.3.3 风险管理理论 |
第3章 坚瑞沃能财务困境的典型事实 |
3.1 坚瑞沃能的基本情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公司行业地位 |
3.2 坚瑞沃能财务困境的具体表现 |
3.2.1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下滑 |
3.2.2 企业盈利能力差,连续亏损严重 |
3.2.3 面临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风险 |
3.2.4 公司偿债能力下降 |
3.2.5 存货和应收账款周转能力差 |
3.2.6 面临大额连带担保责任 |
3.3 财务风险评价—Z计分模型 |
第4章 坚瑞沃能财务困境的成因分析 |
4.1 财务困境的外部原因 |
4.1.1 新能源汽车行业补贴政策退坡 |
4.1.2 三元电池替代磷酸铁锂电池成行业主流 |
4.1.3 原材料涨价以及电池价格被压低 |
4.1.4 市场竞争激烈,行业集中度高 |
4.2 财务困境的内部原因 |
4.2.1 主打磷酸铁锂,业务布局不合理 |
4.2.2 业绩对赌失败,商誉严重减值 |
4.2.3扩张过于激进,资金流出现问题 |
4.2.4 过度依赖负债,流动负债比例高 |
4.2.5 研发投入不到位,未掌握核心技术 |
4.2.6 公司参与的产业创新联盟具有缺陷 |
第5章 坚瑞沃能财务困境的解困对策与建议 |
5.1 依法推动重整计划的实施 |
5.2 引进战略投资者,积极恢复生产 |
5.3 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监控和催收 |
5.4 优化主营业务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 |
5.5 加强成本管控及现金流管理 |
5.6 严格执行内部控制,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
第6章 案例启示 |
6.1 建立健全财务困境预警机制 |
6.2 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控制坏账风险 |
6.3 理性并购,注重业务整合 |
6.4 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和负债结构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R公司财务困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 |
二、财务困境的相关研究 |
三、内部控制与财务困境的相关研究 |
四、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财务困境 |
一、财务困境的界定 |
二、财务困境的成因 |
三、财务困境的表现 |
四、财务困境分类 |
五、财务困境的危害 |
六、财务困境的解困对策 |
第二节 内部控制 |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
二、内部控制的要素 |
三、内部控制的目标 |
四、内部控制的方法 |
第三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委托代理理论 |
二、公司治理理论 |
三、风险管理理论 |
第三章 R公司概况及财务困境 |
第一节 公司简介 |
一、基本情况 |
二、主营业务 |
三、组织构架 |
第二节 R公司财务状况 |
一、基本财务状况 |
二、财务分析 |
第三节 R公司财务困境 |
一、财务困境成因 |
二、财务困境表现 |
三、财务困境影响 |
四、财务困境效应 |
五、财务困境危害 |
第四章 内控视角下R公司财务困境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分析 |
一、管理层理念和经营风格存在问题 |
二、核心岗位胜任力缺失 |
第二节 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过程分析 |
一、缺乏完善的风险识别机制 |
二、管理层缺乏对风险的应对措施 |
第三节 信息系统与沟通机制分析 |
一、沟通机制不健全 |
二、并未建立科学的信息系统 |
第四节 内部控制活动的问题分析 |
一、职责分离缺失管制 |
二、忽略授权控制 |
第五节 对控制活动的监督分析 |
一、内部审计缺失 |
二、缺乏内部控制监督环节 |
第五章 内控视角下R公司财务困境治理对策 |
第一节 内部控制环境方面的治理对策 |
一、提升管理层理念改善经营风格 |
二、提升核心岗位胜任力 |
第二节 风险评估方面的治理对策 |
一、完善风险识别机制 |
二、执行对风险的应对措施 |
第三节 控制活动方面的治理对策 |
一、建立健全沟通机制 |
二、建立科学的信息系统 |
第四节 内部控制信息和沟通方面的治理对策 |
一、职责分离实行管制 |
二、重视授权控制 |
第五节 内部监督制度方面的治理对策 |
一、建立健全内部审计 |
二、加强内部控制监督环节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财务困境研究访谈表 |
致谢 |
(9)“债转股+资产重组”组合模式在公司财务困境中的运用研究 ——以舜天船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四、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企业财务困境相关概念界定 |
一、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界定 |
二、我国特别处理制度概述 |
三、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特征 |
第二节 资产重组相关概念介绍 |
一、资产重组的定义 |
二、资产重组的种类 |
第三节 债转股相关概念介绍 |
一、债转股现状 |
二、债转股的运作模式 |
第四节 “债转股+资产重组”组合模式介绍 |
一、组合模式运作方式 |
二、组合模式的必要性 |
三、组合模式的适用特点 |
第二章 舜天船舶案例介绍 |
第一节 舜天船舶基本情况 |
第二节 舜天船舶财务困境成因 |
一、船舶行业持续低迷 |
二、公司经营决策存在重大失误 |
第三节 舜天船舶破解财务困境过程 |
一、出售亏损资产 |
二、推进债转股计划 |
三、同步实施资产重组计划 |
第三章 舜天船舶脱困效果研究 |
第一节 “债转股+资产重组”组合模式分析 |
一、“债转股”与“资产重组”相辅相成、互为前提 |
二、“债转股+资产重组”组合模式更具高效性 |
三、实现了损失的最小化 |
第二节 “债转股+资产重组”财务绩效分析 |
一、偿债能力分析 |
二、盈利能力分析 |
三、营运能力分析 |
四、成长能力分析 |
第三节 脱困企业因子分析 |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二、研究方法 |
三、经营绩效指标选取 |
四、因子分析结果及评价 |
结论与启示 |
一、结论 |
二、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八一钢铁走出财务困境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文献 |
2.1.2 国内研究文献 |
2.1.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2.2 企业财务困境的一般成因 |
2.2.1 周期性经济波动 |
2.2.2 投融资不合理 |
2.2.3 资本结构不合理 |
2.3 企业走出财务困境的一般措施 |
2.3.1 资产重组 |
2.3.2 债务重组 |
2.3.3 利用政府支持 |
2.4 财务困境的相关理论 |
2.4.1 财务危机界定理论 |
2.4.2 经济周期理论 |
2.4.3 资本结构理论 |
2.4.4 过度负债理论 |
3 八一钢铁财务困境分析 |
3.1 案例概述 |
3.1.1 行业概况 |
3.1.2 公司发展历程 |
3.1.3 八一钢铁陷入困境经过 |
3.2 八一钢铁陷入财务困境的表现 |
3.2.1 主营业务收入大幅下滑 |
3.2.2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不稳定 |
3.2.3 过度负债经营 |
3.2.4 营运能力不佳 |
3.2.5 盈利持续下滑 |
3.3 八一钢铁陷入财务困境的成因分析 |
3.3.1 外部因素分析 |
3.3.2 内部因素分析 |
4 八一钢铁走出财务困境的措施及效果 |
4.1 增加收入层面措施 |
4.1.1 调整产品结构合理进行多元化发展 |
4.1.2 合理运用非经常性损益增加营业外收入 |
4.1.3 加强新产品开发与创新 |
4.2 降低成本层面措施 |
4.2.1 通过资产置换实现一体化经营 |
4.2.2 全面实施精益化成本管理 |
4.2.3 严控各项非生产性费用 |
4.2.4 转让子公司剥离低效资产 |
4.3 开拓市场层面采取的措施 |
4.3.1 利用有力地理位置巩固区内市场 |
4.3.2 开拓区外市场寻求新发展 |
4.3.3 借助钢铁电商平台多渠道挖掘营销新模式 |
4.4 人力资源管理层面采取的措施 |
4.4.1 健全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 |
4.4.2 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
4.5 走出财务困境的效果 |
4.5.1 偿债能力纵向对比分析 |
4.5.2 营运能力纵向对比分析 |
4.5.3 盈利能力纵向对比分析 |
5 八一钢铁脱困的经验借鉴 |
5.1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脱困方式 |
5.1.1 选择可持续与非可持续相结合的脱困路径方案 |
5.1.2 资产重组助企业走出困境 |
5.2 紧跟国家与行业发展政策 |
5.2.1 跟随供给侧改革调整企业发展 |
5.2.2 加快产业升级转型获取政府支持 |
5.3 借助脱困改善企业现状 |
5.3.1 提升营运质量是走出财务困境的基石 |
5.3.2 结合行业特征与自身优势寻找脱困机会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依靠外部环境改善和内功加强解困脱困企业(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有企业改革浪潮下的企业舆论与职工感知 ——以1992-2002年的山西机床厂为例[D]. 赵晓慧.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2]新发展阶段工会服务职工体系建设的创新策略研究[J]. 苏文帅. 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21(03)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研究[D]. 赵娜. 吉林大学, 2021(02)
- [4]社会组织参与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影响因素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为例[D]. 屈蓉.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5]国有企业财务困境成因及解困对策研究 ——以沈阳机床为例[D]. 龚敏. 暨南大学, 2020(04)
- [6]财务困境上市公司跨行业转型解困路径及效果分析 ——以ST建峰为例[D]. 陈美. 南昌大学, 2020(01)
- [7]坚瑞沃能财务困境问题及解困对策研究[D]. 魏彤羽. 南昌大学, 2020(01)
- [8]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R公司财务困境问题研究[D]. 孙旭光. 安徽财经大学, 2019(03)
- [9]“债转股+资产重组”组合模式在公司财务困境中的运用研究 ——以舜天船舶为例[D]. 谢慧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10]八一钢铁走出财务困境案例研究[D]. 向雪飞.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