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教法、指导学法 努力提高总复习教学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宋钊锋[1](2020)在《“四环一心”教学范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以人教版地理必修一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在课堂,而一节精彩的富有深度的课堂必然离不开精心的教学设计,于是怎样设计好一堂课就给中学地理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由于我国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在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专门针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研究方法很有限,导致形成的易于操作教学范式就比较少,而专门立足于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更是少之又少了。本文主要围绕三方面展开。第一对“四环一心”中最为关键的要素“学生中心”的设定这一“核心”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如何围绕学生的终生发展设计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以实现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习,凸显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第二对“四环一心”课堂教学设计进行研究。地理学科教学设计时要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原理,对照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分析教材和学情设定合适的学习目标,确定合适的教法和学法,教学设计应该围绕设定的学习目标,重点考虑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情况,以培养学生学科关键能力为出发点进行研究。第三构建“四环一心”课堂教学的理论体系与教学实践模式,以便一线教师易于记忆、便于操作,让课堂教学从技术层面上升到课堂教学的艺术层面,让教师有成就感、学生有获得感。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四环一心”教学范式的研究背景和研究价值,通过研究国内外教学设计的进展和相关理论,得出其中的研究趋势和研究不足,进而确定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路线。第二部分介绍了当前教学设计的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以此说明“四环一心”教学范式下的地理教学设计也离不开这些理论,本文也是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对现有教学设计并结合“四环一心”教学范式进行了创新。第三部分介绍了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和流程,向读者介绍当前教学设计的呈现方式,以及教学设计中的基本要素和流程。第四部分就正式介绍“四环一心”教学范式的概念、基本架构和基本操作方法,通过对这一部分的介绍,让读者直观地知道“四环一心”教学范式的内涵意义和操作模式。第五部分详细介绍“四环一心”教学范式下的地理教学设计的操作方法,通过实验数据表明这种课在一定程度上对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学科关键能力的作用,该教学效果还表明如果教师每堂课都注意情境教学和问题设置,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也锻炼了教师本人的素养。总之,本文的中心在于为当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新的思路,改善高中地理一线教师固有的教案方式,增强地理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认识核对高考评体系的研究,通过本文介绍的教学设计方法。为中学教师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提供一种思路,以期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岳丽丽[2](2020)在《华东师大版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情况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华东师大版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情况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等对华东师大版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研究。以苏州市的一线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了解当前教师对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现状,分析教师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有关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建议,帮助体育教师更好的教学,以及提出一些改进和编写方面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教师对教师教学用书的总体满意度及评价较高,对教师教学用书给予了肯定;(2)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率比较高,多用于备课;(3)教师对教师教学用书的整体把握与使用不够充分;(4)教师表示了对教师教学用书的期望与建议。最后结合研究结果和结论给予使用以及改进和编写建议。使用建议:(1)端正使用态度,加强对教师教学用书的总体认识;(2)结合自身经验,优化教学内容;(3)立足教学实际,有选择的使用教师教学用书;(4)提高专业素养,注重与教学技能相结合;改进和编写建议:(1)顺应时代发展,进一步丰富教师教学用书的内容;(2)增设“体育中考”专栏,提供有关安全方面的知识;(3)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完善教学评价体系;(4)结合网络技术,拓展教学资源。
王璐[3](2020)在《高中生物学法指导对策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正面临“学习的革命”,新时代人们的必备素质是学会学习,教学生学会学习成为了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2016年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出台,这项具有中国特色的育人指标,既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又是归宿,其中6个核心要素之一的“学会学习”,明确了学生不仅要从学海和实践中汲取无限知识,更重要的是汲取学习能力才能终身受益。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有关“学”的研究日益深刻,学法指导必然成为了教师教学改革的关键步骤。学法指导是一个长期、系统、有序的工程,需要教师把握学法指导的每一个环节,引导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然而能始终将学法指导贯彻到教学全过程的教师寥寥无几,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本研究首先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生物学法指导研究方面的发展历史和研究成果,明确了生物学法指导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提出了本次研究的思路和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对学法指导、生物学法指导的概念和分类进行了详细叙述,对与学法指导相关的概念进行辨析,并以建构主义学习观、人本主义理论、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中学生物学科特点为理论基础展开对学法指导的研究。其次,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统计分析法,初步分析出了高中生生物学习方法和一线教师学法指导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学法指导的指导思想、指导原则、指导方式、指导内容四个方面,提出了系统、详细的学法指导对策。最后,教育实践环节中运用案例分析法,详细说明了教师学法指导的思路,以宝鸡市石油中学高一(9)班为生物学法指导对策的实施对象,进行一学期的学法跟踪指导,并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实施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值为0.038小于0.05,高一(9)班的后测成绩显着高于高一(10)班。通过本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高中生存在缺乏总结学习方法的意识、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系统的学法训练、实验探究、实践能力差的问题;教师存在学法指导积极性低、学法指导零散无序、理论基础差、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2)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法指导的指导思想、指导原则、指导方式、指导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认识,将学法指导贯彻学生生物学习过程始终,制定科学全面的训练计划,时刻反馈和督促,使学法指导更具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3)学生通过科学学习方法的使用,其学习成绩、学习效率、课堂反应、探究合作、实际问题解决等各方面的素质都有很大提高。期望通过本文研究,一方面能对学法指导理论有所补充,另一方面能对教育一线的生物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胡兆年[4](2020)在《思维导图应用与提升高中生物理自学能力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首先对利用思维导图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高中物理应用思维导图的现状和培养高中生物理自主学习能力三个角度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利用思维导图培养高中生物理自主学习能力的细分方向有待研究。根据实际情况,笔者进行了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学法指导环节的应用设计,通过为期一学期的行动研究,利用Pintrich教授编制的“MSLQ”自主学习能力测量量表表征高中生的物理自主学习能力,由SPSS 25.0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非参数相关性斯皮尔曼(Spearman)检验得到在高中物理教学环节之一的学法指导环节进行包含思维导图的创新学习指导是切实有效提升高中生物理自主学习能力的措施,具体将思维导图应用落实在高中物理学习的课前预习笔记、课后小节总结笔记、章末总结笔记环节能够有效提升高中生物理自主学习能力。笔者经科学、严谨、客观研究后提炼的新版高中物理学习指导策略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本研究主要进行了如下几项工作:1.重构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客观理论,即大脑左右半球研究理论、学习-记忆心理学研究理论、人脑思考过程研究理论、一图值千字研究理论;审视了高中生物理自主学习能力的理论基础,即动机理论、学习策略理论;2.设计了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教学环节之一学法指导环节的具体应用,并提出高中物理笔记布置-指导-监督-评价的实施范式;3.从定性分析的角度分别设计了教师和学生访谈提纲并实施访谈,得出思维导图应用可以显着提高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积极性,高中物理教师应当具体指导高中生在物理新课预习环节、章末总结环节、整本书总结环节应用思维导图整理归纳物理知识,高中物理教师应该通过检查学生复述思维导图所包含物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来评估高中生理解知识的程度,思维导图的应用促进了高中生逻辑思维、归纳、提炼、总结能力的提升,进而促进高中生物理自学能力的提升的定性分析结论;4.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分别设计了《高一物理教与学实际情况调查问卷》和翻译了《学习动机策略问卷(MSLQ)-Part A动机和态度》并施测,以定量数据分析为基础,笔者判断高中生将思维导图笔记应用于高中物理课前预习笔记、高中物理课后小节总结笔记、高中物理章末总结笔记与学习动机策略总得分、学习动机得分、学习策略得分、自我效能感得分和自我调节策略得分之间显着存在正向的弱相关线性关系,意味着高中生在高中物理课前预习、课后小节总结、章末总结阶段使用思维导图做笔记可以有效促进高中生物理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但促进效果较小。
殷鼎[5](2020)在《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普通高中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普通高中体育教学对于保障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深度教学是基于知识的内在结构,旨在让学生从符号学习走向学科思想和意义系统的理解与掌握,深入认识和体验知识背后蕴含的方法、逻辑、思维、意义,实现知识丰富价值的教学。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落实体育核心素养的现实需要下,深度教学为普通高中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理念,符合普通高中体育的发展需要。本研究以深度学习、有意义学习、理解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层次分析法等围绕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的内涵特征、维度、现状、策略、评价标准进行了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的内涵,是指对传统体育教学的一种超越,它不是对体育教学内容难度和数量的增加,它反对机械和枯燥的体育技能训练和目标的达成,重在强调体育技能知识学习中学生情感的需要,帮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知识背后的意义,让学生建立起体育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满足学生成长与进步需要。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具有目标注重知识性、内容注重超越性、组织注重丰实性、评价注重综合性、反思注重生本性的特征。2.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维度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教学反思5方面。各维度分别包括3个子维度: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叙写、教学目标达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呈示,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时间管理,教学信息反馈、教学评价内容、教学评价方式,教学内容反思、教学组织反思、教学学法反思。3.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现状不佳,在不同维度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为:教学目标方面:偏重追求符号知识、意义知识缺失空泛、“教”“学”目标含糊混淆;教学内容方面:教材合理超越不足、内容割裂学生基础、体育文化融入欠缺;教学组织方面:教学方法模式僵化、学习情境创设低效、忽视课堂文化建设;教学评价方面:评价内容片面浮浅、评价主体单一主观、评价方式老套保守;教学反思方面:教学反思浮于表面、学法反思疏忽淡薄。影响这些问题出现的因素有:体育教师因素,学生自身因素,教学内容因素,教学组织因素,教学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4.根据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现状与实际,提出相应策略:一是重视体育深度教学目标的知识性,包括:转变教学的知识观,联系实际意义知识,设置清晰“教”“学”目标;二是落实体育深度教学内容的超越性,包括:合理超越教材体系,关照学生已有基础,融入体育文化内容;三是加强体育深度教学组织的丰实性,包括:选用相宜方法模式,创设高效教学情境,构建和谐课堂文化;四是突出体育深度教学评价的综合性,包括:立足全面评价内容,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创用新颖评价方式;五是注重体育深度教学反思的生本性,包括:切实做好教学反思,积极指导学法反思;六是给予体育深度教学外部支持,包括:开展深度教学培训,体育教师角色转变,体育教师赋权增能。5.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评价标准的明确,有利于广大普通高中体育教师在实践中开展深度教学。遵循全面性、科学性、系统性、易操作原则和理论、政策、实践依据,制定的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评价标准包括:深度教学目标、深度教学内容、深度教学组织、深度教学评价、深度教学反思5个一级指标;各一级指标分别包括3个二级指标:目标确定、目标叙写、目标达成,内容选择、内容设计、内容呈示,方法运用、情境创设、时间管理,信息反馈、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内容反思、组织反思、学法反思,共计15个二级指标;各二级指标又分别包括若干三级指标,共计44个三级指标;一、二、三级指标的权重不同。
仲佳弘[6](2020)在《徐振维语文教育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徐振维(1932-1994),江苏宜兴人,当代着名语文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她从事语文教育事业四十多年,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徐振维本人并不刻意追求自身思想体系的完整,其他人对她的研究也非常有限,这使得她思想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徐振维从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反思传统教育,吸收新的教学理念和思潮,以坚定的改革决心在语文教育事业上孜孜以求四十多年。多年来,她始终与语文一线教学保持密切联系,探寻语文教学的规律,身体力行地指导实际教学,改善了语文教学中的诸多弊端。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她逐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语文教育思想,其思想主要包括学生观、阅读教学观、口语教学观、语文教材观四大方面。徐振维的学生观以相信学生为前提,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着眼点,立足于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质。这启示语文教学重视学生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眼组织教学。徐振维阅读教学观确立阅读教学的基础性地位,对阅读能力提出科学的认识,致力于破除教学中的形式主义,以“扩大阅读”的方式推动语文教学改革。这启示阅读教学要将听说读写教学相结合,循序渐进地培养阅读能力,谨防形式主义,重视课内外阅读的指导。徐振维口语教学观“为口语训练争一席之地”,阐述了口语教学与讲读教学、写作教学结合的合理性。这启示语文教学重视口语交际教学,结合阅读和写作教学开展口语交际教学。徐振维语文教材观以训练阅读能力为主线编写教材,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注重教材的实际使用。这启示教材建设重视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教材的可操作性。虽然由于时代背景和个人局限,徐振维的思想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毫无疑问,徐振维为中国语文教育事业留下了一笔厚重而宝贵的财富。研究徐振维的教育思想,语文教育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受到徐振维精神的感染,后来者更加明确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徐振维的语文教育思想诞生于过去,将不断启迪当今和未来的语文教育。
高楠[7](2020)在《PBL教学法在高校啦啦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吉林体育学院为例》文中认为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培养体育创新型艺术人才的需要和啦啦操项目能力培养的需要,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旨在提高培养人才质量。啦啦操作为高校开展的一门重要课程,备受大众喜爱,传统的培养教学模式已满足不了现代教学需要,PBL教学法作为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情景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因此,本文对PBL教学法在啦啦操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进行实验研究,旨在分析教学中的效果影响,创新啦啦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进一步实现现代化教育。本文在前人研究和借鉴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以吉林体育学院2017级啦啦操必修班10班和6班的56名学生为实验对象,根据选定的教学内容,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法和PBL教学法对学生进行32学时的课程教学。通过实验前后数据对比的方式对PBL教学法在高校啦啦操教学中的效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高校啦啦操教学中,PBL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法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但在两组测试结果中都没有显着差异。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学习动机方面都有提高,但PBL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和自信心等学习动机方面的影响更大。2、在以学生为中心的PBL教学法中,每位学生在小组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承担着社会性的小群体责任感。在啦啦操实验教学中,相比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PBL教学法对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方面的影响更大,且具有显着性差异。3、在啦啦操技能掌握情况方面,PBL教学法对提高啦啦操专业技能和创编能力方面有显着影响。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实验班形成的自由开发式团结的学习氛围,提高了课堂时间利用率和团体协作的构建。在对课堂满意程度方面,实验班对PBL教学法的评价高于对照班对传统教学法的评价,说明学生更倾向于PBL教学法。
王郦[8](2020)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下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实践研究 ——以沪教版高一函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学生进入高中教育阶段,在数学学习上的难度逐渐提升,知识的运用上也更加广泛。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过多主导课堂的教学方式与学生一昧听课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个性发展都有着一定的约束性,教师的陈旧教学方法无法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普遍存在着高中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逐渐降低等等较严重的问题现象;并且对学生参与度问题的研究上,多数是分析参与度不高的原因以及提出相关的教学策略,但如何具体将教学方法与提高参与度这二者进行相应的结合却寥寥无几,并未从本质上解决实际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背景下推动着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这一模式优化了教学理念,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促使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引导来一步步摸索课堂所学内容,进行主动的构建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文将结合导学案教学模式结合函数学习这一载体对其与提高学生参与度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研究问题为:1、现阶段影响高一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参与度存在哪些具体问题?2、根据上述所存在的问题原因等影响,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来,如何针对性地设计关于函数教学内容的导学案与课堂教学环节?3、导学案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参与度是否具有可行性?4、为提高高一数学课堂的有效参与,导学案教学模式可提供给数学教育工作者哪些具有参考价值的方法策略?研究方法上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以及课堂观察法来研究分析高一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的主要原因,结合对于函数知识的学习实际情况,从具体知识点学习问题引申到课堂参与度上。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来进一步调查影响学生参与的现状情况,分析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为后续运用导学案教学模式促进影响学生参与度的教学实验作为重要的依据。在研究过程中,以函数作为教学内容,应用导学案教学模式于数学课堂教学,开展十节课时的准实验研究。结合导学案的教学特点,通过课前自主预习思考、课上提出问题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中小组合作、互动探讨等来达成学习目标,通过教学实验和数据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从实验数据结果来看,导学案教学模式对于高一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各个维度——行为参与、认知参与以及情感参与整体上都能产生不同程度上的促进作用,通过SPSS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三方面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程度:对于行为参与中专心和钻研程度得以较明显的推动作用,由于导学案贯穿于数学学习的使用对数学的学习时间上具有显着差异性;实验班在认知参与上的浅层次和深层次学习策略比起对照班呈现差异性,学生自主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也相应地略微减少了在学习上对教师的依赖性;并且在情感参与上能一定程度地正向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有效且适当地缓解对于数学学习的焦虑感。从课堂教学影响效果来看,导学案教学的运用能便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此为基础将知识点转化成问题点来针对性地提高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并且导学案教学完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体会过程,从单独学习迈向合作探讨。小组合作的方式保证了班级每位学生在学习中都有任务可做,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同时分层习题的设计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氛围,促进班级整体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最后结合教学实验经历,通过与学生和教师的访谈情况,根据教学实践研究和实验结果来给出相应的建议策略:1、教学理念上以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导学案上给出每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参与,在教学环节设计上结合学生的学情和特点进行合理安排、注重班级集体的个体差异性。2、使用导学案贯穿于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除了在课堂学习对于导学案的使用之外,在课前预习、课后归纳总结以及对自我进行评估都能够提高学习的行为参与。3、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上要创设好引目的问题情境,提高教学内容的乐趣感。4、要在知识点转化成问题点上多下功夫,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提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5、在课堂学习中重视合作探讨、提供展示交流的教学空间,给予学生相应的任务去参与到课堂讨论中。6、创设好相应的分层习题使得班级集体都能有所收获,体会成就感,促进集体参与。7、添加学习参与度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之一。8、教师自身也要相应地不断提升自我,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友谊来促进学生对于该课教学的积极性态度,注重课堂教学的语音和语调变化来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注意力,此外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给予学生多参与的表现机会,减少焦虑感,提高学习参与度。
王诗源[9](2020)在《南充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成因调查和教学转化研究》文中提出初中语文学习,介于小学语文与高中语文之间,起着过渡作用,同时也是个人语文素养形成的一个关键期。在初中语文的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跟进教学进度、达到教学目标,不得不强调“大部队”的学习,但也往往忽视了语文学困生问题。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者要秉承“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语文教师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语文学习发展,如果一味地强调“齐步走”、追求高标准的教学目标,无疑会使语文学困生问题更为严重,甚而导致该类学生放弃语文学习。教师如何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细化教学任务、抓住学生语文学习的困难点,并开展有针对性的语文教学,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显然是广大语文教师当下的一个重要任务。南充地区的基础教育,存在着区域与区域之间、城市与乡镇之间的教育资源、教育水平极不平衡的状况。再加之该地区经济发展较长时间处于落后状态,贫困人口较多、父母外出务工情况普遍,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呈现出了较为突出的学困生问题。正因如此,审视南充地区的初中语文学困生问题,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也就显得十分必要。而且,由此也可以为研究西南地区,乃至国内相似区域的初中语文学困生问题,提供策略思考、教学实践方面的参考。笔者通过对南充地区四所初中学校的调查,发现大部分语文学困生遭遇的主要是阅读困难、识记困难、写作困难,从而无法达到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基于现实因素与初中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笔者结合多元智能理论、最近发展区、自我归因理论以及因材施教理论,通过参与语文教学、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以及案例分析等形式,对语文学困生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从阅读、识记、作文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论文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学困生问题的研究现状。论文第一章,主要阐述了语文学困生问题与学生成长、家庭关系、教学水平、教师素养、语文意义、国民素质等之间的关联。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多元智能、最近发展区、自我归因、因材施教理论等,对审视初中语文学困生问题的理论意义。论文第二章,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对初中学生遭遇的语文学习困境展开调查,并从中归纳出造成学困生语文学习困难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学生的语文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缺陷,也包括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教师的语文素养等。论文第三章,针对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兴趣、动机、意志、性格的特点,以及阅读、写作、识记三方面的学习困难,结合相关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案例,提出了以下教学策略:(1)抓重点、化繁为简开展阅读教学。(2)读写结合、画思维引路图,开展作文教学。(3)为学困生的识记困难。提出多元化的方法。(4)转变教师教学方法,把握学困生特点,充分发掘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5)充分发挥语文的价值导向作用。(6)将流行文化引入课堂,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等。论文第四章,基于前面提出的教育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实践,通过真实课堂的教学案例和师生交流,进一步思考策略的有效性问题,以图更有力地推动语文教学的相应改进,帮助语文学困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阎雪梅[10](2019)在《基于量规设计的中学地理说课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关注表现性评价”是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一大改革亮点,为教育中的评价活动指明了新的方向。量规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性评价工具,能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完美结合。将量规应用于地理说课评价,不仅可以契合新课标评价要求,也使得课程评价更科学、严谨,还可为说课评价提供较好的反馈。基于前人对说课评价与量规设计的研究基础,结合地理学科特性,本文归纳了量规设计原则,并构建了适于中学地理说课评价的量规,将其运用于中学地理说课现状的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结果进行处理,为提升中学地理说课提供了相应的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对国内外有关说课及量规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本文研究的基本理论、研究路线及价值。针对所存在的概念不统一的现象,本文首先对说课、地理说课、地理说课评价及量规等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在新理念地理教学论、系统评价理论、多元智能评价等理论指导下,结合地理学科的特性与专家咨询,按照“教(学)什么”、“怎么教(学)”、“按什么程序教(学)”、“为什么这样教(学)”的思路确定了地理说课量规评价的五大维度,即: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理念渗透,并遴选了 17个一级指标和25个二级指标。第三,采用层次分析法为各维度指标进行了赋权,并将每个评价维度划分优、良、中、差四个等级,从而生成地理说课评价量规。指标确权的方法为:首先建立中学地理说课评价递阶层次结构模型,接着构造各层次指标的比较判断矩阵,然后通过层次单序列求出特征向量,进而得出各级指标的权重,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第四,运用生成的地理说课评价量规对选自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12篇高中地理说课稿进行评价,同时保证每篇说课稿有6位评委对其进行打分,为了尽量减少评价的主观性,在打分过程中可参考改造过后的李克特量表评定法。整合每篇说课稿的评委们对其开展的定性评价并汇总到相应的评价记录表中,并将评分数据应用模糊数学中的矩阵计算方法对其进行处理,从而得到每篇说课稿的最终得分。第五,从整体和局部两个维度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中学地理说课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中学地理教师说课的水平总体上处于良好等级,很少有不懂说课或者不会说课的现象,但存在缺乏课标指引、忽视学情分析、理论依据薄弱、目标设计不科学、教学整合不够、教学环节不完整、淡化人地观念等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地理说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五大提升策略:循迹教学方向,坚持课标导向;丰富理论指导,明确教学逻辑;立足学生发展,注重目标科学;开展双边互动,促进教学整合;加强素养渗透,深化人地协调。总的来说,本文基于表现性评价工具—量规的设计对中学地理说课现状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对结果进行整体和局部的分析,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策略,这将有助于我们诊断和把握中学地理说课的现状,有利于深化地理新课程改革,促进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二、改革教法、指导学法 努力提高总复习教学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革教法、指导学法 努力提高总复习教学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四环一心”教学范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以人教版地理必修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价值与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2 教学设计的概念和内涵 |
2.3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3章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模式和内容 |
3.1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
3.2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的要素和一般流程 |
第4章 “四环一心”教学范式的基本架构与操作方法 |
4.1 “四环一心”教学范式 |
4.2 “四环一心”教学范式的基本架构 |
4.3 “四环一心”教学范式的基本操作方法与案例 |
第5章 “四环一心”教学范式下的教学设计案例及教学效果评价 |
5.1 教学设计案例 |
5.2 教学效果评价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主要结论 |
6.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喀斯特地貌》课堂教学观察、评价与记录 |
附录2 课程内容标题 |
附录3 “四环一心”教学范式评价表 |
附录4 遵义市南白中学高一(29)班历次月考地理成绩统计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科研实践与成果 |
(2)华东师大版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情况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教材 |
2.1.2 教师教学用书 |
2.2 国内研究 |
2.2.1 对教师教学用书的功能与作用研究 |
2.2.2 对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以及改进建议方面研究 |
2.2.3 对教师教学用书使用情况研究 |
2.3 国外研究 |
2.4 小结 |
3 研究方法与设计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研究法 |
3.2.2 文本分析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访谈法 |
3.3 研究工具 |
3.3.1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3.2 访谈提纲的编制 |
4 华东师大版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文本分析 |
4.1 编写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4.1.1 充分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
4.1.2 创建新的内容框架体系 |
4.1.3 帮助教师创造性的教学 |
4.1.4 加强教学方法的指导,侧重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
4.2 教师教学用书的结构分析 |
4.2.1 教师教学用书的目录结构 |
4.2.2 教师教学用书的单课结构 |
4.3 教师教学用书的内容分析 |
4.3.1 运动参与 |
4.3.2 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 |
4.3.3 健康知识与各类体育运动知识 |
5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5.1 问卷信、效度分析 |
5.1.1 信度分析 |
5.1.2 效度分析 |
5.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
5.3 关于教师教学用书总体满意度及总体评价分析 |
5.3.1 总体满意度分析 |
5.3.2 总体评价分析 |
5.4 教师对教师教学用书使用情况分析 |
5.4.1 教师对教师教学用书整体使用情况分析 |
5.4.2 教师教学用书具体内容使用情况分析 |
5.4.3 教师使用教师教学用书的受益情况 |
5.5 教师使用教师教学用书存在的问题及对其建议分析 |
5.5.1 教师使用教师教学用书存在的问题分析 |
5.5.2 对教师教学用书的建议分析 |
5.6 小结 |
6 访谈结果分析 |
6.1 访谈主体与过程 |
6.2 访谈内容与结果 |
6.2.1 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情况 |
6.2.2 教师教学用书的不足与建议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1.1 教师对教师教学用书的总体满意度及评价较高 |
7.1.2 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率比较高,但使用方式单一 |
7.1.3 教师对教师教学用书的整体把握与使用不够充分 |
7.1.4 教师们期望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用书 |
7.2 建议 |
7.2.1 有关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建议 |
7.2.2 有关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及改进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华东师大版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华东师大版《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使用现状及编写建议访谈提纲 |
致谢 |
(3)高中生物学法指导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提出的研究背景 |
1.社会发展的要求 |
2.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与要求 |
3.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
4.生物教法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生物学法指导概述 |
(一)概念界定 |
1.学法指导 |
2.学法的分类 |
3.与学法指导相关的概念辨析 |
4.生物学法指导 |
(二)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学习观 |
2.人本主义理论 |
3.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
4.中学生物学科特点 |
三、高中生物学法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
(一)高中生生物学习方法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
1.高中生生物学习方法调查结果分析 |
2.高中生生物学习方法问题分析 |
(二)高中生物教师学法指导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
1.高中生物教师学法指导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2.高中生物教师学法指导问题分析 |
四、高中生物学法指导对策 |
(一)高中生物学法指导的指导思想 |
(二)高中生物学法指导的原则 |
1.主体性原则 |
2.针对性原则 |
3.分层性原则 |
4.实用性原则 |
5.准确性原则 |
6.灵活性原则 |
7.循序渐进性原则 |
(三)高中生物学法指导方式 |
1.渗透式 |
2.讲授式 |
3.研讨式 |
4.示范式 |
(四)高中生物学法指导内容 |
1.激发生物学习的动力系统 |
2.强化生物学习的执行系统 |
3.完善生物学习的评价系统 |
4.优化生物学习的调控系统 |
五、高中生物学法指导对策的实施 |
(一)实施对象的选择 |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
(三)实施案例 |
(四)实施效果评价 |
六、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结论 |
(二)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生生物学习方法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高中生物教师学法指导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前测试卷 |
附录四 :后测试卷 |
附录五 :前测、后测成绩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思维导图应用与提升高中生物理自学能力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学生欠缺更有效的做笔记方法 |
1.1.2 高中物理存在课程内容难度大与课时不足的矛盾 |
1.1.3 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目的、方法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及问题 |
1.3.2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3.3 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思维导图应用之理论基础 |
2.1.1 大脑左右半球研究 |
2.1.2 学习—记忆心理学研究 |
2.1.3 人脑思考过程研究 |
2.1.4 图含更多信息研究 |
2.2 高中物理学习指导策略之理论基础 |
2.2.1 高中物理学习指导策略的内涵 |
2.2.2 高中物理学习指导策略的指导原则 |
2.3 高中生物理自主学习能力之理论基础 |
2.3.1 动机理论 |
2.3.2 学习策略理论 |
2.3.3 能力表征理论 |
第三章 应用思维导图提升高中生物理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 |
3.1 高中物理学习指导策略的创新教学实施 |
3.1.1 如何将思维导图的应用切入物理教学中 |
3.1.2 如何教会同学们使用思维导图做笔记 |
3.2 学生创新实践高中物理学习指导策略 |
3.2.1 高一23班的学生实践 |
3.2.2 高一24班的学生实践 |
3.3 教师落实对学生实践的周期性指导和监督 |
3.3.1 对于高一23班周期性指导和监督 |
3.3.2 对于高一24班周期性指导和监督 |
第四章 应用思维导图提升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的调研 |
4.1 调查问卷设计与施测 |
4.1.1 问卷的编制 |
4.1.2 问卷信度、效度和研究伦理分析 |
4.1.3 问卷施测过程 |
4.2 访谈设计与施测 |
4.2.1 访谈提纲的编制 |
4.2.2 访谈提纲的研究伦理 |
4.2.3 访谈提纲的施测过程 |
4.3 量表设计与施测 |
4.3.1 量表的编制 |
4.3.2 量表信度、效度和研究伦理分析 |
4.3.3 量表施测过程 |
第五章 相关性统计分析 |
5.1 问卷统计结果 |
5.1.1 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5.1.2 问卷调查结果 |
5.1.3 问卷调查结果小结 |
5.2 访谈结果 |
5.2.1 访谈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5.2.2 访谈调查结果 |
5.2.3 访谈调查结果小结 |
5.3 量表统计结果 |
5.3.1 量表测试对象基本情况 |
5.3.2 量表调查结果 |
5.3.3 量表调查结果小结 |
第六章 提升物理自学能力的载体-新版高中物理学习指导策略 |
6.1 进入高中的新变化 |
6.1.1 教材的变化 |
6.1.2 课容量的变化 |
6.1.3 教法和学法的变化 |
6.1.4 初、高中之间的台阶变化 |
6.2 如何学好高中物理 |
6.2.1 学习物理的四个层次 |
6.2.2 高中物理学习成功的要素 |
6.2.3 落实高中物理学习的五个环节 |
6.2.4 高中学习“四先四后两小结” |
6.2.5 突出思维训练 |
6.2.6 注重对物理方法的总结 |
第七章 研究不足、展望与结论 |
7.1 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 |
7.1.1 研究不足 |
7.1.2 研究展望 |
7.2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高一物理教与学实际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学习动机策略问卷(MSLQ)-Part A动机和态度 |
附录三:教师访谈提纲及回复摘要记录 |
附录四:学生访谈提纲及学生回复节选记录 |
附录五:高中物理必修一部分学生第一章章末总结思维导图作业展示 |
附录六:高中物理必修一部分学生第二章章末总结思维导图作业展示 |
附录七:高中物理必修一部分学生第三章章末总结思维导图作业展示 |
附录八:高中物理必修一部分学生第四章章末总结思维导图作业展示 |
致谢 |
作者简介 |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5)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深度教学”理念的出现 |
(二) 普通高中体育教学缺乏“深度” |
(三) 普通高中体育核心素养落实的教学探索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 |
(一) 核心概念界定 |
(二) 相关概念辨析 |
四、文献综述 |
(一) 深度教学国内研究 |
(二) 深度教学国外研究 |
(三) 国内外研究评述 |
五、理论基础 |
(一) 深度学习理论 |
(二) 有意义学习理论 |
(三) 理解教学理论 |
六、研究设计 |
(一) 研究问题 |
(二) 研究内容 |
(三) 研究思路 |
(四) 研究方法 |
(五)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的内涵特征 |
一、深度教学的基础 |
(一) 深度教学的知识观基础 |
(二) 深度教学的学习观基础 |
二、深度教学的内涵 |
(一) 解除浅表层教学的枷锁 |
(二) 摆脱工具性教学的局限 |
(三) 回应发展性教学的呼唤 |
三、深度教学的特征 |
(一) 注重高阶性 |
(二) 注重理解性 |
(三) 注重体验性 |
(四) 注重交往性 |
(五) 注重反思性 |
四、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内涵 |
(一) 普通高中教育定位 |
(二) 普通高中体育课程与教学 |
(三) 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内涵 |
五、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特征 |
(一) 教学目标注重知识性 |
(二) 教学内容注重超越性 |
(三) 教学组织注重丰实性 |
(四) 教学评价注重综合性 |
(五) 教学反思注重生本性 |
第二章 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的维度确立 |
一、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维度形成 |
(一) 维度要素来源 |
(二) 维度资料分析 |
二、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维度检验 |
(一) 检验方法:结构方程模型 |
(二) 维度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
(三) 维度的结构方程模型变量测量 |
(四) 维度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五) 维度的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三、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维度阐释 |
(一) 深度教学目标维度阐释 |
(二) 深度教学内容维度阐释 |
(三) 深度教学组织维度阐释 |
(四) 深度教学评价维度阐释 |
(五) 深度教学反思维度阐释 |
第三章 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的现状调研 |
一、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调研对象与工具 |
(一) 调研对象情况 |
(二) 调研工具编制 |
二、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现状调研分析 |
(一) 深度教学目标现状分析 |
(二) 深度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
(三) 深度教学组织现状分析 |
(四) 深度教学评价现状分析 |
(五) 深度教学反思现状分析 |
(六) 不同类型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现状对比 |
三、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存在问题 |
(一) 深度教学目标问题分析 |
(二) 深度教学内容问题分析 |
(三) 深度教学组织问题分析 |
(四) 深度教学评价问题分析 |
(五) 深度教学反思问题分析 |
四、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影响因素 |
(一) 体育教师因素 |
(二) 学生自身因素 |
(三) 教学内容因素 |
(四) 教学组织因素 |
(五) 教学环境因素 |
(六) 自然环境因素 |
第四章 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的策略 |
一、重视体育深度教学目标的知识性 |
(一) 转变教学的知识观 |
(二) 联系实际意义知识 |
(三) 设置清晰“教”“学”目标 |
二、落实体育深度教学内容的超越性 |
(一) 合理超越教材体系 |
(二) 关照学生已有基础 |
(三) 融入体育文化内容 |
三、加强体育深度教学组织的丰实性 |
(一) 选用相宜方法模式 |
(二) 创设高效教学情境 |
(三) 构建和谐课堂文化 |
四、突出体育深度教学评价的综合性 |
(一) 立足全面评价内容 |
(二) 引入多元评价主体 |
(三) 创用新颖评价方式 |
五、注重体育深度教学反思的生本性 |
(一)切实做好教学反思 |
(二) 积极指导学法反思 |
六、给予体育深度教学外部支持 |
(一) 开展深度教学培训 |
(二) 体育教师角色转变 |
(三) 体育教师赋权增能 |
第五章 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的评价标准 |
一、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评价标准制定基础 |
二、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评价标准制定原则 |
(一) 全面性原则 |
(二) 科学性原则 |
(三) 系统性原则 |
(四) 易操作原则 |
三、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评价标准制定依据 |
(一) 理论依据 |
(二) 政策依据 |
(三) 实践依据 |
四、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评价标准制定方法 |
(一) 经验选择法 |
(二) 德尔菲法 |
五、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评价标准指标确定 |
(一) 指标初定 |
(二) 指标筛选 |
六、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评价标准权重确定 |
(一) 确定方法:层次分析法 |
(二) 权重处理过程与结果 |
七、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评价标准指标释义 |
(一) 深度教学目标指标释义 |
(二) 深度教学内容指标释义 |
(三) 深度教学组织指标释义 |
(四) 深度教学评价指标释义 |
(五) 深度教学反思指标释义 |
八、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评价标准配合工具 |
(一) 课堂观察表 |
(二) 学生体验问卷 |
结论 |
一、主要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维度确立访谈提纲 |
附录二: 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现状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三: 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现状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四: 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影响因素专家调查表 |
附录五: 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评价标准指标专家第1轮调查表 |
附录六: 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评价标准指标专家第2轮调查表 |
附录七: 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评价标准权重专家第3轮调查表 |
附录八: 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课堂观察表 |
附录九: 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学生体验调查表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6)徐振维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研究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徐振维语文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
第一节 社会时代背景 |
一、抗战时期,艰难求学 |
二、十年文革,坚定信念 |
三、改革开放,探索改革 |
第二节 语文教育背景 |
一、建国初期,着力改造旧教育 |
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道之争 |
三、二十世纪后期,科学与人文之争 |
第三节 教学工作背景 |
一、初入教坛,迷恋教学 |
二、从事教研,心系课堂 |
第二章 徐振维学生观及其启示 |
第一节 徐振维学生观的内涵 |
一、以相信学生为前提 |
二、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立足点 |
三、以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质为着眼点 |
第二节 徐振维学生观的启示 |
一、重视学生基础,多种途径了解学生 |
二、精心设计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三、立足学生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第三章 徐振维阅读教学观及其启示 |
第一节 徐振维阅读教学观的内涵 |
一、确立阅读教学的基础性地位 |
二、重视阅读能力的三个层次 |
三、阅读教学要破除形式主义 |
四、以“扩大阅读”推动教学改革 |
第二节 徐振维阅读教学观的启示 |
一、结合阅读教学,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
二、建立科学认识,循序渐进地培养阅读能力 |
三、目标引领教学,谨防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
四、重视课堂延伸,指导学生课内外阅读 |
第四章 徐振维口语教学观及其启示 |
第一节 徐振维口语教学观的内涵 |
一、“为口语训练争一席之地” |
二、口语教学与写作、讲读教学结合具有合理性 |
第二节 徐振维口语教学观的启示 |
一、改变观念,重视口语交际教学 |
二、结合阅读和写作教学,开展口语交际教学 |
第五章 徐振维语文教材观及其启示 |
第一节 徐振维语文教材观的内涵 |
一、教材编写要以训练阅读能力为主线 |
二、教材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
三、教材要便于教师和学生的使用 |
第二节 徐振维语文教材观的启示 |
一、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重视能力培养 |
二、立足教材整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三、关注师生实际使用,提升教材的可操作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PBL教学法在高校啦啦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吉林体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PBL教学法概念界定 |
1.3.2 PBL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
1.3.3 PBL教学法在体育专业中的研究现状 |
1.3.4 高校啦啦操教学方法的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实验法 |
2.2.5 数量统计法 |
3 教学实验设计 |
3.1 实验目的 |
3.2 实验对象 |
3.3 实验时间与地点的确立 |
3.3.1 实验时间 |
3.3.2 实验地点 |
3.4 实验小组设计 |
3.5 实验变量 |
3.5.1 自变量 |
3.5.2 因变量 |
3.5.3 控制变量 |
3.6 实验评分标准 |
3.7 实验步骤 |
3.7.1 教学内容的选定与教学进度安排 |
3.7.2 实验前测 |
3.7.3 实验后测 |
3.8 实验流程 |
3.8.1 教学活动具体实施流程 |
3.8.2 教学活动的具体时间分配 |
3.8.3 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啦啦操教学中的比较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基础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1 实验组与对照组啦啦操认知情况的分析 |
4.1.2 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各项指标的分析 |
4.1.3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习动机的分析 |
4.1.4 实验组与对照组综合能力的分析 |
4.2 实验后PBL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分析 |
4.2.1 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各项指标的对比分析 |
4.2.2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习动机的对比分析 |
4.2.3 实验组与对照组综合能力的对比分析 |
4.2.4 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啦啦操技能成绩的对比分析 |
4.2.5 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啦啦操理论考试成绩的对比分析 |
4.2.6 实验组与对照组对课堂满意程度的对比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啦啦操专业身体素质各项指标评分表 |
附录3 啦啦操各项考核标准 |
附录4 啦啦操基本动作创编评分标准 |
附录5 啦啦操理论考试试卷 |
附录6 专家访谈问卷 |
附录7 实验班部分教案 |
附录8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导学案教学模式下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实践研究 ——以沪教版高一函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1 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学生参与问题 |
1.1.2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兴起 |
1.1.3 针对性的促进学生参与度研究方案不多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导学案的概念 |
1.5.2 导学案教学模式 |
1.5.3 学生参与的概念 |
1.6 研究的理论依据 |
1.6.1 主体性教育理论 |
1.6.2 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有意义学习理论 |
1.6.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1.6.4 学习金字塔理论 |
1.6.5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
1.6.6 尝试教学理论 |
1.7 研究方法 |
1.7.1 文献研究法 |
1.7.2 问卷调查法 |
1.7.3 准实验研究法 |
1.7.4 非结构化式访谈法 |
1.7.5 课堂观察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导学案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
2.1.1 国内关于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现状 |
2.1.2 国外关于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现状 |
2.2 学生课堂参与度研究现状 |
2.2.1 国外关于学生课堂参与度研究的现状 |
2.2.2 国内关于学生课堂参与度研究的现状 |
2.3 导学案教学对学生参与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三章 高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现状调查研究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 |
3.3 调查工具 |
3.3.1 访谈设计 |
3.3.2 调查问卷设计 |
3.3.3 观察法 |
第四章 高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4.1 对教师进行的高中数学课堂参与度情况访谈结果分析 |
4.2 对学生进行的高中数学课堂参与度情况调查问卷研究与结果分析 |
4.2.1 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
4.2.2 学生行为参与的特征 |
4.2.3 学生认知参与的特征 |
4.2.4 学生情感参与的特征 |
4.3 学生参与度的存在问题分析 |
4.3.1 教师占据课堂较多,学生主动参与机会少 |
4.3.2 教师课程安排上合作交流过程不够重视 |
4.3.3 课堂提问没有良好地带动学习参与 |
4.3.4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很难照顾到班级整体学生 |
4.3.5 评价机制的尚不完善 |
4.3.6 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些守旧 |
第五章 导学案教学模式下对学生数学学习参与度产生的效应的教学实验研究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对象 |
5.3 实验假设 |
5.4 编写函数教学导学案的方法步骤和设计思路 |
5.4.1 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
5.4.2 导学案编制的条件限制 |
5.4.3 重视导学案的合作探究 |
5.5 关于函数的导学案教学案例设计 |
5.6 导学案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函数课堂教学实施过程 |
5.6.1 教学内容 |
5.6.2 教学时间 |
5.6.3 小组合作分组安排 |
5.6.4 课前自主预习 |
5.6.5 课堂问题探究 |
5.6.6 分层习题训练 |
5.6.7 课堂总结、作业布置 |
5.6.8 课后反思 |
5.7 导学案教学模式后学生参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5.7.1 行为参与调查结果分析 |
5.7.2 认知参与调查结果分析 |
5.7.3 情感参与调查结果分析 |
5.7.4 学生参与整体性调查结论 |
5.8 访谈结果分析 |
5.9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第六章 导学案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参与度影响的结论研究 |
6.1 导学案教学模式对学生参与度各个维度的影响 |
6.1.1 导学案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行为参与度的影响 |
6.1.2 导学案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认知参与度的影响 |
6.1.3 导学案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情感参与度的影响 |
6.2 导学案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参与的影响效果结论 |
6.2.1 提高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
6.2.2 便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
6.2.3 完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收获 |
6.2.4 提高班级整体学生参与,体会满足感 |
6.2.5 缓解学生数学学习的焦虑 |
6.3 关于函数教学的导学案教学模式中尚存在的问题 |
第七章 导学案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参与度的策略探讨 |
7.1 明确导学案设计和运用,引领学生课堂参与 |
7.1.1 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导学案内容 |
7.1.2 在课前课后数学学习任务中贯穿导学案的运用 |
7.2 创设引目问题情境,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
7.3 引导问题探究解决,提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
7.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 |
7.5 重视小组合作探究环节,让学生全面参与课堂教学 |
7.6 创造好分层设计,提高班级整体参与度 |
7.7 添加学生参与度作为教学和学习的评价方式 |
7.8 教师要提升自我,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 |
7.8.1 建立好与学生之间关系 |
7.8.2 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调 |
7.8.3 注意课堂上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 |
7.8.4 教师要努力加强专业水平 |
第八章 结论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之处 |
8.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访谈提纲 |
附录B 高中数学课堂学生参与度调查问卷 |
附录C “函数的零点”教学案例 |
附录D 检测学生参与度的函数习题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南充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成因调查和教学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一)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
(二)基于素质教育的理念 |
(三)基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
(四)基于南充基础教育的发展情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国外学者对学困生问题的研究 |
(二)国内学者对学困生问题的研究 |
(三)既有研究的不足 |
四、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五、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初中语文学困生问题及理论审视 |
第一节 初中语文学困生问题的现状及关联 |
一、什么是初中语文学困生 |
二、初中语文学困生的问题关联 |
第二节 探究初中语文学困生问题的理论角度与意义 |
一、适用的理论角度 |
二、探究语文学困生问题的意义 |
第二章 南充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问题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南充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问题调查 |
一、调查原因 |
二、调查准备 |
三、调查实施 |
四、调查结果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现状分析 |
二、影响因素 |
第三章 初中语文学困生教学改进策略 |
第一节 因材施教改进教法 |
一、阅读教学的具体实施办法 |
二、写作教学的具体实施办法 |
三、识记教学的具体实施办法 |
第二节 激发情意促进学习 |
一、充分发挥语文价值导向作用 |
二、充分发掘学困生非智力因素 |
第三节 家校联合打造环境 |
一、学校——开发特色语文校本课程 |
二、家庭——实现家校联合机制 |
第四章 初中语文学困生教学改进的实践与反思 |
第一节 教学实践案例——以阅读教学《秋天的怀念》为例 |
一、以问题为导向指导阅读 |
二、教师进行阅读方法的引导 |
第二节 面对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教学反思 |
一、教师语文教学的反思 |
二、其他方面的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初中生语文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初中语文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10)基于量规设计的中学地理说课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说课深化了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诉求 |
1.1.2 说课契合了地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
1.1.3 说课迎合了提高地理课堂效率的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案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技术路线 |
2 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说课 |
2.1.2 地理说课 |
2.1.3 地理说课评价 |
2.1.4 量规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新理念地理教学论 |
2.2.2 系统评价理论 |
2.2.3 多元智能评价理论 |
2.3 小结 |
3 地理说课评价的量规设计 |
3.1 设计原则 |
3.1.1 地理性 |
3.1.2 科学性 |
3.1.3 互异性 |
3.1.4 可操作性 |
3.2 设计程序与步骤 |
3.2.1 评价指标的遴选 |
3.2.2 评价指标的赋权 |
3.2.3 评价等级的确定 |
3.2.4 评价量规的生成 |
3.2.5 量规的使用说明 |
3.3 小结 |
4 基于量规设计的中学地理说课活动评价 |
4.1 课例选取 |
4.2 评价过程 |
4.3 评价结果 |
4.3.1 局部统计分析 |
4.3.2 整体统计分析 |
4.4 中学地理说课现状分析 |
4.4.1 注重教材分析,但缺乏课标指引 |
4.4.2 呈示主观课堂,但忽视学情分析 |
4.4.3 实践操作充分,但理论依据薄弱 |
4.4.4 目标层次分明,但科学设计不足 |
4.4.5 侧重教法指导,但教学整合不够 |
4.4.6 把握教学重点,但缺少过渡总结 |
4.4.7 贯彻课改理念,但淡化人地点拨 |
4.5 小结 |
5 中学地理教师说课活动提升策略 |
5.1 循迹教学方向,坚持课标导向 |
5.2 丰富理论指导,明确说教逻辑 |
5.3 立足学生发展,注重目标科学 |
5.4 开展双边互动,促进教学整合 |
5.5 加强素养渗透,深化人地协调 |
5.6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基本结论与创新之处 |
6.1.1 基本结论 |
6.1.2 创新之处 |
6.2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6.2.1 不足之处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改革教法、指导学法 努力提高总复习教学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四环一心”教学范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以人教版地理必修一为例[D]. 宋钊锋. 西南大学, 2020(06)
- [2]华东师大版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情况调查研究[D]. 岳丽丽. 苏州大学, 2020(03)
- [3]高中生物学法指导对策研究[D]. 王璐. 延安大学, 2020(12)
- [4]思维导图应用与提升高中生物理自学能力的相关性研究[D]. 胡兆年. 伊犁师范大学, 2020(12)
- [5]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研究[D]. 殷鼎.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6]徐振维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 仲佳弘. 扬州大学, 2020(02)
- [7]PBL教学法在高校啦啦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吉林体育学院为例[D]. 高楠. 吉林体育学院, 2020(03)
- [8]导学案教学模式下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实践研究 ——以沪教版高一函数为例[D]. 王郦.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南充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成因调查和教学转化研究[D]. 王诗源.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10]基于量规设计的中学地理说课评价研究[D]. 阎雪梅.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