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论文文献综述)
崔军,李辉,励丽,陈洁平,应焱燕,许国章[1](2017)在《医防联合开展社区医生慢病管理培训和指导的实践与体会》文中研究说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是慢性病管理和防治的主战场,社区医生则是慢性病管理的主力军,加强对社区医生慢性病"防"、"治"结合的针对性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和指导,是提高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能力,有效控制慢性病的关键。宁波市基于"1+X"的慢性病防治指导机构体系,临床防治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紧密联合,探索开展社区医生慢性病诊疗规范化培训和慢性病管理现场指导,有效提高基层慢性病防治能力。
季铁鑫[2](2016)在《哈尔滨市慢性病社区健康管理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哈尔滨市市区所辖6个行政区(道里区、香坊区、南岗区、平房区、道外区、松北区)的12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慢性病健康管理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哈尔滨市市区所辖6个行政区(道里区、香坊区、南岗区、平房区、道外区、松北区)的12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问卷调查主要对象,以部分社区的主要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科室的工作人员等为主要访谈对象。以问卷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发放问卷124份,回收121份,回收率97.6%。同时还采用了访谈法、文献研究法、统计学方法等。结果:1.121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单独设置慢性病科室的有44家;其余77家社区的慢性病主要所属于全科、内科、社区科、公共卫生科等科室。2.提供慢性病服务的卫生服务人员年龄结构普遍比较年轻;学历总体偏低;专业背景以临床和护理为主;在编的医师队伍中,多以初级职称的医师为主。3.卫生服务人员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以社区组织的培训和上级下发的各项文件为主;大部分的工作人员参加过的培训有专题讲座和岗前培训;最受卫生服务人员欢迎的培训形式是集中授课和案例教学。4.121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114家不定期深入小区举办针对慢性病的宣传活动,主要以高血压和糖尿病为主;到小区内为居民提供的服务项目以基础体检为主;慢性病健康管理形式主要有板报及条幅宣传、社区门诊、定期举办慢性病相关的专题讲座、发放慢性病健康管理材料、社区免费咨询热线等。5.121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105家都设有中医科室;有90家社区服务机构的卫生服务人员了解“治未病”的中医理论;各社区中医药技术的使用情况上都占有较高比例,但社区内部缺乏经验丰富的中医药人才。6.不同行政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慢性病健康管理存在不平衡的情况。结论:1.哈尔滨市慢性病社区健康管理起步较晚,发展也比较缓慢,近几年规模逐步扩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提供慢性病服务的卫生服务人员专业结构不均衡,以临床、护理等专业为主,缺少康复、预防、管理类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综合性服务有一定的难度。3.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缺少专业培训;培训时间间隔过长,培训内容的深度、广度都无法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需要;缺乏专业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学习进修机会;全科培训率不高。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到小区提供服务的项目还比较单一;“重病轻防”现象普遍存在;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对象多为患病人群,而非全人群;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更新时间间隔过长甚至无更新。5.不同行政区之间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针对慢性病深入小区举办活动情况及时间间隔存在差异,各行政区的社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对策建议:1.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对现有医务人员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建设一支满足慢性病社区健康管理工作需要的人才队伍。2.深化体制改革,丰富健康管理方法,建议实行社区全科医生首诊制度,并建立事宜的转诊组织,建立慢性病社区健康管理综合防治一体化机制。3.加强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和利用,应有专人负责电子档案的管理和电子信息系统的维护、资料整理,并以入户的形式进行档案的录入和随访,发挥居民健康档案在慢性病社区健康管理中的重要作用。4.强化中医药特色服务在慢性病社区健康管理中的作用,改变“重医轻防”的思想观念,注重中医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5.加强不同行政区之间的经验交流与分享,进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统一规划,促进慢性病社区健康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陈勃江,李为民[3](2011)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模式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病)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防治应采用以社区为基础的综合措施。本文就我国慢病防治现状做一综述。
李鹏[4](2010)在《天津市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趋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天津市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是在认真总结1993年、1998年和2003年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经验的基础上,围绕当前卫生改革与发展及工作重点开展的调查工作。利用这四次卫生服务调查,结合本文关于天津市居民慢性病患者对卫生服务的利用需求趋势分析,探讨近15年来天津市各地区水平居民慢性病疾病谱的变化、居民医疗服务需求量变化、就诊和住院医疗机构的变化趋势、自我医疗的变化趋势、住院率变化、就诊和住院费用的变化趋势、居民对医疗卫生系统的反应变化趋势等,了解天津市居民慢性病的卫生服务需要及需求水平,为天津市卫生改革政策和慢性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住户居民进行卫生服务调查,然后对收集的有关慢性病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和单因素统计学分析,对15年间天津市居民慢性病患者对卫生服务需求利用情况进行趋势分析,为进一步推进城镇和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合理制定天津市卫生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分析结果显示,天津市居民慢病患病率近15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天津市慢性病防治面临挑战;居民高血压和循环系统慢病患病率居高不下,是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病;慢病患者治疗和住院比例不断上升,显示居民对卫生服务需求在不断增加;慢病患者对三级医院需求比例下降,“看病难”现象有所缓解;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费用总体呈上升趋势,“看病贵”现象仍然存在。结论:慢性病防治工作是天津市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最主要的卫生工作。天津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点,采取以社区为基础,结合社区防疫站、医院和卫生局的职能,在全人群和目标人群中开展慢病综合防治的策略,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这个平台,把慢病防治列为重要的工作,使慢病防治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任务。按照建立建设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健制度的要求,开创出符合天津地区的慢病防治的局面。
汲进梅[5](2009)在《农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我国农村地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患病率正在逐年升高,给农村居民带来严重健康损害的同时,也给慢病患者及其家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使得许多慢病家庭生活陷于困境。在缺少有效控制措施的前提下,农村地区因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致贫、返贫的家庭也越来越多。为此,如何建立完善的农村地区慢病控制机制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根据文献综述,在国外,尤其是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制度,已形成了针对慢病的疾病控制体系,明确了政府、机构等方面组织的慢病控制职责。在国内,目前对慢性病控制的研究和措施主要集中在传染性疾病,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主要集中在临床防治方面,虽然在预防控制等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不系统,特别是缺乏慢病控制机制的系统设计及其相关的研究内容。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对我国目前慢病控制现状总结的基础上,发现问题,为合理分配利用资源、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人才素质,完善农村地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体系,提出建立适合我国农村地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机制的建议。具体目标包括:(1)分析农村地区居民主要慢病经济负担与家庭疾病风险,农村地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慢病防治能力现状:(2)分析现有农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机制的现状,明确农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机制存在的问题;(3)在对我国农村慢病控制体系薄弱环节和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农村慢病控制需要加强的工作;(4)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慢病控制的成功经验,提出以慢病控制为目标导向的农村居民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的建议。资料来源本研究的样本资料主要来源于卢森堡-WHO-山东省农村地区卫生人员培训与慢病控制项目基线调查的数据以及国家的宏观卫生统计资料和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有关数据。研究方法包括系统分析法、文献综述法、专家咨询法等。分析方法有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乡村两级卫生机构的调查发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普遍存在人员素质低,队伍不稳定,设备落后等问题。近几年随着乡村卫生院一体化管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较以前规范了许多,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农村医生应该承担相应的疾病预防控制职能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以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慢病预防工作比较薄弱,没有形成机制。县级医院、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乡镇卫生院慢病控制人员的比例分别为5.23%、6.91%、4.46%;开展健康教育的次数平均为6.7次、7次和5次,主要采取发放宣传单的形式;慢病管理只有少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开展,主要方式是通过接诊或者免费查体获取的信息建立健康档案,但是利用率比较低,未能有效开展随访及家庭康复与社区康复:基层医生在有限的康复治疗中过于注重临床治疗而忽视了心理、精神与功能的康复,这与他们的综合素质有密切的联系。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造成现存三级卫生机构开展慢病预防控制工作薄弱的主要原因是缺少资金、政策等的支持,机构以及人员没有开展慢病预防工作的积极性;对慢病工作缺少监督,为数不多慢病控制政策没有有效落实;农村合作医疗对慢病控制的投入不足,尤其是对预防环节投入薄弱,没有建立慢病控制预警机制;农村合作医疗对慢病患者门诊费用以及基层医疗机构就诊费用补偿力度偏弱,不利于引导慢病患者在基层卫生机构就诊,以降低慢病患者的经济负担。结果与发现对农村地区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研究发现,本次调查的山东省样本地区农村地区32.92%的家庭目前处于负债的状态,这些家庭中人均负债2500元,其中有22.38%的家庭是因为看病而借钱。25岁以上人口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37.19%和3.49%。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人均每年的花费为787.67元/年和1545.67元/年,分别占个人经济收入的19.06%和33.78%。24.34%的高血压患者、24.9%的糖尿病患者和26.0%的其他慢病患者在2006年得到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补偿额度分别为40.00(中位数)、526.84(均数)和150.0元(中位数)。山东省农村居民整体的慢病知识水平低。慢病知识得分为0分的达到48.8%;仅有49.4%的被调查者想知道慢病相关知识。经常主动获取健康知识的比例低,仅为33.0%;最希望获取的慢病健康知识类型是预防知识;希望更多的通过医生、报刊书籍、广播及宣传手册等权威性较好的途径获取健康知识。分析我国慢病防制工作现状,可以发现:有项目支持的慢病防治地区的工作一般效果较好,没有项目支持地区的慢病防治工作一般效果较差,而将试点地区的经验向非项目地区推广存在很多问题:慢病防治的政策支持环境尚未形成,能切实解决问题的政策如防治经费的保障机制尚未建立;慢病防治人员的聘用、工资补偿、晋升、培训等政策还有待开发;慢病专业防治机构不健全,系统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形成规模,社区慢病防治服务中起关键作用的“守门人”制度和“双向转诊”制度尚未建立,使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在慢病防治中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慢病防治队伍的技术能力有待提高,防治规范和技术尚不能形成体系等。其中,医疗服务收费决定慢病防治人员的经济收入的机制,是系统的慢病防治计划难以实施,社区慢病防治人员缺乏主动提供慢病预防保健服务的原因之一。农村慢病防治所依托的医疗机构体系已经基本理顺,但是相应的政策支持还没有到位;农村卫生体系正在逐渐完善,但是相比城市、相对于慢病控制目标而言还有较大差距,主要是农村医生待遇问题、身份问题、能力问题以及职责界定等问题;慢病信息系统正在逐渐开发,但是还没有形成国家级别的统一规范,相应的技术支持、人员配备等问题尚待解决;慢病控制成本效果最优的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很薄弱,这与机构设置、农村居民健康意识以及农村医生水平有很大关系。建议针对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需要加强的工作:一是控制措施前移,通过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增加投入,强化健康教育和健康体检制度建设等,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二是控制措施下沉,强化对基层医疗保健和康复体系的建设;三是提高农村慢病居民基层医疗保障水平,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中设立门诊慢病报销基金,使患慢病的农村居民能够得到必要的诊治和康复治疗。在对我国目前农村地区慢病控制体系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国外慢病控制经验,提出了农村地区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为导向的居民健康保障体系完善的建议:增加慢病控制协调职能,协调卫生系统内外的资源开展慢病控制工作;扭转政策制定“重医轻防”的倾向,明确卫生机构的慢病控制职责:完善现有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慢病控制信息职能,建立慢病信息数据库,对人群采取分类管理政策;在新农合制度内成立慢病基金,对慢病预防控制和基层卫生机构就诊费用进行补偿,引导慢病控制关口前移和防治工作下沉。本论文在对农村慢病控制机制系统分析基础上,首先明确了目前农村地区慢病控制机制建设的差距与薄弱环节,并提出了农村地区慢病控制机制的建设需要加强的重点任务;第二,提出了从慢病的病因学到疾病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全程控制机制的无缝隙战略思想,为农村慢病控制建设提供了比较明确的建设任务和要求;第三,提出了通过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即借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手段导向慢病控制机制完善的程序和方法。第四,提出了慢病控制机制建设应针对慢病病因学控制措施为重点,完善以慢病控制措施为导向的农村卫生体系建设,为强化预防控制措施和基层卫生体系明确了可持续性的制度建设目标。
魏占英[6](2009)在《应用“共同学习”方法提高社区慢病管理服务能力的研究》文中提出1.研究目的将“共同学习”方法引入社区慢病管理,旨在研究该方法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在改善素质教育、提高工作能力进而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等方面的作用,总结“共同学习”方法在中国实施的适用条件和工作技巧,构建应用“共同学习”方法开展慢病管理实践模型,并为其它地区或者其它领域采用类似方法提供参考。2.研究方法2.1文献检索与情报分析方法:文献查阅相关着作、论文,网络检索相关文献资料,结合我国社区慢病管理工作特点和国外“共同学习”方法应用实践,构建“共同学习”引入社区慢病管理的理论模型。2.2实证案例分析方法:选取典型机构进行实证案例分析,根据实践结果探讨引入“共同学习”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理论分析提供实证依据。2.3 stakeholder分析方法:从不同视角,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分析“共同学习”对各利益相关方的影响,探讨将该方法引入社区慢病管理的可行性,构建应用“共同学习”方法开展慢病管理的实践模型。3.研究结果3.1转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模式:由坐等转为主动,建立了全科团队,定期下社区开展工作;扩展了工作内容:服务种类和数量明显提高;医务人员加大了工作量:日常工作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提高了慢病防治及管理业务技术与技能。转变了他们的工作态度和行为:由被动转为主动,由不愿意转为愿意服务。3.2提高了单个机构的服务能力,改善了慢病管理干预质量,提高了服务水平;促进了机构间的良性竞争,区域内慢病管理整体水平得到了提高;缩小了城市间慢病管理差距,为实现大区域性慢病管理系统化和科学化提供了思路。3.3医务人员服务能力的改善直接影响了社区居民依从性的提高和满意度的增加,改变了他们对待慢病防治的态度和行为。3.4活动实施的期限较短,开展“共同学习”活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慢病管理覆盖率、控制率、异常率以及知识知晓率有所提高,但不明显。4.研究结论4.1“共同学习”方法作为一种手段,实现了慢病管理知识的外化和共享;作为一种机制,构建了“学习共同体”,使社区医务人员在相互学习中进步;作为一种动力,转变了机构管理者和医务人员对慢病防治及管理工作的观念与行为;作为一条纽带,密切了医务人员之间、医患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培养医务人员的合作精神和提高慢病管理服务能力;作为一个平台,为每一位医务人员提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和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共同学习”作为一种模式,补充并修正了社区教育的短板。4.2“共同学习”方法引入社区慢病管理具备可行性,但需条件:领导方——需高度重视及经费支持;机构供方——正确的工作理念,丰富的经验知识,适宜的激励机制;社区需方——较强的健康意识;社会方——外部资源支持、理解文化背景差异。4.3“共同学习”实践中的工作技巧:注意平衡参与“共同学习”机构及地区的经济以及慢病工作开展水平;明确参与人角色定位与职责;构建不同层次的“学习共同体”;建立知识共享支持系统;完善慢病管理激励机制,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指标;注意防范和规避风险;做好过程质量控制等。4.4根据试点地区“共同学习”方法实践活动,重点分析典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慢病管理实践过程,构建了“共同学习”方法在机构内、机构间、区域间三层面开展慢病管理实践模型。5.政策建议5.1针对“共同学习”方法本身引入社区慢病管理的建议:扩大培训范围,提高培训效果;延长活动时间,保证实施效;加强经验交流,促进技术指导;改换交流形式,搭建创新平台。5.2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慢病管理工作的政策建议:努力寻求上级部门的重视以及外部资源的支持;调整人员配置,创新工作方式;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健全绩效评价制度;创造机构间合作性的竞争机制。
李莉[7](2007)在《大庆市慢性非传染病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和死亡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大庆市五年慢性非传染病发病报告资料、死亡报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社区居民开展慢病现状调查及其危险因素分析,评价全市慢病预防控制工作,综合确定健康优先解决问题,提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研究结果显示,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水平呈上升趋势,市区高于各县;死亡水平呈下降趋势,老龄人口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已进入老年型社会。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前五位分别是高血压(30.9%)、慢性消化系疾病(12.2%)、颈、腰部疾病(7.4%)、心、脑血管疾病(6.9%)、骨关节病(5.7%)。危险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职业和体质指数与慢性病患病相关;年龄、体质指数与高血压患病相关。职业和BMI与颈、腰疾病相关;年龄、职业和吸烟量与心脑血管病相关。提示我们应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相对应的措施,以健康促进为手段,提高全社会的防病促健康理念。
鲍科臻[8](2006)在《高血压病人社区管理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和目的通过对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系统管理,评估管理对象对高血压防制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改变情况,以及相关健康指标的改善情况,以此来评价高血压社区管理的实际效果,为进一步规范慢性病管理、探索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社区慢性病干预模式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在海曙区7个街道中,以随机抽样的方法,各抽取1个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调查点。每个社区抽取高血压患者100人作为研究对象。将此700名高血压患者整群随机分成管理组(274名)和非管理组(426名),分别按照系统的社区管理模式和海曙区现有的高血压管理方法进行管理,管理实施半年后进行干预效果的评估。结果1、本研究中开展的高血压社区系统管理模式有效促进了患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正向改变。经过社区系统管理,管理组患者相关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采纳率提高,其中干预后“高血压诊断标准”、“合理摄盐量”、“中风前兆”等知识知晓率以及控制盐量、规律运动、严格按医嘱服药等行为采纳率显着高于非管理组。该模式还提高了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和技能。2、非管理组在海曙区日常的慢性病管理模式下,相关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采纳率指标也有所提高,而且本研究对非管理组患者接受和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意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3、研究对象在健康指标的改变上呈现初步效果。无论管理组与非管理组,干预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均较干预前下降。管理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了7.6mmHg和2.3mmHg,非管理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了6.3mmHg和1.6mmHg,两组干预前后差异都具有显着性(P<0.01)。其中管理组血压控制率从28.3%上升至53.9%,非管理组从32.8%上升至50.4%,但两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结论海曙区日常开展的慢性病管理模式在高血压病人管理中已有初步效果,而本研究中管理组实施的社区系统管理模式因干预内容更加系统、患者自我管理参与度更高使干预效果更加显着,说明这种融社区保健合同制管理和自我管理等多种方式为一体的社区系统管理模式更优于普通的高血压社区管理。
徐永芳[9](2006)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现状与预防》文中研究说明
顾秀英,胡一河[10](2005)在《全国慢病防治示范社区太仓模式在苏州市的发展情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太仓模式在苏州市的发展情况。方法:回顾总结太仓示范点的工作进程、实践经验和苏州市的推广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效。结果:①完成了社区诊断报告;查出了主要的卫生问题;发现了主要危险因素;分析了环境支持系统。②制定了社区慢病综合防治规划;明确了今后工作目标与任务;实施了社区综合干预措施;运行了慢病监测系统。③形成了一整套慢病综合防治示范点工作经验—太仓模式;编制出版了64万字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专着,填补了国内的空白。结论:全国慢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的工作取得了成效,带动了苏州市全市的慢病防治工作,达到了示范的作用。
二、在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1)医防联合开展社区医生慢病管理培训和指导的实践与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做法 |
1.1 基层全科医生慢性病诊疗规范化培训 |
1.1.1 行政主导, 政策保障 |
1.1.2优选基地, 确保质量 |
1.1.3合理安排, 提高效果 |
1.1.4 防治结合, 拓展视野 |
1.1.5 综合考评, 联合认可 |
1.2 慢性病社区管理基层指导 |
1.2.1 疾控牵头, 多方参与 |
1.2.2 医防联合, 综合指导 |
2 体会 |
2.1 多方协作, 成效显着 |
2.2 优势互补, 提高实效 |
2.3 学时适中, 内容恰当 |
2.4 学以致用, 能力提高 |
2.5 正视不足, 完善方案 |
(2)哈尔滨市慢性病社区健康管理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s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介绍 |
1.3.1 社区卫生服务 |
1.3.2 健康管理 |
1.3.3 社区健康管理 |
1.3.4 慢性病社区健康管理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统计学方法 |
2.3 研究内容 |
2.3.1 提供慢性病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基本情况 |
2.3.2 提供慢性病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情况 |
2.3.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居民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情况 |
2.3.4 不同行政区之间的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情况对比 |
2.3.5 提出对策建议 |
2.4 技术路线 |
2.5 创新之处 |
3. 结果 |
3.1 提供慢性病服务的卫生服务人员的结构情况 |
3.2 提供慢性病服务的卫生服务人员接受培训情况 |
3.3 慢性病社区健康管理状况 |
3.3.1 慢性病社区健康管理的基本情况 |
3.3.2 慢性病社区健康管理的具体情况 |
3.3.3 中医药在慢性病社区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情况 |
3.3.4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诊断及治疗慢性病的能力情况 |
3.4 六个行政区之间的慢性病健康管理对比情况 |
3.4.1 哈尔滨市六个行政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深入小区针对慢性病举行宣传活动情况的对比分析 |
3.4.2 哈尔滨市六个行政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深入小区针对慢性病举行宣传活动的时间间隔对比 |
3.4.3 哈尔滨市六个行政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上门服务(家庭病床)情况的对比分析 |
4. 分析与讨论 |
4.1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配置仍存在不足 |
4.2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接受培训内容简单、时间间隔过长、全科培训率不高 |
4.3 慢性病社区健康管理情况分析 |
4.3.1 慢性病社区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单一,服务群体具有局限性 |
4.3.2 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尚不完善,未能发挥有效作用 |
4.3.3 中医药适宜技术在防治慢性病中占有优势,机构内部缺乏经验丰富的中医药人才 |
4.3.4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和居民之间的认知度存在差距,慢性病健康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
4.4 由于地域的差异,六个行政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慢性病健康管理存在不平衡情况 |
5. 对策建议 |
5.1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建设一支满足慢性病社区健康管理工作需要的人 |
5.2 深化体制改革,丰富健康管理方法,建立慢性病社区健康管理综合防治一体化机制 |
5.3 加强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和利用,发挥居民健康档案在慢性病社区健康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
5.4 强化中医药特色服务在慢性病社区健康管理中的作用 |
5.5 加强不同行政区之间的交流,促进慢性病社区健康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附件 |
(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模式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慢病社区防治发展概况 |
2 我国慢病社区综合防治的模式 |
2.1 以疾控中心为基础的防治模式 |
2.2 以医院为基础的防治模式 |
2.3 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协调下多方合作的防治模式 |
3 我国慢病社区综合防治的策略和措施 |
3.1 防治策略[7~11] |
3.1.1 全人群策略 |
3.1.1. 1 健康促进 |
3.1.1. 2 健康教育 |
3.1.1. 3 社区参与 |
3.1.2 高危人群策略 |
3.1.2. 1 一级预防 |
3.1.2. 2 二级预防 |
3.1.2. 3 三级预防 |
3.2 防治措施 |
3.2.1 公共卫生措施, 包括环境卫生、 |
3.2.2 临床措施 |
3.2.2. 1“三早”措施 |
3.2.2. 2 康复措施 |
4 展望 |
(4)天津市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全球慢性病现状 |
1.2 国外慢性病防治策略 |
1.3 我国慢性病现状 |
1.4 我国慢性病防治存在问题 |
1.5 研究成果 |
第二章 前言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3 调查对象 |
2.4 调查内容 |
2.5 调查方法 |
2.6 分析方法 |
2.7 分析指标 |
2.8 计算公式 |
第三章 天津市1993年第一次卫生服务调查 |
3.1 天津市1993年卫生服务调查人口特征 |
3.2 天津市1993年卫生服务调查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 |
3.3 天津市1993年卫生服务调查两周患病中的慢性病 |
3.4 天津市1993年卫生服务调查慢性病患者住院情况 |
第四章 天津市1998年第二次卫生服务调查 |
4.1 天津市1998年卫生服务调查人口特征 |
4.2 天津市1998年卫生服务调查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 |
4.3 天津市1998年卫生服务调查两周患病中的慢性病 |
4.4 天津市1998年卫生服务调查慢性病患者住院情况 |
第五章 天津市2003年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 |
5.1 天津市2003年卫生服务调查人口特征 |
5.2 天津市2003年卫生服务调查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 |
5.3 天津市2003年卫生服务调查两周患病中的慢性病 |
5.4 天津市2003年卫生服务调查慢性病患者住院情况 |
第六章 天津市2008年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 |
6.1 天津市2008年卫生服务调查人口特征 |
6.2 天津市2008年卫生服务调查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 |
6.3 天津市2008年卫生服务调查两周患病中的慢性病 |
6.4 天津市2008年卫生服务调查慢性病患者住院情况 |
第七章 天津市居民慢性病卫生服务需求利用趋势 |
7.1 居民慢性病患病趋势 |
7.2 卫生服务需求趋势 |
7.3 卫生服务利用趋势 |
7.4 小结 |
第八章 天津市慢性病防治管理现状与政策建议 |
8.1 天津市慢性病防治管理存在问题 |
8.2 天津市慢性病防治管理现状 |
8.3 我国慢性病主要防治策略 |
8.4 天津市慢性病防治政策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1: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健康询问表 |
附录2: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疾病分类 |
综述 |
慢性病国内外现状及综合防治经验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5)农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与目的 |
三、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 |
第二章 慢病控制研究综述 |
一、国外慢病控制研究 |
二、国内慢病控制研究 |
三、国内外慢病控制制度分析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一、机制建设理论研究 |
1.结构与行为理论 |
2.系统论 |
3.组织设计理论 |
4.新制度经济学 |
二、资料来源与方法 |
1.资料来源 |
2.抽样调查 |
第四章 样本地区农村慢病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农村居民高血压、糖尿病流行情况及疾病经济负担 |
1.高血压疾病流行及疾病经济负担 |
2.糖尿病疾病流行及疾病经济负担 |
3.其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经济负担情况 |
二、高血压、糖尿病患病影响因素分析 |
1.高血压患病的多因素分析 |
2.糖尿病患病的多因素分析 |
三、农村居民慢病健康知识分析 |
1.慢病危险因素知晓情况 |
2.获取健康知识意愿及行为情况 |
3.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 |
第五章 样本地区农村慢病控制现况及问题 |
一、农村慢病控制工作开展状况 |
(一) 慢病防治技术人员状况 |
(二) 慢病控制宣传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
(三) 慢病管理情况 |
(四) 慢病培训工作开展情况 |
二、农村慢病控制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 服务体系 |
(二) 医疗保障体系 |
(三) 信息网络 |
(四) 慢病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
三、农村慢病机构职责、履行及问题 |
(一)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二) 县级医院 |
(三) 乡镇卫生院 |
(四) 村卫生室 |
(五) 医疗保障机构 |
(六) 乡村卫生一体化 |
四、农村慢病控制制度现状及问题 |
(一) 慢病控制政策 |
(二) 慢病管理 |
(三) 慢病服务 |
(四) 慢病医疗保障 |
第六章 讨论与建议 |
一、研究资料及方法的选择 |
(一) 资料情况 |
(二) 方法学选择 |
二、农村慢病控制需要加强建设的主要措施 |
(一) 慢病控制需要加强的主要措施 |
(二) 慢病控制战略 |
(三) 政策支持重点 |
(四) 工作措施 |
三、农村慢病控制与居民健康保障制度的关系 |
(一) 制度建设要以健康保障的需求为目标 |
(二) 制度建设是保障农村居民慢病控制的基本条件 |
(三) 制度的完善应以慢病控制机制为导向 |
四、完善以慢病控制需求为导向的居民健康保障体系 |
(一) 管理体系的完善 |
(二) 组织体系的完善 |
(三) 制度体系的完善 |
(四) 慢病信息系统的完善 |
(五) 居民健康管理措施的完善 |
研究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调查表)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应用“共同学习”方法提高社区慢病管理服务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来源 |
结果与分析 |
1 构建基于社区慢病管理的“共同学习”理论模型 |
1 1 构建“学习共同体”技术简单思维模型 |
1 2 社区慢病管理知识及经验的来源 |
1 3 构建“共同学习”应用于社区慢病管理的理论模型 |
1 4 “共同学习”方法应用于管理干预实践的干预流程 |
2 将“共同学习”方法引入社区慢病管理的实证分析 |
2 1 “共同学习”活动开展的整体效果分析 |
2 2 “共同学习”活动的开展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影响 |
2 3 “共同学习”活动的开展对慢病管理供方人员服务能力的影响 |
2 4 “共同学习”活动的开展对社区居民的影响 |
结论与分析 |
1 “共同学习”方法引入社区慢病管理具备可行性 |
1 1 社区慢病管理异于单纯医疗行为的特点与“共同学习”方法本质相契合 |
1 2 社区慢病管理干预手段的需求与“共同学习”方法理论基础相契合 |
1 3 社区慢病管理的思想和目标与实践“共同学习”的结果相契合 |
2 “共同学习”方法引入社区慢病管理的作用 |
2 1 “共同学习”方法实现了知识共享以及“共同学习”体的诞生并传播 |
2 2 “共同学习”方法提高了医务人员管理服务能力并修正了社区教育的短板 |
3 构建应用“共同学习”的慢病管理实践模型 |
3 1 “共同学习”方法引入社区慢病管理的适用条件 |
3 2 “共同学习”方法引入社区慢病管理的工作技巧 |
3 3 “共同学习”方法引入社区慢病管理的实践模型 |
问题及政策建议 |
1 存在问题 |
1 1 “共同学习”理念的了解和领会存在一定困难 |
1 2 慢病管理知识共享存在一定障碍 |
1 3 医务人员对待慢性病的态度影响共同学习”活动的开展 |
1 4 活动实施过程较短,影响实际效果 |
1 5 慢病管理工作基础的差异,影响了知识共享的均衡性 |
2 政策建议 |
2 1 扩大培训范围,提高培训效果,保证共同学习理念的了解和领会 |
2 2 发挥专家作用,促进技术指导,保证共同学习活动的实施效果 |
2 3 调整人员配置,创新工作模式,保证人员参加共同学习的时间和机会 |
2 4 丰富交流形式,搭建创新平台,保证慢病管理经验知识的共享和借鉴 |
2 5 注重基础平衡,逐步扩大范围,保证共同学习活动的持续性和长久性 |
2 6 加强地方宣传,遴选干预方式,创造机构间的合作性竞争机制 |
小结 |
1 研究中的创新 |
2 研究中的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7)大庆市慢性非传染病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英文缩写词 |
第一章 前言 |
1.1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状 |
1.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趋势分析 |
1.3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危害 |
1.4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
1.5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 |
1.6 大庆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状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2.3 质量控制 |
2.4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大庆市居民的人口学特征 |
3.2 居民死亡水平现状 |
3.3 大庆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现状 |
3.4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危险因素监测 |
第四章 讨论 |
4.1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现状及趋势 |
4.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因顺位、死因构成及死亡率变化趋势 |
4.3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结果 |
4.4 影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4.5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高血压病人社区管理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 高血压病人社区管理效果研究 |
一、中文摘要 |
二、英文摘要 |
三、正文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我国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进展 |
附录 |
1、高血压问卷调查表 |
2、自我管理手册 |
3、自我管理水平评价标准 |
致谢 |
(9)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现状与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 NCD的发病情况 |
2 NCD预防 |
(10)全国慢病防治示范社区太仓模式在苏州市的发展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太仓模式介绍 |
1.1 太仓市慢病防治工作经过情况 |
1.1.1 社区动员 |
1.1.2 社区诊断 |
1.1.3 制定慢病社区综合防治规划 |
1.1.4 实施社区综合干预措施 |
1.1.4.1 根据《慢病社区综合防治规划》, 几年来实施的干预项目: |
1.1.4.2 实施干预项目过程中采取的一些相应工作措施 |
1.1.4.3 实施干预项目过程中选择的不同干预场所 |
1.1.5 社区防治监测 |
1.2 主要工作成绩 |
1.2.1 完成了慢病防治基础工作 |
1.2.2 工作成效 |
1.2.2.1 社区综合干预的效果 |
1.2.2.2 慢病防治过程中所取得的社会效益 |
1.3 太仓模式的主要特色 |
1.3.1 项目管理科学化 |
1.3.1.1 具有合理性 |
1.3.1.2 具有关联性 |
1.3.1.3 具有完整性 |
1.3.2 社会动员系统化 |
1.3.2.1 具有连续性 |
1.3.2.2 具有整体性 |
1.3.2.3 具有合作性 |
1.3.3 结合初保具体化 |
2 苏州市慢病防治工作的发展情况 |
2.1 逐步建立和完善保障体系 |
2.1.1 政策上的保障 |
2.1.2 组织上的保障 |
2.2 不断充实和拓展干预内容 |
2.2.1 苏州市慢病干预项目的特点 |
2.2.1.1 健康教育不断创新 |
2.2.1.2 疾病管理强化规范 |
2.2.1.3 干预项目稳步推进 |
2.2.2 苏州市慢病干预措施的特点 |
四、在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论文参考文献)
- [1]医防联合开展社区医生慢病管理培训和指导的实践与体会[J]. 崔军,李辉,励丽,陈洁平,应焱燕,许国章.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7(09)
- [2]哈尔滨市慢性病社区健康管理调查研究[D]. 季铁鑫.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8)
- [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模式研究现状[J]. 陈勃江,李为民. 现代预防医学, 2011(07)
- [4]天津市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趋势研究[D]. 李鹏. 天津医科大学, 2010(04)
- [5]农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机制研究[D]. 汲进梅. 山东大学, 2009(05)
- [6]应用“共同学习”方法提高社区慢病管理服务能力的研究[D]. 魏占英. 华中科技大学, 2009(03)
- [7]大庆市慢性非传染病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D]. 李莉. 吉林大学, 2007(05)
- [8]高血压病人社区管理效果研究[D]. 鲍科臻. 浙江大学, 2006(02)
- [9]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现状与预防[J]. 徐永芳. 实用预防医学, 2006(01)
- [10]全国慢病防治示范社区太仓模式在苏州市的发展情况[J]. 顾秀英,胡一河.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5(02)
标签:社区卫生服务论文; 健康管理论文;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论文; 慢性病论文; 糖尿病和高血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