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亚麻纺织企业概况

全国亚麻纺织企业概况

一、全国亚麻纺织企业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罗佳丽[1](2021)在《*ST中绒财务困境案例研究》文中认为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水平逐渐上升,达到总体小康的状态,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水平的提高,衣食住行的要求随之增高,纺织产品更是遍布在生活各个方面,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导致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不断加大。近些年来,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数量也不断增大,财务困境的企业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发展、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对行业的稳定性和资本市场的稳定性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财务困境问题已经成为中外学者和企业关注的热点话题。特别是作为我国的传统制造业的纺织企业更是受到了财务困境的波及,*ST中绒在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净利润为负,在2017年被实施了“退市风险警告”,2017年本期会计政策变更导致部分上期营业外收支科目的项目划为本期营业利润组成项目,并且收到财政补助较大,所以企业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均较上期上涨幅度较大,实现了扭亏为赢,表面上公司脱离了财务困境,但是公司的经营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处于亏损的状态。本文以*ST中绒为例,全面的分析了其财务困境现状,根据现状找出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建议。论文第1章介绍了关于财务困境的理论基础,为后文的分析做铺垫,然后利用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论述了关于国内外财务困境概念、成因、对策及预警机制的研究,作为本文分析*ST中绒发生财务困境成因和对策的基础。第2章介绍了*ST中绒以及行业的概况、*ST中绒的财务困境的表现,了解了*ST中绒的行业概况,并对公司财务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根据分析评价总结出*ST中绒陷入财务困境的表现为:债务负担沉重且偿债能力不足、成本费用突然大幅上升、经营现金流枯竭、公司净利润持续为负、发展能力不足和营运能力不足等。第3章是根据第2章财务困境的表现,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ST中绒陷入财务困境的原因,其外部原因为:政策及宏观经济影响和行业内竞争加剧。内部原因是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的:公司治理层面、运营管理层面和财务预警机制,又分别在这三个层面进行了展开分析。第4章则是根据第3章分析的财务困境的原因,提出具体的解决建议,分别为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运营管理并且提高财务体系专业性和建立财务困境预警机制等。论文的最后,根据对全文的分析,得出结论。本文的创新之处首先在于本文研究的企业是曾经的纺织行业龙头企业,尽管财务困境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但在这之前并没有关于纺织企业财务困境问题研究。本文的研究会给纺织企业一定的借鉴,帮助纺织企业提高脱离财务困境的概率;其次,本文的研究是基于公司治理、经营管理层面的分析,更加全面系统的分析了财务困境的成因,并且根据成因给与了解决建议;最后,本文在进行了传统的财务分析之外,还利用了(5计分模型对公司的风险情况进行了预测,以便更为直观地观察到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

张亚茹[2](2021)在《亚麻业和亚麻服装现状的思考》文中提出在新时期,我国亚麻和亚麻服装的发展面临着挑战和机遇,亚麻产品出口量虽然不断增加,但是由于科技和创新等方面的原因,附加价值不高,行业发展不容乐观,为此,对行业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建议与思考。

史晓玲[3](2020)在《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文中提出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纺织业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鲁西北是山东棉花发源地,明清时期为山东省的核心植棉区域,其中明代出现商业化,清代呈现专业化,民国趋于规模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恢复期、徘徊期、发展期、萎缩期,其中波动最大的两个阶段是1980年代成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和1990年以后逐渐退出市场。本文选取1906至2006年为主要时间节点,从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市场流通、棉纺织业浮沉和社会生活等角度,全面考察鲁西北百年来植棉业的曲折历程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从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考察,鲁西北是山东地区最适合植棉的区域,这是原生态的最大优势。该地区具备气候、温度、光照、土壤等相对充分的自然资源,尽管受到降水量时有不足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制约,但是通过灌溉排涝可以适当改善。鲁西北作为山东核心植棉区,是技术改良的试点区域。棉花生产的技术变迁主要体现在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革新两个方面。从清末新政试种美棉到民国时期设立试验场进行品种改良,从日本侵华时的强制育种到名动天下的鲁棉1号,从虫害无法抵制到抗虫棉的产生,品种改良始终是技术革新的重点。其中,早期改良的目的是提升质量适应纺织工业需要,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清末民国时期的品种改良由于战争等因素而断断续续,总体而言美棉在鲁西北得到成功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棉花品种经历了5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更换,美棉最终替代了中棉。从耕作和管理的角度看,鲁西北在集体化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改良和积肥运动,这些“硬件”为棉花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棉花耕作技术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从不用浇水到确保灌溉、从靠天生产到科学种田、从人工捉虫到预防测报以及新式农具的广泛使用等方面,但是大型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却十分尴尬,集体化时期的机耕到1980年代恢复原始的人畜耕作。1990年代以后,小麦等粮食作物耕种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棉花在机收方面仍旧没有进展。从生产组织形式看,棉花管理大致经历了家庭——集体——家庭的交替。具体来讲有几个典型组织方式,民国时期产销合作组织,集体化时期的互助组、合作社和植棉组、改革开放以后的专业户。不同时期的组织形式对棉花产出率影响较大,生产责任制是家庭与集体都不可忽视的生产组织形式。从市场建构和重组的角度看,鲁西北地区的棉花市场经历了三次重组,其典型特点是实现了从乡村集市贸易到出口国际市场的转变,棉花生产最终在完全市场化中被边缘化。第一次重组是因为政府的倡导、美棉的引种和日本的掠夺,棉花传统的运销网络被改变,由国内运销转向间接或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此时的市场价格有波动,但总体上是供不应求,棉花产销合作社也有力地应对了国际市场,使得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的收益。第二次重组是国家统购政策的实施,完全由国家指令性政策主导运行,地方市场基本上与国际市场呈现脱钩状态,没有市场价格波动,农民生产相对安逸,但是统购后期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导致棉花商品化特性在民间的削弱、农民卖棉难、奖售政策不能兑现等。第三次重组是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完全放开,地方棉花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单纯的家庭生产模式要在各个生产阶段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最终在棉花质量、成本收益等因素的竞争中被边缘化。随着棉花生产的演变,鲁西北地区的棉纺织业经历了从中心到萎缩再到崛起的过程。明清时期作为山东棉产区,借助先天的自然优势成为山东土布中心。随着清末国外资本的渗透,洋纱在当地没有太广阔的市场,本地的手工棉纺织业获得持续发展,并开始探索机器纺织,但在纺织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当青岛、济南大型纱厂建立以来,鲁西北地区因为运河断流,津浦铁路选址避开此地,导致交通闭塞,主要充当了原棉供应地的角色,潍县由于处于胶济铁路的有利位置,棉纺织业得到飞速发展,鲁西北地区土布中心的地位相对削弱。抗战时期,由于纺织工厂的停业,借助棉花资源优势,一直到集体化时期,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继续发展。“大跃进”到改革开放以前,该地区的棉花生产跌入低谷,棉纺织业也陷入萎缩。改革开放后,鲁西北地区的棉花生产达到顶峰,带动了区域棉纺织业重获新生。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棉花生产的萎缩和国家工业体制改革,鲁西北的棉纺织业出现分流,有的在整合中淘汰,有的则改组后崛起。当地棉花退出生产不但没有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反而由于棉花市场的放开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总体上看,在统购统销时代,国家支援地方纺织工业建设,但是地方棉区为服务国家纺织工业也做出了一定牺牲,农民作为最基础的原料生产者在纺织工业发展中也向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新世纪以来,随着棉花生产政策调整、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纺织工业体制改革,这种国家、地方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被打破,重新组合的棉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植棉业的变迁对区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看,棉花面积的增减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影响深刻,特别是棉花鼎盛时期,突出强调棉花重要性,而忽视其他作物。由于该地区对棉花生产的坚守,导致聊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非常缓慢。在国家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时,没有跟上政策步伐,城镇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农民收入水平看,聊城地区植棉业的兴衰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密切,农民收入水平与植棉业的变化呈正相关,棉花复苏则农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棉花减产则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似乎验证了鲁西北民谚“棉花兴,百业兴”。总体来看,棉花生产鼎盛时期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如作为棉花技术传播的中心地带颇受关注,建立了区域棉业知识技术体系,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焦点;带动区域民众从业结构的变化,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棉农化身民营企业家,家庭妇女走进工厂,妇女成为棉花生产主力;植棉致富,吸引外来人口,等等。当地农民对棉花有着特殊情感,将本来具有经济性的棉花,又附加了社会性和政治性,从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从当地的偷棉事件中反映出国家与集体、农民之间利益的冲突与调整。鲁西北植棉有史以来,棉花其本身具备的经济和商品特性,逐渐成为国家、市场、技术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特别是近代以来,美棉的引种成为鲁西北走向国际的突破口,百年来棉花生产在官方调控下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的变迁轨迹,延续600余年的传统经济作物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和复杂性。其主要特点是: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影响具有延展性,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体现阶段性,农民与棉花之间的情感饱含复杂性。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是棉花生产的必备条件,国家政策(政府行为)是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市场机制是影响棉花生产进退的风向标,经济效益是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关键因素,技术革新是影响植棉效率和棉花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市场和收益两个因素。从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不难发现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随国家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和农业对工业的无条件付出,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的自觉反抗中的建立,再到农业税的彻底取消,国家与农民作为利益博弈的双方不断调整策略。棉花生产能否延续、农业生产如何组织、政府调控政策如何发挥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王孜[4](2021)在《青岛纺织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探究与分析 ——以青岛国棉五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纺织工业是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内容,为推动我国工商业、制造业及城市经济的发展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其在我国发展历史上承担着重振民族工业的神圣使命。其中,青岛市纺织工业发端于1902年,距今已有118年历史,由于国外列强的资本输出,青岛市曾拥有隆兴纱厂、宝来纱厂、铃木丝厂、上海纺绩株式会社青岛支店等诸多纺织工业基地,也正因为此青岛成为我国比上海更早的规模化、集约化纺织工业基地之一。对青岛市纺织工业遗产的保护研究是着力解决当今城市发展与历史遗迹保护之间矛盾问题,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我国近代纺织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作出分析,对洋务运动以来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青岛市纺织工业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并阐述了当今青岛市纺织工业发展的现状,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青岛市纺织工业发展进程框架。其次,本文对国内外几座城市纺织工业遗产保护以及青岛市在纺织工业遗产保护方面的实践做法加以分析,总结出国外欧美国家萨尔泰尔村庄、新拉纳克、翠绿工厂、洛厄尔州立工业遗产公园与国内主题博物馆、创意产业园、工业旅游、房地产开发模式等纺织工业遗产保护典型案例,并对其纺织工业遗产保护的方式做出横向对比分析,指出当前我国纺织工业遗产中与国外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冀其为今后我国纺织工业遗产保护提供经验借鉴。鉴于青岛国棉五厂在青岛、山东乃至中国近现代纺织工业中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拟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个案分析,对其已经取得的纺织工业遗产保护方面的成效进行研究,指出其做法具有的重大价值意义,并藉此拓展至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其主要表现为:相关法律法规还需完善、评定标准需统一明确、缺乏保护利用方法的指导性意见、产权管理存在问题、相关扶持资金缺乏等。本文建议中国未来工业遗产保护要注重对相关遗产保护价值的评估与挖掘,注重技术、历史与文化的统一,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统一,在传承与发扬中推进纺织工业遗产的保护。

孙闻[5](2020)在《滨州市纺织产业发展分析》文中指出滨州的纺织产业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经过了几十年,已经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多种类、门类齐全的纺织工业体系。滨州市当前经营中的纺织企业有500家左右,纺织行业从业者有36万余人。无论从产业的整理数量还是产业发展速度来看,都名列全国地级市前列。文章就滨州纺织产业进行分析,致力于未来的更好发展。

王雨[6](2020)在《改革开放视野下的《纺织学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纺织学报》作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的会刊,自1979年创刊以来,一直持续至今,是改革开放以后最权威的纺织科技期刊之一,也是研究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外纺织进展的关键史料之一。文章以《纺织学报》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纺织学报》创刊于1979年改革开放之际这一社会背景,从改革开放的社会、经济、技术等角度对《纺织学报》进行分析,期望以新的视角来探讨改革开放迄今中国纺织学科的发展特点,从而为纺织学科的未来展望提供参考借鉴。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存在的难点与问题。第二章基于改革开放的科学维度对《纺织学报》进行分析,该章分别从《纺织学报》的载量研究纺织学科发展的分期,基于基金论文比分析科技的支持力度以及从载文的学科结构分析纺织学科的转型变迁。第三章基于改革开放经济维度下对《纺织学报》进行分析,该章从纺织经济发展在《纺织学报》上的表现、《纺织学报》对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两方面进行阐述。第四章基于纺织政策维度下对《纺织学报》进行分析,该章分别从《纺织学报》刊期和纺织管理机构的变迁、基于《纺织学报》看国家的纺织政策两方面进行例证。第五章是新形势下《纺织学报》发展趋势分析,该章从新形势下《纺织学报》对纺织业的作用、新科技生产影响下的《纺织学报》发展趋势、新经济模式下《纺织学报》的发展模式、新政策影响下《纺织学报》的发展趋势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六章是结论与启示,该章对全文的研究结果与结论进行概述以及由此得出《纺织学报》的发展思考。研究认为:(1)从《纺织学报》不仅可窥其刊物的成长历程,也可发现整个中国当代纺织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和问题。(1)可将中国当代纺织科学技术发展断代为四个时期。19791980年纺织学科在量上开始复苏;19811993年纺织学科在平稳发展19942004年是纺织学科发展迷茫时期;2004至今,市场转型期。(2)中国当代纺织学科从偏工厂实践到向理论型转变。(3)纺织学科的发展与科技经费投入快速增加、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4)中国当代纺织科学技术的融创能力不高,这与我们的教改有着密切关系。(2)通过改革开放经济学视角,研究发现:一方面,从宏观的角度看,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化纤经济发展,再次降低了产品价格,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从而对《纺织学报》的支持更有力。另一方面,从微观角度上看,《纺织学报的》广告有利于《纺织学报》刊行。另一方面,《纺织学报》中的相关论文对于纺织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发展支持,如对于哈尔滨亚麻厂爆炸事件的反思、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分析等。(3)《纺织学报》与纺织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刊期的变化就是纺织管理机构由部级机构向行业协会逐步转型和不断市场化的过程。此外,每次纺织政策的变化都在《纺织学报》上都有体现。一部《纺织学报》分析史就是一部改革开放纺织政策史。(4)新的形势下《纺织学报》应该适应新的形势,走市场化道路,与时俱进。

鞠斐[7](2020)在《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西方先进的纺织生产方式尚未进入上海地区之前,上海正处于农业社会手工业生产的大环境中。鸦片战争之后,《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设立租界,机制纺织商品和动力机器纺织工厂始进入上海。此后随着上海地区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机制纺织品与新式服装逐渐成为新的生产、生活文化的标志,随后引起社会个体价值观的变化,进而连带的引发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变革。在中国租界时期史上的百年之间,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在经历了西方科技本土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向现代化设计的前进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客观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成为设计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围绕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现状与产业背景等上海纺织、服装现代设计发展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对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发展和现代设计行为的研究,还原了工业生产条件下纺织、服装的产销业态和设计价值,进一步揭示了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演变规律、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探索其对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纺织、服装生产的工业化和上海城市现代化的影响、促进和提升的具体作用,以及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对上海地区消费文化变迁的影响。作为中国租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上海汇聚了20世纪初中国最活跃、最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因素,涌现出各个行业的标志性成果,聚集了大量的艺术与设计人才,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意味的设计机构。中国早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便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之下,伴随着初期民族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而迅速地涌现与成长,形成了与早期纺织轻工产品相辅相成的现代设计产业萌芽,本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中悄然地、坎坷地成长起来,既从西方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提取经验,也从本土传统资源中汲取了能量,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李硕雅[8](2020)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产业集群发展问题探析——以滨州市纺织产业集群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了滨州市纺织产业集群概况及棉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发展现状,分析了滨州市纺织产业集群存在的主问题,提出了促进滨州市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要发展智能制造,示范带动产业转型发展;加快中小型棉纺织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加强品牌建设,推动品牌高端化;走"差别化路线",打造国内知名的家纺集聚地。

陈磊,潘红,张荣,陈瑶,章友鹤,吴世华[9](2019)在《从2019秋冬纱线与面料展会看纺织品发展新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2019年(秋冬季)中国国际纱线与面料博览会及27届全国新型纱线与面料洽谈会展示的纱线及面料的性能、特点及应用领域作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指出:高端化、多功能、舒适健康及绿色环保,是纱线面料发展的新趋势。对色纺纱线的品种发展与技术升级方向作了探析,指出色纺纱要进一步提高其盈利能力、扩大应用领域,要移植花式纱技术与半精纺纱技术及采用新型纺纱技术,发展品种、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白胜洁[10](2019)在《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纺织工业垄断》文中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纺织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在技术革新、股份制公司的建立和推广、银行资本的渗入及联合生产方式的普遍采用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俄国纺织工业领域经历了资本从分散到集中,从自由到垄断的过程。俄国纺织工业领域先后出现了卡特尔、辛迪加和托拉斯等类型的垄断组织,它们借助在销售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为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开展了各种活动,给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

二、全国亚麻纺织企业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亚麻纺织企业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ST中绒财务困境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2章 ~*ST中绒财务困境案例介绍
    2.1 ~*ST中绒公司及行业概况
    2.2 ~*ST中绒财务困境表现
第3章 ~*ST中绒财务困境成因分析
    3.1 ~*ST中绒财务困境的外部成因分析
    3.2 ~*ST中绒财务困境的内部成因分析
第4章 ~*ST中绒财务困境的解决建议
    4.1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4.2 加强运营管理并提高财务体系专业性
    4.3 建立有效的财务困境预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亚麻业和亚麻服装现状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历史与现状
    1.1 历史
    1.2 近十年状况
2 现状分析
    2.1 原因
    2.2 企业问题分析
    2.3 亚麻纺织企业发展的症结
3 试论解决的对策
    3.1 亚麻纺织业
    3.2 服装企业
    3.3 亚麻纺织和服装教育教学
4 结语

(3)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生态环境与历史演变:鲁西北植棉业的变迁
    第一节 鲁西北的生态环境
        一、气候资源
        二、水资源
        三、土地资源
        四、自然灾害
    第二节 从中心到边缘: 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进程
        一、山东植棉业之滥觞
        二、明代劝导政策与鲁西北植棉业的商品化
        三、清代鲁西北植棉业的专业化
        四、清末民国时期鲁西北植棉业的规模化
        五、1949年以来鲁西北植棉业的曲折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更新与淘汰: 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第一节 改良开端: 清末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
        一、美棉的早期试种(1900-1911)
        二、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1912-1937)
        三、日伪时期棉种改良与强制推广(1938-1945)
        四、品种改良与推广的影响
    第二节 自主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良种繁育
        一、棉花良种引进与繁育的几个阶段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组成
        三、繁育和推广的主要品种
        四、新品种繁育推广的影响与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灾害应对与技术革新: 棉花的耕种与管理
    第一节 棉田生态改造
        一、水利设施的修建
        二、盐碱地的治理与应对
        三、土地肥力的培养
    第二节 棉花耕种技术的革新
        一、19世纪以前传统耕作技术的演进
        二、清末民国时期科学植棉的初步探索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技术植棉
        四、耕作技术演进的特点
    第三节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变迁
        一、鲁西北棉花主要病虫害
        二、不同历史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措施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变迁的特点
    第四节 棉作技术传播方式的改进
        一、传播方式的初步探索
        二、互助合作中的技术传播
        三、家庭生产模式下的技术传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乡村到国际: 棉花市场流通体系的建构与重组
    第一节 由内到外: 1945年以前的棉花市场
        一、明清时期的棉花集市贸易
        二、清末民国棉花流通体系的初步建立
        三、日伪对棉花市场的“一元化”统制
    第二节 从自由到统购: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棉花流通
        一、规范秩序: 抗战后的棉花市场
        二、实行统购: 棉花市场的一元化
        三、稳定市场与统一调配: 棉花统购政策的影响
        四、“买棉难”与“卖棉难”: 统购时期的流通困境
    第三节 多元化与边缘化: 新经济体制下的棉花市场
        一、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
        二、市场体制改革中的地方棉花交易
        三、全面市场化对区域棉花生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棉纺织业的浮沉: 棉花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土布中心: 1949年以前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明清时期鲁西北手工棉纺织业的初步发展
        二、清末民初民间纺织的延续和新型纺织业的兴起
        三、抗战前后工厂停业与民间纺织的复苏
        四、鲁西北棉纺织业相对削弱与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时起时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互助合作时期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延续
        二、1958-1978年机械化棉纺织业的曲折前进
        三、1979-1990年棉纺织企业遍地开花
        四、1990年代棉纺织业的萎缩
        五、新世纪棉纺织业的转型与发展
        六、鲁西北棉纺织业浮沉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以棉换粮”与“弃棉从粮”:棉花与区域社会生活
    第一节 棉粮争地: 棉花生产与区域种植业结构变迁
        一、清末至民国: “粮棉兼种”与“以粮挤棉”
        二、1949年至1978年:从“爱国家种棉花”到“以粮为主”
        三、改革开放初期: 以棉为主的种植结构
        四、1990年以后: 棉花萎缩与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第二节 借棉致富: 棉花生产对农民收入和生活的影响
        一、以棉换粮: 棉花扩张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06-1948)
        二、陷入困境: 棉花徘徊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49-1979)
        三、超越全国: 植棉高峰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80-1990)
        四、弃棉从粮: 波动萎缩时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91-2015)
    第三节 角色转换: 棉花生产对区域从业结构的影响
        一、“美差”的消失: 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
        二、突破家庭藩篱: 从自纺自织到纺织工人
        三、加入附带行业: 腹地民众依靠棉花副业创造价值
        四、打破男耕女织: 妇女成为植棉主力军
    第四节 由内聚到开放: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网络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棉花生产带来的内外交流
        二、专业人才培养: 创建专业研究机构和培训学校
        三、与外省联姻: 农民婚姻网络之变迁
    第五节 偷棉事件: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秩序
        一、扞卫经济利益: 民国时期的偷棉与护棉
        二、严肃的政治问题: 集体化早期的偷棉事件
        三、不是秘密的秘密: 集体化后期心照不宣的偷棉行为
        四、利益冲突与调整: 偷棉事件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本章小结
结语: 棉花视角下的生态、市场、技术、国家与农民——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二、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疑问与思考: 透过鲁西北植棉业历史变迁看农业发展
附录
    附录一: 鲁西北棉花生产大事记
    附录二: 部分统计表
        表1 1368-2006年鲁西北行政区划统计表
        表2 1949-2015年聊城地区棉田面积及产量
        表3 1949-1990年聊城地区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情况简表
        表4 1949-2000年鲁西北9县棉厂统计表
    附录三: 访谈记录选编
        (一) STC访谈记录
        (二) WFJ访谈记录
        (三) 杨俊生访谈记录
        (四) 闫荣军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青岛纺织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探究与分析 ——以青岛国棉五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意义
    0.3 国内外工业遗产相关研究动态
        0.3.1 国内外工业遗产相关文件
        0.3.2 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研究动态
    0.4 研究方法
    0.5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青岛纺织工业发展历史概述
    1.1 我国近代纺织工业发展历史
        1.1.1 洋务运动中创办的纺织企业
        1.1.2 外资纺织企业的侵入
        1.1.3 民族资本纺织业
    1.2 青岛近代纺织工业发展历史
        1.2.1 建置初期(1891~1897 年)
        1.2.2 德国占领时期(1897~1914 年)
        1.2.3 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1914~1922 年)
        1.2.4 北洋政府及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2~1938 年)
        1.2.5 日本第二次侵占及南京国民政府后期(1938~1949年6 月)
    1.3 青岛现当代纺织工业发展现状
第二章 国内外及青岛纺织工业遗产保护的整理与分析
    2.1 工业遗产分类及评定标准
        2.1.1 工业遗产的分类
        2.1.2 工业遗产的评定标准
    2.2 国外纺织工业遗产保护
        2.2.1 萨尔泰尔村庄(Saltaire Village)
        2.2.2 新拉纳克(New Lanark)
        2.2.3 翠绿工厂(Verdant Works)
        2.2.4 洛厄尔州立工业遗产公园(Lowell Industrial Heritage Sate Park)
    2.3 国内纺织工业遗产保护
        2.1.1 主题博物馆模式
        2.1.2 创意产业园模式
        2.1.3 工业旅游模式
        2.1.4 房地产开发模式
    2.4 青岛纺织工业遗产调查与保护
        2.4.1 青岛现存纺织工业遗产
        2.4.2 青岛纺织工业遗产特征
    2.5 上述纺织工业遗产保护对比分析
第三章 青岛国棉五厂的纺织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
    3.1 青岛国棉五厂的历史沿革
    3.2 青岛国棉五厂的工业遗产价值评定
        3.2.1 历史价值
        3.2.2 科技价值
        3.2.3 文化价值
        3.2.4 艺术价值
        3.2.5 教育价值
    3.3 “纺织谷”现代纺织产业园
        3.3.1 园区优势
        3.3.2 园区功能
        3.3.3 入驻企业
        3.3.4 未来展望
结论与展望
    结论
        (一)工业遗产保护的共性问题与建议
        (二)纺织工业遗产保护的特性问题与建议
    研究展望
        (一)价值发掘
        (二)价值评估
        (三)技术、历史与文化的统一
        (四)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统一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滨州市纺织产业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纺织产业基础
    1.1 体量大、基础好
    1.2 以纺纱为主,链条完整、产品丰富
    1.3 龙头企业多
    1.4 特色产业明显
2 纺织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2.2 产业发展仍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主
    2.3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2.4 服装业发展滞后
    2.5 园区建设统筹不够
3 未来发展思路
    3.1 基础产业走出去
    3.2 发展智能制造,示范带动产业转型发展
    3.3 以染化料自动配色系统为切入点,提档升级染整行业
    3.4 适度扩大印染产能,为产业链高层次发展保驾护航
    3.5 特色产业再升级,打造滨州名片
    3.6 建设检验检测、创新研发的公共服务平台
    3.7 支持本地特色服装企业做出规模
    3.8 统筹园区建设

(6)改革开放视野下的《纺织学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纺织学报》的编辑学研究
        1.2.2 关于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与纺织行业的研究
    1.3 资料说明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存在的难点及问题
2 改革开放纺织科技维度下的《纺织学报》分析
    2.1 《纺织学报》载文量看纺织学科的宏观发展
        2.1.1 基于《纺织学报》载文总量窥纺织学科发展的分期
        2.1.2 基于载文量结构的纺织学科的转型变迁
    2.2 基金论文比的情况突显科技的支持力度
        2.2.1 统计表征
        2.2.2 科技因素的分析
    2.3 从载文学科结构看纺织科技融创能力
        2.3.1 载文学科结构的表征
        2.3.2 基于《纺织学报》的载文结构看中国纺织科技术的短板
    2.4 小结
3 改革开放纺织经济维度下的《纺织学报》分析
    3.1 纺织经济发展在《纺织学报》上的表现
        3.1.1 宏观纺织经济在《纺织学报》上的表现
        3.1.2 微观经济之广告对《纺织学报》发展的作用
    3.2 《纺织学报》对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
        3.2.1 哈麻事件后《纺织学报》对纺织厂空调设备的研究
        3.2.2 《纺织学报》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解困
    3.3 小结
4 基于《纺织学报》的纺织政策分析
    4.1 《纺织学报》刊期和纺织管理机构的变迁
        4.1.1 《纺织学报》刊期与纺织管理机构对应关系
        4.1.2 原因分析
    4.2 基于《纺织学报》看国家的纺织政策
        4.2.1 中国工业管理体制改革
        4.2.2 走出国门,打造纺织大国
        4.2.3 压锭解困,纺织工业进入产业调整
        4.2.4 转变发展方式,纺织大国向强国迈进
    4.3 小结
5 新形势下《纺织学报》发展趋势分析
    5.1 新形势下《纺织学报》对纺织业的作用
    5.2 新科技生产影响下的《纺织学报》发展趋势
    5.3 新经济模式下《纺织学报》的发展新模式
    5.4 新政策影响下《纺织学报》的发展趋势
    5.5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的背景
        三、选题的依据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提出与尺度
        一、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出发点
        (一)什么是工业化
        (二)现代化社会中的现代设计
        (三)现代设计行为的主体
        (四)工业化范围的界定与运用尺度
        (五)社会的现代化与设计的现代化
        二、租界时期上海的工业化商品范式
    第三节 研究现状评述
        一、租界时期上海社会背景研究
        (一)综合性研究
        (二)租界与历史、政治、社会思想、文化
        (三)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
        (四)经济、人口、生活与风俗
        (五)租界时期社会发展论文举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生产研究
        (一)历史、综合性研究
        (二)纺织科技、行业及专门史研究
        (三)纺织技术及工程研究论文举要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产生与发展研究
        (一)租界时期设计历史、思想、文化类
        (二)纺织、服装设计编着与着作
        (三)纺织、服装设计论文举要
        (四)相关设计类着作及论文举要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与现代化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租界时期历史中的上海
        (一)时间的界定
        (二)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社会性质的界定与经济形态特征
        (三)租界与现代性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关联
        二、纺织服装工业生产及现代设计的相关概念
        (一)动力机器与纺织服装工业化生产范围界定
        (二)纺织、服装机制商品、民生设计属性及现代性概念界定
        (三)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发展阶段界定
        三、纺织、服装的“产业链”与“多元化”的销售模式
        (一)上海开埠前传统的手工产销业态
        (二)上海开埠后上海地区市场的变化
        (三)租界早期上海纺织商品流通渠道的多重性
        四、纺织、服装生产经历的工业化变革
        (一)两次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民族纺织工业的产生与艰难发展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产业链的更迭
    第二节 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生产要素
        一、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发展变革
        (一)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改进
        (二)纺织原料加工方式的变革
        (三)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品印染原料的演变
        二、劳动者的类型与转变
        (一)手工劳动者与现代工人
        (二)外地人、本地人与外国人
        (三)裁缝学徒与纺织女工
        三、生产组织形式和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动力机器纺织、服装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二)纺织、服装生产机器
        (三)纺织、服装机器生产工艺
        四、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工业化范式
        (一)机制纺织商品种类与范式
        (二)机制服装商品种类与范式
        (三)上海家用纺织品的现代性体验
        (四)上海人着衣的现代性体验
    第三节 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关联
        一、欧风美雨之吹沫——西方文明传播的效力
        (一)上海的市政建设与现代化城市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西方文化在上海的传播
        (三)西方审美影响下的城市新面貌
        二、工业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上海纺织工业的发展变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工厂创办简况
        (三)工业化条件下的纺织、服装生产
        三、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缫丝、丝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棉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三)针织及棉复制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毛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五)动力纺织机器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现代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东方服饰之都演绎的海上繁华梦
        (二)文化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三)纺织服装设计文化功能的嬗变
第二章 传输与移植:纺织、服装工业的初发萌芽
    第一节 西方纺织、服装工业初入上海
        一、租界的设立与上海的崛起
        (一)租界初立时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二)租界与华界的巨大差异
        二、“十里洋场”与“奇技奇器”
        (一)接触西方工业文明的起点
        (二)从棉布商业看上海早期的洋布市场
        (三)早期洋货市场的局限性
        三、内外贸易与纺织商品流通的初步发展
        (一)上海地区棉布商业的“现代性”萌发
        (二)交通的发展与商品行销范围的扩大
        (三)从生产到消费的间接流通
        四、手工纺织的停滞与动力机器纺织的孕育
        (一)欧洲动力机器纺织的迅猛发展与落后的中国近代科技
        (二)上海手工纺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三)外资纺织工业进入上海
        (四)洋务运动与上海本土纺织工业的萌芽
    第二节 “古法趋新”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萌芽
        一、上海地区纺织、服装的传统产销业态
        (一)手工纺织生产规模的演变
        (二)纺织、服装商品的直接流通
        (三)上海地区手工纺织生产设计特征的转变
        二、传统手工纺织业中孕育的工业化种子
        (一)古代纺织科技的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二)高度完善的手工机器和纺织工艺
        (三)动力纺织机器的雏形
        (四)“中间技术”的过渡
        三、西方技术、商品转移中工业化观念的渗透
        (一)晚清上海传统纺织与西式纺织设计生产之差异
        (二)传统纺织产品与西方机器纺织产品之差异
        (三)伴随西方科技带来的新思想
        (四)技术转移与工业化观念转变
        四、西方纺织生产技术变革带来的上海纺织工业革命
        (一)纺织生产原材料的开拓
        (二)纺织生产机器的更新
        (三)纺织生产动力的改进
        (四)化学染料对传统染料的超越
    第三节 技术之“变”
        一、纺织技术体系的开放性转变
        (一)异质文化交流与物质层面交锋
        (二)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体系的非开放性特征
        (三)近代上海纺织科技的开放性转变
        二、早期上海纺织工业中先进的纺织技术举要
        (一)洋商创办的缫丝工厂
        (二)从缫丝技术看生产方式的差异
        (三)上海机器织布局与新式棉纺织机器
        三、“格致”与纺织生产技术的变革
        (一)《格致汇编》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与传播
        (二)《格致汇编》中的西方纺织技术
        (三)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与“格致”的传播
        四、轻盈棉布的“现代”意味
        (一)以土布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
        (二)以机制棉布为代表的现代机制商品
        (三)机制棉布的物质性与文化性
        (四)机制布与仿机制布:现代性的认同与模仿
    第四节 渐进的科技发展与设计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一、“有识之士”对“格致”的推动作用
        (一)新式学堂与西学学校
        (二)派遣留学生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立
        (四)办学是传播和振兴科技的重要途径
        二、“格致”与上海纺织工业萌发
        (一)科学技术是本土纺织工业化产生的重要基础
        (二)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加深是工业化萌芽的动力因
        (三)上海地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趋势
        三、“格致”的传播与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萌芽
        (一)新旧兼容的思维模式与科学思想
        (二)“排斥”、“不安”与“崇尚”:上海地区社会主流群体的态度变化
        (三)移风易俗与文明进步
第三章 传授与效法:纺织、服装设计的因地制宜
    第一节 百万人口大都市与“外资兴业时代”
        一、移民入迁与现代化都市的形成
        (一)人口变迁与社会变革
        (二)人口结构与社会分层
        (三)地缘关系与地域性社会关系构成
        (四)人口、文化与设计目的转变
        二、上海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纺织工业的发展关联
        (一)文人墨客眼中的现代化生活
        (二)西式休闲娱乐活动的传播
        (三)现代化都市的逐步形成
        三、“外资兴业”与上海地区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
        (一)工业生产与现代设计行为发生
        (二)工业化精神的影响与设计观念的转变
        (三)新材料的引进与设计条件的变革
    第二节 “仿行西法”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雏形
        一、上海纺织行业产销业态的突破和变革
        (一)外资纺织企业的示范作用
        (二)“条约”对本土棉纺织工业的积极影响
        (三)国家政策的推行对上海纺织工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起步
        (一)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民族纺织工业起步
        (二)“易服运动”与本土机制服装业的起步
        (三)本土纺织、服装机器制造产业的起步
        (四)动力机器的重要作用
        三、新旧交替之间呈现的早期纺织、服装设计工业化特征
        (一)民族纺织、服装工业诞生的根源
        (二)“平等”、“享乐”与“现代性”的本土设计师
        (三)纺织、服装工业起步阶段的设计特征
    第三节 技术之“践”
        一、新型纺织技术的实践
        (一)动力缫、纺技术的实践
        (二)动力织造技术的实践
        (三)动力机器印花、染整技术的实践
        二、西方纺织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过程
        (一)民族缫丝、轧花机器制造专业的先行发展
        (二)纺织工业发展影响下的民族棉纺织、针织机器制造业
        (三)丝绸工业的兴起和丝织机器的仿制与改良
        (四)仿制、改造的能力与本土化的适应过程
        三、轻薄夏衣:产品设计的拓宽与生活方式的改良
        (一)纺织产品的拓宽
        (二)面料出新及剪裁进步推动下的服装及纺织产品拓宽
        (三)轻薄夏衣与衣着方式的改良
    第四节 工业化冲击下的上海纺织设计的继替与突破
        一、西方科学技术对近代上海纺织技术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对外传播
        (二)中国古代手工纺织机器与西方动力纺织机器的比较
        (三)科技流通对上海纺织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西方纺织机器的传入与传统纺织、服装生产的巨大变革
        (一)纺织原料与机器材质选择的突破
        (二)操作方式的变化
        (三)缝纫机和现代服装手工业改良
        (四)机制织物令手工织物逐渐成为文化遗存
        三、设计的“焦点”效应与现代设计思想的初践
        (一)机制织物和西式服装的“焦点”效应
        (二)租界内外服装工业化的区别与设计的联系
        (三)工业化生产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化动因
        (四)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初期实践
第四章 变革与惟新:纺织、服装设计的推陈出新
    第一节 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进程中的进退消长
        一、民国时期民族纺织工业的大规模兴起
        (一)华商纺织企业繁荣发展
        (二)纺织品销售的变革
        (三)“大上海”计划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黄金时代
        二、民族品牌与博览会
        (一)世界博览会与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传播
        (二)民族主义推动下展开的全国展览会
        (三)对民族固有样式的突破与国家形象的呈现
        三、战争是近代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发展的分水岭
        (一)“孤岛时代”纺织、服装工业的式微
        (二)“孤岛”时期纺织、服装产业的畸形发展
        (三)绝望的抗争:民族纺织、服装企业在压迫中前进
    第二节 民族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差异性、趋向性与地域性比较
        一、上海地区参差不齐的纺织行业衍变过程
        (一)非同步性的纺织行业发展
        (二)以棉纺织业为首的行业结构
        (三)纺织企业集团化的发展趋向
        二、不同地区纺织工业化的先后及纺织工业基地的形成
        (一)上海开众多纺织行业之先河
        (二)江浙地区纺织设计生产的继承与发展
        (三)租界时期纺织工业分布区域的迁移
        三、近代上海地区服装与纺织行业衍变的比较
        (一)纺织、服装行业内产销模式的差异性
        (二)对动力机器的依赖性造成的行业衍变差异
        (三)“量身定制”、“特异独行”与阶级象征性造成的服装行业衍变
    第三节 技术之“革”
        一、传统织物基础上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一)纺织机器的技术创新与民族机器纺织商品的新特征
        (二)对舶来织物质感的仿效
        (三)基于传统丝织物基础上的技术与产品创新
        二、廉价材料转化为美:人造丝的混织与印染应用
        (一)人造丝的诞生和混织应用
        (二)人造丝与近代上海丝织品种的拓宽
        (三)进口动力织机与混纺机织物
        (四)“化学反应”中的技术革新
        三、技术的变革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一)现代化纺织产品设计的变革
        (二)泳装与上海新运动时尚
        (三)构建现代生活的新面貌与对地区形象的重新塑造
    第四节 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民族意识觉醒
        一、外资纺织、服装企业的垄断和压迫
        (一)上海地区外资棉纺织工厂的发展与垄断
        (二)日商纺织集团掀起的在华纺织事业高潮
        (三)进口毛纺织商品和外资毛纺织工厂的垄断和压迫
        (四)压迫之下掀起的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运动对本土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推动力
        (一)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样本》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现代化
        (三)《国货样本》与国货认识
        (四)纺织、服装构建的设计身份认同
        三、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构建的物质文化与价值导向
        (一)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上海物质文化构建
        (二)社会阶层文化差异下纺织、服装的物质文化表现
        (三)民国中期的时装展演:现代性物质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第五章 融合与变迁:双轮驱动下的上海纺织、服装设计
    第一节 上海是中国近代纺织、服装设计的大本营
        一、纺织、服装行业是现代设计行为发生的河床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的现代设计定义与定位
        (二)现代设计区别于传统设计的重要特征
        (三)现代美术思想与现代设计观念的产生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教育产业
        (一)租界时期上海的设计机构、教育机构和学术科研团体
        (二)纺织教育与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着作的诞生与发展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纺织设计的“革旧鼎新”
        一、实践的智慧:纺织机器的本土化改良与设计创新
        (一)租界时期上海纺织生产工具设计的发展历程
        (二)纺织机器的仿造、改良与创新
        (三)上海纺织机器设计的工业化特征
        二、多元化的纺织图案设计创新
        (一)纺织图案设计的引进和图案设计专业的建立
        (二)中西绘画差异与纺织图案设计风格转变
        (三)纺织图案设计是构建艺术与制造之间的桥梁
        三、纺织产品设计及品牌意识的觉醒
        (一)纺织产品的开拓创新与民族纺织品的商标设计
        (二)纺织品广告设计与传播、消费关联
        (三)地缘文化影响下的现代纺织设计
    第三节 “服色时易”与近代上海服装设计的发展变迁
        一、服装设计与上海“文化地图”中的服饰文化识别
        (一)一个时代的“影像”
        (二)“变化多端”的设计形式
        (三)现代服装设计是文化结构变化的先锋
        二、本土服装设计的变化与突破
        (一)西方文化影响下服装形制的变化
        (二)侨民着装影响下的搭配方式变革
        (三)真正的童装:本土儿童服装设计的诞生
        三、时尚意识与社会追求:“迥异”的男、女服装设计趋向
        (一)保暖、礼仪和身份识别:服装功能的演进
        (二)差别化与多样化:租界时期上海地区服装设计的工业特征
        (三)改良旗袍与中山装:两种设计经典的物化呈现
    第四节 、文明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互动趋向
        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蜕变与现代设计的体现
        (一)文明的教化与民俗的改变
        (二)西式婚礼服:民俗改良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三)纺织、服装广告对现代化生活方式构建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上海消费文化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西方侨民消费方式的影响与百货公司对新式消费的建立
        (二)阶层的分化与品味的培养:上海消费文化的改变
        (三)设计的现代性与审美的现代性
        三、“人”的现代性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源自设计、生产与消费环节的“人”
        (二)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文化关联
        (三)上海都市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结论
    第一节 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的特点与研究价值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变革与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深层原因
    第三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对现代设计的启迪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二、在异质文化交流中再获新生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产业集群发展问题探析——以滨州市纺织产业集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滨州市纺织产业集群概况
二、滨州市棉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发展现状
    1、龙头企业支撑,集群产业链日趋完善
    2、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智能化改造
    3、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加快新产品开发
三、滨州纺织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2、产业发展仍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主
    3、中小企业创新与品牌建设能力薄弱
    4、园区建设与产业发展衔接不畅
四、促进滨州市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1、发展智能制造,示范带动产业转型发展
    2、中小型棉纺织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
    3、加强品牌建设,推动品牌高端化
    4、走“差别化路线”,打造国内知名的家纺集聚地

(9)从2019秋冬纱线与面料展会看纺织品发展新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纯棉及混纺纱线与面料
2 多种麻纤维混纺纱线与面料
    2.1 亚麻纱线与面料
    2.2 汉麻纱线与面料
    2.3 苎麻纱线
3 粘纤纱线与面料
    3.1 变相智能调温粘纤
    3.2 抗菌粘胶纤维
    3.3 珍珠粘胶纤维
    3.4 负离子粘胶纤维
    3.5 阻燃粘胶纤维
    3.6 其他粘胶纤维新品种
4 国产高性能与多功能化纤生产的纱线与面料
    4.1 国产莫代尔纤维
    4.2 国产莱赛尔纤维(Lyocell)
    4.3 功能性聚酯纤维(涤纶)开发与应用领域扩展
        4.3.1“超仿棉”系列产品
        4.3.2 功能性涤纶纤维
    4.4 功能性腈纶纤维开发及应用领域拓展
5 色纺纱品种发展与转型升级
    5.1 在色纺纱生产中融入花式纱生产技术
    5.2 色纺纱正在向半精纺纱发展,使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高
    5.3 用新型纺纱技术装备生产色纺纱也是一个发展趋势
6 结语

(10)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纺织工业垄断(论文提纲范文)

一、纺织工业垄断形成的缘由
    第一, 技术设备的革新。
    第二, 股份公司的建立和推广。
    第三, 银行资本渗入纺织工业。
    第四, 联合生产形式的推广。
二、纺织工业垄断组织的形成
三、国家对纺织工业部门的调控
四、余 论

四、全国亚麻纺织企业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ST中绒财务困境案例研究[D]. 罗佳丽. 吉林大学, 2021(01)
  • [2]亚麻业和亚麻服装现状的思考[J]. 张亚茹.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1(01)
  • [3]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D]. 史晓玲. 山东大学, 2020(08)
  • [4]青岛纺织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探究与分析 ——以青岛国棉五厂为例[D]. 王孜. 东华大学, 2021(09)
  • [5]滨州市纺织产业发展分析[J]. 孙闻. 中国市场, 2020(29)
  • [6]改革开放视野下的《纺织学报》研究[D]. 王雨. 东华大学, 2020(01)
  • [7]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D]. 鞠斐.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8]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产业集群发展问题探析——以滨州市纺织产业集群为例[J]. 李硕雅. 新西部, 2020(08)
  • [9]从2019秋冬纱线与面料展会看纺织品发展新趋势[J]. 陈磊,潘红,张荣,陈瑶,章友鹤,吴世华.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4)
  • [10]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纺织工业垄断[J]. 白胜洁.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5)

标签:;  ;  ;  ;  ;  

全国亚麻纺织企业概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