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设计中的IP地址规划(论文文献综述)
张俊玲[1](2021)在《基于GNS3的学校机房网络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是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课程以面向用户实际需求为原则,采用网络综合设计的形式,培养学生实际设计网络方案和组网操作的能力,使学生更全面的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GNS3和VMware环境下,实现了学校机房网络设计并进行了仿真实现,测试结果证明该设计满足实际需求。
邱鹏,霍瑛,蒋悦[2](2020)在《基于H3C Cloud Lab的企业网络设计与仿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企业网络架构,掌握动态路由协议和网络安全策略的配置方法,以H3C Cloud Lab模拟器作为仿真平台,设计了企业网络的仿真实验。根据网络骨干区与非骨干区的规划,对企业各部门进行OSPF区域划分,通过区域边界路由器的交互完成各区域间的通信。对相应的路由器和交换机分别配置NAT转换技术和DHCP地址池技术。通过部署VRRP、链路聚合、MSTP、GRE VPN等技术不仅可以防止单点故障导致的网络中断,还可以增加设备链路带宽以及实现VLAN的多条中继链路流量负载分担作用,提高了企业网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樊岳峰[3](2015)在《株洲联通基于PON网络的DCN网络优化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研究DCN(Data Communication Network)网络的特点及相关技术,结合株洲联通本地DCN网络的实际特点建立场景模型,研究最合理的网络优化方案,解决省—地市—区、县—乡镇四级网络建设瓶颈的现状。文章首先介绍了DCN网络的现状和相关技术,重点阐述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网络的组网特点,技术优势;其次在现有DCN网络的基础上优化网络结构,提出DCN网络与PON网络相结合的优化方案;最后在株洲联通DCN网络中,在联通性的实验测试中验证了DCN网络与PON网络相结合是可行的。论文将PON网络的接入特点整合到DCN网络中的方案,为解决传统SDH(Syncironous Digital Hierarchy)网络的接入瓶颈和困难具有指导性意义。
颜光[4](2018)在《某高职院校校园网改造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文中研究指明近二十年,社会持续不断的发展,伴随着计算机也快速的发展,许多新技术不断的浮现,同时支持新技术的硬件设备也渐渐的普及。国内各大高校的校园网络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随着高校学生的不断增加,校园网络的用户数量快速增长,大量新的应用不断呈现,早期建设的校园网络已无法满足现在师生对网络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推动数字校园信息化建设,给在校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提供更好的网络应用环境,本课题拟为某高职院校打造一个高速、安全、便捷、绿色的校园无线网络以及对有线网络进行千兆接入更新。无线校园网络与学校有线网络相融合,在网络管理、校园网认证上均实现了统一,校园网络结构进一步简化,网络的性能得到了很大提升,包括访问速度以及效率等。根据对该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络进行调查分析,我们着重对该高职院校的整体网络架构进行了新的设计和规划。主要选择了更加合适的三层网络结构,对核心网络也进行了设计和规划,同时对核心设备进行了升级,如交换机,防火墙等。通过改造促进了校园网络中新设备与老设备的兼容性更加合理。随着学校新的应用系统出现,各服务器的运维变的很困难。随着云计算、虚拟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本课题研究了服务器进行虚拟化改造的方案,充分提升设备管理水平,且使数据得到了更可靠的保障。为解决光纤管网覆盖范围小的问题,设计了满足网络、视频监控等系统建设要求的骨干光纤管网方案。随着设备越来越多,原有机房已经无法满足使用的需要,本文论述了校园网的现状、分析了校园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升级改造方案,详细阐述了相关主要设备的选型标准。为了满足全校师生对无线网络的需求,本次校园网的升级改造方案新增了无线网络的规划设计。经过高校网络的升级换代,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虚拟化使服务器管理更加科学方便,提高了服务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双活存储系统使数据安全更加安全;新骨干光纤管网已基本覆盖了校区的重要场所。新的中央机房也为整个校园网的运行提供了安全保障,质量上乘,环境稳定。高清晰度网络监控系统的建设有利于高校的安全与发展。总体而言,本次校园网升级方案的实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马骏[5](2019)在《基于层次化模型的敏捷校园优化方法》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与因特网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现阶段,因特网已经充分渗入到了生活、学习中的各个领域。自上世纪70年代起,各国政府加强了对校园网建设的重视与投资力度,目前各高校基本都有较为完整的校园网络结构。在校园网的建设过程中,除建设各类应用外,应该选择网络结构清晰、运维高效、配置精简、可拓展性强的组网方案。论文首先介绍了因特网的发展史以及校园网建设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所承担的重要角色。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校园网存在的不足,例如:网络地址转换(Net Address Translation,NAT)多层嵌套所带来的安全问题;网络环路带来的广播风暴问题,校园网网络框架复杂增加了运维难度以及校园网主干链路利用率较低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层次化的敏捷校园优化方法。该方法通过采用堆叠技术以及关键节点部署包守恒算法(Packet conservation algorithm for Internet,IPCA)以达到简化校园网网络框架结构,精简相关网络配置,提高网络稳定性以及提高故障定位准确率的效果。同时,从网络结构,资源利用率以及管理效率相关维度与传统校园网框架进行对比,体现该方法的优势。校园网建设等同于一个中、大等规模的园区网,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园区网更加复杂与多元。敏捷校园优化方法是否能满足当前人们对校园网的需求需要在实际应用中去发现,论文对相关思路进行了应用实践,并描述了其具体应用效果。
王聪颖,朱文秀[6](2019)在《一种计算机网络系统深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逐步实施和不断完善,该文针对西藏航空成都基地的特点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提出了"数字西藏航空成都基地"多业务承载的网络建设模式。业务融合是网络一体化发展的基本要求,西藏航空成都基地企业网络解决方案体系结构在基础平台、业务管理、增值业务3个层面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构建端到端的可管理、全线速、全业务的西藏航空成都基地企业网络平台,全面支持Qos、安全,可控组播等,提供优良的可管理特性,充分满足语音、数据、视频业务的综合传送。
韩凯[7](2019)在《某万吨级海事船通信网络方案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强大,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包括在东海、南海海域开展生命救助、海洋安全监管、海上指挥管理,打击海上各种违法活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等方面。海事巡逻船发展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现役的千吨级海事巡逻船功不可没,但是目前普遍存在几个问题:由于吨位低,对抗恶劣海况能力有限,无法执行远海任务;系统通联手段少,近海通信方式依靠运营商的移动网络,移动基站覆盖不到的地方使用微波,但微波通信也会受到距离的制约,影响远海执行任务的能力;千吨级海事巡逻船的通信装备配置低,影响海事船编队指挥和综合指挥能力。所以为了加快推进国家相关规划布局的实施,有效提高我国海事部门应对远海海域执行任务的要求,需要建造一艘综合能力更强、能够适应全球海域内执行海事应急处置任务的新型的万吨级海事船。本文通过对某万吨海事船通信网络进行需求调研,针对需求性分析结果,确定通信网络由海事业务网、航行保障网与日常保障网组成。制定该通信网络拟采用的技术包括:IP地址分配、组播路由、服务质量(QOS)等。总体架构借鉴军事信息网络体系理论基础,采用面向服务架构技术和业务、控制、承载分离的思想,技术分层上采用“四层两面”架构。通过对系统总体架构的深入研究,三网基础部分采用统一技术体制构建承载平台,实现各业务系统由IP体制统一承载。根据业务需求设计了三网基础部分的网络架构,局域网和广域网的路由协议,VL AN划分。明确三网各分系统的功能、性能、内外接口等要求,完成各分系统的方案设计,对方案中采用的设备进行选型。通过搭建环境进行参数配置,验证万吨级海事船通信网络方案设计合理、可行。该通信网络方案满足不同业务子系统、不同接入方式、不同类型业务对网络承载能力提出的要求。通过运用业务分类、流量监测、队列调度、带宽控制及层次化QOS策略,按需实现精细化的流量控制、端到端的可靠传输等服务。该方案实现了预期设计目标,为后续项目的工程实施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曹晨[8](2019)在《基于SDN的多租户网络私有云环境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和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生活中大量的手工操作逐渐被计算机操作替代,各种各样的应用软件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支撑这些应用软件的是后台种类繁多的应用系统,这些应用系统在云计算和虚拟化技术的支撑下快速的上线投产,现有的数据中心传统网络架构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快速迭代上线的场景。而新一代基于SDN的多租户网络私有云架构在自动化、安全、资源复用等方面相比传统架构有很大的进步,能够适应当前计算机行业的快速发展。针对以上情况,本文对基于SDN的多租户网络私有云环境设计与实现进行了研究。本文的具体工作包括:(1)对数据中心传统网络架构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对传统网络架构无法满足业务快速发展和虚拟化程度低问题进行描述。对VXLAN和SDN技术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基于此构建了多租户网络私有云环境组网。(2)进行基于SDN多租户网络私有云环境整体方案的设计和实现,分别设计实现物理架构、逻辑架构、安全防护、多租户隔离和云网一体化五项功能。网络物理架构采用扁平化设计,有效地提高扩展能力。网络逻辑架构将转发平面和控制平面分离,相互独立互不影响。运用网络设备虚拟化技术进行租户逻辑隔离,提升网络环境的安全性。运用云网一体化技术提升私有云环境内计算资源部署效率。(3)简要介绍了搭建网络私有云环境采用硬件设备的型号和版本信息。对租户内部和租户之间连通性进行验证测试,对新网络环境的可用性进行了验证,并对私有云使用情况进行了汇总。
王磊[9](2019)在《某数字化园区网络系统与网络安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每天必须使用的工具之一。互联网络越来越庞大,其结构和功能也越来越复杂,人们生活对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为现代化产业园区建立一个高质量网络系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本文作者利用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设计原理,各种类型的网络安全技术,针对某产业园区设计构建出一个高效并且稳定性强的网络系统平台。在此设计过程中,作者旨在借助于分层网络设计模型的作用,针对企业内部网络进行细致划分,使其形成核心层以及接入层,还涉及到聚合层,此外还设计以业务内网、智能专网、办公外网为核心的网络结构拓扑得以部署实施。当针对某产业园区所提出的一系列实际需求时,进行相对深入的细致分析后,本文决定选用恰当适宜的网络设备及安全产品,并合理规划当前的网络布局。与此同时,基于网络安全性等方面,本文还合理运用了IRF2技术,QoS方案设计等技术。在部署网络安全过程中,给出了防火墙技术,入侵防御,ACL技术等安全策略,同时给出了基于SNMP网络管理方案设计。结合产业园区的业务需求,对产业园区不同用户部门的IP网络IP地址、VLAN进行了合理规划,对相关网络设备和网络安全设备进行参数配置和工程部署,运用相关运维管理设计对各个网络及网段进行合理管控。最后,对整个网络系统从功能性和安全性上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和部署的网络及网络安全系统经过测试,从功能、带宽、吞吐量等方面能够满足不同业务系统的网络通信需要;同时相关网络信息安全指标也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谢文娜[10](2019)在《基于IPv4/IPv6双协议栈的企业园区网络设计与仿真》文中提出随着Internet的高速发展,新的互联网资源不断接入,需要使用更多的IP地址。主流的网络层协议的IPv4地址趋于耗尽,全球单播IP地址资源紧缺,相应下一代网络协议IPv6逐步应用。虽然,未来的企业网将向IPv6网络完成过渡与转换,现阶段IPv6不能够直接取代IPv4。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应用仍需兼容IPv4与IPv6作为过渡技术。在企业网络环境中,以最大化保护企业投资为目标,保留现有基于IPv4的协议与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扩展并支持IPv6,使企业网络可以无缝接入到IPv6的网络中。本文按照某企业目前的规划与未来发展需求,从以下五个方面对企业网络展开分析与讨论:相关协议与技术介绍、企业园区网络构建需求分析、双协议栈的园区网组网方案的分析与设计、双协议栈的企业园区网络的仿真实现、方案的测试与验证。为了提供IPv4与IPv6共存环境下的解决方案,本文探讨基于IPv4/IPv6双栈技术在企业园区网络中的设计与实现。首先实现低层协议搭建网络框架,包括VLAN、链路聚合、MSTP等第二层网络技术,其次实现基于IPv4协议的VLSM子网划分、NAT、VRRP等企业网络主要网络应用技术,同时在客户主机/服务器、三层交换机、路由器上启用IPv6并与外部IPv6网络成功进行通信的网络设计与实现。本项目采用基于Windows系统的eNSP仿真软件设计仿真企业网络环境,本文介绍了在IPv4/IPv6共存环境下的企业网络常规应用技术的具体实现,为一般企业保留IPv4又接入IPv6的网络提供了实际可行的方法参考。
二、网络设计中的IP地址规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设计中的IP地址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NS3的学校机房网络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相关技术 |
1.1 网络工程 |
1.2 NAT技术 |
1.3 HSRP协议 |
1.4 路由协议 |
2 网络需求分析 |
3 网络设计与规划 |
3.1 网络拓扑设计 |
3.2 IP地址规划与Vlan划分 |
3.3 路由协议配置 |
(1)动态路由 |
(2)静态路由 |
3.4 NAT访问外部网络 |
(1)动态NAT |
(2)静态NAT |
3.5 核心路由备份 |
4 GNS3仿真实现与测试 |
5 结束语 |
(2)基于H3C Cloud Lab的企业网络设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企业网络架构设计 |
2 企业网络仿真实验 |
2.1 分部网络设计 |
2.2 分部网络互通区域配置 |
2.3 分部业务流量需求及配置分析 |
2.4 分部网络IP地址规划 |
2.5 总部网络设计 |
3 企业网络的安全策略 |
3.1 路由协议安全技术 |
3.2 防止ARP欺骗攻击技术[15] |
3.3 配置端口隔离技术 |
4 实验仿真测试 |
5 结语 |
(3)株洲联通基于PON网络的DCN网络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目标、意义 |
1.3 本文的组织与安排 |
第二章 DCN网络和相关技术的介绍 |
2.1 DCN网络简介 |
2.1.1 DCN网的发展趋势 |
2.1.2 DCN网的结构特点 |
2.2 DCN网络相关技术介绍 |
2.2.1 三层交换技术 |
2.2.2 HSRP协议 |
2.2.3 OSPF协议 |
2.2.4 MPLS VPN网络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ON网络及其关键技术介绍 |
3.1 PON网络介绍 |
3.1.1 PON网络演进历史 |
3.1.2 PON网络的特点 |
3.2 PON技术基本原理 |
3.3 PON网络的关键技术 |
3.3.1 MPCP协议 |
3.3.2 自动测距和自动识别技术 |
3.3.3 动态带宽分配算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株洲联通DCN网的优化研究 |
4.1 株洲联通DCN网的现状 |
4.1.1 株洲联通DCN网的架构 |
4.1.2 株洲联通DCN网面临的瓶颈 |
4.2 株洲联通DCN网的建设目标 |
4.3 株洲联通DCN网的优化与分析 |
4.3.1 DCN网的优化思路 |
4.3.2 DCN骨干网的优化与分析 |
4.3.3 DCN网络扩容的优化与分析 |
4.3.4 DCN综合网管的优化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株洲联通DCN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
5.1 IP地址的规划及原则 |
5.1.1 IP地址的规划原则 |
5.1.2 IP地址的规划 |
5.2 VPN访问过程的设计及实现 |
5.2.1 VPN域的划分 |
5.2.2 VPN访问过程的设计 |
5.2.3 VPN访问过程的实现 |
5.3 株洲联通DCN网的路由架构方案及实现 |
5.3.1 株洲联通DCN网的架构方案图 |
5.3.2 CE端口的应用规划 |
5.3.3 市公司核心层的优化实现 |
5.3.4 县分公司接入层的优化实现 |
5.3.5 割接方案 |
5.4 株洲联通DCN网的测试与结果分析 |
5.4.1 湖南联通统一门户系统的联通性测试 |
5.4.2 湖南联通统一门户系统的访问性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某高职院校校园网改造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高职院校校园网研究现状 |
1.3 某高职院校校园网的概况 |
1.4 本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
1.5 本章总结 |
第二章 某高职院校校园网的现状研究 |
2.1 某高职院校校园网的现状 |
2.2 某高职院校校园网面临的主要问题 |
2.2.1 网络结构问题、主干核心问题、网络安全问题 |
2.2.2 服务器管理以及数据的安全 |
2.2.3 光纤网络、视频监控系统 |
2.2.4 中央机房较陈旧 |
2.3 某高职院校校园网升级改造总体需求 |
2.4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网络升级改造的相关理论与技术 |
3.1 多核心结构 |
3.2 VLAN技术 |
3.3 防火墙 |
3.4 三层交换技术 |
3.5 服务器的虚拟化技术 |
3.6 双活存储技术 |
3.7 VPN技术 |
3.8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某高职院校校园网建设需求分析 |
4.1 校园网建设需求 |
4.2 网络改造实施的基本原则 |
4.3 校园网改造的总思路 |
4.4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某高职院校校园网改造升级方案的设计 |
5.1 校园网建设的组网技术规范 |
5.2 无线场景建设 |
5.3 网络分层设计思想 |
5.4 校园网骨干网络的总体设计 |
5.4.1 核心层的设计 |
5.4.2 汇聚层的设计 |
5.4.3 接入层设计 |
5.4.4 校园网无线覆盖的总体设计 |
5.4.5 综合布线 |
5.5 校园网络IP地址以及VLAN的规划 |
5.5.1 Vlan简介和功能 |
5.5.2 Vlan的规划 |
5.5.3 IP地址规划 |
5.6 校园网安全系统设计 |
5.6.1 校园网安全建设依据 |
5.6.2 安全体系架构的设计 |
5.6.3 校园网主要安全设备的指标 |
5.7 数据中心设计 |
5.7.1 建设原则 |
5.7.2 项目规划设计 |
5.7.3 设备采购数量 |
5.8 校园网主要设备的选型及清单 |
5.9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5)基于层次化模型的敏捷校园优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与应用 |
1.2.1 国内外技术现状 |
1.2.2 国内外应用现状 |
1.2.3 未来发展趋势 |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
2.1 敏捷校园方案概述 |
2.2 IPCA技术 |
2.3 SVF超级虚拟化 |
2.4 交换机的堆叠 |
2.5 CSS集群交换机系统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层次化的敏捷校园优化思路 |
3.1 校园网设计目标 |
3.2 常规性原则 |
3.3 敏捷校园与传统校园网比较 |
3.4 敏捷校园设计框架与思路 |
3.4.1 校园网设计框架 |
3.4.2 核心层改造思路 |
3.4.3 汇聚层改造思路 |
3.4.4 接入层规划思路 |
3.4.5 VLAN规划 |
3.4.6 IP地址规划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敏捷校园网结构设计 |
4.1 敏捷校园框架设计 |
4.1.1 逻辑框架设计 |
4.1.2 网络实体架构设计 |
4.2 IPV6 业务兼容性承载方案 |
4.2.1 IPV6 兼容概述 |
4.2.2 接入层IPV6 兼容设计 |
4.2.3 汇聚层IPV6 兼容设计 |
4.2.4 核心层IPV6 兼容设计 |
4.2.5 园区出口IPV6 兼容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敏捷校园关键应用实现 |
5.1 交换机的堆叠 |
5.1.1 堆叠卡组建堆叠 |
5.1.2 业务卡组建堆叠 |
5.1.3 堆叠故障处理方法 |
5.1.4 效果分析 |
5.2 交换机的集群的安装与组建 |
5.2.1 集群交换机的安装 |
5.2.2 通过业务口组建集群 |
5.2.3 集群卡故障处理 |
5.2.4 业务卡故障处理 |
5.2.5 效果分析 |
5.3 IPCA原理与实现 |
5.3.1 IPCA应用场景 |
5.3.2 网络级丢包统计模型 |
5.3.3 设备级丢包统计 |
5.3.4 效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一种计算机网络系统深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总体结构设计 |
2 核心骨干节点规划设计 |
3 网络方案设计 |
4 总体路由策略 |
5 IP地址及VLAN规划 |
6 结语 |
(7)某万吨级海事船通信网络方案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海事船通信网络的发展现状 |
1.3 本论文设计思路 |
1.4 本论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某万吨级海事船通信网络需求分析 |
2.1 需求六性分析 |
2.2 业务需求分析 |
2.3 网络组成分析 |
2.4 拟采用技术分析 |
2.4.1 组播路由 |
2.4.2 IP地址规划 |
2.4.3 服务质量(QoS)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某万吨级海事船通信网络设计与实现 |
3.1 系统总体架构 |
3.2 海事业务网 |
3.2.1 基础网络设计 |
3.2.2 编队宽带通信分系统 |
3.2.3 船机高速数据传输分系统 |
3.2.4 统一通信平台分系统 |
3.2.5 海事综合业务分系统 |
3.2.6 视频会议分系统 |
3.3 航行保障网 |
3.3.1 基础网络设计 |
3.3.2 维护保障信息分系统设计 |
3.3.3 视频监视分系统设计 |
3.4 日常保障网 |
3.4.1 基础网络设计 |
3.4.2 船载手机通信分系统 |
3.4.3 船载IPTV分系统 |
3.5 网络安全 |
3.5.1 概述 |
3.5.2 系统方案设计 |
3.5.3 设备清单 |
3.6 实现与验证 |
3.6.1 基础网络方案的实现 |
3.6.2 基础网络方案验证 |
3.6.3 实现与验证小结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主要指标测试 |
4.1 测试环境 |
4.2 限速方案的选择 |
4.2.1 备选方案 |
4.2.2 备选方案的比较 |
4.2.3 最终的限速思路 |
4.3 Hqos policy pq |
4.3.1 测试一、各优先级队列在不同限速值时限速精度 |
4.3.2 测试二、各优先级队列的限速独立性 |
4.3.3 测试三、各优先级队列的调度方式为pq |
4.3.4 测试四、各pq队列在不同限速值时允许的突发报文数量 |
4.4 QoS gts |
4.4.1 测试一、各优先级队列在不同限速值时的限速精度 |
4.4.2 测试二、各优先级队列的限速独立性 |
4.4.3 测试三、各优先级队列的调度方式为pq |
4.4.4 测试四、各pq队列在不同限速值时允许的突发报文数量 |
4.5 测试结论 |
4.5.1 Hqos policy pq限速 |
4.5.2 qos gts限速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基于SDN的多租户网络私有云环境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架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分析 |
2.1 SDN技术分析 |
2.2 Underlay和Overlay网络技术分析 |
2.3 VXLAN技术分析 |
2.3.1 VXLAN网络模型 |
2.3.2 VXLAN报文格式 |
2.4 VXLAN部署模式 |
2.5 VXLAN数据流分析 |
2.5.1 同子网报文转发 |
2.5.2 跨子网报文转发 |
第三章 多租户网络私有云设计 |
3.1 网络总体设计 |
3.1.1 网络基础设计 |
3.1.2 设备和接口命名设计 |
3.1.3 VLAN和IP设计 |
3.2 物理架构设计 |
3.2.1 物理分层设计 |
3.2.2 物理冗余设计 |
3.3 Underlay网络设计 |
3.3.1 Underlay组网设计 |
3.3.2 Underlay路由设计 |
3.3.3 Underlay安全设计 |
3.4 Overlay网络设计 |
3.4.1 VXLAN设计 |
3.4.2 多租户隔离设计 |
3.4.3 Overlay网络逻辑模型 |
3.5 云网一体化设计 |
3.5.1 云网一体化架构 |
3.5.2 云分区网络业务模型 |
3.5.3 流量模型 |
3.5.4 云业务分区业务自动下发流程 |
第四章 多租户网络私有云实现 |
4.1 网络Underlay层实现 |
4.1.1 设备互联互通 |
4.1.2 设备链路冗余 |
4.1.3 OSPF路由互通 |
4.2 网络Overlay层实现 |
4.2.1 BGP互联互通 |
4.2.2 VXLAN隧道建立 |
4.2.3 VRF域建立 |
4.2.4 静态路由创建 |
4.3 网络安全实现 |
4.3.1 物理防火墙互联 |
4.3.2 创建虚拟防火墙 |
4.3.3 防火墙策略控制 |
4.4 云网一体化实现 |
4.4.1 云网一体化架构 |
4.4.2 云网一体化部署 |
第五章 多租户网络私有云功能验证 |
5.1 环境搭建 |
5.1.1 硬件环境 |
5.1.2 软件环境 |
5.2 创建租户私有云环境 |
5.2.1 创建VDC |
5.2.2 创建VPC |
5.2.3 创建虚拟防火墙 |
5.2.4 创建虚拟服务器 |
5.3 实现租户内及租户间通信 |
5.3.1 租户内通信测试 |
5.3.2 租户间通信测试 |
5.4 新架构使用情况 |
5.4.1 网络部署效率 |
5.4.2 网络运维展示 |
5.4.3 私有云使用情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某数字化园区网络系统与网络安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安排 |
2 某园区网需求分析 |
2.1 网络需求分析概述 |
2.2 园区情况概述 |
2.3 园区网络目标思想 |
2.4 网络设计需求分析 |
2.4.1 基础需求分析 |
2.4.2 核心层与汇聚层需求分析 |
2.4.3 接入层需求分析 |
2.4.4 其他需求分析 |
2.5 网络设计步骤 |
2.6 本章小结 |
3 网络系统与网络安全方案设计 |
3.1 网络设计概述与原则 |
3.2 交换网络设计方案 |
3.2.1 业务内网-交换网络规划设计 |
3.2.2 办公外网-交换网络规划设计 |
3.2.3 智能网-交换网络规划设计 |
3.3 网络安全设计方案 |
3.3.1 业务内网内部安全部署设计 |
3.3.2 办公外网内部安全部署设计 |
3.3.3 各种网络之间安全部署设计 |
3.3.4 安全设备设计思路 |
3.4 IP地址及VLAN规划设计 |
3.4.1 IP地址设计 |
3.4.2 VLAN设计 |
3.4.3 VLAN划分 |
3.5 路由协议选择 |
3.6 QoS方案设计与模型选择 |
3.6.1 IntServ模型 |
3.6.2 DiffServ模型 |
3.7 虚拟化IRF2 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 |
3.7.1 传统园区网络结构及挑战 |
3.7.2 IRF2 技术功能简介与在本网络中的设计 |
3.7.3 基于IRF2 的园区网络架构 |
3.7.4 基于IRF2 的接入 |
3.7.5 基于IRF2 的路由结构和组播流结构 |
3.8 运维管理设计 |
3.8.1 SNMP的典型应用 |
3.8.2 SNMP支持的网管操作 |
3.8.3 带外管理方式设计 |
3.8.4 安全远程维护方式设计 |
3.9 设备选型依据 |
3.9.1 业务内网设备配置要求 |
3.9.2 办公外网设备配置要求 |
3.9.3 智能网设备配置要求 |
3.10 本章小结 |
4 网络系统与网络安全工程部署 |
4.1 IP和 VLAN规划 |
4.1.1 IP地址与vlan规划说明 |
4.1.2 业务内网IP地址与vlan规划 |
4.1.3 办公外网IP地址与vlan规划 |
4.1.4 智能网IP地址与vlan规划 |
4.2 管理IP规划 |
4.2.1 业务内网管理IP地址 |
4.2.2 办公外网管理IP地址 |
4.2.3 智能网管理IP地址 |
4.2.4 安全设备管理IP地址 |
4.3 路由交换网络架构部署 |
4.3.1 核心层交换机关键配置部署 |
4.3.2 汇聚层交换机配置 |
4.3.3 交换机基础配置 |
4.3.4 QoS部署方案 |
4.3.5 路由器基本配置 |
4.4 网络安全配置部署 |
4.4.1 防火墙配置 |
4.4.2 入侵检测配置 |
4.4.3 上网行为管理配置 |
4.5 基于SNMP协议监控部署 |
4.5.1 设备上SNMP部署 |
4.5.2 网络管理服务器部署 |
4.6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与结果 |
5.1 测试概述 |
5.2 测试原则 |
5.3 测试方案 |
5.4 测试项目 |
5.4.1 网络系统连通性测试 |
5.4.2 QoS功能测试 |
5.4.3 网络设备可靠性测试 |
5.4.4 网络安全性测试 |
5.4.5 网络管理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IPv4/IPv6双协议栈的企业园区网络设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IPv4与IPv6应用现状分析 |
1.3 本项目的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协议与技术介绍 |
2.1 IPv4协议与地址 |
2.2 IPv6协议与地址 |
2.3 IPv4与IPv6分组首部的比较 |
2.4 IPv6地址的使用 |
2.4.1 全球单播地址 |
2.4.2 本地链路地址 |
2.4.3 组播地址 |
2.5 IPv4到IPv6过渡技术 |
2.5.1 隧道技术Tunnel |
2.5.2 协议转换技术 |
2.5.3 双协议栈Dual Protocol Stack |
2.6 局域网常用网络技术 |
2.6.1 VLAN |
2.6.2 MSTP |
2.6.3 链路聚合 |
2.6.4 OSPFv2与OSPFv3 |
2.6.5 VRRP |
2.6.6 DHCP与DHCPv6 |
2.6.7 NAT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园区组网需求分析 |
3.1 业务与功能需求 |
3.2 非功能性需求 |
3.3 技术目标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网络组网方案设计 |
4.1 网络结构设计 |
4.1.1 网络层次设计 |
4.1.2 冗余的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
4.2 模块化网络设计 |
4.2.1 交换模块设计 |
4.2.2 路由模块设计 |
4.2.3 其他应用设计 |
4.3 逻辑地址设计 |
4.3.1 IPv4的VLSM寻址方案设计 |
4.3.2 IPv6地址寻址方案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网络的仿真 |
5.1 交换模块实现 |
5.1.1 VLAN虚拟局域网 |
5.1.2 链路聚合 |
5.1.3 MSTP多生成树协议 |
5.2 路由模块实现 |
5.2.1 VLAN之间互相通信 |
5.2.2 OSPF开放最短路径优先路由协议 |
5.2.3 VRRP虚拟路由冗余协议 |
5.3 其他应用模块 |
5.3.1 NAT网络地址转换 |
5.3.2 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
5.4 IPv6部署 |
5.4.1 启用IPv6协议 |
5.4.2 运行OSPFv3路由协议 |
5.4.3 部署DHCPv6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组网方案测试与验证 |
6.1 DHCP与DHCPv6功能 |
6.2 不同VLAN之间通信 |
6.3 访问外部站点情况 |
6.4 MSTP多生成树 |
6.5 VRRP虚拟路由冗余协议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网络设计中的IP地址规划(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NS3的学校机房网络设计与实现[J]. 张俊玲. 电子测试, 2021(17)
- [2]基于H3C Cloud Lab的企业网络设计与仿真[J]. 邱鹏,霍瑛,蒋悦.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0(10)
- [3]株洲联通基于PON网络的DCN网络优化的研究[D]. 樊岳峰. 南京邮电大学, 2015(02)
- [4]某高职院校校园网改造方案的设计与实施[D]. 颜光.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5]基于层次化模型的敏捷校园优化方法[D]. 马骏.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6]一种计算机网络系统深化设计[J]. 王聪颖,朱文秀. 自动化与仪表, 2019(09)
- [7]某万吨级海事船通信网络方案设计与实现[D]. 韩凯.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8]基于SDN的多租户网络私有云环境设计与实现[D]. 曹晨. 苏州大学, 2019(02)
- [9]某数字化园区网络系统与网络安全的设计与实现[D]. 王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10]基于IPv4/IPv6双协议栈的企业园区网络设计与仿真[D]. 谢文娜. 厦门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