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门领导人会见西马伊·阿马特

也门领导人会见西马伊·阿马特

一、也门领导人会见司马义·艾买提(论文文献综述)

何帆[1](2019)在《框架理论视阈宁夏回族自治区形象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中国民族报》与《宁夏日报》(2000-2018)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关于区域形象建构问题关乎该地区软实力的增强,地区形象的传播如今对于每个城市来说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地区形象的宣传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对地区形象的塑造,挖掘该地方与其他城市不同的文化符号,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是宁夏回族自治区。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产生全球化与本土化、多元化和一体化、多样性与单一性、“去政治化”与“文化化”等多种议题,如何处理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关系,政府如何引导民族地区的发展方向,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加之,宁夏回族自治区在2018年正值成立60周年,从西海固“不食之地”曾经“苦瘠甲天下”到“天下黄河富宁夏”,再到如今“塞上江南”、“鱼米之乡”,各项事业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宁夏多地区现已摘掉了“贫困帽”,这离不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脱离苦海,取得的伟大革命胜利;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追赶超越,走过改革开放的40年。对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媒介形象建构研究同时也是对近几十年发展结果的呈现。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笔者发现运用框架理论对于某地区、人物或某一特定群体整体形象建构的研究有不少,但关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形象建构的文献几乎没有。本研究着眼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该地区2017年末常住人口681.79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36.31%,同时关注到改革开放40周年暨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这一时间点,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和戈夫曼的“框架理论”的理论视角出发,运用定量及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即对“人民日报”、“中国民族报报”和“宁夏日报”三家报纸抽取样本后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有关宁夏的新闻内容、报道方式、新闻数量、报道主题、新闻体裁等方面进行对比,定性即对文本话语、报道内容、选题倾向、策略偏向、立场态度等微观层面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及分析,同时综合运用深度访谈、问卷调查、个案研究对新闻主流媒体中展现出的宁夏政治形象、经济形象、文化形象、社会形象、生态环境形象进行总结,最后提出了一定的发展策略。全文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介绍该文章选题背景有其历史渊源与现实孕育,其次是其研究目的与意义并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综述,然后分析了研究的难点,关键点和创新点。指出框架理论视闽下新闻媒体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形象建构研究可以说是首次尝试。第二部分为第一章,是在框架理论视阈下对有关宁夏回族自治区报道进行分析,从报道的时间和数量,报道的主题,新闻类型和信息来源,介绍了“人民日报”、“中国民族报”和“宁夏日报”的报道框架,并且对“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报道进行个案研究。第三部分为第二章,具体对框架理论视阈下宁夏回族自治区形象的建构进行议题分析,从政府领导工作、西部大开发与政法改革展现出宁夏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的政治形象;从中阿经贸论坛与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呈现出不沿边、不靠海,经济相对滞后,但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的经济形象;从教育、文学、文艺活动、旅游、传统节日、美食六个方面显示多民族文化形象,但仍必须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社会和谐,保障民生,民族团结,宗教与和谐,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社会形象;从“苦瘠甲天下”到“塞上江南”,生态建设成效显着,巩固扩大“人进沙退”成果的生态环境形象。第四部分为第三章,分析宁夏形象建构中存在宣传意识不强、传播途径与方式单一、传统媒体报喜不报忧、受众对媒体信息误读问题的存在。第五部分为第四章,针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区情以及新闻媒体的具体报道,文章提出了(1)增强城市形象塑造意识(2)政府坚持正确舆论导向(3)把握城市传播基本原则(4)发展文化传媒产业,增强城市影响力(5)传者与受众双向互动传播(6)利用与发挥微视频传播优势(7)细分目标受众群实施分众传播(8)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传播城市正能量的发展建议。第六部分为结语,是对全文的概括与总结。对比分析过去的18年里“人民日报”、“中国民族报”和“宁夏日报”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报道主题倾向和报道话语策略,深入探讨新闻媒体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报道的视角和取向。并总结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传播地区优秀文化是我们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宁夏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继续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共同努力,建设一个开放,和谐,繁荣,美丽的宁夏。

蒋静飞[2](2018)在《中阿合作论坛与21世纪中阿关系研究》文中认为2004年1月正式成立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简称“中阿合作论坛”),是推动中阿关系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这个多边合作机制的创立,标志着中阿关系步入机制化建设的新阶段,也为我们研究21世纪中阿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中阿合作论坛”的设立是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着眼于中阿关系长远发展的重大举措,在全球化日益凸现的新时期极具战略意义。论坛成立至今已有14年的历史,在运行过程中,机制建设逐步完善,紧贴不同时期中阿双方的不同需求,为中阿政治、经济、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框架。可以说,“中阿合作论坛”是服务于中阿关系发展的综合性平台,对于中阿务实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推进作用。21世纪以来,中阿友好关系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成为“南南合作”的一个典范。本论文以“中阿合作论坛”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对“中阿合作论坛”成立前中阿关系的历史与现实、论坛成立的背景和过程、论坛主要相关文件、论坛机制及相关活动、中阿合作模式与阿拉伯国家和其他国家合作模式的异同等进行全景式考察,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维度对21世纪中阿关系的发展做全面、综合的研究与评估,以期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本论文由绪论、正论五章和结语构成。绪论部分主要讲述选题意义,简述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主要的创新点与难点、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正文部分的第一章回顾了“中阿合作论坛”的缘起和创立。“中阿合作论坛”的成立,是新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传统友谊的历史积淀,是对21世纪初变幻多端的国际形势的积极应对,是中阿相互多样化利益诉求的现实选择。成立“中阿合作论坛”的设想最早源于阿方,但得到中方积极回应,同意“分阶段、有步骤地建立‘中阿合作论坛’”。最后在阿方草案基础上,各自拟订了文件草案。在中阿双方的共同努力和筹备下,“中阿合作论坛”于2004年1月30日正式成立。第二章主要研究“中阿合作论坛”的机制建设。“中阿合作论坛”在14年的发展过程中,正规化、机制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部长级会议为引领机制,以高官委员会为执行机制,以中阿企业家大会、专题经贸研讨会、中阿能源合作大会、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中阿友好大会、中阿互办文化节、中阿新闻合作论坛、高教与科研研讨会、环境保护合作等十余个定期或不定期的合作机制为协同机制的框架。本章对这些机制进行分类,分析论坛的主要会议文件、介绍论坛机制的相关活动,并对论坛的机制成效进行评估,分析其特点及局限,同时阐述外界对其评价。第三章主要研究“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阿关系的迅速发展。自论坛成立以来,推动中阿关系经历了三次飞跃:2004年论坛成立之际,首届部长级会议确立了中阿“平等、全面合作的新型伙伴关系”;2010年“中阿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宣布中阿关系升级为“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中阿战略合作关系”;2014年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一带一路”构想正式纳入中阿合作的议题,中阿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推进构建互利互惠、共谋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本章对论坛成立后中阿关系的三个阶段,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做客观、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第四章主要从比较的视角,通过案例分析法,对当前阿拉伯国家参与的国际合作机制类型进行研究并阐明其对中阿合作机制建设的启示。本章把当前阿拉伯国家参与的国际合作机制分为阿拉伯联盟参与的整体合作机制、阿拉伯地区区域组织参与的局部合作机制、阿拉伯世界特定国家的对外合作机制这三大类,并列举典型案例对这三类合作机制进行分析,通过与中国对阿合作机制的对比,分析各自特点,揭示其对中阿合作机制建设的启示。第五章主要研究“中阿合作论坛”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中阿关系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揭示“中阿合作论坛”的建设要深化战略、突出创新、务求实效,并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抓住时代主题,提升合作效能。

王圆圆[3](2017)在《包尔汉爱国主义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包尔汉·沙希迪(1894-1989)是伟大的爱国者、维吾尔族人民的杰出代表、着名的社会活动家、学者,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他一生饱经风雨沧桑,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也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由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在各项事业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包尔汉的爱国主义思想主要表现为:坚定的爱国爱疆的立场、对新疆历史的正确认识并坚决反对歪曲新疆历史、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决维护民族团结等方面。论文主要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主要介绍该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对包尔汉爱国主义思想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重、难点以及创新点。第二部分是对爱国主义的概述,主要论述爱国主义的基本定义以及爱国主义在新疆的特殊含义。第三部分主要是对包尔汉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作以概述。该部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回顾包尔汉少年归国至和平起义前的主要经历,是其爱国主义思想积累的重要过程;其次阐述包尔汉在新疆和平解放时期的贡献,从中看出包尔汉爱国主义思想的提升;再次简单介绍建国后包尔汉的主要事迹,体现出其爱国主义思想的飞跃;最后介绍包尔汉的主要学术成就及学术成果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第四部分是对包尔汉爱国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进行解读,是论文的核心部分,该部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从爱国爱疆、立场分明;坚决与歪曲新疆的历史的行径作斗争;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决维护民族团结等方面来解读包尔汉的爱国主义思想。第五部分是包尔汉爱国主义思想的启示,主要从加强民族团结和各民族之间的信任;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的作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充分利用现有平台来宣传爱国主义,加强新疆各族人民的爱国意识等方面来进行论述。本论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历史唯物主义与史论结合的方法来解读和挖掘包尔汉的爱国思想。本论文的研究对当前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疆的稳定与民族团结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希望本论文对今后其他研究包尔汉及爱国主义的学者有所裨益。

丁俊[4](2016)在《中国穆斯林国际交往的历史传统与现实意义》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穆斯林及中国伊斯兰教界的国际交往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千百年来,中外穆斯林在经济、文化以及宗教领域一直保持着联系,往来不绝。中国穆斯林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交往、交融的历史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穆斯林及中国伊斯兰教界的国际交往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交往领域不断拓宽,交往层次显着提升。今天,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形势下,中国伊斯兰教界和各族穆斯林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加自信的精神开展国际交往,对于弘扬伊斯兰教的和平精神,抵御和防范各种极端思想的流布,增进中国穆斯林与世界各国穆斯林之间的友谊,弘扬"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促进中国人文外交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罗龙秀[5](2014)在《网络时代通讯社角色的嬗变 ——以新华社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网络时代,新的传播环境与传播特性应运而生。网络时代信息海量,获取便利,且新闻报道形式多媒体化,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与压力。作为我国国家通讯社与世界通讯社,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新华社与时俱进,积极应对。通过对《新华每日电讯》1996年5月第二周与2013年同期新闻报道的对比及其他新华社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研究发现,进入网络时代后,新华社传播渠道、产品与服务及服务对象均发生了变化。新华社多方拓展新媒体业务,建设新的传播渠道;大力开展信息产品建设,形成了种类丰富、层次多样的信息产品体系;服务对象不断扩大,由媒体发展到非媒体,由政府高层拓展到各级领导干部、企事业高层、研究机构及个人,成功地从以新闻产品为中心的消息总汇发展成为了新闻与信息产品并举的信息提供商。同时,新华社新闻产品的新闻传播理念也随着新闻产品的不断完善发生了转变。现如今,新华社的新闻报道体裁更均衡,形式更多样,报道内容日渐扩大、细化,报道对象也日趋丰富,贴近群众生活实际的新闻报道也大量增加,可读性越来越强。

高雅[6](2013)在《中国共产党与阿拉伯国家政党外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党外交作为国家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国家对外友好关系、树立良好国家形象及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开展党的对外交往活动,通过开展政党外交,中国共产党不但提高了自身执政能力,而且为国家外交的拓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突破意识形态的限制,与更多国家的执政党、参政党以及政党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国家外交的各个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阿拉伯国家与中国一贯保持友好的外交关系,在中阿国家外交友好发展的同时,中阿政党外交不断深入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与众多阿拉伯国家政党相继签订友好合作协议,双方逐步建立多领域、全方位、深层次的政党外交关系,成为促进中阿友好关系深入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传统的阿拉伯社会同样面临重大的转型和变革,政党组织作为一支新的政治力量正在阿拉伯社会崛起。把握阿拉伯国家政党的发展方向,积极开展中阿政党外交,对促进中阿友好合作、维护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的长远利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政党外交的发展进程及其现状,分析中阿政党外交所取得的主要成就与不足之处,并在总结经验与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对应之策。目的在于从中阿政党外交的案例中总结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党外交的方式、规律、特点、经验,塑造和维护中国共产党在阿拉伯国家的良好形象和声誉,推进双方政治互信、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加强同阿拉伯国家互动与合作,维护我国在能源、经济等领域的海外利益。

阿卜杜拉·萨利赫·萨阿迪[7](2012)在《新中国与阿曼关系的历史与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新中国与阿曼建立外交关系以来,双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是历史上数千年友好合作关系的延续。通过高层领导人和其他领域的互访,双方增进了各领域交流,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持一致或类似观点,珍惜彼此慷慨的援助以及在解决国际事务中的协调和支持。双方通过"中阿合作论坛"和中国与海合会战略对话等机制,在经济、贸易、文化、公共卫生及其他领域的互利合作拥有巨大潜力,使两国关系从传统友谊走向新兴合作伙伴。

顾坚[8](2012)在《中阿关系中的双边认知(1949-2009)》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题为“中阿关系中的双边认知”,旨在从认知层面较为系统和深入地考察1949-2009这60年间中国和阿拉伯世界的关系。中国与阿拉伯的关系源远流长,历史上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曾是连接双方的纽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阿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经过60年的发展,中阿关系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达到了新高度。学术界对于中阿关系给予了持续的关注,但目前的探讨和研究或是停留在历史层面,更多是对史实的还原与再现;或是聚焦于现实问题,致力于对中阿关系中的热点加以评论、跟踪和展望,对双方关系的深度考察和探讨还显得薄弱。本文的着力点在于将认知学运用于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尝试运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中国—阿拉伯的双向认知,以及对双边关系的影响。论文首先从认知心理学的范畴,对认知的概念、表现、层次、影响因素加以辨析,指出认知是感觉输入的变换、减少、解释、贮存和恢复的全部过程,并尝试将其运用于对国际关系的研究中。论文认为,在国际关系领域,根据认知主体的不同,认知可以分为政府层次、精英层次和民间层次。论文结合案例,分析中阿认知各个层次的特点,指出不同层次之间的互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中阿之间的双向认知,进而影响到外交政策的制定和相互关系的展开。论文认为,国际关系领域中的认知,根据其领域又可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不同的层面。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不同定位,以及不同层面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对对方的认知,进而影响到对对方的政策,以及相互关系的展开。论文认为,在心理学层面影响认知的主要因素包括: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自我调节的平衡过程等,这些因素作用于中阿相互认知,主要体现在:信仰体系(意识形态)、国内政治与国际格局等三个层面。论文以中阿关系的历史演变为基本线索,以搜集的中文、阿文和英文文献为基本依托,以不同时期的典型案例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将1949-2009这60年间的中阿关系区分为1949-1978(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中国改革开放前)、1978-2001(中国改革开放-“9·11”事件)、2001-2009(“9·11”事件以来)等三个时期;分别从政府、精英、民间三个视角,政治、经济、文化、安全四个层面,以及信仰体系、国内政治和国际格局三个角度,对中阿双向认知的内容、特点及其作用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考察。本文的研究结论包括:①中阿认知在层次上的特点为:改革开放以前,政府层次占主导地位,精英层次主要体现为领袖人物和外交官的影响力,民众参与中阿认知还有所不足;改革开放后,民间层次的地位上升,出现了以学者为核心的精英群体;“9·11”事件后,中阿认知呈现出政府主导、精英引导和民众参与的特征;②中阿认知在层面上随着各个时期重心不同,经历了从“政权合法性”向“国家利益为中心”向“国际共同利益攸关体”的演变;③在影响因素上,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意识形态在中阿认知中占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内因素的地位提升,“9·11”事件后,反恐战争引发的国际格局的转型在中阿认知中占据了主要地位。

阿卜杜拉·萨利赫·萨阿迪(Abdullah Saleh Al Saadi)[9](2012)在《阿曼与中国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世界上所有文明,包括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都具有共性,即珍惜友谊、公平和宽容。这些价值观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原则,而且作为人类社会的文化遗产应该得到重视并世代流传下去,唯有如此,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交流才成为可能。阿曼和中国都是伟大的文明古国,其各自文明史均可追溯到数千年前,当时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在促进这两个地区国家的双边贸易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角色。因此,本文旨在详细阐述这两大文明和两个国家的互动关系,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包括:在前伊斯兰时期,这两种文明频繁互动的背后动因是什么?阿曼与中国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是什么?中阿两国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何处?本文还将详细阐述阿曼学者在政府和商业部门中扮演的独一无二的角色,尤其是其与中国开展交流时,其高瞻远瞩、放眼未来的胸怀与视野对双边关系的促进作用。同时,他们还意识到引导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性。本论文还将讨论中阿关系发展的其他方面,以及两国在双边贸易和在经济、科技、艺术、文化等领域的深入合作。本论文首先概述了从伊斯兰教出现后到当代,阿曼苏丹国和古代中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发展;解读中阿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以及阿曼与中国建立贸易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其次,本文详述了中阿自古以来的地缘联系;考察了两国人民有史以来第一次航行的历史背景;最后,本文回顾了阿曼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当前的合作交流关系以及两国关系的发展前景。通过向中东问题专家咨询和收集历史资料,本文以历史事件和合作领域为两大主线,探讨两国在双边政治、贸易、文化和外交事务中频繁互动、密切联系的动因及其特征。本文通过学术研究,试图回答以下学术和现实问题:第一,从前伊斯兰时期到今天,阿曼和中国的关系是如何逐步发展的,贯穿其中的主线是什么;第二,阿曼和中国关系中的地缘因素是什么;第三,阿曼与中国人民历史上第一次航海的背景及其影响如何;第四,阿曼船队向中国购买的第一批商品是什么,反过来,中国船队从阿曼购买的第一批商品是什么;第五,两国历史上在各领域的合作达到了什么程度;第六,阿曼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双边贸易、经济、科技、文化、艺术领域的合作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传播前后中国与阿曼双边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形式和内容有何共同点与差异;第七,当前中阿关系取得了哪些成就,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的结论是,阿拉伯人和中国人的经济联系与航海密切相关,阿拉伯半岛尤其是阿曼港口的东海岸是历史上最活跃的地区。中国早在唐朝时期就通过奢华而又强大的海船引领世界进入航海时代,促进了东亚与中东海上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阿曼以造船闻名,阿曼人长期垄断的技术帮助阿曼航海者进行了环球航行。出于在印度洋的航行和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经济互动的需要,阿曼许多港口当时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瓷器碎片、尤其是在娑哈发现的中国明朝流行的白色和蓝色瓷器。阿曼和中国人民通过深入的纽带联系起来,双边贸易模式为两国人民的发展、进步和繁荣以及文化和知识的交流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新现实主义理论出发,以阿曼与中国关系发展的历史与合作的领域为主线,提出影响阿曼与中国关系发展的五个主要因素——地缘政治、地区秩序、意识形态、领导层与政治结构、国际体系转型,认为阿曼与中国之所以长期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在于双方文明的互动性、经贸上的互补性和政治上的互需性。

吴佩华[10](2011)在《中国红十字外交研究(1949-2009)》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红十字外交,就是在人道主义指引下,中国红十字会以中国政府所签署的国际人道法为依据,积极促进国际合作与友好交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统一安全,推动国际红十字运动健康发展,共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项活动。本文以中国红十字会融入国际社会为线索,在对1949年至2009年共60年间的中国红十字外交历程做全景式描述的基础上,分别对朝鲜战争、中印战争、越南战争和中越战争时期中国红十字外交的过程、内容以及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认为中国红十字外交在战争时期可以发挥“化干戈为玉帛”的功效,并以发展中日、中美关系和加深中苏关系为例,揭示红十字外交在和平状态下促进与加深邦交的“润滑剂”作用。随后,对中国红十字会对外援助(主要是经济援助)进行考察,表明红十字援外外交是政府外交的反映,这在彰显红十字会博爱胸怀的同时,也促进和加深了中国同其他各国之间的友谊。中国红十字外交在维护和促进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统一中,积极贯彻“一个中国”原则,发挥了特殊作用,是和平统一的有力推手。此外,在分析红十字会的特殊性和对其第一届理事会的构成分析基础上,并以中国红十字会促进旅日朝侨归国为例,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红十字外交是中国推行国际统一战线政策的有效形式。总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红十字会继续高举人道主义旗帜,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开展外交工作,承担了在特殊情况、突发事件中以及政府不便出面办理的有关事宜,是中国开展民间外交的重要渠道,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新中国的良好形象,增强新中国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利于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红十字外交属民间外交范畴,与政府外交是“有机的整体,二者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的关系,其地位与作用是其他民间组织所无法替代的。

二、也门领导人会见司马义·艾买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也门领导人会见司马义·艾买提(论文提纲范文)

(1)框架理论视阈宁夏回族自治区形象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中国民族报》与《宁夏日报》(2000-2018)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缘起
        (一) 历史渊源
        (二) 现实观照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综述
        (一) 媒介框架理论研究综述
        (二) 媒体框架理论与形象建构实证研究
    四、研究的难点、重点及创新之处
    五、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内容分析法
        (三) 抽样统计法
        (四) 问卷调查法
第一章 框架理论视阈下有关宁夏的报道分析
    一、《人民日报》有关宁夏的报道框架
        (一) 报道时间及数量
        (二) 新闻体裁及信息来源
        (三) 报道主题
        (四) 词频统计
    二、《中国民族报》有关宁夏的报道框架
        (一) 报道时段及数量
        (二) 报道主题
        (三) 词频统计
    三、《宁夏日报》有关宁夏的报道框架
        (一) 报道时段及数量
        (二) 报道主题
        (三) 词频统计
    四、“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报道个案研究
        (一) 史今回顾
        (二) 新闻文本统计
        (三) 样本分析
第二章 框架理论视阈下宁夏媒介形象议题分析
    一、政治议题
        (一) 政府领导工作
        (二) 西部大开发
        (三) 政法体制
    二、经济议题
        (一) 中阿经贸论坛
        (二) 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
    三、文化议题
        (一) 教育
        (二) 文学
        (三) 文艺活动
        (四) 旅游
        (五) 传统节日
        (六) 美食
    四、社会议题
        (一) 民族团结宗教和顺
        (二) 社会和谐保障民生
    五、生态议题
        (一) 防沙治沙
        (二) 水文资源
第三章 宁夏媒介形象建构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形象宣传意识不足
    二、传播途径与方式较为单一
    三、传统媒体“报喜不报忧”现象
    四、受众对媒体信息误读
第四章 宁夏媒介形象建构策略选择
    一、增强城市形象塑造意识
    二、政府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三、把握城市传播基本原则
    四、发展传媒产业增强传播影响力
    五、传者与受众双向互动传播
    六、细分目标受众群实施分众传播
    七、利用与发挥微视频传播优势
    八、加快城市建设传递城市正能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问卷调查
    附录二: 宁夏回族自治区六十大庆图片
    附录三: 宁夏特色文化元素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2)中阿合作论坛与21世纪中阿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四、研究方法
    五、结构安排
第一章 “中阿合作论坛”的缘起与创立
    第一节 新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传统友谊是论坛建立的历史背景
        一、相互理解和尊重,维护彼此的核心利益
        二、从单一援助到多样化合作,经贸关系发展迅速
    第二节 21世纪初复杂的国际形势是论坛建立的时代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发展对国家间交往方式提出新要求
        二、新世纪中东局势的急剧变化是中阿关系进一步深化的推手
    第三节 中阿双方的多样化需求是论坛建立的现实背景
        一、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需求
        二、阿拉伯国家对中国的需求
    第四节 “中阿合作论坛”的筹备与创立
    小结
第二章 “中阿合作论坛”的机制建设
    第一节 引领机制:部长级会议
    第二节 执行机制:高官委员会
    第三节 协同机制:其他合作机制
        一、经贸能源类合作机制
        二、人文交流类合作机制
        三、可持续发展类合作机制
    第四节 “中阿合作论坛”的机制评估
        一、“中阿合作论坛”的外交类型
        二、历届部长级会议的意义及成绩
        三、“中阿合作论坛”的机制特点
        四、“中阿合作论坛”机制的局限性
        五、外界对“中阿合作论坛”的评价
    小结
第三章 “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阿关系的发展
    第一节 中阿新型伙伴关系:2004~2009年
        一、高层交往互动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加强
        二、经济关系高速发展、合作机制日趋完善
        三、借力论坛框架平台,文化交流不断扩大
        四、加强国际事务合作,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第二节 中阿战略合作关系:2010~2013年
        一、理性应对中东变局,稳妥推进政治关系
        二、经贸关系逆势增长,合作平台愈加完善
        三、文化交往有序开展,深度广度不断扩大
    第三节 中阿“命运共同体”(2014年~至今)
        一、战略互依逐步提升,政治互信全面加深
        二、“一带一路”当为契机,经济务实合作提质增效
        三、文化交流实力推进,民间参与稳步提升
    小结
第四章 当前阿拉伯国家参与的国际合作机制及对中阿合作机制建设的启示
    第一节 阿拉伯联盟参与的整体合作机制
        一、阿拉伯—印度合作论坛
        二、阿拉伯—日本经济合作论坛
        三、阿拉伯联盟参与的其他整体合作机制简要介绍
    第二节 阿拉伯地区区域组织参与的局部合作机制
        一、西地中海“5+5对话”机制
        二、美国—海合会战略合作论坛
    第三节 阿拉伯世界特定国家的对外合作模式
    第四节 对中阿合作机制建设的启示
    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中阿合作论坛”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中阿关系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当前形势下中阿合作面临的机遇
        二、当前形势下中阿合作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指导下的“中阿合作论坛”建设
        一、新气象
        二、新期待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一览表
附录二: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高层领导交往统计表(2004~2017年)

(3)包尔汉爱国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5.3 创新之处
2 爱国主义基本概述
    2.1 爱国主义的基本定义
    2.2 爱国主义在新疆的特殊含义
3 包尔汉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
    3.1 少年时期到新疆和平解放前,爱国主义思想的积累
    3.2 为新疆和平解放奔走呼号,爱国主义思想不断提升
    3.3 建国后包尔汉爱国主义思想的飞跃
    3.4 学术成就及其爱国主义思想内涵
4 包尔汉爱国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4.1 爱国爱疆,立场分明
        4.1.1 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
        4.1.2 热爱新疆,与歪曲新疆历史的行径作坚决的斗争
    4.2 以爱国者的经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4.2.1 关心宗教事业,引导宗教发展
        4.2.2 促进新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友好交往
    4.3 为维护民族团结致力发声
        4.3.1 积极宣传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4.3.2 坚决与民族分裂主义作斗争
5 包尔汉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和启示
    5.1 包尔汉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
    5.2 包尔汉爱国主义思想的启示
        5.2.1 加强民族团结和各民族间的相互信任,推动新疆稳定
        5.2.2 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的积极作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5.2.3 充分利用现有平台,加强爱国主义宣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包尔汉年谱简编
附录2 着名人物对包尔汉的评价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4)中国穆斯林国际交往的历史传统与现实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穆斯林国际交往历史的回顾
二、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伊斯兰教界的国际交往
三、中国穆斯林国际交往的现实意义
    1. 中国穆斯林国际交往是中国人文外交的重要领域和宝贵资源
    2. 中国穆斯林国家交往的良性互动是释放伊斯兰教正能量的有效途径

(5)网络时代通讯社角色的嬗变 ——以新华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关键概念界定
        1.3.1 网络时代
        1.3.2 消息总汇
        1.3.3 信息提供商
第2章 网络时代概述
    2.1 互联网的形成与发展
    2.2 网络时代的特征
        2.2.1 数字化存储
        2.2.2 信息的海量性与共享性
        2.2.3 多媒体传播手段
        2.2.4 即时性
        2.2.5 交互性
    2.3 网络时代对通讯社带来的影响
        2.3.1 “消息总汇”身份受到挑战
        2.3.2 个性化需求待满足
        2.3.3 时效追求更强烈
第3章 新华社的角色衍变:从消息总汇到信息提供商
    3.1 传播渠道变化
        3.1.1 网络时代前
        3.1.2 网络时代后
    3.2 提供产品变化
        3.2.1 新闻产品
        3.2.2 信息产品及服务
    3.3 服务对象变化
        3.3.1 媒体方面
        3.3.2 非媒体方面
第4章 新华社新闻传播理念变化
    4.1 报道方式变化
        4.1.1 体裁形式更均衡
        4.1.2 体裁形式更丰富
        4.1.3 不同体裁组合报道应用更多
    4.2 报道题材变化
        4.2.1 新闻题材更细化
        4.2.2 报道对象更亲民
    4.3 新闻文风变化
        4.3.1 变化之“说什么”
        4.3.2 变化之“怎么说”
    4.4 版面设计变化
        4.4.1 版面设计更规范
        4.4.2 版面布局更美观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新华每日电讯》新闻一览表

(6)中国共产党与阿拉伯国家政党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辞
摘要
导论
第一章 政党外交综述
    第一节 关于“政党外交”的理论阐释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历史回顾
第二章 中阿政党外交的发展进程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中阿政党外交
    第二节 改革开放之后的中阿政党外交
    第三节 二十一世纪的中阿政党外交
第三章 中阿政党外交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阿政党间的政治交流
    第二节 中阿政党间的经济交流
    第三节 中阿政党间的文化交流
第四章 中阿政党外交的绩效评估
    第一节 中阿政党外交的主要成就
    第二节 中阿政党外交的不足之处
    第三节 关于中阿政党外交的几点思考
结语
附 2003 年——2009 年中国共产党与阿拉伯国家政党交往事记
参考文献
附录

(7)新中国与阿曼关系的历史与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一、阿曼和新中国关系:新现实主义分析框架
二、新中国与阿曼的初步接触
三、阿曼与中国外交关系的建立
四、20世纪八十年代阿曼与中国的关系
五、20世纪九十年代阿曼与中国的关系
六、21世纪初阿曼与中国的关系
七、结语

(8)中阿关系中的双边认知(1949-2009)(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价值
        一 理论价值
        二 现实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中阿认知研究概述
        二 中阿认知研究评析
        三 发展良性认知的方式
        四 认知的跨学科性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 历史文献研究法
        二 案例研究法
        三 整体和部分相结合研究的方法
        四 借鉴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会聚性证明法)
    第四节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第五节 论文架构
    小结
第一章 国际关系中的认知
    第一节 认知的概念
    第二节 认知的对象——从个体到国际行为体
    第三节 认知的内涵与外延
        一 认知的内涵
        二 认知的外延
    第四节 认知的研究凭据
    第五节 认知的研究层次
    第六节 认知的影响因素
    第七节 认知心理学在国际关系认知中的应用
    小结
第二章 中阿关系中的认知
    第一节 中阿认知的概念
    第二节 中阿认知的研究凭据
        一 文本
        二 媒体
    第三节 中阿认知的层次
        一 政府层次
        二 精英层次
        三 民间层次
    第四节 中阿认知的影响因素
        一 信仰体系
        二 国内政治
        三 国际格局
    小结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中阿认知(1949-1978)
    第一节 历史背景
    第二节 中阿认知的表现
        一 政治层面的中阿认知
        二 安全层面的中阿认知
        三 经济层面的中阿认知
        四 文化层面的中阿认知
    第三节 典型案例
        一 中国对于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运动的态度
        二 中国对前四次中东战争的态度(1948-1973)
        三 1971 年中国重返联合国与阿拉伯世界
    第四节 本时期中阿认知的特点
        一 层次—政府主导
        二 层面—政权合法性
        三 影响因素—信仰体系占主导
    小结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后的中阿双边认知(1978-2001)
    第一节 历史背景
    第二节 中阿双方诉求的变化
    第三节 本阶段中阿认知的表现
        一 政治层面的中阿认知
        二 安全层面的中阿认知
        三 经济层面的中阿认知
        四 文化层面的中阿认知
    第四节 典型案例
        一 1983 年穆巴拉克访华
        二 1993 年李岚清的海湾之行
    第五节 本阶段中阿认知的特点
        一 民间、精英层次的上升
        二 层面—国家利益型认知
        三 认知影响因素—国内政治
    小结
第五章 “9·11”以来的中阿认知(2001-2009)
    第一节 历史背景
        一 “文明冲突论”
        二 “9·11”事件和美国反恐战争
    第二节 本阶段的中阿认知
        一 政治认知的新特点
        二 安全认知的新特点
        三 经济认知的新特点
        四 文化认知的新特点
    第三节 典型案例
        一 中国对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的态度
        二 中国海军索马里海域护航(2008-2009)
        三 阿卜杜拉国王访华—中沙能源共同利益
    第四节 本阶段认知的特点
        一 中阿认知层次的互动
        二 “利益攸关体”认知
        三 本阶段认知影响因素的变化—国际格局的“催化剂”作用
    小结
结论
    (一)认知在中阿关系中的应用
    (二)中阿认知在层次上的特点
    (三)中阿认知不同时期的重心演变
    (四)中阿认知不同时期的影响因素
    (五)研究心得
附:中阿首脑互访记录
参考文献
    一、 中文文献
        (一)档案文献:
        (二)专着类:
        (三)论文类:
    二、 英文文献
    三、 阿拉伯文文献

(9)阿曼与中国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中文部分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论文选题与研究重点
        第二节 理论价值与政策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一、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二、中国研究成果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历史研究方法
        二、文本解读方法
        三、问卷调查方法
        第五节 章节安排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前阿曼与中国的交流关系
        第一节 唐朝以前的阿曼与中国关系
        第二节 唐朝时期的阿曼与中国关系
        第三节 宋朝时期的阿曼与中国关系
        第四节 元朝时期的阿曼与中国关系
        第五节 明清时期的阿曼与中国关系
        小结
    第三章 新现实主义与阿曼和新中国的外交关系
        第一节 新现实主义分析框架
        第二节 阿曼与新中国外交关系的新现实主义分析视角
        小结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阿曼与中国的全面互动关系
        第一节 新中国与阿曼的初步接触
        第二节 阿曼与中国外交关系的建立
        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阿曼与中国的关系
        第四节 20世纪90年代阿曼与中国的关系
        第五节 21世纪初阿曼与中国的关系
        小结
    第五章 影响阿曼与中国关系的主要因素与两国关系未来
        第一节 影响阿曼与中国关系的主要因素
        一、地缘政治因素
        二、地区秩序
        三、意识形态
        四、领导层与政治结构
        五、国际体系转型
        第二节 中国与阿曼关系中的主要问题
        一、中国与阿曼伊斯兰酋长国关系
        二、中国与“阿曼人民解放阵线”的关系
        三、阿曼与中国台湾的关系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阿曼与中国关系的发展轨迹
        第二节 阿曼与中国关系的未来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关于中阿双方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天津宣言》
    附录二: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公报
    附录三: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2010年至2012年行动执行计划
英文部分
    1 Introduction
        1.1 Focus,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2 Th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 and policy significance of the dissertation
        1.3 Literature survey home and abroad
        1.3.1 Literature survey abroad
        1.3.2 Literature survey in China
        1.4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1.4.1 Historical documentation
        1.4.2 Text analysis
        1.4.3 Survey Research
        1.5 Chapter plan
    2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Oman and China befo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1 The period before the Tang Dynasty
        2.2 In the Tang Dynasties
        2.3 The Song Dynasty
        2.4 The Yuan Dynasty
        2.5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onclusion
    3 Neo-realism and the foreign policy of Oman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3.1 Analytical framework
        3.2 Neo-realism and the foreign policy of Oman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onclusion
    4 The Comprehensive Interaction between Omani-Sino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4.1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arly involvement with Oman
        4.2 The establishment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4.3 The relations between Oman and China in the 1980s
        4.4 The relations between Oman and China in the 1990s
        4.5 The relations between Oman and China from 2000 to present
    5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 problem of Omani-Sino Relations
        5.1 Influencing Factors of Omani-Sino Relations
        5.1.1 Geopolitics
        5.1.2 Regional Order
        5.1.3 Ideology
        5.1.4 Leadership and political structure
        5.1.5 The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system
        5.2 The problem of Omani-Sino Relations
        5.2.1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na and Islamic Emirates of Oman
        5.2.2 China and the "Liberation Front of Omani People"
        5.2.3 Oman and Taiwan keep touch each other
        5.3 Conclusion
    6 Conclusion
        6.1 Summary
        6.2 Some remark for future relations

(10)中国红十字外交研究(1949-200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
    四、基本架构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红十字外交的历程
    第一节 重返国际舞台
        一、基础·前提·任务
        二、恢复巩固在国际红十字组织中的合法席位
        三、“新中国外交的一个窗口”
        四、宣扬中国和平外交的一个渠道
    第二节 迈向国际舞台
        一、迈向国际舞台的必然性
        二、支持各国反对霸权主义
        三、“广交朋友”
        四、国际红十字运动中“大而有影响”的成员
    第三节 融入国际社会
        一、融入国际社会的必然性
        二、率先适应国际格局的转换
        三、备灾·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妇女论坛
        四、推动国际红十字运动深入健康发展
第二章 战争时期的红十字外交:“化干戈为玉帛”
    第一节 朝鲜战争与中国红十字外交
        一、揭露并积极制止美国侵略朝鲜
        二、配合肃清美国在华的影响
        三、派遣红十字国际医防服务队
        四、努力促使战俘问题的合理解决
        五、“推开铁幕的手”
    第二节 中印战争与中国红十字外交
        一、协助遣返印军战俘
        二、主动送还印军阵亡将士的尸骨
        三、“团结与友谊的使者”
    第三节 越南战争与中国红十字外交
        一、越战与中国红十字外交的转向
        二、红十字外交的主要方式与内容
        三、“国家利益的现实选择”
    第四节 中越战争与中国红十字外交
        一、遣返战俘以推动中越关系的发展
        二、协助政府安置印支难民
        三、促进和平稳定的重要因素
第三章 和平状态下的红十字外交:国家间关系的“润滑剂”
    第一节 夯实中日友好关系的基础
        一、协助日侨归国
        二、李德全会长首次访日
        三、协助获得宽赦的日本战犯回国
    第二节 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国红十字外交
        一、助推中美大使级会谈顺利进行
        二、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试剂”
        三、桥梁与动力:红十字外交在推动中美关系发展中的意义及影响
    第三节 中苏友好关系的深化与中国红十字外交
        一、国际社会中的“亲兄弟”
        二、北京苏联红十字医院
        三、深化中苏友谊的纽带
第四章 红十字援外外交:友谊与博爱的见证
    第一节 援外是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援外能反映其外交
        二、对外援助的多角度透视
    第二节 和平与友谊的的见证
        一、拓展加深与非洲的友谊——以援助非洲为例
        二、展示大国形象——以援助印度洋大海啸为例
第五章 祖国统一中的红十字外交:和平统一的有力推手
    第一节 维护“统一”原则的斗争
        一、“初战告捷”
        二、“一个中国”原则得到认可
        三、挫败台湾红十字会欲合法化的图谋
        四、维护统一原则的其他方面
    第二节 在香港澳门顺利回归中的特殊作用
        一、力促香港红十字会顺利回归
        二、接纳澳门红十字会
余论:国际统一战线的有效形式
    一、中国红十字外交是国际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
    二、统战的意向:以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届理事会的构成为例
    三、统战的实效:以促进旅日朝侨问题的合理解决为例
附录1 中国红十字会对外援(捐)助统计表
附录2 中国红十字外交大事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
后记

四、也门领导人会见司马义·艾买提(论文参考文献)

  • [1]框架理论视阈宁夏回族自治区形象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中国民族报》与《宁夏日报》(2000-2018)为例[D]. 何帆.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2]中阿合作论坛与21世纪中阿关系研究[D]. 蒋静飞.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11)
  • [3]包尔汉爱国主义思想研究[D]. 王圆圆. 新疆师范大学, 2017(10)
  • [4]中国穆斯林国际交往的历史传统与现实意义[J]. 丁俊. 西北民族研究, 2016(01)
  • [5]网络时代通讯社角色的嬗变 ——以新华社为例[D]. 罗龙秀. 南昌大学, 2014(02)
  • [6]中国共产党与阿拉伯国家政党外交研究[D]. 高雅.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3)
  • [7]新中国与阿曼关系的历史与现状[J]. 阿卜杜拉·萨利赫·萨阿迪. 阿拉伯世界研究, 2012(04)
  • [8]中阿关系中的双边认知(1949-2009)[D]. 顾坚.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01)
  • [9]阿曼与中国关系研究[D]. 阿卜杜拉·萨利赫·萨阿迪(Abdullah Saleh Al Saadi).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01)
  • [10]中国红十字外交研究(1949-2009)[D]. 吴佩华. 苏州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也门领导人会见西马伊·阿马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