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瑞博思治疗便秘130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娟[1](2020)在《不同药物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对比》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探讨健身消导颗粒和多潘立酮混悬液对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比较。旨在探索一种能有效缓解或解除FD儿童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精神心理状态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方法:搜集自2016年12月至2018年11月天津儿童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患儿,共收集符合罗马IV标准的FD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健身消导颗粒治疗组(观察组)和多潘立酮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健身消导颗粒+L-谷氨酰胺呱仑酸钠颗粒+正确的饮食指导。健身消导颗粒具体服药方法:<1岁,每次2.5g,每日2次;16岁,每次5g,每日2次;>6岁,每次5g,每日3次。在餐间或餐后开水冲服。疗程14 d。对照组:多潘立酮混悬液+L-谷氨酰胺呱仑酸钠颗粒+正确的饮食指导。多潘立酮混悬液具体服药方法:按照0.3mg/kg标准给药,3次/d。就餐前30 min予以冲服。疗程14 d。受试者于基线期(治疗前)、治疗2周和停药后随访8周时接受3次访视,评价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后的主要临床症状(上腹饱胀、腹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饮食减少、大便不畅)积分、各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血清胃肠激素水平、餐前、餐后胃电图参数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基线期症状、病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患儿治疗前的临床症状积分、血清胃肠激素水平、胃动过缓及胃电节律不齐发生情况,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可比性。经过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和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上,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中的各胃肠激素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治疗组用药后的血清胃肠激素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对照组中除5-羟色胺外其他五种胃肠激素(胃动素、胃泌素、生长抑素、神经肽Y、血管活性肠肽)水平变化治疗前后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及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餐前、餐后对比,其胃动过缓及胃电节律不齐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健身消导颗粒治疗组用药后胃动过缓及胃电节律不齐率均明显低于多潘立酮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评价的结果显示健身消导颗粒治疗组患儿的治愈显效率为80%,总有效率为95%,多潘立酮对照组治愈显效率为61.67%,总有效率为90%。两组治愈显效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停药随访8周后,健身消导颗粒治疗组患儿的治愈显效率为78.33%,总有效率为90%,多潘立酮对照组治愈显效率为60%,总有效率75%。组间比较,治愈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多潘立酮混悬液相比,健身消导颗粒可明显改善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增强胃动力,提高治疗有效率。提高患儿生活质量,且疗效持续至停药8周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蔡羽宣(Tsai YuHsuan)[2](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当代文献中针灸对肠道双向调节选穴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使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近10年当代期刊文献中关于便秘、泄泻两类病种的针灸治疗处方,对比分析两类疾病腧穴使用规律。从而为针灸对于肠道双向调节提供证据,为临床的应用提供帮助。方法:分别以“便秘”“针灸”组合、“泄泻”“针灸”组合,为关键词或者主题词,检索2009年-2019年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等文献数据库的中文文献。按照文献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过滤筛选文献。将所纳入的目标文献导入Microsoft Excel分别建立“便秘针灸治疗数据库”和“腹泻针灸治疗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Excel进行频次的统计分析。并将数据导入SPSS Modeler和Gephi并进行关联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对分析后的数据进行总结。结果:1.便秘:便秘的腧穴使用中,单个腧穴的使用较高的为天枢、上巨虚、足三里。关联分析所示,天枢-上巨虚、气海-天枢、肾俞-天枢以及气海-上巨虚-天枢、中脘-上巨虚-天枢、气海-足三里-天枢为常用配伍,腧穴所属归经多为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任脉和脾经,腧穴多分布在胸腹部、下肢部以及背部,特定穴中多为募穴、五输穴以及下合穴。腧穴组合可得出三个腧穴使用社团,社团一包括了气海、大横、关元、中脘、天枢、合谷、归来、下脘、腹结。社团二包括了肾俞、脾俞、胃俞、中髎、次髎、下髎、承山、百会。社团三包括了足三里、三阴交、上巨虚、支沟、大肠俞、太冲、曲池、照海、丰隆、四神聪。2.泄泻:泄泻腧穴的使用中,单个腧穴的使用较高的为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关联分析所示,中脘-天枢、太冲-天枢、上巨虚-天枢、中脘-足三里-天枢、太冲-足三里-天枢、上巨虚-足三里-天枢为常用配伍,腧穴所属归经多为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脾经,腧穴多分布在下肢部、胸腹部以及背部,特定穴中多为募穴、五输穴以及下合穴。腧穴组合可得出三个腧穴使用社团,社团一包括了中脘、神阙、关元、气海、下巨虚、阴陵泉、曲池、大横、合谷、内关。社团二包括了足三里、上巨虚、天枢、太冲、公孙、三阴交、百会。社团三包括了肾俞、大肠俞、脾俞、胃俞、命门。3.便秘与泄泻比较:两者相同腧穴中,天枢、上巨虚、足三里用穴较多,其腧穴多在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任脉和脾经,多分布在胸腹部、下肢部及背部。结论:1.单个腧穴如天枢、上巨虚、足三里等均在便秘和泄泻中使用最多,其自身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2.腧穴的配伍应用在便秘和泄泻的治疗中的差异性体现了针灸理论中的辨证论治,也体现了腧穴的配伍对腧穴调节机体功能的影响。3.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得到的腧穴选用规律,其结果符合中医针灸理论,可为临床用穴提供指导。
严欣[3](2019)在《调督推拿治疗阳虚型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临床试验设计观察调督推拿对阳虚型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阳虚型功能性便秘患者为研究对象共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采用随机对照设计临床试验。观察组采用调督推拿进行治疗,治疗每天一次,1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口服乳果糖溶液进行治疗,前两天30ml/天,早餐后服用,两天后维持15ml/天,1个疗程1周,共2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以中医证候评分及PAC-QOL量表评分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以便秘量表单项症状对两组治疗方法的单项指标优势进行评价;以总疗程结束后4周、8周随访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对两组患者的远期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证候评分、便秘量表评分量表单项症状评分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观察组与对照组经2周疗程的治疗后比较,中医证候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3.治疗2周后、疗程结束后4周、疗程结束后8周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1);4.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PAC-QOL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评分优于对照组。5.便秘量表单项症状比较,观察组在改善排便时间和腹胀方面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排便频率、大便性状和排便困难方面和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6.总疗程结束后4周、8周随访两组患者并进行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结论:1.调督推拿和乳果糖口服溶液在改善阳虚型功能性便秘的中医证候方面均有疗效,调督推拿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疗效优于乳果糖组;2.调督推拿在改善排便时间和腹胀方面疗效优于乳果糖口服溶液;3.调督推拿治疗阳虚型功能性便秘远期疗效优于乳果糖口服溶液,临床疗效的稳定性可能更佳。
李志[4](2019)在《加味增液汤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肠燥津亏证)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观察加味增液汤对小儿便秘(肠燥津亏证)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客观评价桂金贵主任加味增液汤治疗小儿便秘病的优势。并与对照组比较,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的差异。肯定加味增液汤的应用价值,为小儿便秘病的治疗提供更安全、有效、规范的中医治疗。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的便秘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思连康)联合复合维生素B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加味增液汤口服,并于治疗前后对证候进行量化积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加味增液汤治疗小儿便秘属肠燥津亏者方面疗效显着。具体如下:(1)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共30例,痊愈13例,显效9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6%。对照组共30例,痊愈5例,显效3例,有效7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50%。经统计学分析P<0.05,提示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症状改善方面:两组在改善大便性状、排便时间、排便频率、排便困难程度、便后不尽感、腹胀或腹痛感、食欲不振方面均有效,经统计学分析,认为治疗组在改善大便性状、排便时间、排便频率、便后不尽感、食欲不振、夜寐不安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此外经统计学分析提示,对照组在改善夜寐不安方面不起作用,故症状改善方面治疗组整体优于对照组。(3)加味增液汤治疗小儿便秘(肠燥津亏证)疗效肯定,且诊疗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及应用。结论:肠燥津亏证是小儿便秘的常见证型,采用增液生津、润肠通便之法有助于恢复患儿大肠传导功能,从而起到很好的临床疗效。通过本研究证实加味增液汤在治疗小儿便秘肠燥津亏证方面临床疗效确切,且服药过程中无不良反应。为小儿便秘治疗提供了更多的思路与方法。
王永成,毛幸福[5](2018)在《茵陈栀子大黄汤口服治疗糖尿病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讨茵陈栀子大黄汤口服治疗糖尿病性便秘的疗效,将106例糖尿病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予茵陈栀子大黄汤口服治疗,对照组予普瑞博思片口服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总体效果、治疗前后便秘评分及患者依从性。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6.2%,51/53)明显高于对照组(79.2%,42/53),P<0.05。观察组治疗后便秘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茵陈栀子大黄汤口服治疗糖尿病性便秘效果满意。
范文轩,王三虎,黄瑞,胡启洋,白雪冰,宁碧泉[6](2016)在《四磨汤口服液治疗原发性肝癌介入化疗栓塞术后胃肠功能障碍41例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四磨汤口服溶液对原发性肝癌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并接受TACE术后出现胃肠道功能障碍的患者4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予口服四磨汤溶液,对照组口服普瑞博思。比较2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结果]治疗组在术后肠鸣音恢复、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上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四磨汤口服溶液对于TACE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其疗效优于普瑞博思。
赵琪[7](2014)在《电针深刺法治疗重度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及肠肺证候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评价电针深刺治疗重度功能性便秘的疗效及安全性。2通过中医证候量表评分,观察电针治疗重度功能性便秘时,肠系和肺系证候的变化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1文献综述通过对针灸治疗便秘的古今文献检索,讨论电针深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通过对肺与大肠病症相关性的古代和现代文献检索,讨论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针灸治疗、肠肺证候的相互传变及其相关性。2临床研究2.1分组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重度功能性便秘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2.2治疗方法(1)治疗组(电针组)取穴:取双侧天枢、腹结、上巨虚。腧穴定位依据2006年国家标准。操作:针刺天枢、腹结,均采用3寸针,迅速破皮,缓慢地垂直深刺,达腹膜壁层,不捻转。后将电针仪电极分别横向连接双侧天枢穴和双侧腹结穴的针柄。电针刺激参数:疏密波,频率15赫兹,电流强度0.1-1.0毫安,以引起腹肌微颤为度。针刺上巨虚,用1.5寸针,直刺1寸,小幅度提插捻转至得气;留针期间每10分钟行小幅提插捻转一次,共做三次。治疗频率:前两周每周5次,后6周每周3次,连续8周,共治疗28次。(2)对照组(假电针组)针刺部位:双侧天枢旁、腹结旁、上巨虚旁非穴点。天枢旁:同侧天枢和大横连线中点。腹结旁:腹结穴向内水平旁开1寸。上巨虚旁:上巨虚穴水平旁开,在胃经和胆经连线的中点。操作:患者仰卧位,采用1寸针,各点均直刺0.5寸,不进行提插捻转。用特制的电源线将电针仪电极分别横向连接双侧天枢旁和双侧腹结旁的针柄。电针参数:频率15赫兹,电流强度0.5毫安。说明:特制电源线外表如常,中间电线剪断;电针仪显示接通状态,实际不通电。治疗频率同治疗组。2.3观察指标2.3.1便秘疗效指标(1)自主排便(SBM)次数。和基线比较,治疗4周、8周期间的每周SBM增加的平均值。(2)排便困难程度评分。和基线比较,治疗4周、8周期间的每周增加或减少的平均值。2.3.2中医证候量表和基线比较,治疗第4周、第8周末,肠肺证候评分的变化。2.4安全性评价试验期间的不良事件和患者的接受性。结果1便秘的疗效1.1 一般资料及治疗前排便情况比较纳入70例受试者,研究过程中脱落1例,治疗组35例,对照组34例,两组间性别比较采用行X列表的卡方检验,平均年龄、病程、治疗前排便情况比较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各项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自主排便(SBM)次数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检验,球形检验结果为P<0.05,不满足一元方差分析的条件,采用Greenhouse-Geisser的校正结果,考察组内治疗前、治疗4周末和8周末的变化,得到(P=0.000,P<0.01),证明组内不同时点的SB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结果表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P<0.05)。1.3排便困难程度评分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检验,球形检验结果为P<0.05,不满足一元方差分析的条件,采用Greenhouse-Geisser的校正结果,考察组内治疗前、治疗4周末和8周末的变化,得到(P=0.000,P<0.01),证明组内不同时点的困难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结果表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O.01)。2肠肺证候相关性2.1治疗前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治疗前两组间肠肺证候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2肠系证候比较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检验,球形检验结果为P=0.320(P>0.05),满足一元方差分析的条件,得到P<0.01,说明组内不同时点的肠系证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结果表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1)。2.3肺系证候比较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检验,球形检验结果为P<0 05,不满足一元方差分析的条件。采用Greenhouse-Geisser的校正结果,考察组内治疗前、治疗4周末和8周末的变化,得到P<0.01(P=0.000),说明组内不同时点的肺系证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结果表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P<0.05)。2.4肠肺证候总积分的相关性两组数据不满足正态性分布条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肠系肺系证候总分具有很强的正向相关关系(r=0.622,P<0.01)。直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肠系证候总分与肺系证候总分存在很强的正向直线相关关系(P=0.000),回归方程为:肺系总分=9.289+0.411 X肠系总分。3安全性评价试验期间,7例出现针刺后局部瘙痒、疼痛、皮肤瘀青,均在2-48h内消失;电针组患者不适感强于假电针组,但均能被患者接受。证明电针深刺治疗是安全的。结论1电针深刺天枢、腹结,并针刺上巨虚,治疗重度功能性便秘安全有效。2便秘可引起肺系证候,当电针深刺治疗便秘改善肠系证候的同时,肺系证候也得到相应缓解,并且肠、肺证候的改善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李莎[8](2013)在《糖尿病胃肠病中西医研究概况》文中提出糖尿病胃肠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病变可发生在从食管至直肠的消化道各个部分,包括食管功能障碍、糖尿病胃轻瘫、糖尿病合并腹泻或大便失禁、糖尿病性便秘等。其确切病机尚不完全清楚,现有研究表明可能与糖尿病神经病变、高血糖及代谢紊乱、血清胃肠激素异常、微血管病变、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临床仅部分患者有症状表现,部分患者功能性改变需相关检查才能发现。糖尿病胃肠病不仅增加患者痛苦,且影响营养物质和降糖药物吸收,加大了血糖的控制难度,加剧其他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因此该病的及早发现和防治,对糖尿病病情的控制,延缓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西医在治疗上,多采取糖尿病基础治疗,在平稳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对症治疗胃肠功能紊乱,如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对症止泻药、润肠通便或泻下药,及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治疗,临床取得一定疗效。中医无糖尿病胃肠病对应病名,根据其典型症状,将糖尿病胃肠病归属于中医“痞满”、“呕吐”、“泄泻”、”便秘”等范畴。认为其病因为素体脾胃肝肾失和,加之饮食不节、七情不畅。中医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手段多样,如中药、针灸、按摩、灌肠、贴敷、穴位注射、埋线等,大量研究证实,中医疗法可弥补西药长期使用易产生耐药性及副作用明显,停药复发率高等缺陷,且能改善血糖控制情况,调节代谢紊乱。中医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疗效明确,但同时,须尽快规范病名及诊断标准,统一疗效评价标准,以利于后续临床诊疗和实验研究。应进行大范围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统计发病率,研究当代证型分布,发掘常见证型,进一步阐明病机,总结用药规律,便于临床推广应用。制作符合中医特定证型的动物模型,使基础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且便于向临床转化,利于中医中药在国际上的交流、推广。中医药作为我们民族的伟大宝库和遗产,值得我们更加努力去学习、继承和发扬,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本文共参考相关书籍和中英文文献共163篇,其中包含中医各类研究及经验总结83篇,西医类研究80篇,其内容涉及流行病学、病因病机、西医诊断治疗、中医辨证治法及方药和实验研究等多个方面。本文通过对以上文献进行总结论述,详细回顾了近年来糖尿病胃肠病中西医研究概况,对其相关发病机制研究和中医药治疗近况进行了介绍,同时针对该病研究现状提出了相关问题。
麦玉书[9](2011)在《便秘的现代中医文献整理及循证医学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便秘的确切机制尚未明确,相关研究显示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认为其发生主要与结、直肠动力障碍、盆底功能失调、社会心理因素以及胃肠调节肽异常等有关。便秘既会影响患者食欲及肠道营养的吸收,而且还是诱发或加重结肠癌、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节奏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便秘的发生率逐渐上升。据国外资料报道,慢性便秘的发病率,年轻人为3%,中年人为8%,老年人为20%。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慢性便秘的发病率为6.07%。便秘虽为良性疾病,但它不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其就诊率逐渐增高。治疗本病的方法很多,西医对本病多采用对症治疗,但治疗效果不理想,不良反应较多且容易产生依赖性,并可能导致肠道神经末梢的损害而加重便秘症状。现代中医药通过了解病因,辨证论治,研究出各种治疗方法及方药,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但缺乏规范性。目的为临床中医药治疗便秘用药及方案提供循证学依据,初步得出中医药治疗便秘的推荐用药及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从循证医学的角度,通过规范、严谨、权威的检索策略检索近5年国内外发表的关于便秘中医证治的现代文献,建立权威的便秘中医证治的现代文献数据库,为今后该病的科研与临床研究提供文献依据;通过对近5年的便秘现代文献中便秘的中医症候进行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初步得出便秘的中医症候分布及辨证规律,为该病证候规范化研究及建立证候表征体系提供研究思路,为今后临床中医治疗便秘提供依据;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全面了解其临床科研方法学的应用状况、存在问题,客观评估研究质量的总体水平,科学评价中医药在治疗便秘的临床研究结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寻求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更优方案。结果本文对57篇文献中的4245例便秘患者进行信息采集。结果采集得证型17种、症状62个、中药88味,应用主成分分析证实这些症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过聚类分析划分类群,并结合临床实际归纳描述常见证型的主要症状及中药用药情况。通过本研究,可初步得出以下结论:①便秘患者证型可分为热秘证(实热证)、气虚证、气秘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②主要症状以大便秘结、大便干、大便次数减少、排便时间延长最多见,为主症,总结舌脉象,以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为最多见;通过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合临床将症状归为6个类群,即6个主要证型;③中药的运用以火麻仁、当归、白芍最为多见,同时通过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合临床专业知识判断,及结合频数分析结果可把中药归类为6个主要证型的常用中药。以上结果与目前中医学教材基本相符。但中医药治便秘文献存在以下不足:①RCT文章不足;②阳性结果过高;③对照组使用的药物类型过多,即非特异性药物作为对照,且治疗的方法也很多种,影响疗效评价;④许多研究仅涉及疗效,而忽略了副作用;⑤大多数着眼于近期疗效,对远期疗效不够重视。结论在检索过程中,检索人员应该要有清晰的思路,严谨制定整个检索过程的每个步骤,通过良好的逻辑性紧密连接起来,根据检索情况调整检索策略,提高检全率。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中医治疗便秘的疗效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临床研究的质量较低,得出的结论缺少说服力,不能成为临床上指导治疗的证据,因此尚不能得出中医治疗便秘的治疗标准,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需要我们运用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的方法进行严格设计、衡量与评价,取得科学的结论,得出中医治疗便秘的治法治则及用药证据,总结出中医治疗便秘的治疗标准和方案,指导临床实践,提高疗效。
吴宗英[10](2006)在《促胃肠动力药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系统评价》文中提出背景: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患病率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对于FD的治疗目前缺乏有效的手段。目前促胃肠动力药已用于治疗FD多年,但对促胃肠动力药物的确切疗效尚无明确的定论。 目的:评价促胃肠动力药物(包括胃复安、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托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证据,并为促胃肠动力药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思路。 资料和方法:制定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全面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2006年第2期)、MEDLINE或PubMED(1978-2006年)、Embase(1978-2006年)、ISI(2000-2006年)、OVID数据库(1978-2006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1978-2006年)、维普中刊数据库(1989-2006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6年)、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1978-2006年)。手工检索4种相关中文期刊、相关会议论文集及所有检索到试验的参考文献。由两位研究者独立地对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并进行交叉核对。如有
二、普瑞博思治疗便秘130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普瑞博思治疗便秘13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药物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一、儿童 FD 的特点 |
二、儿童 FD 的临床检查 |
三、儿童 FD 的治疗 |
一、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临床用药 |
1.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1.3 主要试剂 |
1.1.4 试剂的配置 |
1.2 研究方法 |
1.2.1 临床资料 |
1.2.2 诊断标准 |
1.2.3 纳入标准 |
1.2.4 排除标准 |
1.2.5 复发定义 |
1.2.6 研究设计方法 |
1.2.7 临床治疗方法 |
1.2.8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
1.2.9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
1.2.10 不良反应 |
1.2.11 随访 |
1.2.12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方法 |
二、结果 |
2.1 两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基线情况 |
2.2 两组临床观察指标对比 |
2.3 两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对比 |
2.4 不良反应评价和随访 |
三、讨论 |
3.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 |
3.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用药 |
3.3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不同胃肠激素之间的关系 |
3.4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胃电节律之间的关系 |
3.5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用药后的安全性评价和随访观察 |
3.6 总结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2)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当代文献中针灸对肠道双向调节选穴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针灸双向调节研究概况 |
1.1 针灸双向调节效应的概念 |
1.2 针灸双向调节的古籍记载 |
1.3 针灸双向调节效应在不同系统中的应用 |
1.4 针刺对机体双向调节的影响因素 |
2. 数据挖掘方法简介 |
3. 数据挖掘在针灸领域的应用现状 |
4. 针灸治疗便秘和腹泻现状 |
4.1 便秘概述及针灸治疗现状 |
4.2 泄泻概述及针灸治疗现状 |
4.3 便秘和腹泻与针灸双向调节 |
第二部分 针灸对肠道运动双向调节的腧穴配伍规律研究 |
1. 研究方法与步骤 |
1.1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1.2 数据库的建立 |
1.3 数据分析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便秘腧穴使用规律分析结果 |
2.2 泄泻腧穴使用规律分析结果 |
2.3 便秘和泄泻腧穴挖掘数据比较 |
3. 讨论 |
3.1 针灸对肠道的双向调节作用 |
3.2 单个腧穴的双向调节作用 |
3.3 腧穴配伍的治疗意义 |
3.4 腧穴社团划分对临床的应用价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调督推拿治疗阳虚型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功能性便秘的认识 |
1.1 便秘的中医命名 |
1.2 中医对便秘的病因病机认识 |
1.3 便秘的中医分型 |
1.4 便秘的中医治疗方法 |
2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便秘的认识 |
2.1 功能性便秘的定义和分型 |
2.2 功能性便秘的流行病学调查 |
2.3 功能性便秘与肠易激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
2.4 功能性便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2.5 功能性便秘的现代疗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及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治疗方法 |
2.3 疗效观察指标 |
2.4 生活质量指标 |
2.5 安全性评价 |
2.6 疗效评定标准 |
2.7 统计方法 |
3 数据分析 |
3.1 基本资料 |
3.2 临床结果数据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督脉和便秘的关系 |
2 调督推拿术 |
3 导师对阳虚型便秘的认识和诊治经验 |
4 观察组手法的现代医学依据 |
5 与督脉相关之临床应用 |
6 研究结果分析 |
7 问题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推拿治疗便秘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和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加味增液汤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肠燥津亏证)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部分 |
一、资料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3 诊断标准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3.2 中医诊断标准 |
3.2.1 中医辨病标准 |
3.2.2 中医辨证标准 |
3.2.3 症状量化标准 |
4 病例选择标准 |
4.1 纳入标准 |
4.2 排除标准 |
4.3 中止、退出标准 |
5 治疗方法 |
6 疗效评价标准 |
6.1 西医疗效评价标准 |
6.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
7 安全性评价标准 |
8 统计学分析 |
二、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比较 |
2 观察指标比较 |
3 两组疗效评价 |
三、讨论 |
1 研究背景及流行病学 |
1.1 研究背景 |
1.2 小儿功能性便秘的流行病学研究 |
2 中医学对小儿便秘的认识及专方分析 |
2.1 病名研究 |
2.2 中医病因分析 |
2.3 中医病机分析 |
2.4 中医证型分析 |
3 专方分析 |
3.1 导师专方分析 |
3.2 专方论治依据 |
3.2.1 从“肺与大肠相表里”论治便秘的理论依据 |
3.2.2 增液汤为基础方的临床应用 |
4 西医对小儿功能性便秘的认识 |
4.1 西医病因 |
4.1.1 遗传因素 |
4.1.2 饮食习惯 |
4.1.3 肠道功能紊乱 |
4.1.4 精神因素 |
4.1.5 内分泌因素 |
4.1.6 胃肠激素异常 |
4.2 西医发病机制 |
5 中西医治疗小儿便秘的研究进展 |
5.1 中医治疗进展 |
5.1.1 中医内治法 |
5.1.2 中医外治法 |
5.2 西医治疗进展 |
5.2.1 微生态制剂 |
5.2.2 促胃肠动力药 |
5.2.3 导泻剂 |
5.2.4 维生素制剂 |
5.2.5 饮食结构调整及行为治疗 |
四、结论 |
五、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技术路线图 |
2 病例观察表 |
3 症状体征量化标准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茵陈栀子大黄汤口服治疗糖尿病性便秘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总体疗效:分治愈、好转和无效。 |
1.3.3 治疗依从性: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和不依从。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 |
2.3 治疗依从性 |
3 讨论 |
(6)四磨汤口服液治疗原发性肝癌介入化疗栓塞术后胃肠功能障碍41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疗效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7)电针深刺法治疗重度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及肠肺证候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综述 |
综述一 针灸治疗便秘的研究概况 |
1 古典医籍中的相关论述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疗原则 |
1.4 针灸治疗 |
2 现代研究概况 |
2.1 西医对便秘的认识 |
2.2 中医对便秘的认识 |
2.3 便秘的针灸治疗 |
2.4 针药对照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肺与大肠病症相关性研究 |
1 古代医家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认识 |
1.1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溯源 |
1.2 肺与大肠病症的相互传变及治疗 |
1.3 肺与大肠经的表里同治及表里互治 |
2 现代临床研究 |
2.1 肺与大肠病症的相关性 |
2.2 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针灸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试验 |
1 研究对象 |
1.1 受试者来源 |
1.2 受试者选择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及计算依据 |
2.2 分组 |
2.3 随机及盲法设计 |
2.4 受试者入选和试验评价程序 |
2.5 治疗方法 |
2.6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 |
2.7 安全性评价 |
2.8 统计方法 |
2.9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筛选期基线 |
3.3 疗效评价 |
3.4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研究方案的确定 |
1.1 选题的思路 |
1.2 研究类型的选择 |
1.3 治疗方法的确立 |
1.4 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
2 研究结果的分析 |
2.1 便秘的疗效分析 |
2.2 肠肺证候相关性分析 |
3 创新点 |
3.1 研究思路的创新 |
3.2 评价指标的创新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糖尿病胃肠病中西医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糖尿病胃肠病西医研究概况 |
1、定义 |
2、流行病学 |
3、西医病因病机研究 |
4、诊断 |
5、西医治疗概况 |
糖尿病胃肠病中医研究概况 |
1、古代文献记载 |
2、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
3、分类分型论治 |
4、现代中医诊治经验 |
5、专方专药研究 |
6、针灸治疗研究 |
7、针药结合治疗研究 |
8、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 |
9、其他传统疗法 |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便秘的现代中医文献整理及循证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一、现代医学对便秘的认识 |
(一) 病因病理 |
(二) 临床诊断 |
二、中医对便秘的认识 |
(一) 中医病因病机 |
(二) 中医诊断 |
三、便秘的治疗 |
(一) 西医治疗 |
(二) 中医治疗 |
四、目前便秘的现代中医文献整理现状 |
五、总结及展望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确立检索策略 |
(一) 病名确定 |
(二) 文献检索 |
(三) 检索策略 |
二、文献筛选过程及方法 |
三、文献纳入、排除标准及数据统计分析 |
(一) 纳入研究标准 |
(二) 排除标准 |
(三) 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因子分析 |
四、文献检索结果 |
(一) 检索结果 |
(二) 影响文献检索的因素及应对对策 |
(三) 现代文献检索的一些建议 |
五、文献统计分析结果 |
(一) 一般资料 |
(二) 证型分析 |
(三) 症状分析 |
(四) 中药应用分析 |
六、讨论 |
(一) 主成分分析的应用 |
(二) 聚类分析的应用 |
(三) 研究结果和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促胃肠动力药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普瑞博思治疗便秘130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药物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对比[D]. 李娟.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2]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当代文献中针灸对肠道双向调节选穴规律研究[D]. 蔡羽宣(Tsai YuHsuan).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1)
- [3]调督推拿治疗阳虚型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D]. 严欣.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加味增液汤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肠燥津亏证)临床疗效观察[D]. 李志.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茵陈栀子大黄汤口服治疗糖尿病性便秘的临床疗效[J]. 王永成,毛幸福.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18(05)
- [6]四磨汤口服液治疗原发性肝癌介入化疗栓塞术后胃肠功能障碍41例临床观察[J]. 范文轩,王三虎,黄瑞,胡启洋,白雪冰,宁碧泉.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6(08)
- [7]电针深刺法治疗重度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及肠肺证候相关性研究[D]. 赵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8]糖尿病胃肠病中西医研究概况[D]. 李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10)
- [9]便秘的现代中医文献整理及循证医学研究[D]. 麦玉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
- [10]促胃肠动力药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系统评价[D]. 吴宗英. 四川大学,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