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克罗齐美学的理性成分(论文文献综述)
李圣传[1](2021)在《论朱光潜美学的经验主义立场和路向》文中指出受"朱光潜说"的前置性影响,在讨论和书写朱光潜美学时往往因依循"己说"而落入预定的框架阈限。穿透这一显话语,却不难发掘"明线"之外所掩埋的"经验主义"思想暗线。留英期间,朱光潜对经验主义哲学传统研习甚深,这不仅成为留学归国后修补克罗齐"直觉论"美学的重要思想资源,还是"美学大讨论"中提出"物甲物乙说"的理论基础。英国经验主义作为纵贯朱光潜美学体系的"隐话语"和"暗思想",不但是其译介和理解康德美学的理论眼镜,还是围绕《新理学》和"梅花之辩"与冯友兰、李泽厚等哲学美学家展开论争的立场与方法。探讨朱光潜美学,只有跳出"朱光潜说"这一显话语,方可发掘其思想体系内部潜藏的丰厚复杂的思想蕴涵。
曹丽川[2](2021)在《克罗齐表现主义美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姜智慧[3](2020)在《从纯诗意象到文学意象的演进——论克罗齐的意象观》文中研究说明克罗齐美学中的意象是心灵综合即直觉表现的产物,它不再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本体理念之"象"或上帝之"象",而是一种纯粹精神的图景,克罗齐称之为纯诗意象。纯诗意象关注艺术创造中的主体价值,它的形成是人克服被动性并获得心灵解放的过程,同时也使得艺术摆脱了哲学与神学的桎梏而获得独立。然而,纯诗意象的心灵纯粹性又容易使审美主体陷入人性发展的极端与绝对,从而导致人性的解体与分裂,因此克罗齐晚年提出的文学意象将纯诗意象中一直否定的艺术传达纳入文学创作的范围,使主体心灵直觉与社会文化相互关联,实现了从纯粹精神到个体心灵与社会文明的连接。克罗齐的意象观对于今天的文学艺术创作与批评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即文艺创作与批评既要立足于文学艺术本身,又要以人为本,实现审美主体心灵与社会文化的有效沟通。
姜智慧[4](2020)在《论滕固对克罗齐美学思想的借鉴与发展》文中认为作为中国现代艺术史与艺术学科的奠基者,滕固在其一生的艺术研究中致力于引进西方文艺美学与艺术史思想,为中国文艺美学与艺术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做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是滕固留学日本时最早接触、了解并引进到中国的西方美学家,其"艺术即直觉"的表现论以及有关知识分类与艺术独立的思想对滕固艺术思想的形成具有导向性意义。滕固有关艺术科学的独立、立足于艺术风格的美术史书写以及"至动而有条理"的艺术本质观的形成,都带有克罗齐美学思想影响的痕迹,他在借鉴与吸收克罗齐艺术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注重对于中国传统文艺美学观念的挖掘与阐释,促进了中国传统艺术美学观念的现代转型。
张郁乎[5](2019)在《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儒家维度》文中指出意大利汉学家马利奥·沙巴蒂尼曾对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作过一番评价,直言其"移西方美学之花接中国文艺思想传统(主要是道家)之木"。对此,朱光潜在20世纪80年代数度作出回应,表明自己实则是"移西方美学之花接中国儒家传统之木"。本文对朱光潜思想展开重新考察与梳理,认为其实际上有一个由偏于道家向偏于儒家的发展过程,及至20世纪40年代,其儒家文化立场已经非常成熟、稳固。此时他以儒家的礼乐文化之木接西方近代美学之花,在中西文化互释中阐发儒家礼乐文化的内涵,并寓以自己"美善合一"的人生理想与社会理想。
袁龙[6](2019)在《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研究》文中提出在中国古典诗学和西方现代诗学中,“意象”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20世纪前期,胡适、闻一多、李金发、梁宗岱、戴望舒、艾青、唐湜、袁可嘉、宗白华、朱光潜等人都对“意象”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不约而同、有意识地总结归纳诗歌意象创构与批评的经验,在借鉴西方现代诗学的基础上,融合中国传统意象诗学,吸收心理学等西方现代科学成果,从不同的角度阐释自己对意象的理解。他们关于意象的研究成果构成了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20世纪初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发生与发展受中国古典意象诗学和西方现代诗学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受中国古典意象诗学“贵意”倾向的影响,梁启超等人倡导“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我口”,引新鲜事物入诗,丰富了诗歌意象类型,拓展了诗歌意境,直接影响到白话新诗运动和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发生。另一方面,意象主义诗学在理论上影响了胡适的“影像”论,在创作上影响了胡适的“具体的做法”。白话新诗创作注重意象,促使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意象诗学不断发展和深化。涌现出闻一多的“幻象”论;李金发、戴望舒、梁宗岱汲取象征主义诗学提出的象征主义意象论;宗白华的“动象”论;朱光潜的“直觉意象”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意象诗学在战火硝烟中出现了现实主义倾向,出现了艾青的“生活感觉”论;臧克家的“生活意象”论;唐湜的“诗质”论;袁可嘉的“意象类型”论。虽然20世纪前期中国诗人和学者提出了名称各异的意象论,但他们都意识到“意象”的本体包含“意”“象”二元因素。因此,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在讨论意象的本体问题时,存在“贵意”与“尚象”两种倾向。“贵意”论者认为意象的“意”不但包含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情”“志”等因素,而且包含西方诗学关于文艺创作与欣赏的直觉、想象、联想、理智、灵感等人的主观之“意”的观念。在传统意象诗学和西方现代诗学影响下,“尚象”论者从中西“象”范畴的三大共同特征,即形象性、象征性和变动性来论“意象”之“象”。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还包含意象的创构论与批评论。意象的创构涉及“意”“象”二元关系的理解。在由感而知而行的意象创构过程中,产生了情感生成论和情景交融论两种创构方式。宗白华和朱光潜关于意象和意境关系的论述表明:营造意境是表现动象或创构意象以有限表现无限,实现虚实相生、境生象外的审美追求。意象批评是欣赏者通过作品的意象沟通创造者的情志,对意象进行理解、还原、阐释、评判甚至再创造,实现其艺术价值的创造性活动。在阅读作品、直觉意象的欣赏批评过程中,存在理智、感觉、感觉的心象和共鸣四种心理活动。从事意象批评需具备敏锐的语言领悟能力和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设身处地的同情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广博的学识修养与分析比较的能力。总之,在中西文化汇流的背景下,当时的诗人和学者融合中西意象诗学,构建了集发展论、本体论、创构论与批评论于一体的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它是前辈学者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对当代中国文论研究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孙国梁[7](2019)在《克罗齐美学思想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接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表现主义美学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演进,而克罗齐便是表现主义美学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关于艺术独立性、精神哲学、直觉即表现的美学思想直接或间接启发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建设和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美学是在中西不同社会、文化、学科等背景下相互碰撞、交流、渗透的结果,在当今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我们反思过去中西交流过程中中国美学发展所带来的启迪,本论文旨在通过研究克罗齐美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为当下美学的继续前行提供一种借鉴。“五四运动”之后,克罗齐美学思想逐渐涌入中国,到20世纪40年代末,这种美学思想断断续续直接影响了国内胡梦华、滕固、林语堂、梁宗岱、邓以蛰、朱光潜等,本文从以下七章展开论述。第一章从历史事实出发,论述了克罗齐美学思想传入中国时中国正处于“对人的发现”和“表现主义盛行”的文化氛围,然后梳理了克罗齐美学思想在中国评介、翻译和争论的状况。第二章分析了滕固在克罗齐“直觉”基础上建立起自己关于艺术“内经验”的主张和提倡“现代人中心生命”即文化建设。第三章首先考察了林语堂前期思想中隐藏着克氏美学的因子,之后由于时代、个人因素,林语堂接受传播克氏美学,借此批评当时文学界的不良现象,回归到传统中国的“性灵”观,建立起一种追求“活的个性”和“生活的艺术”的“融合观”。第四章先论述了梁宗岱具有深厚的中学知识体系,重视艺术传达的工具,然后叙述了梁以“意境”理解克氏“直觉”,再论述了梁弥补了克氏对艺术传达工具的片面看法。第五章论述了邓以蛰对克氏“精神哲学”的吸收,使中国本土固有的“书画理论”成为弥补克氏学说在“书画理论”方面的缺失,还论述了克氏“历史复活”观对邓“境遇观”的影响。第六章论述了朱光潜在克氏美学的启发和中国传统知识体系的影响下,从以“直觉”为特征的审美活动、艺术创作论和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三方面建构起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现代美学。第七章从正反两面出发,论述了克罗齐美学思想在中国接受、转化、疏远的本质原因和这种接受状况对当下美学学科建设的意义。
罗常军[8](2014)在《艺术即表现 ——表现主义艺术哲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表现主义艺术哲学占据了20世纪西方美学的重要地位,主要代表人物有贝奈戴托·克罗齐,罗宾·乔治·科林伍德、伯纳德·鲍桑葵、埃德加·卡里特、阿诺·理德。表现主义的核心概念是“表现”,中心论题是“艺术”,根本观点是“艺术即表现”,它既是对西方传统表现理论的系统总结,又开创了一种美学理论的新时代,即艺术哲学新时代。何谓“表现”?厘清这一问题是研究表现主义的前提和基础。“表现”一词在西方文化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史,于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兴起时获得了“情感表现”的含义,并受到广泛关注而成为主流的美学范畴。在美学语境中,表现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作为广义的表现主义,它的兴起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既有一般文化背景,即要求变革的呼声,也有深厚的哲学背景,即主体性哲学的根基,还有现实的艺术背景,即浪漫主义艺术的勃兴。作为狭义的表现主义,即指表现主义艺术哲学,表现在本质上是直觉,与模仿或再现相对,意味着情感表现。表现与直觉、情感和想象结成了天然联盟,展现出与传统的艺术模仿论截然不同的理论特质,拉开了20世纪西方艺术哲学发展的大幕。追问艺术的本质,这是任何一种艺术哲学主张都必然面对且必须回应的根本性问题。表现主义认为,艺术的本质是直觉,而直觉是一种不涉及概念的认识,就心灵赋予物质以形式而言,直觉即表现。艺术即直觉即表现,意味着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不是功利的活动,不是道德的活动,不是概念的知识。艺术活动在本质上是想象活动,而想象是实现情感表现的过程,艺术即创造想象性经验以表现情感。表现情感不是唤起情感,不是描述情感,不是选择情感,不是暴露情感。表现是情感的表现,想象是直觉的对象,情感在表现时转化为形象,形象在直觉时凝聚着情感,美就是使情感变成有形,也就是说,艺术即“形象—情感”的审美表现。艺术是什么决定了艺术有何特征,艺术特征是对艺术本质的阐释和补注。表现主义认为,艺术即直觉即表现即创造想象性经验以表现情感,因此艺术具有如下特征:第一,非依附的自由性。自由是艺术之魂,追求自由是艺术的内在依据。直觉的自主性决定了艺术的自由性,艺术自由具有内在价值。艺术自由不仅意味着作为主体的人是自由的,而且一切艺术欣赏、创造和批评活动均是自由的。第二,非实利的情感性。情感是艺术之所依,表现情感是艺术的内在要求。表现的抒情性决定了艺术的情感性,审美情感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精神因素,超越了现实的功利性,艺术家应追求纯粹感情的成功表现。第三,非真实的想象性。想象是艺术之源,激发想象是艺术的内在动力。想象是艺术的存在方式,艺术家要通过想象眺望审美的自由之境。分类的意义不言自明,但能否对艺术作美学上的分类却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在表现主义艺术哲学中,艺术分类只是其所论及的诸多艺术问题中一个并未被研究者们十分看重的问题,但是随着美学和艺术观念的发展变化,其中一些观点越来越显示出了重要意义。表现主义认为,美学史上诸多关于艺术分类的理论不过是经验的汇集,只有现实意义而没有美学价值。对艺术作美学的分类是不可能的,因为表现没有形态和程度的分别,表现在审美上是平等的,表现形式具有不确定性,表现主体的心灵具有独特性。但是,艺术分类的做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有用性。之所以会有不同的艺术,其原因大抵可以归结为艺术家的秉赋、表现媒介和物质材料各有不同,从而导致了艺术分类的不可避免。综观艺术和美学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美学和艺术家们关于媒介、技巧和天才的观念往往影响艺术风格的变迁,而艺术风格的变化反过来促使美学家反思其哲学观念。表现主义认为,从根本上看,直觉无需外射,表现不必传达,这似乎从哲学上否定了一般艺术创作的可能性。但是,如同其对待艺术分类问题一样,他们也承认,基于艺术追求永恒的内在欲望,一般艺术创作实践不仅不可避免,而且十分必要。表现主义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尽管其阵营内部的某些具体观点不尽相同,但在总体倾向上仍是高度一致的,并回答了艺术传达是否必要、艺术技巧是否必需和艺术天才是否可能等一系列重要的一般艺术创作论问题。总的来说,作为20世纪西方第一个重要的美学流派,表现主义不仅对现代西方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导致了美学的现代性转向,以及艺术研究的本体论转向、主体论转向和语言学转向;也对现代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其独特的理论气质吸引了现代中国美学家们,其诸多重要的美学观念为现代中国美学所认识、质疑、批判和接受;还为现代派艺术高扬主体性、注重情感化和强调自由想象提供了依据、辩护和动力。毋庸讳言,表现主义也存在理论上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否认了物理美或实在美的存在,忽视了艺术的社会目的,怀疑艺术分类的可能性。表现主义还引发了现代艺术哲学中的表现与模仿的主次之争、艺术的自律与他律之争和艺术可否分类之争,这些争论甚至成为了当代艺术哲学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的理论问题。
曹谦[9](2013)在《论康德对朱光潜前期美学的基础性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细读朱光潜1949年前的美学文献基础上,全面梳理了前期朱光潜美学与康德的关系及其变化,证明了康德美学对朱光潜美学思想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影响:虽然朱光潜前期(1949年前)美学呈现出审美心理学的特色,表面上看受克罗齐影响颇为明显,但是这一切都是在接受了康德美学之后的选择性接受。康德美学对朱光潜的基础性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康德非功利—形式主义美学以及"崇高"理论的接受。但是,朱光潜对康德美学并非一直坚信不疑,30年代后半期逐渐怀疑起康德非功利学说的合理性来。但不论是认同还是怀疑,朱光潜始终对康德美学及其哲学体系知之不深,存在着明显的误读。
陆赢赢[10](2011)在《论朱光潜对克罗齐“直觉说”和“文艺伦理观”的接受与超越》文中认为克罗齐——这位对中国20世纪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西方美学家,其直接影响者有朱光潜、林语堂、邓以蛰等,尤其他对朱光潜的理论创新给予了莫大的影响力,所以,研究克罗齐思想在中国的流变、发展过程,应当是一个相当新颖同时又是有着相当难度的课题。本论题以朱光潜与克罗齐美学思想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选定两个切入点:“直觉说”、“文艺伦理观”,拟定从三个方面来展开研究:克罗齐的美学思想概述,朱光潜对克罗齐的接受与超越,朱光潜的人生美学思想特征。在国内学者所涉及到的朱光潜与克罗齐比较的专着及相关论文中,多数学者认为朱光潜受克罗齐的影响而产生了纯美主义的美学思想,因而将朱光潜的“人生论”与“美学思想”割裂开来分析。但我以为朱光潜的理论归宿,却是“人生美学”。人生美学立足人生,关注人生,试图通过美学途径达到改造人生的目的,因而在朱光潜看来,美学是作为一种手段与方式而存在的。正确对待美学问题,真正了解美学观点,并通过审美活动的作用来改造人心,美化人生,才是现代美学的价值与意义所在。这是我将在本文中加以重点阐述的出发点,也恰是朱光潜美学思想独创性所在。将人生与美学联系起来看,实质上是将艺术放在人生的大背景下来解析,也将人生放置在艺术的维度上加以解析。以往的美学家,限于人生谈艺术,否定了艺术,但只限于艺术谈艺术,也忽略了艺术的人本特色,忽视了美学的人学特色。实际上,朱光潜的美学体系,是从人出发的,以人的感性为基点的,将人的活动与人的审美活动扩展到一般所言的社会现实的层面,再深化到社会实践层面,最终并充分肯定了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在审美活动中的地位与源发作用,从而构建成融心理学、社会学与艺术三位一体的美学体系。克罗齐是一个将美学提到独立的高度上加以认识的美学家,也是一个将美学还原到人本主义的原点来考察的美学家之一,朱光潜在精神上继承了克罗齐,那是对“直觉”的接受;更值得注意的是,朱光潜创造性地创立了人生美学,将克罗齐的精神推进一步:如果说克罗齐将美学设定在人的精神活动层面上的话,那朱光潜则将美学定位在人的整体生活层面上,其中包括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所以应该说,朱光潜的人生美学是将艺术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的美学观念,也是将艺术的人本特性充分展示出来的美学观念。本文的研究目标确定为:一,考察朱光潜在接受克罗齐思想呈现的选择取向;二,强调朱光潜在接受克罗齐思想与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时所体现的超越所在。从全文来看,我试图从克罗齐那儿找到朱光潜人生美学思想的来源,并通过朱光潜与克罗齐的比较研究,揭示朱光潜人生美学思想所具有的独创性价值:另外,从中国现代美学史的角度来分析朱光潜的人生美学的历史性贡献,从而指出朱光潜的人生美学在根本上承袭了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西方近、现代的人本主义精神,使得克罗齐在精神领域中所设立的人本主义思想得以在中国的现实社会生活领域中展现其不同寻常的光彩。
二、论克罗齐美学的理性成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克罗齐美学的理性成分(论文提纲范文)
(1)论朱光潜美学的经验主义立场和路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一条美学史书写的“明线” |
二在“朱光潜说”之外:英国经验主义的思想暗线 |
三“经验主义”的眼镜:对康德美学的译介和理解 |
四《新理学》与“梅花之辩”:“经验主义”的立场及其论争 |
余论 |
(3)从纯诗意象到文学意象的演进——论克罗齐的意象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纯诗意象的产生 |
二、心灵综合的精神图像 |
三、个体生命的独特体验 |
四、内容与形式的整一 |
五、抒情与直觉表现的同一 |
六、文学意象——主体心灵与文明的连接 |
七、结语 |
(4)论滕固对克罗齐美学思想的借鉴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进与传播:滕固在20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中的特殊贡献 |
二、借鉴与发展:滕固对克罗齐美学思想的理解与吸收 |
(一)感性作为认知的起点:关于中国艺术心灵的启蒙性思考 |
(二)意志不离情意:关于中国艺术史的再书写 |
(三)“至动而有条理”:对“表现论”的中国化阐释 |
三、结语 |
(5)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儒家维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 移花接木:道还是儒? |
二 由道向儒 |
三 儒家文化:礼乐兼备与美善合一 |
(6)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发展论(上) |
第一节 白话新诗与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发生 |
一、“诗界革命”的影响 |
二、意象派的影响 |
三、新诗运动倡导者的选择 |
第二节 二三十年代中国意象诗学的发展和深化 |
一、闻一多“幻象”论对胡适“影像”论的深化 |
二、象征派意象诗学的勃兴 |
三、意象美学研究的自觉 |
第二章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发展论(下) |
第一节 现实主义生活意象论的崛起 |
一、艾青的“生活感觉”意象论 |
二、臧克家的“生活意象”论 |
第二节 九叶诗派的意象论 |
一、唐湜的“诗质”意象论 |
二、袁可嘉的“类型意象”论 |
第三章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贵意”倾向 |
第一节 意象的“贵意”传统与“意” |
一、意象的“贵意”传统:言意之辩 |
二、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意” |
第二节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贵意”性 |
一、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贵意”之“意” |
二、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贵意”的原因 |
第四章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尚象”倾向 |
第一节 中西“象”范畴的演变及其特征 |
一、中国古代“象”范畴的演变及其特征 |
二、西方“象”范畴的演变及其特征 |
第二节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尚象”性 |
一、“尚象”之“象”的形象性 |
二、“尚象”之“象”的象征性 |
三、“尚象”之“象”的变动性 |
四、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尚象”的原因 |
第五章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创构论与批评论 |
第一节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创构论 |
一、“意”“象”二元关系的理解 |
二、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创构论 |
三、营造意境: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创构的审美追求 |
第二节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批评论 |
一、意象批评的过程及心理活动 |
二、意象批评需具备的个人能力 |
三、20世纪前期意象批评兴起的原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7)克罗齐美学思想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状况 |
0.2 选题的意义 |
0.3 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
0.4 研究方法 |
1 克罗齐美学思想在中国的接受语境 |
1.1 克罗齐美学思想与中国相遇的文化氛围 |
1.1.1 对人的发现 |
1.1.2 表现主义的潮流 |
1.2 克罗齐美学思想的评介和译介情况 |
1.2.1 评介阶段 |
1.2.2 翻译阶段 |
1.2.3 争论阶段 |
2 滕固蕴含“直觉”的“内经验”理论 |
2.1 “直观”作为“内经验”的成分 |
2.2 “现代人中心生命” |
3 林语堂吸纳“个性表现”的“融合观” |
3.1 由克罗齐潜伏期到拿出克罗齐 |
3.2 融合观的内涵 |
3.2.1 批评的现实针对性 |
3.2.2 追求“活的个性” |
3.2.3 “生活的艺术” |
4 梁宗岱:从“瞬间直觉”到“灵象”表现 |
4.1 经验与技巧 |
4.2 意境与艺术传达 |
5 邓以蛰融汇“精神”的“形意交化”的艺术理论 |
5.1 “自外而内”到“自内而外”——书画理论 |
5.1.1 艺术史的发展 |
5.1.2 “气韵生动”的审美价值和标准 |
5.1.3 直觉的传达 |
5.2 “境遇观” |
6 朱光潜以“直觉论”为中心的三四十年代的美学思想 |
6.1 以“直觉”为特征的审美活动 |
6.1.1 审美活动的出发点——直觉 |
6.1.2 美的本质问题 |
6.1.3 审美与人生的关系 |
6.2 艺术创作论 |
6.2.1 “直觉”周围的因素 |
6.2.2 创作时各要素功能 |
6.2.3 艺术媒介的本质 |
6.2.4 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
6.3 对艺术品的欣赏 |
6.3.1 情趣与意象 |
6.3.2 声音 |
6.3.3 诗与其他 |
7 克罗齐美学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反思 |
7.1 在中国接受和质疑的原因剖析 |
7.1.1 中国传统的“直觉观” |
7.1.2 克氏理论的不足 |
7.2 克罗齐美学思想的当下意义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8)艺术即表现 ——表现主义艺术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表现主义美学概述 |
一、理论渊源 |
二、历史演进 |
第二节 我国表现主义美学研究现状 |
一、研究阶段概述 |
二、重要研究成果 |
三、现存主要问题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一章 何谓表现 |
第一节 表现概念解析 |
一、词学源追溯 |
二、作为美学概念的表现 |
第二节 广义表现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和演变历程 |
一、广义表现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 |
二、表现主义的两种形态 |
第三节 表现主义美学家论表现 |
一、表现何以可能 |
二、表现主义美学家的共识 |
第二章 表现主义艺术本质论 |
第一节 直觉与表现 |
一、何谓直觉 |
二、直觉即表现 |
三、艺术即直觉即表现 |
第二节 想象与表现 |
一、何谓想象 |
二、想象即情感表现 |
三、艺术即创造想象性经验以表现情感 |
第三节 形象、情感与表现 |
一、形象与情感的关系 |
二、艺术即形象情感的审美表现 |
三、“使情成体” |
第三章 表现主义艺术特征论 |
第一节 非依附的自由性 |
一、作为美学范畴的自由 |
二、表现主义者论艺术自由 |
三、艺术自由具有非依附性 |
第二节 非实利的情感性 |
一、作为审美范畴的情感 |
二、表现主义论艺术情感 |
三、艺术情感具有非实利性 |
第三节 非真实的想象性 |
一、作为美学范畴的想象 |
二、表现主义论艺术想象 |
三、艺术想象具有非真实性 |
第四章 表现主义艺术分类论 |
第一节 艺术分类的历史概述 |
一、从缪斯女神说起 |
二、西方美学家论艺术分类 |
三、反对艺术分类的先声 |
第二节 艺术分类之不可能论 |
一、克罗齐艺术不可分类说 |
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 |
三、克罗齐分类观的自我反思 |
第三节 、艺术的美学分类有其必要 |
一、表现主义者的反思 |
二、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艺术门类 |
第五章 表现主义一般艺术创作论 |
第一节 艺术传达论 |
一、何谓传达 |
二、艺术传达是否必要 |
第二节 艺术技艺论 |
一、何谓技巧 |
二、艺术技巧是否必需 |
第三节 艺术天才论 |
一、何谓天才 |
二、艺术天才是否可能 |
第六章 表现主义艺术哲学总评 |
第一节 表现主义的贡献和缺陷 |
一、对现代西方艺术哲学的贡献 |
二、对现代中国美学的贡献 |
三、对现代艺术发展的贡献和启示 |
四、表现主义的理论缺陷 |
第二节 表现主义引发的若干争论 |
一、表现与模仿的主次之争 |
二、艺术自律与艺术他律之争 |
三、艺术可否分类之争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论康德对朱光潜前期美学的基础性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朱光潜早期美学的西方理论根基是康德美学的非功利学说 |
二、朱光潜美学中的“崇高”理论来自康德美学思想 |
三、朱光潜对康德非功利———形式主义美学的质疑 |
四、朱光潜对康德美学的误读 |
(10)论朱光潜对克罗齐“直觉说”和“文艺伦理观”的接受与超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节 本课题既有研究综述 |
一、国外的克罗齐美学思想的研究 |
二、国内的克罗齐美学思想的研究 |
第二节 研究目标、论文结构 |
第一章 简论朱光潜对克罗齐的接受 |
第一节 克罗齐的人生经历与美学思想简述 |
第二节 "新民"的企盼:朱光潜心向克罗齐的原因 |
第三节 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的过程研究 |
第二章 朱光潜对克罗齐直觉说的既迎还拒 |
第一节 克罗齐"直觉说"的内涵 |
第二节 "直觉说"上的相遇 |
一、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的典型文本解读 |
二、直觉说上的碰撞 |
第三节 直觉说的内在差异及原因 |
一、直觉说的内在差异 |
二、差异形成的原因 |
第三章 朱光潜对克罗齐文艺伦理观的应和与超越 |
第一节 克罗齐"文艺伦理观"概述 |
第二节 朱光潜对克罗齐观念的应和 |
第三节 朱光潜对克罗齐观念的超越 |
一、道德在朱光潜文艺伦理观体系中的作用 |
二、朱光潜解答文艺与道德关系的思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 |
四、论克罗齐美学的理性成分(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朱光潜美学的经验主义立场和路向[J]. 李圣传. 文学评论, 2021(06)
- [2]克罗齐表现主义美学研究[D]. 曹丽川.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3]从纯诗意象到文学意象的演进——论克罗齐的意象观[J]. 姜智慧. 上海文化, 2020(12)
- [4]论滕固对克罗齐美学思想的借鉴与发展[J]. 姜智慧. 上海文化, 2020(06)
- [5]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儒家维度[J]. 张郁乎. 哲学动态, 2019(08)
- [6]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研究[D]. 袁龙.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克罗齐美学思想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接受研究[D]. 孙国梁. 辽宁大学, 2019(12)
- [8]艺术即表现 ——表现主义艺术哲学研究[D]. 罗常军.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9]论康德对朱光潜前期美学的基础性影响[J]. 曹谦. 文艺理论研究, 2013(04)
- [10]论朱光潜对克罗齐“直觉说”和“文艺伦理观”的接受与超越[D]. 陆赢赢. 湖南师范大学,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