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要以人为本

社区建设要以人为本

一、社区建设 应以人为本(论文文献综述)

寇德馨[1](2021)在《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西安甘家寨片区更新规划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进入新型城镇化转型期,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空间发展思路的转变——城市更新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式,受到国家至地方的高度关注。当前,城市更新重点已从“大拆大建”的物质环境更新转向“以人为本”的品质提升更新。因此,如何建立内涵式、渐进式的更新模式,成为研究的重点。空间生产理论在契合时代发展的背景和理论整合的要求下,为城市更新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西安甘家寨片区作为西安典型城中村改造片区之一,于2000年开始更新改造,2012年进行回迁安置,区位优势明显,是西安高新区未来重点发展区域。但现状空间与未来发展需求不匹配,存在“自上而下蓝图式的城市建设”与“自下而上自发式的非正规性生长”之间的明显冲突,亟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出适宜的更新发展模式和可持续性规划策略,满足未来发展需求。因此,本研究旨在运用空间生产理论对西安甘家寨片区现状的对立与冲突进行剖析,追溯其内部运行逻辑,在此基础上提出兼顾各方“理性”的更新规划设计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从理论研究入手,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的梳理与总结,明确城市更新的内涵演变和研究重点;接着,引入空间生产理论并对其应用于城市更新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为本次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实证分析中,以西安甘家寨片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西安甘家寨片区的更新历程,分为空间形态的初构期、空间需求的冲突期、空间变迁的适应期三个阶段,并对现状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其次,根据理论研究基础,构建“空间之三元”分析框架,通过片区中经验性个体的生活轨迹调查,对空间进行分类与整体解读,从日常生活、服务设施、利益权责、公众参与层面总结西安甘家寨片区空间生产现实困境,提出不平衡性、不稳定性及非正规性的特征,剖析了西安甘家寨片区通过权力的制约与规训、资本的循环与运作及民生的谋求与反抗,形成多元主体之间配合与博弈的空间生产机制,并基于此提出空间生产机制的优化,构建多方协作的空间生产机制,达到政府决策民意化、企业利益合理化、公众受益最大化的合作共赢格局。再次,针对现状问题研判和空间生产困境,以空间正义为价值导向,构建包含利益主体界定、更新目标确立、更新模式选择、更新内容明确、更新设计支撑、更新机制保障的城市更新总体框架。最后,从复兴日常生活的规划提升、彰显符号象征的设计引导及促进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三个层面提出更新规划设计策略,为促进西安甘家寨片区可持续发展、实现空间正义提供参考。

程逸芸[2](2021)在《发展型社会工作理论下“村改居”居民的社区融入研究 ——以西安市A社区为例》文中指出社区作为社会成员生活的场域和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不仅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基础,更是实现国家良性治理的基石。“村改居”社区是依据“撤村改居”政策推进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产物,“村改居”行动在提升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同时也会对当地居民的经济生产及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影响。从居民个体层面而言,居住环境的转变会在一定程度上带给居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适应与融入压力;从社会层面而言,居民社区融入程度的深浅是社会有序治理的核心所在。在此意涵下,促进“村改居”居民的社区融入既是新时代背景下保障与提高民生水平的客观需要,更是对“以人为本”社区治理政策号召的积极回应。伴随学界对社区融入研究的深入,关于居民社区融入的议题也由基础性向发展性方向转变,促进居民的社区融入更是社会工作在参与社区治理领域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要任务。基于此,笔者以西安市典型的“村改居”社区为研究背景,以“村改居”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以发展型社会工作为理论基础,以实地调研为现实依据。试图在描摹“村改居”居民社区融入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影响“村改居”居民社区融入的关键因素,进而以推动居民融入为导向,提出发展型社会工作促进“村改居”居民社区融入的可行性策略。从结构层面而言,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文章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同时,在清晰界定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阐述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提出在发展型社会工作理论指导下社会工作促进“村改居”居民社区融入的独特优势和契合性;第二部分回顾国内外学界关于“村改居”社区和“社会工作参与社区融入”研究的发展演进;第三部分主要论述本文的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四部分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综述当前“村改居”居民的社区融入现状;第五部分根据“村改居”居民社区融入不足的现实表现,进一步分析“村改居”居民社区融入不足的影响因素;第六部分着重论述发展型社会工作介入“村改居”居民社区融入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以此作为本文的理论支撑;第七部分基于前述分析和理论指引,提出社会工作促进“村改居”居民社区融入的可行策略。

仲筱[3](2020)在《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发展政策的调整,上海全面进入了城市有机更新时代。新的发展理念使得各界关注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改造利用,社区微更新也如火如荼开展起来。目前,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面对复杂问题的方法多样与多元,实施后的成效评价缺少尺度与衡量标准,这方面亟需研究。本文以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及相关实践与理论的研究,结合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分析主要的评价要素,构建了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引入层次分析法(AHP),建立递阶层次模型,通过德尔菲法(Delphi)获得指标权重数据,建立了完整的评价模型。最后应用评价模型评价微更新实践,选取上海四平路社区、新华路社区和南京东路贵州西里的微更新实践作为研究案例,评价打分并量化分析不同更新模式下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的差异性,同时根据指标权重和评价结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优化设计建议。本文从使用者的角度对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进行综合评价,探讨微更新过程中和使用后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决策者、设计师、居民,为下一步的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的设计、实施与管理提供参考。

覃亮[4](2020)在《柳州市“公交都市”建设中的政府职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公共交通是伴随城市出现而发展的产物,是方便城市居民出行而发展起来的公共交通运输方式的总称,为实现城市居民快速空间转移而提供的出行服务。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城市公共交通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并影响人们的交通出行。城市公共交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完善程度,同时折射出一个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改革开放前期柳州市过于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今柳州市传统的市中心地区道路承载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交通出行量不断增加,柳州市多条干道道路供给能力已经远远小于交通出行需求。随着私人小汽车的兴起,加剧了这一变化,同时进一步挤压了城市公共交通的生存空间,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道路交通拥堵严重并已趋向常态化。交通问题已成为近几年来最受人们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为了缓解交通拥堵,改变交通出行状况,保障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出行权益,柳州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落实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国家战略,全力创建“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在建设实施过程中,柳州市政府以公共交通发展引导城市发展为实践理念,通过保障和完善公共交通的各项政策机制,确立公共交通在柳州市综合交通运输服务系统中的主体地位,以建成“保障更有力、服务更优质、设施更完善、运营更安全、管理更规范”的公共交通系统为目标,结合柳州市现有的公共交通基础,通过推动“公交提速、线网优化、场站枢纽、智能公交、绿色公交、服务提升、需求管理和特色示范”八大工程,以期改变柳州市传统的交通出行结构,做到提升公共交通服务品质以及要精细化管控交通的要求,并减缓及主动预防城区主要干道拥堵情况。在2018年,柳州市基本实现以常规公交为主体、快速公交为骨干、出租小汽车为补充、水上巴士和公共自行车为辅助的公共交通运输综合服务体系,极大的缓解交通环境,并以智能出行、便捷支付、优质服务等方面走在广西前列。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如何建设理想的“公交都市”,柳州市多个建设指标与国家“公交都市”标准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为使柳州市政府在建设“公交都市”发挥重要作用,建设及完善公共交通运输综合服务体系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的模式;本文以柳州市政府在创建“公交都市”建设中的职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比较研究法,以公共产品理论知识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为基础,将目前世界发达城市“公交都市”建设的先进理念和经验与柳州市建设实践相结合,从政府发挥公共产品供给者角色的角度分析柳州市政府在建设“公交都市”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和取得的成效,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首先,论文主要阐述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以此为基础,对国内外研究综述进行归纳、分析,总结理论研究成果;然后提出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同时对“公交都市”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包括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内涵、公共产品理论、公交都市的定义及特点,明确“公交都市”的政府职能。其次,通过对柳州市“公交都市”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柳州市在建设“公交都市”中的政府职能表现以及成效,并深入分析政府职能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交通政策制度不健全、交通规划管理不科学、交通宣传引导不到位、交通管控体系不完善。再次,本文借鉴世界发达城市公交都市建设的经验,归纳、梳理他们的研究成果,得出了政府在建设中起到主导者、规划者、监管者、引导者的作用,为柳州市政府建设“公交都市”提供实际实施经验和启发。最后,本文在柳州市建设“公交都市”的现状和原因分析中,分别从以下4个方面对柳州市开展“公交都市”建设过程中政府职能提出改进对策;政策方面:一加快推进公共交通立法工作,二强化政策之间协调性,三完善公交财政补贴相关法律法规,四完善监督机制;规划方面:一建立正式统筹规划管理机构,二确立城市发展轴线和公交轴线,三优化城市土地功能配置;宣传引导方面:一改进宣传引导方式,二正确引导公众参与,三完善公众参与渠道和平台,四以制度保障公众参与合法性;管控方面:一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二强化行政管理能力,三运用经济管理措施,四推进电子信息服务。

沈小超[5](2020)在《安置小区低成本景观设计研究 ——以黄麓书香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社会迅速发展,城镇化建设也在不断推进,土地资源需要重新规划,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成为村庄向乡镇搬迁趋势。为保证基层人民由于土地变迁带来的住房问题,促成安置小区的建设。安置小区是由政府出资建设,主要用于安置搬迁户,对解决民生问题、保障居民利益、稳定社会和谐等具有重要意义。安置小区的景观建设是安置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大部分安置小区的内部景观环境品质都因成本高被人们诟病。本文通过对低成本景观设计理论进行详细分析,同时思考低成本景观设计与生态景观设计、可持续性景观设计、节约型景观设计的理论结合,思考如何抓住安置小区景观设计要素,基本原则,住户的物质和心理需求。本着以人为本原则,以安置小区住户需求出发,根据核心要素和用户需求,归纳出安置小区内部的空间设计处理,思考安置小区和低成本景观设计结合,在设计流程中如何运用好低成本景观设计理念。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在低成本条件下,在满足失去住宅人群的景观需求为出发点,营造高品质的安置住区景观,提出安置小区低成本设计理念,以实用性为出发点,利用低成本景观设计理念,结合硬景和软景设计比例的控制、材料选择、后期管养等几方面在初步设计和概算阶段做好项目的成本控制。最后以实际参与的合肥安置小区——书香苑小区项目额景观设计为案例进一步分析低成本安置小区的景观设计体现,归纳实际的低成本景观设计对策,思考如何运用好低成本景观设计理论在实际设计中,从绿地空间、植物绿化、交通系统、生态驳岸、雨水回收等方面分析整体的设计策略,并对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积极有益的意见。希望为合肥的安置小区低成本景观设计提供有意义的。

杜珊珊[6](2020)在《政府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对策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智慧城市是技术和时代进步的产物,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促进了政府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提高了政府管理城市的效率,从而提高城市的公共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我国政府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主导力量,在促进建设的全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政府通过其职能的发挥,更好地促进智慧城市建设,政府在其中的主要作用有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培养专业人才、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但是,我国政府在建设和发展智慧城市过程中的作用发挥还有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比如社会参与不高,信息开放共享程度低,政府角色不明确,监管不力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要找准定位,构建智慧管理体系,完善政府监管等,发挥好政府的作用。本文从政府管理角度出发,首先,结合文献分析法,对比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方法,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背景,找到切入点。其次,结合新公共服务、电子政务、政府失灵等理论,概括了政府在建设中的作用。再次,对政府促进智慧青岛建设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政府在建设中的作用发挥还不充分,从而找出相应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再次,借鉴国内和国外优秀的建设经验,从中得到建设智慧青岛的启示。最后,结合政府在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充分发挥政府在建设工作中的作用,进而有效促进和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

朱穗凡[7](2020)在《传统特色街区自组织更新模式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掀起来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运动,“大拆大建”的改造方式导致历史文化的断裂和消失;而后的“绅士化”运动虽然保护了历史建筑风貌,但原有社会结构发生重组,历史文脉难以延续。传统的政府统一打造的更新模式及大量外部引入文创街区模式,其规划重点往往在于对墙面出新、公共绿化等展示性空间整治,居民缺乏自主积极性和可持续性,限制了居民自主的更新行为,当地原有居民的意愿得不到充分表达。基于这些现实背景,结合各国相关经验,探索一种自下而上的传统街区更新模式。在政府规划管理理念的转变下,社区营造更加注重居民自身的意愿,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大包大揽。将自组织理论与传统特色街区更新相结合,通过资本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研究,以居民自治为突破口,形成以居民为主体的开发模式,使居民自己建设自己的家园。本文通过研究相关文献和实践案例,对传统特色街区在更新过程中所产生的管理模式问题进行调研和分析,发现社区治理责任主体未明确、管理组织过度行政化、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不健全和资金运转及其分配未完善。希望通过分析传统特色街区的管理与组织方式问题,提升街区居民的认同感,通过保留大部分原住民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以民间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和居民营造的方式来提升其主体地位,才是解决传统特色街区管理模式问题的关键。提出以激活动力和文化传承为核心的规划思路,以原住民为核心,推进居民参与建设,以发展为主,保护为辅,缓解街区居民参与能力及意识的薄弱状况,充分调动对居民参与积极性,营造居民自治的良好局面。并对传统特色街区的空间特色进行保护与传承、居民营造的社区建设以及完善营建技术支撑体系,构建居民自主营造的操作方式,实现传统街区自组织更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武汉青龙巷传统特色街区的社区规划试点为契机,对相关策略进行论证,以探索符合传统特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可持续更新之路。

刘煦[8](2020)在《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文中指出历史文化街区记录着一座城市的起落兴衰,见证着城市传奇的历史故事、浓郁的人文风俗、独特的建筑风貌,是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包含社会意识形态、生产生活方式、本土特色风貌的集合体。因此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近年来我国做了很多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但仍然面临经验不足,思想薄弱,法制缺失等问题。致使许多街区要么沦为脏乱破旧的“城中村”,要么成为同质化现象严重的“仿古风情街”,对历史文化街区反而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随着2002年我国“历史文化街区”概念的明确提出以及在2007年由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共同发起的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街的评选工作开始,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迈入新的阶段。基于这样一个国家大背景下,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也正式拉开了序幕。因此,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体系日趋完善的时代背景之下,对当下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做出的一次独特性策略与设计。本文首先提出问题,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国内外相关法规、组织、文献等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制定了本文的研究基本框架。其次分析问题,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基础研究,归纳总结出相关的学术理论、实践经验以及一般规律,为后所用。而后本文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更加全面的对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脉络、社会文化、建筑风貌进行系统性的调研与思考,分析现状并总结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提出了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应注重整体性、原真性和发展性三大原则,以及致力于将其建设成集居住、商业、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多样性城区的总体发展目标。并分别从整体层面、区域结构、单体视角三个不同方面对应的提出了“区”外关系、“区”中结构、“区”内建筑的保护与更新策略,为整个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提供策略框架。由于个人知识储备有限、时间精力不足等因素,笔者选取街区中11个社区之一的人和坊社区为例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对应于笔者提出的街区三个层面的策略,分别做出整体风貌连续性设计、社区系统激活性设计和地方元素传承式设计,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循序渐进、新旧共生。希望通过人和坊社区的设计能为街区中其余10个社区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借鉴参考,进而推动整个街区的生机与活力。

黄建欣,宋彦[9](2018)在《纽约市公园规划友好性建设实践经验及启示》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总结归纳了纽约市公园规划友好性建设的国际经验:在指导思想上,通过社区公园倡议和无障碍设施建设,满足不同年龄层和弱势群体的需求;在行动上,通过"无边界公园"的设计方法,加强公园与城市的联系;在建设上,有运营资金支持和资金跟踪与反馈制度;在方式上,通过加强跨部门合作,增强公园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纽约市公园友好性建设对我国的启示:应以人为本,增加包容性设计;打破边界,提高公园渗透性;转变管理方式,扩大融资渠道;加强部门合作,发掘公园功能。

林国钦[10](2017)在《古镇社区旅游开发研究 ——以泉州永宁古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古镇社区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古镇传承历史文化,古镇居民是重要一环,社区旅游亟待加强。古镇旅游开发中,居民被边缘化,历史文化传统亟待传承,居民生活亟待改善。在迎合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时,做好古镇社区旅游开发具有深远的意义。本论文将古镇社区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运用实证分析法对古镇社区旅游开发展开一系列细致分析和研究,通过总结问题,借鉴成功经验,为古镇社区旅游开发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和发展策略。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首先,梳理了古镇旅游和社区旅游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对社区、社区旅游和古镇社区旅游进行概念研究及界定。其次,以社区旅游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和社区旅游增权理论为理论基础,并对古镇社区旅游开发的意义、特点、原则和开发模式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理论研究。然后选取永宁古镇社区为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永宁古镇社区旅游发展现状,介绍古镇社区建设情况及采用SWOT方法分析古镇社区旅游发展存在的优势、劣势和面对的机遇、挑战,总结出社区旅游开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通过进社区访谈和发放问卷,统计结果分析古镇居民社区旅游感知与开发意愿及开展社区旅游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古镇社区旅游开发应保存古镇原始风貌,传承传统文化,提升社区景观,树立社区旅游形象、打造品牌,构建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保障机制,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引导古镇旅游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社区建设 应以人为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区建设 应以人为本(论文提纲范文)

(1)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西安甘家寨片区更新规划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城市更新成为转型期城市发展主要方式
        1.1.2 政策背景——国家至地方持续颁布城市更新相关政策
        1.1.3 理论背景——空间生产理论在城市更新中应用的契机
        1.1.4 实践背景——城市更新全面推进下旧区面临现实困境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范围
        1.3.1 西安甘家寨片区
        1.3.2 周边区域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城市更新研究综述
        2.1.1 国外城市更新研究综述
        2.1.2 国内城市更新研究综述
        2.1.3 研究述评
    2.2 空间生产理论研究综述
        2.2.1 空间生产理论引介
        2.2.2 空间生产理论适用性
        2.2.3 空间生产理论应用于城市更新的研究综述
        2.2.4 研究评述
    2.3 本章小结
3 西安甘家寨片区空间更新历程及现状问题研判
    3.1 西安甘家寨片区更新历程
        3.1.1 空间形态的初构期(2000 年-2013 年)
        3.1.2 空间需求的冲突期(2014 年-2018 年)
        3.1.3 空间变迁的适应期(2019 年-至今)
        3.1.4 片区更新历程评估
    3.2 西安甘家寨片区现状分析
        3.2.1 片区概况
        3.2.2 周边概况
    3.3 西安甘家寨片区现状问题研判
    3.4 本章小结
4 西安甘家寨片区空间生产的特征与机制
    4.1 西安甘家寨片区“空间之三元”分析
        4.1.1 理论分析框架
        4.1.2 空间行为认知
        4.1.3 空间分类解读
        4.1.4 空间整体解读
    4.2 西安甘家寨片区空间生产问题
        4.2.1 生活空间异化形成毗邻隔离
        4.2.2 设施空间侵占导致生活失序
        4.2.3 利益权责交叠引发空间博弈
        4.2.4 公众参与缺失加剧权利剥蚀
    4.3 西安甘家寨片区空间生产特征
        4.3.1 不平衡性
        4.3.2 不稳定性
        4.3.3 非正规性
    4.4 西安甘家寨片区空间生产机制
        4.4.1 权力的制约与规训
        4.4.2 资本的循环与运作
        4.4.3 民生的谋求与反抗
        4.4.4 主体的配合与博弈
    4.5 本章小结
5 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西安甘家寨片区更新模式
    5.1 更新框架构建
    5.2 利益主体界定
        5.2.1 利益相关者分类
        5.2.2 利益主体诉求
    5.3 更新目标明确
        5.3.1 规划原则
        5.3.2 总体定位
        5.3.3 发展目标
    5.4 更新模式选择
        5.4.1 更新模式分析
        5.4.2 更新模式指向
        5.4.3 更新模式选择
    5.5 本章小结
6 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西安甘家寨片区更新规划设计策略
    6.1 复兴日常生活的规划提升
        6.1.1 提升空间的品质性与可获性
        6.1.2 提高设施的可达性与均好性
    6.2 彰显符号象征的设计引导
        6.2.1 强化文化的融合性与象征性
        6.2.2 生活场景的多元性与场所感
    6.3 促进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
        6.3.1 重视社区的参与性与公正性
        6.3.2 促进权力的保障性与公平性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西安甘家寨片区内部人群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西安甘家寨片区外来人群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西安甘家寨片区内部人群基本情况调查统计
    西安甘家寨片区外来人群基本情况调查统计
    西安甘家寨片区人群访谈实录
致谢

(2)发展型社会工作理论下“村改居”居民的社区融入研究 ——以西安市A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1.3 理论基础
    1.4 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有关“村改居”社区的研究回顾
    2.2 有关社会工作参与社区融入的研究回顾
    2.3 文献述评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3.2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四章 “村改居”居民的社区融入现状
    4.1 调研地点概况
        4.1.1 A社区基本情况
        4.1.2 A社区人口构成
        4.1.3 A社区基础设施情况
    4.2 经济层面融入不足
        4.2.1 生计收入减少,难以应对城市生活压力
        4.2.2 就业技能单一,难以满足就业需要
        4.2.3 社会保障有限,难以抵御生活风险
    4.3 社会层面融入不足
        4.3.1 居民身份认同不足,难以融入社区生活
        4.3.2 居民关系日渐淡薄,难以实现良好交往
        4.3.3 居民的需求和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第五章 “村改居”居民社区融入不足的成因分析
    5.1 影响“村改居”居民社区融入的经济因素
        5.1.1 易地搬迁后补偿和安置力度有限
        5.1.2 居民获得生计收入的能力有限
        5.1.3 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有限
    5.2 影响“村改居”居民社区融入的社会因素
        5.2.1 日常生活环境的变迁
        5.2.2 社区资源相对匮乏
        5.2.3 社区治理水平有待提升
第六章 发展型社会工作介入“村改居”居民社区融入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6.1 发展型社会工作介入“村改居”居民社区融入的合理性
        6.1.1 为促进“村改居”居民的社区融入提供价值理念指引
        6.1.2 符合“村改居”居民对社区融入的现实性需要
    6.2 发展型社会工作介入“村改居”居民社区融入的可行性
        6.2.1 为促进“村改居”居民的社区融入提供方法与路径
        6.2.2 为促进“村改居”居民的社区融入提供适切性服务
第七章 发展型社会工作理论下推动“村改居”居民社区融入的策略
    7.1 以“赋能与保护”为本的经济融入策略
        7.1.1 落实易地补偿安置政策,减轻居民的后顾之忧
        7.1.2 积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升居民的生计能力
        7.1.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居民提供有力支持
    7.2 以“关怀与发展”为本的社会融入策略
        7.2.1 营造社区家文化,让居民成为社区的“家人”
        7.2.2 丰富社区资源,满足居民的社会生活需求
        7.2.3 培育以民为本的社会组织,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界定
        1.3.1 社区公共空间
        1.3.2 微更新
        1.3.3 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从构建到应用
        1.4.2 研究方法:定性与定量结合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现状与评价要素分析
    2.1 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现状分析
        2.1.1 上海社区公共空间现状问题
        2.1.2 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实践
        2.1.3 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的价值意义
        2.1.4 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调研分析
    2.2 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要素分析
        2.2.1 物质功能评价要素
        2.2.2 场所体验评价要素
        2.2.3 环境影响评价要素
        2.2.4 社会影响评价要素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AHP的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体系构建
    3.1 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方法与流程
        3.1.1 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方法选择
        3.1.2 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流程设计
    3.2 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体系构建
        3.2.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3.2.2 评价指标的分析
        3.2.3 评价指标的筛选与论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建模与计算
    4.1 评价指标的内涵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1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过程
        4.2.2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排序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评价模型评价微更新实践与优化建议
    5.1 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实践成果评价
        5.1.1 四平路社区微更新实践评价
        5.1.2 新华路社区微更新实践评价
        5.1.3 南京东路贵州西里微更新实践评价
    5.2 微更新实践评价结果分析
        5.2.1 评价结果的综合统计
        5.2.2 评价结果的比较分析
    5.3 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优化设计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4)柳州市“公交都市”建设中的政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研究内容
        2.技术路线
    (五)可能创新的地方
二、基本概念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公交都市
        2.政府职能
        3.“公交都市”建设中的政府职能
    (二)理论基础
        1.公共产品理论
        2.新公共服务理论
三、柳州市“公交都市”建设中的政府职能现状分析
    (一)柳州市“公交都市”建设的总体情况分析
        1.基本完成柳州市公共交通运输综合服务体系
        2.推进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3.推进公共交通智能化示范工程
        4.达成多项“公交都市”建设指标
    (二)柳州市“公交都市”建设中的政府职能表现
        1.政策扶持
        2.规划引领
        3.引导参与
        4.管控约束
    (三)柳州市“公交都市”建设中政府职能取得的成效
        1.政策保障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2.规划指引各项工程顺利建成
        3.宣传引导公众出行观念改变
        4.管控优化公共交通服务品质
四、柳州市“公交都市”建设中政府职能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柳州市“公交都市”建设中政府职能存在问题
        1.交通政策推进效率不高
        2.交通规划统筹能力不足
        3.交通宣传内容与公众需求存在差距
        4.交通管控比较薄弱
    (二)柳州市“公交都市”建设中政府职能存在问题原因
        1.交通政策体系不健全
        2.交通规划管理不科学
        3.交通宣传引导不到位
        4.交通管控体系不完善
五、世界发达城市“公交都市”建设中政府职能经验借鉴
    (一)世界发达城市“公交都市”建设中政府职能表现
        1.伦敦市政府职能表现
        2.库里蒂巴市政府职能表现
        3.新加坡政府职能表现
        4.香港政府职能表现
    (二)对柳州市“公交都市”建设中政府职能的经验启示
        1.政府起到主导者作用
        2.政府起到规划者作用
        3.政府起到监管者作用
        4.政府起到引导者作用
六、柳州市“公交都市”建设中政府职能改进对策
    (一)完善交通政策体系,强化政策协调与立法工作
        1.加快推进公共交通立法工作
        2.强化政策之间协调性
        3.完善公交财政补贴相关法律法规
        4.完善监督机制
    (二)改革交通规划机构,优化交通和城市结构布局
        1.建立正式统筹规划管理机构
        2.确立城市发展轴线和公交轴线
        3.优化城市土地功能配置
    (三)改进交通宣传方式,培育和引导公众参与意识
        1.改进宣传引导方式
        2.正确引导公众参与
        3.完善公众参与渠道和平台
        4.以制度保障公众参与合法性
    (四)优化交通管控措施,采取多元化治理手段
        1.完善公共基础设施
        2.强化行政管理能力
        3.运用经济管理措施
        4.推进电子信息服务
七、总结与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5)安置小区低成本景观设计研究 ——以黄麓书香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课题的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内容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居住区
        1.2.2 安置小区
        1.2.3 低成本景观设计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安置小区景观理论和实践
        1.3.2 国内外低成本景观设计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4.1 研究的方法
        1.4.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低成本景观设计相关理论综述
    2.1 低成本景观设计理念简介
        2.1.1 低成本景观设计理念
        2.1.2 低成本景观设计的意义
    2.2 相近理念简介
        2.2.1 生态景观
        2.2.2 可持续发展
        2.2.3 节约型景观
        2.2.4 “海绵城市”
    2.3 低成本景观设计和其他理念的关系
第三章 安置小区低成本景观设计具体分析
    3.1 安置小区景观设计概念及解析
        3.1.1 安置小区的景观基本要素
        3.1.2 安置小区的设计的基本原则
    3.2 安置小区低成本景观设计与住户分析
        3.2.1 安置小区住户心理分析
        3.2.2 安置小区不同年龄段的需求
        3.2.3 安置小区住户变迁前后变化分析
        3.2.4 安置小区住户心理分析策略
        3.2.5 安置小区住户拥挤感
        3.2.6 安置小区住户地盘意识
        3.2.7 私密性和安全感
    3.3 安置小区内景观空间设计
        3.3.1 安置小区交往空间设计分析
        3.3.2 安置小区交通设计分析
        3.3.3 安置小区绿地设计分析
第四章 低成本安置小区景观的应用
    4.1 低成本安置小区景观设计理念及指导思想
        4.1.1 低成本景观设计理念与其他理念结合
        4.1.2 低成本安置小区景观设计方法
    4.2 安置小区成本理念及解析
        4.2.1 安置小区低成本景观设计成本控制原则
        4.2.2 景观成本分析
    4.3 硬景低成本设计
        4.3.1 景观材料
        4.3.2 景观水景
        4.3.3 景观给排水
        4.3.4 景观照明
        4.3.5 景观小品
        4.3.6 景观构筑物
        4.3.7 考虑复合型空间使用
    4.4 软景低成本设计
        4.4.1 地形
        4.4.2 植物景观
        4.4.3 植物选择
        4.4.4 绿化配置
    4.5 概算价格控制
第五章 书香苑设计案例研究
    5.1 黄麓书香苑安置小区设计概况
    5.2 景观设计理念分析
        5.2.1 以人为本
        5.2.2 生态景观
        5.2.3 可持续发展设计
        5.2.4 节约型景观设计
        5.2.5 海绵城市概念
    5.3 景观设计构思
    5.4 景观总体布局
    5.5 景观绿地空间低成本设计
        5.5.1 广场空间
        5.5.2 游戏活动场所
        5.5.3 架空层空间景观设计
    5.6 景观植物绿化低成本设计
        5.6.1 A区香堤樱岸
        5.6.2 B区花果缤纷
        5.6.3 C区流金岁月
        5.6.4 D区竹韵悠长
        5.6.5 绿化低成本设计策略
    5.7 景观交通系统低成本设计
    5.8 生态驳岸低成本设计
    5.9 雨水回收低成本设计
    5.10 景观成本概算
第六章 建议与展望
    6.1 结论
        6.1.1 低成本理念的应用途径
        6.1.2 设计应以人为本
        6.1.3 利用先进技术
        6.1.4 发挥住户能动性
        6.1.5 优化设计布局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安置小区景观问卷调查
附录B
致谢
作者简介

(6)政府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对策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政府促进建设智慧城市基本理论
    第一节 智慧城市的基本概念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
        二、智慧城市的特征
        三、智慧城市的意义
    第二节 政府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二、电子政务理论
        三、政府失灵理论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节 政府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一、转变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
        二、优化建设环境的重要推手
        三、连接城市和居民的迫切需要
    第四节 政府在促进建设智慧城市的作用
        一、政府进行设计规划
        二、政府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三、政府合理配置城市资源
        四、政府监督建设和运行
第二章 政府促进建设智慧城市现状分析—以青岛市为例
    第一节 智慧青岛的建设历程
        一、基础建设阶段
        二、重点发展阶段
        三、全面发展阶段
        四、智慧青岛建设的政策演进
    第二节 智慧青岛的主要成绩
        一、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迅速
        二、政府服务水平提高
        三、市民生活品质提升
        四、城市动态管理水平提高
    第三节 政府在促进智慧青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重项目轻应用
        二、政府部门执行效率低
        三、政府角色不清晰
        四、政府监管力度不够
        五、信息共享程度低
    第四节 政府在促进智慧青岛建设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政府认知和规划存在偏差
        二、政府部门职责不清晰
        三、政府外部作用定位不明确
        四、政府监管工作不到位
        五、智慧青岛平台建设不完善
第三章 国内外政府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启示
    第一节 我国政府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
        一、北京—智慧管理,明确权限
        二、南京—促进信息共享,探索新模式
        三、宁波—建设应用体系,完善政策规划
    第二节 国外政府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
        一、美国—增强资源互联,鼓励积极参与
        二、荷兰—因地制宜,加强合作
        三、新加坡—以人为本,建设电子政府
    第三节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对青岛的启示
        一、认清政府角色
        二、完善公共服务
        三、创新建设模式
第四章 政府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做好顶层设计
        一、调整政府认知
        二、完善规划设计
        三、创新建设模式
        四、发展智慧产业
    第二节 构建智慧管理体系
        一、优化政府管理体制
        二、积极发展智慧政务
        三、形成智慧服务模式
    第三节 明确政府定位
        一、转变政府的作用观念
        二、发展政府的引导作用
        三、促进社会的广泛参与
    第四节 充分发挥监管作用
        一、提高社会监督
        二、完善企业监管
        三、强化行政监督
    第五节 搭建智慧平台
        一、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二、部署高速智慧基础设施
        三、增强信息共享的深度
        四、储备专业人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传统特色街区自组织更新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特色街区的更新方法
        1.1.2 传统特色街区人居环境遭到破坏
        1.1.3 传统特色街区更新中的现实问题
        1.1.4 实践项目试点契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传统街区更新的相关研究
        1.3.2 社区营造的相关研究
        1.3.3 社区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的相关研究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自组织理论研究
    2.1 传统特色街区更新模式的特征
        2.1.1 传统特色街区更新的概念辨析
        2.1.2 传统特色街区的特征要素分析
        2.1.3 传统特色街区更新的发展历程
    2.2 自组织基础理论
        2.2.1 自组织理论的起源
        2.2.2 社会自组织的相关理论
        2.2.3 社区自组织的相关理论
    2.3 传统特色街区更新自组织方法
        2.3.1 资本维度更新方法
        2.3.2 空间维度更新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传统特色街区比较研究
    3.1 国外城市社区治理模式
        3.1.1 美国社区治理:第三方力量的崛起
        3.1.2 英国社区治理:多方互动合作
        3.1.3 日本社区治理:居民自治的发展
        3.1.4 国外典型社区治理模式的比较
    3.2 国内传统特色街区更新模式的存在现状
        3.2.1 传统特色街区管理模式发展现状特征
        3.2.2 政府主导式更新——成都宽窄巷子模式
        3.2.3 市场主导式更新——上海田子坊模式
        3.2.4 政府主导转向多方参与的更新——广州恩宁路模式
        3.2.5 三种更新模式对比和总结
    3.3 国内传统特色街区的管理模式问题及原因
        3.3.1 社区治理主体权责未明确
        3.3.2 社区管理组织过度行政化
        3.3.3 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不健全
        3.3.4 资金运转及其分配未完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统特色街区的社会治理策略
    4.1 总体思路
        4.1.1 社区治理要素分析
        4.1.2 以“激活动力”为核心的策略思想
    4.2 传统民间组织的建立
        4.2.1 寻找德高望重长者
        4.2.2 融合旅游发展项目
    4.3 居民主体性的培育
        4.3.1 唤醒居民自主意识
        4.3.2 扩大居民参与范围
    4.4 居民参与支撑体系的构建
        4.4.1 构建智力资源支撑体系
        4.4.2 构建资金资源支撑体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传统特色街区的空间整治策略
    5.1 总体思路
        5.1.1 社区营建要素分析
        5.1.2 以“文化传承”为核心的策略思想
    5.2 历史文化的空间特色保护
        5.2.1 延续历史文脉特色
        5.2.2 保护历史空间特色
    5.3 居民营造的社区建设
        5.3.1 居民自主更新建造
        5.3.2 社区活动场所营建
    5.4 技术管理体系的构建
        5.4.1 建立建设技术管理条例
        5.4.2 建立居民参与规划制度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结论
        6.1.2 论文创新点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图片目录
附录 B 表格目录
附录 C 青龙巷传统特色街区人居环境整治社区参与调研问卷
附录 D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

(8)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发展历程
        1.1.2 “原汁原味”与“大刀阔斧”模式下的病症
        1.1.3 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现状及发展困境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历史文化街区
        1.3.2 保护与更新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1 国外研究概况
        1.4.2 国内研究概况
    1.5 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6 论文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基础研究
    2.1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理论研究
        2.1.1 外部空间理论
        2.1.2 有机更新理论
        2.1.3 城市触媒理论
        2.1.4 三种理论的总结与启示
    2.2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实践研究
        2.2.1 法国里尔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2.2.2 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2.2.3 北海骑楼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2.2.4 三种案例的总结与启示
    2.3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多角度研究
        2.3.1 相关概念比较
        2.3.2 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
        2.3.3 历史文化街区的性质
        2.3.4 保护与更新的参与者
        2.3.5 保护与更新的步骤
    2.4 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独特性研究
        2.4.1 老街住户的移民血统
        2.4.2 老街建筑的南洋基因
        2.4.3 老街细部的西方元素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研究概况
    3.1 研究概要
    3.2 历史研究
        3.2.1 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形成
        3.2.2 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
    3.3 文化研究
        3.3.1 南洋文化
        3.3.2 民间信仰
        3.3.3 地方风俗
        3.3.4 手工技艺
    3.4 风貌研究
        3.4.1 自然地理环境
        3.4.2 整体层面——街区与城市的关系
        3.4.3 区域结构——街巷系统与节点空间
        3.4.4 单体视角——建筑单体与细部
    3.5 对比研究
        3.5.1 人口现状对比
        3.5.2 建筑性质对比
        3.5.3 建筑风貌对比
    3.6 问题总结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构建
    4.1 街区现状研究
        4.1.1 基础信息搜集
        4.1.2 调研过程及调查问卷
    4.2 保护与更新原则
        4.2.1 整体性原则
        4.2.2 原真性原则
        4.2.3 发展性原则
    4.3 总体发展策略
    4.4 “区”外关系策略——共时共生、与时俱进
        4.4.1 边界塑造,柔硬有度
        4.4.2 肌理修复,风貌连续
    4.5 “区”中结构策略——以人为本、有机更新
        4.5.1 尺度把控,协调设计
        4.5.2 交通梳理,层次分级
        4.5.3 业态调整,文化激活
        4.5.4 节点选择,空间活化
    4.6 “区”内建筑策略——循序渐进、和而共生
        4.6.1 构建“地方性、自主性、开放性”的琼北民居
        4.6.2 打造“兼容性、连续性、亲民性”的骑楼建筑
        4.6.3 树立“阶段性、历史性、创新性”的当代建筑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山街道人和坊社区保护与更新设计
    5.1 中山街道人和坊社区保护与更新背景
    5.2 明确参与主体及目标
        5.2.1 确定参与主体及其他参与者
        5.2.2 人和坊社区保护与更新目标
    5.3 中山街道人和坊社区现状研究
        5.3.1 区位概况
        5.3.2 社区现状
        5.3.3 民意搜集
    5.4 “区”外关系——整体风貌连续性设计
        5.4.1 社区边界的塑造
        5.4.2 社区肌理的修复
    5.5 “区”中结构——社区系统激活性设计
        5.5.1 街巷尺度的调整
        5.5.2 社区交通的梳理
        5.5.3 业态文化的配置
        5.5.4 节点空间的活化
    5.6 “区”内建筑——地方元素传承式设计
        5.6.1 琼北民居院落式单元设计
        5.6.2 骑楼地方元素的现代演绎
        5.6.3 当代建筑风格的传统再现
    5.7 人和坊社区保护与更新面临的挑战
        5.7.1 管理混乱产权复杂
        5.7.2 条文缺失观念落后
        5.7.3 资金不足手续繁琐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竞赛获奖情况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实际项目
附录 C 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业态调查问卷
附录 D 人和坊社区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 E 人和坊社区现状鸟瞰图
附录 F 新华北路和博爱北路沿街建筑测绘图
附录 G 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用地规划图
致谢

(9)纽约市公园规划友好性建设实践经验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纽约市公园规划友好性建设经验
    1.“社区公园倡议”
    2. 无障碍设施建设
    3.“无边界公园”设计
    4. 公园建设阶段性明确
    5. 项目进度跟踪反馈
    6. 政府部门加强合作
三、对我国公园规划友好性建设的启示
    1. 以人为本, 增加包容性设计
    2. 打破边界, 提高公园渗透性
    3. 转变管理方式, 扩大融资渠道
    4. 加强部门合作, 使公园职能多元化

(10)古镇社区旅游开发研究 ——以泉州永宁古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论文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论文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2章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古镇旅游研究综述
        2.1.1 国外古镇旅游研究综述
        2.1.2 国内古镇旅游研究综述
        2.1.3 国内外古镇旅游开发研究述评
    2.2 国内外社区旅游研究综述
        2.2.1 社区旅游概念定义研究
        2.2.2 国外社区旅游研究综述
        2.2.3 国内社区旅游研究综述
        2.2.4 国内外社区旅游开发研究述评
第3章 古镇社区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
    3.1 理论基础
        3.1.1 社区旅游一体化理论
        3.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1.3 社区旅游增权理论
    3.2 古镇社区旅游开发的意义
        3.2.1 顺应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思路
        3.2.2 延续文化历史、保护社区环境
        3.2.3 有助于古老社区重新焕发生机
        3.2.4 提高社区居民收入、改善社会环境
        3.2.5 满足居民、旅游者的文化方面的诉求
    3.3 社区参与古镇旅游存在的问题
        3.3.1 居民具有参与旅游发展决策权,但存在被动参与
        3.3.2 社区力量薄弱,参与层次低
        3.3.3 居民获得利益分配,但又过度注重经济利益诉求
    3.4 古镇社区旅游开发的原则
        3.4.1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合理有序开发利用
        3.4.2 保护原始风貌,注重历史文化传承
        3.4.3 科学合理规划布局,维护社区整体形象
        3.4.4 优化旅游产品结构,突出旅游产品特色
        3.4.5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鼓励社区居民参与
    3.5 古镇社区旅游开发的模式
        3.5.1 构建古镇社区旅游开发模式的指导思想
        3.5.2 古镇社区相关利益主体下的开发模式
        3.5.3 古镇社区旅游参与的增权机制
        3.5.4 古镇社区旅游开发的创新模式
        3.5.5 古镇社区开发模式成功案例分析与借鉴
第4章 永宁古镇社区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4.1 古镇社区建设情况
        4.1.1 古镇社区建制
        4.1.2 新型社区建设
        4.1.3 社区建筑
        4.1.4 社区文化
        4.1.5 社区景观环境
    4.2 永宁古镇社区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4.2.1 优势分析
        4.2.2 劣势分析
        4.2.3 机遇分析
        4.2.4 挑战分析
        4.2.5 小结
第5章 古镇居民社区旅游感知与开发意愿分析
    5.1 研究设计
        5.1.1 问卷设计及发放
        5.1.2 半结构式访谈
    5.2 样本及分析
        5.2.1 访谈分析
        5.2.2 样本结构分析
        5.2.3 样本指标分析
        5.2.4 样本因子分析
        5.2.5 样本单因素方差分析
    5.3 居民对社区旅游开发的感知分析
    5.4 居民对社区旅游开发的意愿分析
    5.5 开展社区旅游面临的问题
第6章 永宁古镇社区旅游的开发
    6.1 永宁古镇社区旅游发展目标
        6.1.1 延续永宁古镇建筑风貌
        6.1.2 保育永宁古镇民俗风情
        6.1.3 拓展永宁古镇发展渠道
        6.1.4 创新社区旅游驱动模式
    6.2 古镇社区的景观保护与发展
        6.2.1 强调景观社区属性,保育整体风貌
        6.2.2 保持景观整体性,保护外围建筑
        6.2.3 活化社区重点古厝建筑
        6.2.4 突出社区休闲性,规划主题分区
    6.3 古镇社区生态环境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6.3.1 政府主导,科学规划与控制
        6.3.2 加强老街的日常管理工作
        6.3.3 探索保护和更新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6.3.4 推进“主客相融”,居民参与保护和开发
        6.3.5 新型社区建设和社区旅游开发,重塑美丽家园
    6.4 永宁古镇社区旅游产品体系
        6.4.1 古镇社区文化访古游
        6.4.2 古镇社区历史怀旧游
        6.4.3 古镇社区环境休闲游
        6.4.4 古镇社区宗教文化体验游
        6.4.5 古镇社区红色文化教育游
        6.4.6 古镇社区民俗节庆体验游
    6.5 永宁古镇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保障机制
        6.5.1 社区旅游开发的资金保障
        6.5.2 社区参与的协调机制
        6.5.3 社区参与的运行机制
        6.5.4 社区增权实现社区全面参与旅游业发展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提纲

四、社区建设 应以人为本(论文参考文献)

  • [1]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西安甘家寨片区更新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 寇德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发展型社会工作理论下“村改居”居民的社区融入研究 ——以西安市A社区为例[D]. 程逸芸. 西北大学, 2021
  • [3]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体系研究[D]. 仲筱.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 [4]柳州市“公交都市”建设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 覃亮.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5]安置小区低成本景观设计研究 ——以黄麓书香苑为例[D]. 沈小超.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6]政府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对策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D]. 杜珊珊. 青岛大学, 2020(02)
  • [7]传统特色街区自组织更新模式研究[D]. 朱穗凡.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8]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D]. 刘煦. 湖南大学, 2020(08)
  • [9]纽约市公园规划友好性建设实践经验及启示[J]. 黄建欣,宋彦. 城市建筑, 2018(12)
  • [10]古镇社区旅游开发研究 ——以泉州永宁古镇为例[D]. 林国钦. 华侨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社区建设要以人为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