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渫水皂市水利枢纽导流洞围岩稳定性及支护方式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伍军辉[1](2016)在《卡基娃水电站右岸2#泄洪洞出口边坡稳定性及支护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卡基娃水电站是在四川省内,位于木里的河干流“一库六级”第二级水电站。面板堆石坝坝高171米,居国内同类坝型前10位;采用一条有压接无压泄洪洞和一条开敞式进口竖井旋流泄洪洞的组合泄洪消能方式。对如此复杂地质结构泄洪洞工程坡稳定性进行正确分析以及支护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卡基娃水电站右岸2#泄洪洞出口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工程区基本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着重对泄洪洞出口边坡稳定性及支护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1)在深入分析和研究基本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分析、计算可靠参数;根据右岸2#泄洪洞出口边坡地质、地形条件,详细模拟滑带及滑体,建立范围完整、精度能够满足工程设计需要的计算模型。(2)采用二维刚体极限平衡分析方法,对边坡现状下、开挖施工完成面貌下及采取加固处理方案后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计算,确定边坡可能的失稳范围,需要采取的加固处理方案及施工顺序,并作出稳定性评价。(3)采用三维应力-变形分析方法(FLAC3D),对右岸2#泄洪洞出口边坡开挖、加固全过程进行仿真模拟,根据边坡应力场、变形场和塑性区分布探讨开挖边坡的变形破坏机理,可能的失稳范围和失稳区域,研究提出需要采取的加固处理方案及施工顺序,并作出稳定性评价。(4)根据右岸2#泄洪洞出口边坡的稳定性和地质条件,考虑选用预应力锚索加固、抗滑桩加固、抗滑桩+预应力锚索加固等方案,并对选用的方案进行设计计算,充分分析评价各加固方案的效果,优化加固处理方案并提出相应的施工程序。
苏利军[2](2010)在《深埋软岩隧洞双护盾TBM施工围岩稳定控制理论与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地下空间的利用越来越得到重视,且各种隧洞(道)逐渐朝长、大、深的方向发展,全断面岩石掘进机(简称TBM)的技术和经济优势日益体现,而双护盾TBM(简称DSTBM)因其良好的安全性与复杂地层适应性,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我国的地下空间开拓主战场,且可以预见地将为我国未来的诸多大型调水工程的实施提供先进的手段。本文针对采用双护盾TBM施工的深埋软岩隧洞的围岩稳定控制理论和技术问题,对高地应力下的围岩稳定分析及管片结构计算与设计、双护盾TBM施工过程中的快速围岩类别识别及预测、施工期软岩变形特征及影响因素、软岩大变形洞段中的施工方案决策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基于高地应力地深埋长隧洞弹塑性有限元模拟,研究得出了围岩应力与变形对不同埋深、不同岩性、不同应力场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深埋隧洞围岩变形、最大拉应力、最大压应力、剪切破坏区均随埋深的增加而增大;在重力地应力场中和全地应力场中的硬岩和软岩有不同的应力和变形响应规律。该部分研究为深埋隧洞管片结构计算与设计提供了依据,并据此进行管片结构计算与设计验证。基于对双护盾TBM施工过程中的围岩类别识别及预测需求分析,研究了TBM各技术参数和工作参数,利用引大济湟工程TBM掘进参数记录资料和对应的施工地质编录资料,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得到了TBM掘进隧洞围岩质量指标BQTBM与TBM掘进参数之间的关系表达式:BQTBM=18.406F0.373/P0.127(相关性判定系数R2=0.865),为在围岩隔离环境中快速进行围岩识别与预测提供了与国内设计体系一致的经验方法,便于及时地反馈设计与施工,达到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信息化设计、及快速、经济、安全施工的目的。采用三维粘弹塑性模型,对基于卸荷变形的软弱围岩的流变特性及时效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针对围岩地应力场和岩体力学参数的不确定性,开展了多方案的计算分析;同时对施工过程中可能采取的超前导洞开挖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与论证。研究表明:高地应力下软岩段围岩的变形具有明显的流变性,表现为围岩瞬时变形和初始变形速率较大,经过一段时间后变形趋于稳定,呈衰减蠕变特征;围岩力学参数中,岩体的瞬时变形模量对软岩的变形影响较为显着;初始地应力场对隧洞开挖变形的影响十分明显,围岩初始应力值越大,隧洞开挖后的变形量及塑性区深度也越大;一般而言,超前导洞的洞径越大,开挖后围岩的应力释放效率越高,但超前导洞洞径太小时围岩的应力释放效率不明显。该部分研究建立了软岩变形量与围岩地应力场和岩体力学参数间的关系,为双护盾TBM施工深埋长隧洞在软岩大变形洞段施工稳定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基于软岩变形与支护特性的分析,得出软岩洞室支护结构的特性要求。借鉴新奥法施工隧洞的围岩与支护稳定耦合思路,研究提出了基于预制钢筋混凝土管片与豆砾石充填及灌浆层的不同特性的衬护时机及分期衬护程序实现方法,及围岩支护结构的后处理加固措施。研究了双护盾TBM不同于敞开式TBM的结构特点和不同于敞开式TBM和钻爆法的施工特点,在对国内外超前地质预报方法的原理及适用条件的分析基础上,提出适宜双护盾TBM施工深埋隧洞的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并给出了实用方案:采用地质分析法进行宏观预判→采用BEAM法进行日常地质预报→在宏观预判和日常预报的基础上,结合TBM掘进参数和渣料性状进行实时识别与鉴定→特殊条件下的水平超前钻探、TSP探测等特殊预报。基于软岩卸荷变形规律研究,提出了双护盾TBM避困临界掘进速度的概念并给出了其计算方法、保证措施。结合引大济湟工程实例,研究了在软岩洞段正常掘进状态下的双护盾TBM设备改造、超前灌浆,及卡机状态下的双护盾TBM设备脱困、超前导洞等关键施工方法和措施。该部分为本文前面各章的综合应用研究,给出了双护盾TBM在软岩大变形洞段施工稳定与变形控制技术方案决策思路与方法。
娄国川[3](2010)在《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引水进口边坡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白鹤滩水电站为双曲拱坝,工程规模巨大,装机容量14000MW,是金沙江流域水电站建设中的龙头梯级水库之一。引水进口是水电站重要的水利枢纽之一,其边坡的稳定性状况对后期电站边坡开挖和水库蓄水后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本文根据“工程地质原型研究→成因机制分析→稳定性分析计算→工程地质评价”的原则,在搜集前人研究资料和查明白鹤滩水电站工程边坡区岩体构造改造、浅表生改造特征的基础上,对引水进口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岩体结构特征、岩体质量分级及边坡的变形破坏模式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边坡整体稳定性和局部稳定性进行研究,并最终得到如下认识:(1)工程区位于位于上扬子板块西缘,川滇菱形块体东部,龙门山—红河弧形推覆带东南部,处于联合乡背斜东翼,大跨山向斜西翼,为倾向南东的单斜构造,主要分布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组玄武岩,地层缓倾坡内,未见区域性断层,缓倾角的层间错动带和陡倾角断层构成了控制边坡岩体稳定性的构造骨架;(2)右岸引水进口边坡岩体结构相对较差,尤其在岸坡的浅表部,受风化卸荷作用的影响,整体为碎裂结构,局部为镶嵌结构。岩体结构变化和分布发育规律随着风化卸荷、高程、岩性的改变呈现出特定的规律性。(3)根据现场平硐定性判断和CSMR岩体质量定量分级法对右岸引水进口边坡的岩体质量进行研究,分析表明:边坡岩体质量总体较好,以Ⅲ1、Ⅲ2类岩体为主,约占边坡岩体的70%,多位于弱下风化和微新岩体内,局部地方受特殊结构面的影响岩体发生松弛,岩体质量略降。(4)结合工程地质分析、极限平衡计算和FLAC3D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右岸引水进口边坡的自然边坡稳定进行评价分析,认为该地区未发育大规模缓倾坡外的软弱结构面,受浅表生改造的影响边坡浅部岩体局部可能产生卸荷松动现象,变形破坏模式主要是卸荷拉裂变形、块体失稳,局部卸荷松动岩体出现小规模的崩塌、掉块。(5)在对国内相关大型水电站工程边坡开挖坡比和边坡后期运营情况的变形破坏进行类比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规范和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右岸引水进口边坡的开挖设计坡比为:735775m为直立坡,775834设计坡比为1:0.25,834915m设计坡比为1:0.3,915m以上设计坡比为1:0.4,覆盖层开挖坡比:1:1.25,其中岩质边坡每40m设置一3m宽马道。(6)在设计开挖坡比的基础上,采用极限平衡和FLAC3D数值模拟法对右岸引水进口工程边坡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开挖的进行C5层间错动带岀露地表,边坡岩体在错动带上盘产生局部的应力集中,同时沿着开挖面产生侧向卸荷回弹,洞脸边坡产生卸荷松动变形;下游侧洞侧边坡向大寨沟临空方向产生小规模的剪切位移;引水进口底板产生垂向卸荷回弹,可能发生鼓胀隆起现象。(7)左岸引水进口边坡属于堆积体边坡,在对其物质结构和基覆界面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极限平衡法对自然边坡和工程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自然边坡在天然和暴雨工况下均处于稳定状态;边坡开挖后工程边坡处于临界稳定状态。(8)根据边坡失稳模式和稳定状况,对边坡支护和处理措施提出适当建议。
丁秀丽[4](2005)在《岩体流变特性的试验研究及模型参数辨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岩石流变是岩石地下工程、构筑物基础、边坡及滑坡产生大变形乃至失稳的重要原因之一,合理地描述和揭示岩石(体)与时间相关的力学特性和行为,认识其时效变形规律与破坏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论文以三峡、水布垭、构皮滩、锦屏一级水电站等重大水电工程为背景,针对岩体工程的时效变形行为与长期稳定性问题,开展了不同尺度的岩石(体)与结构面蠕变特性的试验研究,基于蠕变试验结果或现场实测位移对岩体流变本构模型与参数辨识的方法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⑴结合清江水布垭水电站马崖高边坡和乌江构皮滩水电站地下厂房的设计工作,选取了边坡和地下洞室围岩中具代表性的软岩、硬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室内岩块单轴压缩蠕变试验,对不同类型岩石的蠕变力学性态及其规律进行了研究。⑵鉴于复杂的流变模型往往参数太多难以为工程实际所采用,本文选取了能较好地描述岩石主要的变形特性且简单直观的元件组合模型作为岩石的流变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室内岩石蠕变试验结果研究了流变模型参数辨识的方法。该方法对传统的基于最小二乘法原理的非线性函数曲线拟合方法进行了改进,将模式搜索优化方法引入到最小二乘法中,无需求解线性方程组,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模型参数初始值选取的困难。工程实例的分析结果表明,此方法计算精度高,模型识别方便,具有较高的的工程实用价值。⑶以坚硬岩体中分布广泛的硬性结构面为研究对象,首次开展无充填硬性结构面的室内和现场剪切蠕变试验研究,获得了对不同尺寸结构面试件的剪切蠕变特性与变形破坏特征的认识;基于试验结果建立了结构面剪切的蠕变经验模型,并得到应力水平与模型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⑷岩体区别于连续介质的岩石主要在于其结构的特殊性,这种结构的特殊性往往对岩体力学性质产生强烈影响并起着控制性作用。本文采用计算机模拟试验的方法对岩体结构的蠕变力学效应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均质岩体、不同分布产状和数量的结构面试件进行单轴、三轴压缩蠕变试验的计算机仿真,探讨了岩体蠕变的结构效应、围压效应以及不同结构条件下岩体的蠕变变形规律与破坏特征等。⑸针对水电工程中较常用的现场承压板法岩体蠕变试验,由半无限体加载条件下的弹性解,根据粘弹性理论,推导了承压板法荷载试验条件下岩体表面垂直位移的粘弹
颜慧明,吴宏钧,刘世斌,王启龙,罗仁辉[5](2004)在《渫水皂市水利枢纽导流洞围岩稳定性及支护方式选择》文中研究说明皂市水利枢纽右岸导流洞长428 m,穿越泥盆系及志流系地层,洞室走向与地层走向近于正交。隧洞进出口条件较差,下游段主要在页岩及粉砂岩中通过。开挖前,根据地表露头及勘探资料,对洞室围岩质量进行了预测。开挖过程中,隧洞进出口及其附近洞室段先后出现险情,在调整施工方法和采取加固措施后得以顺利贯通。
喻勇,蔡斌[6](2001)在《湖南渫水皂市水利枢纽工程岩体分级》文中研究表明采用国家标准“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94)、Q系统分类和RMR地质力学分类共3种岩体分级方法,对湖南渫水皂市水利枢纽的重点部位总长约200 m的岩体进行工程质量分级。比较了3种分级方法的结果,讨论了分级的工程应用,并指出了国标分级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
田野[7](2001)在《20世纪长江科学院的岩石力学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按课题设置简要记述了长江科学院岩基研究所近50 a来,紧密围绕三峡水利枢纽等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历经20世纪50年代开始期、60年代成长期、70年代壮大期、80年代发展期、90年代开拓期的岩石力学试验研究历程。作为国家专门科学研究机构组成之一,它也反映了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及其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渫水皂市水利枢纽导流洞围岩稳定性及支护方式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渫水皂市水利枢纽导流洞围岩稳定性及支护方式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卡基娃水电站右岸2#泄洪洞出口边坡稳定性及支护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工程概况 |
1.2 选题依据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工程地质背景条件研究 |
2.1 地形地貌 |
2.2 地层岩性 |
2.3 地质构造 |
2.4 水文地质条件 |
2.5 滑坡成因地质分析 |
第3章 二维极限平衡分析 |
3.1 概述 |
3.2 二维极限平衡分析方法 |
3.2.1 毕肖普(Bishop)法 |
3.2.2 摩根斯顿-普赖斯(Morgenstern-Price)法 |
3.3 右岸 2#泄洪洞出口边坡稳定控制标准 |
3.4 计算范围、工况与参数 |
3.4.1 计算范围 |
3.4.2 计算工况 |
3.4.3 力学参数取值 |
3.5 滑面抗剪强度反演分析 |
3.5.1 反演计算原则 |
3.5.2 抗剪强度反演分析 |
3.6 边坡变形体稳定性分析 |
3.6.1 变形体分布 |
3.6.2 计算参数 |
3.6.3 右岸次级变形体稳定分析 |
3.6.4 右岸主变形体稳定分析 |
3.7 加固处理措施复核与优化分析 |
3.7.1 加固方案 |
3.7.2 次级变形体加固效果分析 |
3.7.3 主变形体滑动模式 |
3.7.4 主变形体加固效果复核 |
3.7.5 各加固方案优化分析 |
3.8 小结 |
第4章 三维应力-变形分析 |
4.1 概述 |
4.1.1 FLAC3D基本原理 |
4.2 右岸 2#泄洪洞出口边坡三维应力-变形分析 |
4.2.1 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
4.2.2 计算参数及计算方案 |
4.2.3 计算荷载及施工过程模拟步骤 |
4.2.4 计算成果及分析 |
4.3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二维极限平衡分析 |
5.2 三维快速有限差分方法(FLAC3D)分析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深埋软岩隧洞双护盾TBM施工围岩稳定控制理论与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TBM的制造与应用 |
1.2.2 深埋隧洞围岩稳定研究与管片结构计算 |
1.2.3 护盾TBM掘进隧洞施工期围岩类别识别与预测 |
1.2.4 软岩大变形洞段施工期围岩稳定分析 |
1.2.5 软岩洞段双护盾TBM施工技术研究 |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依托工程概况 |
1.5.1 工程概况 |
1.5.2 深埋长隧洞地质条件 |
1.5.3 引水隧洞设计概况 |
1.5.4 依托工程的研究意义 |
第2章 深埋隧洞围岩稳定分析与管片结构计算 |
2.1 概述 |
2.2 深埋隧洞围岩稳定性分析 |
2.2.1 深埋隧洞围岩稳定性分析内容 |
2.2.2 隧洞围岩稳定性分析理论 |
2.2.3 隧洞围岩稳定分析方法 |
2.2.4 基于弹塑性有限元的深埋隧洞围岩稳定分析 |
2.3 管片结构计算 |
2.3.1 管片荷载和荷载组合 |
2.3.2 管片结构计算模型 |
2.3.3 基于等效均质圆环模型的深埋隧洞管片衬砌结构计算 |
2.3.4 计算成果应用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双护盾TBM掘进隧洞施工期围岩类别识别与预测 |
3.1 概述 |
3.2 常用围岩分类方法 |
3.2.1 国内外概况 |
3.2.2 一般岩体质量分类方法 |
3.2.3 TBM施工隧洞围岩分类方法 |
3.3 TBM参数与围岩质量指标关系研究 |
3.3.1 TBM主要技术参数和工作参数 |
3.3.2 多元线性回归系统理论模型 |
3.3.3 TBM参数与RMR值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3.4 TBM参数与BQ值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双护盾TBM掘进软岩大变形洞段施工期围岩稳定分析 |
4.1 概述 |
4.2 引大济湟双护盾TBM掘进中的软岩大变形问题 |
4.3 基于三维粘弹塑性模型的双护盾TBM掘进软岩大变形洞段围岩稳定分析 |
4.3.1 数值分析模型 |
4.3.2 计算条件 |
4.3.3 计算方案 |
4.3.4 计算成果与各影响因素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软岩洞段双护盾TBM施工技术研究 |
5.1 概述 |
5.2 软岩特性分析 |
5.2.1 软岩的物理力学性质 |
5.2.2 隧洞软岩变形演化机制 |
5.3 双护盾TBM施工软岩洞段特殊结构措施研究 |
5.3.1 衬砌结构复核 |
5.3.2 衬护时机及程序 |
5.3.3 围岩加固措施 |
5.4 双护盾TBM掘进软岩洞段特殊施工措施 |
5.4.1 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
5.4.2 快速掘进措施 |
5.4.3 护盾TBM卡机处理措施 |
5.4.4 超前灌浆措施 |
5.4.5 超前导洞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和科研活动 |
致谢 |
(3)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引水进口边坡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边坡稳定性研究的发展历史 |
1.2.2 引水进口边坡问题研究现状 |
1.2.3 白鹤滩引水进口边坡稳定性及相关研究进展 |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
2.1 区域地质条件 |
2.1.1 区域构造背景 |
2.1.2 地震及地应力 |
2.1.3 河谷演化 |
2.2 工程区地质环境条件 |
2.2.1 地形地貌 |
2.2.2 地层岩性 |
2.2.3 地质构造 |
2.2.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章 右岸引水进口边坡工程地质特征 |
3.1 风化卸荷 |
3.1.1 风化卸荷研究意义 |
3.1.2 风化卸荷特征研究 |
3.2 边坡岩体结构特征研究 |
3.2.1 结构面工程地质分级 |
3.2.2 边坡岩体结构分级 |
3.3 边坡岩体质量特征研究 |
3.3.1 边坡岩体质量定性分级 |
3.3.2 边坡岩体质量定量分级 |
3.4 岩石(体)物理力学参数取值 |
3.4.1 岩石的物理力学参数 |
3.4.2 岩体及结构面的物理力学参数 |
第4章 右岸引水进口自然边坡稳定性分析 |
4.1 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4.2 边坡岩体变形破坏特征 |
4.3 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
4.4 边坡整体稳定性地质评价 |
4.5 边坡整体稳定性极限平衡计算 |
4.5.1 计算工况的选取 |
4.5.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4.5.3 计算结果分析 |
4.6 局部块体稳定性分析 |
4.6.1 块体稳定性评价方法 |
4.6.2 块体稳定性模型建立 |
4.6.3 块体稳定性计算结果分析 |
4.7 边坡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
4.7.1 FLAC~(3D)的原理及特点 |
4.7.2 自然边坡计算模型的建立 |
4.7.3 自然边坡应力及稳定性分析 |
4.8 小结 |
第5章 右岸引水进口工程边坡稳定性分析 |
5.1 右岸引水进口边坡开挖坡比设计 |
5.1.1 开挖坡比设计思路 |
5.1.2 开挖坡比设计结果 |
5.2 引水进口洞脸边坡稳定性分析 |
5.2.1 洞脸边坡稳定性地质评价 |
5.2.2 洞脸边坡稳定性极限平衡计算 |
5.3 引水进口洞侧边坡稳定性分析 |
5.3.1 洞侧边坡稳定性地质评价 |
5.3.2 洞侧边坡整体稳定性极限平衡计算 |
5.4 工程边坡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
5.4.1 工程边坡三维计算模型的建立 |
5.4.2 工程边坡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5.5 工程边坡坡比验证 |
5.6 小结 |
第6章 左岸引水进口边坡稳定性分析 |
6.1 左岸引水进口边坡工程地质特征 |
6.1.1 边坡的基本特征 |
6.1.2 边坡水文地质条件 |
6.1.3 边坡的变形破坏特征 |
6.1.4 计算参数的确定 |
6.2 左岸引水进口自然边坡稳定性评价 |
6.2.1 自然边坡稳定性地质评价 |
6.2.2 自然边坡稳定性极限平衡计算 |
6.3 左岸引水进口工程边坡稳定性评价 |
6.3.1 工程边坡稳定性地质评价 |
6.3.2 工程边坡稳定性极限平衡计算 |
第7章 处理措施及建议 |
7.1 治理加固的途径和原则 |
7.2 治理措施及建议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4)岩体流变特性的试验研究及模型参数辨识(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岩石单轴压缩蠕变试验及流变模型与参数识别 |
2.1 引言 |
2.2 工程背景与试样的选取 |
2.3 试验设备与试验方法 |
2.4 软岩压缩蠕变特性 |
2.5 硬岩压缩蠕变特性 |
2.6 流变本构模型与参数辨识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岩体结构面剪切蠕变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室内岩体结构面剪切蠕变试验 |
3.3 现场岩体结构面剪切蠕变试验 |
3.4 结构面剪切的蠕变经验方程 |
3.5 应力水平对结构面剪切蠕变变形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岩体蠕变结构效应的计算机模拟试验 |
4.1 引言 |
4.2 模拟试件与试验方案 |
4.3 数值模拟方法及流变本构模型 |
4.4 岩体蠕变结构效应的模拟试验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现场承压板法蠕变试验的粘弹性本构模型与参数识别 |
5.1 引言 |
5.2 半无限弹性体表面受均布力条件下的粘弹性一般解 |
5.3 几种常用的粘弹性模型解析表达式的推导 |
5.4 粘弹性模型及其参数辨识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的三维粘弹塑性位移反分析 |
6.1 引言 |
6.2 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
6.3 基于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岩体流变参数反演方法 |
6.4 工程应用实例:构皮滩地下厂房区试验洞围岩的粘弹塑性位移反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成果目录 |
附录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负责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四、渫水皂市水利枢纽导流洞围岩稳定性及支护方式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卡基娃水电站右岸2#泄洪洞出口边坡稳定性及支护措施研究[D]. 伍军辉. 南昌大学, 2016(06)
- [2]深埋软岩隧洞双护盾TBM施工围岩稳定控制理论与技术[D]. 苏利军. 武汉大学, 2010(09)
- [3]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引水进口边坡稳定性研究[D]. 娄国川. 成都理工大学, 2010(05)
- [4]岩体流变特性的试验研究及模型参数辨识[D]. 丁秀丽.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2005(02)
- [5]渫水皂市水利枢纽导流洞围岩稳定性及支护方式选择[J]. 颜慧明,吴宏钧,刘世斌,王启龙,罗仁辉.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04(04)
- [6]湖南渫水皂市水利枢纽工程岩体分级[J]. 喻勇,蔡斌.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1(S1)
- [7]20世纪长江科学院的岩石力学试验研究[J]. 田野.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