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舰艇的红外隐身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叶菁[1](2021)在《多维发展的隐身武器》文中研究表明《孙子兵法·虚实篇》云:"形人而我无形。"隐真示假,使敌人暴露而我军不露行迹,一直以来是谋局布势、创造有利战机的上兵之策。历次战争实践中,在战略或战术层面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迫使敌方迷失在战争迷雾中,从而获取战场主动、赢得胜利的例子不胜枚举。在陆、海、空、天、电、网全维较量的现代战争战场环境下,隐身技术的作战运用,能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出其不意地消灭敌人,逐渐成为决定战斗力高下的必杀技之一。
刘晓敏[2](2019)在《舰船水雾水膜红外隐身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外探测技术和红外制导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水面舰船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而水雾水膜能有效衰减和遮蔽舰船的红外辐射,降低被敌方探测到的概率,提高其生存能力。论文对舰船水雾水膜红外隐身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基于实验室的红外仿真软件模拟了水雾水膜的可视化效果,解决了实际应用中水雾水膜对辐射能量的衰减计算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针对舰船水雾隐身技术的研究,为获得拥有最佳消光性能的水雾系统,建立了根据雾滴的最佳消光粒径来确定其尺寸谱分布函数的技术模型。采用Mie理论计算雾滴的消光效率因子,根据粒径对消光效率因子的影响实验得出最佳消光粒径,基于最佳消光粒径内粒子数量最大的原则确定了雾滴尺寸谱分布函数三个参数的取值,解决了实际应用中相关参数选择困难的问题。结合水雾衰减辐射模型设计了仿真实验,研究了含水量对水雾消光性能的影响,为实际应用中提高水雾隐身效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针对舰船水膜隐身技术的研究,为降低目标布膜后的辐射特性,建立了通过降低液膜表面温度来降低辐射出射度的技术模型。在求解得到液膜内平均流速和液膜厚度的基础上,建立了液膜能量方程,分析液膜换热特性,为相应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结合普朗克公式设计了仿真实验,重点研究了雷诺数Re、液膜入口温度、目标壁面温度以及正向、反向切应力等五种因素对目标辐射出射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Re、降低入口温度和壁面温度、减小正向切应力和增大反向切应力都可以降低辐射出射度,有效提高水膜隐身效果,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针对水雾水膜红外仿真技术的研究,为提高水雾的仿真效果,建立了基于OSG粒子系统的实验模型。将水雾模型载入红外仿真平台,通过改变粒子尺寸、生命周期、每一帧产生的粒子数、粒子初始速度、重力和风速风向等六种参数分析仿真效果的变化,得到了最佳的水雾参数,对相关系统的仿真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为提高水膜的仿真效果,提出了一种基于Perlin噪声的流动纹理生成算法。利用时间变量定时更新噪声纹理,模拟水膜流动的动态效果,优化了流动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陈翔[3](2019)在《红外低发射率涂料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红外低发射率涂料通过涂覆在目标表面,可以有效降低目标与背景之间红外辐射特征差异,提高目标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快捷、方便的红外隐身措施。国内外对红外低发射率涂料已开展了一些研究,但对于红外低发射率涂料的耐久性、在自然环境下的应用性能评价以及与微波材料的复合兼容隐身能力没有做进一步研究。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1)对9种树脂进行粘度、接触角、附着力、耐紫外光老化性能、耐盐雾性能等测试分析,筛选出综合性能最优的YSM-233H树脂为红外低发射率涂层用树脂。(2)通过对不同类型和规格的红外低发射率颜料进行发射率测试,筛选出片状型铝粉为红外低发射率涂料用填料。通过研究铝粉含量、复合填料、粗糙度对涂层发射率的影响,确定了最终红外低发射率涂料配方。涂层红外发射率为0.446,并具有优良的可见光兼容隐身能力、力学性能和耐海洋环境性能。(3)开展红外低发射率涂层的应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涂敷红外低发射率涂层可以显着降低升降温过程中样板的红外特征;在倾斜角为60°时,其红外特征信号最小,与同一倾斜角的普通海灰色面漆相比,其表面温度差值达到19.9℃,辐射出射度降低值达到65.52W/m2,并具有较好的耐海洋环境性能。(4)从穿透深度角度进行微波/红外隐身兼容机理分析研究表明,对于平整表面,在红外低发射率涂层参数(电导率、厚度)选择适当的条件下,可实现红外低发射率涂层与微波吸收材料的兼容隐身。
周松,郑秋,白攀峰,高立,田奥克[4](2017)在《舰艇隐身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认为通过雷达、红外、声等方面对舰艇隐身技术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国外的发展现状,介绍了不同的高性能隐身材料,探索了新的隐身机理并简述了如何充分发挥多种隐身科技的综合作用,对未来水面舰艇采用的隐身技术进行了展望。
武为[5](2017)在《水面作战舰艇关键能力之——藏:隐身蔽体的伪装》文中提出保存自己是战争制胜的永恒法则。在时空界限渐趋模糊的现代战争中,隐藏自己是有效遂行作战任务的基本前提。藏,就是通过将自身信号特征融合于环境背景中,降低可辨识度,以最大限度地减小被敌方发现的概率。在电子探测设备性能越来越好的今天,体型越来越大的水面舰艇暴露的风险在急剧上升,"不露脸、弱感受、动静小"成为了水面舰艇设计建造的基本标准。不露脸如今对水面舰艇的监测早已越过了目视的阶段,机载对海
柳志忠[6](2014)在《舰艇隐身技术的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舰艇隐身技术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舰艇隐身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装备的研制、改进情况,指出了在现代战争中发展舰艇隐身技术的优势和重要性,重点探讨了几种舰艇隐身技术的性能及其特点,最后论述了舰艇隐身技术的发展动向与分析。
王世安[7](2014)在《水面舰船隐身技术的发展动向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面舰船隐身技术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论文介绍了国外水面舰船隐身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装备的研制、改进情况,指出了在现代战争中发展水面舰船隐身技术的优势和重要性,重点探讨了几种水面舰船隐身技术的性能及其特点,最后论述了水面舰船隐身技术的发展动向与分析。
黄炳越,阮进,杨鹏,周胜[8](2014)在《隐身舰艇红外质心干扰作战运用研究》文中提出根据隐身舰艇红外辐射强度小的特点,针对隐身舰艇红外质心干扰作战运用问题,对红外质心干扰时机、红外诱饵弹的发射区域、发射舷角和仰角、发射数量进行了研究。对新型隐身舰艇的红外质心干扰作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黄炳越,周智超,吴晓锋,冯伟强,李永波[9](2013)在《基于Matlab仿真工具的隐身舰艇红外质心干扰效果评估》文中研究表明针对隐身舰艇红外质心干扰效果评估问题,应用Matlab仿真工具,以导弹脱靶距离为主要参考值,详细仿真分析了多种因素对干扰效果的影响,并得出了以下重要结论:红外诱饵弹发射舷角、舰艇红外辐射强度、导弹离舰艇的初始距离、导弹红外导引头视场张角、导弹速度、风向等参数对隐身舰艇红外质心干扰效果具有明显影响,而导弹比例导引系数、风速对干扰效果影响不大。
杨敬东,赵藤[10](2013)在《现代水面舰艇隐身技术浅析》文中指出介绍了目前应用于水面舰艇的主要隐身技术,重点探讨了国外几种比较典型的水面隐身舰艇,分析了新型隐身技术的原理及特点。通过对我国现有隐身舰艇的分析,提出我国在隐身技术方面的发展趋势,并且对未来水面舰艇采用的隐身技术进行了展望。
二、舰艇的红外隐身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舰艇的红外隐身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多维发展的隐身武器(论文提纲范文)
隐于深蓝——隐形舰艇 |
藏于无形——隐形战车 |
匿于无踪——隐形弹药 |
(2)舰船水雾水膜红外隐身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章节安排 |
2 舰船水雾红外隐身特性研究 |
2.1 水雾的红外隐身原理 |
2.2 雾滴粒子的物理特性 |
2.3 水雾对红外辐射的衰减模型 |
2.4 实验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舰船水膜红外隐身特性研究 |
3.1 水膜的红外隐身原理 |
3.2 水膜的物理特性 |
3.3 水膜对红外辐射的遮蔽模型 |
3.4 实验与分析 |
3.5 本章总结 |
4 舰船水雾水膜的红外成像仿真 |
4.1 舰船水雾的仿真研究 |
4.2 舰船水膜的仿真研究 |
4.3 舰船红外模型的生成 |
4.4 实验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本文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2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3)红外低发射率涂料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隐身技术的概述 |
1.2 红外隐身技术的概述 |
1.3 红外低发射率材料的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红外低发射率涂料配方研究 |
2.1 主要试验设备及材料 |
2.2 树脂的筛选 |
2.3 红外低发射率填料的筛选 |
2.4 红外低发射率涂料配方设计 |
2.5 红外低发射率涂料制备及性能测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红外低发射率涂料应用性能研究 |
3.1 主要试验设备及药剂 |
3.2 样板基材的制作 |
3.3 红外低发射率涂层材料样件涂装 |
3.4 红外低发射率材料样件室内加热对比试验 |
3.5 红外低发射率材料样件自然环境对比试验 |
3.6 红外低发射率涂层材料耐环境性能试验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红外低发射率涂层与微波吸收涂层的隐身兼容性研究 |
4.1 主要试验设备及材料 |
4.2 红外低发射率涂层与微波吸收涂层的兼容隐身性能设计 |
4.3 红外低发射率涂层与微波吸收涂层隐身兼容性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4)舰艇隐身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舰艇常用的隐身技术 |
1.1 雷达隐身 |
1.2 红外隐身 |
1.3 声隐身 |
2 舰艇隐身技术的应用现状 |
2.1 美国的“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 |
2.2 德国的MEKO型护卫舰 |
2.3 其他典型的隐身舰艇 |
3 新型隐身技术分析 |
3.1 高性能隐身材料 |
3.1.1 纳米隐身材料 |
3.1.2 导电高聚物材料 |
3.1.3 智能隐身材料 |
3.2 新的隐身机理 |
3.2.1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 |
3.2.2 仿生技术 |
3.2.3 波传播指示技术 |
3.3 充分发挥多种隐身科技的综合作用 |
4 结语 |
(6)舰艇隐身技术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舰艇隐身技术 |
2.1 雷达隐身 |
2.2 红外隐身 |
2.3 声隐身 |
3 发展动向 |
4 发展分析 |
5 结语 |
(7)水面舰船隐身技术的发展动向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水面舰船表面暴露的主要特征 |
3 水面舰船的隐身技术 |
3.1 雷达波隐身 |
3.2 电子设备的隐身 |
3.3 声隐身 |
3.4 红外隐身 |
3.5 激光隐身 |
3.6 隐身涂料 |
4 发展动向 |
5 发展分析 |
6 结语 |
(10)现代水面舰艇隐身技术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主要的隐身技术 |
2.1 雷达隐身技术 |
2.2 声纳隐身技术 |
2.3 红外隐身技术 |
2.4 磁场隐身技术 |
2.5 尾流场隐身技术 |
3 国外隐身水面舰艇简介 |
4 新型隐身技术分析 |
4.1 开发新型隐身材料 |
4.1.1 手性材料 |
4.1.2 纳米隐身材料 |
4.1.3 导电高聚物材料 |
4.1.4 多晶铁纤维吸收剂 |
4.1.5 智能型隐身材料 |
4.2 探索新的隐身技术途径和机理 |
4.2.1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 |
4.2.2 仿生技术 |
4.2.3 波传播指示技术 |
4.3 综合运用多种隐身技术 |
5 我国水面舰艇隐身技术应用及发展展望 |
6 结语 |
四、舰艇的红外隐身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多维发展的隐身武器[J]. 叶菁. 科学24小时, 2021(09)
- [2]舰船水雾水膜红外隐身技术的研究[D]. 刘晓敏.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3]红外低发射率涂料制备及应用研究[D]. 陈翔. 厦门大学, 2019(12)
- [4]舰艇隐身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周松,郑秋,白攀峰,高立,田奥克. 机械管理开发, 2017(01)
- [5]水面作战舰艇关键能力之——藏:隐身蔽体的伪装[J]. 武为. 兵器知识, 2017(01)
- [6]舰艇隐身技术的发展[J]. 柳志忠. 舰船电子工程, 2014(03)
- [7]水面舰船隐身技术的发展动向与分析[J]. 王世安. 舰船电子工程, 2014(03)
- [8]隐身舰艇红外质心干扰作战运用研究[J]. 黄炳越,阮进,杨鹏,周胜. 舰船电子工程, 2014(01)
- [9]基于Matlab仿真工具的隐身舰艇红外质心干扰效果评估[J]. 黄炳越,周智超,吴晓锋,冯伟强,李永波.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13(06)
- [10]现代水面舰艇隐身技术浅析[J]. 杨敬东,赵藤. 广东造船,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