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源性疾病危害概述

中药药源性疾病危害概述

一、中药药源性疾病危害的概述(论文文献综述)

王蕾[1](2021)在《基于化学计量学的蜂蜜“药辅合一”特性研究》文中认为蜂蜜是蜜蜂采集植物的花蜜、分泌物或蜜露,与自身消化道的分泌物结合后,在蜂巢内经充分酿造而成的天然甜味物质,我国药用蜂蜜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Apis cerana Fabricius或意大利蜂Apis mellifera Linnaeus所酿。蜂蜜既是“药食同源”的中药,又是“药辅合一”的重要辅料。蜂蜜具有抗菌、抗炎和抗氧化等多种活性,临床上可用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疾病的治疗;其作为中药炮制的辅料,具备了配伍与炮制的双重作用,能够发挥协同增效、缓和药性和解毒的功效。目前虽然已有蜂蜜作为蜜炙辅料的相关研究,但药用蜂蜜仍然存在蜂蜜蜜源不明确,质量标准不完善等问题。此外,炼蜜的科学性以及蜜炙过程中拌入蜂蜜的作用尚需论证。因此,本课题从蜂蜜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酚类成分差异、炼蜜过程中的理化指标变化规律以及其在蜜炙过程中对桑白皮药材内在化学成分的影响三个角度开展系统的研究,以期为蜂蜜蜜源的选择、炼蜜和蜜炙的科学性提供参考。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为比较不同蜂蜜的差异,并从中优选出一批蜂蜜进行辅料特性研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市售26批蜂蜜的颜色、总酚含量、体外抗氧化活性以及酚类指纹图谱进行检测,并结合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簇类独立软模式法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蜂蜜样本颜色从水白色至深色不等,总酚含量差异较大,均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活性,总酚含量与总抗氧化能力显着正相关。在26种蜂蜜中,枣花蜜颜色较深,总酚含量最高、抗氧化能力最强,表现出独特的优势。采用相关翘曲法对全轮廓指纹图谱进行校正,通过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将样本划分为2组,结果显示,总酚含量和体外抗氧化活性较强的枣花蜜和椴树蜜聚为一类,其他蜂蜜聚为一类,经簇类独立软模式法进行验证,模型验证准确率高达100%,这为后续蜂蜜辅料特性的研究提供了基础。2.为探究蜂蜜的炼制对蜂蜜理化指标的影响,采用恒温加热法炼制蜂蜜,每5分钟测定一次洋槐蜜和枣花蜜炼制过程中的理化指标,并运用动力学模型模拟各个指标变化规律,分析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洋槐蜜与枣花蜜在炮制过程中内部温度均不断上升,直至加热至最高温度。二者水分含量持续下降,枣花蜜水分含量由17.65%降低到14.31%;洋槐蜜水分含量由17.65%降低到11.87%。在炼制过程中,蜂蜜的p H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颜色强度、粘度、总酚含量、羟甲基糠醛含量、总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率均随时间变化呈现升高趋势。除蜜温和p H外,其余各理化指标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颜色、水分、总酚和总抗氧化能力指标间存在显着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炼蜜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以水分、羟甲基糠醛和总酚含量作为指标,考察不同时间和温度下炼蜜的指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恒温80℃下、炼制100分钟更为合适。3.桑白皮药材质量良莠不齐,在研究蜜炙对其内在成分影响前,首先建立桑白皮HPLC指纹图谱,结合含量测定与化学模式识别方法评价桑白皮药材质量,以从中优选出品质较佳的桑白皮进行后续研究。基于指纹图谱共有峰数据对23批桑白皮药材差异进行探索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桑白皮药材外部栓皮的加工方式可能是其质量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自制去除栓皮组样本加以验证,主成分分析模型表明,桑白皮去除栓皮组与未去除栓皮组可以明显区分,并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出潜在的化学标志物(桑黄酮G、桑辛素)。对桑黄酮G等主要成分进行含量测定,比较两组样本差异,结果表明栓皮组与无栓皮组在成分含量上有显着差异。说明桑白皮净制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桑白皮内在成分差异,净制后的药材质量更为均一,为后续桑白皮蜜炙药材的选择提供了参考基础。4.在对蜂蜜、炼蜜和桑白皮药材研究的基础上,炼制枣花蜜作为炮制辅料,选择一批桑白皮作为模型药材,对蜂蜜在桑白皮蜜炙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研究。设立了桑白皮生品组、蜜炙组、清炒组,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三组样品总黄酮含量,结果为蜜炙组>生品组>清炒组;进一步比较了生品与生品加蜜组的水提液总黄酮含量,二者无显着差异。通过高效液相指纹图谱测定三组样品整体化学成分,以成分含量变化升高量大于1.5倍或降低量小于0.67倍为标准,筛选出有明显差异的36个色谱峰,其中26个成分表现为生品>蜜炙桑白皮>清炒桑白皮。通过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探索发现3组样品可各自聚为一类,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将蜜炙品分别与清炒品、生品两两比较,筛选并指认出桑皮苷A、绿原酸、氧化白藜芦醇、桑黄酮G、桑根酮C和桑辛素6种主要差异成分,并对生品与蜜炙品中6种成分的热稳定性进行考察,二者变化规律一致。结果表明,蜂蜜在桑白皮蜜炙过程中虽未体现明显的增溶促稳作用,但仍然扮演了重要角色,蜜炙后桑白皮多数成分含量介于生品与清炒品之间,使得蜜炙桑白皮在达到缓和药性目的同时,又能防止药材中成分的大量损失。

熊勇[2](2020)在《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及其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兽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动物疾病或者有目的地调节动物生理机能的物质,是保障动物健康生长及防治疫病的重要资源之一,是畜牧业的重要支撑。兽药质量不仅关系到畜禽等动物疾病的防治和养殖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而且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体健康。在全球人口急剧增长进而对食物需求持续增加的驱动下,全球兽药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随着兽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兽药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药物残留和细菌耐药性等问题日趋严重,动物源细菌耐药率上升,导致兽用抗生素疗效降低,迫使养殖环节用药量增加,从而加剧兽用抗生素毒副作用和残留超标风险,严重威胁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给人类和动物健康带来隐患。全世界各国都采取了不同方法来保证兽药的安全问题,我国也实行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2020年以后11种促生长类抗生素在饲料中完全禁用,养殖业禁止使用含抗生素的相关药物。当畜牧养殖业禁用的抗生素越来越多,然而在畜牧业中却离不开兽药的应用,因此希望从传统社区寻找兽药植物传统知识来解决现代兽药行业遇到的问题。布依族在长期的畜牧生产实践中,利用当地丰富的植物资源来防治畜禽疾病,并积累了丰富的兽药植物应用实践经验,但是,目前对于这一具有特色兽药植物传统知识的研究并不多。本研究采用民族生态学研究方法,利用主位研究法、半结构访谈法、直接参与法、关键人物访谈法、小组讨论法等,在黔西南州布依族地区对兽药植物传统知识进行调查。通过田野调查获得布依族兽药植物及其传统知识,利用微生物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验证布依族利用兽药植物传统知识的科学合理性;选择防治仔猪腹泻的三颗针和防治牲畜转场产生应激反应的百两金为材料进行实验室分析,研究结果为兽药传统知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未来新型绿色兽药开发提供新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安龙县、册亨县、望谟县和云南省罗平县的18个村、5个生鲜药材集市、3个传统养殖场和2个博物馆进行实地调查,获得了布依族兽药植物及其传统知识。布依族对兽药植物有自己的分类系统,他们将兽药植物划分为6个分类等级,有相应的分类群。调查发现布依族使用57个传统兽药配方(单方),利用122种兽药植物。对布依族兽药植物进行了编目,包括拉丁名、学名、当地名、主治疾病、使用部位、使用方法等。一致性(FIC)指数显示肠胃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创伤和骨折是当地牲畜主要疾病,依据重要值(URs)确认姜、三颗针和百两金等20种为重要兽药植物。布依族信奉多神论、泛灵论,认为“万物皆有灵”,神树和神山在布依族的传统文化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保护和延续了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2)在调查获得的57个传统兽药配方(单方)中,以使用三颗针防治仔猪腹泻和利用百两金防治牲畜转场应激反应最具代表性。从当地采集仔猪腹泻肛门拭子,分离并鉴定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开展三颗针抑菌实验,三颗针提取物对该致病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利用转录组学探究三颗针提取物对该菌株的抑制作用原因,从转录组数据GO、KEGG富集分析探讨三颗针提取物抑菌分子机制。结果显示三颗针提取物主要有破坏受试菌细胞膜、影响膜上氧化磷酸化途径、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调节等功能,三颗针提取物对于细菌的抑制作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对受试菌氧化磷酸化通路影响最为明显,随着三颗针浸膏浓度的增加,受试菌氧化磷酸化通路下调基因不断增加,该通路基因表达受抑制,表达量减少,而氧化磷酸化是细胞获得能量(ATP)的主要通路,细菌无法获得能量,从而达到抑菌作用。抑菌和转录组实验的结果,验证了三颗针防治仔猪腹泻的合理性。(3)牲畜转场产生应激反应是畜牧养殖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会引起牲畜发热、腹泻、声音嘶哑、食欲不振等症状,通过百两金的抑菌、抗炎、镇痛实验及其转录组分析,探究当地人利用百两金防治牲畜转场产生的应激反应机制问题。用百两金提取物对4种菌进行了抑菌研究,其中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率为63.44%,对粪肠球菌的抑菌率为59.88%,磁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为57.62%,对大肠杆菌抑菌率为44.42%。开展了百两金根提取物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急性炎症和小鼠醋酸扭体实验,结果显示其具有抗炎和镇痛作用,说明该提取物中含有抗炎、镇痛活性物质。通过对百两金根、叶转录组进行测序,发现百两金存在三萜皂苷生物合成完整代谢途径,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存在有MVA和MEP两条代谢途径。转录组GO和KEGG富集显示,转录组中与萜类骨架生物合成代谢途径相关的基因有22条,与倍半萜及三萜代谢途径相关的基因有9条,参与倍半萜和三萜的生物合成相关酶5个,相关基因6条。对百两金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转录因子进行挖掘及分析,从分子水平探究转录因子调控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机制。转录因子AP2/ERF和bHLH基因家族参与调控倍半萜、单萜和三萜衍生物合成,通过以拟南芥为参考进行了蛋白质功能互作网络分析、系统发育树构建,寻找高同源基因相似功能。预测获得AP2/ERF具有调控萜类物质的转录因子基因(Cluster-20697.13203 和 Cluster-20697.14478),而对 bHLH 转录因子基因家族功能分析中没有获得与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的相关基因。通过抑菌、抗炎和镇痛实验以及转录组分析,验证了百两金治疗牲畜转场应激反应的传统应用具有科学合理性。本研究利用民族生态学、民族植物学等方法,调查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验证了当地使用传统兽药植物治疗牲畜疾病背后的科学问题,为传统知识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黄建芳,王富海,曾彩贤,黄燕芬,彭春梅[3](2020)在《孕妇不合理用药对胎儿药源性疾病的影响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分析孕妇不合理用药对胎儿药源性疾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3470例不合理用药孕妇的临床资料。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入选孕妇进行调查,分析孕妇孕期服用药物品种数、孕妇不合理用药的孕周分布情况和药品类型,并比较不同药物类型的胎儿药源性疾病发生情况。结果 13470例孕妇中有91.00%(12258/13470)的孕妇服用3种以内的药物,其中服用1种药物的孕妇占47.11%(6345/13470),服用2种药物的孕妇占23.67%(3188/13470),服用3种药物的孕妇占20.23%(2725/13470),服用4种药物的孕妇占1.39%(187/13470),服用5种药物的孕妇占1.16%(156/13470),服用中药的孕妇占6.45%(869/13470)。孕1~12周服药孕妇占54.01%,孕13~28周服药孕妇占29.02%,孕≥29周服药孕妇占16.97%。孕妇不合理用药的药品类型主要为中药及中成药类(41.98%)、抗感染类(33.04%)和维生素类(33.00%)。孕期使用激素类、抗感染类、中枢神经系统类、中药及中成药类药物孕妇分娩胎儿的药源性疾病发生率分别为3.64%、2.54%、4.69%、2.76%,均高于未使用相应药物的1.90%、1.77%、1.94%、1.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不合理用药可增加胎儿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孕妇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以保证胎儿的健康发育。

张丹,吕锦涛,张冰,张晓朦,林志健[4](2020)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中药源性心脏损伤的药物警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具有强传染性和传播力,已在全球范围内对公共卫生造成重大威胁。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疾病的疗效获到了普遍的肯定,但值得注意的是,相关药物在临床使用中可能会引起药源性心脏损伤,需引起临床工作者的关注。该文依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的指导意见,以推荐用药为例,从西药、单味中药、中药注射剂以及中西药联用等角度,采用文献综述及生物信息学等方法对联合用药、心脏相关不良反应、特殊人群、说明书禁忌、用药监护等环节进行综述,重点阐述其引起药源性心脏损伤的临床表现、毒性成分、作用靶点与调控机制等。该文建议在临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过程中应警惕药源性心脏损伤,发挥临床药师及临床中药师的优势,提升药物警戒知识储备,加强处方审核、用药告知与用药监护,促进合理用药,关注特殊人群与高危人群,以期为一线抗疫的临床医生与药师提供药物警戒与药学监护的科学依据与参考,避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药源性心脏损伤的发生。

萨日娜,张冰[5](2020)在《基于治未病的中药药物警戒理论和实践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治未病"是我国中医学的一大特点和优势,是中医理论体系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其核心是"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有"防微杜渐""截断扭转"等防治理念。而中药药物警戒思想是该课题组通过挖掘、梳理大量古籍文献,提出了传统中医药"识毒-用毒-防毒-解毒"的警戒思想理论框架,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行医用药经验的精华浓缩,具有丰富的前瞻性预防理念,基于它的"防范与未然"以及"杜绝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出发点,它与"治未病"的思想不谋而合。该文拟从"治未病"角度对中药药物警戒理论和实践思考,以期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不仅对于临床中存在的由药物自身、患者机体及临床用药等因素引发的药物警戒问题,提出"施药嘱、重监护、防生变""计长远、病防变、延进展""护正气、控内乱、防复发"等中药药物警戒实践措施,而且说明了中药药物警戒是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的重要保障,有利于保护和促进人民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范成明,张胜素[6](2019)在《中药导致药源性疾病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文中认为目的了解中药产生药源性疾病的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改变人们对中药无毒副作用的普遍错误认识,促进安全、有效的使用中药。方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综合。结果正确认识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原因,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结论改变人们对中药无毒副作用的普遍错误认识,采取正确、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减少或避免中药使用过程中发生的药源性疾病。

夏与晴[7](2019)在《中药对环境中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养殖水体细菌种群结构的影响》文中认为中草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是一种含有多种有效成分的天然药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草药已部分取代了抗生素等化学药剂,在农业种植、水产养殖、畜牧发展等行业广泛应用。然而,关于中草药对多种病原菌的协同作用还没有系统的评价,同时中草药在鱼类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应用评价也尚不多见。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中草药及其联合用药配伍对水产养殖中常见的从水生生物分离出来的五种细菌致病菌的影响作用,以及中草药对养殖水体环境中微生物组成和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与差异研究分析,旨在丰富中草药对鱼类循环水养殖生产中水体微生态方面研究成果,为中草药在对水产养殖病害防控中心应用提供理论基础。采用琼脂扩散法(纸片法)测定了夏枯草等25种中草药的性能功效,对嗜水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蜡样芽孢杆菌、假单胞菌和弗氏柠檬酸杆菌的抑制作用。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抑菌效果较强的4种中草药对5种致病菌的最小抑菌(MIC)作用、及其最小杀菌浓度(MBC);并采用正交试验法对此5种致病菌进行了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中草药配伍研究。实验表明,25种中草药对该5种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乌梅、石榴皮、黄连、白头翁的抑制作用最强。对嗜水气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弗氏柠檬酸杆菌抑菌作用最明显的是乌梅,对副溶血弧菌抑菌作用最明显的是乌梅、黄连,对蜡样芽胞杆菌抑菌明显的是乌梅。试验结论,对嗜水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具有最佳抑菌作用的组合为乌梅+石榴皮;对蜡样芽胞杆菌具有最佳抑菌作用的组合为乌梅+白头翁、石榴皮+白头翁;对荧光假单胞菌最佳抑菌的为乌梅+黄连组合、乌梅+白头翁组合;对弗氏柠檬酸杆菌具有最佳抑菌作用的组合为乌梅+石榴皮、乌梅+白头翁。针对此五种致病菌,乌梅+石榴皮、乌梅+白头翁为最佳抑菌中药配伍组合,其效果好于单一用药。同时研究了在乌梅、黄连中草药液影响下,可大大减少了弧菌和其他病原菌数量,对循环水养殖水中细菌群落影响较大。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循环水系统中水体的细菌16SrDNA V4区域进行扩增和测序。各样品OTU稀释曲线逐渐趋于平缓且覆盖率Good’s Coverage指数为99.9%,表明样品测序深度足够大,OTU数量接近实际情况。进而对基因序列进行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聚类,并在OTU的基础上进行细菌群落组成分析。HTS获得6个样品(对照组、乌梅组和黄连组)有效序列条数共716470条,主要种属为弧菌属(Vibrio sp.)、海科贝特氏菌属(Obetia)、黏胶球形菌属(Lentisphaera)、海杆状菌属(Marinobacter)等。循环水系统内水体细菌群落组成丰富,细菌群落结构随中药提取液的加入而变化,水体内致病菌菌属演变优势微生物由对照组的弧菌属(36%)、黏胶球形菌属(10%)和Rubritalea(14%)演替为乌梅组的弧菌属(4%)、海科贝特氏菌属(25%)及海杆状菌属(7%);黄连组的弧菌属(2%)、海科贝特氏菌属(2%)及赤杆菌属(Erythrobacter)(78%)。乌梅作用下的水体OTU种类平均是141,黄连作用下的水体OTU种类平均是163。α多样性结果表明,对照组细菌群落的多样性高于黄连组和乌梅组,其中Chao1指数对照组的均值是318.926,乌梅组是171.321,黄连组是201.484;β多样性分析发现,三组样品间细菌结构及丰度差异较大。本研究比较了不同配伍的中草药对多种致病菌的抑菌作用,并筛选出了最佳抑菌作用的配伍组合。以及乌梅与黄连提取液对养殖水体环境会产生显着影响,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海水循环水系统的微生态水环境,为未来继续探索和进一步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这些发现拓展了我们对水产养殖系统细菌感染性疾病预防和控制的认识。

孙楠,庄伟,林晓兰,黄胜男[8](2018)在《临床药师参与预防药源性癫痫的体会》文中提出目的:总结临床药师在预防药源性癫痫中的作用和临床常见易引发癫痫的药物。方法:通过分析临床药师在某例癫痫患者的全程药学监护中的作用,协助临床降低药源性癫痫的风险。在监护的全过程中通过查阅文献,总结能诱发癫痫的药物,并分析作用机制,探索临床药师在预防药源性疾病中的作用。结果:临床药师在癫痫患者诊疗工作中的作用,主要包括询问患者用药史分析药源性癫痫风险、指导患者逐步停用风险药物、参与临床用药方案的制订和诊疗环节的用药风险并协助临床医师调整用药方案、监护患者服药后症状的改变、对患者进行"癫痫患者特殊用药告知"等。常见诱发癫痫的药物包括抗菌药物(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等)、中枢神经系统药(镇静催眠和抗癫痫药、治疗精神障碍药等)、中草药和中成药以及解热镇痛抗炎药、循环系统药等其他药物。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透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脑组织、抑制γ-氨基丁酸与受体部位结合、生成氨基或自由基影响大脑皮层一部分神经元等。结论:临床药师在癫痫患者的用药安全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其对诱发癫痫的药物的关注对临床用药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肖小河[9](2018)在《药源性疾病及其风险防控》文中研究指明1药源性疾病的研究现状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DID)是指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引起人体功能异常或组织结构损害而出现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后果[1]。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更为多样和复杂的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亦可能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甚至诱发药源性疾病。据文献报道,药源性疾病也已成为主要致死性疾病之一,仅次于心脏病、癌症、慢性肺病和脑卒中,

王富海,张爱珍,曾彩贤,张考珍[10](2017)在《胎儿药源性疾病与孕妇不合理用药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胎儿药源性疾病与孕妇不合理用药的相关性,为避免胎儿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调查问卷、病历调查的方式收集临床不合理用药孕妇的用药情况、胎儿发育情况及新生儿健康状况,评价不合理用药与胎儿药源性疾病的相关性。结果:孕妇在怀孕期间服用庆大霉素、依托红霉素、利巴韦林、绒促性素、丙基硫氧嘧啶、维生素B6、维生素D、维生素C、诺氟沙星、磺胺药、吲哚美辛和乙酰水杨酸盐均能引起胎儿药源性疾病,且其与用药时间过早、时长过久和剂量过大成正相关(P<0.05)。结论:胎儿药源性疾病与孕妇的不合理用药有一定的相关性,故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以确保胎儿的身体健康。

二、中药药源性疾病危害的概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药源性疾病危害的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化学计量学的蜂蜜“药辅合一”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蜂蜜应用前的筛选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实验二 辅料蜂蜜应用前的炼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实验三 桑白皮炮制前的质量评价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实验四 蜂蜜在桑白皮炮制过程中对其成分影响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讨论
全文总结
创新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蜂蜜的鉴别与溯源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及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一览表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民族生态学概述
    1.3 民族兽药概述
    1.4 布依族兽药植物研究概况
    1.5 腹泻和炎症的研究进展
    1.6 转录组学概况
第二章 布依族地区兽药植物调查
    2.1 调查目的
    2.2 调查地区概况
    2.3 研究方法
    2.4 调查结果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兽药植物三颗针防治仔猪腹泻的研究
    3.1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分离及鉴定
    3.2 三颗针浸膏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抑菌研究
    3.3 三颗针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抑菌分子机制研究
第四章 兽药植物百两金防治牲畜转场应激反应的研究
    4.1 兽药植物百两金抑菌研究
    4.2 百两金消炎镇痛研究
    4.3 基于转录组数据对百两金中三萜皂苷合成途径的研究
    4.4 百两金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转录因子的挖掘及分析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和科研项目
附录

(3)孕妇不合理用药对胎儿药源性疾病的影响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孕妇孕期服用药物品种数分析
    2.2 孕妇不合理用药的孕周分布情况分析
    2.3 孕妇不合理用药药品类型及构成比分析
    2.4 不同药物类型的胎儿药源性疾病发生情况的比较
3 讨论

(4)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中药源性心脏损伤的药物警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西药引起的药源性心脏损伤
    1.1 α-干扰素 (interferon α,IFN-α)
    1.2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opinavir/ritonavir)
    1.3 利巴韦林(ribavirin)
    1.4 磷酸氯喹(chloroquine)
    1.5 阿比多尔(arbidol)
    1.6 其他西药
2 相关中药引起的药源性心脏损伤
    2.1 单味中药
        2.1.1 麻黄
        2.1.2 苦杏仁
        2.1.3 细辛
        2.1.4 其他中药
    2.2 中药注射剂
    2.3 中药配伍
3 中西药联用
4 小结

(5)基于治未病的中药药物警戒理论和实践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药物警戒理论体系内涵与特征
2 中药药物警戒理论中的治未病思想
3 基于“治未病”的药物警戒实践思考
    3.1 施药嘱、重监护、防生变
    3.2 计长远、病防变、延进展
    3.3 护正气、控内乱、防复发

(6)中药导致药源性疾病的影响因素及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药源性疾病概况
2 中药诱发药源性疾病的因素
    2.1 药物本身因素
    2.2 患者个体差异
    2.3 辨证失误, 选药不当
    2.4 药物的不合理配伍
    2.5 剂量不当及超疗程用药
    2.6 中成药生产加工存在的问题
    2.7 医务人员素质问题
    2.8 忽视特殊体质群体
3 中药致药源性疾病的预防
    3.1 按照功能主治, 严格辨证用药
    3.2 了解患者的基础疾病, 用药情况及疾病史评估用药风险
    3.3 谨慎选择使用中药注射剂
    3.4 掌握联合用药的原则与禁忌
    3.5 加强用药过程中的监测与处理
    3.6 加强中药的储存管理
4 结论

(7)中药对环境中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养殖水体细菌种群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方向
    1.2 水产养殖中常见的五种致病菌概述
        1.2.1 嗜水气单胞菌
        1.2.2 副溶血弧菌
        1.2.3 蜡样芽胞杆菌
        1.2.4 假单胞菌
        1.2.5 弗氏柠檬酸杆菌
    1.3 鱼类细菌性疾病的药物防治
    1.4 水产养殖中细菌耐药性现状
    1.5 中草药抑菌机制的研究现状
    1.6 研究目的和创新性
第二章 对鱼类致病菌有抑菌作用的中草药初步筛选
    2.1 材料及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中草药提取液制备
        2.1.3 致病菌菌液与药敏片制备
        2.1.4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中草药初筛结果
        2.2.2 单一中药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中草药联合用药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中草药提取液制备
        3.1.3 致病菌菌液制备
        3.1.4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联合用药最低抑菌浓度(MIC)
    3.3 讨论
第四章 中草药对集约化水产养殖水体的微生物多样性、种群结构与功能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中草药提取液制备
        4.1.3 样品采集及细菌总数
        4.1.4 DNA提取HTS测序
        4.1.5 数据处理
        4.1.6 种群结构的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养殖水体中弧菌总数和细菌总数变化
        4.2.2 OTUs分析和物种注释
        4.2.3 养殖水体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4.2.4 养殖水体的微生物群落相似性分析
        4.2.5 养殖水体间细菌群落结构差异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8)临床药师参与预防药源性癫痫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药学监护案例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状况
        1.1.2 既往病史和用药史
        1.1.3 监护过程
    1.2 药学监护总结
2 诱发癫痫药物的分析总结
    2.1 抗菌药物
        2.1.1 氟喹诺酮类
        2.1.2 β-内酰胺类
        2.1.3 其他抗菌药物
    2.2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2.2.1 镇静催眠和抗癫痫类巴比妥类和苯二氮
        2.2.2 治疗精神障碍药
        2.2.3 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2.3 中草药和中成药
        2.3.1 中草药
        2.3.2 中成药
    2.4 其他药物
3 结语

(9)药源性疾病及其风险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1 药源性疾病的研究现状
2 本期文章点评及启示
3 药源性疾病的防控建议
    3.1 加强药物安全性研究, 创新药物安全性评价模式和方法
    3.2 加强药物安全性风险管理, 提升药源性疾病的防治和处置水平
4 结语

(10)胎儿药源性疾病与孕妇不合理用药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孕妇不合理用药的药品品种与给药时间
    2.2 孕妇不合理用药的药品类型品种及构成比
    2.3 胎儿药源性疾病的致病药物及其发生率
    2.4 药物不合理使用与胎儿药源性疾病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四、中药药源性疾病危害的概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化学计量学的蜂蜜“药辅合一”特性研究[D]. 王蕾.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及其评价[D]. 熊勇. 中央民族大学, 2020
  • [3]孕妇不合理用药对胎儿药源性疾病的影响观察[J]. 黄建芳,王富海,曾彩贤,黄燕芬,彭春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09)
  • [4]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中药源性心脏损伤的药物警戒研究[J]. 张丹,吕锦涛,张冰,张晓朦,林志健. 中国中药杂志, 2020(10)
  • [5]基于治未病的中药药物警戒理论和实践思考[J]. 萨日娜,张冰. 中国中药杂志, 2020(17)
  • [6]中药导致药源性疾病的影响因素及预防[J]. 范成明,张胜素.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53)
  • [7]中药对环境中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养殖水体细菌种群结构的影响[D]. 夏与晴. 大连海洋大学, 2019(03)
  • [8]临床药师参与预防药源性癫痫的体会[J]. 孙楠,庄伟,林晓兰,黄胜男. 中国药房, 2018(11)
  • [9]药源性疾病及其风险防控[J]. 肖小河. 药学进展, 2018(03)
  • [10]胎儿药源性疾病与孕妇不合理用药的相关性分析[J]. 王富海,张爱珍,曾彩贤,张考珍. 抗感染药学, 2017(06)

标签:;  ;  ;  ;  ;  

中药药源性疾病危害概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