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烯醇复合薄膜的制备初探

聚乙烯醇复合薄膜的制备初探

一、聚乙烯醇复合膜的制备研究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冯昕宁[1](2021)在《玉米皮纤维素提取、改性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预处理玉米皮为原料,建立了超声辅助碱过氧化氢法提取玉米皮纤维素的方法,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实验进行优化,确定了玉米皮纤维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温度为70℃,超声时间为70 min,超声功率为200 W,NaOH质量分数为8%,H2O2体积分数为0.7%,料液比为1:30 g/mL,在此条件下纤维素含量为83.34%。对玉米皮纤维素的结构进行了分析,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峰明显减弱,具有典型纤维素峰;X-射线衍射分析表玉米皮纤维素的结晶结构未发生变化;扫描电镜分析表明玉米皮纤维素表面发生聚集形成褶皱结构;粒度分析表明平均粒径为111.0 μm;热分析表明玉米皮纤维素的最大热分解温度328℃,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以玉米皮纤维素为原料制备了乙酰化玉米皮纤维素,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实验进行优化,确定了乙酰化玉米皮纤维素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为1:5 g/mL、反应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2.5 h、浓硫酸用量为10%,在此条件下取代度为2.92。对乙酰化玉米皮纤维素的结构进行了分析,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玉米皮纤维素的羟基被乙酰基取代;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经乙酰化反应后,结晶结构发生改变;扫描电镜分析表明乙酰化玉米皮纤维素表面变粗糙且有孔隙;粒度分析表明乙酰化平均粒径为27.69μm;热分析表明乙酰化玉米皮纤维素最高热解温度为340℃,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以乙酰化玉米皮纤维素和聚乙烯醇为原料制备了乙酰化玉米皮纤维素/聚乙烯醇复合膜,对复合膜结构和性能进行了分析。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未出现新的吸收峰,说明原料间未发生化学反应;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乙酰化玉米皮纤维素结晶结构未发生改变;扫描电镜分析表明复合膜表面较完整和均匀;热分析表明复合膜最高热解温度为332℃,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力学分析表明,随着乙酰化玉米皮纤维素含量增加,复合膜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下降;应用性能分析表明复合膜具有较好的热溶解性、透光率和降解性能。以乙酰化玉米皮纤维素为主要原料制备了纤维素微球,对微球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分析。扫描电镜分析表明纤维素微球呈球形,且表面有大量微孔分布;粒度分析表明微球平均粒径11.673 μm;比表面积分析表明该微球比表面积为26.4210 m2/g,平均孔径为24.0302 nm;应用性能分析表明微球对染料具有较好的吸附性。

谷雨[2](2021)在《辐射交联法制备功能分离膜材料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膜分离技术具有绿色、高效、节能的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化工生产、制药工程、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作为膜分离技术的核心,分离膜材料的性能是决定膜分离工程生产效率和应用范围的关键所在。随着膜分离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常规膜材料的性能已无法满足日益扩展的应用需求。因此,高性能功能分离膜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成为膜分离技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前提。一般而言,高性能膜材料的研发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包括膜结构的改进、新型成膜材料的开发和膜材料的改性。对于聚合物膜材料而言,膜改性是最常用、最可行、最有效的技术路线。膜改性又包括物理改性(如共混、涂覆、掺杂等)和化学改性(如表面接枝、交联等)。其中,化学改性是将功能组分通过共价键与基底膜稳固连接,赋予膜材料持久稳定的新功能。辐射接枝是聚合物膜材料化学改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操作简便、节能高效、反应条件温和、使用范围广等特点,已在工业规模生产方面得到应用。然而,辐射接枝技术往往依赖于性质活泼的含双键单体,成本较高且不宜获得,这极大地限制了其在聚合物膜改性方面的应用。辐射交联作为重要的聚合物辐射化学效应,也是改变聚合物物化性质的重要手段,但在聚合物膜改性的研究一直受到忽视。因此,本论文致力于研究利用辐射交联技术改性和构建具有不同功能的分离膜材料的可行性,并评估改性膜材料的相关性能及其应用可能。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包括如下三个部分:(1)辐射交联法功能改性聚合物滤膜材料的研究本章工作首先通过辐射交联法将聚乙烯醇(PVA)原位修饰在聚偏氟乙烯(PVDF)膜的内外表面,实现了膜的三维(3D)改性。红外、XPS、固体核磁等结果证明了PVA凝胶层与PVDF膜之间形成了共价键,而PVA在PVDF膜上的负载率研究表明不同因素对其影响的程度依次为:PVA溶液的浓度>吸收剂量>吸收剂量率。此外,辐射交联改性后的PVDF膜的水通量随着PVA负载率的增加而下降,而截留性能则随着负载率的增加而提高,并在高负载率下实现了从微滤膜向超滤膜的转变。其次,在辐射交联法的通用性研究中,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海藻酸钠(SA)和聚乙二醇(PEG)被成功地共价修饰在PVDF膜上,并发现改性剂在辐射作用下的交联能力是影响其对膜改性程度的重要因素。在前文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究了低吸收剂量(17 k Gy)与高吸收剂量(200 k Gy)下制备的PVDF/PVA复合膜分别在分离油水乳液和抗蛋白污染的性能。在油水乳液的分离中,PVDF/PVA复合膜(17 k Gy)具有良好的亲水性、水下超疏油性和优异的抗油粘附性。改性后的PVDF膜不仅在超低压(0.084 bar)的错流过滤中具有高的渗透通量(~6.9×102 L m-2 h-1 bar-1)、水通量恢复率(~98%)和优异的截油率(~99.5%),而且能够分离多种油水乳液,并在高粘度油的测试中表现出优异的防污性能。在抗蛋白污染的测试中,PVDF/PVA复合膜(200 k Gy)对牛血清蛋白(BSA)与溶菌酶(lysozyme)表现出超低的不可逆污染率(<5%),且在多次循环后,依然具有较好的通量恢复率(~85%)。此外,PVA凝胶层的共价修饰使PVDF膜在酸碱以及Na Cl O溶液中表现出良好的耐化学清洗性。(2)辐射交联法制备多壁碳纳米管基复合膜及其在油水乳液分离中的应用本章工作采用辐射交联法将PVA修饰在多壁碳纳米管(MWNTs)上,红外、核磁、TEM等结果证明了PVA分子与MWNTs间通过共价键连接。改性后的MWNTs在水溶液中具有优异的分散性与稳定性。此外,将改性后的MWNTs沉积在醋酸纤维素(CA)微孔膜上得到巴基纸膜。巴基纸膜不仅对多种油水乳液均具有良好的渗透通量与截油率,而且在高粘度机油乳液的长期循环测试中,巴基纸膜仍然保持了较高的水通量恢复率(>86.5%)和截油性(>99.4%)。(3)辐射交联法制备氧化石墨烯基复合膜及其酸渗透选择性的研究本章通过辐射交联与真空辅助自组装联用的方法制备了PVA改性的氧化石墨烯复合膜(r AGO)。高能射线不仅引发GO发生还原反应,而且使PVA分子与GO片层之间形成共价键。XRD的结果显示r AGO膜中存在PVA分子插层的GO片层区域和还原后的GO片层紧密堆叠的区域。由于具有这种特殊的结构,r AGO膜通过PVA的位阻效应与还原的GO片层间的尺寸排除效应,在允许氢离子渗透的同时,有效抑制了金属离子的扩散。制备得到的r AGO膜在低浓度酸的扩散渗析酸回收测试中,其氢离子渗透系数(UH+,~5×10-3 m h-1)在达到商用阴离子交换膜(DF-120)水平的同时,具有超高的分离因子(SH+/Fe2+,233.6),实现了酸的渗透回收以及与金属离子的选择性分离。

闫江浩[3](2021)在《氧化亚铜基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食品包装是保证食品安全和质量一种有效手段。由于传统塑料包装材料的不可降解和不可再生的特性,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巨大威胁。因此,可生物降解的新型材料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壳聚糖(CS)是一种天然多糖,因其可生物降解性、水溶性、生物相容性以及优异的成膜能力等优点,被认为是替代石油基包装材料的材料之一。然而,壳聚糖膜的力学性能、阻水性能和抗微生物等性能较差,极大限制了它在食品包装领域的实际应用。引入其他可降解材料和抗菌活性物质以及交联剂可有效增强壳聚糖膜的综合性能。聚乙烯醇(PVA)是一种合成的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具有优良的成膜能力、高韧性和化学稳定性。常用来与CS复合成膜以改善CS膜的力学性能、阻水性和气体阻隔性能。氧化亚铜是一种储量丰富的金属氧化物抗菌材料,因其毒性较低、价格低廉且制备方法简单等优点,是包装材料理想的抗菌添加剂。本文以改善CS膜作为包装材料的性能为目的,设计和制备了氧化亚铜基的抗菌材料作为抗菌添加剂,加入具有抗菌、抗氧化、紫外阻隔功能的阿魏酸(FA)为交联剂,用逐层浇注的方式制备了CS/PVA可生物降解的抗菌多层膜,并将其应用于水果保鲜。以下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1)以壳聚糖作为稳定剂,葡萄糖作为还原剂,在碱性条件下原位还原制备了氧化亚铜微粒(Cu2O@NCs)。对制备的Cu2O@NCs进行了结构和形貌表征,X射线衍射(XRD)测试结果表明Cu2O@NCs为赤铜矿晶体结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果显示出壳聚糖与氧化亚铜之间的配位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照片显示其平均粒径约为300 nm,表面粗糙,为不规则球型颗粒。铜离子释放测试结果显示相比于未改性的Cu2O,Cu2O@NCs的铜离子释放速率明显降低。用抑菌圈实验测试了 Cu2O@NCs的抑菌性能,结果表明Cu2O@NCs对于大肠杆菌(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的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2)用共混法将Cu2O@NCs掺入壳聚糖和聚乙烯醇膜液中,以阿魏酸为交联剂,采用逐层浇注的方式制备了 LbL-PVA/CS/FA/Cu2O@NCs复合多层膜。对复合膜结构和形貌进行了 XRD、FT-IR、SEM表征,结果表明不同膜层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如氢键),但无共价结合,FA和Cu2O@NCs的加入增强了复合膜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使复合膜的结构更加致密。并且当 Cu2O@NCs 的添加量为2%时,LbL-PVA/CS/FA/Cu2O@NCs复合多层膜的抗拉强度达到了 34.34 MPa,断裂伸长率为96.67%,水蒸气透过率降低到了 0.16 g.mm·m-2h-1kPa-1,水溶性下降到了 19.90%,水接触角为86°。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试了 LbL-PVA/CS/FA/Cu2O@NCs复合膜的透光性,结果显示该复合膜表现出优异的紫外光阻隔性能。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结果显示该复合膜具备优异的抗氧化活性。用平板菌落计数法LbL-PVA/CS/FA/Cu2O@NCs复合膜的抑菌性能进行测试,结果为该复合膜对E.coli和S.aureus的抑菌率达到了 72%和66%。此外,土壤降解试验结果显示该复合膜在土壤中埋藏28天后失重率达到41.87%。圣女果保鲜试验表明所制备的LbL-PVA/CS/FA/Cu2O@NCs复合膜对圣女果有较好的保鲜效果。(3)为了进一步提高氧化亚铜基抗菌材料的稳定性和分散性等性能,本章采用热分解法将纳米银沉积到Cu2O表面制备了 Cu2O-Ag异质结构复合材料,并用单宁酸对Cu2O-Ag进行表面改性,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复合抗菌剂(Cu2O-Ag)@TA。采用XRD、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SEM、TEM、激光粒度仪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对粉末样品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银纳米粒子与氧化亚铜微球之间通过电荷转移而紧密结合,形成了 Cu2O-Ag异质结构,并且单宁酸通过与金属离子的螯合作用包覆在Cu2O-Ag表面。形貌表征结果中显示银纳米粒子均匀分布在Cu2O微球表面,(Cu2O-Ag)@TA为核壳结构,单宁酸壳层的厚度约为6nm。此外,(Cu2O-Ag)@TA表现出优异的分散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并且可以在14天内稳定的释放Cu2+,并且活性氧释放性能增强,从而实现了优异的抗菌性能。(4)将(Cu2O-Ag)@TA以共混的方式添加到LbL-PVA/CS/FA复合膜基体中,XRD和FT-IR结构表征说明(Cu2O-Ag)@TA的晶体结构没有发生变化,且与复合膜基体产生相互作用(氢键),增加了复合膜的结晶度。形貌分析表明(Cu2O-Ag)@TA均匀的分散在复合膜基体中。此外,(Cu2O-Ag)@TA的加入改善了复合膜的力学性能,阻水性和抗菌能力。圣女果保鲜试验结果说明掺杂(Cu2O-Ag)@TA的LbL-PVA/CS/FA复合膜有效抑制了圣女果贮藏期间水分损失、微生物感染以及营养成分的流失,显着延长了其保质期,为新型可降解抗菌包装材料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王营超[4](2021)在《废报纸基木质素-纳米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木质素-纳米纤维素作为一种绿色高分子材料,不仅具有天然纤维素的固有特性,同时也具有比表面积大、长宽比高、机械强度高、生物相容性好等优良性能,其含有的木质素颗粒具有改善纳米纤维素疏水性和溶剂相容性的优势,因此其在复合材料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论文以废报纸为原料,采用硫酸水解法制备不同木质素含量的木质素-纤维素纳米晶体(LCNC),并将其用于增强聚乙烯醇(PVA)水凝胶,探讨不同LCNC添加量对复合水凝胶性能的影响;然后利用超声辅助球磨法将酸解沉淀的木质素-纤维素固体残渣(LCSR)机械解纤成木质素-纤维素纳米纤丝(LCNF),并将其与聚乳酸(PLA)基体共混制备LCNF/PLA复合膜,探究不同木质素含量的LCNF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不同木质素含量LCNC的制备。首先,通过控制漂白强度,制备三种不同木质素含量的废纸浆,随后对其进行硫酸水解和透析,从而制得三种木质素含量的LCNC(LCNC-DPL:低木质素含量纤维素纳米晶体;LCNC-DPH:中木质素含量纤维素纳米晶体;LCNC-DP:高木质素含量纤维素纳米晶体)。XPS分析表明以上三种LCNC的木质素含量分别为8.33%、13.54%、19.29%。SEM、TEM及EDX结果表明三种LCNC样品呈典型的棒状纤维,其长度和宽度分别为140 nm和11 nm,木质素在LCNC表面呈小的球状颗粒。此外,研究表明三种LCNC样品仍保留着纤维素I型结构,随着木质素含量的不断增加,其结晶度逐渐降低,而疏水性和热稳定性逐渐增加。木质素-纤维素纳米晶体复合聚乙烯醇水凝胶的增强效果。将上述制备的三种LCNC分别与PVA混合制备LCNC/PVA复合水凝胶,发现LCNC的加入明显提高了PVA水凝胶的粘弹性和压缩性能,且随着LCNC用量的不断增加,复合水凝胶的流变及压缩性能随之改善。在PVA体系中加入1%的LCNC-DP,其复合水凝胶的G′max和G″分别是纯PVA的16倍和18倍。在20%应变水平下,PVA/1%LCNC-DP的压缩应力是纯PVA的8倍。其原因主要是在复合水凝胶形成过程中,LCNC和PVA混合后产生机械缠绕,两者形成PVA-PVA、PVA-LCNC和LCNC-LCNC三种类型的配合物。LCNC表面的木质素颗粒作为PVA与LCNC之间的桥梁起到间隔作用,避免了LCNC的自聚集,限制了LCNC和PVA链的组装,形成了多孔网络结构,该结构有利于压缩应力的传递。同时多孔网络结构的存在增加了LCNC/PVA复合水凝胶的粘弹性,从而使复合水凝胶具有卓越的流变性能。此外,随着LCNC中木质素含量的增加,水凝胶的孔径明显减少(从4.26μm降到1.52μm),热稳定性明显提高。另外低剂量(0.1 wt.%)LCNC的加入显着提升了水凝胶的溶胀行为,PVA/0.1%LCNC-DPL的溶胀度高达1374%。不同木质素含量LCNF的制备。采用超声辅助球磨法将酸解沉淀的LCSR机械解纤成不同木质素含量的LCNF(LCNF-DPL:低木质素含量的纤维素纳米纤丝;LCNF-DPH:中木质素含量的纤维素纳米纤丝;LCNF-DP:高木质素含量的纤维素纳米纤丝),测定了三种LCNF的木质素含量分别为7.95%、13.9%、19.5%。形貌分析显示三种LCNF样品中均可以观察到一些相互连通的纳米纤维或单个纤维网络,木质素以小的球状颗粒存在于纤维与纤维之间,三种LCNF的平均直径分别为19.8、17.9、16.1 nm,随着木质素含量的增加,LCNF样品的热稳定性和疏水性逐渐增加,但结晶度逐渐降低。木质素-纤维素纳米纤丝复合聚乳酸膜的增强效果。将上述制备的三种LCNF分别与PLA共混制备LCNF/PLA复合膜,通过测试发现LCNF的加入明显提高了聚乳酸膜的机械性能,且LCNF中的木质素含量越高,复合膜的机械性能越好。木质素含量最高的PLA/LCNF-DP复合膜的抗张强度、断裂伸长率、拉伸模量分别为99.3 MPa、14.5%、10.3 GPa,比纯PLA分别增加了263.7%、417.9%、505.9%。这是因为在复合膜形成过程中,LCNF中的木质素通过氢键、偶极-偶极作用力很好地与纤维素结合,木质素分子上的非极性基团与PLA的非极性基团形成范德华力,同时木质素的极性基团与PLA的酯基形成氢键,使LCNF与聚乳酸基体之间的粘结力明显增强,聚乳酸膜由脆性断裂逐渐转变为韧性断裂,从而提高了其机械性能。此外,LCNF的添加显着改善了聚乳酸膜的热性能及水蒸汽阻隔性能,同时也增强了复合膜的防紫外线功能,在聚乳酸中加入高木质素含量的LCNF-DP,其复合膜可以屏蔽大部分UVA光谱以及所有的UVB、UVC光谱。

罗通[5](2021)在《基于低共熔溶剂(DES)体系的木质素纳米颗粒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木质素作为林木生物质原料的三大组分之一,含量仅次于纤维素,既是第二大可利用的生物质资源,又是储量最为丰富的天然可再生芳香族化合物,可用于生产芳香类功能材料等,应用潜力巨大。然而,工业木质素具有物理化学特性复杂、水溶性、分散性和生物相容性差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与聚合物的复合与应用,仍以低值化利用为主,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随着当代纳米材料的迅速发展,利用纳米技术将木质素转化为木质素功能化纳米颗粒,为木质素基产品的高附加值利用提供了新方向。本论文以工业木质素为原料,以低共熔溶剂(DES)为木质素的溶解体系,采用溶剂置换自组装法制备了木质素纳米颗粒(LNPs),进一步将LNPs与聚乙烯醇(PVA)、海藻酸钠(SA)等高分子材料复合制备性能优异的纳米复合材料,以期为木质素基功能材料的多样化设计和应用提供启发和借鉴,提高木质素的利用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以工业木质素为原料溶解于DES中,经简单的自组装溶剂交换过程(包括透析和滴入沉淀法)制备了LNPs。利用动态光散射(DLS)、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凝胶渗透色谱(GPC)、红外光谱(FTIR)和二维核磁(2D-HSQC)等方法对其进行表征。探讨了DES类型、木质素-DES溶液初始浓度和反应体系p H值对所得LNPs的形貌、尺寸和化学结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优化反应参数,LNPs粒径可控在10~200 nm之间,仍保留着木质素基本结构单元的芳香环结构。以水作为分散剂,均可长期稳定储存30天左右。此外,通过滴入沉淀法得到的LNPs具有较高的收率(90.3%),而透析法制备的LNPs更接近于规则均一的球形形貌。(2)进一步将优化制备的LNPs与聚乙烯醇(PVA)共混,通过流延法制备了纳米木质素基复合膜材料,利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仪、质构仪、紫外分光光度计、接触角测量仪和热重分析仪对复合薄膜分析表征。FTIR结果表明LNPs掺入可生物降解的PVA基质中可形成氢键连接,SEM观察到LNPs均匀分布在复合膜表面。与纯PVA复合膜相比,纳米复合薄膜显示出了良好的机械性能(最佳抗张强度为82.5 MPa,断裂应变为103.3%)、紫外线阻隔性能(可完全屏蔽紫外线光谱区域)、疏水性能(静态接触角达到117.0°)及热稳定性能(最大热失重温度提高了40°C)。这不仅促进了工业木质素纳米技术的发展,而且该新型的LNPs/PVA复合薄膜材料性能良好,在食品、医药、农业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3)将LNPs与海藻酸钠(SA)复合,滴入氯化钙溶液获得形貌规则的交联凝胶珠,并利用SEM、红外、热重分析对其进行表观形貌、化学结构和热稳定性的表征。结果表明,LNPs和海藻酸钠主要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成功组装,凝胶珠表面粗糙,LNPs分布均匀。且复合凝胶珠的热稳定性随着LNPs含量增大而提高。吸附实验表明,复合凝胶珠对亚甲基蓝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在亚甲基蓝初始浓度为100 mg·L-1,凝胶珠加入量为2.0 g·L-1,吸附温度为25℃的条件下,吸附120 min可达平衡,饱和去除率达到97.3%,较初始工业木质素复合凝胶珠的饱和去除率提高了14.2%,较纯海藻酸钠凝胶珠提高了19.7%,且其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吸附动力学符合Lagergren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最大吸附量可达到258.5 mg·g-1。基于本研究,所制备的木质素基复合凝胶珠具有优异热稳定性和亚甲基蓝吸附性,有望将其作为一种无机材料替代品的生物基吸附材料而用于废水处理领域。

冯航航[6](2021)在《聚乙烯醇/生物质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塑料薄膜制品因其质地轻盈、物化性质稳定、成本低廉等优势,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农业生产方面,可以达到保湿保墒、增产增收的功效。然而,传统塑料大多以化石能源为原料生产而来,其分子量高,结构致密,不易降解,并且目前的技术很难将其进行高效地回收再利用,填埋则会严重影响土壤的结构等。因此,为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开发一种可降解塑料薄膜以及环境友好的固沙材料显得至关重要。聚乙烯醇(PVA)是一种无毒无味完全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具有诸多优异性能,如成膜性和乳化性等,因此常用于制备具有高抗撕裂性、耐磨性、耐化学腐蚀性的薄膜和具有优越抗老化性、耐高温性粘结剂等。因此,本文以PVA为原料,生物质纤维素、高岭土等为填料,通过简单的溶液共混、涂覆和静电纺丝等技术,分别制备了两种新型的可降解塑料薄膜材料和一种有机-无机复合固沙材料,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聚乙烯醇(PVA)为基材,柚子皮(SP)粉末和高岭土(KaoLin)为填料、聚乙二醇(PEG)为增塑剂,通过简单的溶液共混和利用自动涂膜机进行涂膜处理,然后对预产品进行一次物理交联和二次化学交联,制备得到PVA/SP/KaoLin复合膜。采用XRD和SEM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且对其机械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PVA/SP/KaoLin复合膜质地均匀,并且断裂伸长率可以达到255%,同时拥有良好的透气性能(11.9×10-5gmm-1 d-1)以及吸湿性能(28.6%),为植物健康生长提供了必要条件要求。2、以聚乙烯醇(PVA)为基材,官能化银杏叶(GL)粉末和疏水性二氧化钛(TiO2)为填料进行共混,随后与聚丙烯腈(PAN)/聚偏二氟乙烯(PVDF)进行交叉静电纺丝,制备了 PVA/GL/TiO2复合膜。采用BET和SEM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并对复合膜进行了拉伸性能测试,结果表明:PVA/GL/TiO2复合膜材料的BET 比表面积达到85.5 m2 g-1,孔体积可达到0.135 cm3 g-1;同时有效抑制了 PVA电纺膜的分层现象,大幅度提高了 PVA膜的力学性能(拉伸强度从2N mm-2提高至约45 N mm-2左右;最大应变从13%提升至40%左右)。3、以聚乙烯醇(PVA)为基材,柚子皮(SP)粉末和高岭土(KaoLin)为填料,草酸为交联剂,利用一锅共混法制备了新型的有机-无机复合化学固沙剂(PVA/SP/KaoLin)。探究了固沙剂的用量对抗压强度的影响,并模拟自然环境,分别对试样经紫外老化、冻-融老化、热老化后的抗压强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化学固沙剂的应用能够完美达到固沙效果,并能应对各类复杂的自然环境。除此之外,试样呈现出对亚甲基蓝优异的吸附性能。

谢明珠[7](2021)在《交联羧甲基淀粉/聚乙烯醇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为解决石油资源消耗问题和废弃塑料引发的环境问题,开发成本低、性能好、可降解包装材料已成为热门课题。交联羧甲基淀粉(CCMS)有良好生物降解性,但成膜后脆性大、耐水差。聚乙烯醇(PVA)具有优良的成膜性和力学性能。为推广CCMS与PVA在包装材料的应用,提升CCMS/PVA复合膜的综合性能,本论文以CCMS与PVA为基膜,采用溶液流延法,添加安全无毒的交联剂(柠檬酸)、增塑剂(尿素、CaCl2)和增强剂(纳米SiO2)制备CCMS/PVA复合膜,探究基膜比例、添加剂含量和反应温度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1)考察了基膜质量比、柠檬酸含量与反应温度对薄膜性能影响。CCMS所占比例越高,复合膜的力学性能、耐水性和透光率越低。当CCMS:PVA=1:1时,复合膜的力学性能和生物降解性可得到良好平衡。添加柠檬酸可大大提升共混膜的柔韧性、耐水性、气体阻隔性、透光率和热稳定性。柠檬酸的最优反应温度为65℃,最佳含量为30%,相比纯CCMS/PVA薄膜,复合膜拉伸强度降低了47%,断裂伸长率升高了759%,吸水率、溶解度和水蒸气透过率分别降低了76%,27%和31%,透光率和热分解温度分别升高了461%和14%。(2)探究了增塑剂尿素和无水CaCl2对复合膜性能影响。尿素可提升薄膜断裂伸长率、耐水性和水蒸气透过率,降低透明度,但对其热分解温度无明显影响。在添加30%柠檬酸前提下,尿素含量为4%对薄膜断裂伸长率和疏水性的改善效果更为显着,拉伸强度降低了22%,断裂伸长率增加了676%,吸水率和溶解度分别减小73%和21%,水蒸气透过率、透光率和热分解温度分别增加了2%,78%和13%。实验表明,CaCl2会降低复合膜的柔韧性和水蒸气透过率,提升其耐水性、热稳定性和透光率。添加4%CaCl2,反应温度为95℃时,膜的拉伸强度增加了6%,断裂伸长率降低了83%,水蒸气透过率降低了15%,反应温度为65℃时,吸水率和溶解度分别降低了62%和24%。综合可得尿素的增塑效果远好于CaCl2。(3)以纳米SiO2为增强剂,柠檬酸和尿素含量分别为30%和4%,制备CCMS/PVA复合膜。纳米SiO2可提高复合膜的力学性能、耐水性、水蒸汽阻隔性、透光率和热稳定性。当添加5%纳米SiO2,薄膜获得最佳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8MPa和120.9%,分别增加了11%和315%,吸水率和溶解度分别降低了74%和26%,复合膜获得最佳综合性能。当添加6%纳米SiO2,薄膜的水蒸气透过率降低了6%,透光率和热分解温度分别升高了341%和15%。

高航,郭星星,王思宇,代云容,殷立峰[8](2021)在《氧化石墨/聚乙烯醇复合电纺纤维膜的光热脱盐性能试验》文中研究表明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将碳纳米材料氧化石墨原位固定于聚乙烯醇(PVA)纤维,制备了氧化石墨/聚乙烯醇复合电纺纤维膜,并将其作为太阳能光热转换材料用于模拟海水的脱盐处理。结果表明:该复合纤维膜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光热转换材料,其亲水性极强,在湿态下具有宽光谱吸收范围和较高光吸收率。在纺丝电压为15 kV、极板间距为15 cm、氧化石墨质量分数为3%(相对于聚乙烯醇)条件下制得的复合纤维膜具有最优的光热性能。在1个太阳光(1 kW/m2)照射下,膜表面可快速升温至50℃左右,水蒸发速率可达到1.09 kg/(m2·h),光热转换效率为71.9%,对不同浓度模拟海水的脱盐效率均能达到99.9%以上。此外,该复合纤维膜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利用性,可较好地应用于普通海水淡化领域。

琚斯怡[9](2020)在《细菌纤维素多糖基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为了减少由不可生物降解塑料造成的环境问题,本文基于具有高机械强度的细菌纤维素(BC),以自然界中极为丰富的壳聚糖(CS)和半乳甘露聚糖(GG)作为功能组分,通过它们与其他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复合得到具有良好性能的包装复合膜,期望可以作为合成塑料的替代品用于食品包装。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浸渍法制备细菌纤维素/聚乙烯醇/壳聚糖复合膜并进行表征。以原BC湿膜片进行反应,通过将其浸入不同浓度比的CS和聚乙烯醇(PVA)混合溶液制备BC/PVA/CS复合膜。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表明BC、CS、PVA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及氢键作用。与BC相比,PVA优良的增韧性能可增加膜的断裂伸长率。CS赋予了复合膜抗菌活性,当CS和PVA的浓度分别为0.5%和2.0%w/v时,膜对大肠杆菌具有最好的抑制效果,抑菌环宽度为1.450±0.150 mm。(2)对BC和壳聚糖参与成膜的形式进行改进。以原BC湿膜片制备复合膜的研究证明了其可行性,但产物的抗菌性能不突出,因此将BC改进为分散液态制备复合膜。考虑到BC分散液和CS直接混合会絮结,先将BC和PVA混合制备BC/PVA基膜。同时,将CS制成壳聚糖纳米粒子(CSNPs),对CSNPs进行表征发现其相对于CS具有更弱的结晶性质和更高的热稳定性,并且CSNPs本身易团聚。(3)通过共混法制备细菌纤维素/聚乙烯醇/壳聚糖复合膜并进行表征。将两种壳聚糖分别掺入BC/PVA基膜获得BC/PVA/CS、BC/PVA/CSNPs复合膜,比较不同CS、CSNPs的影响。扫描电镜(SEM)和XRD表明CS或CSNPs与BC/PVA之间都存在良好相容性,但CSNPs膜会出现部分纳米粒子的团聚。CS和CSNPs分别提高和降低了复合膜的拉伸强度,但所有膜的最低值也高达45.39±2.80 MPa。CS的亲水性基团会增加复合膜的水分含量,而CSNPs的紧凑的纳米结构可减少膜的水蒸气透过率。由于CSNPs具有更高的表面电荷密度,同样浓度下BC/PVA/CSNPs复合膜的抗菌性能明显大于BC/PVA/CS。当添加浓度为2.5%w/v时,BC/PVA/CSNPs和BC/PVA/CS复合膜的抑菌环宽度最高分别为10.33±1.55和7.73±0.20 mm,均远大于以原BC湿膜制备的复合膜。BC/PVA/CS复合膜具有较高的透明度,但200-280 nm处的平均透射率均在30%以上,紫外阻隔能力较差,而BC/PVA/CSNPs表现出较好的紫外线阻隔性能。(4)通过共混法制备细菌纤维素/半乳甘露聚糖/壳聚糖复合膜并进行表征。考虑到PVA作为合成聚合物的潜在危害,同时为了进一步改善复合膜的紫外阻隔性能,用天然的瓜尔半乳甘露聚糖(GG)制备复合膜,BC/GG作为对照,再掺入CS和CSNPs得到BC/GG/CS、BC/GG/CSNPs复合膜。发现CSNPs与BC/GG基质的相互作用不如CS强,CS提高了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而CSNPs导致膜机械性能下降,并且CSNPs降低复合膜水分含量、水溶解性和水蒸气透过率的能力不如CS。相比BC/GG膜,加入低浓度(0.5%w/v)CS和高浓度(2.5%w/v)CSNPs可增强膜的紫外阻隔性能,所有复合膜在200-280 nm处的平均透射率都低于11%。在同等的CS或CSNPs浓度下,由于GG的存在,BC/GG/壳聚糖复合膜表现出比BC/PVA/壳聚糖更好的紫外(200-280 nm)阻隔性能。

雷芸娜[10](2020)在《可气调水溶膜的制备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塑料薄膜的使用量极大,且以不可降解的各种石油基塑料薄膜为主,为有效的减缓和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开发环境友好的可降解塑料势在必行。本课题采用溶液流延法制备出了PVA/淀粉可气调水溶膜。并用合成的ZIF-8对其进行了改性,优化了PVA/淀粉膜的气体选择透过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别用马铃薯淀粉和玉米淀粉与PVA混合制膜,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微观形貌,并通过万能拉力机测试了其机械性能。结果显示马铃薯淀粉与PVA的相容性欠佳,其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十分低,因而选择玉米淀粉与PVA混合制膜。(2)为改善膜的机械性能,分别用1,4-丁二醇和甲基纤维素对PVA/淀粉膜进行了相应的增塑和增强改性,测试了膜机械性能,热稳定性以及玻璃化转变温度等,分析得出1,4-丁二醇含量为40%,甲基纤维素的含量为5%时膜的性能最佳。(3)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类沸石咪唑骨架化合物(ZIF-8),扫描电镜照片显示合成的ZIF-8颗粒粒径约90nm左右,呈不规则的多面体形状。用乙二胺对ZIF-8进行了后改性,探究了改性时间,改性温度以及改性剂用量对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改性剂用量为7%,在60℃改性2小时最佳。(4)用ZIF-8对PVA/淀粉膜进行气体透过性改性,以水蒸气和氧气透过率来表征其气体透过性,结果表明在引入ZIF-8颗粒之后,随着ZIF-8颗粒含量的增加,可气调水溶膜的氧气和水蒸气透过率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当ZIF-8颗粒的添加量为0.01%时可气调水溶膜气透性最高。

二、聚乙烯醇复合膜的制备研究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乙烯醇复合膜的制备研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皮纤维素提取、改性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玉米皮概述
    1.2 玉米皮纤维素提取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纤维素的提取方法
        1.2.2 玉米皮纤维素提取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玉米皮纤维素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纤维素的改性方法和应用
        1.3.2 玉米皮纤维素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醋酸纤维素膜和微球制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2 超声辅助碱过氧化氢法提取玉米皮纤维素工艺研究与结构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化学试剂
        2.2.3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玉米皮预处理
        2.3.2 玉米皮纤维素含量分析
        2.3.3 玉米皮纤维素得率分析
        2.3.4 玉米皮纤维素提取单因素实验
        2.3.5 玉米皮纤维素提取响应曲面优化实验
        2.3.6 玉米皮纤维素结构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玉米皮纤维素提取单因素实验
        2.4.2 玉米皮纤维素提取响应曲面优化实验
        2.4.3 玉米皮纤维素提取响应曲面分析及优化
        2.4.4 验证实验
        2.4.5 玉米皮纤维素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2.4.6 玉米皮纤维素结晶结构分析结果
        2.4.7 玉米皮纤维素扫描电镜分析结果
        2.4.8 玉米皮纤维素粒度分析结果
        2.4.9 玉米皮纤维素热重分析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乙酰化玉米皮纤维素制备工艺研究与结构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化学试剂
        3.2.3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乙酰化玉米皮纤维素取代度分析
        3.3.2 乙酰化玉米皮纤维素得率分析
        3.3.3 乙酰化玉米皮纤维素制备单因素实验
        3.3.4 乙酰化玉米皮纤维素响应曲面优化实验
        3.3.5 乙酰化玉米皮纤维素结构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乙酰化玉米皮纤维素制备单因素实验
        3.4.2 乙酰化玉米皮纤维素响应曲面优化实验
        3.4.3 乙酰化玉米皮纤维素响应曲面分析及优化
        3.4.4 验证实验
        3.4.5 乙酰化玉米皮纤维素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3.4.6 乙酰化玉米皮纤维素结晶结构分析结果
        3.4.7 乙酰化玉米皮纤维素扫面电镜分析结果
        3.4.8 乙酰化玉米皮纤维素粒度分析结果
        3.4.9 乙酰化玉米皮纤维素热重分析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乙酰化玉米皮纤维素复合膜和微球的制备与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乙酰化玉米皮纤维素/聚乙烯醇复合膜制备
        4.3.2 复合膜的红外光谱与结晶结构分析
        4.3.3 复合膜的表面形貌与热重分析
        4.3.4 复合膜的力学性能分析
        4.3.5 复合膜的应用性能分析
        4.3.6 乙酰化玉米皮纤维素微球制备
        4.3.7 微球的表面形貌分析
        4.3.8 微球的粒度分析
        4.3.9 微球的比表面积与孔径分布分析
        4.3.10 微球的吸附性能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复合膜红外光谱与结晶结构分析结果
        4.4.2 复合膜扫描电镜、热重与力学性能分析结果
        4.4.3 复合膜应用性能分析结果
        4.4.4 微球扫描电镜与粒度分析结果
        4.4.5 微球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结果
        4.4.6 微球的吸附性能分析结果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辐射交联法制备功能分离膜材料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膜分离技术
        1.2.1 膜分离技术的发展
        1.2.2 分离膜的定义与分离原理
        1.2.3 分离膜的分类
    1.3 聚合物分离膜的制备方法
        1.3.1 相转化法
        1.3.2 静电纺丝法
        1.3.3 界面聚合法
        1.3.4 挤出-拉伸法
        1.3.5 径迹蚀刻法
    1.4 聚合物分离膜面临的挑战
    1.5 聚合物分离膜的改性方法
        1.5.1 二维(2D)改性:表面涂覆
        1.5.2 二维(2D)改性:表面接枝
        1.5.3 三维(3D)改性:物理共混和表面偏析
    1.6 辐射改性技术在膜材料领域的应用
        1.6.1 膜材料的辐射接枝改性
        1.6.2 膜材料的辐射交联改性
    1.7 课题的提出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辐射交联法功能改性聚合物滤膜材料的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PVDF改性滤膜的制备
        2.2.4 实验表征与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辐射交联法制备PVA改性的聚合物膜
        2.3.2 辐射交联改性聚合物膜材料的通用性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偏氟乙烯/聚乙烯醇辐射交联复合膜的耐污染性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PVDF/PVA复合膜的制备
        3.2.4 实验表征与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VDF/PVA复合膜的油水乳液分离
        3.3.2 PVDF/PVA复合膜的抗蛋白污染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辐射交联法制备多壁碳纳米管基复合膜及其在油水乳液分离中的应用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多壁碳纳米管辐射交联聚乙烯醇的合成
        4.2.4 MWNTs巴基纸膜的制备
        4.2.5 巴基纸膜的油水乳液分离
        4.2.6 实验表征与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多壁碳纳米管辐射交联聚乙烯醇的表征
        4.3.2 MWNTs巴基纸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辐射交联法制备氧化石墨烯基复合膜及其酸渗透选择性的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氧化石墨烯辐射交联聚乙烯醇复合膜的制备
        5.2.4 GO膜的结构稳定性测试
        5.2.5 扩散渗析测试
        5.2.6 实验表征与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GO及其复合膜的表征
        5.3.2 GO及其复合膜的微观形貌
        5.3.3 GO及其复合膜的结构稳定性
        5.3.4 GO及其复合膜的离子渗透性
        5.3.5 rAGO膜离子渗透性的影响因素
        5.3.6 rAGO膜的酸渗透选择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性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3)氧化亚铜基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食品包装综述
        1.2.1 食品与包装
        1.2.2 食品包装材料
        1.2.3 可降解的包装材料
    1.3 可降解食品包装的功能化和改性
        1.3.1 交联剂
        1.3.2 抗氧化剂
        1.3.3 抗菌剂
    1.4 氧化亚铜综述
        1.4.1 氧化亚铜的合成方法
        1.4.2 氧化亚铜的应用
        1.4.3 氧化亚铜的抗菌机理
    1.5 论文选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1.5.1 论文选题背景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氧化亚铜-纳米壳聚糖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2.2.2 Cu_2O@NCs复合材料的制备
        2.2.3 Cu_2O@NCs复合材料的表征方法及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u_2O@NCs复合材料的结构及形貌分析
        2.3.2 不同制备条件对Cu_2O@NCs结构及粒径的影响
        2.3.3 Cu_2O@NCs的铜离子释放测试
        2.3.4 Cu_2O@NCs的抗菌性能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壳聚糖/聚乙烯醇/Cu_2O@NCs复合膜的制备及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3.2.2 实验方法
        3.2.3 样品表征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LbL-PVA/CS/FA/Cu_2O@NCs复合膜结构分析
        3.3.2 LbL-PVA/CS/FA/Cu_2O@NCs复合膜表面形貌分析
        3.3.3 LbL-PVA/CS/FA/Cu_2O@NCs复合膜力学性能分析
        3.3.4 LbL-PVA/CS/FA/Cu_2O@NCs 复合膜阻水性能分析
        3.3.5 LbL-PVA/CS/FA/Cu_2O@NCs复合膜透光性分析
        3.3.6 LbL-PVA/CS/FA/Cu_2O@NCs复合膜的抗氧化性能分析
        3.3.7 LbL-PVA/CS/FA/Cu_2O@NCs复合膜在土壤中的生物可降解性分析
        3.3.8 LbL-PVA/CS/FA/Cu_2O@NCs复合膜抗菌活性分析
        3.3.9 LbL-PVA/CS/FA/Cu_2O@NCs复合膜的圣女果保鲜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增强型氧化亚铜基抗菌剂的制备以及在复合膜中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4.2.2 (Cu2O-Ag)@TA的制备
        4.2.3 掺杂(Cu_2O-Ag)@TA的复合膜的制备以及表征和测试方法
        4.2.4 粉末样品的表征和测试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Cu_2O-Ag)@TA的结构和形貌分析
        4.3.2 (Cu_2O-Ag)@TA的分散稳定性分析
        4.3.3 (Cu_2O-Ag)@TA的化学稳定性测试
        4.3.4 (Cu_2O-Ag)@TA的离子释放性能分析
        4.3.5 (Cu_2O-Ag)@TA的活性氧释放性能分析
        4.3.6 (Cu_2O-Ag)@TA的抗菌性能分析
        4.3.7 Lb L-PVA/CS/FA/(Cu_2O-Ag)@TA复合膜的结构和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术论文
致谢

(4)废报纸基木质素-纳米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纳米纤维素的研究概况
        1.2.1 纳米纤维素的分类
        1.2.2 纳米纤维素的制备方法
        1.2.3 纳米纤维素的应用
    1.3 纳米纤维素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1.3.1 CNC在复合水凝胶中的应用
        1.3.2 CNF在复合膜中的应用
    1.4 废报纸脱墨的研究进展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木质素-纤维素纳米晶体的制备及表征
    2.1 实验原料与方法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1.4 分析测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浆料化学组分及白度分析
        2.2.2 浆料纤维质量分析
        2.2.3 LCNC形貌分析
        2.2.4 LCNC的 EDX分析
        2.2.5 LCNC的 XPS分析
        2.2.6 LCNC的 FT-IR及 XRD分析
        2.2.7 LCNC热稳定性分析
        2.2.8 LCNC疏水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木质素-纤维素纳米晶体/聚乙烯醇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实验原料与方法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1.4 分析测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水凝胶外观形貌
        3.2.2 水凝胶的溶胀度分析
        3.2.3 水凝胶的流变行为分析
        3.2.4 水凝胶的压缩性能分析
        3.2.5 水凝胶的微观结构及孔径分析
        3.2.6 LCNC与 PVA交联机理分析
        3.2.7 水凝胶的热稳定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木质素-纤维素纳米纤丝的制备及表征
    4.1 实验原料与方法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1.4 分析测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LCNF化学组分分析
        4.2.2 LCNF形貌分析
        4.2.3 LCNF的 FT-IR分析
        4.2.4 LCNF热稳定性分析
        4.2.5 LCNF的 XRD分析
        4.2.6 LCNF疏水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木质素-纤维素纳米纤丝/聚乳酸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5.1 实验原料与方法
        5.1.1 实验原料
        5.1.2 实验仪器
        5.1.3 实验方法
        5.1.4 分析测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复合膜外观形貌
        5.2.2 复合膜的机械性能分析
        5.2.3 复合膜的断面形貌分析
        5.2.4 复合膜的FT-IR分析
        5.2.5 LCNF与PLA作用机理分析
        5.2.6 复合膜的紫外阻隔性能分析
        5.2.7 复合膜的水蒸汽阻隔性能分析
        5.2.8 复合膜的热稳定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下一步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缩写说明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基于低共熔溶剂(DES)体系的木质素纳米颗粒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木质素
        1.2.1 木质素的结构特性
        1.2.2 木质素的活化改性研究
    1.3 低共熔溶剂在生物质中的应用
        1.3.1 低共熔溶剂对木质素的溶解
        1.3.2 低共熔溶剂对木质素的改性与应用
    1.4 木质素纳米颗粒的研究
        1.4.1 木质素纳米颗粒的结构特性
        1.4.2 木质素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1.5 木质素纳米颗粒在高分子材料中应用
        1.5.1 紫外防护、抗菌和抗氧化材料
        1.5.2 吸附材料
        1.5.3 生物医学材料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1.6.3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基于低共熔溶剂体系(DES)的木质素纳米颗粒制备与表征
    2.1 实验
        2.1.1 实验原料与药品
        2.1.2 低共熔溶剂的配制
        2.1.3 工业木质素在低共熔溶剂中的溶解度测定
        2.1.4 木质素纳米颗粒的制备
        2.1.5 木质素及木质素纳米颗粒的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工业木质素在低共熔溶剂中的溶解度
        2.2.2 木质素纳米颗粒的形貌、尺寸、产率和稳定性
        2.2.3 木质素纳米颗粒的结构特性
        2.2.4 木质素纳米颗粒的形成机理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木质素纳米颗粒/聚乙烯醇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实验
        3.1.1 实验原料与药品
        3.1.2 木质素纳米颗粒的制备
        3.1.3 木质素纳米颗粒/聚乙烯醇复合膜的制备
        3.1.4 木质素纳米颗粒/聚乙烯醇复合膜的性能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木质素纳米颗粒/聚乙烯醇复合膜的性能表征
        3.2.2 LNPs与PVA基质之间的作用机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木质素纳米颗粒/海藻酸钠复合凝胶珠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4.1 实验
        4.1.1 实验原料与药品
        4.1.2 木质素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4.1.3 木质素纳米颗粒/海藻酸钠凝胶珠的制备
        4.1.4 木质素纳米颗粒/海藻酸钠凝胶珠的表征
        4.1.5 吸附实验
        4.1.6 吸附动力学模型
        4.1.7 吸附等温曲线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木质素纳米颗粒/海藻酸钠凝胶珠的制备与表征
        4.2.2 木质素纳米颗粒/海藻酸钠凝胶珠的吸附性能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5.3 实验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内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一、发表学术论文
    二、申请专利
    三、其它科研成果

(6)聚乙烯醇/生物质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引言
        1.1 生物可降解材料概述
        1.1.1 生物降解材料
        1.1.2 降解原理
        1.1.3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分类
        1.2 聚乙烯醇概述
        1.2.1 聚乙烯醇的性质
        1.2.2 聚乙烯醇的应用
        1.2.3 聚乙烯醇的改性
        1.2.3.1 共混改性
        1.2.3.2 交联改性
        1.2.3.3 接枝改性
        1.2.3.4 杂化改性
        1.3 静电纺丝概述
        1.3.1 静电纺丝基本原理
        1.3.2 静电纺丝中射流的不稳定性
        1.3.3 静电纺丝的影响因素
        1.3.3.1 纺丝液浓度
        1.3.3.2 电场强度
        1.3.3.3 针头与接收器之间的距离
        1.3.3.4 纺丝液流动速率
        1.3.3.5 接收器形态
        1.3.4 高聚物静电纺丝
        1.3.4.1 聚乙烯醇静电纺丝的研究现状
        1.3.4.2 聚乙烯醇静电纺丝膜的力学性能
        1.3.4.3 聚合物共混电纺膜的研究进展
        1.4 土地荒漠化概述
        1.4.1 土地荒漠化研究现状
        1.4.2 沙漠治理方法
        1.4.3 化学固沙
        1.4.3.1 化学固沙材料特点
        1.4.3.2 有机-无机复合固沙材料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聚乙烯醇/柚子皮/高岭土复合膜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改性纳米纤维素粉末的制备
        2.2.3 复合膜的制备
    2.3 复合膜的结构表征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
        2.3.2 X射线衍射(XRD)表征
        2.3.3 热重(TG)表征
    2.4 性能测试
        2.4.1 力学性能测试
        2.4.2 吸湿性能测试
        2.4.3 透湿性能测试
        2.4.4 降解性能测试
    2.5 结果与讨论
        2.5.1 材料形貌分析
        2.5.2 XRD分析
        2.5.3 TG分析
        2.5.4 机械性能测试
        2.5.4.1 涂膜温度对复合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2.5.4.2 增塑剂含量对复合膜机械性能的影响
        2.5.4.3 填料含量对复合膜机械性能的影响
        2.5.5 作物生长及降解性能测试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聚乙烯醇/银杏叶/二氧化钛复合膜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改性生物质的制备
        3.2.3 静电纺丝液前驱体的制备
        3.2.4 复合膜的制备
    3.3 复合膜结构表征分析
        3.3.1 氮气吸脱附比表面积(BET)分析表征
        3.3.2 接触角分析
    3.4 复合膜力学性能测试
    3.5 结果与讨论
        3.5.1 材料形貌分析
        3.5.2 XRD分析
        3.5.3 TG分析
        3.5.4 BET分析
        3.5.5 接触角分析
        3.5.6 力学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聚乙烯醇/柚子皮/高岭土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固沙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2 柚子皮粉末的制备
        4.2.3 复合材料的制备
        4.2.4 固沙试样的制备
    4.3 表征与性能测试
        4.3.1 材料形貌分析
        4.3.2 抗压强度测试
        4.3.3 模拟老化测试
        4.3.4 耐盐碱酸性测试
        4.3.5 吸附性能测试
        4.3.6 耐水蚀性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沙样的粒径
        4.4.2 材料形貌分析
        4.4.3 固沙材料的含量对固沙强度的影响
        4.4.4 模拟老化对固沙强度的影响
        4.4.5 盐碱酸性对固沙试样的影响
        4.4.6 固沙试样的吸附性能
        4.4.7 水蚀性测试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交联羧甲基淀粉/聚乙烯醇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2 课题研究内容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CCMS的结构、性质与应用
        1.2.2 聚乙烯醇的结构、性质与应用
        1.2.3 淀粉/PVA复合膜耐水性的改性研究
        1.2.4 淀粉/PVA复合膜力学性能的改性研究
        1.2.5 淀粉/PVA复合膜热学性能的改性研究
        1.2.6 淀粉/PVA复合膜电学性能的改性研究
        1.2.7 淀粉/PVA复合膜降解性的改性研究
        1.2.8 淀粉/PVA复合膜抗菌性的改性研究
        1.2.9 淀粉/PVA复合膜抗紫外线性改性研究
        1.2.10 淀粉/PVA复合膜pH颜色响应性改性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4 本课题的创新点
第2章 柠檬酸对CCMS/PVA复合膜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样品制备
        2.2.4 性能测试
        2.2.4.1 力学性能测试
        2.2.4.2 耐水性测试
        2.2.4.3 水蒸气透过率测试
        2.2.4.4 光学性能测试
        2.2.4.5 热学性能测试
        2.2.5 结构表征
        2.2.5.1 红外光谱
        2.2.5.2 扫描电镜
        2.2.5.3 X射线衍射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CMS与PVA的质量比对复合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2.3.2 CCMS与PVA的质量比对复合膜耐水性的影响
        2.3.3 柠檬酸反应温度对复合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2.3.4 柠檬酸的反应温度对复合膜耐水性的影响
        2.3.5 柠檬酸的含量对复合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2.3.6 柠檬酸的含量对复合膜耐水性的影响
        2.3.7 复合膜的水蒸气透过性与光学性能
        2.3.8 复合膜的热重分析
        2.3.9 复合膜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
        2.3.10 复合膜傅里叶红外光谱
        2.3.11 复合膜X射线衍射图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尿素、CaCl_2对CCMS/PVA复合膜性能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2.3 样品制备
        3.2.4 性能测试
        3.2.5 结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尿素含量对复合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3.3.2 尿素含量对复合膜耐水性的影响
        3.3.3 CaCl_2含量在不同温度对复合膜力学性能影响
        3.3.4 CaCl_2含量和反应温度对复合膜耐水性的影响
        3.3.5 复合膜的水蒸气透过性与光学能
        3.3.6 复合膜的热重分析
        3.3.7 复合膜的扫描电镜图
        3.3.8 复合膜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图
        3.3.9 复合膜的X射线衍射图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纳米SiO_2对CCMS/PVA复合膜性能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2.3 样品制备
        4.2.4 性能测试
        4.2.5 结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纳米SiO_2含量对复合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4.3.2 纳米SiO_2含量对复合膜耐水性的影响
        4.3.3 复合膜的水蒸气透过性与光学性能
        4.3.4 复合膜的热重分析
        4.3.5 复合膜的扫描电镜图
        4.3.6 复合膜傅里叶红外光谱
        4.3.7 复合膜的X射线衍射图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前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氧化石墨/聚乙烯醇复合电纺纤维膜的光热脱盐性能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试验部分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氧化石墨/聚乙烯醇复合膜的制备
        1.2.2 氧化石墨/聚乙烯醇复合膜的表征
        1.2.3 纯水蒸发试验
        1.2.4 模拟海水光热脱盐试验
2 结果与讨论
    2.1 复合纤维膜的制备条件优化
        2.1.1 纺丝电压的影响
        2.1.2 极板间距的影响
        2.1.3 氧化石墨添加量的影响
    2.2 复合纤维膜的光吸收性能
    2.3 复合纤维膜的亲水性与结构稳定性
    2.4 光热水蒸发速率
    2.5 光热脱盐性能
3 结 论

(9)细菌纤维素多糖基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细菌纤维素
        1.2.1 细菌纤维素概述
        1.2.2 细菌纤维素的结构
        1.2.3 细菌纤维素复合材料
        1.2.4 细菌纤维素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3 壳聚糖
        1.3.1 壳聚糖概述
        1.3.2 壳聚糖的抗菌活性
        1.3.3 壳聚糖纳米粒子
        1.3.4 壳聚糖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4 半乳甘露聚糖
        1.4.1 半乳甘露聚糖概述
        1.4.2 半乳甘露聚糖特性
        1.4.3 半乳甘露聚糖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5 聚乙烯醇
        1.5.1 聚乙烯醇概述
        1.5.2 聚乙烯醇的理化性质
        1.5.3 聚乙烯醇的应用现状
    1.6 本文的研究思路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技术路线
2 细菌纤维素/聚乙烯醇/壳聚糖复合膜的浸渍法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细菌纤维素的纯化
        2.2.4 细菌纤维/聚乙烯醇/壳聚糖浸渍复合膜的制备
        2.2.5 表征与性能测试
        2.2.5.1 力学性能
        2.2.5.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2.5.3 X射线衍射(XRD)
        2.2.5.4 热重分析(TGA)
        2.2.5.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2.5.6 抗菌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复合膜的力学性能
        2.3.2 复合膜的红外光谱(FTIR)分析
        2.3.3 复合膜的结晶性分析
        2.3.4 复合膜的热稳定性分析
        2.3.5 复合膜的扫描电镜(SEM)分析
        2.3.6 复合膜的抗菌性能
    2.4 本章小结
3 细菌纤维素/聚乙烯醇/壳聚糖复合膜的共混法制备及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壳聚糖纳米粒子的制备
        3.2.4 壳聚糖纳米粒子的表征
        3.2.5 细菌纤维素/聚乙烯醇/壳聚糖共混复合膜的制备
        3.2.5.1 细菌纤维素/聚乙烯醇二元膜的制备
        3.2.5.2 细菌纤维素/聚乙烯醇配比的优化
        3.2.5.3 细菌纤维素/聚乙烯醇/壳聚糖共混膜的制备
        3.2.6 膜的表征与性能测试
        3.2.6.1 膜厚度测量
        3.2.6.2 力学性能
        3.2.6.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3.2.6.4 X射线衍射(XRD)
        3.2.6.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3.2.6.6 平衡时的水分含量
        3.2.6.7 水溶解性
        3.2.6.8 水蒸气透过率(WVP)
        3.2.6.9 抗菌性能测试
        3.2.6.10 紫外光阻隔性能和透明度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壳聚糖纳米粒子的表征
        3.3.1.1 红外光谱(FTIR)分析
        3.3.1.2 结晶性分析
        3.3.1.3 热稳定性分析
        3.3.1.4 扫描电镜(SEM)
        3.3.1.5 透射电镜(TEM)
        3.3.2 复合膜中BC和PVA含量的优化
        3.3.3 复合膜的力学性能
        3.3.4 复合膜的红外光谱(FTIR)分析
        3.3.5 复合膜的结晶性分析
        3.3.6 复合膜的扫描电镜(SEM)分析
        3.3.7 复合膜的水分含量
        3.3.8 复合膜的水溶解性
        3.3.9 复合膜的水蒸气透过率(WVP)
        3.3.10 复合膜的抗菌性能
        3.3.11 复合膜的紫外光阻隔性能和透明度
    3.4 本章小结
4 细菌纤维素/半乳甘露聚糖/壳聚糖复合膜的共混法制备及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纯半乳甘露聚糖膜的制备
        4.2.4 细菌纤维素/半乳甘露聚糖/壳聚糖复合膜的制备
        4.2.4.1 细菌纤维素/半乳甘露聚糖二元膜的制备
        4.2.4.2 细菌纤维素/半乳甘露聚糖/壳聚糖复合膜的制备
        4.2.5 膜的表征与性能测试
        4.2.5.1 膜厚度测量
        4.2.5.2 力学性能
        4.2.5.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4.2.5.4 X射线衍射(XRD)
        4.2.5.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4.2.5.6 平衡时的水分含量
        4.2.5.7 水溶解性
        4.2.5.8 水蒸气透过率(WVP)
        4.2.5.9 紫外光阻隔性能和透明度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复合膜的力学性能
        4.3.2 复合膜的红外光谱(FTIR)分析
        4.3.3 复合膜的结晶性分析
        4.3.4 复合膜的扫描电镜(SEM)分析
        4.3.5 复合膜的水分含量
        4.3.6 复合膜的水溶解性
        4.3.7 复合膜的水蒸气透过率(WVP)
        4.3.8 复合膜的紫外光阻隔性能和透明度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本论文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10)可气调水溶膜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1.1 传统高分子膜材料概述
        1.1.2 白色污染
        1.1.3 可降解高分子膜材料概述
    1.2 气调、水溶膜及其研究进展
        1.2.1 气调膜概述及其研究进展
        1.2.2 水溶膜概述及其研究进展
    1.3 PVA/淀粉气调水溶膜研究进展
        1.3.1 PVA、淀粉概述
        1.3.2 PVA/淀粉气调水溶膜的制备方法
        1.3.3 PVA/淀粉气调水溶膜的功能化改性研究现状
    1.4 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s)
        1.4.1 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概述
        1.4.2 类沸石咪唑骨架化合物(ZIF-8)
        1.4.3 ZIF-8的改性研究
        1.4.4 ZIF-8的应用
    1.5 MOFs在高分子薄膜改性中的应用
        1.5.1 物理混合
        1.5.2 原位生长
        1.5.3 静电纺丝
    1.6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类沸石咪唑化合物(ZIF-8)的合成与改性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化学试剂与实验仪器
        2.2.2 ZIF-8的合成方法
        2.2.3 ZIF-8的改性方法
        2.2.4 表征与测试
    2.3 ZIF-8的结构表征
        2.3.1 红外光谱(FTIR)分析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2.3.3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3.4 比表面积及孔隙(BET)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VA/淀粉膜的制备与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化学试剂与实验仪器
        3.2.2 PVA/淀粉膜的制备与改性
        3.2.3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淀粉适用性分析
        3.3.2 增塑剂效果及用量分析
        3.3.3 甲基纤维素增强效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VA/淀粉/ZIF-8 气调水溶膜的制备与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PVA/淀粉膜的制备
        4.2.3 ZIF-8 改性PVA/淀粉膜的制备
        4.2.4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红外光谱(FTIR)分析
        4.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4.3.3 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
        4.3.4 热稳定性(TGA)分析
        4.3.5 亲水性分析
        4.3.6 氧气透过率(OP)分析
        4.3.7 紫外光透过率(UV-vis)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聚乙烯醇复合膜的制备研究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皮纤维素提取、改性及应用研究[D]. 冯昕宁.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12)
  • [2]辐射交联法制备功能分离膜材料及其性能研究[D]. 谷雨.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21(01)
  • [3]氧化亚铜基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D]. 闫江浩.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废报纸基木质素-纳米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 王营超.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9)
  • [5]基于低共熔溶剂(DES)体系的木质素纳米颗粒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 罗通.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9)
  • [6]聚乙烯醇/生物质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 冯航航.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7]交联羧甲基淀粉/聚乙烯醇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谢明珠.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8]氧化石墨/聚乙烯醇复合电纺纤维膜的光热脱盐性能试验[J]. 高航,郭星星,王思宇,代云容,殷立峰. 环境工程, 2021(06)
  • [9]细菌纤维素多糖基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琚斯怡.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10]可气调水溶膜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 雷芸娜.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聚乙烯醇复合薄膜的制备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